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北京】7月20日报道猎云网近日获悉,高分子材料研发商Crerax快思瑞科技宣布完成3000万人民币融资,投资方为川流投资。快思瑞科技希望通过本轮融资扩张产能并进一步升级技术研发能力。本次融资的投资方川流投资是一家专注新材料及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的基金合作伙伴,可以与快思瑞形成巨大的协同,并为快思瑞的可持续发展及战略布局带来极大的附加价值。快思瑞科技首席战略官陈文轩女士表示:“我们欢迎川流投资成为我们的股东,这也是快思瑞集团走向资本市场的里程碑。快思瑞集团从化工基础新材料,实现了向应用新材料领域的多条支线的扩张,例如维德斯MABA墙体多功能基材、无硼超轻黏土、PVC/TPE/TPR等功能母粒解决方案等,构建了新材料领域的生态圈。我们将继续以研发为导向,在战略层面为各个领域提供新型、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川流投资管理合伙人时雪松表示:“快思瑞拥有行业领先的产品与技术平台,其可膨胀微球可广泛应用于需要实现保温、轻量化、弹性等功能的各类工业与消费应用场景中,并拥有广阔的纵向与横向延伸空间。投资快思瑞符合川流投资注重成长、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策略,对于此次能够携手快思瑞专业且专注的创始/管理团队,我们感到十分振奋,并期待能够凭借川流投资对材料行业的理解与产业网络资源,实现有益的协同与增值,帮助快思瑞更好、更快地发展。作为一家专注于材料与化学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我们有信心与快思瑞合力实现共同的愿景。”天眼查信息显示,快思瑞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快思瑞科技是高分子新材料领域领先的研发驱动型科创企业。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航空航天、印染等120余个行业,多年来已为全球众多国家客户升级了产品和生活。十余年来,快思瑞科技从可膨胀微球(塑料、橡胶等众多材料的轻质填料和发泡剂)研发开始,逐步开发上游甲基丙烯腈(航空航天、军民两用高技术领域、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和医药等的重要原料)等业务,拓展下游维德斯(Vitusis)涂料(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建筑全面节能保温涂装系统)、无硼超轻黏土(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0”硼添加安全超轻黏土)、GMT(汽车、建筑等行业轻量、保温、高性能的GMT材料)、解决方案专家(Solution Provider,PVC/TPE/TPR等功能母粒)等众多应用,逐步形成了赋能整体新材料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圈,获得了60余项专利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众多认证和荣誉。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4月3日下午,巴陵石化原副总经理许世政带领专家团队来到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对接高分子材料改性研发中心建设工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勇参加对接座谈会。会上,刘勇代表汨罗市委、市政府向许世政颁发聘书,聘用其为汨罗产业链发展顾问。随后,双方就高分子材料产业链建设、改性研发中心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后续合作事宜达成共识。此前,汨罗市人民政府已与巴陵石化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产、学、研、销”一体化合作,共建高分子材料改性研发中心。目前,双方已建立联络机制,研发中心正加快规划设计,预计5月份启动建设。此次专家团队来汨对接,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落实落地,为汨罗市高分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又一签约喜讯传来新金钢铁与常州大学合作共建高科新材料研发中心为武安发展再注强劲动力9月6日上午,新金控股集团与常州大学合作签约暨“高科新材料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新金钢铁举行,市委书记赵洪山,市领导强延峰、路铭、张国群、祁有山,常州大学副校长苏旭平,新金控股集团董事长高万军等出席。市委副书记路铭主持揭牌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强延峰致辞。强延峰说:当前,武安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对全域进行统筹规划,正在全力推进建设青龙山转型升级示范区、南洺河钢铁焦化产业聚集区、城市南部洺湖生态新城区、东部产城融合创新区、西部文旅康养度假区“五大功能区”,在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把做精做优做强钢铁主导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强链、延链、补链”等一系列链条战略,与一批国家级研究院所、企业集团“联姻深耕”,研发出一系列领跑行业前沿的尖端产品,加快推动“钢铁武安”向“制造武安”转变。这次新金钢铁与常州大学合作,是我市推进校企创新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希望双方精诚合作、密切协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推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项目合作做实做强做大做好,为“制造武安”打造新样板、为“中国制造”做出邯郸武安的新贡献。与会人员集体观看了新金控股集团及常州大学宣传片,新金控股集团总裁高扬、常州大学副校长苏旭平先后发言。随后,河北新金控股集团总裁高扬与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华签约,我市领导赵洪山、强延峰、路铭、张国群、祁有山,常州大学副校长苏旭平,新金控股集团董事长高万军等上台助签。签约完成后,新金控股集团董事长高万军、总裁高扬与常州大学副校长苏旭平、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彭浩平共同为“新金控股集团和常州大学高科新材料研发中心”揭牌。最后,大家合影留念。常州大学是知名高校,更是国家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特色专业院校,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团队;新金钢铁作为链条齐全、节能环保、财税贡献突出的绿色钢铁企业,同时还是格力、美的、海尔的“金牌供应商”。双方就高端家电用材、汽车用材、航空航天用材等高科技新材料研发开展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专门针对国内空白的“真空离子镀”技术、应对国际镀锌反倾销的新产品进行研发,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强链、延链、补链”做精做优做强钢铁主导产业推动“钢铁武安”向“制造武安”转变武安,正在全力加速
