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名家人物榜——朱秀昌|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狙公赋芋

名家人物榜——朱秀昌|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朱秀昌,高分子化学家。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从事离子交换树脂、液晶材料和膜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他率先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膜科学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履历1917年9月28日 出生于贵阳,祖籍福建晋江。1939-1943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1947年 重庆柏溪及南京中央大学化系任助教(现南京大学)。1947-1950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师。1950-1953年 大连科学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究员(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1953-1956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任副研究员。1956-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及研究生院教授。1979-1993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名誉理事长;《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水处理技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膜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1991年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生平新中国建立前朱秀昌1917年9月28日出生在贵阳的红边门,父亲朱道生在上海一个小电报局里做事,是一个酷爱读书又会英语的电报局局长。朱秀昌从小就爱钻研,少年丧母使他很早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离家在杭州清心中学读书期间,他每天清晨起床便练习毛笔字、预习功课,星期日除爬山锻炼身体外很少外出,平时只穿校服,冬天穿的是芦花棉鞋,生活十分俭朴。后来因断了经济来源而未能直接报考大学,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939年他同时考上之江和浙大两所大学,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化学系,半工半读念完大学。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助教的机会,到昆明与罗文运女士结婚,并在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当了技术员。1944年,朱秀昌应中央大学的聘请,到重庆柏溪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南京(现南京大学),在化学系讲授“普通化学”。1947年朱秀昌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授“分析化学”,后晋升为讲师。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1950年大连科学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派人南下到浙江大学招聘人才,朱秀昌应聘来到大连。在大连工作期间,朱秀昌首先完成了“从正丁醇合成丁酮2”的工作,出席了1950年在大连召开的东北第二次学术论文报告会并宣读了论文。接着朱秀昌相继完成了“从蓖麻油热裂解制庚醛及其还原合成纯庚烷”、“石油直链饱和烃(庚烷)经催化环化,用Fischer法合成芳香族烃(甲苯)”等项工作。195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朱秀昌调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并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一年有机所接受了研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的任务,朱秀昌着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化温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的研究。当时国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生产几乎还是空白,有机化学所的近半数人员投入到这两项工作之中。在王葆仁先生的领导下,他们边学习基础理论边开展研究工作,一年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并为中国高分子的研究培养出一批骨干。开拓者1954年上海有机所在原有的两个科研课题之外,又增加了离子交换树脂和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的研究。从此朱秀昌的科学研究工作掀开了新篇章。前期成果朱秀昌首先开展的是“二乙苯的分离提取及其催化脱氢合成二乙烯苯”和“从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制甲基丙烯酸”的工作。1955年他领导的小组合成出“甲乙丙-10型离子交换树脂”,这是一种专供提取链霉素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1956年在上海化学分会年会上他做了题为“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造及交换性质”的报告,他用独到的低温缓和磺化方法,使得树脂性能优良。在10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之上,他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出490型羧酸离子交换树脂,它是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应用于链霉素的分离提纯上。20世纪60年代他又针对该树脂易破损的缺点,研制出H170型树脂,该树脂不溶胀,能直接从发酵液中吸附、分离出链霉素,性能优越,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应用于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厂,推动了中国抗菌素工业的发展。后期成果1958年后,因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需要,朱秀昌领导的小组对各种离子交换树脂的耐高温、耐辐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制出磷酸锆和氧化锆等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核潜艇净化水;制成螯合型磷酸锆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从海水中提取铀;并与原子能所协作,制成2606型乙烯吡啶类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废铀燃料的再分离提纯,全部技术移交给核工业部门,1986年该项目获发明专利。膜分离技术中国的膜研究起源于1958年。朱秀昌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用聚乙烯醇异相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制成多层隔板,用电渗析法将高硬度硫酸盐型苦咸海水淡化,这个海水淡化器首先在海军的舰艇和海岛上应用,后来又成功地解决了成昆铁路禄丰段隧道施工中饮用水和电瓶用水的困难,受到了铁道兵工程会战总指挥部的通报嘉奖。1958年深秋,这个大型海水淡化器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上得到展出,并作为建国十周年全国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载入了史册。随后朱秀昌协助海军组建了集研究、设计、生产海水淡化装置于一体的研究院,帮助培养专业人才。膜分离技术1963年朱秀昌做出橡胶离子交换膜的20层电渗析器装置,1965年聚乙烯醇缩乙醛超滤膜问世,1966年朱秀昌又考虑到燃料电池用的隔膜。他与四机部十八所协作,研究氟塑料膜与聚乙烯醇均相膜的放电性能,研制成功卫星用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用隔膜。纸质离子交换膜研究始于1961年,到1966年拿出大型全纸质离子交换膜,它可降低成本百倍以上。1966年朱秀昌来到北京啤酒厂,协助他们制成了3×1吨净水装置,解决地下水淡化为发酵水的问题,开创了膜技术成功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先例。1966年朱秀昌还制成二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与反渗透析器,装置移交给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1982年后他进行双极性膜和气体分离膜(主要是富氧膜)的研究。为了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各个工业国家都在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光解水制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人工模拟植物光解水制氢有许多种路线。1979年,朱秀昌提出一种双极性金属络合高分子膜的设想。1984年他指导学生作了“双极性膜在二组分溶液中的电压电流关系”及“聚四苯基卟啉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十年浩劫十年浩劫期间,朱秀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为了能连续检测高分子膜的质量,他想到了液晶。1970年他带领研究组在国内进行了液晶材料领域方面的研究,不仅合成出有黑白颜色显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时还在国内首先合成出能显示多种色彩的液晶化合物。1970年7月至1971 年11月,他们与三个空军单位合作,联合搞“液晶无损探伤”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合成了十几种胆甾型液晶化合物,用于检测大面积构件的近表面缺陷及形状复杂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组合件。此方法具有直观、简便、快速、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该项目还获得了发明专利。1972年他在物理杂志上撰文介绍液晶材料,促进了中国液晶材料的研究和液晶器件工业方面的发展。人物评价朱秀昌从事科研工作50年,他无私无悔地奉献了半个世纪。他学识渊博,会英、德、日、俄四国文字;他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淡泊名利、乐观大度的品德为全所公认,并受到同事和后辈们的尊敬。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朱秀昌应邀做兼职教授,他那带江浙口音的生动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持翻译的《高分子方法》一书,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朱秀昌始终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看成是一名科学家的职责而放在首位。他一生坎坷,却心怀坦荡。1965年他已经患了无痛性冠心病,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1972年11月初冬,他下厂推广成果时,因吐血被送进医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坚持出院;1974年夏在所里开会时突发冷汗,在夫人陪同下,硬是自己坚持走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后壁心梗当即收留住院。在晚年生病期间,他受一位中学女教师的委托,校对并补充了《中国古代石油发展史》的内容(中译英),那极难译的古代文言文,耗费了他不少的心血。1992年已是重病在身的他又校对了32万字的《合成聚合物膜》一书。获得奖励及专利作为访问学者,朱秀昌曾于1964年秋访问了当时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1980年10月他带团去意大利进行太阳能综合利用的考察;1987年8月他带团去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朱秀昌先后3次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获3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近80篇,专著和译著8部。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经济繁荣和国防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爱如果

