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保山9月16日消息(记者李腾飞 通讯员谭志友 毕蕾)2019年9月,根据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相关文件部署和安排,西南大学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定点扶贫云南省昌宁县。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学校选派两位干部赴昌宁,分别担任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270余名(人次)师生奔赴昌宁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乡村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遴选帮扶项目 精准施策战脱贫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和昌宁县交流对接,精准落实了一批帮扶项目,投入帮扶资金390万元,资助昌宁县初级中学智慧校园平台、新城社区路灯亮化建设等5个定点帮扶项目;加强顶层设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农业和教育发展等专项规划,为编制《昌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引进帮扶资金450万元,资助魔芋、茶叶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改造湾甸民族中学塑胶运动场和饮水管道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民族中学发展的硬件短板;设置“昌宁县西大含弘奖学金”,引导“扶贫先扶智”的先进理念和长效机制。(图书捐赠)(脱贫攻坚培训班结业典礼)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骨干1430人次。大力开展文化帮扶,深度挖掘昌宁哀牢文化、湾甸傣族文化、耇街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助力昌宁乡村旅游和文化振兴。 聚焦特色产业 科技助力提档升级学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规划》和《昌宁县优质柑桔产业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学校茶叶公司与昌宁县福兴茶厂和郁泰茶厂共建茶叶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基地已正式揭牌启用;帮助引进龙头企业投资注册成立“昌宁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利用“昌宁魔芋专家工作站”,举办魔芋种植技术专题培训1500多人次,并在田园镇建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20亩,为昌宁魔芋产业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学校枇杷新品种4个,并在卡斯镇建立示范园50亩;肉牛养殖专家团队为湾甸傣族乡规划建设20万吨青贮饲料厂方案正在推进中;“滇西四季豆”等有机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相关工作顺利推进,赋能昌宁蔬菜品牌化营销。(西南大学专家调研昌宁肉牛养殖)(引进种植魔芋示范基地)此外,以博士研究生导师领衔的五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昌宁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环保、畜牧养殖、果蔬营养等调研,并对相关生产企业和种植养殖等技术人员等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 深化教育帮扶 夯实基础筑未来当前,昌宁县教育整体水平偏低,高考一本上线率仅在10%左右。为做好全县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学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投入帮扶资金225万元,用于全县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改造湾甸民族中学塑胶运动场和饮水管道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民族中学发展的硬件短板;设置“昌宁县西大含弘奖学金”4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贫困高中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先后向10余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价值30余万元的图书;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骨干750多人次;选派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7人已经到岗;与昌宁县签署了共建师范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协议;举办2场文艺演出,助力脱贫攻坚;青年学生“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进,“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项目组织百名优秀大学生与昌宁县百名贫困中小学生结对子,学校组织百名“西小兰”志愿者与昌宁县百名贫困中学生开展“一对一”线上爱心家教活动,提供课业辅导、学业规划、心理关爱等服务;“西小兰”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分别结对帮扶昌宁县第一中学和示范小学,派出7位优秀高中教师送教上门,指导2020年高考应试技巧和课堂观摩点评,开展全方位帮扶行动。(西南大学爱心支教活动) 挖掘民族文化 助力昌宁文化传承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历史文化学院田阡教授率领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专家学者28人组成的团队,扎根昌宁湾甸傣族自治乡,深入挖掘傣族历史文化,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顶层设计和技术路径设计。国家治理学院王斌教授率领专家团队深入到昌宁田园镇新城社区,就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开展专题调研,并与新城社区及德馨扶贫安置区的党组织主要干部、普通党员、致富带头人、安置农户等进行座谈交流,为昌宁乡村组织振兴准备一手资料。此外,西南大学39人组成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为田园镇新城社区和卡斯镇邑等社区百姓献上“青春绽放新时代——西南大学青春助力脱贫攻坚文艺汇演”,宣传党和国家的发展蓝图,传递和践行新时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长期以来,西南大学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定点扶贫作为践行社会服务职能、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服务农业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充分彰显。2019年9月,根据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相关文件部署和安排,西南大学拉开了定点扶贫云南省昌宁县的工作序幕。学校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迅速行动,举全校之力,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精准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助力昌宁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学校选派两位干部赴昌宁,分别担任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务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从党委书记、校长到二级部门负责人;从承担扶贫项目的专家教授到科技支农、顶岗支教的青年学生;从普通一线教师到云集全国的校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据统计,目前已有师生270余名(人次)奔赴昌宁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乡村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利用农业科技、基础教育、文化资源等优势,从昌宁“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高原特色农业和基础教育)、产业升级壮大、技术人才培训、教育骨干培养、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全力助推昌宁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各项规定帮扶任务全面超额完成,特色帮扶行动有声有色,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大大提升了帮扶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共建创新创业基地 