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决策探索杂志全媒体记者 左世周 实习记者 王天琦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河南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探索杂志社与开封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0年12月18日,决策探索杂志社总编辑郭林涛与开封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此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决策探索杂志社开封通联站同时成立运营。双方深入探讨合作事宜《决策探索》杂志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以研究决策科学为特色,探索成功为目的的工作指导类期刊,为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的入选期刊,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党政机构数字阅读TOP期刊"第36名,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系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工作指导类第一名、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厅和贵宾厅唯一指定存阅期刊。创刊30多年来,杂志社秉承"我们影响决策层,责任不仅在纸上"的理念,始终坚持以服务各级党政决策者、企业决策者,探索社会发展、人生价值为己任,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省政府重要的外宣窗口和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舆论阵地。近年来,杂志社致力于转型升级和全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新时代中原特色智库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库、智囊团和信息总汇的作用更加彰显。开封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为市政府决策服务,承担新型智库建设、决策课题采购、政府公报编办等工作,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等方面研究的决策咨询机构。决策探索杂志社总编辑郭林涛(左二)陪同开封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郁(右二)到杂志社新媒体中心考察融媒体建设双方此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旨在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创新智库人才合作方式,激活合作动能,更好地服务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原更加出彩,提升开封城市形象美誉度和影响力。双方将在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协同发展四项原则的基础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学术理论探讨、智库资源共享、开展联合调研、媒体宣传报道、刊物编办交流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供稿:决策探索杂志社
冯沅君(左)和丈夫陆侃如冯沅君冯沅君早期小说集《卷葹》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山东大学校园里的陆侃如、冯沅君塑像。资料图片作者:张可礼学人小传冯沅君(1900—1974),河南唐河人。作家、学者。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32年与丈夫陆侃如留学法国,1935年在巴黎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著有短篇小说集《卷葹》《春痕》《劫灰》,古典文学论著《中国诗史》《南戏拾遗》《古剧说汇》等。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作家和学者,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作为教师的她,关注得不够,论述也较少。其实,教书育人是冯沅君一生的重心。她曾对学生说,“自从到大学教书后,就洗手不写小说了。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工作是神圣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是个常数,容不得一心二用,一旦误人子弟,则过莫大焉”。投身教育,死而后已1917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便留心教育。1921年5月4日,她在刊于《晨报》的《五四纪念杂感》一文中写道:“教育是大家所公认为国家根本的事业,应当特别扩充的。现在怎样?首都之下,累次陷入无教育的境地,虽说近来些微有点恢复的希望,但是风雨飘摇的状况中,前途还是茫茫难测。外省呢?裁经费,罢课的事,也是时常听见的。”1922年5月15日至6月23日,冯沅君参加了由老师胡小石带队的“国内教育参观团”,到晋、鄂、苏、越参观访问。她对这次参观访问十分投入,细心观察,耐心访问,每天坚持写日记。她的日记后来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日记中,可以看到她对教育十分关注,而且有自己的思考。在太原参观国民师范,“当我们从院中走出的时候,见有五六个少年的人,担着泥、砖,由西往东走,看他们衣履之朴实,和手足胼胝的样子,只当成泥水匠了。后来有人告诉,方知是本校学生,他们这种能耐劳的精神,我真十二分的佩服。临走的时候,他们——校中办事人——还将该校学生由劳力而成的产品,送了我们许多,我真要愧煞了!”生产劳动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冯沅君佩服赞赏这一点,说明她对教育有着相当深切的理解。在武昌参观模范小学,“走到礼堂附近,见挂有时事揭示牌,将每日的大事简单明了写在上面。这种东西我以为于小学生很有益的,比那冷酷的无趣的格言牌子强得多。我素来的主张,小学教育,无论如何,总要使学生的感情尽量发展,这群带有真、善、美的小天使,要是硬以无情的教育去矫揉造作,使他失去本来的天真,简直是毁坏世间无上的艺术品,剥夺人们艺术的享乐,其罪真是不可赦啊!”这种重在发展小学生的情趣,让学生身心健康愉快的发展,应当说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冯沅君还是一个只有22岁的大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冯沅君又到北京大学国学门读研究生,此后即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自1925年春开始,直至病逝,其间除了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之外,她一直坚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岗位上,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中法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47年到山东大学,直到1974年病逝。冯沅君到高等院校任教之后,由于时局动荡,运动频仍,还有个人家庭生活的一些不幸、病魔的折磨,她历经坎坷灾难,身心受到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重压。她痛苦,她艰难,但她从没有倒下,始终挺立恪守在教学岗位上。