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了?或使莫为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了?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原因到底出在哪?近年来,报名考研的人数是水涨船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却在遇冷。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半数的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超过7成的考生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了。事实上,当初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可是很受欢迎的。随着本科文凭的普及,那时候很多社会人士选择了报考在职研究生,来提高学历进而为升职、评职称等积累筹码。但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却在不断降低。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被很多人诟病太水。因为学生都是在职,所以上课时间往往只能集中在周末和假期,在上课时间上就与全日制研究生差了不少。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进度,一些课程只能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应付考试了事。这种速成式的教育,效果自然不是太乐观。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甚至很多企业在招牌的时候,会明确强调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降低,又从反面进一步导致人们不愿意报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还不得不提的一点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全日制,几乎享受不到什么优惠待遇,学费却比全日制的高了不少。所以,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似乎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鸡肋般的存在。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什么解决办法呢?首先,笔者觉得国家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惠待遇。其次,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加入统考,这是一种“严进”的手段,但是不能只有“严进”,还应该要“严出”。比如,在考试中应当和全日制研究生考一样的试题,评分标准也应该一样。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进入实验室科研的机会,并明确纳入培养计划;在论文答辩方面,也应该和全日制的一样。但与此同时,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课时少,所以应该允许非全日制学生延长学习的期限,你什么时候学习合格了,你就什么时候领毕业证。每个人进度不一样,你能力强你学得快,两年你就毕业。你学得慢,五年也行。关键其实就是一样,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尽量向全日制的靠拢,不能求速成,提高非全日制硕士学历的含金量。

花生帮

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了?

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了?.06:13来自光明日报文 | 陈城10月10日,2020年考研开始正式报名,一条微博热搜引发关注。有媒体报道称,近日,有不少学生反映,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企业的规定可以理解,毕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市场过程。但不可理解的,则是企业或者说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市场的不敏感、对新政策的不关注。可以说,他们的思维并没有与时俱进。一些企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拒而远之确有历史渊源,毕竟在3年前,有一种硕士研究生是可以不用通过严格、统一的选拔便可直接就读,这种研究生毕业后只被授予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通常需要缴纳远高于全日制研究生的费用,如果一些考试科目未过也可在缴纳相关费用后获得更多的机会。故而有些企业对在职研究生以及现今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偏见,并非没有理由。毕竟,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词汇文意表达上是类似的,都是边上班边读书。但现实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和过往的在职研究生大不相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准入门槛。随着非全日制改革正式落地实施,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这意味着,非全日制研究生须和全日制研究生一道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一样、难度一样、统一划线。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的难度是众所周知的,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须参加统考,这道选拔关卡定然能够筛选掉那些以为花钱就能有学历的群体,因为没有认真复习是绝不可能通过的。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同一专业分数要求一致,正是为了确保非全日制硕士学历的含金量——需要先达到接受硕士教育应有的能力基础。用一句话总结,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仅为培养方式和学习形式不同,在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分数线、录取标准上都相同。201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图自教育部官网这一要求也并非空话,实际上,查询如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一些专业,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要求上,是与全日制培养要求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需要达到的条件直接适用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同一准出条件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一样能够得到保证。仔细翻阅部分高校2020年硕士招生简章可以发现,与18、19年的简章相比,最新的简章增加了“原则上,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这正是为了让更多只拥有本科学历的已就业人员拥有接受正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而这一规定只会继续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般而言均在专业型硕士招生,兼顾小部分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的意义正是在于培养重视实践和应用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者,既拥有工作经验,又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从何得出“非全日制=本科生”的结论呢?恐怕,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尽快熟悉新事物,发掘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市场潜力。汉服为什么突然火起来?

