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回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正在房地产公司担任HR的桐桐坦言。她继续解释:“如果是秋招,非全日制是不(被)承认的,或者说有些岗位要求说研究生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背景的申请者)就报不了。”无独有偶,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在其2020年秋招工作中也表现了类似的态度。今年9月初,有网友反映该公司的招聘公众号在问答环节中,明确回复了 “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一时间,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不满,并向湖北人社厅举报该企业涉嫌就业歧视。尽管目前该公司的招聘公众号已经删除了相关文章,并清空了公众号进行整改,但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该公司的做法和HR的态度就是一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同时,2018年有大比例的考生不愿意被调剂至非全日制,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因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而不愿调剂至非全日制的考生约占47%。相关数据不完全估算,2018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数为3.625万人,在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为11.538万人,毕业生为2.552万人。如果现实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容易被歧视、被偏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报考呢?“应该”被歧视?某航空公司办公室主任吴浩,正在某航天院校读两年半学制的非全日制MBA,学费七万多元。他认为,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是应该的,很多人都是为了“混学历”,因为“付出的时间精力也都不是一个程度的嘛”。这个月,吴浩已经上完了一天英语课和近一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他评价:“上课内容其实没啥意义,是挺水的。上课本质上还是老师讲,同学听。只是现在不是大课堂了,在座位的安排上变成了小组的那种形式。”他认为:“即使(在非全日制研究生阶段)有努力学到知识,但在学历衡量上都是一样的。文凭和知识有关系,可没有必然联系。”曾脱产一年在警察大学学习国际关系的小景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并不是在混学位,同时,“课程水”的评价也让他十分懊恼。他说:“虽然他的研究生毕业证书上标明了‘非全日制’,但是他在警察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与全日制研究生并无二致,并且还常常一起上课自习及参加其他活动。”早上六点,小景和其他全日制研究生一同起床洗漱,然后集合列队走去教室上课;下午午休过后再次集合,小景会和其他全日制研究生一起自习。4点过后,锻炼身体,到了晚上就自习或者娱乐,10点半准时熄灯睡觉。小景透露,他和全日制研究生在学业考核标准上也是一致的。每科结课后,都需要通过提交小论文来获得学分,只有学分和毕业论文都达标了才能获得“双证”。“(而我的) 一般都有 90分。”谈起成绩,小景眉毛一挑,颇为自豪。虽然在学习生活以及考核标准上,小景和全日制研究生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他认为工作之后再去读研究生确实更有优势。“就是读的书更能够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然后就更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再去学什么知识,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过全日制研究生的大学研究生导师饶教授则表示他们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全日制优于非全日制,特别是高校研究机构肯定更认可全日制。但实际上,还得看个人能力。”“不算是”歧视?对于饶教授提出的“个人能力”的看法,桐桐则认为:“我不绝对排除有真的想要学习的人。可根据我三年来看到的情况来说,我只能说肯定很少。”作为招聘人员的桐桐似乎还是更认同吴浩的看法,她认为的“非全日制=本科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质量的怀疑。她直言不讳地说:“非全日制是真的水,水上加水”。桐桐坦言,在招聘中“采取一刀切办法”排除非全日制研究生参与校招的做法,“也不算是什么歧视”。公司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公平性和培养目标的考量。普遍认知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年龄比较大、可能还是公司中高层,他们与还是“一张白纸”的应届生竞争同一岗位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校招的培养目标是“想要自己培养人”。桐桐解释道,尤其是地产公司,它们想要通过培养更多自己人来提高人员稳定性,改变目前人员流失率高的行业风气,而在很大概率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中大多数的稳定性就比较低。此外,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参加公司的社会招聘的话,“用人单位是不看你七七八八的学历,只要你达到本科要求,其他要根据你的履历、能力来考核应聘者是否符合公司要求。”而在熊丙奇的眼里,企业招聘不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到研究生学历的范畴之内,就是一种学历歧视。他认为:“企业招聘人才,本来就不应该把这个学历作一个排除选项,应该关注所有求职应聘者本身的能力和素养,你把非全日制学生排除在秋季之外(秋招),这当然是一种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他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的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作为我国多元化的求学路径之一,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熊丙奇强调:“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只是求学的方式不同而已。”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学校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教育、毕业生考核上,对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不同的标准,导致两者之间存在质量差异,这就是导致招聘中学历歧视的最根本原因。此外,熊丙奇还补充道:“现在这种学历歧视实际上是很难收集到证据的,学生维权难是导致企业老是会有学历歧视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非全日制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新闻,这些负面新闻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舆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所以,企业会在招聘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区别对待也不奇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这是一种区别对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做人才筛选时不够专业时就会出现把学历当成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不是更看重对人才能力全面的评估。