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春节,都是人们追捧高档茶叶的最高峰。很多商家也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抢占市场,争夺客源,趁机来一场利益最大化。散装茶叶无法溯源 价格全凭嘴说连日来,记者先后对近40家茶叶店进行调查发现,近9成茶叶店铺内所售卖的茶叶都没有明码标价。在珠江道茗都茶叶城内,记者走进一家店铺内看到,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品种的茶叶,有红茶、花茶、铁观音、普洱茶等十几种茶叶,每一种茶叶都装在一个纸箱子中,上面没有显示任何价格。记者以购买金骏眉茶叶询问价格,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这里销售的金骏眉分成3个档次,分别为200元、400元、800元。其中800元的茶叶最好。 当记者表示为什么这里的茶叶都没有标注价格时,店主表示,价格都记在他们脑子里的,顾客问都他们都会如实报价的。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茶叶市场价格混乱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环节还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全国大部分产茶区的茶厂都还是“遍地开花”,没有统一的生产和加工工艺,定价自然也五花八门,直接造成了下游市场价格的混乱。茶叶礼盒:好礼盒涨身价茶叶的热销,各家茶叶店在包装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推出各式各样精美的礼盒。因为很多顾客不仅自己喝还要送人。有店家直言不讳:“如果送人的话,可以买中等的茶叶,配上高档的礼盒,你这个茶叶也值钱了。”但记者发现这些包装虽然很精美,但是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都没写。记者询问了几家茶叶店的老板,得到了相同的回答:如果有客户要,他们可以打上去,这些都不重要。记者观察到,店铺的中间摆放着好几款茶叶礼盒,有铁罐装的,纸盒装的。当询问店铺的销售人员是否还有其它形状的礼盒时,销售人员表示,可以带记者到一家专门销售礼盒的店铺中去挑选。记者跟随这名销售人员来到一家专门销售礼盒的店铺内看到,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形状的茶叶礼盒,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记者观察发现,一款售价为上百元的茶叶礼盒中,不仅有沏茶的瓷碗,还有品茶的4个小瓷杯。店主表示,这款茶叶礼盒销售比较火爆。“现在这个价茶叶城还有另外两家销售茶叶礼盒的店铺,卖的都挺好。”茶叶等级标签随便贴众所周知,茶叶的等级标准决定茶叶的销售价格,质量好的茶叶与次的茶叶价格悬殊能相差数百元之多,一些销售散装茶叶的商家竟然借此动起了脑筋,他们根据顾客的需求,随便给茶叶张贴等级标签。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解放南路茶叶城。走进一家销售茶叶的店铺中,记者以想让客户看出自己购买的茶叶是高档茶叶为由向店主咨询到,听说茶叶不是有等级之分吗?能不能给自己购买的茶叶贴上一个高等级的标签。店主听到记者的询问后,想了想后小声告诉记者,没问题,可以给贴一个特级茶叶的标签,保证让客户非常满意。链接: 据了解,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定量包装茶叶标签的内容必须包括:茶叶的具体名称、配料表(仅限花茶和保健茶、药茶类)、净含量、加工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生产(包装)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质量(品质)等级、产品标准号等8项内容。定量包装茶叶标签所有内容必须牢固地粘贴、打印、模印或压印在包装容器上,不允许把包装标签放在运输包装箱内,让零售商店自己去贴。根据《价格法》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新报记者 孙瑜 信华 摄影 孙瑜 信华新媒体编辑 徐丹 姜晓凤
来源:期货日报本报讯(记者 邬梦雯)昨日,郑商所授予23位高级分析师“郑商所资深高级分析师”称号,旨在推动郑商所上市品种分析师队伍建设,选拔优秀研发人员,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据了解,获评资深高级分析师的条件是累计3年在同一类别获评高级分析师,至今已有34位分析师获得该荣誉称号。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郑商所自2009年开始举办“高级分析师评选”活动,至今已开展了9届,为市场遴选出了300余位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优秀期货研究人员,“郑商所高级分析师”也逐渐成为“专业”的代名词。参选分析师普遍表示通过参与活动收获颇多。兴证期货分析师林玲因连续三年获评甲醇品种高级分析师被授予“郑商所资深高级分析师”称号。她表示,自己的研究工作伴随着郑商所的高级分析师评选不断做深做实,逐步走向成熟稳健。“研究能力是期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期货市场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期货研究要真正落地,一定要做到‘产融结合’。”在林玲看来,对于分析师来说,“产融结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平时的研究中做到“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所谓“从产业中来”,即通过各种产业调研,走访企业,建立产业“朋友圈”,帮助得到行业一手讯息,洞悉市场情绪变化,精准把握行情变化时点。“到产业中去”,就是要大胆向行业输出观点,接受市场考验;要通过不断地与产业沟通交流,了解产业客户最深层次的需求,从客户角度出发,想其所想,让研究成果能够切实为产业服务。通过“一来一去”,才能真正做好市场认可的、接地气的品种研究,做到“产融结合”。“同时,郑商所在开展品种调研、规则征求意见、活动讲师邀请、投教教材编写等方面也与高级分析师持续开展合作,不但有利于激发分析师的工作热情,提升研究能力,也能够让优秀分析师更好地服务实体,从而提升期货行业的整体研究能力。”林玲表示。“通过连续参加郑商所的高级分析师活动,促使我时常回看自己研究报告与研究思路,在见贤思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努力把获取的信息恰当地纳入自己的研究框架,不断完善期货、期权研究服务,使得研究方向紧跟市场热点。”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董甜甜表示,郑商所高级分析师评选活动为分析师提供了机会来客观看待自己研究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使得分析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与投研同行互相借鉴长处,有益于提升期货行业研究质量。评选活动还有利于激励分析师输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升期货市场的研究活力。
