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思政类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解放者

思政类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

12月28日上午,思政类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号在中央财经大学正式发布。发布会上,8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该刊学术顾问。未来,该刊将聚焦服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广泛汇聚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优质资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思政类期刊,今年7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许可创办。该刊主要刊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成果,常设高端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理论前沿、思政课教学、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比较与借鉴等栏目。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任刊物主编。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等8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该刊学术顾问。何秀超表示,今后,该刊将精准聚焦服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广泛汇聚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优质资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新阵地和大平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筑牢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阵地。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实习生 郑宏民编辑:王雯淼流程编辑 邰绍峰

乳间股脚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

本报讯(实习生 叶磊 记者 杨桂青 施剑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座谈会近日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该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中央财经大学主办。该刊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研究成果交流而支持创办的两种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之一。该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传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水平,已于12月出版创刊号。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部分在京高校领导及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围绕期刊如何更好扎根思政课教学实际、有效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深入推动新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30日第3版 作者:实习生 叶磊 记者 杨桂青 施剑松

鬼电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在中央财大创刊

2020年12月28日上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座谈会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校长王瑶琪以及50余位专家学者、期刊代表、媒体代表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第一个环节是创刊号发布仪式,仪式由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主持。仪式上靳诺、刘贵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何秀超共同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揭牌。随后期刊主编何秀超致辞,并向专家们介绍了筹办刊物的相关情况和办刊规划。靳诺、刘贵芹分别作讲话,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正式创刊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办好期刊提出了期待和希望。座谈会第二个阶段是主旨发言和自由发言阶段,由何秀超主持。顾海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编吴潜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树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辛向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主编王易,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蒋旭东等围绕期刊如何更好扎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深入推动新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据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由教育部主管,中央财经大学主办。该刊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传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水平。作为传播新思想的新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筑牢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阵地。(单雯 中央财经大学供图)责编:叶壮【来源:海外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鸳鸯茶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在中央财经大学创刊

未来网高校频道12月29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谢玉进)12月28日上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座谈会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校长王瑶琪以及50余位专家学者、期刊代表、媒体代表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第一个环节是创刊号发布仪式,仪式由王瑶琪主持。仪式上靳诺书记、刘贵芹司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何秀超书记共同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揭牌。随后期刊主编何秀超致辞,并向专家们介绍了筹办刊物的相关情况和办刊规划。靳诺、刘贵芹分别作讲话,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正式创刊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办好期刊提出了期待和希望。座谈会第二个阶段是主旨发言和自由发言阶段,由何秀超主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编吴潜涛,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树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副主编辛向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主编王易,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中国高等教育》总编辑唐景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蒋旭东等围绕期刊如何更好扎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深入推动新阶段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据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是教育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研究成果交流而支持创办的两种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中央财经大学主办。该刊办刊宗旨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传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水平。主要设高端论坛、理论前沿、思政课教学、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等栏目。据介绍,作为生逢新时代的新期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将作为耕耘思政课的新阵地,传播新思想的新平台,自觉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筑牢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阵地。