真正被影响的人?事实上,被学历歧视所影响的人除了像小景一样“少数认真学习的人”,还有一些报考了全日制但被调剂到非全日制的应届生。从前文给出的数据推测,仍然有53%的人可能愿意被调剂至非全日制研究生。分析人士表示,在就业市场上,真正被歧视影响的可能就是非全日制应届生。2016年,教育部出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意味者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方式正式并轨。并轨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度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往后两年则有不少自主划线院校出现非全日制名额空缺的情况。有媒体报料,也有不少学校甚至鼓励全日制考生调剂到非全日制。小彦就是一名非全日制的应届生。2017年年初,大四的她,成功进入了某高校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的复试,但后来因为分数原因,接受了学校调剂建议,该年9月入学后,正式成为了一名非全日制应届生。她告诉《中国经营报》他们班“大概有一半是应届的”。非全的身份对他们的最大影响就是没有和全日制一起公平竞争的机会。现在这个情况,好像我们选择非全日制就是一种罪过,找工作的机会还不如本科毕业直接就业。她在求职中,发现有些银行在电子简历中,只有“全日制和在职”或者是“正规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的选项,根本就没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选择。在2016年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方式正式并轨,非全日制就和以往的在职完全不一样了,一样的入学考试,一样的老师教学,学一样的课,参加一样的活动,“为什么非全日制就要被招聘单位定义成低人一等呢?”桐桐认为,学校鼓励全日制考生调剂到非全日制的行为“挺坑的” 。因为用人单位还是倾向于一刀切的方法,不会逐个甄别非全日制是否是被调剂的应届生。“但是这些人在选择接受调剂成非全的时候,就应该想清楚(后果)。”储朝晖也认为,学生在考虑是否接受调剂成非全日制时,“不能太理想”,要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向确实和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不管是不是应届生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他们在空余的时间就应该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来应对毕业后就业的不确定风险。垂直类博主非全研究僧bot也表示:“就业是双向选择,教育部的原话。”尽管从他的其他微博图文看,也许他一直都在发文声援非全日制研究生抵制学历偏见,并为同学提拱了自救工具(人社局投诉通道)。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文规定了:“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目前,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定向类别。这些大学的做法与桐桐的想法一致,她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严格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招生要求,非全日制就应该只招定向类别,且不允许全日制调剂成非全日制。暨南大学2020招生简章截选广州大学2020招生简章截选华南师范大学2020招生简章截选山东大学2020招生简章截选而熊丙奇则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正如前文所述,他认为,企业明确将非全日制排除在秋招之外,就是一种歧视,有关部门应该要加强对这类涉嫌学历歧视企业的监管,纠正它们在招聘过程中的学历歧视行为,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企业要遵循公平就业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在人才招录时,不能出现类似的学历歧视行为,要带头推动就业公平。《中国经营报》也查找到,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已经开始作出行动,把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纳入到招聘条件中来推动就业公平的实现。2019年9月10日,山东省淄博市市属事业单位在其照片高层次紧缺专辑人才补充公告中,明确说明了在此次招聘中,2016年12月1日后被国内高校录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资格。“隐性利益”大于争议从种种现象中可以看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的确面临着就业中的学历歧视困境,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多所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仍正在增加,每年跳入非全日制研究生行列的学生不在少数。《21世纪经济报道》还以南京大学为例,称该大学2020年计划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约1400人,比去年录取人多出35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在前,为何还有人接连报考的原因到底如何?小景的回答很诚恳:“虽然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与我的升职没啥关系,但其实读研还是能带来很多‘隐性利益’。”他认为,现在看来,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是在同等条件下,我的学历为我的职业生涯加了分,因为身边研究生不多,大部分是本科和专科;第二是研究生学习使我考虑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同时也更深刻,更能照顾他人的感受;第三是研究生的老师和同学以及积累的人脉也很有帮助。眼下,小景正在准备在职博士考试,读博需要两名国际关系相关专家额推荐信,小景说,正好可以联系他的“研究生导师试试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所带来的“隐性利益”也是吴浩仍然很乐意去上课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和硕士学位能为他在日后的各种评分排名中获得加分,以及可能成为日后升职的敲门砖。另外,“带薪上课”的魅力也不亚于“隐性利益”。吴浩告诉《中国经营报》,他上的非全日制是研究生“属于公派性质”,“在拿工资的同时,还可以再有个研究生学历,”能减轻不少负担。正如吴浩所提及的“公派”读研,桐桐表示,很多公司会把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当作一种外部培训手段,巩固人才,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所以,公司通常会鼓励或者要求员工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现在我公司就会送高管出去培训(非全日制研究生),然后经过一系列内外部的培训后,挂职,考核,通过后就升职了。”非全日制应届生小彦则告诉《中国经营报》,她在考虑接受调剂时,也曾想过,可能毕业后会遇到一些身份认同上的问题,但她觉得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都已经并轨了,未来情况一定会比现在好,“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还有她认为“学校本身也不错,上课后也发现课程和授课老师都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人脉资源、教养学识、日常考核加分、未来升职的敲门砖等“隐性利益”,仍然远大于就业上的困扰,这或许是很多人依然乐意投入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的最主要原因。争议犹存,但中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改革刚刚推行四年,从制度到实践的步步成熟,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编辑:黄玉璐 校对:翟军)
