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宁波市政府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签约合作南方中心项目,正式落户象山县大目湾区块。而今,这个项目的设计方案(批前公示)终于来了,先来看看效果图↓↓↓根据象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消息,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项目位于大目湾新城巨鹰路与松兰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地块属商业服务业与二类居住混合用地。地块可建设用地约118103㎡(居住地块50558.53㎡,商服地块67544.40㎡),总建筑面积约233154.89㎡。住宅用地建筑面积约106305.21㎡,其中,包含幼儿园建筑面积约4040.57㎡,商服用地面余额约126849.48㎡,容积率为1.49。建筑密度方面:居住地块为21.66%,商服地块为40%;绿地率方面:居住地块为38.98%,商服地块为23.92%。建成后,南方中心将瞄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前沿方向,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孵化基地和产业园等,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应用技术研究机构。项目的筹备建设等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2019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正式在象山揭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领衔的近百名管理、科研人才汇聚。根据今年1月初象山县人民政府官网上挂出的消息,占地170余亩、总投资约12亿元的南方中心园区建设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力争今年项目尽早全面开工建设。新闻多一点2018年9月7日,《宁波日报》头版报道,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德成座谈,为共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按下“快进键”。双方认同,宁波区位、产业、开放等优势明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机械装备研发的“国家队”,专业技术领先,人才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大,双方建立全方位合作机制,加快南方中心建设进度,共同推动宁波乃至浙江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来源:甬派客户端
4月9日,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王和平院长带领专家组一行6人来莆调研智慧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情况和特色水果种植、采摘机械化技术需求,先后参观指导调研了福建省布谷信田农业科技公司和城厢区枇杷协会。在福建省布谷信田农业科技公司,专家组饶有兴趣地参观该公司的研发室和设备间,了解智慧农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情况和果园植保无人机设备,详细询问了公司的发展规划。王院长介绍了研究院在植物工厂和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等方面的研发进度。双方还探讨了智慧农机在智慧农业和未来农场中发挥的作用等议题,并就研发成果实践、平台相互嫁接、优势互补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之后,专家组参观了城厢区枇杷协会常太镇宏耕枇杷果园,与枇杷协会蔡向伟会长深入交流,复盘莆田“四大名果”的种植生长全过程,了解莆田特色水果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化使用情况,调研采摘机械化技术需求。市农机总站陪同调研。【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1月13日,是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转企改制,“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增忠、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董事徐凯、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阮锦发、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监事、经营管理班子及员工代表共同出席了揭牌仪式。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创建初期职工仅13人,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理化试验。六十年代围绕“三废”利用和节约“三材”等开展建筑材料、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自然养护煤渣砖、粉煤灰中型砌块墙体、民用建筑混凝土空心楼板和大型预应力屋架的试制生产,传统的木材、石材在建筑工程的应用技术以及重要工程新型工程新型结构的试制检验分析等,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为当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1985年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开始施行改革,包括所长负责制、中层干部任期制和职工内部聘用制,迈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实一步。1990年,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事业费减拨到位,真正走上了以市场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道路。1997年,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经省编办批准,更名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年,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由福建省建设厅剥离,并入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如今的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已拥有员工1500名,2018年营业收入将超过6亿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曾先后被建设部授予“科技成果推广先进集体”“全国建设技术创新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历史上的多数变革,不仅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带来了市场化的活力,也为转企改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式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至1亿元,意义重大。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增忠在致辞中指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省建科院转企改制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第一步,也是省建科院从传统的科研院所向现代科技型企业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是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从高速的“增量建设市场”向稳步的“存量置换市场”变化的必然趋势,将为福建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他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契机,树立党建思维,抓好国企党建工作;二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起点,探索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征程,优化产业布局,拓宽业务发展领域;四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他指出,要以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则,逐步建立灵活的创新运营机制,以研究院、孵化器等形式促进产品产业化业务发展,不断激励和提升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融入产业链,积极探索BIM技术、绿色技术、建筑产业化技术的积累升级,并加强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他期望,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在崭新的起点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成就。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健表示,转企改制后,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将以城市建设、运营维护、更新改造一体化服务商的战略定位,致力于通过领先的建筑科技成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绿色发展,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贡献自身力量。十三五期间,国家宏观环境整体呈现“新常态”“大战略”及“新需求”三大趋势。一方面,经济仍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一去不复返,发展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省内建设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其战略格局正在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调整,大力发展城市双修、装配式建筑、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建设、建筑产业化、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技术领域,积极探索传统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领域融合发展。始终以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贡献自身力量。
我省各科研机构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激情展望“十四五”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石墨烯、高效储能、定位导航……近年来,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项目在我省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福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如何提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员工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大家表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强应用技术攻关的同时,更加重视具有前沿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努力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是坚定的科技自信。无论是科技工作者或科学家,都要秉持科学家精神,要敢为天下先,这也是创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副所长林文雄表示,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这些年没有盲从,在变革性技术方面,解决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为后面的战略高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供原创性的奇思妙想。新发展理念要落到实处,亟待科技自主创新加大供给。“十三五”期间,海西研究院取得多项源头创新成果,结构化学、光电晶体材料、催化化学等优势学科继续引领国际学科发展,并加快成果转化。2016年至2019年,该院在福建新增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百余项,为企业带来新增销售收入54.7亿元,新增利税8.2亿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大力开展原创前沿科学研究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加快产出一批“硬科技”产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移动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物流环节,但受限于人机协作和交互能力不足等,在小批量、多批次等仓储和物流转运等环节还需要工人的低效率重复劳动。由该研究所戴厚德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物流搬运机器人,实现了基于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和射频模块等多种传感器的稳定性和柔性行人跟随,(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突破了高精度运用导航与人机共融环境下的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该机器人用于物流的分拣与运转,可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项目获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特等奖。“项目的相关技术已应用到宁德时代、精准机械、晋工机械等企业,将进一步推广应用到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石化等福建省优势产业。”戴厚德说。今年以来,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创新,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所长汪凤翔说:“面向泉州市纺织、鞋服、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提升,我们聚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产业,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推动工程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已实施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6项。”以推进5G应用融合创新为例,该所将自主研发的AGV智能调度系统结合5G通信技术,联合柒牌时装科技公司、泉州移动公司,运用AGV智能运输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裁剪、缝制、制衣、仓储等各个服装生产环节的无缝衔接,预计可降低企业相关生产物料成本20%。“今年我们新增引进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院校的优秀人才,目前累计组织创新团队18个。”汪凤翔介绍,该所累计服务企业200多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超300个,已累计获批12个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目前,以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为依托,融合城市环境研究所,联合13家中科院研究所和高校建设的海西创新研究院刚通过专家组现场评估;由福州市政府牵头、物构所为主要依托单位、洪茂椿院士担任主任的首批省创新实验室之一——闽都创新实验室也在快马加鞭建设中。林文雄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西研究院将坚持注重原创基础研究、加强变革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战略定位,瞄准国家现实需要,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是我省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国字号研究机构在闽落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目前,有国(境)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中央企业、跨国公司等21家重大研发机构来闽落地建设,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光电一体化等领域,瞄准的都是科技发展的前沿与热点。坚持自主创新,为“十四五”打好科技之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岿然表示,“十四五”期间,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将围绕科技自强自立的战略目标,高质量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聚力加强科技重大攻关,加速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见习记者 朱子微)
