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甘肃磁性器件工程师:要让“躺”在实验室的好技术走出去

甘肃磁性器件工程师:要让“躺”在实验室的好技术走出去

中新网兰州6月29日电(王秀莲 李小波)自上世纪90年代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科学院磁性器件研究所后,现任总工程师的韩爱国二十年如一日扎根本职岗位,致力于磁传动技术和磁机械工程研究与应用,取得专利近20项,用辛勤和汗水展示着一个平凡技术工作者的不凡之处。图为韩爱国的工作照。(资料图)甘肃省科学院供图近些年来,磁力传动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最初的航天、军工领域的小范围应用广泛拓展至石油化工、电力、医药、煤矿开采和舰船等领域。这也给了40多岁韩爱国再展拳脚的空间。多年积累的经验,让韩爱国体会到科研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而闭门造车,要紧盯市场,开发亟需或者是有潜在技术需求的应用技术,而他最擅长啃“硬骨头”,做同行不敢做和不能做的事情。韩爱国日前接受采访表示,如今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就是让那些“躺”在实验室的好技术更多地走出去,也争取把更多好的高技术产品送到用户手里。为了把其所在团队的技术和成果尽快产业化,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韩爱国开始对目标市场做大量调查分析,硬着头皮向客户毛遂自荐,为推销磁力泵,他几乎跑遍了新疆地区的所有大型油田,为推销磁力搅拌器,他常年辗转于各大电厂和代理商之间,而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技术开发工作。搞技术的突然搞起了市场,他常常向身边的人解释是自己“不务正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韩爱国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工作之余,他有针对性地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并利用在一线工作的6年时间,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这为其后来从事设计工作,再到担任总工程师,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记得研究所磁力搅拌器首次应用于火电厂脱硫搅拌,是对唐山王滩电厂第1台进口机械搅拌器的改造。韩爱国团队成员经过17天夜以继日的奋战,将产品提前13天交付用户现场。为确保万无一失,正在广东进行技术交流的韩爱国被紧急派往唐山指导安装调试。在赶赴现场的途中,他做了充分的“功课”,抵达后来不及休息就“披挂上阵”。不想在拆除旧设备的时候,由于甲方人员操作失误,石灰石浆液将他浇成了“落汤鸡”,12月份的北方,刺骨的寒冷让南方赶来的他着实“刺激”了一把。当他把设备安装调试投运后,各项指标显示完美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类似韩爱国能吃苦,凡事亲力亲为的佳话激励着一批批年轻的技术人员。据其同事讲述,有一次,上海某石化公司一批从日本进口的导热油泵,因为售后服务等原因辗转找到研究所进行国产化改造。280℃的高温热油,即使安装调试方案已经提前反复预演,但是在进行现场调试的时候,项目组成员依然是战战兢兢。当时,石化公司管线意外爆裂,一声巨响,项目组成员跑得就剩下了韩爱国1人。后来,石化公司的人回忆到:“韩爱国是在慌乱中将泵停掉后最后撤离现场的,这为我们极大地降低了事故的破坏性和损失。”韩爱国很少愿意向大家讲述这些陈年旧事。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因为要对产品和用户负责。”如今,抓研发、促生产、盯市场、搞售后,韩爱国忙得是不亦乐乎,让那些“躺”在实验室的好技术更多地走出去,把更多好的高技术产品送到用户手里是他从未改变的梦想。(完)