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同学都知道,招录岗位有一项学历要求,须满足“全日制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以上才能报名,那非全日制的同学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很多人表示遗憾。不过这一“限制条件”在2021年公考中要发生变化了!12月教育部发文称:2021年不得将是否全日制学历作为招聘的限制条件。换句话说,非全日制考生也能和全日制考生同台竞争!有人支持:这是公平的选拔方式教育部力挺非全日制学生,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符合条件的同学有了一视同仁的机会。其实贺老师认为:考试不应只是考文凭,个人能力更重要,学历代表的是过去的一个学习成果,有的同学当初没有学习好,现在反思之后更努力的钻研,有了同台竞争的机会后,“非全日制”同学就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和信心,这无疑是更公平的选拔方式。有人反对:凭什么?有人觉得,非全日制考生没资格和“全日制”考生同台竞争。他们的观点认为:非全日制考试难度低、学历含金量低、有文凭不一定有水平。在竞争优秀岗位的时候,不能身处一个起跑线,这样岂不是很不公平?其实贺老师想说,每年不管公考还是国考,至少都有三分之一的人弃考,加上一些裸考的人群,最终和你竞争的人不多,公考拼的是个人成绩,能力,学历只是报名条件,国家应给更多人考试、就业工作的机会,投入到学习强国之中。岗位扩招,选择的职业更多就今年的形势来看,如果是应届生报考优势很大,比如“特岗计划”、“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单位都有大量缺口,国考、省考也会有更多“仅限应届生报考”的岗位,这样一来能选择的岗位就更多,竞争压力相对会小一点,毕竟,今年的毕业生预计能到900W左右。最后,贺老师想说,不管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同学,考试一定要认真对待,任何岗位都应让有能力的人上去。你们觉得这种选拔方式是否公平?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大概可以分为:所获结业证书不同、上课方式不同、全日制一些福利活动无法参加这三点不同。关于结业证书,不管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上都会标注学习方式,因为报考非全日制大多都是在职员工,并不能只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毕竟还有工作。简单的概括可以理解为:所谓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方式是在边工作边学习中完成的。但学位证书无任何区别。而且在法律地位方面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其学历学位证书都是有相同效力的。然后就是上课方式不同,因为毕竟非全日制主要是为了帮助一些已经有工作,但可能在工作中因为学历要求阻碍职业发展的人员所设立的。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到周五脱产学习的,而非全日制可以理解为非脱产学习,工学兼顾,边学边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周末或者晚上上课、假期集中上课、网络授课这三种上课方式,跟工作时间不会产生任何冲突。当然也有一些院校是和全日制一起上课的,这个具体还要咨询所报考院校。像一些专门针对全日制的奖学金、出国交流名额等等这些活动,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是无法参加的,如果你不在乎这些主要是想要提升学历或者想要更好的生活的话,这些会变得不那么重要,给你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目前在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因为他属于一边工作一边读研,对他来说奖学金等等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是一心想要完成学位,在工作单位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当然了对于这些东西到底重不重要还是因人而异。从18年开始以后全部都是统招形式,统招也就意味着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小,几年之后可能会没有任何差别。不过就目前来看第一届非全日制统招生还未毕业,到底非全日制毕业之后社会认可度高不高,还有待验证。如果你今年调剂成非全日制,作为第二批统招学生,你可以去跟学哥学姐先了解一下,一定要学会承担一些不可控因素。不过并不用太担心,因为就目前发展来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全部统一试卷,这也就代表着招生水平差别并不大。从上述你应该可以看出区别最大的就是学习方式的不同,至于学位学历区别并不是非常大,总结下来的话,可以去读,不过目前社会认可程度并不是很高,但就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年之后可能会和现在有所不同,因为想要被社会承认一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研究生的区别1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区别?考研时是否存在差别对待?读研时是否存在不便利之处?毕业后是否存在歧视情况?小编一一告诉你。一、考研的区别1.保研方面的区别在职考研没有保研的机会,因为保研只是面向优秀的全日制本科应届生。2.考研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区别应届生还是‘象牙塔’里的应试娃,且应届生的主要任务便是读书,考取好成绩。在职考生需要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更多时候在职考生需要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花在工作上。而且很多在职考生是成家了的,也需要将一部分时间放在家庭里。因此,应届生比在职考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备考研究生上,且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3. 录取方面的区别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录取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各培养单位对两类研究生要坚持同一标准、统一组织招录。不过,目前很多院校依然比较照顾考非全日制的考生,其录取分数比全日制的考生要低许多。且在面试期间,很多考官都会比较照顾在职考生,比如少问些比较深的专业问题,或者当在职考生回答不好问题时也会酌情谅解。不过,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院校不喜欢招在职考生,而将部分名额放出去,让应届生来调剂。一.读研期间的区别1.培养方面的区别各培养单位须根据研究生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一般院校在周六日为在职研究生安排课程,不过也有例外的院校就是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集中在一起上课。不过,不管上课安排如何,教育部要求院校要对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在职考生一般是读非全日制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奖助学金2.