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申请条件彩排记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申请条件

香港一直是大陆学生的热门留学地,每个学校的申请条件都不一样,所以大家去香港留学之前一定要提前看好申请条件,提前准备考试以及一些申请所需的材料等,下面和智课选校帝来看一下详细的介绍吧!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申请条件需要做两个准备:第一,论文的撰写。论文的撰写通常涉及选题、形式、内容三方面的要求。选题上的要求:不同培养模式里的博士生可以自愿确定选题方式,但是研究的领域却有一定的要求,反映了三种模式培养目标的根本差异。科研型模式,要求论文的选题具有“学术价值”,能够对发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做出学术贡献,达到出版专著的水平;专业型模式,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应用型模式,要求学生的选题必须围绕实践中的问题,并能在论文中提出独特的、有价值的解决途径。形式上的要求:主要是指字数要求和论文格式要求。字数要求因专业而异,如香港中文大学对博士论文字数规定为:每篇非理科论文中文不超过15万字,英文不超过10万字,理科论文中文不超过7万5千字,英文不超过5万字。另外,各校对论文摘要的字数也有规定,如香港大学要求博士论文摘要为200-500字英文。格式要求包括语言、字号、纸张规格、页边距、摘要的形式、装订的形式和颜色、呈递的册书、论文的电子版本,等等。内容上的要求分为两种:一是对论文组成部分的要求,二是对论文原创性的要求。关于前者的规定为:论文正文前必须包括完整的目录、摘要、声明(声明论文中的任何内容末被用于其它学校申请其它学位)。正文必须包括导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论证过程等若干章节。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结论及其论证,论证要有说服力,否则结论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原创性,各大学都提出了详尽的规定,虽然对于“原创性”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总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点:①论文有助于扩充该领域的知识,体现出发现新事实和独立批判能力;②在即使并非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原创性的方法、视角、观点或结果。专家们在审查论文时,就是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原创性”。第二,论文的答辩。博士学位候选人要在论文答辩前四个月提出递呈论文的申请。论文要提交给由3—5名著名学者组成的论文审查委员会,每位委员都必须对该论文写出书面意见,辨明论文的优劣及能否授予博士学位的理由。论文提交后,四个月内举行学位论文口试或笔试,,即答辩。答辩通过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应的博士学位。如果论文被认为符合学位标准,但不能通过答辩考试,则可一年内再复试一次,若仍不通过,那么此次申请宣告失败。审查委员会在考试后必须做出决定:或颁授博士学位,或聘请新委员来解决有关争论,或建议修改论文再行复试,或准予毕业但不授学位,或建议改颁相应硕士学位等。以上是智课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智课选校帝。

经验

港科大博士毕业后,我主动申请来南沙工作

那是2008年的秋天,我刚刚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吴景深教授有一天和我说:“吕冬,有空去我们组在南沙的研究中心看看吧。”于是,第二天,我就奔赴南沙了。我记得,当时我是坐大巴去的,路上花了五六个小时才到了南沙。最后,车停在了“旧镇”。下了车有点儿傻眼,汽车站十分嘈杂,到处都是摩托车,幸亏有来过的同学同行,要不我还真挺慌。““旧镇”离我们研究院有4公里左右。当时我们几个兄弟打了摩的去的,一路上风驰电掣,后来想想应该也没有多快,就是风大而已(哈哈)。初到资讯科技园(霍英东研究院所在地),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与港科大在香港清水湾的校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居然有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也可能正是为此,南沙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印象。之后,我频繁往返于南沙和香港之间,在我读博的后半期,我索性在南沙常住下来,完成了我博士论文的大部分工作。当时很多港科大的同学觉得南沙有点远,有点偏僻。我却自得其乐,感受着南沙给我带来的那份平静。博士毕业后,我主动申请到港科大在南沙的研究院工作,直至今天。//南沙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充满了生机与机遇//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了她独一无二的优势。位于中国最繁华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毗邻广州市区、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光是广深的经济体量都已经逼近5万亿。如此大的体量带给南沙海量的机会,也给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很幸运,我赶上了南沙蓬勃发展的开端时期,跟随着南沙的发展,我也慢慢地在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我是搞材料的,在南沙工作让我有很好的资源将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工业化产品。由于可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实现1小时内通勤,我们迅速与广州、东莞及深圳等城市的新材料企业建立了很紧密的合作关系及产学研体系。这几年,我们在新材料研究、产品化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另外,我们也利用南沙的发展优势大力开展新材料高端科技服务的业务,尤其是在电子封装及其可靠性方面,已服务了大湾区数家国际知名企业,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会在南沙继续将香港科技大学大量原创性成果产业化,在大湾区实现工业价值。南沙近几年飞速发展,在科技、金融、交通、航运等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交通方面,近几年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地铁4号线延长线的开通让广州市区的人们更频繁地到南沙来,了解南沙或在南沙居住,也让我们研究院的同事上班更便利了,普遍节省了20-40分钟的宝贵时间。两年后,随着快速地铁18号线的通车,南沙到市区的公共交通时间将进一步缩短至30分钟,这将大大加强南沙与广州市区的联系,为吸引人才及商业活动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更让人兴奋的是,南沙庆盛高铁站也开通运营了,庆盛站是广深港高铁中的一站,可以大大节省我们到深圳及香港的时间,为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随着南沙大桥的通车,著名的虎门大桥不再拥堵,节省的不只是时间,更增添了一份信心,让南沙名副其实地四通八达,高效通勤。当然,南沙交通的变化绝不仅仅如此,未来还会有高铁、深中通道、高速地铁、高速公路引入南沙,我无比期待。南沙中张开环抱欢迎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包容且贴心地让他们在这块热土上奋斗。我常常给我的朋友介绍南沙,我把她比作广州东南端的“希望之星”,是实现理想与梦想的地方。时间过得真快,南沙自贸片区已经挂牌5周年了,看着美丽而现代的南沙,我觉得我没看错这块地方。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南沙区可以进一步建设大湾区科技高地,发展一批具有世界级的高端科技服务团队,为大湾区原创性科技进步及产业进一步升级积累宝贵资源。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未来的20年是中国的20年,我相信,南沙会是中国那顶王冠上面最闪亮的宝石之一。【作者】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先进材料研发部总监吕冬博士【摄影】刘伟【整理】南方+记者 宾红霞【作者】 宾红霞【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望日莲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开启2020fall研究型硕士及博士入学申请

