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7月5日,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一艘总舱容为17.4万立方米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已经完工、等待交付。它将和此前交付的18艘姐妹船舶一起,穿梭于世界主要气源地和中国沿海城市。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因其设备复杂,技术要求高,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制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乘风破浪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和投入,是对一个个技术指标和建造方案的反复捶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中国制造已连续9年保持世界规模第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我们也应正视,中国制造长期并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随着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中国制造业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巩固和发展既有优势,加速实现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在万向集团的展厅里摆放着一辆线形优美的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卡玛”,车顶的太阳能顶板,在全天充电后可以续航1.5英里。据了解,这款车已在北美交付。“万向造整车是为了保证零部件做得更好。可以说,目前全世界在北美生产的车,每两辆会有一辆用到万向的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说。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因为改革开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起走到了舞台中央,万向得以异军突起,从承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起步;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万向得以早在1984年就主动出口,倒逼自己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整体积极向上,万向得以形成了整车制造产业链,并不断实现“奋斗十年添个零”发展目标。中国制造可谓艰难起步。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采访时发现,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其中竟然还有一台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也在不断给自己“添个零”。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1.5%;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至25%,大体相当于美德日三国的总和。1984年,我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工业行业中仅有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13个大类行业;如今,我国制造业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从易到难的优化调整采访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时,新能源零部件试验室、电子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排放试验室……一路走来,让记者目不暇接。当记者走进发动机半消声室时,顿时感觉世界安静了。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介绍说,“这个房间的噪音只有17分贝,发动机有一点声音都能听到。我们要通过各种测试,让吉利发动机的噪音保持在36分贝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0年后,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外资进入,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资金、技术极度匮乏的困境下,打通了一条生路,也让中国制造企业看到了新的方向。1997年前后,单是浙江和江苏就有8家以上的民营企业提出了造车战略,而这与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1992年至1998年,中国制造的产能迅速提升,满足老百姓吃穿用的制造行业已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以食品、服装、家电产业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中国提出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汽车成为消费新需求,也因此成为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于是,中国制造业开始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发展的清晰脉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资源的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最初的低端加工制造起步,靠低价取胜。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开始追求品牌和质量,向着对技术和资金要求更高的领域迈进。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代表消费升级的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78年至2016年,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了188.1倍和4429倍。同时,中国制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2017年,我国机械工业占比不断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从大到强的未来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苗圩说。新工业革命兴起带来了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国制造正处于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共享经济、协同制造、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智能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生产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记者一路调研采访看到,重视研发投入和掌握创新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共识。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沈子瑜回忆,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资金因此好几年都非常紧张,但企业研发投入却一直占到市场销售规模的10%以上。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7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驱动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飞机、量子通信、海洋工程装备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仍有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40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固然推动了技术水平提升,但部分行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仅为4%至5%,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制造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并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要素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正视现实方能明确目标。改革开放已然40年,全球经济早已成为互联互通的共同体。中国制造要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黄鑫
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慧莲 王小霞 赵海娟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解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找在开放条件下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对策,从2018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时报20多位记者深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安徽、陕西、山西八省市,从市场准入、金融支撑、税费负担、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开放以及能源、物流成本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近500份企业问卷调查分析,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当前,从多方面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均处于持续优化的状态中,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受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外迁、内移和数字化转型三大趋势。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积累不够、各类人才不足以及企业税负、环保、融资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亮点频现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对八省市调研发现,各地为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亮点频现。加码支持创新发展。调研发现,近年来,八省市推动制造业创新的相关政策频出,财政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企业创新转型意愿不断强化。如福建省及厦门以外的各地市财政部门与兴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福建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基金,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为省内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截至去年年底,已投放资金80.35亿元,累计带动制造业技改投资超过660亿元,财政撬动社会投资放大比例超过1∶33。江苏、上海等地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广东、浙江、安徽等地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多维度吸引人才。调研八省市陆续出台多项人才吸引政策,从住房、落户、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发力。西安提出大学生落户“零门槛”;佛山努力把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做好,减轻人才后顾之忧;苏州给高科技人才开出高价,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深圳自2016年以来,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市场准入方面,调研的多个省份像浙江、江苏等地在全省范围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尤其是狠抓投资项目的精准服务,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加快推进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升级,促使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以宁波为例,当地探索实施“标准地”制度,促使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加强商事登记高效服务,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减少证照数量,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推行“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改革,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从受理到领取税务发票)3个工作日内完成。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近年来,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个人所得税改革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在调研各地扎实落地,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明显减轻,税收改革红利正在逐步转化为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的发展动能。如2018年广东(不含深圳)制造业减税106亿元,切实降低了制造业生产经营成本,提振了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预计,2019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针对制造业的减税政策落地后,整个集团将减少税费超过20亿元。强化金融支持。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专门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受访企业希望“实施更加精准的制造业金融支持政策,促进制造业政策与金融服务的良性互动”。调研八省市在这方面的举措也是可圈可点:浙江鼓励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扩大信贷规模,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江苏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与产业直接结合的金融服务;福建积极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品种,探索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长期、稳定金融支持。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外迁、内移、数字化转型三大趋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研发现,在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此影响,当前制造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外迁”趋势。受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趋严等因素影响,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许多中低端制造业企业选择迁往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一些高端制造业企业,受美国经济复苏、减税及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开始考虑在发达国家投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内移”趋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研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即“内移”趋势明显。