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联合课题组日前联合发布了《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报告(2020)》。从全球排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已跃居全球第五。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素来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为客观反映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准确对标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最佳实践,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围绕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制度环境、市场规模、市场功能和市场质量四个维度,构建评估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联合课题组以实体经济总量和资本市场规模全球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样本,计算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指数。根据测算,2019年,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排名结果如下。第一,从竞争力综合排名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排名第1至第2位的美国、英国属于资本市场强国第一梯队。排名第3至第9位属于第二梯队,分别是日本、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韩国和法国,其中,中国从2018年的第8位大幅提升至第5位,从第二梯队的末尾跃至第二梯队的头部。排名第10至第15位属于第三梯队,分别是德国、瑞士、中国台湾、新加坡、巴西和印度。排名第16至第20位属于第四梯队,分别是西班牙、俄罗斯、南非、墨西哥和阿根廷,属于资本市场欠发达国家。第二,从竞争力构成要素看,美英两国在制度环境、市场规模、市场质量和市场功能方面的表现均较为突出。中国的市场规模排名仍然居前,市场功能排名大幅提升,市场质量和制度环境排名保持稳定,综合排名显著上升。墨西哥、阿根廷等因经济发展缓慢,四个维度的指标排名均靠后。第三,从竞争力对标结果看,中国资本市场既有“量”的优势,但也有“质”的短板。市场规模类排名长期居前且保持稳定,如股票市值、股票交易额、债券余额、GDP增长率、GDP总量等指标均排名靠前。市场功能类排名波动较大,特别是IPO筹资、IPO公司数等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排名波动较大,直接影响竞争力综合排名。与市场活跃度相关的指标排名靠前,如流动性指标。法治指数、营商便利指数等软指标有所改善。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是2019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见效,资本市场在保持规模指标领先优势的同时,功能指标排名显著提升,带动综合排名大幅升至全球第5位,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的差距。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市场活跃度,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投资者保护,努力建成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独石化丁苯橡胶装置3000线3月初成功生产SBST162产品312吨,这是今年第一个试生产的新产品,也是应下游客户需求高端订制产品。独石化是中国石油目前唯一生产SBS产品的炼化企业。”记者在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采访时获悉,独石化公司强化炼化产品高端化目标方向,使得被国外长期垄断的高端化工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让寻常民众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享受质量更好的产品。独石化企业规模、综合实力、盈利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施高端化战略,增强竞争能力面对炼化产品市场表现出汽油消费增速放缓,化工通用料供过于求,高端产品自给率低的实际,独山子石化公司编制完成公司高端化战略规划。2017年当年高端化工产品比例29.37%,同比提高5.35个百分点;专用料比例8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产品出厂合格率100%。据独石化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以来,独石化公司继续强化炼化产品高端化目标方向,将“高端化”纳入公司战略管理,形成“资源、人才、创新、高端化”四大战略框架。2018年,独石化将通过加强与技术专利商、催化剂生产商合作,应用高性能催化剂,开发茂金属聚乙烯热收缩膜料、中中空聚乙烯料等7个新产品,化工高端产品比例达到40%以上。向高端化工产品进军是独石化科研人员必须面临的挑战,因为他们知道新疆地处偏僻,远离内地市场,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办法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独石化科研人员在市场调研时,下游厂家希望能提供用于加工PE管道弯头、三通等管件的原料。此前,因这种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了解了用户需求后,独石化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于2015年9月16日成功生产出了下游急需的管道弯头、三通等管件专用料高密度聚乙烯TUB121N3000M,填补了国内空白。独山子石化公司积极推进“低成本、差别化、树品牌、高端化”化工业务战略,坚持以销定产、错峰排产、高效转产,去年共生产乙烯132.15万吨,蝉联全国第一。自2009年独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开工以来,该公司生产的茂金属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PE100燃气专用料TUB121N3000B入列国际PE100+协会优质产品名录;环保胶RC2557S、RC2564S替代进口,市场份额达到45%;道路沥青改性用SBS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5-30%之间。独石化这个始建于1936年的老企业推动炼化业务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从“燃料型”向“材料型”的深度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成长平台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才能使创新成为促进发展的源头活水。独石化研究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依据专业技术岗位实施“双序列”改革的首次选聘、考核的结果,对考核为A的15名人员兑现晋升一档基本工资,充分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去年,独石化研究院累计承担地区公司以上各级科研项目31项,重点科研项目计划进度完成率90%以上。8个科技项目通过地区公司验收,10个项目通过地区公司中评估。企业是船,人才是帆。独石化通过人才战略的系统研究和设计,形成公司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目标和分阶段实施计划。积极探索制定有效措施,加快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成长环境和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管理、技术、操作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从2013年开始,公司设置企业级技术专家岗位,遴选高级技术专家,激励技术骨干岗位成才。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加大人才奖励等方式,鼓励员工主动学习,争当人才。基本形成了以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为龙头,技能专家、技师为骨干的人才队伍。独石化结合集团公司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按照合理授权、分级管理的原则,适当扩大职称评审工作自主管理权限和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修订职称量化评价标准,突出对业绩能力评价导向。