记者从福建省科技厅获悉,今年,我省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谋划、生成、落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资源集聚的强度。今年,我省将加快推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和福建省新药研发中心、康复产业研究院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大做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泉州装备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智能物流产业研究院。支持建设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厦门大学能源材料中心。同时,启动福建省实验室建设。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创建标准,在能源材料、海洋科学、网络信息、数字经济、先进制造和医药健康等领域,采取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模式,启动建设1至2个省实验室,打造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高地,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我省还将引进一批重大研发机构。围绕物联网、大数据、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的重大研发机构,对特别重大的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扶持。借助省院共建、山海协作、军民融合等方式,投建一批重大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实行高效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培育发展一批体制机制活、研发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据悉,去年,我省新资助设立4家引进重大研发机构,立项建设省新药研发中心、康复产业研究院、肿瘤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设区市启动建设9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11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获得补助5412万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发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0家。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重点实验室获得各类科技奖197项,授权发明专利1602项。(记者 李珂)
闽都创新实验室的成果填补了高速光芯片国产化空白,推动5G通信及应用发展;嘉庚创新实验室攻克了锂离子电池产业中的关键核心材料——铝塑膜的全部关键核心技术;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透明陶瓷荧光体及其封装等全链条技术……“十三五”期间,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福建,强化源头创新和供给,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以省创新实验室引领带动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启动建设4家创新实验室,建设并评估命名15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国字号平台等重大研发机构,立项建设或挂牌3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5年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建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改革举措,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正加快补齐,为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顶层设计,高水平打造战略科创平台9月,位于厦门翔安区的嘉庚创新实验室,近7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已投入使用,其中,国内乃至亚洲第一座无噪音实验室落成,具备当前全球极限精度的测量与加工环境。“这是按国际领先标准建设的能源材料大楼。”嘉庚创新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涵韬向记者介绍,已有10多个项目团队入驻,目前实验室可使用的与能源材料研发密切相关设备累计达170余台,总价值超3.38亿元。嘉庚创新实验室是首批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去年9月,福建省全面启动首批4家省创新实验室建设,最大限度赋予科研和管理自主权。“面对前沿学科融合和重大领域创新资源集成度不够高等痛点,通过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着力加强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孕育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研究攻关,解决单一创新主体难于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省科技厅负责人说。嘉庚创新实验室着力于开展全链条研发,探索责任专家制,打破课题组壁垒,已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半导体材料等7大项目群。周涵韬介绍,实验室攻克了燃料电池用柔性碳纸/膜的国产化技术等,石墨烯导电油墨、石墨烯光触媒、原位电镜芯片等实现商品化;探索聚力协同模式,协同智库与投资机构等外部创新资源,孵化和引入一批优质创新企业项目。在清源创新实验室,研发团队与企业联合组建团队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重大产品开发,联合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今年疫情冲击之下,显影液这一上游原材料,因国外企业的断供让不少TFT液晶面板企业陷入困境。针对显影液大部分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现状,清源创新实验室侯琳熙教授团队与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紧急开发“高浓度水基显影液项目”,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关键技术,于4月建成1条生产能力达3000吨/年的显影液生产线,目前产品已供两家上市企业配套使用。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已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技术、快充技术、长寿命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全固态电池技术、金属锂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等基础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目前这几个方面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列。闽都创新实验室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注重促进项目成果落地转化,实验室主任洪茂椿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发出稀土纳米探针新冠肺炎/甲流/乙流三联检测试剂盒,已在奥德生物公司实现成果转化。开放合作,引高端资源加速产业升级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平台强有力的支撑,但福建大型科研机构较少、科研资源相对不足、高层次和科技领军人才缺乏。大手笔引进、共建大院大所,推动一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为解题答案。适用于绝大多数鞋型, 融入3D视觉数据采集、喷胶轨迹自动生成等国际先进技术,每小时可完成300双成品鞋生产,单线节约人工约20人,而预售价仅为欧洲品牌同类型设备的1/3……这是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与当地企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已成为泉州“机器换工”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了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泉州装备所是由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和泉州市政府共建的科研机构,也是首个落地泉州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这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创建以来,结合国内外科技前沿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原创前沿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加快产出一批“硬科技”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度”。如,该所自主开发的基于5G的服装生产物流机器人,通过云调度系统,把MES订单进行大数据分析,并自动生成运输任务和最优行走路线,通过5G网络传达给不同的物流机器人,目前正在柒牌集团西服裁片车间测试。“我们的研发项目是在产业需求调研基础上,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完全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泉州装备所相关负责人说,装备所通过合作(委托)开发、技术咨询与会诊等合作机制,已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拥有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涉及智能电力、新能源汽车电机等领域,已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5项。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是福建省加快推动国字号研究机构在闽落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完善省部、省院会商共建工作机制,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机械科学总院海西分院、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研究机构在福建省落地建设。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国(境)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中央企业、跨国公司等21家重大研发机构来闽落地建设,涉及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光电一体化、医疗卫生、现代农业等产业。国字号等平台朋友圈越扩越大,有力推动了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海西研究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形成科学前沿、战略高技术和工程化有机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培植了10多家高科技企业。2016年至2019年,该院在福建新增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百余项,为企业带来新增销售收入54.7亿元,新增利税8.2亿元。
