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钢材需求保持较强水平,供给见顶回落。本周五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上升29.93万吨;五大品种钢厂库存下降14.55万吨。在供给持续高位,需求回调的情况下,判断钢材库存去化速度稍微减慢。本周截至到7月15日每日建材成交均值为21.22万吨,建材需求回归高位。我们测算本周钢材表观消费量1064.8万吨,维持在历史高位,其中螺纹钢表观消费量369.21万吨,较2015-2019年平均水平高12.34%(40.55万吨)。螺纹产量出现回落,钢材产量已见顶。本周五大品种钢材产量合计1080.18万吨,较上周下降2.01万吨,钢材产量见顶回落。分品种看,热卷产量保持震荡格局,处于往年平均水平;螺纹钢产量高位继续回落,整体基本见顶。本周由于废钢价格上涨,电炉利润压缩,电炉供给上升的幅度趋缓。考虑到目前高炉和电炉开工率已达相对高位,预期后期钢材产量继续上升的空间十分有限。三季度是行业价格及利润的拐点,同时板块估值有望迎来修复时刻。伴随需求端地产和基建的发力,供给端基本满负荷,下半年需求弹性将大于供给弹性,价格缓慢回升,同时四大矿山产量回升,铁矿价格有望回落,板块利润将出现同比回升。钢铁板块从2018年初至今持续下跌了两年半,板块及龙头股PB回到历史最低区间。行业的悲观预期及估值跌至冰点,供给侧改革后,行业的竞争格局及企业经营管理皆存在大幅改善,被市场所忽视,伴随经济企稳预期及政策发力,板块迎来估值修复时刻。我们认为钢铁板块已进入重要战略配置期。判断在此次疫情结束之后,一方面是需求端未来2-3年的需求周期可能因为地产和基建发生变化,我们相对乐观。同时中长期看产业格局向好,集中度提升,龙头议价权提升,竞争格局优化。钢铁板块目前处于低预期、低估值阶段。重点推荐成长性和成本优势兼具的行业龙头:三钢闽光、方大特钢、韶钢松山;低估值板材标的南钢股份、华菱钢铁、新钢股份。同时推荐特钢及高端材料标的:中信特钢、ST抚钢、久立特材、永兴材料。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发展;宏观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文章来源:国泰君安)
获取《钢铁行业深度报告:以美为鉴——探寻后工业化时代中国钢铁行业供需演变》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综合报告4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96。[研究报告内容摘要]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我国已从工业化时代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必然会给传统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篇报告主要聚焦于行业供需格局,通过研究美国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变化情况,来探寻我国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在后工业化时代可能发生的演变。我国已从工业化时代迈入后工业化时代。根据平安宏观团队的研究成果,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经济产业结构将出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居民消费结构从制造业产品转为服务性产品;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崛起;三是人口涌向大城市。后工业化时代这些消费特征和产业趋势变化对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将会产生深刻影响。后工业化时代美国钢铁工业供需变化。美国钢铁工业大概从1975年左右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钢铁工业供需格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需求端来看,钢材消费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非一蹴而就,而是跟随经济增速反复波动;从供给端来看,后工业化初期阶段,美国钢铁供应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从1982年开始,美国钢铁产业进行了一轮长达10多年的去产能行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过剩产能才逐步出清。此后至今,美国钢铁产能维持在1.1亿吨左右,基本保持稳定。整体来看,美国钢铁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经历着“经济增速下降—钢产量下降—产能过剩—去产能—经济复苏—产量恢复增长—产能恢复增长—经济增速放缓—钢产量下降—产能过剩”周期循环过程,反映经济增长因素决定钢铁需求变化,而钢铁需求变化又决定了钢铁供给的变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我国钢铁工业供需格局会发现哪些变化?我们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初期,我国钢铁行业也或将面临一次新的产能过剩局面。主要理由是:经过16-18三年供给侧改革红利,国内粗钢产能被充分释放,未来新增置换产能将维持较大规模;但后工业化时代前期,国内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速下降,钢材消费也将随之下降。钢铁需求下降,而新增置换产能大规模投放,将不可避免导致行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必将会再进行一次去产能行动。但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显著不同的是,本次去产能将是一次完全市场化的去产能行动。主要理由是: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决定性作用将更为凸显;二是市场化去产能统一标准已经建立,有助于市场化去产能顺利开展。另外,我国钢铁行业供需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将会与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产业结构相匹配,未来钢铁产品必然要迎合国家战略需求,满足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以及创新性战略化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支撑。n投资建议:我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必然受到深刻影响。在市场化去产能过程中,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规模、资金实力弱小的企业将被动或主动淘汰退出,利好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占率,建议关注宝钢股份、南钢股份;产品结构适应国家产业升级需要的特钢行业值得重视,建议关注特钢行业龙头中信特钢;在传统钢铁业务上加码发展新兴产业也不失为一种发展路径,建议关注转型“特钢+数据中心”双主业发展的沙钢股份以及加码环保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杭钢股份。风险提示:1、突发事件导致经济大幅下行风险。如今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衰退,导致行业需求持续承压,行业供需格局恶化。2、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风险。上游原材料供应如出现意外将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侵蚀下游钢铁行业利润,不利于行业稳定发展。3、环保及安全事故风险。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更加严格,公司环境治理成本及运行成本不断提高,对经营业绩有一定影响;同时,由于钢铁生产工序链条长,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发生将有可能导致公司进行安全生产整顿治理,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进而对业绩产生影响。4、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风险。如果各项促进行业规范运行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将可能导致行业转型升级进程打折扣,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105300万吨,同比增长5.2%,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钢材产量132489万吨,增长7.7%,回落2.1个百分点。焦炭产量47116万吨,同比零增长,去年同期为下降5.2%。铁合金产量3420万吨,同比下降2.7%,去年同期为增长16.4%。钢材出口5367万吨,同比下降16.5%;进口2023万吨,增长64.4%。铁矿砂进口117010万吨,增长9.5%。钢材价格比上月上涨。12月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120.89点,比上月提高9.13点,同比提高13.73点。6mm高线平均价格为4365元/吨,比上月上涨2.7%,同比上涨8.4%;20mm中板平均价格为4376元/吨,比上月上涨9.6%,同比上涨15.2%;1.0mm冷轧薄板平均价格为5614元/吨,比上月上涨13.4%,同比上涨26.5%。(文中数据如无说明,均来自国家统计局、有关协会或据此计算)【来源:运行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景气趋降:供需格局趋弱,下行周期内促转型谋发展为普特钢企业共同课题1.1 需求端: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下钢铁行业需求或保持平稳(1) 总量:房地产是决定性因素,基建起逆周期调节作用 钢铁下游需求主要来自建筑,而建筑又可分为房地产和基建两部分,其中房地产对钢铁行业影响大于基建。以盈利能力举例,考虑到钢铁是重资产行业,同时不考虑杠杆对资产的影响,我们选取ROA 来表征钢铁行业盈利能力。从下图中可以看出,(1)2010-2015 年:需求和供给皆不受政策影响,这一阶段钢铁板块盈利能力基本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的走势一致;(2)2015-2018 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供给影响较大,这一阶段钢铁盈利能力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走势一致,前者弹性更大;(3)2019 年:ROA 掉头向下的主要原因是矿难导致铁矿石成本端波动较大。进入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造成三指标同步下行。由此可见,钢铁板块盈利能力基本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的走势一致,基建只改变其变化幅度而非方向。从以上盈利能力的分析实例可以看出,房地产对钢铁行业影响大于基建。在中央“房住不炒”政策方针指引下,我们判断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保持平稳,由此我们推断未来钢铁需求将保持平稳。