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碧玉簪

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

摘要: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高级研修班定义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新思路,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入场者新型教育模式。8月16日,人工智能高级人才培训班首期班暨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高级研修班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开班。交通视频检测、运动目标检测、人脸识别、AI+生态……人工智能高级人才培训迎来首日开讲,一场关于人工智能高级人才的培养计划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高级研修班“首堂课”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开讲。本次高研班由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承办,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淀城市大脑科技产业联盟协办。北京市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巩振文,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副调研员艾德科,北京市海淀区应急管理局副调研员史学军,北京联通二区分公司总经理杨学东,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柳进军,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副院长、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代总经理尧川,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军,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高性能计算专家张云泉等受邀出席了当天的开班典礼,开班仪式由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副院长武蕾主持。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仍供不应求“智能测评”、“快递分拣机器人”、“无人驾驶”、“安保机器”……如今,人工智能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医疗、城市建设、制造业、交通、金融、教育等众多行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绘出了未来人类世界的新样子。据加拿大人工智能公司Element AI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AI人才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从业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顶尖人才仍然供不应求。有相关数据显示称,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严重失衡。同时,我国各高校培养输送的相关人才只占市场所需人才的30%至40%,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不足问题突出。可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的力度,补齐人才短板,是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当务之急。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制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由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并实施。从2017年至今,国家相继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指示性文件。“人工智能”成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近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海淀区也相继出台了关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政策,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加快“海淀区人工智能高级人才培训学校”建设,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去年,北京市经信委组织相关单位,通过大量的调研和专题讨论,编制而成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一半以上仍处于初创期,在A轮之前的企业占比达56.97%,具有创新发展潜力。从企业成立时间看,北京人工智能企业2015-2016年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人工智能快速增长特征明显。从区域看,60.96%的人工智能企业注册在海淀区。中关村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北京市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巩振文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在大量城市数据中,用不断发展的AI技术去挖掘巨大的价值,可让“城市大脑”演进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就像自来水和电力一样。”开班仪式上,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巩振文在开班仪式上表示,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的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复杂巨系统工程,更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巩振文指出,希望此次高研班能通过系统专题辅导,增强各板块、各相关“城市大脑”负责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认识和把控能力,培养“在AI领域最懂政府的,在政府里最懂AI”的复合型人才,提出探索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方法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海淀“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的发展再赋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如何破?面对全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级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首要前提。近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着重提到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体系构建”,“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及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加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措施。有专家指出,企业与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上各占优势,两者合作宜取长补短,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校企融合。从研究内容和人才流动来看,高校需要企业的数据和工程化能力,企业需要高校的研究人才,只有实现双方资源的获取和有效整合,才有助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本次高研班计划聘请来自985、211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讲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聘请来自百度、第四范式、寒武纪等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讲师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兼具了理论与实践地紧密结合,包括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生态和智慧城市管理四大应用场景的案例剖析;城市大脑实际项目场景需求策划等,教学形式涵盖讲座、游学、经验分享沙龙和项目路演等。首期班的学员包括“城市大脑”专班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中海系统内业务单元负责人及核心骨干,海淀“城市大脑”建设服务的管理者、项目经理和规划设计者等。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柳进军在开班仪式上作教学动员。开班典礼上,“人工智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聘书同期颁发。“要将此次高研班打造成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一期。”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柳进军在开班动员会上表示,本次高研班搭建了优质的学习平台,学员通过系统化学习可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及如何在城市管理中应用。与此同时,高研班特有的资源平台可实现与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资源的有效对接,这一优势会让学员终生受益。他表示,中海纪元作为海淀“城市大脑”建设运营平台公司,以企业资助为主、员工自愿报名并承担部分学费的方式,支持近五十名学员,参加此次人工智能高级培训班首期班,旨在培养人工智能优秀人才,储备后备干部,为员工搭建成长平台,要让更多骨干精英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进一步开启品质化职业生涯,涌现出一批人工智能界的“明日之星”。开班典礼上,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聘书同期颁发,“首堂课”即邀请到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讲授《大数据、超算和深度学习融合创新的计算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高级人才培训班首期班全体学员合影留念。据悉,海淀区在刘圣国副区长带领下,由海淀园、区人社局、区教委、国资委、政研室共同编制了“海淀区人工智能高级人才培训学校”(简称“人工智能学校”)筹建方案,走访了大量人工智能企业和高校,即将针对企业需求举办一系列人工智能专项人才高级研修班。本次高研班是“人工智能学校”筹建工作的第一步,标志着海淀区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工作即将全面启动。未来,高研班还将积极探索实践以人工智能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选培模式,致力于为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动态、精准、高效的培养紧缺中高级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黄埔军校”,助力海淀区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完)来源:东方网