根据工作计划,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第十四届省直机关文明单位考评工作,并按规定提交纪检监察、法院等有关部门审查。经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委员会议审议,现将拟表彰的245个单位名单予以公示,请广大干部群众予以监督。公示期内,如对公示的拟表彰名单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等形式向福建省直机关文明办反映情况(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公示时间:2021年3月3日-9日(5个工作日)受理时间(工作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联系电话(传真):0591-88520947电子邮箱:HL76WMB8HL6CGW@FJJGDJ.GOV.CN通信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省政府大院8号楼6层省直机关文明办(350003)福建省直机关文明办2021年3月3日第十四届省直机关文明单位拟表彰名单1.中共福建省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2.中共福建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3.福建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4.中国海峡人才市场5.福建省应急管理厅6.福建省消防救援总队7.福建省统计局8.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9.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10.福建日报社11.福建煤矿安全监察局12.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13.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14.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15.福建省森林消防总队16.中国电信福建公司17.福建省地震局18.福建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19.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20.福建省邮政管理局21.中国民主建国会福建省委员会22.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23.九三学社福建省委员会24.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25.中国电建集团福建工程有限公司26.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27.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8.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29.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30.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31.福建省水利规划院32.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33.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福建省福州邮区中心局34.福建省机关事业社会保险中心35.福建省福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36.福建人民艺术剧院37.福建省交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38.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9.福建省杂技团(福州大戏院)40.福建省地矿建设大队41.中央储备粮福州直属库有限公司4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43.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44.福建山水大酒店45.福建省耕地保护中心46.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航道管理站47.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江阴港务管理站48.福建省测绘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福建省地图技术中心)49.福建省交通信息通信与应急处置中心50.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五二台51.福建教育电视台52.福建省公路管理局路网应急保障中心53.福建省卫生计生监督所54.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55.福建省水利管理中心56.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57.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58.福建省福州监狱59.福建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60.福建省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61.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62.福建省福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63.福建省港航建设发展有限公司64.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65.福建省节能监察(监测)中心66.福建省机关服务中心 (福建省直单位资产管理中心)67.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68.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69.福建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70.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71.福建省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72.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73.福建省固体废物及化学品环境管理技术中心74.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宁德分中心75.福建省高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技术咨询中心、福建省高速公路达通检测有限公司)76.福建高速中化石油有限公司77.福建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78.福建省水资源与河务管理中心79.福建省闽江监狱80.福建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81.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平潭港务管理站82.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83.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航道管理站(含湄洲湾港引航站、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东吴港务管理站、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兴化湾港务管理站、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斗尾港务管理站、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秀屿港务管理站、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站)84.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福建分中心85.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86.福建陆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87.福建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88.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89.福建省军用饮食供应站90.福建省教育厅行政服务中心9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92.福建省青少年体育学校93.福建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94.福建省高速公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95.福建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中心96.福建省溪源水库管理处97.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98.福建省建设人才与科技发展中心99.福州市无线电管理局100.福建省榕城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101.福建省无线电监测站102.福建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103.福建省旅游信息中心104.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总站105.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106.福建省交通经济科技信息中心107.福建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108.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109.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110.福建省水产设计院11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112.福建省水土保持监督站113.福建中医院大学附属康复医院114.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技术中心115.福建省离休干部休养所116.福建省建设监察总队(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建设督查中心)117.福建省引进人才服务中心118.福建省总工会干部学校119.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12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121.福建省仓山监狱122.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123.福建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技术中心124.福建省人事考试中心125.福建省闽江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福建省司法戒毒医院)126.福建省职工服务中心127.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128.福建省国土资源宣传教育中心129.福建省制图院130.福建省艺术研究院131.福建省水利厅预算执行中心132.福建省实验闽剧院133.福建省老年医院134.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135.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36.福建省港口发展中心电子口岸中心137.福建省港航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138.福建省职业培训中心139.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14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141.福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中心142.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43.福建省建设信息中心144.生活·创造杂志社145.福建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14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47.福建省美术馆148.福建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149.福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150.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51.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152.福建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153.福建省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福州站务分公司154.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155.福建省旅游宣传中心156.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157.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158.冰心文学馆159.福建省科技厅星火计划办公室16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161.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162.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闽江河口水文实验站163.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64.福建省水利建设中心(福建省灌溉试验中心站)165.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166.福建省人事人才研究所167.福建广电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68.福建省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中心169.福建发展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170.福建省农村饮水安全中心171.福建省公务员培训中心172.福建艺术职业学院173.福建省福清监狱174.福建省煤田地质岩土测试中心175.福建海峡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17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177.福建省芳华越剧团178.福建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中心179.福建省直象峰幼儿园180.福建省民政学校181.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182.福建省高速公路经营开发有限公司183.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184.福建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185.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186.福建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187.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188.福州闽运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189.福建省技工教育中心190.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191.福建省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192.福建省国家大气环境背景值武夷山监测站193.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194.福建八方物流股份有限公司195.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196.福建省环境监察总队197.福建民俗博物馆198.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9.福建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200.福州港引航站201.福建省汽车运输技工学校202.福建省直汤井巷住宅管理中心203.福建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204.福州铁路运输法院205.福建省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福建省抗震防灾技术中心)206.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服务中心20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208.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印务中心209.中核华辰建设有限公司210.福建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211.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12.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综合服务中心213.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福建省电力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14.中央储备粮长乐直属库有限公司215.