到2017年底,独石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再创佳绩,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7人被选聘为自治区天山英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被选聘为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3人为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英才培养人选,3人入选为克拉玛依市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2018年,独石化正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等平台,采取学术进修、项目锻炼、学术交流等方式,实施知识更新工程,系统提升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打造标杆企业独山子因油而生,缘油而兴。如今,独石化这个始建于1936年的老企业推动炼化业务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从“燃料型”向“材料型”的深度转变。2018年2月6日,在独山子石化公司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总经理陈俊豪激动地宣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独山子石化加工轻烃炼油及乙烯优化调整项目正式获得集团公司批复。”标志着独石化炼化业务转型升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正式启动。该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独山子石化区位优势,有效利用中国新疆和哈国轻烃资源,在实现乙烯原料轻质化、优质化的同时,优化调整炼油结构,减少国内市场严重过剩的柴油产量,增产航煤、高标号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还将成为推动新疆发展纺织产业的巨大动力。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独石化企业规模、综合实力、盈利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驾驭世界级规模现代化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整体效益位居中石油大型炼化企业首位,多项经济技术指标保持行业领先。2017年,独石化生产乙烯132.15万吨、同比增产1.35万吨,列全国第一。完成销售收入434.4亿元,上缴税费103.5亿元,实现整体盈利51.4亿元,创历史新高。
来源:新浪财经让更多的优秀期货分析师脱颖而出——“郑商所2020年度高级分析师评选”启动闫旭是新疆一家棉花贸易公司——闫氏德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去年在棉花采摘季节,该公司接待了两个棉花期货分析师调研团。于是,闫旭趁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棉花期货分析师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及时了解到了国内外棉花市场供求信息,更重要的是,他还听从了部分资深棉花分析师的建议:利用棉花期货与期权工具及时对所收购的籽棉与加工出来的皮棉进行保值操作。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棉花价格大幅下滑,闫旭的公司不但没有亏损,还通过期现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近1000万元的盈利。这让闫旭和他的同事们认识到,做好市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一名好的期货分析师,就是一名优秀的“哨兵”,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市场的变化,及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优质的分析报告。当前国内期货市场和现货产业对优秀期货分析师的需求很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大程度地为市场培养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产业企业与投资者得到专业化的服务,加快期货市场与产业的融合度,郑商所启动了2020年度高级分析师评选。据记者了解,此次“郑商所2020年度高级分析师评选”活动目的明确、覆盖市场与品种范围广、评选标准更注重市场化。从活动时间来看,从最初报名到最终专家评审,持续时间近3个月,从8月3日至10月23日,让参选分析师有充足的时间来报送研究成果与展示自身能力。从参评品种来看,此次活动设置15个分析师类别,覆盖了郑商所全部已上市品种。从参评对象来看,活动针对全市场分析师,期货公司、投资机构、现货企业等正式在职的分析人员均可参加,最大范围吸引优秀分析师。“除了参评人员的职业操守、理论功底、研究分析能力等基本的参评条件以外,此次活动还特别注重参评期货分析师的期权研究能力,引导期货分析师既精通期货,也精通对应品种的期权。”郑商所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国内期货与期权市场品种越来越丰富,投资策略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市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此外,参评人员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演讲水平,能够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观点,做到既能“写得好”又能“讲得好”。当前,产业企业参与期货期权市场的数量不断提升,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产业企业利用期货、期权工具,通过仓单串换、集团异地交割等实现了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规避了运输不畅、现货市场产业链停工中断的风险。因此,“2020年度高级分析师评选”以分析师为产业客户提供套保方案、交易方案的成果为评判标准来考核“服务实体企业能力”,且在考核“研究能力”时,将关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据了解,高级分析师评选已举办了8届,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期货分析师,评选活动在行业内形成了品牌,“郑商所高级分析师”也逐渐成了“专业”的代名词,他们活跃在期货市场各个品种领域。另外,郑商所在开展品种调研、规则征求意见、活动讲师邀请、投教教材编写等方面也与高级分析师持续开展了合作。2020年度高级分析师评选活动今日启动,相信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分析师们的工作热情,提升研究能力,让更多优秀期货分析师脱颖而出,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全文共 5259 字 1 图,阅读需要 11 分钟———— / BEGIN / ————如果我们去知网等学术网站上查询“公务员能力图谱”,可以搜索到大量的优质文献,但若查阅“产品经理的能力图谱”,出来的结果却缺屈指可数,且老旧资料居多。其中缘由也不难理解——因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太新了,以至于优秀的产品经理都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狂奔着成长、无暇有太多时间进行梳理和总结。初入行的产品菜鸟们又在摸爬滚打中提升、所知和所识的也较为有限,而高校的研究人员们大多未亲身经历过这个岗位,在隔岸观火处难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与领悟,最终导致这个行业的知识大多散见于一些自媒体的文章或大咖们的只言片语里,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入门级的菜鸟,后来逐渐成长、到现在成为项目的负责人;最初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为会画下原型图、做做数据和竞品分析就够了。