化育万物

“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企业不认可,让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满

考研,已然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不管是在校大四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有不少人都会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以求在职场上面有更好的出路,有些考研人因为年龄等各种因素,选择了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最终经过努力,顺利毕业。这本来是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却有不少拥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人,找工作总被拒绝。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甚至有些HR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差别太大,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这样的现象,令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满。其实,研究生教育在2017年已经改革,非全日制属于统招统分,与全日制研究生都是同样的分数、课程、论文盲审以及双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现已不同于在职研究生,因为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并没有毕业证,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在于毕业证上面的学习方式所标注的“非全日制”字样,按照官方的描述,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一些企业的做法就等于“国家承认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但企业不承认”。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能够发现全日制研究生越来越难考了,为什么呢?因为考研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中,一年比一年多,在这个趋势之下,并没有扩招出现,基于此,全日制研究生越来越难考。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不久,认可度稍微低一些,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也会逐步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问题有所改观。一般来说,不太建议应届毕业生在没有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情况下,却因为过了国家线被部分高校调剂到非全,如果应届毕业生想要提升自己的学历,考全日制研究生可能是应届毕业生较好的选择,能够读全日制研究生,尽量选择全日制研究生。虽然说现在国家认可,但在企业方面并不是很认可非全日制学历,有点吃亏。这种现象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虽然说在培养方案上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也有一些差别,入不能享受很多福利待遇,选择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大都是有工作并且不想放弃工作的人,现在一些企业对于非全研究生的看法还停留在在职研究生阶段。毕竟这两年才实行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一定时间,才有可能得到认可。对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后第一批“吃螃蟹”的非全日制就业群体而言,就业现状是比较尴尬的,自己努力学习得到的研究生学历并未得到认可,确实令人有些不满。只能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去解决这个问题吧。

金铃传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受待见?观念转变需要过程

——本文系红网第五季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10月10日,也就是考研正式报名的第一天,一条名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热搜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少学生反映在招聘时,许多企业将非全日制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实际上,从2017年起,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都要参加研究生统招考试,同样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凭什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就要遭受歧视呢?关键在于整个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观念问题。虽然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时不乏高分,但总体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是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非全日制的,这也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观念上“低人一等”的原因。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上课时间在周末,而且大多学生是半工半读。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平衡学习与工作的难题,有时也“一心不能二用”,影响学习状态。因此外界很容易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产生“课程水”“混学历”的错误观念。最后,高校在某些方面的“区别对待”,也是这种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远贵于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数学校不但没有奖助学金,就连住宿都没有提供。在此政策背景之下,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刻板印象会不断加深,高校内部也容易形成一条“歧视链”,部分全日制研究生会因为更好的待遇而产生心理优越感,看不起非全日制研究生。基于以上现实,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社会中缺乏认可度。尽管教育部在3年前就表示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人们始终不能转变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也使得法律上的等号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成立。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触到了解的过程。之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受待见”,很大程度上在于许多人并不了解。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在师资水平和学业考核标准上是一致的,相较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证可不是那么好拿,因此含金量也大大提高。当然,要想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还得用事实说话。非全日制研究生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士,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混”一个学历,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晋升空间。而这一群体也影响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风气和社会印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遵循“严进严出”的原则,招生时严格控制生源质量,不要浪费教育资源。同时,高校也应该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对公平的待遇和机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在付出和回报成正比的情况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才会严格要求自己,自身实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当这些真正具备实力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工作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时,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观念才会有所改观。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刚刚推行四年,是一个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的阶段。而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想撕掉身上的“标签”,也需要一个过程。文/邹玉瑛(湖南师范大学)

不活了

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你怎么看?

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有很多考生在后台咨询过,担心含金量的问题。我也每次也都很认真的给大家解释。1.上课时间不同;2.学费有差异;3.毕业证书上会明确标明,学习方式为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但教育部明文强调过,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是正规的统招研究生学历,同等质量。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大家担心的问题也终于暴露出来了。无论你是应届生考研,还是往届生考研,一旦你选择了非全日制的上课方式,从此,不仅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鄙视,还会受到各项福利政策的歧视。上图中提到的《同是统考硕士研究生,为什么我们就低人一等》,是今年8月份的文章,文章作者以给教育部的一封信的形式,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和不公平感。2016年国家教育部针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取消了10月份在职研究生的考生(也就是单证考试),统一纳入12月底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次,将研究生分为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两大类,并在毕业证书上有明确标注。就MBAMEM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来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报名条件、招考政策、录取分数都是一样的标准,而两者教授的课程、培养目标也都是一样的严谨,最后也都是要修满学分,经过严格的论文答辩才能拿到证书的。大家一样的辛苦备考,一样的培养目标,一样的付出两年。可却因为上课方式的不同,而受到社会各界的不公平待遇,才是让人困惑又气愤的地方。更苦逼的是,“非全”的费用往往比全日制学费贵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并且“非全”学生不能享受助贷,不安排住宿,毕业没有派遣证。教育部出台“非全”改革举措2年了,当初大家所担心的含金量问题也渐渐的暴露出来。问题首先出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就业环节中国银联2019年的招聘细则上,确认说明了应聘者要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非全日制:好尴尬啊~)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贷款非全日制:我就是因为没钱才在职读书最后,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落户(非全日制:我还能怎样~?)结语:事情就是这样的,只要两者有区别,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分个优劣。既然教育部一再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那能不能请国家再出一纸文件,让各用人单位,政府组织必须同等对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本文来源:MBAChina,图片来源于网络

