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餐饮品牌在供应链上出了纰漏,它会因为食材不新鲜卫生与消费者站在对立面,它会因为无法保障食材供应成本、质量、时效影响营收和市场地位,它会因为原材料的不可控失去规模化发展的机会,甚至它还会忽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中国饭店协会《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关注品牌化发展的企业占比72.80%,其次则是供应链发展,占比52.03%,绿色发展占比49.19%。通过这组数据得出,餐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正好过半,多数品牌还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品牌化方向,对精益管理、培训等认知度都很低。一方面是餐饮企业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餐饮供应链B2B服务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百家争鸣的阶段。近年投入餐饮供应链B2B服务的企业增多,2018-2019年上半年,公开披露获得融资的中国餐饮企业发生200起,产生金额约65亿美元,其中餐饮供应链及服务商角色融资金额为5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餐饮供应链领域也发生了大额融资包括美餐数亿元战略融资,易久批2亿元D轮融资,壹号食品5亿元战略融资,一亩田数亿元C轮融资等。从中国餐饮供应链本身来看,目前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种:轻资产模式和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又分为平台服务和数据系统服务。通过对餐饮供应链企业梳理,亿欧智库发现,目前行业的头部玩家主要集中在在重资产模式,对企业或行业影响较大,轻资产模式的供应链服务内容有一定的业务优势,相对比较聚焦某个细分赛道,玩家相对较多。无论是哪一种模式,至少当前的餐饮供应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借鉴,正从无序化走向有序化,整体水平取得一定提升。但面对食材品类多、产地分散所导致的供应链整合难度大,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门店分散,冷链物流普及率低等痛点,企业在争夺万亿餐饮供应链规模时依然存在极大的挑战。展望未来,亿欧智库认为短期内团餐行业的崛起将会给餐饮供应链品牌厮杀迎来新的战场。主要原因:1)需求相对稳定。团餐与商业终端签约时间长,菜谱规划时效性弱,食材相对固定。其次餐饮品牌更换供应商成本较高,稳定的输出能够保持客户忠诚度。2)食材需求量大。团餐所需的食材较散户而言更多,随着团餐企业规模大小,供应链服务商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3)需求可被预测。团餐市场对于菜单相较稳定,变数较少,可提前预测预防食材运输等问题。中长期来看,随着餐饮经营单体逐渐年轻化,餐饮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想法及考量与传统经营者不同,更加注重高效、高质量的管理模式。从供应链方来看,轻资产模式企业往重资产模式延展,将成为战略发展的走向之一。轻资产模式的企业相较于采取重资产模式的企业而言,其最大资产即为餐饮企业及门店经营数据的累积。而这些长期累积的大量数据将成为轻资产模式企业的业务决策参考,可更好地理解需求端用户的需求及痛点。由于有数据的支撑,以及行业前期重资产模式企业的经验,这两者将有机会降低轻资产模式走向重资产模式的试错成本。其他内容详见《2019餐饮供应链B2B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三农”工作的主旋律和总目标。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现有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下,攻坚破难,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XX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结合我县实际,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笔者认为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一、现代农业概述(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以现代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以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为抓手,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群体。现代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种养业,而是集种养、加工、流通及其他相关产业为一体的产业群体。二是具有多种功能。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三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用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实现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高度集约,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2、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实现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3、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4、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5、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二、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中央加大 “三农”投入、取消农业税和发放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当前农业生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农业基础条件薄弱长期以来形成的耕地规模小,田块不规则,田间路状况差等,难以实现大型机械化生产。农村道路、水利等设施老化,损坏严重,修复困难,水渠变干渠等,薄弱的基础条件使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另外,长期以来重化肥轻农家肥的“卫生农业”和掠夺性生产的经营模式,使地力水平严重下降。 (二)农业发展效率低下 一方面,土地二轮承包时以人口为基数进行平均分配,各农户经营的土地零星、分散,一户三、五亩,散落七、八块。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场控制力差;生产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需求不足;农业自给率高、商品率较低,从而使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偏低。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领域的流失,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造成了劳动效率低下。 (三)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方面,耕地抛荒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下降,农业生产总量不高。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是老幼妇孺,他们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品种缺乏必要的接受和操作能力,生产技术主要靠言传身教,选择品种基本靠经验,导致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效益得不到提升。据调查,我县农村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是小学占31%,初中占46%,高中占21%,文盲占2%,其中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90%为初中以下文化。种田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不到全县总人数的1%。 (四)农业发展服务不优 农资销售缺乏有效监管,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资价格形成体系不健全,涉农补贴涨,农资跟着涨,农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大幅上升。例如,近三年来,尿素年涨幅达59%,钾肥涨幅达96%,而粮食价格同期涨幅不到7%。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由于资金、人力等制约,很难开展有效技术服务;针对农业的适用性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力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大。综上所述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原因,从表面看是由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引起的,但是深入分析,正是由于农业眼前低收益和长远保障作用之间的博弈,使农民无奈地做出了既“不种”也“不放”的选择,农业也因而陷入了总量提不高、效益上不去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从眼前收益来说,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是农民最不情愿的选择。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产业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大的期许,他们不敢也不愿在农业上投入更多,因而生产要素从农业大量流失、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出现农业生产副业化趋势。如我县农村外出务工每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而从事分散农业生产的,亩纯利润最多也就200元,这种差距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另一方面,从长远利益来说,农业生产又是农民意识里最保险的选择。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获得补偿权益和最后保障的功能,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是保障功能。他们将从事农业作为应对一切变数的最后保障,将保有对土地的权利视为一生的根本保证,因此宁愿少种,甚至不种,也不愿意将土地交给别人经营,根深蒂固的种粮保吃饭观念,使农村的土地流转异常艰难,农业的规模效益也难以显现。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针对我们现阶段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解放农民的思想意识和农民的长期利益、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科技化,促进农业大发展,实现农村大繁荣。(一)要革新思想,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传统落后的小农思想意识是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毒瘤,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破除一系列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全新的农业发展观。一要破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二要破除农业就是满足生活需要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多功能的新观念。三要破除抓农业抓不出现代化的旧观念,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选择的新观念。四要破除发展现代农业属于农业部门和基层工作的旧观念,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是全党任务的新观念。(二)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尽快占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制高点,同时制定出台切合我县实际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今后我县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重点发展草莓、银杏树、杞柳、日光温室蔬菜、设施养殖、生态养殖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特色种养基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建设优势特色农业带,以推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化。