后来随着入行时间的增长,才恍然发现这个岗位需要的能力远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现在我就尝试着从我个人经验的角度出发梳理一下高级产品经理必备的几种能力。注意:由于是到了高级产品经理阶段,像竞品分析、用户调研这些基础性的能力我就不再赘述了,我会重点写一下高级产品经理所需要的能力。深度行业研究的能力我做产品时的第一个上司,曾经在美团就任过产品总监的岗位,他给我讲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他刚去美团的时候,公司召开了一次内部的产品经理培训大会,主讲人是美团的产品副总裁,他对于这次培训期待值可谓是非常的高。结果美团的产品副总裁上台后却说道:我没做过一天的产品经理,我做的第一份跟产品相关的工作是产品副总裁,我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行业研究,决定我们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产品——台下的产品经理们听完这些话都感到一脸懵逼。但细想起来却不无道理:在这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什么体验、需求与设计,这些能力其实是初级产品经理应当掌握的。到了高级产品经理或产品总监的阶段,应当具备的是良好的行业研究与分析的能力,能够对当前的行业进行精准的判断、洞察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正确的时间做最正确的事。——假若自己的所处的行业本身就出现了严重问题,那么把各种体验和交互做的再好,也终究难逃败局。我们总讲“时势造英雄,而英雄很难造时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两年前我做过一个直播类的产品,公司老板是富二代、完全不差钱。但是在我去公司的几个月期间,发现公司在主播运营、流量获取、内容创新等方面都难以找到发展的突破口,而这时直播的整体热度也正在逐渐的下降,综合的分析了行业的趋势之后,我迅速的撤了人。我当时对于直播行业的判断是:直播的红利会在两年内快速褪去,绝大多数缺乏稳定流量和盈利能力的公司会死亡。果不其然,今年随着映客的上市,直播赛道的比拼也基本宣告结束。所以在做一个产品时,我们首先要看清楚的是它的所在的行业及赛道,找准自己产品的位置。以我自己目前所做的心理服务电商为例,这个行业目前已经出现了十几家做C端用户的产品,但是却没有一家在做B端心理咨询师的产品。我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必然会出现做B端咨询师的产品,而且会取得成功。理由有以下几点: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终身成长的群体(优质的咨询师都会参加大量的培训课程、并且有自己的督导师),建立相互链接对他们而言是刚需;心理咨询师每年在学习上的花费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他们有极强的付费意愿(我有亲自调研过部分咨询师);医疗领域的医生联络与学习平台“医联”已经拿下10亿美元D轮融资,而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人群属性相似度很高。构建商业模型的能力我曾经有段时间特别痴迷社区类的产品,研究了大量的社交类产品,比如:same、tataUFO、一罐、蛋蛋、秘蜂等等。可能在我的心中一个有个执念吧:创造一个可以自由聊天、畅所欲言的地方;而且以上我所研究的这些社区类的产品,大多在设计和体验层面都很优秀,内容也是年轻人喜爱的。但是这些产品却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进行商业化?以我最喜欢的社区类产品「same」为例,它的团队成立于2014年,2015年接受了腾讯千万美金的投资,但是在商业化方面却步履维艰;直到今年(2018)它才有把商城板块置于比较显著的位置。其他的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大多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烧钱阶段。研究完社区类的产品后,我有些失望:互联网并没有多伟大,你不可能自顾自的活在柏拉图的世界里,归根到底还是要考虑商业的问题。那些在我们看来所谓的美好的产品,也终会有一天迫于商业化的压力而被改的面目全非,「百度贴吧」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之后,我每次在思考一个产品的时候,都会思考它的商业模型问题。比如同样是做社区的「网易美学」就非常的成功,它的模式就是通过测评、问答、经验分享等等的内容吸引用户留存,后续再导流到网易考拉海购上去。(PS: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收到了网易美学的通知-网易美学账号和网易考拉海购的账号体系将全面打通。)再比如医疗类的独角兽「微医」,它的“健康号”会让医生输出大量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是免费的,实际上是为他们的医疗服务进行导流。所以对于高级产品经理而言,公司对我们的要求就不是简单的做好产品了,而是帮公司赚钱、如何让公司能够支撑到下一轮融资,如何让团队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本身就要带着商业化的思维去思考。数据深度分析能力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每天都在看数据,但我观察下来发现很多人在看数据的时候喜欢看“数据现象”,而不喜欢拆解“数据原因”,大家会习惯性的把现象和原因混为一谈。比如:这周的产品“首单率”提升了,大家看到都挺开心的。但是具体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很多种的:有可能是推广带来了更精准的用户;也有可能是运营对于商品排序展示方面进行了调整;还有可能是产品改动带来的影响;也不排除是周期性的波动或者受到社会性事件的影响。单纯的数据现象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背后的原因才是值得我们深挖的。到了高级产品经理阶段,应当具备良好的对数据深度分析的能力。大前研一写过一本书叫《思考的技术》,核心观点就是太多人习惯性的把假设当做结论,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本书对我的警示性非常大,当我们在做产品规划的时候,会有各种思路和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归根到底只是假设,到底是否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必须经过检验,而深度的数据分析就是很好的检验手段。举个例子:之前我一直做的是IOS和Android上的产品,较少对小程序的用户特性进行研究;在对小程序进行改版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跟随IOS和Android的策略。但是前段时间我对产品的首页进行了整体的换新之后,发现新的首页在IOS和Android上都带来了付费用户比率的提升,但放在小程序上却导致了用户付费比率的陡然下滑。这之后我花了两周时间对小程序的用户特性、订单结构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才发现小程序的人群特定和消费行为与APP端的完全不一样,所以同样的首页在APP和小程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在这之后,我为小程序单独设计了首页,并迅速的提升了数据(典型的例子是京东,它的APP和小程序也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我本身是文科出身的,感性思维占比一直比较高,我发现产品圈子里有一批和我一样的人。越是我们这种人越要培养数据深度分析的能力,因为我们会习惯性的从用户感知和情绪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然后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但是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判断仅仅是“假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论”,只有被验证过的假设才是结论。