1973年,她患癌住院,最关注的还是教学,念念不忘的还是教学,还曾让丈夫陆侃如给她带教学参考书。在弥留之际、神情恍惚时,她还让护士扶着给学生讲课。她是在课堂教学的岗位上离开人间远行的。舍得割爱,专心教学冯沅君的情趣和爱好是多方面的。她是作家,发表的小说、诗词、散文,至今还为人们所赞赏。她是学者,她的许多学术著作,有不少至今还摆在人们的案几上。她是翻译家,通英文、法文,有重要的译著传世。她到高等院校任教以后,虽然对上述的多方面仍有兴趣,继续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她能做到割爱,始终把主要精力投用在教学和教书育人上。冯先生初登上大学讲坛时,已经发表了多种著述,有相当的名气,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头上有作家、学者、博士、教授、才女等不少桂冠,但她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没有单凭学识、才气、名气,随便随意,而是一直践行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原则。冯先生备课从来都十分认真,每门课都有详细的讲稿。有的课程,她讲过多次。但每次新讲这些课程时,考虑到讲授对象不同、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等原因,她都要再备课。从今存多种备课讲稿上可以看到,有些讲稿是重新撰写的,有些是在原讲稿的基础上进行增删。有些字读不准,就查字典,仔细写在讲稿上。山东大学中文系1956级学生石家麟回忆,1957年,冯先生给他们年级讲元曲时说:“不少同学的作业中还有错别字,对于中文系的同学是不应有的,希望大家勤查字典,我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字典还常备案头。勤查字典是消灭错别字的不二法门,舍此别无捷径。”冯先生备课的认真,已经形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即使给几个人辅导,她也是认真准备。她指导的研究生陈其相回忆,有时她辅导研究生,只有两三个人,她也事先写好详细的提纲,一丝不苟。1962年,冯先生总结自己辅导研究生的体会时,讲到提纲的好处:“保证指导时既重点突出,又无遗漏。碰到应解答的问题多,而指导时间不够时,导师可以只讲重要的,次要的可将提纲交研究生带下去自己看……为此,我虽然觉得写提纲很费时间,可是总坚持下去。”她备课、写辅导提纲从来不惜时间,她说自己“指导两个钟头或三节课的时间,备课的时间大都是一天”。除了备课,冯先生还一直重视编写教材,付出了大量心血。她先后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了多种教材,其中有些正式出版了,如和陆侃如合著的《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和北京大学教授游国恩、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等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和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共同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还有大量讲义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她认为,教材要“力求符合学生的要求和水平”。她的教材和讲义都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编写的。她深知编写教材之困难,强调编写教材要有研究的基础。1952年,她曾对她的侄女北京大学教授冯锺芸说:“编教材很不容易,教材也能显示编者的思想认识高下,不能人云亦云。编教材也需要研究作为基础,不然,岂不误人子弟。”冯先生编写教材,不论是讲义,还是教科书,始终贯穿其间的是一种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她和林庚共同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诗歌选课程编写的教材,共选诗词曲一千首,选目曾三次征求专家意见,最后才确定下来。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自周至唐五代,由林庚主编。下编自宋代至五四,由冯先生主编。两位主编,除曾先后三次充分面商外,还经常交换情况和意见。冯先生主编的下编,参加者有关德栋、袁世硕、朱德才、郭延礼和赵呈元。冯先生作为主编,司其职,切实地尽到了主编的责任。她负责起草选目,审改初稿,组织讨论,并最后定稿。她还负责注解北宋全部、南宋大部分及金、元全部诗篇的工作。从今存的初稿和定稿中,可以看到很多冯先生修改的字迹。在编写过程中,她的一个助手,“对吴伟业两首诗的创作时期,依据常见的资料,做了个大约的推断,还在稿子上的一端贴了一张字条,说明依据的材料”,“但冯先生在定稿时,却重新做了考证,并得出了确切的答案。她向助手说明改动的依据时,语重心长地说:做学问不能粗枝大叶,敷衍了事,也不能人云亦云,应当力求把问题搞清楚。”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到冯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谨和做主编的尽职尽责。创新方法,灵活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冯沅君在遵循传统的同时,特别注意探索和创新。冯沅君一生讲过多门课程,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她在讲授时,基于讲稿,但又从不照本宣科。研究文学史、作家作品属于人文学科,其中有一些属于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的丰厚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教者和听者重在体悟、体验。冯先生讲文学史、作家作品,感情特别投入。1949级学生吕家乡回忆:“冯先生讲课则富有感情。有一次讲到王维的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她按照‘三叠’的方式朗诵了一遍,语流很快,像绕口令一样,引得同学们大笑。还有一次讲到明代散曲家王磐的《咏喇叭》,冯先生又朗诵又表演又赏析,我至今还记得她眉飞色舞的神态。”冯先生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1949级学生赵淮青也铭记不忘:“有一次,她讲苏东坡的词《念奴娇》,一字不落地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她的讲解,完全沉浸在作品中,洋溢着对千古名篇的挚爱。我还记得她在讲台上踱着步子,目光凝视前方的风度神态。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她讲得也铿锵有力。先生虽外表纤弱,却传达出词中神魄飞扬的气势,把苏词的感情发挥到极致。自然也难忘,冯先生讲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时,又完全是另一种气氛。又是一次一字不落的朗诵,声音低回,如泣如诉,充满似水柔情,字字送进听者的耳膜,令人肃然动容。无意间,发现她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沅君先生很推崇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高度评价关汉卿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窦娥冤》这部作品。当她朗诵到《不伏老》中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时,声音高亢壮烈,富于感染力,也透露出她爱憎分明的性格。”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每篇作品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作品情调也不同。冯先生讲授时,针对不同的作者作品,设身处地,满怀真挚的感情,讲出了真情别调。冯先生讲课,常有顿悟,随时随地发挥。