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哪里能找到各行业的分析研究报告?往见盗跖

在哪里能找到各行业的分析研究报告?

首先说下,找各行各业的行业报告的用途是什么?如果是公司的战略决策,或者产品方向,或者市场策略,或者产品设计,或者广告定价,或者投资,或者任何方向,不同的部分不同的人对行业报告的深浅度需求不一致。所以会需要不同层次的行业报告。另外,行业报告良莠不齐,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来判断,而且不同行业报告的口径不一致,可能导致结论对接不上,所以在行业报告的选择和使用,解读和判断上也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否则引用臆断的行业报告结论来做出判断,危害巨大。最后,行业报告的材料都是偏行业性质的,比较大范围和大规模,不一定适用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在获得大概的了解后,最好结合案头研究(行业报告),定性和定量的的研究来辅助定位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权威发布 |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包括零食,羊毛衫,服饰,奶粉,皮包等各种消费品的月度,年度,全年详细数据和报告,看着很过瘾哈)东方财富研报中心,pdf直接下载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行业报告)一,国内咨询机构网站数据报告列表艾瑞研究-艾瑞网(互联网行业报告)艾瑞APP指数-艾瑞网(移动App TOP 1000 月度活跃和日活跃)艾瑞PC指数-艾瑞网(PC TOP 1000-月度活跃和日活跃)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所有行业报告,内容繁多,支持搜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可以当做互联网人口普查基础表来看数据新知 - 易观(易观智库)-仅参考【友盟+】数据报告-(被阿里收购)仅参考http://www.dcci.com.cn/report/index.html (DCCI)-仅参考北京赛诺市场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赛诺数据,智能机出货量的专业统计数据报告-移动观象台-TalkingData(Talkingdata报告)-行业报告可看艾媒网-全球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发布平台/iiMedia Research出品-行业报告可看DataEye大数据移动营销综合服务商-数据报告-dataeye-偏手游方向ASO100 - 专业App Store数据平台丨ASO优化专家平台丨iOS榜单排行榜查询工具电影电视行业免费报告列表页-艺恩咨询(是个研究娱乐行业的公司,提供行业报告)旅游数据报告-旅游圈(旅游行业报告)小程序报告-阿拉丁统计爱应用:一个应用所有历史版本的产品分析截图记录。Appannie,看国外的人都下载什么应用卡思数据-短视频网红分析数据分析国金证券研究所(国家宏观经济研究数据和报告)中金研报(不用付费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结论)抖音快手的热门视频和kol的名单各大媒体的每天的热门排行榜短视频行业的数据招商证券的电商类报告(电商类的行业观察,企业研究,品牌深度报告,这个很赞)短视频和图文内容类的行业报告-新榜http://www.100ec.cn/zt/wmds/ (涵盖跨境电商所有报告,行业数据和研报)镝数聚-权威数据 海量聚合 (除了各行业报告汇集外,还提取了报告中的数据,颗粒度比较细,可以查看使用)研报首页(东方财富研报中心),报告PDF直接下载排名不分先后二,国家机构公开数据中国信通院-研究成果-权威发布-权威数据国家智能机出货量的官方统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有中国城市地铁线路的流量数据)国家的便民服务查询(包括5A景区list,小微企业名录,法人信用查询,出租车信息查询)国家宏观经济数据(GDP,CPI,总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粮食产品,PPI,各地区行政规划,各地财政收支等等,分月度季度和年度)部分数据如下5,国家统计局(数据多到瞠目结舌,包括年度,季度,国家,国际,年鉴,介乎涵盖所有数据指标和历史)部分数据举例6,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库(有健康,农业,公共部部门,人口分布,外债,性别,教育,环境,气候变化,能源,贫困等各种公开数据)7,世界数据图册(世界和地区统计资料,各国数据,地图,排名)包含的全球的国家公开的数据(可惜的是好像有些数据只更新到2017年)8,国家机关部委的公开数据(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不,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9,各城市开放数据(包括浙江数据开放网,青岛数据开放网,贵阳数据开放平台,成都数据公开平台,合肥数据开放平台,河南开放数据平台等)10,宏观经济查询数据(包括高校财经信息库,人民网经济数据库,香港统计处,联合国统计司,世界经合组织,欧盟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11,房价数据(包括中国房价指数,房价走势,台湾房价行情,北京房价查询,深圳楼盘成交查询等,上海地铁房价,贝壳指数等)12,汽车数据(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百度汽车网,易车汽车指数,汽车渠道直通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中心,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等)13,权威发布 |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包括零食,羊毛衫,服饰,奶粉,皮包等各种消费品的月度,年度,全年详细数据和报告,看着很过瘾哈)三,国内互联网公司数据报告网站列表讲座PPT-腾讯大讲堂Tencent 腾讯-业绩报告腾讯大数据-腾讯云数据分析出来的行业报告百度开放服务平台-百度云数据分析出来的行业报告百度数据研究中心 提供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百度数据中心报告首页-阿里研究院-阿里行业研究报告企鹅智酷_腾讯网-腾讯出品行业报告腾讯CDC -腾讯交互设计报告百度用户体验中心-百度UED用户研究报告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网易UED用户研究报告网络视频数据报告-优酷指数行业报告PP指数_PPTV聚力-PPTV指数行业报告360研究报告_360安全中心-360应用商店等产品出品报告排名不分先后四,国外咨询机构网站数据报告列表(国外咨询机构较多,数据详实,无论是海外出海产品,海外报告中多有亚洲和中国的重点研究,相关报告和趋势分析都可以选看)Flurry-国外app行业报告App Annie Blog-app指数报告https://www.appannie.com/insights/ (Appnnie的行业包括,包括app 分发行业的分发量和收入)BI Intelligence-business insider的报告Today's Articles on Digital Marketing and Media-emarker的报告http://www.newzoo.com/category/press-releases/-newzoo侧重于手游行业报告Gartner Press Release Archives-gartner侧重于硬件的出货量,包括智能机和PC等IDC - Search Results-IDC的硬件出货量全球报告Yozzo Telecom NewsJ.P. Morgan Home-摩根投行报告德勤中国 | 审计, 企业管理咨询, 财务咨询, 风险管理, 税务服务及行业洞察Precisely Everywhere-comscore的互联网行业报告Ericsson - A world of communication(Global移动行业报告)GamesInstry.biz(Global游戏行业报告)http://adfonic.com/(Global广告行业报告)Canalys | Insight. Innovation. Impact.(Global智能机报告)Mobile, Online & Digital Market Research, Data & Consultancy(通信无线报告)Home | GfK Global(终端比较专业的报告)Kantar Worldpanel(主要统计Android和ios的市场份额)PwC publications(皮尤的所有用户,市场研究报告)Fiksu | Data-fueled mobile marketing(统计app用户获取成本和应用商店下载频次的监测)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揭示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Insights - Jampp (Jampp是国外的app 的粘性和转化漏洞的网站,在insights里还有行业的app的retention等benchmark的数据,有些类似flurry的行业数据)罗兰贝格行业评论 战略和行业评论和报告普华永道: blog 各个行业的主要发现和行业报告Website Traffic & Mobile App Analytics (similar web 以色列的网站分析工具,可以分析任何网站,包括用户,来源,终端,分布等等,数据非常棒)CADAS(全球航空公司研究报告):非常支持和专业印度互联网年报 - 竺帆 | 助力中企扬帆天竺 (印度出海报告,非常详细)GSMA: 全球移动互联网经济分析报告,全部免费下载报告和数据,从2015年到现在商业价值研究院 -IBM(行业观点报告比较多)排名不分先后五,各大公司不定期发布的报告,比如(细分方向的时候用)高德地图: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微信城市服务发布《2015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报告】淘宝发布 2015 中国消费趋势数据,2015 年我们为什么买单?互联网增长的第一本数据分析手册-Growing IO的公开手册移动游戏运营数据分析指标白皮书(一)-Talkingdata 运营指标分析白皮书多多大学 (多多大学也分享了很多的拼多多运营数据还提供课程,可以看)排名不分先后(不局限于以上list)六,找行业内的人事打听内部一手资料1,关注一些专门打听行业内部人事的信息来源这里先推荐一家公共号:晚点LatePost(微信搜索公共号可以 关注)这家主要是会 看一些行业内部和重要的消息2,在行上约人。在行 App如果想知道一些企业的信息,可以在在行上找到一些行家,曾经一手经营或者运营过祥光额项目和参与过竞品和行业公司的操盘,可以约出来,从信息和方法论角度获得资讯七,企业信息报告新三板在线 - 中国最大的新三板生态平台(各行各业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高管数据等)企查查|企业查询(查询企业的产品,品牌和法人信息)企业注册信息查询(天眼查,同企查查)SEC.gov | Home(美国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巨潮资讯网—(中国上市公司季度年度财务报告)Bai | Investors(各大上市公司季度财报,IR.XX公司.com,比如百度这个)天眼查(可以查到各个企业的详细信息,还可以查到员工个数)排名不分先后八,各种业内微信群现在发现很多好的内部报告和难以获得报告,是通过加入一些干货群,内部群来获得的。比如做直播电商的人自己比较关注一些直播和电商带货的详细的数据和报告趋势,大家会自己组建一些干货群,只要是市面上有的报告,自己内部发现的都会往里面扔。这个是淘宝直播的负责人赵圆圆离开淘宝后创业,同时聚集的几个群,里面关于直播的干货非常多。其他的关于投资的,趋势,创业的类似群也很多,获取报告也很一手,大家也可以自己开发下这样的群组织。九,各大公司的财报通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报信息包含的内容是最全面的,关于用户,商业,渠道,增长,业务策略等等。所以如果想了解一个公司,如果是上市公司最好第一手先看财报后者SEC(上市报告)。很多同学问我财报哪里找,不知道怎么看。其实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IR(投资者页面),在上面有财报的完整的pdf下载。另外,也推荐大家听听每期的企业conference call(回答财报问题),可以听下CEO对财报的解读。这里我列举几个大公司财报的网站wind:金融数据库,包含财报和行业信息(wind的账号可以到闲鱼租)百度财报 PDF:Bai | Investors | Home百度财报解读podcast:音频可以在线听阿里财报pdf:阿里巴巴集团腾讯财报pdf:Tencent 腾讯 - 投资者关系搜狐财报pdf:http://investors.sohu.com/拼多多pdf:Investor Relations | Pinoo Inc.拼多多财报解读:音频可以在线听。如果大家有自己想要了解的公司,在百度or google搜索:公司名字+IR ,可以 定位到他们公司的财报网站页面。在页面上找到conference call或者webcast,可以 找到他们的财报解读音频。十,投资机构的统计网站(创业方向选择,投融资选择的时候用)IT桔子 | IT互联网公司产品数据库及商业信息服务(IT桔子,中国创业公司投融资数据和报告)研究院_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投中的每个季度的行业融资报告,不定期有专项分析报告)CB Insights - Blog (CBI insights的一系列产品,包括公司的估值,独角兽公司列表等)The Downround Tracker(公司估值下降的趋势)The Complete List of Unicorn Companies(独角兽公司列表)IPO Center: IPO Market, IPO News, IPO Calendars, IPO Pricings, IPO Voting(IPO相关新闻和趋势报告)PrivCo | Private Company Financial Intelligence(美国金融数据公司,主要关注未上市公司的所有投融资资料,目前涵盖的公司包括全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公司)券商行业研究报告 (国内券商的行业报告,策略报告,可以筛选行业,筛选报告类型)https://pitchbook.com/news/reports(PitchBook的PE,VC,M&A行业报告)研究院_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 (IPO 投融资行业报告)Dow Jones VentureSource 2Q’16 U.S. Venture Capital Report(道琼斯旗下机构Dow Jones LP Source行业投资报告)NVCA Venture Investment(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每个季度和年度都会出投融资行业报告)PWC-MoneyTree Home(PWC的money tree report是每个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报告)https://home.kpmg.com/xx/en/home/insights.html (KPMG毕马威的insights报告,一般是每个季度的创投趋势,比较细致的分析)Mattermark - Discover, Enrich, & Analyze Companies(创业公司投资并购信息一站式搜索)M&A, Private Equity & Venture Capital Database(创业公司投资并购信息一站式搜索)DataFox | Prospect Sales Leads with Company Signals(创业公司投资并购信息一站式搜索)CrunchBase accelerates innovation by bringing together data on companies and the people behind them.(创业公司数据库)Venture Intelligence PE/VC databaseStock Market Insights | Seeking Alpha (二级市场金融分析网站)Tencent Holdings Ltd -- Trefis(各个公司的revenue model的预测和key driver的趋势,这个网站简直不能再棒)排名不分先后十一,本地数据库这个世界有很多有用的信息,搜索引擎只解决了其中20%,其他80%的信息再各个角落,包括微信群,包括口口,甚至包括直播里都有,但是都不在搜索引擎。就搜索引擎而言,现在很多人只是使用了其中的5%还不到。搜索引擎的技巧可以提升,但是其他80%的信息获取渠道更为隐蔽和无法公开获得的。我加了很多 群,里面都是这些报告和信息和各行各业的各种信息,这些是搜索引擎提供不了的这些冰山下的信息才决定了信息的获取的不同和优质与否。除了上述渠道外,能找到靠谱渠道,找到合适的报告随时存储起来,等用的时候随手打开用是最好的。分享一个我最近看的收藏的精品的报告收藏夹,也希望对你们有用十二,怎么提炼自己获取信息的层次和获取信息的价值找到行业信息报告知识获取信息只是其中一个层次 ,获取信息是否更有价值更直接可用,在于基本功行业信息报告的甄别和获取,积累和提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越往上走,越是接近信息更有价值,更新鲜,更真实有效,更直接,有大量的渠道 可以 获得更多 的信息,这些不仅是通过 行业报告获取的,还有包括自己可以控制的方法,包括爬虫,数据挖掘,信息技术 等,还包括人脉,圈子,内幕的等渠道。大家感兴趣可以到这个答案看下详情,我对每个层级的方法的解读。

