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午,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前往兰州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就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座谈。副厅长周奉真、省文博局副局长吕兴来,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一同调研。陈卫中一行在兰州市公安局调研座谈陈卫中一行在兰州市公安局调研座谈省公安厅副厅长、兰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肖春介绍了兰州市公安系统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所做的工作。陈卫中代表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兰州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倾力支持文化旅游发展表示感谢,对兰州市公安局在营造文化旅游发展良好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陈卫中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引领支撑甘肃绿色发展崛起的十大支柱产业得首位产业来抓。金城兰州是“如意甘肃”的“命门”,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理解全域旅游的要素,以“吃、住、行、游、购、娱”为着力点,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借鉴北京、西安等城市的成功做法,树立“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的理念,着力培育兰州市民“共享”思维,兰州不仅仅是兰州市民的兰州,也是甘肃的、更是全国的、世界的兰州。陈卫中一行在兰州市文旅局调研座谈陈卫中一行在兰州市文旅局调研座谈在听取兰州市文旅局局长付晓利的汇报后,陈卫中指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已呈“井喷式”发展趋势。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兰州市文旅系统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是要牢固树立为游客服务的理念,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细化旅游线路,将现有景点“串点连线,连线成面”,在“留客驻兰”、带动文化旅游消费上下功夫,切实做好文化旅游产业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二是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做顶层设计时要厚植文化底蕴,巧妙、自然的将兰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三要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万事俱备,只欠作风”,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退缩、敢做敢为不推诿、尽心竭力不懈怠,定了就干,马上就办。作为省会城市的领导干部更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要有同心协力一块干、帮着干、催着干、实在不行自己干的担当,切实以作风建设推动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3月2日上午,省政府办公厅数字政府建设调研组一行深入省文旅厅大数据中心,就数字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组听取了工作汇报,逐项掌握全省文旅行业数字政府建设规划、保障措施及扶持政策、政务网络投入及延伸情况、政务数据中心、政务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动态,查看了大数据中心功能板块,详细了解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一部手机游甘肃、甘肃旅游资讯网、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甘肃文化旅游大数据交换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导游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可信平台等自建系统工作进展,就“十四五”期间拟建系统、需要陆续对接共享的的事项进行深入交流。调研组对全省文旅行业数字政府建设成果给予肯定,就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和指导意见。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莉红带队调研,省文旅厅科技信息处、省旅游信息数据中心、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厅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文字|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佩文
5月17日,甘肃文旅集团与兰州文理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人才培养合作、协同创新研究、助推项目落地等方面达成一致,共同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崔琳 摄中新网兰州5月18日电 (记者 崔琳 魏建军)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于17日成立。该联盟由兰州文理学院和甘肃文旅集团,联合省内主要文化旅游企业、智库和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线上运营商、媒体企业、演艺企业、涉文化旅游工程建筑与设计公司等7类单位共同发起,旨在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新活力,共同服务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兰州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阎晓辉介绍联盟任务称,该组织将重点推动教育科技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文旅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的应用转化;聚焦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民俗文化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文旅综合体开发;整合各方资源,促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实体化运作;开展规划、设计、管理、运营和咨询等工作。图为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成立现场。 崔琳 摄“甘肃省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把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一直是全省上下的共同期盼。”甘肃文旅集团董事长石培文表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一个具备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来对接,带动文化旅游业加快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此,甘肃官方去年组建成立了甘肃文旅集团,通过整合统筹省级优势资源,科学布局和强力推动十大生态产业、推动国有资本专业化重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旗舰企业,加速全省绿色崛起。石培文说,此次筹备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正是致力于科技赋能文旅、促进甘肃省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具体举措之一。他认为,当下整个文旅行业仍面临着严峻考验,成立创新联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他透露,接下来,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甘肃文旅集团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职责,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为会员做好服务,积极推动落实联盟的各项职责和使命,通过资源导入、政策共享、行业共建,搭建好文旅科教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的平台,调动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聚智汇力,协同创新,抱团发展,共克时艰,把疫情对文旅企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不断开创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说,促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新活力,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强省战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作为联盟指导单位,目前教育系统赋能文旅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已完成细化。接下来,将在文旅发展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人力资源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第一资源进行开发培育,加快构建甘肃赋能文旅的人才支撑体系。(完)
