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模式:研究性学习假于异物

高中物理教学的新模式:研究性学习

近年来,国家非常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力求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引进研究性学习等新型综合课程,形成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列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把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物理课堂教学,将有利于物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概念规律学习、物理实验和物理小制作等3 类。学生在学习某个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必须以探究的思维方式研究它,才能抓住其实质,而物理实验和制作就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就物理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看就非常强调自主探究,而以讲授法为主,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上看,是研究性学习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即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某些物理教学任务。从微观上看,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实现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有效改良。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不仅能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如下:1、广泛选题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会有发现。作为中学生,一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因而实现课题探究的重心就在于诱导学生发现和应用物理规律。以兴趣和求知欲作为内驱力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的探究,所以课题的选择应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于基础年级,高中阶段的学生知识面相对比较广,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开展高中物理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进行广泛的选题,以教材为基础而不拘泥于教材本身的选题应该都是适合。2、探究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多视角收集探究问题的材料并整理相关文献综述,从而提出有意义的猜想或假设,通过对选题的筛选建立探究问题的初步方案,确立研究课题。全班分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主要形式是由小组代表发言、师生集体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进一步探讨、修订研究方案。3、分组探究在前面讨论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研究素材(文字资料、实验仪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料等),依据已确立的不同方案,自主创设研究的学习情景,自主探索研究,通过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操作、观察,感知现象,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协调指导,记录学生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收集特殊的现象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4、评价反思学生探究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研究成果,再在班内集体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演绎、比较、抽象等思维方式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最后评价各小组探究活动的表现,然后讲解总结,帮助学生建构,启发学生反思结论,或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问题,为后续应用和探索打基础。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上的实践过程、课堂结构,具有开放、综合的特点,与传统课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实践性。新课改的推行以及新课程的实施首先离不开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所研究的课题,教师在教学之前都要经过认真的选择和设计整理;课题的开展一定是在对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体系、实验操作能力、探究的兴趣等等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因素;研究过程中的协调指导以及最后的评价反思,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反复的思考斟酌。

大家伙

高中研究性学习导学连载2——第一章“研究性学习”的概况和安排

新时代新学习第一节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四个特点研究性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形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同学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要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同学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同学从学习生活、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你们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你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同学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你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同学们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你们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同学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同学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你们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同学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同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你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的责任。你们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你们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你们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同学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你们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四)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同学的感受和体验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其最后呈现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无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你们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你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题研究中,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等。让你们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你也可以拿你的成果去发表、去申请专利、去评奖……一不小心就成功了,这也是重视结果。我们也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你的打算呢?因此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特点。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试题均逐渐突出对研究性能力的考查。例如,语文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体裁的可变性、叙述或论述方法的可自由选择性,就是对研究性判断与选择能力及构思与设计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基础知识题还是综合题,都渗透了对学科研究性思想方法的考查,简单的知识记忆型试题在试卷中日益减少。常用的学科之通性通法考查全面,并在研究性应用中考查,而不是从理论上考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认识。例如,在数学思想的考查上,着重于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考查,使数学试卷的特色更加鲜明;物理规律的获得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和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展望高考命题能在研究性应用意识方面,对同学的研究性学力进行有成效的考查,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第二节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安排(一)专题讲座和开设课程相结合。由学校组织各类优秀教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特长的教师作讲座,内容有: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手段、途径;根据各学科特点,介绍如何收集资料、选择和处理资料,如何考察调查、实验操作,如何成果表述、论文撰写等;进行科学基础知识讲座,为以后选题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供一定课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二) 确定研究课题。由学校提供一些适宜于学生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和参考,学生在确定课题时,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课题,也可以另外确定课题。课题选择一般与自己生活直接关联的且切入口较小的课题,这样的容易实施研究。(三)组织课题组。课题的研究可以独自一人进行,也可以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进行研究,课题组的组成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但不管是独自一人研究还是组成课题组研究,都必须制订研究计划,在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等,开始填写《研究性学习手册》。(四)实施研究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同学们要作好较详细的过程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五)研究成果总结(一般放在下学期)、撰写报告、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六)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得到提升。同时,对其中的优秀成果将汇编成册,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七)成绩评定1.评定的内容:(1)态度:如:听讲座是否参加,有否记笔记,是否主动承担或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研究计划是否完善等。(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主要看学生的记录本和收集的资料等。(3)成果。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项活动、提出一项建议和改进方案等。2.评定的形式:学分制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级。(八)推荐、评奖、汇编优秀论文小问题:1. 对研究性学习现在你了解它的特点了吗?2.终于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你不想跃跃欲试吗?我们相信你,你能行!