“等高对接”、共同发展正成为安徽等地承接产业转移共识,合肥、芜湖等市出台配套政策支持。以安徽为例,为了支持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早在2011年就发布了《安徽省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同时,聚焦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语音等优势领域,共建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承接沪苏浙制造业产业转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化转型趋势。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地政府陆续出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广东省2018年就出台方案,提出到2020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技术、人才和成本等多因素制约我国制造业环境的持续优化虽然此次调研的八省市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来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从长远来看,在开放条件下,仍有不少因素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其中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核心技术积累不够。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人才不足,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长期忽视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导致核心技术落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此次调研省份不少国企由于国资考核、任期制和决策程序复杂等原因导致出现研发投入不足、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对新技术敏感性不强等现象。东中西部调研省份的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创新精神不够、创新动力不强的现象。人才不足。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不少企业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反映,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的突出问题。此次问卷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受访企业认为,影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开放和优化的主要因素是“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实地采访调研发现,很多地方不仅是高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一线工人也越来越难招。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税负、环保、融资等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负担偏重。中国经济时报开展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税费负担偏重、金融对制造业支持缺乏公平、资源能源环境及物流成本上升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开放和优化的主要因素。不少受访企业表示,在减税降费上,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整体效果不错,但此次调研地区仍有不少企业对减税降费的获得感不是很强烈。一方面他们认为减税降费力度还可以再加大,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标成本优势比国内明显。这些企业反映,国家应在减税降费上出更精准、更有力的实招。除了税费负担,还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由于环保标准不统一,造成当地企业重复投资,成本增加;同时,在国内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民营制造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组集聚高端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级新区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坚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性机遇,聚力聚焦“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关键环节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两城一中心”高端产业地标初步形成,区域增长极作用日益凸现。一是“芯片之城”横空出世。作为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最早入驻江北新区的台积电见证了新区从“零起点”开始的变化。2018年10月31日,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项目实现量产。从动工到量产仅用了20个月,真正体现了“新区速度”。5年来,在台积电的引领下,新区已集聚近600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全域概念),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全部环节,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2019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再次跑出“加速度”,全产业链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5.6亿元,其中芯片设计类企业近100家,芯片设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芯片之城”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二是“基因之城”快速崛起。经过5年发展,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总数从180余家增长到900多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上下游环节;营收规模从不足150亿元,发展到2019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5年内产业发展实现500%的超高速增长。健友生化、基蛋生物、威尔药业、药石科技等4家企业已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微创医学是南京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区年收入达10亿元企业7家,达1亿元企业36家,达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44家,从业人员突破2万名。三是“新金融中心”势能强劲。新金融中心一期总投资约150亿,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南京最高城市新地标—南京绿地金融中心。除绿地中心、绿地金融广场、新金融示范街区在建外,8栋新金融中心大楼也已开工。目前,新区已集聚各类金融企业700余家,成功引进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东方财富等260余家新金融机构,500亿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华泰证券产业基金、高鹏资本、中金资本等400余支基金,认缴规模将近5000亿元,2019年新增基金企业72家,基金管理企业33家,新增基金管理规模达1082亿元。回顾江北新区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在新区建设之初,曾提出构建“4+2”产业体系,即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四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两大生产性服务业。2017年底,新区着眼于抢抓未来产业前沿高地,进一步聚焦视野,把主导产业收拢再收拢,集中资源、集中要素、集中力量,着力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近年来,新区聚力聚焦“两城一中心”新兴产业地标,对标找差,开拓创新,积极作为,成功探索出新常态下现代产业发展之路。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以高端定位推动优势企业向“两城一中心”聚集按照国家级新区的战略使命和江北新区的产业基础,聚焦“两城一中心”,全面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快速形成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强化规划引领。在赴雄安、浦东等国家级新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编制新区“十三五”规划等各类重要规划近190项,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60余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确保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全覆盖。围绕“两城一中心”,制定新区集成电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规划》,推动省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等规划编制。制定实施《南京江北新区新金融产业规划》,构建“一心一镇”新金融产业布局,与上海共同构筑长三角“金融双核”,打造全国创新型产融中心。强化政策引导。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把企业需求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围绕破解企业在市场准入、产品研发、通关便利、跨境资金流动等痛点堵点,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政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政策、人才安居服务办法等。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高质量编制完成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实施方案,在创新驱动、知识产权保护、招才引智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56条个性化任务,构建起打造“两城一中心”的政策框架体系。强化项目引进。聚焦“两城一中心”,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靶向招商,先后在深圳、台湾及北美、欧洲等地开展“系列招商、主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世界半导体大会、国际生命健康科技大会、“两城一中心”创新发展恳谈会、南京地标产业(北京)推介会等高质量活动80余场。通过建立共同基金,直接投资企业,吸引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落户,并产生招商效应,是新区招商的重要创新。新区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360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项目都是通过这种“基金招商”模式带来的。以动能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向“两城一中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先导区。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启动“创新策源地”计划,先后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引进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等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工作站,累计吸引留学归国人员超过3000人。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搭建“江北新区高企培育管理系统”和“江北新区一站式高企服务平台”,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77家,备案4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40家。同时,加快推进高校创新集聚带建设,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龙华智谷”,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中国气象谷”,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力度,加快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截至2019年底,新区专利授权达6300件,发明专利授权达1226件,PCT申请达295件,有效发明专利达6424件。高标准建设“121”创新社区,落实有产业方向、有创新主体、有孵化生态、有公共服务“四有”要求,打造更加适应产业创新、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新生态。成功举办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创新周等系列创新活动,推进苏港青年双创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指数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以环境优化推动资源要素向“两城一中心”聚合引导和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特色园区汇聚,不断增强园区和产业活力,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形成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积极推动“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建设,以工银金融投资公司为龙头,强化各类金融资产要素集聚;积极推动“创业创新基金小镇”建设,加强产融结合,以基金小镇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放宽外商投资领域,成功引进全省首家外商独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江苏德英培训服务有限公司。筑牢人才支撑高度。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制定发布“人才十策”“金融十条”以及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等特色政策,成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试点开展“双聘制”。目前,已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数量全市第一,每年约3万大学生落户新区,形成高端人才加快集聚的良好势头。提升政务服务温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2330”目标,积极推动“互联网+”审批模式创新,开创“信用+承诺”绿色直通审批模式,细化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十项措施”。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积极推行“一个部门对外、一份清单服务、一枚印章审批”。创新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十项措施”,将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在60个工作日内。江北新区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成功打造了“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的高端产业地标,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华丽转身,成为国家级新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江北新区的生动实践,带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启示一:构筑高端产业地标,必须面向全球集聚优势资源。