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都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值得报考,可其却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大明

都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值得报考,可其却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每一个考研成功的学生在准备考研复习的前期工作时,几乎都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索自己要报考的目标院校,去分析被录取的难度等等,只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考研一定考的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不是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但是对于社会在职人员来说,绝大多数报考的是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于是,而这便涉及到非全日制的含金量问题,以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否不值得报考的问题,这是每年考研学生都会谈到的一个问题,当然关于这个问题,更多的学生认为非全日制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可是,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含金量,同时也值得报考,而报考的群体不是在校大学生而是社会在职人员。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最大的区别就是所针对的群体不一样,全日制更多的是为了在校大学生,非全日制更多的是适合社会在职人员,也就是说不同的群体对于这两种教育模式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不能因为你是大学生而去否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价值,因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对于在职人员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他们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任务需要完成,因为他们有固定的家庭琐事,因为他们的时间跟多的是在周六周日,所以非全日制的教学模式非常的切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非常的适应他们的基本事实。所以,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对于在职人员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学历获得了提高,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上更加的有机会,更加的有发展前途,因为之所以会有在职人员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因为单位对于此学历是非常认可的,有着极为关键的现实价值,所以不要简单的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放到找工作上,而是应该将其放到完善自己工作待遇和事业发展上,这才是非全日制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价值。另一方面,虽然非全日制的学费和日常的交通费用要远远的高于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的开销,虽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证上有些许的不同,但是这对于社会在职人员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这就足够了。因此,很多人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招聘会上会受到很多歧视,找工作很有难度,所以认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那不值得报考,然而真正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一般都不是为了用其找工作的,而是为了能够在自己原始单位中有更好的发展,而且一定是自己所在单位非常认可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价值。总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更适合在校大学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更适合社会在职人员,二者有些许不同,但是这不影响二者的价值和含金量,所以每一个考生都要勇敢的去选择。

其理不竭

不是歧视“非全日制”硕士,而是它与“全日制”含金量确有差别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就非全日制研究生无法享受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补贴相关政策问题,向黑龙江省领导提出质疑。哈尔滨市政府8月31日回复称:《关于鼓励来哈就业创业落户的若干政策》中规定:硕士是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暂不享受此政策。此事引发网友热议,认为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只要国家承认的学历,就该一视同仁,不应该歧视非全。对此问题,早在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但规定归规定,承认归承认,现实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二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我国高等教育分两大类,一类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一类是非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不言而喻,“全日制”是把“学习当成“儿”是一种“专业学习”;“非全日制”就是在“正事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加班学习,因此是一种“业余学习”。具体到每个学习个体,不得不说,“非全”“业余”的可能比“全日”“专业”的学得还好,研究得还深,知识掌握得还扎实,能力更加强劲有力。但是,我们也得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从总体上来说,非全日制学生和全日制学生在学识水平、能力高低上还是存有一定差别的,这个差别不是说学历上的差别,而是同样学历下水平上的差异,这就像同一班学生学习水平有高有低一样,从总体上来说,全日制还是比非全日制的学得扎实一些,这是你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实事。因此,对用人单位来说,同样学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二者有所区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以为不能简单地给这种做法贴上“歧视”的标签。想当年,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一样登上北大讲坛做教授;莫言,小学毕业一样获诺贝尔奖,马云,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一样成为在线支付的风云人物……一个人有某种学历,只表明其上过这个学,达到了毕业(合格)水平,但却不能拿着这个学历就想让天下人都能认可你这个人的能力。人家不认可“非全”,自有不认可的道理,你想让人家认可,不能只拿着那张“学历纸”在人家眼前晃悠,拿国家规定“压人”,而要拿出点能证明你确有真才实学“硬货”来!(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玄之又玄