(2)结构:地产投资结构后移,地产施工链前端和中后端指标景气度剪刀差或将扩大 2019 年新开工与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逐步收敛,2020 年 1-5 月,受疫情影响,新开工与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先大幅下跌后反弹,施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维持相对稳定。具体来看,2019 年新开工同比增速下行,施工、竣工同比增速不断抬升。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 8.5%、8.7%、2.6%,较 2018 年全年增速分别下降 8.7PCT、上升 3.5PCT、上升10.4PCT。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三指标皆下行,2020 年 5 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2.8%、2.3%、-11.3%。展望未来,我们判断地产施工链前端和中后端指标景气度剪刀差或将扩大,呈现前端新开工增速低于中后端施工、新开工增速的趋势。我们判断,宏观经济压力仍存,地产融资和销售政策难以进一步收紧。同时,地产投资结构后移,施工对钢需存较强支撑力度、但仍难以抵消新开工增速高位回落带来的影响。 1.2 供给端:较大的产能置换供给压力受疫情影响推后,进而影响未来行业供需格局 国内产能置换项目逐渐增加,根据疫情前各省方案统计 2020 年将迎来产能投放高峰。2018 年 1月 8 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正式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方法》。我们梳理了各省市公布的产能置换方案,统计后发现:2020 年共将有 1.11 亿吨粗钢产能置入,其中长流程产能 7814 万吨,是近五年最高水平。其中,2020 年上半年将置入 1891 万吨,下半年将置入 9256 万吨,因此 2020年下半年置换产能投产对供给的压力较大。我们测算了不同新旧产能利用率差距下的 2020 年粗钢供给弹性,当新旧产能利用率差距为 60%时,2020 年粗钢产量增量为 3265 万吨,同比增速为 3.3%。2020 年初以来新冠疫情爆发打乱了钢铁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产能置换节奏受疫情影响或延后,导致 2021 年供需格局恶化。今年 2 月份,疫情导致的全国交通系统限制使得钢铁企业的原料供应以及产品运输受到极大影响。自 3 月中旬以来,物流限制逐渐得到缓解,4 月初以来,原料供应和钢铁成品的交付已基本恢复正常。截止 4 月下旬,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我们认为,年初以来的疫情或影响行业产能置换节奏,导致 2021 年行业供需格局恶化。1.3 行业基本面: 2020 年 1-5 月螺纹钢平均吨钢毛利处于历史十年 0-25%分位 (1)量:2020 年 1-5 月螺纹钢日均消耗量大幅下降,各品种钢材日均产量降幅明显 从表观消费量上看,2020 年 1-5 月螺纹钢日均消耗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降低至 42.6 万吨/天,同比降幅高达 11.7%。从产量上看,受疫情影响,2020 年 2-3 月份钢厂开工率普遍不足,钢铁产量远低于以往同期水平;4 月份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钢铁生产开始恢复至正常水平。2020 年1-5 月主要钢材合计日均产量同比明显下降 4.7%;各品种钢材日均产量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螺纹钢产量降幅最大,同比下降达 6.6%,热轧板卷、冷轧板卷日均产量分别同比降低 3.4%、2.3%。经济下行及新冠疫情爆发对钢铁行业及下游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影响巨大。其中建筑业所受影响最为严重,今年二月份,几乎所有建筑项目的施工都陷入停滞,螺纹钢消耗量降至 7.3 万吨/天,远低于以往假期后复工水平。三月初开始,国内疫情迅速转好,至 4 月底,大部分建筑业均已恢复正常生产活动,加上工地集中赶工期带来短期钢需爆发,螺纹钢消耗量一度攀升至 68 万吨/天的历史高位。然而,鉴于国内钢铁需求仍处在恢复阶段,下游整体用钢行情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纵向比较,我们认为当前螺纹钢消耗量和产量水平类似于 2017 年上半年。从 1-5 月螺纹钢日均消耗量数据来看,当前螺纹钢日均消耗量类似 2017 年 1-5 月水平。2017 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的一年,1-5 月受楼市降温和基建放缓的影响,螺纹钢日均产量降至 43.4 万吨/天,成为上一轮周期底部的前兆。同时,2017 年钢铁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下,总体产量创历年新低,1-5 月主要钢材品种日均产量降至 99.3 万吨/天。(2)价: 2020 年 1-5 月主要钢材品种均价同比下跌 6%~9%,螺纹钢跌幅最大 从普钢综合价格指数上看,2020 年 1-5 月普钢综合指数同比显著下跌 8.3%。从各钢种价格指数上看,2020 年 1-5 月主要钢材产品均价同比全面下跌,其中螺纹钢跌幅最大,同比降幅达 8.5%;线材、热卷、中厚板、冷轧板均价同比分别下跌 8.8%、7.5%、8.1%、7.4%、6.2%。纵向比较,我们认为当前普钢价格水平类似于 2013 年上半年。从 1-5 月普钢综合价格指数来看,当前螺纹钢日均消耗量类似 2013 年 1-5 月水平。2013 年钢铁产能在“四万亿”刺激政策下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同期需求的逐渐放缓导致钢价进一步下降。具体来看,2013 年钢材价格行情从 3 月开始便一路下跌,2013 年 1-5 月平均普钢综合指数降至 3943 元/吨,直到 6 月底触及年内最低点,随后,钢价整体处于震荡盘整状态。(3)利: 2020 年 1-5 月螺纹钢平均吨钢毛利处于历史十年 0-25%分位 原材料成本:2020 年 1-5 月,进口铁矿价格同比上涨 1.8%,二级冶金焦价格同比下跌 10.5%,废钢价格同比下跌 0.2% 从原材料成本上看,2020 年 1-5 月进口矿石价格涨幅明显,同比上涨 1.8%;各焦煤价格均有显著下跌,其中唐山二级冶金焦价格同比跌幅超过 10%;废钢价格跌幅较小,同比下跌 0.2%。纵向比较,我们认为当前原材料成本水平类似于 2014 年上半年。从 1-5 月长流程、短流程钢坯平均成本来看,当前原材料成本类似 2014 年 1-5 月水平。2014 年受国际主要原燃料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及我国钢铁产量增幅下滑影响,铁矿石等原燃料供需格局逆转了 2013 年持续上涨的行情,价格开始大幅下降,1-5 月青岛港进口矿均价降至 744 元/吨,同比大幅下滑 21.4%。(2)钢材盈利:2020 年 1-5 月螺纹钢平均吨钢毛利处于历史十年 0-25%分位 从吨钢盈利来看, 2020 年 1-5 月螺纹钢、热轧卷板、冷轧卷板平均吨钢毛利分别为 308、130、-17 元,冷轧板卷已进入亏损状态。2020 年 4-5 月螺纹钢、热轧卷板、冷轧卷板平均吨钢毛利分别为 319、90、-221 元,较 Q1 环比升 6.4%、降 47.5%、降 270.7%。纵向比较,当前螺纹钢吨钢毛利处于历史十年 0-25%分位。1.4 殊途同归:行业下行周期,普、特钢企业盈利逐步分化,谋转型促发展为共同课题 普钢和特钢企业盈利能力分化,普钢企业周期性强,特钢企业周期性减弱。从下图可以看出,2014-2018 年普钢企业和特钢企业 ROE 走势一致,随行业周期性波动。自 2019 年起,二者走势分化,相比于普钢企业,特钢企业的 ROE 水平较为稳定。具体来看,在普钢行业周期下行的 2019 年,上市普钢企业的 ROE 从 2018 年的 16.2%滑落至 2019 年的 7.7%,与此同时,上市特钢企业的ROE 从 2018 年的 18.1%仅小幅下降至 2019 年的 14.2%。可见特钢与普钢企业的盈利能力开始分化,普钢企业业绩随行业周期性波动,而特钢企业凭借行业进口替代空间打开和自身技术保障,周期性逐渐降低。综上所述:(1)普钢和特钢企业盈利能力自 2019 年开始分化,普钢企业业绩随行业呈周期性波动,而特钢企业通过研发提升产品结构,锻造自身成长性,周期性逐渐降低。展望未来,提升盈利能力是普钢和特钢企业的共同课题。(2)行业趋势:需求端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下钢铁行业需求或保持平稳,供给端较大的产能置换供给压力受疫情影响推后,进而影响 1-2 年内普钢行业供需格局。根据我们于 2020 年 1 月 11 日发布的《“问道高端特钢”系列报告之一:进口替代--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加速,战略看好特钢核心资产投资机会》深度报告,特钢行业进口替代趋势明确、空间广阔。(3)我们认为,顺应上述行业趋势,普、特钢企业会选取不同路径以提升盈利能力。2、 普钢企业:现金、场地、能耗指标为优势,部分发展 IDC 产业2.1 现金充裕:严禁新增产能政策下普钢企业资金急寻“出口”(1) 普钢企业当前在手现金充裕,分红优厚 普钢企业现金“蓄水池”处于历史高位。上市普钢企业在手现金充裕,从 2015 年的 709.3 亿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1155.3 亿元,2019 年略下降至 1027.2 亿元;2017、2018 两年同比增速均超过25%,分别为 33.6%、31.7%。上市普钢企业现金分红总额也不断上升,从 2015 年的 14.7 亿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216.9 亿元,2019 年有所下降至 156.8 亿元。(2)“十三五”期间严禁新增产能,普钢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产能利用率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下称《规划》):“十二五(2011-2015)”期间,我国钢铁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的问题,重点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超过 70%,粗钢产能利用率由 2010 年的 79%下降到 2015年的 70%左右,钢铁产能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逐步演变为绝对过剩。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 2010 年的 49%降至 2015 年的 34%,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60%”的目标。全行业长期在低盈利状态运行,2015 年亏损严重。此外,钢厂还存在自主创新水平不高的问题,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有 1%左右,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1.5%以上”的目标,远低于发达国家 2.5%以上的水平。“十三五”期间,严禁新增产能成为行业铁律。根据《规划》中提到:到 2020 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需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目标净减少 1 亿—1.5 亿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和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领军企业。为完成以上目标,将重点采取四大举措来完成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1)严禁新增钢铁产能。(2)依法依规去产能。(3)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4)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在《规划》的指引下,2016 年至今钢铁行业去产能政策得到强有效落实,严控新增产能、关停不达标钢厂,故过剩低效产能及僵尸企业得到出清,行业供需格局改善。