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师大发布《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报告》痴心劫

北师大发布《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报告》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报告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时代,学习者已不再满足标准化教育,而是需要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体系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报告指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教育服务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凭借对年轻高素质人才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近年来,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3.3万亿元。同时,教育服务产业已为社会提供了至少近千万个工作岗位。未来,教育服务产业是推动科教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随着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扩大教育服务供给的规模、提升教育服务效率与质量;随着政校企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教育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教育服务产业将走上共享、融合、创新、规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报告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阐明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产业的内涵,描述总结中国教育服务产业总体及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国际教育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投融资情况与趋势,测评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吸纳效应与人才质量,以期为中国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经验依据以及未来启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受供给和需求双侧因素驱动。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动力的影响。其中,供给侧驱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红利、金融资本助力,以及教育政策导向。这些供给侧要素分别优化教育服务产业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资源配置与生存环境。同时,居民教育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不断延伸的需求生命周期,成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侧拉力。在供需双侧要素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教育服务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36万亿元。“教育+科技”受到投资者青睐。智能时代,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产业相互赋能,“AI+教育”近年来颇受投资者青睐。“AI+教育”是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创新应用的技术、模式与实践的集合,目的是提升教育服务的效率、质量及个性化。技术赋能教育产品与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建立竞争壁垒,同时也为资本创造了更大的增值空间。科技赋能的优质产品、服务与教育政策鼓励、支持领域的叠加,将为企业释放更多的增长空间、赢得更多的多元合作机会。教育服务产业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仅从教育服务产业中的教育培训行业来看,大数据显示,25-35岁的年轻从业者是教育培训行业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调查同样揭示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行业中高校应届生岗位占比及应届生岗位量增速均高于其他行业。在学历结构方面,教师从业者呈现以本科和硕士为主的高学历特征,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从业者占比分别为59.62%、33.12%,大专学历仅为4.52%。此外,行业对留学人员的吸纳能力也不容小觑,某头部企业招聘的留学生人数从2015年的20人增长至2019年的444人,年均增长率130.41%。后疫情时期融合化在线教育迎来新增长。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已成为教育“新常态”和经济“新业态”,以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为基础,OMO模式将为产业发展创造新增长点,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在线教育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教育服务企业应当继续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增强校企合作,为社会供给更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打造具有高效化、个性化和弹性化的教育服务。在企业发展层面:一是要深挖用户痛点,坚持质量为王。对于学生、家长等用户来说,市场化的教育资源纷繁复杂,不少用户饱受虚假广告、过度营销、内容不佳、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困扰,产品和教学质量始终是用户关注的核心。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继续走引流和宣传的“烧钱”老路,不如以打磨产品和教学质量为核心,走出一条依靠品牌和口碑取胜的内涵式增长之路。中长期来看,只有具备规模化师资及培养能力、不断创新及本地化的教研开发能力以及运行稳定的平台技术保障能力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继续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关注和推动新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企业应继续发挥其在吸纳年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抓手,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与成长空间,夯实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一批新职业。企业应积极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充分发挥自身深谙产业人才需求、深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优势,加快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服务领域的新型人才、新职业发展提供规范化、创新性的培养方式与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新职业、新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多向赋能。(文:唐琨 江霖)责编:张阳

