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人的大脑1、心理学科诞生: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终于诞生了。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格、气质、智力、思维、成长、社会关系等。3、大脑的运行机制:实验1:罗杰佩里 | 4位切除胼胝体结论:1>大脑2个半球相对独立工作,各有分工;2>左半球:语音、写作、数学运算、阅读等;右半球: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空间关系等;3>胼胝体切除后,两脑之间无法传递信息。4、后天学习可以促进大脑生长:实验2:马克罗森茨威格 | 丰富环境实验结论:1>在丰富环境中,大脑皮层更重、更厚,神经突触也更大;2>环境对大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会造成生理变化;3>越是经常用脑的人,大脑越发达,后天的学习会促进大脑的发展。二、总结:1、任何一个具体的日常任务,都需要两个半球的共同参与。2、那些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会更发达。3、随着孩子成长,需要注意孩子的学习习惯,这样获得的不仅仅是单独的信息,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心理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科学实验合辑,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R.霍克编著。本书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分篇章介绍了40项心理学经典实验,都是近年来被心理学著作反复借鉴引用的实验经典。作者罗杰·霍克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鸿沟。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一、为什么人会“心想事成”?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猜测,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某种信息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对学生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可能会成功的学生行为表现给予鼓励和鞭策,使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他采取的验证方法是,在橡树学校工作人员配合下,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IQ测验,之后每位班主任得到一份名单,上面标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最有发展潜力。学年结束后,计算每个学生的IQ变化程度,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变化差异检验测试是否存在期望效应。实验结果得到了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在正式实验环境中被证明了的期望效应,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也起作用;二是在低年级中表现更明显,高年级几乎不存在。正如研究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自我实现预言并不明显,他们提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低年级而定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儿童更强;二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能影响和带动低年级学生。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正如中国人常说“心想事成”,西方人也有“自我实现”的提法。这项研究证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能带着有偏见的信息,对学生传达某种期望。二、人生快乐之道:控制力控制力是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不快,并危害身体状况。如何验证这一点?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养老院合作,随机挑选两层楼,让住在两层的老人分布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四楼的老人接受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另外的老人作为对照组。91名被试的年龄跨度为65岁到90岁。实验结果证明,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比对照组的被试感觉到了更多的快乐、也更富有活力,机敏程度高于对照组。这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通过让老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这项研究结束后18个月,兰格和罗丁又返回去做进一步的调查跟踪,以了解责任感提升条件是否存在长期效应。护士对老人们的评估结果显示,责任感提升组的情况仍明显优于对照组。后续研究清楚的说明,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过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2003年的一项关于德国养老院的研究发现,知觉到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减少,可以作为抑郁症状的预测指标。可见,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人的健康,在绝大多数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三、“这儿,谁是疯子?”人们经常谈到精神病人就色变,甚至对精神病医院都望而止步。但是也有人怀疑,人类能否真正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观察者做出心理诊断的,究竟是病人本身具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心理学家罗森汉招募了8名被试者来做假病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医院,所有被试者被收入不同的医院,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19天,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结果有利地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被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罗森汉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这个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它表明在精神病院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鉴别出来;二是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当精神病人被贴上诊断标签时,他们本人体验到怎样的感受?