“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从 2016 年的 73%上升至2019 年 84%,钢价也持续回升。同时期,钢铁企业扩张得到限制,资本支出有限,现金流用于偿债 “卸杠杆”,钢铁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从 2016 年的 67.7%下降至 2019 年的 57.5%,去杠杆效果显著。(3)普钢企业资本开支处于历史低位,转型诉求强烈 普钢企业在建工程应“声”下降,资本开支处于历史低位。受到《规划》的影响,钢企投资扩大产能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因此普钢企业在建工程科目在过去五年间不断下降。同期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指出未来将加大对环保水平低、投入少的钢企进行监管。在此指引下,钢企普遍增加了对环保设备的投入,我们观察到普钢企业资本开支从2016 年的 531.6 亿元上升至 2019 年的 655.0 亿元,但仍未恢复至 2015 年高峰期的 816.0 亿元,说明普钢企业当前虽然在手现金充裕,但受到行业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无法新增钢铁主业产能,主业投资渠道受阻。面对景气度下行的行业现状,传统钢企在谋发展的内生驱动下,衍生转型诉求。2.2 天时地利:一、二线城市上市钢企近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布局新型产业优势显著 “十三五”期间行业粗钢产能下降 12.1%,压减粗钢产能所空出的生产面积可用于发展其他产业。《规划》指出,目标到 2020 年粗钢产能净减少 1 亿-1.5 亿吨。受政策推动,粗钢去产量在 2016年较原定计划 4500 万吨超额完成 2000 万吨,实现去产 6500 万吨。2017 年和 2018 年去产量分别达到 5000 万吨和 3000 万吨,占压减产能上限目标量的 33.3%和 20%,标志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基本提前 2 年完成。在《升级规划》发布 3 年时间,粗钢产能由 2015 年的 12 亿吨下降到 2018 年的 10.55 亿吨,共压减产能 1.45 亿吨,占原粗钢产能的 12.1%。粗钢产能退出也意味着原用于粗钢生产的约 12.1%工厂面积空置,可用于发展公司其他产业。在行业去产能政策和一二线城市自身产业升级规划双重约束下,相关普钢企业布局调整后空出的生产面积适合发展服务外包的新兴产业。统计发现上市普钢企业中,有接近半数企业位于我国一、二线城市,如北京的首钢股份,上海的宝钢股份,江苏南京的南钢企业等。去产能叠加产能升级有助于钢厂及城市的转型升级与布局调整规划,例如宝钢股份于 2018 年 12 月公告,争取用十年时间,即到 2028 年底前,将位于南京梅山基地逐渐迁至盐城,来布局新兴产业,从而实现梅钢区域转型升级。根据《企业战略》2017 年第 23 期《城市型矿业企业转型新探索——以宝钢梅山矿业转型升级战略规划为例》,梅山矿业可结合周边城市建设,利用设施配套来做大新兴产业,发展 ITO、BPO 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2.3 顺势而为:拥“现金、场地、能耗指标”优势,部分普钢企业发展 IDC 产业 拥有“现金、场地、能耗指标”三大优势,部分普钢企业顺势发展 IDC 产业。IDC 产业模式与钢铁行业类似,均属于重资产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源壁垒,如大额资本支出、土地资源占用、能源供应等。(1)IDC 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前期有高昂的资本支出,除了土地及机房建设租赁费用外,保障数据中心连续运作的电力、冷却、控制系统等基础设施和系统组件也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支出。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钢铁行业盈利能力不断修复,钢厂现金流状况大幅好转,在限制有效产能项目投资的背景下,进军 IDC 行业成为钢企闲置资金的投资新方向。(2)中心城市人才、产业、资金、企业总部等资源聚集,IT 服务需求较高,导致 IDC 产业向一二线城市的聚集。因环保压力及自身发展战略的考虑,部分城市钢企开始了关停搬迁的步伐,同时留下了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随着 IDC 行业向超大型数据中心发展,钢厂在中心城市的土地资源成为转型 IDC 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3)IDC 基础设施的高能耗属性,受到城市日益严峻的电力资源制约。根据数据港招股说明书,公司营业成本的 60%来自于电费支出。钢厂 IDC 项目依托原有的自备电厂以及供配电资源,在满足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同时,可有效降低运营费用的支出,并形成一定的成本优势壁垒。截止 2020年 5 月底,国内上市钢企中已有沙钢集团和杭钢股份开始了 IDC 相关业务的布局。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以及去产能进程推进,钢企开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压力。IDC 成为了钢企摆脱现阶段发展困境的一种适合选择。在这其中,沙钢股份、杭钢股份走在了钢企转型前列。 3 、特钢企业:进口替代、兼并收购提升盈利能力不同于普钢企业面对行业周期下行,利用自身优势谋转型这一方式来促盈利,特钢企业在特钢行业进口替代趋势明确、空间广阔的背景下,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结构升级,从而实现高端产品进口替代,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兼并重组提升市占率,协同成本提升盈利。 3.1 进口替代:技术创新引领结构升级,实现进口替代、提升盈利能力 政策端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为特钢行业向高端发展开拓更大空间。2015 年政府首次提出“中国制造 2025”计划,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旨在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2019 年 12 月 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为2020 年经济工作定调的会议中,再次强调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原材料,特钢在内的新材料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先进性。受益于政策端支持,特钢行业向高端发展迎来更大机遇。需求提升,进口下滑,特钢进口替代趋势明确。根据我们于 2020 年 1 月 11 日发布的《“问道高端特钢”系列报告之一:进口替代--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加速,战略看好特钢核心资产投资机会》深度报告,2019 年 1-10 月我国特钢进口总量与金额同比双降 24%,这是自 2016 年以来我国特钢进口总量和金额首次出现同比下降。2019 年 1-10 月我国特钢表观消费量为 1.09 亿吨,同比增长 9.6%,特钢行业需求维持稳定正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特钢行业进口替代趋势非常明确。另外,高端特钢进口量占比已从 2013 年的近 70%下滑至 2019 年 1-10 月约 40%,下滑趋势明显,我国高端特钢进口替代趋势更为显著。特钢进口替代总空间或达 375 亿人民币,空间广阔。根据我们于 2020 年 1 月 11 日发布的《“问道高端特钢”系列报告之一:进口替代--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加速,战略看好特钢核心资产投资机会》深度报告,2019 年我国特钢进口总规模或达 375 亿人民币(汇率:1 美元=6.9178 人民币),空间广阔。特钢企业发展路径一:通过研发高效转化,实现高端产品进口替代,升级产品结构以提升盈利能力。以永兴材料为例,公司 2019 年 6 月公告已成功研发出高端装备堆焊用镍基耐蚀合金 N06625盘条。镍基耐蚀合金 N06625 具有优良的耐腐蚀和抗氧化性能,应用领域高端、广泛。但因其具备高温变形抗力大、温度窗口窄、热塑性差的特点,将其加工成大盘重焊接用盘条的热加工成型、表面处理等工序的装备要求和技术难度大,大盘重 N06625 焊材此前在国内尚未实现批量生产,公司研发成功并量产后,可逐步替代进口,进一步实现高端核心材料国产化。根据 2019 年 9 月公告,公司已成功研发出替代进口用 GH2132 高温合金材料。GH2132 高温合金材料由于其在 650℃左右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持久强度,并具有良好的加工塑形和焊接性,被广泛用于制造高温长期工作的航空发动机高温承力部件或者汽车发动机紧固件,之前主要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供货周期较长,价格昂贵,公司从 2016 年开始着手研发并在 2019 年研发成功并形成批量销售,并在多种类发动机中成功运用。材料的表面质量、时效后力学性能、冷镦性能等综合性能优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伴随自身产品结构的提升,公司毛利率有望迎来稳步提升。3.2 兼并收购:加快兼并重组提升市占率,协同成本提升盈利 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趋势看,国家或将进一步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2016 年 11 月 14日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提出要深化区域布局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避免同质恶性竞争,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规划》具体提出,到 2020 年,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CR10)达到 60%,“十三五”期间累计提高产业集中度 25 个百分点以上。在中国宝武重组马钢集团完成后,全国前十大钢企总产能将达 3.6 亿吨,行业集中度CR10 将提升近 1.6PCT 至 34.3%左右,这距离 “2020 年钢铁行业 CR10 达到 6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判断政策端或将进一步加快推动行业兼并重组的进程。特钢行业集中度仍然相对较低,兼并重组空间较大。2016 年 10 月,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指出,要推动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在特种钢等领域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根据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 年我国特钢企业粗钢产量达1.42 亿吨,同比增长 7.1%, 2017、2018、2019 年 CR5 分别仅为 29.9%、32.9%、33.2%,CR3 分别仅为 22.9%、25.1%、24.9%,行业集中度仍相对较低。其中中信特钢市占率最高,达 9.5%左右,但相对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特钢龙头的市占率,中信特钢市占率提升空间较大。