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主要任务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江北新区牢记使命,紧盯国际高端产业发展前沿,在全球建立招才引智服务窗口,汇聚海外顶尖资源要素,为新区创新发展集聚动能。实践表明,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找准产业定位,从主要依靠区域配置资源转向在全球配置高端资源,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上创造竞争优势,才能抢占前沿高端市场,构筑起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启示二:构筑高端产业地标,必须依靠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崛起,取决于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形成了有利于高端产业集聚的科技生态圈,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科学家等创新主体的稳定预期,各种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创新不同阶段金融产品的有效服务,产业配套条件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支撑,等等。实践表明,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才能为构筑高端产业地标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启示三:构筑高端产业地标,必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投入产出比较的竞争、效率高低的竞争。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江北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企业各种成本,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实践表明,只有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高端标准和品质要求,以政府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来激发市场“乘法”,推动由过去单纯追求优惠政策“洼地”向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联合调研组顾问:郑焱组长:沈和成员: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金世斌 陈幼迪吴江 卢爱国 袁真艳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陈希希 沈杨子南京审计大学 杜秀红执笔:金世斌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0年第15-16期合刊《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网址:www.chinado.cn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电话:010-68352880
一、高端制造:顺周期叠加疫情催化促进国产产能设备升级2020 年汽车、电子等下游需求开始复苏,预计 2021 年各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将延续高增长, 因此我们重点看好工控自动化和激光两大产业链。1.1 内外需双轮刺激下,国内制造业有望迎来景气度恢复国内消费逐步复苏,海外对中国消费品出口依赖加大。2020 年 3 月以来,我国率先走出 新冠疫情影响,三季度国内社零开始恢复增长且涨幅不断提升。海外来看,疫情的持续蔓 延驱动了消费的迅速线上化,从而带来了国内优势出口商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需求激增。 另外,2020Q2 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SCFI)持续抬升,截止 2020 年 10 月 30 日,SCFI 综合指数已达到 1529.99,创 2011 年以来最高历史纪录。在内外需双轮 刺激下,国内部分制造业恢复景气度,从而抬高企业扩产意愿并驱动相关设备投资力度加 大。消费电子率先受益海外需求增长。从各细分板块来看,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等消费电 子领域的出口交货值率先出现大幅提升,2020 年 1-10 月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 4.3%, 10 月当月同比增长 6.6%。主要原因是 2020 年上半年,东南亚、印度等国工厂因疫情大 范围停工,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业对国内依赖程度加大,给国内自动化产能设备带来机会。国内制造业设备投资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在内外需双轮刺激下,国内制造业 PMI 自 3 月以来稳定站在荣枯线之上并保持较高水平。从周期来看,自 2018 年下半年逐步趋 弱的制造业投资周期也迎来了理论上三年疲软期的结束。2020 年二季度开始国内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利润延续 2019 年年底以来的持续增长趋势,展望 2021 年国内设备制造业有 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1.2 工控自动化:疫情催化叠加景气度恢复,工业自动化将成未来几年主旋律疫情对复工的抑制带来自动化需求。疫情对复工情况的压制持续叠加上近年来用工成本的 持续提升,与需求迅速恢复之间形成了人力产能的缺口,从而加速了中小企业使用自动化 产线替代人工流水线的意愿。从国内工业机器人和机床的产量数据看,2020 年 Q1-3 国内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 16,075 台,累计同比增长 18.2%,增幅逐月扩大,充分反映了国 内优势制造业的自动化强趋势。人力成本持续提高,“机器换人”将是长期趋势。人力成本方面,国内制造业平均薪酬从 2010 年的 30,916 元/年涨至 2019 年的 78,147 元/年,制造业对于人力成本高度敏感;另 一方面,随着外卖、快递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兴起,制造业人员流失严重,国内制造业从 业人员数量从 2014 年的 9,977 万人降至 2019 年的 7,929 万人。“用人贵、招人难”是我 国制造业当下的痛点,我们认为,在国内制造业景气度上行、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矛盾下, “机器换人”将是未来几年的长期趋势。1.2.1 传统领域需求回暖叠加新市场崛起,国产工业机器人集成商受益最大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需求持续恢复。从下游需求看,2020 年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和电子两 大领域的应用都将有一定程度的回升。随着国内疫情趋稳,可选消费回补明显,2020Q1-3 国内乘用车累计产量达到 1,263 万台,累计同比下降 15%,9 月同比增长 13.7%;电子领域,受益于 5G 换机潮和 TWS 产业的快速崛起,2020 年前三季度消费电子景气度持续提 升,IDC 预计 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 1.5%。新能源、码头等新兴领域为行业带来新增量。根据 IFR 发布的 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数 据来看,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和 3C 两大领域应用占比分别下降 5.0pct 和 8.2pct,“新兴领 域”占比则从 13.0%提升至 20.3%。这其中主要包括新能源、家电、码头搬运等应用领域。 根据我们的产业链调研,海外头部品牌对新兴领域尚未涉足,国产工业机器人在这些领域 更有机会突破。集成商更能充分受益于自动化需求提升。工业自动化的长期趋势叠加新兴下游领域的崛起 给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带来了机会,但考虑到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本体环节基本被“四 大家族”垄断,尤其在传统的汽车以及 3C 制造领域,国产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在短期内 少有机会。而下游集成环节在挑选本体供应商时更加灵活,受海外企业冲击的风险较小, 同时受益于国内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繁荣,优质的工业机器人集成商有望大幅提升业绩。1.2.2 “机器换人”从工业领域向服务渗透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宽,服务型机器人崛起。机器人技术和供应链的日趋成熟驱动了机器人 的应用领域不断从工业领域向服务型渗透。协作机器人是指可在协作区域内与人直接进行 交互的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危险作业中协助人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隐患。根据 GGII 统计,2019 年国内协作机器人产量达到 5,068 台,同比增长 47.2%。另一方面,电 网类的服务机器人开始快速渗透。自 2013 年开始,国家电网开始组织变电站巡检机器人 招标,并分配给各省网公司进行推广普及,招标次数也从 2015、2016 年的一年一次提升 到目前的一年两次以上,成交总金额达到 2.5 亿元/年以上。1.2.3 受益于工业机器人市场扩大,谐波减速机有较大市场空间谐波减速机应用更为广泛,国内销量在 50 万台左右。谐波减速机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 和精密机床。相比于 RV 减速机,谐波减速机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因此更多的应 用于小型机器人以及机器人小关节处。根据 GGII 的统计数据,2019 年国内谐波减速机使 用量约为 46.7 万台,国产机器人本体品牌对谐波减速机的使用量在 15-18 万台。协作机器人带动国产谐波减速机发展。一方面,伴随着“机器换人”的加速落地以及新兴 应用领域的兴起,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的逐年释放,谐波减速机需求快速扩大;另一方面, 协作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大,且由于其轻量化以及灵活的属性,谐波减速机的应用占比也相 应提升。根据我们的调研,一套协作机器人需用到 6 台谐波减速机,远高于其他传统的工 业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他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仍未被机器人“四大家族” 垄断,国产本体厂商更有机会突破,从而能够推动包括谐波减速机在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 链的国产化进程。1.3 激光:国产激光器将向高功率+超快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1.3.1 激光加工行业前景广阔,切割和焊接占比近70%激光(LASER)是受激辐射放大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即通过人工的方式使用光或放电等强 能量激发特定物质产生的光。激光加工的原理则是利用激光产生的高能量快速融化材料的 加工处,从而实现激光设备的切割、焊接、打标、雕刻、熔覆等功能。2019 年全国激光 设备市场规模达 658 亿元,同比增长 8.8%,其中切割、焊接、打标分别占工业激光器应 用比例 49%、17%、8%。激光器位于产业链中游,占激光设备成本 30%-50%。激光器是激光加工设备最核心的零 部件,约占激光设备成本 30%-50%,直接决定了激光设备的性能以及功率高低。激光器 按照放大介质的不同可分为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和染料激光器等种类。 激光器处于激光产业链的中游,上游包括光学元器件、材料以及数控程序等。下游应用领 域则包含汽车、3C、军工、医疗、通信、轨交以及科研等多个领域。工业加工为主要应用,科研军事占比提升。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包含汽车和 3C 在内的 工业加工为最主要的应用方向,2019 年工业加工占整体市场比重达 40.6%,相较上年下 降 4.4pct。2020 年汽车和消费电子市场有所回暖,我们预计工业加工占比会有一定程度 的回升。科研军事在 2019 年占比从上年的 7%提升至 12%,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 激光加工(尤其是超快激光)在航天发动机等军工领域将持续渗透;另一方面,2020 年 国际局势不稳定因素多发,军费投入占比持续提升,因此我们预计未来激光设备在科研军 事领域的应用占比将进一步提高。1.3.2 高功率国产替代进行中,但将迎来价格战阵痛高功率激光器国产替代将持续进行。低功率激光器已基本实现 100%国产替代,而高功率 激光器市场锐科、杰普特等国产品牌也正在快速提升市场份额。2019 年国产光纤激光器 出货量大幅上升,6kW 以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出货 800 台,超过 2018 年出货量两倍, 同时 3kW 以上激光器出货量也大幅提升至 3000 台,超过 2018 年出货量四倍。根据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预测,2020 年高功率国产化率将达到 60%以上。价格战将从低功率延伸至高功率市场,需静待各厂商降本释放利润空间。伴随着高功率激 光器的国产化进程,高功率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价格战是未来短期内的必然趋势。根 据我们的调研,功率为 1kw 的国产激光器价格已从 2017 年的 10-15 万/台降至 2019 年的 3-5 万/台,而 10000w 的超高功率激光器价格已从 2017 年的 300 万以上降至 2019 年的 100 万以下。我们判断,未来两到三年内,高功率激光器将基本完成国产化,各国产厂商 将通过价格战的方式加速提升市场份额,价格下行速度大概率高于降本速度。因此,我们 认为激光器环节短期内利润空间难以得到释放,需静待市场格局稳定,部分龙头企业实现 降本。1.3.3 超快激光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国产厂商处于起步阶段超快激光器是近年来激光器市场最突出的增长点。超快激光器是指脉冲宽度在皮秒及飞秒 级别的脉冲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在加工时缩短了激光作用时间,减少了热扩散并避免了能 量转移,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也保护了周围的材料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冷加工”, 因此近几年超快激光器发展迅速。根据 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19 年国内超快 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24.5 亿元,已占到光纤激光器市场的 1/3。2015-2019 年间复合增长 率达 70.5%,远高于激光器市场整体的增速。超快激光将在四大方面率先应用。就目前而言,超快激光器相对于普通光纤激光器成本仍 然较高,因此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精尖”领域。超快激光器将在硬脆性材料、薄金属 切割、航空航天以及医疗领域率先应用。(1)硬脆性材料:硬脆性材料指的是坚硬且脆性的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蓝宝石、高强 度玻璃以及陶瓷。此类材料硬度较高,受热时容易膨胀而碎裂,不适用于普通激光切割和 焊接,对“冷加工”要求较高。比如,手机正面的玻璃“全面屏”以及后背板上的蓝宝石 摄像头保护层都对超快激光的“冷加工”有较强需求。(2)超薄金属:超薄金属本身厚度偏小,在切割和焊接领域,由于对热形变敏感度较强, 普通激光加工容易引起金属箔的褶皱影响外观;在精加工(雕刻)以及打标领域,传统激 光加工容易引起金属的断裂。(3)航空航天“气膜冷却”:航天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需要在 1700℃的高温环境下工作, 但一般高温合金的熔点在 1500℃左右,因此需要在涡轮叶片上采取一定方式的降温处理。 气膜冷却是比较常用的冷却技术,其原理是在涡轮叶片的不同部位打出形状各异的小孔 (小孔多为斜孔,角度在 15-90 度不等),通过将高压冷空气从小孔注入涡轮叶片内侧, 在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低温气膜,隔离涡轮发动机内腔的高温,从而实现降温的目的。由于 涡轮叶片上的小孔密集且形状各异,叶片材质本身又较难加工,因此超快激光的“冷加工” 便有了用武之地。随着国产飞机和发动机的不断发展,超快激光在气膜冷却技术上的应用 将日益广泛。(4)医疗:超快激光的热效应小,对周围材料或组织伤害极低,因此也广泛的应用在医 疗手术领域。具体应用包括:飞秒激光视力矫正、心脏支架切割以及美容祛斑、去色素等。国产品牌在超快激光领域仍有较大追赶空间。目前超快激光市场主要是以 IPG、相干和德 国通快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占据优势地位,国产品牌起步相对较晚,合计市占率不到 10%。 