心理学家调查1300多名精神病人,经历的耻辱和被歧视是大多数被试者的报告。到目前为止,诊断精神病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不废除标签的原因是:他们是有效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部分。四、抑郁也是能习得的!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从一项有关学习的早期研究中发现,狗在一段时间受到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即便逃离的机会唾手可得,狗也学不会逃走。他提出理论认为,动物在学习控制不愉快刺激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后面的学习。他的实验方法是,准备24只杂交犬,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按垫终止电击;不可逃脱组不能控制电击。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可逃脱组很快学会了挤压旁边的鞍垫来终止电击。结果在64次电击的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用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不可逃脱组的挤压鞍垫行为在30次尝试之后完全停止。可逃脱组的狗在箱中能正常学会新技能的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已习得自己的行为与电击终止之间存在相关,不可逃脱组的一只狗在梭箱中做了一次逃脱,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又恢复到无助状态。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在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遭受丧偶、实业、失去威望等事件,都将增加一个人的癌症患病几率。人类对几亿光年外的恒星了解甚多,对于自己的内心,其实了解得很少,而且大部分要不是想当然的猜测,要不就是武断的哲学“思辨”。难得有这么一部小书,用无可置疑的实验的方式,来让人类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心理学希望了解更多一些的人,可以认真读读这本书。
一、人格分析1、双性化是人格的常态:双性化:人格当中既具有男性化特质又具有女性化特质。实验32:桑德拉·贝姆 | 100名非心理学大学生 | 男、女性化和中性化的特征测试结论:1>被试人格分布中,不完全是绝对男性化和绝对女性化;2>双性化特征在人格中占有很大比例;3>实验意义:树立了典范、完善了人格结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A”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A”型人格: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竞争性强、好胜心强——急性子;“B”型人格:与“A”相反,竞争性不强,易于满足——慢性子。实验33:弗里德曼 | 他所在医院的病人 | 记录临床工作的细节结论:1>“A”型人格的心脏病发病率是“B”型人格的8倍多;2>“A”型人格面对重大变化时,很容易在生理上变得兴奋,使心率和血压升高;3>开创了一种研究角度,用记录数据的方式,来证实某些特殊行为可以导致疾病。3、时间观念是人格的重要体现:实验34:心理学家 | 200多名大学生 | 没有绝对的对错测试表结论:1>用未来时间观做决策的人,他们的责任感通常比较强;2>用现在时间观做决策的人,更喜欢追求新奇的刺激,注意他们有攻击性;3>用过去时间观做决策的人,自尊心比较重,幸福感也比较强。4>遗传因素会影响时间观,但更多的是由后天环境决定。5>无法与自然规律抵抗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关注现在。二、总结1、每一个人在思维当中都存在三种不同的时间观念:现在、过去和未来。2、时间观念是人格的一种体现,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哪一种时间观念占据主导,往往取决于不同的人格。3、时间观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关注现在。
一、精神障碍1、标签化会影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实验35:罗森汉 | 自己和七名志愿者假扮病人 | 进入精神病院结论:1>那些精神诊疗方面的专业人士,不能给病人贴标签;2>专家给你贴标签之后,即使你没病别人也会不信;3>这个实验的意义: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心理学界,都开始着手完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2、防御机制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实验36:弗洛依德 | 人 | 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动物性,比如饥饿、口渴;自我:是人趋利避害的理性意识;超我:是人格当中道德、理想、良心;防御机制:人的自我在应对本我和超我两个方向夹击的时候,采取的一种内部调节。结论:1>“三我”发生冲突,让人感到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人就要启动防御机制。2>人类社会的众多文明现象都是通过防御机制的升华形成的;3、长期的无助会产生恶性循环:实验37:塞利格曼 | 狗 | 斯金纳箱里有电击结论:1>狗意识到自己怎样做也没法逃开电击,它就索性放弃了抵抗;2>把它们再放到新的环境里,让它们有能力逃脱,它们也会放弃;3>短期的无助,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4>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心理学家管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是由于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一系列持续的打击下,也会陷入 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开始学会逆来顺受,也就慢慢变得消极,而这种消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无助。人的精神二、总结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2、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人们经常会感觉到无助。短期的无助,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解来解决,但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让人产生恶性循环。3、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空间里,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实际上,它还会影响人们心理上的健康。