中青报: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 硕士不是掏钱就能读

进入10月,企业陆续开始秋招,对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求职过程却备受冷眼。据媒体报道,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确“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某企业HR也曾坦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全生”)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两类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招考方式正式并轨。通知还要求培养单位要坚持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尤其指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样。基于此,许多认为自己遭歧视的学生向当地人社部门提起举报。消除就业歧视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业自觉认同。对个案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权益救济或径直有效,但在企业自主招聘范围内,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双非院校及“非全生”排除在外的案例屡禁不止。“非全生”遭歧视并非没来由。在“非全生”教育早期试点摸索、制度确立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因招考方式、标准的混乱,功利心态导致的教学培养体系、学历学位授予考核松散,甚至不乏“硕士掏钱就行”的说法,“非全生”无形中被打上“质量低”标签。尽管时过境迁,如今“非全生”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停留在过去,企业招聘也依然会有歧视。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视当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非全生”招录情形冷热不均,选择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睐人文社科经管领域,如工商管理硕士就常年爆满,而部分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则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甚至逐年减少招生,不平衡的招录情况,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科优势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间都时有发生。报道中遭“歧视”的研究生,好多还是非全日制应届生。按理说,报考“非全生”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和部分院校注明“定向就业”的“非全生”招录要求不同,有些院校并无此限制,这些学生往往是全日制统招复试失利后,出于各种原因“调剂”而来。这说明部分院校发展“非全生”教育的盲目无序,既未充分考虑自身学科竞争力,更未预料门槛提高带来的低通过率,导致对招生计划的预见不足。这些学生与依附原工作单位、非脱产学习的“非全生”相比,除了遭受“歧视”之外,还要面临更大的择业焦虑。“非全生”的培养目标为某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2016年全日制、非全日制并轨后,除了同等学力申硕,“非全生”统考能报的学位多为专业硕士,鉴于此,许多院校培养方案也参照专业硕士进行。但目前的专业硕士教育并非臻于至善,加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间固有的差距,部分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尚不成熟,“非全生”教育却已草草上马,有的将就沿用此前落后、松散的培养方案,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再就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紧张。尽管说“非全生”为完全成本收费,学校不覆盖奖助学金,更不占住宿等后勤资源,但院校科研教学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目前部分院校学硕已缩招,专硕和“非全生”的规模和比例却在增长,还不乏有些院校将“非全生”作为“生财之道”,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让现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许多院校师资力量难以匹配教学,亟需满足专业硕士实务能力的师资更是匮乏。此外,学制过短使课程节奏过快、业务实践和求职时间冲突等问题也十分尖锐,这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已遭遇的问题,应当在“非全生”培养中予以克服。“非全生”教育极大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对无缘通过全日制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学历的人来说,“非全生”教育一定程度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好“非全生”教育也可适当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的“非全生”不同,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课程的12个学分为界限,修够12个学分,便自然过渡为全日制研究生,其灵活性也体现在“非全生”成长空间上,如与博士学历的无障碍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较为独立机构的“专业认证”评价把关人才质量。这些成熟经验启发我们既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要适度扩大高校自主权,如此,才能真正办好“非全生”教育。