香港科技大学又双叒叕传出新消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开启2020fall研究型硕士及博士入学申请。这已经是港科大广州校区第二年招生了,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2019年先行招收了106名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ate),在香港的清水湾校园授课,试行港科大(广州)拟设的课程、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你想知道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招生计划,一起看看看吧。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试点计划为配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南沙设立分校的筹备工作,香港科技大学在清水湾校园推行广州试点计划,开始招收研究型研究生(RPg)。这些学生将在香港科技大学将设立的研究中心下进行跨学科研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致力提供与香港科技大学相同质素和标准的教学环境,并以英语为基本语言。根据香港科技大学的要求,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拥有不同的兴趣、观点、能力和创业精神。香港科技大学—国际认可2019年THE世界年轻大学中位列第1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322019全球就业能力大学排名第101.申请时间目标招收150名学生(全日制博士及研究型硕士)申请开始时间:2020年2月申请截止时间:2020年3月15日入学时间:2020年9月2.申请要求一般要求:受认可的学士/硕士学位。语言要求:雅思6.5,均分不低于5.5或托福550(纸考)/80(机考)及以上。*申请人在下列情况下无需提供雅思/托福成绩:第一语言是英语或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3.申请专业研究领域包含:先进材料、大气与海洋工程、可持续能源及环境、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分析、人工智能、数字媒体及艺术、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政策与创业、金融科技、智能运输、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来源于香港科技大学官网4.学费及奖学金学费:42100港币/年(暂定)奖学金:18030/月(暂定)*所有根据广州试点计划被录取的学生都将获得奖学金,不需要再递交申请。5.上课地点及毕业证学习地点:2020年9月—2022年在香港清水湾校区学习预计在2020年9月后搬至广州校区学习。毕业证书:将获得香港科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颁发的毕业证书。

三浦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开放2021研究型硕士及博士入学申请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开启2021fall研究型硕士及博士入学申请。这已经是港科大广州校区第三年招生了,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在2019-2020年先行招收了超过250名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ate),在香港的清水湾校园授课,试行港科大(广州)拟设的课程、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你想知道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招生计划,小编都已经整理好了,一起来看看吧。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试点计划简介为配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南沙设立分校的筹备工作,香港科技大学在清水湾校园推行广州试点计划,开始招收研究型研究生(RPg)。这些学生将在香港科技大学将设立的研究中心下进行跨学科研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致力提供与香港科技大学相同质素和标准的教学环境,并以英语为基本语言。根据香港科技大学的要求,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拥有不同的兴趣、观点、能力和创业精神。国际认可2020年THE世界年轻大学中位列第12019全球就业能力大学排名第10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第271.申请时间目标招收共150名学生(全日制博士及研究型硕士)申请截止时间:2020年12月1日(HKPFS申请截止)2021年6月1日(最终截止)入学时间:2021年9月2.申请要求一般要求:受认可的学士/硕士学位。语言要求:(满足其一即可)雅思6.5,均分不低于5.5托福550(纸考)/80(机考)及以上。*申请人在下列情况下无需提供雅思/托福成绩:第一语言是英语或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3.申请专业研究领域包含:先进材料、大气与海洋工程、可持续能源及环境、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及分析、数字媒体及艺术、城市管理与设计、金融科技、智能运输、生物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详情了解各研究领域,可后台咨询小编。4.学费及奖学金学费:42100奖学金:图源自香港科技大学5.上课地点及毕业证学习地点:2022年以前在香港清水湾校区学习。在清水湾校区,学校为学生提供住宿。预计在2022年9月后搬至广州校区学习。毕业证书:将获得香港科技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同时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颁发的毕业证书。小编提醒:目前各港澳高校硕士博士申请通道均已开放。早准备,早申请,早录取。