国内一流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落户烟台 总投资4.5亿元

新年伊始,我市高科技新材料领域传来喜讯:昨日上午,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5家知名高校和2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的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在开发区宣告成立,这一创新平台的建设,必将为我市高科技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获悉,5所知名高校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和鲁东大学,行业领军企业为巴斯夫公司、中材锂膜公司。研究院中既有来自高校的科研人才等资源,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等行业人才等资源,这也意味着,研究院既有理论与研发的高度,也有生产与实践的深度,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助推高科技新材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意味着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由分散的独立开发向集中的协同创新转变,由产业链上零散的点式开发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研究转变,由单纯学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向学术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转变,使研究院成为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平台,科研成果的推广平台,高端人才的聚集平台。”谈及研究院的影响,研究院理事长、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孙茂健如是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学院院长彭孝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等知名学者也对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寄予厚望,希望研究院在各方努力下,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创新方向的策源地、共性关键技术的发源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快速发展。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以打造机制灵活、技术一流、管理规范、成果丰硕的国际化、专业化研究院为目标,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7个专业研究室、2个中心、4个中试车间和试验平台。建院初期形成以彭孝军院士、朱美芳院士和数十名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百余人科研团队。研究院将汇聚5所高校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3家企业的产业化专业优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高分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新材料产业集聚烟台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得之也生

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成立

《大众日报》2020年1月8日4版1月7日,由泰和新材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巴斯夫、中材锂膜等国际新材料领军企业,以及十余名院士专家等高端技术人才共同组建的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在开发区成立。打造国际领先的先进高分子材料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和人才培养的新型研发机构。(□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王聪 张军 报道)