跟我来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硕士不是掏钱就能读

进入10月,企业陆续开始秋招,对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求职过程却备受冷眼。据媒体报道,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确“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某企业HR也曾坦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全生”)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两类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招考方式正式并轨。通知还要求培养单位要坚持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尤其指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样。基于此,许多认为自己遭歧视的学生向当地人社部门提起举报。消除就业歧视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业自觉认同。对个案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权益救济或径直有效,但在企业自主招聘范围内,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双非院校及“非全生”排除在外的案例屡禁不止。“非全生”遭歧视并非没来由。在“非全生”教育早期试点摸索、制度确立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因招考方式、标准的混乱,功利心态导致的教学培养体系、学历学位授予考核松散,甚至不乏“硕士掏钱就行”说法,“非全生”无形中被打上“质量低”标签。尽管时过境迁,如今“非全生”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停留在过去,企业招聘也依然会有歧视。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视当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非全生”招录情形冷热不均,选择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睐人文社科经管领域,如工商管理硕士就常年爆满,而部分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则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甚至逐年减少招生,不平衡的招录情况,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科优势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间都时有发生。报道中遭“歧视”的研究生,好多还是非全日制应届生。按理说,报考“非全生”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和部分院校注明“定向就业”的“非全生”招录要求不同,有些院校并无此限制,这些学生往往是全日制统招复试失利后,出于各种原因“调剂”而来。这说明部分院校发展“非全生”教育的盲目无序,既未充分考虑自身学科竞争力,更未预料门槛提高带来的低通过率,导致对招生计划的预见不足。这些学生与依附原工作单位、非脱产学习的“非全生”相比,除了遭受“歧视”之外,还要面临更大的择业焦虑。“非全生”的培养目标为某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2016年全日制、非全日制并轨后,除了同等学力申硕,“非全生”统考能报的学位多为专业硕士,鉴于此,许多院校培养方案也参照专业硕士进行。但目前的专业硕士教育并非臻于至善,加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间固有的差距,部分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尚不成熟,“非全生”教育却已草草上马,有的将就沿用此前落后、松散的培养方案,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再就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紧张。尽管说“非全生”为完全成本收费,学校不覆盖奖助学金,更不占住宿等后勤资源,但院校科研教学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目前部分院校学硕已缩招,专硕和“非全生”的规模和比例却在增长,还不乏有些院校将“非全生”作为“生财之道”,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让现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许多院校师资力量难以匹配教学,亟需满足专业硕士实务能力的师资更是匮乏。此外,学制过短使课程节奏过快、业务实践和求职时间冲突等问题也十分尖锐,这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已遭遇的问题,应当在“非全生”培养中予以克服。“非全生”教育极大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对无缘通过全日制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学历的人来说,“非全生”教育一定程度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好“非全生”教育也可适当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的“非全生”不同,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课程的12个学分为界限,修够12个学分,便自然过渡为全日制研究生,其灵活性也体现在“非全生”成长空间上,如与博士学历的无障碍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较为独立机构的“专业认证”评价把关人才质量。这些成熟经验启发我们既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要适度扩大高校自主权,如此,才能真正办好“非全生”教育。(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双枪侠

@考研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到底有什么区别?

考研的同学在备考阶段,或许都会陷入短暂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能考到什么层次的院校,确定“选择”后,又不知该如何着手准备,甚至有些考研常识也不是那么清楚。比如:我是选择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二者有什么联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又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今天,川川带大家来了解“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联系与区别,希望对大家在考研备考阶段有所帮助。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所在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全国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两种。二者处于同一层次,是相对的研究生种类。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培养目标不同。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这是一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术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等研究人员。第二,培养方式不同。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实践环节。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第三,报考条件不同。以《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的要求为例:专业硕士报考条件:除了要符合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基本条件外,部分专业学位有单独规定,如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学术硕士报考条件:【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第四,招生专业不同。专业硕士,招生专业比较有针对性,根据研招网“专业知识库”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中医、军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共计47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门类,及其下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涵盖所有的专业方向招生。注:具体到某一招生单位的某一具体专业是否招生,请参照招生单位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第五,学费标准不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收费标准,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没有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学校,应参照当地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有关收费标准确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第六,学制不同。具体表现为,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2-3年,学术硕士学制一般为3年。具体情况依各招生单位当年政策为准。第七,读博方式不同。专业硕士,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直博,硕士毕业后若进行考博,请咨询招生单位了解相关政策。学术硕士,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导师直接读博,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博或者硕博连读。你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考研常识?评论里留下你的疑问吧~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教育部当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招生单位当年发布的最新招生简章为准。编辑 |熙妹 校对 | 木尧 审核 | 关关来源 | 研招网往 期阅读

大夫三重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受到“歧视”,到底是谁之过?还要报考吗?

