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些心理实验,能改变你对生命的看法女帝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些心理实验,能改变你对生命的看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心理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科学实验合辑,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R.霍克编著。本书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分篇章介绍了40项心理学经典实验,都是近年来被心理学著作反复借鉴引用的实验经典。作者罗杰·霍克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鸿沟。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一、为什么人会“心想事成”?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猜测,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某种信息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对学生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可能会成功的学生行为表现给予鼓励和鞭策,使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他采取的验证方法是,在橡树学校工作人员配合下,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IQ测验,之后每位班主任得到一份名单,上面标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最有发展潜力。学年结束后,计算每个学生的IQ变化程度,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变化差异检验测试是否存在期望效应。实验结果得到了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在正式实验环境中被证明了的期望效应,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也起作用;二是在低年级中表现更明显,高年级几乎不存在。正如研究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自我实现预言并不明显,他们提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低年级而定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儿童更强;二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能影响和带动低年级学生。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正如中国人常说“心想事成”,西方人也有“自我实现”的提法。这项研究证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能带着有偏见的信息,对学生传达某种期望。二、人生快乐之道:控制力控制力是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不快,并危害身体状况。如何验证这一点?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养老院合作,随机挑选两层楼,让住在两层的老人分布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四楼的老人接受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另外的老人作为对照组。91名被试的年龄跨度为65岁到90岁。实验结果证明,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比对照组的被试感觉到了更多的快乐、也更富有活力,机敏程度高于对照组。这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通过让老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这项研究结束后18个月,兰格和罗丁又返回去做进一步的调查跟踪,以了解责任感提升条件是否存在长期效应。护士对老人们的评估结果显示,责任感提升组的情况仍明显优于对照组。后续研究清楚的说明,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过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2003年的一项关于德国养老院的研究发现,知觉到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减少,可以作为抑郁症状的预测指标。可见,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人的健康,在绝大多数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三、“这儿,谁是疯子?”人们经常谈到精神病人就色变,甚至对精神病医院都望而止步。但是也有人怀疑,人类能否真正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观察者做出心理诊断的,究竟是病人本身具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心理学家罗森汉招募了8名被试者来做假病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医院,所有被试者被收入不同的医院,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19天,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结果有利地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被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罗森汉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这个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它表明在精神病院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鉴别出来;二是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当精神病人被贴上诊断标签时,他们本人体验到怎样的感受?心理学家调查1300多名精神病人,经历的耻辱和被歧视是大多数被试者的报告。到目前为止,诊断精神病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不废除标签的原因是:他们是有效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部分。四、抑郁也是能习得的!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从一项有关学习的早期研究中发现,狗在一段时间受到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即便逃离的机会唾手可得,狗也学不会逃走。他提出理论认为,动物在学习控制不愉快刺激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后面的学习。他的实验方法是,准备24只杂交犬,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按垫终止电击;不可逃脱组不能控制电击。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可逃脱组很快学会了挤压旁边的鞍垫来终止电击。结果在64次电击的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用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不可逃脱组的挤压鞍垫行为在30次尝试之后完全停止。可逃脱组的狗在箱中能正常学会新技能的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已习得自己的行为与电击终止之间存在相关,不可逃脱组的一只狗在梭箱中做了一次逃脱,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又恢复到无助状态。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在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遭受丧偶、实业、失去威望等事件,都将增加一个人的癌症患病几率。人类对几亿光年外的恒星了解甚多,对于自己的内心,其实了解得很少,而且大部分要不是想当然的猜测,要不就是武断的哲学“思辨”。难得有这么一部小书,用无可置疑的实验的方式,来让人类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心理学希望了解更多一些的人,可以认真读读这本书。