九个吻

2020年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报告复盘了2020年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业的应对、变化与挑战,对疫情初期出现的“大规模退订”、疫情中期行业中火热的“直播”实践、疫情后期行业广泛热议的“转型探索”展开了深度剖析,并对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做出了学术回应。复盘2020:疫情下的旅行服务业2020 年是能够载入旅游业发展史册的一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旅行服务业发展走向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影响。在行政主体、市场主体、NGO组织、游客多方共同努力下,旅行服务业的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果,正加速进入复工复业复产的新阶段。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旅行社行业复工率已超60%。不同于以往的多数突发事件,此次疫情是对需求端与供给侧的双重冲击,消费者信心重构、疫后游客行为偏好变化、仍然存在的防疫压力,都使得旅行服务业的复苏还面临不小的挑战。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全行业在众志成城全力抗疫的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疫情对行业造成的深刻影响、疫情中行业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疫后行业可能面临的新走势。契约引领:由“大规模退订”引发的思考“退订”是疫情突发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从“大规模退订”出现到“无损退订”的提出,众多头部旅行服务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行垫资数亿元为游客提供无损退订和免费取消服务,一方面极大缓解了疫情下的各方焦虑,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为行业平稳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很多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及平台供应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使得退订承诺在事实上转变为行业内的竞争门槛,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疫情等不可抗力风险的出现,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需要回归理性的思考,如果再次遭遇类似事件,行业内是否能够建立更加合理、更具实操性的风险共担机制,而不只是再依赖于企业的自觉与社会责任;行业内是否可以通过保险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解决方案,使疫情应对更加从容;行业内是否已经从形成了从行政主体到市场主体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了可根据突发状况及严重程度的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体系,并能够及时评估应对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疫后做深度的思考和切实的探索。游客与企业在退订过程中的纠纷更多来自于对“无损退订”和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不一致。根据《旅游法》第6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影响旅游行程.......合同解除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这意味着无损退订并不等于全额退订。我们相信,一个产业成熟而理性的发展,不仅要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也要有尊重契约的消费者,更需要完善的规则和体制,以及对契约怀有敬畏之心的社会环境。人际分发:由火热的直播引发的思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自主调查研究,21.7%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尝试了直播带货;43.4%的企业将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作为主要营销渠道。旅行服务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后,旅游产品分发的逻辑已然发生变化,经历了”从门店到人”“从平台到人”“从人到人”的分发渠道的变迁,“前人后厂”的模式将进一步改变隐在市场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与产业组织方式。当人本身成为渠道,个人品牌时代正在到来,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社群运营,都是“人·货·场·支付”甚至部分产品的交付的一体化实现,打破时空的限制,每个人能够链接到的客户和资源都在指数级扩大。当个人走到台前,旅游业内部已经产生了定制师、旅行顾问这样的新职业,未来在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类似“旅游经纪人”的买手模式可能会出现吗?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供应链变革:由行业转型发展引发的思考供应链正从隐藏于企业背后的支撑能力,外显为一种端到端的服务能力。过去,消费者很少能感知到企业背后供应链的存在,原因在于供应链对消费者是不触达的,他们只能看到分销的产品与服务。但是现在,上午订购的旅行产品恨不得下午就能使用,马上要出发了才想起咨询定制师,这些即时交付服务的能力都来源于新型供应链的支撑。企业如果无法快速满足这些需求,就可能面临投诉甚至是客户流失的风险。供应链还在朝着更短更“胖”的趋势变化,短是缘于行业去中介化的过程。航司、酒店、景区的直销冲动、平台和下游企业对资源的直采需求,都表明了整个旅游供应链的短链化趋势,在短链化趋势下既有企业会被淘汰,也有新型企业的进入;“胖”是指在变短的趋势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业态主体进入供应链条,更多体现在资源端的供给,尤其是产品研发与内容生产方面,使得短化后的供应链显现出更丰满的样子。随着生产与消费边界的打破,供应链也从原来的单向度向着价值共创的方向发展,在共创共益的导向下,生产者和消费谁也不是核心,双方又都是核心。破与立:换个视角看旅行服务业“旅行社过时了吗?”“团游还有未来吗?”“导游还会存在吗?”这些问题在疫情之下被讨论得越来越多,放得越来越大,似乎处处能嗅到行业的焦虑与不安。当试着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我们会看到每一个行业都有成熟的玩家,它们曾经风生水起、叱咤风云,它们面对新的竞争和环境也忧心忡忡、寻求变革;每个行业里都有稚嫩的新兵,它们可能甚至还在学习行业的既有规则,但他们也用自己的逻辑、勇气与创新,去打破旧例,塑造新的规则与秩序,这两种力量共同构成了产业生态,在竞合互动中共同推进了行业发展。当我们放宽旅行服务业的范畴,就会理解不是旅行服务业当下亟需转型,而是广义旅行服务业内的创新从未停止,新的市场主体从未停止进入,只是不是所有的旅行服务商都叫旅行社这个名字,诸多俱乐部、兴趣小组、教育机构、网红达人都在行旅行社之实但不具旅行社之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应使各类市场主体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被监管责任,否则会造成事实上的非正当竞争。即使在散客化、自助行高度发达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旅行服务都能被取代,而是市场需要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创新服务。细分市场是旅游的未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恰恰伴随着大众品市场被不断蚕食,细分市场快速崛起的过程。每个游客的画像都被贴上更细分的标签,每次出行的动机都可能更加具化,这些个性、细分、专业化的市场需求都需要旅行服务商以更创新更专业化的服务去满足。正在变化中的旅游业也不再是没有门槛的行业。当更多的主体跨界切入旅游业,旅游业也正无处不在地渗透进其它行业,并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改变着行业格局。如果说传统的标准化打包产品的门槛并不高,那么这些广泛来自教育、体育、康养、冰雪、金融、文华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跨界主体的专业技能门槛却着实不低,使得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正在成为有进入壁垒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焦虑团游有没有未来,而是应该思考如何给游客一个组团的理由,因为“团”是旅游社交属性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旅游业在快速变化中不变的属性之一。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

膏药章

中国服务业全景报告出炉 实现三个“首次”

  中新网北京1月24日电 (夏宾)随着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服务业的地位愈加举足轻重。  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发布消息,由两校牵头会同20多个部委研究机构及多个高校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重大课题——《2011~2016年中国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全景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沈丹阳教授、吴德胜教授担任主编,陈丽芬研究员担任执行主编。已经结题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在序言中指出,课题成果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把建筑业纳入服务业统计研究的范畴,首次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各服务行业大类为分析对象,首次对行业进行全口径的分析。  许宪春认为,该书是一个很多研究单位甚至政府机构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大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分析、汇总中国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现状特别是服务市场总规模和各服务行业市场容量与服务市场特征的最新报告与权威成果。  课题成果表明,十八大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引擎。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总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税收总额分别从2012年的95万亿元、345万亿元、7万亿元、6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153万亿元、609万亿元、12万亿元、9万亿元,分别增长了61%、77%、71%、50%。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52.1%提升到5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3.1%上升到65.1%,提升了12个百分点。  二是就业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的最主要产业。2016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接近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超过50%,比2012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  三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成效显著,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从2012年的583.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63.7亿美元,增长了48%。对外投资直接投资额从622.8亿美元增为1583.5亿美元,增长了1.5倍。  课题成果发现,服务业行业发展比较集中,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在多个指标中占据首位。  批发和零售业是服务业中增加值最高的行业门类,2016年增加值达7.1万亿元,同比增长7.4%;营业收入保持服务业营业规模的“排头兵”地位,营业收入总额73.31万亿元,占服务业总额比重为47.9%;法人单位数最多,总数为504.2万个,占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比重高达36.7%;对吸收社会就业的贡献最大,就业人数达1.35亿人,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33.6%,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达17.4%。  金融业在服务业各行业中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额最大,2016年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44.4万亿元和3.39万亿元,占服务业总额比重达44.6%和28.8%。  建筑业工资总额最高,为1.40万亿元。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税收收入最高,分别为13.53万亿元和1.88万亿元。  全书对服务业包含的50个大类的营业规模、资产规模、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及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缴纳、企业利润、全行业增加值、国内区域分布、对外投资、利用外资等10多个指标进行系统的数据汇总和分析,对缺失、无法统计或者无法获取的数据应用各种数据推测方法进行估算。  此间,专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和数以百万计的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方面人员对中国各服务行业市场状况数据和深入分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中国服务业国际合作包括国际服务贸易、服务业对外投资、服务业利用外资等都呈高速发展势头,而且未来五至十年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与中国开展服务合作的国外企业对中国服务业市场总体情况以及各服务行业情况,同样有极大的需求。作为一份厚实的基石之作,本书的出版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服务业基本“家底”的应用和研究需求,将成为中国服务业和服务业经济研究领域具有历史地位的文献。(完)