别惹我

【DAO.ONE投研】全网最火BitTorrent创始人项目-CHIA最全投研报告

DAOONE投研组,去中心化分布式项目评级,分析项目、交流心知、碰撞思维,通过协作形成分析模型,并提供第三方服务。本次选取了全美最火 BitTorrent 创始人项目-Chia Notwork作为投研对象,技术大牛 牛排在Daoone社群进行了DAOONE诞生以来第一次线上项目评级讲解,干货够多,速度解读。CHIA项目介绍“这个浪费是巨大的和可怕的”,Bittorrent 创始人 Bram Cohen 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他想制造一个更好的比特币,来解决浪费和集中化的问题。于是Cohen 去年成立 Chia Notwork——代表着绿色,即一家基于时间和空间证明的区块链,以便制作出一种不太浪费,更分散,更安全的加密货币。在 Chia 的网络中不存在矿工、挖矿,而是农场、农民、播种,通过引入新的共识机制 POS+POT (Proof of Space + Proof of Time),借助廉价、冗余且高度分散的未使用硬盘存储空间来验证其区块链,从而创造一款优于比特币的数字货币。 Chia Network 的目标是防止能源的浪费和减少(例如,ASIC 驱动的采矿)集中化。什么是 CHIA农场?就如何创建区块而言,chia 农场有点像采矿,通过对硬盘驱动器上可用的闲置储存空间进行快照(播种),创建区块;个人收益根据个人农场存储空间占网络上总农场存储空间的百分比来决定,当你分配给 chia 农场的存储空间越多时,其收益越大。正如 Chia Network 所期望,chia 农场中的农民通常有大量的闲置的存储空间,普通用户获得奖励的机会将非常低,加之在农场播种时并不会消耗/增加其成本。从而使得农场中的农民并不会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动力去购买硬件从而去农场播种。Chia network 充分利用这一点。相对于比特币而言,chia 使用的带宽、空间都是闲置的,其所消耗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成为优于比特币的矿池、矿工、ASIC 等根本所在。 什么是播种?在 chia 农场中,播种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止一次的读写已分配的农场空间,一旦你的硬盘被播种,只要保留其证明,你就有可能成为农场主将其收割。最初的播种过程通过随机输入的证明来填充农场空间,然后通过直接访问 API 读取驱动器,进行排序以快速的查找所得到的证明。客户端支持播种多个驱动器,但是通常而言,重复播种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唯一的原因是因为当大量的现有证据被覆盖之时。每个驱动器进行播种,都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对于普通的农民而言在最初设置时可以选择播种24h-48h。解决的问题?主要为两方面即解决比特币能源浪费和中心化的问题。1)比特币浪费可支付的电子加密货币。由中本聪基于无国界的对等网络,共识主动性开源软件发明创立。使用比特币可通过私钥作为数字签名,允许个人直接支付给他人,不需经过如银行、清算中心、证券商等第三方机构,从而避免了高手续费、繁琐流程以及受监管性的问题。为防止通货膨胀及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比特币协议数量上限为 2100 万个,任何人皆可参与比特币活动,即通过称为挖矿的电脑运算来发行。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大约每 10 分钟会记录一个数据块。所有的挖矿计算机都在尝试打包这个数据块的同时完成提交任务,而最终成功生成这个数据块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笔比特币报酬。矿机的算力越强,“挖矿”速度越快,挖到比特币的概率也就越高。根据最新数据表示,每个比特币交易消耗了250kWh,足以为家庭供电九天。比特币网络每年以 47.07TWh 的速度消耗功率,这意味着比特币挖矿现在使用的电量已经超过了 159 个国家的年度用电量。而根据 Digiconomics 预测,到 2019 年,比特币点挖矿电力消耗将会追上美国。而到了 2020 年,挖矿用电将与目前全球用电量持平。Cohen 多次表示这种浪费是巨大的和可怕的,在去年成立Chia Network 的新公司,该公司将基于时间和空间证明推出一种新型加密货币,不同于比特币的电力工作证明,来改变这种能源的浪费。2)比特币中心化的问题比特币的核心算法是工作量证明机制(POW 算法),它允许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协调一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挖掘比特币为网络的安全做出贡献,而不是通过单一实体达成共识,这使得网络分散化,理论上可以抵制共谋。“只要大部分 CPU 算力互相分散,大家不会合作攻击网络,那么就会产生最长的链,让攻击者无法下手。” - 比特币白皮书。在比特币白皮书中,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将工作量证明算法描述为“一 CPU 一票”,最长链代表了多数人的决定。攻击者可以以 51%的攻击压倒网络,但如果多数节点(CPU)在世界各地运行,这种协作就不太可能发生。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如何互相沟通,共谋并攻击网络呢?这种类型的攻击看起来不太可能 -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算力的分布是世界性分散的。然而,随着矿业利润的提高,比特币矿业已成为一场竞赛,2010 年GPU 挖矿开始,2013 年出现 ASIC(专用集成电路)比特币挖矿机。比特币矿机是专用硬件,比 GPU 或 CPU 算力提高几个数量级。当 ASIC 比特币矿机发布时,比特币挖矿场已经成为一种聚集在电力便宜地区的大型数据中心。这样有可能会让网络更容易被攻击,因为协调少数几个数据中心或矿池比协调全球数千万的个人用户更容易。比特的分叉暴露出来的是其共识机制 PoW 的缺点。尤其是无法抵制ASIC 挖矿的 PoW。相关数据表明, 2013 年 11 月,比特币网络中前三大 3 个矿场已经占到全部算力的 63% 左右,2014 年 1 月达到了 70%。到 2014 年 6 月,第一大矿场 http://GHash.IO 的算力一度超过比特币全部算力的一半。工业矿池现在支配比特币网络,个人矿工几乎没有机会获得比特币。德弗里斯的研究估计,全球矿业产生的年收入为 62 亿美元。 “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平竞争环境,”chia network 创始人 Cohen说“谁拥有最便宜的电力最终会赢得胜利。Chia 农场不需要 ASIC 硬件。理论上而言,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操作——利用电脑上的闲置存储空间。科恩说 “奖励与你投入的资源量成正比。如果你有 10 倍的空间,你会得到 10 倍的奖励。但投入十分之一的人仍然可以获得奖励。“一旦明年网络启动并运行,其目标就是最终实施闪电网络渠道,以实现更快更轻松的交易。比特币基金会的一些微妙的调整也将使得chia 币更方便直接的与智能合约合作。科恩说:“你可以建立一些看起来像普通银行业务的东西,因此你可以将它用于商业,可以在全球扩展。” 工作原理?与现有加密货币的不同,chia 使用硬盘上的闲置磁盘空间来运行空间证明(PoSpace),并与另一个共识算法 - 时间证明(PoTime)进行协调来验证区块链。Chia 农民的收益与资源量-存储空间成正比;如果你有 10 倍的空间,你会得到 10 倍的奖励。但这里的 POST 不同于 Filecoin 也不同于比特币的采矿机制。Chia 用空余磁盘空间播种与比特币矿机用算力挖矿一样,但是 chia 更适合普通用户的参与,减少额外的 ASIC,算力,电力消耗。Chia 的机制天然地对集中化的播种有抑制作用。相对创新点1、Proof of Space空间证明(PoSpace)也被称为容量证明( PoCapacity ),最初是由Dziembowski 和 Ateniese 等人在2015 年提出,空间证明与工作证明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存储来代替计算。空间证明与记忆难度函数和可检索性证明有关,但也存在很大不同。空间证明是一段证明者发送给验证者来证明证明者已经预留了一定数量的空间的数据。为了保证实效性,验证过程需要消耗少量的时间空间来保证高效。如果证明者没有保留用来证明的空间,则很难通过验证。实施空间证明的方式是使用难以辨认的图形,即验证者要求证明者建立一个难以拼凑的图形标签,证明者提交标签,紧接着验证者要求证明者在提交的标签着随机选择几个标签。随着比特币的发布,相关学者及技术人员开始在加密货币背景下研究挖矿机制的替代方案,其中包含 PoSpace。到目前为,PoSpace 一些相关理论及应用已经开始发布。其中包括SpaceMint 和 Burstcoin。2、Proof of TimePoT 是一种完全基于挑战的计算。如果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 PoT 上执行相同的操作,他们将得到相同的答案,所以对于那些拥有非常快速的时间服务器证明的人来说,只有在系统上运行时才有意义。时间证明,或更准确的“可验证延迟算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工作证明,它采用特定数量的迭代。每个迭代都可能被加速,但是计算不能在迭代中并行化。它进一步需要输出可以快速验证和规范的属性:任何两个进行计算的方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而验证过程确保输出没有被任何方式修改。这允许将一个块的时间证明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块的空间证明的挑战。考虑到时钟速度的模式,预计研发投资将迅速收敛到可能的 VDA 速度的一小部分。代币逻辑与大多数公司的 ICO 不同,Chia 采取的借鉴 IPO 的方式,通过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来运营公司。辛格认为:传统的 ICO 项目中的 Token 持有者并不确定公司如何花钱以及如何兑现公司的承诺。 Chia 将会先发行其货币,但最初将保留百分之百的 Token 所有权,利用小型 IPO来培育一个投资者群体。“计划在公募之前向 Chia 股东派发股息,由于公开发行的上限为 5000 万美元,Chia 将使用一场拍卖,投资者可以选择出价多少来购买多少股票。这类似于谷歌用于 IPO 的流程。它越受欢迎,越高的人出价,不那么公平的 Chia 将不得不出售以获得 5000 万美元。一旦清算价格被锁定,所有出价低于它的人将得不到股票和他们的保证金,而那些出价购买他们的股票的人将得到他们的高出价和实际价格差价的退款。项目路线图2017 年创始人 Bram Cohen 联合撰写并发布了白皮书“Simple Proofs of Sequential Work”发布了白皮书。 2017 年 8 月 15 日成立 chia network。2018 年 3 月 28 日种子轮 339 万美元。2018 年第二季度计划分发一些 Chia,可能通过最初的 token 发行,任何人都可以用美元购买 chia。2018 年底推出 Chia Network。2019 年第一季度公开发行。区块链契合程度Chianetwork 是对比特币底层共识机制进行的改进。创始人 Cohen 为Bittorent 的创始者,对分布式系统架构有深刻认知。Bittorent 是用在对等网络中 文件分享的 网络协议程序。和点对点(point-to-point)的协议程序不同,它是用户群对用户群(peer-to-peer),而且用户越多,下载同一文件的人越多,下载该档案的速度越快。且下载后,继续维持上传的状态,就可以“分享”,成为其用户端节点下载的种子文件(torrent),同时上传及下载。该程序对 Linux 的使用者中产生很大的反响。主要竞品基于类似共识机制 PoSpace PoTime 的竞争币——BurstcoinBurstcoin 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和支付系统。 Burstcoin 于2014 年 8 月 10 日在 bitcointalk.org论坛上以 Nxt 为基础的货币推出。使用称为验证容量(PoC)的算法开采Burstcoins,其中矿工使用计算机存储,而不是更常见的能量昂贵的永久复杂计算计算方法。与大多数其他加密货币相比,Burstcoin 采矿的能源需求是最小的,这使得 Burstcoin 成为基于证据的加密货币领域中最节能的一种。 Nxt 块链平台允许开发灵活性,确保开发人员自由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 在这个意义上,Burstcoin 可以被认为是下一代加密应用程序项目(通常称为“cryptocurrency 2.0”),与第一代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相反。 创新之处在于 Burstcoin 是使用验证容量算法的第一个加密机制,第一个实现工作的加密货币,“图灵完整” 的智能合同在一个自动交易(AT)的环境中,这是在以太和交易对手之前发生的。这些智能合同的应用体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分散的彩票的形式中。这是第一个以无信任的分散方式运行在区块链上的程序。自动化交易的其他用例包括去中心化众筹。Burstcoin 和Qora 的最新创新是原子交链交易(ACCT),这允许在两个加密货币之间进行完全分散的交易,而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即在线交易。 Burstcoin和 Qora 的块链之间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交链交易。Chia network 提出的 proof of time 的问题在 Burst 发布的 PoC 2.0 protocol 里可能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是据Cohen 表示 burstcoin 并没有体现时间证明,因此存在抵抗挖掘算法的攻击下较脆弱。此外,Chianetwork 简化了空间证明的数学运算,同时继承了比特币协议在真实世界的部署经验。市场需求对标比特币市场数据:比特币市值 1150 亿美金左右,占全球的市值的 44.2%(时间点 2018.04.10); chia 前期作为价值交换载体及面向数量巨大的受众(普通存储空间:一定的内存限制大小)来说,有着较强的需求优先级。团队介绍Chia 网络是一个由六人组成的团队。科恩与他的联合创始人 Ryan Singer 共同分享 WeWork 办公室,还有几位在拉斯维加斯和泰国远程工作的编码员。 核心团队:Cohen:美国计算机程序员,Bittorrent 的创始者——该协议每天处理全球互联网流量的 40%。对分布式协议具有较深的理解及从业经验。2017 年创办 chia network。 Ryan Singer:最大的比特币交易 Tradehill Inc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在这之后,Ryan 和其他人共同成立多家公司皆与区块链相关。现在担任 chia network 的首席运营官,具有较丰富的从业经验。 投资方:领投方为AngelList的Naval Ravikant,参投方包括 A16Z 和 Greylock 领投方Naval Ravikant 为 angellisthe 合伙人和 ceo;著名天使投资人,包括Twitter,Uber,Yammer,Stack Overflow 和 Wanelo。Andreessen Horowitz(又名a16z)是一家美国私人风险投资公司;被 Investor Rank 评为排名第一的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 成立于 1965 年,是历史最悠久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也是硅谷最顶尖的风投之一,管理资产超过 35 亿美元。曾在早期投资过 Facebook, LinkedIn, Instagram, Pandora, Dropbox, Airbnb 等一系列著名的公司。顾问:Pietrzak 和 Lightning Labs 首席执行官 Elizabeth Stark 是 Chia 两位顾问 Krzysztof Pietrzak:密码学博后后,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协会(IST)的助理教授 Elizabeth Stark:任职于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研究 p2p 技术,隐私,开源软件和媒体。比特币社区的积极贡献者,加密货币、分布式技术、ai 等领域初创公司的顾问,coin center 研究员。落地能力技术能力:创始人有成功技术背景,有共识算法创新,但目前项目尚无代码, 无成型系统架构图,理论未经验证。社区治理:社区:粉丝不多,热度中低。Keybase:1884 个成员 ;Google group:只有 3 个帖子,2 个回复,关注度低;Twitter:11 个推文,1425 个关注者;Facebook:5 个帖子,348 个关注者。募资能力:融资2018 年 3 月拿到了种子轮的融资(339.5 万美金)用于前期技术人员招募及底层技术开发。 代币情况 暂无公开发行;但 chia 计划将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总理事会合作,实施 JOBS法规 A +股权众筹规则,或进行“小型 IPO”。在 2018 年第二季度销售分发部分 chia;公开发行的上限为 5000 万美元,Chia 将使用一场拍卖,投资者可以选择出价多少来购买多少股票。项目总结该项目”传闻“风险较低、热度中,潜力较大。项目:24/30 定位加密货币,对底层共识算法进行革新。在该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对比特币的能源浪费和集中化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必要性,与区块链项目关联程度较高。战略定位评分 45/60,项目必要性评分 35/40,总分 80/100。团队:26.1/30 团队综合素养较高,行业资源丰富。核心团队:Cohen bittorrent 创始人(技术),singer 比特币领域领导者(首席运营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并与区块链项目高度相关。投资方AngelList 的Naval Ravikant、 A16Z、Greylock,皆为顶级投资人及投资机构;行业资源非常丰富。顾问:Pietrzak 密码学博士,专注于密码学研究,Elizabeth Stark 比特币社区的积极贡献者,加密货币、分布式技术、AI 等领域初创公司的顾问, Coin Center 研究员。技术团队评分 33/40、运营团队评分35/40,顾问投资人评分 19/20,总分87。落地能力 30.8/40 a.技术能力:项目技术有难度,但并不是很大;创始人有成功技术背景,有共识算法创新;但目前项目尚无代码,无成型系统架构图,理论未经验证。b.社区治理:社区:粉丝不多,热度一般。c.募资能力暂且并未公开发行,2018.3 获得种子融资 339 万美元(头部机构领投),抛弃传统的 ico 方式,借鉴 ipo 的方式,准备采取竞拍的方式公开发行5000 万美元(上限)。募资能力较强。 技术能力 27/35;社区治理 22/40 融资能力 23/25风险 团队在拿到融资之后由 5 人扩充至 13人。借鉴 ipo 方式,政策、监管风险较低,炒作风险较低,团队目前较稳定。综合风险为低。热度社交媒体以 keybase 为主,辅助推特、脸书,互动一般。媒体关注度高。综合热度中。

其觉于于

2021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运行情况分析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组图」

2021年4月12日,央行举行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解读了一季度金融数据。孙国峰表明,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下一步,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从全年看M2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是基本匹配的。从总量看,3月末M2供应量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M2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基本匹配。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从利率看,2021年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56%,较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76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利率看方面,2021年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56%,较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76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结构方面信贷结构继续优化,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其中,2020年末,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9.93%。2021年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和38.8%。金融系统同时兼顾让利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金融系统在做实让利和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一方面,2020年商业银行的盈利是下降了2.7%,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向实体进行了更多的让利,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单位贷款的逾期金额和逾期率实现了双降。截止至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4%,较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2021年据人民银行建设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采集的单位贷款逐笔数据显示,2月末单位贷款的逾期金额较上年8月末下降了1.8%,逾期率较上年的8月末下降了0.25个百分点。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对于近期市场关于美国货币政策态势预期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3.2%附近,较前期还有所下降,表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衡,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作用持续显现。下一步,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的全球领先态势。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金融行业创新趋势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精爽