学知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1——人的大脑

心理学一、人的大脑1、心理学科诞生: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终于诞生了。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格、气质、智力、思维、成长、社会关系等。3、大脑的运行机制:实验1:罗杰佩里 | 4位切除胼胝体结论:1>大脑2个半球相对独立工作,各有分工;2>左半球:语音、写作、数学运算、阅读等;右半球: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空间关系等;3>胼胝体切除后,两脑之间无法传递信息。4、后天学习可以促进大脑生长:实验2:马克罗森茨威格 | 丰富环境实验结论:1>在丰富环境中,大脑皮层更重、更厚,神经突触也更大;2>环境对大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会造成生理变化;3>越是经常用脑的人,大脑越发达,后天的学习会促进大脑的发展。二、总结:1、任何一个具体的日常任务,都需要两个半球的共同参与。2、那些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会更发达。3、随着孩子成长,需要注意孩子的学习习惯,这样获得的不仅仅是单独的信息,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北门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8——人的情感

一、人的情感1、亲密接触是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实验19:亨利哈洛 | 恒河猴的小猴子 | 亲缘关系结论:1>与铁丝母猴相比,小猴子更愿意和绒布母猴在一起;2>铁丝母猴的小猴子经常会腹泻,消化不良;3>缺少了亲密接触,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最终会影响身心。2、对“客体永久性”的认知,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客体永久性是指某样东西,即客体,即便不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内,人也会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实验20:让皮亚杰 | 10月大的女儿 | 捉迷藏实验结论:1>人类认知的发展和身体的成熟过程一样,会分阶段;2>不同年龄的认识策略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3、道德的发展,遵循着不可逆的顺序:实验21:科尔伯格 | 不同年龄的孩子 | 辨别道德两难的故事结论:1>同龄的孩子回答基本趋于一致,道德标准也基本一致;2>道德发展有3个阶段:a、前道德水平;b、习俗遵从;c、法律标准;3>道德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有基本的个人导向—>社会习俗—>整个社会。4、适当恢复控制能力,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实验22:兰格和罗丁 | 养老院中的老年人 | 对植物的控制或者观看结论:1>有控制力的人更快乐,活力高、集体意识强;2>没有明确对植物有控制权的人,表现消极,对活动也没太多兴趣。二、总结1、人在早期的情感经历,对他在今后生活当中爱的能力和人际关系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人在不同年龄发展出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讲白了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3、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和法律一样,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调节机制。相比于法律,绝大多数道德不是纸面上的,而是在人们相处中发挥着无形的作用。4、一个人在失去控制力的时候会感到无助,而无助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焦虑。

神秀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12——人格分析

一、人格分析1、双性化是人格的常态:双性化:人格当中既具有男性化特质又具有女性化特质。实验32:桑德拉·贝姆 | 100名非心理学大学生 | 男、女性化和中性化的特征测试结论:1>被试人格分布中,不完全是绝对男性化和绝对女性化;2>双性化特征在人格中占有很大比例;3>实验意义:树立了典范、完善了人格结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A”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A”型人格: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竞争性强、好胜心强——急性子;“B”型人格:与“A”相反,竞争性不强,易于满足——慢性子。实验33:弗里德曼 | 他所在医院的病人 | 记录临床工作的细节结论:1>“A”型人格的心脏病发病率是“B”型人格的8倍多;2>“A”型人格面对重大变化时,很容易在生理上变得兴奋,使心率和血压升高;3>开创了一种研究角度,用记录数据的方式,来证实某些特殊行为可以导致疾病。3、时间观念是人格的重要体现:实验34:心理学家 | 200多名大学生 | 没有绝对的对错测试表结论:1>用未来时间观做决策的人,他们的责任感通常比较强;2>用现在时间观做决策的人,更喜欢追求新奇的刺激,注意他们有攻击性;3>用过去时间观做决策的人,自尊心比较重,幸福感也比较强。4>遗传因素会影响时间观,但更多的是由后天环境决定。5>无法与自然规律抵抗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关注现在。二、总结1、每一个人在思维当中都存在三种不同的时间观念:现在、过去和未来。2、时间观念是人格的一种体现,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哪一种时间观念占据主导,往往取决于不同的人格。3、时间观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关注现在。