最近,看到了一些不是很好的消息,心里非常不舒服,乃至于有些气愤。又是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情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就有爆出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的问题。无独有偶,最近又看到了一则让人很不舒服的事情,事情经过见下面截图。这又是一个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问题,我不知道这叫不叫“就业歧视”,但是,对于压根没有工作的应届本科生来说,考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到毕业时再面临这样的问题,那将会令人非常头疼。所以,还是真心希望,想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谨慎一些,特别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做决定前请三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如果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会有一些问题,我觉得很大责任在于学校,因为,很多学校压根就“不懂”非全日制研究生,或者说“假装不懂”,然后将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放在一起培养,一起上课,一起做实验,还美其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很高”。就像下面这位同学面临的问题。这对非全日制的同学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事,就像上面这位同学,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上课,如果不去上课,可能会面临着挂科,重修,如果天天去上课,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工作。那么,学校是真的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生那么好吗?其实,学校不是对学生要求高,而是学校“太懒”,为了省事,不会费劲周折去为了不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再去安排周末的课程,干脆让其与其它全日制研究生一起上课算了。岂不知,这样做,完全是“害”了非全的同学,因为,有些学校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属性是“定向就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学校已经默认你有了工作,所以等毕业的时候,可能会不能像应届毕业生一样,参加校招,也不能签三方协议,因为你有工作呀,但是,真正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可能非全的同学,与全日制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实验室做了三年,到头来拿着一张写有“非全”的毕业证去与全日制的同学竞争,还要遭人白眼,你能做的只会嘴硬的来一句“我们学校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样的”,这对用人单位来说,这句话的分量能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明白,所以说,还是那句话,没有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想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请三思。它,可能真的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毕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从2017年才开始的,短短几年,可能很多制度还不够完善。那么,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真正负责的学校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学校应该明确告知学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是不是“定向就业”?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招生计划,将学生“骗”到学校,什么都不跟他们讲。特别是对于本来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由于复试表现不佳,忽悠他们调剂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一定要将一些利害关系告诉他们。其次,将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明确划分开来,特别是培养计划,而不是为了省事,为了偷懒,将他们混为一体,美其曰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是对他们好。将非全日制的同学,上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末,或者安排在寒暑假,集中授课,这样,他们平时还可以找工作,上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这才是他们将来比较有竞争力的东西。最后,希望每一个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校,都能够真正对他们负责,因为,既然招生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不要嫌麻烦,好好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学校应该鼓励非全的同学在读研期间就去就业,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即使毕业以后,也可以有拿得出手的工作阅历去走入社招,而不是委曲求全跟全日制研究生去竞争,那真的是背离了设置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初衷。那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又如何做呢?首先,我们既然选择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条路,就应该摒弃学生思维,不要想着能够在学校认真学习就够了,梦想着踏踏实实学习三年,就可以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样,以应届生身份参加校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搞清楚非全日制的特性与设置非全的初衷,更要想到将来就业会面临哪些问题?其次,千万不要在学校得过且过,一定要去找工作,即使请假也好,实在不行,与学校非全日制的同学一起与校领导谈,将大家的需求说出来,这样,对双方都好。最后,摆正自己的身份,不要觉得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起上课,就想得到跟他们一样的待遇,那是不大可能的事。因为,在三年前就已经决定了,这完全不是就业“歧视”,因为,这两种研究生本就属于不同的性质,只不过,学校,学生个人故意将两者“揉”在一起,然后,又故意制造出了所谓的就业“歧视”。最后,真心希望考研的同学,特别是想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及从全日制研究生调剂非全日制的同学,请三思而后行,作为应届毕业生,最好报考全日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就留给那些已经有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吧,非全更适合他们!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吧!

生与

为什么我会选择攻读大多数人所遗弃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研人是不会选择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甚至是宁愿选择二战也不会去攻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甚至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同样在今年的290万的报考人数中也必然会有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选择攻读非全日制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的现象,完全是因为非全日制不能够享受到全日制研究生的的各种待遇,一是不能拿奖学金,各种奖学金都是不可以的,二是学校不提供寝室,自己在外租房,三是学费贵生活费贵。但就是这样的情况我还是选择了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当然必然是有很多原因。首先,值得我去攻读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是四川大学,一所985高校,34 所自主划线院校之一,所以这是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根本原因。自认为这样的大学是值得的,况且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研究生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所以很果断的选择,甚至我还觉得四级很幸运。其次,很多人对非全日制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非全日制太费钱了,这样给家里的负担太大了,但其实不然,你或许只是需要支付学费那一部分,至于生活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到生活费,而我就是在周一到周五在培训机构上课,一个月的收入很丰盛,足够自己的日常开销,同时还可以认识到很多的人,那些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所以这就是人脉。而且还不耽误我每个周末的上课。最后,因为不想调剂到双非院校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是考研的时候就确定的。或许每个考研的学生都不希望自己被调剂,所以为了到那些我哦哦自认为不是很好的学生,我还是接受了我第一志愿的邀请,况且三年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当我拿着985院校的硕士学历时必然会远远的强于那些拿着全日制的双非院校的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因此考虑到这个原因选择读非全日制也是很值得的。总之,如果当你考研初试结束后,你面临的处境和我相似的话,我还是建议你去攻读985院校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不是去双非院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因为到最后还是非全日制的更好一些!!!