勾魂手

甘肃省科学院传感王国的探索者 心系解决部分行业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31日 10:11 来源:中新网甘肃分享到:图为工作中的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宋玉哲。中新网甘肃新闻5月31日电 (王秀莲 李小波)现任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宋玉哲,毕业时正值该院传感技术研究所的转型期和瓶颈期,急需能够从事敏感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凭借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狠劲儿,在堆积如山的学术书籍和成百上千次的实验中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他的同事们也经常说,这项研究太难了,国内也没几个能搞出来,都劝她不要那么拼命。对此,她总是微微笑道,“科研工作没有豪言壮语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图为宋玉哲。2011年,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确立了“MEMS传感器”的研究方向,成立了MEMS研究室,从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到前端自旋阀、磁隧道结的研制,直至成功研发出MEMS传感器,前后坚持了近6年。MEMS传感器的研发成功,不仅仅只是一款传感器的成果而已,而是标志着传感所打通了所有巨磁阻MEMS传感器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工艺,为后期其它MEMS传感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传感所以巨磁阻传感器的研制为MEMS传感器的研发突破口,不断扩展研究领域,宋玉哲着力于具有巨磁阻效应的自旋阀和磁隧道结的研制,这两类晶圆是巨磁阻传感器研发最前端的关键环节,该技术被跨国公司长期垄断,是国内亟需解决的行业关键技术。研制自旋阀的期间,恰逢宋玉哲的哺乳期,但她依旧克服了诸多困难,和研究室人员一起不分黑白和节假日的进行技术攻关,从设备磨合和修正,到巨磁阻理论研究和制备技术研究,终于获得了制备工艺稳定、性能参数优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旋阀晶圆。宋玉哲孩子出生后刚过哺乳期,因为研发国产磁隧道结项目的迫切需要,在科研和家庭之间,她带着依依不舍的留恋,毅然投入到了项目的研发,将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看,赴美国进行历时9个月的培训和技术深造。回国以后,宋玉哲成功实现了国际领先的磁隧道结的制备。自旋阀和磁隧道结的成功研制,为后期巨磁阻MEMS传感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宋玉哲经常给同事说:“对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心里也挺惭愧,但是一想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会解决部分行业关键技术,心里也就好受多了”。在进行自旋阀和磁隧道结攻关的同时,宋玉哲又带领研究室人员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百级洁净实验室的建设,从争取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到实验室的规划和设计,建设的招标和各类程序,乃至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不敢有丝毫马虎。最终,用了2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百级超净实验室,保障了后续MEMS工艺的环境条件,建立了一条国际先进的MEMS传感器研发线。随后,在建设百级洁净实验室和购置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她又带领研究室科研人员进行了MEMS的工艺技术攻关,打通了MEMS工艺的流程参数,完成第一款MEMS传感器-转速传感器芯片的研发,相继研制出了巨磁阻MEMS磁场传感器。一路走来,宋玉哲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共6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甘肃省三八红旗手”1项。(完)

绿茵下

政产资研合作模式日趋成熟 甘肃省科学院走出创新发展新路子

每日甘肃网11月24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秦娜)记者从今天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科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省科学院深化改革创新,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强化,通过探索构建政产资研合作新模式,科技创新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科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据了解,多年来,省科学院在自然能源、生活技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磁性器件、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凝聚和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研发了一批科技成果,建成省内和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装置,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夯实科研基础的同时,省科学院不断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主动作为,先后与兰州高新区共建金属纳米材料产业研究院,与平凉市政府合作共建甘肃省智能终端光电产业研究院,推进白银分院建设,构建了政产资研合作模式,促进了科研技术和成果转化。积极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实施了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燃料装卸与贮存系统运输转换设备、自主研发的MPNP系列金属纳米新材料、MEMS传感器技术、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文史古迹超高精度采集仪等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项目,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凸显。甘肃省科学院平凉分院揭牌。(资料图)2017年,依托成熟的纳米粉体技术产业化、磁传动系列产业化等世界领先技术成果,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启动建设,项目探索实施“产资研”新模式,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化转化。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产业园先行项目“金属纳米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据悉,今后五年,省科学院将积极推进现代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方向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相结合,技术研发同成果转化相结合,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化科技人员结构,强化多学科特色和综合性优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重点将高技术产业园打造成集研发、科技产业、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投融资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科技园区,成为各个创新单元共用共享的品牌。