李筌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5——人的情绪

一、人的情绪1、情绪,可以有后天的条件反射产生:实验11:约翰华生 | 9个月孤儿 | 触摸带毛的实验结论:1>从非常感兴趣(带毛的东西),到感到恐惧只用了1周;2>会把恐惧延伸到所有毛状物上;3>情绪可以由后天条件产生。2、迷信行为,是环境“强化”的产物:实验12:斯金纳 | 8只鸽子 | 升级版的斯金纳箱结论:1>把自己的偶然动作和结果建立模糊的关联;2>再次的关联,能形成强化;3>一次一次的强化,就能形成迷信;4>迷信的消退很难,这里消退迷信鸽子最多的重复了1万次。3、观察和模仿,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品格:实验13:班杜拉 | 36名女孩和36名男孩 | 芭比娃娃实验结论:1>在特定条件下,自我控制会被外部环境打破;2>电视、电影节目要标明分级,并加以规范;3>学习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发生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中;4>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改变行为方式。人的情绪二、总结1、所谓行为主义,就是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能够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作基础,反对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2. 行为主义更多采取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外在表现、强调科学的度量,这对心理学后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纠偏作用。3.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主要发生在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当中。就比如,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等等一系列人,都在强化你的行为。4.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迷信行为。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行为大约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那就是它和某些事的发生并不存在直接关联,但你相信它们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瓣坛枫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11——人的人格

一、人的人格1、人格是各种气质的集合:实验29:希波克拉底和20世纪晚期心理学家 | 人 | 测试4种体液和5因素的人格理论4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5因素:开放性、责任感、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结论:1>人和人之间的性格和气质是不一样的;2>每个人都是多样化气质的集合;3>缺少了任何一种气质人格都不是完整的.2、对命运的看法,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30:罗特 | 随机选择的人 | 认同性选择结论:内控型:坚信自己对命运负责;外控型:听天由命的态度。1>不同人格的人在生活中变现的非常不一样;2>内/外控型人格的形成和文化环境、经济地位有很大关系;3>同环境与同经济地位,家庭教养起重要的作用;4>能够实施很好教育的家庭,孩子容易形成内控性;5>父母经常态度不明确、奖罚不定、捉摸不透,孩子容易形成外控性。3、全面理解人格,必须考虑文化背景:个人主义:看重个人的幸福和成就;集体主义:个体的需求、欲望需要服从群体。实验31:川迪斯 | 东西方人 | 不同文化背景结论:1>日本人是比较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美国人是相对比较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2>各国人中不同年龄段,表现也并不一样;3>集体主义程度越高,人的孤独感反而会越低;4>个人主义非常强的,虽然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很多时候会有更强的孤独感。二、总结1. 人和人之间的性格和气质,是不一样的。2. 仅仅通过表现出来的气质来判断一个人,尤其是以貌取人,往往是不准确的,这其实也是人格上的第一印象。3. 每个人都是多样化气质的集合体,只不过在不同场合表现的不一样,缺少了任何一种气质,人格都不是完整的。

红地毯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9——人的动机

一、人的动机1、人的动机是分层次的,动机是驱动人类行为的一种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动机一种是性本 能,一种是死亡本能。实验23:马斯洛 | 人类激动理论 | 需求层次(由下而上:生理、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结论:1>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向上追求;;2>动机的优先级不是固定的;3>不同的时期处于中心地位的动机是不同的;2、认知失调,会让人改变态度和观念:实验24:费斯汀格 | 几个学生不断做重复的事 | 说谎的兴趣结论:1>给奖励少的学生比奖励多说的谎更好;2>真实感受和撒谎之间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就构成了认知失调;3>给的奖励多的学生,能用奖励平衡这种认知失调;4>外部支持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保持言行一致。3、男女的性动机相似,但有差异:实验25:马斯特斯和约翰逊 | 不同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男女 | 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结论:1>确定了男/女有着一样的性反应周期;2>性反应周期有4个阶段: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3>此项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性话题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纳入了正当的科学探索领域。二、总结1、动机是驱动人类行为乃至整个社会体系运转的一种力量。2、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3、动机的优先级不一定是固定的,可能会根据情况的发展而随时调整。4、人在外部支持的理由不充分时,会通过改变自身态度来保持言行一致。

