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凿剪纸的部分作品生产工人正在制作铜凿剪纸策划:胡巧娟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刘鹏飞、王名润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改制后的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在松风路和快子路交界处的一栋大楼里落户。非遗传承人茹新梅正以凿代笔、以敲代画制作一幅魅力十足的铜凿剪纸作品。在禅城忠信路94号,中国陶谷首个陶文创孵化器,南国陶源艺术设计创新工场(简称“创新工场”)便诞生在这里。“入孵”的青年设计师可以在进驻共享空间的前三个月里,免费使用整个创新工场里的生产设备、工具、材料,直到“毕业”。在岭南水乡顺德,Fish文化团队一直在坚持“关帝墟”的文化保育活动。无论是铜凿剪纸还是石湾公仔抑或是“关帝墟”文化,这些活跃于佛山各个角落的非遗,正用自身的发展历程来记录着城市文化脉络的变迁。小记带你逛佛山我叫刘鹏飞,是一名长期关注岭南文化的媒体人。我并非本地人,初来佛山时,我觉得这里不是一座能让你惊艳的城市,它低调和安静。然而,慢慢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静静地流淌在大街小巷中,能让你停下匆匆的脚步。总有人问我,佛山看文化看什么?如果你想深度游佛山,打卡老手艺绝对不容错过。走在佛山的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老街和流传百年的非遗会与你不期而遇,这些老街和老手艺会向你娓娓道来佛山的前世今生。在佛山生活了四年,我对这些老手艺总是充满着敬意。比如一幅独特的铜凿剪纸,能让你一窥数百年前佛山发达的手工业,现在它和潮牌合作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公仔,能让你一看南国陶都的演变和发展,你怎能想到它和电竞结合……想看看这些晋级新潮的老手艺,不妨跟随着我的脚步来寻找吧。打卡“老手艺” 转角遇潮牌坐标:松风路和快子路交界处看点:铜凿剪纸+潮牌,通过跨界合作,在创意之路上走出了新风味。创新指数:★★★★★周边游:中山公园、祖庙、岭南天地当铜凿剪纸遇上潮牌在松风路和快子路交界处的一栋大楼里,改制后的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坐落其中。非遗传承人茹新梅在二楼的一间工作室里,正制作一幅铜凿剪纸。这种在佛山流传四五百年的老手艺,由于题材老旧、制作周期长而一度式微。如今,在一群年轻人的尝试下,铜凿剪纸开始尝试改变,并逐渐焕发出新生。改制后的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与其他两家公司一起组成了佛山新合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有限公司,陈健珊是剪纸开发设计视觉总监。毕业于广州美院的她虽然去年4月才第一次接触铜凿剪纸,但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与一家服装潮牌合作,一起做铜凿剪纸的狮头文创产品。”陈总监表示,经过两版的修改,目前产品已经投产。未来,他们将会对铜凿剪纸的内容进行改良,然后通过与其他文创企业合作,试水市场。为何会想到牵手服装潮牌公司?原来,这家公司也在做狮头相关的文创产品,并在岭南天地开设了一家龙狮文创馆。“文创馆开馆时,我们用铜凿剪纸做了一份开馆礼。”陈总监说,后来他们从这个铜凿剪纸作品里看到了商机,希望运用铜凿剪纸的工艺,做狮头的文创产品。双方商谈几次后,决定由潮牌公司出设计稿,民间艺术社负责制作。陈总监坦言,借助潮牌的一些流行元素,刚好能弥补铜凿剪纸这类老手艺所欠缺的“新潮”。实际上,铜凿剪纸也正通过自身的改变来适应市场、审美的需求。当陈总监拿出一些作品向记者展示的时候,一种与旧时作品不同的现代感便扑面而来。在一些老艺人制作的器皿作品的底板上,陈总监做了一些改变,以青花瓷呈色进行设计生产,而这几组青花瓷的作品也成为艺术社里为数不多的几件爆款。坐标:禅城忠信路94号看点:这里是中国陶谷首个陶文创孵化器建文创孵化器,这里诞生了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吉祥物“飞飞”,WESG世界电竞运动会吉祥物“凯丽”与“冈克”。创新指数:★★★★★周边游:南风古灶、公仔街当石湾陶遇上电竞禅城忠信路94号,这片紧邻南风古灶的地方被称作“七号仓”。中国陶谷首个陶文创孵化器,南国陶源艺术设计创新工场便诞生在这里。走进创新工场,站在二层艺术设计共享空间的“玻璃”中,设计师可以随时俯瞰一层的观光体验工场,掌握从翻模、修胚、上釉、烧制到包装等生产全过程。雪白的墙上,挂着《设计有度》、《日用即道》等牌匾。“入孵”的青年设计师可以在进驻共享空间的前三个月里,免费使用整个创新工场里的生产设备、工具、材料,直到“毕业”。伍蔚蔚,是“飞飞”“凯丽”“冈克”的创作团队成员之一。在创新工场中,她尝试到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从绘制平面手稿到做出泥稿,只用了不到五天时间。”伍蔚蔚告诉记者,要做出一件泥稿,通常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时间。不只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改变的还有作品本身。为了在七天之内做出不同版本的“飞飞”,周炳基带领童盛强、柴乾龙、伍蔚蔚与黄炜,同步完成了90厘米高、20厘米高和1.5米高的三个版本泥稿。创新工场的制造团队专门开发出新釉色“黑金砂”,给“飞飞”换上了一身神秘闪亮的装扮。除了接受创新工场委托来完成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这位80后还在为同龄人打造属于他们的品牌“酉物”,而不再像老一辈石湾陶艺名家那样以个人名义创作、推广艺术作品。在创新工场,伍蔚蔚拥有一间六七十平方米的工作室。3500平方米创新工场里的展览空间、设备和工人都可以归她“调用”。她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奔波在禅城海口、青柯一带的村子里,寻找烧制作品的工厂。她甚至不必为营销耗费太多心思,创新工场会帮助她对接、挖掘市场需求,帮助她完成品牌推广。《好柿发生》是为佛山一家知名陶瓷企业订制的文创产品,从创作一开始便考虑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每件作品证书上,都印有版权编号。这是南国陶源艺术设计创新工场全产业链打造文创产品的一部分。创新工场自启动之日起,便已推动设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孵化、运营的文创产品“保驾护航”。作为创新工场的运营企业,广东陶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跨界经营着文化地产投资运营、文创产品开发与孵化等主营业务。该公司运营及战略合作的平台包括了创新工场、艺术馆和陶文化主题的酒店等。广东陶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海表示,这些平台将为初出茅庐的陶艺设计师解决场地、设备、团队、营销和资金等“五大痛点问题”,搭建从创作、研发、实验、生产到培训、展览、营销、交易和版权保护的生态链。坐标:顺德均安看点:通过带动更多的年轻艺人走进乡村,这里孵化出顺德乡村的第一份文创地图,以逢简墟为切入口制作了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明信片等。创新指数:★★★★★周边游:李小龙乐园当百年民俗遇上Q版IP“你现在身处的地方是沙头村,而你是从外域途经此地的勇士,荣耀之旅即将开始,你准备好了吗?”别以为这是在打游戏,这可是均安沙头古村的cosplay。作为顺德均安关帝墟里的村民角色扮演游戏中的真实一幕,各种文化创意“晋级”——老品牌美食化身“小而美”,传统粤曲注入摇滚元素,还有一系列的乡村寻访游戏,这成为周末年轻人走进乡村的“正确打开方式”,也为百年民俗注入新元素,助力理想乡村打造。关帝墟是顺德均安160余年的民俗活动。2015年,它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一个传统品牌活动如何做大做强,注入年轻的文化元素,与时俱进?Fish飞鼠文化团队从2012年开始接触乡村文化保育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队进驻顺德的逢简村。2015年,他们开始接触关帝墟。关帝墟是很多当地人的共同记忆。要让这样传统“进化”,难度不小。团队负责人刘铿说,想让年轻人来到乡村,第一步就是转变传统观念,让村落变成一个可供活动的场所。三年多来,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新潮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佛山非遗融合能迸出什么样的火花?顺德红米酒推出的均安关帝巡游纪念版,包装设计一改传统,增加了卡通版的关帝logo,转型成为“网红小鲜肉”,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文创要成为一门产业,仅有情怀还不够,还要融入营销的策略。”刘铿深谙此理。当然,这样一个小改变只是开始,“老品牌往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也不同程度存在产品老化、品牌区域性强等问题,如何跟文创结合得更紧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顺德酒厂副总经理陈亮表示。