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东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南站)216.福建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217.福建省闽电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18.福建省不动产登记中心219.福建省新合作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茶叶公司)220.福建省老年人体育工作中心221.福建省直屏山大院管理中心222.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福州电厂223.福建省直大营里住宅管理中心224.福建省直鳌峰洲住宅管理中心225.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226.福建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22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228.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229.福建省体育局后勤服务中心230.福建省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福州汽车修理分公司23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32.福建省社会保险中心233.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234.海峡世纪(福建)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235.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行236.福建省直华东路住宅管理中心237.福建人民武装学校238.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239.福建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240.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241.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省青草药开发服务中心)242.福建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43.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244.福建省医疗器械与药品包装材料检验所245.福建省食品药品认证审评中心
——二○一九年一月十四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唐登杰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8年工作回顾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致贺信,给全省人民以巨大鼓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和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六稳”部署,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迈出新步伐。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3.58万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045.4亿元、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7.4亿元、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外贸出口7615.6亿元,增长7.1%;实际使用外资305.3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7.4亿元,增长10.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城镇登记失业率3.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元,增长8.9%;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可以实现。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一)突出创新发展,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和质量强省意见,加快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科技领域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分段补助等激励措施,新增高成长企业16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8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0215件、增长17.2%,7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功举办,数字经济规模超万亿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投入运行,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组建,“6·18”对接转化科技成果6905项。实施经济发展“百千万支撑工程”,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个、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358家,千亿产业集群达16个,技改投资增长33.8%,民间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4.9%。强化“五个一批”项目攻坚,上汽宁德生产基地、福州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厦门士兰微晶圆制造等230个省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中铝铜冶炼、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总部等160个省重点项目建成或投入运行。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建立新兴产业培育“三个一”机制,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8.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超过30%。实施加快民营企业发展25条措施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10条措施,设立总规模150亿元的省级纾困基金和20亿元的纾困专项债,全年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超过700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新增80.7万户、增长27.6%。纵深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营收等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二)突出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面貌。坚持把协调作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山海联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一批标志性早期收获项目加快推进,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第二轮扩能工程、厦漳同城大道等项目建成投用,南龙铁路开通运营,全省快速铁路实现环线贯通,主要城市形成“一体化”生活圈。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深入实施交通畅通、智慧城市、水环境治理、供水安全、防洪防涝、城乡洁净、管网建设、景观提升、配套服务等九大工程,新建城市道路1200公里、各类管网5900公里、绿道1150公里、公共停车泊位5.7万个,实现园林城市(县城)全覆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65.8%。城市社区治理深入推进,军门社区工作法向全国推广。乡村振兴开局良好,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5万亿元。补充耕地7.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85万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建改造村庄三格化粪池55万户,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改造1.1万户,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村级组织换届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一次性成功率达99.7%。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现行扶贫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新退出1158个,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摘帽。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新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3826名。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路长制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行政村高速宽带及4G网络全覆盖。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援疆援藏援宁等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三)突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共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1+7+N”作战计划,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臭氧污染升高态势得到遏制,劣Ⅴ类小流域、“牛奶溪”全面消除,87条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基本完成,福州、漳州获评2018年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完成,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从94.1万吨提升到128.7万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0%、居全国前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等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实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和九市一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8个和15.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四)突出开放发展,交流合作空间持续扩大。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营造好环境、用好大平台、扩大朋友圈、吸引投资者,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11%以上,丝路海运正式开行,台闽欧班列发运175列、通达30多个欧亚大陆城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海丝博览会等成功举办。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新推出54项创新举措,其中首创15项,9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岛两窗三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台先行先试取得新突破。福州新区加快全域开发,滨海新城建设提速。积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现进口与出口、采购与招商双丰收。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实施稳定和促进外经贸发展36条措施和9条补充措施,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厦门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石狮服装城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出口额保持全国第6位。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内外闽商回归项目对接会、国际资本投资福建对接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新设及增资亿元以上外资项目67个。实施进一步促进闽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66条措施并取得成效,闽台贸易额786亿元,台胞入闽人次增长17.7%,推动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等便民利企新举措,台湾青年来闽实习就业创业人数居大陆前列。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第十届海峡论坛、2018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外事、侨务服务发展力度加大,闽港、闽澳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五)突出共享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把共享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顺应新期待、加快补短板,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全省民生相关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27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城镇新增就业59.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08.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养老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城市标准的98%。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由36.9%提高到80%,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由46.8%提高到53%。