性情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4——人的两种行为模式

一、人的两种行为模式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9:巴普洛夫 | 狗 | 狗流口水的实验结论:1>不论从视、听、味、触等各种感官中,都可以使生物本能和外部环境建立连接;2>先天本能和外环境的连接。2、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10:斯金纳 | 小白鼠、鸽子 | 斯金纳箱结论:1>只有对行为的后果给予不断强化,就可以建立行为和后果的关联,可以改变行为模式;2>自主行为和外部环境的连接。3、条件反射,也可以因为条件的改变而消退:1>长时间不接触和之前同样的条件刺激,之前建立的关联就会慢慢恢复到自然状态;2>条件反射不消退,持续的两种方法:a、连续强化,适用于初期的学习过程;b、间歇强化,适用于后期关联维持;3>行为的形成会导致连续强化变弱,此时要用间歇强化使形成的行为持续。人的行为二、总结1、很多生活中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组合起来的,比如:下雨你会打伞。2、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长时间不接触和之前同样的条件刺激,导致了建立的关联慢慢恢复到了自然状态。3、人往往认为学习是人的独有技能,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像小白鼠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包括鸽子这样的鸟类,最终也能通过学习掌握新的技能。

得其两见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6——人的智力

一、人的智力1、期望和信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表现:实验14:罗森塔尔 | 学生 | 哈佛应变能力测试结论:1>随便预测在名单上的学生,IQ和EQ都特别好;2>期望对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作用。3>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此实验,都说明了:期望和信念会给人后来的行为带来影响。2、智商测试,曾经是一种具有歧视性的工具:实验15:心理学家 | 115黑人孩子和115名白人孩子 | 对比了孩子的家庭背景结论:1>天生因素(教育、肤色)不一样,作为整体,只要从小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相似,智商平均没有太大的差异;2>扭转了“有色人种”智商低的偏见,单纯的智商测试不科学。3>智商测试的作用:a、区分兵源;b、移民审核;c、标记白色人种的聪明。3、智力是一种多维度的能力:1>人的智力有多方面:a、分析能力;b、创造能力;c、实践能力;2>智力可以再分为智能,人类的第一个智能是——音乐智能(进化的产物);3>多元智力论证明了:聪明可以表现在不同方面;4>多元智力论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培养全面人格。二、总结1、单纯的智商测试并不科学,它不能评价一个人的全面表现。并且,传统的智商测试当中,包含大量种族和文化的偏见。2、智力不仅仅是“测试成绩”这一个数字概念,它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有着不同的含义。3、人是复杂的生物,智力也应该是一种多维度的能力,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来衡量。

回坐忘矣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13——精神障碍

一、精神障碍1、标签化会影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实验35:罗森汉 | 自己和七名志愿者假扮病人 | 进入精神病院结论:1>那些精神诊疗方面的专业人士,不能给病人贴标签;2>专家给你贴标签之后,即使你没病别人也会不信;3>这个实验的意义: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心理学界,都开始着手完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2、防御机制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实验36:弗洛依德 | 人 | 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比如饥饿、口渴;自我:是人趋利避害的理性意识;超我:是人格当中道德、理想、良心;防御机制:人的自我在应对本我和超我两个方向夹击的时候,采取的一种内部调节。结论:1>“三我”发生冲突,让人感到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人就要启动防御机制。2>人类社会的众多文明现象都是通过防御机制的升华形成的;3、长期的无助会产生恶性循环:实验37:塞利格曼 | 狗 | 斯金纳箱里有电击结论:1>狗意识到自己怎样做也没法逃开电击,它就索性放弃了抵抗;2>把它们再放到新的环境里,让它们有能力逃脱,它们也会放弃;3>短期的无助,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4>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心理学家管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是由于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一系列持续的打击下,也会陷入 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开始学会逆来顺受,也就慢慢变得消极,而这种消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无助。人的精神二、总结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2、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人们经常会感觉到无助。短期的无助,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但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3、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空间里,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实际上,它还会影响人们心理上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