一次活动的热度是有限的,但长期的坚持却会让未来变得更为明晰。从团队介入关帝墟开始拓展到真人RPG游戏“沙头荣耀”,刘铿坦言,关帝墟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现代乐、文创产品及融入关帝饭,吸引了珠三角地区不少年轻人来到现场探索古村落,感受文化的传承。谈及未来的方向,刘铿说希望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IP,例如借助关帝墟等,从更高的层次去延伸一系列文创产品,为文化旅游以及乡村振兴服务。记者观察当老手艺 遇上80后90后老手艺老品牌充满了味道,但老手艺也面临老了的问题。年轻人总是“关键词”。在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里,有陈健珊这样设计感极强的年轻好手;在创新工场里,有伍蔚蔚等干劲十足的80后;在百年关帝墟文化中,有创意十足的年轻文化团队……当老手艺遇上年轻人,老手艺的复兴路由此展开。年轻人给老手艺带来了哪些改变?在笔者看来,最大的改变是让老手艺再次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设计理念的植入还是创意想法的加持,都是为了让老手艺能被用起来。老手艺的诞生都与其实用性相关。以铜凿剪纸为例,佛山铜凿剪纸除了广泛用于家庭装饰外,它与佛山其他手工业联系紧密。为了体现商品的高档和品牌价值,用佛山铜凿剪纸来装饰、包装商品成为不少人的首选。不仅如此,一些贵重的金银首饰、一些高档衣服的包装,以及在包装上留下商号的品牌,都会选用铜凿剪纸。年轻人的加入让老手艺有了更多的实用性,也让老手艺更多地迎合市场。年轻人的重要性,何江海是看在眼里,这也是为什么何江海期待佛山在未来能有来自五湖四海寻找文创机会的“佛漂”。“为什么那么多人到景德镇搞创作?因为在那里,衣食住行很容易解决。而景德镇文创之所以繁荣,很大程度上与2万多‘景漂’为它注入的创新血液有关。”为此,在规划中,一座5千平方米的青年旅馆也被考虑在其中。包括青年旅社在内,柒号仓现代艺术园将为“佛漂”的聚集提前做好空间营造的准备。
展览现场中国是传统手工艺大国,手工艺人用巧手创作出无数精彩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优雅的案头清玩,也可以是宏大叙事的时代记录。9月3日起, “时代记忆——院藏红色题材佛山剪纸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二楼高剑父艺术馆展出。这个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大力弘扬抗战精神,用好红色资源的展览,就让我们看到“小手艺”的大气象。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通讯员:李偲毓既有地域特色 又有时代特色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在东西南北各地流派纷呈,佛山剪纸是传统广东剪纸中最负盛名的品种之一。艺博院的专家介绍,佛山剪纸严格上来说其实是“刻纸”,即用刻刀而非剪刀刻出图案造型,“按照制作材料和方法,佛山剪纸传统上分为纯色、铜衬、纸衬、铜写、纸写、铜凿等各类。它以色彩丰富夺目、金碧辉煌见长,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据介绍,传统的佛山剪纸以民间日用装饰为目的。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佛山剪纸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其用途、题材和技法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题主要包括再现光辉革命历史,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等。在语言和风格上,佛山现代剪纸具有鲜明简练、热烈昂扬的特点。佛山剪纸的创作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作出一大批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剪纸作品。这类作品也成为画报、杂志、展览会上最为常见的作品。那么这批展出的佳作是怎样入藏的呢?展览策展人、艺博院副院长黎丽娜介绍,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佛山剪纸作品非常丰富,收藏有清代到现代的佛山剪纸。2002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向张拔征集了近百件佛山剪纸作品,这次展览里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当时收藏的。张拔1962年起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创作室工作,是当年创作室的代表人之一。他是番禺人,1948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文工团。黎丽娜介绍,这批剪纸可以说是院藏里极为集中与系统的红色题材作品,记录与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革命与建设历史,“剪纸创作者们,以剪纸这样一种工艺,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唤起了我们的记忆。”展出30幅佳作本次展览共精选红色题材剪纸作品30幅,展品包括《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过雪山》《陕北会师》《游击战》《祖国颂》等,主要出自张拔、潘保琦、林载华、汤集祥、谭伯潮、杨永雄、梁志炎等几位艺术家之手。展览中,几件以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为题材的系列剪纸作品非常醒目。1966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剪纸创作人员杨永雄、汤集祥、张拔、梁志炎、林载华、谭伯潮等人集体创作了剪纸作品《东方红组画》。这组作品在1966年的春交会展览上受到好评。比如《过雪山》,是以《东方红》第三场“万水千山”中的“过雪山”一幕为题材创作的,画面中人物形象与高大雪山紧密融合一体,体现出长征路上的艰苦,又让人感觉到革命者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黎丽娜介绍,20世纪50年代,佛山市开始对佛山民间工艺进行抢救与恢复,1956年成立了佛山秋色工艺社,同年改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该社除了聘请老师傅,还于1960年,聘请了原浙江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张拔、潘保琦,以及广州美院版画系毕业生汤集祥等。同年还组织了剪纸创作组,聘请了当时著名的剪纸艺人梁朗生,并招募了一批学徒。这批佛山剪纸的创作人员对佛山剪纸的技法进行了创新。“可以说,现代佛山剪纸有他们的参与而得到了发展。这些具有现代美术基础和功底的设计者,以佛山剪纸传统技法为基础,借鉴木刻、版画、宣传画等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剪纸作品。他们不仅成为现代佛山剪纸的干将,也是中国现代剪纸的佼佼者。”
陈志棠正在做花灯。陈志棠说,最近两三年彩灯行业越来越兴旺了。广州文化公园内,一个直径8米的巨型红色大宫灯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让很多游客驻足观看。这个大宫灯出自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陈志棠之手。年前,陈志棠和手下的员工加班加点,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这个大花灯做完。花灯上装饰着具有岭南特色的佛山剪纸和头穗,显得既大气又优美。做了20年彩灯,陈志棠的作品不仅风靡珠三角多个城市,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同样很受欢迎,甚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区,都能见到陈志棠做的花灯。陈志棠说,最近两三年来,彩灯这个行业越来越兴旺了。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 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陈志棠今年40岁,籍贯佛山三水,春节前连夜的操劳,让他的两鬓间又多生出几缕白发,一说起入行的时间,陈志棠便不由地叹息:“老了、老了。”20年前,刚从广东省二轻中等专业学校装潢设计专业毕业,陈志棠便来到当时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工作。“我入行很简单,就是朋友介绍,说这里的工作和我的专业相关。在我以前,这个单位已经20年没有招过人,但在那一年,却突然招了10个人。”赴香港做280米长巨龙原来, 研究社突然招人的原因是接到了一个“世纪大单”。2000年正好是龙年,研究社要做一个280米长、14米高、龙身直径达3米,全用防水布料制作的巨龙花灯,在千禧年元旦时放在香港跑马地,向公众展出。因为龙身巨大,要在佛山做好再送到香港几乎不可能,几经磋商,单位领导特地为陈志棠等数十名工人争取到了香港的工作签证。“别人管我们那一届的新人叫‘十兄弟’,我们1999年11月去的香港,直接就在跑马地中心的大操场上施工,这个跑马场有好几个足球场的大小,这条巨龙就占了一大半。”