(三)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农业机械化是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能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一要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改变现有的田地条块分割的耕作模式。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排条件,改善田间道路,做到田成块、树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创造适合农业机械操作的硬件环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三要加强农业机械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在研发、生产更多维修便捷、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同时,加大对农机具的购置补贴,提高农机普及率。 (四)依靠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要建设现代农业,并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彻底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推陈出新,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二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三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创办服务实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实践体和推广体。
文 | ACCA、中兴新云、上海财经大学来源 | 2018年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研报告文末附完整版报告下载方式财务共享服务,是财务的“工业化革命”,是财务不断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过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共享服务在中国企业中得到了积极推动,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2018年,ACCA与中兴新云、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展开“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研,向企业财务高级管理者、共享服中心管理者及行业相关人士发放调研问卷,共收回213份有效问卷。为深入了解成熟运营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特点,我们实地走访了各个地区、各行各业二十余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高级财务管理者和共享中心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为本报告的内容提供了更深入的见解。此次调研聚焦于成熟运营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调研涉及战略定位、组织架构、人员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应用、运营管理、实施收益与未来发展等方面。本文主要节选了组织设计、流程再造与优化、信息化应用和未来发展四大方面的调研成果。组织设计是共享服务中心的效率保障1.后台职能平台、财务转型基础和总部财务管控方式是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定位不同企业对共享服务中心的战略定位有不同考虑:作为公司的后台职能平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降低成本(69.0%);作为财务转型的基础,提升财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67.1%);作为总部财务管控的方式,加强对分支机构运营情况的管控(61.9%)。▲ 后台职能平台、财务转型基础和总部财务管控方式是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定位同时,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愈来愈注重共享中心作为数据中心(50.0%)的职能。财务部门是企业最重要的数据中心,财务数据处理过程涵盖企业所有的经营环节和流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利用数据展示企业经营全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创新提供支持。2.大多数共享服务中心属于公司总部财务部门下属组织单位60.5%的受调研企业的共享服务中心属于总部财务部门下属组织单位,隶属总部财务部门有利于财务政策的执行,上下级关系也有利于财务部门总体的管理和协调。在25.2%的受调研企业中,共享服务中心与总部财务部门平级,这一方式有利于共享服务中心直接获取公司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更具管理灵活性。▲ 大多数共享服务中心属于公司总部财务部门下属组织单位值得关注的是,8.6%的受调研企业将共享服务中心设立为独立法人,在为企业集团内其他法人提供财务服务时,有利于保证财务的独立性,并且更有动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通过服务范围的拓展,实现价值创造。3.专业化分工和组织设计与流程匹配是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组织架构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调研结果显示,专业化分工、工作内容不断细化与标准化,以提高组织效率(85.3%),以及组织设计与流程匹配,每一流程团队作为一个组织单元(68.7%)是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组织架构设计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专业化分工和组织设计与流程匹配是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组织架构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访谈情况与行业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共享服务中心是流程型组织,设置有PTP(Purchase to Pay,采购到付款)中心、OTC(Order to Cash,订单到收款)中心,ATR(Accounting to Report,总账到报表)中心等组织。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之间的协作关系调研发现,46.2%的受调研企业目前尚未完成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的体系化建设,但46.7%的受调研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有固定的沟通机制。很多受访企业表示虽然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日渐成熟,但尚未完成业务财务转型,未来将逐渐明确业务财务的工作定位和职责范围,进一步推动财务转型。▲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调研发现,对于共享服务中心持续运营时间超过3年的受调研企业,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共享服务中心有固定的沟通流程、定期会议和报告机制。企业应当基于共享服务,推动财务转型,才能够真正帮助业务进行经营管理,能够真正将数据转变为信息、知识和智慧。流程再造与优化是共享服务中心的核心能力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覆盖的业务流程此次调研中,我们定义了14项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其中受调研企业共享服务中心的现有业务范围,排在前五位的是:费用报销(96.0%)、采购到付款(76.1%)、资金结算(72.1%)、总账到报表(71.1%)及固定资产核算(66.7%),这几类业务交易频繁且易标准化,是共享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业务,最易实施。▲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覆盖的业务流程共享服务中心通常也承担一些税务职能,例如集中进行发票开具(43.1%)和纳税申报(36.3%)。从共享服务中心流程数量分布来看,现有业务范围超过10项的共享服务中心占比23.1%,现有业务范围在6-10项之间的共享服务中心在受调研企业中占比接近一半(48.8%)。2.标准化和自动化保证流程质量调研结果显示,流程标准化和集中化(95.3%)是共享服务中心保证流程处理质量最主要的措施。此外,工作流程自动化(65.1%)、端到端的流程管理(37.3%)、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21.2%)也成为保证流程处理质量的有效措施。流程管理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能力,是服务效率提升、持续优化的重要保障。对共享服务中心而言,无论是业务变化、问题导向、绩效要求,还是系统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流程再造的需求。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成熟运营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常设有专门的流程优化团队,建立了长效的流程优化机制。信息技术是共享服务中心数字化转型的动力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的信息系统受调研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常应用的信息系统有:财务核算系统(100.0%)、电子报账系统(100.0%)、银企互联(77.4%)、电子影像系统(75.8%)、资金管理系统(69.0%)、电子档案系统(52.4%)。▲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的信息系统一方面,共享服务的高效运营需要互联互通的系统平台支持,信息系统的架构、功能以及与业务系统、其他财务系统的集成,是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共享服务中心能否实现端到端流程效率与流程自动化的提升。另一方面,数据的价值得到了共享服务中心的空前关注,从企业经营数据的采集、处理到分析利用,共享服务中心利用财务信息化的创新,更有能力将数据转化成信息、凝结成知识,最后形成企业自身的智慧,这也是财务的价值实现。财务需要与IT紧密结合,采集数据并连接企业利益相关者,这是企业财务必然的发展趋势。▲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架构示例2.近半数受调研企业已应用财务机器人调研结果显示,44.8%的共享服务中心应用了财务机器人。财务机器人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RoboticProcess Automation)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具体应用,在RPA技术的基础上,财务机器人能够在特定流程节点代替传统人工操作和判断。大多数共享服务中心管理者表示,由于RPA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收益,例如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节约工作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及时响应业务需求等,他们已经或规划RPA技术在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和推广。同时,有受访谈者认为,RPA的运用对于流程标准化的要求非常高,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适用的流程场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3.应用财务机器人的业务流程财务机器人适合大量重复和有明确规则的流程,受调研企业中,应用RPA最多的业务流程依次为账务处理(52.7%)、发票认证(40.9%)、发票查验(39.8%)、银行对账(37.6%)、费用审核(30.1%)和发票开具(30.1%)等。▲ 应用财务机器人的业务流程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需要符合两大要点:大量重复(让RPA有必要)、规则明确(让RPA有可能)。RPA最适合于具有清晰定义和极少例外情况下的重复和确定性过程,即应用于大量既定规则的交易活动,利用特定的软件算法,与多个应用程序交互,自动完成各类管理任务,进而在用户界面(UI)层执行事务流程。共享服务中心处理大量标准化的财务流程,为财务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天然的场景。