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非985,211等名校的研究生,要不要去读?煎饼哥

非985,211等名校的研究生,要不要去读?

2月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个公布了2019考研复试分数线,总体较去年略有上涨,特别是工学,分数线上涨了10分。因为身边有毕业班考研的同学,顺便也打听了一下其他几所熟悉的高校的情况,自主划线的学校今年分数线上涨的可能性较大,个别往年接受调剂的专业今年上线人数都超多。进入3月,各高校的考研复试线都将陆续公布,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不过也提醒成绩在往年复试线边缘的同学,做好多种准备也许会比较好一些。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绝大部分是希望自己能考取一个更理想的学校或者专业,特别是本科是普通院校的同学更是如此,但如果考得不理想,即便是接受调剂,这部分同学感情上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却可能面临另一种境况,原本学校层次还不错,但是考研成绩不理想,只能被调剂到低一层次的学校或专业,这时候就面临选择的困难。身边一位同学就面临这样的情况,原本就读于一所不错的985高校,但是初试成绩并不理想,目前只联系到一所普通一本高校愿意接收,自己在纠结是否要选择接受调剂。去一所非名校读研,部分同学情感上难以接受985,211高校的同学原本已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即便不能去更好的学校或专业,也不希望研究生阶段的去向更差。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到非985,211高校读研究生,大致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担心调剂的学校学校牌子不够响,担心将来就业没有优势;其次,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相对竞争力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上花三年时间上读研究生,不如早出来工作锻炼,说不定发展更好,还不会耽误时间;第三是如果复习再考一年,有可能考上更好的学校研究生。考研形势越发严峻2019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90万,比去年净增50多万,且有大量二战、三战的考生,但录取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对于名校来说,近年来接收的推免生比例越来越高,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甚至高达80%以上,留给考研同学的名额越来越少,但是大家的目标却越来越多锁定在这些学校,报考的人数多,竞争必然更激烈。985、211高校深造率高,但是考研率并不高对于985,211高校的同学来说,可以选择的去向比较多,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同学会选择保研或者出国深造,整体深造率明显高于普通高校。但是除去这一部分同学,每年参与考研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多是本科阶段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才准备考研,基础相对薄弱,本科阶段学习习惯也不是太理想,准备时间相对都比较晚,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大三暑假眼看保研无望,又不打算就业,才充忙开始准备。准备时间短,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每年考研成功率往往还不如很多普通高校。非名校研究生也有较多优势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值不值得去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考虑一下,如果不去读,自己是否想好了别的出路?如果有别的更好的出路,你可以稍微纠结一下,如果没有,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985,211是国内最好的一批大学,拥有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最好的学习发展平台,所有人都想进去,但资源毕竟有限;换个角度想,名校里面的毕业生也毕竟有限,也不是所有人才都是从这些学校里面毕业的。担心一本学校的研究生就业难,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岂不是更难?普通一本的研究生也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起点不一样,作为就业的敲门砖,会有更多的选择,不会因为学历受限;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晋升,涨工资等都可能会领先本科生;再说如果真的自己在意未来的发展,研究生阶段就不会虚度,好好利用这三年时间,在自己的专业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在今后的工作会比任何学校的一纸文凭更管用。读完研究生,自己还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考博或者申请出国,都是可以走的路,到时候再选择更好的学校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本科毕业生就参加工作的话就很难再有这个机会。虽然是普通一本的研究生,也算是一个较高的起点了,虽然近年来多研究生人数在增多,但国内研究生所占总人口比例只有0.5%左右,研究生仍然是稀缺人才,只要目标合适,不愁将来的发展。所以除非自己有非名校不上的决心和毅力,可以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准备再战,并能做好二战失败的准备,在现在的环境下,接受一所普通一本的研究生也没有那么困难。当然,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毕竟有些调剂的专业就业前景,发展前景实在不怎样。