奖助学金的区别在职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奖助学金,不过有些学校为了吸引考生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设置了新生奖学金和其他一些学业奖学金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是单位定向委培的,单位会有一些奖助学金发给研究生。3.学费的区别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一般比全日制的研究生高,不过也有学校是一样的。4.毕业标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安排进行毕业,只是实际上非全日制的研究生的论文抽查比例低些。二.毕业后的区别待遇公平?1.毕业证认可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证上标有‘非全日制’字样,目前,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的实际认可度比全日制低些。2.考博条件的区别非全日制考博比较困难,主要是绝大部分导师都不愿意收非全日制的研究生。3.应聘工作的区别很多工作单位都标注着要全日制研究生。还有些标着要全日制本科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
在办理入职材料时,深圳大学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军才发现,在深圳人才引进系统里根本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导致自己不仅不能办理毕业生接收申请表、报到证等入职材料,转移档案、人才落户、人才补贴等后续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 在深圳人才引进业务申报中,仅有“全日制”一个选项。为此,王军和近300名面临同样问题的深圳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们,多次向深圳市人社局、信访局、教育局、市政府提交诉求材料,要求确认2020届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保证平等就业权益。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话题。澎湃新闻调查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在求职时面临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落户、补贴等政策也仅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9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此事回应称,人才引进系统上确实只有“全日制”的选项,目前已经接到反馈,但是否会进行调整,还需要等通知。同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就业方面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经9月3日深圳大学与深圳人社局的最新沟通结果,目前人社局已经在推进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到证、人才补贴、人才落户等问题,并明确可以接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因为涉及相关文件、人才引进政策的修改、网上系统的调整,学生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深圳首批非全研究生毕业落户难王军是深圳大学金融学专业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后,他顺利通过招聘入职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但在办理入职手续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确定工作岗位后,都要在深圳人才引进系统里申请《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再把申请表上传到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报到证,这样单位才能接收我们。”王军说,他在登录人社局官网办理《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时,却发现在“学历类别”选项里,只有“普通全日制”一个选项,并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导致自己无法进行申请。为了不影响入职,在和公司协商后,王军只好勾选了“普通全日制”,办理了相关手续。但在入职后,王军却发现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自己依然无法根据深圳人才引进政策办理落户事宜。按照《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第八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即可办理人才引进迁户。但王军在登录深圳市人才引进系统申请户籍迁入时发现,在“学历类别”选项中也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至今无法落户深圳。和王军同校同年毕业的肖盼盼,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我现在在备考深圳公务员,但单位要接受我们,就必须要有《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但以非全的身份根本申请不了,即使我考上了,后续也不能入职,白白参加考试。”作为首批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底填报志愿时,肖盼盼还专门询问过深圳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他们说深圳是一个很注重实时间利用和效率的城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周一到周五读书之余可以参加工作锻炼,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为此,肖盼盼还专门研究了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其中要求,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通知》还指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文件的意思是,非全只是研究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被录取的,2017年考研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国家线也都是330分,和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区别。”出于实践的考虑,肖盼盼和王军成为了2016年研究生招生改革后第一批非全研究生,没想到也变成了第一批面临就业问题的群体。王军说,目前深圳因人才引进系统问题受到影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约有300人,大家已经组建了一个交流群,“后面还有正在读的师弟师妹们关注着,大家都在等一个平等的就业待遇。”↑ 深圳人社局回复中称非全日制研究生落户应按在职人才处理。深大:已和人社局沟通,明确可以接收今年2月14日,由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社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其中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依据该文件,王军和肖盼盼等人在6、7月多次向深圳市人社局、信访局、教育局、市政府提交诉求材料,要求确认2020届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及时发放《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保证平等就业权益,但多次沟通均未获解决。