井盖儿

香港科大教授温维佳博士: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袁老师访谈录

近日,香港科大商学院联合零壹智库共同推出《袁老师访谈录》直播访谈栏目,聚焦在科技与商业领域,访谈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本期访谈邀请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博士,话题为“听诊未来,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以访谈和主题分享相结合的形式,带大家深入了解“科学研究与政府决策”领域的新知识。本期嘉宾介绍温维佳,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教授在微流控及芯片设计及制备、基于微流及纳流的POCT技术、微米及纳米生物材料,先进功能结构材料,软物质及光电子先进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处于国际上领先地位。其主要成果均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迄今已发表了300 多篇SCI文章,被多次邀请在著名杂志编写评论文章,文章引用超过8000次。温教授已获得 18 项美国专利,40多项中国专利。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2013年担任农业部公益性项目“微流PCR项目”的首席专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项研究成果也已被成功转化并孵化了三间国家高新企业。以下为访谈全文:Part 1初识教授:初识核酸检测袁老师:在疫情初期,您带领团队就研发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新冠病毒检测仪。从取样到检测结果约40分钟内即可完成确诊。对于新冠病毒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核酸分子检测,一种是抗体检测。目前,在国家的诊疗方案里,核酸检测是主要的确诊手段,抗体检测更多作为补充检测指标。您们研发的检测仪,到目前为止,还是核酸分子检测领域最快的是吗?您和您的团队是怎样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里,研制出如此领先的检测仪?温教授:我们现在的检测仪最主要的还是核酸分子的技术路径,从取样到检测结果约40分钟内即可完成确诊。首先我想纠正一点,这个仪器不是一天两天研发出的,我们是从2005年就开始做了相关研究。在2008年我们就开始做第一款All-in-one的检测芯片,2009年我们把微加热器和传感器集成在一起并发了相关文章,2011年时我们发表了第三篇文章。2016年我的学生高一博博士毕业,他表示要创办一间公司,希望将我们原来的成果转化,即深圳尚维高科,主要是做快速分子核酸检测,这是世界上现在比较少见的仪器,我们称为on-site (实时快速)检测。我们的要求是在25-40分钟之间完成核酸检测。至今公司成立了三年多,已经取得了EC等资质,是国家高新企业,也是深圳市的院士工作站单位。这一次新冠病毒出现以后,团队只花了几天时间研发完成了试剂盒,匹配我们的仪器。试剂盒是在几天之内研发的,而仪器本身不是。现在的病毒检测仪器目前有两款。一种包括试剂盒,芯片及PCR仪。做前处理以后,将DNA进行扩增,可以很快得到结果,操作难度也很低;另外一种是on-site,可以用一个箱子把所有的仪器、试剂及芯片及前处理器放到一个箱子里,它可以拖到任何地方做现场检测,最适合机场及海关检疫。袁老师:温教授,您是一位物理学家,您从小就对物理和动手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就动手做过捕鱼器、组装过自行车、收音机,配过钥匙等。请您用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下您的专业和科研领域吧?温教授:我现在的专业主要是涉及软凝聚态物理,涉及很多新材料,比如智能功能材料、超材料、生物材料以及电子通讯材料。除此之外,也做一些智能制造的研究,涉及仪器和关键部件的研发。袁老师:2014年,您也是站上了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讲台,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那当时是什么项目,获得了如此的殊荣?温教授:当时我们的获奖题目是"巨电流变液"的项目,主要是涉及新材料,它是一个智能软物质材料。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平常这个材料是液体,像牛奶,当你加电场之后可以从液体变成固体,去掉电场之后又变回液体,是一个状态可逆的材料。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智能减震系统,比如越野车要爬坡下槛很不舒服,有了我们的减震器就可以坐得很平稳,可以自动来调整你的减震阻力大小,这样的话,开在山坡相当于坐在沙发里一样舒服。另外,下一代的人工骨关节也可以用这个材料。袁老师:温教授,您被誉为新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魔术师”您攻坚下来很多的科研项目和专利,现在回想起来,最难的是哪个?温教授:我记得有两个最难的时刻。第一个是2014年获奖材料的研发。从1992年开始做基础研究,一直做到2000年,花了8年时间把基础研究的材料性质搞清楚,直到2003年发现了新材料,基本是花了8年时间把这个事做起来;另一个是电磁波材料,这个是2000年开始在科大做的项目,可以说那几年我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甚至通宵,因为做起来后实验不能停。Part 2访谈嘉宾主题分享: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袁老师:在创业的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和最受期待的,是拥有高科技项目的科研工作者。教授,无疑是拥有最多高科技成果的顶尖科研人员。我们也看到,一些高校也纷纷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或支持教授去参与到创业中去。那么在创业项目中,温教授推荐创业项目应该有的特质是什么?又不推荐哪些项目去创业呢?接下来,我们就请温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硬核创业之道!温教授:一般的课题首先要有原创科技,原创科技一般是从你发表的文章和你的发明创造开始。做教授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把学生教好,把书教好;第二个是在教书的同时还得把研究做好,你的文章要在全球顶尖杂志发表。首先你要知道创业的项目的特质,有四个最重要的特质:第一个是原创性,第二个是独特性,第三个是先进性,最后一个是持续性。原创性-即你的成果是从原始idea开始,它是非常特别的发现,别人抄不了。独特性-即你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和人家不一样,这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先进性-即使你的成果很好,但不能转化也不行,所以工艺尽量简单,设备不要太贵。持续性-即你必须要不断的研发,不断的引领这个领域的前沿,这需要教授和学生长期研发,也就是说产品要有迭代性。关于不要做的事情,第一个就是周期太长,花销太多的不要做;第二个是产品不能迭代的这种创业不适合,它是短期的行为;第三个需要拿证的、需要强制性的国家认证,比如药、医疗器械这些就不适合创业。袁老师:您现在有三家企业,能不能介绍一下您这三家企业都是做什么的?温教授:第一个公司-华科创智。现在是深圳市的明星企业,我们现在做了全球最大的纳米银线的生产及透明导电膜生产线,可以做110寸的电子会议平板,可以书写也可以触屏。第二个在重庆的禾维科技,是做智能玻璃的高科技公司。这个玻璃也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它在通常情况下是透明玻璃,当夏天阳光很强的时候就变成磨砂玻璃,可以把直射光变成散射光,阻挡光的侵入,我们称为智能环保玻璃。第三家公司是刚才讲到的深圳尚维科技,主要是做分子诊断的。这几家公司都不完全一样,是交叉学科的集成,这三家公司也都是国家高新企业。Part 3问诊未来:广州校区一览袁老师:如果分别用一个词去形容香港清水湾校区和广州南沙校区的话,您会什么词?温教授:清水湾校区是依山傍水,幽静大气,适合学生苦读,教授苦研。南沙校区,我认为今后一定是世界一流的校区,非常漂亮,学科设置是交叉学科,基础和应用并进,服务大湾区,一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词总结:“高大上”。袁老师:我们看到现在温教授还有一个新身份-香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您能介绍一下,功能枢纽是什么意思吗?您作为功能枢纽署理院长,主要负责什么方面的工作?广州校区现在的发展进度大概是什么样的吗?我们的广州校区与校本部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吗?温教授:枢纽是可以互相交叉,我们有4个枢纽(function 、information、system、society ),这几个枢纽中每一个枢纽里包括四个学域, 这16个学域在不同的hub,每一个枢纽里也是完全融合的交叉学科。广州南沙校区是跨学科融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尝试,是一种新型大学的模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这种跨学科的、未来型的人才。目前建设进展很顺利,基本主要规划已经做出了,很快会施工。另外,很幸运的是今年我们要开始招第二批新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希望大家可以推荐合适的人来香港科大求学,我们希望一起把科大南沙校区建设得更好。袁老师:我们这个系列也是问诊未来院长系列,所以我们也要请院长都来给我们问诊一下未来。我们想向您问诊的未来是您觉得在物理学领域,未来最大的突破是什么?我们广州校区的未来又会是如何?温教授:物理学研究的领域太多了,我认为从物理基础研究开始到应用,离不开新材料、先进材料。以后新材料是物理方面的新突破,各种新材料出来,我们的时代就不一样了。关于广州校区,我一直和几位教授讨论,以后广州校区是“科学有高度,应用有前景”。我到全球很多学校都去访问了,我感觉香港科技大学可以有很多的自由空间做你想做的事。我们可以招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生,在其它学校很难做到。香港科技大学从清水湾校区到广州校区,都是非常创新及上进的,我很希望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Part 4互动问答:全方面了解教授袁老师:我们在留言区中也选出了一些问题来和教授探讨。有一个问题是跟您的检测仪比较相关的,观众说今天刚看到一个新闻,由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发,采用快速增加遗传物质的技术,除去采集样板和检查前处理的时间,只需15分钟就可以得到结果,此外,这个设备体积小,方便携带,可以同时检测4人的样本,一台机器的价格大约为几百万日元,不知道这个检测设备靠谱吗?温教授:不能说人家不靠谱,但有一个标准,核酸检测仪是40个cycle,大家可以算一下40个cycle花多少时间,一般的加热器不可能做那么快,可能它是恒温PCR,即等温PCR,温度不会变,一个cycle从90、50、70多度循环一次,一个cycle里面每个温度要停留一定时间,所以可以算一下40个cycle需要多少时间,15分钟能完成吗?但我们可以理解为有可能大家采取的技术路径不一样。袁老师:还有人问到您的检测仪现在已经市场化了吗,可以买到了吗?温教授:可以买到,现在已经市场化了,我们的公司叫深圳尚维高科,最近也有很多国外的经销商和厂商希望和我们合作。袁老师:还有人问广州校区预计多久能完工?温教授:2022年9月,全校师生入住,新校区开学。袁老师:还有一个关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香港科技大学是否有转化的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机构?温教授:我们有TTC(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技术转移中心,可以通过TTC转化,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每年有52天可以忙自己创办事业的公司,这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特点。袁老师:请您以大家都听得懂的方式简要介绍一下采用芯片测试核酸的原理。温教授:举个例子,一般的核酸检测仪是一个大的加热台,可以测96个样品。把这么大的加热台加热,因为热容量比较大,加温很慢,散热也很慢。整个循环需要时间很长 ,一般的大型仪器不能做快速检测,这是热容量决定的。我们的芯片是微芯片,它的传热很快,热容量比较小,可以快速的进行循环。这里面有两个技术,一个是加热技术,第二个是芯片技术。袁老师:感谢观众们的提问。接下来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快问快答环节,我们也是准备了几个有趣的问题,请温教授回答:袁老师:温教授,我知道您是重庆人,重庆人能吃辣。您能吃辣吗?如果吃辣椒的水平在1-10级的话,您是几级?温教授:很能吃辣,第五级。袁老师:听说您很会做菜,您的拿手菜是什么?温教授:麻婆豆腐、鱼香茄子、回锅肉、粉蒸肉。袁老师:如果一个高中学生在选择大学的专业,您会怎么劝他选择物理专业呢?温教授:如果人不是足够聪明,我劝他还是不要报,因为太枯燥。袁老师:您是工作狂吗?温教授:我不是,我也经常去走一走、玩一玩,但日常基本是早出晚归,因为在办公室研究的事情太多。袁老师:您是运动达人吗?最爱什么运动?温教授:主要是游泳、跑步,以前也打篮球,现在不行了。袁老师:香港科大校园里面最美丽的风景是哪里?温教授:从我办公室往外望去就最美丽。袁老师:您现在的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温教授:现在的梦想就是有时间睡个好觉。主持人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创业路上,除了必要的管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公司的核心技术。回观温教授的硬核创业之路,各位创业的伙伴们可以深入了解温教授给我们分享的四件法宝,原创性、独特性、先进性和持续性缺一不可。正如温教授所讲,新时代需要的是知识融合的未来型人才,站在新时代的前沿,香港科大即将落成的广州校区也将在学科融合上走出开创性的一步。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End.「《袁老师访谈录》下期节目预告」3月11日(周三)20:00,我们邀请到了WeLab虚拟银行董事局主席、香港科大商学院前院长、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教授,与我们分享“科技铺就创新之路”!