老磨坊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 硕士不是掏钱就能读

进入10月,企业陆续开始秋招,对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求职过程却备受冷眼。据媒体报道,国内某大型建筑公司明确“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学生”,某企业HR也曾坦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全生”)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两类研究生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招考方式正式并轨。通知还要求培养单位要坚持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尤其指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字样。基于此,许多认为自己遭歧视的学生向当地人社部门提起举报。消除就业歧视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也需要招聘企业自觉认同。对个案来说,国家有关部门的权益救济或径直有效,但在企业自主招聘范围内,为节省成本,直接将双非院校及“非全生”排除在外的案例屡禁不止。“非全生”遭歧视并非没来由。在“非全生”教育早期试点摸索、制度确立以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因招考方式、标准的混乱,功利心态导致的教学培养体系、学历学位授予考核松散,甚至不乏“硕士掏钱就行”的说法,“非全生”无形中被打上“质量低”标签。尽管时过境迁,如今“非全生”的招录门槛远非昔日可比,但社会不少人对其认知依旧停留在过去,企业招聘也依然会有歧视。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之外,也需要正视当下“非全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非全生”招录情形冷热不均,选择非全日制的考生多青睐人文社科经管领域,如工商管理硕士就常年爆满,而部分院校的理工类学科则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甚至逐年减少招生,不平衡的招录情况,在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学科优势特色不同的文理院校间都时有发生。报道中遭“歧视”的研究生,好多还是非全日制应届生。按理说,报考“非全生”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和部分院校注明“定向就业”的“非全生”招录要求不同,有些院校并无此限制,这些学生往往是全日制统招复试失利后,出于各种原因“调剂”而来。这说明部分院校发展“非全生”教育的盲目无序,既未充分考虑自身学科竞争力,更未预料门槛提高带来的低通过率,导致对招生计划的预见不足。这些学生与依附原工作单位、非脱产学习的“非全生”相比,除了遭受“歧视”之外,还要面临更大的择业焦虑。“非全生”的培养目标为某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2016年全日制、非全日制并轨后,除了同等学力申硕,“非全生”统考能报的学位多为专业硕士,鉴于此,许多院校培养方案也参照专业硕士进行。但目前的专业硕士教育并非臻于至善,加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间固有的差距,部分院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法尚不成熟,“非全生”教育却已草草上马,有的将就沿用此前落后、松散的培养方案,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再就是教学科研资源的紧张。尽管说“非全生”为完全成本收费,学校不覆盖奖助学金,更不占住宿等后勤资源,但院校科研教学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目前部分院校学硕已缩招,专硕和“非全生”的规模和比例却在增长,还不乏有些院校将“非全生”作为“生财之道”,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让现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许多院校师资力量难以匹配教学,亟需满足专业硕士实务能力的师资更是匮乏。此外,学制过短使课程节奏过快、业务实践和求职时间冲突等问题也十分尖锐,这些专业硕士培养中已遭遇的问题,应当在“非全生”培养中予以克服。“非全生”教育极大满足了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对无缘通过全日制学习获取知识以及学历的人来说,“非全生”教育一定程度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发展好“非全生”教育也可适当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的“非全生”不同,英美一些高校以研究生课程的12个学分为界限,修够12个学分,便自然过渡为全日制研究生,其灵活性也体现在“非全生”成长空间上,如与博士学历的无障碍共通;在人才考核上,用较为独立机构的“专业认证”评价把关人才质量。这些成熟经验启发我们既要发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也要适度扩大高校自主权,如此,才能真正办好“非全生”教育。白毅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15日 02 版)(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到不了