前不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相继公示了两批2019年度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拟立项项目名单。据了解,共计507项拟立项重大项目列入前两批公示名单,其中包括8项橡胶轮胎行业项目。申报项目的具体内容如下:1.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研发的“超高性能轮胎全电磁感应加热直压硫化智能制造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2.青岛科技大学申报,与山东大展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绿色轮胎构效关系及其纳米复合胶的绿色合成”项目。3.山东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与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合作研发的“连续法合成不溶性硫黄绿色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与万吨级规模生产线的开发”项目。4.山东道恩特种弹性体材料有限公司申报,与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研发的“氢化丁腈橡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5.青岛科技大学申报,与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高等规聚丁烯釜内合金的高效高等规合成关键技术”项目。6.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与齐鲁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年产5000吨绿色橡胶促进剂TBzTD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7.玲珑集团有限公司申报,与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招远玲珑热电有限公司、烟台锐控自动化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制造业园区多能互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示范”项目。8.山东贝隆杜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申报,与青岛竣翔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北京林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贝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杜仲橡胶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来源: 中国橡胶网
从龙头企业看,国际TOP20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3月23日上午,位于虹桥主城前湾地区的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透露上述信息。3月23日上午,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项目举行奠基仪式。 闵行区供图项目占地约61亩,预计建成物业1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超过18亿元。据威高医疗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华威透露,威高国际研究院将着力打造“一个总部、一个平台、四个研发中心、四个运营中心、一个共享创新中心”的产业布局。其中的四个研发中心分别是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及修复、智能医疗装备、生命科学产品研发中心。戎之勤表示,上海的生物医药基础扎实,创新要素资源富集,资金、人才、专业服务集聚,国际化程度较高,先天具有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优势。开工仪式现场澎湃新闻记者俞凯 图从创新能力看,涌现出甘露特钠胶囊(“九期一”)、和黄药业沃利替尼等全球首研新药、PET-CT等国际一流医疗器械;从龙头企业看,国际TOP20药企中有17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5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4家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9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4家将生产中心设在上海。“威高集团是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主力军。医疗器械产品涉及全球15大细分市场中的11个领域,是全球品种齐全的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位居前三、稳居龙头地位。威高集团正式落户上海,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件喜事。”戎之勤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已集聚了35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以及54家拥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同花顺财经4月19日讯,有投资者向佛塑科技提问,公司具备石墨烯概念吗?公司在石墨烯新材上做了哪些相关研究?谢谢!公司回答表示,公司与上硅所共同成立了石墨烯动力锂离子电池研发中心,致力于石墨烯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及高分子膜材料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工作,重点攻克石墨烯宏量制备、石墨烯在锂电池中的使用、技术与产品转化方面等关键问题。已研制出新型高导电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剂浆料,浆料分散性好,能应用于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三元锂离子电池;已设计开发出高功率长寿命石墨烯基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新型高功率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样本;目前项目已建成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完成3.3Ah能量型18650电池的中试验证,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并完成部分中试验证;完成1.3Ah高功率长寿命石墨烯18650电池的中试验证并进行中试生产,实现6分钟充电达到80%的容量。同时进行3.4Ah能量型电池的小试发。项目相关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其中已授权12项。公司还开展了石墨烯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如利用乙二醇石墨烯悬浮液进行PET合成等实验。详情请查阅公司披露的《2018年度报告》,谢谢您的关注!