享礼

港科大(广州)2022年正式招生!最终招生规模10000人

2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一期工程发布了两条招标公告,对核心建筑、配套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分别进行公开招标。一同发布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披露,港科大(广州)计划自2022年开始正式招生,首六年将在重点交叉学科领域,先行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最终达到10000名在校生规模,其中研究型研究生6000人,本科生4000人。最终招生规模10000人 研究型学生占六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港科大(广州)计划自2022年开始正式招生,首六年将在重点交叉学科领域,先行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一期研究生达到4000人;港科大(广州)原则上在正式设立后的六年内开展本科生教育。最终达到10000名在校生规模,其中研究型研究生6000人,本科生4000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项目合计总投资估算约为958542.6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06116.71万元,建设用地费352425.97万元。港科大(广州)学生同时享受双学位项目拟建设地点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庆盛枢纽片区,规划用地面积为7.98平方公里。根据学校定位,探索合作建设一所交流互融的世界一流湾区大学。港科大(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全国和全球招收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实施全程培养,授予港科大(广州)的学位。同时,港科大(广州)学生也注册为港科大学生,授予港科大的学位。学科设置方面,港科大(广州)将结合国家对于“新工科”、“新理科”,以及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参考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先行在可持续发展、数字社会、数据科学及分析、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生物医学及生物医药工程、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创业、创新与管理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教学语言上,以英文为基本工作语言和教学语言,以把港科大(广州)建设成为与港科大同等质量与水平的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年度学费10万、15万港科大(广州)正式设立后的办学经费,包括运营、人事、教学、设施设备和基本的科研经费等,将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学费收入、社会捐赠等多途径筹措。报告还进行了收入估算,研究生及本科生年度学费分别为10万元及15万元。假设所有学生于校园住宿,学生宿舍每月租金为1200元。职员宿舍租金为薪金的10%。按照上述标准计算,预计2021-2030年研究生和本科生学费总收入为53.8亿元。其他收入(学生住宿杂费和职员宿舍租金)约19亿元。来源:南方都市报