公示!这32个集体、87人拟被评为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关于对拟表彰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公示的公告根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评选表彰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甘人社通〔2020〕159号)要求,经各级科技、人社部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报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拟表彰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32家单位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朱文海等87名同志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7月17日至2020年7月23日。公示期间,如对拟表彰对象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向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方式。一、公示对象(见附件)二、公示联系方式(一)省表彰奖励办公室联系电话:0931-8960608、4894106(传真)联 系 人:魏 萍 张志文电子邮箱:gsspzbgs@163.com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广场南路51号省表彰奖励办公室邮 编:730030(二)省科技厅政策监督处联系电话:0931-8834630、8833100(传真)联 系 人:周晓云电子邮箱:gskjtzcc@163.com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66号省科技厅政策监督处邮 编:730030附件:1.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名单2.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7月17日附件1: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共32家)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兰州市科学技术局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嘉峪关市科学技术局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金昌市科学技术局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钢铁研究院张掖市科学技术局张掖市众智众创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天水市科学技术局平凉市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定西市科学技术局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甘南州临潭县西正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临夏州农科院临夏市俊林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交通大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省情报研究所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肿瘤医院)省政府国资委规划发展处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研发及产业化集体兰州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移中心 附件2: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共87名)朱文海兰州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汪继斌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吴永华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顾海明兰州市西固区科技局副局长郝 泉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袁成龙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杨建斌西部创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杜 华兰州未来新影文化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红国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姜丽娟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科技体系主管李惠存嘉峪关市植保植检站四级主任科员马建新 嘉峪关市师范附属学校一级教师朱纪念金川集团公司科技部科技开发部经理龙永祥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职员张希云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 静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金川贵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金勇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治斌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程国奎酒泉市肃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主任董素影酒泉市瓜州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王舜奇张掖市临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高明甘肃嘉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生鑫肃南县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小朋甘肃汇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仲保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瓜菜研究所所长徐昌林武威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科长潘 铭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杨振常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杨佐风白银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薛吉军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耀宗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忠平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站长陈 农天水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开发部部长汪东强天水市秦州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晓康天水市果树研究所试验研究室主任闫晓芳平凉市科学技术局四级调研员宋积锁平凉市灵台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韩俊芳平凉市庄浪县科学技术局局长穆建中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计算中心设计师张和先庆阳市科技局局长、一级调研员李 俊庆阳市宁县科学技术局办公室副主任科员李晓莉庆阳市华池县蔬菜产业办公室正高级农艺师王春林陇东学院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管理科科长王梅春定西市农科院研究员马兰芳定西市陇西县科技局副局长黄军德定西市科技局科技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丽琴定西市渭源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兽医师王义存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刘 全陇南市武都区核桃产业开发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董 瑜陇南市徽县畜牧兽医站兽医师戴进平陇南市文县科学技术局综合计划股股长杨 荭 甘南州卓尼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科技办干事桑 老甘南州夏河县藏医院主任医师贡布旺秀甘南州科技局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科科长李鹏霞甘南州畜牧工作站兽医师安德海临夏州畜牧站高级畜牧师杨少平临夏州康乐县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股职员包海生临夏州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韩高录临夏州东乡县科技局办公室职工王志锋甘肃兰药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凌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科技项目主管叶得强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屈登学长飞光纤光缆兰州有限公司副主任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朱彦鹏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 忠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教授宋 敏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教授陈 垣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魏生龙河西学院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主任谢正团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刘 昕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四级主任科员金 棣甘肃省财政厅科技文化处副处长李 晖甘肃省财政厅预算处一级主任科员桑国俊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正高级研究员常 宏甘肃省种子总站站长邸宏杰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韩 琳甘肃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马菲菲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副主任孔令雄兰州兰石石油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究所所长韩根亮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所长闫雪兰甘肃省科学院磁性器件研究所副所长董孔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主任刘文瑜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兴民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院长郭旭生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 保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实验室主任郭 勇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速读!我省选派高中生参加免学费留学项目来啦2020-07-13精选!艺考生留学的最佳选择2020-05-21名额有限,有意者请速报名2020-04-30主编:梁翔编辑:焦磊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航行者