聚众率兵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正宗?老观念该改改了

据《中国商报》6月28日报道,2020届硕士毕业生张某在通过河南新乡教育局资格审核、面试等一系列环节并签订就业协议后,日前却收到后者的短信,被告知解除就业协议,理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不符合招聘条件”。工作人员解释称“应该是当时审核时没有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进行学习的研究生。其与全日制研究生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仅指学习方式,而非学历类型。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中“低人一等”的现象由来已久,此前便有媒体报道,一些用人单位从招聘条件上就开始“设卡”。上述已经通过资格审核,走完所有程序后再拿“身份”发难的情况比较少见。工作人员给出了“没发现”的解释,恐怕不能服众,就算是真没发现,这后果也不该由应聘者来承担吧?非全日制毕业生在就业时屡遭歧视,一方面有观念的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时间较短,不少人容易把统招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统招的在职研究生相混淆,加上“非全日制”几个字有着明显的区别意味,于是人们更容易认为只有全日制研究生才是“正统”,其他都是“混学历”的。锚定效应一旦形成,标签就很难撕下。另一方面也确实与培养方式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上课,很难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在学校集中时间精力来学习和研究。相比之下,大概率上会“水”一些。因而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从岗位要求和人员技能等方面考量,会更加优先招录全日制研究生。进而言之,这背后凸显我国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方式还不够成熟。不论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是在职研究生、成人自考、函授,本质上都是拓展培育人才的渠道,从不同层面发力来为社会输送人才。但是这些模式从诞生之初似乎就伴有身份尴尬的问题,受到的关注也不够,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才成长之路上的障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今年2月和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又相继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严禁设置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限制条件。拒录一个非全日制研究生,看似只是拒了一个人、驳回了一份工作诉求,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毕业走入社会,他们的命运如何、他们能否公平就业,考验着我国多元化育人模式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成色。育人无定式,从此意义上讲,创新育人模式,给更多人受教育和深造的机会,既是对其受教育权的保障,也是为社会发展涵养后备力量——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种育人模式所蕴含的价值、能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需要的是共同呵护、照料,而不是草率否定,区别对待。英雄不问出处,尊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人才才会辈出。(嘉湖)

母与女

非全日制研究生值不值得攻读?一番真相需知晓

考研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考研大军”每年都在扩充。除了常见的统招全日制研究生之外,还有一种后来居上的考研形式在冲击着统招研的“霸主”地位,它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证书效力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级别证书,而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是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的。为什么会这么说?主要是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证书类型与统招研究生的证书是一样的,即硕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除了类型一样之外,证书的效力也是一样的。高学历在向你挥手现如今,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是很注重学历的,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会因为学历不够而被out。哪怕是已经有工作了,学历低也会影响到升职加薪(能力特别出众的除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导致我们即使是拥有专科甚至本科学历也没有多大的优势了(重点名牌院校毕业的除外)。好消息与坏消息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虽有一字之差,但是培养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除了上课方式以外。这种趋势对我们来说,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就是:培养方式一样,说明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是非常重视,我们通过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接受到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教学资源。既然培养方式是一样的,那么还怕它的含金量不足吗?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模式,还怕证书不被认可吗?坏消息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也采用考试入学的方式,而且是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起参加考试。这对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来说,就像是一座大山挡在身前,想翻越过去非常困难。半脱产,一举两得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多为在职工作者,都是有工作在身的,好在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会对工作造成多大的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属于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此教育形式是半脱产性质的,我们可以半工半读,一举两得。据了解,在职研究生教育有多种授课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采用其中的两种:周末授课和集中授课。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有周末双休的,这就可以选择周末授课,在学习中将业余时间充实起来,是很有意义的。机会难得,时间要记牢既然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起考试的,那么报考时间自然也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每个报考者一定要知晓的,因为每年只有一次机会,错过就要再等一年了。据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时间是在9月,正式报名是在10月,届时我们可以到“研招网”上进行报名。这是国家指定的唯一报名网站,我们一定不能搞错,不然就白报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大致是在12月下旬,复试时间就要到次年的3-4月了。考研方式多元化,非全日制值得读。考前需要做准备,莫被考试“吓破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难题,你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