加强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行安置型商品房、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完成棚户区改造4.5万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73%,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从4.2%降至3%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7%、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开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第一名,医疗“创双高”全面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同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第十六届全省运动会、第十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雅加达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妇女、儿童、老年人工作继续加强,社会福利、残疾人、慈善、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严打暴恐、禁毒等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战果,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核定限额内。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我省实施细则,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1%和8%。积极创建“食品安全放心省”,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有效防抗“玛莉亚”台风等自然灾害。全面完成退役军人安置任务,双拥共建走在全国前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年来,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省委全面从严治党“八个坚定不移”具体部署。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正向激励提振精气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基本落实到位,政府机构和职能配置进一步优化。实施提升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理事项达86%,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个工作日以内,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证照分离全面推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等做法推向全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14项地方性法规,出台《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办法》等10项省政府规章。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12件、省政协提案752件,办结率均达到100%。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超过30万条,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全面推进,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砥砺奋进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驻闽机构,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闽部队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居民消费增长放缓,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外经贸发展难度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新动能对高质量发展支撑不够有力;一些地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仍然很重,安全生产仍存在薄弱环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山海、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短板还不少;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一些干部的能力和作风与新时代新要求不相适应,少数干部存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等等。我们将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扎实做好2019年工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实体经济创新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落实赶超任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综合各方面因素,我省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我们要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实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十项行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地服务全国大局。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4.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进出口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一)着力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搭建更多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应用更多创新成果,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双高”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高成长企业70家。持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财税贡献、产出、研发投入等绩效挂钩机制,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增长22%以上。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优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保税区联动发展,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城、智慧谷,打造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支持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若干个省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建设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产业研究院等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协同设计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施高新区创新提升计划,支持建设山海协作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深入实施八闽英才、海纳百川工程,深化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实行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一体运作,加快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健全以使用和效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地开展柔性引才,精选20个左右产业领军团队,给予每个团队每年最高5000万元支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农民增收。构建优良创新生态。实施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工程,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军民融合首批试点省建设。办好第17届“6·18”,提升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的平台功能,加快建设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吸引境内外创新资源聚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大科普力度,倡导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勇于探索、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二)着力转型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引导主导产业强链条、壮集群,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现代服务业提比重、促融合,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百亿龙头成长计划,聚焦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名企、名牌、名品,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45家。实施千亿集群培育计划,加快建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水平,电子信息重点拓展柔性显示以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产业链,机械装备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石油化工重点拓展中下游产业,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培育18个以上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实施万亿有效投资计划,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攻坚,重点抓好投资超百亿的制造业项目,推动上汽宁德生产基地、龙马高端环卫装备、三钢节能减排等100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优化“两基地一专区”石化产业布局。开展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设立100亿元的省技改投资基金,扩大制造业技改投资覆盖面,实施5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动40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推进一批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办好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商用和区块链产业,在制造、金融、医疗、健康、安防、政务等领域,实施100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形成100个深度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卫星应用、船舶修造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军转民、民参军步伐。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主辅分离、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新型云制造、批量定制、协同制造,新增10家以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建立广泛覆盖的快递末端服务网络,支持建设5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培育大型网络批发零售、大宗商品现货交易、行业性定价结算、物流企业服务等平台。出台新的总部经济促进政策,争取央企、民企、外企在闽设立区域总部,建设总部经济区。努力满足最终需求。主动适应新变化新趋势,提升产品质量,扩大服务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大力促进实物消费提挡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便利店、步行街、示范商圈,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健康美容、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职业化。落实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规模。发挥清新福建和快速铁路环线等优势,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开发中高端旅游精品,建设旅游服务共享平台,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促进邮轮、游艇、旅居车等消费大众化,实现游客总量、逗留天数、消费总额三个显著增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演艺市场,扶持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办好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更好满足群众文体消费需求。(三)着力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落细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部署的8个方面93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举措,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晋江经验,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切实把多区叠加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严控“三公”经费预算,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聚焦脱贫攻坚、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短板,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健全吸引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家政、托幼等领域的堵点,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联合投标体等方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推进市场化运作,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及补短板项目建设。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扩大县域医共体试点范围。健全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机制,推动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全省职工医保基金调剂平衡机制。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机制,坚决防控互联网金融等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套路贷和恶意逃废债行为,进一步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全面完成港口整合,建立一体化的港口管理体制,继续支持厦门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组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分行业绘制产业地图,精准服务各类投资者。