一、人的动机1、人的动机是分层次的,动机是驱动人类行为的一种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动机一种是性本 能,一种是死亡本能。实验23:马斯洛 | 人类激动理论 | 需求层次(由下而上:生理、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结论:1>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向上追求;;2>动机的优先级不是固定的;3>不同的时期处于中心地位的动机是不同的;2、认知失调,会让人改变态度和观念:实验24:费斯汀格 | 几个学生不断做重复的事 | 说谎的兴趣结论:1>给奖励少的学生比奖励多说的谎更好;2>真实感受和撒谎之间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就构成了认知失调;3>给的奖励多的学生,能用奖励平衡这种认知失调;4>外部支持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保持言行一致。3、男女的性动机相似,但有差异:实验25:马斯特斯和约翰逊 | 不同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的男女 | 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结论:1>确定了男/女有着一样的性反应周期;2>性反应周期有4个阶段: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3>此项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性话题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纳入了正当的科学探索领域。二、总结1、动机是驱动人类行为乃至整个社会体系运转的一种力量。2、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3、动机的优先级不一定是固定的,可能会根据情况的发展而随时调整。4、人在外部支持的理由不充分时,会通过改变自身态度来保持言行一致。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追求:自信、外向性格、积极心态、气场、内心强大等心理品质或心理状态;并为此而遍寻各种与心理学有关的理论方法或途径。我把具备以上两点的人,称作——追心族。如果你是一个'追心族",那你一定对以下这几句口号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自信、好的性格、积极心态正是“追心族”渴望拥有的,并且这些心理品质也正是整个社会现在所倡导和热捧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或许大家从未发现:这几句口号被社会热捧以及被许多人所追求的背后,恰恰反映出,在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和在“追心族”的头脑中,潜藏着一个我们从未意识到的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我的分析如下:“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不难看出,这三句短语式的口号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意思,也就是“自信”“性格”“心态”,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或者说是命运。如果我们把这三句短语式的口号背后的完整思路补齐,我们人生成功的逻辑链条和路径图应该是这样的:1、想要获得成功 → 2、就要行动 → 3、而行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挫折、失败和打击 → 4、这会让我们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障碍) → 5、只有勇于行动,直面恐惧,拥有自信、积极心态、内心强大 → 6、才能战胜恐惧,扫清人生路上的障碍,→ 7、我们才能继续行动 → 8、直至成功或达成理想和目标!以上就是在这几句口号背后隐藏的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它同时也潜藏在我们的头脑中,冥冥之中指引着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和行动。你可以自我觉察一下,看看自己头脑中是否也存在这个你之前从未意识到的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而在这个逻辑和路径图中,有两个核心关键:“4”——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拦路虎;“5”——而勇于行动、直面恐惧,自信积极、内心强大,则是战胜“4”这个障碍和拦路虎的法宝。简单来说就是,我和我的人生目标之间有一个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则必须直面恐惧,用行动去战胜恐惧,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自信和强大的内心,最终取得成功!总结一下:所有“追心族”头脑中都存在以下四点观点和信念: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1.要成功 → 2.行动 → 3.遇到困难、挑战、挫折、失败、打击等 → 4. 产生恐惧焦虑负面情绪 → 5.勇于行动直面恐惧 ,拥有自信、积极、内心强大 → 6.战胜恐惧、扫清人生障碍 → 7.继续行动 → 8.直至成功所以,我和我的人生目标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恐惧,要想拥有幸福、美好、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干掉”恐惧!而“行动是战胜恐惧最有效的方法”!“追心族”都渴望拥有自信、积极、气场、淡定以及内心的强大,这种理想自我、理想人格!我发现在我17年的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实践中,我所帮助过的1600多名求助者,在他们的头脑当中也都普遍存在上面的逻辑和信念。当然,上诉四点,也是我曾经所坚信的。大家如果之前看过我的人生故事,你就会知道,其实我曾经也是一个“追心族”!点击下面链接,了解我人生的故事:一个成功改变自己内向自卑社交恐惧的过来人,创造人生奇迹的系列故事那么,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你是否头脑中也存在上述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呢?你是否认为你人生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恐惧,并且坚信“行动是战胜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呢?你是否也为了变得更加自信、积极、内心强大,而遍寻各种与心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呢?而我在20多年前,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向自卑和社交恐惧,我也正是在这个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的指引下,不断的追求心目当中自信、积极、内心强大这个理想自我和理想人格,不断的践行着“行动战胜恐惧”这个被公认的法则,在改变自己的“追心”之路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而我通过20多年的研究实践以及我真实的人生经历,完全推翻和颠覆了“追心族”头脑中的逻辑和信念:上述“追心族”头脑中的人生成功的逻辑和路径图,是完全错误的!恐惧不仅不是人生的障碍,其实,恐惧反倒是人生前进的最大驱动力!行动根本不可能战胜恐惧(这里指的是社交恐惧)!追求自信、积极心态、内心强大、气场、淡定,包括做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不要追求完美!等等,追求这些,方向是完全错误的!!!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太颠覆了!