啦啦啦

创新周玄武大咖说丨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刘江川

05:04刘江川(Jiangchuan Liu),1994年通过信息学竞赛入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9年以“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荣誉毕业;200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获得香港青年科学家奖。 现为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机学院终身教授,并获得大学杰出教授这一校内最高荣誉。

孰可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高民扎根南沙十一载 促成“超算南沙”对港开放

文/易扬每周坐船往返于香港、南沙两地,高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当时刚刚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以下简称“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并在后来一举促成了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开放。在过去的十一年间,高民一直尝试在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的鸿沟上搭建桥梁,如今更是游走在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的两个角色之间。“在推动科研成果对接产业这件事情上,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尝试的东西。”他说道。承担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双重角色跟人们印象中不善言辞的理工博士不同,出身计算机系的高民十分健谈。他专攻物联网技术方向,也是最早参与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筹建的人员之一,现在担任研究院的物联网研发部总监。高民和团队在物联网技术的落地应用上做过不少探索,曾为中国电信、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华为等企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从NFC支付到冷链跟踪等技术,先后获得了3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在近两三年,他们开始尝试直接推动科研成果的孵化落地。由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孵化的广州码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高民带领的其中一个初创团队。这家以感知技术为主攻方向的科创企业,主要提供基于微信的室内定位一体化解决方案,而该团队的技术应用已于今年2月在广州南站落地,截至目前累计使用已有几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高民的首次创业经历。早在1999年,他刚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便与师兄合伙开了一家专做在线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公司,涉足最早的云计算概念。尽管同时承担了科研带头人与创业者的角色,但在高民看来,科研和创业是两码事。“科研本质是为人类创造知识,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不大会考虑比如成本、适用性等因素,而这些东西在做产品时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创新更重要。”他认为,正是科研者与创业者两者迥然不同的思考方式,让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之间隔着一条天然的鸿沟。所幸的是,近年来包括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在内的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上做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让高民相信,在科研和产业间架起桥梁这件事情还有很大的值得探索的空间。促成超算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开放通过香港专才的输入计划,高民如今已成为一名拥有香港籍的高端技术人才。从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设立至今,他得以见证并参与粤港科研协作的进展历程。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开放服务平台,便是由高民参与促成的。超级计算资源对科学研究很有帮助,常常用于大气、海洋、生物分子等复杂运动的模拟。“香港八大院校里的很多科研团队都要用到超级计算,但是苦于香港本地缺乏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做超算非常辛苦。”曾有一位在做科研的老师对高民说,他每次做超算只能通过硬盘拷下1TB的数据,让学生送到超算中心进行处理,再将算好的数据“人肉”带回香港。“如果让香港科研界得以分享广州的超算资源,不仅能提高超算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大幅提升香港科研的创新效率,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在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筹备建设之时,高民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倡议,最终成功促成南沙分中心架设专用数据通道到香港,实现了广州科研资源与香港科研界的对接。据悉,自2016年国家超算广州南沙分中心试运行以来,如今约有160个港澳科研团队使用该平台。这已经是高民到南沙的第十一个年头了。他还记得,初到南沙时,这里还是一个村镇模样。“当时我们都调侃南沙是个‘三无地区’——无超市、无的士、无巴士,”高民笑着说,“现在这里高楼越来越多,地铁、高铁也在兴建,慢慢有了城市的样子。”他也明显地感觉到,这几年南沙的科技型企业越来越多。高民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同城化的推进,将有更多的港澳籍科创人才选择来这里扎根发展。(通讯员:余丽颖)