陈志棠说,尽管自己是新人,只是做简单的修裁布料的工作,但工作第一年就到香港,对他来说依然兴奋不已,他开始认真观察学习师傅的手艺,一点一滴地看着龙身、龙头、龙尾渐渐成型,“做花灯真的很好玩,虽然工作很辛苦,在跑马场没有遮阳设备,我们工作一个星期,手臂和背上就开始脱皮。到整个巨龙做完,几乎所有人都掉了两层皮。”在数十名工人的努力下,巨龙花灯终于赶在千禧年元旦前完工,与香港市民见面。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龙形花灯,因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证书。陈志棠说,原本春节之后巨龙花灯就要拆除,但香港市民非常喜欢这个灯,写信要求当局保留,因此它一直保留到2000年的七八月份才“功成身退”。从扎骨架练起5年才出师人生中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对陈志棠来说非常荣幸,但他清楚知道,距离一名优秀的彩灯师,他还差得很远。回到佛山后,因为工作勤勉,资质较好,陈志棠便师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彩灯)省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梁达光,刻苦学习钻研传统彩灯艺术。“研究社当时有好几位做彩灯的工艺美术大师,大家都教了我一点,梁师傅教得最多,他对我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陈志棠说,他从做花灯最基础的扎骨架开始学起,一步一步开始学装灯、裱布、画装饰画、贴剪纸、装头穗……扎骨架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梁达光最看重的,“师傅说,如果基础的扎骨架做不好,以后的步骤肯定都做不好,所以扎骨架学得最久。师傅要求,一个圆形的宫灯,必须是标圆,这就需要花很久才能打磨好。”会做花灯后,陈志棠又开始学花灯的设计,整整5年他才最终把佛山花灯的一整套流程烂熟于胸,“也是在2004年,我考取了美术工艺员证,这是美术工艺师中最低的一档,也是到这一年,我正式出师。”如今,陈志棠设计创作的佛山彩灯,除了较为传统的大宫灯外,还有很多卡通人物彩灯、中国四大美人彩灯、十二生肖彩灯等。他吸取了佛山彩灯工艺技术上的精髓,又加入自身的创意风格,在造型、色彩、灯光设计上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陈志棠说,他能不断进步,是因为经常学习,以及他对花灯的爱,“我是真的觉得花灯好玩,从香港那次开始,我就深深被它吸引住了,我会抽时间前往四川、新疆、山西、陕西、福建等地,领略各地民间艺术的工艺技法,开拓艺术思考,不断吸取艺术营养。”台湾客商刚过年就订货陈志棠如今负责管理公司的彩灯车间。他告诉记者,每年最忙碌的时候,是六七月到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六七月时,车间主要准备的是中秋的彩灯,过了中秋稍微歇一下,就要为春节、元宵的灯会做彩灯。那段时间,陈志棠几乎每天都加班,“春节前夕,要加班到晚上十点,几乎只有周日晚才能休息。”而过了正月,在相对淡季,陈志棠的工作同样不轻,“主要就是画图纸,设计新的彩灯样式,向公园和企业投稿投图,我们有不少客户是比较固定的。”陈志棠的彩灯在广州很有市场,除了今年在文化公园的大宫灯,往年他还在广州烈士陵园里做过大龙灯,在珠江巡游的彩灯船等。“大龙灯长达1公里,绕着烈士陵园的湖边整整一周;彩灯船整整38艘,因为陆路运输不方便,我们只能走水路运到广州。”陈志棠还有很多境外的客户。“每年一过完正月,我就会接到一个中国台湾客商的电话,告诉我来年准备做什么款式的花灯。”2009年元宵节,他还应邀到香港做彩灯制作表演,在香港和澳门,公司同样有很多订单。而在新马泰等华人聚居较多的国家,陈志棠的花灯同样很受欢迎。2000年至2005年,他每年都参加新加坡国家公园裕华园的中秋大型彩灯会,2005年4月,他制作的3米高《唐老鸭》彩灯作品作为彩灯会主题亮点展出。2006年,陈志棠的《国龙》在泰国华人街庆祝中国春节灯会展出,龙身总长达36米。2015年3月,他应邀到马来西亚做花灯表演。2002年,他参与制作展示于佛山市城门头广场高24.08米、直径10米的巨型彩灯项目,也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证书。行业虽兴旺愿学的人不多2016年11月,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更名为佛山正统民间艺术工程有限公司,陈志棠则主要负责佛山彩灯创作设计及艺术指导。着眼于佛山彩灯艺术的后继有人、长远发展的他,开始制订培养彩灯艺徒计划。2018年6月18日,陈志棠有荣获“佛山市彩灯传承人”的称号,收徒传艺更显刻不容缓。陈志棠说,他收徒的口号是“不怕你学不会,就怕我教不好”。但这两年,他先后教了十几个徒弟,留下来的只有3个人,两男一女。“我也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毕竟这一行非常辛苦,挣得不多,所以不是所有人坚持得下来。”当初和陈志棠一起工作的“十兄弟”同样没能坚持,如今留在厂里的只有两个,大部分人都转行。“我想,要干好这一行,关键还是要有热爱。”陈志棠说,近两年,随着各地灯光节、景观照明的需求井喷,彩灯行业其实非常兴旺,但愿意学的人却并不多。每年都会到灯会现场这个猪年,陈志棠接的订单很大。单单是佛山里水,一下子就定下了500多个花灯、50条鱼灯、8条彩灯船、80个大灯笼和40组孔明灯。此外,卡通形象非常呆萌的十二生肖,他也准备了一组。在车间里,打开猪形花灯内的灯管,猪显得越发呆萌可爱。“以往很多年,我们厂几乎都是连年亏损的。为了厂子的生存,我们必须迎合市场。” 然而,彻底的市场化后,有一些传统的花灯就不见了。“据我知道的,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我还能见到瓜子灯、鱼鳞灯、芝麻灯等小型的灯具,比如瓜子灯就是用染色的瓜子做出来的,芝麻灯是用一粒粒芝麻串起来的,这些小灯做起来费工费时,又卖不出去,结果就没有人做了。”陈志棠说,一个芝麻灯纯手工做要半个多月,算上现在的人力成本,市场上根本不会有销路,“你元宵节去越秀公园门口看看,那些小孩手里提的灯,都是塑料做的,十几元就能买一盏。”讲到传统灯型的式微,陈志棠很无奈:“我们只能面向政府和公园做一些大型花灯保证企业生存。”每年元宵,陈志棠都会默默地来到灯会现场,看赏灯的人群最喜欢哪盏灯,“每次当人们夸我的灯最好看的时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陈志棠说。
2020年7月29日下午,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在佛山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级调研员吴嘉丽、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执行会长林文彬、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钟汝荣、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润深、佛山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关宏、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伙权、肇庆市工艺美术协会党支部书记赵桂炎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活动。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成立两年来,秉承跨界融合、共谋发展的原则,先后成立了手工艺产业专业委员会、体育艺术专业委员会、短视频专业委员会,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未来,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将以优质的专业服务和国际大视野,整合资源,发挥协会众多高端人才优势。以“服务党委、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会员”为宗旨,团结各界人士,挖掘整理、合理利用、传承创新、推广宣传佛山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及丰富多彩的岭南优秀文化,为实现佛山“建设更具高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这一目标而努力。新成立的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由来自珠三角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等组成,艺术领域包括剪纸、佛山秋色、佛山武术、砖雕、佛山藤编、石湾陶艺等,未来将逐步扩展到整个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领域。会上,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谈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平台下,佛山正向着高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迈进。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致辞。