4月15日至1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率省政府代表团先后在上海、浙江开展考察招商,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随团参加,借机面向广大沪浙客商和企业家积极宣传推介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及其发展优势,让“交响丝路·如意甘肃”这张响亮的金字品牌不断为开创富民兴陇大业新局面增色添彩,带来荣耀。文旅摆“盛宴” 广邀金凤凰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78.16亿元,增速为8.9%;全省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和30%以上;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占比达到全省GDP的7%。今年一季度,全省文化旅游业延续以往高歌猛进的势头,共接待游客50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8%和29.4%,完成文旅项目投资47.2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林铎书记和唐仁健省长亲力亲为抓文旅产业发展,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活动亲自参加、关键环节亲自协调,引导全省上下形成了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和行动自觉。怎样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变成消费和投资的动力,是陈卫中的首要任务。这次随省政府代表团考察招商时,陈卫中见缝插针、满怀豪情地面向沪浙客商介绍了甘肃的文旅家产和投资商机。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对甘肃宛若一柄玉如意的形象定位和赞美之情,极大鼓舞了甘肃人热爱甘肃、建设甘肃、发展甘肃的斗志和干劲,让全省文旅系统更加坚定了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建设文旅强省的决心和信心。据悉,这次沪浙考察招商期间,我省共推出涵盖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循环农业和口岸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等行业265个项目、总投资达8200多亿元,其中文化和旅游项目多达41个,投资总额800多亿元,都是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招商项目。特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投资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正以一枝独秀的独特魅力张开臂膀邀请沪浙企业家踏上如意甘肃投资兴业。当好“店小二” 亮出甘肃美打出感情牌、亮出甘肃美、刮起旅游风、建起文化情,是陈卫中此次推介的鲜明特点。“酒好也怕巷子深,好货也要勤吆喝”。陈卫中认为,旅游市场推广不是万能的,但离开市场推广是万万不能的。为此,自担任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以来,陈卫中常戏称自己是“有文化的店小二”,无论是公务场合还是社交场合,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以身作则引客入甘,引导全省文旅系统干部职工坚持不懈抓宣传、勤推介、多促销,让全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赢得喝彩,增添正能量。上海、浙江是甘肃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4月17日下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甘肃绿色生态产业招商推介会上,陈卫中作了甘肃文化旅游推介。“我是浙江女婿,学会的第一句温州话‘挠嘠夷’就是没关系的意思,体现了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陈卫中在开场白中如此说。他并称浙江企业家是与甘肃最有关系的朋友,期盼甘浙两省以文化旅游为纽带,扩大交流互鉴,共促合作发展。说起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陈卫中如数家珍、妙语连珠。推介中,他用唐仁健省长提炼概括的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四老”作为主线娓娓道来。“老天爷”赐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伴随着一张张精美生动的PPT画面与视频,美轮美奂地展现了甘肃独特而丰富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天人合一的大美景象。一位参会企业家告诉记者,“印象中的甘肃,和陈厅长讲述的甘肃完全不一样。从前,我只知道甘肃有丝绸之路,却不知道甘肃还有茶马古道;我只知道甘肃有沙漠戈壁,却不知甘肃也有名山大川;只知道甘肃是黄土高原,却不知道甘肃还有广袤草原。陈厅长的一句‘甘浙甘浙(甘蔗甘蔗),两头都甜!’更是拉近了浙江人与甘肃人的距离,让相隔千里的两省人民,立刻有了丝丝联系。可见甘肃不仅人才济济,也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值得我们这些生意人去走一走、看一看、寻一寻、探一探。”陈卫中告诉记者,借助省上举办甘肃绿色生态产业招商推介会的东风,向浙江企业家介绍甘肃文化旅游,就是要让南方企业家了解甘肃,重新认识甘肃。“都说心向往之,才能身临其境。我们就是要吸引这些企业家,来到甘肃,投资甘肃,发展甘肃。更大范围内传播甘肃文旅声音,共同搭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让更多的浙江人踏上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之旅。”刮起旅游风 谱写新篇章这次考察招商,目的是学习上海、浙江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经验,同时力推甘肃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据悉,甘肃将努力把“上海经验”“浙江经验”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积极开创甘肃与沪浙两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篇章。谈到这次招商考察活动,陈卫中动情地说:“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人和浙江人的务实精神。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浙江,哪怕是到阿里巴巴去考察,对方无论是在电商方面还是在文旅方面,都是主动与我们衔接,探讨怎么把产品做好。这就是务实,有市场意识的开发产品,只有产品起来了,市场才能做起来,我省富民兴陇的目标才能够实现。”“浙江省的文旅厅长还主动与我衔接,共商两省旅游市场合作和产品对接事宜。希望两省专门确定一个副厅长,确定一个处长,设计做好两省旅游产品,把两省市场做起来,真正将甘肃和浙江的市场做活、做大。”陈卫中说。陈卫中认为,身临其境地感受沪浙一带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与发展经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有力推进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也是让人开眼界、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的“生动教科书”,两地许多成熟经验、先进做法值得我省举一反三学习借鉴、拿来所用。新时代的“甘肃商机”、重商亲商爱商富商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正在面向全国发出邀约。陈卫中表示,落实好这次考察招商成果和唐仁健省长提出的明确要求,甘肃文化和旅游产业一定大有作为、率先作为。“必须学以致用,集中发力,赶超进位。相信2019年,我省定能实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争取游客人次突破4亿,综合收入达到3000亿元,分别增长24%和30%以上;乡村旅游带动15万人脱贫,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比超过8%’的既定目标”陈卫中说。
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甘肃旅游文化传播为例树上微出版如今旅游产业已经不只是观光休闲的意义,它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高领域的意义,即传播中国文化,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丝绸之路三千多公里,其中贯穿甘肃省一千六百多公里,因此甘肃素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美誉,当之无愧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段。推行“一带一路”,为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商机,甘肃省自然风光美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绝对的旅游发展优势。书单推荐今天树上微给大家推荐的好书——《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甘肃旅游文化传播为例》,本文从不同的方面深入分析旅游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带你了解甘肃的壮丽美景!本书已由华龄出版社出版,树上微出版精心制作而成!前 言图为甘肃尕秀村,来源人民网当前在全球视野下,旅游已然成为大众都能够接受的消费行为,而且随着人们对文化发展以及对体验式、精品化旅游的不尽渴求,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为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因此,城市旅游在发展中发掘关键旅游文化内核至关重要。出色的传播方式和形式,能够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城市旅游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并完成最终的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旅游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的作用,并让旅游从业者找到旅游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和形式。由此可见,旅游文化的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密切联系着当前旅游市场的规模和行为,更对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旅游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传播媒体或平台的职能作用,对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依托于旅游行为和活动而诞生,而旅游文化传播策略也是基于旅游文化的诞生而产生的,这种传播不仅需要在旅游活动中通过跨文化传播,更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由于旅游文化中涉及的旅游地地域文化、旅游地历史人文文化等多方位的文化,因此,旅游文化传播是非常复杂而烦琐的。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省份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古迹以及自然景观等旅游文化。该怎样将这些旅游文化更好地传播给每一个人,并让他们对旅游地产生浓烈的向往之情,这就要看旅游文化传播的具体实施内容了。