2020-2026年中国方糖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官网:https://yanzhan.cn/【报告类型】产业研究【出版时间】即时更新(交付时间约3-7个工作日)【发布机构】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格式】PDF版核心内容提要市场需求本报告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方糖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1、市场规模:通过对过去连续五年中国市场方糖行业消费规模及同比增速的分析,判断方糖行业的市场潜力与成长性,并对未来五年的消费规模增长趋势做出预测。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柱状折线图)”。2、产品结构:从多个角度,对方糖行业的产品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不同区域、不同应用领域的方糖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并深入调研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特征、主要竞争厂商等,有助于客户在整体上把握方糖行业的产品结构及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需求。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3、市场分布:从用户的地域分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来分析方糖行业的市场分布情况,并对消费规模较大的重点区域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具体包括该地区的消费规模及占比、需求特征、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4、用户研究:通过对方糖产品的用户群体进行划分,给出不同用户群体对方糖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同时深入调研各类用户群体购买方糖产品的购买力、价格敏感度、品牌偏好、采购渠道、采购频率等,分析各类用户群体对方糖产品的关注因素以及未满足的需求,并对未来几年各类用户群体对方糖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增长趋势做出预测,从而有助于方糖厂商把握各类用户群体对方糖产品的需求现状和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5、竞争格局本报告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从方糖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五个方面来分析方糖行业竞争格局。同时,通过对方糖行业现有竞争者的调研,给出方糖行业的企业市场份额指标,以此判断方糖行业市场集中度,同时根据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对主流企业进行竞争群组划分,并分析各竞争群组的特征;此外,通过分析主流企业的战略动向、投资动态和新进入者的投资热度、市场进入策略等,来判断方糖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标杆企业对标杆企业的研究一直是智研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标杆企业相当于行业研究的样本,所以,一定数量标杆企业的发展动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报告精心选取了方糖行业规模较大且最具代表性的5家标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每家企业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产品构成及定位、经营状况、营销模式、销售网络、技术优势、发展动向等内容。本报告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调整标杆企业的选取数量和选取方法。投资机会本报告对方糖行业投资机会的研究分为一般投资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投资机会研究,一般投资机会主要从细分产品、区域市场、产业链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估,特定项目投资机会主要针对方糖行业拟在建并寻求合作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第1章 2015-2020年世界方糖行业发展态势分析第一节2015-2020年世界方糖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一、世界方糖行业特点分析二、世界方糖市场需求分析第二节2015-2020年全球方糖市场分析一、2015-2020年全球方糖需求分析二、2015-2020年全球方糖产销分析三、2015-2020年中外方糖市场对比第2章 我国方糖行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我国方糖行业发展现状一、方糖行业品牌发展现状二、方糖行业消费市场现状三、方糖市场消费层次分析四、我国方糖市场走向分析第二节2015-2020年方糖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一、2015-2020年方糖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二、2015-2020年方糖行业发展情况第三节2015-2020年方糖行业运行分析一、2015-2020年方糖行业产销运行分析二、2015-2020年方糖行业利润情况分析三、2015-2020年方糖行业发展周期分析四、2020-2026年方糖行业发展机遇分析五、2020-2026年方糖行业利润增速预测第四节 对中国方糖市场的分析及思考一、方糖市场特点二、方糖市场分析三、方糖市场变化的方向四、中国方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五、对中国方糖产业发展的思考第3章 2015-2020年中国方糖市场运行态势剖析第一节2015-2020年中国方糖市场动态分析一、方糖行业新动态二、方糖主要品牌动态三、方糖行业消费者需求新动态第二节2015-2020年中国方糖市场运营格局分析一、市场供给情况分析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三、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第三节2015 中国方糖市场价格分析一、热销品牌产品价格走势分析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第4章 方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第一节2015-2020年方糖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一、2015-2020年方糖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二、2015-2020年方糖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第二节2015-2020年我国方糖行业绩效分析一、2015-2020年行业产销能力二、2015-2020年行业规模情况三、2015-2020年行业盈利能力四、2015-2020年行业经营发展能力五、2015-2020年行业偿债能力分析第5章 中国方糖行业消费市场分析第一节 方糖市场消费需求分析一、方糖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二、方糖行业的需求情况分析三、2015-2020年方糖品牌市场消费需求分析第二节 方糖消费市场状况分析一、方糖行业消费特点二、方糖行业消费分析三、方糖行业消费结构分析四、方糖行业消费的市场变化五、方糖市场的消费方向第三节 方糖行业产品的品牌市场调查一、消费者对行业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二、消费者对行业产品的品牌偏好调查三、消费者对行业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品牌调查五、方糖行业品牌忠诚度调查六、方糖行业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第6章 我国方糖行业市场调查分析第一节2015-2020年我国方糖行业市场宏观分析一、主要观点二、市场结构分析三、整体市场关注度第二节2015-2020年中国方糖行业市场微观分析一、品牌关注度格局二、产品关注度调查三、不同价位关注度第7章 方糖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第一节 上游产业分析一、发展现状二、发展趋势预测三、市场现状分析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方糖行业的意义第二节 下游产业分析一、发展现状二、发展趋势预测三、市场现状分析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方糖行业的影响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方糖行业的意义第8章 方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一、现有企业间竞争二、潜在进入者分析三、替代品威胁分析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五、客户议价能力分析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一、市场集中度分析二、企业集中度分析三、区域集中度分析第三节 中国方糖行业竞争格局综述一、2015-2020年方糖行业集中度二、2015-2020年方糖行业竞争程度三、2015-2020年方糖企业与品牌数量四、2015-2020年方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四节2015-2020年方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2015-2020年国内外方糖行业竞争分析二、2015-2020年我国方糖市场竞争分析第9章 方糖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第一节 方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一、2015-2020年方糖市场增长潜力分析二、2015-2020年方糖主要潜力品种分析三、现有方糖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四、潜力方糖竞争策略选择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第二节 方糖企业竞争策略分析一、2020-2026年我国方糖市场竞争趋势二、2020-2026年方糖行业竞争格局展望三、2020-2026年方糖行业竞争策略分析第三节 方糖行业发展机会分析第四节 方糖行业发展风险分析第10章 重点方糖企业竞争分析第一节A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二节B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略第三节C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四节D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五节E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六节F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七节G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八节H公司一、企业概况二、竞争优势分析三、经营状况四、公司发展战略第11章 方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一节 我国方糖行业前景与机遇分析一、我国方糖行业发展前景二、我国方糖发展机遇分析三、2015-2020年方糖行业的发展机遇分析第二节2020-2026年中国方糖市场趋势分析一、2015-2020年方糖市场趋势总结二、2015-2020年方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三、2020-2026年方糖市场发展空间四、2020-2026年方糖产业政策趋向五、2020-2026年方糖行业技术革新趋势六、2020-2026年方糖价格走势分析七、2020-2026年国际环境对方糖行业的影响第12章 方糖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第一节 方糖市场发展潜力分析一、市场空间广阔二、竞争格局变化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第二节 方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品牌格局趋势二、渠道分布趋势三、消费趋势分析第三节 方糖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战略综合规划二、技术开发战略三、业务组合战略四、区域战略规划五、产业战略规划六、营销品牌战略七、竞争战略规划第四节 对我国方糖品牌的战略思考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二、方糖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三、方糖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四、我国方糖企业的品牌战略五、方糖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第13章 2020-2026年方糖行业发展预测第一节 未来方糖需求与消费预测一、2020-2026年方糖产品消费预测二、2020-2026年方糖市场规模预测三、2020-2026年方糖行业总产值预测四、2020-2026年方糖行业销售收入预测五、2020-2026年方糖行业总资产预测第二节2020-2026年中国方糖行业供需预测一、2020-2026年中国方糖供给预测二、2020-2026年中国方糖产量预测三、2020-2026年中国方糖需求预测四、2020-2026年中国方糖供需平衡预测五、2020-2026年中国方糖产品价格预测六、2020-2026年主要方糖产品进出口预测第三节 影响方糖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2020-2026年影响方糖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二、2020-2026年影响方糖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三、2020-2026年影响方糖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四、2020-2026年我国方糖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五、2020-2026年我国方糖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第四节 方糖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一、2020-2026年方糖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二、2020-2026年方糖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三、2020-2026年方糖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四、2020-2026年方糖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五、2020-2026年方糖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六、2020-2026年方糖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第14章 行业投资建议第一节 行业研究结论第二节 行业发展建议数据来源【一手调研数据】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用 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市场监测数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对方糖市场跟踪研究、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官方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协会、海关总署、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统计数据与资料。【行业公开信息】1、方糖行业重点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等;2、主流媒体的文章、评论、观点等;3、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商业数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长期合作的商业数据服务商。【文献检索】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其它来源】其它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1、时间序列时间序列是指将某种现象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时间序列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方法,亦称简单外延方法。在统计学中作为一种常用的预测手段被广泛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应用于经济预测。二次大战中和战后,在军事科学、空间科学、气象预报和工业自动化等部门的应用更加广泛。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该方法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随机数据序列所遵从的统计规律,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SWOT分析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3、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在分析一个行业发展环境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该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状况。4、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隶属于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观分析,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波特五力,分别为: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该模型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静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5、SCP产业分析模型SCP(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产业分析框架,即:行业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ct)-经营绩效(Performance)。SCP框架的基本涵义是,行业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SCP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行业或者企业在受到外部冲击(主要是指行业或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政治、技术、文化变迁、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变化)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