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落实国家统计制度改革,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新起点上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侨的优势,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境外经贸合作重点园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品牌塑造、扩大国际朋友圈等七大标志性工程,推进古泉州(刺桐)等申遗,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推动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做大做强整车进口、航空维修等重点业态重点平台,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积极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持续开展“助力万企成长”行动,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竞争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发展壮大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扩大先进技术装备、紧缺资源和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跨区域大宗商品分拨中心、消费品集散中心,实现优进优出。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压缩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抓住国家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及扩大开放领域的机遇,实施精准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台湾百大和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实现利用外资增量和质量双提高。办好“9·8”投洽会,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办成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深化闽港、闽澳新一轮交流合作,办好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鼓励海外侨胞回闽投资兴业。促进闽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发挥对台特色优势,在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上先行先试,推动与金门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充分发挥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等平台作用,持续推进“66条实施意见”落深落细落实,继续出台深化闽台融合发展具体措施,加大力度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闽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支持平潭开放开发,深化“一岛两标”,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用好两岸企业家峰会及海交会等各类经贸活动载体,促进闽台产业深度融合。办好海峡论坛,持续深化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领域交流。(四)着力乡村振兴,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攻克难中之难,今年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加大产业、就业、搬迁、生态、金融、教育、健康扶贫力度,促进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着手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强化驻村帮扶,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推进闽宁扶贫协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建设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新建30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增2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建成20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0家,培育20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力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生态茶果菜园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守住耕地红线。推进农村土地、集体产权、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垦、供销社等改革发展,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一革命四行动”,开展“千村引领、万村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坚决清理整治“大棚房”,切实遏制农地非农化。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改造乡镇公厕400座、农村公厕1000座以上,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15万户。实施农房整治行动,引导集中建设村镇住宅小区,大力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70%以上村庄完成房前屋后整治。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做好“路边、水边、房边”整治,拆除私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推进村庄“四旁”绿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健全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基本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县域改造提升工程,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互联互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鼓励工商资本、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促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五)着力区域协调,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项目带动,创新协作机制,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规划先行,抓好149个重大协作项目,推动重点城际铁路、福厦客专、厦门新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等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地铁福州2号线、厦门2号线,开工双龙铁路(福建段)。推进道路隐患排查治理,建成普通国省干线285公里,改造国省道路面150公里,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加快推动核电、抽水蓄能、LNG接收站、天然气管网等重大能源项目,争取全年新增电力装机200万千瓦以上。推进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支持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闽东北和闽西南城市协作开发集团,推进福州、厦门牵头组建“福建两翼发展投资基金”。推动陆海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建设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船舶产业军民融合试验基地。加快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湾区建设,突出抓海洋科技、蓝色产业、智慧海洋,建设福州、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完善利益共享、招商协同机制,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提升32个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水平。推进公共资源共建共享。逐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和文体资源共享,支持集团化办学办医、远程教学和医疗、教师和医护人员异地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异地设置分支机构。推进社会保障、城市治理、人口管理等公共管理事务一体化,促进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牢牢守住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六)着力生态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福建。创造更多生态福利。做好“生态+”文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生态廊道、城市“绿心”、郊野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绿色休憩空间。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森林城市,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与管理。对标更高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十百千”工程,加强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源地保护,提升城乡饮用水水质,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加强海洋污染防治,确保主要流域水质稳中有升、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90%左右。推进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试点,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深入开展“三合一”督察,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型生态绿色产业。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完成年度补充耕地任务。始终坚持进则全胜,创新发展“长汀经验”,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水平。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引导绿色生活。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结提升、复制推广三年建设经验,完善改革配套体系和技术标准,推出更多标识度高、影响力大的创新举措。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设区市为单元,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开展海洋资源价值实现等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七)着力民生改善,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织牢社会保障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力争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扶残助残政策,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夯实城市主体责任,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福州、厦门编制“一城一策”实施方案,切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坚持租购并举,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强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房建设,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今年投入371.37亿元,办好27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破解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义务教育“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初中“壮腰”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健康中国人行动计划”,实施健康福建战略,推进补短板八大工程建设,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进医疗“创双高”,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联盟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抓好省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疾控中心等8个重点项目和世行贷款医改促进项目,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基层中医馆和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完善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措施,健全妇幼健康、育幼托幼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老龄老体协工作,持续推进城乡老年教育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延续福建文脉。繁荣文艺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培育一批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和广播影视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文创和影视基地,打响福建文化品牌。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建好新型智库,加快乡村文明实践中心和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深入实施国家安全战略,防范化解各种安全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餐桌污染”治理,推进“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建设,用“四个最严”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落实主体责任,严格监管执法,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平安福建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密防范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力支持驻闽部队练兵备战,加强人防工作和边海防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优抚安置,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全面完成悬挂光荣牌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三、持续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最高水平,聚焦企业关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广投资项目承诺制,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50%以上。