根据我们对行业的观察,RPA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常见于这些方面(如下图)。▲ RPA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共享服务中心未来的发展1.流程优化与标准化和新兴技术的使用是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优化方向72.4%的受调研企业认为共享服务中心未来需要持续对流程进行优化和标准化;59.0%的受调研企业将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业务处理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为未来优化方向之一。此外,降本增效(38.1%)、扩展业务范围(35.7%)、拓展服务范围(33.3%)、加强员工培养与人才建设(28.1%)也是企业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优化方向。我们在访谈中发现,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共享服务中心越来越注重财务人员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对兼具财会背景和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流程优化与标准化和新兴技术的使用是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优化方向2.未来的发展方向共享服务的职能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领域,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客户服务联络中心和法务等也能通过流程再造进行共享,41.6%的受调研企业未来将拓宽职能范围,发展成为多职能中心。67.0%的受调研企业未来将向海外业务提供服务,由区域共享转向全球共享;36.4%未来将向外部组织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收益。▲ 共享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如果说,共享服务中心过去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所驱动,那么未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共享服务中心将由“技术”驱动升级到“智慧”驱动。这里的“智慧”不仅包括共享中心开始逐渐应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更是指在共享服务中心里的“人”的智慧。传统观念认为,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是重复性、交易性的,是以“体力”为中心的工作,而我们认为,这一局面已经完全改变。将来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将是以“脑力”、“创造力”和“感知力”为中心的工作。由技术替代人类完成了那些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作后,共享中心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如何才能提供以客户为导向,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提升客户的体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等。共享中心虽然形式上如此相同,但是究其根本却创造出了如此不同的价值。过去,共享中心是把人变成机器,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未来,在共享中心,人和机器“和谐共处”,你(机器)有你的学习能力,我(人)有我的独立思考;你有你的计算速度,我有我的感知能力;你有你的知识储备,我有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人与机器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彼此成就,人+机器的模式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随着智能时代来临,职业操守和专业判断将变得更加重要。怎样通过每一个共享行业人士的努力,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成功,也推动商业社会的共同繁荣,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利润,也关怀生态系统里各方的诉求和权益?在共享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具有信任感的商业社会,是中国共享服务行业发展持续追求的方向。(有删减,本文编辑:李菲)★ 扫码关注财资一家,回复【财务共享报告】即可下载完整报告
“生硬”的法律加上柔性的互联网,似乎有些违和,而这份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绝对会打破你对“互联网+法律”的认知,众多新生公司,早已渗透到了法律的各个细分领域。2018年1月29日,京都律师事务所携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法律培训服务机构iCourt及知名法律新媒体律新社召开《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发布会,以行业内共计 251个互联网法律机构作为样本,着重分析模式创新与技术革命带给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变化,并对未来“互联网 + 法律”变革和发展的可能性方向进行预测。这已是京都律师事务所第二次发布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一、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行业新特点(一)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增速放缓,服务领域更细分图一:互联网法律机构上线数量变化图自2014年开始,互联网法律机构上线进入上升阶段,至2016年达到高峰(该年上线数104),2017年互联网法律机构上线数量有明显回落,跑马圈地各占山头的高峰已经过去。与此相对,新互联网法律企业中呈现了与之前不同的特点。新企业鲜有试图建立行业巨无霸的野心,而更多针对的是新的细分领域。如小纽美国法律咨询,针对的是美国移民等法律问题咨询。律驾宝针对交通事故提供家庭法律服务。同时,许多新互联网法律机构有强大的合作伙伴为其发展提供资源。如法家云,在其上线伊始,就有“阿里系”的支付宝和钉钉作为其入口,还有两家律师事务所的背景,着实不一般。其成因可能是互联网法律的创业市场已经到了转折点,各个领域的先行者已经建立了其领先优势,对于后来者构成了壁垒。所以新玩家若非另辟蹊径,或是拥有强大的资源作为支撑,很难在牌桌上拥有一席之地。(二)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融资情况好转图二:互联网法律机构融资情况对比图2016年8月前调研的互联网法律机构涉及的互联网法律运营主体为129家,其中23家获得融资,占比为18%。本次调研的互联网法律机构涉及的运营主体共计239家,其中57家获得融资,占比25%,有所上升。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机构除了在融资比例上增长外,融资金额也大幅度增加,千万、亿级的融资已屡见不鲜。(三)公检法等“国家队”入场“互联网法律”2017年3月,最高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报告及2017年工作重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人民法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法院信息化基本术语》等文件,加速将新的信息科技用于法庭审判过程中。2017年6月,最高检印发《检察大数据行动指南(2017-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将统筹推进大数据应用。全国检察机关将依托大数据及智能语音等前沿科技,统筹利用以司法办案数据为核心的检察数据资源,建立检察大数据总体架构,营造大数据应用良好生态,打造“智慧检务”。而相对的,为公检法服务的一批互联网法律企业应运而生,它们通常在大数据和智能语音等领域,提供办案智能辅助系统,为检察官和法官书写文书,为定罪量刑提供数据和模板的辅助支持,同时推进大数据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庭审合议庭评议等活动中全程同步记录。而相对于其他面向当事人或律师的互联网法律机构,这些为检察院和法院服务的互联网法律机构可以接触到大量有效的数据。同时,因公检法机关资金充足,有足够的付费意愿,其盈利模式熟悉而稳健。二、未来互联网 + 法律行业发展新趋势《2017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指出,变化及创新已成为互联网法律机构存续及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现存较为成功的互联网法律机构中,总结了以下互联网法律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几个趋势,或可为尝试。(一)服务领域进一步细分伴随着互联网法律机构对于法律服务各细分领域的跑马圈地,互联网法律机构面对着一片红海,越发地难以找到切入市场的突破点。这种情况推动了法律服务的进一步细分。自 2016 年 8 月以来,新设立的互联网法律机构几乎没有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大多数均将自己的服务定位在法律服务垂直领域的进一步细分上,以期实现以有限的资源将某一法律服务内容做到极致,并以此来抢占市场。(二)“互联网 + 法律”覆盖范围扩大以最高人民法院近期推出的“法信”为例,其服务的对象起初为广大的司法人员,其后扩展到面向社会公众。又如我国许多法院运用互联网进行庭审,运用人工智能记录开庭笔录,甚至筹备组建第一家互联网法庭。政府的参与对于“互联网 + 法律”的影响仅仅是个开端,政府作为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技术及政策支持,作为服务需求者所带来的用户市场,以及作为合作方所带来的服务模式创新将引起涟漪效应,在条件具备时终将引起“互联网 + 法律”覆盖范围在我国社会各领域的进一步扩张。(三)技术驱动之路从“大数据”走到“人工智能”目前所谓“人工智能”互联网法律产品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审合同领域。就其试用情况而言,虽然已经能够做到秒速审合同或生成合同,但往往存在很多错漏,需要客户再次审核,其智能程度实在堪忧。“互联网 + 法律”领域的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远。现阶段“互联网 + 法律”领域的最新技术驱动还是“大数据”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是“互联网+”领域必然会迈入的发展阶段。前述的互联网法律产品对于将人工智能的概念引入“互联网+法律”领域可谓功不可没。此外,报告还总结了互联网法律机构的地域分布、媒体平台,对过去一年中互联网法律产业的变化、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互联网法律服务机构正在变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互联网+法律”的变革趋势已经初步呈现,在模式创新以及技术变革的推动下,这条路似乎已有一点明确的方向。虽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看到哪一个机构处于完全的优势地位,但这正意味着“互联网+法律”领域机会无限,让我们继续期待互联网法律机构的颠覆性创新与变革。获取完整版报告请点击:http://www.king-capital.com/magazine/magazine_network.html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摘 要1. 行业的产生依托于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品牌商拓展电商业务的刚性需求;2. 行业处于发展转型阶段,资本化进程加速;3. 在保证销售额的同时推进品牌价值建设,是品牌商与服务商合作的最关键因素;4. 在全程式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特色,利于服务商长远发展。一、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中国消费趋势稳中向好,消费市场仍存在上升空间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与周期性因素叠加的双重挑战。供给侧改革的有序推进促成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64.6%,消费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纵观中国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在2012年和2015年突破20万亿、30万亿大关,2016年达到33.2万亿元,中国消费市场在平稳中较快发展。与美、英、法三个发达国家相比,2012-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最终支出占GDP的比重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掘。