1953级学生郭同文回忆,1954年春,冯先生讲授岑参的诗歌,“此时,她虽然大病初愈,但讲起课来却精神焕发、口若悬河,声音铿锵有力。她绘声绘色地分析了岑参写边塞风光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她望了望窗外:校园里梨花盛开,洁白如雪,阵阵春风扬起片片梨花飞舞。她满含深情地讲道:‘诗人用春风比北风,用梨花比雪花。何等深切,何等独特!同时也表明了:寒冷的日子里也蕴含着明媚春意来临,显示了诗人在严寒中的乐观情怀!自古以来,写春风的诗歌甚多,而用春风比北风的诗,这却是首创。’”冯先生特别重视课后辅导这一环节。她同课堂教学一样,认真负责,而且有自己的探索和特点。重视个别辅导,也重视集体辅导。冯先生个别辅导多是在她家中。她为了辅导有针对性,事先尽量汇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准备,然后细心地讲解,即使有时身体不好,也按时辅导。约在1957年上半年,冯先生辅导中文系高年级学年论文。1955级学生吴长华回忆:“那时我们高年级要准备写学年论文,我选的题目是《论〈牡丹亭〉》,出乎意料的是冯沅君先生竟是我的指导老师。这样我们的接触就多起来,每一周总有一晚上要到她那里去。每次到她家里,她总是早已等在会客室里了。那时她身体不好,没讲几句话,就常常要咳嗽,可是她还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辅导、讲解。在讲解前先朗读一遍。使我惊奇的是她身体那么弱,朗读却是铿锵有力,节奏性很强,至今仿佛仍在我的耳边回响。她对我们很亲切,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对我们提出的哪怕是幼稚的问题,也都认真解答。”冯先生的集体辅导,常常是与“集体答疑”结合在一起的。《冯沅君传》第305页记载:约在1959年,她在教学中,还创造了一种“集体答疑”的教学方式。所谓集体答疑是“在个别辅导、个人阅读告一段落后,她让学生交上阅读札记,同时把疑难问题一起交上”,她“在检查札记时,把学生提的问题梳理归纳后,给学生‘集体答疑’。在她答疑完毕后,学生还可充分提问,然后师生展开讨论。教师答疑结束,她就反过来‘考’学生:让你阅读一段她布置过的古文;让你串讲一段文字,谈出你的评论意见;或向你提出一两个问题让你解答。答得不完善,她会请别人补充。”这种集体辅导、集体答疑,把指导阅读、写阅读笔记、发现问题、提问、讨论、考问自然地接连起来,有严格要求,又有引导启发,既有针对性,又生动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她的学生缅怀老师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冯先生的‘严’和‘逼’,打掉了大家的惰性,引导着我们前行。”教学相长,双向互动1964年9月,冯沅君与她指导的研究生张忠纲交谈时说:“教学永远是相长的。”“‘教学相长’在有些老师听来是一句口头禅,其实是千真万确的,将来你们当了老师,就会体会到了。”冯先生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坚信这一真理,并且能切实践行。冯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备课、辅导和编写教材时,总是要翻阅、参考大量文献资料,但她从不照抄照搬,而是反复阅读、勤于思考,写成详细的讲稿。在这个过程中,常有新的发现。她不仅把这些新的发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也诱发了新的研究兴趣,进而取得了重要研究成绩,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1939年,冯先生在中山大学讲授元杂剧时,发现了三条有关王实甫生平的材料,当时她未敢贸然作断。此后她从孙楷第、王季思先生的论著中,又看到了新材料,并且函请王先生询问陈寅恪先生有关见解的依据,这才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推断,写成了一篇题为《王实甫生平探索》的论文。1956年秋冬之交,在山东大学一年一度的科学报告会上,她以此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提出讨论。讨论后,冯先生继续修改,1957年刊于《文学研究》杂志。在编《中国历代诗歌选》时,冯先生注意质疑,发现了不少新问题。如此书所选的清代吴伟业的作品《圆圆曲》与《楚两生行》,对这两篇作品的写作时间,冯先生没有沿袭以前的说法,而是阅读了许多有关的著述,仔细考证,从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认为《圆圆曲》作于顺治七年(1650)前后,《楚两生行》作于康熙初年。她把研究的成果纳入教材中,同时撰写了《吴伟业〈圆圆曲〉与〈楚两生行〉的作期——读诗质疑之一》,刊于《文史》杂志。关爱学生,亲近学生冯沅君与学生相处,不讲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是提倡互尊、互爱、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同陆侃如先生支持进步学生,从经济上帮助过一些进步学生。在东北大学任教时,有一位同学母亲有病,无钱医治,他们给他一笔钱,帮助母亲治病。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后,青岛解放前夕,李希凡旁听冯先生的课,中间遇到了经济困难,冯先生亲自给李希凡姐弟送去了四十银圆。1962年初,冯先生指导的研究生陈其相的祖母病逝,父亲又病重。冯先生知道后,马上拿出一百元,让她赶快寄回家。凡是接近冯先生的,都知道她生活十分简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是对同学,却慷慨大方,毫不吝惜。冯先生乐意与学生交流,学生也喜欢接近她。吕家乡回忆:1952年,他和几位同学在毕业前夕去看望冯沅君。“她向我们谈经历,谈治学,谈写作。她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缠过足,后来才放开,因此现在穿皮鞋还要塞一些棉絮,走路很不得劲儿。我这才想到,平时冯先生走路的确有点‘扭搭扭搭’的样子。冯先生很有感慨地说:一个人要违抗社会风气,违抗潮流,是很难很难的,只有极少数杰出者才能做到。谈到写作,我们问她是不是还打算写小说?她叹了一口气,说:淦女士写小说简直是三代以前的事了,早就提不起笔了。辜负了鲁迅先生的期望,没有办法!”约在1952年,1951级学生赵淮清和几个同学到冯沅君家看望老师。后来他回忆:“书斋幽雅清静,处处氤氲着书香气。大家谈话无拘无束。她简单问了我们入学前的经历,然后就兴之所至地谈文学,谈人生,谈山大的历史,妙语迭出。记得先生说过:‘你们入大学文科,文、史、哲都要打好基础,古典文学更是基础。古文学不好,白话文也是做不好的。’她主张大学几年起码要背诵上百篇精选出来的古文,古诗词更要多背,越多越好。”“沅君先生讲得兴致盎然。说话间,一大盘黄澄澄的花生糖已被我们‘风卷残云’。先生脸上浮漾着慈祥,颤巍巍地,又从立柜里端出一盘,还没来得及落座,一位性格有点鲁莽的同学发话道:‘冯先生,您在法国留学时,您的脚会招来不少麻烦吧?’这种容易犯上又不相干的提问,很使我们为他着急。不料,冯先生却不以为忤,笑容粲然,朗声答道:‘这也不难,学习孟丽君嘛,外面套双靴子就行了。’”冯先生虽然有博而深的学识,有许多有影响的著述,但她从不谈这些。她不哗众取宠,不露才扬己,对于世俗之名毫无兴趣。她和学生交谈,是真诚的,是自然的。这是经受人文教养浸润而形成的真诚和自然。她与学生的交谈,洋溢着真善美的情趣,从各方面密切了师生关系。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交谈,如同雨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效应,学生受到了课堂上和书本上难以受到的教育。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冯先生在她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在做好言传的同时,特别重视身教,正己身,正己心,自然会影响学生。她凭借着向善、求真、趋美的人格魅力,如同甘霖雨露,滋润沾溉了学生的心灵。冯先生指导的副博士研究生尚达翔回忆:1960年秋,“济南久雨成灾。星期二下午是冯先生给研究生上课的时间,哗哗的大雨就是停不下来。冯沅君住老校,上课却在新校,两地相距有四五里路,都是泥泞的庄稼地。花甲之年的老人,又是双‘解放脚’,如何走得过这么长的田间小道!