龙江颂

香港科大教授李世玮:LED产业的过去与未来

香港科大商学院联合零壹智库共同推出《袁老师访谈录》直播访谈栏目,聚焦在科技与商业领域,访谈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本期访谈嘉宾是李世玮教授,他不仅是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和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的院长,也兼任了香港科大(广州)校区系统枢纽署理院长。他本人的业余爱好还涵盖了航海、相声等,在本次访谈中,主要围绕LED封装和香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布局等话题与教授进行了交流。本期嘉宾介绍李世玮教授,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其后担任汽车工程中心测试工程师三年。他于1992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加入香港科大任教。李院长的研究领域覆盖晶圆级和三维微系统封装、LED封装和半导体照明技术、增材制造与3D打印、以及无铅焊接工艺及焊点可靠性等。他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近400篇技术论文。于1999、2003、2008和2013年分别被英国物理学会(IoP)、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国际微电子组装和封装学会(IMAPS)评选为学会会士(Fellow) 。李院长曾担任《IEEE 元器件与封装制造技术学会》以及 《ASME 电子与光电子封装技术学会》的全球会长,开创了亚洲高校获选为这两个学会全球会长的首例。他还是晶科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以及香港地铁LED照明项目负责人。以下为访谈全文:袁老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专业研究领域吧?李教授:从最根本来讲,我骨子里面就是一个机械工程师,我的本科就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汽车工程中心担任汽车测试工程师,后来到美国念书慢慢转到其他相关的领域。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在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的专业是有关结构及材料力学。到香港后,由于大环境和本地产业的关系,就把我在材料力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微电子封装和组装上面。前十几年最主要做微电子,十年前全球有一个半导体照明的风潮,本地周边的产业也是非常蓬勃兴旺,我也是借这个浪潮把我原来在微电子封装领域的知识应用到LED光电子封装领域。最近这些年来,我做的最多的就是LED半导体照明,再慢慢进入到非照明的领域。袁老师:我们接下来还想跟您聊聊最近的新冠疫情,刚才您也说您是LED方面的专家,请您结合专业谈谈对本次疫情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说LED在疫情下的非照明应用。李教授:我个人对于这个新冠疫情看法,这是一个自然循环,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地球循环里,这些瘟疫、天灾是难以避免的,我想大家就把这些逆境当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吧!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这个逆境下有很多新的商机、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甚至人情冷暖,也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们香港科大在疫情当中,也有很多同事做了很多的贡献,包括温维佳教授的可携式快速检测设备、刘明教授的无人车、杨经纶教授的可防护90天的喷涂液等等。我的研究领域是做LED封装,LED目前大家所熟悉的应用就是照明,但是事实上LED它的功能不只是照明,也可以作为杀菌消毒的设备,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应用领域。最近我也与我的学生在申请一些政府项目,我们打算把紫外波段的LED运用在工作服或者防护设备的消毒杀菌,希望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袁老师:这次新冠疫情给全人类一个大的考验,让我们经历一次大的考试,我想我们在人生当中总是有一些磨难,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可能是最重要的,当然也希望像您这样的科学家能够多多推出科研成果,帮我们一起渡过这场大考。袁老师:我这里有两张李院长风格迥异的照片,一边是西装革履,一边穿着航海装,李院长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不仅学术研究做的好,兴趣爱好也广泛深入。他还是位航海专家,大家也称呼他为李船长。李教授:我只是想说能不能在学术界当个最会航海的人,在航海界当个学术最精深的人。(偷笑)袁老师:接下来有请李院长给我们进行主题分享,如何用先进科技打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科技转化的新航路。李教授:首先从LED开始,LED封装也是我个人在最近几年研究的方向。先介绍一下LED作为照明光源实际上已经是第四代,我们认为系统化的人造光源应该是从1810年开始的煤气灯,经过60年之后的爱迪生灯泡,又过了将近60年有了日光灯,在20世纪末我们就有了新的半导体照明光源LED,再往后60年有没有第五代光源让我们拭目以待。上图中的这个项目是由我负责的香港地铁照明项目。2006年香港港铁工程总监找我们来探讨,当时正好是LED半导体照明刚刚起步,所有的大型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有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希望找到替代性光源,能够把港铁的耗电降下来。后来港铁因为半导体照明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成名了,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港铁95%的车箱全部都是LED照明,包括站内的照明还有站内广告牌的背光照明都是LED,这些都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的。前面讲的这些属于照明领域,但是在过去几年当中LED已经进行了更新换代,最近几年LED的发展方向是可见光通讯的传输。比如汽车头灯的LED不只是为了看到和被看到,而是可以传递信息。另外很多植物工厂在不同的植物生产期用不同的波段照射植物,让它可以得到很好的生长。这个技术已经推广到畜牧场,用LED对乳牛进行照明,让它们生理反应更好,可以生产更优质牛奶。对于水产也是一样。下面主要介绍我刚才说的紫外线,刚才讲的那些LED的发光波段通常在400-700纳米,就是所谓的可见光范围,但是我们还有两个无限宽广的空间,超过700纳米波长的我们叫做红外线,低于400纳米波长的我们叫做紫外线。紫外下面又分成三个波段,320-400纳米的叫做UVA,主要用来做材料固化;280-320纳米的叫UVB,最主要用来做医疗保健;200-280纳米的就是UVC,用来做消毒杀菌。我真正研究比较深入的还是微电子IC封装,单单芯片本身没有办法使用,要发挥价值一定要把着装做好。微电子封装也是一样,是处于产业中游的一个工序。芯片跟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人脑跟人体近似,封装的功能包括保护芯片,提供能源、传输讯号和散失热量。我们香港科大在过去十年当中花了很多功夫开发新型的晶圆级封装技术,得到产业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半导体、芯片这个产业是需要非常多年的累积,在国外,尤其美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经验累积,虽然国内目前积极追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这方面还是落后。但是我们在上游落后不代表其他地方也落后,国内最近十年在封装领域已经有很明显的增长,政府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目前来讲,国内做封装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和市场,芯片方面还是要继续追。另外,在最近几年,我的团队也在外扩研究领域,目前积极推动以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对微系统封装做贡献。下面顺便介绍一下香港科大广州校区的情况。我们广州校区的学术架构有四个枢纽,每一个枢纽里面有四个学域,总共有16个学域。我最近获任命为香港科大广州校区系统枢纽的署理院长,系统枢纽里面有一个学域叫做智能制造,其中有一个类别就是3D打印跟快速原型试制,事实上就是我近年来最新在做的事情。我们把一些新的3D打印工艺应用到快速成型,能够制作出一些过去从来不可想象的东西。我们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把校园建设起来,软件硬件都是全力冲刺,这个校园预定到2022年9月正式开放,它的面积是1.13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香港科大清水湾校园的两倍大。这个校园里面有一条弯曲的河道,景观非常美丽。