格蕾丝

北师大发布《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讯(记者郭红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报告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时代,学习者已不再满足标准化教育,而是需要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体系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生态驱动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其中,教育服务产业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消费及需求升级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是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已成为终身学习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教育服务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凭借对年轻高素质人才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近年来,中国教育服务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3.3万亿元。同时,教育服务产业已为社会提供了至少近千万个工作岗位。未来,教育服务产业是推动科教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随着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扩大教育服务供给的规模、提升教育服务效率与质量;随着政校企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教育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教育服务产业将走上共享、融合、创新、规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报告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阐明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产业的内涵,描述总结中国教育服务产业总体及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国际教育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投融资情况与趋势,测评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吸纳效应与人才质量,以期为中国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经验依据以及未来启示。为更好推进中国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和功能的发挥,报告从宏观治理与企业发展角度提出以下建议。在宏观治理层面,一是要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二是要加强政校企协同合作助力公平且有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数字时代教育服务产业的治理机制;四是要注意到可能产生的新的数字鸿沟问题;五是提升产业的双创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带动新就业。在企业发展层面:一是要深挖用户痛点,坚持质量为王;二是要抓住政策机遇,把握数字经济红利;三是要开拓市场,挖掘潜在用户群体;四是要在继续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的同时,关注和推动新职业发展。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重点关注SaaS、AI领域,《洞见2020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出炉

来源:钛媒体摘要: 11月14日,“洞见2020,拐点已至”中国企业服务年会即将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11月14日,“洞见2020,拐点已至”中国企业服务年会即将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洞见2020-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将伴随大会第一时间发布。与会领导、嘉宾、专家也将在年会现场围绕科技生态创新、5G时代数字化趋势和融合发展、工业大数据及AI领域发展趋势等主题深度探讨。另外,中国软件网、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阿里云还将联合推出2020中国企业服务十大技术趋势,值得期待。据悉,此次发布的研究报告包括《洞见2020-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洞见2020-中国SaaS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洞见2020-中国大数据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洞见2020-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趋势洞察报告》,由中国软行业协会、海比研究院、中国软件网共同发布。海比研究院专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以深度研究、信息咨询、整合推广、媒体传播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专家。本次《洞见2020-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数据研究涵盖了移动互联网、SaaS、大数据、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等各个领域的ISV、互联网公司,并获得40家投资机构、30家IT类上市公司投资部门、10家重点企业服务机构以及200名资深专家的支持。报告聚焦技术、业务以及应用服务为研究框架,对企业服务领域整体规模为期4个月综合调查,结合桌面研究、定向专访、权威文献、行业资料、专利申请、新闻报道、调查问卷等信息,总结研究目标和焦点,借此最大规模重点分析了2019年-2020年行业变化最新趋势。细分行业结构、产品类型分布式调查利用产品研究成果与市场结合的研究,分布式调查细分行业。以人工智能领域方向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框架发展环境下,不同国家、地区、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围绕着战略格局、经济利益和学术荣誉,表现出日益浓重的决战气氛。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对进一步加强科研与人才源头的影响力,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化产品化发展。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取得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例如,2017年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有152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所获得的投资额以48%的占比占据第一(全美企业占38%)。而2016年中国企业投资额仅占不到12%。2019年人工智能成绩商汤科技这样的中国初创企业在ICCV入选57篇论文数量全球第一,13项包含Open Images、COCO、LVIS等重要竞赛夺冠。而比商汤科技晚成立数年的依图科技也被称为中国AI三剑客。无论是寻年用于图像识别和递归神经网络算法,还是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极大程度的改写着技术应用场景。谁与争锋:主流公司、创业新秀无死角企业服务是一场长跑,战线长、销售成本高、付费用户培养难,在互联网以天为单位看趋势的时代,企业服务却是一个以十年为单位的生意。因此总报告的公司视角格局定位在看企业努力耕耘的各阶段性成长上。细分领域中5G、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万物物联等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华为云DevCloud进入领导者象限并全面领跑市场,逐渐让大家看到云服务在战略与能力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另外,还能在报告中看到技术公司转型带来的惊喜,敏捷创新和持续转型是报告及其关注的焦点。报告数据显示,SaaS的用户端更换率非常高,“孤儿订阅”(Orphaned subscriptions)率高达71%,39&以上的中型公司在2018年更换了他们的Saas应用集。资本层面,知名初创公司公司Teambition正式被阿里收购,为阿里云、钉钉团队产品协同服务。而伴随5G商用的时代到来,5G用户运营商也将成为未来增长点。结果导向,观点明确,为企业策略保驾护航公司核心能力构建影响着赛道和市场发展的轨迹,企业服务领域涵盖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其中不仅包含了传统技术服务提供商,最让人瞩目的生态主平台商也加入了行列成为主流。报告将生态主动态数据进行了梳理,结合技术趋势、人才结构、市场和资本动态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纵横交错的企业服务生态体系保驾护航。就万亿级市场的零售业举例,走过150年的百货商场、超市和连锁商店迎来第三次重大变革,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里,有三家都是零售类公司(Apple、Amazon、Alibaba)。渠道融合生态扩张和全新购物体验相辅相成,成为行业最新标准。以Shopify为例,月度账单留存率(MBRR)存量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即两大业务模式为订阅解决方案为厂商服务、商业解决方案为网站成交量服务。中国企业服务年会聚焦企业服务领域技术发展,秉承公开、融合精神,邀请了工信部信软司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吸引了包括华为智能计算业务发展部部长孙雷、AWS中国区生态系统及合作伙伴部总经理汪湧、阿里云研究中心高级战略专家崔昊、致远互联执行总裁向奇汉等等二十余位行业大咖的现场参与,并获得头部科技媒体的关注。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4506571140300