学生们万分焦急,他们家里又没有电话。商量结果,派了个男生骑自行车去老校,让冯先生改日再来上课。哪料,骑车的学生刚刚上路,她却撑着伞,背上挎了个书包蹒跚着过来了。女同学们赶紧把先生扶进屋,让她换上干燥的鞋子,埋怨她这样大的雨不该蹚水过来。她却若无其事地说:看天下着雨,我就提早上了路。还好,书包没淋湿。说完,她掀开备课本,拿出了一叠卡片,开始上课了。”一位曾经缠过足的60岁老人,为了按时上课,冒着大雨,只身撑着伞,挎着书包,提前踏上四五里泥泞小路,蹒跚蹚水跋涉,终于按时赶到课堂上课。严于律己,不畏艰难,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此情此境,胜于言教,深深地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冯先生切实地做到了。(作者:张可礼,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智库(国研文化传媒集团)承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国经济年鉴社、经济要参杂志社、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和中国经济报告杂志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21”在北京举行。论坛发布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0”(简称“丛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安顺在演讲中表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坚定不移地发挥服务中央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专业智库机构的独立评估作用、提振社会信心与舆论引导作用、服务大国外交的智库平台作用以及智库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创新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新的贡献。“2021年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决策咨询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国家高端智库要加快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提高研究质量与水平,担负起更加重大的职责使命。” 王安顺说。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题为《奔向2035的新发展格局》的演讲中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基本解决了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剩下最后一块“硬骨头”是城乡结构不合理,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如果谋划好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使农村5亿多人口的收入水平接近或赶上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基尼系数,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未来5-10年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就会有可靠保证。对于乡村振兴,郑新立认为主要应做好四件事:一是农业现代化,二是新农村建设,三是农民工市民化,四是特色小镇建设。其中,蛰伏的最大潜力是农村的土地,最重要的是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推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将释放巨大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隆国强在题为《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的演讲中表示,要深刻认识国际环境的变化,把握四个深层次趋势性变化。一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中美关系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既要看到中美经贸关系中竞争的一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也要看到互补的一面,不失时机地推动双边关系稳定,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新技术革命迅猛推进,各国争夺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国际治理体系加速演变,争夺规则主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影响深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扩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2020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0》。他介绍,本年度丛书共有12部著作,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路径》《构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网络》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课题成果,其他10部是中心各研究部所承担的重点研究课题成果。除了以上两项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外,列入本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的成果共十项,都是紧扣现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或者从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或者针对某个重要问题、重点工作展开研究,提出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一是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变局中的创新政策转型》一书;二是关于产业、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相关改革开放问题的研究,包括《迈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服务业:制度型开放促改革深化》《农业开放:挑战与应对》《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三是关于财政金融改革和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包括《财税新征程:中国新阶段财税改革与取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展和挑战》;四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人口问题的研究,即《中国人口问题的重点公共政策研究》;五是关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相关监管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包括《跨境数据流动:战略与政策》《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规则研究》。