慎守汝身

保险行业研究深度报告:保险资金产业并购时代来临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童成墩、邵子钦、田良、薛姣、陆昊)国际经验:并购改变商业模式,提高估值全球保险公司普遍面临低估值困境观察 1990 年以来全球保险公司的 PB,财险公司整体维持较低估值,寿险公司整体估值屡创新低。保险公司整体估值表现不佳主要受以下三点因素影响:1、90 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长期利率趋势性下行,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90 年代的 6%~10%逐渐下行到 0 甚至负利率,并且没有表现出反转趋势;2、发达经济体保费增长陷入停滞,2000-2019 年发达国家直保保费收入 CAGR 仅为 2.3%。3、财险公司估值低位波动则主要与市场充分竞争下的承保周期以及随机性很强的巨灾风险相关。全球保险公司应对之道:寻求转变保险公司要提升估值需要解决上述问题,即对冲利率下行风险、寻找增长点和增强盈利稳定性。通过对全球保险公司系统性梳理,我们发现部分公司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分为四类:专注于财险市场,成为细分市场龙头或者区域龙头。如专注车险的前进、Admiral,专注于商业保险的 W.R.Berkeley 和专注于特种风险的 Markel;以及加拿大财险 龙头 IFG,北欧财险龙头 Sampo 等。良好的区域定位,受益于新兴市场寿险高增长。如受益于亚太新兴市场的 Prudential、AIA,以及中国平安等中资保险公司。以保诚为例,保诚积极开拓亚洲和非洲新兴市场,在发达市场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后获得第二增长点。立足资产负债能力,向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转型。如 Legal & General、GreatWest Life、Sun Life Financial 和 Allianz 等。与寿险业务不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通常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利率风险敞口较低,增强了公司对利率下行的抵御能力。围绕保险主业,打通产业链,与主业产生协同。如打通健康产业链的 United Healthcare。转型健康管理为公司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与保险主业产生高度协同,相互促进。并购是转变保险商业模式的有效手段在上述积极转变的保险公司中,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围绕保险主业进行产业链并购是保险公司培养新能力、建立新商业模式的有效手段,具体看:加拿大 Intact Financial Group 通过并购巩固龙头地位。2002 年公司收购 Zurich North America Canada,市场份额由 12%提升至 15%;2004 年公司收购 Allianz of Canada,保费规模扩张接近 20%;2011 年公司收购 AXA Canada,保费规模 扩张 40%以上;2012-2019 年公司又先后收购 6 家保险公司和 1 家维修服务公司,截至 2019 年末公司在加拿大财险市场的市场份额为 17%,高出第二名 8 个百分点,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英国 Legal&General 通过并购拓展全球养老金业务。公司在 20 世纪 30 年代通过收购纽约 MetLife 的养老金业务进入美国市场,并后续持续收购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寿险公司进行全球业务拓展。德国 Allianz 通过并购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公司目前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PIMCO 即为收购而来,截至 2019 年末其管理的 AUM 占集团总 AUM 比重达到 58.6%,是集团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部门。后文会进行具体的阐述。美国 United Healthcare 通过并购打通健康产业链。2019 年联合健康的健康管理部门 Optum 营运利润贡献达到 47.5%,而 Optum 在发展中进行了大量的健康领域的投资并购。后文会进行具体的阐述。日本 Tokio Marine 通过并购进入美国市场,提升盈利和盈利稳定性。Tokio Marine 是近三年日本估值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收购,2010-2018 年公司日本业务保费收入 CAGR 为 3.3%,而海外业务保费收入 CAGR 为 16.3%,公司的 ROE 从 4%左右提升至 7%左右,盈利稳定性大幅提升。随着保险市场逐渐走向饱和,保险公司并购的思路也在发生转变,从“扩张”走向“求变”,从单一行业拓展走向跨行业协同。保险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逐渐从进行同行业整合、寻找新型保险市场转变为改变商业模式、寻求技术赋能。根据毕马威 2020 年的调查,在考虑未来三年进行并购活动的保险公司中,37%并购的首要目标是转换商业模型, 24%并购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并购来转变经营模式,想要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的仅为 9%;在次要目标的选择中,新经营能力和新技术体系也是保险公司考虑最多的因素。而在毕马威 2015 年的调查中,保险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整合和进入新兴市场等。在通过并购实现跨产业协同的保险公司中,德国安联通过并购强化了自身资产管理能力,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而美国联合健康通过并购实现了保险产业与医疗健康产业的闭环。欧洲案例:德国安联成功转型资产管理并购背景:安联需要在保险以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安联最大的市场,欧盟保险市场在 2000 年前后便已进入平台期。1995-2000 年,欧盟总保费收入 CAGR 为 10.9%,进入 21 世纪以后,保费收入增速震荡下行,2000-2010 年 CAGR 为 3.1%,2010-2018 年 CAGR 仅为 2.1%。并购方向:1998 年,Allianz 决定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自身核心业务,2011 年设立 Allianz Asset Management(AAM),统一管理旗下投资公司。AAM 是险资中极少数以第三方资产为主的受托机构,2019 年公司 AUM 为 22680 亿欧元,其中第三方 AUM 为 16860亿欧元。当前Allianz自身保费投资由总部直属机构Allianz Investment Management (AIM)负责。第三方资产管理则分别剥离给 Allianz Global Investor(AGI)与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PIMCO)两大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运营,以防止自身利益与第三方资管业务冲突。AIM 负责指导 Allianz 在世界各地的寿险及产险的保费投资,由于保险资金长久期特点和保费收入的负债特性,决定 AIM 以负债驱动和长期投资为原则,在资产选择上 AIM 以固收为主,广泛投资于股票及地产获取超额回报。AGI 管理 21.2%的第三方资产,以主动管理为主,投研部门是整个投资策略的核心,资产配置以固收为主,同时具有丰富的另类投资经验。PIMCO 管理公司 78.8%的第三方资产,是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一体化提供商,以主动管理为主,有自上而下的 Economic Forum 和 Investment Committee,以及自下而上的 Portfolio Managers 的投资架构,其产品主要覆盖二级市场, 以固收类共同基金为主。并购过程:安联目前是全球前 10 大资管机构里唯一一家保险系机构,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来自并购。公司最大的第三方资管部门 PIMCO 即为收购而来。收购前 PIMCO 的 AUM 为 2600 亿美元,截至 2019 年末 PIMCO 的 AUM 为 14923 亿美元,CAGR 为 10%, 高于集团增速和整个资管行业增速,是集团资管业务扩张的最有力驱动者。2000 年收购 PIMCO 后安联的 AUM 达到 6500 亿美元,较收购前扩张 67%,并打开美国市场,2001 年收购 Nicholas-Applegate 后进一步加速美国市场扩展。并购效果:在保险业务增长基本陷入停滞的状态下,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安联的主要增长点。2009-2019 年 10 年间,公司财产险营收 CAGR 为 0.9%,财产险净已赚保费 CAGR 为 0.9%,财产险净利润 CAGR 为 1.4%;公司人身险营收 CAGR 为 0.1%,人身险净已赚保费 CAGR 为-1.1%,人身险净利润 CAGR 为 3.0%。公司 AUM CAGR 为 4.0%,其中第三方 AUM CAGR 为 3.6%,Allianz 集团资产 CAGR 为 5.2%,资产管理业务净利润 CAGR 为 11.0%。并购效果:资产管理业务增强了公司的盈利稳定性,进而维持了公司估值的相对稳定。 2000 年以后,除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年份外,安联的 ROE 基本维持在 10%以上,而公 司的估值也基本维持在 1.2 倍 PB,即使是在长期利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也没有像 AXA、 AIG 等大型综合保险集团一样估值持续走低。美国案例:联合健康并购打通健康产业链联合健康是美国健康险龙头:2015-2019 年平均 ROE 为 22.19%,平均 PB 为 4.11 倍,在美国健康险公司中最高。联合健康的成功来自于从保险出发对于健康产业链的完全打通。联合健康的业务主要由两大业务平台经营,其中 UnitedHealthcare 主要经营健康险业务,并向健康管理业务导流,Optum 负责经营健康管理业务。Optum 旗下包括三家子公司,分别为 OptumHealth、OptumRx 和 OptumInsight。OptumHealth 是健康管理系统,直接与健康险业务对接,通过自建医疗团队和签约机构为保险客户提供全医疗周期服务;OptumRx 为 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进行药品管理,为病人提供便利并有效控费,是 Optum 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OptumInsight 是健康信息技术公司,为医院、医生、保险公司、政府和生物公司提供数据分析、研究咨询和技术管理服务。联合健康构建了一个健康管理闭环,从购买健康险开始,用户的整个保健、诊疗、康复以及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流动全部在联合健康的体系内完成。联合健康是并购最活跃的健康险公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健康管理的高度专业化,完全通过内生来培育健康管理能力是一条困难的道路,而联合健康将内生与外延扩张相结合,成功打造出了健康管理的闭环。与同业相比,联合健康是并购最活跃的健康险公司,并且交易集中在健康管理领域。根据 Bloomberg 的统计,1992 年至今联合健康共进 行 100 多次并购交易,远高于同业健康险公司。并且绝大部分交易发生在健康服务、健康咨询、制药与药品零售、医疗信息系统等健康相关领域。活跃的并购交易反映在报表上便是联合健康的商誉占总资产的比重接近 40%,大幅高于同业公司。联合健康主要并购领域:Optum 是公司活跃并购的最大受益者。OptumRx 的前身 Prescription Solution 为公司在 2005 年收购而来,公司后续收购 CatemaranRx 等 PBM 和 Avella Specialty Pharmacy 等药店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药品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 OptumRx 已经是全美第三大 PBM;2015 年以来公司加大了对于医疗机构的收购,2015 年至今公司共收购了 9 家医院,OptumHealth 的诊疗资源进一步得到丰富;在医疗信息系统、大数据方面,公司收购了 GeoAccess,Rally Health,Vivify Health 等多家软件和数据开发商,软件和互联网也是公司除了健康管理领域外并购交易数量最多的行业,OptumInsight 的实 力在并购中得到增强。中国实践:发挥险资优势,产业并购时代来临中国险资权益投资回顾:从财务投资、杠杆并购到有序举牌1999 年以前:初期探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1980-1987 年,国家规定保险资金按只能存入银行形成银行存款,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保险公司无法自主运用保险资金。1987-1995 年, 保险公司获得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权利,但大量保险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借贷, 最终风险失控,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保险资金运用反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1995 年《保险法》颁布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无序向有序转变,但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模式,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1999-2014:建立制度,逐步规范化和市场化。从 1999 年《保险法》修订开始,监管对于险资的投资逐渐建立了规范,并逐步扩大了险资的投资范围,尤其是在 2012 开启 市场化改革后,保监会密集发布了一系列险资运用的规章条例,持续放宽险资投资范围和 上限:1999 年《保险法》进行修改, 允许保险资金进人同业拆借市场、投资企业债券、 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同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明确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 市场的暂定规模为 5%。2004 年 10 月,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准许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股票。2006 年 10 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保险机构可以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来上市银行的股权。2007 年 7 月保监会发布《保险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可以进行海外投资。2010 年 9 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企业股权或者间接投资企业股权。2014 年 10 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或委托投资优先股2015-2016:中国“安邦式”杠杆并购。很多财团通过控股中小保险公司,在负债端通过激进的中短存续期产品迅速做大资产规模,资产端在股票市场频繁举牌,或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或短期投机炒作博取收益。最终监管在负债端严控中短存续期产品,切断资金来源;在资产端限制权益投资并对部分激进公司进行行政干预,结束了险资疯狂的举牌。最终安邦系和明天系被依法接管。2017 年至今:迅速降温后的有序举牌。2016 年万能险严监管后险资举牌迅速降温,根据中保协举牌信息公开信息披露,2016-2019 年险资举牌次数均为 10 次左右。2020 年 险资抓住疫情影响下权益市场大幅波动的机会,在港股市场配置了很多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发挥险资权益投资优势,产业并购时代来临中国保险公司也面临着与海外同业类似的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变革:1 长期利率下行压力。虽然 2020 年 5 月份以来长期利率水平较低点有所抬升,但 750 日移动平均仍 处于下行通道中。长期来看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长期利率趋势性下行仍然是一种有一定可能性的情景假设。2 人身险和财产险保费增速最近三年明显放慢,重疾险销售处于平台期,车险则因为车险综合改革陷入负增长。3 中国保险公司还面临着互联网在大众市场客户和人才上的竞争。近些年来互联网保险增速明显快于行业平均增速,并且网络销售平台对保险公司具有显著的议价优势。中国保险公司发挥险资权益投资优势,产业并购正当其时:1 政策上正处于新一轮的 放松周期。2020 年 7 月 17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 事项的通知》,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按照偿付能力进行差异化监管,头部险企的权益投资 上限有所提升;2020 年 11 月 13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 项的通知》,取消了保险公司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的限制。2 险资资金充裕,头部险企权 益投资离上限仍有一定距离。截至 2020 年 9 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 20.7 万亿元,其中 股票和证券投资余额为 2.68 万亿元,占比仅为 13%。2019 年末主要上市险企的权益投资 占比大多在 15%~25%左右,距离上限还有一定空间。3 2020 年险资加大了对于高股息低估值金融地产股的配置,带来的财务回报相对有限,缺乏产业协同效应。借鉴全球公司经验,中国保险公司可以围绕保险主业核心、走产业并购的道路来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中国公司过去也有过成功的尝试,比如平安银行的建立、中国平安对汽车之家的整合以及中国人寿入股万达信息:案例:平安集团并购银行,打造综合金融账户入口平安对于银行领域的探索从并购两家中小银行开始,积累银行运营的经验,然后在 2011 年鲸吞深发展,并在 2012 年完成整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之一:2003 年平安与汇丰合作收购的福建亚洲银行,平安获得福建亚洲银行 73%的股 权,截至 2002 年末福建亚洲银行的总资产只有 327 亿美元,平安对于银行领域的探索由此展开;2006 年平安收购深圳商业银行 89.24%的股份,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成立新的平安银行,截至 2006 年末深圳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为 841.99 亿元人民币,新平安银行的体量相比于保险主业仍然很小。2008 年平安入股深发展,持股比例为 4.86%,成为深发展的第二大股东;2010 年平安先后通过协议转让和定向增发的方式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29.99%;2011 年 深发展再次对平安定向增发,平安持股比例达到 52.38%,完成对深发展的并购。 截至 2010 年末深发展的资产总规模为 7276 亿元人民币,平安的银行业务规模迅速做大。成功控股深发展以后,平安对深发展的高管团队进行了彻底的换血。Richard Jackson 2005 年加入平安集团,并从 2007 年开始担任平安银行的行长,见证了平安银行从无到有和后续扩张,在并购深发展后 Richard 也作为深发展的行长承接了整个整合工作。2012年新平安银行成立后平安从民生银行挖掘邵平担任行长,选择银行出身的高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保险与银行文化、经营理念的冲突问题,但同时也派遣了平安出身的孙建一担任董事长来保持集团对银行的控制。平安集团为平安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客户资源,客户资源分享的前提是统一的 IT 信息系统平台。2013 年,平安集团实现了合并后的平安银行统一的 IT 系统整合。整合后平安集团的客户数持续向银行迁移,2015-2019 年集团迁徙客户累计达到 1589 万户,其中财富客户数累计 21 万户,占银行新增客户的比重分别为 24%和 39%。平安银行也有效地反哺了寿险主业。个人业务上,银行作为账户管理者拥有更高的信用度,集团客户向银行导流后银行进行客户沉淀,然后通过银保渠道将客户导向寿险。银行的中高净值客户能够匹配高价值产品,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从 2015 年的 4.1%提升 至 2020 年的 17.7%,2015-2020 年新业务价值 CAGR 为 38%。团体业务上,以平安银行为核心的团体金融为保险资金提供了资产。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团体业务为个人业务提供资产余额达 1.21 万亿元,较年初下降 1.6%;为保险资金配置提供资产余额达 5,190.22 亿元,全年新增 1,479.06 亿元,同比增长 53.1%。案例:平安集团并购汽车之家,打造汽车生态圈2013 年平安通过成立平安好车进入汽车行业,但最终成效不佳。平安好车 2013 年成立,切入点是 C2B 二手车业务,发展初期集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规模扩张迅猛,截至 2014末线下服务网点 90 家,覆盖 27 个城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 C2B 汽车电商平台。但是平安好车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2016 年门店逐渐关停,最终被并入平安好车主。平安好车黯淡收场的原因除了二手车电商商业模式本身存在问题以外,平安当时互联网基因的欠缺和汽车专业能力的匮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经历平安好车的尝试后,平安转变思路收购汽车之家。2016 年平安收购澳洲电讯手中汽车之家 47.7%的股份,成为汽车之家第一大股东。并购完成后平安迅速完成了对汽车之家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换血,平安系陆敏担任汽车之家董事长兼 CEO。从经营结果上来看,汽车之家被平安收购整合后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好转,2016-2019 年归母净利润 CAGR 达到 37.6%。吸取平安好车的经验教训,管理层换血之后的汽车之家迅速砍掉了重资产、盈利困难的汽车电商和二手车业务,汽车之家的经营思路也重新回到了过往的轻资产流量变现。轻资产模式下汽车之家的盈利能力明显提升,销售净利率从 2016 年的低点 20.4%提升至 2019 年的 38.0%,与平安金融业务产生协同的在线市场业务收入 2017-2019 年 CAGR 达到 71%。对于平安来讲,除了获得丰厚的财务回报以外,汽车之家也成为平安汽车生态关键的流量入口和内容工厂。汽车之家是平安汽车服务生态的核心入口。汽车之家社区文化成熟且参与度高,拥有大量原创 PGC 内容,资料库及信息完善,是行业最大的高质量数字内容平台。从盈利模式看,广告和线索业务对平安生态依赖度低,且仍具备提升空间。随着传统媒介用户持续流失,汽车广告主的投放预算持续向互联网广告倾斜,平台作为独立流量入口地位稳固。金融变现仅是布局一隅,把握与产业融合的节奏是战略成功关键。从其由垂直内容平台转变为由数据/技术构建的汽车生态平台的“4+1”战略看,汽车之家未来的增长重心将逐步过渡至数据、交易和金融。除金融业务与平安深度绑定确定性较强外,数据和交易业务主要面向主机厂、经销商、二手车商,需要与产业链进行深度互动和协同。汽车产业链复杂,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和强大的 BD 能力。特别是在当前汽车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疲软的情况下,如何在维护客户关系和业务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是战略成功的关键。案例:中国人寿入股万达信息,推动大健康整合从 2018 年作为纾困资金成为万达信息股东开始,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四次举牌万达信息。截至 2020 年三季度,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万达信息18.21%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未来定增完成后预计中国人寿持有万达信息 24.15%的股份,继续强化股东地位。国寿对于万达信息的整合也是从更换高管开始。目前万达信息共有 6 名执行董事,除三位技术出身的董事以外,其余三位包括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均为国寿系。国寿系高管上任后很快聚焦于大健康领域开始了万达信息与国寿的战略协同,有效填补了国寿互联网健康管理领域的空白。2019 年 11 月成立了蛮牛健康,聚焦健康管理领域; 2020 年 10 月 16 日中国人寿与万达信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线了蛮牛健康 APP(2C) 和蛮牛伙伴 APP(2S),填补了国寿互联网健康管理的空白,同时赋能国寿庞大的代理人 团队。此外,万达信息与中国人寿签订了《日常关联交易框架协议》,计划未来三年完成关联交易 10/15.5/17.5 亿元。值得保险公司探索的产业并购方向中国保险公司虽已有产业并购案例和成功经验,但对于一些新兴的关键领域探索不足,从与保险主业产生协同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保险公司应继续在互联网产业链、健康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等领域寻找并购整合机会。互联网产业链:寻找线上和线下的闭环中国特有的平台经济叠加保险的“渠道为王”,拥抱互联网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保险的线上化是大势所趋,而流量平台和核心场景在用户触达上具备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在用户触达、产品定价、技术基础上都面临挑战。线上打线下、高频打低频是日益强化的趋势。生态平台作为全场景的高频海量用户入口,叠加高效运营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冲击。产品供给方面线上产品透明度提高,对线下产品定价构成压力,同时提高了线下展业的难度。互联网流量巨头已经深度参与了保险行业,在大众市场攻城略地。互联网参与保险行业主要有三种方式:1 参股保险公司,随着监管对于保险牌照的收紧,目前参控股保险公司的互联网巨头一共有四家,分别为阿里、腾讯、京东和滴滴;2 通过保险中介机构牌照进行保险销售。这是互联网企业参与保险市场的主流形式,目前在此领域阿里和腾讯具有规模优势,2019 年互联网人身险有 87.3%是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3 开展网络互助业务。截至 2019 年末相互宝用户数已经过亿,腾讯旗下的的水滴和轻松用户数也均已过千万。在过往与流量寡头的合作中,保险公司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与银保渠道类似,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渠道没有太高的议价权,作为稀缺流量资源的需求方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利润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渠道收走。以众安为例,众安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2019 年自有平台保费收入贡献仅为 7.6%,而公司费用率虽然相较 2018 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 46% 的相对高位,综合成本率为 113.3%,承保业务仍然亏损。保险公司可以尝试通过股权投资改变与超级流量平台合作的模式,同时可以重点关注垂直场景下中小互联网公司的并购机会。除了已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以外,还有大批的一级市场未上市标的,若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行业限制解除,保险资金可以在数量众多的标的中寻找机会。健康产业链:寻找健康险和健康生态的闭环互联网医疗是保险公司拓展健康管理业务的最佳切入点。健康产业链是多边、复杂的关系网,尤其是在以中国现在的医疗模式下,对接公立医疗体系、在数据和资金流上打通医疗产业链需要非常强大的政府资源和行业能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医疗是保险公司最佳切入点:1 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并且一级市场投融资活跃,保险公司更容易发现合适的投资标的;2 大型互联网诊疗平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客户资源,不需要保险公司再去做艰难的获客和资源对接工作;3 互联网医疗涵盖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和医疗信息化,保险公司客观上可以只通过并购和整合来构建健康管理闭环。参考联合健康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在健康管理的以下三个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健康管理与医疗机构: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健康管理是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起点,也是对接药品管理、医疗支付、康复管理等领域的中枢。目前国内的互联网诊疗头部平台主要包括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丁香园等,保险公司也可以考虑线下体检和私立医疗机构,来丰富自己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获取关键的数据。医疗信息技术:要构造健康管理闭环,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是必不可少的,数据也是保险定价、理赔、风控的基础。很多医疗信息化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医疗信息在医院、患者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互联。中国人寿对于万达信息收购便是保险机构投资医疗信息技术的一次尝试。此外从事医疗信息化行业的还有创业惠康、卫宁健康、东软等公司。医药电商:医药电商是最容易创造利润的部门,如果与保险账户相绑定也有望实现精准控费。此外医药电商也是一个相对高频的入口,积累的用户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具备很高的价值。目前国内医药电商的头部平台主要包括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及美团、叮当快药等。汽车产业链:寻找车险与汽车生态的闭环汽车后市场是与保险特性最匹配的汽车子产业,其中维修保养对于车险的控费减损至关重要,是车险市场未来最大竞争点之一:1 汽车维保的市场格局极度分散,4S 店仍然是主流维保渠道,保险公司在理赔端无法形成闭环,控费减损难度很大;2 车险价格战不可持续,未来比拼的是差异化服务,能够提供便捷高效且低成本的维保服务的保险产品将更具优势;3 保险公司已经在汽车后市场有所布局,如中国太保投资 e 养车、中国人保成立的邦邦汽服等。新能源汽车不仅冲击了传统汽车行业,伴随新能源车的发展出现的很多新趋势也将会对整个车险行业的经营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1 新能源车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汽车行业的前列,庞大的数据给保险定价提供了全新的定价因子;2 特斯拉等新能源车厂商采用直销模式,4S 店销售模式面临压力;3 特斯拉已经开始自营保险业务,虽然也有传统车企进入保险市场,但更多的是拿中介牌照做渠道生意。新能源汽车更加信息化,丰富的驾驶信息让车险定价“千人千面”成为可能。事故发生率与个人的驾驶习惯有密切的关系,从人定价是更为精准的定价策略,做好细分定价能够帮助保险公司获取风险更低的优质客户。但是过去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在国内从车定价还是主流方式。特斯拉等新能源车具有更高的信息化程度,对于车主驾驶行为数据的收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保险公司如果能够拿到详细的驾驶数据,便能更准确地刻画用户的风险画像,培养细分定价能力。为了给车主提供更加廉价的保险,特斯拉已经进入保险行业。特斯拉最开始进入保险行业选择的是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险种,但是无论是产品的定价还是销售都是保险公司负责运营,与其他公司经营的特斯拉的车险相比 InsureMyTesla 系列产品也没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2019 年特斯拉在加州推出自营保险,官方宣称比同业保费要低 20%~30%。2020 年三季度业绩会上,Elon Musk 表示未来保险业务价值会占整车业务价值的 30%~40%。保险公司可以考虑切入以下三个领域进行投资,抓住汽车产业链的机遇:汽车后市场:可以重点关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标准化和透明度较高的 O2O 汽车维保、配件平台,比如途虎养车、汽车超人、新康众等。上游汽车制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程度高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车联网与车载设备:最直接和优质的是 2C 端能够获取到用户驾驶信息的地图信息和车载设备提供商,如地图导航领域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四维图新等,以及车载设备领域的小米、360 等;2B2C 的 OBU 厂商和车联网企业如千方科技、鸿泉物联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风曰