正在公示!甘肃这32个集体、87人拟被评为全省先进

关于对拟表彰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公示的公告根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评选表彰甘肃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甘人社通〔2020〕159 号)要求,经各级科技、人社部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报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拟表彰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32 家单位为 " 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朱文海等 87 名同志为 " 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2020 年 7 月 17 日至 2020 年 7 月 23 日。公示期间,如对拟表彰对象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向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方式。一、公示对象(见附件)二、公示联系方式(一)省表彰奖励办公室联系电话:0931-8960608、4894106(传真)联 系 人:魏 萍 张志文电子邮箱:gsspzbgs@163.com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广场南路 51 号省表彰奖励办公室邮 编:730030(二)省科技厅政策监督处联系电话:0931-8834630、8833100(传真)联 系 人:周晓云电子邮箱:gskjtzcc@163.com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 166 号省科技厅政策监督处邮 编:730030附件:1. 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名单2. 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 年 7 月 17 日附件 1: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共 32 家)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兰州市科学技术局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嘉峪关市科学技术局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金昌市科学技术局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钢铁研究院张掖市科学技术局张掖市众智众创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天水市科学技术局平凉市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平凉市农业科学院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定西市科学技术局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甘南州临潭县西正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临夏州农科院临夏市俊林清真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交通大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省情报研究所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肿瘤医院)省政府国资委规划发展处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研发及产业化集体兰州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移中心附件 2: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共 87 名)朱文海 兰州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汪继斌 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吴永华 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顾海明 兰州市西固区科技局副局长郝 泉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袁成龙 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杨建斌 西部创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杜 华 兰州未来新影文化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红国 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姜丽娟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科技体系主管李惠存 嘉峪关市植保植检站四级主任科员马建新 嘉峪关市师范附属学校一级教师朱纪念 金川集团公司科技部科技开发部经理龙永祥 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职员张希云 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 静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金川贵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金勇 甘肃普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治斌 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程国奎 酒泉市肃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主任董素影 酒泉市瓜州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王舜奇 张掖市临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高明 甘肃嘉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生鑫 肃南县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小朋 甘肃汇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仲保 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瓜菜研究所所长徐昌林 武威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服务中心科长潘 铭 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杨振常 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杨佐风 白银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薛吉军 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耀宗 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忠平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谷试验站站长陈 农 天水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开发部部长汪东强 天水市秦州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晓康 天水市果树研究所试验研究室主任闫晓芳 平凉市科学技术局四级调研员宋积锁 平凉市灵台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韩俊芳 平凉市庄浪县科学技术局局长穆建中 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计算中心设计师张和先 庆阳市科技局局长、一级调研员李 俊 庆阳市宁县科学技术局办公室副主任科员李晓莉 庆阳市华池县蔬菜产业办公室正高级农艺师王春林 陇东学院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管理科科长王梅春 定西市农科院研究员马兰芳 定西市陇西县科技局副局长黄军德 定西市科技局科技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丽琴 定西市渭源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兽医师王义存 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刘 全 陇南市武都区核桃产业开发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董 瑜 陇南市徽县畜牧兽医站兽医师戴进平 陇南市文县科学技术局综合计划股股长杨 荭 甘南州卓尼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科技办干事桑 老 甘南州夏河县藏医院主任医师贡布旺秀 甘南州科技局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科科长李鹏霞 甘南州畜牧工作站兽医师安德海 临夏州畜牧站高级畜牧师杨少平 临夏州康乐县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股职员包海生 临夏州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韩高录 临夏州东乡县科技局办公室职工王志锋 甘肃兰药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凌 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科技项目主管叶得强 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屈登学 长飞光纤光缆兰州有限公司副主任卢小泉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朱彦鹏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 忠 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教授宋 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教授陈 垣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魏生龙 河西学院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主任谢正团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刘 昕 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四级主任科员金 棣 甘肃省财政厅科技文化处副处长李 晖 甘肃省财政厅预算处一级主任科员桑国俊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正高级研究员常 宏 甘肃省种子总站站长邸宏杰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韩 琳 甘肃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马菲菲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副主任孔令雄 兰州兰石石油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研究所所长韩根亮 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所长闫雪兰 甘肃省科学院磁性器件研究所副所长董孔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主任刘文瑜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兴民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院长郭旭生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 保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实验室主任郭 勇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来源:兰州日报·ZAKER兰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无适无莫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省科学院“智慧太平”项目上线

“智慧太平”上线。新甘肃客户端兰州6月30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今天,由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完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智慧太平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在泾川县成功上线。这是我省首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智慧乡村示范项目。该项目以省科学院对口帮扶乡镇泾川县太平镇为示范点,运用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在地理信息、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融合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成便于精准扶贫成果可视化应用、乡村振兴指挥管理的智慧太平大数据平台。智慧太平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操作简便,轻点鼠标,精准扶贫信息、生态信息一应俱全;实景三维方式真实还原,村户发展现状和生态现状尽收眼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对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实时监控,建立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帮助农户便捷地实现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生态农业影响力。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还融合智慧政务、智慧规划功能,既方便干部群众了解村户信息、基层党建、建设规划等情况,也帮助基层政府提高建设规划能力和政务管理水平,同时为乡村居民在办理宅基地审批、计生服务、临时救助申请等方面提供基本的便民服务。据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周自强介绍,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独具特色、便捷实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赋予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各类数据和信息“活起来”。同时,项目将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融为一体,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关业务提供技术服务,达到“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路”的研发效果。