据悉,作为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自2010年起,国研中心每年选取当年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集结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向社会公开发布。目前已连续出版11年,共计150余种。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智库(国研文化传媒集团)承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国经济年鉴社、经济要参杂志社、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和中国经济报告杂志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21”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迎接‘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21”现场。供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安顺,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隆国强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论坛发布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0”(简称“丛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扩对成果作总体介绍。张军扩介绍,本年度丛书共有12部著作,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路径》《构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网络》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课题成果,其他10部是中心各研究部所承担的重点研究课题成果。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部所负责人李建伟、张琦、陶平生、陈昌盛、侯永志、叶兴庆、许召元、田杰棠、葛延风、刘涛、吴振宇、王金照分别对12本丛书进行了专题发布和详细解读。据悉,作为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自2010年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选取当年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集结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向社会公开发布。目前已连续出版11年,共计150余种。(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其院刊《历史研究》现已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了一篇题为《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周群,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这也意味着,此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双月刊《历史研究》,现已正式划归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开信息显示,除了《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一职外,周群此前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史学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历史研究》(双月刊)为历史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54年,刊登中国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史学史、史学理论、各种专业史的科学论文和著作评价,历史文献的考证与介绍,以及读史札记、学术动态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介绍,《历史研究》一直是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也是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倡议创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毛泽东曾就创办《历史研究》提出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研究历史,郭沫若为《历史研究》第一届编委会的召集人。今年1月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这一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挂牌仪式。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的李国强在接受新华社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现有的五个研究所进行资源整合,即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其中古代史研究所是由历史研究所改名而来。此外,新成立一个历史理论研究所。李国强还提到,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剥离出来,作为历史研究院的院刊。同时又特批再创办一个刊物,暂定名为《历史评论》。并且,还要办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1月8日,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21在北京举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0日讯(记者 马常艳)1月8日,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21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为“迎接‘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论坛发布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安顺在主旨演讲中围绕“国家高端智库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肩负光荣使命”这一主题,谈了三点看法:一是在新征程中展现国家高端智库的奋进与担当,二是在新征程中牢记国家高端智库的使命与责任,三是在新征程中实现国家高端智库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在题为“奔向2035的新发展格局”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党中央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寄予非常大的期望。乡村振兴主要应做好四件事:一是农业现代化,二是新农村建设,三是农民工市民化,四是特色小镇建设。其中,蛰伏的最大潜力是农村的土地,最重要的是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推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将释放巨大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隆国强在题为“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的主旨演讲中表示,要深刻认识国际环境的变化,把握四个深层次趋势性变化。