萌单

「经典文学」挑战自我:红尘客栈

【经典文学】 挑战自我:红尘客栈经典文学现代诗歌高级研修班学员同题创作红尘客栈文/宝石花虚掩的门,等你鸣一曲笙箫锁春秋葫芦的藤蔓饱蘸烈酒、浓茶一笔狂草写江湖踞太湖石的孔洞观瞻琼楼。竹刀已无痕捏面人的世界不言生死只是绕不过一缕炊烟的婉约透视繁花里的光影饮山水,不醉不归。试问红尘可否识得一枚名章里的刚柔红尘客栈文/万显梯大路朝天,一匹奔跑的马也有劳累的时候马到成功或者马失前蹄也许,都心不由己也许,只是雾里看花许多故事,被风雨和时间传了又传就像爱做梦的人明知是梦,也不愿醒来一杯美酒可以醉倒许多人名与利,一把把刀子可以刀刀见骨可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匹马,大路朝天喜欢选择到一张白纸寂寞也不想为板壁张罗达达的声响里,一路风尘也许,就有你也有我那么一个,曾经的客栈红尘客栈文/栗俊青在云端之上笑声和春光一起洒落油菜花媚眼放电皮鞭扬起王子误入人间在你的掌心我希望变成跳舞的仙女你把露水当成夜明珠要么别在我的身上 要么含在你的口里这一生,只有你喊我"公主"我却不是皇帝的女儿跟随你住过的每一座城每一个村以及星星做灯的草庵还有撒着欢儿的羊羔都视我们为匆匆过客一百年后,铜锁呐念咒石头砌成宫殿我们安魂,安家红尘客栈文/余镇淅陌生客,不分来路面具的背后各有一本账翻过从前,那些锅碗的方言揣摩胃口的个性灯火油,算计天亮的鸡鸣流浪狗疑惑世俗的脚气不解过往的愚人拖垃圾的车夫收不完的日子今天就是昨天,记性也会生锈起绉的面额把岁月翻译成明细表分摊剩余的承诺为红尘耗尽一生盘缠红尘客栈文/默谣厚厚的夜裹挟我的沉默那些树伸出千手,并没有观音的慈悲更似冒着寒光的利爪。企图威胁另类的我星星是勇敢斗士举着利器,将夜刺破红色血液一直倾泻,伸手接住如橙色火种,与高楼的灯火碰撞一波接一波的光。把夜涂染盈盈月儿越发明亮,占据人间很快就炸开一条通道延伸至一个叫家乡的方向低头时,鞋底的尘土已落入异乡的尘土红尘客栈文/陈志源仲秋的红尘家筵摆满奇珍供着炊饼期待月神的逡巡嫦娥拖着光亮的尾巴柔情似水,媚眼却抚慰客栈西窗下那哭得最伤心的秋恨红尘客栈文/童令仪虎渡河畔的小屋是不是梦中常驻的客栈起伏的键盘上,一双湿漉漉的眼眸,寻你廊檐上巨幅版画让我振惊鸟儿飞向林莽缓行的清溪像淘金者,涤荡娴静的砂石眼下,一幢幢高楼闪烁的霓虹光,灼伤了过往屋檐下唤归的乳名像利刃斩不断的河流从身后涌来多像我当初醉倒在你轻吟的诗行恍惚通往记忆的林间小屋月亮的小手正凌空描摹一道张力十足的弧线红尘客栈文/不憨千年面壁修一次旅行怀抱好奇,穿过母体的温度通往山下的路恰好与人生的距离等长你蓦然驶入,我一帘风景的主角我们一起,看日出日落看有人冲破血色,赶来汇合拽着落日的大幕看星光从夜色里探出山坡红尘客栈文/宋瑜清女娲随手扬起的尘土,随风漫舞柳叶依依里流连,杏林茫茫中叹息粘着古樟的高枝,忘了来时路偎在小草里招摇春风笑与沉醉一滴露水,坠入大地来了,走了,不断重复着追赶朝阳。抬眼就是日暮坠落。月亮与星星的梦幻光阴似火想牵手一道彩虹,而青春走远惟有心中花朵浇注的小船,载不动那缕吹烟一直在老屋后的古枫叶里飘摇红尘客栈文/成立粗砺椽头挑着红灯笼注视往来邂逅红笺小字的封存酒坛欲说还羞素袍毡帽的马帮掸尘土落座忽闪的铜烟袋锅沿虚无的梯子翻山越岭把残破的夜缝合山风押解炊烟,默数彼时心事不再唏嘘那点曲直幽幽箫声吹散伤痕旧梦晶莹等着你一一告别红尘客栈文/唐毓我知道惊慌失措源自于深夜一壶烈酒一卷烟火,凄凉的虫鸣途径的人间世事推开一扇窗。相逢的人没有谁会在意苍白的面孔以及,踉跄的脚步而我总想,带走一些比如,一枚落叶在深秋的某个黄昏相背而行,即使终生不知去向红尘客栈文/清风徐徐我是你,身上的一片羽毛上浮下蹿既然来了择一隅而居听从 春风的调遣迎风披雨在桃枝上落脚在夏河里恋爱随着一声秋咳遍地都是斑斓客舍我是你 身上的一片羽毛走哪都难忘那伤夜来时排山倒海骨骼嘎吱嘎吱响母亲是走了她常进入我梦乡,告诫放下磨刀铸剑红尘中波滔滚滚不是水覆了舟就是被泥沙搁浅当你满脸沧桑回目那,锦缎衣冠 雕花朱栏,钢制鸟巢 终将是匆匆过客红尘客栈文/蓝广军雨打花枝泣风低眉洒落无处安放的花瓣辗转流年阳光依旧妖娆骄傲的心无处可逃相信若干年后残存月季花的微笑会记起曾经过往错过的缘分只是一抹永恒风景何必在意咫尺天涯红尘客栈文/舆婵我走在月色下月光明媚倩影斑驳在这最美的山水图画间仿佛听到昙花和知了畅谈着生命的对话昙花开朗而又清纯不沮丧生命的短暂尽情地绽放,虽然只是一现清香却留在人间蝉韬光养晦地下苦炼数年乃至十几年不恋奢侈,只饮甘露在有限的几周的光阴里争分抢妙,高歌不止我仰望高树仰望树上的花,树上的虫什么是空,什么是色你们比我更明白红尘红尘客栈也不过只是客栈红尘客栈文/金香茗在时光的屋子里历史舞台生旦净末丑正轮番登场帝王将相,骚人墨客,贩夫走卒各自展示自己的风釆仿佛听到庄周梦呓相如抚琴柳如是扣弦而歌看到屈子行吟李白醉态辛稼轩束装击剑于是竟得意忘形举起瘦笔把日月山川,春夏秋冬人生风雨编成一支歌谣自舞自乐虽然自己只是个蹩脚的舞者或许没有一个观众也不能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一丁点的痕迹但依然自我陶醉因为我不是侍者只是个戴着斗篷的风尘过客红尘客栈文/张泉女娲孤单造男女,诱惑欲望难逃杀戮满满荡荡的列车,朝朝夕夕都在旅途上车下车,都是行者,驿站难觅归处别管他英雄盖世,别看他灯红酒绿,喜剧悲剧都将化为尘土羡慕青灯经书,那个不是凡夫山笑柏松痴,贪嗔恨爱自有定数一壶浊酒,一首曲难评长江黄河源头和归宿红尘客栈(读李清照)文/梦罗兰“残酒微薰情怀恶”春色渐渐蔽罗衣梳断青丝云去向西“沈醉卸妆迟”处处北雁鸣浅雾湿透了身风 ,痛“酒阑更喜团茶苦”樽倒空似流芳却烙杯底“酒意诗情谁与共”种满庭芭蕉书一场最美花月刻你于根“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莲子已成荷叶老”万千相思夭折红尘一壶“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图文来源 诗海远帆 发布 小常

白玉不毁

美国瑞恩斯大学DBA博士招生

庞大的商界及校友资源平台美国瑞恩斯学友会由毕业学员和复旦高级研修班学员联合发起并担任理事长及秘书长的创业创投联合会,与同学会组成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成立创业投资服务平台,为美国瑞恩斯大学MBADBA班毕业校友提供强大的创业投资平台和社会资源整合。精英学友 著名企业美国瑞恩斯大学RainstarUniversity的校友遍布世界各地,这些校友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亚太地区,美国瑞恩斯大学的毕业生供职单位包括飞利浦、渣打银行、建设银行、联想、上汽集团、西门子、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有的校友还设立了个人工作室。飞利浦等著名公司雇主也因为满意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而直接跟美国瑞恩斯大学就业中心建立海归招聘合作关系。学习形式★ 学制:24个月,中英文授课。★ 学习时间及安排在职学习,每次2—3天集中周末上课。学习毕业周期为两年,学员享受终生授课,毕业后可随时回来上课。★ 上课地点:复旦大学入学申请要求1、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5年以上管理经验;2、本科学历申请需加修研究生课程并具备8年以上管理验验;3、具有同等学历,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对社会有重大贡献者。

苍梧以北

上海:构建市民终身学习“大课堂”