供图针对昌宁县2018年已经脱贫摘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人才极度缺乏等实际县情,西南大学以“精准为帆”,精准制定工作计划、精准整合校内资源、精准把握帮扶节奏、精准谋划未来发展;以“优势为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和基础教育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工程”,以产业发展为着重点、以教育提升为着力点、以人才培养为着眼点,为接续推进昌宁县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西南大学专家调研昌宁肉牛养殖 供图遴选帮扶项目,精准施策战脱贫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和昌宁县交流对接,精准落实了一批帮扶项目,并克服新冠疫情影响,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超额完成“6个200”任务。一是投入帮扶资金390万元,资助昌宁县初级中学智慧校园平台、新城社区路灯亮化建设等5个定点帮扶项目;加强顶层设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农业和教育发展等专项规划,为编制《昌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引进帮扶资金450万元,资助魔芋、茶叶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改造湾甸民族中学塑胶运动场和饮水管道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民族中学发展的硬件短板;设置“昌宁县西大含弘奖学金”,引导“扶贫先扶智”的先进理念和长效机制。三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骨干1430人次。四是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等消费扶贫700余万元。五是大力开展文化帮扶,深度挖掘昌宁哀牢文化、湾甸傣族文化、耇街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助力昌宁乡村旅游和文化振兴。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社区路灯民生项目 供图聚焦特色产业,科技助力提档升级根据学校制定的昌宁茶叶、核桃、蔬菜、水果、畜牧等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帮扶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科技助力产业提升。一是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规划》和《昌宁县优质柑桔产业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乡村产业振兴开好头、起好步。二是引领示范,促进标准化生产,为带动全县茶叶加工工艺水平,学校茶叶公司与昌宁县福兴茶厂和郁泰茶厂共建茶叶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基地已正式揭牌启用;帮助引进龙头企业投资注册成立“昌宁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利用“昌宁魔芋专家工作站”,举办魔芋种植技术专题培训1500多人次,并在田园镇建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20亩,为昌宁魔芋产业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学校枇杷新品种4个,并在卡斯镇建立示范园50亩;肉牛养殖专家团队为湾甸傣族乡规划建设20万吨青贮饲料厂方案正在推进中。三是创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滇西四季豆”等有机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相关工作顺利推进,赋能昌宁蔬菜品牌化营销。此外,以博士研究生导师领衔的五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昌宁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环保、畜牧养殖、果蔬营养等调研,并对相关生产企业和种植养殖等技术人员等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茶叶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 供图深化教育帮扶,夯实基础筑未来当前,昌宁县教育整体水平偏低,高考一本上线率仅在10%左右。扶贫先扶智,为做好全县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学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投入帮扶资金225万元,用于全县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改造湾甸民族中学塑胶运动场和饮水管道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民族中学发展的硬件短板。设置“昌宁县西大含弘奖学金”4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贫困高中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先后向10余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价值30余万元的图书;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骨干750多人次;选派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7人已经到岗;与昌宁县签署了共建师范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协议;举办2场文艺演出,助力脱贫攻坚;青年学生“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进,“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项目组织百名优秀大学生与昌宁县百名贫困中小学生结对子,学校组织百名“西小兰”志愿者与昌宁县百名贫困中学生开展“一对一”线上爱心家教活动,提供课业辅导、学业规划、心理关爱等服务;“西小兰”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分别结对帮扶昌宁县第一中学和示范小学,派出7位优秀高中教师送教上门,指导2020年高考应试技巧和课堂观摩点评,开展全方位帮扶行动。西南大学爱心支教活动 供图挖掘民族文化,助力昌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学院田阡教授率领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专家学者28人组成的团队,扎根昌宁湾甸傣族自治乡,深入挖掘傣族历史文化,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顶层设计和技术路径设计。国家治理学院王斌教授率领专家团队深入到昌宁田园镇新城社区,就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开展专题调研,并与新城社区及德馨扶贫安置区的党组织主要干部、普通党员、致富带头人、安置农户等进行座谈交流,为昌宁乡村组织振兴准备一手资料。此外,西南大学39人组成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为田园镇新城社区和卡斯镇邑等社区百姓献上“青春绽放新时代——西南大学青春助力脱贫攻坚文艺汇演”,宣传党和国家的发展蓝图,传递和践行新时代文明,让村民享受到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图书捐赠现场 供图西南大学坚持“大扶贫”理念,聚焦贫困地区,统筹“定点扶贫”和“面上扶贫”,为昌宁农业产业和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路径,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到昌宁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昌宁县委县政府专门致函学校表示衷心感谢,中国新闻网、云南网、云南民族网、云南电视台、保山日报网、昌宁新闻网等省内外媒体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改善民生,提升民众获得感民生项目是解决群众当前急需,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学校资助定点扶贫经费近60万元,实施的田园镇新城社区村庄路灯亮化工程,完成了130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一盏盏路灯犹如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社区居民回家的道路,保障了新城社区8个村民小组居民的出行安全,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施的湾甸民族初级中学师生饮水管道安装项目,新建自来水管道1.2公里,新修50立方米蓄水池1口,彻底结束了农村民族中学580余名师生长期饮用大肠杆菌超标井水的历史。