一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二是新技术革命迅猛推进,各国争夺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国际治理体系加速演变,争夺规则主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影响深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扩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9-2020年度重要研究成果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20》。他介绍,本年度丛书共有12部著作,其中《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路径》《构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网络》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课题成果,其他10部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研究部所承担的重点研究课题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部所负责人李建伟、张琦、陶平生、陈昌盛、侯永志、叶兴庆、许召元、田杰棠、葛延风、刘涛、吴振宇、王金照分别对12本丛书进行了专题发布和详细解读。据悉,作为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自2010年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选取当年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集结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目前已连续出版11年,共计150余种。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智库(国研文化传媒集团)承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国经济年鉴社、经济要参杂志社、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和中国经济报告杂志联合承办。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一转眼,2020 年又要翻篇,又到了年底盘点学术圈「沙雕」事件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学术圈有啥「翻车」事件吧~1. 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今年 1 月,一篇 2013 年发表在《冰川冻土》上的学术论文突然「红」遍网络。图片来源:冰川冻土这篇文章名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的论文,通篇 25 页,用极大的篇幅讨论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甚至在文章结尾,作者还写了打油诗再次夸赞导师与师母,「导师上海人,国栋之名实,手持倚天剑,学海驾云涛;师娘慈溪女,容德美如玉,守着芙蓉剑,厨房舞翩跹。」图片来源:冰川冻土有如此文采,无怪乎论文隐匿了 7 年,还是被慧眼的网友挖掘出来,最终一鸣惊人,成为了 2020 的第一篇神文。2. 在核心期刊给儿子发散文的主编老爹还是今年 1 月份,另一本核心期刊又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据报道,金融类核心期刊《银行家》在 2010 年到 2014 年间,开设了「父子集」专栏,用于刊发一对父子的书法和文章,数量多达二十余篇。图片来源:银行家这对父子并不是别人,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银行家》杂志主编王松奇和他的儿子王青石。图片来源:银行家事件一经发酵,网友们不禁疑惑,这究竟是父子集,还是父子局?尽管王松奇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刊登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孩子的文章「没有问题」,但是该撤稿的,还是得撤稿啊~3.「木兰」套壳惹争议,当事人被重罚1 月 15 日,中科院传出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中科院计算技术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编程语言「木兰」。但事情越大,翻车似乎也越快,「木兰」语言一经发布,就被发现只是一款 Python 语言的套壳产品。随后,中科院计算所公开了对涉事人、计算所员工刘雷的更多处罚细节。图片来源:中科院都 21 世纪了,还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梦呢?4. 6 分 SCI 竟被白给,所有作者却均不知情3 月 25 日,爱思唯尔旗下期刊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撤稿了一篇题为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es in gouty arthritis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hi and bone erosion的论文。论文撤稿在科研界可以说是稀松平常,但是这篇论文的撤稿理由,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根据官方的撤稿通知,本文系作者申请撤回,原因是论文署名的三个作者并未参与该论文或者对该论文并不知晓。三个作者都没参与过这篇论文,那么论文是谁写的,又是谁投的呢?期刊和作者也没搞明白~5. 画风诡异!南邮的硬核毕业典礼......今年 5 月,南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 2020 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听着没啥,只是…据报道,本次毕业典礼上有 10 位毕业研究生通过云连线的方式,在南邮的学生机器人创新团队制作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接受了学位授予。图片来源:南邮官微总结一下南邮的云毕业典礼,就是 16 个字:硬核南邮,在线拨穗;性感 AI,云端毕业。6. 一批发表在计算机期刊上,又被撤稿的医学论文同样还是 5 月,爱思唯尔旗下期刊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一口气撤回了 13 篇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而且其中大部分(8 篇)都来自同一期特刊。此次撤稿涉及的单位较广,包括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成都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图片来源:FGCS这本期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理论方法,但奇妙的是,这次被撤稿的 13 篇论文却都来自生物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领域。不禁让人感慨一句,第三方中介瞎投论文的本事真强啊!7. 用根本不存在的基因发了 SCI 和硕士毕业论文,你敢信?时间来到 6 月,期刊Cancer Gene Therapy发布撤稿声明,撤回一篇 2015 年发表的论文。