上海开放大学闵行一分校师生在企业开展实训。(资料图片)“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为各类人群提供更加丰富、便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市民多元学习需求是上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要破解继续教育发展难题。”年初,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在解读上海教育年度工作要点时说。上海提出,到2020年要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补齐“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学历者占比”“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等短板指标成为2019年上海市教委递交到教育部的“厅长突破项目”的重要工作。“技能 学历”成为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与中科院院士一起站上“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的领奖台,来自安徽宿州的80后小伙儿胡振球感慨万千。12年前,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骑着自行车整整找了21天的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而今他已经是“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共完成技术革新50多项,技术攻关10多项,取得各种专利14项。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参加“百万在岗员工学力提升项目”。2016年,根据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上海市教委会同市总工会联合启动“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和高校继续教育作用,为全市在岗人员参加学力提升提供教育服务。胡振球有幸成为首批闵行区“百万在岗员工学力提升项目”学员。他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在上海开放大学闵行一分校学习,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研发的“清扫车边吸尘口自动避让装置”还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今年7月,胡振球终于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证书,他激动地说:“感谢学力提升行动计划成就了我的一个普通工匠梦,我要继续用学习成就自我,用学习创新技术,用学习贡献社会。”按照计划,到2020年,上海将完成100万名在岗人员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应的高等学历教育学分,促进全市各级劳动模范获得者基本达到本科学历,显著提高本市高等学校在读大学生人数和拥有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3年来,上海积极推进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光松江、闵行、嘉定3个区就有近2.8万人提升了学历,40余万人次参加各类技能素养培训。“这样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教育专委会干事长曹天生长期从事成人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学力提升行动计划给企业的一线员工带来福音,尤其为郊区新型农民、新型产业工人的培养注入了活力。“现今,上海‘百万规模’已不是难题,因此学习资源建设更需要对标国际,全面提升在岗学习培训的质量,促使‘技能 学历’成为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市教委主任陆靖告诉记者。“中—高—本—研”开启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通道00后高辰从小爱搭模型,中考结束后,他毅然报考了新试点的中本贯通专业——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而今,他走入大学之时,已经手握两项专利,离自己的“磨具大师梦”越来越近了。2010年,上海开始试点中高职贯通,中职学生经过5年学习可获得高职学历证书和相关技能证书。2014年,上海首推“中本贯通”,学生经过3年中职学习和转段考核后升入4年本科学习,完成学业的学生可获取本科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2017年,5年制“高本贯通”也进入试点。以《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为基础,上海正在多渠道多形式打通“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融通的“立交桥”,为职业教育学生创造更加多元的学历晋升通道,为更好地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全面支持。贯通培养的通道逐步被打通,高辰大学毕业后,还可以继续选择报考工程技术大学的硕士点。随着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上移,越来越多中职生毕业后有继续深造的迫切愿望。贯通培养拓宽了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将成为未来上海职业教育的大方向。截至目前,上海已建设中高职贯通试点专业191个,中本贯通专业58个。2019年两种贯通培养模式招生近万人,而且,热门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分数线可比肩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分数线。“我们这批学生当时最高录取分583分,超过‘市重点线’。”转眼间,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中本贯通学前教育专业的首批40名学生就要步入大学学习了,校长陈金国对学生充满信心,“专业教学方案都是我们和大学一起设计的,专业英语课程的下移、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强化训练都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着上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铺设,越来越多初中毕业生找到了自身兴趣与职业选择的结合点,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将职业教育列入了可选项。“大学里如鱼得水的学习生活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3年前,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学生马旭峰以590分的成绩考取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本贯通机械工程专业,当工程师的父亲毅然支持了孩子的选择。如今,马旭峰不仅通过转段考核顺利升入本科深造,还考取了数控铣床中级证书、普通车工初级证书、3D打印高级证书和大学计算机证书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证书。“中本贯通是一个突破口,它能培养出既懂技术又会操作且富于创造的技能型人才。”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校长王立刚说。“学分银行”通存通兑终身学习成果在学校修读课程拿学分,在工作后凭一技之长拿证书,在社区学堂、老年大学学习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在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这些先前的学历和非学历的学习成果经过认定,可在不同教育系统中进行转换。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上海先行先试,率先建设并运行国内首家省市级学分银行。6年多来,已为376万名学习者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为8.4万余人进行了学分转换。在学分银行,最受学习者欢迎的是“双证融通”。“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员资格考试”……数百项职业培训证书可以在相应的高校学历教育课程中免学分,各社区学院的“工匠研修班”“育婴培训班”、老年大学的“乐器演奏”“文学欣赏”课等也都可以拿到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更有不少学校实行“直通车式双证融通”,学生完成学业,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还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学生通过“双证融通”课程考核后,在毕业时可取得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四级证书。对学校而言,此举带来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校重构了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从真正意义上将学历教育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要求相融通。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在“双证融通”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实施了“跨企业培训与技术交流”课程,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共同实施,将零件测绘、图纸绘制、零件编程到数控加工及检测等各个环节引入教学中,将专业教学与岗位真实情境有机融合。作为上海市教育综改项目之一,“双证融通”改革不仅为学生学历提升带来了便利,更促使学校课程全面深入改革,有力促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推进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紧密对接。打开“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网站,记者发现,参加“学分认可型双证融通”的院校不仅有中职、高职学校,还有同济大学等全日制本科院校。“双证融通”已经从中职延伸至高职、大学本科,“学分银行”也正在向各类人群的终身教育学习延伸。“我们正在探索企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工作,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成果认证也在研究中,接下来,优秀的企业教育培训项目通过评审也可以进入学分银行。同时,与苏浙皖联合建设的长三角学分银行也正在筹备之中,目标是通过跨地区服务平台,实现学分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服务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区域联动机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负责人介绍。随着上海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白领走进社区学堂、老年人走进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网络也成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新天地……多元的社会学习场所让老年人、青少年、白领、一线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都能得到便捷的学习机会。“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在补齐短板指标的过程中,上海更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更便捷地学习,更快乐地学习。”陆靖说。(仲立新 记者 任朝霞)

妻妾不和

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西安外事学院圆满落幕

8月25日下午,为期16天的“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在西安外事学院正蒙书院三号楼举行。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校长、老子学院院长黄藤,陕西教育学会书法专业主任、陕西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李明富,中国书协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外事学院特聘教授倪文东,中国书协会员、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陕西省书协理事、西安外事学院双聘教授傅如明,老子学院书法系全体教师及30名学员参加了结业仪式。仪式由老子学院书法系常务副主任赵元苍主持。黄藤董事长在结业仪式上阐述了培训班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他学习书法就是因为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设立正蒙书院、老子学院到矗立起张载像,都是为了弘道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培训班的学员就像种子一样在全国各地推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实用功能降低以后,它就成了纯艺术,从艺术上升到哲学。书法教育具有传统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需要敬畏和敬仰,每个人都要将书法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积极争做传播弘道的使者。这次培训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李明富老师发表感言,他说到,祝贺每一位学员圆满完成培训,希望每位学员都能在书法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此次高研班的策划者倪文东教授说到,这是第一次在西安举办中西部书法骨干培训班,每一位学员都非常认真、刻苦,大家进步都非常快。十六天的回忆是深刻的,既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更是我们继续传播弘道的动力。今后,我们的培训班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办的更好。学员们也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次参加高研班书法培训的感悟:班长李德团说到,学校传统文化的氛围浓厚,师资队伍强大,很珍惜这次参加高研班学习的机会;副班长张智慧激动地说到,从暗恋书法到喜欢书法,到最后的热恋书法,每一个过程我都很享受,有机会我一定还来西安学习,外事学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舍不得离开这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学员金刚用一首诗描述了自己整个学习过程和状态,他非常开心能和大家一起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学员唐玉明、龙云复、张静、常全胜、晋军刚等相继发表了自己培训感言,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黄藤董事长为签名册题字,倪文东教授题签名词,每位学员分别签下自己的名字,傅如明教授题跋寄语。这次书法培训给每位学员留下深深的烙印,也将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起点。特别链接之学员感言分享:学员高新二校张静“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感言:正蒙习书鱼化湖里蛟龙生 古亭檐上草木兴杨柳依依随风曳 荷叶田田明珠滴芭蕉濛濛雨中翠 石榴熟落鸟虫鸣古塔默默守学子 长廊影中鱼儿游今有良师在长安 正蒙七方习古法恍若置身少年时 乐此不疲汲营养抚琴只为奏流水 品茗还需静心绪访碑溶融得心画 人道合一成太极人生至此闻大道 我当夙夕践行之学员常全胜“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感言:菩萨蛮·记赴西安学书书道漫漫如若水,三千可汲一瓢啜?离陇赴长安,谒访白石山①。教授无遗力②,学问躬行必③。回首寻道友,金石翰墨中。释义:①白石山:倪文东导师,自号白石山人,因家在陕西白石山下而名;②教授:即教学授业;③学问:即求学问道。学员金刚“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感言:学员龙云复“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感言:十六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受益无穷,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路径、方法理念;从技法、章法到创作理念,内容丰富,知识全面,受用终生,受益匪浅。使我有游泳者由泳池游向江河湖海之感!又像一个人从一个小房间走向大自然,风光无限,豁然开朗,仿佛踏着现代的舞步,听着古老的琴声,穿越书法的时空。感谢外事学院提供优质的平台,感谢倪老师及所有老师的无私奉献!学员唐玉明“首届中西部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感言:一是衷心感谢倪文东教授及各位老师,感谢西安外事学院本次高规格、高档次给我们提供系统学习书法理论及实践的机会,让我们每位学员的理念、视野、审美、专业均得到了全方位提升;二是本次培训班纠正了我们以前许多错误的观点和习惯,让我们从此走上科学成长的道路;三是本次高研班的成功举办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倪文东教授及正蒙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责任、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研班的持续开办,传统的中国书法一定会在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古城西安向全国发扬光大!