蓝印花

极光发布生活服务到店行业数据报告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近5亿

来源:中华网日前,国内领先的移动大数据服务平台极光发布《2018年生活服务到店行业研究报告》,从行业发展规模、行业竞争格局、用户特征画像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维度描绘当前生活服务到店行业现状。从报告结果来看,到店餐饮/服务行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美团、大众点评稳居第一梯队,其安装渗透率、新增用户量、活跃用户量、认知度、使用率、首选偏好、总体评价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app。 服务行业进入发展期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到店餐饮/服务行业一般指消费者通过线上获取门店信息和优惠,然后到线下门店完成消费的行业。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行业已进入发展期,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截止至2018年8月,到店餐饮/服务app用户规模近5亿人,安装渗透率为45.2%,过去一年快速增加1亿用户。 而行业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行业格局保持稳定,美团、大众点评龙头地位稳固。到店餐饮竞争格局明朗 美团点评绝对领先报告认为,到店餐饮/服务行业格局明朗,行业格局主要分为三个梯队。从8月安装渗透率中可看出,美团渗透率达33.98%,大众点评渗透率10.87%,美团点评在到店餐饮/服务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口碑和百度糯米的渗透率不足3%,在到店餐饮/服务行业中位于第二梯队。其余app的渗透率极低,处于第三梯队。 从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偏好来看,在到店餐饮行业中,使用美团和首选美团的用户比例均最高,分别达到88.5%和72.2%,远超其它app。大众点评次之,而其它app占比较低。行业龙头美团的忠诚度最高,说明美团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成功留住用户,高于其它app。 查找餐厅、团购和优惠买单是用户最主要使用的功能,不同app的功能使用率有所不同,美团在查找餐厅、团购的使用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所有app,而大众点评在查找方面的使用率较高,口碑在优惠买单的使用率较高。 一二线城市用户比例高 男性占比略高从用户地理位置来看,二线及以上城市用户比例高于全国网民。广东省用户占比最高,达11.0%,江苏省和河南省分列二三位。城市方面,一线城市占据前四,其中北京市用户占比最高,为3.4%,上海市次之,为3.3%。 整体来看,到店用户性别比例中男性占比略高,超八成用户年龄在16-35岁,各app用户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均为26-35岁。 线上线下成未来趋势 新兴技术将带动行业变革我国餐饮行业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始终保持在10%左右的增速,高于GDP增速,规模的持续增长反映用户餐饮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这将推动用户对到店app的需求和使用,带动到店餐饮/服务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步从零散式消费转为集中式消费,集饮食娱乐购物于一身的一站式商场越发成为人们日常的闲暇消费去处。随着线下一站式消费的发展和成熟,到店行业玩家可以整合其商家资源,实现线上到线下消费全链条的打通,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这将会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忠诚度。 未来新兴技术的应用将给餐饮和服务行业带来变革,而对到店行业的app功能和运营要求也会随之提高。随着互联网平台不断深入餐饮产业、助力餐饮创新,餐饮产业+互联网未来将迸发出更大的想象力。

克核大至

厚积而薄发丨《2019餐饮供应链B2B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如果一家餐饮品牌在供应链上出了纰漏,它会因为食材不新鲜卫生与消费者站在对立面,它会因为无法保障食材供应成本、质量、时效影响营收和市场地位,它会因为原材料的不可控失去规模化发展的机会,甚至它还会忽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中国饭店协会《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关注品牌化发展的企业占比72.80%,其次则是供应链发展,占比52.03%,绿色发展占比49.19%。通过这组数据得出,餐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正好过半,多数品牌还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品牌化方向,对精益管理、培训等认知度都很低。一方面是餐饮企业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餐饮供应链B2B服务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百家争鸣的阶段。近年投入餐饮供应链B2B服务的企业增多,2018-2019年上半年,公开披露获得融资的中国餐饮企业发生200起,产生金额约65亿美元,其中餐饮供应链及服务商角色融资金额为5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也发生了大额融资包括美餐数亿元战略融资,易久批2亿元D轮融资,壹号食品5亿元战略融资,一亩田数亿元C轮融资等。从中国餐饮供应链本身来看,目前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种:轻资产模式和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又分为平台服务和数据系统服务。通过对餐饮供应链企业梳理,亿欧智库发现,目前行业的头部玩家主要集中在在重资产模式,对企业或行业影响较大,轻资产模式的供应链服务内容有一定的业务优势,相对比较聚焦某个细分赛道,玩家相对较多。无论是哪一种模式,至少当前的餐饮供应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借鉴,正从无序化走向有序化,整体水平取得一定提升。但面对食材品类多、产地分散所导致的供应链整合难度大,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门店分散,冷链物流普及率低等痛点,企业在争夺万亿餐饮供应链规模时依然存在极大的挑战。展望未来,亿欧智库认为短期内团餐行业的崛起将会给餐饮供应链品牌厮杀迎来新的战场。主要原因:1)需求相对稳定。团餐与商业终端签约时间长,菜谱规划时效性弱,食材相对固定。其次餐饮品牌更换供应商成本较高,稳定的输出能够保持客户忠诚度。2)食材需求量大。团餐所需的食材较散户而言更多,随着团餐企业规模大小,供应链服务商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3)需求可被预测。团餐市场对于菜单相较稳定,变数较少,可提前预测预防食材运输等问题。中长期来看,随着餐饮经营单体逐渐年轻化,餐饮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想法及考量与传统经营者不同,更加注重高效、高质量的管理模式。从供应链方来看,轻资产模式企业往重资产模式延展,将成为战略发展的走向之一。轻资产模式的企业相较于采取重资产模式的企业而言,其最大资产即为餐饮企业及门店经营数据的累积。而这些长期累积的大量数据将成为轻资产模式企业的业务决策参考,可更好地理解需求端用户的需求及痛点。由于有数据的支撑,以及行业前期重资产模式企业的经验,这两者将有机会降低轻资产模式走向重资产模式的试错成本。其他内容详见《2019餐饮供应链B2B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梵谷传