特钢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或受益于兼并重组带来的产业集中度提升。特钢的周期性特征远低于普钢,加上特钢企业中民营占比较高,兼并重组阻力相对较小。因此我们判断,特钢行业兼并重组进程或快于普钢。从 2014 年以来特钢和普钢企业龙头企业——中信特钢和宝钢股份市占率来看,中信特钢市占率以及其提升速度明显高于宝钢股份。截止至 2019 年度,中信特钢市占率(以广义特钢粗钢产量计)达 10.7%,明显高于宝钢股份的 4.7%,且两者市占率差距在 2017 年后显著扩大。特钢企业发展路径二:通过兼并重组继续提升市占率,同时形成协同、降低管理成本。响应政策的号召,中信特钢于 2017- 2019 年陆续收购了青岛特钢、靖江特钢、兴澄特钢等并注入上市公司,根据公司 2019 年年报交流会:未来如有合适机会,公司或继续通过并购扩大产能。因此我们判断,特钢企业未来有望通过兼并重组继续提升市占率,同时形成协同、降低管理成本。4 投资建议:普钢谋转型,特钢求更特,板块分化下关注真龙头普、特钢企业 ROE 在 2019 年都有所回落,并出现分化。立足当下,普、特钢企业面临的行业趋势不尽相同:普钢行业需求端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下钢铁行业需求或保持平稳,供给端较大的产能置换供给压力受疫情影响推后,进而弱化 1-2 年内普钢行业供需格局;特钢行业进口替代和兼并重组趋势明确、空间广阔。……(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方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第一章 行业发展概况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此外,由于钢铁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其他一些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等,因此通常将这些工业门类也纳入钢铁工业范围中。 1.1 行业分析框架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作为传统周期性行业,钢铁行业分析的立足点是供需关系分析,最终传导至价格,成为影响盈利变动的核心因素。因此,分析钢铁行业供求关系显得尤为重要。1.2 生产流程图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钢铁生产流程依次分为炼铁、炼钢、浇注及轧钢环节。纵观整条产业链,成本强势,需求弱势:对上下游谈判能力均较弱,利润空间被压缩。短期反弹中盈利弹性较弱:在短期反弹中,无法跑赢上游资源品,甚至无成本制约的水泥等。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收入模式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钢铁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上游承载有色金属、电力和煤炭行业,下游衔接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上游原料以铁矿石为主,而下游行业中机械和房地产需求较大。整条产业链的传导作用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1990-2012年,全球钢材需求变化量与工业增加值变化量高度正相关。随后全球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的趋势,但钢材需求量则是上下波动。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我国钢铁主要出口地为亚洲,其次是美洲和欧洲。第三章 行业估值和全球龙头企业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安塞乐米塔尔: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是全球最优秀的钢铁制造商,在60多个国家雇用32万名员工,总部位于卢森堡。集团年产量为1.3亿吨,约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10%。安赛乐米塔尔在汽车、建筑、家用电器、包装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集团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27个国家(包括中国)拥有分支机构,业务范围覆盖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在过去20年里,安赛乐米塔尔一直在中国发展业务。我们的战略旨在与我们的中国伙伴共同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行业,通过循环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创造价值。安赛乐米塔尔拥有丰富的专有技术知识和管理技能,并通过系统化利用,从而最有效地运用每家工厂、每个工艺和每个功能。安赛乐米塔尔努力将其全球技术充分地运用在高效的资源利用(节能/节水)和环保领域。安赛乐米塔尔希望与中国伙伴共同分享愿景,即互惠互利,长期成功。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新日本制铁公司: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之一,无论从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还是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方面来讲,都堪称钢铁界的一面旗帜,同时新日本制铁公司成功走出了一条清洁生产的企业发展之路。新日本制铁公司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达到减少资源消耗、追求零排放的效果,为该企业创造了价值,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2012年10月1日,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合并,成立了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成立于1968年,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每年为全球超过六十个国家的用户提供二千六百多万吨钢铁产品。POSCO分别在韩国浦项市(Pohang)和光阳市(Kwangyang)设有完善的厂房,生产各种先进的钢铁产品,包括热轧钢卷、钢板、钢条、冷轧钢板、电导钢片和不锈钢产品等,被美国Morgan Stanley投资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制造商”,2013年,浦项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排名146位。POSCO凭借其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中的技术竞争优势,锐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领先钢铁制造商。第四章 未来行业展望1、整合重组提高企业集中度,淘汰小型钢铁生产企业,并购一些大型企业,建立钢铁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集团企业。国外钢铁产业集中度很高,在钢铁生产技术和高端钢材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其盈利能力高于国内钢铁企业,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势在必行,先做大再做强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提高钢材产品销售服务水平,钢材产品销售服务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我国钢铁企业对市场销售服务的重要性还没充分认识,营销网路刚刚才开始建立,国内的互联网+钢铁的销售模式刚刚开启,正在逐步完善为市场所接受。另外在对外营销方面,对开拓国际市场重视度不够,钢铁出口贸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要建立完整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使钢铁行业走入新的里程。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 我国已从工业化时代迈入后工业化时代201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 100 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即将迈上 1 万美元的台阶,稳居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那我国经济现在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平安宏观团队在《经济结构转型系列报告之二: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中长期投资机遇展望》报告里明确提到:我国已经在 2007-2012 年期间迈入了 结构性转型的拐点,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如果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我国已 从工业化时代迈入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将出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居民消费结构从制造业产品转为服务性产品。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支出结构将 更加倾向于服务性产品。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2006-2012 年,家庭设备用品、衣着、 食品等工业品消费增速较高,且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速;而 2013 年之后,医疗保健类消费从此前的最 后一位跃居首位,除此之外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偏服务性的消费增速也居于前列,而食 品、衣着等基础消费支出增速垫底。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崛起。在经济从标准化、批量化的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化的高端制造 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后者的需求不断提升。而无论是个性化的制造业还是中高端服务业,都 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投入,而这都有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更多的创新活动。因此,在经济结构 转型的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崛起。我们统计中国各行业人力资本密集度(行 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在全部就业中的占比)与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 2012-2016 年期间,增长最快的行业是人力资本更加密集的行业,如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与人力资本密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系。