虽问道者

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

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学科体系构建向着整体化、学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二是理论研究趋向现实问题解答,在回应时代主题中深化探索;三是研究思路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带动作用愈加明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高度重视,成为三大趋势演进的强劲动力,特别是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的独创性贡献,要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为深化理论武装提供学理支撑。这一观点,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共识,也反映了理论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化建设、“中国之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等议题上,这一基本特点反映得尤其突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创性贡献。学者们一致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学者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内在精神既高度一致,又有新内容。由于时代条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类共同体不同历史形态特别是第二大形态和第三大形态时,都未曾预料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的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立,为解决当今全球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美国等西方大国极力推行利己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背景下,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激励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同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重要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了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了符合各方利益,并且是在无法解决这些挑战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新方案,体现了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求同存异、包容发展的新全球观。(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的学科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依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重要论述,谢伏瞻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这是一个具有标识性的创新概念,基于中国实践,作了新的理论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谢伏瞻认为,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经济学始终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在总结历史经验、回应时代主题、探索未来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先后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战略决策,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在历史性变革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中国经济的发展固然借鉴并印证了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经历和特点都不是传统发展经济学所能够解释的。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现了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全面发展的理念创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实现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增进的理论创新。(三)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和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后,与法学界的积极反响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者们也纷纷进行研究阐释。特别是从“中国之治”的系统性视角出发,进行了解读。高培勇提出,应着力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有机结合的高度来全面和系统地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特征、体系构成、基本内涵和制度意义。要全面系统地揭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重要思想和观点的理论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依托,构建能够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特征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朱景文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是从理念出发,不是从任何抽象普适性的“法治模式”出发,而是从历史唯物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法治建设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思考,这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线。(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理论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先期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构成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因此,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理论解读成为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热点,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主题。靳诺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着眼点和贯穿于全部专题的红线,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制度建设。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任务。曲青山提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之治”的“思想之门”。何毅亭提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着眼战略全局谋划治党治国治军,统揽“四个伟大”,是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的扛鼎之作。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理论界认真研究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与现实问题,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一)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总体看,理论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变化的宏观思考和微观考察还不够丰富和深入。当代世界,资本新样态出现,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共存,并且在诸多领域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冯颜利认为,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体现为其各种矛盾的激化,传统经济危机正向政治危机转变,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治理失败层出不穷,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性质正在发生质变,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正在到来。与此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在不断增强,“资强社弱”的传统格局正在扭转,“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明显加速。应该看到,理论界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特别是对数字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研究还流于现象描述,需要深度分析和概括。夏莹将“新资本形态”的特征概括为全球资本主义的金融化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以及货币向分布式信用的转变,并呈现为金融资本、平台资本和数据资本等新样态。(二)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与特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大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必然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上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猜忌和戒惧明显加深,加紧对我国实施战略上围堵、发展上牵制、理论上歪曲、形象上丑化,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根本矛盾将长期存在。深入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认识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给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做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徐涌认为,在这场大变局中,单向的全球化格局正在被新的世界竞争体系所替代,中国要以主动变革重新塑造全球化。(三)关于“中国道路”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独特的具有鲜明中华文明特征和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吴晓明提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占有现代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正在卓有成效地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阐释中国道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富强逻辑等层面,而需要上升到文明论的高度,揭示其内在的文明逻辑。中国道路呈现出双重向度的文明逻辑:一是中国道路必须吸收现代资本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以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二是它必须对现代资本文明持批判性和超越性姿态,开启一条新文明类型的实践道路。新文明类型不是以资本为原则,而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基本遵循,所以其立足点不是“市民社会”,而是 “人类社会”或 “社会化的人类”,并且其和平主义性质超越了现代资本文明的霸权逻辑。韩震从历史哲学和文化思维中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提出西方文化建立在单一的终极性实体之上,而中国深层次文化则建立在关系性存在基础上,并因此赋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特殊的历史韧性。上述讨论,对于在西方发展道路之外探索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建构理论模型的意义。(四)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果,深刻理解其历史意义,是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思想前提。王立胜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追求的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现代性”,从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三条主轴: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方向、中华文明基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未来趋向是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追溯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你们那个样子,而是小康状态。“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党中央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对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均作出系统部署。吴晓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三条线索上呈现出新历史方位的转折性意义,而三者交汇形成开启新文明类型的历史可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2020年,在恩格斯哲学思想、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符号论、辩证法主体的前提批判、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的动向和进展。(一)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有学者提出,如果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他自己是个“能手”,那也是极其伟大的一个能手;如果像恩格斯所说,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他本人是“第二小提琴手”,那也是极其出色的第二小提琴手。在人类思想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很多合作者,但是最终要么分道扬镳,要么产生很大分歧,而像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志同道合,在思想上高度契合,在情感上深厚而真挚,在性格上互补又亲密无间,则是极其罕见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思想史中的文化现象。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深刻揭示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伟大智者之间的思想交融、至深友谊和亲密无间关系,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诸多研究恩格斯的成果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恩格斯思想年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全书从1839年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开始,到1895年写给爱林娜·马克思-艾威林的明信片止,摘录了有关的著作、文章、草稿、未完成的手稿、文件、书信、笔记、摘要等,展现了恩格斯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轨迹,呈现出恩格斯的思想原貌。姜辉提出,要学习和践行恩格斯具有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中获得宝贵启示和思想滋养,更好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拓宽及基础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几类: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视野问题;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它同当代的解释学、历史学、政治哲学等学科的交融等问题。2020年,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得以拓宽,主要体现在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符号论批判。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符号论。方军指出,相较于大部分符号学思想家对语言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商品、货币、资本以及政治的、法律的、意识形态等社会符号的颠倒与否定性质的批判性考察,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有着更为丰富、深刻和鲜活的内容。通过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符号的深刻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符号之所以是头足倒置的、颠倒的、否定的,社会符号中能指对所指的否定、能指与意指之间的否定之所以是普遍的,从根源上说,在于实践的基本矛盾运动及由此规定的实践的辩证本质。实践的辩证本质——以否定性为媒介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质,从而社会符号也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历史规定性。基于唯物史观的对社会符号的批判性考察,既非用“观念论的历史叙述”代替“现实的历史叙述”的所谓文化史观,也不是感伤主义的道德谴责,更不是形而上学地将之看作自然的、永恒的、僵硬的、消极的、孤立的东西,而是着眼于从人们实在的活动出发,科学地揭示这种颠倒与否定性所赖以产生、发展乃至消除的客观历史条件,因而这种批判是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实践的。质言之,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符号论的批判向度是基于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内在统一;是基于现实、指向未来的,因而是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建设性的批判,这种批判力度是一切唯心史观所不具备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唯物史观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学术上的持续展开和专题化,随着某些当代政治哲学议题的介入和影响,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热情高涨起来,并初步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方案与成果。在吴晓明看来,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所形成的强势遮蔽,唯物史观在政治哲学中的运用往往遭到严重阻碍,并因而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诸多要义陷入重重晦暗之中。如果我们在相关的讨论中看不到公平正义等观念、范畴是如何从特定的社会现实中产生出来,并且如何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改变着自己的全部内容,那么,在这里出现的就根本不是什么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而是意识形态的神话学。对于马克思来说,政治哲学的真正议题根本不是由永恒的观念来设置的,相反,它们是由社会—历史的现实来推动的,而这一现实又将其本身的内容反映在法律的或道德的观念形态中,从而使各种“正义”议题由之而设置起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三)辩证法主体的前提性考察。对辩证法的研究长期集中在方法论意义上。受观念论哲学传统以及公式化的影响,辩证法曾被降为一种无意义的概念旋转。对于辩证法主体进行前提性考察的意义,要远大于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具体展开。贺来提出,辩证法从黑格尔开始就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法,而是一种辩证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使“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人的实践及作为其成果的“现实世界”才是辩证法真正的运动主体。以上对辩证法主体的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性质问题也是2020年的研究热点。孔明安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并非如传统所理解的那样是对自然客观规律及其辩证法的总结,其核心思想是对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论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对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张云龙提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是被纳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领域的对象性自然,而非抽象和孤立的自然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逻辑一致性。总体看,辩证法问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四)关于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中源头问题的争论。王南湜、吴晓明、王时中等学者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或者倾向于唯物史观回溯至黑格尔,在康德那里不存在实体或现实生活的考量。或者关联到康德,认为马克思一方面超越了黑格尔的无限主体,另一方面则借助黑格尔之能动性辩证法重构了康德哲学的有限作用,从而实现了对康德哲学的角色统一,解决了有效地改造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也有学者进行了更纵深的思想史爬梳。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思想上最初先后受到基督教文化、浪漫主义文学、康德—费希特式的理想主义法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青年黑格尔派等多重影响。这场讨论涉及原理产生的根源问题,同样意义重大。(五)基础理论研究怎样面向新时代。对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目前,基础理论研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但还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三是要提升原创能力和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和原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避免“言必称希腊”,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避免学术研究的“碎片化”,因为零敲碎打的研究难以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避免将学术化仅仅理解为围绕文献资料打转的“书斋化”研究。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要从新时代这个大背景出发,进一步提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响应时代主题,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反思与展望回看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理论,推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系统化、整体化和学理化研究;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现实,对时代之问作出了理论回应;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实践,赋予唯物史观等基础理论研究新的内涵。但应该看到,我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国,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术发展内涵等方面,与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相比,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相比,目前我们的研究还有不小的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滞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明显的例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已经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但我国理论界尚未出现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被国际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公认的学术经典,不少成果在读者那里的反映是:“远不如读总书记自己的著作精彩、解渴。”不少理论成果关于一脉相承的梳理较多、关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化创新阐释较少,有些研究存在简单化、标签化倾向,这体现了对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相信,在伟大时代的激发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定会出现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原创性成果。(执笔:王志强)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明乎坦途