截止 2019 年年底,国内能够大规模生产、研发超快激光器的企业总共有 25 家。大族激 光、锐科激光以及杰普特均具备较强的超快激光研发生产能力,其中,大族激光生产的激 光器主要应用于自家生产的激光设备。1.4 工程机械:资金面、政策面推动需求持续向好,RCEP有望驱动出口增长资金面:2021 年专项债有望持续提振基建需求。从专项债情况来看,2020 年 1-10 月累 计发行 35,878 亿元,YOY+64.9%;去除棚改和土储项目后,YOY+212.4%。从资金面来 看,1-10 月基建相关专项债的同比高增有望继续驱动 2021 年上半年基建需求持续增长。通过复盘 2009 年“四万亿”计划对工程机械的影响可以发现,资金面对基建需求的支撑 不会局限于当年。以挖掘机为例,2010 年和 2011 年挖掘机销量分别为 16.68 万台和 17.84 万台,分别较计划实施的 2019 年增长 75.7%和 87.9%,直到 2012 年“温州动车”事故 后基建需求才开始收缩。因此我们认为资金面对基建需求的拉动作用将延续至 2021 年, 继续看好 2021 年工程机械板块的表现。房建方面,2020 年 8~10 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2.4%/-1.9%/3.5%。另一 方面,具有显著领先性的百大城市成交土地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34.2%/+12.0%/-13.3%。 我们认为,2021 年基建需求有望受到专项债的持续驱动而维持强劲,房建需求出现下行 拐点,需警惕房建需求下行对工程机械领域投资造成的风险。政策面:“国四”标准延后,更新需求有望释放。根据生态环境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 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 20891-2014)修改单(征 求意见稿):“自 2020 年 12 月 1 日起,凡不满足本标准第四阶段要求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不得生产、进口、销售;不满足本标准第四阶段要求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不得生产、 进口、销售和投入使用。”由于 2020 年一季度疫情影响,“国四”标准推迟实施,我们预 计到 2021 年,各地“国四”标准将陆续落地,届时挖掘机市场有望迎来一波存量更新需 求释放。RCEP 协定有望刺激工程机械等国产强势产业出口。11 月 15 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 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15 个国家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正式签署 RCEP协定。协定各成员国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和十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挖掘 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在国内已实现国产替代,并具备较强的出口能力。2020 年 1-10 月 国内挖掘机销量 236,712 台,出口 27,127 台,出口较去年同比增长 25.9%。关税降低后, 工程机械等国产强势产业出口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二 国防军工:强军之路带来重点装备产业链中期确定性机 会2020 年伴随“十四五”规划的落地以及新型军备的加速列装量产,预计 2021 年相关企 业景气度加速提升。因此我们重点看好航空发动机和上游原材料两大产业链。2.1 军费投入加大的确定性带来军工结构性调整“十四五”明确指出,未来聚力于军备现代化制造,拓宽自主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我 国持续加大军事费用支出,总计投入 55637 亿元,与“十二五”相比,整体增长 50.91%, 年均增速 6.5%;年均 GDP 占比达 1.9%,为同步国防力量与经济实力的配套程度,军费 每年增量紧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呈现强相关性;由于军事领域的配套性,军费的增加必然会增加军事设备的需求,从而带来军工产业链的整体景气度提升。国内 GDP 增速位列全球第一。2004 年至 2019 年中国占全球经济份额从 4.46%上升到 16.35%,欧美国家及日本的 GDP 占比均达到 2%-6%的下降。我们认为,伴随经济的发 展,国家对于军事装备的等量、乃至超量配套是大概率事件。为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国家将夯实军备实力,提高军费对 GDP 占比。从 2019 年全球军 事投入情况来看,美国以 7320 亿美金占据世界第一位置,中方军费投入 1775 亿美元, 占比不及美方 1/3;从 GDP 角度来看,美国军事投入占比 GDP3.4%,人均 2231 美元; 中国军事投入占比 GDP1.9%,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费用只有 123 美元,仍显著低于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确保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我们认为国防相关投入加大、军备实力 不断夯实是确定性较高的大方向。2.1.1 军备更新:缺口依然存在,新型军备加速迭代中国军机将迎来结构性以及数量上的双重升级。根据 World Air Force 数据,美军三、四 代机型累计服役量已经达到 94.90%,我国现役 2、3 代机型累计服役量达到 81.30%,军 机迭代速度远低于美国。第三代战机歼-10/11/16 仍为装备服役主力机型;四代战机歼-20 刚开始列装,在役数量仅为 15 台;除战斗机外,运-20 作为我国中长期科技的优先发展 项目,自 2016 年列装,2019 年服役量达到 71 台,预计近期 20 系军机会迎来量产,推 动相关企业业绩进入拐点。我国无人机研发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应用优势明显。主要为察打一体无人机,近年来发展 迅速,作为现代化军队中大型战机的有效补充,应用前景广泛, 如配合有人飞机进行侦察 探视,或进入高威胁区进行作战;2000-2019 年,美国国防部对军用无人机相关的投资预 算从 0.28 亿美元上升至 7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 18.4%。为抢占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先机, 我国近年在无人机方面研发始终处于头部位置,目前许多产品性能参数水平与美国先进无 人机相当。政策推动及产业链优化推进主战装备发展。首先是政策发展和战略部署带来的需求增长, 其次是供应链优化带来的成本控制,相关的整机组装、零部件生产及上游原材料生产企业 方面可重点跟踪。2.1.2 军备进出口:中国军备出口量大幅提升,未来增量空间巨大。我国航发及上游原材料研发技术趋向成熟,催化军备进口替代。美国 2019 年全球出口总 额达到 107.52 亿美元,占全球 39%;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苏联时代开始军 工一直是重点发展项目;法国政府明确开发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战略,目前能够研发并生 产所有主要的武器系统,出口额位列世界第三。随着我国自主研发实力逐渐雄厚,相关军 备性能质量趋强,进口替代趋势明显。2006 年我国军备出口额仅达到 9.97 亿元,2019 年军备出口额达到 14.23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12%。伴随新型军备定性落地,提升我国军备及配套零部件出口能力,引发出口替代。从主要出 口流向情况来看,目前中国主要军备出口方向为东南亚地区。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进口国 的需求稳定。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是军备进口大国,边境冲突不断,同时缺乏自制大型 武器能力,只能通过购买来提升军力。中国企业过去十年在中东地区的投资项目种类繁多, 中国已成为阿拉伯等中东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 2300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有望突破 5000 亿美元,伴随“中沙”合作规划,中东作为全球军火贸易重点,有机会 成为中国军事贸易走出去的潜在对象。2.2 军机:新一代军机已定型,即将量产列装2.2.1 整机总装:现役军机质、量亟待升级,主机厂业务有望迎来业绩拐点新一代军机主力机型定型并稳定增产,战斗机主机厂将率先实现业绩增长拐点。我国各类 型军机中,战斗机占主要部分,根据《World Air Force 2020》数据显示,截止 2019 年, 我国军机数量规模为 3210 架,其中战斗机为 1603 台,占比 50%。目前,我国现役军机 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均远落后于美国,军机质、量亟待升级。根据 World Air Force 数据, 美国目前战斗机数量规模为 2832 台,其中主要以三代机、四代机为主,分别占比 78.7%、 16.2%;而我国现役军机主要以二、三代机为主,分别占比 35%、46.3%。我国四代战机性能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新机型歼-16,第四代战斗机歼-20 分别于 2016、2017 年开始服役,与美国最新隐形战斗机 F35 相比,歼-20 作战半径大, 飞行速度快,具有超级巡航能力和更高机动能力,目前是国际先进空中作战武器,市场潜 力巨大。 四代机 FC31 于 2012 年实现首飞,有望在近期迎来定型、列装,新一代战斗机 定型及产量的增加将推动战斗机主机厂实现业绩拐点。发动机国产替代趋势明显。其中 ws10 已经上机应用、ws20 处于试飞阶段、ws15 有望在 十四五期间进行测试、未来在如“枭龙”等无人机领域的匹配会进一步放大国产替代趋势。 从 WS-10定型开始,我国军机发动机国产化趋势较为明显,WS-10在三代机新型战机 J-15, J-16 上大量配装,针对我国新一代军机,航发集团分别研制了配套的国产发动机,例如用 于 J-20 的 WS-15,用于 Y-20 的 WS-20,以及用于 Z-20 的 WZ-10 等。根据瑞典斯德哥 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2017 年以来,我国发动机进口额呈现显著下降趋势,2019 年 发动机进口额相比于 2017 年下降 14%。2.2.2 航空零部件生产:主机厂外包趋势确定,有望孕育出航空零部件民企龙头客观发展趋势:零部件外包是航空主机厂达到一定规模的确定趋势。飞机结构大体由机身 结构、发动机、装载系统等组成,各部分的细分零部件较多,一架飞机的零部件通常达 300-500 万个,零部件数量多导致飞机生产过程中通常涉及成百上千个零部件供应商。随 着航空生产规模增大后,各类零部件形成规模效应,主机厂通常选择外包业务以提高生产 效率。以波音为例,1963 年试飞的 727 项目中,仅 2%由供应商完成,而 2009 年的波音 787 项目中,高达 90%的零部件由供应商制造。类比来看,未来随着我国航空生产规模 的扩大,主机厂将聚焦飞机设计和总装,机体等各类零部件生产、加工的趋势确定。政策推动:“军民融合”背景下,航空生产领域投资机会不断向民企开放。我国不断推出 军民融合新政策及政策的实施落地。“军民融合”政策推动下,国防军工行业中民企的参 与度不断提高。一方面,加入国防科工生产的民企数量增多,根据《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 告 2016》,获得军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单位中,民企比例达 60%。另一方面,民企在国防科 工各领域参与范围不断提高,军工针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机会不断放开。从短期来看,军备 处于产能爬坡期,为缓解生产压力,需要大量的外协零部件厂进行匹配,因此相关企业可 重点关注配置。上市平台助力航空零部件民企筹资扩产,有望孕育出大规模航空零部件龙头企业。“军民 融合”后,航空零部件民企纷纷结合上市平台,进行投资扩产。一方面,部分企业通过独 立上市筹资扩产,例如成都爱乐达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于 2017 年上市,募集 3.53 亿资 金,用于数控加工设备、特殊处理工艺生产线等项目的扩产;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通过收 购方式将资产注入到上市平台,利用其资金进行扩产,例如新研股份于 2015 年收购明日 宇航,并于 2018 年通过定向增发筹资 15 亿,用于航空零部件装配厂、特殊处理工艺生 产线等项目的投资扩产。资本助力下,航空零部件民企将从航空主机厂零部件定向配套生 产单位发展为航空零部件专业化独立生产商,规模效应下有望产生航空零部件龙头企业。2.2.3 航空原材料:军机“轻量化”及性能提升趋势带来新型材料投资机会钛合金:航空金属材料性能首选,机身及发动机应用需求双重叠加钛合金综合性能位居航空金属材料之首,是军机性能提升的必然之选。一方面,军机发展 呈现“轻量化”趋势,即结构重量系数不断减少,相比于结构钢,在强度相当情况下,钛 合金的密度较小,仅相当于结构钢的 56.25%;另一方面,随着军机飞行速度不断提升, 飞行高速飞行过程中机身表面的温度不断提升,对机身材料的耐高温性要求不断提高,铝 合金、镁合金等使用温度普遍在 300℃以下,而钛合金的工作温度可达到 500-600℃。因 此以美国军机为例,从三代机 F-16 到四代机 F-22,军机机身钛合金用量从 2%上升到了 41%,钛合取代了铝合金成为 F-22 机身的主力材料。钛合金成为航空发动机冷端主力材料,在先进航空发动机中用量占比不断增大。先进航空 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是推重比不断提高,一方面通过提升燃气温度增大推力,另一方面,通 过采用轻质材料以减少整体重量,由于钛合金综合了相对低密度以及相对较高的耐高温性 能,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升也带动了钛合金用量的提升。以美国三代典型航空发动机为例, 从列装于二代机的 J79 发动机到列装于四代机的 F119 发动机,钛合金用量从 2%上升至 40%,几乎占领发动机冷端部位的全部应用。高温合金:先进航空发动机性能提升关键材料,用量占比不断增大航空发动机“推重比”不断提升,带动主力材料高温合金用量不断增长。航空发动机性能 主要取决于涡轮前温度、推重比、燃油消耗率等主要指标,其也是航空发动机分代的重要依据。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推重比和涡轮前温度,同时降低燃油消耗率。在 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涡轮进口温度每提高 100℃,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够提高 10% 左右。高温合金材料的使用是提高涡轮前温度的关键要素之一,据航空材料学报报道,自 20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涡轮进口温度平均每年提高 15℃,其中材料所做出的贡献在7℃左右。以美国的军用发动机为例,装配于第一代战机的 J57 发动机,其涡轮前温 度为 870℃,推重比为 3.32,高温合金使用量占比小于 10%,而列装于第四代战机 F22 的 F119 发动机,其涡轮前温度高达 1750℃,推重比为 10,相应,其高温合金使用量占 比高达 60%以上。类比之下,随着我国新型国产发动机的量产以及新一代军机配套发动机 的定型、生产,将带动高温合金需求量的不断增长。2.3 军用无人机:技术与资本结合助力优质企业成长无人机应用广泛,相比于有人机,无人机的主要优势主要体现在隐身性能好、成本低廉、 不存在飞行人员伤亡风险、极端环境适应性更强等独特优点。基于这些优势,无人机形成 了对有人机应用的有效补充及部分应用逐步替代趋势。一方面,无人机在现代军队已形成 部分成熟应用,包括靶机训练、侦察、攻击等。目前,无人机在各国军备市场上备受欢迎, 尤其在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无人机大量投入实战应用。无人机未来趋势明显,中国已位列发展头部。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 2010-2019 年,全球近 60 个国家分别从美国、以色列、中国等进口 1200 架以上无人机 装备军队,中东地区进口 362 台,占比 30.1%。另一方面,在无人化、信息化战争理念下, 相应先进技术将进一步扩大无人机的应用范围。以美国为例,自 2000 年起,美国国防部 公布在建立联合无人空战系统目标下,美国 2000-2019 年对军用无人机相关的投资预算从 0.28 亿美元上升至 7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 18.4%。国内部分高端产品已挤入世界先进水平,内需及外贸市场有望加速增长。目前,军用无人 机的应用已从早期高精度目标侦查定位发展到察打一体化的实战应用,在侦察以及察打一 体化无人机两种主要类型中,我国无人机发展速度高,技术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随着 我国新型先进军用无人机产品的定型和量产,其将推动我国军用无人机国内和外贸市场的 加速增长。过去近十年中,我国军用无人机产品在中东、非洲等外贸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 牌形象。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2010-2019 年各国出口军用无人机约 1200 台,我国出口 270 台,占比 22.4%。作为主战装备辅助器材,无人机有望大幅列装。目前全球仅美国、以色列、中国等少数国 家具有大规模生产军用无人机的能力,随着全球市场对军用无人机需求的增长,我国军用 无人机外贸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无人机列装数相较于美国较 少,以大型无人机为例,根据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数据显示,2019 年为止,我国大 型军用无人机列装量为 26 台,而美国则高达 495 台,为我国列装量的近 20 倍。