校园的中轴线就是一条运河,在全世界大学里面都是绝无仅有的。最近几年当中,香港科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做了一些布局调整,从我们香港清水湾校区连接到高铁西九龙站,往北首先就是进入到深圳福田,我们最近在深圳福田保税区取得了一个新的场地。另外,香港科大在深圳还有深圳研究院,以及跟北大合作的深港产学研基地。沿着高铁沿线走就到庆盛站,这个是我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所在,附近20分钟车程就是我们的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再往北走到广州南站,就是我们的佛山LED中心,是我在2012年到佛山市南海区建设的一个工程中心。广深港高铁可以视为是一条纽带和动脉,我们在沿线都设有站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我个人很有幸在这几个站点都扮演了一些角色,我是佛山中心创始人及首任中心主任,在广州校区担任署理院长,也曾在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担任院长,福田河套地区是我在一年多前争取过来的,我在深圳研究院也担任过六年的院长。所以我很荣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香港科大各个内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中。关于河套地区的项目目前已经开展,我们在福田保税区靠近深圳河边的长富金茂大厦取得总共6900平米的三层楼场地,我们已经建设了蓝海湾X孵化港,还有实验场地、培训场地。这个地方非常特别,因为地处深港之间,将来港方人员进到这个地方不需要入关,这个特色会让很多国际人士愿意来这边参与我们的活动,因为进入到这个地区以后他没有任何的出入境记录。关于蓝海湾孵化港,福田这边叫做Blue Bay X,BBX等于是升级版,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经成就了一个创业生态体系,现已有一些校友入驻,我们期待他们成为明日之星。蓝海湾在上个月刚刚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批准为国家级的众创空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成绩。我个人的航海经验有六年多,有机会经历了很多国际间的比赛,我个人觉得人生当中有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欣慰。我微信的头像有句丘吉尔的名言,他说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这句话值得大家体会。今晚的主题是“开辟融合创新科技转化新航路”,在历史上大航海时代开辟新航路就是在一个物理空间寻求最佳路线,但我认为开辟融合创新科技转化的新航路并不一定是在寻求一条物理空间中的轨迹,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都要有利他精神,唯有利他我们才能敞开心胸,才能进行各种的创新合作,包括我们的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融合创新。袁老师:刚才您提到智能制造的话题,我们看到这次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您觉得这对未来的智能制造,包括中国的智能制造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冲击,同样带来什么样的机遇?李教授:智能制造其中一个要点就是会开设很多无人工厂,当我们的产业链劳动密集度越来越降低的时候,我们就减少了人群的聚集。如果我们普遍地实施智能制造无人工厂,就可以大幅度减低这方面的顾虑。另外,无人工厂并不会必然造成工人失业,我们总会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应用,让我们的人力可以运用起来。从人的生物角度看我们生活的越来越轻松自在是应该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目标,我们出生不是为了要受苦受累的,我们出生应该是要来享受的,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追求更累的生活。袁老师:我觉得您不仅是科学家,也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家了。整个新冠疫情对未来智能制造的格局,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改变,如您所说的无人工厂。作为我们个人来讲,也是要升级我们个人的技能去适应未来改变。袁老师:我想请您介绍一下香港科大在哪些领域有什么好的科技宝贝和科技成果等着大家一起探索?李教授:我刚才讲到蓝海湾就是香港科大在内地的创新创业平台,做的非常红火,目前在深圳地区已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买车买双B”,双B就是奔驰和宝马,这是汽车的名牌,“创业就要找BB”,也就是蓝海湾孵化港 (BlueBay),现在深圳福田升级版为BBX,所以大家如果有创业想法,非常欢迎跟我们蓝海湾的同事接洽,我们希望可以达到合作互利共盈,大家在大湾区闯出一番事业。蓝海湾有六个重点面向:第一个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我们的一清创新,这是香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刘明教授创办的。刘教授非常年轻,现在还是助理教授,他加入香港科大没有几年,但是已经做了很大的企业,目前是一清创新的董事长,也是最大的持股人;第二个是机器人智能制造,代表企业是大仓机器人,由香港科大EMBA校友耿爽创办,是经营特种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销售的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个是微电子项目,澜达微电子是香港科大的易俊博士创办的,专注于无源无线传感芯片的研发与设计;第四个是新能源新材料,代表企业是全通电能,香港科大张东才教授、汤凯教授创办,最主要的是开发多功能电动车使用的快速充电系统;第五个是大健康生物医药,代表企业就是香港科大温维佳教授创办的尚维高科,他的可携式快速诊断病毒检测设备现在非常出风头;第六个是金融科技,代表企业是弘量研究,香港科大数学系校友黄耀东博士创办,他自主开发的AUQMON智能投资引擎已经被香港证交所认证,可以用这样的一个算法来为投资者进行咨询和投资服务。袁老师:您刚才的介绍让我们的校友和观众朋友更加了解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微电子、大健康等等这些最热门的也是最科技聚集的领域,香港科大都有最牛的教授,同时我们也孵化出来一些先锋企业,大家通过这个角度可以再一次看到我们香港科大的实力。一方面我们期待有类似大疆的企业孵化出来,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欢迎企业能够跟我们一起来合作,帮助我们把这些好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社会当中,造福更多的人。袁老师:您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生,就像您刚才说的,您爱好航海已经达到什么样的专业水平?李教授:航海界我们有三大离岸赛事,完成三大赛事是我们的愿景,这三大就是澳大利亚的悉尼霍巴特,这是628海里的航程,相当于1200公里的距离;第二个就是法斯特奈特,从英格兰南部到爱尔兰,爱尔兰那边有一个灯塔叫法斯特奈特礁岩,赛船绕过灯塔返航英格兰,也是600多海里的航程。这两个赛事我已经分别在2017、2019年完成了。第三个是纽波特百慕大,从美国的游艇殿堂罗德岛州的纽波特市,到大西洋当中的百慕大,单程大约600海里。今年我们已经组好队了,不过因为疫情原因不久前取消,要等到2022年才能再举办。据我了解,全球华人里面能够完成这三大的不到50个人,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人生目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袁老师:作为院长和作为船长有异曲同工之处,需要信任、需要兄弟,您觉得哪个更挑战,哪个更过瘾?李教授:过瘾的话肯定是当船长,因为在海上真的是很过瘾,会有各种不同的状况,大海的魅力是难以描述的,一天当中不同的海象、气象;偶尔会碰到海豚群;还有朝阳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令人难以忘怀的。袁老师:接下来您要跟我们讲讲什么叫“像狗一样工作,像猫一样生活”。李教授:其实这是一本书,是我几年前偶然之间看到的,一般来讲狗就是傻、忠诚,生活当中只做狗的话未免太辛苦了,猫是会过日子的动物,所以我们生活态度一定要学猫。袁老师:所以就是我们既要像狗一样努力忠诚的工作,也要像猫一样的享受生活。袁老师:我们这个系列也是问诊未来系列,您对LED封装这个产业,会有一些什么样的预测?李教授:我看好非可见光,就是非照明领域的应用,很多时候我们用的一些高分子材料希望它快干,在这方面可以用UVA LED做到。还有UVC方面,在消杀方面也有很多的空间,尤其是现在疫情当前,大家都知道消毒杀菌的重要性。由于产业结构的关系,目前的UVC还是比较贵,但是大家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会投入,投入量大之后价钱就会降低,我希望可以看到一个良性循环。袁老师:您觉得未来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李教授:其实有无限的可能,我个人并不崇尚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来就专心做事情,不要只幻想要拯救全世界。