非名校生考研不是"鸡汤"!争论有没有用只是瞎操心

每年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放榜后,媒体报道“学霸宿舍”已成了一种惯例。类似励志故事,肯定了刻苦学习的传统价值,激励后来者砥砺前行。被报道的“学霸宿舍”有个共同特点,即“学霸”通常不在名校读本科。北大一个宿舍的学生考上北大研究生,不是新闻;而只有非名校的学生,集体考上了北大这样的一流名校,才为公众所津津乐道。这种对比和反差造就了“学霸宿舍”,也让“学霸”的定义在一些人眼中不那么有信服力。前几天,常州大学一个“学霸宿舍”全体成员考研成功的消息,就引发了一番舆论风波。报道称,这个宿舍的同学“亲如兄弟”,在考研准备过程中互帮互助,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然而,网友并非一致地表达羡慕和赞许,不乏有人用嘲讽的语气说,非名校生考上985高校研究生也没用。以“有用”或“无用”来衡量考研的意义,是站在功利视角的二元划分。有用,到底是什么“用”?是通过硕士文凭找工作、取得用人单位认可的有用呢,还是适应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并开启自己独立学术生活的有用呢?不同的“有用”依赖于不同的判断标准,简单的“有用”“无用”根本说不清楚。在高校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硕士文凭在初次求职时的作用被稀释了。不少用人单位以“第一学历”筛选简历。同样一所名校的学生,参加同一场招聘会,甚至各方面素质都差不多,结果有人被最终录用,有人在简历关就被淘汰,差的就是“第一学历”,这在当前粗放化的用人单位招聘中并不鲜见。对于科研来说,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非名校学生被名校录取后,发现自己跟“土著”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你在图书馆啃习题的时候,名校同学已经跟着导师在实验室里作出科研成果;当你在琢磨考研英语技巧的时候,名校同学却轻松获得赴海外交换学习的机会……这种起点的落差,恐怕不是通过一场考试的成功就能填平的。那么,难道“学霸宿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的鸡汤,是应试教育的麻醉剂?当然也不能这么看。研究生考试在高考之后,再次赋予了受教育者一次竞争机会。在任何时候,机会公平的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也许在顺利考上名校研究生以后,本科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发现自己与“土著”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是,只要研究生阶段的学校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差距就有机会缩小以至消弭。确实有不少非名校的学生冲着就业优势而考研,当他们在求职时,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不如“土著”学生,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旁人更会讥诮他们“考上研究生也找不到出路”。然而,只要认真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会养成区别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在职场上获得优势。须明白的是,考研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争的起点。读研,意味着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固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科研工作,但至少在选择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对学术有所向往和追求。外界会赋予学历各种各样的附加值,这或许是“有用”“无用”引发争论的基点。不过,如果不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锻炼思维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研究能力,那所有的附加值就无所依托。争论非名校生考研有没有用,恐怕是瞎操心。考研的意义,不在于努力本身,不在于熬制一锅浓浓的“鸡汤”,而在于争取机会平等,表达对高层次教育的向往。要看到“学霸宿舍”的励志意义,更要看到“学霸”们对教育价值的生动演绎。

不亦大乎

非名校学生成功考研却遭嘲笑,普通高校研究生有必要读吗?

2018年考研复试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很多大学都公布了最终的录取名单。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考研最牛宿舍”之类的新闻爆出,虽然套路都一样但总是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而最近几天的一则关于“常州大学最牛宿舍,8人全部考研成功”的新闻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以往爆出的考研最牛宿舍,学生考研多为国内外知名高校,至少是国内985工程高校才会引发网友的一片羡慕和感叹。这篇报道里的8名学生虽然也是成功考研,却有7位考取的都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仅有一位考上了一所211工程高校。虽然大部分人都对这8个努力学习的同学点赞,然而也有少部分人却表达了相反的情绪,甚至不少人还进行嘲讽。有网友甚至扬言:只有那些找不到出路的人才会去读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对于这件事,小编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小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这8位凭借自己努力考研成功的同学,小编是非常支持的。虽然他们考取的并不是什么知名高校,但考研的难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考研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为了目标而不断努力这一过程的体验。考研被很多人称为第二次高考,虽然没有高考那么严格,但也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获取读研的资格的。对于凭借自己努力付出而得到的结果,别人无权指三道四。关于这一话题,后续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很多人都谈到了一个问题,读取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有意义吗?很多人从就业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当前很多重点高校研究生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更不用提了。其实,这一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如果读研仅仅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那么不管在哪里读研对你的帮助都不会很大,因为即使你考取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你对自己的未来依旧是迷茫的。在读研这3年时间,最重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这才是读研最大的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受用终生的。不管在哪里读研,掌握了这种思维才是最重要的。话题继续深入,一些网友认为普通高校学生即使考取重点高校研究生也意义不大。因为当前就业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查三代,本科要求必须是985、211重点高校才能有录取资格。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就业学历鄙视一直在存在着,但这种思维却是要不得的。如果按这种思想发展下去,那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正因为本科学历差一点,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自己更有价值一些,这难道不值得提倡吗?落后难道就只能在后面,努力向前也有错吗?虽然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公,但小编很相信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你现在的努力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回报给你,即使那一天还很遥远,我们当前也需要不断的去积累。只要自己努力了,别人愿意嘲笑就随他们去吧!