西南大学专家调研昌宁柑橘产业 供图产业扶贫,注入脱贫新动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现代“三农”工作的终极目标,现代产业是群众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在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学校结合昌宁现有的产业特点,将核桃、茶叶、蔬菜、水果、畜牧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又适时引进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培育柑橘、魔芋、枇杷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西大魔芋公司来昌宁投资成立“昌宁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枇杷新品种4个,努力推动昌宁农业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布局。柑桔研究所、食品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专家团队先后到昌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助力产业提升。人才培养,接续乡村振兴新动力脱贫攻坚,重在当前,乡村振兴,立足长远,关键在人。学校通过送教上门、线上线下、跟岗学习等多种方式,培训一批中小学校长、教师骨干和基层干部,提升了昌宁干部整体素养,为昌宁县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贮备了一批新型实用型人才,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帮扶,注重乡村振兴新内涵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和农村居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根据昌宁现有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特点,重点对湾甸傣族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策划包装,提出了“五个一”工程,聚力将湾甸傣族自治乡帕旭傣族村打造成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引进种植魔芋示范基地 供图主要经验(一)行动迅速,步调一致。接到帮扶任务以后,西南大学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主动与昌宁县联系沟通,了解情况,制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举措。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克服疫情的影响,学校李旭锋书记、张卫国校长等8位校领导带队到昌宁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和专家270余人次到昌宁开展帮扶工作。全校师生和社会各方精诚合作,按时超额完成“6个200”帮扶任务,各项帮扶工作整体推进顺利,受到昌宁县干部群众的好评。6月下旬昌宁县委政府专门致信学校,向西南大学为昌宁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二)帮扶精准,措施得当。精准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只有精准了解情况、精准制定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提供地方想要的,解决地方急需的,把高校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在谭志友、李德谋两位挂职干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科学研判,认真分析,结合西南大学优势和昌宁县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了帮扶工作的思路。学校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把产业发展、教育提升、人才培训、文化挖掘等作为帮扶重点,整合全校资源,强化各个层级的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落实,一批项目在昌宁落地见效,为昌宁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三)着眼急需,注重长远。在努力完成规定任务、积极协助昌宁解决当前发展短板、助力昌宁脱贫攻坚的同时,西南大学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农业、教育、文化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组织实施了“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围绕十四五昌宁发展,在战略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文化提升、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昌宁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为昌宁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十四五”定点扶贫工作思考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西南大学将切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昌宁县脱贫攻坚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遗余力扎实做好“十四五”定点扶贫工作。(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倾情倾力做好扶贫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准确把握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要求,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帮扶工作强大合力,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加强对扶贫干部工作督导,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强舆论引导,为服务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二)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助力昌宁“十四五”发展要立足昌宁县“十四五”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调研,为昌宁编制高水平产业规划和教育规划。立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注重统筹谋划,系统思维,继续把产业帮扶、教育帮扶、人才帮扶和文化帮扶作为重点,持之以恒实施好帮扶项目,彰显西南大学的帮扶特色。要结合昌宁乡村振兴所需,主动作为,创新帮扶方式方法,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扶贫措施,为昌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三)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帮扶有序有效进行要不断总结帮扶工作经验,围绕帮扶工作发展需要,加强校内的协同,强化与地方的互动,在信息交流、工作对接、项目组织、督促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遴选一批特色产业、特殊群体(如贫困中小学生)进行帮扶。同时,我们将在人才培养培训上下足功夫,在基层管理干部、农村技术骨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中小学教师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理念新、懂管理的基层领导干部,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技巧的中小学教师,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壮大昌宁核桃、茶叶、畜牧、蚕桑、蔬菜、柑橘、花椒、魔芋等高原特色农业和基础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力争定点扶贫工作出成果、出经验、出影响,为昌宁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资料提供者:西南大、学派驻保山市昌宁县副县长谭志友、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社区第一书记毕蕾)