本书正是以此为研究方向,并选择了甘肃旅游文化作为例证。甘肃,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城市,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历史遗迹。从地理区位来讲,甘肃不仅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更是我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是连接中国腹地与西北的重要省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甘肃是古时中原通往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中的甘肃段,其境内的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地也均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重镇。从当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来讲,甘肃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被确立的三大经济带西陇海经济带之一。很明显,甘肃的地理区位和未来发展都是相当优异的。在这种情况下,甘肃省发展旅游行业具有极为便利的区位优势和未来发展优势。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优势,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西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再加上我国高铁、动车组的全线通车和运营,甘肃省各市之间的来往时间得到了极大的缩短,这将促进整个甘肃省的发展。同时,航空方面,甘肃省已建成兰州中川、敦煌、嘉峪关、庆阳等机场,开通了多条国际国内航线,覆盖了除西藏之外几乎全国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在公路方面,境内国道与陕、宁、青、新、川等连接,形成“六纵六横”之势。“六纵”即甘青、甘川、兰包、兰郎、红当和宝鸡,经风翔路口至环县甜水堡线。“六横”即西兰、甘新、华双、宜兰、定天和两郎线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连接于甘肃省城市和乡村。如上所述,甘肃境内基本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水、陆、空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网络。这种立体化、快捷化的交通网络,大大提高了甘肃省旅游的可进入性,是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能够带给旅游者最快的速度、最舒适的游玩体验,将会促进整个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文化方面,甘肃省旅游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遗迹,更有在经济建设和现代科技方面等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将为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奠定雄厚的文化条件基础。无论是探寻“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人文沉淀,还是欣赏山地、高原、河谷、平川、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的自然风光,亦或是感受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情怀,甘肃都不会令旅游者失望。因此,甘肃旅游文化的传播也是基于其独特的文化而产生的,并结合当代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在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向前发展。当前,甘肃的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化正得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通过研究这些现有的旅游产业及旅游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体类型,我们将剖析出旅游文化传播的基本策略,并为未来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内容节选旅游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图为甘肃甘南,世外桃源扎尕那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都会使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得以提升。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扩大了信息交流与传播的范围,同时,也颠覆了以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以往传递信息的通常都是掌握某种传播媒介的群体或个人,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播手段和形式,但现在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系统的迅速发展,崛起了很多新兴的信息传递平台,从而也兴起了新的信息传播媒介。这种现象促使每一个人都成了大众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对于传播文化的发展和信息更快、更广的传递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这种传递信息的新形势,也借助那些终日活跃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自媒体”们,传播速度不断增快。同时,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背景下,有价值的不仅仅是即时传递的信息,更是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从传播学角度来说,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这对于当前信息的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人对信息感兴趣,并且有传播的兴趣时,信息才会继续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也要借助这样的形式进行传播,才能够传播得更广、更快。1.以“自媒体”的形式·····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就已经习惯了从网络中获得一天中大部分的信息,而这种信息的传播形式也催生了一种新的商业形式。▲ 旅游文化 这种商业形式将旅游者转化为传播者,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图片或是文字、短视频等形式传播给其他潜在的旅游者,并促进这些潜在的旅游者成为真正的旅游者。这种借助“自媒体”力量的旅游文化传播方式,是付出经济利益最少,却收益最大的一种形式。因为现在的旅游,早就不是单纯地介绍景区的文化,而是更多地与游客进行互通,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只有让游客们感到有趣,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地旅游,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自媒体”。2.以纸媒电视媒体等传统方式··········几十年前曾是纸媒和电视媒体等媒介大力传播文化和信息的时代。当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受众群体。作为文化与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旅游文化自然也是传播的一部分。▲ 旅游文化 在这种媒体上传播的旅游文化,一般情况下会对其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比较,从而形成对旅游目的地文化比较清晰的形象。因此,即便是现在许多旅游景点和其所承载的旅游文化,都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传播出去的,同时,网络信息虽然铺天盖地,但仍为碎片文化,欠缺系统、深入的传播优势。更重要的是,各类网络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在选择信息时,难免厘不清头绪。而这些传统媒体,不仅具有长期传播信息和文化的影响力,也更具有领导力,能够让潜在的旅游者产生信任感。尤其是电视作为声画合一的媒体,在介绍旅游文化时,仍站在“第一线”,让游客产生旅游欲望。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图为甘肃拉卜楞寺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或者说正处于模仿别人的开发阶段,这种阶段明显的体现就是“有什么开发什么”,再到后来就是“什么火我就引进什么”。这样做有很多弊端。例如,有些游客觉得这些早就已经在别的景区见过了,已经不新鲜了。内容重复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景区的开发与利用、景区设备的投入、景区管理细则的规范化等方面都不够细致,都需要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去完善。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即从传统的旅游形式转化到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旅游产业中来。这种转化也是因为旅游者旅游意识的觉醒而引起的。这是一种市场引导所带来的变化,对于很多传统旅游产业的经营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如果成功,那么未来发展将会使其他同行难以望其项背。甘肃在“十一五”期间,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甘肃经济新的增长点来进行培育,确定“多彩甘肃”为旅游主题,唱响了“精品丝绸之路、魅力甘肃旅游”“丝绸占道班千、黄河文明八千年”的旅游主旋律,推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系列旅游产品,突出展示甘肃旅游“触摸历史、品位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魅力。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提高了西部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配合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甘肃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甘肃现已成为国家主推的“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省份。