/潘炳森摄“目前,协会已成立了十大专业委员会,以跨界融合,共创多赢的发展格局,积极贯彻落实佛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助力传承创新发展佛山的民间艺术,弘扬岭南文化,积极探索并加强产业链,加速创新链,融入资本链,落实政策链的发展模式。”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执行会长林文彬宣读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架构成员名单。/潘炳森摄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架构成员名单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为黄强华颁发理事长聘书。/潘炳森摄来自佛山市文联、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负责人及佛山多位非遗传承人为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潘炳森摄今年5月,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组织会员积极参与第七届珠三角工艺美术作品邀请赛,佛山参展作品达到近70件,获“工美金匠奖”特别金奖2项、金奖9项、银奖10项、铜奖2项的可喜成绩。吴嘉丽女士、廖之春会长为特别金奖获得者颁发证书。/潘炳森摄梁伙权常务副会长、关宏主席为金奖获得者颁发证书。/潘炳森摄钟汝荣主席、张庆明大师为银奖获得者颁发证书。/潘炳森摄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伙权在发言中强调,通过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佛山手工艺行业在珠三角地区处于整体优秀水平。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伙权介绍本届大赛的评审情况。/潘炳森摄据悉,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还将通过举办技能培训、创作交流、展览观摩等研讨活动,推动佛山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最后,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与乐怡海创文化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就藏品票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藏品票对非遗传承项目的创新理念得到与会领导、非遗传承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与藏品票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潘炳森摄据乐怡海创副总经理黄建成介绍,藏品票是连接非遗产业与消费者的全新文化艺术载体,通过“非遗传承藏品票”的发行,将非遗艺术作品内在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呈现出来,拉近大众与非遗艺术文化的距离,让普通爱好者都可参与体验、鉴赏和收藏,对保护及传播非遗文化,发展艺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这是典型的岭南镬耳墙,我手中的彩灯就是从镬耳墙造型里获得的灵感。”国庆假期,佛山彩灯市级传承人李文涛每天都会坐在佛山兆祥公园的摊位前,解答过往市民游客好奇的询问,手里的扎作也没有停下来。在“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活动里,佛山不少工艺美术传承人和李文涛一样,在现场展示自己的绝技,把热爱祖国的深情注入一件件工艺美术品中。●南方日报记者 阎锋传统工艺品表达爱国情李文涛摊位的身后,是广东粤剧博物馆。博物馆门前,两个超大型灯笼尤其抢眼。这两个带着浓郁节日气氛的超大灯笼,就是李文涛最新的作品。灯笼的中间,是“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的横幅。这里是佛山禅城兆祥公园专场活动现场,国庆7天里,功夫、粤剧、器乐、舞狮等主题演出在这里轮番上演。“灯笼整体造型的圆润寓意生活富足圆满、祖国繁荣昌盛;如意云纹、底部太极图等都是传统的中国意象;灯笼正面取自岭南花窗线条里,分别写着‘佛山’‘琼花’的字样,象征着佛山是粤剧文化发源地。”李文涛说。广东粤剧博物馆里两侧走廊分别悬挂的十对灯笼,是李文涛4年前的作品。回忆起自己的创作路程,李文涛感触颇深。从湖北来到佛山,他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学习彩灯和剪纸,埋头一做就是十年。此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学习独立面对市场。与李文涛的经历相似,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的剪纸宣传摊位与彩灯、藤编等摊位一字排开。邓春红一袭旗袍娉娉袅袅,衣服上面的小国旗分外显眼。剪纸以其快速操作的体验性,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这是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设计的图案。”邓春红以国旗、70、长城等元素创作而成的中国红纯色剪纸新作品,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上前亲手尝试。国庆假期里,她和李文涛等多位工艺美术师一起,在兆祥公园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活动里,一待就是整整7天时间。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出发,向市民传播岭南文化,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一直是佛山工艺美术创作主题之一。佛山工艺美术门类众多,这些工艺美术大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门类传承人形成了庞大的创作梯队,在每一场国庆主题的游园活动中,市民和游客都有机会见到佛山剪纸、佛山彩灯、佛山秋色、佛山狮头、佛山藤编等工艺传承人的身影。市民彭小姐和朋友们在假期结束前,专程来到了鄱阳众创小镇,这里是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创作活动基地”,一场名为“匠心筑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40周年作品展”正在展出。现场,囊括陶瓷、玉雕、灯色、剪纸、刺绣、狮艺、书画、漆艺、藤编、木版年画、纸编、金箔技艺等十多个工艺品类作品一一展出,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广东省南海藤编非遗传承人梁灿尧藤编作品南湖红船、佛山狮头扎作五代传承的“黎家狮”,此次创作的红星狮等,都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新作品。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封伟民表示,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佛山工艺美术的新时代新风貌,为观者呈上一份艺术的饕餮盛宴。文商旅融合发展增添节庆气氛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在传统元素中注入时代内涵,这是禅城庆国庆专场活动的典型特色。在兆祥公园,一边是传统手工艺体验摊位、吹拉弹唱的粤剧私伙局;另一边则是炫酷的舞狮表演、快闪,或者颇为吸引年轻人的325乐队和盟乐社带来的经典红歌与流行乐曲等现代艺术形式……这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元素,在市民和游客眼中,都增添了浓浓的国庆味道。禅城传统元素庆国庆的呈现,少不了青春的面孔。作为“功夫之城”的佛山,《旗舞飞扬少年强》《刀光扇影显拳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功夫主题的国庆节目中,不乏众多小演员、小拳友。而对于市民和游客来说,在禅城度过国庆假期的方式也可以很多元,既可以在逛一逛祖庙,在万福台听一曲粤剧,品一品佛山传统特色小吃,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享受国际范儿的潮流味道,然后悠哉悠哉捧杯咖啡,在岭南天地的大榕树下感受假日时光。在禅城祖庙商圈,国庆期间,龙狮文创馆与民间艺术社联袂为观众奉献了“纸上狮艺”展览,依托佛山传统的小狮子头形象,新鲜大胆的设计与强烈的色彩冲击力,新旧玩法的强烈碰撞,为佛山剪纸和醒狮文化都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力和活力。从传统醒狮中提炼出6种原色后,潮牌HEA的狮头形象登上了原创设计的手包、雨伞、钥匙扣、休闲人字拖沙滩鞋,系列产品通过基本色的组合搭配和创意设计,张扬着潮牌的独特思想品格、风格和生活态度。当这种思想风格和生活态度,回归到岭南文化的土壤中,传统经典与潮流时尚不但并行不悖,还为原创潮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尤其是这种基于传统文化元素衍生出的文创馆,成为禅城文商旅融合探索中的“网红打卡点”。