2017年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摘 要1. 行业的产生依托于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品牌商拓展电商业务的刚性需求;2. 行业处于发展转型阶段,资本化进程加速;3. 在保证销售额的同时推进品牌价值建设,是品牌商与服务商合作的最关键因素;4. 在全程式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特色,利于服务商长远发展。一、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中国消费趋势稳中向好,消费市场仍存在上升空间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与周期性因素叠加的双重挑战。供给侧改革的有序推进促成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64.6%,消费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纵观中国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在2012年和2015年突破20万亿、30万亿大关,2016年达到33.2万亿元,中国消费市场在平稳中较快发展。与美、英、法三个发达国家相比,2012-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最终支出占GDP的比重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掘。网络购物成为中国消费增长新引擎,网络零售渠道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零售渠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渗透率连年提升,成为中国重要的零售渠道,给中国消费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2016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为4.7万亿元,保持24.7%的高增长率,预计2017-2019年网购增速趋于下降态势,增速不超过20%,网购市场趋于饱和。虽然在2017年以后,网购的增速失去了先前的显著优势,但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中的份额不断提升,繁荣的发展前景仍不容小觑。电商品牌化成为网购市场主流态势,B2C在网购市场中份额过半2016年,B2C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2.6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不断上涨。同时,B2C在网络购物中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在2015年首次超过C2C,预计2019年B2C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1%,成为网购发展的新动力。艾瑞分析认为,和C2C相比,B2C由于拥有较高的商品质量和更有保障的服务,在近年来的增速和市场份额均超过C2C,成为网购市场主流的发展模式。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和品质,以“互联网+品牌”为代表的B2C市场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业务重点,推动品牌电商快速发展,为品牌电商服务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跨境电商活力四射,海外品牌积极拓展中国线上市场跨境电商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2014年电商进口政策全面放开,2015年跨境进口电商市场规模增速达到38.5%,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为1.2万亿元,增速28.4%,仍保持高位增长。与传统外贸整体低迷的状态相比,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试水我国电商领域,由于运营成本及经验等条件所限,海外品牌在拓展中国线上市场之时遇到了较大阻碍。在大量需求的推动下,利用自身优势打通跨境电商产业链的服务商抓住产业的细分机会,跨境电商服务得以初步发展。二、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综合型、垂直型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根据覆盖品类的范围,品牌电商服务可以分为综合型与垂直型品类两个方向。(1)综合型模式力求覆盖多个行业、多品类,吸纳的品牌客户范围更广,有助于积累丰富的品牌基础;(2)垂直型模式专注于单一或极少数品类,例如美妆、家电3C、母婴等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的品类,基于对某一品类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对目标消费者的认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提升品牌影响力。艾瑞分析认为,在这两种模式下,服务商对于行业品类的理解广度、深度会有所不同。对品牌品类的理解囊括很多内容,例如对商品属性的理解、对目标消费人群定位的理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及趋势的理解,这些会影响到服务商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效果,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未来,这两种服务模式将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品牌电商服务日趋多元化、精细化随着品牌商对电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细致,品牌电商服务的类型更加多元化,从先开始的基础服务(运营服务、客户服务)拓展至核心服务(IT服务、营销服务、仓储物流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其中大部分服务商集中于基础服务和部分核心服务。艾瑞分析认为,集中于基础服务的服务商对于品牌商的粘性较低、可替代性较强,不利于与品牌商进行长期合作与发展。服务商应在打牢基础服务的同时,重视IT、营销和仓储物流等核心服务的发展,尽可能拓展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来加强服务的精细化运营程度,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服务价值。全程式服务体系深度理解品牌商需求根据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品牌电商服务的模式可以分为全程式(也叫一站式)和模块式。全程式服务基本覆盖了品牌电商服务的全部流程,从网站建站、营销推广、店铺运营等前端服务到仓储物流、IT技术等后端服务,为品牌商提供快捷、便利的整套服务,例如上海宝尊、兴长信达、新七天、丽人丽妆等典型企业;模块式服务则主要做单一或少数核心专业服务,比如单做仓储物流,其他领域另外选择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品牌商提供服务,例如四海商舟、五洲在线等企业。艾瑞分析认为,出于品牌商需求考虑,仅靠在服务价值链上的单一细分环节的模块式服务无法把品牌电商服务做到极致;全程式服务与品牌商的利益绑定更为紧密,利于把控及降低运营风险,未来将会占据更多的优势,发展前景可期。得益于电商高速发展,品牌电商服务市场增速保持高位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给予了服务商良好的发展契机。2016年,中国品牌电商服务市场规模达到690.3亿元,保持59.0%的高速增长;电商在经历快速增长期之后在整体稳健的状态下增速回落,品牌电商服务市场规模在未来同样体量不断增大,增速有放缓的趋势。在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初期,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导致长尾市场体量较大,服务商整体水平良莠不齐,中低端服务商较多、高端服务商较少,行业较为分散。艾瑞分析认为,从2015年开始,品牌电商服务行业进入转型期,部分规模较大、资金及供应链实力较强的服务商强势崛起,逐渐形成行业壁垒,导致行业形成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长尾市场较为庞大的竞争特点。未来,头部企业的优势将更加突出,一些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状况不佳的服务商将被淘汰或并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天猫旗舰店成为天猫服务商主要发展阵地近年来,天猫平台在占据主流地位的B2C网购中份额保持领先,并且品牌电商服务兴起于淘宝、天猫,因此天猫成为品牌电商服务集中发展的最大市场;在天猫平台上,品牌电商服务的主要对象为旗舰店,专卖店有一定涉及,专营店较少;在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B2C电商平台也有少量服务商分布。除了B2C电商平台,品牌官方网上商城也是服务商的发展渠道之一,并且少量服务商开始试水自建平台,尝试提高自身知名度,摆脱对大型电商平台的依赖,提供线上特供商品以控制货源。艾瑞分析认为,其他B2C平台逐渐发展壮大,使得服务商有了更多的平台选择。未来,天猫渠道的品牌电商服务增速会下降,但仍保持最大体量;京东、唯品会等平台会抓住机会迅速补位,有助于服务商实现运营渠道多元化。品牌电商服务商业模式,代运营、经销及混合类模式品牌电商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三类,(1)代运营模式下,服务商负责提供品牌电商服务的单环节或多环节,对商品没有自主控制的权力,盈利能力较弱;优点在于运营成本较低,资金投入较小,缺点在于主要提供基础服务,与品牌商的利益没有交叉点。(2)经销模式下,服务商买断商品进行线上销售,对商品有控制权,盈利能力较强;优点在于涉及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嵌入品牌价值链,与品牌商联系紧密,缺点在于对服务商有较高的资源整合、供应链管理和资金要求。(3)混合类模式下,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囊括前两种,该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代运营与经销模式各自所占的比例各有不同。混合类模式的优点在于对商品授权的控制与管理方面相对自由,缺点在于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有一定挑战。艾瑞分析认为,代运营和经销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买货,这与品牌商的意愿以及服务商的资金实力、发展战略有较大的关系。商业模式的选择并不是服务商与品牌商合作的最关键因素,在保证销售业绩的同时推进品牌的整合营销,从而实现品牌商的线上价值重塑才是增强品牌商粘性的重点。目前已经有少数服务商通过开发新业务(数据分析、营销策划与品牌战略咨询等服务)、收购品牌营销公司或广告公司等方式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品牌电商服务商为产业链各方带来增值三、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供应链提效实现供应链价值重塑在零售电商全渠道的趋势背景下,线上零售渗透至线下,促使先前专注于线上运营的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布局线下,整合线上、线下经营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拓展线下业务,作为品牌电商服务商运营的重要环节,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可以帮助服务商实现高效、低成本的价值目标,同时通过反向定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购买需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正在从商品供应端向消费者需求端转型,通过商品采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实现其有效性,通过消费者反馈定制商品实现其反应性,提高供应链效率,从而重塑供应链价值,优化运营效果。电子商务全球化战略下新的增长点2017年两会期间热议的“一带一路”以及“供给侧改革”,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国优质企业走向全球,给中国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动力。电子商务将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跨境进出口零售电子商务将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形式。因此,跨境零售电商服务成为服务商角逐的蓝海市场。目前,我国跨境进口、出口零售电商服务刚刚起步,未来将伴随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以全程式服务体系为基础,发展专业化特色作为电子商务的衍生行业,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够满足品牌商发展电商业务的需求,这是该行业存在的最大意义。如果服务商不能持续输出对品牌商有核心价值的服务,那么服务商将无法长远发展。艾瑞分析认为,全程式服务体系利于服务商更加全面地把握品牌商的发展需求和特征,与品牌商进行更深层次的利益绑定,利于输出最大化的服务价值。在全程式服务体系上有综合实力(例如品牌资源、资金能力等)的服务商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化某方面的服务能力,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服务的专业化;而长尾企业仍旧存在,或集中于模块化运营,市场规模趋于收缩。行业定义本报告中,定性部分的品牌电商服务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服务商为品牌商提供的部分或全部电子商务服务,包括IT软件服务(如ERP、CRM系统,商品管理工具等)、营销服务、运营服务(如代运营)、仓储物流服务以及客户服务等。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属于服务输出型行业,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品牌商拓展电商业务的刚性需求。定量部分,数据核算的企业范围只包括主营业务为代运营的企业,营收范围包括定性部分的品牌电商服务的营收,如仅涉及除代运营外的单项或多项业务的企业,则不计入定量统计范围。研究口径1、中国品牌电商服务市场是指为品牌商提供综合电商代运营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市场,包含经销模式和代运营(服务)模式,市场交易规模含运费和退单费用;2、本报告中的品牌电商服务渠道仅限B2C平台的品牌旗舰店和少量品牌专卖店,以及品牌官网,不含B2C自营部分、B2C平台专营店及C2C平台;3、本报告中的品牌统计范围为传统品牌及部分知名淘品牌,不包括不知名品牌,即品牌范围为具有电商代运营需求或正在使用电商代运营服务的所有品牌。