明见无值

考研选择“名校或非名校”真的有差距,而且不止一点点

考研择校一直以来都是学员关注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选择“名校、非名校”时,纠结此问题的学员更多。其实,小编想说,考研最好还是选择名校,为什么呢?先来看下面这幅数据图:再来看看2017年薪酬排行榜:名校的报考人数一直都很多,而且选择名校不止这些好处,还有:1、名校师资力量强大。众所周知,名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都是非常好的,一般名校所聘请的多为该专业的教授、专家等,在授予学员知识时更加的专业、全面,并且,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方面是非名校的师资力量就会略低一些,整体的教学水平也会低一些。2、名校学员接触到的人群更高端。名校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选择名校的人多为行业内的精英,尤其是“985、211”,以及”双一流”这样的名校。报考名校研究生,接触这样的人群,不论是在今后的事业发展,还是生活中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而非名校的学员接触人群层次就会略低一些。3、企业更倾向招名校生。不可否认,当一个名校研究生和一个非名校研究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时,企业更倾向与招收名校生。这是因为,985、211名校毕业的在职研究生学员更具有竞争力,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前沿,实践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会更顺利一些,薪酬自然也较高。4、名校生能力更强。报考名校是有诸多益处的,但是能够考上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因为报考人数多,名校招生人数有限,分数线也偏高,能够在众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考研选名校有这么多好处,所以如果打算考研,当然还是选名校!可能你会觉得名校不好考,其实不然,名校考研是可以免试入学的,可获得国家承认硕士学位。小编先给大家来一波免试入学的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太多了,小编写不过来啦!

雷蒙达

本科非名校考上研究生也没有用?普通本科生该何去何从?

话题来自最近一条新闻,某双非大学寝室成员全体考上研究生,在本该欢呼的时刻,却有网友突然冒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本科不好,考上研究生也没有用”。这位网友言辞激烈的背后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不得而知,但这句话确实引起了一番热议。本科不太好,考上研究生究竟有没有用呢?我先不给这个问题下结论,因为确实存在某种不公平社会竞争,但这也不能完全限制了硕士学历带给普通学校的同学更多可能。有网友是这样说的:“本科本来就不太好,不考上985、211不更没有出路了吗?”当然,学校并不能百分百的限制你的所有可能,没有高学历或者大学都没有读也能够成功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质,遇到这种问题,千万不能把自己完完全全的代入进去,让大多数人或者一部分的经历限制了你的步伐。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现状,的确有很多百强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只招名校学生,而且还是第一学历(本科)是名校的学生,很多学校普通但很优秀的同学在简历那一关就被刷了,根本就没有机会在面试官面前显露头角。企业的这种做法并不能说成是一种学历歧视,他们有他们的指标和效率,门槛越低,可接纳的人越多,工作量和用人风险也就越大,现在从普通学校逆袭的研究生太多了,考研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商业组织不会因为你很努力被你感动就能放下利益的。很多大企业不会去普通二本招生,这也是本科不太好的同学的硬伤,所以大家都想拼命的考研上名校,或者更高的入场券和更多的机会。然而,有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是这样)用人单位并不买你的本科账,但你就因此怀疑自己的研究生价值了吗?千辛万苦考上,结果还是不能跟本科名校的学生平起平坐,给谁心里都不平衡。考研给你带来的最大价值也许就是备考的那一年了,你克制自己不玩手机不看剧,强制自己每天早晨早早起床背单词,你学会了结合理论分析当下热点,练就了自己敏捷独到的思维能力,重点是,你变成了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这是大多数成功人士共有的特质。每个考研的同学,都很清楚,备考的这一年给自己带来了多么大的变化,拥有坚持和信念的人是每个老板都渴望的人。之前还看到这么一件事,有研究生导师抱怨普通本科考上来的那些学生不如推免生,提不出问题,眼光和思维能力都不如985本科生,这不是个例,是一些普通学生的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学校有差异,学生自然在整体水平上就会有差异,但是,一个普通学校的学生既然能够考上名校,说明他们并不差,也许在刚开始会有一些差距,但他们既然努力考上了,就是在弥补差距,这类人才是最厉害的“黑马”。至于一开始那个问题,我想你看看就好了,如果考研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话,不考就能了吗?其实很多好的大企业是接受有足够实力的普通本科生的,况且,你能逆袭,就说明你有足够的实力,不要被大多数人的眼光限制了你的未来。

老物件

真相残酷!HR拒绝非名校研究生的理由原来如此!