苏舆

泰和新材联合巴斯夫等组建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赵彬彬1月7日,泰和新材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鲁东大学、巴斯夫、中材锂膜共同组建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孙茂健当选研究院理事长。孙茂健表示,研究院的建立标志着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由分散的单体开发向集中的组团式研究转变,由产业链上对“点”的开发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研究转变,由单一学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向学术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转变。研究院要成为先进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平台,科研成果的推广平台,高端人才的聚集平台。据介绍,研究院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7个专业研究室、2个中心、4个中试车间。建院初期形成以彭孝军院士、朱美芳院士和数十名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百余人科研团队。研究院将汇聚5所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3家企业的产业化专业优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事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高分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新材料产业集聚烟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编辑乔川川)

未葬

川大,有个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底研究啥?

川大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自主划线高校,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截至2020年2月,学校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建筑面积269.4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3.7万余人,研究生2.8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近4500人。截至2019年底,专任教师4527人。川大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概况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1991年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基础上组建,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和确定的七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5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7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连续四次通过国家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实验室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奠基人之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7人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实验室研究方向明确,在高分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方面有鲜明特色,拥有一支朝气蓬勃、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取得显著科研成果,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现已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与目标经过长期积累,实验室形成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术和新原理的研究;(2) 聚合物成型理论和技术研究;(3) 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4) 废弃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5) 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贡献主要代表性成果1)高性能聚合物/超细无机粉体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发明了高性能聚合物/超细无机粉体复合材料的形态控制技术与新方法,在四川绵阳长鑫集团用于机顶盒和电视机后壳,在新疆天业公司应用于滴灌带、低压输水软管,吹塑薄膜等产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发明了难阻燃的数种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新技术:本项目采用微纳米复合、有机/无机杂化、多功能协效剂复配、表面包覆增容、等多种方法解决了材料阻燃性和加工性、力学性、热性能等综合性能难以兼顾的瓶颈问题,为难阻燃的高分子材料提供无卤阻燃新技术。其中,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无卤阻燃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聚乙烯管无卤阻燃抗静电新技术,已在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已生产4000 余吨无卤阻燃抗静电PE 管。3)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类弹性体成套技术: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聚合物微观结构控制,茂金属加氢基础研究和关键设备工程化等方面联合攻关,建立了SEBS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结构调控实现了SEBS性能和用途的多元化,研制了国际上最大的万吨级SEBS前驱体聚合釜及加氢釜,形成了成套SEBS制备技术,实现了我国SEBS合成工艺和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跨越式发展。项目开发的产品已通过美国FDA食品包装材料、美国药典USP VI等标准的检测,实现了向欧美等地区批量出口。SEBS工业生产装置至今已连续运行近7年,累计产销量11.8万吨,新增利税8.5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新型直立式聚丙烯医用输液袋制造技术与产业化:与四川科伦药业集团合作,研制了新型改性医用聚丙烯粒料,自主构建了输液包装数值仿真设计技术,创建了可立袋安全性评估及控制技术,并首创安全高效的“注胚-吹袋-洗袋-灌装-封口”五位一体连续生产技术,研制出国内外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及其包装的输液产品(简称“可立袋”),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针对中国石油聚乙烯、聚丙烯大装置,突破国外专利技术限制,建立专有聚合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专用树脂。近年来开发的部分国家急需的系列高性能专用料,7类,效益达132亿。兰化T38F BOPP膜料,生产27万吨,产值24亿元;兰化2210H电缆料:生产4.4万吨,产值3.9亿元;兰化SP179保险杠料,生产9.2万吨,产值8.4亿元;大庆炼化PA14D管材料,生产 6万吨,产值7.4亿元;吉林石化GC100s管材料,生产20万吨,产值19亿元;巴陵石化YH-602 SEBS热塑性弹性体,生产10万吨,产值30亿元;云天化M90, M270等多个系列POM专用料,生产30万吨,产值39亿元。目前正在与四川石化合作开发新型的聚烯烃材料。6)提出通过原位聚合、剪切取向、溶液组装等方法构筑均匀分散、1维取向、2维或3维网络结构的新方法和新原理。采用超声辐照胶乳混合及原位还原和静态硫化方法在天然橡胶基体中构筑三维石墨烯导电网络,导电率比传统方法高5个数量级;该技术与成都创威新材料公司签订了专利转让协议,转让经费1000万元。7)高性能聚氯乙烯化学建材的力化学制备和层叠复合技术及其工业应用:项目研发了PVC发泡层和非发泡层交替结构的新材料,利用层状结构对噪声的多级反射与吸收作用,制备了高隔声低密度PVC复合材料,已在成都实现产业化,在国际上首次自主设计建成了年产100万平米的高性能隔声降噪材料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成果推广应用已生产销售PVC多功能改性剂8000余吨、化学建材59.06万吨、隔声材料11.94万平方米,新增产值超过57亿元,实现利税4.45亿元。8)创建了可控交联湿法加硼凝胶纺丝制备高强耐磨耐热水维纶新技术,提出采用含硼等化合物控制大分子间氢键缔合速度和状态,减少PVA大分子缠结现象的研究思路,解决了高强维纶不耐热水的世界性难题,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多家纤维企业应用,高强维纶混纺面料已作为陆海空、武警夏/冬季作训服面料。总产值超过20亿元,利税5亿多元,推动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20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1953年创建,创始人徐僖院士)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64年创建)授权高分子材料硕士点、博士点(1981年)国家级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1988年)材料学(2002年,2007年)材料加工与工程(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第一期、第二期)985工程”科技创新Ⅰ类平台: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200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设岗学科中唯一的高分子材料学科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以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加工为特色的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科研和教学基地之一在校本科生约1500余人,硕博研究生500余人,是国内高分子材料学科最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不过数金