澎湃新闻记者发现,2019年6月27日已有用户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非全日制研究生落户的问题。人社局回复称:“根据我市接收应届毕业生政策,只有全日制统招身份的应届毕业生才能按应届毕业生接收方式办理,其他人员按在职人才引进方式办理。”该回复中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划为在职人员,让王军等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是国家统招的研究生,本科毕业就考研读研了,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待遇?”肖盼盼认为,人社局的回复明显违背了上述五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9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局信访中心工作人员称,人才引进系统上确实只有“全日制”的选项,人社局也已经接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们的反馈,但是否会进行调整,需要等通知。同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就业方面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深圳大学目前共有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643人,其中今年已经毕业的有214人,学校一直在致力于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在去年12月就已经通过党政办联系人社局进行反馈,今年4月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到学校调研学生就业的情况,我们也反馈了这个情况,后面人社局也很重视,先后开了两次座谈会。”该工作人员称,因人才接收关系到落户、住房补贴等多个方面,原有的政策文件也不匹配,客观上还需要时间进行研判和论证。但值得关注的是,他告诉澎湃新闻,根据9月3日晚8点左右深圳大学与深圳人社局的最新沟通,目前人社局已经在推进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包括报到证、人才补贴、人才落户等,人社局已经明确可以接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因为涉及相关文件、人才引进政策的修改、网上系统的调整,学生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源:新华社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深圳非全日制研究生无法办理报到证和落户,人社局:需等通知在办理入职材料时,深圳大学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军才发现,在深圳人才引进系统里根本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导致自己不仅不能办理毕业生接收申请表、报到证等入职材料,转移档案、人才落户、人才补贴等后续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为此,王军和近300名面临同样问题的深圳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们,多次向深圳市人社局、信访局、教育局、市政府提交诉求材料,要求确认2020届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保证平等就业权益。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话题。澎湃新闻调查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在求职时面临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落户、补贴等政策也仅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9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此事回应称,人才引进系统上确实只有“全日制”的选项,目前已经接到反馈,但是否会进行调整,还需要等通知。同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就业方面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经9月3日深圳大学与深圳人社局的最新沟通结果,目前人社局已经在推进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到证、人才补贴、人才落户等问题,并明确可以接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因为涉及相关文件、人才引进政策的修改、网上系统的调整,学生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深圳首批非全研究生毕业落户难王军是深圳大学金融学专业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后,他顺利通过招聘入职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但在办理入职手续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确定工作岗位后,都要在深圳人才引进系统里申请《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再把申请表上传到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报到证,这样单位才能接收我们。”王军说,他在登陆人社局官网办理《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时,却发现在“学历类别”选项里,只有“普通全日制”一个选项,并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导致自己无法进行申请。为了不影响入职,在和公司协商后,王军只好勾选了“普通全日制”,办理了相关手续。但在入职后,王军却发现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自己依然无法根据深圳人才引进政策办理落户事宜。按照《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第八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即可办理人才引进迁户。但王军在登陆深圳市人才引进系统申请户籍迁入时发现,在“学历类别”选项中也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至今无法落户深圳。和王军同校同年毕业的肖盼盼,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我现在在备考深圳公务员,但单位要接受我们,就必须要有《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但以非全的身份根本申请不了,即使我考上了,后续也不能入职,白白参加考试。”作为首批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底填报志愿时,肖盼盼还专门询问过深圳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他们说深圳是一个很注重实时间利用和效率的城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周一到周五读书之余可以参加工作锻炼,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为此,肖盼盼还专门研究了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其中要求,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通知》还指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文件的意思是,非全只是研究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被录取的,2017年考研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国家线也都是330分,和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区别。”