网络购物成为中国消费增长新引擎,网络零售渠道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零售渠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渗透率连年提升,成为中国重要的零售渠道,给中国消费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2016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为4.7万亿元,保持24.7%的高增长率,预计2017-2019年网购增速趋于下降态势,增速不超过20%,网购市场趋于饱和。虽然在2017年以后,网购的增速失去了先前的显著优势,但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中的份额不断提升,繁荣的发展前景仍不容小觑。电商品牌化成为网购市场主流态势,B2C在网购市场中份额过半2016年,B2C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2.6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不断上涨。同时,B2C在网络购物中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在2015年首次超过C2C,预计2019年B2C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1%,成为网购发展的新动力。艾瑞分析认为,和C2C相比,B2C由于拥有较高的商品质量和更有保障的服务,在近年来的增速和市场份额均超过C2C,成为网购市场主流的发展模式。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和品质,以“互联网+品牌”为代表的B2C市场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业务重点,推动品牌电商快速发展,为品牌电商服务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跨境电商活力四射,海外品牌积极拓展中国线上市场跨境电商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2014年电商进口政策全面放开,2015年跨境进口电商市场规模增速达到38.5%,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为1.2万亿元,增速28.4%,仍保持高位增长。与传统外贸整体低迷的状态相比,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试水我国电商领域,由于运营成本及经验等条件所限,海外品牌在拓展中国线上市场之时遇到了较大阻碍。在大量需求的推动下,利用自身优势打通跨境电商产业链的服务商抓住产业的细分机会,跨境电商服务得以初步发展。二、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综合型、垂直型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根据覆盖品类的范围,品牌电商服务可以分为综合型与垂直型品类两个方向。(1)综合型模式力求覆盖多个行业、多品类,吸纳的品牌客户范围更广,有助于积累丰富的品牌基础;(2)垂直型模式专注于单一或极少数品类,例如美妆、家电3C、母婴等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的品类,基于对某一品类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对目标消费者的认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提升品牌影响力。艾瑞分析认为,在这两种模式下,服务商对于行业品类的理解广度、深度会有所不同。对品牌品类的理解囊括很多内容,例如对商品属性的理解、对目标消费人群定位的理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及趋势的理解,这些会影响到服务商的发展方向和服务效果,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未来,这两种服务模式将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品牌电商服务日趋多元化、精细化随着品牌商对电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细致,品牌电商服务的类型更加多元化,从先开始的基础服务(运营服务、客户服务)拓展至核心服务(IT服务、营销服务、仓储物流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其中大部分服务商集中于基础服务和部分核心服务。艾瑞分析认为,集中于基础服务的服务商对于品牌商的粘性较低、可替代性较强,不利于与品牌商进行长期合作与发展。服务商应在打牢基础服务的同时,重视IT、营销和仓储物流等核心服务的发展,尽可能拓展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来加强服务的精细化运营程度,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服务价值。全程式服务体系深度理解品牌商需求根据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品牌电商服务的模式可以分为全程式(也叫一站式)和模块式。全程式服务基本覆盖了品牌电商服务的全部流程,从网站建站、营销推广、店铺运营等前端服务到仓储物流、IT技术等后端服务,为品牌商提供快捷、便利的整套服务,例如上海宝尊、兴长信达、新七天、丽人丽妆等典型企业;模块式服务则主要做单一或少数核心专业服务,比如单做仓储物流,其他领域另外选择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品牌商提供服务,例如四海商舟、五洲在线等企业。艾瑞分析认为,出于品牌商需求考虑,仅靠在服务价值链上的单一细分环节的模块式服务无法把品牌电商服务做到极致;全程式服务与品牌商的利益绑定更为紧密,利于把控及降低运营风险,未来将会占据更多的优势,发展前景可期。得益于电商高速发展,品牌电商服务市场增速保持高位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给予了服务商良好的发展契机。2016年,中国品牌电商服务市场规模达到690.3亿元,保持59.0%的高速增长;电商在经历快速增长期之后在整体稳健的状态下增速回落,品牌电商服务市场规模在未来同样体量不断增大,增速有放缓的趋势。在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初期,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导致长尾市场体量较大,服务商整体水平良莠不齐,中低端服务商较多、高端服务商较少,行业较为分散。艾瑞分析认为,从2015年开始,品牌电商服务行业进入转型期,部分规模较大、资金及供应链实力较强的服务商强势崛起,逐渐形成行业壁垒,导致行业形成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长尾市场较为庞大的竞争特点。未来,头部企业的优势将更加突出,一些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状况不佳的服务商将被淘汰或并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天猫旗舰店成为天猫服务商主要发展阵地近年来,天猫平台在占据主流地位的B2C网购中份额保持领先,并且品牌电商服务兴起于淘宝、天猫,因此天猫成为品牌电商服务集中发展的最大市场;在天猫平台上,品牌电商服务的主要对象为旗舰店,专卖店有一定涉及,专营店较少;在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B2C电商平台也有少量服务商分布。除了B2C电商平台,品牌官方网上商城也是服务商的发展渠道之一,并且少量服务商开始试水自建平台,尝试提高自身知名度,摆脱对大型电商平台的依赖,提供线上特供商品以控制货源。艾瑞分析认为,其他B2C平台逐渐发展壮大,使得服务商有了更多的平台选择。未来,天猫渠道的品牌电商服务增速会下降,但仍保持最大体量;京东、唯品会等平台会抓住机会迅速补位,有助于服务商实现运营渠道多元化。品牌电商服务商业模式,代运营、经销及混合类模式品牌电商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三类,(1)代运营模式下,服务商负责提供品牌电商服务的单环节或多环节,对商品没有自主控制的权力,盈利能力较弱;优点在于运营成本较低,资金投入较小,缺点在于主要提供基础服务,与品牌商的利益没有交叉点。(2)经销模式下,服务商买断商品进行线上销售,对商品有控制权,盈利能力较强;优点在于涉及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嵌入品牌价值链,与品牌商联系紧密,缺点在于对服务商有较高的资源整合、供应链管理和资金要求。(3)混合类模式下,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囊括前两种,该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代运营与经销模式各自所占的比例各有不同。混合类模式的优点在于对商品授权的控制与管理方面相对自由,缺点在于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有一定挑战。艾瑞分析认为,代运营和经销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买货,这与品牌商的意愿以及服务商的资金实力、发展战略有较大的关系。商业模式的选择并不是服务商与品牌商合作的最关键因素,在保证销售业绩的同时推进品牌的整合营销,从而实现品牌商的线上价值重塑才是增强品牌商粘性的重点。目前已经有少数服务商通过开发新业务(数据分析、营销策划与品牌战略咨询等服务)、收购品牌营销公司或广告公司等方式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品牌电商服务商为产业链各方带来增值三、中国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供应链提效实现供应链价值重塑在零售电商全渠道的趋势背景下,线上零售渗透至线下,促使先前专注于线上运营的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布局线下,整合线上、线下经营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拓展线下业务,作为品牌电商服务商运营的重要环节,供应链的改造和优化可以帮助服务商实现高效、低成本的价值目标,同时通过反向定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购买需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正在从商品供应端向消费者需求端转型,通过商品采购、订单处理、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实现其有效性,通过消费者反馈定制商品实现其反应性,提高供应链效率,从而重塑供应链价值,优化运营效果。电子商务全球化战略下新的增长点2017年两会期间热议的“一带一路”以及“供给侧改革”,鼓励越来越多的中国优质企业走向全球,给中国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动力。电子商务将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跨境进出口零售电子商务将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形式。因此,跨境零售电商服务成为服务商角逐的蓝海市场。目前,我国跨境进口、出口零售电商服务刚刚起步,未来将伴随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以全程式服务体系为基础,发展专业化特色作为电子商务的衍生行业,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够满足品牌商发展电商业务的需求,这是该行业存在的最大意义。如果服务商不能持续输出对品牌商有核心价值的服务,那么服务商将无法长远发展。艾瑞分析认为,全程式服务体系利于服务商更加全面地把握品牌商的发展需求和特征,与品牌商进行更深层次的利益绑定,利于输出最大化的服务价值。在全程式服务体系上有综合实力(例如品牌资源、资金能力等)的服务商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化某方面的服务能力,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服务的专业化;而长尾企业仍旧存在,或集中于模块化运营,市场规模趋于收缩。行业定义本报告中,定性部分的品牌电商服务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服务商为品牌商提供的部分或全部电子商务服务,包括IT软件服务(如ERP、CRM系统,商品管理工具等)、营销服务、运营服务(如代运营)、仓储物流服务以及客户服务等。品牌电商服务行业属于服务输出型行业,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品牌商拓展电商业务的刚性需求。定量部分,数据核算的企业范围只包括主营业务为代运营的企业,营收范围包括定性部分的品牌电商服务的营收,如仅涉及除代运营外的单项或多项业务的企业,则不计入定量统计范围。研究口径1、中国品牌电商服务市场是指为品牌商提供综合电商代运营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市场,包含经销模式和代运营(服务)模式,市场交易规模含运费和退单费用;2、本报告中的品牌电商服务渠道仅限B2C平台的品牌旗舰店和少量品牌专卖店,以及品牌官网,不含B2C自营部分、B2C平台专营店及C2C平台;3、本报告中的品牌统计范围为传统品牌及部分知名淘品牌,不包括不知名品牌,即品牌范围为具有电商代运营需求或正在使用电商代运营服务的所有品牌。