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打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升级版。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企直通车”,建设全省一体化掌上政务平台,实现“马上办、掌上办”。落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大幅减轻企业负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好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开展“三个一百”活动,营造“懂民企、爱民企、帮民企”的良好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依法依规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重大行政决策。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各项产权保护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深化政务公开和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凡是对社会承诺的服务事项,都要履行约定义务,防止“新官不理旧账”,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诚信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深化“四下基层”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以钉钉子精神和滚石上山的韧劲,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开展“百项办事堵点”疏解行动,当好企业和群众的勤务员。大力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深入推进廉政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贯彻省委“八个坚定不移”具体部署,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果,加强巡视巡察结果运用。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重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更好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保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各位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夺取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新胜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政策解读(向下滑动查看)近日,我省印发实施《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闽政办〔2020〕32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现政策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新基建机遇,打造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引擎,省发改委、数字办牵头制定《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2020至2022年期间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任务、目标和政策举措。二、总体考虑(一)坚持系统谋划。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的新型基础设施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结合我省实际,从新网络、新技术、新算力、新安全、新融合、新平台等六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规划部署,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加强跨领域跨区域协调和省市县联动、政企联动,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二)坚持融合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促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交通、能源、市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一业带百业”。(三)坚持共建共享。树立系统化、整体化、集约化思维,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强化基础资源共享共用,充分利用通信、交通、能源、气象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新型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避免碎片化、分割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四)坚持安全底线。按照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要求,提升网络运行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安全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有效防范化解潜在风险隐患,确保新型基础设施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三、主要内容(一)工作目标和主要量化指标提出到2022年,力争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级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全省建成5G基站8万个以上,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40Tbps,打造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突破5000万户,新增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1亿以上,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万架以上,算力达到P级以上,形成“1+10”的“政务云”服务体系,建成50个以上物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平台、10个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100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示范项目、100个以上区块链典型创新应用。(二)主要任务1.新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一是加快建设“5G+宽带”双千兆网络,推进IPv6全面部署。二是巩固提升物联网水平,建设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三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四是积极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建设海丝卫星数据服务区域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福建分中心、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2.新技术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一是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数字福建人工智能公共平台、福建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二是有序部署建设区块链平台,启动建设基于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国家东南区域区块链主干网,开发上线数字福建区块链应用公共平台,实施“链上政务”工程。3.新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一是统筹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在我省布局,重点推进中国移动(厦门)数据中心、中国土楼云谷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二是合理部署边缘计算中心,优先在数据量大、时延要求高的应用场景集中区域部署建设一批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三是加快建设超级计算中心。4.新安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一是建设网络运行安全设施。建设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平台,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政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技术检查。二是建设网络信息安全设施。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福建分中心安全管控平台。三是建设安全可信支撑设施。加快信创政务云平台建设,扩大数字证书应用范围,建设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的一体化协同作战指挥平台。5.新融合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一是建设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创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二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城市大脑工程,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多功能智慧杆。三是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交通大数据中心,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马尾区、福州滨海新城、莆田湄洲岛等地“5G+车联网”建设,打造智慧口岸,推进厦门机场、福州机场智能化建设。四是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东南能源大数据中心、油气管道综合管理平台以及覆盖主城区的一体化“互联网+”充电设施。五是建设智慧教育基础设施。科学规划与推动省级教育专网建设,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支持智慧校园建设。六是建设智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实现全省看病就医“一码通行”,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及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七是建设智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深入实施“生态云”工程,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会商平台(三期)等。八是建设智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一期)、渔业渔政综合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等。九是建设智慧广电基础设施。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基础网络,打造智慧广电云平台。6.新平台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一是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合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建设、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第二轮共建,加快省创新研究院、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快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建设。三是推进建设科研试验支撑平台。加快建设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检测中心、集成电路晶圆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产品测试验证平台等,布局建设面向高超声速飞机发动机、车联网、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专用试验场地。四是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基础平台。运行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建设东南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三)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规划衔接、落实要素保障、拓展应用场景、创新支持方式等五个方面具体举措,保障主要任务顺利推进。其中,加强统筹协调方面,主要提出建立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省领导担任各项重点任务召集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内容。拓展应用场景方面,主要提出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支持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场馆、福州滨海新城核心区、马尾物联网基地、平潭综合实验区和数字经济重点园区等区域开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探索。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免责声明:此文转载或综编于网络,仅供学习。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本文版权及解释权均属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