三是人口涌向大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服务而走进大城市。大城市在知 识创造和传播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当中国经济进入从制造到服务的经 济结构转型期以后,人口继续涌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2012-2017 年期间,城市规模越大,人口 流入越多。数据显示,人口 100 万以上城市的城市常驻人口增速与该城市所在省份的常驻人口增速 基本相同,分别是 0.62%与 0.63%;人口 500 万以上城市的城市常驻人口增速高于该城市所在省 份的常驻人口增速,分别是 0.79%与 0.62%;人口 1000 万以上城市的城市常驻人口增速远高于 该城市所在省份的常驻人口增速,分别是 1.21%与 0.63%。后工业化时代这些消费特征和产业趋势变化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传统上游制造业 的典型代表行业,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如何演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这篇报告将要研究的内容。二、 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梳理美国钢铁工业兴起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转炉炼钢,至今已经有 160 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美国工业 化进程,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大致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860-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1881-1920 年工业化初期, 1921—1955 年工业化中期, 1956-1973 年工业化后期, 1975 年至今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代美国钢铁工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正是我们这篇报告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我们希望通过 对美国后工业化时代钢铁行业供需变化的研究,来探寻我国钢铁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供需格局可能 会出现的变化。 三、 后工业化时代美国钢铁工业的供需变化3.1 需求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非一蹴而就,跟随经济增速反复波动 从 1975—2018 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来看,自 1973 年表观消费量达到 1.50 亿吨的峰值后,之后 40 多年美国钢材消费再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截止 2018 年,美国粗钢表观消费量维持在 1.12 亿吨 左右,相比 1973 年峰值水平下降 25%,整体呈下降趋势。当我们将粗钢表观消费量与 GDP 增速结合起来分析时,可以根据 GDP 增速变化将美国后工业化时 期的粗钢表观消费量划分为5个阶段: 1975-1982;1983-1992; 1993-2001; 2002-2008; 2009-2018。 通过对这 5 个阶段 GDP 增速与粗钢表观消费量变动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后工业化时代,钢材 需求仍然跟经济增速密切相关,经济增速整体下降导致钢材需求整体也下降;但下降趋势都不是一 蹴而就,钢材需求会跟随经济增速的变动而出现反复波动。3.2 供给变化:后工业化初期产能过剩,历经十年出清,产能回归合理水平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美国后工业化前期(1975—1982)年粗钢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表现出产能过 剩的情况。为什么 1975—1982 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前几年会出现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呢?我们分析主要有 以下三点原因:(1)二战后欧洲重建带来的巨大钢材需求逐渐消失 1948 年4月,美国对在遭受二战破坏的西欧国家实施重建援助,推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 计划”,向欧洲盟国提供了总额约为 130 亿美元的援助,这些援助中约 1/5 专用于向美国进口汽车、 重型机械、大型基建设备等,极大地刺激了美国钢铁的产量,进一步扩张了美国钢铁行业生产能力。 但进入上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战后欧洲重建基本完成以及经济复苏,前期扩张的钢铁产能较难在短 时间内得到有效消化,从而形成过剩。从 1960—1982 年美国商品贸易差额走势来看,美国商品贸 易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尚能维持顺差,但从 1976 年开始出现逆差,反映海外市场对美 国商品大规模采购情形已经开始出现转变。(2)欧洲和日本钢铁产业的迅速崛起挤占了美国钢铁消费市场 上世纪 60 年代后,欧洲和日本的钢铁产业迅速崛起,在技术创新、生产联合化、设备大型化、基础 设施投资、工资和基建成本等方面不断超越美国,不仅挤占美国钢铁业的出口市场,而且还将美国 作为主要出口对象,导致美国钢铁产业消费市场逐渐丧失,从而逐渐出现过剩。1948 年,美国粗钢 产量占当时世界粗钢产量 51%以上,到了 1982 年下降到了仅占 10%左右,反映了这一时期除美国 外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和日本钢铁产业崛起对美国钢铁产业冲击的事实。(3)后工业化时期美国国内产业政策重心转移导致国内需求下降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美国产业政策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航空航天等高新技 术产业和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结果就是对传统工业包括钢铁产业在内固定资产投入的下降,导致 美国钢铁企业产品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政策大力扶持的以金融和服务贸易为主的第三产 业对钢铁需求相对工业时代大幅下降,导致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也不断下降。在美国产业政策重心转 移但产业升级又没有完全实现的过渡阶段(类似中国新旧动能转换这个时期),钢铁产能过剩也就随 之出现。因此,美国钢铁产业从 1982 年开始,进行了一轮长达 10 多年的去产能行动。根据我们对美国粗钢 产能的推算,从 1982 年开始持续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美国钢铁过剩产能才逐步出清,此后产 能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 1.1 亿吨左右。从产量数据来看,美国钢铁产量整体上呈波动下降态势,跟随需求变动而反复波动。按照前述部分 钢材消费五个区间,我们也对产量进行等区间划分,可以明显看到钢材产量这种波动性。粗钢产能 利用率在后工业化前期和金融危机前后波动较大,整个后工业化时期产能利用率平均为 78.21%,保 持了相对合理水平。综合后工业化时期美国钢铁产业不同经济增速时段的需求和供给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美国钢铁 产业运行逻辑:美国钢铁工业经历着“经济增速下降—钢产量下降—产能过剩—去产能—经济复苏 —产量恢复增长—产能恢复增长—经济增速放缓—钢产量下降—产能过剩”周期循环过程,反映经 济增长因素决定钢铁需求变化,而钢铁需求变化又决定了钢铁供给的变化。 四、 后工业化时代中国钢铁产业供需变化猜想4.1 后工业化时代前期,中国钢铁需求或将再次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与美国钢铁产业 20 世纪 80 年代面临的产能过剩局面类似,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中国钢铁产 业也或将面临一次新的产能过剩局面。主要逻辑是:经过三年供给侧改革红利,粗钢产能被充分释 放,未来新增置换产能维持较大规模;但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前期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速下降,钢 材消费下降。随着钢铁需求下降,行业或将再次面临一次产能过剩局面。4.1.1 供给侧改革后,国内产能充分释放,未来新增置换产能仍维持较大规模 经过 2016-2018 年三年供给侧去产能,中国累计淘汰粗钢产能 1.5 亿吨以上,同时基本取缔了“地 条钢”,行业竞争格局大为好转,企业盈利显著回升。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钢厂通过产能置换、 提高增产工艺等手段,最大程度释放生产能力,2019 年产量不断创新高。从置换产能角度来看,自 2020 年开始以后三五年内,我国新增投产产能仍然保持较大规模。据 mysteel 统计,2020 年及以后三五年将要投产的置换钢铁产能将达到 2.8 亿吨(含炼钢和炼铁)。虽 然这是置换产能,但是经过产能置换后,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置换后的新产能实际超产能力远大于 原来的置换产能,而一些原来停产闲置没有产出的产能也通过置换重新被激活释放,导致投产产能 实际产出能力可能远大于原来的置换产能,这无疑增加了未来一段时间钢铁供给压力。4.1.2 从美国来看,后工业化前期经济增速会明显下降,中国也将难以例外,钢材消费随之下降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前期,由于产业政策重心转移但产业升级又没有完全 实现,导致经济增速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当前,我国产业政策重心已经转移至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新动能也正在快速成长,但是新动能 产业还不能完全支撑起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对旧动能的依赖依然较严重。我们以上海市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为例,从 2010—2017 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 20% 左右的水平,仍然难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增长。当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与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初期状况十分相似,在新动能没有成长为经济 增长的主要动力、旧动能增速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将会出现下降。因此,在经济 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钢材消费也将随之下降。