无人机 作为现代化军队必备军备品,新型产品不断发展有望拉动我国无人机需求的快速增长。“军民融合”政策推动技术和资本的结合,有望孕育出军用无人机龙头企业。我国早期无 人机研究集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西北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研究院。 随着无人机应用潜力的显现以及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集团,“沈飞”“成飞” 等国有企业进入赛道。2014 年来,随着“军民融合”政策不断推行,部分传统军工企业 单位与社会资本相结合。以航天彩虹为例,其即为 2018 年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通 过和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将军用无人机等资产证券化后的产物。……(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西部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中国日报网12月4日电(曹静)12月2日上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山东济南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举行。距离启动仪式现场不远,浪潮展示厅里陈列着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天梭K1、人工智能服务器、浪潮云等硬科技产品及数字经济创新应用,启动仪式的地点选在这里,并把走访浪潮智慧工厂作为此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的第一站,名副其实。201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制造业格外重视、着墨颇多,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了拓展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的开篇位置。抓住家底和优势所在的制造业,借力科技发展势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传统工业大省早在二十世纪初,一条为开采境内矿产资源而修建的“胶济铁路”让山东拥有了工业发展基因。资料显示,山东的工业发达,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487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为了让创新能力与工业增长速度相匹配,山东省委省政府在2018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即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并发布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发展四新、促进四化、实现四提”定义为动能转换的中心任务,其中“四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山东的大事,作为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成为一个突破口。《证券日报》曾在一篇调研文章中写到,山东错过了介入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项目的时机,转而强攻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既能盘活旧动能,还能在新动能上实现突破,实现弯道超车。迈向制造业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力体验过阿里巴巴双11、12306春运订票、百度2019春晚抢红包大战吗?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11的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4.4万笔/秒,是2009年第一次双11的1360倍;2019年春晚期间,百度APP上春晚红包互动208亿人次,没有宕机;12306平稳度过春运购票高峰,网站不再瘫痪。网站和手机应用在一次次破纪录的流量冲击中经受住考验,这背后有浪潮整机柜服务器一份功劳。这家在山东起家的高新企业在2016年研发完成新一代关键应用主机浪潮天梭M13,单日处理交易量达到几十亿笔,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全球只有浪潮和IBM掌握最高端主机核心技术。今年10月,山东省出台《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三核引领、一带支撑”布局,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的集聚度。规划提出培植壮大五大战略新兴装备,其中高性能服务器与通信设备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济南的浪潮等龙头企业都是实践者。数据显示,山东省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9%,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29%左右,分别比2015年提高4.4和0.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制造业优势的山东发力高端制造,拥有尖端科技产品和底层技术,让制造业变智造业不在技术上“卡脖子”。从制造到智造浪潮生产服务器的工厂已经实现智能化,比如流水线上的智能锁附机器人,每8分钟自动锁完130颗螺丝,而同样的工作量人工大概需要1个小时。智能锁附极大提升了装配的质量和精度,重复定位精度≦0.06mm,相当于1根头发丝直径。“如果通过人工操作,扭力是不可控的,可能会对背板螺丝造成损伤,但是机械臂完全是靠机械系统来控制,扭力精准稳定,对产品质量有很大保障。”浪潮智能工厂制程工程师罗希望讲解时说。智能锁附机器人据介绍,浪潮智能工厂集智能化、自动化、模块化、数字化、精益柔性制造于一体,把原来整机柜云服务器整体交付周期从18天缩短至3-7天,生产效率提高30%,产能提升4倍。自身已实现智能制造外,浪潮智能制造云等技术还让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装备、运营管理、产品流通、渠道营销、大数据分析等各环节应用进一步深化,为传统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集聚动力。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对推动山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山东省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制造强省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17年,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7-2022年)》,采取专项支持、试点示范、强化基础等措施,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56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11%,比2015年度提高了0.2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像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肖雪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无论制造业如何演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方向,也是能力要求,需要通过重构传统工业制造的腾笼换鸟和底部提升,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敢于革自己的命制造业企业不断前行发展的灵魂是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则是以人为出发点。在浪潮智能工厂里,“以人为本”体现之一是用发明人命名工装,比如罗希望内存条按压工装、杨洪波光盘防护碗等。智能工厂里一线员工们发明的工装,均以发明人命名这些工装都是一线员工根据工作经验发明的,解决了很多生产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如罗希望内存条按压工装。过去工人们在组装服务器时,都是用手按压内存条,内存条比较锋利,按压时间长了会损伤手部,还容易划破,效率也不高。通过实践,罗希望发明了一种通用内存条按压工装,受力面积增大,“工人们手不会疼了,组装效率也大大提升。”罗希望说。入职浪潮8年来,仅罗希望领导的小组就设计了50个工装,其中20个申请了专利,均以发明人命名。同时,这些发明也体现了一线员工的工匠精神。“制造业一定要本着工匠精神,不糊弄,不将就,不凑活,把活做细了,把精髓研究透了。”罗希望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该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省政府层面,教育厅去年3月发布通知,明确将在5年内培养万名卓越工程师、卓越农业人才、卓越医护人才、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和10万名“齐鲁工匠”。凭着工匠精神的发明创造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研发和制造形成链条,有利于技术落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在,浪潮的研发团队中会加入一线员工,针对自动化提出生产实践的需求,调整设计方案,一线员工不再是按部就班地生产,而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献计献策。在浪潮智慧工厂,罗希望向记者介绍一线员工的创新成果当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也面临着这诸多难题,但通过走访济南龙头企业一线生产车间,记者感受到企业和工人都在拥抱变化、接受挑战。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改革道路虽艰难但也能看到希望。来源: 中国日报网
近年来,国产手机厂家的手机不断在质量以及品质方面的提升,已经取代国际品牌成为了目前手机市场的主力军,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我们都能看到非常多国字号品牌的崭露头角,不过,要想在手机市场上始终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没有持续的研发以及过硬的品质,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并不现实,所以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之前国内市场上以中华酷联组合的割据局面已经出现了变化。据国内知名市场调研公司赛诺日前发布的10月份报告中显示,10月份手机行业线下市场总销量为3859万台,较上个月下降1.4%,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4.3%。“金华OV”四大品牌凭借着独具优势的线下渠道实力,继续霸占线下市场国产手机销售量前四名。其中金立手机已经连续10个月在线下市场份额中排名国产品牌第四名,并10月市场份额总排名排第五位。说熟悉,金立一直都活跃在手机制造的前线,而陌生就是在这份赛诺权威的榜单中,金立在前几年出现的机会并不多。我们不难从这份报告中很明显的看出,与之前线上一片叫好所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从线上来到了线上预定,线下体验、购买的新模式。从赛诺近几个月发布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线上线下更有优势的厂家在不断发力,得益于扎根民间已久,金立的专卖店已经是遍布了整个中国,在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的同时,线下根基深厚的金立无疑是受益者。其中,金立旗舰机M6/M6 Plus、金立天鉴W909取得喜人战绩,充分体现了市场对“高端制造”的认可。不过说到底,还是金立近年来的产品越来越深入人心有关,以M6/M6 Plus为例,金立从用户信息安全出发,契合了目前手机信息被盗的普遍情况,将安全加密芯片内置在手机内部,配合私密空间2.0、安全十防、专线通话等功能,使手机的安全性通过软硬件结合,达到新的安全高度。自上市以来便受到政商人士热捧。产品好,制造过程相当重要,前面提到金立的高端制造来源于金立在东莞松山湖畔的金立工业园,其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高达23亿元,手机年产能8000万台,拥有54条全自动贴片生产线,110条成品组装测试线。成品组装、主板生产、主板测试、印刷、相关配套设备等,90%为进口一线高端品牌,国产的高端制造并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有了高端制造、贴近用户需求的设计、金立能在几个月之内进入国产手机的第一集团军也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前面说到长期以来中华酷联的传统四强,至此已经被金华OV所替代,而只有不断的保持产品更新才能屹立于不败之地,就让我们拭目以待金立的表现吧!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整个股权投资行业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受海外疫区国家供应链断裂的直接阻断和干扰的级联效应,全球制造业供应网络中断以及资本市场企业投资中长期放缓等功能性损伤使制造业短期内生产秩序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国家加大工业信息化及数字化的投资和产业引导,制造业部分高质量国产产品的生产面临供应链环节实现进口替代的良机,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将阶段性受益,资本市场对先进制造产业的关注越发明显。投中研究院此次与专注于创新型高成长企业投资的领中资本借助联合发布《2020中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与投融资报告》的契机,发挥双方独特优势,秉承专业严谨的研究风格和专业精神,对国内先进制造产业的行业现状、投融资状况、其细分行业现状与投融资状况、投资案例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希望本研究报告将为先进制造产业的投融资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参考。
最是风雨显担当。于温州而言,2020年注定是值得铭记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温州这座人员大进大出的城市,一度成为全国全省瞩目的疫情“重灾区”。风雨之中,全体温州人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务求全胜,广大企业科学应变、化危为机,夺取了“战疫情、促发展”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温州抗疫之战,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昨天发布的《在这里,看见中国城市的韧性》调研成果,摘登了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教授、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张志学率团队撰写的《温州考察报告2020》《温州2020:防控与复产》等调研成果及案例。这篇调研成果紧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韧性城市”一词,聚焦温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案例,解读了温州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上向好的“韧性密码”。一起和小布来学习下吧。“韧性城市”,这一极具力量且今年颇受关注的名词,出现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被纳入到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城市韧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城市是有韧性的?10余天的实地调研,密集访问35家企业,参加18场座谈会,查阅并搜集丰富的营商环境和企业运营等一手信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教授、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助理教授易希薇等撰写报告并修改20余版,抽丝剥茧这座城市在疫情期间所展现的“韧性密码”。在张志学教授看来,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会遇到突发而且影响巨大的事件,他们的成功实践对于其他区域应对危机有重大意义。“温州模式”的新注脚张志学教授的计划被彻底打乱了。原本只是计划赴温州做两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案例研究,但却意料之外地被温州在疫情期间的表现“惊艳”,一头扎进了梳理“温州模式”的研究中。