犬神

检测服务行业深度报告:政府+市场双重推动 助力行业迅速壮大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环境监测网讯:1、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我国检测服务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1.1、检测服务业为高技术服务业根据认监委、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检测统计报表制度》,按照检测业务活 动类型,可将检测服务分为检测、检查、检定、检疫、计量和安全性评价等。检测服务行业定位:1)检测服务业为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 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检测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 服务等 9 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 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 用突出。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 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检测服务业为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活动提供各 种支持的服务,包括检测服务、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金融 服务等各类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 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 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 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3)检测服务业为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 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产业,具有人才 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等特点。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 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 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1.2、检测机构分为:监管类、企业内部、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照参与主体在监管、交易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检测机构可分三类:①监管方检测机构、验收检测机构,包括海关、国家检验检疫局等公共 机构和组织;②企业内部检测部门,企业自主进行一部分质量控制和保证检测服务;③外部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专业的私营组织提供检测认证 服务。按照检测机构股本性质,检测机构可分为国有检测机构、民营检测机构、 外资检测机构。1.3、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我国检测行业市场化发展我国的独立第三方检测市场是在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 来的,随着检测行业市场化发展和政府监管体制的变革,政府逐步放开 强制性检测市场,允许合格社会检测机构进入部分强制性检测市场。1.4、我国检测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检测服务业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 展,但检测服务业长期以来并未作为独立的国民经济门类,进行单独核 算。201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政策文件,将“检测服务业”纳入高技 术服务业;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统计局关于加 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由原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技术检 测服务业”统计。2013 年,国家统计局正式批复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 认监委试行《检测统计报表制度》,试行期一年,检测服务业的统计工作 即从该年正式开始;2014 年、2017 年,国家统计局两次批复原国家质 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批准《检测统计报表制度》继续实施,有效期均 为两年,统计工作得以继续开展。近年来,我国检测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统计,2019 年,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检测服务业共对社会出具各类 检测报告 5.27 亿份,同比增长 23.13%;从业人员 128.47 万人,同比 增长 9.40%;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 710.82 万台套,同比增长 12.16%; 仪器设备资产原值 3,681.17 亿元,同比增长 15.20%。2019 年我国检测 行业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大流氓