而到了高级产品经理阶段,深度的数据分析分析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了。系统思考的能力我见过一些人,表达能力特别好,跟人交流起来各种天文地理、娱乐八卦聊个不停,但是如果你仔细听一下他讲的内容,就会发现他的讲话中有效的信息并不多,或者当你稍微反问他一下的时候,他会突然愣一下、难以对一些观点自圆其说。而另外一些人,表达能力虽然不够好,但是他说的话是经过严谨思考的,通常信息量比较大;且当你反问他的时候,他的观点也有重复的佐证。到了高级产品经理阶段,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就是必备的了。所谓的系统思考,就是全面的、整体的思考,能够看到事物不同的维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能够看到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以我自身所做的服务电商产品举个例子,每次的产品调整、权限变更,其实都会综合的考验产品经理的思维,我们是在消费者、服务提供者、平台之间不断的进行平衡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每次进行产品调整和权限变更的时候考虑到三方的利益,全面的思考一个小的变动对三方的利益影响。说一个技巧性的东西是可以巧用逻辑图软件(Mindnote、Xmind等),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逻辑图把相关的关联性的问题进行层层的拆分,直到发现问题真正落地为止。事后我们也需要反过来看自己当初的梳理,看看其中是否有错误或者纰漏的地方。创新的能力「创新」是近些年被我们提的特别多的一个词,比如淘宝将线下的交易搬到了线上,就是一个交易方式的创新;苹果将各个唱片公司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明了itues的线上售卖模式,也是一种创新;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都是50分钟起,而到了线上各家产品为了配合市场,变更为15分钟起,这其实也是一种创新。以上说的是一些创新成功的案例,那么不成功的就更多了,我分析下来,这些所谓的成功和不成功,背后有两个区别:一是忽略了自身能力和资源的边界比如我在《失败产品手册三:如何成功地做死一款直播平台》中写道过的,我们当时为了突出产品的差异化,率先做VR直播,结果VR直播的技术根本不成熟、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手机流量,最终公司折腾了一年多、烧了大量的钱之后就变更为普通的平面直播,这就是典型的忽略了自身能力和资源边界的例子。有些事情苹果去做可以、腾讯去做也可以,但是你想去做,你就会死,原因很简单,你没搞清楚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你忽略了当前的资源和团队的能力去做事情。二是创新并未带来实际的用户价值我之前做娱乐产品的时候,研究过一个「做的很好、死的很惨」的产品,这个产品好到什么地步:它创造性的制作了大量的游戏教学视频,它会拆解你所玩游戏角色的每一个动作,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去玩游戏、如何去操作一个英雄,内容做的非常用心。但是做出大量的内容后,用户点击量却很低、难以传播出去。其很核心的一个点就是:用户打游戏都是为了放松神经的、获得乐趣的,没有几个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如何打游戏。所以归根到底,真正的创新能力是在深入的了解了现有的行业及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的能力。需要特别说一下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常我们讲的好主意、好创意,那只是一个Good Idea。不难发现:我们很多人都很有创意,脑子里也有各种天马行空的东西,说出来也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这些都不是我所说的创新能力!我所言的创新能力,是产品经理基于当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团队禀赋,创造性的发现了新的需求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且能够将之付诸实践。后面的半句话特别重要——因为我见到太多有创意和想法的人了,但是他们的想法或创意不是基于当前资源或能力的,仅仅是凭空构想的,而且也缺乏严谨的思考,稍微细想一下就问题重重。要知道当年乔布斯创造Iphone之前他已经定义过大量伟大的产品了(Macbook air 、itunes、ipod nano等)。所以世界上可能有很多人都拥有乔布斯的创意,但是真正能够有能力付诸实践改变世界的,却为数不多。另外,我想再啰嗦一下的是创新能力并不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乔布斯、张小龙,很多需要极强创新能力的产品在外表看来可能并不性感,比如: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滴滴打车的调度系统、ZARA的供应链管理流程等等,这些产品深藏于用户体验的背后,却都是需要极强创新能力的。资源整合的能力最后讲资源整合能力,是沿着“创新能力”这个点讲的——因为就算我们有再强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法把相关的创意进行落地,也是白瞎。有时候做产品久了,会有一些失落感,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公司的成功跟产品的关联似乎没有那么大。比如:电商类的产品各家其实都差不多,能否成功更多取决于公司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以及对于商家的运营能力。而有时候产品提出了新的想法、做了新的功能,如果没有其他多个部门的支持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去年我在做问答社区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一个社区的成功与产品功能和界面改动的关联其实并不高,决定成败的其实是社区的内容调性和社区氛围,而这两点都是与运营高度相关的。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和运营人员充分的沟通,让双方能够达成一致,以便于在后续的社区发展中能够充分的调度到运营的资源。这一点在各家公司也差不多,综合考验的是产品经理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甚至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越是大的项目需要的资源越多,而对于产品经理这方面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以上都是从我个人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梳理,欢迎各位小伙伴补充和讨论。———— / END / ————