“湖北之外的第二个武汉”,这是疫情爆发时温州给人留下的印象,也说明了疫情的严重:武汉在1月23日宣布封城后,与武汉相隔近千里的温州病例数也在迅速增长,2月14日数据显示,温州成为除湖北省外确诊病例数排名第二的城市,仅次于与湖北省紧邻的重庆市。原因在于,有18万温州人在武汉经商、就学和务工。但是,仅仅一个月,这座城市就扭转了困局。张志学教授及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温州在疫情爆发的短短一个月内即控制住了疫情,经济活动在3月中旬便基本恢复正常,相对2月份实现了转折性的提升,产能恢复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为4月、5月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表1 2-5月受访企业的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 “温州模式”做出权威解读,一时间,温州成为明星城市。但在互联网快速崛起的新时代,温州的色彩似乎黯淡了,“温州模式过时了吗”的反问不时见诸媒体。但张志学教授的调研团队发现,“温州模式”有了新含义,“温州经验”值得在中国更多的地方推广和实施。这也是他和团队撰写案例《温州2020:防控与复产》、并向温州市委市政府提交《温州考察报告2020》的初衷。以下内容摘自《温州考察报告2020》。温州的企业经营与企业家精神通过本次调研, 张志学教授调研团队发现温州的民营经济的特征可概括为“9999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近90%的税收、92%以上的工业增加值、95%以上的外贸出口、93%以上的就业人员和99%以上的企业数量。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当前温州民营经济正在努力变新变优、变大变强。同时,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一对一”的具体探访,对温州企业家精神的特点也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企业经营扎实温州的经济和产业的基础是广大民营企业的扎实经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起步很早,在发现商机并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后,就会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调整产品,从而稳定地占据利基市场。很多公司在自己经营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也赢得了重要客户的信赖,使得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新冠疫情爆发后,这些企业在短时间内受到一定影响,但因其形成的独特优势,在复工复产之后很快恢复,业绩开始出现增长。·企业转型步伐加速温州民营企业在实现一定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积累后,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在政府引导下寻求转型升级,这也是众多温州民营经济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发展成长的共同道路。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化危为机,加快传统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引导电气、泵阀企业通过植入芯片、传感器等技术,研发智能电气、智能流体设备等新型产品,抢占新基建市场;引导汽摩配件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新能源汽车整零协同打好基础;引导鞋业、服装等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获批中国服装时尚定制示范产业基地;引导时尚轻工企业发展直播带货等网红经济新业态。·智能化改造方兴未艾近年来,无论是温州党委政府还是广大企业,都把实施智能化改造作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针对企业“不想改”的问题,召开智能化改造现场会,在企业现场参观和典型案例推广等基础上,拓展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务展示、洽谈对接等活动。针对企业“不会改”问题,温州市精选48家工程服务公司和咨询机构,为企业免费开展“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针对企业“不敢改”问题,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补助比例最高可达30%,优化技改补贴申报流程。在此次疫情中,智能化水平高的企业和地区,复工复产的速度更快,受疫情的影响更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智能化改造项目881个、上云企业5,258家、工业机器人1,416台、5G基站4,81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温商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在温州的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发现,温州之所以在此次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两手抓两手硬”,还与温商的企业家精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追求卓越。此次访问的温州企业家多为创始人,许多都是从学徒起步,经历过艰难的创业过程,对企业发展的局限有清晰的认识,为企业树立了高远目标。比如,金龙电子以日本高精尖的制造企业为标杆,坚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国际大企业的稳定订单。第二,创新应变。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主要是源于温州企业家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比如,疫情爆发之后,温州欧伟机械在创始人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口罩生产设备,体现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第三,精诚团结。借助以家族、血缘、朋友等形成的“强关系”来经营企业,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任成本,对于资源匮乏、体量不大的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效果。第四,执着坚韧。对成功有极其强烈的欲望,内心强大,极度勤奋,且具有极强的忍耐力。第五,大爱精神。近年来,温商群体持续掀起回归创业、反哺家乡的热潮,积极推动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回归、优质项目回归,有力推动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最佳拍档”: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企业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动员企业有担当是温州复工复产最坚实的基础。疫情期间,温州企业都全力支持与配合政府的一系列抗疫措施,坚决扛起作为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疫情期间,温州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并投入“战疫情”活动中。如浙江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紧急开发并捐赠OnlineERP软件(温州市疫情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同一时间组建40多名工程师团队,24小时线上答疑解惑,数位工程师连夜驱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供最及时的技术支持。温州的国有企业同样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力量。比如,市现代集团组织力量开展“平价菜”进社区,为市民居家防护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公用集团确保每家每户供水、供气不断,二级公司环发公司承担了市区10家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等工作。·高效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调研团队发现,温州政府贴近企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体现了典型的服务型政府特征。温州市领导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调研熟悉所负责企业的状况,切实而高效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在调研团队问起某些企业的具体情况时,他们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温州的干部不教条、不呆板。领导干部与企业交往时,一方面杜绝利益输送和钱权交易,另一方面与企业家和企业走得近,了解企业的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诉求。·积极有为的政府温州的民营企业是凭借自己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成长起来的,它们从骨子里养成了自我奋斗、不靠政府的习惯。然而,大部分温州草根式的中小微企业缺乏大的产业视野,难以抢占行业升级的先机,单靠企业自身无法实现升级改造。近年来,温州政府持续加大产业引导力度,全力当好“有为”政府。2018年11月以来先后出台文件,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画好蓝图、提供指导。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温州市委市政府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大力推动“千企智能化改造”、“万企上云”行动,推广“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培育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集群试点,以点带面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温州市以服务员的角色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行政命令式的社会治理为政企相融的互动模式,树立了有为而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定位。·创新驱动与人才引导近年来,温州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华山一条路”,抢抓战略机遇弯道超车,着力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实验室”创新格局。如2019年,温州召开了“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有来自10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800名著名科学家、企业家、青年科技才俊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创了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促进温州实现与世界前沿科技、顶尖人才的紧密联系和直接互动。2019年,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新引进数分别增长169%和198%。突破瓶颈的3大可行解决方案在张志学教授看来,从防控和发展来看,温州有很好的韧性,这也是该地区过去从赤贫走向富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长远看,仅仅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尚不足以支撑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成为创新高地和领先垂范,为此课题组针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与政府引导提供了详细的政策建议,为“韧性城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基于调研团队近两周的实地考察,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产业集群生态需要优化。温州目前的产业集群,囿于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局限,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第二,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短缺。在调研中,当问及企业经营存在的最大困难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引进高端人才是首要难题,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企业而言,引入高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第三,数字化转型有待提速。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温州的企业数字化更多集中在资产的数字化上。在访谈中一些技术人员及专家表示,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由于外向型经济更明显,受到客户驱动的转型压力,更早地对数字化进行布局和提升,这给温州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第四,企业传承与基业长青存在挑战。通过访谈和调研,了解到温州大部分家族企业依旧将家族内部接班人作为企业传承的第一考虑,而不是向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方向演化。然而,很多家族企业的二代成员不愿意继续从事“艰苦”的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永续经营受到挑战,这进一步降低了现存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的意愿及决心。第五,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干部。政府干部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提高产业政策与企业实际情况整体的贴合度。政府部门需以服务态度贴近企业,在对内政企互动或对外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流畅的互动、切实的优惠对于提升政府软性竞争力至关重要。温州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采取了若干有效的对策。除了已有的努力之外,调研团队从四个大的方面提出若干方案供参考。·产业规划与升级在这个方面,张志学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需要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专业化程度,深化分工协作,做精做专,逐渐形成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在协作中增强企业的产品互补性和活动互补性,提高集群的生产率,塑造区域专业化的品牌。此外,伴随着企业之间协作的扩大,不仅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处于供应链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也能相互开展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创新活动,推动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产业集群的演化难以通过企业自我实现,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来促进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协调机制。政府是产业集群协调机制的重要主体,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投资公共产品、建构产业网络等举措来协助集群内企业解决集群升级的一般性约束和共同性约束。第二,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州目前的制造业企业对高附加值服务环节投入较少,当地高端制造业生产的服务业供给不足。政府可以引导温州制造业企业增加对高附加值服务环节的投入,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环境,增强与北京、杭州等信息服务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并推动信息服务企业在温州设立分公司,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业。