有统计显示,未来二十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平均每年增加的老龄人口数将达1000万人,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1/3之多。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如何确保甚至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成为各行各业日益紧迫的一个课题。对于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行业来说,老年客户的增多也对银行网点从硬件设施到员工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科技浪潮下,银行在推进网点智能化改造的同时,如何为老年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又周到细致的服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一个月,大众证券报记者特别派出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南京、苏州两地50余家银行网点,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从老年人使用智能化设备的情况到银行为老年客户打造的专属宣传等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采访老年客户并进行汇总打分,最终评选出了一批服务老年客户较为突出的“敬老服务示范网点”,并形成了这份“银行服务老年消费者满意度调研报告”。硬件设施较到位软性服务暖人心便民服务箱、老花镜、拐杖、伞、充电线和充电宝,自动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在大学生志愿者调研的银行网点中大多都配置了这些便民设施。其中,农业银行苏州分行还特别设有儿童活动区,方便客户办理业务时安置孩子;中信银行南京栖霞支行配置了宝宝椅、轮椅等暖心设施。华夏银行城西支行工作人员主动为前来的老年人递上了防范电信诈骗和金融知识的宣传手册。调研中,大学生志愿者注意到,除了爱心窗口、特殊通道外,在一些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网点,银行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特殊安排。比如与金陵新村社区为邻的交通银行南京金陵新村支行,除了老花镜、放大镜、轮椅、拐杖、爱心座位等基础设施外,厅堂外还设置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年客户群体使用轮椅等设施进入厅堂,通道口还设有呼叫铃,便于客户求助。紫金农商银行秣陵支行考虑到地段老年居民较多,在人多的时候常常调集人手全面开放柜台6个窗口办理业务,甚至会延迟柜台人员下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优质、贴心、满意的服务。兴业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为退休后的老年朋友积极搭建了“安愉人生”的客户交流活动平台。软件服务方面,来自南财的志愿者俞慧婷表示对工商银行南京后宰门支行印象不错,“一进去就有工作人员询问我办理什么业务,面带微笑,精神饱满,比较有亲和力,还把我带到了理财经理办公室,让人感觉比较贴心。”在民生银行栖霞支行,银行人员不仅面带微笑,而且为了跟坐在沙发上的客户保持同一高度而蹲下来进行讲解的服务态度也令63岁的李老先生感动不已。调研中,大学生志愿者适逢建设银行雨润大街支行正在举行“金融安全知识普及进社区”活动,从附近社区聚集而来的大爷大妈们凝神细听讲师对骗子惯用伎俩的归纳:“虚构‘投资项目’,‘专家’出场,以高额利息诱惑,一旦投入便人间蒸发……”讲师生动风趣的语言让大爷大妈感慨以后投资真要多长点心眼。不过,调研志愿者们也注意到,在有的银行网点,硬件设施流于形式,比如虽有自动饮水机但里面没有水,或者没有配置一次性水杯;比如爱心伞架上没有雨伞;比如防诈骗宣传单或手册被杂物挡住难以取到;比如虽有老花镜但没有区分度数,或者锁在橱窗里等。智能设备有抵触柜台办理更安心大学生志愿者们调研发现,在大多数银行网点,老年人大多对使用智能设备心存抵触,更宁愿取号到柜台办理业务。一位李女士说自从有一次卡被吞了,她就再也不敢在智能机上进行任何操作了;另一位来自郑州的老大爷则乐呵呵的说,“反正我们时间多的很,等一会儿也无所谓。”不过在工商银行苏州桂花储蓄所,调研者观察发现,该网点老年人在智能设备上办理业务的情况较好。“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有基本了解,一般情况下能够自主使用智能设备;另一方面,即使老年人不熟悉操作,服务人员也能耐心指导,服务态度认真温和,并且基本全程跟随。银行在服务分流上做的也很好,对分别办理简易业务和复杂业务的客户即时指导,少有排长队的现象。”前往调研的志愿者顾业昊说道。在华夏银行城西支行,调研志愿者金羽馨发现当老年用户在智能设备上办理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都比较有耐心,老年人在做输密码之类较私密的行为时,银行人员都会提醒他们小心一点,注意防诈骗。“其实在使用智能设备时,一些客户是真的不会操作,需要工作人员引导,还有一些客户是大致知道操作流程的,但还是会希望有工作人员在其身旁,这样可以避免误操作,也更安心。”调研志愿者汪欣月说道。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在建设银行南京亚东城支行、紫金农商银行仙林支行调研时,都有老年人提出,ATM机每次5000元的取款限额有点少,希望提高取款额度,这样也能减少操作次数。在智能设备的使用上,有老年人建议可以通过精简智能设备的操作流程,或者设计可以办理一些简单的业务的老年人专属简洁版本方便操作;还有老年人建议银行可以出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画册来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智能设备的字体也可以设置的大一些,可以让老年人看得更清楚,方便他们使用。专属服务受认可不给水喝不应该在对50余家网点的调研中,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感受到了大多数银行人员细致贴心的服务,很多老年人也对银行的服务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渤海银行苏州分行,一位老年客户介绍说,该网点的每位老年客户都被安排了相对固定的接待服务人员,每次帮助他们的都是热心的熟面孔,且并不会在业务以外推销理财产品,而这让他们感到放心。在江苏银行葑门支行,志愿者王子峰发现该网点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理财的服务窗口,并且在一间独立的房间内,可以保证的提供理财咨询服务中保护一下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在华夏银行河西分行,志愿者了解到,该银行比较注重老人情感上的关怀。例如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里,银行举办了猜灯谜、包元宵活动。每逢节假日,工作人员会上门送点节日礼物,礼轻情意重,让老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不过,调研中志愿者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志愿者刘双敏跟几位刚进银行没多久就出来的阿姨们进行了短暂交流后得知,她们不是到银行办理业务的,只是口渴了路过想进去喝一杯水,但银行工作人员蛮横的说不办理业务就不能喝水,这让他们觉得很生气。在苏州银行苏州支行,老年客户抱怨说有的时候网点顾客比较多,希望银行可以在业务办理高峰期更有效的引导客流,安排更多的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不要让老年人等太长时间,此外建议银行可以少向老年人推销一些业务以外的金融及理财产品。“我们对于理财也有自己的规划,不希望被银行工作人员推荐太多,有的工作人员有些过于热情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人说道。在农业银行苏州分行,志愿者陈明浩发现理财咨询服务过程不太规范,偶尔出现一个柜台多个客户围拢咨询的情况,一些理财产品没有宣传单,只是展示在柜台的触摸屏幕上;有的甚至没有展示,纯粹依赖服务人员记忆。还有老年客户投诉说,触摸屏上的理财类型选项很多,过于专业化,根本不会操作,而且每项产品后的“介绍”按钮形同虚设,点开后没有任何内容,只能依靠服务人员解答。防骗宣讲很重要定制理财应推广在金融诈骗、非法集资高发的老年人群体中,防诈骗宣讲和各种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在交通银行南京金陵新村支行,志愿者们发现网点在厅堂内设置了公众教育区和公益宣传架,安排大堂经理在厅堂向老年客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据附近的老年人介绍,每年该网点还会不定期地安排工作人员走出厅堂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各类公益宣传单页(反假币、反洗钱、防电信诈骗等),并针对老年客户更加细致地进行讲解,如2018年分别开展了“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防范电信诈骗保障财产安全”等主题宣传活动。在民生银行苏州姑苏支行,网点考虑到当地老龄客户偏多的特点,不仅提供标准化的敬老服务,还联合苏大理想眼科医院、牙博士口腔等多家机构在支行驻点,定期举办“民生健康活动日”活动,为老年客户提供免费视力检测、眼科检查、牙科检查等多项公益便民服务。在重阳节等特殊节日,还特地为60岁以上老年客户免费配送老花镜,去敬老院为老年人过生日作为社会回馈。银行理财一直以来是不少老年人进行投资的主要选择。志愿者走访中了解到有的银行对于老年人群有专属理财产品推荐,比如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就有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项目,分别是结构性存款和养老无忧,都是保本理财产品。中信银行栖霞支行针对老年人也有相对来说风险比较小的理财产品。不过,志愿者们发现,有的银行在理财产品的销售上存在违规的地方,会赠送米、油等老年人比较喜爱的礼品来吸引客户。(文章来源:大众证券报)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国内规模最大的K12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共同发布《2020年在线学习服务师(辅导老师)新职业群体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行业首份关于辅导老师新职业群体的调研报告,《报告》首次对辅导老师的职业群体特征进行刻画,并对其工作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解析。 人社部将“在线学习服务师”列为9个新职业之一提起“在线学习服务师”,在过去是让很多人感觉陌生的职业,但如今这个职业正在依靠科技的力量,突破时间、空间、资源的壁垒,提供1对1的答疑解惑,个性化的学习分析和规划,让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线上家庭老师”。 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包括“在线学习服务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其中,新增职业“在线学习服务师”被定义为运用数字化学习 平台(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个性、精准、及时、有效的学习规划、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和评价反馈的人员。 在如今的直播大班课上,“主讲老师+辅导老师”的“双师制”已成主流,主讲老师通过大屏幕在线直播授课,同时听课人数可达数千人,形成规模效应,使得跨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但这种“一对多”模式也存在如课程完课率不高、学习效果难以评估、缺乏反馈渠道、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等诸多问题。为了缓解这些矛盾,辅导老师应运而生,他们主要负责督促学习行为、课后一对一的沟通答疑、协助制定学习规划等。 尤其是今年受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推迟,2.65亿在校学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在线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测算,目前,仅K12头部十余家在线教育机构辅导老师的人数已接近10万。 95后是辅导老师主力军 九成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告》指出,在辅导老师从业者中,95后是主力军,占比75.39%,其中,1996年出生的从业者人数最多,占总从业者的24.16%;1990~1994年的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23.81%;85后的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0.8%。根据调研问卷,“辅导老师”从业人员的男女比例为1:2.4,女性居多。 在学历分布上,目前行业中99.21%的从业人员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学历占总从业人数的1.65%。高中辅导老师的一本率最高,占比66%,小学辅导老师中师范类院校毕业占比22%。此外,有25.31%的从业人员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以作业帮为代表的头部在线教育平台,对辅导老师的学历门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业帮人力资源辅导选聘部门负责人王博宁介绍,成立以来作业帮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为了稳定地、长期地给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企业的人才模型也在不断的优化调整,从2018年起,作业帮要求辅导老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其中高中辅导老师的学历门槛在一本以上。 