你看了我以上的这些结论,相信一定会对你过去头脑当中的固有认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颠覆!可我想告诉大家:“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以上所有的结论,绝不是我一拍脑门的信口开河,然后搞出一个噱头来,为了博取大家的眼球,这一切皆来自于两个字——实践。如果大家看过我之前的人生故事,请别忘了,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追心族”,渴望追求自信,积极心态,内心强大,用行动去战胜恐惧,这些也都是我当年所坚信的人生逻辑和路径图。也就是说,我用20多年的亲身实践,把我自己曾经所坚信的一切,给统统否定和颠覆了!鉴于篇幅所限,本篇文章只是提出我通过实践后所得出的结论,那么在今后的文章当中,我会用我25年真实人生中的三个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为大家提供详细的论述和证据,来证明我本文所提出的结论。敬请大家持续关注我的,近期我将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将会颠覆你从“出生到现在”所建立起来的,有关我们的“心理以及人生”的许多固有认知和信念。
【精读君曰】一提到心理学,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催眠?读心术?抑或你听说过一些心理学知识,便知道“弗洛伊德”?“读心术”恐怕是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像学心理学的人常常遇到这种情形,人们知道其专业后,总会问上一句:“你是研究心理的,那你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可以看出,心理学是一门容易被大众误会的学科,大多数人的看法就是: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心理活动,说到底就是一眼洞穿别人的学科。因此,人们常常自动将心理学等同于“读心术”。但事实上,心理学真的只是“读心术”吗?请先来看看两者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读心术,是古代许多民族和地区的一种巫术。本质上,科学的心理学与作为巫术的读心术,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心理学对于读心术也确有研究。只是,这样的一种技能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心理理论,指的是我们通过外在的线索来推测他人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科学读心术,而这也只是心理学的一种门类而已。也就是说,心理学不止是普遍认为的读心术那么简单。今天,精读君就准备了下面这份心理学入门书单,带领读友们打开心理学的大门。1《对"伪心理学"说不》豆瓣评分:9.2 1574人评作者简介基思斯坦诺维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是25位最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内容简介如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推荐理由本书出版于1983年,2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教育机构采用。而且,此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2《社会性动物》豆瓣评分:9.1 3380人评作者简介艾略特阿伦森,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推荐理由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本书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被译成14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发行,吸引的读者之多令其他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都难以企及。3《社会心理学》豆瓣评分:9.0 8620人评作者简介戴维迈尔斯是密歇根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被学生评为“最杰出的教授”,他还因为在群体极化方面的研究获得了gordonallport奖。内容简介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讨论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让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开始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可以说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指导性书籍。推荐理由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学院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4《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豆瓣评分:8.8 2377人评作者简介罗杰霍克博士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Mendocino College)的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内容简介本书共包括心理学的十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四项研究。这些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本书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推荐理由本书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对于我们非专业心理学的人来说,阅读本书,能让你真正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5《心理学与生活》豆瓣评分:8.7 10400人评作者简介理查德格里格,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菲利普津巴多,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内容简介本书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全书包括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极具价值的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推荐理由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我国心理学界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的第一参考用书。它虽是一本教科书,但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可以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好读物。6《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豆瓣评分:8.4 24236人评作者简介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他自1894年始,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多部著作。