出于实践的考虑,肖盼盼和王军成为了2016年研究生招生改革后第一批非全研究生,没想到也变成了第一批面临就业问题的群体。王军说,目前深圳因人才引进系统问题受到影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约有300人,大家已经组建了一个交流群,“后面还有正在读的师弟师妹们关注着,大家都在等一个平等的就业待遇。”深大:已和人社局沟通,明确可以接收今年2月14日,由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社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其中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依据该文件,王军和肖盼盼等人在6、7月多次向深圳市人社局、信访局、教育局、市政府提交诉求材料,要求确认2020届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及时发放《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保证平等就业权益,但多次沟通均未获解决。澎湃新闻记者发现,2019年6月27日已有用户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非全日制研究生落户的问题。人社局回复称:“根据我市接收应届毕业生政策,只有全日制统招身份的应届毕业生才能按应届毕业生接收方式办理,其他人员按在职人才引进方式办理。”该回复中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划为在职人员,让王军等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是国家统招的研究生,本科毕业就考研读研了,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待遇?”肖盼盼认为,人社局的回复明显违背了上述五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9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局信访中心工作人员称,人才引进系统上确实只有“全日制”的选项,人社局也已经接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们的反馈,但是否会进行调整,需要等通知。同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就业方面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深圳大学目前共有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643人,其中今年已经毕业的有214人,学校一直在致力于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在去年12月就已经通过党政办联系人社局进行反馈,今年4月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到学校调研学生就业的情况,我们也反馈了这个情况,后面人社局也很重视,先后开了两次座谈会。”该工作人员称,因人才接收关系到落户、住房补贴等多个方面,原有的政策文件也不匹配,客观上还需要时间进行研判和论证。但值得关注的是,他告诉澎湃新闻,根据9月3日晚8点左右深圳大学与深圳人社局的最新沟通,目前人社局已经在推进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包括报到证、人才补贴、人才落户等,人社局已经明确可以接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因为涉及相关文件、人才引进政策的修改、网上系统的调整,学生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源:澎湃新闻)
在办理入职材料时,深圳大学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军才发现,在深圳人才引进系统里根本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导致自己不仅不能办理毕业生接收申请表、报到证等入职材料,转移档案、人才落户、人才补贴等后续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在深圳人才引进业务申报中,仅有“全日制”一个选项为此,王军和近300名面临同样问题的深圳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们,多次向深圳市人社局、信访局、教育局、市政府提交诉求材料,要求确认2020届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保证平等就业权益。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话题。澎湃新闻调查发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在求职时面临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落户、补贴等政策也仅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9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此事回应称,人才引进系统上确实只有“全日制”的选项,目前已经接到反馈,但是否会进行调整,还需要等通知。同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就业方面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经9月3日深圳大学与深圳人社局的最新沟通结果,目前人社局已经在推进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到证、人才补贴、人才落户等问题,并明确可以接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因为涉及相关文件、人才引进政策的修改、网上系统的调整,学生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深圳首批非全研究生毕业落户难王军是深圳大学金融学专业2020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后,他顺利通过招聘入职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但在办理入职手续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确定工作岗位后,都要在深圳人才引进系统里申请《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再把申请表上传到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申请报到证,这样单位才能接收我们。”王军说,他在登陆人社局官网办理《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时,却发现在“学历类别”选项里,只有“普通全日制”一个选项,并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导致自己无法进行申请。为了不影响入职,在和公司协商后,王军只好勾选了“普通全日制”,办理了相关手续。但在入职后,王军却发现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自己依然无法根据深圳人才引进政策办理落户事宜。按照《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第八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即可办理人才引进迁户。