将非全日制硕士与全日制硕士区别对待,这就属于学历歧视

将非全日制硕士与全日制硕士区别对待,这就属于学历歧视。很多人对这类歧视不以为然(甚至支持),认为全日制硕士就高于非全日制硕士,这是受唯学历论影响,不知道什么属于“公平就业”。破除唯学历论,必须消除学历歧视,才能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更何况,在此次招聘中,应聘者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条件要求,过了面试官才说不招非全日硕士,这是毫无道理的。对于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要依法追究责任。感觉大多数人都还将非全研究生看作之前的在职,根本没了解过研究生考试的变化就凭印象给非全打上了不正规的标签。非全研究生在读研前也是全日制本科生,我们读的国家承认的研究生,到最后别人连我们的本科学历都一起否认了,难道我们就应该忍受吗?还有些人说没有绝对的公平,难道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就不能去追求公平吗,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难道不是好事吗?统招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划线同一水平培养,而且有些学校要求非全脱产学习,多花了学费,同样的学习环境,毕业就业却遭遇各种歧视,就因为一个“非”,让很多人误以为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是花钱买来的学历。目前很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宣传不到位,企事业单位还按照之前的招聘规则招聘限制非全学生就业,希望国家能加大力度监督与宣传,同时希望能去掉毕业证上的“非”字,为非全日制正名。科普一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和自考,也大不是一回事,大家都是因为把他们混了才导致歧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除了学习方式不同之外,其余的都是一样的。在2017年的时候,教育部改革就曾推出过新硕士,名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有明文规定,已经说明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都是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凡事要讲究客观,目前非全和全的考试内容,学习内容,毕业论文要求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所谓的哪个好考,哪个有水分。现在毕业论文审查也很严格,不是你随便就能毕业的,每年都会有人毕不了业。就业歧视太多了,今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把七成以上名额,给你高校毕业生专项,难道不是对往届生的歧视吗?这种现象改不了,长期存在,只要有全日制的存在,非全始终被区别对待,尤其是非全应届生。非全日制研究生都是具备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并且是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进入的,也就是类似高考一样的考试,和全日制一样的试卷,声明: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信息有误,或侵犯到您的隐私,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东风破

马上评丨非全日制硕士应聘被拒,歧视源于偏见和误解

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室、 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应称,确实存在有关考试组织人员不了解相关政策,在资格审核时对非全日制学历未予通过的现象,为此郑重道歉。然而,当地都已经知错了,有些网友却发出了“不承认非全日制学历这是正常的”“还是要坚持全日制学历”等言论。这种“只看新闻标题就评论”的想当然,背后是偏见和误解。当地官方说得很明白: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所谓“不同形式”,主要就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非全日”,是指利用空余时间,自由性学习的学习政策,为的是照顾因为各种原因错过全日制学习的在职或社会人士,践行的是终身学习、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问题在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是否在含金量上有明显区别呢?并不。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已经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也就是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只是修学方式不一样,他们和那些从大学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站的是同一起跑线,学历学位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并无区别。这也是相关方面致歉的根源所在。之所以出现误解,大概率是因为很多人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本科、非全日制专科混淆了。但哪怕是对非全日制本科、非全日制专科,教育部也在2018年11月发布通知,在就业市场上,严禁发布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视性信息。抛开全日制学生未必比非全日制学生能力强不说,在招聘活动中,学历往往只是一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后,还会有统一的面试、笔试,这才是真正检验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的关卡。如果一位应聘者明明应聘成绩很好,却要因为不是全日制学历被刷掉,这不是赤裸裸的“唯学历论”吗?真要说起来,当地有关方面“考试组织人员不了解政策”的说辞,和道歉但又表示错过者已无法重新报名的表态,是不能完全服众的。既然错了,就应当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弥补错过者的损失,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今年大学生找工作面临较大困难,稳大学生、研究生就业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活动的组织者,不仅要对国家相关政策了如指掌,还要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量帮这一群体谋出路。最起码,要有平视心态,杜绝过多限制。社会对于非全日制学生的偏见和误解,也需要消除。说到底,学历是一个参考,但我们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学历本身。(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