内容简介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推荐理由本书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因此,《乌合之众》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已被译成近20种语言。精读君认为阅读此书,必然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集体行为及其影响。7《登天的感觉》豆瓣评分:7.8 1377人评作者简介岳晓东博士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现在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任副教授,并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热门学科――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我恨我自己,我实在太愚蠢了”,“我们的爱情还有救吗?”……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妨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在处理这些心理个案的过程中,作者展现了心理咨询的神奇技巧——原来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因为几句话而改变。推荐理由本书自1997年面世以来多次印刷。阅读本书,犹如与一位心怀大爱的沟通大师共同行走于心灵之巅,尊重心与心愿,直面问题,使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理解他人,并以此为基础获得持续的成长,经历“登天的感觉”。当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不是光靠看书就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只是精读君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常能从心理学效应中,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精读君认为这也是心理学对于我们普通大众的意义,了解心理学,也许不能让你看穿人心,但若你对心理学有了更正确的了解、认知,你也就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这样在生活中,也能更加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获得一颗更加包容和善解人意的心。
谈到对小朋友的教育,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引导要循循善诱,并且遵循小孩子自然成长的天性。但是,他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现实:不仅是小孩子,成年人也是需要教育的,并且需要遵循人性的规律。人的一生,是一个终身都在成长变化的过程,正如孔子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番话背后的含义,就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然而很可惜的是,作为旁观者,我们总以为别人的成长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导致了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总是会犯下一些不可饶恕的错误。比如,否定别人的观点,试图改变别人的行为。在人际沟通中,第一忌讳就是对别人的不认同。不管对方的发言、行为、选择有什么地方是你不认同的,作为一个懂得察言观色、有着高情商的人,他都不会当场指出,让对方陷入难堪。而那些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人,总是想着去纠正别人的什么地方,结果彼此就是不欢而散的结局,这也就难怪别人会埋怨说,“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但另一方面,在相处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是我们非常在乎的,当他们表现得不好、有什么纰漏的时候,我们也会为他感到焦急、担心、忧虑,想要给对方指出,让他改正,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把路越走越歪,最后走进极端。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就很考验我们说话的艺术、表达的方式、语言的得体性了。社会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当中,人们的交往模式,是寻求认同感。不知道你是否曾思考这么一种现象:在开始的阶段,为什么一群人会就某个话题聊得很投机,但而当话题进行到中后阶段时,他们往往是以拌嘴、争吵来终结交流的,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了。如果深究里面的原因,我们会很惊讶的发现,在交流当中,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思考逻辑的,这个逻辑代表他们的立场、态度、原则,是他们标识自己与众不同的最大标志,说的再形象具体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国王,而这个逻辑就是维护他的世界的护城河,一旦遭到别人的攻击、否定、怀疑,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王国沦陷、防护崩塌,这是很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低自尊心、高虚荣感人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容易采取轻生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向别人献言献策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高情商、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是循序渐进、温和而谨慎的表现,譬如说狄仁杰对武则天的献策、东方朔对皇帝的建议。显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是没有多么高的表达力和说服力的,那么 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接受我们善意的纠错的意见呢?在《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十大策略》一书中,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亚当·费里尔阐述到:“你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就要界定你要改变的是他哪一方面的东西,同时,这个改变对于改变者本身来说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他有动力去做我们要他做的事,二是他需要做的这件事是相对容易的。”但凡做一件事,要想做得好,首先就要有动机,其次就是能力够得上,这是世界上所有成功者都具备的共同素质,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美国的乔布斯、埃隆马斯克,中国的李嘉诚、马云,这些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是有高动力、高能力的人 。