国家如此大力扶持的原因,一是由于当前甘肃省旅游收入持续走高,同时也是结合了现代国人对于出门旅行的旺盛需求,以及人们的旅游需求正在从传统的静态观光旅游向新型的动态参与性、娱乐型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转换。再加上现代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使甘肃省内的景区可以迅速连接起来,这样也将大大减少旅游者的时间,而这也正是积极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这些是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是基于甘肃省境内本身便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毕竟不是哪个省份都有甘肃这般独特且种类众多的地形地貌,不会有辉煌艳美的敦煌,莫高窟,更不会拥有较为完整的“丝绸之路”沿线。因此国家以“丝绸之路”为依托,以甘肃段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独特人文历史环境为依托,通过现有资源的梳理,择优开发具有文化价值、经济效益的特种旅游,并增加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多种旅游形式,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貌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1.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2.甘肃旅游资源开发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相称;3.缺乏旅游参与度,缺少对旅游地的直观感受;4.为追求旅游经济增长,而忽略对旅游地的正确认识;5.基础设施不健全;6.旅游产业的相关人才稀缺;7.旅游组织形式不规范;8.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缺乏对旅游者行为和道德的约束;9.探险旅游者安全观念差,基本知识缺乏;10.旅游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宣传形式不够丰富;11.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研究;12.政策的支持。更多详解可购买书籍阅读新书上架!不容错过!
8月31日上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论坛在敦煌市举办。出席论坛的专家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郑新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京平,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周国梅,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二级教授齐勇锋,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飞,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范鹏,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福生,金川公司董事长王永前。国家部委嘉宾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调研员高琨、文化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李健钢等领导。外省嘉宾有:重庆、浙江、广西、四川、海南、陕西、青海、新疆、宁夏等9省区代表。此外,还有甘肃省有关部门、高校、企业代表,部分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人等参加了论坛。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省委副书记孙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亮、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南州州委书记俞成辉、甘肃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李志勋出席了论坛。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和两会期间在甘肃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了此次论坛,重点围绕甘肃如何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作了精彩的发言,为我省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五个制高点”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着力”和“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面临的最大机遇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提出的。融入“一带一路”,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就是精准对接国家开放之需、紧密结合甘肃发展之实的重要举措。文化方面,甘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拥有独特人文资源优势;枢纽方面,作为西北地区的关键节点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有效联结;技术方面,作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的集散地,省域科研机构实力较强;信息方面,省域内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企业,有坚实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基础;生态方面,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源头,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甘肃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突出资源优势、放大区位优势、培育产业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推动经济特色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重塑甘肃经济发展新优势,走出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明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景区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处于旅游产业的上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本文中,正略钧策集团(正略咨询)旅游景区研究课题组将结合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全面剖析目前存在问题及症结所在。一、我国景区旅游发展现状1.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景区类型更加丰富按照等级划分,我国旅游景区主要包括5A、4A、3A、2A和A级景区。正略钧策集团调研发现,截至2018年11月,我国旅游景区数量已经超过26000多家,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量持续增加,总数量已达到259家,较去年增加10家。按照属性分类,我国旅游景区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主题类景观三大类型。自然景观类景区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比如黄山、九寨沟等。人文景观类景区是指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比如少林寺、莫高窟等。人造主题类景区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的一种形态,比如宋城、欢乐谷、迪士尼等。整体上来看,正略钧策集团认为,优质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稀缺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游客更倾向于亲近自然的湖光山色和海滨岛屿等自然景观,其次是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民族、古镇风情和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2018年以来,旅游景区加速转型升级,景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正略钧策集团发现,在我国景区旅游市场,休闲度假游的比重提升显著。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以观光游为目的者占32.9%,以休闲度假游为目的者占25.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1%和3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出游以观光游为目的者占12.2%,以休闲度假游为目的者占6.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1.8%和20.7%。正略钧策集团发现,随着我国旅游景区传统业态与新业态齐升,景区旅游企业也加大深耕细分市场,开拓增量发展空间:中国特色冰雪旅游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避暑旅游由概念转为政府、企业共识和行动;夫子庙等景区为代表的研学游持续升温;主题公园为满足国民大众旅游体验需求持续发力;旅游演艺行业龙头在深耕的同时,尝试海外发展;特色小镇迎来转型期,回归理性,健康可持续发展。2.景区旅游规模持续扩张,景区旅游持续升级我国旅游市场的游客数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正略钧策集团认为,大众旅游时代,休闲旅游已成为百姓的生活常态,2017年我国旅游市场游客数已经达到50亿人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线上订票越来越受到欢迎,74.3%的用户首选在线旅游网站作为景区门票订票平台。2013年到2017年,中国高星景区在线门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门票销售的整体在线渗透率逐年增长,2017年我国高星景区在线门票交易额已经超过了188亿元,在线渗透率达到14.3%。景区IP的发掘和重塑、景区硬件和软件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持续升级。