贵州/贵阳专业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评估可研,找圣思策划编制,4200+案例经验,工程咨询领域专家。用于项目立项、拿地、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涵盖:房地产/土地开发、综合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产业项目、旅游康养/学校医院等各行业成功案例。一、为什么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工程学名词,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手段。1983年2月原国家计委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式列入我国基本建设程序(是项目立项必须提交的一项正式文件),并执行至今。一般来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为项目决策部门对项目投资的最终决策提供依据。而根据具体项目投资开发项目的规模不同、所处阶段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分为投资机会研究阶段、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阶段四个阶段,各阶段均涉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报告的工作目标、内容各不相同。二、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哪些材料进行编制?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及其批复(如果有); 2、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所处行业部门发展规划,如江河流域开发治理规划、、电力电网规划、森林开发规划等; 4、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5、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的矿产储量报告及矿产勘探最终报告; 6、有关机构发布的工程主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定额; 7、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各方签订的协议书或意向书; 8、编制《报告》的委托合同; 9、其他有关依据资料。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可研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包括: 1、深入细致的调研:找出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2、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项目所处行业发展情况、政策支持、发展瓶颈、进入壁垒、竞争情况等; 3、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方案):一是适合项目本身的成熟技术,二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能实际解决当地存在的具体问题; 4、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组织、管理、资金、技术、运行等; 5、数据真实可靠,主要工程技术数据,应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算法误差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要求是什么?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投资者和项目决策者是至关重要的。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做到编制依据可靠、结构内容完整、文本格式规范和附图、附表、附件齐全。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要求必须能够满足投资决策和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1、应能充分反映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内容齐全,结论明确,论据充分,满足决策者定方案定项目的要求。 2、选用的主要设备规格、参数应能满足订货要求;主要工程技术参数,应能满足项目初步设计的要求。资料数据准确可靠,技术方法要科学、合理,并多方法验证,分析要逻辑化、有说服力。 3、资金筹措或融资方案应能满足政策和各级部门、社会团体决策的需要。 4、应有评估、决策(审批)所必须的合同、协议、承诺、政府批件、意向书等。五、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写收费依据?主要根据项目总投资额和项目类型等方面核定定价的,项目具体费用咨询可直接联系圣思策划(贵州圣思项目策划有限公司)进一步的沟通。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周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周期,视具体项目规模复杂度、材料完整度而定。具体时间依据双方沟通商议后签订的合同规定时间完成,项目咨询欢迎来电咨询或添加微信号:圣思规划设计可研七、商业计划书编制服务流程贵州圣思策划有限公司,一方面可直接针对工程项目业主提供定制咨询服务,另一方面,面向全国县市诚招代理商,代理商负责当地业务洽谈,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圣思策划全国工程咨询与技术服务网络。八、圣思策划公司简介贵州圣思项目策划有限公司,是广圣集团子公司,简称“圣思项目策划”或“圣思公司”。公司注册资金:壹仟贰佰万元人民币,公司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苏克林,公司办公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美的林城时代美观苑12栋404-405号。圣思公司是西部地区项目可行性研究(前期调研、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可研报告、资金申报等);脱贫攻坚项目开发策划(整县整镇整村扶贫产业规划、具体扶贫项目规划设计、扶贫产业发展深度规划);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概规、修规、建筑设计、市政道路设计、园林景观、城乡规划,从总规到修规,从初设到施工图);全程策划(田园综合体项目、景区、农文体旅+项目的全程策划、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企业整合提升策划、企业发展全面战略策划,乡村振兴规划与战略及品牌提升等);项目评估(社稳评估、节能评估、环评等)专业公司,做有大型成功案例4200多个。该4200多个项目中可行性研究报告3600多个,其中用于立项2800多个,立项成功2791个,9个非一次性成功案例中自动放弃项目6个,立项未成3个;用于融资1800个(含政策性资金申请),除了22个项目获得不理想资金数额或不成功外,其余全部达到理想融资目的。另外有800多个项目为评估,其中环境评估280多个,其余为节能评估和安全评估,评估报告整体全部通过或少部分项目稍作修改也全部通过。 4200多个案例中有600多个项目做了概念性规划设计、控制性规划设计、修建性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图,基本为全程服务。在4200多个案例中,省外项目280多个,主要来自浙江、广西、重庆/四川、辽宁、吉林、甘肃等省份,其余为贵州省内项目,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州市县,到目前为止贵州省内仅有1个县没做过项目,其余87个县全部做有项目。 4200多个项目中基本涉及各行各业,重点涉及建筑、市政、医院、学校、化工、环境工程、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水利水电、海运航运、公路桥梁、化肥农药、医药制造、科技信息、批发贸易、轻纺食品、土地整理、产业园区等领域。详见网站http://ssplan.com.cn/。