窥视者

让生涯实践为学生未来“领航”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在长知识、长见识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关乎城市之运、国家未来的重大命题。在上海市闵行中学,学校坚持从打造生涯教育入手,在多元教育价值冲突与矛盾中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协同促进五育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一个个体的未来更美好。我们希望通过好的课程、专业的手段,去唤醒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让生涯素养成为学生终身的能力,通过生涯教育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个体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进行主动思索和探求,寻求自我与环境的契合点,进而实现人生的理想。”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说。唤醒生涯自主意识,从兴趣中找到志趣“我的兴趣在哪里?我的能力是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有哪些?”从踏入高中的第一天起,这些问题可能多多少少都会伴随着每一位学子。该如何尽快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在闵行中学,肩负这一使命的生涯实践课程早已作为必修课被排进了高一、高二年级的课表里。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能够快速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包括探索自我认知、社会角色、职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责任等方面的认识;能够逐渐认识自我,感受价值观、兴趣、能力、心理等自我意识;能够逐渐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潜质,与社会更好地连接起来。“当亲手触摸到运十驾驶舱零部件的时候,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参加了学校去年新增设的“商飞和C919总装生产线”参观课程后,高一学生小谢激动地说。像这样的生涯实践课程,闵行中学还开设了很多。其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启航课程”为同学们设计了航模(无人机)技术、VEX机器人、慧鱼模型和PYTHON等创新科技项目。“在启航课程上,我第一次接触到VEX机器人,两周的课程不但让我渐渐熟悉搭建、编程以及操作练习等每一个流程,更将我的视野提升到了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关注。”高三学生顾毅说。2016年从闵行中学毕业的张闵,如今正在进行第三次创业,为上海市各创业孵化园区提供技术支持。“如果高中阶段没有这方面经历的话,我应该不会想到做这一行。”他坦言,“闵行中学的生涯课程对我的影响很深,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和资源来帮助我认清自己的能力、潜质和目标。将生涯实践课程设置为“必选项”,学校希望借此为同学们的兴趣拓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将同学们的视野拓展到大学和未来,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筑梦起航。2020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名单公布。其中唯一的一位上海学生,是来自闵行中学的徐小航。2018年,徐小航以589分的中考成绩从文绮中学考入闵行中学实验班,至此沉浸到学校系统科学的生涯教育体系之中。最初的生涯课堂入学心理普测显示,徐小航的创造个性因素得分很高。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他定下了座右铭——“我为人类作贡献,不求俸禄不求功”,也明确了自己生涯方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为国家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校内丰富的生涯课程和平台让徐小航获益良多。在闵行中学科学社,志同道合群体间的智慧频频碰撞,让徐小航大呼过瘾。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没过多久,他就入选2019年上海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还考上了上海市业余物理学校AP大学物理先修班,提前体验到了大学那种浸润式学习的氛围。繁忙的活动和规律的课堂学习在时间上难免会有冲突。获得2020年中科大招生复试资格后,徐小航心中尚有一丝担忧:自己的语文、英语相对偏弱,而对物理、数学两门课,中科大的要求又极高。此时,闵行中学为他定制了个性化的冲刺计划,通过插班高三实验班,安排专门老师进行针对性辅导等手段,让徐小航最终如偿所愿。比徐小航早一年进闵中的学长张钧雷,从小对理科偏爱有加,数学、物理、化学都是他的兴趣所在。高一的生涯课堂上,一则有关中国托卡马克装置点火的新闻激发了他对核物理的兴趣。学期末的生涯测试,从个性、兴趣、价值观、能力及需求五个生涯选择要素综合评估出的结论是建议张钧雷选择科学研究。“当时,我就初步确立了工程类科学研究的生涯方向,并逐渐形成了高中生涯规划。”张钧雷说,是学校的生涯教育唤醒了他的生涯自主意识,让他主动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张钧雷成了闵中单片机社的活跃分子,但凡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大都泡在单片机实验室里。