在求职的时候有一条黄金定律:名校+研究生=就业而且HR口中的职场潜规则:“会对非985大学生区别对待。”也就是说,面子上是公平竞争,实则隐性约束。小编采访了一位准备考研的小姐姐:小编:“小姐姐,你为什么考研啊?”小姐姐:“为了更好的就业,为了更高的薪资待遇,但是我觉得我之前找工作被拒绝是因为我的本科学历不够,所以就来考研了。”小编:“那小姐姐本科找到的工作工资是多少呢?”小姐姐:“3500的底薪,但是我在北京啊!这个吃钱的城市,这点工资什么都干不了。”在之后的了解当中,小编发现HR和小姐姐所说的都不是危言耸听,如此刺耳只因为这把大家不愿面对的真相推到了眼前。如此刺耳只因为你在逃避现实。但是仅仅考研,已经不够了,不仅要考研,还要考名校的研!北京教育考试院研招办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今年共有165个招生单位招收研究生,全国范围内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则为322897人(不含推免考生)。从报考志愿来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个招生单位的报考人数均超过1万人。也就是说,这12所“名校”吸引了报考北京院校的约1/3考生。(图源于网络)是的,名校自带标签“更勤奋”、“更聪明”、“反应快”、“门面担当”等等,因此在招聘过程中,HR会不自觉地把天平向名校考生那边倾斜。可能很多学生会不服,“学历又不代表能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名校的人没有更多的机会,这才是规则出现问题。优秀的人,理应获得更好的机会,这才是规则!但是这个社会,也并非不给非名校资格。虽然现在是应试教育,但是在该努力该勤奋的时候没有努力,那自己觉得自己的说服力又有多少呢?要把自己放到一个高平台上,只要不是自甘堕落,即使可能在这个平台上表现一般,最终还是会比大多数低平台的人机会更多、能力更强。因为你身边都是能力比较强的人,你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在读书的年纪好好读书,别想东想西想一些没用的,有了好的学历好的工作,自己的格局和高度都有了,未来想要什么都会有的,所谓龙配龙凤配凤,这是常理!意识到这些之后,我们要做出改变。仅仅把社会的残酷摆在眼前不是目的,早日放弃白日梦,认清现状,这才是改变的开始。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不是?我不知道你会不会选择考研,会不会选择考名校的研,但是我知道你的竞争对手一定在考名校的研!还是说,你连当竞争对手都不配?那可真可悲......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带着自己的父母一起去看看??努力奔跑吧,为了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不要让我们想拉你一把的时候,连你的手在哪里都找不到。

战洪图

就因为本科出身非名校,73%的研究生活该“被嘲笑”?