2019年7月22日,首批22家科创板公司在上交所挂牌,时至今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一周年。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注册制试点的引领下,登陆科创板对科创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近日,科创板又迎来一家生物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上交所信息显示,7月15日,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赛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注册生效。作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化第一股,凯赛生物离正式登陆科创板又进一步。专注生物制造 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龙头据招股书显示,凯赛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生物制造中间体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实践,主营业务是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公司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为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的原料,是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之一。生物制造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以生物质为原材料或运用生物方法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工业商品(如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绿色、条件温和且具备经济性,作为解决人类对传统石化、化工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与之相伴的环境污染、安全风险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生物制造更是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发布《中国制造2025》《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等政策均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鼓励投资者进入生物制造行业。据悉,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中,都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所需的“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而凯赛生物则是目前具有代表性及市场影响力的利用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的龙头企业,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于2018年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此外,凯赛生物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品还获得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可,其主要客户包括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全球著名化工、医药企业。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凯赛生物实现营收13.63亿元、17.57亿元、19.1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3亿元、4.66亿元、4.79亿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生物制造产品的销售收入,其中,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9.62%、99.70%和99.56%。生物制造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从业企业需要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技术团队。除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品外,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等也是凯赛生物的主要产品。能在生物制造领域有如此建树,与凯赛生物的研发水平脱不开干系。以研发为核心 提升产品竞争力凯赛生物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研发团队,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该公司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积累了大量研发成果,公司核心技术均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截止目前,凯赛生物在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生物高分子材料聚合与应用开发方面形成四大核心技术,并且以专利和商业秘密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在对四大核心技术不断深入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凯赛生物产品质量、性能亦不断提升。截止目前,该公司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以DC12为例)的纯度、透光率以及热稳,公司对生物法聚合级产品制定的指标,检测高温下颜色稳定性都远超市场同类产品。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以PA56工业丝级为例)的各类指标更是达到被市场“独宠”的状态。据悉,此两项产品在市面上无其他工业化产品可与之对比。事实上,凯赛生物自创立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生物制造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制造理论技术及产业化方法研发、制造平台,设有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的研发团队,并拥有上百项专利,公司庞大的专利库所造就的技术壁垒足以将许多同类企业甩在身后,此一点也足以证明凯赛生物对研发投入的重视。此外,凯赛生物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报告期内,凯赛生物研发投入金额逐年走高,且占比稳定。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456.02万元、8639.38万元和9015.9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4%、4.92%和4.71%。坚持研发驱动战略 开拓长链聚酰胺市场据招股书显示,凯赛生物此次拟募集资金46.99亿元,其中17.11亿元用于凯赛(金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2.08亿元用于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80亿元用于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20.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据悉,凯赛生物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提升公司聚酰胺产品领域的研发实力,有利于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公司技术研发体系,并建立系统性的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应用开发研究中心,对支持凯赛生物研发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凯赛生物表示,公司坚持研发驱动战略,在生物制造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实践两大层面持续研发开拓,注重研发与市场的结合、研发与生产的结合,以市场有效需求引领技术研发的方向。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为通过不断研发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将技术优势不断向生产力转移。目前,公司已经与纺丝、布料、地毯企业合作开发出了聚酰胺56的民用丝、地毯丝、工业丝等一系列产品;公司通过生物基材料对聚酯纤维进行改性,成功开发出了具有超仿棉性能的聚酯酰胺纤维产品。据悉,凯赛生物打造的自有纺织材料“泰纶”被评选为2017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最受关注纤维产品”,并且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目前,该公司目前正规划建设高性能长链聚酰胺产能,未来将依托自有的长链二元酸和戊二胺优势,进一步开拓长链聚酰胺市场。凯赛生物目前产品覆盖聚酰胺全产业链,包括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和生物基戊二胺。围绕该产业链,公司已规划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战略、生物基戊二胺产品战略、生物基聚酰胺产品战略。未来,凯赛生物将进一步立足研发创新驱动机制,进一步建设公司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平台,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实现高通量智能化,提高研发效率;公司将不断进行工艺革新,降低原料转化成本、提高产品技术指标。 “三步走”发展战略彰显出凯赛生物对自身实力的认证,从核心技术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到生物基聚酰胺,再到生物基戊二胺,凯赛生物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中国企业的实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生物科学领域的标杆企业。