这是禅城的优势。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是历史上四大名镇之首佛山镇的所在地,是岭南文化发祥地,禅城文化资源众多,围绕传统文化艺术与国庆主题的艺术跨界传播就有了更多可能。目前,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剪纸、木板年画、彩灯、木雕、狮头扎作技艺、佛山秋色等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活动的层面,禅城有着市民最青睐的文化品牌活动“五个金蛋”——关帝诞、北帝诞、塔坡诞、孔子诞、华光诞。禅城文化活动和城市推广传播的主题大多围绕岭南文化展开,在全年500多场次的文化活动中,陶艺节、非遗展、行通济、秋色巡游以及每年的年俗欢乐节等已经成为叫得响的品牌项目,禅城的文化活动日趋常态化,活动密度和频率甚至比肩一线城市。禅城的文化容器很大,传统文化因子很强。粗略计算下来,在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8人、77处文物保护单位,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每平方公里的文化活动点达到近6个;全年365天,每天的文化活动平均有1.36场,文化活动的密度和频率可见一斑。禅城正不断从文化容器中提炼和激活优秀文化因子,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成为构建禅城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国庆假期期间,南风古灶、祖庙博物馆、梁园三个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国庆假期禅城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0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69%。事实上,不只是节假日的人流量,禅城地铁线网快速通达的交通优势,日常来往广佛的人流量就已经非常可观。广佛线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点都集中在禅城境内,以祖庙商圈内的祖庙地铁A出站口为例,周一至周五的日平均客流量有5万人次,周末可达7万人次。文化传播力连通全球这个国庆假期,佛山工艺美术的传播范围还拓展到了广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佛山剪纸大师饶宝莲的徒弟陈小杰,在广州传播佛山剪纸文化。在由农讲所纪念馆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家国情,悦读行”红色活动之“农讲所奇妙夜”系列活动中,他带领数十个孩子用手工创作国旗剪纸的形式,表达爱国情怀。“佛山情千里送,献爱心济贫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灿尧一行,在廉江市参与“手拉手庆国庆,心连心聚香岭”活动。他带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亲手体验佛山南海藤编课程,传播佛山非遗文化。他还为孩子们讲解了自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南湖红船、辽宁舰等藤编作品背后的故事。民俗节庆活动多,是佛山工艺美术发展勃兴的土壤。在南海之滨,古海湾内河外海交汇之处,得益于海洋文明的润泽,佛山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四大名镇之首。它的繁华正如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节庆活动“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紗笼,沿途交映”。众多节庆活动,诞生了诸如南狮、武术、狮头、扎作、灯笼、秋色、龙舟、锣鼓等等这样的节庆服务业,它们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根植性与民间性。更值得一提的是,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佛山南海黄飞鸿醒狮团精彩亮相。铿锵的锣鼓声中,南狮雄风把武术、舞蹈与音乐等融为一体,醒狮时而蛰伏潜行,时而翻腾飞跃,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在黄飞鸿的故乡、南狮发源地佛山,南粤百园庆国庆多场系列活动一直精彩纷呈——“珠江文明灯塔”西樵山上,2019“黄飞鸿杯”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正在上演;“落花满天蔽月光……”古戏台祖庙万福台上一曲《帝女花》,悠扬粤韵吸引国内外粤剧爱好者来佛山寻根;岭南天地功夫角一首《男儿当自强》铿锵有力,佛山功夫开枝散叶,遍布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都是佛山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是佛山在非遗传承中书写爱国情怀,连通全球华人爱国心的真实写照。
扬尾欲游的金鱼、花间窥视的豹子、闪烁光泽的铜箔、斑斓艳丽的色彩……走进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展厅,一幅幅很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映入眼帘,这正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佛山铜凿剪纸。这门技艺历久弥新,如今已摇身一变,以潮流姿态入驻市场。佛山铜凿剪纸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如今又有怎样的机遇焕发新机?记者带你探寻背后的故事。铜凿剪纸《万象更新》历史悠久成于明代敲凿上色工艺复杂“佛山铜凿剪纸是全世界独有的。”在生产工作室内,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总监陈健珊介绍起铜凿剪纸的历史,“它最初是民间用来祈福的装饰,原来是不镂空的,后来才和剪纸联系在一起。”《天姬送子》(铜凿)清代《狮子滚球》(铜凿)民国据了解,这种“不镂空”的祈福装饰即“铜凿金花”,而佛山铜凿剪纸由此演变而来,是佛山剪纸巧借佛山的金属制箔业传统工艺和铜凿金花民间手工艺形成的技艺。《祭塔》(70年代)《蝶恋花》(80年代)民俗专家梁诗裕曾在相关报道中表示,南宋末期铜箔出现在佛山,经过时间的发酵,佛山铜凿剪纸的技艺最终在明代形成。铜凿剪纸《敦煌曲舞澹碧空》资料记载,铜凿剪纸以金碧辉煌的铜箔为原料,用铜凿反复敲凿成图,并以矿物质颜料填写图案着色而成。手工艺人一下一下地把铜凿剪纸的图案凿出来“就和画画差不多,只是多了打肌理和剪的过程。”陈健珊讲述了作品制作流程,“一开始是绘画, 把设计师心中想呈现的图案设计出来,通过电脑绘图更精准地呈现画面,再把图稿交给剪纸师傅。他们用从小到大的珠凿在铜片上敲打成不同的线条、肌理,然后把它刻出来,变成没有底色的铜凿剪纸,最后进行上色。”手工艺人一下一下地把铜凿剪纸的图案凿出来画师为做好的铜凿剪纸作品上色上色时,画师会专门调好颜色“上色是铜凿剪纸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工艺手段。”陈健珊拿她的作品《斗舞》为例,这是一条展尾旋游的金鱼,文鳞斑斓, 色彩绚丽,层层渐变,细腻至极。“这条鱼不大,但是颜色渐变度很高,要如实还原每一个鳞片的渐变、每条线条的走向,还是挺累的。”她笑称这应该是师傅们做得最不容易的作品,因为第一版她不是很满意,于是又让他们重新做了一个版,让金鱼的颜色更加层次多变丰满。铜凿剪纸《斗舞》陈健珊还向记者展示了目前正在制作的最大的铜凿剪纸,“重要的五官部位是我来处理的。你看它的材料非常薄,又是光面,涂颜色上去很辛苦,要很多层慢慢地晕。”她笑言,“它为什么卖这么贵,就是因为工艺有难度。”画师为做好的铜凿剪纸作品上色色彩靓丽,简约纯粹在传承的基础上稳中求变上色固然不容易,但对于设计师来说,作品的构思才是最难的,要考虑到“贴合市场需要”“在工艺或设计上最大限度体现铜凿剪纸的特色以区别其他剪纸”等因素。在制作过程中,设计师必须思考颜色运用和线条的走珠效果,比如铜凿剪纸的铜片本身就有颜色,在用色方面要区别开来;比如采用纯度较高的颜色达到艳丽的效果;比如在细节上做到极致,这样剪纸师傅就可以少修改一些,但某些地方又不能过于细致,因为珠凿的大小有限度,所以必须在工艺可行的范畴内去绘画,有些特别细腻的区域也要简化。铜凿剪纸的图案,是设计师根据铜凿剪纸的特性而在电脑上设计的在构思作品时,设计师会贴合市场选取寓意较好的题材,而出于个人喜好,陈健珊则偏爱“线条唯美、效果纯粹”的画面,她希望观赏者一眼就被图形吸引住,细看又能发现它丰富的细节,诸如优美的线条、靓丽的颜色、精细的工艺等。作品《山野豹踪》图稿《山野豹踪》便是尤为惹人注目的作品,金钱豹在美艳的花丛中探头窥视,铜片的色泽与高纯度的鲜花相互辉映,十分抢眼,“豹子本身的颜色和铜片相关,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可以留下很多空间在铜片上面,让更多人知道这是铜凿剪纸,而不仅仅是一张画。”她说。铜凿剪纸《山野豹踪》如今图案设计其实和传统铜凿剪纸有不少区别,“原来作品有很多繁琐的元素,要说的故事很多,场面很宏大,如今风格则较为简约,偏向纯粹的话题,一条鱼就纯粹做一条鱼,让它的感觉更直观,表现手法在原来基础上更现代一点。”