鱼藻

苏州市姑苏区校长课程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华师大研修之旅

四月的烟雨江南,半壕春水一城花。4月23日清晨,苏州市姑苏区校长课程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的45位校长学员迎着绵绵细雨,踏上了研修之旅。此行的目的地——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由国家创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985”、“双一流”大学,在国内尤其是教育界享有盛誉。花开有声此次培训,华东师范大学为培训班邀请到了多位知名博导、教授、特级校长,丰富而精彩的培训课程犹如春风化雨,让人沉浸感悟。校长学员们在聆听、互动、思考、交流中体味着学校课程建设的理想、精髓与魅力。短短的4天培训,学员们聆听了六位大师的精彩讲座,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博导教授顾志跃的《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教授吴刚的《学校改革与课程领导力》、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顾泠元的《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教授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的心理教育》、上海市静安区第一小学特级校长张敏的《可信素养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市市教委教研员汪茂华博士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实践探索》。教授、专家们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维、前沿的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折服、感染和激励着每位学员,为校长们开启了新的启迪与思考,更为姑苏区各校整体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掬香满衣上海培佳双语学校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上海市的两所知名学校。上海培佳双语学校以“卓越的教,快乐的学”为办学核心价值理念,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课程体系,并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形成品牌项目,建设具有培佳特色的课程文化:“讲求基础,倡导对话,发展个性”。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依托华东师大的科研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课程设置努力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和选择,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用一种“无为在行,有为在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应天之所赐,顺物之灵性”,使学生主动进步、实现自我期望。两所名校,两种思路,但却归本同源,以“课程”赢得了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校的持续发展。红紫芳菲本次研修收获颇丰,校长学员们的学习感言精彩满篇:——作为校长,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到底什么是课程建设,怎样才是好的或对的课程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对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起何作用?种种困惑通过此次培训,渐渐清晰了。——此次培训中,很多专家教授都提到了在发展变革中学校往哪里走,校长课程领导力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校长专业领导力中首先要有专业精神和追求,很多时候,我们不缺乏理念,缺乏的是做细做实的恒心,因此校长要不断努力、不断审视、不断创新。——教育大家顾泠沅先生朴素而又精辟的总结让我感同身受:教育,就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因此,要成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自己得是一个明白人。那么,我们需要,作为教师,在哪些地方是需要首先明白的呢?我想,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永远思考:第一,教什么?第二.怎样教?第三,为什么这样教?——教授们种种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我沉醉于知识的魅力与精彩,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理清思绪聆听着,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的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的孩子们,仿佛看到他们的身影坐于此地,这不就是我最初的梦想吗?——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培训班在意犹未尽的学习中迎来了尾声,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与专家和同仁间相互交流、沟通之中,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更加专业,更加细致。——华师大特聘博导顾志跃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明白幸福人生的两大支柱是: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一项陪伴终生的兴趣爱好。这两件事都需要中小学打好基础。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打造特色课程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一种表现。——华师大的吴刚副院长的讲座《学校改革与课程领导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谈到了,如何看待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认为学习发展面临内外环境变化的挑战;学校不能等待,孩子耽误不起;强势学校不进则退,弱势学校勇于超越;学校发展的根本是进步与提高。——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课程改革,不仅是开设几门校本课程,组织几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应该是把重心放在国家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设置、具体实施与课程评价上,从而实现育人目标。——校长只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新课程改革,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对课程的发展方向,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才能有准确的把握。——本次研修收获颇丰,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校长应努力提升学校建设的规划力、寻找改变的创新力、内涵发展的引领力、课程品质的研究力、师生同行的共情力,不忘初心,坚持坚守,成就教师、培养学生、发展学校。…………最是一年春好处四月的华师大,处处繁花似锦。四天培训,时间虽然不长,校长学员们却收获颇多,但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明确使命、学以致用,姑苏教育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色满园。 (王建康 李俊锋)

法琳

一位求学内地港生的“奔跑”与“思虑”

陈童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暨南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上发言。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广州4月24日电(记者石龙洪 徐弘毅 郑天虹)“犹如奔跑,当你习惯了节奏,学会欣赏沿途风景,会爱上这种朝目标奋进的感觉。在这里,踏实努力就能靠近梦想。”广东暨南大学2015级港生陈童如是形容内地求学时光。很快,她将开始新的奔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香港读高中时,陈童便许下梦想:到内地读书。5年前,她报考并顺利入读暨大应急管理专业。陈童坦言这几年的成长像获得了一种“加速度”。“记得踏进校园前,我还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样子。”在学校和老师帮助下,她很快找到了“奔跑的节奏”,成为本科新生训练营志愿者,当选班级班长,加入学生社团联合会……陈童在云南参加学校组织的研习营活动。受访者供图在校期间,她曾参加征文、演讲、创新创业等比赛,还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领袖成长计划高级研修班和港澳台侨学生学习与发展创新项目等课外拓展活动。“我去了北京、陕西、云南等很多地方,有机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国情和历史。”陈童说,内地学习时光丰富充实,结交了朋友,扩宽了视野,全面提升了能力,感受到自己获得“惊奇”成长。“最大收获是亲眼见证内地飞速发展,触摸到祖国的历史,懂得站在历史高度看待国家与香港根与叶的关系。”去年,陈童顺利完成主修的应急管理专业学业,获得学校“优秀毕业生”和“有作为、有贡献”毕业生荣誉称号,还作为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她修读的商务英语双学位,也将于本学期毕业。之后,她将继续攻读应急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朝着目标奔跑,我很享受这个追梦之旅。”她说。陈童作为学校兼职辅导员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受访者供图近年来,陈童还兼任学生辅导员,为新入学的香港学弟妹解疑释惑。她分享自己的经验,带他们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帮助他们融入内地学习生活。她常对学弟妹说:“要多用脚步去感受内地发展进步,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对于所学专业,陈童直言,相对冷门,却非常重要,正愈加受到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一直细心观察疫情防控、处置过程。她说,这是一次重大突发事件,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内地防控措施非常有力,民众积极配合,让疫情较快得到控制”。陈童还积极加入抗疫行动,参与《逆行的天使》等两个MV制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加油致敬。“作为香港学生,我们深深地为国家展现的力量所震撼!能与英雄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是最大的幸福和骄傲!”她在感言中说。陈童在录制视频,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加油致敬。受访者供图相比对疫情的担忧,陈童更挂虑去年以来家乡香港遭遇的动荡冲击。她一直关注着香港局势,常与香港同学交流。“黑色暴力破坏力极大,参与者中有不少年轻人,这令我和在内地读书的香港同学痛心疾首。我们不解、焦虑、愤慨,为香港未来深感忧虑。”陈童认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出在香港国情教育缺失,导致年轻人容易被蛊惑和操纵。反中乱港势力和媒体不遗余力宣扬“港独”等错误思想,让一些年轻人产生错误认知和行为。她认为,香港修例风波背后有一个组织化链条,有外部势力介入支持。“我想对受外部势力和反中乱港分子煽惑而做出违法行为的同龄人说:多了解历史,多到内地走动,就会改变错误认知;不要偏听偏信,莫因一时糊涂,前途尽毁。”陈童说,奔跑要在正道上,方向错了,会悔恨终生。经常往来香港和内地,陈童见证了广深港高铁通车、港珠澳大桥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对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深切体认。她认为,若香港年轻人多来内地,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发展生机,看见并找到自己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历史性机遇。我希望学成后投身其中,也希望成为内地和香港沟通的桥梁,为两地发展贡献力量。”陈童说。