从出于兴趣爱好参与到一头扎入科研,他的兴趣也渐渐发展成为了志趣。“我希望,未来能够投身科研事业,安贫乐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发展核电的光荣与使命,为国家做一份实实在在贡献。”他说。2020年高考,“强基计划“的出现让张钧雷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安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的强基面试,并最终被该校核工程专业录取。丰富社会实践经历,在“试错”中找准人生航向闵行中学高一的“南京行”和高二的“跟着课本游绍兴”,既是该校别具特色的两项社会研学活动,也是生涯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的重要结合点。“南京行”,除了会组织全体高一学生前往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地标重温历史祭拜先烈外,每位同学还要带着研究课题,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研学团队,每个研学团队在本年级的导师团中邀请一位教师作为研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师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让每位同学在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研学过程中与社会近距离接触,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在“跟着课本游绍兴,实践体验悟人生”活动中,老师会带着同学们利用两天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带着前期精心准备的研究课题一起饱览兰亭美景、瞻仰“书圣”墨迹,同时还会前往鲁迅故里,一起探访伟人的足迹,全方位感知“名士之乡”的风土人情。在自由活动过程中,课题小组的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有选择性地对当地人文历史进行重点探访,最终行成课题报告。闵行中学的戏剧社还会将语文课本中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正传》三部课本剧精心编排后一同搬到鲁镇的大戏台上向广大师生和游客演绎,带着观众们重温那段文学经典,将课本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机融合。刚刚过去的2020年,由高二年级六位同学组成的闵行中学模拟政协委员组提出的“建立飞毛絮预警系统”提案在上海市第六届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获得杰出团队奖等6个奖项。“我们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体验到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议事规则,对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闵行中学模拟政协委员组崔嘉豪同学说。在模拟政协、要形成提案的关键和核心是调查研究过程,这也是整个活动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过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议题,制定适切的调查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不断深入思考和模拟真实场景中掌握了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组员叶子易说。这样具备开放型、引导性、思辨性和融合性的主动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认识时政和政治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作为一项活的国情教育,时政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渠道。有了这个重要渠道,才能激发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让他们的思想始终与时俱进,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闵行中学的时政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来寻找时政热点资料并进行分析,再由老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资料适当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民生的责任担当意识。2019届毕业生唐李唯,曾是闵行中学模拟联合国社团的社长。在她看来,模联社长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模联虽是一项课余时间的学生社团活动,但它不仅影响了我的高中生活,对我的大学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大学与高中的最大不同在于被高度放大的自主性。不光是课程学习,每个人都需要在校园生活中更主动地争取机会并且抓住机会,而我在模联期间所积攒的经验无疑让我有了更大的优势,面对一些突发状况、临时任务,我都可以从容应对。”近年来,闵行中学先后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中国银行、上海市群益职校等单位共建生涯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体验职业生活、接受大学课程和走进科学实验室,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学校还根据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暑期实践,如交大科创夏令营、微软女生夏令营、清华营、中日韩历史论坛、德国文化探访等,引导学生探索专业,明确方向。