帕米尔高原315国道边上一条通往国外的经济大动脉上,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巴音库鲁提村。2018年12月,48岁的谭轩被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选派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短短一年帮助销售柯尔克孜牛羊肉50000公斤、创收600余万元,被村民亲切称为“羊倌书记”。谭轩还发挥特长,帮助建成克州第一座光伏扶贫电站,年预期收入约70万元,稳定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帕米尔高原这份爱让人感动 1月20日,春节前。谭轩办好请假手续回家看望父母,在北京仅停留了一天,22日就回到了村里。刚到,就接到了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守好村级防疫“最后一公里”的任务。 疫情当前,谭轩毅然挑起大梁。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落实上级关于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会议安排抓落实、入户核实摸底数、做好防疫看手册、严格甄别促隔离、关心关爱暖民心、请示汇报抓细节”等举措,保证全村防疫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我们这边封村了,买不到口罩,请求支援!”1月26日晚,谭轩向华电集团公司电话求助。得知这一消息,在华电集团公司安排协调下,华电香港公司积极帮忙购买,第一批3600只N95口罩到达村里后捐赠给乌恰县医院、检查站、派出所等防疫一线岗位;由华电环保公司捐赠的第二批5000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很快到位,第一时间发放给村民。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谭轩时刻关注全国疫情的发展态势。看到辛苦的一线医务工作者,他主动向武汉捐助5000元。“有村民找到我们,要给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同胞捐款,不知道怎么捐,村里还有许多老干部、老党员纷纷表示要捐款;我们将积极联系对接,尽快将这笔捐款送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谭轩说道。 “以前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支持我们,扶贫也是全国人民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回报!”在谭轩带领下,全村党员、村民积极响应,巴音库鲁提村村民你100元、我200元、他500元,自发为武汉捐款,其中很多还是去年刚刚脱贫的贫困户。共计6.89万元的捐款第一时间汇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账户。 除了捐款,很多村民主动请缨,帮助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开展执勤、公共区域消毒、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颗颗爱心汇聚成了潺潺暖流,给这个寒冬带来了春的温暖。 “羊倌”书记主动代言“赚吆喝” “壮集体、促收入、创品牌、招客商”,谭轩坚信栽好“梧桐树”,才能引进“凤凰”来。 巴音库鲁提村是牧业村,草场位于高海拔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以放牧牛羊为主,收入水平偏低。以传统方式养殖的牛羊,品质好、数量少。以前,没有知名度,没有订单,想要推广柯尔克孜羊不容易。 “白水煮,只放盐,不用任何调料,用手撕着吃,吃完手上还有余香。”谭轩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吃水煮羊肉的情景。当时他脑子里就冒出“打出帕米尔高原羊的品牌,通过消费扶贫帮助增收”的想法。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没有运输渠道,就找物流合作;没有市场,就通过微信朋友圈向亲戚、朋友、同事宣传推介。作为一个70后工科男,谭轩还尝试拍起了推介视频。代言柯尔克孜羊的道路并不好走,但在华电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高原牛羊肉有了知名度,订单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谭轩接到一笔大订单,总共270份、每份4千克。虽然总量不大,但份数多,他和几个村干部关在屋里埋头写快递单,整整2个小时手都抬不起来。 如今,在谭轩带领下,村里建立了“互联网+合作社+牧民”的运作模式,形成集网上接单、合作社供货、屠宰场精深加工、村民分红获利为一体的供应链销售模式,扩大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合作社负责人吐尔孙阿洪·木明介绍道:“谭书记帮我们把帕米尔高原牛羊肉卖成了热销产品,2019年已向北京、上海等全国30多个城市销售柯尔克孜羊肉、牦牛肉50000多公斤、销售收入超过600万元。” 2020年3月26日,赶在巴音库鲁提村农牧民合作社复工复产前,谭轩在村里“众筹”的柯尔克孜牛羊肉“商标”设计征集结果揭晓,销售品牌化运作进一步推进。 盘活合作社、开拓致富路外,“羊倌”书记还干了一件“大事”。 2019年,谭轩积极利用当地光照资源充沛,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申请500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 中国华电高度重视,尽锐出战。华电科工安排专家赴现场开展场址调查、数据收集等工作,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华电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赴现场对可研报告进行评审、对重大技术问题把关;华电新疆公司多方跟进项目进度、帮助解决难题……同年10月31日22时18分,总投资350万元的光伏扶贫电站成功并网运行,这是国家“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贫电站中首个成功并网的电站,也是克州第一座光伏扶贫电站,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70多万元、受益覆盖全村208余户贫困户。 边疆春耕抗疫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日阳生春又来。选址挖坑、填埋细土、施肥灌溉,巴音库鲁提村一番边疆春耕图。 “到了春耕生产的时节了,村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生产物资?如何能让村民尽快致富,什么项目才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连日来,谭轩每天都在操心村民们恢复生产的事,他深知,带领村民“调结构、促发展、增产业、提收入、奔小康”是当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第一书记的责任。 以往,巴音库鲁提村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谭轩与工作队员在入户走访中发现许多村民家中院落宽敞,自家前院都有一片空地,由于没有种菜的习惯,大部分地都被闲置,有的还长满杂草。 征求村民意见后,谭轩决定利用村集体经济经费购买一些优质菜种和果树苗,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还聘请种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村庭院种植带头人开展庭院种植。 结合疫情防控要求,谭轩采取实地参观和网上培训、“线上指导+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组织11名庭院种植户带头人前往阿扎克乡蔬菜大棚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借鉴蔬菜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同步建立微信群,向村民推送企业用工信息、养殖发展信息、庭院经济等扶持信息1000余条。村民积极性越来越高,主动求教、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在巴音库鲁提村,不少家庭都发展起庭院种植,借着春光,家家户户忙碌不已。目前,全村有201户庭院种植户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育苗基地协调购买菜苗7万余株,预计每户增收2000余元。 巴音库鲁提村目前有牲畜13700余头(只),部分接羔育羔工作接近尾声,备足饲草料是当前发展生产的当务之急,也是村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吾斯曼·阿不都克里木,你家牲畜的饲草料够吗?家中有新鲜蔬菜吃吗?”谭轩隔着院门问道。 “吃的够了,村里每天都有人来送菜,但是我家草料存量不多了,真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们能去买点饲料。”吾斯曼答道。 谭轩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吾斯曼家的草料需求,并告诉他,村里会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他坚定信心共抗疫情。 帮助协调、满足村民饲料采购满足需求后,在当天会议上,谭轩给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购买牧草一吨3100元、玉米一吨2450元、麸皮一吨2400元,核算下来一只牲畜每天大约吃9元的饲草料;但按照青贮玉米秸秆做法喂养牲畜,一天每只牲畜可以节约6元,全年可以节约600万元。”听到数字,参会的村民都瞪大了眼睛,一下就明白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养殖的差距。 “党员干部就是要给群众算好账、做好宣传,增强村民发展新型养殖业的信心和决心。”谭轩说道。 抗疫扶贫一个都不能少,谭轩的朋友圈里满是他的“巴村”。