八珍汤

这才是最该追的星

他,是位“90”后新中国成立70年他的工龄也达到了70年2019年4月16日,92岁高龄的陈俊武院士在办公室工作,他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办公室收看邮件、研究课题、指导项目。本报记者 王铮 摄从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的飞机、坦克到日常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在我国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都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他,正是这项关键技术的奠基人他,就是陈俊武【戳详情:全网都被他圈粉!92岁仍在“打卡”上班,这位北大人是真正的时代楷模】1月13日下午,由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河南省委主办的“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会见“时代楷模”陈俊武及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93岁的陈俊武是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长期以来,陈俊武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在攻克石油深度加工技术、设计建设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科技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去年10月,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戳详情:中宣部授予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群众认真聆听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本报记者 邓放 摄黄坤明在会见时说,陈俊武同志身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科技工作者的执着追求,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宣传他胸有大我、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道德风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在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人生华章。2010年6月,陈俊武在包头MTO现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供图在报告会上,陈俊武的5位同事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讲述了他坚守初心使命、科技报国70载的感人事迹。现将报告会内容进行摘编与读者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陈俊武院士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忠于使命、敢于担当的风骨,精细严谨、开拓创新的精神,严以律己、可亲可敬的形象。国家需要 就是他的选择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成平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看到亲人年纪轻轻因病离世,中学时代的陈俊武开始痴迷药物化学。1944年,17岁的陈俊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工系。1946年,正读大学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一座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年轻的陈俊武暗下决心:挽弓当挽强,石油工业才是英雄用武之地!1949年12月,陈俊武放弃了到北京、沈阳工作的机会,辗转来到抚顺,执意到工厂一线,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不懂的问题就向工人师傅请教,向专家学习,研究设备,推算数据,衣服上常常油渍斑斑……他改良“蒸汽喷射器”,每天能为厂里节约几百度电;他改造炼油设备,使加工能力一下子提高了20%。青年陈俊武脱颖而出,成了厂里的劳动模范。1956年,陈俊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国庆节前夕,32岁的陈俊武作为全国劳模,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陈俊武所在的单位奉命转向石油炼制。陈俊武再一次调整专业方向,坚定地转向石油炼制。1961年年底,34岁的陈俊武迎难而上,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总设计师。1965年5月5日,是中国炼油工业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陈俊武领衔设计的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投料试车成功!这套装置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近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1969年年底,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豫西山区,从此扎根洛阳50载。在这里,陈俊武和同事们连续开发了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动我国炼油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1978年3月,陈俊武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光荣地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他为之呕心沥血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受到隆重表彰。1990年3月,63岁的陈俊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他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奋斗之路。这30年,为了行业需要,他著书立说;为了石化的未来,他教书育人;为了国家能源安全,他研究石油替代工艺;耄耋之年,他又关注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中国的碳减排战略研究建言献策。这30年,他编撰了《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等多本业内权威著作,培养了400多名石化精英人才,指导了甲醇制烯烃技术研发及装置的建设,他87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登上了职业生涯又一座高峰……总有人问他:您90多岁了还坚持上班,动力是什么?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作为新时代的石油石化人,我们有信心从陈俊武等前辈手中传好接力棒,为更高水平的石化振兴,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更大力量。一位科学家的光荣与梦想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陈俊武院士的三个故事。第一个是“鱼和熊掌兼得”的故事。1982年,上海炼油厂要新建一套催化裂化装置。该厂总工程师朱仁义对陈院士开玩笑说:“我这个人有些贪心,你那‘同轴式’我想要,‘烧焦罐’我也想要。”同行的专家说:“你这是鱼和熊掌都想要呀!”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制的关键技术,“同轴式”和“烧焦罐”又是催化裂化的核心工艺。朱仁义的一句玩笑话,却让陈院士找到了创新的灵感:何不把“同轴式”和“烧焦罐”“嫁接”在一起,二者取长补短呢?于是,一个“快速床与湍流床气固并流串联烧焦”的设想诞生了。1989年,融合这两项技术,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新型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这项技术成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目前,我国采用这项技术每年加工的原料达4000万吨,生产的汽油,可让1500万辆家用汽车跑一年。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十年战略布局和世界第一”。烯烃是很多化工产品的原料,而烯烃原来只能从石油中获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经过努力,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1997年,他们慕名找到陈院士,想把这个成果工业化。陈院士认为:这项技术全世界都处于实验室阶段,谁先工业化,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2006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煤制烯烃呈现出巨大经济性。国内一家企业决定引进国外技术,仅技术转让费就高达上亿美元。而这时,我们的甲醇制烯烃工业试验即将完成。陈院士派我和同事到北京,找到有关领导转达他的意见:“再等半年,一定会有结果。”随后,国家发改委采纳了陈院士的建议,批准我们的技术在国内工业化应用。2010年,中国的百万吨级工业装置建成投产,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制烯烃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取得了世界第一。2014年,这项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我讲的第三个故事是“陈院士的大九九”。2011年8月20日,一场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工程技术方案讨论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休会期间,陈院士召集我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陈院士说:“现有方案参数关系太复杂,我们作为设计人员理顺起来都难,操作人员就更难了。这个问题现在我有了新思路。”陈院士当场就给我们做了分工,我们对新旧两个方案进行了对比讨论,新方案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同。陈院士让我们敬佩的事还有很多。比如,他出神入化的心算。通常我们用计算器还没算出结果,陈院士心算已经有了结论。他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熟记公式、反应式,熟记现场数据和单位换算,这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在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陈院士立足行业发展制高点,与科研团队努力推动中国炼油工业技术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一路走到了世界前列。让生命充分燃烧中国石化安庆公司副总经理宫超每年3月17日前后,我都会去看望陈俊武先生,为他送上生日祝福。常有朋友问我,是什么,让你一直追随陈老?我想,更多的是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深深影响了我。1999年,我接到通知,到中国石化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入学刚报到,就接到通知说第二天要考试。走进考场,一人一桌,题目看似不太难,但题量非常大,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全靠平时的积累。这次考试很多人得到了求学经历中的最低分,我也是刚及格。这一考,考出了我们的“原形”,一部分人就此与高研班失之交臂,剩下的人则看到了差距,得到了警醒。先生用冰冷的事实,去除了我们内心的自满与浮躁。一个多月的封闭培训,每天,吃完早饭就要往教室赶,晚饭后还得集体学习。