近日,常州大学白云校区南区15号宿舍楼上,宿管阿姨为了庆祝一学霸宿舍集体考取名校挂出了一条横幅:热烈庆祝储运142班302室全体考研成功。最近考研成绩公布,该宿舍的八个男生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一个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三个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剩下四个留在本校读研。这让他们一时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寝室也被人称作“学霸宿舍”。说起准备考研的这一年,他们表示他们八个人就是一个整体,寒暑假都一起留在学校复习,平时一起监督、互相分享信息,平均每天都要学习10小时以上。然而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都是敬佩、羡慕的声音。在该微博的评论中出现了一大批自诩“名校毕业生”的人对学霸宿舍的几位非名校毕业生进行了嘲讽。“本科双非野鸡学校,考上985的研究生也没用。”“可惜求职给不给笔试机会还是看你本科学校。”也有许多网友反驳:“凭什么普通本科考研就要被嘲,每个人都有努力的权利。”“有的人原地踏步,还不忘踩上后来的人一脚。”“自己的路自己走,谁也没有资格去贬低别人的选择。”那么现实难道真的像某些“名校”网友说的那样,本科不是211、985毕业,就不配考名校研究生么?无法消除的高校鄙视链:73%的研究生都在“被鄙视”之列常州大学学霸宿舍被嘲讽,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个例。因为本科学历低导致考研碰壁、工作碰壁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显示的还是隐藏在“高校鄙视链”背后的“出身论”思想。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73%的研究生考生来自非985、211高校。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研究生队伍里,大部分人都处在“被鄙视”的行列,无论他们是否优秀、出众,仅因为本科出身,这73%的大学生就天然拥有了“被鄙视”的“义务”。高校鄙视链本来一开始是指学校之间的互相鄙视:清北的鄙视其他985,985鄙视211,211鄙视非名校……后来这一思想又被广泛的应用在就业、考研等领域,现在演变成即使同为一个学校研究生,你本科比我低,我依然要鄙视你的畸形心态。如前些年大热的网文,一篇是《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的写照;还有一篇《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讲的是读完大学后还是生活窘迫,反映了由于家庭出身不同而带来的巨大差距。前段时间在网上疯传的一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文章,作者名叫丁鹏,是一个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生,中国作协会员,现在《诗刊》杂志社工作。可作者在工作后总是因为自己的本科是毕业于三本院校遭到各种鄙视,这让他感到头疼不已。文章最后丁鹏说道,龚自珍在百年前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什么今天反而会有所谓的高校鄙视链?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但我的本科也是我的青春,也是我一生的财富,也是我的母校,我同样热爱它。我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数典忘祖。英雄不问出处:打破“鄙视链”需靠努力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当英雄也要问出处的时候,想要摆脱这条隐藏在人心里的鄙视链就需要更加的努力。“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非名校生也不需要向谁道歉,更不需要觉得是否“低人一等”。要知道,非名校生考研,甚至非大学生考研,这种困境逆袭、绝地反击的事情应该让人觉得非常骄傲,鼓掌叫好。而不是冷嘲热讽、恶语相向。前段时间一个外卖小哥在路边复习的视频火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复习考研,有路人质疑他:“你还考研呢?”,小哥听到后只是回复一句:“准备还可以,试试呗,干啥都要有个好心态,大不了明年再来呗!”。虽然不知道这个小哥最后有没有考上,可他的这种精神就值得人们点赞。如果说这种通过自己努力考研成功的人都应该被“鄙视”,那么“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坚持12年考研的保安刘小平,虽然还是15分之差没有考上浙大,但是他不会放弃;04年后连续八年报考北大的律师王鹏,虽然已经31岁,但是他不会放弃;03年参加高考考取大专,如今已经75岁高龄却四度考研的老人邹爷爷,他也不会放弃。这些一直努力永不放弃的人们,难道就因为出身非名校就应该被人“鄙视”?还是说考研的意义就在于从一所名校到另一所名校的“迁徙”?如果考研的意义是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一个更好的地方通过学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那些考取了名校的非名校生们,又为什么应该受到“鄙视”和“嘲讽”呢?对那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非名校生们,请给他们掌声。中国式嘲讽背后的中国式焦虑从被嘲讽的“学霸宿舍”到外卖小哥考研被质疑,一系列的“中国式嘲讽”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一种“中国式”的焦虑。前段时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位名叫雷海为的外卖小哥大白了北大硕士彭敏,成为了总冠军。这是他第三年报名中国诗词大会了,终于在第三季的时候受到了回复并成功取得了总冠军。这一平凡小哥击败北大硕士的逆袭神话本应该收到大家的赞叹鼓舞,可在微博上却有很多网友评论:“有什么用,回去还不是送外卖”这样的言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了一件优秀的、不平凡的事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泼一盆冷水。而这一盆冷水的目的,是为了阻止他,是害怕对方超越自己。这种中国式的嘲讽背后隐藏的,正是这种中国式的焦虑。现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太快,阶层流动和人才更新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正是因为如此,才让那些暂时居于“高层次”的人才们感到了恐慌。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背后,其实是看到别人的进步速度超越了自己的“恐慌感”。在不断循环的高校鄙视链背后,实际上是那73%追逐者和剩下27%“领跑者”之间距离的不断缩小。而那些正在“被鄙视”“被嘲讽”的人们,要知道,出身杭州师范的马云是不会嘲讽你是非名校毕业生的,因为你和他之间的差距太大。而那些正在嘲讽你们的“名校毕业生”们,你们受到的嘲讽越多,就证明你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变得越来越少。别停止努力,然后超越他们。告诉那些写“你一个外卖小哥凭什么干掉北大硕士”和“非名校毕业生凭什么上北大”的人们:我是非名校毕业生,我就是要上北大!(图片来源网络)

取境

考研,非名校更容易考?那可不一定!