撤稿理由是: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角「MALAT 2 基因」,根本就不存在!MALAT 的全称是「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子」(the 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MALAT),是一类定位于核散斑体并在细胞核内高度富集的 lncRNA,整个 MALAT lncRNA 家族中只有一个成员。这个压根不存在的东西,是怎么被论文作者细细研究一番,还出了数据发了 SCI ,可真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8. 倒卖论文,骗子竟然宣称「诚信赢天下」?今年 7 月,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了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据悉,这个只有初、高中学历的团伙在 2 年里作案 1000 余起,涉案金额超 600 万元,而被骗的对象博士、副教授等群体。更加讽刺的是,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办公室里甚至还挂着「诚信赢天下」的标语。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到最后,投机取巧的论文买家输了金钱,而不讲诚信的骗子,则输了自由。9. 小学生的癌症研究,医学奇才还是一地鸡毛?同样还是 7 月,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原因无他,项目的完成人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通过该生的实验记录,我们真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才」。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当然,最后我们发现,该生的指导老师是其父母,众人围观过后,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10. 杭州师范大学一教师抄袭豆瓣网友8 月,豆瓣网友「心匠」在知网发现杭州师范大学教师郭彦努抄袭自己的论文,遂在豆瓣爆料,根据爆料,郭某抄袭「心匠」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概是抄得顺手,便多抄了几次。图片来源:知网随后,杭州师范大学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发布了通告。图片来源:微博或许,对于郭某来说,读书人的事,怎么可以算抄呢?只是去 copy,去借鉴…11. 只因实验材料形似香肠就被盗窃,浙江农科院博士有苦说不出9 月,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失窃案」悄然爬上了微博的热搜,浙江省农科院的黄姓博士报警称一箱毒蚂蚁被偷,箱子里还有形似火腿肠的「毒诱饵」。图片来源:都市快报警方在查询了监控录像后,迅速锁定了可能的嫌疑人,并在村民的家中找到了不见的采集箱。尽管装有毒蚂蚁的瓶子没有被打开,但添加了多种化学添加剂的监测诱饵已经被放进冰箱之中,据村民称,监测诱饵看着像火腿肠,打算给孙子吃。图片来源:都市快报看到着,笔者只想说,科研不易,硕博叹气。12. 妹子怒删博士男友论文,只因吵架9 月中旬,一网友在知乎提问,「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有挽回办法吗?怎么才能让男友消气?」图片来源:知乎是的,你没看错。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要挽回?聪明的,你,告诉我们,怎么挽回?13. 将起床时间纳入研究生考核项目,严重违规者终止住宿时间来到 11 月,上海某高校发布的一条宿舍新规冲上热搜,让人摸不着头脑。图片来源:知乎根据这个新规,如果某学生一个学期「赖床」12 次,将会收到来自学院的黄牌大礼包和家长千里之外的关心,入党、评优、评先进均会受到影响。图片来源:微博没有财富自由,没有爱情自有,现在,连睡眠自由都要没了么?14. 明令禁止研究生在读期间发生「性关系」,违者通知家长解决......是的,你没看错,21 世纪了,研究生还会被叫家长。11 月,有网友在某乎爆料,大意是「其所在院系的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明令禁止未婚学生在硕士三年期间发生性关系,一旦发生,则通知家长解决」。尽管不知道学校后续的回应,但是笔者还是想说一句,都成年人了,谈性色变要不得。15. 同济大学某王姓学生知乎批校被人举报后取消优秀学生资格12 月,知乎爆出,同济大学一王姓同学因为在知乎批校,被取消了评奖评优资格。注意,这里学校的理由是「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而王同学不过是回答了一个「如何评价同济大学」的知乎提问而已。他的结论大概是这样:「同济大学综合实力在 985 中是中上游的水平,相当于中坚九校的平均水平,与中坚九校是一个档次。同济录取分数线全国前 10 是虚高,即被高估了。」这年头啊,说话真难,还是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好了~在座的诸位,你们还知道哪些学术圈「沙雕」新闻呢?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分享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12月30日北京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聂北茵)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新刊发布会今天在北京举行。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发布《历史研究》升级改版、《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创刊情况。《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是中国史学界的一面旗帜,享有崇高学术威望。据李国强介绍,自2019年1月以来,《历史研究》改版后呈现六大亮点。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加大重大专题策划力度。二是注重思想厚度、理论深度,彰显《历史研究》引领史学学术思潮的功能。三是倡导和鼓励基于严肃、严谨、科学的“百家争鸣”。四是拓宽选题范畴,扩大发文范围,始终保持刊物旺盛的生命力。五是拓宽海外交流渠道,将《历史研究》打造成国内外历史学界良性互动的一张名片。六是升级稿件培育机制,推动办刊质量再上新台阶。李国强介绍说,《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集刊为半年刊,创刊号将于2020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集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主要刊发学术积累深厚、不乏思想创见的专题研究成果。以中长篇、实证性专题研究成果为主,打破学术期刊的字数限制,单篇论文可达10万字,不同体例与风格的论文兼收并蓄;在聚焦具体问题、系统阐述相关学术主题的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界开展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的史学研究。据《历史评论》主编余新华介绍,《历史评论》创刊号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该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创刊号首页刊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在“特稿”栏目刊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的重要文章《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余新华表示,《历史评论》着力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评论、对历史难题的辨析、对历史话题的引导,突出思想性、争鸣性和引领性,在认清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历史启迪。