2017年中国演出服务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演出服务行业概况演出行业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突飞猛进、急剧扩张阶段,以及90年代国内演出徘徊不前甚至不断滑坡,泡沫破灭阶段,2000年以来初步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尽管中国演出市场在开放竞争中逐步规范有序,但目前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尚不够完善和成熟。1、经营模式多以项目式为主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演出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较快,全国演出服务机构数量由2005年的810家增至2015年的4899家。目前,我国演出公司90%以上属于项目型演出公司,即以操作具体演出项目作为重要的运营方式。项目型演出公司的特点是经营灵活、适应性强、运营费用低,在适应市场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同时这些优势也导致演出行业整体的进入门槛比较低、竞争激烈、抵御风险能力低,因而目前大多数演出公司都还处于低层次的运营方式,属于粗放型经营。因而演出服务的市场也受到限制。2、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不断增加为演艺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国未来五年包括演艺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二、演出服务行业规模分析1、市场总体规模2016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经济规模446.59亿元,上升5.07%,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68.09亿元,比2015年上升3.93%;农村演出收入24.24亿元,比2015年上升8.60%;娱乐演出收入71.04亿元比2015年上升2.01%;演出衍生品及赞助收入31.57亿元,比2015年上升7.97%;经营主体配套及其他服务收入54.54亿元,比2015年降低1.25%;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119.74亿元,比2015年上升10.42%。2012-2017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2、表演团体分析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国有表演团体1669个,同比下降0.36%;预计2017底,我国国有表演团体达到1820个。2013-2017年中国国有表演团体数量统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集体表演团体181个,同比下降1.63%;预计2017年底,我国集体表演团体达到190个。2013-2017年中国集体表演团体数量统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三、演出市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1、演出经营主体专业化程度尚低2004年旅游演出兴起,国内一窝蜂出现各类旅游演出,盲目跟风的结果是演出内容趋同,质量良莠不齐。10年后的2014年,跟风而作的项目面临被市场淘汰。2014年之后儿童剧演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又从另一侧面暴露出演出机构跟风现象仍然严重的问题。家长对儿童教育意识的提升,使儿童剧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大量制作粗劣、欠缺故事性的作品,使得正处于良好发展态势的儿童剧市场出现粗制滥造、作品良莠不齐等各类问题。因为欠缺专业的儿童剧制作理念,很多非专业儿童剧演出机构常常大量使用眼花缭乱的舞台设计和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不仅对儿童的视力、听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淹没了剧情本身的意义。由于国内儿童剧年龄段细分体系不健全造成儿童剧在创作和市场定位缺失,为投机心理的演出经营单位提供了空间。盲目跟风不但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给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投机类演出公司往往以“赚一把”的赌博心态投身市场热门领域,对一些正处于上升发展态势的领域带来恶性冲击。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制作精良、定位明确、静心打造的优秀作品,更需要从业者的共同维护。2、演出与金融资本融合难度大继2012年引入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3000万投资后,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于2014年10月完成新三板挂牌,引发了新一轮金融资本对演出市场的关注。关注者多,成功合作案例少,演出与资本融合的难度较大。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演出行业潜规则多,缺乏规范运作体系,财务制度不健全,票房收入不透明,项目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等,使金融资本对演出企业的投入裹足不前;二是演出企业多为中小型的项目型公司,大都以眼前的单个项目盈利为经营目标,还未形成能够持续性发展的长效盈利模式。3、剧场缺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先进的设施与落后的管理间的矛盾是剧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调研了解,国内70%以上的剧场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剧场管理没有明确的岗位定位和定责,缺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没有形成剧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体系。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数亿元建设大剧院,却不知道该按什么标准组建管理团队;斥巨资购置了灯光音响设备,却没有操作和维护规范。剧场经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的缺乏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剧场演出更多承担的是政治宣讲的任务,并不面向市场,也就无所谓运营与管理。近20年来,国内大规模的兴建剧场,但是却没有重视开展剧场相关管理和服务标准的建立,造成目前中国的剧场硬件设施属世界一流,管理与服务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4、剧场管理和运营人才匮乏剧场人才匮乏问题存在已久,近几年来,每年有不少有影响力的机构举办剧场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班和研修班,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很多并非是在一线经营管理剧院的,即使学有所成,却不能学以致用;二是课程设置以理论和交流为主,缺少实践课程;三是培训内容随意性大,未与考核相结合,培训成效难以体现。由于剧场经营的特殊性,剧场的管理人员既要懂管理、懂经营,还要懂艺术。目前国内大部分剧场的管理人员都来自文艺表演团体或政府部门,懂艺术的不懂经营管理,懂经营管理的不懂艺术,甚至于既不懂经营管理也不懂艺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国内数十家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其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主要面向艺术品经纪、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等领域,这也造成了剧场管理运营人才后备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剧场管理人员中拥有艺术专业、舞台技术专业或管理专业教育经历的总共只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0%。专业人才的匮乏,是我国剧场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面临的主要问题。同处东亚的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文化设施快速发展的20年,同样也出现了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脱节的问题,从9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剧场专业人员认证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应在中国演出行业建立长效的剧场从业人员认证制度,通过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剧场专业人才。四、中国演出服务重点企业分析1、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演艺文化集团。其前身——中国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是在历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创建的新中国最负盛名的国家级艺术院团,集中代表了我国音乐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涌现出众多享誉海内外的杰出艺术家,创作演出了深受中外观众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足迹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代表中国出访过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参加重要国事演出,为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发挥了“文化使节”的独特作用。目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拥有一大批具有深厚艺术造诣、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如著名歌唱家王昆、李谷一、刘秉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王佑贵,著名舞蹈家莫德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姚珠珠及当前活跃在我国艺术舞台上的著名编导陈维亚,著名歌唱家成方圆、牟炫甫、郭蓉、崔京浩、张燕,著名作曲家卞留念,著名演奏家周维,著名灯光设计师沙晓岚……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不仅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荣耀,也是中国艺术领域的财富。