为进一步加大我市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日常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市发改委牵头组织三个项目县对2019-2020年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2019-2020年,全市共获得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200万元,惠及普定、关岭、紫云4个项目。通过自查,2019年关岭自治县关岭至黄果树旅游扶贫公路获得的5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经费、2020年普定县马场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高铁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紫云自治县县城雨污分流工程项目获得的各50万元专项补助经费已使用完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毕,完成率100%。开展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检查,是加强中央预算内资金使用监管的管理要求,对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按时按质完成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为下一步相关项目的实施建设奠定前期工作基础。【来源:安顺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原标题:好消息!苍南至庆元高速公路苍南至泰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4月14日-4月15日,温州苍南至庆元高速公路苍南至泰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审查,苍泰高速项目前期取得重要突破。苍泰高速项目起点位于苍南县沿浦镇南侧接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路线自东向西经苍南县的马站、灵溪及泰顺的彭溪、泗溪、三魁等乡镇,终于罗阳镇,与文泰高速相接。项目路线全长约100.6公里,其中泰顺段约50.2公里,苍南段50.4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约为299.5亿元。该项目建设是联通浙闽两省的出海大通道、旅游大通道、扶贫大通道,对于深化“山海协作”,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浙江“十四五”发展开好局,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方便沿线群众出行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责编:艾宇韬、康梦琦)来源:人民网-温州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产业扶贫托起“小康梦”———市人大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创建“扶贫车间”纪实“太开心啦,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了,不仅不用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门口挣的收入比外面还多,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呀!”站在新建的食品加工厂前,想到自家种的红薯就要变成红薯粉丝,新化县大熊山国有林场金龙工区易地搬迁贫困户俞家圣激动地说着,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感谢扶贫工作队帮扶实,帮助工区创办了红薯粉加工厂,解决了贫困户易地搬迁后的就业困难。12月9日,娄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明华一行一大早就赶到位于新化县大熊山异地安置区内的熊峰食品加工厂,参加这一承载着贫困群众太多期盼和梦想的“扶贫车间”的投产仪式,陈明华满怀激情地宣布:“加工厂投产,标志着市人大机关对金龙的产业扶贫,实现了新突破!”立项,彰显科学精准金龙工区地处新化大熊山腹地,位于娄底的最西北角,地势海拔高,山林多、耕地少,当地群众主要依靠农作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工区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69户222人。市人大机关自2015年3月进驻工区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推工区于2018年成功脱贫摘帽。“脱贫后,我们深知工区发展的短板主要在于缺乏支柱性产业,工区集体经济规模不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要在发展产业上下功夫。”市人大机关驻金龙工区帮扶工作队队长周汉清介绍,工区仅有光伏发电一个集体经济项目,且规模小、收益低,村民自主产业也仅仅停留在猕猴桃种植、牛羊养殖等农产品初级阶段,当务之急就是要寻求一条适宜工区、市场广阔、风险较低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入户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工区的环境十分适宜种植红薯,红薯产量高、淀粉足、品质好,亩产量能达到6000斤以上,农户种植的红薯除少量供人食用外,大部分都用来喂猪喂鸡,没有产生太大的经济效益。”周汉清说,工作队掌握这一情况后,紧扣2019年驻村帮扶“一巩固、二提升、三着力”工作思路,决定围绕红薯做文章,通过红薯深加工,发展红薯粉加工特色传统产业。工作队的想法得到了娄底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陈明华要求工作队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订方案;秘书长邓光吕明确表示机关将在资金、环境等方面为创办红薯粉厂提供有力保障。工作队随即组织人员前往湘潭、涟源市斗笠山镇、新化县炉观镇等地学习考察,并撰写了可行性分析报告,调研组一致认为红薯粉加工工艺简单、市场广阔、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决策,力行民主公开创办红薯粉厂的思路已初见雏形,关键在于具体抓工作落实。工作队、区支两委一班人严格按照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和要求,依法依规推进红薯粉厂创办事宜,确保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为了开办红薯粉厂,工作队、区支两委先后召集工区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开会十多次,分别就红薯粉厂选址、厂房的装修、成立专业合作社、租赁经营合同等有关事项达成共识,这充分体现了工区工作的民主化、法制化、公开化。”工区老党员陈新民说。红薯粉厂的选址,曾一度受到工区部分群众的质疑。有村民反映,红薯粉厂是金龙工区的集体项目,厂址却选在离工区较远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在工区境内,这于情于理都无法接受。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工作队耐心地做好说明工作,解释红薯粉厂的选址,一是节约了资金,安置点有现成的扶贫车间,无需再新建厂房,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二是解决了就业,能就近解决易地搬迁户的就业问题;三是提高了效益,厂址选到安置点,有利于减少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安置点已有的排污设施,有利于通过环评。质疑的群众在工作队的耐心解释下,终于茅塞顿开,纷纷表示理解支持。实施,矢志高效廉洁“我们要用最务实的举措,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小的成本,打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红薯粉加工厂,真正造福金龙人民。”这句话,是周汉清在每次工作队、区支两委工作例会上反复强调的。