图源网络,侵删!除了少部分考生在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后,会继续升学深造外,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考研是最后一次提升学历的机会。考研的动因因人而异: 提升学历、更换专业、延缓就业……但目标是一致的——考上。因此,目标院校的和报考专业的选择是备考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在考研大军中,来自双非院校(非985、非211)考生占了很大比例。一些考生在做院校分析的时候,考虑到竞争压力,会选择普通院校。例如: 二本、双非一本院校等。认为这类院校报考人数较少、考试内容相对名校而言更简单,竞争较小,上岸的可能性更大。但纵观近几年的情况,事实并非如此。一些院校为获得更优质的生源,对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学生并不友好,主要体现在初试对专业课压分,造成一志愿考生专业课普遍低分,进而造成考生总分达不到院校的分数线,院校就有更多名额给调剂的考生。压分会压到什么程度呢?可能会使专业课分数普遍在60-90之间(150分满分),更有甚者,分数被压至个位数,当然,这是很极端的情况,极少发生。如此,考生不仅考不上一志愿院校,连调剂都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国家线对单科成绩也有要求,过不了国家线就无法调剂。使一年的时光和努力付诸东流!那么,如何在择校前识别这类院校呢?下一篇文章,小编给大家支一招!

对争

非名校生考研成功遭嘲讽:不是名校毕业不奋斗难道做蛀虫吗?

前两天,某校“学霸宿舍”全部大学生考研成功的事上了微博热搜。据报道,常州大学白云校区南区 15 号宿舍楼上,宿管阿姨挂起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 “热烈庆祝储运 142 班 3002 室全体考研成功 ”。原来,最近考研成绩公布后,这个宿舍的 8 名男生全部考上了研究生,一时间他们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302 宿舍也成为名副其实的 “学霸宿舍 ”。 最近考研成绩陆续公布,这 8 个男生中,淮安的杨亚吉、安徽的王帅、盐城的唐国祥都考取了中国石油大学的研究生;淮安的田素俊、河南的谢昆伦、扬州的沈涛和来自重庆的庞海明 4 人都留在了常州大学读研;四川宜宾的万宇翰则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在一些网友的眼里,却变了味。“本科双非野鸡学校,考上985的研究生也没用。”“我们宿舍八个人,一人保研,一人出国,一人即将在国外工作,剩下的找不到好的出路都去上研究生了。”说出这些话的人,轻轻松松用"就算你考上了985研究生本科双非照样没人要你"的出身论就将人家勤奋努力换来的成果一棒子打死。在鄙视已经变得公然、无畏、无所顾忌的当下,似乎不鄙视无以证明自己的优秀、高端与成功。你鄙视我,我鄙视他,鄙视食物链将消弭的等级制度再次建构,竖中指 、翻白眼就是隔开自恋、自卑的“宫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鄙视链横空出世。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囊括角落衣食住行,比如出门看电影,看独立电影的瞧不起看好莱坞的看好莱坞的又瞧不起看国内大电影的。比如大学选专业,理科生看不起工科生,工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又瞧不起艺术生,而艺术生瞧不上非艺术以外的所有学科。似乎在中国,一纸文凭格外重要,所以高校的鄙视链也一直光明正大的存在并运用在社会之中,985看不起211,211看不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起二本,二本看不起三本,三本的嘲笑专科生鄙视高职生。985也会细分,清北的自认比复交浙科南高一等,而这几大名校则自恃高于普通985,在名校也自有江湖,从本科至博士都来自名校的学生备受推崇,而从“二流”学校考入名校的则会成为异类。其实,当你开始鄙视他人的时候,就默认了自己处在鄙视链的一环,也必须要承受其他人的鄙视。鄙视链就像是食物链,鄙视,被鄙视,鄙视多少人,被多少人鄙视,这些都直接意味着你与这个社会最核心价值的距离。不管是体现个性,找寻归属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视,即便是再凶猛的鄙视,都不能赢得个性与安全感 。鄙视链的存在,源于一些孱弱个体自身的不安全感,为寻找依托去牺牲自尊来打击他们的自尊。真正的强者不会去鄙视他人而会帮助他们。因为英雄从来都不问出处。虽然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985、211出身的毕业生大多优于普通本科、专科的毕业生。所以才会有很多同学在上了普通本科后挤破头也要上名校的研究生,但我们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去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话让广大网民记忆犹新,他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从他的话中我门明白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人却生在罗马。我们用尽一生去追赶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但,这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吗?不是名校毕业的我们就应该躺平虚度此生吗?罗xx,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答案。如果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的马云在他的年代算是天之骄子,那么罗xx的前半生丝毫看不出可能成功的迹象。但正如他所说的:“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罗xx出生在一个东北的边陲小镇,高中辍学的他曾摆过地摊,开过羊肉串店,倒卖药材,做期货,销售电脑配件,当传销老师,后来自学英语当了GRE讲师,一讲成名,不满于现状的他后来辞职开设了网站、创业英语学校又做了手机。完成了从小贩、名师、意见领袖、创业者再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不管你对罗xx这个争议人物喜爱与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也许我们的奋斗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但在奋斗路上经历的酸甜苦辣,看到的荒芜与花开却是每个人人生中独一份的宝贵财富。也许我们刚刚毕业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遭到就业歧视,但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拥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代表就拥有一个好的结尾。因为不是本科985、211毕业,因为起点比别人低就翻不了身吗?对别人的辛勤与汗水加以嘲讽,笔者想替那些起点低却奋斗不止的人们问一句:不是名校毕业,我们不奋斗难道应该去死吗?我记得有人在面对嘲笑时曾说过:别笑,我用我一生等着你。