正略钧策集团发现,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我国景区游客在预定景区门票的支付方式上,更加偏好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景区服务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期待能够享受快速入园服务,减少排队时间,并期望景区能够提供无线网络。要提升游客在景区的游览体验,加快智慧景区的建设步伐势在必行。3.景区旅游投资逐渐拓宽,投资助力发展升级2009年以前,景区类旅游公司投资项目偏向于自然景区运营配套设施,主要用于景区设施的改造与拓展。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0-2015年,景区类旅游公司投资项目渐渐开始转向拓宽景区核心业务发展,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游客的二次消费力度。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正略钧策集团发现,2016-2018年景区类旅游公司投资项目从单纯地拓宽公司业务领域渐渐向通过与行业其他公司成立新型合资公司来整合更多资源转变,从而使得公司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二次消费力度,也可以间接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二、我国景区旅游存在问题1.产品辨识度低,同质恶性竞争景区资源数量繁多,产品形式雷同、跟风发展现象严重。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特别是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某一景区的产品受到游客追捧后,其他景区与其类似的产品便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出现。但正略钧策集团发现,这类流行趋势往往持续时间较短,景区大多布局粗糙、模仿痕迹严重,因而并不能持续吸引游客,往往流于形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景区的认知性传播越来越快,对于景区而言实则亦喜亦忧。如果景区产品质量过硬、求新求变,就可以快速传播增加客流量;如果景区一次性打造长期不迭代或只是跟风模仿,就会快速被市场看透,缺乏新鲜感和新奇性,犹如昙花一现。正略钧策集团认为,产品缺乏创意和差异化是我国景区发展的软肋。同样的一块刺绣手帕,在湖南叫“湘绣”,在江苏叫“苏绣”,在江西叫“赣绣”,必然无法刺激消费,只能被人们拿来吐槽。旅游商品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属性,风光绮丽的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别有风味的民间小吃,都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都能够给游客带来某种感官上的享受,因而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产品。而缺乏纪念品保护力度和对盗版的打击力度,缺乏专门人才的设计创造,使得全国各地景区充满粗制滥造的复制品,难以打动人心。正略钧策集团还发现,具有同质化、低端化趋势的不仅是旅游商品,还有景区的开发管理,大面积无特色的人工造景或改造,甚至引发“名人故里之争”,是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缺乏个性化和前瞻性的体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景区数量激增、竞争加剧,从而使各个景区形成敌对思维,对标已经存在的项目,在同一较低水平上“厮杀”。2.盈利模式单一,门票经济横行近十余年门票价格不断上涨,大门票小门票防不胜防,创新旅游项目建设十分缺乏。公共资源类的旅游景区存在一定的经营垄断性,因而旅游景区产品价格具有刚性,只升不降。景区资源的挖掘不够,餐饮、住宿、纪念品等没有凸显景区特色,质量配不上价格,刺激消费能力较差。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费用较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得到有效规划安排,盈利竞争力不足。2019年开始,一些景区门票开始下调,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景区业绩明显下降。如海南部分景区门票下调,最高达30%。与此同时,2019年上半年,桂林旅游净利润同比下降66.16%;丽江旅游净利润同比下降17.53%,在游客量增长11.44%的情况下,与门票直接相关的索道运输业务项目营收下滑22.43%;张家界旅游,游客量增长4.49%,净利润同比下滑59.01%。虽然门票下调带来了小幅的游客量上涨,但正略钧策集团认为这不足以弥补不能依靠门票躺着赚钱的损失。为了推动旅游刺激消费,国家政策将继续推动景区门票下降。我国景区旅游发展动能的转换需要过渡,过去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躺着”赚钱的旅游景区“站起来”需要时间,景区门票价格下降,二次消费又没有跟上,非景区业务收入点没有培育起来,势必造成景区短期阵痛。门票减免所能带来的人流上升本身是具有天花板的,旅游景区要根据自身承载力积极拓展其他业态板块,调整游客人数。文创类博物馆应一定程度开发衍生品,自然资源风景区在核心保护区之外,积极开发餐饮、住宿,拉动自驾游、帐篷客的观光消费,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游客消费深度增加,适应老百姓“既要美丽风景又要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让老百姓“游得起,有的游”,正略钧策集认为应降低门槛价格,推动综合消费。景区业态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度假并重转变,地区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企业面临精准发现市场需求、设计产品的挑战和企业自身人才储备、观念转变的挑战,新型人才不仅要懂旅游,还要懂资本和商业模式,实现业态融合和企业转型发展。3.申A思维僵化,A级不能代表水平当下的A级,已经代表不了景区的真实水平,也不再能为景区引流。A级景区的存在是为了划分出景区等级,从而使游客得到满意的观光体验。然而,当特色小镇有一千家时,已不再是特色小镇;当A级景区有一万家时,A级也将失去光环和意义。正略钧策集团认为,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A级是一个旅游出行的参考和引导,但在如今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真正影响出行的是大品牌效应和熟人、社交软件的推荐效应,A级的品牌度已急剧下滑。A级在不能为景区带来引流好处的同时,可能还会为景区套上枷锁,有碍于景区的特色发展。景区的发展是一个变量行为,需要跟随市场的步伐快速调整。发展规范是好事,但是景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追求一个不能证明实际水平名号,还为自身发展加上种种限制,不如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紧跟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挖掘突出自身优势,凭真本事赢得长远发展。4.部分景区服务意识不强,管理混乱无序我国旅游景区硬件设施建设不断进步,但部分景区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软件方面相对偏低,导致景区功能质量不高。目前部分旅游企业在服务质量体系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增大时,无法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配套旅游服务。著名景区人山人海,既不能让游客欣赏到风景,还需要警惕人身、财产安全的问题。部分景区服务可信度不高,服务人员对游客缺乏耐心、缺乏礼仪常识;偷工减料、随意降低服务技术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5.商业气息浓重,文化内涵不够突出部分景区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旅游本质功能受到游客反感。景区失去各自特色和内涵,低质量的小吃、特产、文创产品漫天要价,往往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正略钧策集团认为,旅游景区本质上是休闲娱乐的度假场所,然而如今却逐渐演变成为吆喝叫卖讨价还价的商业场所,各种各样的商贩云集,低档伪劣的旅游产品充斥其中,甚至有些景区发展成为坑蒙拐骗的自由市场,不仅不能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更丧失了传承发扬文化内涵的功能。6.环境污染严峻,旅游资源受到破坏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给景区带来负效应,还阻碍了旅游业持续发展。正略咨询认为,我国旅游资源保护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立法滞后和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已有法律法规存在交叉重叠,可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差,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导致权限不清、责任不明晰;处罚力度不够、对游客警示教育效果不明显。2017年8月,一组名为“八达岭长城遭刻字”的照片在微博流传。有网友认为,刻字行为“既没礼貌也没素质”。更有网友要求,“必须重罚、依法追责”。2018年8月,一个游客破坏丹霞地貌的炫耀视频引起关注,视频中共有4名游客,称“不是说踩一脚需60年恢复,我们不知道踩了多少脚”,在舆论压力下,4人最后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2019年8月,一个越野车队辗轧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网络视频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从视频内容来看,越野车在草原上快速转弯,所经之处,泥草飞溅,草地被碾出多条沟槽,植被遭严重破坏。在丹霞地貌踩踏事件发生后几天,又有几名游客在甘肃文县天池景区内戏水游泳并发抖音炫耀,再次引爆舆论。近年来,类似事件频发,每每旅游旺季到来,我国景区都要面临一场劫难。游客素质不够高,没有保护国家文物、爱护景区环境的意识,导致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频现。正略咨询认为,不文明行为差别很大,有的需要法律强制手段,有的则需要道德引导,相关部门应该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梳理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加强对我国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来源: 中国旅游新闻网