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13日讯(记者 候智 通讯员 孙浩爽)5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中国7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逸夫学术会堂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主持开幕式。国务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吉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胡树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邓晖、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蔡立庆,副院长陶文昭、郗戈、张晓萌、赵淑梅等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围绕“新中国7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探讨。吴付来代表主办方对参会的师生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获评“A+”。本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召开,是学校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的有效举措,同时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希望参会青年学子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觉、坚定学科自信、助力学科自强,以优异的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的主题报告。 在主论坛环节,复旦大学包炜杰、武汉大学许洪位、厦门大学乔玉强、北京大学陈艺文、福建师范大学张自永、南开大学尚娜娜、中国人民大学单晓涵、上海交通大学宋斌等参会研究生代表分别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所有制理论发展演进”、“从‘世界革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交往的时代新境界”、“从资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的反思、批判与超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新莱茵报》时期政治经济学思想探析”、“《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政治仪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的无声铸造”等论题进行发言。郭建宁、陶文昭、郑吉伟、王树荫分别给予点评。在下午的分论坛研讨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与建设工程”、“新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新青年——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等主题展开讨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璐博士、谭清华副教授、庄忠正副教授和宋友文副教授分别对各分论坛交流情况进行了总结点评。据悉,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筹办的重要研究生学术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会议,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近百所高校的300余名师生代表。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改革与发展。