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到生活中在针对学生的生涯规划上,闵行中学本着夯实基础、由浅入深的理念,形成了“人生观澄清—职业意向—高校和专业意向—三年学业规划—高中综合素质发展规划”的链条式规划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生涯准备、生涯觉醒、生涯模拟”的三大阶段,同时融入“公益劳动、生涯讲堂、暑期实践、海外课堂、孵化基金”等生涯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公益劳动课程化中进入社会初步体验,在生涯讲堂系列化中感悟他人成长经验,在暑期实践个性化中探索专业明确方向,在海外课堂学术化中放眼世界追求卓越,在孵化基金系统化中敢想敢做脚踏实地。2020年,上海市公布首批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闵行中学的“进馆有益”位列其中。“进馆有益”是闵行中学为学生暑期生活度身定制的一项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将上海众多文博场馆的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整合,以课题研究引领学生走进这些场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学校的导师制,任课老师与学生形成以点带面的“师导生研”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高一选修课程‘进馆有益’和‘生活中的历史’围绕博物馆展开教学,从文物、博物馆、城市三个维度展开,让学生们从小到大认识文博世界。”闵行中学副校长、历史特级教师林唯介绍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由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文博杯’征文比赛以及上海市‘进馆有益’课题研究评比,通过比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当时我是抱着’试一下’的态度参加文博大赛的,那时的我还在如何选科中游移不定。父母与周围人的建议使得我更偏向理科一些,当时的历史于我而言,还只是一个‘懵懂’的爱好。从最开始的初选到正式参赛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开始的随意准备在老师不断耐心指导下,逐渐发酵成了一片赤诚之心。一次次跑办公室探讨细节,一次次在夜晚修改作业,很累,却也很值得。感谢学校和老师让我更加热爱历史这门学科。高考我的第一志愿是“文博专业’,虽然没能如愿,但我进入了同样喜爱的’古典文献学’专业,它让我找到了心中的一份宁静和归宿。”从闵行中学毕业两年多的颖颖同学特地写来了这样一段感悟。从闵行中学毕业近十年的顾申昊,如今是民办上宝中学的地理老师。当年的闵中课堂,让他最紧张且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由何美龙亲自执教的地理课。一张景观图,就要答出与所学过的哪些地理知识相关,接着还会有两种:“还有呢?”“然后呢?”一追追个四、五次,仿佛万事万物都与无穷无尽的地理知识相关。顾申昊说,自己直到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地理学才逐渐体会到这种“无穷感”,明白“还有呢?”和“然后呢?”的背后用意。“经过地理学习的人,思考问题就如在地球仪上找地点:我们的目标是确定的,经纬坐标是单一的,但我们的路径是不固定的,经线与纬线都是无数多的。”顾申昊告诉笔者,最近,他的区级公开课《长江“十年禁渔”的思考》就是基于这两种思考的结晶:纬向联想跳出常规洪涝案例、经向挖掘地理与生物跨学科的逻辑思考。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到生活之中,是所有闵中人的不懈追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上海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就总能把闵中学子吸引上“擂台”。据介绍,闵中地理组每年都组织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竞赛选拔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去参加市级竞赛,希望通过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可以渐渐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青史杯”历史剧本大赛本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内的一项学生活动。2014年,闵行中学作为唯一一所中学参加了该项赛事的剧本创作和展演活动。从此以后,每一届比赛都少不了闵中学子的身影。“我们和学生一起创设历史情境,回到历史场景之中。通过挖掘优秀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以人物身上复杂的历史抉择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每一个鲜活的剧本人物身上所感受到的浓浓的家国情怀、天地正道和人间真情。形成学生与历史人物的共情。”在林唯看来,这项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比赛,更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的过程,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妇产科