证券行业专题研究报告:聚焦富途,解析跨境互联网券商崛起之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许盈盈)1、跨境互联网券商:具备高成长性的独特赛道2019 年 3 月,富途控股和老虎证券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以其独特的细 分赛道和高成长性引发资本市场对于跨境互联网券商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券商相 比,互联网券商在用户体验、技术设施、运营效率及营销方式等方面的优势显著, 据 Oliver Wyman 数据显示,全球在线证券市场规模从 2012 年 12.3 万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37.7 万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速达 20.6%,带动在线证券交易渗透率从 15.8%提升至 35.0%。跨境互联网券商则是处于更加优质独特的细分赛道,以富途 证券为例,聚焦于港美股市场,主要目标客群定位为具有跨境投资需求的中国新 兴富裕群体,以及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等持牌经营地区的零售投资者。基于我国 居民财富的稳步增长和境外资产配置需求的持续提升,我们认为此细分赛道正处 于高速增长阶段,有望进一步拓宽券商的展业空间。1.1、需求端: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强劲增长居民财富稳步增长,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愈发强烈。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逐 步提高,大众富裕阶层投资者数量及资产规模的双重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 投资及资产配置需求的提升。据 Oliver Wyman 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的海外可 投资资产从 2012 年的 0.2 万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1.4 万亿美元,CAGR 高达 38.3%,但海外资产占可投资资产总额的比例仅为 5.7%,仍明显低于海外发达国 家的 20%-40%,海外资产配置具备较大提升空间。Oliver Wyman 预计 2023 年中 国内地居民的海外可投资资产将有望增长至 4.4 万亿美元,对应 CAGR 为 25.7%, 海外渗透率有望提升至 10.8%。其中海外股票配置金额将由 2018 年的 0.3 万亿美 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0.8 万亿美元,对应 CAGR 为 25.8%。分区域来看,中国香港和美国是境外投资最受欢迎的两大市场。据国家外汇局统 计数据显示,中国对外股本证券投资资产由 2015 年的 1687 亿美元增长至 2020H1 的 4105 亿美元,CAGR 为 18.2%;其中,中国香港和美国的投资规模 CAGR 分别 为 41.5%和 8.9%。截至 2020H1,中国香港和美国两大市场占比我国对外股本证券 投资总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49.5%和 23.2%,合计占比高达 72.7%。随着新经济企业 持续涌现,阿里、京东、网易等众多优质新经济中概股纷纷选择在中国香港、美 国上市,投资者分享新经济成长红利的需求愈发强烈;且相较于内地 A 股市场, 中国香港、美国资本市场发行、定价、交易和退市机制等更为成熟完善,专业机 构投资者占比较高,对内地投资者的吸引力日趋提升。内地投资者也逐步成为港股、美股线上零售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方。内地投资者 的港股线上零售交易额由 2012 年的仅 47 亿美元,快速增长至 2018 年的 1367 亿 美元,占比港股线上零售交易总额的 11.7%,CAGR 高达 75.4%;内地投资者数量 也由 3.98 万人提升至 41.32 万人。内地投资者在美股线上零售市场的交易额由 69 亿美元提升至 2881 亿美元,占比美股线上零售交易总额的 3.8%,CAGR 高达 86.3%。据 Oliver Wyman 预计,至 2023 年,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美股市场的线上 零售交易额占比将分别增至 19.8%、9.8%,对应 CAGR 为 25.8%、26.2%。1.2、供给端:跨境互联网券商有效解决传统渠道的痛点目前可供内地个人投资者选择的境外投资方式主要有四种:1)通过港股通机制进 行交易;2)购买 QDII 基金间接参与交易;3)在港/美本地券商开户直接交易; 4)在跨境互联网券商开户交易。前三种传统跨境证券投资方式在开户门槛、投资 标的、交易时间及交易费用等方面均未能较好满足客户全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而跨境互联网券商有效地解决了其痛点问题:开户门槛:传统渠道开户门槛高,开户流程复杂。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均需 在开通前20个交易日内的日均资产不低于50万元,对普通投资者门槛较高; 而在港/美本地券商开户,需要准备签证、境外银行卡以及地址证明等大量材 料,且审核流程往往需要数周。跨境互联网券商通常 0 门槛且开户流程简便, 以富途和老虎为例,两者都为 0 门槛开户;且用户只需要准备身份证原件, 按网上操作指引 5 分钟即可完成在线注册流程。投资标的:传统渠道投资标的有限。沪港通只能投资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数 的成份股、A+H 股上市公司的 H 股;相较沪港通,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增加了 市值 50 亿港元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截至 4 月 6 日,沪港通、 深港通下港股可投资标的分别为 362 只和 519 只。QDII 基金投资标的为一揽 子投票组合,无法购买指定个股;截至 4 月 6 日,我国 QDII 基金的数目为 170 只,资产规模 1360 亿元,仅占比公募基金总额的 0.64%。而跨境互联网 券商投资交易标的不受限制,以富途和老虎为例,除了港美股外,还支持期 权、期货、窝轮、牛熊证、新股等丰富品种交易。交易时间:传统渠道交易时间受限。沪港通和深港通仅在 A 股、港股市场同 时开市时才可以交易,QDII 基金仅在 A 股、港/美股同时开市时可以交易, 且受国内外节假日的双重时间限制。而跨境互联网券商交易时间灵活,仅需 在当地市场开市时即可交易,不受国内时间及节假日限制。交易费用:传统渠道交易费用较高。港美本地传统券商通常交易费用较高且 存在汇率风险。跨境互联网券商交易费用较低。以港股券商佣金为例,传统 中资券商的佣金收费为 0.10%-0.30%,而富途证券的交易佣金率为 0.03%。1.3、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金融服务前景可期监管面向跨境互联网券商态度有待明确,业务经营尚存局限。目前我国资本项目 下的外汇收支尚未完全开放,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个人结汇和 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为每人每年等值 5 万美元。关于跨境 互联网券商的合法性问题也有待明确,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境 外证券经营机构在境内经营证券业务,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外 汇局也多次表示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银行、证券、保险、支付等跨境金融服务,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要严查重罚跨境“无照驾驶”。因此,受不具备境内经营牌照 的影响,当前跨境互联网券商的服务对象存在局限性,业务经营存在灰色地带。随着我国持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高水平资本项目开放,跨境金融服务的前景可 期。近年来,外汇局持续深化改革,包括改革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RQFII、 QDII)、推出两地互联互通机制(沪深港通)、落实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加快 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推出债券通/理财通、推出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 业(QDIE)试点等一系列措施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21 年 2 月,国家外汇 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叶海生表示“研究有序放宽个人资本项下业务限制”,其 中首次提及“研究论证允许境内个人在年度 5 万美元便利化额度内开展境外证券、 保险等投资的可行性”,预计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全球化配置趋势将提速,进一步 拓宽跨境综合金融服务的展业空间。2、 迅速崛起的数字化金融科技集团——富途控股2.1、跨境交易突围,金融科技生态圈逐步完善富途证券成立于 2012 年 4 月,是一家专注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港股、美股交易 服务的跨境互联网券商。2009 年,富途团队开始从零了解香港市场和券商运作规 则,并着手组建港股交易团队,从用户角度去深度体验交易和了解市场。历经多 年研发,2011 年 12 月富途自主研发的港股交易系统一次性通过港交所认证,并 成为市场上响应速度最快的港股交易系统。2012 年 4 月富途证券在香港注册成立, 同年 10 月获香港证监会发牌正式对外营业;随后分别于 2014 年、2015 年、2017 年获得腾讯、经纬和红杉三大国际顶级投资机构三轮投资的重磅加持。2019 年 3 月,富途证券母公司富途控股(FUTU)正式挂牌美国纳斯纳克交易所,成为中国 首家海外上市互联网券商。富途证券定位数字化金融科技企业,提供覆盖多市场的全数字化在线交易平台, 致力于变革投资体验。公司采用“自主申请、直接持牌”的经营模式,截至 2021 年 3 月,富途证券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 1/2/3/4/5/7/9 类牌照资质(中央编号: AZT137)、美国证券经纪牌照和清算牌照以及伦交所和绿宝石交易平台会员资格 等 35 张金融牌照与资质,实现主流金融市场全面持牌;业务范围覆盖港股、美股、 A 股通三大资本市场,包括股票、ETF、期权、窝轮、牛熊证、新股等丰富交易品 类;聚焦于新兴的中国富裕群体(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海外地区华人用户), 通过旗下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富途牛牛”为用户提供交易结算、行情资讯、财 务数据、财经要闻、互动社区等一站式服务,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互联网券商。2.2、互联网基因淳厚,创始人拥有绝对控制权富途证券隶属于母公司富途控股,创始人李华先生拥有绝对控制权。公司互联网 基因淳厚,创始人李华先生 2000 年加入腾讯,是腾讯第 18 号员工,曾任腾讯多 个高管职位,是腾讯 QQ 早期研发参与者、腾讯视频创始人,在腾讯工作期间发 行 23 项国内外专利,2008 年获深圳市政府颁发的“创新人才奖”。富途控股采用 双重股权架构(AB 股),AB 类股票享受同样的股东权益,但每一份 B 类普通股 的投票权相当于 20 份 A 类普通股的投票权,截至 2021 年 2 月末,李华先生持有 3.54 亿股 B 类普通股,0.5 亿股 A 类普通股,持股占比 37.2%,投票权占比高达 68%;腾讯自 2014 年 10 月以来三轮领投富途,是公司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当前 持股比例为 22.8%,投票权占比为 27.9%。背靠腾讯,助力富途在互联网证券蓝海中脱颖而出。腾讯不仅为富途的经营发展 提供了资金基础,更是提供了技术、管理、品牌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支持,2018 年 12 月,富途控股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腾讯在线平台进行内容、云、 ESOP 服务及管理、人才招聘和培训等领域的合作,并持续探索与金融科技相关产 品和服务领域的潜在合作机会,拓展双方国际业务布局。在技术方面,2014 年 5 月,腾讯云便与富途展开深度合作,为富途客户提供 稳定快速的网络接入服务;2015 年 4 月,富途启用腾讯云虚拟私有云服务, 再度提升内网路由效率。2018 年 12 月,富途和腾讯云及香港电讯合作推出 香港首个金融专有云——富途金融专有云,为用户提供更为快速及安全稳定 的金融服务体验。腾讯云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优势技术能力与富途证券业务上的专研相得益彰,助力富途打造安全可信的互联网证券服务,这也是富 途始终秉持的重要目标。据公司 2020 年财报数据显示,2017-2020 年富途从 腾讯采购设备、云服务及 SMS 服务费用分别为 880 万、1590 万、5850 万和 5660 万港元。在管理方面,腾讯帮助富途建立薪酬服务体系、长期激励体系、职级晋升体 系以及企业文化等,富途大学培训体系也是腾讯协助建立的,这使得公司深 度受益于腾讯在企业管理上的经验和沉淀,因此富途自创立开始便打上了深 深的“腾讯烙印”,富途秉承“体验至上、用户第一”的发展理念,始终坚 守“关注用户价值”,这与腾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不谋 而合。在品牌方面,作为腾讯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富途深度受益于腾讯的品牌价值, 腾讯允许富途使用腾讯品牌为公司背书。富途在 QQ 钱包/浏览器、微信搜索 等入口均有出现,在获取广大用户流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得到腾讯品牌授 权后的背书价值,从而在极大程度上缓解用户对于资金转账的不信任问题。2.3、业绩持续高爆发,增长动力强劲居民境外配置需求强劲增长,叠加互联网渗透率持续提升,带动公司业绩高增长。 自 2016 年以来,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均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营业收入自 2016 年 的 0.87 亿港元高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33.11 亿港元,CAGR 高达 148%;净利润更 是由 2016 年的亏损 0.98 亿港元大幅扭亏为盈,至 2020 年实现盈利 13.26 亿港元, 其中 2018 年、2020 年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1810%、700%。公司业绩高增长的主要 原因在于:1)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叠加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中国 投资者对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强劲增长;2)线下证券交易向线上转移的趋势加快, 互联网券商渗透率持续提升。此外,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及客户数量的增长,数字化平台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毛利率水平由 2016 年 48%大幅提升 30.8pcts 至 79%,净利率水平提升至 40%,ROE 近三年来均保持较 高水平,2020 年已升至 24.4%,较去年同期增长 15.3pcts。营收结构日趋多元,佣金收入占据半壁江山,利息收入迅猛增长。富途的业务以 股票交易和清算、融资融券服务为主,还包括财富管理、市场数据及资讯、社交 以及员工持股计划(ESOP)解决方案、IPO 分销等企业服务。其中股票交易清算 产生的佣金收入和融资融券产生的利息收入合计贡献 90%以上的营收,为公司核 心主业,2016-2020 年合计占比分别达 92%、93%、95%、92%、89%。交易佣金及手续费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 年公司交易佣金及 手续费收入 0.74 亿港元,占营收比重高达 86%;公司客户数量与交易金额的 双双增长,带动公司交易佣金高速增长,2020 年达 19.90 亿港元,CAGR 高 达 127%。交易佣金占营收比重逐步下降至 60%,主要系公司持续拓展业务范围,营收结构日趋多元化,但佣金收入始终占据半壁江山。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保证金融资和证券借贷服务的利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 收入和 IPO 融资利息收入等。自公司 2017 年推出融资融券业务以来,利息收 入呈现翻倍增长态势,由 2016 年的仅 0.06 亿港元跃升至 2020 年的 9.66 亿 港元,CAGR 高达 259%;营收占比由 7%逐年提升至 29%,成为公司重要的 业绩增长点。其他收入:主要包括 IPO 分销、企业公共关系服务及 ESOP 管理服务收入等。 公司力争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持续扩大业务范围:2019 年推出企业服 务品牌——富途安逸,为 B 端企业用户提供 IPO 分销、IR、ESOP 期权管理 等一站式服务;2019 年 8 月正式启动财富管理业务“现金宝”,2020 年 11 月正式升级推出“大象财富”平台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独立平台。2020 年公司 实现其他收入 3.55 亿港元,占比总营收的 11%。3、 科技实力&运营能力领先,构筑坚固的护城河3.1、用户维度:付费客户高速增长,客户质量优异互联网券商最核心的价值就是 C 端流量,用户规模决定长期发展空间。富途证券 的发展历程符合典型互联网券商的成长路径,首先发轫于经纪业务,借助于轻资 产、低成本运营的互联网优势吸引流量,沉淀庞大的用户规模;进而在做大经纪 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延伸至信用业务和财富管理等多元化服务,因此用户规 模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的长期发展空间。富途新开户数及付费转化率均保持超预期的高速增长。公司注册用户、开户客户 和付费客户数1分别由 2016 年的 320 万、14.8 万、3.5 万,快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1190 万、142 万、51.7 万,CAGR 分别高达 39%、76%、95%。其中 2020 年公司 净新增 31.8 万名付费用户,同比增速高达 160%,这主要得益于港美股市场持续 波动,更多新投资者和新资本入场;以及中概股回归潮,尤其是在科技、生物技 术和财富管理领域。2016-2020 年公司开户客户占注册用户比例由 4.6%提升至 11.3%;付费客户占开户客户比例由 23.9%大幅提升至 36.4%,付费转化率稳步提 升,且 2019Q1 以来富途客户留存率始终维持 98%的高水平。客户质量优异,户均资产和换手率均较高。从用户画像来看,富途付费客户平均 年龄为 34 岁,其中约有 38%的客户从事互联网或金融行业,高学历用户超 95%, 汇聚一二线城市行业精英。港美股投资的资金及专业门槛天然对富途的目标客群 进行了筛选,从事港美股交易的大多为年轻、中高净值的用户群体,且其财富规模也处于快速成长期。从户均资产来看,2020 年富途客户户均资产规模达到 55.19 万港元,同比增加 25.7%,远超国内大多数券商的户均资产规模。付费客户数量 叠加户均资产的双重拉升,带动公司客户总资产强劲增长,由 2016 年的 155 亿港 元快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2852 亿港元,CAGR 高达 107%。