新天水讯据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消息 3月13日,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玉进,党组成员、副局长郭靖、张冬梅等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调研甘谷县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甘谷县雅路人麻编鞋业、甘谷文旅精品馆等文旅企业,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甘谷县文旅产业发展现状。李玉进充分肯定了甘谷县文旅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要求市文旅局非遗科、产业科、资源开发科、市旅游协会打破行业壁垒,要将非遗产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的开发紧密协作、相互整合,并借助政策扶植,指导相关企业依托当地特色、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积极研发、更新旅游产品。要求甘谷县文旅工作要紧紧围绕文旅强市、首位产业政策,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占领产品市场,争取将甘谷文旅产品打造成为立足天水、走出甘肃、面向全国、走出国门的驰名品牌。【来源:新天水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03:49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国内的目的地和景区在2020年7月-9月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衡量与测评。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甘南旅游市场进一步焕发活力,TPI指数大幅上涨,表现亮眼。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与第二季度户外景观一枝独秀相比,第三季度的文化旅游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复苏迹象。甘南在西北地区城市TPI指数TOP10中,排名第五。第三季度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全国目的地榜单,甘南州在全国范围内排名位列30,上升15位。西北地区景点TPI指数涨幅TOP10中,甘南有三个景区上榜,分别是甘加草原、米拉日巴佛阁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2020 年 7 - 9 月在线旅游资产指数(TPI)榜单中,互动指数排名TOP20中,甘南位列19位。中国新秘境西北上榜的景区中,甘南迭部扎尕那上榜,指数在西北区域排名第五,全国排名16。发布指数、传播指数、互动指数、口碑指数和交易指数等五个维度的数据是TPI报告的测评标准,本次发布的报告是全国旅游资源第三季度趋势观察,可作为旅游经营者的疫后行动指南,也为广大游客在后疫情时代的出游提供了决策参考。在线旅游资产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应对疫情危机、发掘消费潜力和把握行业新机遇的重要资本。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将旅游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转型跨越的有效切入点,富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坚持挖掘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之路,实现了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连续5年的“井喷式”增长。西部旅游看甘肃,甘肃旅游看甘南,如果有一万双眼睛带着一万种期待来到甘南,甘南就会用一万种惊喜满足一万颗好奇的心。今年,甘南能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出现游人如织、好评如潮的空前效果,一方面得益于九色甘南自然景观的完美展现和人文底蕴的深厚涵养,另一方面就是借助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创新打造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实行州内所有景区景点免费开放政策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惊艳。来源:局宣传培训科
文旅部数据显示,已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截至4月7日18:00,据执惠整理,全国已有22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公布清明假期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据,以下为各省市自治区清明假期的旅游市场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1、全国:清明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68亿关键词:旅游复苏、近程旅游、红色旅游据文旅部消息,2021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有序复苏,由于近程旅游占比高、旅游产品价格低、景区减(免)票等原因,旅游消费完全恢复尚需时日。其中,游客出游热情高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踏青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等需求加速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57.0%的游客参与踏青郊游,32.5%的游客体验游园赏花,自驾游客占比60.0%。旅游景区接待量、度假酒店和特色民宿入住率接近疫情前同期水平,局部地区出现“量价齐升”现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接待游客增多,展览、话剧、诗会、音乐会、舞台剧等逐渐回归常态。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93.4%的游客参加了文化休闲活动,群众对清明期间文化休闲和旅游的综合满意度均为89.3分,达到了满意水平。2、河南:清明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5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75亿关键词:红色旅游、新科技、乡村旅游据河南省文旅厅获悉,今年清明假期,全省旅游市场共接待游客1566.33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9%,旅游总收入75.77亿元,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5%,位于全国前列。据了解,假期期间,全省各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大别山老区新县各红色景区游人如织,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许世友将军故里、郑维山将军故里均迎来客流高峰,日进场游客超过5000人次。其中,省4A级以上景区基本实现了信息发布、导游导览、电子售检票、在线交易和一键救援等服务,智能垃圾桶、智慧灯杆等新科技成为亮点,一机游、码上游、一键游等在景区得到推广普及。乡村旅游也迎来高峰,老家寒舍、木槿山岗、水塝院子等主要民宿点入住率达80%。3、广东:清明假期旅游收入83.4亿元,旅游收入83.4亿关键词:近郊游、自驾游、景区预约、红色旅游据广东省文旅厅获悉,2021年清明节假期三天,广东省共接待游客1721.8万人次,收入83.4亿元。纳入监测的150家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458.8万人次。截至4月5日下午,全省景区总预约数为66.5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一。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明显复苏,传统的祭扫、踏青和短线近郊旅游兴旺,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井然有序。据了解,清明期间,广东省乡村旅游回暖复苏,周边短途自驾出行比例上升,家庭自助游、亲子游成为市场主力,游山玩水、赏花摘果热度提升,打卡网红景点、追寻红色足迹、品尝农家美食、入住精品民宿等多样化乡村旅游体验颇受市民游客青睐。此外,乡村红色旅游景区也吸引大批市民前往祭拜英烈,缅怀追思。4、广西:清明假期共接待游客1046.29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1.42亿关键词:金海湾红树林、南湾鳄鱼山景区、红色旅游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数据统计,清明假期3天,全区共接待游客1046.29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1.42亿元。据北海市旅游文体局获悉,假期3天,北海涠洲岛、银滩、老城、金海湾红树林等旅游景区客流不断。仅4月4日,北海市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同比增长664.3%;实现旅游消费约0.73亿元,同比增长508.3%。其中,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接待游客9445人次,同比增长3633%。据了解,假期期间,不少景区推出红色旅游主题活动,桂林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景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3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26万人次。5、山西:清明假期接待国内游客89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72亿关键词:跨省游、亲子游、博物馆游据调研数据获悉,清明假期,山西省共接待国内游客893.80万人次,同比增长27.8%,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2.65%。实现旅游总收入46.72亿元,同比增长26.85%,略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全省60个重点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4.11万人次。假期期间,山西省出游人数逐日增多,3日、4日为出游高峰,分别达到313.34万和350.21万人次。各地游客出游趋势相近。省内游客占比50.82%,省外游客占比49.18%,其中,河北省、陕西省、北京市位列客源省份前三,其次为河南省、内蒙古、四川省、江苏省等。据了解,家庭亲子出游类型占比高达62%,其次为朋友结伴出游和情侣出游,分别占比22%和12%。据悉,有73.61%的游客访问了文化场所,而博物馆热度居首,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占比高达66.98%,其次为文化街区、图书馆和科技馆。