巨星陨落!又一位科学院院士逝世,为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奠基人

2019年8月6日15时15,噩耗传来,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卓仁禧先生因病在武汉离世,享年89岁,这无异于又一颗巨星陨落。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出生在福建厦门,在自身的不断努力下,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此后一直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谓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卓仁禧在国家的号召下,创造性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作为保护涂层应用于国防等多个领域,为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期间还与同事一同研究二元共聚物部分水解,在尝试加入一种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助剂u后,成功解决了当时电视屏幕的“闪”点问题,解决了困扰我国电视机发展的难题。从八十年开始,卓仁禧开始着力于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先后进行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并在磷酸酯合成方法的研究中,发现新的溶液缩聚催化反应和脂肪酶催化含磷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作为一个本土培养的科学家,卓仁禧在1983年至1984年这短时间内,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回国后,认为国家应该设立高分子学科的研究,在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在武汉大学化学系开创了生物材料研究方向,并系统开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为我国的高分子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也使得卓仁禧成为我国高分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卓仁禧的努力,其带领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于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开放实验室,并在10年后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即便在八十岁的高龄,卓仁禧仍不忘关心我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并就科研方向给予具体的指导,直到2018年12月选择光荣退休。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卓仁禧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里,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分子领域的人才。某种意义上,卓仁禧不仅是一个开创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老师。最后,算上卓仁禧院士,今年以来我国两院院士逝世人数已达18位!「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关注我们,每天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孝慈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在科学大道上不断飞奔