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成都列五中学等学校学生提交的25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获专家组评审通过,本学年度,上述课题将由成都市“菁才计划”导师分别领衔指导。据悉,今年暑期,市教育局公开面向全市普通高中学生征集研究性学习课题。图片源于网络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印发《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鼓励学生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课题:基于兴趣涉猎广 联系实际有深度本次专家遴选出的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涵盖了植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物理、计算机、工程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众多领域和专业,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研究性课题学习为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课题导师:既有教授、研究员,也有特级教师、金牌教练成都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市科协,积极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为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1名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专家等为导师,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参与课题指导的导师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也有中科院、电信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还有来自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竞赛金牌教练,导师们分别遴选了相关专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将会同高中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结果: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纳入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将按规定认定学分,并记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此外,成都市“菁才计划”导师将对学生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估,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参加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教育局)编辑:何广友

每下愈况

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内容,是高考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高考影响越来越大,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仍旧有很多家长不了解,既然这么重要,小编就带领各位家长详细了解一下。新背景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科技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让世界更迭越来越快!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高考的强基计划(国家未来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的培养计划)、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都表明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新课改已明确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国家课程。研究性学习价值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工作,培养孩子面对新时代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孩子自己的课题研究学习,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前规划和打下基础,开启名校之旅!高中生为什么要参加研究性学习?新高考改革重点是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众多高校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的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或者具备研究性学习经历。提前规划参与高质量的研究性学习为将来升学提高竞争力。高校研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也能够激发孩子对某高校、某学科的热爱,激励孩子为了理想努力奋斗。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而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哪个年级的学生适合参加“研究性学习”高一、高二学生为主,初三、高三学生亦可参加提升综合素养、丰富综合素质档案,完成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代表成果、通用技术代表作品,建立自我发展的知识系统,特别适合备考各类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有哪些收益对话名师,启迪思维,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研学能力。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顶级大学的精神气质,探索自我兴趣明确未来学业职业规划。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提升。通过研究性学习训练学术思维,启蒙理性求真精神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获得专属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学习。通过答辩考核,可获顶尖名校结业证书,表现突出者可该高校教授的推荐信等荣誉证书。2000年 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确定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又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陈宝生部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高考改革之后,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内容,这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学校都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等这样一些措施。”《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指出:“学业成就部分……重点记录学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和成绩,研究性学习表现与成果等”。《浙江大学2017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山东大学2017年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指出:“报名条件……需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在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原文如下: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科委)、财政厅(局)、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科协,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崭露头角。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一)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激励学生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类健康、地缘冲突、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孕育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探索重大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在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坚定志趣,为推动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奠定基础。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二)注重大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学术大师言传身教,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深入实施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拔尖学生进入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接受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高校要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参与计划的教师给予政策保障,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拔尖人才培养。(三)创新学习方式。给天才留空间,营造创新环境,厚植成长沃土。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和课程的空间。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知民情、懂国情,从经典著作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取精神力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实施荣誉学位项目,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提高学习成效。(四)提升综合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就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青年英才。(五)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把促进交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努力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科教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六)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外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拔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七)科学选才鉴才。选才与鉴才结合,真正发现和遴选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鼓励通过计划考核培养的优秀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学习。推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吸引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成为拔尖人才的后备力量。四、组织实施(一)组织结构1.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计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指导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2.成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指导、评价作用,负责论证高校计划实施方案、指导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评价计划实施成效。(二)实施范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保障。高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2.加强政策保障。改革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3.加强经费保障。高校应统筹利用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资源支持拔尖计划,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合作交流等工作的开展。(四)实施机制1.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高校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使用效益等进行评估,加强质量监管,构建动态进出机制。2.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研究机制。鼓励高校和有关专家围绕顶尖科学家成长规律、拔尖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培养、国际化培养、导师制、学生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拔尖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参考,推动改革实践。教育部 科技部 财政部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科协2018年9月17日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将研究性学习经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中阶段参与创新性、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情况,参与调查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性课题报告等情况已作为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初审材料和进入面试后取得高分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和升学紧密相关,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才能符合高校的招生要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去要求,学生才能重视研究性学习,才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效收获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戴望

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看看山西通宝育杰学校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三年对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全面认识自我、理性规划未来是每一个高中生的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为高中生以后选择大学专业做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也为将来能够实现理想职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性格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山西通宝育杰学校高中部积极响应高考课改新要求,在高二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导师开题讲座,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责任教师指导分析、修改完善到最终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为期两个月分析、探究、完善的研究过程,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结题展示。5月17日下午2:30在多功能厅,高二年级以“行稳致远,扬帆远航”为主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题展示,共有8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8位同学分别从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内(外)部条件等方面展开,并充分结合个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自己认识的职业类型与大学专业的设置,确立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并阐释原因。84班黎春林是一个安静、腼腆的女孩子,她结合自身特点及以后职业发展前景,将新闻学、编辑学这类研究性的职业定为自己的目标,分别从“我是谁”,“我喜欢的大学专业”及“如何实现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展示;81班卞一丹同学准确把握自身性格特点,责任感强、有恒心,但不善言谈、不懂变通。综观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发展前景,确定了军事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工作为理想目标。她提到这一职业不仅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能锻炼自己交际能力,她最后与我们分享了一首激情昂扬的“青春不一样”,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83班杨坚涛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依据与不同类型职业的发展前景两方面详细地给大家阐释了自己对这一研究性课题的认识,并深入分析自身喜欢音乐、电子类产品的兴趣爱好和有创新意识等内因,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外因确定“软件设计师”为自己的理想职业。82班周天旸同学语言风趣幽默地道出了自己对理想职业的理解与憧憬,“对外贸易”这一理想职业既符合他擅长英语的特点,又是一个锻炼自己交际能力、拓宽人脉的好机会。81班刘怡楼、82班宋宇扬、83班杨若江及84班史安娜也分别从自身特点、自己对理想职业的认识及相应的大学专业设置等各方面作了精彩的展示。此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终评出一等奖两名:卞一丹、刘怡楼,二等奖三名:杨若江、杨坚涛、史安娜,三等奖三名:黎春林、周天旸、宋宇扬,高二年级主任郭爱梅老师上台为获奖选手颁奖。这样的课程让高二全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明晰,奋斗也更有方向。