标心者

众多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高考或者考研的你要引起重视!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在新版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本科有四个专业,如下表所示。在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4T)本科专业作为2017年开始设立的新专业,被正式列入其中。图片来自百度百科而在此之前,国内高校并没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只是有作为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专业,这对于培养人才的连续性上存在一定问题。现在,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逐渐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就必须有连续性的梯队。这就需要在大学本科设置相关专业,对于培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爱知学者上公布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窦鸿业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博点,大家在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方面会有更多的选择。图片来自爱知学者资料来自爱知学者但是,问题又来了,对于高考生而言,高考志愿报考方面就要引起足够重视。弄清楚哪些院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哪些学校有中共党史的本科专业,哪些学校有科学社会主义本科专业,哪些学校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报考院校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这四个专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未来职业的走向,以免出现填报志愿的错误。那么,对于报考马理论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言,也要注意自己报考的专业门类到底属于法学门类还是属于政治学门类。目前为止,(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中共党史属于政治学门类,这又和本科专业产生专业门类的冲突,所以,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所属的学科门类。

刺痛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座谈会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今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创刊座谈会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据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是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研究成果交流而支持创办的两种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中央财经大学主办。据了解,该刊旨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传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水平。该刊主要设高端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理论前沿、思政课教学、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比较与借鉴、学术动态等栏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办刊导向,牢牢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并自觉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筑牢夯实立德树人的思想阵地。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不亦惑乎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学科论坛在邕举行

本报南宁讯 (记者/刘琴 实习生/彭科善)12月15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46次学科论坛“21世纪社会主义新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全国16个省(区、市)3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来自俄罗斯、英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共计82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分为五个议题:21世纪社会主义新发展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研究,全球化问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研究,人类文化交流互鉴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9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仲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7个985,3个2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于19世纪中期,。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治国理政的学问。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7个985,3个211!NO.1中国人民大学 211、985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共党史等基础理论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拥有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NO.2清华大学 211、985工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学院相关单位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6日正式成立。在2016年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评为A+。2017年,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NO.3东北师范大学 211工程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于2013年2月成立,是整合原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和社会学专业的力量成立的实体办学机构。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哲学院、社会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NO.4武汉大学 211、985工程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特色专业。2012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被评为A+。2017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名单。NO.5北京大学 211、985工程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成立于1992年4月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NO.6吉林大学 211、985工程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学院是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任务的教学科研单位。在2018年3月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被评为A。NO.7复旦大学 211、985工程复旦大学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方面有着光荣的传统。1920年,复旦大学教员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这是我国第一个全文中译本。学院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NO.8南京师范大学 211工程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成学科平台高、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NO.9山东大学 211、985工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直属的独立建制二级单位,是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6个二级学科。NO.10华中师范大学 211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2月5日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政治系。学院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7年)。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A类(全国前2%—5%)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宇宙的秘密、社会的规律和人生的真谛。对于该专业感兴趣的小伙伴,希望大家可以考上这个专业,可以早日沐浴在众多思想巨匠的思想光辉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7个985,3个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