人物简介王佛松,1933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学习,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该所所长。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当他步履潇洒地行走在大街上,当他背诵和引用一首首古诗,当他用俄语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像一个爱好广泛的文艺型中年人——他是年过八旬的王佛松院士。作为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在我国合成橡胶、无机纳米复合和光电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采访过程中,王佛松说得最多的是青少年时代的艰难求学路。正是这种对知识刻骨铭心的渴望,令他后来在新中国为人才为科学铺就的康庄大道上飞奔。背万支毛笔走上艰难求学路1933年,王佛松出生在广东兴宁一个小山村的农家。他本来有11个哥哥姐姐,却因贫病交加夭折了8个。年近半百的父母,请人给这个最小也是唯一的儿子起名为“佛松”,就是希望佛祖保佑他长命。他的父母虽然都是文盲,但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无论如何都要他读好书。王佛松回忆说:“我记得,每晚睡前躺在床上,父亲讲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三国演义》及《水浒》等小说故事,给我展现出一个瑰丽的古代历史和人物世界。而母亲则每晚都在油灯下陪着我看书背诗。”由于家境贫困,他多次遇到辍学困境,高中最后一个学期是靠借款、亲戚帮助及在村里小学兼课,才得以完成学业。高中毕业后,他想去广州参加高考,可家里哪里有这个钱?当时,村里有人要外出做生意,他就想到靠做小生意赚钱来圆大学梦。父亲借贷买了一万支兴宁特产的毛笔,作为儿子做小生意的本钱。于是,这位17岁的青年告别了年过花甲的父母,背着毛笔上路。他半走路半坐船,去了数百里远的惠阳。除了每天上街摆地摊卖日用品外,他还得为人做家务活,以求得在鸡窝旁边一席栖身之地。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熟读了随身携带的《范氏大代数》《朱吴两氏化学》两本书。1951年,王佛松揣着赚到的一点钱以及亲友的资助,踏上了到广州参加高考的路。他报考了当时招生的各类学院及干部学校。到等待结果的8月中旬,他几乎身无分文。所幸当时由叶剑英任校长的革命干部学校——南方大学首先录取了他。于是,他进入该校国际贸易系学习,还当上班长,王佛松觉得自己转运了。当年8月底,中南区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名单也发布了,他考取了第一志愿武汉大学化学系。在南方大学指导员的理解下,王佛松最终走进武汉大学。提前7个月研究生毕业尽管国家当时还很困难,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极大。武汉大学学生学杂费及伙食费全免,饭菜比农村过年的还好。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来说,这一切就像是天堂!王佛松说:“我非常珍惜这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时光。因此,从入学开始就刻苦学习,半年后就入了团,还当了班干部。毕业前一年,我更是双喜临门:一是认识相伴一生的妻子廖玉珍,二是经过层层选拔与考试,入选国家公派的留苏研究生。”1956年,王佛松告别新婚妻子,前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师从高分子化学家和合成橡胶专家——波·亚·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会了怎么做科学研究,包括查文献、做实验和写论文,还参加了全苏第九届门捷列夫化学大会,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当时高分子化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合成的橡胶、纤维和塑料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下定决心以此为终生的研究方向。”王佛松说。那几年,王佛松一次也没有探过亲。他非常想念祖国和家人,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希望早日回来为祖国服务。王佛松回忆道,当时他每天早上7时起床翌日凌晨1时多睡下,抓紧时间地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的中国留学研究生中,他第一个提前7个月毕业,获得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为新中国开拓化学科研新领域1960年,王佛松回到阔别三年的祖国,来到妻子工作的吉林,成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东北的严寒天气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对这两个广东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但他俩还是坚持下来了。新中国建设的迅速发展,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遇。1961年底,国家准备研发顺丁橡胶,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全新的课题。王佛松感到这是学以报国的机会,就结合在苏联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与合成、物理、加工等各个研发团队一起,逐个解决了凝胶、加工、分子量分布的问题,共同提出了多种新的催化体系。1965年5月,这些技术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鉴定,王佛松研发的催化体系被推荐为首选推广体系,由他负责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推广扩大试验。那年,他32岁。就这样,经过近7年努力,全国多个部门通力协作、自力更生,终于成功生产出国产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顺丁橡胶,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之急需。1970年,王佛松负责的寻找合成顺式聚异戊二烯橡胶新催化剂的研究工作有了突破。从结构上看,所得的橡胶,是世界上继钛胶和锂胶之后的又一合成异戊二烯橡胶新品种,即稀土异戊橡胶。而后经原石油部和燃料工业部组织鉴定认为,稀土异戊橡胶合成催化剂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催化剂,其合成工艺简单先进,可以进行产业化。改革开放后,王佛松迎来了攀登事业高峰的新机遇。1979年,他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大利工作了一年多。上世纪70年代末,导电高分子才被发现。王佛松1981年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展导电高分子的研究。有人说:“你都快50岁了,还搞新的东西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坚守旧阵地,开拓新领域。这些研究有远大的前景。”由他开创的有关光、电高分子研究课题,至今还是长春应化所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他和同事们在聚苯胺导电材料防腐性能研究方面,不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且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防腐涂料。该涂料得到推广和批量生产,在长沙机场高速收费站的改建等工程中也得到应用。对话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 愿为乡梓发展尽绵薄之力南方日报:据资料显示,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多次,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您对此作何评价?王佛松:是得过一些奖。但每当我想起这些,内心就深感不安。因为这些工作都是和我一块工作的同志一起完成的,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这里我要向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与敬意。南方日报:您如何概括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的关系?王佛松:我从自己的人生中深深体会到: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我个人梦想,就是在国家梦想前提下才实现的。而且,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路上,除了自己努力外,还要有伯乐的赏识和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没有这些是万万不能成事的。我年轻时曾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否则不会有今天。所以我在科学院主管教育工作之时,有感当时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因此与教育局的同志共同提出吸引国外人才回国。前几批回国的人才,不少当选院士或成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机构的领导,此乃实可告慰之事。南方日报:您是广东院士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利用这个平台为广东发展作出了贡献。王佛松:广东这些年十分重视人才和创新,院士联合会是一个聚集人才、产学研合作的平台,这令我很欣慰。我愿意带头和鼓励学生把科研项目成果,带到广东落地,为乡梓之发展尽绵薄之力。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林亚茗 吴珂 通讯员 袁仕联统筹:林亚茗