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多年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福建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新引擎。福建省委书记曾向媒体讲述,福建民营经济有“3个7、1个8”,70%的GDP、70%的税收、70%的科技成果,80%的就业都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福建的民营企业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力量。据最新的《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显示,企业总部在福建4家公司包揽24席,分别为:安井食品(占5席):章高路(53亿)、戴玉寒(42亿)、陆秋文(40亿)、刘鸣鸣(34亿)、孙钢(26亿);安踏集团(占5席):丁世忠(445亿) 、丁世家(435亿)、丁雅丽(125亿)、王文默(120亿)、吴永华(62亿);亿联网络(占6席):陈智松(110亿)、吴仲毅(110亿)、卢荣富(70亿) 、周继伟(41亿)、陈建荣(24亿)、张联昌(24亿);宁德时代(占8席):曾毓群(1200亿)、黄世霖(550亿)、李平(255亿)、赵丰刚(90亿)、吴凯(85亿)、陈琼香(70亿)、吴映明(69亿)、陈元太(31亿)等。值得注意的是,安井食品的5位亿万富豪为今年首次上榜,安踏、亿联网络、宁德时代一直都被外界称为最强的造“富”工厂;宁德时代1公司独揽8席,还催生了千亿富翁,格外抢眼,大家怎么看?此外,小编特意搜索这24位亿万富豪的相关资料给大家参考,学习,传递正能量。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安井食品:章高路、戴玉寒、陆秋文、刘鸣鸣、孙钢官网显示,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主要从事速冻火锅料制品(以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肉制品为主)和速冻面米制品、速冻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辖全资子公司有:无锡安井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泰州安井食品有限公司、辽宁安井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安井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安井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安井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安井食品有限公司和香港安井食品有限公司,共计8大生产基地10个工厂。2017年2月22日,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章高路公开资料显示,章高路,1976年1月出生,现任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副董事长/董事、新疆国力民生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航天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章高路是A股市场中的神奇人物,2006年年仅30岁时便出任国力民生旗下另一上市公司闽福发A的董事长。资料显示,章高路于1996年至2000年,担任江苏省常州市北环物业公司副总经理;2000年至今,历任国力民生副总经理、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2006年7月至2013年8月,担任闽福发A董事、董事长;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兼任闽福发A董事会秘书;2013年8月至今,担任闽福发A董事。刘鸣鸣公开资料显示,刘鸣鸣,1962年出生,本科学历,经济师,现任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曾任黄河国际租赁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河南建业集团总经理助理、福建春天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津剑桥总经理。公开资料显示,戴玉寒,新疆国力民生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根据发行人招股说明书,安井食品的控股股东国力民生持有安井食品9319万余股,占发行人总股本的57.51%。国力民生(注册资本2.505亿元)第二大股东戴玉寒所持6500万元(占国力民生注册资本25.95%)公开资料显示,陆秋文,新疆国力民生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公开资料显示,孙钢,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安踏集团:丁世忠、丁世家、丁雅丽、王文默、吴永华官网显示,安踏品牌始创于一九九一年,而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股份代号:2020.HK)在二零零七年于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中国领先的体育用品公司。透过多元化的品牌组合,包括安踏、FILA、DESCENTE、 SPRANDI、KINGKOW 及KOLON SPORT,以及组成投资者财团于二零一九年成功收购芬兰运动品牌集团 Amer Sports Corporation,拥有国际认可品牌包括 Salomon,Arc’teryx, Peak Performance, Atomic, Suunto, Wilson 和 Precor 等。2017年11月,安踏市值首破千亿港元,位列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第三位。丁世忠公开资料显示,丁世忠,1970年出生,福建泉州晋江人,现任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亚玛芬董事会主席。值得一提的是,17岁时,丁世忠带着向父亲借的1万元和600双鞋到北京推销。1994年,他揣着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加入岳父丁思忍创办的安踏公司。1991年,丁世忠与父亲丁和木创建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2007年,他带领安踏在香港联交所(代码:2020)挂牌上市,融资超过35亿港元,创造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盈率及融资金额最高纪录。丁世家父子公开资料显示,丁世家,1965年出生,福建泉州晋江人,现任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副主席。丁世家为丁世忠的长兄,早年也和丁世忠一起创业,不过,相比较而言,丁世家更加的低调,关于他的信息很少,可谓是一大“隐形富豪”了。安踏集团公开资料显示,丁雅丽,福建晋江人,现任安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丁雅丽是丁世忠的妹妹,学财务出身的她在安踏创立后两年开始掌管公司的钱袋子。资料显示,安踏体育的大股东安踏国际、安达控股以及安达投资,三者合计拥有上市公司安踏体育股份共18亿股。上述大股东均为丁世忠家族实际拥有:大哥丁世家、王文默和吴永华共同拥有安踏国际集团;丁雅丽则全资拥有安达。王文默公开资料显示,王文默,1957年出生,福建晋江人,现任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丁志忠的表哥,此前主要负责管理集团的服装业务,于2019年3月1日调任为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吴永华公开资料显示,吴永华,1972年出生,现任安踏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安踏专业运动品牌CEO亿联网络:陈智松、吴仲毅、卢荣富 、周继伟、陈建荣、张联昌亿联网络技术股份资料显示,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立足于语音视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由VoIP通信逐步扩展到统一通信,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开发出USIGN服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系统产品,以及VP多媒体通信终端、SIP通信终端以及USB通信终端等3个系列40余款终端产品。2017年3月17日,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敲响了开市钟声,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陈智松公开资料显示,陈智松,1966年出生,本科学历,工程师,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从事通讯技术行业多年。1984年至1992年任职于北京市第三机械工业部计量测试研究所;1993年至2000年任职于厦门中科大辰信通迅产业有限公司,历任董事、副总经理;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2001年至2012年5月任亿联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2012年6月至今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公开资料显示,吴仲毅,1973年出生,专科学历,毕业于深圳大学家用电器专业。1994年任职于中国软件公司深圳分公司业务部业务员;1995年任职于深圳市鸥迅电子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2003年至今任深圳市领创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2004年至2011年任(中国香港)凌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2010年至2011年任(中国香港)领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2001年至2012年,任亿联有限监事。2012年6月至今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卢荣富公开资料显示,卢荣富,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工程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92年至2001年先后任职于厦华电子公司研究所、厦门中科大辰信通迅产业有限公司;2002年至2012年5月任亿联有限副总经理;2012年6月至今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公开资料显示,周继伟,1962年出生,硕士学历,工程师,本科和硕士分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曾任职于贵州省遵义市电子仪器厂、贵州省黔南州计划委员会信息中心、厦门中科大辰信通讯产业有限公司;2003年至2012年5月任亿联有限副总经理;2012年6月至今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联昌公开资料显示,张联昌,1975年出生,本科学历,工程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现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资料显示,张联昌于1998年至2001年先后任职于厦门中科大辰信通迅产业有限公司、厦门信息港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至2012年5月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6月至2019年8月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3月起任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陈建荣,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宁德时代:曾毓群、黄世霖、李平、赵丰刚、吴凯、陈琼香、吴映明、陈元太宁德时代新能源全景资料显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率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包括在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电池回收二次利用等全产业链研发及制造能力。2018年6月11日,深交所公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创业板上市。2019年,宁德时代上榜《财富》中国500强,位列290位。2020年9月10日,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181位。曾毓群公开资料显示,曾毓群,1968年出生于福建宁德蕉城区,中国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曾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兼CEO、董事,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和经理,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和经理,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TDK株式会社副总裁、高级副总裁。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梅山保税岗区瑞庭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黄世霖公开资料显示,黄世霖,1967年出生,合肥工业大学学士。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资料显示,黄世霖于2004年2009年,任东莞新能源研发总监。2009年至2011年,任东莞新能德副总裁;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任宁德新能源研发总监;2010年至2014年,任普莱德董事;2012年12月至2017年4月,历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宁德时代有限总经理、董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2017年4月至今,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李平公开资料显示,李平,1968年出生,持有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证,复旦大学学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曾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芝友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适达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宁德永佳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上海适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映明公开资料显示,吴映明,1967年出生,东北工学院学士。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德时代新能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元太公开资料显示,陈元太,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党委书记。另据爱企查显示,陈元太还担任宁德润和实业有限公司、宁德润源电能技术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千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法定代表人,担任屏南县衡际水电有限公司、宁波春和瑞泽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屏南大创路下水电有限公司 等股东, 担任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锂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润和实业有限公司等高管。公开资料显示,陈琼香,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宁波联合创新新能源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股东公开资料显示,赵丰刚,1966 年出生,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曾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东莞新科磁电厂高级工程师,东莞新能源研发总监,宁德新能源工程资深总监。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副总裁、广东邦普董事。公开资料显示,吴凯,1968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