作业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苏静表示,作为教育公司,作业帮一直致力于“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努力提供最好的教育产品去影响用户、成就用户。“我们要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们更专业的指导和更科学的方法,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潜力。” 科技赋能助力辅导老师实现“因材施教”伴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迭代,头部在线教育平台正在成为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辅导老师的角色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不仅输出了新型互联网教育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在线教育市场的下沉,很多优秀的辅导老师也愿意回到家乡或其他三四线城市就业,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素养也促进了当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普惠贡献自己的力量。 8月31日,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发布2020年暑期业绩:作业帮直播课2020年暑期招生量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付费课学员总人次达780万,同比增长超过390%,位居行业第一;暑期正价班学员就读人次超过171万,同比增长超过350%。 据了解,截止目前作业帮员工超18000人,在北京、西安、武汉、合肥、郑州、成都、济南、石家庄、南京、长沙、重庆等11个城市拥有分部。同时,为促进社会就业贡献力量,作业帮今年计划在全国招聘10000+岗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线教育具有突破时间、空间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势,其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决个性化和交互性问题,“辅导老师”正是应对这个难题的产物。而在线教育的技术优势,如大数据分析、AI识别、产辅工具的研发等,作为辅导老师的日常工具,结合技术支持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他们能为学生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服务。辅导老师的存在,让在线教育因此能真正抵达个体、抵达教育的本质,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因材施教”。
“年轻”“高学历”“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等成为“辅导老师”新职业群体主要标签。9月9日教师节前夕,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联合作业帮共同发布《2020年在线学习服务师(辅导老师)新职业群体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对辅导老师的职业群体特征进行刻画,并对其工作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解析。人社部将“在线学习服务师”列入9个新职业群体什么是在线学习服务师?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包括 “在线学习服务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其中,新增职业“在线学习服务师”被定义为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个性、精准、及时、有效的学习规划、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和评价反馈的人员。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推迟,2.65亿在校学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在线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辅导老师”的群体数量也大幅增加。据测算,目前,仅K12头部十余家在线教育机构辅导老师的数量已接近10万。为了全面、深入了解“辅导老师”职业群体的生存现状,更好的促进该职业未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以作业帮为代表的头部K12在线教育平台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8月1日~24日期间,共回收有效问卷4500余份。95后成辅导老师主力军 九成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哪些人选择从事辅导老师职业?《报告》显示,95后是辅导老师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占比75.39%。其中,1996年出生的从业者人数最多,占比高达24.16%;1990~1994年的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23.81%;85后的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0.8%。图:从业人员年龄分布与教育行业的性别分布相同,在辅导老师群体中,超过七成的从业者为年轻女性。报告显示,辅导老师从业人员的男女比例约为:1:2.4。在学历分布上,高学历是准入门槛,九成以上从业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据《报告》披露,99.21%的从业人员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学历占总从业人数的1.65%。高中辅导老师的一本率最高,占比66%,小学辅导老师中师范类院校毕业占比22%。此外,有25.31%的从业人员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图:从业人员学历分布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以作业帮为代表的头部在线教育平台对辅导老师招聘的最低学历门槛为统招本科生,同时优先录取师范院校或者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此外,“爱教育”“有责任”“可依赖”成辅导老师群体的职业标签。在为何选择该职业的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是因为热爱教育行业,看好在线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访谈中很多从业者都谈到,学生更愿意将自己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向辅导老师倾诉,老师也能够起到排解压力、心理疏导的作用。学科功底被认为是最重要职业素养 互联网技术应用助力提升工作效率《报告》指出,目前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的“辅导老师”工作流程标准化程度较高,包括新生家访、催到课、出镜、跟课、答疑解惑、作业批改/订正、老生回访、沟通续报课程八大环节,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工作流程的闭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此外,辅导老师还承担了制定学习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内容。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辅导老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老师兼具互联网与教育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调研中发现,从业者普遍认为,一名优秀的辅导老师应该具备学科功底、沟通能力、群运营能力、互联网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心理疏导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其中,学科功底和沟通能力被认为最应该具备的两项专业素养。调研数据显示,97.28%的从业者认为“学科功底”是必备的职业素养;97.65%的从业者认同“沟通能力”同样是辅导老师必备职业素养。调研发现,很多头部在线教育平台会利用大数据助力“辅导老师”实现学情诊断的精准化、学习规划的个性化以及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因此,在日常工作当中,辅导老师需要经常运用学情数据、家访-回访-维系记录系统、群发工具等,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北师大课题组专家指出,当前,头部在线教育平台正在成为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输出大量既有深厚学科功底,又能深刻体察学生/家长需求的新型互联网教育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在线教育市场的下沉,很多优秀的辅导老师也愿意回到家乡或其他三四线城市就业,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素养也促进了当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普惠贡献自己的力量。(工人日报记者 甘皙)
来源:金融界网站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难以避开的话题,因为它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进程,企业经营状况也切实的改变着职场人生活中的点滴。智联招聘针对疫情对白领职业发展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调研,发布《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旨在洞察后疫情时代白领们遭遇的困境和心路历程,为职业发展和生活改善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本次调研共收集8062份问卷。 【核心发现】 疫情下,裁员减薪现象较普遍,年长白领工作机会变少,年轻白领工资缩水较多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实体产业受冲击严重 近9成白领计划跳槽,人性化、抗风险的雇主受欢迎 白领技能需求成为主流,人力资源行业呼声高 年长白领重视培训学习,个人自费较普遍 小企业白领灵活就业需求更高,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 4成白领希望加入生活服务业,女性更愿试水风口领域 白领期待延续弹性化线上协同办公,年轻职场人更偏爱在线求职 6成白领遭遇职场PUA,商业服务、金融业占比最高 年轻一代多被画大饼,年长白领常遭打击否定 年轻白领私下吐槽职场PUA,年长白领则直接向上级反映 白领认为职场PUA缘于公司管理与领导人品问题 疫情后白领更注重健康卫生,过半白领消费缩水 “报复性消费”成泡影,主要消费涌入美食购物 6成白领期待政府支持灵活就业,年龄越大越看重减税 【事业发展篇】 一、 疫情下,裁员减薪现象较普遍,年长白领工作机会变少,年轻白领工资缩水较多疫情期间,白领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职场至暗时刻”。在白领被问及到疫情中所经历的现象时,工资缩水问题最为普遍,占比达37.34%,还有30.68%的受访白领在疫情中经受了裁员,仅2成白领得以幸免。此外,“工资无法按时发放”与“涨薪取消”位列第三、四顺位,可见“钱”是白领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一道坎儿。 相较于年长白领,90后与95后等“职场后浪”中经历减薪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38.59%与37.97%。然而,年轻一代由于初入职场不久、成长空间较大,在本次疫情中实际上处于较为稳定和安全的位置,有2成以上并未经历过任何职场冲击,这一比例在70后中下降到13.98%。 年龄越长的白领,在疫情中遭裁员的占比也越高,近4成70后受访者表示已被优化。选择“Offer取消”的职场人占比也与其年龄成正比,再度佐证了“职场中年危机”并非虚言。 二、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实体产业受冲击严重所在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白领在疫情期间的生存压力。国有企业最为稳定,在“人”与“资金”上的节流相对轻微,3成国企白领平安度过了这几个月。反观民营企业,裁员与工资问题均占比超过3成,甚至还有11.56%的受访者所在企业已经破产,可见受到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全球范围内的疫情蔓延情况对外部资本与国际贸易往来有直接影响,导致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外企的裁员动作最大。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规模也成正比关系,百人以下的小微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差,在疫情中也最先倒下,未能按时收到工资的员工占到36.17%,这一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同时,还有15.38%的小微企业白领表示公司已经破产。 