蒙古梦

“产研联手”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南山控股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将共建高分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大小新闻4月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陆启飞 通讯员 李娜)落笔开新局,4月2日下午,伴随着南山控股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暨南山中科高分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合作的签约与揭牌,为南山控股乃至地方科技创新增添了全新的发展引擎。产研联手,优势互补。通过双方的全面战略合作,大连化物所在石油化工领域的研发技术、人才优势与南山控股在产业市场、管理等优势紧密结合,既增强了南山控股石化产业创新能力,也为大连化物所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载体,实现了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次强强联合必然会在核心竞争力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然会在建立科研创新平台、高新技术转移、高素质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南山控股执行董事程仁策说道。“大连化物所和南山控股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当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建立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产业合作新格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对未来的合作同样信心满满。一石可激千层浪,企业自身科技创新举措不仅能够带动自身发展,更能引发产业链条连锁效应,进而推动地方科技发展浪潮。南山控股是龙口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实力最强的龙头企业,随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获批实施以及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启动建设,企业迎来了全面跨越腾飞的重大历史机遇。此次南山控股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高分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将极大带动南山控股的科技创新事业,促进南山石化产业及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龙口市落地转化,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南山控股石化产业和南山研究院也将借助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科研优势,全力打造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与孵化平台。责任编辑:伟业

蒙庄

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十大强校,清华第一,前三竟有两所“211”!

【中国大学教育】发布教育相关专文,欢迎大家点击“关注”按钮,我们会持续更新关于中国大学的相关文章,给你带来最有用的资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如今社会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建筑、医药、机械、航空等领域。现在高分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的研究也都分别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很多研究成果应用在汽车、飞机、轮船、医疗器械、航天航空等行业,这些都依靠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很多进入汽车集团、电子电气、航天航空、材料等企业进行设计、研发,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一些科研单位以及高校。本期就来介绍一下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十大强校。首先来了解一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接着来看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评估78分及以上)最后来看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评估A-及以上)从两次学科评估排名综合情况来看,清华大学在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占据领导地位,两次均获得第一,无人撼动。北京科技大学虽然有所退步,但是综合实力仍旧不错。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两次学科评估进步十分明显。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是发展势头较好,学科实力进步很多。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是为数不多上榜的仅为“211工程”大学,可见以上四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力不错。从综合排名来看,清华大学稳居第一。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二,学科评估成绩有所退步。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步明显,分别排名第三、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排入前十。排入前十的高校中仅有两所仅为“211工程”大学,并且分别取得第二、第三的成绩,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综合实力可以看出十非常强悍的。对于想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大的同学来说,觉得以上十所高校难度较大?河北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燕山大学也都是比较推荐的。这些高校在该专业领域内以及当地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就业也相对容易。如果成绩优异,在这些高校中也较容易获得保研资格,一般都可以保送至上述十所高校,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选择。本期【中国大学教育】就要结束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对于大家在评论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及时答复。同样希望大家可以把有用的文章转发、收藏起来,以后没准有用哦。

忠烈图

泰和新材发起组建国内一流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全景网1月7日讯 1月7日,泰和新材(002254)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鲁东大学,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巴斯夫、中材锂膜,共同组建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泰和新材集团董事长孙茂健当选为研究院理事长。据悉,该研究院计划总投资4.5亿元,建设7个专业研究室、2个中心、4个中试车间,以打造机制灵活、技术一流、管理规范、成果丰硕的国际化、专业化研究院为目标,建院初期形成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朱美芳和数十名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百余人科研团队。研究院将汇聚5所高校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3家企业的产业化专业优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事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高分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新材料产业集聚烟台发展,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研究院是由泰和新材发起和筹划组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学院院长彭孝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等知名学者对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寄予厚望,希望研究院在各方努力下,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创新方向的策源地、共性关键技术的发源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快速发展。这个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研究、学术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转变。泰和新材是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先后填补了国内四大高分子新材料空白,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完成了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提升了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