但王军在登陆深圳市人才引进系统申请户籍迁入时发现,在“学历类别”选项中也没有“非全日制”的选项,至今无法落户深圳。和王军同校同年毕业的肖盼盼,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我现在在备考深圳公务员,但单位要接受我们,就必须要有《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但以非全的身份根本申请不了,即使我考上了,后续也不能入职,白白参加考试。”作为首批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底填报志愿时,肖盼盼还专门询问过深圳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他们说深圳是一个很注重实时间利用和效率的城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周一到周五读书之余可以参加工作锻炼,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为此,肖盼盼还专门研究了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其中要求,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通知》还指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文件的意思是,非全只是研究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被录取的,2017年考研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国家线也都是330分,和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区别。”出于实践的考虑,肖盼盼和王军成为了2016年研究生招生改革后第一批非全研究生,没想到也变成了第一批面临就业问题的群体。王军说,目前深圳因人才引进系统问题受到影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约有300人,大家已经组建了一个交流群,“后面还有正在读的师弟师妹们关注着,大家都在等一个平等的就业待遇。”深圳人社局回复中称非全日制研究生落户应按在职人才处理深大:已和人社局沟通,明确可以接收今年2月14日,由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社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其中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依据该文件,王军和肖盼盼等人在6、7月多次向深圳市人社局、信访局、教育局、市政府提交诉求材料,要求确认2020届非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及时发放《应届毕业生接收申请表》,保证平等就业权益,但多次沟通均未获解决。澎湃新闻记者发现,2019年6月27日已有用户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非全日制研究生落户的问题。人社局回复称:“根据我市接收应届毕业生政策,只有全日制统招身份的应届毕业生才能按应届毕业生接收方式办理,其他人员按在职人才引进方式办理。”该回复中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划为在职人员,让王军等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是国家统招的研究生,本科毕业就考研读研了,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待遇?”肖盼盼认为,人社局的回复明显违背了上述五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9月4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局信访中心工作人员称,人才引进系统上确实只有“全日制”的选项,人社局也已经接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们的反馈,但是否会进行调整,需要等通知。同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就业方面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深圳大学目前共有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643人,其中今年已经毕业的有214人,学校一直在致力于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在去年12月就已经通过党政办联系人社局进行反馈,今年4月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到学校调研学生就业的情况,我们也反馈了这个情况,后面人社局也很重视,先后开了两次座谈会。”该工作人员称,因人才接收关系到落户、住房补贴等多个方面,原有的政策文件也不匹配,客观上还需要时间进行研判和论证。但值得关注的是,他告诉澎湃新闻,根据9月3日晚8点左右深圳大学与深圳人社局的最新沟通,目前人社局已经在推进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包括报到证、人才补贴、人才落户等,人社局已经明确可以接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但因为涉及相关文件、人才引进政策的修改、网上系统的调整,学生们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立芳)只因毕业证书上有“非全日制”四个字,不少硕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作为改革后的新生事物,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然而在实践中,他们并未被平等对待,数十万“非全”学子正在呼吁同等就业权利。因“非全”身份无缘省考面试经过几天忐忑等待,8月21日,浙江省考考生李威接到招录部门的最终通知:因取得学历时间不符合考试公告要求,其报考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的面试被取消。李威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是第一届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去年年底报考了浙江杭州某单位的公务员岗位。报名时,自己如实写明了“非全”身份,并在招录单位来电询问时对“非全”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被告知可以报考。今年7月26日,李威参加了浙江省省考,并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面试名单。随后李威再次接到招录单位电话确认“非全”相关情况,“我将毕业证、学位证、三方协议、学信网学历认证以及国家部委关于‘非全’的相关文件一并提交给对方,对方表示,‘非全’是个新事物,他们不太了解,需要开会研究再作决定。”而李威最终拿到的认定结果是,他的毕业时间不符合公告要求,因此不具有考试资质。记者查阅2020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告,公告表明:2020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的,须在2020年9月30日前提供职位要求的相关学历学位证书。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考试的人员,须在2020年2月底前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招录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他们完全承认李威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但由于其培养方式是非全日制,属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之外,因此按照考试公告要求,应在2020年2月底前取得毕业证书。