从换手率来看,2019 年客户季度换手率在 258%至 359%之间,年度换手率为 1002%;2020 年以来客户 季度换手率有所提升,2020Q1-Q4 分别为 602%、452%、505%、424%,年度换手 率达 1214%。相较于传统券商,我们发现富途在获客方面的核心优势在于:1)互联网轻资产模式带来的低成本运营、低佣金竞争优势。富途证券采取线上交 易为主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而线下营业网点租金和日常运营支出较少,从而使公 司节省大量的铺设线下营业网点及招募证券经纪人的成本;且随着经纪业务规模 及客户数量的增长,数字化平台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进一步摊薄各项费用开支。 低成本运营优势保障了富途能够持续收取较低的在线交易佣金率,从而引导大量 价格敏感性用户进行开户交易。港股方面,传统券商交易佣金率为千分之 1 至千 分之 3,而富途佣金率仅为万分之 3(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的 1/5),加 15 港元单 笔的平台使用费,并为高频交易者提供更优惠的阶梯式收费,极大程度上节省了 用户的投资成本;同样为互联网券商的老虎证券佣金率也仅有万分之 2.9。美股方 面,传统券商的佣金率为千分之 1 至千分之 5(即每股 1-5 美分),而富途的每股 交易佣金仅 0.49 美分,老虎证券仅 0.39 美分。A 股通方面,富途的佣金率也仅为 万分之 3(最低 3 元)。2)强有力的营销推广,获客方式精准多样。相较于传统券商,富途高度重视营销 推广,销售费用持续大幅增长,2020 年销售费用高达 3.85 亿港元;销售费率维持 在 11%-16%,而传统券商通常不足 5%。我们以“销售费用/净新增付费客户数” 来表示获客成本,可以看出富途的季度平均获客成本自 2019Q3 以来呈现明显的 下降趋势,由 3250 港元稳步下降至 2020Q4 的 1141 港元;年度平均获客成本也 由 2019 年的 2512 港元下降至 1210 港元,随着公司市场份额提升,获客成本显著 下行。富途的获客方式精准多样,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市场推广活动、精准营销、 口碑推荐、第三方引流和企业服务等方式。在中国香港,获客方式主要包括线下+线上+KOL 引流,线下在目标客户集中 的地区(如中环)铺设大量广告;同时与知名品牌联合跨界营销,如今年 2 月 富途与兰博基尼联袂发布大片,重点宣传富途 APP 既快又稳的交易体验。线 上在社交媒体、财经论坛等进行内容铺设,并与财经类 KOL 合作获取流量。在中国内地,获客方式主要有三种:给企业提供 ESOP 解决方案,将企业员 工转化为富途客户;针对有海外上市计划的新经济公司,将这些公司员工转 化为客户;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准确对接到“有海外资产的中国 人”,通过投教课堂推广(如科普港美股投资方法)、与品牌相关的广告(如 公司业绩、新上线业务、优惠活动等)来吸引客户。富途对新用户开户及老用户拉新均给予奖励,增强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并激励老 用户主动传播。当前富途新开户用户可获得 180 天港股免佣;首次入金或转仓满 2 万港元,可获得抽奖机会 1 次(最低可获得 130 港元小米股票卡,最高可获得 1000 美金特斯拉股票卡)加赠基金收益券 1 张(添利收益率 15%,添利天数 3 天)。 老用户邀请新用户开户,可获 1 周港股免佣;被邀请人首次入金或转仓满 2 万港 元,可获得 200 港元腾讯股票卡,且奖励根据邀请人数递增。3)着力打造特色业务,在港股打新市场建立领先优势。2020 年共有 144 家公司 赴港 IPO(包括以阿里、网易、京东等优质新经济中概股),首日收盘上涨概率达 60.42%,首日平均涨幅 18.19%,首日一手累计收益可高达 16.34 万港元,2020 年 港股打新年化收益率高达 327%,投资者对于港股打新的热情火热增长。富途抓住 中概股回归潮及优质独角兽和新兴企业上市潮,着力打造出自身在港股打新市场 的领先优势,打响品牌口碑: 在富途牛牛 APP 上重点推出“新股认购”专栏,设置“认购记录、大 V 观点、 专题资讯、打新课堂、新股报告、新股日历、新股盈亏”7 个一级菜单,以“打 新课堂”为例,内容涵盖“走进新股世界、小白打新指南、锁定打新收益和 打新终极心法”四大模块,从港股打新的基础认识到进阶投资指南,再到实 操攻略均可轻松找到答案。 富途在 2019 年 8 月获取香港证监会 7 号牌照后,立即自研推出暗盘交易,可 以实现新股再流通,锁定收益、及时止损,为新股走势提供参考等多项功能; 还提供充裕的孖展额度,最高融资认购支持 20 倍杠杆。截至 2 月 4 日,快手 -W、泡泡玛特、蓝月亮、医渡科技和农夫山泉是富途暗盘成交金额 Top5 的 股票,富途暗盘成交额占比上市首日成交额比重为 1.95%-6.45%。 3.2、产品维度: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强化用户粘性富途致力于以科技赋能券商,打造极致用户体验,客户交投活跃度稳步提升。富 途平台的年度交易金额由 2016 年的 1959 亿港元高速增长至 2020 年的 34636 亿 港元,CAGR 高达 105%;单季度交易金额由 2019 年的季均 2200 亿港元大幅翻 倍跃升至 2020Q4 的 12100 亿港元,同比增速达 438%。公司客户日均收入交易量 (DARTs)同样由不到 10 万笔增长至 2020Q4 的 46.2 万笔,同比增长 340%。2020 年 7 月,富途成为首家跨入港交所 A 组券商行列的以零售业务为主的券商,此前 港交所 A 组券商主要包括以机构客户为主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等国际大投 行。据公司 2020 年度业绩发布会披露,2020 年四季度富途港股交易额市占率已 达 2.6%,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全链条自主研发,持续研发投入&尖端技术人才储备,夯实技术和研发护城河。 公司自 2009 年开始进行底层系统构建,从前端 APP、中台交易到后端清算的一整 套系统均为自主研发,投资平台已形成高度自动化、多产品、多市场的科技闭环, 系统在可扩展性、敏捷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显著领先于同业竞争者。借 助于全链条的自主研发能力,富途持续解决用户在开户、资金出入、行情、交易、 资讯、结算等各个环节遇到的痛点问题。2016 年以来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总费用始 终保持 40%以上,为公司最主要的费用投入方向,其中 2020 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96%至 5.13 亿元,占比总营业费用的 45%;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也维持在 70% 左右,2018-2020 年富途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 65%、74%和 70%。富途的根本发展思路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科技手段打造极致用户体验:1) 简化开户流程,优化交易体验。2018 年 7 月,香港证监会发布《致中介人的 通函——在网上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允许券商进行线上见证开户,富途 迅速响应政策,仅用 10 日就完成整套网上开户服务流程的设计、开发与测 试,成为第一家在香港提供全线上开户服务的在线券商。投资者仅需 5 分钟 即可完成在线注册流程,之后等待 1-2 个交易日通过线上见证完成开户流程。 入金方式灵活多样,支持 eDDA 快捷入金、银证转账、FPS、网银等多种方 式,且全程中文指引并配备专属服务经理,流程清晰简单。此外,富途交易 执行流程迅速便捷,2021 年 1 月富途一次性投入 1500 万港元,将港股交易 通道扩容 150%至 500 条,每秒可处理 1000 笔交易订单,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保障客户畅享极速交易。 2) 打造社区生态“牛牛圈”,强化用户粘性。社区/社群在提升用户活跃度、促 进业务渗透转化、延长用户投资生命周期以及沉淀社交数据、加强情感连接 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富途数据显示,2021 年 2 月富途 APP 日活用 户数首次突破 100 万,当月每个交易日的平均 UGC 产出量约 31 万,每实盘 晒单交流超 3000 条。富途构建的社区生态在满足用户交流需求的同时,培育 私域流量,打造公司独特的护城河和壁垒;进而成为业务扩展长期、可沉淀 的转化抓手。2) 基于大数据挖掘用户需求,交易产品覆盖率不断拓宽。通过对目标用户的数 据和使用习惯分析来深度挖掘用户对于投资产品端的需求,从最初的港美股 正股,到期权、期货、窝轮、牛熊证、ETF 等丰富交易品种,公司 2021 年 1 月最新上线富途环球期货,包括香港股指及个股期货、美国 CME 指数/商品/ 外汇/国债期货及新加坡富时 A50 期货,并计划于 2021 年继续推出包括人民 币期货、新加坡本地股票交易、REITS 投资等,持续拓宽可交易产品范围, 满足用户多元化、全球化投资需求,同时将单一的经纪交易平台逐步升级为 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公司竞争力。3) 领先的研发实力保障产品高频率迭代更新,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富途终端产 品涵盖 MAC、iOS、Android、Windows 等全平台覆盖,保持核心后台系统每 周更新、零售平台至少每月更新的敏捷频率。2020 年,即富途成立的第 8 年, 客户端合计完成 86 个版本迭代,更新了 3900 个产品特性和技术需求,整体 服务可用性达到 99.96%。3.3、变现维度:拓展多元化服务,深度挖掘单客价值拓展多元化服务,融资融券业务迅速增长。2016 年 7 月,富途港股融资业务正式 上线运营,2017 年 2 月美股融资融券业务全量发布,2018 年 7 月开始为沪深港通 股票提供融资业务。据公司公告显示,2020 年富途分别为 16.9 和 12.1 万名客户 提供了在香港联交所和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的融资服务,并为 3.3 万名客户提供 了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的融券服务,全年富途交易客户中共有 50%使用了融资融 券服务。受益于客户数量及交投活跃度的迅速攀升,公司两融余额逐季提升,从 2016 年的仅 1.3 亿港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95 亿港元,增长超 150 倍;融资融券余 额占比客户总资产的比例增长至 6.8%,助推公司利息收入由 2016 年的 0.06 亿元 提升至 2020 年的 9.7 亿元,CAGR 高达 259%,利息收入占总营收比例由 7%提升 至 30%。打造“大象财富”子品牌,升级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富途收入结构已从以佣金为 主,逐步升级为以交易佣金和利息收入双轮驱动,长期来看,富途将进一步拓展 基金销售等财富管理业务,从以客户交易量和换手率为驱动的零售互联网券商模 式向以客户 AUM 增长为驱动的综合财富管理模式升级。富途财富管理业务正式 布局于 2019 年 8 月推出的“现金宝”,2020 年 11 月正式升级为财富管理子品牌 ——“大象财富”,凭借 0 费率、便利快捷、高流动性、合规安全和超低投资门 槛等突出优势,其资产管理规模迅速增长。截至 2020 年末,富途大象财富的客户总资产规模已突破 100 亿港元,同比增长 69%;总客户数超 4.2 万名,占付费客 户总数的 8.1%,仍有极大的渗透空间。富途赋予财富管理业务重要的战略地位, 将财富管理和经纪业务在组织架构上置于同样的高度,未来将着力打造大象财富, 力争在 3-5 年内升级成为明星品牌。持续丰富产品矩阵,以数字化驱动财富管理。富途大象财富已构建起现金宝、短 期理财、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私募基金等丰富品类,并与全球 39 家资产管理公 司强强联合(包括摩根士丹利、贝莱德、富兰克林、汇添富等顶尖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富途在港美股市场的平台优势和顶尖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累计为客户 盈利超 3 亿港元。得益于领先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富途坚持以数字化驱动财富管 理,打造一站式资产配置平台:在产品体验上,富途搭建了全套线上流程,通过富途牛牛 APP 即可完成开户、 入金、申购、赎回、查看基金要素和产品信息等全套操作;富途现金宝打通 了基金理财与股票交易的壁垒,无缝对接证券/基金账户,资金赎回后可立即 用于股票交易/认购新股,闲置资金自动转入现金宝生息;并率先上线直播功 能,通过直播开展投教、线上路演等活动,拉进投资者与基金经理的距离, 2020 年富途牛牛平台上共举办了 39 场直播会议。在产品功能上,富途不断进行产品功能的创新和优化,陆续上线预约购买、 基金对比、基金定投、基金组合等丰富的产品功能,其中“基金组合”是由 专业组合主理团队根据投资目标和策略构建的基金组合,投资者购买基金组 合相当于投资一揽子基金,目前上线的基金组合包括 TMT 精选组合、精选股 票基金组合、均衡配置基金组合等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此外,通 过富途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用户交易和行为数据,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和投资偏 好,从而为用户做出个性化/定制化的投资产品。伴随着公司业务结构逐渐多元化,以及交易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带动公司单位交 易量的综合佣金率稳步提升,从 2016 年的万分之 3.80 提升 1.94bp 至 2020 年的 万分之 5.75;同时也带动公司单客收入稳步提升,由 2016 年的 2454 亿港元提升 至 2020 年的 6407 亿港元,持续深度挖掘客户价值。4、延伸布局 B 端机构业务,与 C 端构建生态联动布局 B 端机构业务,富途安逸为企业提供 IPO+IR+ESOP 多重价值,致力于做新 经济企业的长期陪伴者。富途控股于 2019 年 5 月 8 日推出企业服务品牌——富 途安逸(FUTU I&E),主要为企业提供 IPO 分销、IR、ESOP 期权管理等一站式 服务。富途聚集了超 1300 万零售投资者、覆盖港美股上市公司超 400 家,在为企 业传递投资价值及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为零售业务提供了优质的获客渠道,构 建起 B 端机构业务与 C 端零售业务的有机生态联动。IPO 分销业务:连接企业与投资者,为企业提供流动性,助投资者轻松参与线上 打新。港美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不足 10%,因此境外 IPO 普遍存在市场流动性 差、IPO 阶段零售认购人数及认购量不足、投资者关系维护方式落后等问题,富 途凭借庞大优质的用户基础及出色的产品运营能力,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全流程的 IPO 分销服务:上市前: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沙龙活动、投资者教育等形式向 1100 万余高薪 高知阶层的港美股投资者预热曝光企业信息,提升品牌知名度;认购期:向投资者提供便捷的认购渠道,在富途牛牛开设“新股中心”专栏、 推出暗盘交易、支持孖展融资打新等,全方位满足投资者线上打新需求,同 时为企业提供充足流动性; 上市后:提供 IR 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图文、动态资讯、视频直播、企业号、 发布会、财报等组合拳全方面传播,多维度持续向上千万投资者批量传递企 业价值;并定制专业营销方案,连接多家专业财经媒体,源源不断地产生市 场关注度和交易量。员工持股计划(ESOP):科技赋能&互联网产品思维构筑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 粘性,将是未来获取优质潜在零售客户的重要渠道。ESOP 解决方案越发成为公 司激励员工发挥主动性的长期绩效激励措施,尤其是新经济公司,然而新经济公 司对于 ESOP 的要求极高,包括股权激励规模大、行权咨询量大、对 B 端管理系 统要求高、对 C 端产品和客服支撑能力要求高等,传统 ESOP 服务难以满足新经 济公司的需求。富途安逸开发的 ESOP 系统充分体现“科技赋能+互联网产品思 维”,为新经济企业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一站式管理,包括上市前的 VIE 架构搭建 /股权激励设立、授予员工激励、税务筹划和信托建立到上市后的外汇报备、个税 代扣、行权结汇等全流程服务闭环,有效解决了传统 ESOP 服务上市前后数据断 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富途 ESOP 是基于服务导向的,其重要战略 意义在于构建富途与企业客户之间强有力的联系和稳固的互信,进而助力富途获 取这些新经济公司背后的优质潜在用户,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18 年新增付费用 户中 18%来自于 ESOP 业务的推动。富途安逸深受 TMT、新造车与物流、生物医药及大型实体企业等众多行业龙头青 睐。截至 2020 年末,富途港美股 IPO 分销及 IR 累计服务客户共 105 家,包括特 斯拉、小鹏、贝壳等;ESOP 解决方案总客户数达 159 家,包括泡泡玛特、荣昌生 物、同城艺龙、腾讯音乐等优质新经济企业;“富途打新百亿俱乐部”成员增至 22 家;超 400 家港美股上市公司入驻富途企业号,其中 45.5%的美股中概新股入 驻企业号。5、深耕港美股,积极拓展国际化版图深耕本地市场,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富途深耕香港本地市场多年,据公司财报 显示,2020Q4 香港付费客户数同比大增 260%,创上市以来最高单季同比增速(已 连续多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高于总付费客户数 160%的增速;Q4 期间净 增 9.8 万名付费客户,其中香港和海外地区占比过半。除香港市场外,富途美股 业务的领先优势也不断扩大。2020Q4 富途平台实现总交易金额 12100 亿港元,其 中美股交易额高达 7836 亿港元(1011 亿美元。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占比达 65%; 2020 年富途在香港联交所和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赚取的交易佣金及手续费收入 分别占比总营收的 21.4%和 38.7%(而 2019 年分别为 24.7%和 23.4%,2018 年分 别为 28.0%和 22.3%)。2020Q4 期间,名创优品、雅乐科技、逸仙电商等近 20 家 美股公司相继入驻富途企业号“高管面对面”,目前共有 100 多家美股上市公司 入驻富途企业号,包括特斯拉、蔚来、腾讯音乐等明星企业,成功举办多场直播 路演活动,与投资者建立起高效、精准的沟通渠道。同时为美股投资者提供 24 小 时美股资讯、免费开放美股 LV2 高级行情,不断为用户解决行情、交易、社交和 资讯等方面的痛点。进军新加坡市场,为开拓东南亚版图奠基。2021 年 3 月 8 日,富途正式在新加坡 成立东南亚总部,意味着富途国际化发展迈向另一重要里程碑。新加坡当地有超 百万的个人投资者,且华人占比超 50%(截至 2020 年末,新加坡总人口约 570 万 人,其中华人达 301 万);但区域原有的券商服务、技术水平和用户体验发展滞 后,富途凭借极致的全线上一站式投资体验,有望重塑本地市场格局,贡献增量 市场空间。董事长李华在 2020 年财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自在新加坡开放测试以 来,富途在产品体验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广受好评,短期内成功积累数量可观的用户(目前预计获客成本约 2000 港元,随市场份额提升,成本有望下行),有望成 为业绩另一增长引擎。公司预计 2021 年新增付费用户 70 万人,其中 80%来自大 陆及中国香港,20%来自海外新加坡和美国市场,对应付费客户增速高达 135%。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夔谓铉曰