该项目在市人大常委会和大熊山林场领导重视支持下,一直平稳有序推进,特别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志雄在10月中旬召开的大熊山林场脱贫攻坚调研会上,要求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确保该项目早日开工投产运营后,筹办工作更是驶入了快车道,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工作队和区支两委先依法依规召开各种会议,高度统一思想,广泛凝聚共识,无论是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论证,还是资金的筹措、项目的选址和建设等多项工作均有条不紊高效推进。贫困户陈计书逢人就讲:“想不到,真的想不到,工作队和区支两委这么给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红薯粉厂建成了!”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采购加工设备、冷冻设备、烘干设备,还是遴选厂房装修公司、打井取水公司,工作队和区支两委人员均严守中央八项规定,阳光透明,一尘不染,从未接受过任何客户的吃请,从未拿过客户一分钱回扣,确保红薯粉项目成为良心项目、放心项目、廉洁项目,实际投资比预算投资节省了近十万元。同时,工作队还想贫困户所想,急贫困户所急,极力争取市人大领导的关心、支持,市人大机关在自身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每个贫困户到红薯粉厂入股2000元,每年保底分红,让广大贫困户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员工。贫困户张怡志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这回托扶贫工作队的福,我也当上小老板啦!”目标,聚焦群众需求创办红薯粉加工厂,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精准举措,有利于巩固金龙工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红薯粉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务工人员文化技术要求不高,按照熊峰食品加工厂现有规模,正式投产后,保守估计能稳定新增就业岗位30个,重点解决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确保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红薯粉加工厂需要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原材料支撑,通过成立金坪片、九龙片两个合作社,预计能够流转土地300亩,按照亩产6000斤、保底收购价0.55元/斤计算,每年能为工区群众种植红薯增加收入近100万元。红薯粉加工厂采取“工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承包租赁经营模式,工区将红薯粉加工厂承包租赁给专业公司经营管理,工区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稳定的承包收益,每年能为工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公司再与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红薯种植合同,确保红薯种植面积、产量及保底收购价格。专业合作社则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把农户组织起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红薯,切实提高红薯种植效益,调动农户种植红薯的积极性。面对如此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熊峰食品加工厂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2020年加工厂力争产值突破1200万元,为大熊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老俞的念叨代表了886名金龙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可和点赞。红薯粉厂正式投产则是市人大机关用心用情、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这几年里,市人大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在抓好党建引领、扶志与扶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同时,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带动斩断“穷根”,托起小康梦,致力为金龙人民留下“一只能下蛋的母鸡”!
通山县交通运输局:你单位《关于呈请审批通山县茅田河至太平山林场公路改建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交文[2021]9号)及相关附件材料收悉,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及咸宁市交通运输局审查意见,经研究,同意建设,现对该项目(项目代码:2103-421200-04-05-35857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如下:一、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的建设是强化幕阜山片区内部交通联系,推动幕阜山片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巩固精准扶贫成果的迫切需要;对拉动旅游发展,打造旅游名县;进一步完善区域公路网布局、改善区域对外交通出行条件以及加强县际联系、带动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二、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该项目路线全长26.7公里。起点定于杨芳林乡郭城村与S415相接,沿线途经杨芳林村、晓泉村、寺口水库、遂庄村、横溪村,终点位于横溪村与江西境界相接。项目采用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路基宽7.5米的三级公路标准。其它技术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等相关规范执行。三、项目选址通山县境内。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估算总投资13265.39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上级补助及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筹措。五、项目建设期限建设工期18个月。特此批复。请据此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尽快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报我委审批,争取工程早日建设,发挥效益。附件:工程招标审批部门核准意见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3月10日 附件:工程招标审批部门核准意见建设项目名称:通山县杨芳林经寺口至横溪公路改扩建工程责任编辑:曹文|【来源:咸宁市人民政府】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4月14日-4月15日,苍南至庆元高速公路苍南至泰顺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审查,苍泰高速项目前期取得重要突破。苍泰高速项目起点位于苍南县沿浦镇南侧接甬台温复线高速公路,路线自东向西经苍南县的马站、灵溪及泰顺的彭溪、泗溪、三魁等乡镇,终于罗阳镇,与文泰高速相接。项目路线全长约100.6公里,其中泰顺段约50.2公里,苍南段50.4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约为299.5亿元。该项目建设是联通浙闽两省的出海大通道、旅游大通道、扶贫大通道,对于深化“山海协作”,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浙江“十四五”发展开好局,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方便沿线群众出行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日前,驻马店市上蔡县洙湖镇光伏电站管理员刘四彬依靠扶贫政策和自身奋斗全家光荣脱贫。2017年11月刘四彬识别为贫困户,因病致贫。刘四彬本人残疾,妻子苏小兰身患癌症,但夫妻二人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在帮扶人苏守卫的鼓励下,依靠县里经济作物种植奖补政策,2018年秋季种植花生6.4亩,争取奖补资金2560元,2019年1月,刘四彬在家种植了蘑菇1000棒,得到县里奖补资金5000元,2019年3月,刘四彬种植了黄金梨6.4亩,得到奖补资金6400元,刘四彬又承包村光伏发电站板下地块5亩,种植了花生和红薯。在上蔡县,类似刘四彬这样依托产业扶持和光伏扶贫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很多。5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的“上蔡速度”光伏扶贫是国家确定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具有清洁环保、收益稳定、覆盖面广、受益期长等特点。