夜魔侠

非名校出身的研究生,如何在秋招中逆袭?

现在高校秋招正热,许多HR翻阅研究生简历时,会不自觉地问“你们本科从哪里毕业的?”特别是,名牌学校的研究生几乎总是会问:“本科也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的吗?”如果你本科也出自一所名校,那么恭喜你,这一项加分,如果是一本学院,还勉强凑合,如果它是完全未知的某某大学......这就有点尴尬了。学历查三代,多年来一直在各个行业的人才选拔流行,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但凡招聘硕博士,几乎都会关注本科教育背景。如果硕士学位相同,用人方通常会通过比较本科学位来进行人员筛选。谈到这一点,最五味陈杂是本科出身双非高校的名校研究生。一方面,我的本科阶段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实现了名校的梦想,但是拿到名校的学位后,自己本科层次就成了招聘工作时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尤其在一些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的招聘中,甚至明确注明应聘者学历要研究生以上,本科也必须是一流大学。学历背景同样的,因为本科不是重点高校就连入场券都不给,这是怎么回事?在本科学位上,武断一点可以一刀切,但在研究生学位上,要复杂一些。在一些名校中,甚至有一句名言:“金本科、银硕士、铜博士”,对名校来说,是本科含金量最高,其次是硕士学位,然后是博士学位。甚至有一种现象,名校本科生看不起非土著的研究生,所有这些都与他们的本科出身有关。那么,来自不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如此待见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人数过多,典型的供大于求。20世纪90年代,每年只有几十万大学毕业生,现在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已超过60万人。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质量与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更重视本科教育而不是研究生?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考试的公正度和竞争程度,绝大多数本科招生是通过高考,高考考试公正度是国人所认可的。而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与高考不能比,考研生上名校的竞争明显弱于高考,研究生的选拔渠道更加多元化,会有更多的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人为影响空间存在,公信力小于高考。二是人生的价值重塑。本科是从高中向社会过渡的四年,是打下科研基础最重要的四年,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四年,虽然不是完全合理的,但也有合理的依据。四年对人的思想,素养,社交,视野重建要比2-3年的研究生要大得多。这种比较优势和劣势的一级本科教育在招生本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存在是合理的。至于这一评价标准是否客观公正?只能通过后续的结果来验证。但是,老师如果对待学生或学生之间以学历区分尊卑,在学习阶段就有这样的轻视思想,是很没涵养的。事务是发展的,既然人家可以进入与你同样水平的知识检测,至少可以证明,在过去其他人并不比你慢,只是你起点高。所以,如果你本硕博都是出身名校,也要更加精益求精,配得上你名校的气质和涵养,如果你出身“低微”,不要自卑气馁,英雄不论出身,成败都是未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