计外计

专注生物农药研发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记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

刘锦霞 女,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现任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新资源发掘、新产品研发及其规模化生产、应用技术研究。2013年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015年获甘肃省科学院优秀工作者, 2018年获甘肃省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优秀工作者。2019年入选甘肃省科学院“科苑人才”培养计划,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院士做访问学者。刘锦霞(中)在榆中进行马铃薯病虫害诊断与绿色防控技术交流指导本报记者 武文宣 栗金枝她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我省“三农”事业。她是绿色高效农业的守护者,她心系民生福祉。10多年来,她带领创新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测数据、做记录、搞研究,脚步遍及陇原大地。她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用一款款生物制剂和一个个综合防治技术为我省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她就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在第三届甘肃科技博览会上,刘锦霞(左二)向领导嘉宾推介省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志存高远 把科研论文写在陇原大地1974年10月出生的刘锦霞是甘肃镇原人,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甘肃省科学院工作。10多年来,她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生产。她克难攻坚,带领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争做到有目标性的研发,有实践验证的农业科技成果。”这是刘锦霞对自己和团队成员提出的追求目标。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总是能看见她和创新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长期的野外工作,让她白皙的脸庞晒黑了,细腻的皮肤也粗糙了。“刘锦霞主任把生物农药的优势特征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做到了无缝契合,得到了当地技术服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认同,为我省绿色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采访中,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治业告诉记者。刘锦霞(右二)在玉门市人参果有机生产技术方案交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关注甘肃农产品安全、土壤和作物健康,以服务品质提升、效益提高和绿色发展为使命,谋求生物农资产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刘锦霞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工作的初心,也是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宗旨。近年来,刘锦霞共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级关于相关科研计划项目30多项,多项技术成果在甘肃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她和团队成员在《微生物学通报》《植物保护》《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和《Molecul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据悉,刘锦霞在多效生物农药新资源、新制剂领域发明专利获中国授权7项。《关于茄科蔬菜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与示范应用》还获得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刘锦霞在多效生物农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了陇原大地。”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晖说。刘锦霞(右)和同事在青海盐碱地采样深入钻研 为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作为一名基础科研人员,刘锦霞始终把“创新”这一理念贯穿于科研工作。“我们从生物农药源头创新开始,在我省干旱土壤、高盐土壤、高山草甸和特色植物中深入挖掘具有甘肃特色的生境生物农药新资源,力求为我省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奠定自主知识产权尽一份绵薄之力。”刘锦霞说。多年来,刘锦霞以甘肃农作物常发病虫害为目标,筛选出了大量具备植保功能的多效菌株和天然活性物质。记者了解到,在基础科研上,刘锦霞对其中生物活性强、传代稳定的20多株生防菌、10多株土壤修复菌和2种天然产物复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优质多效生物农药资源除了具备高效杀虫、抑菌活性外,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改善连作土壤生态系统和增产提质等多种活性功能,且在甘肃农业环境中应用效果好,原料充足,是具备良好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质生物农药新资源。” 刘锦霞介绍。为了能让这些新资源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为我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刘锦霞和团队成员通过对生产一线的深入调研,她们发现我省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经营收益。针对病虫草害的发生现状和防控需求,她大胆的提出“室内试验—田间应用—总结推广”的模式。经过反复磨合,不断完善,根据我省高原夏菜、马铃薯、瓜果等特色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及其繁衍生息和危害特性,研发了系列适宜甘肃特色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需求的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和多效生物土壤改良剂及其配套综合绿色防治技术。记者了解到,刘锦霞团队研发的生化制剂对目标农作物的枯萎病、根腐病、疫病等主要真菌病害和温室白粉虱、各种蚜虫、小菜蛾、粘虫、蛴螬、针虫等主要植物害虫的平均防效均在70%以上,与现在常用的化学农药防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研发的生化制剂产品同市场上同类生物农药相比,具有特性突出,其作用方式多样,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长效无污染,环境相容性好,功能多样,应用成本低,防控效果好的优势。” 刘锦霞一边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生化产品,一边信心十足地说,“我们不仅在产品上做文章,还要在配套技术上下功夫。我们研发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土壤改良剂不仅适应现代农业应用市场的需求,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刘锦霞(右)进行马铃薯晚疫病及其新技术防效调研合作创新 让新技术在应用中开花结果刘锦霞常说:“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广泛合作,协同创新。”为此,她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刘锦霞根据每个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分配重点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该创新团队有骨干成员8名,其中3名80后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和1名研究实习员,形成了一支人才结构相对合理的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团队。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步伐,刘锦霞带领的创新团队与从事专业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的各类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 2012年,刘锦霞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化物所邸多隆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了“中科院全国科学院联盟专项项目之‘甘肃特色生物农药植物资源发掘及生防新制剂开发’”,在生物农药资源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她与兰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以及兰州大帝长城肥料有限公司等进行了广泛合作,从人才培养到项目协作,全面提升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预防为主、免疫诱导、综合防控”是多效生物农药的特性,它符合现代绿色植保理念,是顺应全球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需求而存在的新事物,认知需要过程,我们科研人员有义务参与这个过程。”刘锦霞总是这样对她的团队成员说。2009年以来,她带领创新团队在榆中、玉门、白银、武威等地建起了农资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团队,进行了大面积的系列多效生防新制剂和以生物防控为主的综合绿色防治技术示范应用。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生物防控技术骨干,提高了当地农业经营者绿色防控与科学种植的技术和认识。“刘锦霞团队在技术示范区的化学农药用量减少70%左右,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克服了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 平均增产率达到6.8%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提质增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和生态环境。”采访中,王治业说。刘锦霞(右一)在白银马铃薯药害调研与生物防控技术交流。谈到未来的发展,刘锦霞说:“要促进甘肃生物农药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集聚甘肃的高校、科研单位、相关企业和农技部门等各方力量,联合建立‘甘肃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控技术产业联盟’,形成群体优势,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甘肃绿色生物农资工业和高品质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我省绿色农业高效发展的路上,我们会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为甘肃生物农药产业和农产品安全尽心竭力!”(转载于《甘肃科技报》2020年6月5日)【来源:中国甘肃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抚仙湖