依托资源丰富、韧性强的优势,大企业能够保持稳定运行,却也具有人员冗余、组织架构臃肿的弊端,因此“企业瘦身”成为巨头们抵抗外力的方式之一。万人以上的巨型企业裁员占比达到34.86%,这也警示着,“大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人才的庇护所,但职场人的安全感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行业方面,从事文体教育/工艺美术的白领中,56.42%表示工资有所缩水,其次是48.51%的服务业与44.11%的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行业。疫情对实体经济产业链也十分不友好,裁员现象频发的行业以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为首,占比均超过36%。 三、 受访者中近9成白领计划跳槽,人性化、抗风险的雇主受欢迎在跳槽意愿上,86.55%的受访白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另有近1成表示还没想好,想坚守岗位的占比仅有3.89%。 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行业与金融业中的白领计划跳槽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92.4%与89.01%。较为传统的能源行业及交通运输行业白领稳定性相对较高。 即使白领跳槽意愿相当之高,经历疫情后,白领首先改变的就是跳槽心态。看清所在企业的“底色”后,53.96%的受访白领不由地认为“职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如何选择一家不再让自己重蹈覆辙的企业尤为重要。在雇主选择上,48.76%的受访白领注重抗风险能力,还有43.55%将雇主的人性化程度纳入考量范畴。跳槽过程中,白领们也逐渐看淡了对工资、企业品牌、职级的执念。 四、 白领技能需求成为主流,人力资源行业呼声高面对不确定的大环境,唯一的确定因素就是自身职场竞争力,基于此,技能提升成为职场人第一刚需。在被问及职业发展预期时,过半白领希望学习新技能以保住饭碗,排在第二的选项为“只求不失业”,占比达到23.75%。在普遍的失业焦虑下,19.2%的白领不再奢望升职加薪,14.05%将对领导的苛刻更加逆来顺受,表示“不敢随意休假”、“更努力工作,不再拒绝加班”的占比均超过1成,另外还有8.18%的白领更加珍惜当下的工作,暂时打消跳槽念头。 从岗位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岗位希望学习新技能的占比最高,达58.25%,其次是财务/会计/审计、行政/后勤/文秘与销售岗位。在相对固定和流程化的工作模式下,这些岗位的白领们对一技之长的期待更加迫切。 五、 年长白领重视培训学习,个人自费较普遍疫情期间,44.88%的白领表示参加过学习培训,年龄分布体现出参加培训的占比与年龄成正向相关。具体来说,59.32%的70后职场人进行过培训,高出95后受访者23.71个百分点。稍年长的职场前辈对学习培训的重要性认知更明确,也更懂得利用机会进行自我提升,而职场新人相对欠缺职业发展的规划,并且在收入上相对较少,哪怕愿意付费培训也需要考虑平衡支出,因此在培训方面积极性稍显不足。 白领学习培训需求已毋庸置疑,但培训仍以自费为主流。81.79%的白领表示疫情期间的培训为个人承担费用,公司付费的占比为14.03%,还有4.18%的受访白领表示个人与公司共同承担费用,这也侧面体现了员工的培训需求与组织的实际支持之间仍存较大缺口。结合年轻白领对培训参与程度低的现象,我们可以期待,在企业的重视与引领下,职场新人们的参与热情会更高涨。 六、 小企业白领灵活就业需求更高,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当主业面对的风险因素增多时,现代白领们对副业的需求被进一步加大。疫情期间,32.5%的受访白领表示有从事过灵活就业或兼职,而就职于100人以下小微企业的白领更多体验了斜杠生活,占比达到36.61%。小微企业由于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打击最为惨重,职场人们不得不多为自己留一条生存之路。 行业方面,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行业的灵活就业渗透率较高,分别达到47.53%和41.55%。疫情带给文体娱乐行业的寒冬时间最长,从业者纷纷通过兼职的方式进行复工。灵活就业/兼职在不同行业中的渗透情况不同,这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属性。从数据上看,文化传媒行业以“网络主播”为首的灵活就业机会较多,带动了整个行业的灵活就业渗透度;在线教育的兴起让文体教育领域生长出更多的灵活就业机会;生活服务、商业服务这种本身就具有跨平台变现的灵活基因,灵活就业的人员占比也较高。 灵活就业与兼职多是出于生存现实目的。在从事灵活就业的白领中,77.26%主要是为了增加一份收入,与第二顺位的“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拉开较大差距。将灵活就业视为跳槽预热或人脉拓展的白领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可见除了增加收入来源之外,职业上的多重身份还能带来长期利益。 不同年龄层的白领对灵活就业的认知不同,年轻白领多求收入补充,而年长白领把“第二职业”当作自己发挥余热的场所,48.84%的70后白领希望自己的专长和能力能够得以活用。 七、 4成白领希望加入生活服务业,女性更愿试水风口领域近年来,生活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催生许多“新职业”,人社部也肯定了生活服务业稳定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方面的价值。新兴就业形态也使得许多白领怦然心动,据智联招聘调研显示,51.19%的白领表示会根据具体的条件而思考加入生活服务业,而40.3%的白领则明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41.86%的70后和46.46%的80后对生活服务业表示认可,而更多90后、95后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可以看到代际间的行业认知差异。 在疫情挑战一部分行业存亡同时,也为一些领域带来了增长机遇,新零售、在线教育、直播等行业都站上了风口。面对就业新趋势,40.24%的白领表示依然会在当前领域深耕,并不会跟风跳槽,然而,想加入新零售、在线教育、直播行业的受访白领分别占比21.82%、19.57%和9.73%,另外,8.63%的白领表示已经处在这些行业之中。 新兴就业方式面前,性别差异凸显。48.33%的男性白领表示不会跟风转行,高于女性13.51个百分点,更显坚定。在细分领域上,22.88%的男性和21.12%的女性想加入新零售行业;而在线教育和主播职位共吸引了33.8%的女性白领,这一比例在男性群体中为22.58%,可以看出女性白领更希望借力数字化风口,在镜头前、屏幕后寻找另一种职场体验。女性试水新职业的意愿和行动力都很高,本次调研中,10.25%的女性白领已经处在这些行业中。 【职场生态篇】 一、 白领望延续弹性化线上协同办公,年轻职场人更偏爱在线求职在疫情期间社会距离拉大的背景下,工作模式也在朝着“无接触,少聚集”的方向迭代。据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弹性工时成为白领们最希望延续的工作模式,选择占比为51.42%,而希望将远程办公日常化的白领有48.16%,这表现了灵活又高效的工作模式对现代白领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云端化”的趋势也延续到了与职场息息相关的各种场景。“在线求职”、“视频面试”、“在线培训”、“视频会议”都获得了不少白领的青睐。此外,涵盖各种兼职副业、共享员工的灵活用工领域也颇受关注,27.32%的受访白领表达了看好态度。 通过不同职场经验的白领对在线求职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职场经验在3年之内的职场新人群体更加偏好在线求职。由于步入职场不久,职场新人找工作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因此效率显得格外重要,在线求职高效、便捷等优势使白领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获益。 细分行业方面,从事于文体教育/工艺美术的白领希望延续弹性工时和远程办公的占比均为全行业最高,分别为55.07%和56.76%;服务业和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行业的从业者则有着更高的在线培训需求。 二、 6成白领遭遇职场PUA现象,商业服务、金融业占比最高在本次问卷中,智联招聘也就近期引起热议的“职场PUA”现象进行了调研,职场PUA特指发生在职场中的精神控制现象。63.65%的受访白领表示自己经历过职场PUA,商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广告/公关/认证/外包)行业成为第一重灾区,高达75.41%的职场白领自认经历过职场PUA;排在第二位的行业则是金融业,占比71.28%。这两个行业工作强度较大、竞争激烈,给职场PUA留下了滋生空间。 三、 年轻一代多被画大饼,年长白领常遭打击否定职场PUA形式多样,处处是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的“坑”。其中,“画饼利用”与“美化压榨行为要求你感恩”作为职场PUA的典型场景,在实际调研中占比也最高,分别达59.09%和57.82%。其次是占比在一半左右的“安排不合理的工作内容”以及“不停地打击否定你”。还有28.78%的白领被不停地拿来与同事做比较,形成心理落差,另有16.57%被他人抢占功劳。 不同年龄段的白领经历的职场PUA套路也有所差异。90、95后年轻白领群体缺少社会经验和判断力等弱点,成为职场“画饼利用”的垫脚石,并且常常被迫喝下“这是为你好”的鸡汤,实际调研中,超过6成的年轻白领承认此类现象的存在。对于年长白领来说,丰富的阅历和职场经验早让他们对“大饼就鸡汤”见招拆招,而不停的打击和否定成为中年白领经历职场PUA的主要形式,年纪越小,反而受到的否定越少,这或侧面佐证了那句常被调侃的“骂不得的年轻人,骂不走的中年人”。 四、年轻白领私下吐槽职场PUA,年长白领则直接向上级反映面对职场PUA,66.42%的白领选择离职逃避、“走为上策”;52.98%则会向同事吐槽,以获得宣泄;还有44.01%选择忍气吞声。相较于以上的“不作为”,26.88%的白领则选择与上级正面刚,6.49%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开爆料。 从年龄分布上看,越年轻的白领,越倾向于跟同事倒苦水,95后的这一比例高达57.67%,是选择“向上级表达不满”比例的二倍还多;与之相反,70后和80后“直怼”上级的比例超过3成,在挑战权威的底气上要高于进入职场不久的“后浪”们。 五、 白领认为职场PUA缘于公司管理与领导人品问题职场PUA虽然难以避免,但职场人多归因于外部因素,并未带入“受害者视角”。具体来看,认为职场PUA是公司管理问题的占比65.33%,归因于“领导个人人品问题”紧随其后,占比59.03%,还有51.22%的人回答“是滥用权力的体现”。36.49%的白领认为职场PUA属于普遍现象,28.05%则认为遭受PUA源于职场人自身能力的欠缺。 【生活消费篇】 一、 疫情后白领更注重健康卫生,过半白领消费缩水疫情带来的影响也体现在身体健康和个人卫生方面,分别有74.94%和56.11%的受访者体现了高度重视,从此白领养生或将不再佛系。此外,长达几个月的疫情洗礼完成了白领生活习惯的改变,首当其冲的便是“保持社会距离”,28.94%的白领排斥聚集型娱乐活动,24.07%则改变了出行方式。最后,部分白领也开始未雨绸缪,选择“囤积生活必需品”和“报复性储蓄”的占比均超过2成。 消费水平变化上,55.24%的白领消费缩水,低于疫情爆发前,39.11%表示基本恢复正常,仅有5.65%的消费水平更高了。 二、 “报复性消费”成泡影,主要消费涌入美食购物疫情期间,“报复性消费”成为媒体上的热词,许多商家对消费回潮翘首以待,但对于白领一族来说,这或许是个伪命题。据统计,88.5%的白领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并没有消费热情,7.21%表示不清楚,而真正想要释放消费的白领不足5%。 白领的报复性消费主要集中在美食与购物方面,分别占比60.83%和55.3%。超过4成白领注重学习进修方面的投入,还有33.18%将消费主要用于疫情期间难以享受到的娱乐休闲。此外,不同代际对学习进修的偏好也有明显差别,72.73%的70后白领在疫情后计划进行学习进修方面的花费,这个比例在90后、95后中下降到36.96%与40.43%,再一次印证前述的年长白领更重视培训学习的趋势。 三、 6成白领期待政府支持灵活就业,年龄越大越看重减税职场人们期待政府能够出台政策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灵活就业的呼声最高,近6成白领希望政府能够进行鼓励和保障。另外,“适度减免个税,增加收入”与“普及消费补贴力度”分别以50.02%和42.02%的支持占比排在其后。远程办公和弹性工时的工作方式由于便捷性等优点,获得41.23%白领的支持,28.78%还希望适当增加法定节假日。 不同年龄层的白领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对政策的期待方向也呈现差异。看重减税政策的70、80后白领占比近6成,对加长节假日方面并没有体现出高需求;对于放假休息的热情随着年龄减小而增加,90、95后期盼更多法定假日进行休息。 总的来说,年长白领更看重“钱”,年轻白领则需要“闲”,但实质上都是希望增加付出与收获的效用占比。 疫情防控走进新常态,疫情为职场带来的改变也不可逆转。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白领们的求职计划、事业发展、消费概念都依然与疫情前形成差距。在数字化发展下,借助新型办公形式、技能培训、新职业赛道拓展等方式,白领们将在后疫情时代储备成长新势能,迎接二次增长的机会。
