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6个高校科研项目获国家奖励9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日前国家和河北省相继公布2019年度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决定,河北高校共有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成果奖励,9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教授主持完成的“多抗优质高产‘农大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华北电力大学杨勇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多温区SCR脱硝催化剂与低能耗脱硝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占河北省获主持完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总数的67%。河北地质大学高永丰教授参与完成的“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河北唯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成果奖。石家庄铁道大学刘志春教授参与完成的“长大深埋挤压性围岩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张晋国教授参与完成的“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华北电力大学刘文颖教授参与完成的“千万千瓦级风光电集群源网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三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审工作中,河北省高校共有99项成果获奖,占获奖总数的43%。其中,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共19项全部由高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占获奖总数的45%,科技进步二等奖32项,占获奖总数的50%;科技进步三等奖32项,占获奖总数的30%;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占获奖总数的100%,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占获奖总数的33%。 (文章来源:石家庄日报)
山东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在进行可见光波段的超快激光器件研究。本报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 摄今年初,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王友清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后,匆匆赶回青岛,家没回就一头扎进实验室。这是因为有企业对他的“学习型人工胰脏”表达了合作意愿。高校科技成果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让“学问走出书斋”,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场所。盘活机制,瞄准科技前沿怎样盘活科技创新,让纸面上的成果走出“象牙塔”?多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崔洪芝在新材料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痛点”。在学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略海洋重大战略,吹响向海洋经济进军的号角之初,崔洪芝确立了海洋耐磨蚀材料与表面改性、材料腐蚀与防护、新能源与环境友好材料等特色科研方向。崔洪芝发现,在船舶行驶过程中,经常因为缸体材料的磨损、腐蚀、磨蚀性能不足,而造成动力性降低,甚至破坏等问题,是我国船用发动机“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何用好新材料的科研成果?“让船舶发动机穿上金属陶瓷复合衣!”崔洪芝这一前沿构想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把盘活成果转化的“金钥匙”。“首先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制度,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学科筑峰工程’,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其次是搭建平台,推动‘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再其次是突出目标导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行业产业现实需要’的创新方向,进行前瞻性探索。”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说。走进一线,破解生产难题2020年11月的一天下午,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卫星监测到山东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经核实该处确为焚烧火点,过火面积约50亩,10分钟内监测上报,3小时内野外核查确认,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孙林牵头的科研成果之一。此前,如何让“高大上”的卫星遥感更接地气,一直是孙林的心事。在学校政策支持下,孙林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实现了成果和需求的“结对”,卫星监测系统成了一双“眼睛”,时刻注视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该成果拓展到“机器视觉业务”,走进了企业生产车间,在汽车生产线、电视生产车间等,发挥着智能“监控”作用。“生产一线是最大的实验室,是开展研究的宝地。”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说。前不久,该校教师王冬与往年一样,带着60余名师生到淄博矿业集团亭南煤业现场实践。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中,他得知一线生产遇到了沟壑地形条件下岩移测量的难题。“特殊地形变形观测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从现场回来,王冬与团队进行了4个多小时“头脑风暴”,从问题分析到解决方案,没漏下一个细节。第二天,王冬来到亭南煤业,提出了解决方案并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研发出机载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解决了困扰亭南煤业多年的难题。“我们对学校2020年1300余项专利进行星级评价,筛选了一批高星级、高价值专利在省市专利平台和企业现场进行推介;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学校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等200余人的服务队伍,把学校的科创成果送到生产一线。”该校科技处处长陈连军介绍。强强合作,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前,科研成果仅仅是攥在手里,现在既可以把自己的成果定向推介给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技术需求让成果更接地气。”该校副教授孙金全说。为了做好教师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红娘”,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组织10余场校企技术成果对接洽谈会,为教师和企业提供面对面的合作洽谈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另外,该校每年都组织各专业教授、博士,深入合作的企业和研究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学校每年都有100余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得以转化,技术交易额年均超过6000万元。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经营部部长甘宇亮告诉记者,有一次,因海洋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问题无法解决,便电话求助合作的山东科技大学教师艾波。艾波立即带着设备到现场对接,并把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其中,化解了燃眉之急。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年3月,与淄博市联袂共建山东省首个产业技术学院,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该校还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广泛的科技攻关合作,共建一批实验研发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山东科技大学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00余项。作者:本报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7日第3版 版名:新闻·要闻