设计师还将一些作品的装裱做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改造,“原来的装裱比较杂乱,现在我们把它变成纯黑框,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作品颜色和细腻度,让视觉更纯粹。”铜凿剪纸《百福呈祥》作品的再改造也有了新思路,比如“宝瓶”系列。一开始陈健珊没有任何头绪,直到有一天在车间看着师傅们制作“宝瓶”,还未上色的底样让她灵光一闪,觉得或许可以将它们变成青花瓷的模样,于是从颜色到装裱把原来的作品重新调配了一下,使风格更清淡素雅一些,做成了“青花瓷韵”系列。《青花瓷韵》系列产品“因为铜凿剪纸的受众年龄层偏高,要走潮流路线得用另外的思维去做。我们必须先做好本来产品的底蕴,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去往外推,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这个艺术,然后再慢慢和本土更多一些新锐设计师去合作。” 陈健珊认为,现在还不能走得太“跳脱”,“艺术社1956年就成立了,有很多辉煌历史,我们刚刚接手不能一下子就改造出很多很新锐的产品,因为不适合铜凿剪纸原来的气质。所以我们目前走稳中求异的路子,偏向一 些寓意比较好、比较唯美的,具有佛山底蕴、岭南文化和古韵的产品。铜凿剪纸《翠羽金英》狮头形象戴上棒球帽与本土潮牌联名打造新文创而今年,艺术社和本土原创潮牌HEA的合作,正是其将铜凿剪纸与现代潮流相“嫁接”的初步探索,“算是挺大的突破,我们通过这样的推广也达到了很大的社会效益。”陈健珊对此次合作效果表示欣慰。传承醒狮文化的HEA与传承铜凿剪纸工艺的艺术社碰撞相融,既是巧合也是必然。“今年1月份,HEA开设的龙狮文创馆在岭南天地开馆,这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展览馆,我送了一张纯色的狮头剪纸过去作为开馆礼,他们的老板觉得很有意思,过来拜访我们,一来二去就展开合作,产生一系列文创产品。”此次合作,由HEA设计师设计出狮头样式的设计稿,再由艺术社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进行制作,做完的底版都是由纯人工一笔一笔上色,图案越复杂工时越长、售价越高。铜凿剪纸和本地潮牌合作的联名作品HEA品牌设计部主设计余骏辉向记者表示,“设计的图案一般都是与品牌的服装图案有关并特别挑选有意义的图案和剪纸结合,比如熊猫、凤凰、鹤,用现代的手法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来。”余骏辉以HEA的狮头形象向记者举例,传统狮头形象被戴上了一顶棒球帽,“痞劲儿”十足,耳环、铃铛等饰物的点缀瞬间拉近其与现代年轻人的距离。这一系列以现代手段表达传统元素的文创产品市场反响如何?HEA品牌设计部负责设计的毛婉君表示,“目前,龙狮文创馆中的产品包括剪纸销售情况挺好,尤其周末、节假日,人流量巨大,销售量会更高。我们还邀请非遗传承人到现场展演,整个活动环节立体,推广空间很大。”记者了解到,不同消费者偏好不同,小孩子喜欢小狮头小鼓这类可爱有趣的,青少年喜欢包包,二三十岁年轻人喜欢陶瓷类产品,而剪纸类产品的购买者年龄层一般三十岁往上。铜凿剪纸和本地潮牌合作的联名作品那么,铜凿剪纸工艺是否会融入HEA潮牌的“老本行”服装设计当中呢?设计师表示,会慢慢思考,但是融到服装上面会有难度,因为铜凿剪纸无法进行洗涤。毛婉君则另辟角度向记者介绍,“我们在设计服装上的图案时,也会针对性地融入铜凿剪纸的元素,让狮头设计从视觉上看更像剪纸的形式。”设计师告诉记者,现在与HEA的合作是在狮头IP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现在才走出第一步,还在探索市场的过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脑洞大开的作品。”传承推广离不开年轻目光的“注视”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铜凿剪纸哪怕是经过了创新加工的产品,受众年龄层都往往集中在三十岁往上,对于“90后”尤其是“95后”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但记者了解到,铜凿剪纸此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推广,来自年轻人的“注视”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设计部里,好的铜凿师傅不多,在佛山能够做铜凿工艺的师傅也不多。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推广,提高市场认识,让更多年轻人去继承这一工艺。一个大的生产链的活化,必须得这么做。”陈健珊向记者表示。画师为做好的铜凿剪纸作品上色为提高年轻人对铜凿剪纸的关注度,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做了不少探索。据介绍,今年艺术社与设计平台洛可可联手举办了一个剪纸大赛,吸引了许多对剪纸设计有兴趣的年轻人,做出了不少新颖的剪纸作品,并开发为有趣的、贴近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除此之外,艺术社也与学校进行合作,向技校学生进行推广,提高学生们对铜凿剪纸的认识度与兴趣度,“这样才能从基因上面去达到传承的目的。”她说。铜凿剪纸作品尽管探索仍处于初始阶段,但是陈健珊对铜凿剪纸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也已经有了不少脱离蒙昧期的具体推广规划。“铜凿剪纸首先是岭南文化特有的非遗工艺,所以在推广上面必须先说好故事,让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年轻受众知道它的存在。”据介绍,在今年九月,艺术社拍摄一部铜凿剪纸短片,与产品一起进行滚动推广。她说:“逐步走出本土市场是我们的一个大方向,铜凿剪纸是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它让更多年轻人对艺术社有认识,然后联动更多非遗产品,包括狮头扎作、彩灯等联动,让艺术社的形象更加立体,让年轻一代对铜凿剪纸有更多认识。”铜凿剪纸作品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陈馨、刘桐桐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苏俊杰
新闻背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的状况让不少人感慨不已,大家期望在合理选址外加机制改变以及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民间艺术研究社这座“艺术大观园”能再次绽放。说起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前世今生,年过七旬的潘伯可谓是耳熟能详。潘伯告诉笔者,1956年5月4日,佛山市政府决定成立“佛山秋色工艺社”,当年9月又更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上世纪60年代,民间艺术研究社所生产的工艺品畅销海内外,该社斥资13万元在祖庙路5号盖起了一栋三层高的大楼,集展示、销售于一体,也成为当时佛山三大旅游胜地(祖庙、棉纺厂、民艺社)之一,一天接待旅游团10多个,每天人流量1000多人。2010年,由于地块的新规划,民间艺术社离开了祖庙路。如今,民间艺术研究社也要搬离现址,因为普君节点建设,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在此规划地块范围内,故需进行搬迁。一位在民间艺术研究社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艺术研究社具体机制等方面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让民间艺术研究社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更大了。不仅如此,民间艺术研究社还要面临着外来者的竞争。“以彩灯为例,四川自贡的彩灯制作就对民间艺术研究社形成了竞争。”该员工坦承,这次除了搬迁,民间艺术研究社还要面临着改制,“不管结果怎样,变总比不变的好。”相信,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今后越发灵活的机制,民间艺术研究社定能焕发新生。