陈院士精彩的课程,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封闭培训很快就有了成效,在一场与美国催化剂公司的技术交流中,我们班的学员,利用陈院士教的物料平衡知识,当场指出外方的错误,让外方专家为之叹服。30天的封闭培训后,陈院士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个题量超大、周期超过一年的“大作业”。我意识到,这次封闭培训,仅仅只是高研班的“开始”,而不是“结束”。陈院士要求我们汇集整理装置的数据,按高研班教授的方法做计算,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最后还要提出解决方案。这相当于对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炼油装置在不停工的情况下,完成一次全面的体检,做一次CT,还要从CT片中发现疑难杂症,再去开出治病的药方。几乎有一年的时间,我天天沉浸在“大作业”中,常常忘了今天是星期几。在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完成这样的“大作业”主要靠手算,我们都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全部完成。作业完成后,先生还要组织面试,逐一提问。当时我的“大作业”一共涉及数据1万多个,全篇打印件达200多页,6万余字。同样的作业,先生要审阅26份。答辩前的一天,我接到陈院士的电话:“在第6页第10行,你引用的公式不对,原因是……还有第89页第7行,你的分析结论是对的,但支持这个结论的数据有问题,原因是什么……”当时我震惊了,我的作业就有上万个数据啊,加上其他同学的作业,足足有几十万的数据,年过七旬的陈院士居然逐一检查我们的作业,到了这么细致的程度。后来得知,2000年那一年,不要说平时的节假日,就连春节,先生也在批改我们的作业。陈院士是在燃烧自己,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在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无数微小的催化剂成群结队地“冲”向原料,在不到3秒的时间里完成化学反应,把原料转化成优良的产品;然后回到再生器中,在高温下长时间煅烧,恢复活性,然后再“冲”向下一次反应。细细品味,催化裂化的反应过程和陈院士的人生历程何其相似!那就是,都饱含着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奋斗不止的情怀去完成使命、报效祖国。拳拳赤子心 悠悠报国情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资深专家陈香生陈俊武院士晚年为国家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为煤制油战略储备项目建设立项把关,二是为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制定建言献策。2009年11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邀请陈院士为评审组组长,评审引进外国公司煤制油技术的可行性报告。陈院士说:“做现代煤化工项目的评审,不仅仅是为企业把关,更是为国家把关。”评审会前半个月,陈院士收到了一份有16个分册的评审资料,那段时间推开他的办公室门,桌上、茶几上铺满了这些资料,他整天都在埋头计算,做足了评审会前的准备。几个回合的评审后,陈院士代表专家组向外方郑重提出了三个“为什么”:既然铁和钴金属催化剂的转化效率相当,为什么非要用中国资源稀缺的钴作为催化剂?为什么方案只单一生产柴油,没有中国紧缺的其他高档油品?为什么关键的气化炉数据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我问外方专家:“如果你是中国的专家,你认为陈院士提的问题对不对?”他回答:“对。”我又问:“那你们为什么只生产单一柴油呢?”他说:“如果你们生产了那些油品,那我们生产的卖给谁呀?”最终,国外公司的技术方案没有被采纳。在陈院士眼里,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一切!这件事,也让陈院士意识到加速推进国产化煤制油技术的紧迫性。他大力支持国内科研院所加紧开发国产化的煤制油技术。2013年9月,世界规模最大、完全国产化的400万吨煤制油一期工程开工奠基,86岁的陈院士参加了开工仪式。2016年12月工程投产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碳减排课题,似乎与陈院士的炼油专业毫不相干。当时已经80多岁的陈院士说:“我可以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有益的建议。”国际气候会议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的所谓原则,只强调他们的碳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要求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定在2025年,年排放量为80亿吨。陈院士也有他的原则:大气中累积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陈院士说,他们用空调时,我们老百姓还在扇扇子;他们用冰箱时,我们还在用纱罩盖剩饭剩菜。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应该尊重中国的发展权利。2009年年底,陈院士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表明他要连续发表中国碳排放峰值论文的想法。从2010年开始,陈院士只要在办公室,总是趴在电脑前,广泛搜集和研究国内外的碳排放资料。2010年至2012年,陈院士连续3年发表了十余篇重量级论文。2011年,陈院士确认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应该定在2030年,常规方案排放量为每年110亿吨。2014年,在北京APEC会议后的发布会上,我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碳排放峰值年和排放量数据,与陈院士的研究结果非常吻合。陈院士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碳减排战略目标提供了积极、具体的建议。70年,陈院士从少年变成了老人。但他的科技报国之心没有变,爱国、奋斗、奉献的时代楷模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终生。陈院士的人生“不等式”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青年员工刘倩陈俊武院士的人生中有着各种“等式”与“不等式”。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院士的“奉献与索取”“事业与家庭”以及他的“诗与远方”。对于奉献与索取,陈院士有自己的一套“不等式”。他说:“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陈院士对自己很“小气”。到外地出差,常常为省点差旅费而计较。他谢绝了单位给他配秘书、配专车的待遇,坚持步行上班20余年。2018年7月,陈院士坐高铁到北京参加活动,由于舍不得在列车上买饭吃,他硬是饿到北京,出站后找到一家牛肉面馆,要了一份十几块钱的面条,吃得津津有味。陈院士对他人又很“大气”。在抚顺工作时,他把自己技术革新获得的奖品交给集体或送给同事。到洛阳工作后,他还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和优秀民办教师,并默默资助新安县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毕业。作为郑州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从来不让学校负担任何吃住行费用,反而经常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6年3月,陈院士将在郑州大学6年授课所得的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而他只接受了学校送给他的一束鲜花,献给了久病卧床的老伴儿。事业与家庭顾此失彼,是他人生中的另一个“不等式”。科研任务重、出差频繁是陈院士工作的常态。陈院士的小女儿陈欣说,在她小时候,爸爸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外地。每天放学走到楼下,她都要先看看自家阳台有没有挂着爸爸常穿的那件白衬衣,因为那是爸爸出差回来的“信号”,更是她心底深深的期盼。十多年前,陈欣受伤住院。当陈院士赶到医院,第一句话却是:“这下麻烦了,我还急着出差呢!”回忆起这段往事,陈欣打趣说:“听到我爸第一句话不是关心我的伤情,而是惦记着工作,我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不过这就是他,一个真实的他。”出差回来后,陈院士坚持每天给陈欣送饭。一位年近八旬的科学家,提着捂得严严实实的饭盒,在人流中挤上公交车,经过半小时到达医院,只为亲手为女儿端上一碗热饭。1996年,陈院士的老伴儿因车祸造成脊椎粉碎性骨折,导致下肢瘫痪。陈院士下班回家,都要先到老伴儿床前跟她聊聊天,或者念念报纸。陈欣说:“妈妈去世两年了,爸爸时常还会去她的床边坐一坐,虽然房间的摆设一如从前,但是那最美的画面却再也看不见了。”科学是严肃严谨的,诗与远方是飘逸洒脱的。陈院士从寻常的科研生活中,找到了别样的诗与远方。陈院士爱诗。“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这是他的一首小诗,寥寥几句饱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与气度。 陈俊武:我是千千万万奋斗者中的一员陈俊武在报告会上。本报记者 邓放 摄1月13日下午,当93岁的陈俊武院士来到报告会现场,迎接他的是热烈持久的掌声。每次来到人民大会堂,陈俊武都有不同的感受。1959年,32岁的陈俊武第一次走进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那时候国家正处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科技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是在1978年3月。陈俊武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他为之付出心血的催化裂化项目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在会上受到表彰。“这次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给科技工作者当后勤部长。大家听了都非常振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俊武连说“感动”,“我感到科学春天已经到来”。此后,陈俊武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出席院士大会。“这是一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好时代,我要尽心尽力为党和国家多做一些事情。”这次,陈俊武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一场关于自己的报告会。“他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党和国家也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谢谢大家。”陈俊武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我是石油石化行业千千万万奋斗者中的一员,如果说这些年还做出了一点成就的话,这个成就归功于时代,这个成就属于大家。回望以身许国的70年,陈俊武无怨无悔。“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说,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陈俊武说,我93岁了,身体和思维还可以,有生之年,我要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再尽绵薄之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的“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致敬陈俊武院士这,才是最该追的星!河南省政府新任免一批干部 涉及政府部门和高校文/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冯芸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ID:hnrbxmtb)”。责编:张远惠晓晗致敬!↓