在《格局逆袭:普通人的致胜之道》一书中,大熊老师提醒读者,“要用100分的能力去做80分的事情。”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你的既有能力要远远胜于任务要求的能力,这样一来,不管这个任务的难度有多高,你应付起来都是绰绰有余的,这从侧面也就反衬出,这个任务很容易就可以被执行完成,并且你可以在结果中受益。因此,我们要想让一个人产生改变,让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完成某一件事,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一眼就能看出他能做,可以从这件事里面得到好处。在教育培训行业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行话:“培训是否效果,就看改变能否能发生在当下。”要想让一个人的行为发生变化,一定要谨记两点忌讳,一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对方通过一点一滴的尝试来适应;二不能做大幅度的改变,要通过小动作让他尝到改变带来的甜头。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行为疗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通过渐进性的暴露方式来纠正来访者对某一事物的恐惧行为,比如说,你曾经被狗咬过,对狗产生恐惧。治疗师就会安排你慢慢向狗接近,从触摸狗的毛发到和狗拥抱,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样做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慢慢缩短你与狗的物理距离来纠正你对狗的恐惧性行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意见所产生的改变会让对方一时无法接受,心理上适应不过来,就好比如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你让他上台去当众演讲,你嘴上可能安慰他说“就当是去练习一下”。但是,上台演讲这一行为,在对方的眼里,可能就跟上断头台一样恐怖,很容易让他崩溃的。通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先对着镜子说几遍,一来镜子里面的自己是他熟悉的,二来重复的发言可以让他产生肌肉记忆,适应演讲的节奏。因此,在你想要改变别人的时候,希望你能够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不要妄图从正面去改变别人,任何的转变都是从潜移默化开始的,只有当改变的念头在对方的心里扎根的时候,才会发挥出正向的作用,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不可否认,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哲学家、教育家,但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刻意去改变他妻子的暴躁脾气。
三十本提高情商的书本非暴力沟通谈话的力量沟通的艺术谈判力学会提问瞬间赢得信任的冷读术故事思维少有人走的路思维改变生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情绪急救原生家庭恰如其分的自尊医治受伤的自信别独自用餐亲密关系爱的五种语言硬球爱的艺术横向领导力他人的力量 如何寻求受益一生的人际关系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社会性动物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进化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社交天性[/cp]
本文是《女性课堂:自我提升心理学》专栏,通过学习,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解决自我发展中遇到的困扰,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让你更懂女性心理,寻找到属于你的人生真谛和感悟。专栏讲师:说爱,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学博主,专注研究女性心理学很多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忙着结交好友,吃饭、逛街干什么都在一起,三五成群,莺莺燕燕,仿佛人多才显得自己人缘好,才显得更加热闹一些。走进社会,不管是公司聚会也好,还是别的人叫自己出去玩也好,任何邀请他都有求必应,然而兜兜转转下来才发现,在这看似忙碌的时间里,自己似乎没有获得真正想要的。那些忙碌,那些应接不暇一直在消耗着自己的时间,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才开始着急,懊悔自己平时为什么不早点静下心来去学习。反观那些一开始就不屑于投身喧闹之中的人,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的朋友,但他们始终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前进着,奖金,职称证书、学历证书等等。一个都没落下,看似孤独的时间里,却拥有着旁人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所以,牛羊成群,猛兽独行,研究后彻底明白了: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不合群”的。优秀的人更懂得“层次对等”的深层含义《欢乐颂》中的安迪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女性,智商超高的她对数字极为敏感,在金融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在22楼一众的邻居里,安迪是最耀眼的存在。曲筱绡同样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二十二楼的姑娘那么多,可她偏偏喜欢和安迪待在一起,因为她知道安迪身上有某种她目前所触及不到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可以作为一种指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继而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审视问题。因此,曲筱绡年纪轻轻就坐拥一家公司,虽没有达到傲视群雄的地步,但也足以让很多人仰望。所谓“层次对等”,就是两者之间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资本都能够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样才能够以最快捷的方式达到灵魂共鸣,进而实现意愿的等量代换。电视机《上海女子图鉴》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环境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层次,而一群人的层次可以改变环境”。因此,那些看似不合群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比谁都懂“层次对等”的重要性。优秀的人,他们眼中的不合群,其实是优质的独处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都觉得会交往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学会独处其实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