此外,温州时尚产业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融合制造、品牌、设计、文化、时尚等因素的跨界产业发展滞后,可以和上海等地的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服装、皮鞋等制造业可以迅速推动完全数字信息化管理,做好用户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监测分析,向产业下游延伸,做好售后服务。同时,通过数据反馈,向产业上游延伸,为研发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开展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建设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第三,打造核心产业的国家研发中心。温州可借鉴台湾工业研究院(ITRI)的成功经验,让研发中心形成的专利技术辐射行业,既助力行业领军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也可以带动生态圈中的中小企业实现升级。以正泰集团为例,虽然正泰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电气领域的领导者,但是电气制造领域所涉及的基础技术问题,仍然会制约正泰与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为此,可以考虑由省、市和企业共同设立电气工业技术研究院,获得国家级专家的支持,向国内招收顶级人才,专攻电气领域的重大和基础问题。·人才引进与培育高端人才缺乏是温州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明显短板。我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第一,与知名科研机构形成联盟。在调研中发现,已有温州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学或研究所展开了合作,并从中受益,但多数企业与高校直接对接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可以分行业了解重点企业的具体诉求,识别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以温州政府的名义与这些机构形成联盟,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急需的高端人才,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精准对接,推动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得知,温州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方式应更贴合企业需求,和企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温州可借鉴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发挥温州制造业发达的优势,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车间去实习;总结分析已实施的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和不足,创新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反哺温州制造业。为此,职业学院的院系可以成立教学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邀请企业界加入,帮助挑选学员、评审教学内容、开发教学工具、提供实习场所、合作攻克中等难度的技术项目等,将职业教育与实地技能演练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挑选成长状况良好、愿意投入技改、纳税稳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具体困难的企业,加入技校的教育培养工作委员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得学生和企业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降低了企业人才招聘和人才流动成本。这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使其定向熟悉自己感兴趣的业务方向,为毕业后加入温州企业,若干年后将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奠定基础。坚持若干年,温州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高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三,建构企业间网络和产学研网络平台。通过服务中介类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借助服务中介类型企业的专家平台解决重要问题,比如,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面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工艺流程问题,会邀请自己平台上的行业专家,以公司的名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鉴于温州在现阶段难以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常驻,温州可以借鉴天心天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式“借鸡生蛋”。·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传承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促进商业模式更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实现顺利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调研团队针对这方面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商携手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调研团队了解到除了政府的直接激励外,来自市场的激励更能有效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将转型落到提升效益的实处。比如企业为了获得优质客户的订单而完成优质客户企业要求的数字化改造,就让企业有更直接的投入动力、更清晰的改造方向和更确定的效益收入。这就需要政府深入了解企业在经营中碰到的机会和挑战,寻找和挖掘有潜力承接更多优质和高端客户的企业,为这类企业解决资金、资源和人才上可能存在的不足,鼓励并支持这类企业大胆投入数字化转型。第二,借助数字化转型传承家族企业。如前所述,温州的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如何保持企业的基业长青、如何培育和维持跨代接班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创业激情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生产环境相对艰苦、经营利润相对薄弱,同时还存在企业中的“老臣”山头林立的问题,让创始家族的二代成员对接班往往望而生难、望而生畏。而由创始人支持、二代接班人主导的数字化转型,则可能成为鼓励企业二代接班、促进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一个切入口。张志学教授调研团队在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由家族二代来主导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数字化转型完成接班使命的传承。政府可以结合企业二代接班这一重要问题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为家族二代提供相关方向的专业培训,既帮助家族企业解决接班的难题,又通过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企业的长期导向和对技术升级的重视,推动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在竞争中建立长远的优势。·建立有特色的城市定位与发展近年来,温州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开展全方位合作,设立“科创飞地”,助力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吸引上海优秀研发人才,承接上海高端创新资源。但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温州也很可能成为“虹吸效应”的对象,温州的人才、资金、优势产业等更容易流动到上海和杭州,这也是未来温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因此,面对未来交通便利的大趋势,温州应注意和上海、杭州的错位发展,侧重于发展本土优势产业,如电子、电气等先进制造业,守住制造业并推动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并培育高科技新兴产业。做好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长三角大城市资源,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避免温州的人才、投资等被大城市虹吸。另外,温州在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产业转移时,也应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构建自己的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优势。通过调研发现,情感联系也是留住人才的因素之一。17年来,温州用心办好每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努力打造内外温州交流互动、联络联谊的重要平台和温州统战工作“金字招牌”。温州市“温州人家园”等项目的成立,加强了海内外温州人的家乡归属感,也促进了其回温州创业投资。因而如何通过“情感留人”,加强经商联系,爱才惜才,也是温州及其他中等城市应考虑的问题。温州实践:如何发展韧性城市温州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是除武汉和湖北少数几个地区之外最严重的地区,但是在温州市委和政府前瞻、精准、强力而又充满温情的系列措施下,温州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疫情防控,而且经济活动在3月中旬便基本恢复正常。疫情和防控没有减慢温州地区的经济活力。2020年上半年,温州新设企业3.33万家,增幅排名全省第一;新设市场主体11.58万家,同比增长22.51%。温州市委市政府有效驾驭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成功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勇气、智慧、能力和韧性。温州的领导干部队伍是一支有力有为的服务型干部队伍,这也许和温州紧缺有限的自然条件有关。作为沿海城市,温州市每年会固定地遇到如台风、水文地质灾害。为应对自然灾害,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形成了一套防灾救灾的常态机制。因此,温州市能够迅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是偶然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温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思维习惯。常年的救灾防灾实践锻炼了干部队伍,建立了应灾队伍和组织,梳理了应急作业关系和流程,有力支撑了温州在应对天灾时的从容有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温州的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在无资源依赖的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求生存,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市场中存在的商机,艰苦卓绝地将商机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疫情当中很多企业都在想办法寻找突围,而且获得了成功。他们在疫情当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仅做好了疫情防控,而且有效地进行复工复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温州党员干部和企业近年来开展的健康而良性的互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衡量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一直在进步。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检验了这种良性互动所形成的韧性。对于疫情的精准高效的防控,表明了党委政府和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无私无畏;疫情后期的复工复产,再次展现了自上而下的指导与动员、自下而上的奋斗与响应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社会韧性与活力。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在温州,是因为无论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还是企业家及员工,都用心实干拒绝空谈,遇到困难立即谋划、周密布局和快速行动,各方同心协力很快战胜了困难,所有参与人因此获得了信心,从而对于问题和困难毫无畏惧,再次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调研团队在疫情期间深入访问温州,深切地体悟了鲜活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希望本报告所体现的新时代温州人精神能够在中国更多的地方推广和实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韧而强大的精神动力。《温州考察报告2020》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浙江心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艳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易希薇联合撰写。参与此次调研的成员均来自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张志学、易希薇、胡琼晶、王路、杨梦莹。《温州考察报告2020》和《温州2020:防控与复产》的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转型升级背景下组织创新的多层因素及动态机制研究”(#71632002)的资助。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教授、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在香港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美国伊里诺依大学Freeman访问学者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教授。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国际学术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当选主席、2021年学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企业领导与文化、谈判与冲突处理、团队过程等。易希薇,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高层管理团队与战略决策、创业企业的成长、数字治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医疗大健康与医院管理等。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Manag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和中文顶尖期刊《管理世界》、《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季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任CEO早期解聘风险的前因和管理”以及“光华思想力”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战略”课题。来源:温州发布资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温州日报记者:杨世朋编辑/版式:周弧