投资界恶意套利已成市场毒瘤 高瓴资本张磊该怎么办?(文字稿)

来源:经济学家圈在10多年前风险投资的名单上,你几乎见不到高瓴资本的名字,而现在它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甚至是和腾讯阿里并列的风险投资三大巨头之一。高瓴资本并不迷恋风险投资,它两只脚其实是踏在二级市场,挟二级市场以令一级市场。一方面,他买着股票、做着并购,比如买格力、百利鞋业、飞利浦的家电业务,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各种公司的定增募资,成为各种行业龙头公司的战略投资者。一个商业界的明星机构和明星人物,他们的选择对于整个社会的年轻人的选择有极大的影响。过去这些年风险投资制造的巨大的泡沫,这种套利的游戏对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一个影响,打破了一个必要的平衡。大家不再安心于平凡,不再安心于努力工作,而是希望一夜暴富,这种现象的形成和现在风险投资整个行业进入到了死胡同有关系。所谓的风险投资就是投资新技术、新经济的风口,而中国经济的特点恰恰是传统经济很不发达,还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传统经济其实还很活跃。而新经济有机会,但是比起参与新经济来谋取暴利的这些资金的量来说,新经济的水道实在太狭窄了。越来越多的钱涌到风险投资领域,进入到新经济的狭窄水道,希望去捕捉所谓的行业新的风口获得暴利,使得整个创业投资的新经济领域的泡沫变得非常巨大。另外,整个的套利游戏越来越疯狂,最典型的就是020和共享单车,以及现在的在线教育领域,大量的VC去追逐少量的明星项目,他们不再顾忌这些项目能不能盈利,也不再顾忌他们真正的社会价值或者是长期生存能力,而只希望把它们估值做大,上市套现。这样的做法让整个的创投界的生态变得非常的恶劣,风险投资已经偏离了他们最初的去支持创新创业的这样的初衷,而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毒瘤,甚至是经济圈的一种贪婪、毫无底线的恶势力。为了做数据做深增长,他们可能完全不择手段。就像蛋壳公寓那样的项目,为了让自己支持的项目做起来,就不断的被资本包装扔到市场上去,那么可能把很多的金融机构和用户给套牢了。这样的一种状态其实就是风险投资小池子容纳不了那么多的资金的一个必然的结果,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商业机构,他们的商业模型出了问题,风险投资的创新严重不够,他们机械的套用美国硅谷的做法,把美国模型用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这是完全不行的。那么反观高瓴资本,它虽然是风险投资三大巨头之一,但是其实它是从二级市场开始做起来的。它最早的成功案例就是买腾讯上市以后的股票,它并不是腾讯的早期投资者,后来又参与了京东的投资,然后紧接着在风险投资界越做越大,它从来没有停止在二级市场的一个交易。张磊在90年代在美国留学,毕业以后去耶鲁大学的校友基金会去做实习生。耶鲁大学的校友基金是整个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最大的一个母基金。耶鲁的校友基金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核心原因就是它的创始人史蒂文森有独特的一个投资的思想和理念,他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叫“不落俗套的成功”。这本书的主要的观点就认为应该去投资一个以股票为主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并且动态的调整它。张磊很有幸的在史蒂文森的手下做实习生,他2000年初回到中国创业开始做投资基金时,史蒂文森给了他几千万美元。他一开始起步就是从二级市场开始做起的,他一脚踏在二级市场,另外一边做着风险投资,这样的组合使得高瓴资本在自身的发展上更加的从容。所以高领资本是相对而言很少去参加热门项目的抢夺。由此可以看到,它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既然有二级市场广阔的海洋供我去驰骋,为什么要去风险投资这样一个越来越狭窄的赛道上去搏命,我为什么要去越来越浑的这趟水里跟着别人去玩游戏?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阶段,是各行各业都还在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有机会,而不仅仅是新经济有机会,所以高领资本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二级市场事实上是找到了一个蓝海,避开了风险投资这样的一个红海。当然他没有离开风险投资这个领域,而是两边均衡得很好,它在风险投资领域依然是很大的一个玩家。中国的风险投资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恶性套利的死胡同。他们的变质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贪婪,也是因为思想的匮乏和创新的不足。高瓴资本自己也有可能变成昙花一现的孙正义和软银那样的案例,我们当然希望它能够变成中国的巴菲特和伯克希尔那样的一个标杆,能够引领中国企业界和商业的未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康艳兵线下讲座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欧盟27国决定2030年前加大减排, 2050年实现碳中和。拜登政府宣布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力,也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带来什么发展新机遇?将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中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一些经济活动、技术、甚至行业将被新的模式替代,传统能源尤其煤炭行业受到的冲击大,相关的基础设施、制造和服务部门的就业将下降,清洁/再生能源及相关部门的就业上升。对中国而言,务实的做法已不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而是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不仅事关产业问题,也是生活方式问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扭转能源结构偏化石能源、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的现状,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这是中国各级政府、企业、投资界以及普通百姓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和生活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碳达峰、碳中和有哪些挑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如何规划布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哪些挑战?经济学家圈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4月25日举办线下3小时私享思想宴。 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社会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但从旧均衡到新均衡的转型过程中,相对价格变化作用于经济是有摩擦的,对经济来讲是一个供给冲击。碳中和既是难题也是机遇。绿色项目融资该如何展开?金融如何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绿色金融应该重点支持哪些领域?用什么工具?如何平衡金融体系的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如何在碳中和前提下,支持绿色经济和金融稳定?而又当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从存量看,当前中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高达40亿吨和7亿吨左右,从煤矿、油田、运输通道等能源供应系统,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汽车、采暖、空调等能源消费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大基础设施,在未来三四十年间完全实现脱碳化改造升级,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从增量看,当前中国的人均GDP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并且采暖、空调、汽车、公共设施等民生服务需求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存在巨大差距,未来新增的经济产能、民生服务需求仍有很大空间,都需要新增能源需求来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在碳达峰的目标指引下,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逐步“脱钩”奠定基础。就要做到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生态碳汇等降碳路径,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供暖、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大幅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源头减碳,优化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布局防范碳锁定风险,推动重点区域和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完善能源价格、碳价、财税、绿色投融资等激励政策。脱碳化对经济和金融的而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模式变化、经济结构转型,背后是相对价格变化的驱动。全球有超过40万亿美元的投资是按照环境、社会和治理原则(ESG)进行的。而且绿色信贷、债券的利率并不比普通的产品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将倒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既是推进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更是助力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占据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蓬勃兴起目前通过实施能源革命战略,一大批绿色低碳新动能正在蓬勃兴起。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全球一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左右。这些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零碳低碳技术路径,而且提供了绿色新动能产业支撑。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十四五期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电力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主体终端能源。同时,电源结构去碳化特征将日益显著,水电、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成为未来的发电主体。为推动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调峰、直流、柔性、新型电网、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蓬勃兴起。节能增效持续化、终端能源电气化、电源结构去碳化、能源系统分散化、能源供需智慧化将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改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重塑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三四十年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部分传统化石能源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居民生活等终端用能的各行各业中逐步退出,以电力为主的能源方式来支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各种高效用电技术、能源供需两侧智慧化互动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高效热泵、绿色照明、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方兴未艾,将对未来的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就业方向乃至生活式产生深远影响。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主体对企业而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提出了加快脱碳化转型发展、甚至对某些行业是危及生存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绿色投资巨大市场的新机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兴起的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他建议企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围绕脱碳化转型发展核心方向,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转型发展,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研究制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战略,科学调整核心业务板块,提出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强化节能降成本、减碳创收益,创新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夯实能源及碳排放数据基础,强化低碳节能岗位和队伍,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嘉宾介绍 :康艳兵,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系,现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历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副处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党组成员和市长助理(挂职)、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三期)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节能减排、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重大理论与方法学、能源系统分析、能源技术经济评价分析、能源-经济-环境定量分析模型,以及工业、建筑、交通、电力、汽车、供热供冷、能源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和国家、省区、城市、园区等不同区域的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主持参加科研项目100项左右,包括国家973课题——中国2020年低碳目标实现路径与配套政策研究、2050中国能源与碳排放情景分析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研究、中国碳排放峰值与实现路径研究、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我国“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研究、我国“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政策与实施方案研究、2020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研究、我国“十四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研究、“十四五”中国低碳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十四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能源专题)思路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总体思路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中长期能源转型战略与路线图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城市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产业园区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碳交易制度研究、碳交易与碳税比较研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白皮书、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研究、“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中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研究、热电联产市场与政策研究、供热空调节能政策研究、清洁供暖规划思路研究、绿色照明政策研究、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研究、能源产业转型战略与路径研究、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研究、能源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模式与对策研究、我国中长期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转型与投资战略研究、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能源投资转型战略研究、能源普遍服务投资政策研究、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目标与实现路径研究、绿色供应链节能减碳机制研究、绿色低碳投融资机制研究等。在国际合作方面拥有丰富项目经验,与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会、能源基金会等机构开展了3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作为主要专家,参与研究起草了许多国家重大政策文件,包括《“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国函[2014]126号)、《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指导意见》、《2050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总体思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白皮书》、《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2014]第 17 号)、《低碳工业园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改办[2013]2526 号)、《“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19号)、《“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等。获邀对20多个省市低碳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20多个低碳城市试点方案编制实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碳交易制度设计与市场建设、10多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城市的节能减排方案及能源管控平台建设、20多个低碳产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实施、8个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实施方案编制、10多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方案编制实施等地方层面的节能减排、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给予指导。作为国家节能低碳考核组专家,参加20 个省的节能低碳责任目标考核工作。此外,多次获邀参与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能源、环保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节能低碳政策研究制定和项目评审。在能源和节能低碳领域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作为项目设计工作组组长,开发并成功申请了赠款金额1400万美元的国家发改委(NDRC)/联合国开发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绿色照明工程”项目(三期),并于 2009-2011年间担任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参与开发设计了 NDRC/UNDP/GEF“中国终端能效项目”、NDRC/世界银行(WB)/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NDRC/ WB/GEF “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主持了 NDRC/ WB/GEF 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一期的评估工作和项目二期的评估工作。作为评估专家参与了 NDRC/UNDP/GEF “中国终端能效项目”、农业部和建设部 GEF 项目“农村能源与建筑节能”项目、“亚洲能效标准标识/认证有效建立和实施障碍消除项目”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期评估。作为项目专家,参与了国家发改委亚行项目“中国 2020 低碳发展重大政策研究”、交通部世界银行项目“交通综合枢纽节能减碳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和亚行项目“昆明市低碳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荣获 “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 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2 次)、 “国家发改委机关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次)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 50多篇,出版《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中国2020 年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碳交易制度研究》等著作20多部。围绕能源经济、节能减排、能源环境、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获邀做上百场讲演报告。