6、湖北:清明小长假接待游客11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5亿元关键词:一日度假游、乡村赏花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清明节3天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117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5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清明节的60.01%和62.05%,很多游客把清明扫墓与出游相结合,形成了“扫墓+出游”的一日游度假方式。其中,乡村赏花游占主导,红色旅游热度攀升。湖北省组织“灵秀湖北·红色百年”主题游、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灵秀湖北·十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评选等活动,提升了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文化活动方面,湖北各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主打“旅游+文化”“旅游+民俗”积极开展民间习俗活动。7、湖南:清明假期167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267.3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亲子游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清明3天假期,全省纳入监测的167家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267.35万人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持续火爆。其中,100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234.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3.49%,67家乡村旅游区接待游客32.68万人次,同比增长237.66%。纳入监测的154家住宿单位3天累计接待住宿游客6.69万人,同比增长141.96%。其中,红色旅游成为节日热点韶山旅游区仍迎来游客3.2万人次,同比增长203.84%;刘少奇纪念馆假期3天接待游客4.98万人次。乡村旅游持续火爆,4月3日、4日,长沙市30家乡村旅游景区(点)和文旅场所累计接待42.9018万人次,累计同比增长100.99%。家庭亲子游人气旺盛,家庭自助、朋友结伴出游呈现井喷态势,比例高达90%以上。而文化场馆成为假期出游重要目的地,全省纳入监测的178家文化服务单位接待总人数达27.81万人次,同比增长220.69%,其中50家博物馆和纪念馆接待游客17.77万人次。8、江苏:清明期间接待游客总量达1910.87万人次,文旅收入达107.76亿关键词:赏花游、红色旅游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4月3日至5日,全省接待游客总量达1910.87万人次,较2020年同比增长78.79%,较2019年同比增长5.03%;全省文旅消费总收入达107.76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93.40%,较2019年同比增长8.10%。据数据统计,清明假期,盐城列统的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186.5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14.8%;实现景区综合收入1.21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8.9%。苏州相城区以花为媒推出的活动,清明小长假三天游客接待量出现“井喷”态势,共接待游客16.5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54.3%。据了解,今年,拥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地、景区关注度明显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三天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达34.2万人次。9、江西:清明假期接待游客1605.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85亿关键词:红色旅游、井冈山景区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清明假期,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605.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4.85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恢复至95.97%和96.11%,旅游市场回暖明显,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红色旅游升温,井冈山景区举办“建党百年、初心之路”巡展,3天累计接待旅游人次3.47万人次。据了解,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景德镇市古窑民俗博览区开展历代瓷窑生产技艺展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展示、DIY陶瓷体验”和“中国一绝·世界首创”瓷乐表演等活动。10、北京:清明假期主要景区接待游客608.7万人次,营收29030.9万元关键词:增收九倍、乡村游、红色旅游清明节假期三天,北京市重点监测的182家旅游景区(地区)累计接待游客608.7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4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8.73%;营业收入29030.9万元,同比2020年增长9.3倍,同比2019年增长8.73%。据统计,清明假期,外省市来京旅游团队共3117个团8.9万人,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一半。北京市宾馆饭店接待入住总客人数为17万。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9倍,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9.7%;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03.6倍,同比2019年增长11.3%。接待量前三位的是密云区、延庆区和怀柔区。假期期间,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三天预约总人数149万人、实际进入总人数72.2万人、门票总收入768.4万元。期间还共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517项、1035场,参与市民群众约733万人次。11、上海:清明小长假共接待游客870.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09亿关键词:踏青赏花、红色旅游、线上文旅活动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清明假期,上海市共接待游客870.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09亿元。其中,宾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2.8%,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踏青赏花成为上海市民的首选。据了解,上海纳入统计的170家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同比增加132%。其中,外滩、豫园和小陆家嘴等区域分别接待游客48.92万人次、24.95万人次和36.0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加95.83%,618.88%和70.12%。正在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接待游客20.23万人次;上海桃花节接待游客13.38万人次。此外,红色主题旅游也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选择。数据显示,纳入假日监测统计的上海8家红色主题类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8.7万人次。线上文旅活动也同样颇受欢迎,共吸引浏览量406.7万人次。12、贵州:清明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525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86.12亿元关键词:赏花游、红色旅游、自驾游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清明假日期间,贵州省赏花游、踏青游、红色游、研学游、乡村游、民俗游人气旺盛,旅游经济全面复苏态势向优向好。其中,旅游产品供需两旺,红色旅游产品受青睐,遵义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及各地红军烈士陵园以多种形式满足群众需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游客接待量较大。据数据显示,清明期间,贵阳市成为国内热门自驾游目的地之一。据初步测算,清明假期,贵州累计接待游客152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12亿元。全省纳入监测的108家旅游景区、33家温泉景区分别接待游客224.74万人次、6.91万人次。13、海南:清明假期接待游客12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61亿元关键词:乡村旅游、近郊游、自驾游据海南省旅文厅获悉,清明期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123.79万人次,同比增长160.6%,实现旅游总收入16.61亿元,同比增长464.7%。节日期间,全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62.37万人次,同比增长327.9%;其中,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3.56万人次,同比增长404.9%。据了解,旅游市场呈现出乡村旅游火爆、自驾游为主的格局,尤其以农家乐、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乡村亲子游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掀起近郊旅游的热潮。据统计,节日期间,一日游游客56.3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0%。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21.11万人次,同比增长66.2%。14、辽宁:清明节期间共接待游客9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关键词:微度假、温泉康养旅游、亲子家庭游4月6日,据辽宁文旅厅消息,清明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9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0%,比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增长5.9%。