相城再获全省唯一!近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进行了公示,共9个项目立项。位于苏州相城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企业运作主体集萃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面向工业制造的金属工程部件应力场探测与调控原位实验集成系统》项目成功立项,这是今年江苏唯一一个立项的“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也是此次立项的9个项目中,唯一一个由企业承担的重大专项,是科技改革“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公司化运转、市场化机制”的生动体现。国字当头这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来头不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其中,“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主要支持基于我国在物质结构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类大科学装置的前沿研究。入选项目此次入选的《面向工业制造的金属工程部件应力场探测与调控原位实验集成系统》项目由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企业运作主体集萃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分析测试表征平台主任范国华担任项目负责人,同时联合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项目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效链接了企业-高校-大科学装置,具有融通产-学-研-用的天然优势。该项目针对金属工程部件在铸造、焊接等典型加工制造过程产生的热裂、翘曲、尺寸超差等典型问题,围绕应力场探测与调控这一重大科学问题,重点突破复杂载荷应力评价技术、超大铸件应力分析技术和焊接温度梯度控制技术,解决残余应力“测不到、弄不清、调不准”的难题。该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源于产业,科研成果服务于产业,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加强工业制造企业与大科学装置深度融合,有利于支撑和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集萃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是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企业运作主体2019年获得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立项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于2019年12月在相城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任首任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任执行院长。研究院定位为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材料创新基地,重点吸纳长三角区域的材料领域优势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共建,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聚集一批发挥塔尖效应的科研及管理人员。落户相城近一年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承载了先进材料领域材料大数据及应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超级表面电子显微镜、针对工程结构材料的表征装置与技术开发等项目研发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研究院本部已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累计组织实施各类重大原创性技术项目29个。自去年12月入驻相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就频频吸引各方目光下面就跟着香橙君再来回顾一下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这一年的高光时刻!今年7月10日举行的2020年(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首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上,干勇院士领衔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关键金属结构材料团队”,获授苏州市首批顶尖人才(团队)称号。 8月21日,在“相蓉相成 数创未来”2020苏州相城(成都)投资推介会上,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与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战略合作项目现场签约。00:308月23日、9月1日,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央视媒体两次聚焦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报道了研究院建设情况及其对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发的重要意义。8月28日,长三角近30所高校在相城组建长三角高校先进材料创新联盟,为产学研合作构筑桥梁纽带。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担任联盟秘书处单位。 11月19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干勇院士获评“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个人”。目前,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以材料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与应用研发为核心,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供给,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并以江苏为根据地,辐射推动长三角区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基地。此外,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还与相城深入合作,牵头成立相城区先进材料产业联合会,并与苏州西交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项目签约,推动全区先进材料产业协同创新、集成发展。深耕先进新兴产业以科技汇聚发展动能相城的未来,一起期待!相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资料来源:相城区科技局、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记者:庞淑婕编辑:张新培