高校科研人员吹响战“疫”号角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连日来,全国高校科研工作者纷纷把科研精力投入到最紧迫的疫情防控攻关任务上来。从1月下旬起,北大、复旦、浙大、南开等一批高校集结科研力量,启动了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他们与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在这场与病毒争夺生命的战“疫”中贡献高校科研力量。几天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医学部教授李兰娟带领科研工作者成功分离了8株新型冠状病毒,她表示,“有几株非常适合做疫苗”。浙江大学牵头,联合省内多家科研单位承担了“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变异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目前,实验室正在对病毒的变异、病毒的致病力等进行研究,以及通过病毒来研究新型疫苗和筛选抗病毒药物。病毒基因序列对于检测、快速诊断、疫苗研发和药品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的黄岩谊和谢晓亮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王建斌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布研究论文,称已开发出名为SHERRY的转录组测序快速建库新方法,这一方法有望助力新型冠状病毒的测序。据介绍,新转录组测序快速建库方法将简化建库的过程,同时大幅减少样品的用量。整个流程需要5个步骤,可在1个试管中完成,时间仅约4小时,其中手工操作时间不到半小时,成本仅为常规方法的五分之一。研究团队的首个临床应用就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进行测序。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其序列已被中国科学家测出。与现有的RNA测序建库方法相比,SHERRY更灵敏、更简单,这对检测和分析十分重要。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较长,且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为了能让这种善于潜伏的病毒更快现身,人们需要灵敏度更高的检测试剂盒。天津大学团队联合金麦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经过艰苦攻关,成功研发1小时就可检验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可以针对新冠病毒疑似病例,在病毒潜伏期介入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该检测试剂盒利用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避免了其他同源较高的冠状病毒的影响,保证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目前,该试剂盒正在加紧临床验证,在获得相关部门检验审批后,将助力各级疾控部门及医疗机构,用于疫情的快速识别、鉴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与此同时,该检测试剂盒配合自动化核酸提取仪、核酸提取试剂及磁珠等耗材,为新型冠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一条龙的解决方案,避免了多企业不同仪器试剂及检测试剂盒的匹配差异给病毒核酸检验带来的干扰,提高了核酸检测确诊的精准性。为了与疫情抢时间,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已上线,并纳入中国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向全球开放服务,便于各界共同开展病毒防治相关药物的研发。目前在美国NCBI网站上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很大一部分缺少详细的基因组注释,尤其是对多聚蛋白酶切位点的注释。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的高峰教授、罗昊博士采用已研发的ZCURVE_CoV系列软件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2000余株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基因识别和酶切位点预测,并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网上服务。该数据库有望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及病毒起源与变异以及药物研发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根据。作为合作单位之一,该数据库也可在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网站通过跨库检索形式访问。1月30日,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复旦大学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简称“P3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该实验室将针对肺炎疫情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展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等项目。在此之前,复旦大学应天雷等团队已宣布,首次发现SARS-CoV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结合域(RBD)有效结合。CR3022或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南开大学举全校之力启动了4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其中,由洪章勇教授牵头的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攻关,进行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由张宏恺研究员负责,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团队,从康复病人血液中分离中和性抗体及抗体工程改造,希望尽快获得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全人源中和性抗体,用于病毒诊断和疫情防控。张晓东教授致力于开发“抗病毒口罩”,该口罩依据病毒与结合蛋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能高效截留和吸附病毒,达到阻止病毒传播的目的;同时“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性多肽雾化制剂”也正在研制。黄森忠教授团队致力于传染病模型预测,他们应用学校自主研发的EpiSIX程序,实时跟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并将预判结果提呈疾控部门参考,同时对未来可能的疫情防控积累数据与经验。目前,南开大学已启动第二批项目征集工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中国青年报
高校间可实现学分认定,大学生可跨校修读精品课程;联合申报300个重大科研项目;教学名师在全省高校互聘任教……日前,省教育厅出台指导意见,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全省高校将在人才培养、平台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推动教师互聘。我省将组建10个左右校际合作教学联盟,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协同开发和共享共用,完善在线开放课程跨校选修制度,30万名大学生跨校修读2000门精品课程。建立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和途径。以1000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推动本科生交流培养、硕士和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实行千名教学名师在全省高校互聘任教活动,支持高校结合实际自主制定跨校互聘教师办法。推进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我省将通过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促进优势科研平台的开放与共享。以高水平学科为基础,联合共建100个校地校企研究院、申报30个重大科研平台;联合申报300个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不同高校学科间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针对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研究,解决300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联合举办各类高端学术论坛及系列讲座,全面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在促进合作交流方面,支持高校建设1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建立高层次国际教育合作项目30个。省教育厅将建立督查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普通高校加强校际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源:东北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6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由太湖学院的教授戴翔主持的“服务业全球化条件下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攀升”,成为全国应用型高校中唯一入选的项目。作为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该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要项目,旨在鼓励高校教师厚积薄发,加强基础研究,勇于理论创新,推出精品。据悉,此次太湖学院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73所大学的99个项目共同入围,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独占鳌头。科研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无锡太湖学院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等著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何启志、戴翔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授、博导,担任学科带头人。去年,经省教育厅严格评审,无锡太湖学院获得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权,目前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90%。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学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部级、市厅级各级各类项目79项,获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30项。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横向课题等共453项,发表论文1503篇,其中SCI、SSCI、CSSCI、CSCD等高水平论文586篇。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省级高水平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30余个。策应区域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太湖学院携手阿里巴巴、中兴通讯、罗克韦尔等标杆企业,大力开展科技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咨询,建立了25个无锡太湖学院产学研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先后对企业委托的“柔性材料切割机”、“包装艺术与结构设计的融合研究”、“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物业安保领域的应用”等50多个项目进行了定向研究和专案攻关。学校一大批项目已投入企业生产,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沅源