患其无用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硕士不是掏钱就能读

进入10月,企业陆续开始秋招,对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求职过程却备受冷眼。据媒体报道,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确“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某企业HR也曾坦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全生”)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两类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招考方式正式并轨。通知还要求培养单位要坚持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尤其指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样。基于此,许多认为自己遭歧视的学生向当地人社部门提起举报。消除就业歧视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业自觉认同。对个案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权益救济或径直有效,但在企业自主招聘范围内,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双非院校及“非全生”排除在外的案例屡禁不止。“非全生”遭歧视并非没来由。在“非全生”教育早期试点摸索、制度确立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因招考方式、标准的混乱,功利心态导致的教学培养体系、学历学位授予考核松散,甚至不乏“硕士掏钱就行”说法,“非全生”无形中被打上“质量低”标签。尽管时过境迁,如今“非全生”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停留在过去,企业招聘也依然会有歧视。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视当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非全生”招录情形冷热不均,选择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睐人文社科经管领域,如工商管理硕士就常年爆满,而部分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则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甚至逐年减少招生,不平衡的招录情况,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科优势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间都时有发生。报道中遭“歧视”的研究生,好多还是非全日制应届生。按理说,报考“非全生”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和部分院校注明“定向就业”的“非全生”招录要求不同,有些院校并无此限制,这些学生往往是全日制统招复试失利后,出于各种原因“调剂”而来。这说明部分院校发展“非全生”教育的盲目无序,既未充分考虑自身学科竞争力,更未预料门槛提高带来的低通过率,导致对招生计划的预见不足。这些学生与依附原工作单位、非脱产学习的“非全生”相比,除了遭受“歧视”之外,还要面临更大的择业焦虑。“非全生”的培养目标为某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2016年全日制、非全日制并轨后,除了同等学力申硕,“非全生”统考能报的学位多为专业硕士,鉴于此,许多院校培养方案也参照专业硕士进行。但目前的专业硕士教育并非臻于至善,加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间固有的差距,部分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尚不成熟,“非全生”教育却已草草上马,有的将就沿用此前落后、松散的培养方案,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再就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紧张。尽管说“非全生”为完全成本收费,学校不覆盖奖助学金,更不占住宿等后勤资源,但院校科研教学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目前部分院校学硕已缩招,专硕和“非全生”的规模和比例却在增长,还不乏有些院校将“非全生”作为“生财之道”,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让现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许多院校师资力量难以匹配教学,亟需满足专业硕士实务能力的师资更是匮乏。此外,学制过短使课程节奏过快、业务实践和求职时间冲突等问题也十分尖锐,这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已遭遇的问题,应当在“非全生”培养中予以克服。“非全生”教育极大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对无缘通过全日制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学历的人来说,“非全生”教育一定程度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好“非全生”教育也可适当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的“非全生”不同,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课程的12个学分为界限,修够12个学分,便自然过渡为全日制研究生,其灵活性也体现在“非全生”成长空间上,如与博士学历的无障碍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较为独立机构的“专业认证”评价把关人才质量。这些成熟经验启发我们既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要适度扩大高校自主权,如此,才能真正办好“非全生”教育。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用上课就能拿双证?集中上课,和全日制统一标准