4.1.3 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期,传统主要用钢行业增速放缓,对钢材消费拉动作用下降 当前,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正在进行中。截止2019年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贡献已经达到了60.6%, 占比远超第一、第二产业。从分行业来看,传统对钢材需求较大的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对 GDP 拉动作用稳中趋降,而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对 GDP 拉动作用明显提升,这些行业对钢材需求拉动作用远 小于传统建筑业和房地产。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对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都 在显著下降,靠固定投资拉动钢材消费的传统路径显然已经很难再起作用。虽然 2016 年供给侧改革以来,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在产能去化和钢厂产出能力提升双重作用下不断 上升,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新旧动能转化带来钢铁需求下降、未来几年新增产能不断投产的 情况下,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将或下降,行业整体再次进入产能过剩阶段。4.2 为应对产能过剩,中国钢铁产业或将进行一次“市场化”去产能行动 前述部分我们已经分析并得出结论:我国钢铁产业在进入后工业化初期或将再次面临产能过剩的局 面。为应对这种局面,我国钢铁产业势必将会进行一次去产能行动。但与 2016 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 去产能存在显著的区别是:本次去产能将是一次完全市场化的去产能行动,而不是靠行政手段去完 成。主要逻辑如下:4.2.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决定性作用将更为凸显 2019 年 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指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市 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份报告明确提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做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其中, 再次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各项经济政策出台将更加注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来钢铁行业的去产能行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行政 手段将是与此前行业去产能最为显著的区别。4.2.2 市场化去产能统一标准逐渐建立并完善,有助于市场化去产能顺利开展 去产能首先要明确去什么样的产能。2016 年开始的行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钢铁去产能手段更多的 是采取国家层面对各地区和中央企业下达去产能指标。虽然当时也要求按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 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来执行,但是有法律法规众多且各地执行标准不统一,导致去产能过程中存 在很多漏洞,产能越去越多。只有统一全国去产能标准,才有真正有效淘汰不达标产能。2019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 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指出:要严格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准入,积极有序推进现有钢铁企业超 低排放改造,依法依规推进钢铁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 准要求的生产设施,加强企业污染排放监测监控。它意味着国家将以统一的排放水平为标准,以环 保倒逼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精准淘汰、适时淘汰低效的钢铁产能。通过建立统一的、一视同仁的 排放标准去产能,对被淘汰的企业,就不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地方政府也没有了保护的借口,有 助于市场化去产能顺利开展。4.3 供需结构将与后工业化时代中国产业结构相匹配 如前述第一部分内容所述,后工业化时代居民消费结构从制造业产品转为服务性产品,这就意味着 未来众多工业制品将从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向转变。钢铁行业作为传统流 程制造业的代表,必然也会受到这种消费结构转变的影响。首先从需求结构上来看,未来钢铁产品必然要迎合国家战略需求,满足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新型工 业化、城镇化建设以及创新性战略化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支撑。 2016 年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提出加快推动先进基础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这其中包括基础零部件用钢、高性能海工用钢等一系列 先进钢铁材料,例如高温不锈轴承钢、高温渗碳轴承钢、重载齿轮钢、海工用高强齿条钢特厚板、 极地用低温钢、高止裂厚钢板、高寿命耐蚀钢等等,这些都是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也 是我国钢铁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从供给结构来看,目前国内主要在建、新建钢铁项目产品定位均瞄准高端钢材材料,叠加现有 钢铁产品结构,未来国内钢铁行业有望做到从高端、中端、普通产品到关键核心产品、绿色钢铁产 品全覆盖和稳定供应,全面满足用户的新要求。五、 投资建议我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钢铁行业供需格局必然受到深刻影响。在市场化去产能过程中,市场 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规模、资金实力弱小的企业将被动或主动淘汰退出,利好行业龙头企业进一 步提高市占率,建议关注宝钢股份、南钢股份;产品结构适应国家产业升级需要的特钢行业值得重 视,建议关注特钢行业龙头中信特钢;在传统钢铁业务上加码发展新兴产业也不失为一种发展路径, 建议关注转型“特钢+数据中心”双主业发展的沙钢股份以及加码环保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杭钢股份。……(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平安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国钢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钢铁行业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从产业链角度看,钢铁行业属于中游行业,上游主要为铁矿石、煤炭、动力(电力)等,钢铁的下游应用较为广泛,在地产、基建、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中被大规模使用。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全球钢铁工业的大部分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美国、印度、俄罗斯、韩国以及欧盟。据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8.08亿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中国钢铁产量为9.283亿吨,同比增长6.6%,占据全球钢铁产量的51.33%;印度位居第二,钢铁产量为1.065亿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92%;日本居第三位,钢铁产量为1.043亿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75%。综合来看,我国的钢铁产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且稳居全球第一。行业集中度仍有上升空间随着世界范围钢铁的需求增长和产能竞争,导致世界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日益加剧,并由此出现了世界钢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钢铁工业兴起新一轮购并联合重组浪潮、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日益提高等竞争趋势。根据英国行业研究机构《金属通报》(Metal Bulletin)2019年6月公布的2018年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来看,2018年全球共有130家钢铁企业入围。其中,分国家来看,2018年,中国共有66家企业入围排行榜,印度有五家企业入围,日本有五家,美国有五家,俄罗斯有七家,韩国有三家,德国有五家入围。结合国际钢铁协会统计数据,2018年日本前三家钢企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79.8%,美国前三家钢企占比为54.0%,韩国前三家钢企占比93.2%;同期中国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总计达到3.27亿吨,产业集中度(CR10)仅为35.3%,而且这一数据距离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中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0%的目标也相差甚远。总体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竞争较为激烈,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2018年,钢铁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去产能和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严防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以及取暖季限产不搞“一刀切”等因素的影响下,整体市场呈现震荡运行格局。2018年钢铁行业发展现状1.钢铁行业企业数量据数据显示,至2018年12月末,我国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5138家。其中,钢铁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在2018年12月末达1100个,亏损面为21.4%。此外,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累计达293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钢铁行业收入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4006.5亿元。