室无空虚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举行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推进答辩活动

3月11日,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在安华校区举行了2020-2021学年度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答辩评审活动,全体高一和高二的同学们在安华校区参与了这次中期答辩评审活动。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共有99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了本次中期答辩评审活动。54位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和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共利用22个不同的会场进行了中期答辩评审。在答辩过程中,评审老师和其他在场的同学认真听取了课题小组的同学答辩论证陈述,课题组的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课题开题以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对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进行较为详细的逻辑论证。从论证过程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过程材料更加丰富,研究逻辑思路更加清晰,研究方法的应用更加自如,研究内容更加具体,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得出更加科学规范。部分课题的同学还要求在假期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刘青华等指导老师不顾寒假休息,每天坚持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同学们的艰苦努力,这些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参加了2021年2月底举行的“中国高中生物理创新赛”,荣获二等奖。在随后的提问环节,答辩同学积极详细地回答了评审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的课题小组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还赢得同学们和评委的阵阵掌声。最后,评审老师们对同学们的中期报告给出了评审结论和评分,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课题中期研究所取得成绩,同时针对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评审老师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和要求,特别是对研究过程使用的方法、后续研究的任务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通过研究性学习,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同学们不仅自学了大量文献内容,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更好挖掘和展示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源: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来源:区教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歪歪斜斜

@成都高中生 你们有机会跟着专家教授做课题啦

“同学:经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专家指导组评审,你所申报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已被确立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近日,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出炉,课题入选的学生都陆续收到了由市教育局“菁才计划”专家组签署的一份《“菁才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立项通知书》。《立项通知书》非常正式,“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探索,激励学生进步。”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菁才计划”,可追溯至2017年,成都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印发《成都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视觉中国图)此次入选的25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获得了专家组的评审通过,本学年度,课题申报学生将由成都市“菁才计划”导师分别领衔指导,其研究内容涵盖植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物理、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和专业,导师则有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及各个中学的特级教师、学科竞赛金牌教练等。“这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以研究性课题学习为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菁才计划”怎么搞?“‘菁才计划’可以说是为高中学生构建了一个‘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成都市教育局该负责人表示。“菁才计划”为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1名教授、研究员或科技专家等为导师,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目前,参与课题指导的导师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也有中科院、电信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还有来自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竞赛金牌教练,导师。他们分别遴选了相关专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将会同高中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群高中生真的能完成这些“高深”的项目研究吗?看看这两个案例你就明白啦~案例一造福当地百姓,这群中学生为岷江开发“找方案”在“菁才计划”中,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师生将课题焦点聚焦在岷江能源开发上,由此提交了《岷江能源开发和综合治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据介绍,该课题研究小组由学校物理教师刘世敏、地理教师李斌以及高二的6名的学生组成。谈及为何要选择这项研究课题,李斌介绍,学校在得知有课题项目后,就循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师生头脑风暴会的结果。”原来暑假期间,七中万达的不少学生去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对岷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衍生出了这一课题,“研究岷江的能源开发不仅是物理上的知识运用,也有地质方面的探究,需要地理学科的支撑。”李斌谈到,岷江流域河谷地区既是当地老百姓重要的生存空间,又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地处地震带因此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降低岷江对百姓威胁的同时,又能将岷江自身的资源进行转化,通过合理的开发造福于当地的百姓。如何开发?刘世敏介绍,岷江的开发实际上不仅仅是考虑解决电能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电能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地质探究解决如何开发等众多问题,“能源的开发讲究一个度,适当合理的开发能够造福百姓,但过度的开发则对带来灾害,因此两个学科要紧密的联系,从而为岷江的开发寻找更好的方案,包括利用岷江开发航运等,也可以纳入探究的方向。”不仅如此,刘世敏表示,除了物理和地理学科的融合,阿坝州部分地方植被贫瘠,这一块也可以将生物学科纳入进来,进行深入研究,看能否通过岷江的能源的开发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据了解,对于整个课题的研究,学校课题项目小组分为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的3个月,课题小组重点进行知识储备,比如通过相关书籍以及网上资料等对岷江流域以及当地有个初步的了解后,中期将再去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通过知识的累积和实地勘察情况提出多个方案,后期再通过实验研究来一一验证。项目小组除了学校师生外,目前,其“菁才计划”导师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丁海涛领衔,他将给予课题更加专业的指导。案例二悬浮培养高原植物 希望将稀缺资源扩大化 “一年前,我们成立课题组开始做狭叶红景天的悬浮培养研究。”成都列五中学课题研究组指导教师刘勇介绍,这是一项关于植物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对象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植物——狭叶红景天。由于狭叶红景天药用价值很高,属于稀缺资源,并且该植物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极为重要。基于此,学校组建团队进行狭叶红景天的悬浮培养研究。说得直白一些,就是用科学手段育种红景天,让其生长速度快于自然生长。再从育种的红景天中提取有用成份投入市场。经过一年研究,该项目目前已进入最后的测定环节,即测定育种的红景天成份含量。谈及课题项目情况,项目另一指导老师陈芳介绍,项目组有两位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生物和化学很感兴趣。为不影响正常上课时间,他们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参与项目研究。从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到研究方案调整,再到动手操作实验,“一整套的模式,都和大学科研项目类似。这种感觉就像高中生提早开启大学科研模式。参与课题项目式研究,非常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保障课题研究的专业性,成都理工大学的雷泞菲教授和成都大学王跃华教授当任课题组导师,负责把控课题研究方向,解答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陈芳老师认为,大学教授来担任高中生的导师,“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当然,参与项目的同学也很努力,在完成好基础课程外,他们凭借兴趣爱好自发参与课题研究,好学又自律。”对于课题项目的未来规划,刘勇老师表示,如果研究成果能早日投入市场,这对环境的荒漠化治理以及稀缺资源填补,都将带来突破性进展。据了解,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列五中学建立了占地600平方米的生物与化学创新实验室,聘请了成都理工大学和成大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3名研究生和学校10名骨干教师组成指导团队,采取“高校教育+高中教育”相结合模式,编订校本教材,开展创新课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附: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研究性学习课题遴选结果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许雯 赵雨欣资料图片来源 | 成都教育发布成都发布编辑 | 雕刻时光