火热的6月,随着各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寄出,2019年研究生考试落下帷幕。研究生考试是我国的一大考试,在每年的十二月份举行初试,次年的3月份举行复试。考研学子要准备半年的初试,如果顺利进入复试,那就更加紧张地复习。初试加上复试到最后能够被录取,接到通知书,差不多要经历一年的时间。自从研究生考试改革后,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提出来,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指出——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二者招生标准、考察标准和毕业要求相同,毕业同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法律效力和地位相同。非全日制研究生很适合那些有工作又想提升自身学历的小伙伴,很多高校在计划招生中制定的非全名额满足了想报考研究生的同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是怎样安排的呢?可以肯定一点,非全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完善,很多高校对非全的要求和全日制一样严格,根本不存在严进宽出,更不存在浑水摸鱼混学历的情况。某高校教育硕士(非全)暑期课程安排第一,利用假期集中上课,考勤制度严格。许多报考非全的小伙伴都是选择半脱产的方式学习,所以学校会把研究生课程安排在假期和周末,小伙伴们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研一的课程多以公共课为主。集中上课的安排十分紧凑,每天的授课时间超过8小时,连续上课将近一个月,没有休息日。期间每天要四遍签到,签到的方式也越来越科学化,指纹识别和刷脸识别成为高校学生签到的主流方式。考勤会占到成绩的一定比例,并且缺课每一门课的三分之一课时量就不能参加该学科的考试。可见,高校对于非全的出勤率还是十分重视和严格的。某高校研究生教室的指纹识别系统第二,课程的设置完全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公共课与专业课同时学习。以教育硕士为例,公共课需要学习马列主义和专业学位英语,专业课则包括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学原理等等。学生顺利毕业是必须要修满一定学分的。教育硕士公共课学位英语第三,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培养方式相同,所学科目必须通过考试。工作几年的小伙伴们重返校园学习,这个机会是十分难得的。导师们上课风趣幽默或严肃认真,每课时的任务量都能让大家学有所获。每一科目都设有考试,不同于本科生考试的“60分万岁”,研究生考试的合格线规定在70分。并且研究生考试没有补考,只有重修。考试不通过的学生只能来年重修这门课,可想而知,每个同学都会全力以赴的听课,记笔记,备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非全的学风也有了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堂结束语:随着学术界的整顿,认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备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很不容易,白天既要工作,夜晚又要复习;考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很不容易,有的小伙伴都拖家带口的去上学;想要顺利毕业也不那么容易,三年的求学时间,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恒心。祝福已经考上的小伙伴们能够顺利毕业,同时也祝福在备考非全日制的小伙伴们圆梦!

炼形

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值不值得报考?

2018年是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的第二年,各地非全日制报人数逐步上涨,18年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中非全日制硕士占比更是达到13.5%。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人报读非全日制的时候都会对文凭标注“非全日制”会影响含金量疑问颇深,毕业证上标明“非全日制”,会削弱社会的认可度吗?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两者异同*相同点1、两者考试招生执行相同政策,教育质量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2、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不同点1、报考条件全日制,应届生、往届生都可以报考;非全日制看学校,报考要求不同(这里注意,各个学校要求不同)2、学习方式全日制是周一到周五安排课程;非全日制一般是周末以及节假日,在大家不上班的时候努力学习。(当然,少部分学校也可能非全跟全日制一起上课,应提前了解清楚)3、学制学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基础学制差不多都是2-3年,其中由于学习方式等原因,非全日制被允许延长毕业。学费方面,非全日制相对而言更贵。4、奖励全日制的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获得奖助学金;非全日制的同学通常没有奖助学金。5、毕业证书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都可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但在非全日制的证书上会标明你的学习方式,即非全日制。如何选择如何选择,首先就要搞清楚非全日制的优缺点都有哪些。*优点:非全日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儿读书。这样的话就不会影响找工作,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多积攒两年工作经验,机会成本较少。*缺点:1、非全日制可能没有奖金,没有宿舍,需要自己安排,金钱成本相对而言比较高;2、派遣证,这个需要咨询校方,有的学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都有派遣证,好像比如央财,有的学校的非全日制就没有派遣证,所以一定要提前查清楚。3、非全日制的学历证上会写着“非全日制”字样,那么可能会在考公务员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结:相比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纠结,学校资源更为关键。考生应该看重的是师资水平、院校的品牌。好学校的非全日制学习会更专业,眼界也有所开阔,所接触的环境不同,机会可能更多。所以,不要把目光仅仅集中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上和毕业派遣证、三方协议上是不够理性的。因为它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是否有报到证、派遣证,是否有提供住宿上。如果你还是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关注我们,直接与我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