一颗蘑菇演绎科研人生——记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路等学

转载于2020年5月26日《甘肃科技报》专家简介路等学 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食用菌研究室主任、西北特色食药用菌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菌物学会羊肚菌产业分会副会长、中国菌物学会菌文化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草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主持人,曾挂职张掖市甘州区科技副区长。主要从事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及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本报记者 栗金枝 特约记者 李小波他的生活很单一,说起来只和菌类打交道。他的生命很充盈,学术科研、助农增收,他样样都努力实现。他的工作专一、专业而又复杂,他对自己的业务要求就是把一件事情做一辈子,做到最好。他就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总工程师路等学。术业有专攻 “蘑道”无止境今年58岁的路等学,一辈子都在和“蘑菇”打交道。路等学的入“蘑”之道可以上溯到他在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卫生检验专业读书时期,在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老师的“致学”精神感染下,初步认识了食用菌,开启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梦想。1988年他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化学教研室调入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后,从此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他还是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一头扎入食用菌的研究中,迈开了走向“蘑菇人生”的脚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0多年间,路等学对食用菌简直着了迷,对菌种的繁育和食用菌的生产如母亲对婴孩的呵护一般操尽了心。他一丝不苟、孜孜矻矻地带领着团队执著于食用菌优良菌种的繁育生产与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一路一蘑菇、一菇一世界”。痴迷于蘑菇的他先后完成并发表了《柱状田头菇的基因组拼接和代谢通路分析》等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获得《茶薪菇胞外木质纤维素酶诱导方法及胞外纤维素酶发酵料》《采用黄芪提取液提高羊肚菌深层发酵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方法》等9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路等学还介绍了他们团队接手的项目,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都是他们埋头苦干、用心科研的最好证明。“西北草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内生真菌的菌群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是路等学团队钻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项研究成果探明了紫花针茅不同组织器官可培养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紫花针茅根际和体内真菌菌群结构特征;明晰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真菌的生态功能与宿主间相互作用等。“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为紫花针茅根际和体内真菌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为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要为民服务的。”路等学介绍。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茶薪菇胞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研究”的完成,初步探索了茶薪菇胞外木质纤维素酶的诱导方法及其发酵料的配方,为茶薪菇生产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持;“应用组学策略选育茶薪菇新品种与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对现有的20种茶薪菇进行了分类,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和代谢通路研究;“功能化香菇规模生产技术研究”与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院地合作,研究表明在香菇培养基中添加黄芪秸秆对提高香菇多糖的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每次的合作中,我们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项目科研对团队来说,也是一次次的打磨和考验。”路等学说。“羊肚菌菌种选育与规模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甘肃省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栽培试验,初步建立了适合不同地区的羊肚菌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实施羊肚菌设施化中试生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路等学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受到科技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他们先后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甘肃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次。在各种荣誉面前,他说:“干了一辈子跟蘑菇有关的工作,我早已入了‘蘑道’,看见各种蘑菇像雨后春笋一样长出来就是我最开心的事。”