银魂

定了!普通高中今后新开一门必修课!

本文转自【燕赵都市报】;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最新修订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课程如何设置?一起来看一看↓↓↓学制与课时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 课程类别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开设科目与学分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 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具体学分安排如下: 科目安排科目内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必修内容原则上按学期或学年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原则上按模块设计。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体现学科内在逻辑。模块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 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 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 艺术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自行确定。 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 课程方案全文(滑动查看)

弘忍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演变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电路,都在要求之列。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与之对应,出现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在这以后,由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甲种本遂停止出版。这一阶段,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理课的学习。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学不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一、高二两年全体学生学习“必修物理课”,高三年级,报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个办法在实施上有些困难,因为许多内容,例如圆周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中只能学角速度、线速度,而向心力等内容则要到高三再学。教师说这种情况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校都是把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弄个打通学习。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1999年在进行修订以后,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本”扩大到10个省市试用,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称为我国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在这个计划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开始出现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学生可以学习1类物理课和2类物理课,1类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标准,是高中会考的依据,2类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也难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理课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2类物理课的学生要按1类物理课进行会考,2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覆盖1类物理课。两省一市方案是建国以来比较大的一次高中课程改革,从物理课程的角度看,它首次体现了分种类、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999年的试验修订版增加了“课题研究”,并且规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它与课程计划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成为这一课程方案的亮点。普通高中课程现状调查调查样本:新课标调查范围为北京、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各省(市、区),调查的研究对象为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校长样本158名,结果显示只有9.6%的学生表示喜欢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通过调研发现,大约58.3%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到0.5小时,22.1%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只有15.5%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多于1小时。从课堂教学方式上来看,86.7%的学生表示喜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授。学生的作业也大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比极少。69.4%的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明确表示紧张、害怕和讨厌,有40.1%的校长表示公布成绩对学生有消极影响。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基础扎实,成绩显著,学生的数理运算能力强,就像杨振宁所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漏洞较少。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单一,问题突出,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多,单纯为分数而战,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教师不喜欢学生有不同想法。学生不习惯质疑,质询和考证,杨振宁说:“我们的教育不打破填鸭式教学,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分数论英雄,我们可能失去爱因斯坦”。这些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教学的方式几十年如一日,课程设置没有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