【IT168 调查报告】如果在诸多热门云计算技术中,诸如容器、微服务、DevOps、OpenStack 等,找出一个最火的方向,那么非微服务莫属。尽管话题炙手可热,但对传统行业来说,微服务落地和方法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本报告于2017年11月份展开,从驱动因素、落地现状、和容器关系、架构体系、未来趋势和落地方法论等方面对微服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传统企业微服务决策、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和解决办法。 一、驱动因素 传统行业对IT效率的变革需求是微服务成长土壤,业务模式创新重塑导致系统更新频繁、应用复杂度急剧升高,传统架构不堪重负。 微服务架构具有明显的好处,尤其是在应对复杂业务系统的多变需求方面。在本次调研企业中,每个月都要进行业务系统更新的比例占63%,只有不到20%的企业半年以上更新一次系统。 加快互联网+步伐成为许多传统企业的必然选择。业务场景、用户习惯和行为在迅速变化,许多传统行业线上业务出现急速增长。 比如金融行业的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等,汽车制造行业的营销、电商、售后服务等线上业务比例迅速提高。IT团队业务开发、迭代都以每月、甚至每周来计,需要7*24小时响应,这些给系统开发和运维带来极大挑战。 在IT对业务的响应和支撑方面,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困扰略有不同,但总体差异不明显。调研显示,系统支撑方面排在前四的难题分别为:系统复杂性越来越高(28%),运维管理复杂度高,打造一支全栈运维团队困难(26%),线上访问压力大(19%),设备采购维护成本高(19%)。 在传统单体或SOA架构下,应用如果频繁升级更新,开发团队非常痛苦。企业的业务应用经过多年IT建设,系统非常庞大,要改动其中任何一小部分,都需要重新部署整个应用,敏捷开发和快速交付无从谈起。 传统企业在长期的IT建设过程中,通常大量使用外包团队,这导致采用的技术栈之间差异较大,统一管控和运维要求更高。需要运维7*24小时全天候值守、在线升级,并快速响应。 在此时脱颖而出的微服务技术,面对上述困惑几乎浑身优点: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发布,去中心化管理,支持高并发高可用,支持丰富技术栈,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技术选型。 二、微服务落地现状 1、微服务客户画像 微服务架构在企业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初级使用者、轻度使用者、中度使用者、以及重度使用者。初级使用者基本是传统架构,独立部署需求不突出,技术堆栈不成熟,需要较长的培育和成长期。轻度使用的企业边缘业务系统开始使用Spring Boot 或Spring Cloud等框架,但组件的使用尚不熟练。 中度使用者为使用Dubbo或Spring cloud时间较长,但还没有做周边配套的工具链。重度使用者是那些走在微服务架构改造前沿,具备微服务规划和体系,有自己研发实力的企业,通常是以技术见长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2、15% 左右的调研企业引入了SpringCloud、Dubbo等微服务主流开发框架 此次调研中,6%的企业已经部分引入了Spring Cloud 开发框架,Spring Cloud 也被开发者认为是最好的开发框架。另外,9%的受访企业采用了 Dubbo 等其他微服务框架,也就是说引入了或考虑引入微服务架构的企业达15%。 此外,还有51%以上的企业在考虑往云原生方向转型。这是由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IT要更好适应线上业务趋势的必然要求。加上国家政策层面对云服务的支持,传统企业云化是大势所趋。 3、微服务四大技术优势受青睐 从IT技术发展趋势看,无论硬件、软件、还是基础架构都在朝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微服务通过化整为零的概念,将复杂的IT部署分解成更小、更独立的微服务。 相对传统的建设方法,传统企业更看重微服务如下四方面的优势:技术选型灵活,更轻松采用新架构和语言(28%)降低系统内部服务冗余,提升开发效率(27%)独立部署(22%)更好的容错机制(20%) 在涉及复杂项目时,和单体架构的对比中,微服务从多个角度显示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4、制造业开始发力、金融小试牛刀 这里所说制造业,是大制造的概念,包括制造、汽车、大型制造以及航空业等。这些行业往引入Spring Cloud、Dubbo等微服务开发框架的企业占比约为10%。制造业开始初步尝试微服务架构。 能看出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影响,今天的制造业结合了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工业、汽车驾驶等领域应用。大量新兴业务场景出现,服务变得复杂,产业的弯道超车带来了明显的微服务需求。 其次,需求明显的为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尤其是一些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等大行都走在架构改造的前列。在自己的创新业务,如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上试水微服务架构。在核心业务系统方面,则相当谨慎。一方面是由于监管和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银行开发体系庞大,IT架构变革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5、微服务推进障碍 微服务不是完美架构,会带来系统的各种复杂度,以及运维要求更高等诸多难点 微服务并不是一项横空出世的技术,事实上MicroService的概念已经诞生多年。除了组件和技术不成熟,企业业务模式不急迫的因素外,微服务本身也有自己的劣势。 本次调研,有近一半的企业会谈到对微服务的顾虑。比如部署以后的复杂度,后期运维管理的不友好等等。对于团队来说,搭建微服务架构上手难,运维效率低,运维成本高。另外,还可能带来团队之间沟通上的冲突,微服务需要与DevOps同步推进。微服务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业务模块后,服务间通信接口设计非常重要。如何科学地将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上,保证各个服务高效运行,更是难点。 微服务推进过程中有许多障碍。对微服务自身复杂度的担忧、缺少具备相关经验的专家、难以招募专业人才和使用相关工具是三个最普遍的障碍。其中对微服务复杂度的顾虑,排名前三的是运维要求和成本高,分布式架构的网络延迟、容错等挑战,以及较强的部署依赖性。 三、Docker与微服务 在接受调研的企业中,2017年在生产环境中采用Docker的比例为9%,测试环境使用达22%。而且规模越大的企业,尤其是服务器规模在500台以上的,是Docker容器的主要采用者。另外,正在考虑评估中的占到被调研企业的一半以上。企业的关注度急剧升高,Docker使用正在快速普及。 容器和微服务相辅相成,两大技术成熟的时间点非常契合。容器技术的成熟为微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轻量化的容器是微服务的最佳运行环境,微服务应用只有在容器环境下才能保障运维效率的提升。同时,微服务应用架构对外在组件的管理会变得困难,需要用容器平台去管理中间件,才能发挥出更大价值。 四、微服务化是一个体系,从架构、工具到团队协同 1、 企业微服务架构改造需要包括周边配套工具链在内的一整套微服务体系 采用微服务架构改造应用系统,不仅仅是选择开发框架本身,还要建设一套完整的体系架构。既要实现应用模块之间的解耦,还要实现统一管理。 微服务化体系,包括开发框架、以及周边配套工具链和组件,比如服务注册、服务发现、API网关、负载均衡、服务治理、配置中心、安全管理、与容器的结合、监控管理等等。一整套的体系建设是微服务真正的难点所在。 落地过程中,受访企业关注的功能包括,API网关(33%)、服务治理(27%)、配置中心(21%)、分布式任务调度(17%)、应用监控与报警(11%)、高并发(7%)等。这些组件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性选择使用。 2、微服务落地方法论:咨询+产品工具+实施 在IT建设中,企业都希望将开发人员的精力放在自身业务系统的开发上,而工具的整合和使用则主要借助外部供应商的力量来做。软件外包商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迅速改变技术架构不太现实。 另外,传统企业都有大量原有IT系统,掉头和转向不可能丢掉历史包袱,全部推翻重新建设。因此,企业一方面有架构之痛,另一方面不得不总是在业务系统快速上线和新架构选择之间平衡。 对于企业来说,最实际的微服务落地路径是,首先纳入微服务咨询,引入外部行业技术专家角色,站在企业架构的总体高度,帮助企业进行微服务体系规划,落地roadmap,然后借助一些产品和工具进行落地实施。 在本次调研中,有的企业鉴于微服务的优势和业务快速变化的需要,会在新项目建设时直接选择微服务架构进行开发,落地方法也不例外。 3、企业践行微服务的三种类型 目前微服务落地的企业可以分为:温柔型的变革者、业务倒逼型的强硬者、观望型的探索者。 具体来说,温柔的变革者从边缘非核心业务探索尝试新兴技术。渐进式实施、创新灵活多变业务是这类型客户微服务切入的关键词。也是大部分传统企业在切入微服务时,选择的路径。 本次参与调研的企业多是如此,在切入微服务时,选择了诸如测试流程、API网关、开发平台升级、测试环境快速部署等非核心业务进行技术验证。 业务倒逼型是那些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在日常支撑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必须进行架构改造,否则业务运转举步维艰。观望型的探索者,是那些出于业务考量,要看到行业标杆案例,明确收益和价值,以及技术风险和可靠性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会投入资源开始改造。 4.微服务落地需要从上到下推动和密切团队协同 微服务应用的构建依赖组织结构的变化,它按照业务,而不是技术来划分组织,在推进过程中会受到从上到下的压力,因此必须有决策层的支持和推动。同时,需要团队更好的协同,小团队作战,打破团队间的高墙,减少沟通成本。上了微服务的受访企业对搭建一支敏捷团队都感受很迫切。 五、Service Mesh下一代微服务抢滩登陆 预计两年内服务网格技术将呈现爆发之势 本次的受访者中,有42%表示听说过 ServiceMesh 这一新兴技术理念,但只有6%的受访者对该技术有过一些研究。 微服务带来的复杂度让企业头疼,尤其是服务间通信,如何保证服务间通信的端到端性能和可靠性,催生了下一代微服务Service mesh。2017年,ServiceMesh 经过技术拥趸、技术社区和媒体的反复布道,迅速被业界了解。 Service Mesh 是服务间通信层,可以提供安全、快速、可靠的服务间通讯。在过去的一年中,Service Mesh 已经成为微服务技术栈里的一个关键组件,被誉为“下一代微服务”。 Conit、Istio 等Service Mesh技术在市场上已形成激烈的竞争,国内外企业开始纷纷站队。国外,一些有高负载业务流量的公司都在他们的生产应用里加入了Service Mesh。国内前沿技术公司开始围绕SpringCloud等开发体系,为客户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工具产品。同时,探索基于 ServiceMesh 的新方案,积极拥抱Istio/Conit。 当然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技术的先进性是为了保障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兴。受访企业表示,一方面会主动关注新技术的最新动向,另一方面在考虑落地时,也要关注新技术的可靠性和有例可循,有无业界最佳实践背书。 六、结论 微服务的核心使命是简化开发,提高IT系统对业务的支撑能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传统行业新兴业务对IT效率的变革需求,业务模式创新重塑要求IT快速响应,是今天微服务炙手可热的主要驱动因素。从目前微服务落地的状态预估有两年左右的培育和成长期。 评估一家企业是否需要上微服务,主要考察这五大关键要素:数据量和业务复杂度,团队规模,应对业务流量变化,是否需要足够的容错容灾,以及功能重复度和差错成本。 2. 实施微服务的理想技术条件包括:进程隔离、数据库表隔离,以及通过公开接口访问。 3. 微服务架构在企业的使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初级使用者、轻度使用者、中度使用者,以及重度使用者。 以技术见长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首先引领了微服务的风潮,国内制造、金融等大型龙头企业中也有佼佼者开始规划微服务体系,且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初步尝试,不成体系,寻找技术和专家力量探讨解决方案的阶段。 4. 微服务和容器共生:容器和微服务相辅相成,天生一对。Docker的成熟,让微服务推广和落地更加可靠、方便。随着Docker和微服务架构组件等相关技术的逐步成熟,微服务架构将逐步落地传统企业。 5. 微服务落地方法论:微服务主要用来解决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企业客户对于如何实施微服务并不清晰,同时有诸多顾虑。受企业客户青睐的落地方法是:微服务咨询+产品工具+实施。 6. 微服务落地策略:微服务正成为许多企业构建应用时的首选。微服务并不缺乏受众,有的企业将微服务用于新应用开发,有的关注将单体应用迁移到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改造循序渐进,快速演化只会适得其反。另外,落地过程中注意开发和运维部门的协同,进行组织内管理创新。 关于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我们总计收到了来自182家企业受访者的调研问卷,并现场调研部分受访企业。覆盖制造/航空、金融、互联网、地产、交通物流和零售等行业,受访者包括CIO、CTO等IT高管,及开发、基础架构部门IT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