其中,省外游客达到20%以上,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全省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恢复到2019年的83.3%。据了解,清明期间,“微度假”市场异常火爆,温泉康养、生态湿地、森林休闲等度假型酒店爆满,温泉康养度假游成为部分老人、儿童的主要旅游选择,通过铁路、航空等出行方式到辽宁的游客数量得到大规模恢复。此外,红色旅游与生态度假、乡村休闲等旅游业态相互融合,以亲子家庭游为主的出游意愿得到释放。15、四川:清明假期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875.8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648万关键词:三星堆博物馆、红色体验游、古镇休闲游4月6日,据四川文旅厅消息,清明期间,全省纳入统计的709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875.8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648.95万元。其中,部分重点景区接待人次较2019年增长11.73%,门票收入恢复至98.31%;重点景区接待人次和门票收入较2020年分别增长159.83%和297.57%。据了解,全省A级旅游景区3天的接待量分别为253.8万人次、326.46万人次、295.58万人次。其中,假期第二天游客接待量较第一天增加28.63%,超过去年同期的总和。其中,三星堆博物馆假日期间参观总人数达4.53万人次,门票收入246.58万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78%和329.73%。此外,红色体验游、近郊乡村游、古镇休闲游成为游客的重要选择。16、重庆:清明小长假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36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83.4%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游、生态游4月5日,据重庆文旅委消息,清明假期,全市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36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3.4%,其中,红色旅游是一大亮点,全市多个红色旅游景区开展了清明祭英烈活动。其中,江津区依托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全区共接待游客40.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除红色旅游,重庆市乡村游、古镇游、生态游等表现同样抢眼,如涪陵美心红酒小镇景区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数据显示,三天假期,全市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36万人次,全市接待过夜住宿人数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7.5%。17、新疆:清明假期接待国内游客179.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亿元关键词:红色旅游、赏花、环城公路旅行4月5日,据新疆自治区文旅厅消息,清明假期,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79.75万人次,同比增长29.75%;实现旅游收入14.70亿元,同比增长189.94%。游览红色旅游景点、踏青、赏花、放风筝是新疆游客主要的假期文旅活动。尉犁县达西村红色旅游景区、石河子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等红色旅游级景区迎来旅游高峰。4月3日,“2021中国·那拉提杏花节”开幕,围绕赏杏花各旅行社发布多条赏花旅游线路。统计数字显示,清明假期,全疆各地共开展70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此外,据统计,新疆兵团在清明节期间接待游客26.96万人次,同比增长226.65%,实现旅游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415.93%。据悉,假期期间,新疆兵团旅游的主题是环城公路旅行和短途出游,鲜花和红色旅游广受欢迎。18、内蒙古:清明假期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23.9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22亿关键词:关键词:自驾游、周边游、跨省游、旅游度假4月6日,据内蒙古文旅厅消息,清明假期,内蒙古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23.92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22亿元。其中,内蒙古接待游客主要集中在区内,并以当地居民为主,区内游客的占比为60.92%,跨省区的游客占全区接待游客总数的39.08%。据了解,从全国客源市场来看,内蒙古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内蒙古周边8省市区,河北等五省占内蒙古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总量的24.94%;从消费结构来看,国内游客人均花费445.35元/人次,游客的花费主要集中在交通花费方面,占比23.69%;从旅行方式来看,游客以自驾车出行的游客为主,占比51.15%。;从出行目的来看,内蒙古接待的游客主要以旅游度假为出行目的为主,占比71.49%。19、宁夏:清明假期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0.7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0.13亿元关键词:恢复六七成、非遗展演、民俗演艺、互动体验主题游4月6日,据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消息,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全区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7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0.13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7.9%和18.72%,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63.74%和72.22%。星级农家乐接待4.71万人次,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5.91%。小长假期间,民众探亲、祭祖、旅游、踏青等产品需求旺盛,为此,宁夏各A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推陈出新、持续发力。镇北堡西部影城为游客准备“非遗”展演。20、甘肃:清明期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亿关键词:赏花游、乡村旅游、旅游线路据甘肃省文旅厅获悉,清明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9.6%和50.4%。假期期间,省文旅厅推出“春绿陇原·踏青赏花游”“乡约田园·魅力乡村游”“清明缅怀·寻根祭祖游”等“春游甘肃”八大主题产品,使以“踏青”“赏花”为基础的本地游、周边游带动各地旅游业快速回暖复苏。甘肃省还推出“环西部火车游·畅游甘青宁新蒙五省区游”“环西部火车游·经典丝路五日游”等21条精品旅游线路。假日期间,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21、云南:清明假期接待游客8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9亿关键词:省内游、恢复九成、昆明居首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截至4月5日24:00,2021年清明假期期间云南省共接待游客826.6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清明节的106%;全省共实现旅游收入56.9亿元,恢复到2019年清明节的93%。其中,全省110家4A级以上景区(德宏州3家4A级景区因疫情关闭),共接待游客152.72万人次,较2020年同期增长182.07%。假日期间,昆明、丽江、普洱、西双版纳等9州(市)游客接待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昆明市游客接待量达到211.6万人次,居全省首位。据“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大数据平台客情监测显示,省内居民出行人数占比超过60%,经初步统计,进出全省各州(市)的自驾车约为450万辆次。22、浙江:清明假期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82.75万人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6.04%关键词:客流增多、红色旅游据监测,截至4月5日下午3时,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清明小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82.75万人次,同比去年330.56万人次增长46.04%。据了解,清明小长假期间,各地景区景点、酒店民宿、城市旅游聚集区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将文化、体育、农业等元素与旅游深度融合。杭州市临安区推出红色旅游和山地户外踏青,小长假期间客房出租率均达到9成。清明小长假,旅客迎来了“撒欢式”的出游。据去哪儿数据显示,清明小长假期间,机票、酒店预订量较疫情前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机票预订量达到2019年同期的1.4倍,酒店预订量达到2019年同期的1.5倍。23、青海:清明假期共接待游客48.2万人次,旅游收入1.9亿关键词:自驾游、近郊游、文博游、红色旅游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统计,假期三天,全省共接待游客48.2万人次,旅游收入1.9亿元,收入规模达到去年同期3倍,基本恢复至疫前同期水平。据了解,各景区客流结构以省内客流为主,城市休闲游、近郊周边游比例上升,家庭自助游成为市场主力,踏青赏花成为清明节特色。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清明祭扫的文化传统与红色文化、红色教育高度契合,越来越多的人将红色景区作为全家游、亲子游的主要目的地。其中,文博场馆成为假期出游的重要目的地。全省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文化机构正常免费开放,准备了多样的文化活动,亲子教育、研学教育成为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