2019年7月22日(上海)——近日,全球知名的房地产顾问服务公司莱坊宣布任命陈铁东(Timothy Chen)为中国区战略咨询部高级董事。在此职位上,他将在商业地产前沿研究方面提升莱坊在房地产投资以及华南市场的研究实力。此外,还将在战略咨询方面与各业务部门紧密合作,确保战略咨询任务的顺利实施。陈铁东先生(Timothy Chen)在中国市场拥有25年房地产行业经验,其研究与咨询领域覆盖了写字楼、商务园区、零售地产、物流地产、酒店和休闲地产(hotel & leisure)及住宅板块。在此期间,他带领团队发布了一系列高品质的研究报告,同时还参与指导了多个战略发展咨询项目,客户包括了主流国内外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基金公司、上市公司以及政府机构。莱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柳维伦(Alan Liu)先生表示:“Timothy是商业地产领域战略研究的专业人士,在中国区市场屡创佳绩。莱坊很高兴他的加盟,我们相信他的加入将进一步保持和提升我们在中国地区提供市场研究和战略咨询解决方案的专业实力,让专业研究和商业地产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陈铁东先生(Timothy Chen)拥有国际房地产理学硕士学位。他服务过的知名客户包括绿地集团、华润置地、阿里巴巴、漕河泾、新加坡高鸿发展(KOP Development)、宜家、顺丰、宝龙地产、中信投资基金(CITIC Investment Fund)、金融街控股、京投银泰和鲁商置业等。莱坊中国区战略咨询部高级董事陈铁东先生(Timothy Chen)表示:“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莱坊战略咨询部继续从事市场研究和战略咨询方面的工作,并为莱坊其它业务部门的快速发展提供商业地产研究方面的支持。同时,将同莱坊全球研究和战略咨询团队紧密合作,确保为客户提供全球品质的商业地产研究和战略咨询服务,并为客户创造更加优异的投资价值。”完莱坊简介莱坊是全球知名私营房地产顾问服务公司。莱坊在全球六大洲60个国家设有超过523个办事处。集团聘有超过18,000名专业人士,每年管理总值逾1.57万亿美元(相等于1.12万亿英镑)的商业、住宅及农业物业,并向各大业主、买家、开发商、投资者及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建议。以上已包括莱坊的美洲伙伴Newmark Grubb Knight Frank和美国伙伴Douglas Elliman Fine Homes的数据。
来源:期货日报2020年度郑商所高级分析师评选活动自8月3日启动以来,备受市场各界人士的关注。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评选活动启动以来,报名人数持续增加,且已有20多家期货公司向郑商所提交了推荐分析师名单。从报名群体看,有不少是期货公司的“新人”,他们在品种研究、市场调研、线下交流等方面热情都很高。此外,贸易公司、现货企业和投资公司的研究人员也积极报名参评,目前报名人数占比接近15%。据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方便分析师交流,交易所建立了郑商所2020年高级分析师评选钉钉群,并定期总结评选中的常见问题,每日接受参选分析师关于评分规则、评选系统的咨询。另外,根据最新的工作安排,报名时间将持续至9月15日,研究成果上传时间持续至10月15日,这样分析师可以准备得更充分。“郑商所高级分析师评选活动给予了分析师新的展示平台。同时,对于入选的高级分析师、资深高级分析师来说,这一称号也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荣誉。”2019年苹果高级分析师、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魏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评选活动也从侧面促进分析师们自我提升和相互交流,同时也为市场提供有参考性和有价值的研究,发现优秀的分析师,促进市场对于各个品种的理解,提升期货市场参与者水平以及市场整体的成熟度。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每年一次的高级分析师评选,业内人士都非常重视。在多数参评者眼中,该评选专业、权威,极具行业影响力。获得过两次高级分析师称号的华融融达期货期权业务部经理王翔告诉记者,郑商所的高级分析师评选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评选活动给分析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分析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分析师可以看到其他分析师的成果,为其研究提供了一个行业的标准。“去年第一次参加苹果高级分析师评选。回顾评选过程,整体来说是忐忑的,报告的评分和现场的打分都十分重要,整个评选流程非常规范,标准也十分明晰,既需要过去研究的储备,又需要有针对性的准备。”魏鑫介绍,在评选过程中,他也趁此机会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于自己过往研究的审视和批判,从中获得进步;另外参与评选认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分析师,包括苹果以及其他品种的分析师,通过相互交流也拓展了自己的眼界。王翔在总结自己的参评经验时认为,参评期权分析师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平时要多写深度研报,加强期权的内功,这样在评选当中比较容易得高分;二是要多参加交易所组织的各类活动,在活动中要多和产业客户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在写工作案例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记者发现,今年的评选规则基本上延续了去年的规则框架,主要分为研究成果、工作案例和专家评审。研究成果占比较大,并且在专家评审阶段会再次评估报告质量,这就要求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既有质,又有量。工作案例的要求使得分析师不仅要能在纸面上呈现数据与逻辑,更需要有服务实体产业的意识和成绩。现场答辩环节则需要分析师展示足够强大的演讲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因此,从评选规则来看,高级分析师评选比较注重分析师的研究与综合能力,和当前市场环境的要求基本一致。魏鑫认为,分析师评选的重点还是在于研究的储备,包括对于自身品种的认识理解以及对于市场行情的独到见解。评选当中,不单单是提交自身的研究报告,还要有选择、有判断,不仅仅是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也要向评委展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另外,多参加交易所的活动,能接触更多的产业人士,可以对期现市场有更多的了解,提升自身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震荡?A股的投资逻辑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周期交替的过程中,影响股市的内外因素有哪些?什么行业板块最值得配置?4月9日,在上海证券报主办、开源证券协办的第57届中国资本市场高级研讨会暨上证所长论坛上,20多家主流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及投研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着“市场跌宕起伏,如何把握投资主线”进行了深度研讨。上半年行情比下半年好?春节假期后,A股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今年后三个季度的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从各券商研究所所长的观点来看,对上半年行情普遍较为看好,但对下半年的研判,则出现了分歧。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认为,今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疫情的不确定性及部分经济体由于通胀压力而提前开始调整货币财政政策,都可能造成“宏观风险”反而比去年下半年大。他预判,短期来看,上半年约在4月份全球市场会有所好转,6月份则可能有新的调整。其原因一是季节性的因素,二是美国通胀水平的上升。下半年投资者应关注的是通胀情况,如果通胀维持在高位,将对市场形成压力。也有人对下半年行情相对较为乐观。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表示,预计今年经济走势会构成“前高后低”形态,这一点市场并无分歧,但对于“后低”可相对更乐观一些。黄燕铭认为,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的A股市场将以横盘震荡为主,但并不意味着“超额收益”机会的整体消失。2021年,周期制造和服务消费复苏带动的盈利改善就是市场最重要的超额收益来源。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也表示,今年下半年的机会反而比上半年更多。市场的实际运行和大家的一致预期常有偏差,如去年有一些券商认为流动性是今年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目前来看,今年大家关注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对流动性反而不是很担忧。