近期来讲就是希望能够看到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的第四大高新科技产业湾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事实上有很好的条件,我们有足够的人口、足够的产能、足够的资源、足够的面积,我希望在我还能看得到的时候,能够真正的实现世界上第四大湾区,我会觉得非常欣慰。袁老师:接下来我们在观众留言当中选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来自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请问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如何发挥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李教授:大家知道全国的GDP广东一直名列前茅,同时加上珠江口的香港和澳门,地理方面有优势。人才方面还是有待加强,因为有一些历史原因、政治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和北京在一条街上就有很多知名高校,而现在广州的名校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这些高校聚集两种人,第一个师资,第二个学生,同时也有一些辅助配套的人员。高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够有好的高校,能够吸引人,对于整个人力的聚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问题就是怎么让人才能够愿意进来,我想很多时候政府有一些人才计划也非常吸引人,但在执行上的一些本位主义需要改进。袁老师:下面一个问题来自赢鼎教育,在大学选择哪些专业可以参与到先进封装增材制造这些领域?需要做哪些准备?李教授:基本上工学院里面大部分科系都相关,比如说机械工程系、化工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做准备就是相关的数理化学科,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学生有很好的语文基础,我们招收的学生也要看英文成绩和语文成绩。袁老师:所以我们需要具备跨学科,多面素质的学生。袁老师:我们讨论区的观众提问香港科大广州校区本科招生情况是怎样的?李教授:本科还要等几年,我们学校规划从研究生开始,首先在五年内能够达到4000名研究生,再招收本科生。学校计划完全达到满载时包括6000名研究生和4000名本科生,所以我们跟美国加州理工一样,研究生数量会多于本科生。袁老师:来自MBAChina的问题是,融合创新科技转化对于哪些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来说是重大机遇?怎么把握这样的机遇?李教授:唯一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跟风,大部分人听到的都不是一手消息。投资首先需要自己了解,而且最好感兴趣。但是你真的要了解还要看团队,我们做创业大赛路演时,都会看团队,这个团队如果没有默契,甚至没有失败的经验,这些我们都是尽量少考虑的。所以看团队能力,并且深入了解他们的技术和产业真正做什么,而不是只是看表面数字,这个肯定是不靠谱的。袁老师:所以既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袁老师:来自雪球网的问题是中国芯的替代之路还有多远?李教授:近年来也是有不错的成绩,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说华为,他可以自己设计,但是代工就是找台积电或者其他的,产业链其实很广,但是这种事情不能心急,因为这些半导体需要大量的数据累积,这个不是说我投入钱就可以做到。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比较好啃的骨头是封装,近几年来国内走的比较理想,世界上也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产业,而不是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要做芯片,到最后可能会落差很大。袁老师:来自CSDN的问题是香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布局中会与哪些内地高校展开合作?李教授:目前我们都已经有一些合作了,比如说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里有一些是我们香港科大的老师。在广州,我们和华南理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有很密切的合作。还有从北方过来的很多科研院所,比如说在深圳西丽大学城的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康飞宇是我们香港科大机械系首批博士之一,这些都有很多联系,学术界联系的渠道是畅通的,因为学术界大家通过开会、审论文、审项目等都会有很多的联系。袁老师:来自欧路·心视界的问题是台湾和韩国在半导体产业有非常快速的发展,他们采用什么模式?对我们内地有什么启发?李教授: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在70、80年代飞利浦在台湾做生产,渐渐聚集产业资源,最后形成供应链,然后聚集形成科学园区。需要在适当时机做出重要决定,然后集中资源投入到里面。80年代有很多早期台湾到美国留学的人愿意回来做贡献,那个时候的海归已经带回来大量的知识,再加上各方面的配合,所以能够起步,现在台湾的基本经济全靠半导体。韩国有类似的情况,基本他们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同时有海归回来做人才支持。袁老师:接下来要进入到我们的快问快答环节:袁老师:您曾说如果可以做一个武侠人物,您想做陆小凤。那如果可以化身一个女侠,您会做谁?李教授:《倚天屠龙记》里面的赵敏。袁老师:如果可以的话您最想练就哪套武功?李教授:陆小凤的灵犀一指。袁老师:有什么兴趣爱好是您想尝试还没有开始的?李教授:高空跳伞。袁老师:您觉得世界上最难的事是什么?李教授:最难的事就是拒绝人家。袁老师:您最喜欢大湾区哪一个城市?李教授:香港当然很好,我也挺喜欢珠海的,深圳也不错。袁老师:接下来请李院长给我们推荐两本书。李教授:第一本就是我们这个标题,叫做《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这本书我买来就是放在书桌上面提醒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平衡的人生,你的生活只有工作累的跟狗一样是很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有猫的生活态度。另外这本书《危机领导力》,这里面讲一个冠军船长在大风大浪之间在船上的决策和一些思考的问题,现在很多EMBA的课程拿这一本当教材,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人在真正艰难的时候必须要做一些决定,这会是一本很有用的书。总结语本期访谈中,LED专家李世玮教授不仅为我们厘清LED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还展望了未来这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本期直播里,李院长也为大家梳理了香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发展脉络和布局规划,让各位校友及观众更加全方位地了解香港科大。End.4月22日(周三)20:00继续直播!下一期我们邀请到了香港科大工学院院长郑光廷教授,与我们探讨AI的新世界!

美狄亚

直播预告|明晚八点,香港科大温维佳博士谈“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

香港科大商学院联合零壹智库共同推出《袁老师访谈录》直播访谈栏目,聚焦在科技与商业领域,访谈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本期将访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博士,话题为“听诊未来,科研教授的硬核创业之道”,3月7日(周六)20:00-20:45,欢迎参加。主讲人:温维佳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教授在微流控及芯片设计及制备、基于微流及纳流的POCT技术、微米及纳米生物材料,先进功能结构材料,软物质及光电子先进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处于国际上领先地位。其主要成果均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迄今已发表了300 多篇SCI文章。被多次邀请在著名杂志编写评论文章。文章引用超过8000次。温教授已获得 18 项美国专利,40多项中国专利。作为大会主席多次组织相关的国际会议,并被多次作为国内外特邀报告。获得科学研究项目40多个,主持研究总经费一亿多元。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2013年担任农业部公益性项目“微流PCR项目”的首席专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项研究成果也已被成功转化并孵化了两间国家高新企业。主持人:袁冶香港科大商学院内地办事处主任访谈话题:如何研发出当时全球最快新冠病毒检测仪?何为原创科技?教授都是如何创业的?科技团队创业的模式?成功的机率?公司运营管理中,教授应该担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