龟至

公安诗人|孙敬伟:岁月深处,每一道风景都不同寻常

——庆祝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诗歌 / 孙敬伟珲春虎啸这百兽之王自然生物链中的大型猫科动物这中华文化里的图腾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擅长昼伏夜出威武而神圣选择在此繁衍栖息是它们的福祉更是我们的光荣年年如是,我们忠诚使命夙夜在公执着为野生动物保驾护航不让采伐、烧荒和猎杀有任何喘息之地曾经有过这种时候在幽深的峡谷和广阔的疆域我们亲历了那令人震撼的咆啸目睹了那令人心跳的背影彼此的心中可曾留下了欣喜、感动生命中能有几次这样的狭路相逢生命中亦能有几次这样的从容淡定请原谅我们对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敬畏充满了柔情 大王叫我来巡山它们巡的是一种生存之道我们巡的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和不变的法则向海鹤舞原以为向海,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有蓝天碧水和我们做伴有海鸟鱼虾和我们嬉戏走近了才知道原来,向海不是海是一块遥远且苍凉的北国湿地向海,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鸟儿高翔,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芦苇小船紧密相依沙丘黄榆相映成趣一队队丹顶鹤亭亭玉立一排排白天鹅引吭高歌置身其中一幅幅恬静绵延的水墨丹青便跃然纸上、印在脑海向海,自然的圣地候鸟的天堂这里的每一声鸟语每一片水域都连着我们的神经艰苦繁忙的工作,使我们常常远离了身边的亲人忘记了眼前的美景多少次,风雨中抱紧帆桨为那些远归的燕雀护航多少次,疲惫中带着坚强为那些孤单的背影守望向海,是一个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回忆起来就内心柔软的地方我们情系向海,是因为无比的热爱我们魂牵向海,是因为无数舞动的翅膀松江河鸭戏这水中的活化石鸟中的大熊猫还有多少神秘之美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还有多少不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追寻和挖掘每年三月悄然而至为了迎接这个久违的朋友我们沿着头道松花江溯源把积攒了一冬的热情都拿来把一季的春暖花开都打开单等着它们的到来我曾疑问北方有那么多的花红柳绿它们为什么只选择在这里安家我曾不解莺歌燕舞有那么多的江河湖泊它们为什么只选择在这里生活当我看到那么多的森林警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它们像守望自己的亲人一样守望着它们我的心中就找到了答案红石枫燃岁月深处脚下那一片热土山顶那一面岩层可是抗联战士的鲜血染成季节深处我们把如炬的目光放得很远很远我们把如磐的脚步扎得很深很深在常人看不见的地方着一身藏蓝,只身层林尽染翻开一枚枚飘然落下的枫叶捡拾记忆的碎片以时光为毫,以秋色为墨用心去书写铮铮之誓言、灼灼之信念望着风,我们把自己化成一季飘散的雨拂过雨,我们把自己化成一季穿梭的风风雨相牵,坎坷相伴,终生与枫林为伍掬一捧山泉,洗却昨日之疲倦拂一抹曙光,顺着黎明之方向沿着心灵之向远,一路向前和潺潺的溪水交谈与莽莽的群山作伴不惧北风呼啸何惧极度深寒忠诚使命无悔无怨路漫漫,兼修远逶迤前行,初心不变举目,那一树红枫渐行渐近越步,那一面旗帜愈加鲜艳露水河松鸣在巍巍的长白山在浩瀚的大林莽像这样集中连片的原始森林和几个人都抱不拢的红松之王已不多见千百年来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问鼎苍穹历尽沧桑无人能懂其实树木和人一样有着各自的故事有的平淡,有的跌宕有的被传诵,有的被遗忘有的故事短,有的故事长它们就像一位沉默的英雄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经历着世事的变幻把这一切都藏在心里独对苍茫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夜以继日的巡逻风雨无阻的守望不怕密布的荆棘和拉拉秧把我们刮得遍体鳞伤不惧暗伏的顽石和风倒木把我们磕碰的青一块紫一块伴随满目的绿色悄然生长不让一草一木受伤不让一山一水失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家常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雨水和阳光我们希望多年以后我们倒下了这些像英雄一样的树依然还在这里挺立依然还在这里栉风沐雨依然还在这里相亲相爱直到——地老天荒白河听雪长白山是我们的父亲山松花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一切,都从白河的脚下延展都从白河的心中流过每到十一月甚至更早那些白色的精灵便带着满目的冰清玉洁携着一身的清香翩然而至,雪落白河让十万大山竖起了耳朵让十万江河戴上了枷锁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是一季中最揪心的时刻凛冽的白毛风在丛林里呼啸刺骨的沿凌水在河床上蛰伏我们一次次踏雪狂歌被肆虐的暴风雪卷起又淹没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们执着的脚步无悔的忠诚被灿烂的雪花一次又一次定格因为执着,征途上那漫山遍野的雪已经幻化成岁月深处的凝眸因为热爱,生命中那许多的美好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但我们相信,在岁月的深处在荒凉寂寞的深山无人问津的角落总会有一朵雪花静静的等着我辉南品镜从天上看那连绵起伏的群山是绝版的绿色宣言而叫不上名字的花鸟就是它的标点从天上看那一湾清澈的湖水像一方神秘的明镜能洗濯满身的疲惫伤痛净化蒙尘的心灵常常,我们沿着曲折的湖岸巡行走着走着误以为走进了仙境拥抱自然,珍惜美景一场疫情过后我们更加热爱生命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这一点一滴的澄明感恩这一草一木的馈赠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守护者爱护这一湾碧水给生命留下一片永恒的青葱与湛蓝从现在开始心怀无边的爱和美好倾心和这片山水和大自然谈一场持久的恋爱▲公安诗人孙敬伟孙敬伟,系中国诗歌学会、全国公安文联、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全国公安文化理论高级研修班学员。在大陆和台湾发表文学作品若干,获奖若干。著有《时代的乳房》《琴剑诗系·孙敬伟诗选》。