抱团股以外的新机会在哪儿?近期,曾被机构抱团的白马龙头出现大幅回落且反弹乏力,这部分“核心资产”是否会被机构抛弃?大部分研究所所长认为,长期看,优质企业是不会被机构抛弃的,只是未来数年的主线将从“赚估值的钱”转向“赚盈利的钱”。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贺燕青认为,随着业绩的集中披露,前期被抱团的白马股可能出现分化,部分白马股长期仍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可参照20世纪70年代的美股,很多龙头公司穿越了周期,依靠稳健的经营能力为长期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那些在大浪淘沙之后能留下来的白马龙头,在未来仍是机构关注的重点。国海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谭倩也表示,核心资产被抱团有其主业盈利稳定性的原因。在高质量、低增量的存量经济时代,核心资产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去周期化明显、盈利增长更为确定。但由于过去两年趋于一致的“赛道+龙头”的投资模式,资金追捧使核心资产的估值存在高估。虽然看好核心资产的投资逻辑长期有效,但短期仍需要时间来消化高估值。如何寻找抱团股以外的新机会?黄燕铭认为,投资者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单一强调“龙头白马”的执念中走出来,除了关注“好”,还要关注“价”,回归到股票定价的本源。积极调结构,去寻找抱团股之外的好公司,去寻找边际改善更大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中盘蓝筹”。黄燕铭表示,短期内,周期制造等对复苏敏感的价值类股票占优;在中期维度,随着估值的消化和微观交易结构的改善,可逐步布局成长股,尤其是科技制造方向。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董事副总经理李真表示,根据历史情况,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很难逃离抱团瓦解的风险。市场的趋同行为叠加过度自信,对机构投资者也会形成严重的负反馈。“我们回过头看过去3年产品收益较高的一些基金经理,他们多在科技、消费、医药三大板块集中配置。当前,大家关注的方向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关注新能源车、绿色经济发展和高端制造等。大家也仍需警惕不同类型投资者行为和行为偏差对市场节奏的影响。”李真表示。对核心资产的内涵,有研究所所长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杨均明认为,所谓核心资产指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就是核心资产。中国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2016年以来大家说的核心资产主要就是依托这一逻辑。相信再有5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很大一部分产业都会走到世界的最前列。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何晓斌表示,不会简单地定义核心资产或给资产贴标签。所谓的核心资产是分时间段的、不断变换的,投资绝不能刻舟求剑。“挑股票千万不要‘用情过度’,认准某些股票是核心就一直抱着,要有止盈意识。在市场变化过程中,要善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对冲下跌风险。”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陈刚表示,核心资产反映的是机构化和头部化。产业在不停地头部化,市场投资者不停地机构化,大家理念趋同后必然会聚焦到这些核心资产上去。最后打破“核心资产信仰”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核心资产被证伪,二是出现新的投资理念。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所长王胜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投资“时代的核心资产”。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漂亮50”泡沫破裂后,从90年代开始的整整30年里,表现最好的就是科技。振兴科技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所以服务这个时代,科技应是资本市场的主线。近期,有基金经理提出“新核心资产”概念,其特质又是什么?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徐春认为,所谓新核心资产,本质上依然是细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其特质都是经营能力相对行业平均水平更加优异,而行业整体需求能够长期增长。徐春表示,过去数年,消费领域涌现了较多的被市场给予确定性溢价的龙头。未来数年,这些优质消费类企业依然优势显著。同时,制造业中也已逐渐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他认为,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洗牌出清后,优质龙头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周期股行情能否延续?近期随着产品价格上涨,周期类板块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行情能否延续?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震龙认为,研究周期成长,首先要判断其所处的位置。把市场分为周期、金融、科技、消费四大板块,可以发现,当前科技和消费的PB估值与历史最高值相比,处在70%的位置,而周期的历史分位还在中下位置,金融位置更低。湘财证券研究所行业部经理仇华认为,市场对周期行业的观察,一般是3到4年,超过这个范围,市场的敏感度就逐渐下降。比如房地产也是有周期的,只是它的周期比较长。市场总是偏好增长速度快的领域,由于周期板块在上升阶段增长快,下降阶段增长慢。当周期股的增速高于成长股时,市场就会倾向于周期板块,反之亦然。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目前看,核心资产的分化才刚开始,由于处置效应的存在,公募基金的赎回不是在下跌中,而是在反弹过程中,加上目前是年报和一季报的密集披露期,因此建议投资者做好不同板块间的风险收益比权衡,以“价值回归”主线,挖掘市场“新共识”,比如碳中和概念及部分中小市值的股票。他表示,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优质中小市值公司已迎来机会。但中小市值品种也有“二八分化”,大量长尾质次公司的高效出清有利于市场更好地挖掘优秀的中小市值企业。来源:上海证券报
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震荡?A股的投资逻辑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周期交替的过程中,影响股市的内外因素有哪些?什么行业板块最值得配置?4月9日,在上海证券报主办、开源证券协办的第57届中国资本市场高级研讨会暨上证所长论坛上,20多家主流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及投研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着“市场跌宕起伏,如何把握投资主线”进行了深度研讨。上半年行情比下半年好?春节假期后,A股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今年后三个季度的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从各券商研究所所长的观点来看,对上半年行情普遍较为看好,但对下半年的研判,则出现了分歧。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认为,今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疫情的不确定性及部分经济体由于通胀压力而提前开始调整货币财政政策,都可能造成“宏观风险”反而比去年下半年大。