卑身而伏

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融资情况分析 资本市场活跃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催化商业行为习惯的改变,包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产业基建层面的提升,促使全球电商产业整体效率和电商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行业政策环境空前利好国家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跨境电商稳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意见,重点包括企业税收减免、行业监管、外贸创新发展等方面,为跨境电商带来众多利好,使得跨境电商可以合理规划供应链,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促进企业报关信息化并简化申报,海关监管创新也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球电商渗透率进一步增长从全球市场的电商渗透情况来看,以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及法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生态,电商用户渗透率、电商用户数增长率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是中国电商出海理想的目的地。2020年在全球疫情爆发且持续蔓延大背景下,海外零售线上化趋势加速,不仅涌现了更多新的电商消费者,亦呈现购买品类多样化及可持续的趋势,为国内跨境电商出口提供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国内跨境电商市场加速发展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达24.5亿票,同比增加63.3%。整体来看,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市场火热,其中出口市场实现加速发展,增速超过40%。良好的发展前景引发资本关注据网经社电商大数据库监测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领域共有33家平台获得融资,融资总额超70.9亿人民币。其中,进口跨境电商超30.8亿元、出口跨境电商超18.5亿元、跨境电商服务商超21.6亿元。其中行云集团、连连数字、KK集团等企业均获得超过10亿人民币及以上的融资金额。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趋势一方面,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催化商业行为习惯的改变,包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产业基建层面的提升,促使海外电商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和海外电商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2020年11月RCEP的签订将进一步促进亚太区域贸易流通,也为跨境电商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钢之恋

预见2021:《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全景图谱》(发展现状、细分市场、发展趋势等)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科技”经历了“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不同阶段,形态不断变更升级,2019年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3700亿元。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列监管和鼓励的配套政策,推动行业秩序不断完善。从下游不同领域来看,银行、保险、证券以及资管行业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众多,但目前来看,金融科技整体的应用深度仍然不够。总体来说,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和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全景图谱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在1993年提出的,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央行也参考了上述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金融科技的实质就是金融服务与底层技术的结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打造金融支付、融资、投资、保险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新服务模式。金融科技行业上游主要包括数据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以及软件服务提供商等。其中数据提供商为中游企业提供金融客户数据信息,硬件设备提供商则提供基础设备服务,包括服务器和芯片等,软件服务提供商负责提供操作系统、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等。金融科技行业中游则为金融科技服务商,包括综合型金融科技服务商和垂直型金融科技服务商,两者的区别在于:综合型金融科技服务商不仅仅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同时输出用户流量和用户场景数据,典型的企业有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垂直型金融科技服务商以金融科技产品为主营业务。金融科技行业下游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按照行业可划分为证券、银行、保险、资管等领域。市场规模已突破3700亿元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整体市场规模超过3753亿元,预计到2022年,中国金融科技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5432亿元。从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来看,受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影响,2015-2018年为金融科技投融资的高峰期,2019年出现降温。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以及行业内监管规范政策频出,投融资事件数量进一步下降。从投融资金额来看,2018年为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金额最高的年份,达到了1581.11亿元,主要是因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在2018 迎来快速发展: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建立科技子公司,发力数字化;以BATJ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也纷纷着力于金融科技。竞争格局:互联网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科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我国金融科技市场结构趋向少数大型互联网企业主导。《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我国18家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企业估值供给16340亿元。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科技应用趋于规范化从科技在金融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变革影响来看,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金融电子化阶段,着重于IT技术的后台应用;第二阶段为互联网金融阶段,聚焦于前端服务渠道的互联网化;第三阶段为金融科技阶段,强调业务前、中、后台的全流程科技应用变革。结合监管层颁布的政策来看,从2016年开启互联网金融领域整治到2019年《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颁布,金融科技顶层规划趋于完善,2019年底,央行宣布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目的是为了构建中国版的“监管沙盒”,截至2020年7月,“监管沙盒”试点已经扩大到北京、上海、深圳等9各地区,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构造了良性的政策环境。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转变,不仅仅反映了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中的深度变革,也意味着在监管下,金融科技更多地是作为科技服务输出者,而不是金融服务输出者的存在。细分领域发展现状从金融细分领域来看,金融科技体现在这几个板块的融合:银行、保险、证券和资管,涵盖了支付、借贷、投资、保险和财富管理等业务形态。1、银行科技近年来,银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平台建设、零售金融、公司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根据《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 2020》,2019年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至 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其中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18家上市银行投资规模合计达1079亿。各大银行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截至2020年年底,国有五大行及七家股份制银行已经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保险科技保险科技在近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到了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元。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科技布局不断加速,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传统大型保险机构,均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3、证券科技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17-2019年,中国证券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从2017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亿元,信息技术投入占上一年度营收比重从2.80%提高至8.07%。中证协指出,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指标发布以来,证券行业对信息科技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逐年增长。4、资管科技资管行业包括基金、银行理财、信托等资管模式,其中金融科技在基金领域的应用以辅助投研决策为主,根据iResearch的数据,2019年中国基金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为18.9亿元,金融科技占比仅为4.4%,为0.9亿元,其中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应用仍然为基金科技落地探索的主要方向,占比达65%。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投资机构,金融科技水平较低,仍处于探索期,根据信托业协会,2019年信托公司投入信息科技建设的金额约15亿元,主要应用场景是提升信息化系统、消费金融智能风控等方面。5、大型互联网平台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通过自身的丰富场景、用户流量和网络信息技术等优势渗透到了支付、借贷、投资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的金融服务,打造出了金融科技头部平台。以BATJ为代表,能够一览当前我国大型互联网平台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情况。可以看出,得益于用户流量,大型互联网平台在支付、理财、银行和信贷领域均开展了相关的业务。应用深度有待持续提升目前来看,金融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尚存不足,不管是投入产出比较低、技术融合不足亦或是监管趋于规范化,均导致金融科技整体的应用深度不够。随着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以及“监管沙盒”的落地,金融科技发展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和提高科技硬实力是三大发力方向。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狼少年

银行业2000亿科技投入都砸哪儿了

一手加大基础设施云化建设,一手打好AI新基建的技术根基来源:轻金融 作者:尚志科什么指标最能反应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答案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如果以此衡量,2020年绝对是银行业金融科技高歌猛进的一年。从整体投入看,银保监会2021年3月曾提到,2020年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超过2000亿元,增幅达20%,增量约400亿元。与此同时,轻金融还发现,2020年多家大型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增量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工行、农行、中行等金融科技投入增幅超过了40%,工行、建行投入规模均超过了200亿元,招行则已经接近120亿元。在头部银行投入规模迅猛增长背后,更为关键的是,投入方向最终决定了数字化的成效。对此多家股份行透露,投向系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资金在持续增加。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摆在众多银行面前,即如何实现告别过去对外部厂商的依赖的同时,打造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实现“金融自主可控”。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成为银行转型的契机。一、金融业的“新国货运动”箭在弦上“有些事物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反脆弱》一书中如是说。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处境即是如此。一方面,近10年来,随着银行业从“面向账户为主”转变为以“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系统,面对海量客户、海量交易、海量数据,银行基于集中式架构的系统无法满足新兴的互联网需求,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场景应用创新。在银行信息化建设上,经历了先硬件投入为主,然后软件投入占比逐步加大的变化。据安信证券统计,2020年国有银行软件资产总量已近314亿元,中位数同比增长41.12%,软件资产增速均高于总资产增速,表明各行均在着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过,相比国际主流银行,国内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仍然偏低。另一方面,传统集中式架构主要依赖国外厂商,而关键技术掌控在供应商手中,无法满足安全要求,使得金融科技关键环节面临日益严峻的“卡脖子”现实问题。在此之下,从央行到银保监会,近年来先后提出“金融自主可控”指导意见,推进核心领域自主可控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在2020年“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指出,“推进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金融自主可控”成为下一个五年金融科技的重点方向之一。可以说,中国金融业的“新国货运动”已经箭在弦上。各大银行纷纷从IT架构、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信息化变革,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国产化建设,融入分布式架构带来的系统革新,二是搭建各类新技术平台,拓宽业务与应用场景。这也给国产化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国有行和头部股份行来说,动辄数千人乃至上万人的研发团队,具备核心能力自主掌控的动力。比如在2020年4月,邮储银行开始打造首个国有大行自主创新的核心现代化标杆项目;2020年5月,农行在招标中采购2000台鲲鹏服务器,成为行业信创首次在金融领域实现全国产化的案例。同时,部分城商行、民营银行开始借助领先的厂商,从服务器、交换机开始替换,在分布式架构下选择国产数据库。在这背后,国内厂商对于分布式架构所需采用的基础设施与新技术已有良好的产品和技术积累,可以做到自主可控。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在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时,没必要完全从零开始一切自研,而是与行业伙伴一起建设自己的科技生态地图,而具备新技术和底层架构建设能力的第三方成为银行重点借力对象。二、加大基础设施云化建设银行业通过推进自主可控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减少在技术支持以及开发等方面对供应商的依赖度,提升对核心能力的掌控。随着原有集中式技术对于爆发式增长的业务需求支撑逐渐吃力,构建高性能、可弹性扩展、安全可靠的金融智能化基础设施,成为银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刚需。从各家银行的动作看,毫无例外都在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工行率先完成核心系统中最关键和数据量最大的借记卡账户下移主机,实现大型银行 IT 架构的历史性突破;建行基于“建行云”打造弹性、敏捷、云化的金融级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在股份行中,招行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规模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安银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金融PaaS平台已在500多个项目中推广使用。虽然基础设施是金融打好一切数字化战役的根基,但金融业的基础设施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速度、安全性、可用性等要求严苛。任何一家银行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找到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在这方面,一些银行通过使用国产化产品,系统迭代升级,在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如在国产式数据库领域,某城商行采用百度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GaiaDB-X,使用低成本x86服务器来搭建高性能数据库服务集群,解决数据库分布式扩展难题,突破传统单机数据库容量和性能瓶颈,提供大并发访问及TB级海量数据场景下的数据库存储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度小满金融联手百度智能云,历时845天实现专属云两地三中心的落地,创造万台规模的弹性计算、建设了50PB以上的云存储、TB级别核心交换能力、完成千台规模交易金融数据库建设。另一个代表性案例,是2021年3月百度智能云中标浦发银行深度学习环境构建课题二期硬件设备采购招标项目,为浦发银行提供百度定制版GPU服务器,提升和扩建平台算力容量,满足其日益增长的AI算力需求。对银行业而言,人才、交付速度、投放渠道等是AI应用所面临的难题。这方面,在百度智能云云智一体技术的强力支撑下,百信银行仅用五个月就完成了整体的分布式改造,成为第一家基于百度分布式核心技术开展业务的互联网银行。金融业基础设施云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IDC的一项研究表明,率先采用云计算的金融机构,在未来三年将能够降低25%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三、打好AI新基建的技术根基“今天某个业务要强,后台的金融科技也一定要强。”一位股份行行长谈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时说。随着金融业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新阶段,AI与云计算等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未来的行业格局变化。大型银行的一致选择,是聚焦ABCDMIX(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和其它前沿技术)等战略。比如,工行围绕 5G+ABCDI 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领跑优势的新技术平台;农行提出通过“七大技术、五大支柱、六大中台、两大保障”具体推进信息科技“iABC”战略。尽管总体上AI新基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AI新技术创新仍然面临难题。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 AI 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指出,AI新基建仍存在算力算法对外依存度较高、数据价值释放不足、融合发展有待深化、风险管理亟需加强等挑战。要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离不开领先的科技公司。以百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持续在AI新基建领域加码投入,在开源开放、智能芯片等核心基础支撑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同时,在业务数据化、场景智能化等方面,AI、云计算等也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作为百度AI能力重要的输出窗口,百度智能云率先在行业提出AI原生云服务架构,将语音、视觉、知识图谱、NLP 等技术和平台打造成赋能各行各业的AI新型基础设施。凭借强大的AI与智慧银行体系,百度智能云开始深度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2019年,百度智能云开始为亿联银行打造以金融云为基础、大数据为支撑、感知和深度学习平台为核心的亿联智联大脑中枢,目前人工智能平台项目已经完成落地应用。这一合作也将加速百度智能云“AI+云”在金融行业的落地,为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标杆性借鉴价值。“自主可控”在金融机构的成功落地,有极大比例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运行效率。百度自主研发的DevOps解决方案“效率云”,于2019年5月正式对外提供服务,目前已在度小满、百信银行、光大银行、网联清算中心等金融机构落地。在技术之外,科技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也刻不容缓。在这方面,百度智能云发挥自身优势,与浦发银行合作举办 AI 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科技人员对深度学习技术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什么众多金融机构选择的百度智能云?这是因为百度智能云拥有全面的核心技术,无论是智慧金融建设还是金融国产化转型,都是银行理想的合作伙伴。在上述案例中,百度智能云都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AI能力,持续贡献多年积累的领先技术和落地实践经验,通过持续输出输出完备的云智一体的金融云解决方案覆盖了各类机构。百度智能云的能力备受关注,也得到了行业权威机构的认可。IDC报告显示,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百度智能云连续三次在AI Cloud市场排名第一。其中,在人体识别、图像视频、NLP等领域市场份额均为第一。金融科技大浪潮正滚滚而来,然而银行业IT国产化趋势才刚刚开始,未来仍然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也给服务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服务机构坚持以自主技术提供最领先的服务,为金融业打造领先的基础设施体系。【轻金融好文】1、2020银行业十佳文章【轻金融】2、2019银行业十佳文章【轻金融】3、300万银行人迎来一位“新同事”4、2020银行金融科技最新布局!5、30万亿工行金融科技革命!6、某城商行消费贷规模,比农行、招行还大7、谁是银行业金融科技之王?8、各大银行零售业务含金量比拼9、工行、建行的“较量” | 轻金融10、互联网银行:ROE最高的民营银行“物种”11、中小银行正遭遇一场金融科技生死战12、中小银行信用卡业务报告!(史上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