2、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演艺集团成立于2001年,是江苏唯一的省属演艺类文化企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团体之一。集团公司运用全新的运作模式和艺术生产理念,创作和积累了一批优秀的舞台精品剧目,获得国际及国内奖项数百项。京剧《骆驼祥子》、昆剧《牡丹亭》、大型民间歌舞《好一朵茉莉花》、扬剧《王昭君》、锡剧《珍珠塔》、评弹《唐宋古韵忆江南》等剧(节)目在国家级评比中名列前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排的话剧《枫树林》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民乐“茉莉花组合”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金奖;昆剧《1699?桃花扇》根据市场要求,打造了10个风格各异的版本,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特别奖”;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中国京剧节现代戏金奖榜首和“文华优秀剧目奖”。歌剧《运之河》荣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六个奖项七个大奖,赴欧洲巡演被评为“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并入选“江苏十大文化新闻”。近年来,集团公司不断开拓进取,推动跨地区、跨领域合作,创排了昆剧《南柯梦》、音乐剧《锦绣过云楼》、京剧《镜海魂》、锡剧《紫砂梦》、话剧《二月兰》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演艺集团是北京市政府直属的国有大型独资文化旗舰企业,组建于2009年5月,肩负着整合资源,打造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发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使命。目前旗下共有27家企事业单位。集团组建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文艺精品战略、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推行“出精品、出票房、出市场占有率”的经营目标责任制。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文化演出、电影产业、体育赛事、旅游休闲、艺术培训五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集团,是目前国内资产量最大的国有演艺机构。4、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CAEG)成立于2004年4月,是在原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对外演出公司(CPAA)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CIEA)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大型国有对外文化企业集团,由国务院作为出资人,文化部与财政部分别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集团作为一家从事国际演艺、艺术会展和文化旅游业务的专业公司,秉持“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的核心理念,初步构建起了“布局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和全产业链运营格局,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集团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宣部、文化部等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等荣誉称号。2009年至2016年连续八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作为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全球演出、展览业务的文化央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立足全球视野,打造品牌、拓展渠道,不断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平均每年在境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二百余座城市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综合文化活动4000余场,全球年度观众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发挥着国家对外文化工作主力军、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五、中国演出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跨区域合作趋势扩大随着市场的发展,以“演出院线”为主导的跨区域合作趋势将继续扩大。演出院线、演出联盟、人才战略合作等各种形式的跨区域合作方式将继续扩大。2、演艺聚焦区成为常态在市场的主导和政策的扶持下,国内演出市场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趋于合理,其最为显著的表现便是以“面”为特征的演艺集聚区建设热潮和以“线”为特征的演出院线扩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规划和建设的演艺集聚区近10个,如北京的天桥演艺区,上海的现代戏剧谷,天津的盘龙谷,江苏南京的杨公井演艺文化街区等,集聚效应迅速显现。随着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上海、广州、西安等各个省市的演艺集聚区建设全面展开,演艺集聚区将成为演艺产业市场常态。3、“内容为王”力量彰显剧场的大规模建设和院线联盟趋势的加强,将大力推动演出市场对高品质内容的追逐。4、知识产权保护为新课题目前,国内演出市场音乐著作权保护令人可喜,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人们法律意识淡漠,部分演出单位不太景气,演出市场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除音乐作品外,向曲艺、舞蹈、杂技作品支付报酬的还较少;表演者权益大量被忽视和侵害。演出组织者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演出组织者不仅要向表演者支付演出费,还要向表演者所表演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样表演者应尽的义务由演出组织者承担,却没有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此外,涉外演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对等:与国内团体出国演出忽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国家文艺团体来华演出对表演者权利保护非常到位,如电视台必须经过许可才能拍几分钟的新闻片段。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为了维护著作权人和表演者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们应加强演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如采取多种措施宣传保护作者和表演者权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身回报社会的意识,既保护作者的权益和积极性,又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著作权集体管理规范,加强对集体管理组织的指导和监督,特别是收费标准制定和收益分配问题,著作权许可使用费标准不宜单方面宣布而应当在各方的参与协调下制定,也不宜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和谈判确定。如,目前现场演出的音乐著作权许可使用费不论演出中使用作品的数量和程度,统一为每场演出门票收入的7%;且每场不得低于应售门票价格总额的2.5%。其次,加快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和重视合同的作用,运用合同来调整各方的利益。表演者可以与其作品的使用者,如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出版发行单位、网站签订相关合同来维护自己的表演者权。同时,注重演出单位的权益保障。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演出组织者向著作权人取得许可和支付报酬的同时,应当对所组织的演出与表演者共同享有表演者权中的财产权,并根据演出性质和所订立合同来确立双方在表演者财产权上的利益分配。此外,涉外演出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可在《著作权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运用合同或者由相关国家的集体管理组织相互代理来解决。5、品牌化竞争时代来临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化发展将成为企业的突围之道。中国演出产业目前正处在成长期,主要表现为演出企业逐渐由数量增长转变为品质提升,演出质量、品牌化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品牌化竞争是演出企业依靠其综合实力而进行市场资源争夺的一种有效方式,现今观众越来越倾向于高品质演出,企业已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扩张来获得市场份额,而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更具有稳定的、多渠道收益来源,因此品牌化发展将成为众多演出企业的发展战略。6、企业集团化趋势明显未来几年,通过合作、兼并或股份制方式形成的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并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演艺集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规模化、集约化运营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演出剧目创作、市场推广及大型演出项目的制作,打造高质量、观赏性强的演出,提高演出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与市场运营模式,也有利于整个演出行业的快速发展。7、产业链延伸成利润增长点演出产业链纵向延伸趋势明显,演出衍生品的开发、演出版权机制的建立将不断完善演出产业链。剧院将由单一的演出中心逐步向综合性的娱乐中心转化,一个以餐饮、购物中心和地产为外延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随着演艺产业链的延伸,演艺产业的利润增长点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