从传统出发 注入时代精神佛山匠人非遗手艺抒发爱国情怀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展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剪纸作品。 阎锋 摄石湾公园的国庆手工艺摊位摆卖的醒狮陶艺品。王蓓蓓摄“这是典型的岭南镬耳墙,我手中的彩灯就是从镬耳墙造型里获得的灵感。”国庆假期,佛山彩灯市级传承人李文涛每天都会坐在佛山兆祥公园的摊位前,解答过往市民游客好奇的询问,手里的扎作也没有停下来。在“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活动里,佛山不少工艺美术传承人和李文涛一样,在现场展示自己的绝技,把热爱祖国的深情注入一件件工艺美术品中。●南方日报记者 阎锋传统工艺品表达爱国情李文涛摊位的身后,是广东粤剧博物馆。博物馆门前,两个超大型灯笼尤其抢眼。这两个带着浓郁节日气氛的超大灯笼,就是李文涛最新的作品。灯笼的中间,是“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的横幅。这里是佛山禅城兆祥公园专场活动现场,国庆7天里,功夫、粤剧、器乐、舞狮等主题演出在这里轮番上演。“灯笼整体造型的圆润寓意生活富足圆满、祖国繁荣昌盛;如意云纹、底部太极图等都是传统的中国意象;灯笼正面取自岭南花窗线条里,分别写着‘佛山’‘琼花’的字样,象征着佛山是粤剧文化发源地。”李文涛说。广东粤剧博物馆里两侧走廊分别悬挂的十对灯笼,是李文涛4年前的作品。回忆起自己的创作路程,李文涛感触颇深。从湖北来到佛山,他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学习彩灯和剪纸,埋头一做就是十年。此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学习独立面对市场。与李文涛的经历相似,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的剪纸宣传摊位与彩灯、藤编等摊位一字排开。邓春红一袭旗袍娉娉袅袅,衣服上面的小国旗分外显眼。剪纸以其快速操作的体验性,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这是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设计的图案。”邓春红以国旗、70、长城等元素创作而成的中国红纯色剪纸新作品,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上前亲手尝试。国庆假期里,她和李文涛等多位工艺美术师一起,在兆祥公园爱我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活动里,一待就是整整7天时间。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出发,向市民传播岭南文化,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一直是佛山工艺美术创作主题之一。佛山工艺美术门类众多,这些工艺美术大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门类传承人形成了庞大的创作梯队,在每一场国庆主题的游园活动中,市民和游客都有机会见到佛山剪纸、佛山彩灯、佛山秋色、佛山狮头、佛山藤编等工艺传承人的身影。市民彭小姐和朋友们在假期结束前,专程来到了鄱阳众创小镇,这里是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创作活动基地”,一场名为“匠心筑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40周年作品展”正在展出。现场,囊括陶瓷、玉雕、灯色、剪纸、刺绣、狮艺、书画、漆艺、藤编、木版年画、纸编、金箔技艺等十多个工艺品类作品一一展出,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广东省南海藤编非遗传承人梁灿尧藤编作品南湖红船、佛山狮头扎作五代传承的“黎家狮”,此次创作的红星狮等,都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新作品。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封伟民表示,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佛山工艺美术的新时代新风貌,为观者呈上一份艺术的饕餮盛宴。文商旅融合发展增添节庆气氛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在传统元素中注入时代内涵,这是禅城庆国庆专场活动的典型特色。在兆祥公园,一边是传统手工艺体验摊位、吹拉弹唱的粤剧私伙局;另一边则是炫酷的舞狮表演、快闪,或者颇为吸引年轻人的325乐队和盟乐社带来的经典红歌与流行乐曲等现代艺术形式……这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元素,在市民和游客眼中,都增添了浓浓的国庆味道。禅城传统元素庆国庆的呈现,少不了青春的面孔。作为“功夫之城”的佛山,《旗舞飞扬少年强》《刀光扇影显拳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功夫主题的国庆节目中,不乏众多小演员、小拳友。而对于市民和游客来说,在禅城度过国庆假期的方式也可以很多元,既可以在逛一逛祖庙,在万福台听一曲粤剧,品一品佛山传统特色小吃,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享受国际范儿的潮流味道,然后悠哉悠哉捧杯咖啡,在岭南天地的大榕树下感受假日时光。在禅城祖庙商圈,国庆期间,龙狮文创馆与民间艺术社联袂为观众奉献了“纸上狮艺”展览,依托佛山传统的小狮子头形象,新鲜大胆的设计与强烈的色彩冲击力,新旧玩法的强烈碰撞,为佛山剪纸和醒狮文化都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力和活力。从传统醒狮中提炼出6种原色后,潮牌HEA的狮头形象登上了原创设计的手包、雨伞、钥匙扣、休闲人字拖沙滩鞋,系列产品通过基本色的组合搭配和创意设计,张扬着潮牌的独特思想品格、风格和生活态度。当这种思想风格和生活态度,回归到岭南文化的土壤中,传统经典与潮流时尚不但并行不悖,还为原创潮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尤其是这种基于传统文化元素衍生出的文创馆,成为禅城文商旅融合探索中的“网红打卡点”。这是禅城的优势。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是历史上四大名镇之首佛山镇的所在地,是岭南文化发祥地,禅城文化资源众多,围绕传统文化艺术与国庆主题的艺术跨界传播就有了更多可能。目前,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剪纸、木板年画、彩灯、木雕、狮头扎作技艺、佛山秋色等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活动的层面,禅城有着市民最青睐的文化品牌活动“五个金蛋”——关帝诞、北帝诞、塔坡诞、孔子诞、华光诞。禅城文化活动和城市推广传播的主题大多围绕岭南文化展开,在全年500多场次的文化活动中,陶艺节、非遗展、行通济、秋色巡游以及每年的年俗欢乐节等已经成为叫得响的品牌项目,禅城的文化活动日趋常态化,活动密度和频率甚至比肩一线城市。禅城的文化容器很大,传统文化因子很强。粗略计算下来,在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8人、77处文物保护单位,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每平方公里的文化活动点达到近6个;全年365天,每天的文化活动平均有1.36场,文化活动的密度和频率可见一斑。禅城正不断从文化容器中提炼和激活优秀文化因子,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成为构建禅城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国庆假期期间,南风古灶、祖庙博物馆、梁园三个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国庆假期禅城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0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69%。事实上,不只是节假日的人流量,禅城地铁线网快速通达的交通优势,日常来往广佛的人流量就已经非常可观。广佛线客流量较大的几个站点都集中在禅城境内,以祖庙商圈内的祖庙地铁A出站口为例,周一至周五的日平均客流量有5万人次,周末可达7万人次。文化传播力连通全球这个国庆假期,佛山工艺美术的传播范围还拓展到了广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佛山剪纸大师饶宝莲的徒弟陈小杰,在广州传播佛山剪纸文化。在由农讲所纪念馆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家国情,悦读行”红色活动之“农讲所奇妙夜”系列活动中,他带领数十个孩子用手工创作国旗剪纸的形式,表达爱国情怀。“佛山情千里送,献爱心济贫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灿尧一行,在廉江市参与“手拉手庆国庆,心连心聚香岭”活动。他带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亲手体验佛山南海藤编课程,传播佛山非遗文化。他还为孩子们讲解了自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的南湖红船、辽宁舰等藤编作品背后的故事。民俗节庆活动多,是佛山工艺美术发展勃兴的土壤。在南海之滨,古海湾内河外海交汇之处,得益于海洋文明的润泽,佛山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四大名镇之首。它的繁华正如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节庆活动“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紗笼,沿途交映”。众多节庆活动,诞生了诸如南狮、武术、狮头、扎作、灯笼、秋色、龙舟、锣鼓等等这样的节庆服务业,它们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根植性与民间性。更值得一提的是,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佛山南海黄飞鸿醒狮团精彩亮相。铿锵的锣鼓声中,南狮雄风把武术、舞蹈与音乐等融为一体,醒狮时而蛰伏潜行,时而翻腾飞跃,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在黄飞鸿的故乡、南狮发源地佛山,南粤百园庆国庆多场系列活动一直精彩纷呈——“珠江文明灯塔”西樵山上,2019“黄飞鸿杯”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正在上演;“落花满天蔽月光……”古戏台祖庙万福台上一曲《帝女花》,悠扬粤韵吸引国内外粤剧爱好者来佛山寻根;岭南天地功夫角一首《男儿当自强》铿锵有力,佛山功夫开枝散叶,遍布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都是佛山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是佛山在非遗传承中书写爱国情怀,连通全球华人爱国心的真实写照。