路等学团队查看菌类生长情况科技利苍生 为民耐苦劳食用菌生产是连接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节点,在循环农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中,食用菌种类很多,诸如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茶树菇、羊肚菌等,都是对人类身体极具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在脱贫攻坚的重要节点,食用菌的规模生产无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途径,工厂化加工生产也成为地方经济开源增收的支柱性产业。这是令路等学痴迷于“蘑道”的根本原因,他说:“传统蘑菇种植产量小、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较低;为提高产量、助农增收,应该选育适合本地特点的菌种和栽培技术,使食用菌研究、菌种繁育、食用菌生产销售、加工再销售成为一条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让菇农富起来。”为了菇农的脱贫梦想和幸福生活,路等学长期在“蘑道”上奔波,选育食用菌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2010年以来,他率领团队对西北草原经济价值极高、但研究难度很大的共生菌黄蘑菇(黄绿卷毛菇)进行生境调查、采样、菌种分离及特性研究;在张掖市甘州区挂职科技副区长期间,调研全市的食用菌产业,参与制定《张掖市关于推广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主持制定《甘州区加快食用菌发展的实施意见》,使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张掖市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写入了政府2016年度一号文件;2017年以来又多次深入庆阳、甘南、临夏等地,对9个样点的野生羊肚菌进行生境调查和标本采集。通过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动甘肃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论文,推动甘肃省食用菌可持续发展,造福菇农,让食用菌产品成为农民脱贫的宝菇。同时,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菇农的“红利”,路等学和团队又带着多项科研成果,长期奔波于陇原大地,面向全省现代农业主战场,向菇农们推广茶薪菇、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优良菌种和科学种植方法、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示范指导他们规模有序种植,积极探索特色优质食用菌的产业开发和应用,总结出了优质菌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模式。自1989年以来,已累计推广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茶树菇优良菌种60万(瓶)袋,为食用菌种植企业和种植户带来至少6000万元的收入。食用菌种植是一个费心、费力的活,在羊肚菌种植试验过程中,路等学总是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参与种植的各个程序;种子种到地里后,他更是时时小心,处处在意,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关注着温度、湿度、光照等是不是能让土里的菌种能够舒服的生长;浇水、通风、卷帘子都亲力亲为,精心呵护着菌种的生长。他常对团队中的年轻人说:“我来自农村,习惯了做农活,也只有自己做了,才能更容易掌握技术并发现问题。农林研究员泥巴没有裹满裤脚,那只能说明工作不到位。”2018年,在一次野外采样中,他一脚踩空跌下山坡,造成脊椎及肋骨严重骨折。手术后,医生劝告他不得进行频繁的体力活动,否则会带来后遗症,引起经常性的疼痛。但是在以后的野外调查采样时,他为了拍出理想的标本照片,又把医生的叮嘱抛到脑后,爬在枯枝烂叶上亲自采样。他的精神也同样感染着团队的年轻人。如今在路等学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其研究成果、专利成果已经转化为“一路一蘑菇”。他们用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民,特别是菇农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生活作出了奉献,为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人有担当 团队共成长2015年,路等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他来说,就是把蘑菇的事情做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中默默奉献、在无止境的“蘑道”中体现求真创新的价值观。多年来,他行色匆匆,执着于“蘑道”,立足于“蘑道”,扎根于“蘑道”,却又拔擢于“蘑道”高屋建瓴。事实证明,在他的“蘑菇人生”中,他做到了“五个结合”,即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地方研究所与国家科学院相结合,食用菌科研项目实施与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推广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2018年,路等学承担了甘肃省委组织部重点人才项目,组建了“西北特色食药用菌研究团队”。为了向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人才和技术支撑,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他把年轻人的成长放在心上,时刻关注;又通过柔性引进团队还吸纳不少高层次人才,对他们进行帮、学、带,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素养。在鼓励团队创新时他说:“生活里的事情往往是容易解决的,有很多经验可以遵循,而科研中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在年轻人身上是难能可贵的。”“试验笔记一定要认真记、按时记、详细记,总结时才会省力省时,试验结果也就依据准确,得出的结论自然会正确。”在研究与试验环节时,他这样告诫学生们。在他的悉心教诲下,团队成员成长迅速,其中一名“陇原学者”回到定西原工作岗位,已经独立承担省级项目。30多年来,路等学和他的团队不断进取,取得的研究成果对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为帮助贫困地区广大菇农脱贫致富、为地方区域创新产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2月,他被评为“2017年度甘肃省科学院先进工作者”。花甲之年即将到来,但在路等学的心里,科研之路还很长,自己能做的事情还很多,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他一直用自己的执着精神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一路一蘑菇,一菇一世界”的人生理念。