上蔡县县委、县政府抢抓光伏扶贫政策机遇,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探索实施“四统筹、四坚持”(统筹谋划部署、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实施建设、坚持高标推进,统筹日常管理、坚持高效运维,统筹收益分配、坚持高质增收)的光伏扶贫模式。2017年9月—12月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县贫困村中规划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47座,并于当年年底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创造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的“上蔡速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总投资6.4亿元,整体发电规模86.39兆瓦,2017年12月以来累计发电2.42亿度,实现收益2.057亿元,走出了一条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助力贫困群众增收的光伏扶贫新路径。2019年4月24日,全省光伏扶贫培训会在上蔡县召开,推广上蔡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划建设模式和运行维护工作经验。3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统筹谋划部署、坚持高位推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出台以后,县委、县政府敏锐把握政策动向,经过反复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发展光伏产业与破解深度贫困上找准契合点,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果断决策、稳步实施,开启了光伏扶贫的发展之路。上蔡县为加强对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有关县级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发改、扶贫、财政、自然资源、电力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任务,保障了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围绕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中涉及的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地质勘探、环境评估、公开竞标、组织施工、电网配套等问题,研究编制了《上蔡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蔡县光伏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上蔡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规模、资金筹措、接网方案、管理体制、效益分析、收益分配、组织保障等内容,确保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项目早建成、早投运、早收益。板下种植板下养殖统筹实施建设、坚持高标推进上蔡县委、县政府克服资金少、土地缺、工期紧、电网差等诸多困难,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决心把光伏扶贫项目打造成为规划设计科学、土地利用合理、项目稳定收益、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产业扶贫“亮点工程”,确保全县所有贫困群众获得了长期稳定的“阳光”收益。一是科学规划选址。组织发改、自然资源、电力等部门,根据土地性质和电网接入条件,合理利用废弃坑塘、空闲宅基、一般用地等,精准规划项目选址,确保选址规划合法合规和发电能够就地消纳。二是规范高效推进。按照统一流程、统一招采、统一运维、统一验收、统一监管“五统一”运作模式,公开透明招标建设单位,严把设备采购与工程质量关,严卡建设时间节点,从源头上保证电站能够安全可靠运行20年以上。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和每天早餐会、晚餐会“双调度”等制度,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跟踪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推进难题,确保全部如期建成运营。同时在资金保障上,采取“整合资金、统一实施,先期建设、分期付款”的方式,由县财政整合涉农扶贫资金全额承担项目投资,分两批拨付,有效破解了资金筹措难题;在电网配套上,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接网工程优先纳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计划,制订合理并网运行和消纳方案,确保优先上网和全额收购。上蔡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监控中心统筹日常管理、坚持高效运维电站建成后,配套建立上蔡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监控中心,安装配置高端后台监控设备,全程实时监控全县347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运行发电情况,及时发现电站运行中的异常信息,确保第一时间消除故障隐患。建立县、乡、村三级运维管理体系,明确电站管理责任人。县级公开招标运维企业,负责全县所有电站的运行监测、信息上传、信息统计、数据分析、运维调度、设备检修和故障处理等;乡级指定管理责任人,负责所包乡镇(街道)电站的日常运行管理;村级选聘贫困家庭劳动力担任村级光伏电站管护员,培训合格后上岗,负责对本村电站的日常巡查和监管。同时县财政投入600多万元,为所有电站配备光伏板冲洗设施,由村级光伏电站管护员定期对光伏板进行高压冲洗,保证发电效率。建立效益联动机制,实行运维费用同电站收益挂钩,按总发电量收益比例提取,提高运维人员工作积极性。为防止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对电站设备造成损失,保障管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统一为电站设备和管护人员购买了保险。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左常升到上蔡调研光伏扶贫工作(资料图)统筹收益分配、坚持高质增收《上蔡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建立科学、持续、稳定的收益分配机制,收益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受益和运维费用、占地租金、“爱心超市”运营、公益建设等五个方面,达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三赢”目的。电站产权归属村集体,每年集体经济增收3万—5万元。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究出台《上蔡县2020年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资金使用方案》,将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发电收益的80%用于设置扶贫公益岗位和公益劳务费用,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坚持动态调整和差异化分配原则,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工作流程,合理确定光伏扶贫受益对象和受益额度,全县24111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受益对象以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固定收入“三无”贫困群众为主,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环境整治、技能培训等,提升自身受益额度,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设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公益性岗位,从贫困户中聘请光伏电站管护员527名,年人均增收6000元。根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用地状况,实施“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模式,鼓励贫困群众在电站内种植中药材、花生、西瓜等低株经济作物,饲养一定数量的鸡、鸭、鹅等畜禽,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又进一步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