他预判,短期来看,上半年约在4月份全球市场会有所好转,6月份则可能有新的调整。其原因一是季节性的因素,二是美国通胀水平的上升。下半年投资者应关注的是通胀情况,如果通胀维持在高位,将对市场形成压力。也有人对下半年行情相对较为乐观。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黄燕铭表示,预计今年经济走势会构成“前高后低”形态,这一点市场并无分歧,但对于“后低”可相对更乐观一些。黄燕铭认为,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的A股市场将以横盘震荡为主,但并不意味着“超额收益”机会的整体消失。2021年,周期制造和服务消费复苏带动的盈利改善就是市场最重要的超额收益来源。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也表示,今年下半年的机会反而比上半年更多。市场的实际运行和大家的一致预期常有偏差,如去年有一些券商认为流动性是今年一个很大的问题,但目前来看,今年大家关注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对流动性反而不是很担忧。抱团股以外的新机会在哪儿?近期,曾被机构抱团的白马龙头出现大幅回落且反弹乏力,这部分“核心资产”是否会被机构抛弃?大部分研究所所长认为,长期看,优质企业是不会被机构抛弃的,只是未来数年的主线将从“赚估值的钱”转向“赚盈利的钱”。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贺燕青认为,随着业绩的集中披露,前期被抱团的白马股可能出现分化,部分白马股长期仍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可参照20世纪70年代的美股,很多龙头公司穿越了周期,依靠稳健的经营能力为长期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那些在大浪淘沙之后能留下来的白马龙头,在未来仍是机构关注的重点。国海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谭倩也表示,核心资产被抱团有其主业盈利稳定性的原因。在高质量、低增量的存量经济时代,核心资产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去周期化明显、盈利增长更为确定。但由于过去两年趋于一致的“赛道+龙头”的投资模式,资金追捧使核心资产的估值存在高估。虽然看好核心资产的投资逻辑长期有效,但短期仍需要时间来消化高估值。如何寻找抱团股以外的新机会?黄燕铭认为,投资者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单一强调“龙头白马”的执念中走出来,除了关注“好”,还要关注“价”,回归到股票定价的本源。积极调结构,去寻找抱团股之外的好公司,去寻找边际改善更大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中盘蓝筹”。黄燕铭表示,短期内,周期制造等对复苏敏感的价值类股票占优;在中期维度,随着估值的消化和微观交易结构的改善,可逐步布局成长股,尤其是科技制造方向。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董事副总经理李真表示,根据历史情况,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也很难逃离抱团瓦解的风险。市场的趋同行为叠加过度自信,对机构投资者也会形成严重的负反馈。“我们回过头看过去3年产品收益较高的一些基金经理,他们多在科技、消费、医药三大板块集中配置。当前,大家关注的方向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关注新能源车、绿色经济发展和高端制造等。大家也仍需警惕不同类型投资者行为和行为偏差对市场节奏的影响。”李真表示。对核心资产的内涵,有研究所所长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杨均明认为,所谓核心资产指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就是核心资产。中国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2016年以来大家说的核心资产主要就是依托这一逻辑。相信再有5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很大一部分产业都会走到世界的最前列。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何晓斌表示,不会简单地定义核心资产或给资产贴标签。所谓的核心资产是分时间段的、不断变换的,投资绝不能刻舟求剑。“挑股票千万不要‘用情过度’,认准某些股票是核心就一直抱着,要有止盈意识。在市场变化过程中,要善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对冲下跌风险。”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陈刚表示,核心资产反映的是机构化和头部化。产业在不停地头部化,市场投资者不停地机构化,大家理念趋同后必然会聚焦到这些核心资产上去。最后打破“核心资产信仰”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部分核心资产被证伪,二是出现新的投资理念。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所长王胜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投资“时代的核心资产”。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漂亮50”泡沫破裂后,从90年代开始的整整30年里,表现最好的就是科技。振兴科技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所以服务这个时代,科技应是资本市场的主线。近期,有基金经理提出“新核心资产”概念,其特质又是什么?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徐春认为,所谓新核心资产,本质上依然是细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其特质都是经营能力相对行业平均水平更加优异,而行业整体需求能够长期增长。徐春表示,过去数年,消费领域涌现了较多的被市场给予确定性溢价的龙头。未来数年,这些优质消费类企业依然优势显著。同时,制造业中也已逐渐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他认为,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洗牌出清后,优质龙头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周期股行情能否延续?近期随着产品价格上涨,周期类板块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行情能否延续?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震龙认为,研究周期成长,首先要判断其所处的位置。把市场分为周期、金融、科技、消费四大板块,可以发现,当前科技和消费的PB估值与历史最高值相比,处在70%的位置,而周期的历史分位还在中下位置,金融位置更低。湘财证券研究所行业部经理仇华认为,市场对周期行业的观察,一般是3到4年,超过这个范围,市场的敏感度就逐渐下降。比如房地产也是有周期的,只是它的周期比较长。市场总是偏好增长速度快的领域,由于周期板块在上升阶段增长快,下降阶段增长慢。当周期股的增速高于成长股时,市场就会倾向于周期板块,反之亦然。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目前看,核心资产的分化才刚开始,由于处置效应的存在,公募基金的赎回不是在下跌中,而是在反弹过程中,加上目前是年报和一季报的密集披露期,因此建议投资者做好不同板块间的风险收益比权衡,以“价值回归”主线,挖掘市场“新共识”,比如碳中和概念及部分中小市值的股票。他表示,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优质中小市值公司已迎来机会。但中小市值品种也有“二八分化”,大量长尾质次公司的高效出清有利于市场更好地挖掘优秀的中小市值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