相城再获全省唯一!近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进行了公示,共9个项目立项。位于苏州相城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企业运作主体集萃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面向工业制造的金属工程部件应力场探测与调控原位实验集成系统》项目成功立项,这是今年江苏唯一一个立项的“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也是此次立项的9个项目中,唯一一个由企业承担的重大专项,是科技改革“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公司化运转、市场化机制”的生动体现。国字当头这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来头不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其中,“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主要支持基于我国在物质结构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两类大科学装置的前沿研究。入选项目此次入选的《面向工业制造的金属工程部件应力场探测与调控原位实验集成系统》项目由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企业运作主体集萃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分析测试表征平台主任范国华担任项目负责人,同时联合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项目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效链接了企业-高校-大科学装置,具有融通产-学-研-用的天然优势。该项目针对金属工程部件在铸造、焊接等典型加工制造过程产生的热裂、翘曲、尺寸超差等典型问题,围绕应力场探测与调控这一重大科学问题,重点突破复杂载荷应力评价技术、超大铸件应力分析技术和焊接温度梯度控制技术,解决残余应力“测不到、弄不清、调不准”的难题。该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源于产业,科研成果服务于产业,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加强工业制造企业与大科学装置深度融合,有利于支撑和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集萃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是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的企业运作主体2019年获得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立项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于2019年12月在相城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任首任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任执行院长。研究院定位为材料领域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材料创新基地,重点吸纳长三角区域的材料领域优势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共建,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聚集一批发挥塔尖效应的科研及管理人员。落户相城近一年来,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承载了先进材料领域材料大数据及应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超级表面电子显微镜、针对工程结构材料的表征装置与技术开发等项目研发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研究院本部已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累计组织实施各类重大原创性技术项目29个。自去年12月入驻相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就频频吸引各方目光下面就跟着香橙君再来回顾一下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这一年的高光时刻!今年7月10日举行的2020年(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首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上,干勇院士领衔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关键金属结构材料团队”,获授苏州市首批顶尖人才(团队)称号。8月21日,在“相蓉相成 数创未来”2020苏州相城(成都)投资推介会上,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与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战略合作项目现场签约。8月23日、9月1日,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央视媒体两次聚焦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报道了研究院建设情况及其对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发的重要意义。8月28日,长三角近30所高校在相城组建长三角高校先进材料创新联盟,为产学研合作构筑桥梁纽带。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担任联盟秘书处单位。11月19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干勇院士获评“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个人”。目前,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以材料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与应用研发为核心,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源头供给,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并以江苏为根据地,辐射推动长三角区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基地。此外,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还与相城深入合作,牵头成立相城区先进材料产业联合会,并与苏州西交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项目签约,推动全区先进材料产业协同创新、集成发展。深耕先进新兴产业以科技汇聚发展动能相城的未来,一起期待!
“山东犀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犀牛)在矿用设备轻量化上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显著,对推动我国矿山开发和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对山东犀牛取得的新技术和应用非常认可。宋振骐是我国煤炭行业的第一位院士,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带头人,数十年来坚持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为矿山“号脉”,在预防控制与岩层运动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宋院士在业内有极高的声望,他的研究成果始终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前端。我们公司主要进行聚氨酯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研究与生产,产品大多使用在矿山的开发利用上。与宋院士合作后,公司新产品的研发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谈起宋振骐院士工作站给公司发展带来的好处,董事长马兰英由衷赞叹。山东犀牛是国内较早开展高端聚氨酯制品以及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制造的企业,主要生产聚氨酯实心轮胎及聚氨酯填充轮胎和聚氨酯抗炮崩硬质风筒等系列制品。曾与国际聚氨酯材料应用界执牛耳者法国EXSTO公司、以及世界高分子材料科技领域享有盛誉的德国Bayer公司合资建厂,公司的聚氨酯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进入新发展时期,公司通过多种形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并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了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更好的让科技为一线市场服务,解决科研和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和宋院士共同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马兰英说。2018年,山东犀牛宋振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院士工作站以宋振骐院士为首席专家,以高分子材料研究为核心,把矿山智能设备、桥梁力学、结构学等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通过院士工作站的综合赋能,山东犀牛实现了不断跨界科研创新的目标。院士工作站成立后,山东犀牛借助项目快速开展了科研探索。在鄂尔多斯的智慧化矿山建设项目上,公司研发的新技术和矿山填充设备实现了新突破。同时,在矿山的支撑构架和填充设备的轻量化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研发生产的新材料也成为新型矿山检测设备的重要载体。在院士工作站指导下进行的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均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院士工作站建立后,公司聚氨酯系列的产品研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我们主要专注于纯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研究,在院士工作站专家们地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些复合材料的研发,在理念上实现了很大的转变和提升,产品性能也得到了提升,使用效果也越来越好。”公司客户服务总监亓鹏说。宋振骐简介宋振骐,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宋振骐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