回顾2012-2017年钢铁行业营业收入情况:近六年来,我国钢行业营业收入较为稳定,2015年以来累计增长率逐渐回暖。2018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持续显现,钢铁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市场稳步发展。注:2018*为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数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钢铁行业利润统计在行业利润总额方面,2015年以来,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呈现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4029.3亿元。2019年钢铁市场预测(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继续深化,才能维护市场平稳运行。2019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继续深化,严防新增产能和“地条钢”死灰复燃,钢铁企业应克制扩产冲动,积极维护市场供需平衡。(2)产品升级,市场优化。自2018年1月1日起,取消钢材的出口关税,降低200系热轧不锈钢卷、钢锭、钢坯及部分铁合金等产品出口暂定关税;前期普钢特钢化出口较多:从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政策调整来看,针对低附加值产品调低出口退税优惠以及提高出口税率,针对高附加值产品则反之,以促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3)国际市场形势更为复杂严峻。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较多,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2019年我国钢材出口压力仍然较大。钢铁企业要认真分析国际市场变化因素,维护出口渠道和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市场竞争力。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钢铁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大气网讯:近几年国内钢产业业务收入平稳,2017-2018年国内钢材市场需求量分别为7.25亿吨7.30亿吨,同比增长分别为7.7%-0.7%。下面进行钢铁行业市场规模分析。2016年至2018年,中国钢铁电商市场规模实现翻倍,从425亿元增至891亿元。随着电商平台和物流产业的不断完善,钢铁电商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预计2020年将达到1782亿元,并且未来三年钢铁电商的增长率将保持在38%以上。钢铁行业分析表示,分行业来看,2018年,我国建筑业需求量最大达3.88亿吨,同比增长0.3%,机械需求量1.38亿吨,同比增长1.5%,汽车、能源、造船、家电、铁道需求量不及建筑业与机械行业,同比增长分别在3%左右。数据显示,2019年钢材产销率基本稳定在99%以上,而行业上下游也发展良好。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钢铁工业已经进入减量发展的阶段,绿色发展成为钢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19年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从量上维持目前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态势,从质上推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全国范围内的钢铁去产能向以减少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产能和产业布局调整转变。通过引导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向区域外转移、鼓励支持发展电炉炼钢、科学谋划城市钢厂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钢铁产业与生产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趋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引发的市场预期波动,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破坏世贸组织规则,导致全球钢铁市场区域分化的风险增加,一些区域市场走向封闭,不仅对我国将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对全球贸易秩序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其后果严重。以上便是钢铁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的所有内容了。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王鹤涛、赵超、易轰)新材料系列:特钢之特,技术管理铸品牌特钢,是我们新材料系列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区别于同质化的大宗品,特钢的属性, 更应该界定为高技术壁垒、细管理需求、强品牌认证的高端加工制造。不同于少批次多 批量的同质化品种,细分种类较多的特钢,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细分子领域纷纷脱颖而出。 从中信特钢、ST 抚钢,到久立特材、天工国际、钢研高纳,都一再证明着行业正在发生 系统性变化。技术壁垒高,进入门槛难特钢是指应用于特殊领域的钢材,因为其下游应用特殊性,所以特钢成分中合金占比较高,尤其是高端特钢成分尤为复杂,这也导致特钢冶炼技术门槛较高。以“工业皇冠”高温合金为例,高温合金最大的特点在于耐高温能力,合金成分极其复 杂,包括镍、铁、钴、铬、铝、钛、钼等二三十种合金元素,复杂程度远超约含 10种元素的钛合金以及成分相对简单的碳纤维,而不同元素之间组合形成的物相更加琳琅满 目,导致高温合金对生产设备和工艺稳定性要求十分苛刻,反复试验积累工艺的时间可 达 20~30 年,因此海内外高温合金产业发展节奏均相对平稳,难以突破式改革,技术工 艺难度远远高于钛合金和碳纤维等航空新材料。进一步比较来看,高温合金技术壁垒并不亚于市场关注的热点电子半导体。这是因为, 半导体芯片产业更新迭代飞速且品种相对集中,而高温合金等航空新材料需整个工业体 系的长期研发、资本、技术等积累,品种多元复杂,发展步伐更着眼长远。对于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等中高端特钢,技术研发和认证周期亦相对漫长,叠加下 游客户粘性较高,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上游供货商,且品质性能等差异显著,由此催生特 钢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管理要求高,精细见功夫特钢具有多元精细化经营管理壁垒、投资资金壁垒以及基础产能壁垒(需搭配其余产品 产能以维持产能利用率或资产周转率)。尤其是特钢精细化管理能力,成为特钢企业经营强弱的核心因素。得益于民营优质管理机制,民营特钢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整体领先: 一方面,民营机制灵活,可以较好地满足特钢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要求,精细化管理 高标准奠定特钢企业盈利稳定基石;另一方面,民营激励机制相对突出,如中信特钢员 工持股平台的股权比例将近 10%,大幅提振员工积极性,催生特钢企业周转率和产能利 用率等经营能力大幅提升。客户粘性高,品牌效应强制造业的本质无外乎两大类,同质化的行业拼成本,非同质化行业拼品牌与客户粘性。 TO B 端也可存在品牌效应,高壁垒、产品稳定性等多种角度都使得下游用户更愿意与 获得信任的供货商长期合作。高端特钢与下游用户尤其是高端市场之间的常年合作关系,已经使得其与客户之间产生 了较大的依赖惯性,这种信任所带来的品牌壁垒,是比单纯的技术壁垒更加难以攻克的 隐形护城河,这也是高端特钢产品常年享有稳定溢价的真正核心原因。从这个维度上来说,高端特钢所扮演的是一种产业链综合服务商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一 个生产商。历史性机遇:特钢之变,在于进口替代当前国内粗钢产量已超全球一半,产业升级与进口替代陆续成为当前国内钢铁行业转型 的必经之路。对多数制造业企业,国内竞争格局的优化是龙头成长并完成行业洗牌的第 一步,而打破进口替代的束缚并进军全球市场就成为龙头发展的第二步,如液压件龙头 恒立液压、MDI 龙头万华化学、工控龙头汇川技术等。 长期资本积累,支撑产品结构升级长期资本积累,支撑产品结构升级不同于普钢或者同质化严重的大宗商品,特钢品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特钢企业能 够根据下游需求变化来主动调整产能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需求发展的方向,增强公司 产品整体的盈利能力。因此,特钢企业需长时间投入高比例研发资本开支,以持续开发 新品种,维持特钢产品结构升级迭代节奏。从历年来看,主要特钢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均值整体逐年上升,2019 年均值高达 7.05%,以民品特钢龙头中信特钢为例,公司每年淘汰 10%低端产品和投建 10%新高效 产品。受益于此,近年国内特钢品种结构快速升级,高端合金钢占比从 2015 年约 22% 提升至 2020 年 25%,且 2020 年国内特钢进口与出口均价价差缩窄至 3969 元/吨,同 比下降 37.06%,绝对值创 2008 年以来历史新低,印证国内特钢产品升级迭代态势。贸易摩擦和疫情,优质龙头加速替代在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等因素冲击之下,原本相对稳定的特钢行业竞争格局,洗牌重组节奏明显提速,经营分化之下,优质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强者恒强竞争地位,加速国内外高端客户替代进程,且一旦破壁成功,下游高端客户粘性较强,有望形成长期稳健的竞争格局。模具钢:国内外接连出清,强者脱颖而出模具钢下游以汽车、家电、电子、建材等行业为主,属于中高端特钢。在国内环保、贸 易摩擦和全球疫情扰动等因素下,国内和全球模具钢竞争格局纷纷逐步优化,龙头强者 优势脱颖而出。具体来看,(1) 国内而言,湖北黄石是全国重要模具钢产业基地,据 Mysteel 报道,2019 年 中,其模具钢产能约 60 万吨,占全国比重将近 27%。黄石地区开始于上世纪 九十年代,由冶钢改制职工作为技术力量,结合社会资本,在高峰时期有差不 多两三百家模具钢生产企业,其中包括一些加工或者只锻造的小作坊。不过随 着近年中央环保督察落地,黄石 192 家环保违法违规的模具钢企业积极整改, 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贸易摩擦扰动导致汽车、电子等需求明显回落,亦 倒逼加速国内低端模具钢产能出清。从 2017 年至 2020 年,全国模具钢产能 从约 240 万吨快速降至 208 万吨,降幅高达 13.25%。(2) 海外而言,贸易摩擦和疫情等扰动之下,基于海外龙头企业成本较高,因此抗 风险冲击能力较弱,如全球工模具钢龙头奥钢联集团净利率从 2018 财年 5.85% 快速下滑至 2020 财年-0.84%,经营能力显著恶化,与此同时,其模具钢市场 份额亦有所削减。相比之下,国内优质低成本模具钢强者天工国际,长期研发 投入支撑产品结构升级,并在近年加速下游高端客户国产替代,由此实现毛利 率、净利率和产销量快速提升,天工国际从 2016 年全球规模第四,2018年跃迁至全球第二,公司在全球模具钢市占率从 2016 年 7.08%快速上升至 2019 年 14.81%,且公司整体毛利率迅速提高,且已经超过奥钢联集团。