活动现场。5月20日,2019年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高校科研院所专场在武汉理工大学荆楚创客咖啡举行。本次活动由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主办,武汉长江日报光谷创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此次活动签约金额高达数千万元。作为开放、共享的枢纽型传播平台、立体式创新创业平台,武汉长江日报光谷创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了此次对接活动,旨在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个人、团队,催生新产品、新兴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成果转化,促进协同创新发展。在签约项目中,武汉智珀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因服装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可视化智慧云工厂项目备受关注。据悉,目前我国服装制造业对接市场困难,服装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年平均净利率低于6%。服装产业参与者包括“面料商-生产商-品牌商-总代理-零售商-消费者”,其中服装产业价值链一般的利润结构是设计占40%,营销占50%,生产制造只占10%。武汉智珀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开发出可视化的App软件来优化生产过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客户下订单后,相关数据就进入智珀PaaS智能平台,人力、仓库储存、财务都能实时监控。并且App中还开发了员工打卡和工作效率计算,老板坐在家里就能通过可视化的数据了解工厂的最新情况,客户也能足不出户在家下单。”通过智珀PaaS智能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真正做到数据服务于产业。目前公司已与森马等国内著名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据了解,此次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创新举措。通过开放的管理模式,打破对接活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路”,将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有效链接,助推科技创新更接地气,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此次活动吸引了高校、科研院所近10个项目参加路演活动,最终8个路演项目获得了签约转化合作。(长江日报融媒体 记者陈诚)
本报讯 记者关艳玲报道 日前,省教育厅公布首届辽宁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和十大科技进展提名项目入选名单。本次评选主要面向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和取得重大突破的产教融合项目等。省教育厅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评审方式,先后进行两轮评审,综合考虑项目科技创新意义和对辽宁经济社会的价值贡献,评选出10项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进展项目。此次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中,钢材热轧过程氧化行为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大截面铜材连续挤压扩展技术及装备、深部煤矿冲击地压巷道防冲吸能支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等3个项目,为我省“老字号”企业升级改造作出突出贡献;水稻品质遗传改良与高食味新品种培育及配套生产技术、陆—海接力养殖设施设计与生境营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宽温结构化脱硝催化剂开发及其在工业炉窑烟气深度净化中的应用等3个项目,是高校与我省“原字号”企业深度合作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高性能组合结构的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长大桥梁灾变风险精细辨识与多级预警关键技术、可降解纯镁植入螺钉的临床转化、动态荷载作用下核电厂结构的破坏机理及工程措施等4个项目,为我省“新字号”企业培育壮大打下良好基础。入选项目中有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激发我省各级各类高校科技创新积极性,在评选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基础上,专家组又评选出十大科技进展提名项目。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0个项目入选。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瞄准我省重点产业,解决企业重大需求,围绕智能制造、种子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攻关任务,以“军令状”和“揭榜挂帅”方式选贤任能。同时,加强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开展新一轮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来源:辽宁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苏策通:一个专注挖掘解读国家、江苏政策的平台关注一个公众号即可了解最新的政策资讯本平台的政策信息摘自网络,仅供圈内朋友学习、了解政策资讯。若有违规请告知小编,删除。小编:lucksuce前言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公示的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有22个重点专项,共有352个项目进行了公示(11月3日公示内容,10月31日公示内容)。经动源君初步统计,承担项目的255家机构中有74所高校,43个科研院所。其中高校共计承担了146个项目,项目数量前十强的高校承担了77个项目,占高校项目的53%。科研院所共计承担55个项目,占总项目数的16%。以下为动源君统计的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立项情况,仅供读者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主。
我省6个高校科研项目获国家奖励9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日前国家和河北省相继公布2019年度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决定,河北高校共有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成果奖励,9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教授主持完成的“多抗优质高产‘农大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华北电力大学杨勇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多温区SCR脱硝催化剂与低能耗脱硝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占河北省获主持完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总数的67%。河北地质大学高永丰教授参与完成的“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河北唯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成果奖。石家庄铁道大学刘志春教授参与完成的“长大深埋挤压性围岩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张晋国教授参与完成的“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华北电力大学刘文颖教授参与完成的“千万千瓦级风光电集群源网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三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审工作中,河北省高校共有99项成果获奖,占获奖总数的43%。其中,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共19项全部由高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占获奖总数的45%,科技进步二等奖32项,占获奖总数的50%;科技进步三等奖32项,占获奖总数的30%;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占获奖总数的100%,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占获奖总数的33%。 (文章来源:石家庄日报)
成都日报2021-01-09 07:457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启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纳入试点单位。据省科技厅资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参照国家及多省市做法,结合四川实际,我省将在2020年及2021年度四川省科技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类项目及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自由探索型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工作主要围绕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扩大科研项目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权、取消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理清“包干制”试点工作的实施路径。以“信任”为前提,“目标”为导向,“放管结合”为抓手,“诚信”为底线,扎实推进试点工作。(记者 宋妍妍)原标题:我省7所高校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来源:爱看头条】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