3月27日,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佛山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在会上发布《全球变局下的佛山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调研报告》。《报告》对佛山的八个重点产业做了分析。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塑料加工及注塑机械、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陶瓷和陶瓷机械、有色金属加工、氢能级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朱森第认为,八个产业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优势明显的产业,像智能家电、陶瓷和陶瓷机电、塑料加工和塑料注射企业、有色金属加工,这四个产业佛山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全国的地位相当重要。他建议,需要从四方面发力实现产业链的高级化,一是加快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步伐;二是强化精细化管理;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比如铝型材从建筑延伸到工业铝材延伸,发展铝压铸件,家电向智能终端发展,要加快产业的智能转型。第二类是潜在优势明显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产业: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佛山这两个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具有潜在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有一定的集聚效应,珠三角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配套环境,对佛山的发展有很强的牵引力。但两大产业存在产业链短板,比如关键部件国产品牌满足不了需求,主要靠进口。朱森第建议,这类产业应注重产业链的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到佛山发展,补充完善数控机床主机品种;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完善供应链。第三类是重点培育的产业,一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二是电力电池。据了解,有14个省市形成氢能和氢能汽车发展的区域,但是总体来看,技术路线不同,现在处在中试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佛山起步较早,引进团队建立了仙湖实验室,开展了氢能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署。朱森第建议,佛山可采取“中间突破、两头拓展”的发展战略,即从氢能应用的储存、运输、加注等中间环节入手,解决相应装备和关键器件,形成优势后再向两头拓展。对于动力电池产业,国内产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形成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市场份额大的企业。朱森第建议,佛山可在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形成领先优势。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编辑/樊宏伟[ 北京头条客户端 ]
疫情黑天鹅影响下,全民对于健康家电的诉求快速提升,洗碗机行业受此推动,在2020年迅猛发展,并在零售市场与精装修市场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由于洗碗机在国内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因此市场仍然有待发掘。01 2020年H1国内洗碗机市场发展概述洗碗机行业作为一个渗透率极低的品类,在我国一直未获得有效发展。据统计,欧美地区洗碗机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但我国洗碗机渗透率仅为0.6%左右。不过,较低的渗透率同样意味着较大的机遇。在2020年疫情黑天鹅影响下,传统家电、厨电品类的发展均遭遇滑坡,但是洗碗机却因其“除菌消毒”、“懒人必备”等特殊属性趁势上扬,不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更展露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统计,2016、2017年连续两年,洗碗机市场规模增速高于100%,近年来虽然增速放缓,但是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2020年洗碗机行业规模已达到13.9亿大关,零售额约达到37.3亿元,同比增长18.31%。不过,洗碗机市场规模虽然潜力无穷,但是仍然亟待挖掘。不论线上、线下还是精装修厨电市场,洗碗机均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洗碗机厂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zol.com.cn)2020.1202 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结构分析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品牌结构1、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zol.com.cn)2020.12从2020年ZDC数据报告来看,西门子仍然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而美的、方太、华帝三大国产厂商紧随其后,也分别占据10%以上的市场份额。海尔、火星人、老板、博世、松下悉数上榜,不过各自所占的市场份额较低。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洗碗机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我国内厂商也并未大幅在洗碗机市场上发力。加上西门子多年的品牌基础以及“较早入局、提前布局”的经营策略,导致了西门子在洗碗机领域形成了较大优势。不过,面对西门子这样的“王者”,国内厂商也并非不能“夺权”,美的、方太、华帝等国产厂商连年递增的市场占有率就证明,国内厂商正在逐步探索、逐步推广本土品牌洗碗机。从功能上而言,相比于西门子这样的非本土企业,国内厂商生产的“中式洗碗机”其实更能适应中国家庭复杂的洗碗需求。而从技术上而言,国内日渐增强的生产力与研发能力,足以在技术上实现“追英赶美”,超越西门子只是时间问题。或许在未来,以美的、方太等国产品牌为代表的国产洗碗机,将有可能抢占西门子的市场。2、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最受关注的十款产品排名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zol.com.cn)2020.1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国内洗碗机市场最受关注的产品与国内洗碗机市场品牌关注度十分相似,TOP10品牌上榜率依旧很高,其中西门子上榜3款,华帝上榜2款,方太、美诺、西门子、老板、海尔各上榜1款。榜首的西门子SJ636X03JC作为一款嵌入式洗碗机,不仅功能丰富多样,而且采用了针对中国家庭设计的中式新碗篮,堪称是西门子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特别款。加上西门子本在洗碗机界就小有声誉,所以它的上榜并不奇怪。而火星人D7集成洗碗机紧随其后,摘得今年国内洗碗机最受关注排行的第二名。这意味着,以火星人等国产厂商正在入局洗碗机市场,或许将不断提升竞争力,与西门子等外企共同瓜分中国的千亿洗碗机“蛋糕”。3、2020年“6.18”及“11.11”促销期线上洗碗机规模情况数据来源:奥维云网数据来源:奥维云网11.11等消费节点的线上零售额、零售量规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年市场的整体走向。从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今年洗碗机零售额达到9.5亿元,零售量达26.2万台,增幅分别达到40.7%、45.2%,增幅远胜过其他厨卫电器,也再次展现出洗碗机市场的巨大潜力。此外,由于今年的6.18、11.11两大消费节点的促销节点逐步拆分,因此两节期间的销售额并不十分集中,11.11从“单日大幅增长”变为“三周内平均”。纵观今年两界,国内洗碗机市场可谓表现良好,增势迅猛。在整体厨电市场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洗碗机市场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值得各大厂商关注。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产品结构1、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价格段趋势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zol.com.cn)2020.12从2020年国内洗碗机价格段趋势可以看出,国内洗碗机价格段主要可分为两大段:以5000-7000元为主的中端洗碗机霸占了约50%的市场,而7000元以上的高端洗碗机同样占领了约35%的市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购买洗碗机的用户,主要还是收入较高的中高端人群。他们不仅更注重生活水平与质量,同样对洗碗机的性能、品牌具有一定的要求。以5000-7000元为主的中端洗碗机最受欢迎的原因也很简单:洗碗机的主要购买人群仍然以中产阶级为主,该价格段的产品,兼顾了价格与性能,比较容易被各中产阶级人群接受。2、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不同安装方式产品关注比例分布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zol.com.cn)2020.12国内洗碗机市场发展至今,其实已经形成了以嵌入式为主,台嵌两用、水槽式、台式、立式为辅的大格局。嵌入式设计在美观程度、安装简易性等方面均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已经成为洗碗机的发展大趋势。而水槽洗碗机由于集成了水槽、洗碗机两大厨具、厨电的功能,因此也成为许多集成厨电厂商研发的对象,未来或许将占据更大的份额。台式、台嵌式洗碗机在某种意义上是廉价洗碗机的代表,低价就是它最吸引用户的地方。不过,台式洗碗机在洗碗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如人意,功能性也不如水槽式洗碗机多样。而台嵌式洗碗机的美观程度也略逊于嵌入式洗碗机。或许,这两类洗碗机在未来可能会逐步被嵌入式洗碗机与水槽式洗碗机淘汰。3、2020年国内洗碗机市场不同洗涤方式产品关注比例分布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zol.com.cn)2020.12洗碗机洗涤方式上,喷淋式与超声模式两种洗涤方式呈现出五五开的局面。不过,喷淋式仍然是主流洗涤方式。喷淋式洗碗机的用水问题一直备受用户诟病,许多用户之所以不喜欢洗碗机,就是因为它“废水”。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国内的厂商,例如老板、华帝等,他们的洗碗机产品均达到了国家1级水效,其实洗碗时用的水不一定比手洗用的水多哦!03 2021年国内洗碗机市场趋势预测从行业角度上看对于厨电行业而言,智能厨电、集成厨电、懒人厨电将会是用户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洗碗机必将顺势发展,成为广大厨电厂商的发力点之一。此外,国内洗碗机行业已经进入成长期,发展空间极大。以近年的发展趋势来预测,2021年,国内洗碗机行业预计仍将保持20%-25%的增速,行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7亿,迎来自己新的“春天”。不过,尽管“春天”就在眼前,但是如何度过当下的“寒冬”却是每个洗碗机厂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纵观家电市场,其他品类家电的“知识普及”与“产品营销”均做得有声有色,而洗碗机行业却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或许各大厂商应该思考:面对国内这样的千亿级洗碗机市场,采用什么样的“姿势”才能快速获得大众的青睐。从用户角度上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洗碗机必将因其“除菌消毒”、“懒人必备”等先天优势,成为用户的不二之选。中高端用户将快速接受洗碗机这样的新生事物,而中低端用户也将逐步了解洗碗机,并且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选择购买洗碗机。从国家规范角度上看去年,国内曾批准了《洗碗机能效水效限定值及等级》。该标准也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执行。未来,洗碗机也将有国家标准,企业必须根据此标准生产更加规范、安全的洗碗机产品。它可有效避免虚假宣传,推进产品的进步,促进节能减排,促进产品迭代升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整个洗衣碗机行业的健康发展。附录研究方法说明1、关注度研究方法本报告主要根据ZDC自主研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关注度分析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每日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关村在线网站以及嵌套中关村在线网站产品库的其他合作网站的网民上网行为,并将来自不同IP的网民进行分类归属,综合PC相关厂商,品牌等获得的点击,统计出网民对PC的关注度。关注度:亦或关注比例,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某类信息的点击数在同类信息中的所占比例关注度高,表示该信息越受消费者重视,关注度可作为分析历史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力数据支持。2、市场规模研究方法ZDC充分运用中关村在线自身产品库优势,以及在厂商,渠道商,行业等方面的良好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获取一线信息以及第二手研究材料,并由ZDC市场分析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最终获得可发布的ZDC研究报告。直接信息渠道中关村在线在全国拥有85个分站,各地分站均派驻调查员。专业分析师与调查员与当地厂商,经销商,用户保持直接紧密的关系,定期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与资料。间接信息渠道立足中国ICT行业的中关村在线在建立10余年期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可定期从行业协会获取大量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动态数据和信息。作为位居中国科技专业网站前列的中关村在线与众多上游厂商,制造商,渠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渠道商也会不定期将最新的信息告知中关村在线。ZDC还从第三方获得数据及资料,了解整个中国ICT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追踪相关重点企业或厂商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竞争策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手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为:新闻报道,行业媒介,企业年报,Internet / Web的站点以及其他有利于本报告的资料。附录一法律申明本报告为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制作,由中关村在线网站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包括版式权)。报告中所有的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包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过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ZDC分析师对用户关注度调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重调研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测。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的著作权属于本公司,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本报告所有内容的复制,编辑(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且该排他权受法律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ZDC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公司充分尊重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您确认您的著作权以某种方式被侵犯,并且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请向本公司提出著作权投诉。本报告有关著作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公司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附录二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鼎好大厦B座8层电子邮箱:zolzdc@zol.com.cn(756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