此外,在 贸易摩擦扰动之下,天工应诉美国反补贴诉讼抗辩成功,成中国获低税率出口 的新材料企业,进一步印证海外高端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证。高温合金:军工景气高增,进口替代的典范高温合金工艺稳定性极其苛刻,国内设备和工艺水平相比海外仍存差距,因此高温合金 以往国产化率相对较低,随着国内航空航天产业链需求景气高增,贸易摩擦等因素扰动 之下,这为国内高温合金企业打开替代空间,尤其是变形高温合金,国产化率提升空间 相对显著。炼化油气钢管:油价下移,油服巨头降本催生新机遇海外油气公司在油价暴跌时受损严重,各大油气公司纷纷通过削减资本开支、降本、出 售资产等方式应对危机。壳牌在 2020 年 3 月承诺,在未来的 12 个月时间内,将基础 运营成本削减 30-40 亿美元;将 2020 年的资本开支计划由原来的 250 亿美元削减至 200 亿美元以下;并将在 2020 年剥离逾 100 亿美元的资产。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也宣 布,将在 2020 年削减总计 30 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使得全年的资本开支降至 150 亿美 元以下,同时将此前宣布的削减 3 亿美元运营成本提升至削减 8 亿美元。因此,客观而 言,海外油气资本开支削减将对未来海外订单造成不确定影响,但危中往往有机。 因为,除了资本开支削减外,海外公司面临危机时的降本措施预期也值得关注。复盘 2014-2015 年油价暴跌,WTI 原油期价从 2014 年 6 月高点 107 美元/桶一路下滑至 2015 年 1 月低点 44 美元/桶,并最终震荡下行至 2016 年 2 月低点 26 美元。为了应对 油价下跌危机,2015 年,国际石油公司同样削减资本开支,埃克森美孚、BP、壳牌、 雪佛龙、康菲五家国际油气巨头平均削减总资本开支 22%,削减上游资本开支 22%, 但上游资本开支占总资本开支比重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并同时采取多种降本措施,最终 上游运营成本(包括操作成本、管理费用和勘探费用)平均同比削减 12%,上游单位操作成本平均同比减 17%。受益于此,高端不锈钢钢管龙头久立特材近年海外业务景气大幅提升,国产替代进程明 显加快,公司 2019 年和 2020 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30.04%和 70.50%,且海外业务以高端品种出口为主,公司最新 2020H1 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约 34%,相比国内的毛利率之差攀升至 2012 年以来新高,毛利率之差高达 11%,印证下 游高端客户对久立特材的加速认证。因此,经过长年的竞争与洗牌,高研发、强技术等一系列特点都在逐步垒高优质龙头公 司在产品迭代、工艺经验、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护城河,剩者为王的公司在面临进口替代 而打开市场空间的局面下,其高增长值得期待。特钢之需,在于工业企稳海内外共振,制造业需求周期复苏驱动力:趋势的逻辑,中美工业周期筑底周期的运行有自身的规律,阶段扰动并不能改变其趋势的演绎。若剔除疫情冲击,工业 周期在什么位置上?我们聚焦两大核心国的工业周期: 当前,中国工业周期正延续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底部企稳回升的态势。本轮中国工业周期,经历 2018、2019 两年整固后,于 2019 年四季度初现筑底企稳迹 象:1、需求企稳,工业增加值磨底;2、供给整固逐步充分,库存、产能近历史低位; 3、价格有抬升迹象,PPI 基数法预测来年大概率呈攀升态势。 但受一季度疫情冲击影响,工业周期的企稳被打断,甚至出现进一步萎缩,库存大幅跳 升,价格、产量、产能继续下探。二季度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财政货币对冲刺激下工业周期快速修复。当前来看,工 业周期已延续筑底特征,但增速水平依旧未恢复到疫情前:1、生产、产能、价格底部共 振向上,修复动能较强;2、库存虽去化,但仍处中位,结构上依旧有待去化。另一边,美国制造业周期也受疫情冲击而快速出清。2019 年,美国制造业步入周期下行。产能、库存皆处在历史高位,伴随降息对冲,需求 阶段性企稳,但供给端的出清并未充分。因而若是常态下,美国制造业的整固我们认为 有望延续至 2021 年。2020 年二季度,受疫情冲击,需求快速萎缩,美国制造业同中国一样面临大规模出清。 供给端库存与产能均面临大幅回撤去化。当前,除了产能仍偏高,整体处在下行周期之外。产量、库存、价格均于历史低位共振 向上。低库存背景下本轮美国制造业的修复同样不容小觑。本轮特质:海外重于国内,制造甚于建筑有别于上一轮周期,本轮所衍生出两处不同特质:特质 1:海外优于国内 一是海外优于国内,本轮通胀交易的基础在海外大规模对冲政策刺激,而中国受高效的 疫情控制政策从容有度,扁平化周期延续。国内:周期扁平化,整体趋于稳态 近年国内终端需求宏微观层面均呈现明显的扁平化效应。宏观视角上,需求结构性景气 支撑,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相对稳健,如地产对冲基建和制造业下滑,地产内部一二线和 三四线的结构性分化;微观层面上,近年社会库存权重放大,导致诸如钢铁产业链季节 性明显被平滑,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特征。海外:大开大合,政策规模空前海外今年经历大开大合的波动,受制于疫情控制的低效,政策对冲幅度较大:3 月,海 外疫情爆发引发流动性危机,工业金属大跌入坑;4 月,国内经济率先复苏,带动工业 金属“V”型反弹;7 月-8 月,海外经济复苏对冲国内经济转淡,工业金属高位振荡;9 月以来,欧洲疫情二次爆发,压制海外需求,工业金属有所走弱。而本轮的货币宽松以及财政赤字规模或将创历史。美联储领衔全球货币宽松。美联储应 对疫情扰动除降息外,采取了包括 QE 在内的一些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欧洲央行方 面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并扩大量化宽松计划,年底前追加 1200 亿欧元的净购买计划; 而日本央行 3 月将国债购买规模上调至每年约 80 万亿左右,4 月底会议决定撤销增幅 限。而这样级别的宽松,从历史观来看,有引致滞胀的可能。特质 2、制造好于基建二是制造优于建筑,上一轮周期地产链景气制造业受制于高库存产能去化,而本轮恰相 反,地产基建平稳,而制造在出清后或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建筑链:基建资金受掣,地产销售尚佳不同于上一轮周期地产基建的强势,我们认为本轮地产建筑链整体维持稳重偏弱格局。 4 季度展望明年,基建方面专项债发行高峰渐过,4 季度以及明年下行概率加大,11、 12 月基建层面的资金或受到考验;而地产方面,虽然调控政策不断,但是整体销售尚佳,所以“回款-开工-施工”前期并未受到过多影响,当然,10 月赶工后,季节性现象 将主导地产需求走向,政策影响力也会在跨年之际主导开发商行为,从而影响来年预期。制造链:出清充分,筑底启动景气周期 本轮制造业经历上一轮的深度出清,当前普遍处在低产能低库存的格局之下,随着下游 需求的修复我们预计整体制造业将盈利景气周期启动。而近期中观层面也有显著反馈。 以钢铁为列,盈利表现上,冷轧是少有盈利环比改善品种,在总体需求持续性受限之下, 冷轧对应的下游季节性效应较少,汽车产量数据也持续优化,因而受限程度也相应较低。特钢大势所趋,高端方兴未艾后工业化时代,制造转型升级正当时工业化阶段表现为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不断上升,究其内在原因,是工业 化所表现出的基础设施建设伴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快速发展,此一阶段普钢需求稳步攀升。 而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时,特钢领域需求的提升将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带来高端 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加大。 后工业化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2015 年我国第三产业 GDP 占国民 生产总这比例为 51%,后工业化时代正式开启。本质上看,“后工业化”是在物质基础 达到一定水平,供给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改变生活方式,需求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 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后工业化这一特性表明社会高端技术产业需要担负 更加重要的责任,与经济增量时代传统领域对普钢需求的扩张类似,后工业化存量经济 时代面临结构转型,各领域高端制造发力则推动特钢需求扩张、特钢应用面也更加广泛。日本的制造转型升级或许能参考借鉴。20 世纪 70 年代,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 受制造业及高新技术型产业崛起驱动,特钢需求大幅提升,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1973 年日本钢铁产量达到历史峰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均处于缓慢下降。与这一走势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特钢作为钢铁的子行业,几乎同时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如前所述,日本特钢产量在钢材总产量中的占比从 1975 年不足 10%,迅速提升到 1985 年 超 19%。除了量的提升,日本特钢产品的结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由于这一时期新兴崛起的产业 对特钢的需求多为高端特钢产品,所以日本高端特钢的增长速度比一般特钢更快。从具体细分品种来看,汽车所用结构钢,核电所用高温合金、耐蚀合金,机械所用高强钢的 产量增长尤为迅猛。国内特钢低端主导,高端空间广阔中国目前的状况与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类似:同样经历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和经济增速 换挡,同样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变革。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往往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在当下制造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高速推进。 供给格局方面,国内中低端特钢(非合金钢和低合金钢)占比高,供给相对过剩;而高 端特钢占比 25%,明显低于日本 68%水平。中国进口特钢均价约为 9067 元/吨,产品 中绝大多数为高端特钢,近两年国内特钢进口量高速增长,侧面印证国内高端特钢供给 偏紧,在高端制造升级步伐中需求亦更为广阔。特钢之选择:关注具备高护城河的优质细分龙头落地到特钢行业的定位与发展趋势,不能仅以重资产、周期性、同质化的大宗视角来看 待一个具备如此大差异化的细分子领域。特钢未来的产业趋势会具备几个明显的优势:1、行业周期性弱,成长性强:与下游周期性波动大的普钢不同,下游分布在汽车、航空 航天、炼化油气等高端制造领域的特点,使得行业更容易与下游用户深度绑定而订单稳 定,盈利波动性大幅减弱;2、龙头具备极强的先发优势,赢者通吃,强者恒强:高技术壁垒、重资产投入、持久长 期的认证都在无形之中构筑细分龙头的护城河,后进入者所面临的最大难度不只是资金, 更在软实力方面;3、龙头盈利稳定性好可有效带动估值重构:盈利开始逐步摆脱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稳定 性溢价,会逐步反映在估值提升。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