依依惜别

甘肃省科学院“智慧太平”项目在泾川上线

中国甘肃网7月7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近日,由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完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智慧太平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在泾川县上线。这是我省首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智慧乡村示范项目。该项目以省科学院对口帮扶乡镇泾川县太平镇为示范点,运用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在地理信息、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融合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成便于精准扶贫成果可视化应用、乡村振兴指挥管理的智慧太平大数据平台。智慧太平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操作简便,轻点鼠标,精准扶贫信息、生态信息一应俱全;实景三维方式真实还原,村户发展现状和生态现状尽收眼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对种植业、养殖业进行实时监控,建立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帮助农户便捷地实现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生态农业影响力。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还融合智慧政务、智慧规划功能,既方便干部群众了解村户信息、基层党建、建设规划等情况,也帮助基层政府提高建设规划能力和政务管理水平,同时为乡村居民在办理宅基地审批、计生服务、临时救助申请等方面提供基本的便民服务。

毕沅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梁立赫带队考察白银高新区

日前,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企业发展与对外合作部副总经理梁立赫、中国科学院绿色城市产业联盟秘书长金毅、中科院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希、中科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风控总监符雪、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昕滨、中科曙光云计算集团东部大区河南省副总经理严威扬等一行10人考察白银高新区。上午,考察组一行先后赴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白银中试基地、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白银康寓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银图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白银市科近重离子束产业研究院、甘肃省科学院白银分院、甘肃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青宇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详细了解园区基本情况、企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规划,管委会副主任常守军、科技局局长曾成福陪同调研。 下午,考察组一行前往白银市大数据中心、银东工业园及银东污水处理厂、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就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及相关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白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启智详细介绍了银东工业园基本现状、产业布局、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置等基础设施配套情况。随后,双方就合作事宜展开座谈交流。座谈会上,陈启智首先对梁立赫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就白银高新区、白银自创区的发展历程、区位优势、基础配套、资源禀赋、政策创新等方面情况向考察组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希望考察组通过此行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高新区的发展,为下一步深度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梁立赫对白银高新区的盛情邀请及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他首先介绍了国科控股基本情况,转达了索继栓董事长对此行考察合作的期望和建议。他表示,通过一天的考察学习,感受到白银高新区工业积淀深厚、基础工作扎实、产业导向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对双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我们将以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对接合作,力争成熟一项、落地一项,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确保长久稳固合作。国科控股相关子公司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基本情况和合作诉求,白银高新区投资集团、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甘肃西部凹凸棒石应用研究院、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省科学院白银分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在绿色园区产业配套、凹凸棒石应用研发、绿色循环发展论坛、新材料中试基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孵化项目成果转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科创中心规划设计等八个方面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将结合每个合作分项明确责任单位和合作路径,进行更细致的洽谈和深度对接。(信息来源:白银高新区)【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