玄一

厦大与辽宁的校地情缘——百年南北相望 路远海阔情长

百年风雨同舟路,情若比邻有相知。厦门大学与辽宁南北相望,在历史变迁中携手共进,谱写了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乐章。1921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胸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崇高理想,倾资创办了厦门大学。创校伊始,便有辽宁学子来厦求学,亦即开始了厦大与辽宁绵延不绝的百年情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厦大师生同仇敌忾,与辽宁人民、全国人民奋起开展抗日活动。厦大师生700多人加入抗日义勇军和救护队,部分师生怀抱爱国热忱,自发北上抗日,其中不乏为国捐躯者。厦大闽海学会选出15名会员组成“抗日救国委员会”,号召全校师生“一致向前奋斗”。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议结束后,厦大校主陈嘉庚随即启程前往他尤为关心的辽宁等地考察,“到处所见扩大繁荣,大异以往”,并写下《东北观感集》,为辽宁等地发展建言献策,奠定了厦大与辽宁情缘“志怀祖国、希图报效”的主旋律。陈嘉庚著《东北观感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鹭江北上的兴辽英才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新中国成立后,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辽宁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上迅速建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长子”。1955年,陈嘉庚先生再赴辽宁等地考察,不禁感慨“从东北看全中国,国家建设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一批批厦大人秉承嘉庚之志,从东海之畔、鹭江之滨北上辽沈大地,为祖国建设和辽宁振兴事业倾力奉献。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存浩院士于1940年秋至1944年夏在福建长汀厦大度过了这段难忘的时光。《南强记忆—老厦大的故事》收录张存浩院士文章《长汀情怀——忆长汀厦大的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1940年,年仅12岁的张存浩跟随应萨本栋校长邀请来厦大任教的姑父傅鹰、姑母张锦从重庆南开中学转到福建长汀中学(当时厦大为躲避战火,内迁闽西长汀),并居住在厦大校园里。1943年,正在长汀中学读高二的张存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随姑父姑母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就读厦大时,张存浩得到了使他终生缅怀的萨本栋校长的培养和特别敬佩的蔡启瑞教授手把手的指导。在一次化学实验中,他被浓硫酸喷进双眼,所幸急救得法,几天内就痊愈了。回忆在厦大难忘的美好时光,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仍然衷心感谢几位老师的帮助和厦大极为过硬的、有效的运作系统”。“从青年时代起,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1951年春天,张存浩谢绝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只身一人来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开始了他扎根辽宁、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他总是急国家之所急,为祖国需要多次“改行”;不负国家所期,作为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辽宁也是中国“飞豹之父”陈一坚院士的飞机设计生涯真正起步的地方。1948年,陈一坚得知厦大航空系开始招生,当机立断报考并被录取。在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第一次调整中,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航空系合并,陈一坚随后从厦大转入清华学习。1956年,陈一坚调入刚刚组建的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参与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歼击教练机——歼教1的研制,实现了自行设计飞机零的突破。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回厦大做专题报告1961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601所)成立,陈一坚同年由专业组长升任601所机身室主任。在这里,陈一坚先后干过总体、气动、强度、结构、系统等专业的设计,为他熟悉各专业情况、统揽全局工作,直至后来担任“飞豹”飞机的型号总设计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厦大毕业生共有199人,他们在东北招聘团鼓励下纷纷报名参加东北经济建设,曾任辽宁电力设计院副院长的陈慰慈、厦大中文系教授石文英(1957年调回厦大)都在其中。据今年92岁高龄的石文英回忆,除了法律系毕业生被留在福建,其他文、理、工各系的超半数毕业生奔赴东北。当时福建省内交通十分不便,没有铁路,奔赴东北的大队人马乘坐八、九部旧货车前往鹰潭。2018年90岁高龄的厦大中文系教授石文英与77、78级学生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沿途道路泥泞颠簸,不时需要下车步行,却无一人叫苦,无一人掉队。到辽宁后,他们被分配到鞍山、沈阳、辽阳、抚顺、本溪等地,立即背起行囊在各地不同的岗位上投入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博士毕业于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张德祥教授一生勤耕在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领域。自1969年5月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算起,50多年来,他当过小学、中学教师,也当过大学教师;虽然经历了很多职务的变化,但从没有离开过教育,他对一直给学生上课引以为傲。他曾表示,“自1969年成为教师以来,一直在做教育工作。不管是在沈阳师范学院当院长,在辽宁省教育厅当厅长,在大连理工大学当党委书记,还是在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当院长,我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激情燃烧、建设时期的忠诚担当,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勇于探索,再到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的实干自强,怀揣报国梦想的一代代厦大人始终牢记校主陈嘉庚的嘱托和希冀,积极活跃在辽宁各行各业,在辽沈大地上谱写厚重精彩的自强乐章。致知无央、充爱无疆——来自辽沈大地的厦大人“自饶远势波千顷,渐满清辉月上弦。学海无涯愿无尽,鹭门岁岁衍薪传。”百年来,辽宁学子4000余人先后求学于厦大。近年来,厦大每年高考招收辽宁籍学生近百人。“爱国、革命、自强、科学”这“四种精神”代代相继的厦门大学,成为越来越多辽宁英彦砥砺前行的梦想之地。厦大附属翔安医院院长陈洪铎院士的学医报国理想在辽沈大地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生长。1950年,18岁的陈洪铎放弃上海所学的专业,选择到中国医科大学学医。毕业后,他先后任中国医科大学医师、讲师、研究室主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兼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科研一线奋斗。他是辽宁省医疗领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国皮肤性病学界首位院士,在皮肤免疫、皮肤性病防治以及医学美容方面有着高深造诣,是我国朗格汉斯细胞研究的奠基人。2017年,陈洪铎院士受聘厦大附属翔安医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厦大附属翔安医院于2019年4月6日(厦大建校98周年校庆日)正式对外开业运营,目前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大步迈进。在他的主持下,厦大附属翔安医院皮肤科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和纽约Ackerman Academy of Dermatopathology共建皮肤病理国际诊疗平台,形成稳定的诊疗模式,为厦门和辽宁的人民群众提供国际顶尖水平的医疗服务。陈洪铎院士坐诊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曾任厦大艺术学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李维祀教授,籍贯辽宁黑山,生涯早期曾遭遇创作瓶颈。1984年,李维祀调入厦大后,便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在厦大,他拿出的第一件作品《林则徐纪念像》便让他一举成名,此后的雕塑作品《妈祖》《郑成功》《施琅》《屈原》《孔子》《陈嘉庚》《鲁迅》《林语堂》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厦大原副校长邬大光教授,籍贯辽宁锦州,1990年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高等教育学博士。他数十年耕耘在教育研究领域,投身于高等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理念与制度、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高等教育、高等学校贷款、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等研究领域均提出独到见解。像这样一批优秀的辽宁籍师资已成为厦大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来到厦大的时间各有不同,研究领域各异,但都始终牢记厦大“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术、阐扬世界文化、促进人类进步”的办学宗旨,将才智和力量贡献于这座南方学府,奋力推动厦大向着一流大学目标前行。同频共振、砥砺奋进——谱奏时代新声的校地情缘“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大连):我校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即将开设《化学动力学》选课,以催化机理研究作为重点……你所在催化研究方面有丰富实际经验,我校物理化学与物质结构两个教研组拟逐步与你所开展工作联系。倘蒙同意,具体事项容后详细商议……”这是厦大档案馆珍藏的1957年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大连)与厦门大学人员往来的函件。1957年,厦门大学与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大连)实习往来函件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便与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大连)(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大连海运学院(后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辽宁省机关单位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互派人员实习进修培训,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早在1958年,厦大的蔡启瑞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郭燮贤等人一同赴莫斯科进行催化方面的参观访问,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蔡启瑞院士等推动组建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厦大催化团队,郭燮贤院士等则推动了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团队的组建。“一南一北”两个催化研究团队从成立起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励吾院士、李灿院士、包信和院士、张涛院士等人先后担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顾问委员。厦大蔡启瑞院士、万惠霖院士、王野教授先后担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顾问委员。“八五”期间,郭燮贤院士与蔡启瑞院士等联合策划“煤、石油、天然气优化利用的科学基础”项目并入选国家“攀登计划”。2014年10月,由厦大、复旦、中科大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教育部、财政部认定,成功跻身国家队的“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厦大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又在新的起点开始了全面战略合作,一道肩负起“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重担。双方围绕能源材料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发起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能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突破人事制度壁垒,首创研究人员全时异地组建研究团队。2014年起,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邓德会全时在厦大组建了16人的研究团队,在二维催化材料与能源小分子转化方向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厦门大学与大连海事大学渊源深厚。福建素有航海传统,也是近代航海学校汇集区。1946年,厦大成立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成立伊始即设立航海组,开设有航海课程。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航务专科与福建私立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1953年,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上海航务学院整建制迁往大连,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后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运学院来厦大进修往来函件自上世纪50年代始,厦大与大连海事大学便在人员往来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始了紧密互动、合作。厦大档案馆至今珍藏着一份1957年两校来往的函件:“大连海运学院:关于你院吴景荣、施超、鲍啟勳三位同志至我校旁听《理论力学》课程拟请改为进修一点,我校可以同意……”2010年,厦门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本科生合作培养协议,双方安排本科生进行交换培养,迄今数十位毕业生依托两校的优势学科学成后,在各自岗位上绽放光彩。厦大与辽宁协同合作,将地方、国家需求融入学科建设,成为厦大与辽宁校地情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15年以来,厦大为辽宁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30多个班次,这些学员运用厦大所学正日益成为各行业的中流砥柱;厦大承接辽宁省及相关市区有关单位委托的各类科技研究及课题咨询项目40余项,这些集成性成果正在为辽宁营商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提升发挥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厦大的学科影响力。厦大辽宁校友会于1988年开始筹备,在1993年正式成立。校友会成立后积极团结在辽校友,宣传母校,开展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活动,促进了辽宁校友之间、辽宁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络与沟通,为推动辽宁与厦大的交流做了许多贡献。校友会正成为新时期厦大与辽宁的桥梁,让凤凰花开满盛京,让白鹭在渤海岸边飞翔。2018年,厦门大学辽宁校友会在辽阳清风寺竹影堂举办纪念余光中诗文朗诵会“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家国情怀代代相传的厦门大学和有着“长子情怀、忠诚担当”精神的辽宁相向偕行,在爱国担当的激扬旋律中携手奋进,共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