不过,对于招录部门给出的解释,李威并不认可,“仅凭‘非全日制’四个字就将我划分到成人高等教育、自考、电大、函授之列是不合理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将我们这类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李威对记者说,目前他仍在继续求职。笔试面试第一 因“非全”清零无独有偶,身处海南的白丁心也经历了与李威类似的遭遇。去年年底,某高校2020届思政专业的白丁心报考了海南中学教师岗位。在报考之前,她特意到海南中学表明了“非全”身份,并询问该校是否会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改革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招考范围,海南中学的回复是将会根据报考人数及学校讨论的结果而定。虽未得到明确回复,但白丁心提交的报名表和相关证明资料通过了海南中学网上初审和现场复审,并拿到准考证参加了笔试。当年12月21日,白丁心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环节,第二天,海南中学又在官网公示白丁心取得面试第一名并进入体检环节。本以为通过资格审核并被允许参加考试就代表用人单位认可了自己的“非全”研究生身份,可海南中学随后在官网发布的一则公告把白丁心此前所有的应聘成绩清零。公告表示,白丁心系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学校本次公开招聘2020届全日制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条件,故决定取消其应聘资格。如果“非全”研究生不符合报考要求,为什么在前期咨询和资料审核环节都表示可以报考?明明国家已经赋予“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法律地位,为什么二者仍不能有相同的就业权利?白丁心认为海南中学存在就业歧视,并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在海南中学对白丁心信访件的回复函中记者看到,海南中学认为,其一,并无法律法规规定将“全日制教育”作为招聘条件系歧视行为,且设置该条件是国家事业单位的普遍做法;其二,学校招聘能力有限,无法分门别类将所有人都纳入招聘范围,如果将有工作经验的人与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一起招聘,对后者不公平;其三,对应聘者的资格审查应贯穿招聘全过程,经人举报白丁心属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校经过仔细核实后取消其应聘资格。对于用人单位的回复,白丁心并不认可。她认为,国家部委特别是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对同等学历不同培养方式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同等就业机会,海南中学作为教育系统内的单位,没能做到贯彻上级文件精神。“非全”研究生呼吁:撕掉歧视标签李威和白丁心的求职经历并非个例。中国商报记者接触到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均反映在就业方面遭遇到不平等对待。除了应聘受阻,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人才落户、补贴政策也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排除在外。“在有些地方的人才政策中,全日制大专学历可以走人才落户,而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却不可以。读了更高的学历,反而不被认可了。”来自湖南的“非全”硕士研究生赵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说,“同样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同样的国家线,同一标准质量培养,有些‘非全’同学甚至三年都在脱产学习,仅仅因为我们的毕业证上多了‘非全日制’四个字,就被各种区别对待”。而之所以会这样,赵华认为,是因为很多人对改革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了解,仍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划等号,甚至有“交钱就能上”“质量很水”“混文凭”等误解。中国商报记者查询相关文件了解到,201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研究生将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第一批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于2017年正式入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根据国家政策,注明“非全日制”只是为了区分两者的学习方式,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尴尬的是,统一招生并未提升“非全”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去年秋招时,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话题就曾一度占领社交媒体热搜。为进一步维护“非全”研究生权益,今年2月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地制定人才落户条件也要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随后的3月4日,教育部又发布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其中就包括严禁设置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限制条件。从去年开始,部分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陆续对人才招聘公告进行补充性说明,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招聘范围。不过,众多“非全”学子的求职遭遇证明,社会与人才市场上形成已久的歧视标签并没有那么容易撕掉。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祥在一项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同度的研究中表明,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形成的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刻板印象,即便并轨招生、就业同权等相关政策出台,部分单位也难拾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难,本质上是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他提出,为提升认同度,非全日制研究生应基于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深层次并轨。一些“非全”学子则认为,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困境,相关部门应首先从制度上予以帮助。“非全日制”四个字让他们饱受误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去“非”或更名,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命名为“统招统分”研究生,从而避免因学习形式产生的偏见。虽然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时间不长,但从去年开始,它又迎来改变——不少高校招生简章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人员”,这又会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个群体将走向何方?中国商报记者将继续关注报道。(应受访者要求,李威、白丁心、赵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