读创/深圳商报驻佛山记者 段煜第记者21日从佛山市文广新旅游体育局获悉,第三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近日揭幕,广东省“姚璇秋——潮剧”“文琰森——狮舞(深圳松岗七星狮舞)”“陈永才——剪纸(广东佛山剪纸)”三项记录工作成果入选。其中,广东剪纸项目的传承人,便来自佛山。本次展映的纪录片由2020年完成验收的29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中脱颖而出的48部优秀影片组成,现已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非遗展映专区(ich.nlc.cn)正式上线,分为“乐舞·情韵”“腔调·故事”“手艺·匠心”“吉祥·人生”四个单元进行呈现,覆盖非遗十大类别。展映整合记录工作成果中具有较高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综述片,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采访等影音内容,立体展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习得、教学、传承的历程,反映了包括我省在内的当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的质量水平。广东佛山剪纸传承人陈永才,在此次成果展中获评优秀项目的传承人。在谈及自己的创作体会时,陈永才说:“我从事剪纸艺术的创作、研究、传承60年,得到国家的认可,成为代表性的传承人,鼓励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倾注全身心的努力。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我肩上的担子很重,感到应该负起重担,把这个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使广东剪纸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佛山剪纸是佛山传统的民间工艺,是广东剪纸的代表之一,历史上伴随民俗、手工业及商业活动发展而来。佛山剪纸以刻刀錾刻技法为主,线条细腻,有“千刀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包括纯色剪纸、衬色剪纸、写色剪纸、铜凿等类别,独具地方特色。佛山剪纸传承人陈永才,1941年生,广东佛山市南海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广东剪纸)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目前从事佛山剪纸时间最长的一位艺人,其作品既保持了传统佛山剪纸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玲珑剔透的特点,又善于以多变的手法剪刻现实生活题材。陈永才在创作剪纸陈永才与女儿陈嘉彦合作的大型剪纸《古镇佛山》审读:孙世建
想快速找到佛山电台推送的精彩文章,可以设置“置顶”哦~点击上方“佛山电台”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致信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信中赞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习近平希望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团结带领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从8月份起,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电台联合推出《文艺佛山·名家风华》融媒系列报道,带大家认识佛山的文艺名家,通过了解他们的作品,与名家们来一场“深度对话”,汲取奋进的力量。本期文艺名家:剪纸大师 陈永才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每逢佳节喜庆人们都会看到剪纸的身影2003年,五星级酒店——佛山宾馆用花岗岩贴金箔制作而成的大型剪纸壁画《佛山秋色盛会》作为大堂装饰成为展示佛山深厚传统文化的橱窗这幅剪纸巨作的创作者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陈永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陈永才与广东剪纸的故事。文艺佛山名家风华:陈永才07:28来自佛山人民广播电台04:17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陈永才从小就钟情于佛山的民间艺术。1959年的一天,他在佛山民间艺术陈列馆看到"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招收民间艺术青年学员"的公告,于是就报名参加。经过层层筛选,成为学员之一。陈永才(左一)与师父梁朗生先生及其师兄弟合照陈永才进入民间艺术社后,师从当时佛山唯一的剪纸艺人梁朗生师傅学习剪纸技艺。而梁朗生对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一定要先学会磨剪纸刻刀。牙签大小的钢线打扁后,要在滑石上磨成尖、小的切口,有时候几天时间才能磨一把,在当时可以说是接近于“铁杵磨成针”的难度。但正是这种磨砺,为陈永才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让他与剪纸艺术相伴近60年。而对于这份师恩,陈永才也一直铭记在心。陈永才: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师傅对我的重视和关爱。他悉心将佛山剪纸的所有传统技艺,手把手地传授于我,所以我很感激我的师傅。精心雕琢 佳作频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陈永才创作的高峰时期,陈永才多次到三峡、黄山、海边渔村,感受建设热潮和地方风情,创作出大量剪纸作品。1973年,剪纸作品《鱼水情》登上了《人民日报》。2004年,他的作品《万象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主办的“国际剪纸艺术展”优秀奖。《鱼水情》除了独立创作,陈永才也牵头设计大型剪纸。2002年,香港保良局委托佛山民间艺术创作一幅48米宽的巨型剪纸,陈永才负责设计。这幅《纸艺传承暖万心》反映了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还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纸艺传承暖万心》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陈老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创作,通过剪纸艺术来讴歌新时代。他创作的《壮丽大湾区》以港珠澳大桥为主体,前景采用广东特有的英雄花——木棉花,还以岭南佳果荔枝等衬托出粤港澳三地特色。此外,陈老还着重加上了世纪莲,体现佛山元素。《壮丽大湾区》潜心研究 复活“绝技”铜凿剪纸,是佛山剪纸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铜凿剪纸使用的材料是佛山特制的铜箔,作品色彩鲜艳,烛光闪闪,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可随着铜凿剪纸原料青铜箔的消失,这种薄如蝉翼的青铜铜箔几乎绝迹,铜凿剪纸一度失传30多年。铜凿剪纸作品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陈永才和徒弟饶宝莲经过多方寻觅,最终决定以紫铜为底,表层覆以金箔,并在创作技法上加以创新,还原了失传已久的铜凿剪纸技艺。陈永才与徒弟饶宝莲联手制作的金铜凿剪纸作品《佛山新八景》,还一举夺得佛山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铜奖,有评论称其为“失落工艺的再度复兴”。《佛山新八景》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陈永才一生收徒三人,分别是省级剪纸传承人饶宝莲、市级剪纸传承人邓春红以及他的女儿陈嘉彦(市级剪纸传承人)。他与徒弟们成立工作室,一边创作剪纸作品一边参与艺术活动,将剪纸传授到社区、校园。同时,还经常到台湾、香港、甚至是国外传扬佛山剪纸文化。他们正在用自身行动,带动全社会将佛山剪纸文化传承下去。陈永才:我希望我的三个徒弟,能把我们佛山剪纸发扬光大,传承创新,使我们祖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