发布会上,李国强还介绍了《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19)》的推进工作。据介绍,《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19)》是历史研究杂志社本年度启动的历史学评价项目,计划每年发布一次,系统梳理和全面呈现上一年度中国历史学学科现状、研究前沿和学术热点;总结进步,反思不足,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助推新时代中国史学行稳致远;通过评选优秀论著,探索新的学术评价方式,鼓励学者脚踏实地,出思想出精品,做真学问大学问。据悉,本次发布会公布的“三刊一报告”,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一年来全面落实统筹指导全国史学研究的又一项创新实践,以此将构成中国历史研究院高端学术出版和传播平台,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副刊部编辑)
中国发展网讯 2020年11月1日,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科幻大会上,科影融合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研讨会召开,会议由中国科技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王姝主持。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协2017-2019年科影融合项目的承办单位,在通过多渠道调研和征集科技传播、科幻创作、影视制作、科学顾问等领域相关人士意见的基础上,会议现场邀请著名电影导演、编剧郭帆、张小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苟利军,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光慧等知名专家学者,以闭门研讨的形式,就如何深入推动“科技与影视融合”、贯彻落实“科幻十条”政策、持续助力中国科幻电影蓬勃发展展开深入探讨。会议同时邀请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等嘉宾,从不同角度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会议开始时,王姝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科技与影视融合”项目发展的理念、过程及未来前景,并着重介绍了科影融合项目组就“科幻十条”面向影视界和科学界专项调研的结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对围绕科学家如何为科幻电影服务,如何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的科学顾问,影视界如何为科学精神传播和普及尽一份力等问题展开阐述;此外,有关领导部门还应该解决科学家参与影视创作“名正言顺”的问题。国家中影数字基地副总经理马平认为科学是我们描述描述现实的一种方式,取决于我们认知的多少,影视则是描绘和虚构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科学和影视融合,应该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此外,马平还针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影视技术提出一系列的发展建议。编剧、导演、制片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张小北根据自身制片过程中多次与科学顾问打交道经历,提出应该在科学界和影视界之间,有一个能听懂和理解两界语言的一群人作为缓冲层,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两界交流的高效快捷的方式。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普作协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从事科幻创作近30年,发表作品550万字,他认为:1.科幻创作能符合科学的尽量符合已知的科学,核心设定无法符合科学的部分则应该得到宽容看待;2.在科学与影视融合的过程中,科学顾问应该只能提建议,决定权在影视创作者;3.科学家会担心如果他作为影视的科学顾问,但是影视作品最后出现一些被非议的科学硬伤,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对科学家的保护机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祯生命科学创新奖、柯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光慧在美国做科研时候,漫威拍摄《蜘蛛侠》系列电影的剧组和他所在的实验室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交流,双方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并且整个过程让人十分愉悦。他认为科幻电影会激发人们好奇心,在人们为剧情感动的时候,很容易受电影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影视也会是一种很有效率的科普载体,中国的科学界和影视界应该有更多交流和沟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干细胞与衰老研究组组长,“灵长类增龄性相关健康状态减损的生物学基础”重点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曲静认为影视创作是一个非常注重控制成本的工作,科学顾问需要的是一群有情怀、有想象力的科学家,很多年轻科研人员都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擅长表达、了解现代影视文化,如果作为影视的科学顾问,不仅能帮影视作品更具有科学真实性,又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视觉表达能力。制片人、三体宇宙副总裁王佳任,在制作《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2》《无问西东》《战狼2》《建军大业》等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当下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两个问题:多数科幻电影的预算非常紧张,我们需要用好莱坞1/6的经费做出和人家一样的效果;科学顾问也好,电影的审查也好,都需要一群既能跟科学家交流,又能跟影视界交流的人,作为桥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科技摄影联盟常务副主任,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红祥向影视工作者们介绍了中科院的大致结构和相关资源,他认为影视界和科学界的融合,首先应该基于对彼此机构、彼此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双方应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南派泛娱CEO,影视出品人、制作人叶方仓认为“科幻十条”需要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具体的科学界和影视界的交流应该主要由市场来推动完成;科学界应该主动展示可以与影视界对接的资源,市场自然会根据这些资源主动去寻求对接;涉及科学和技术的顾问需求的不只有科幻电影,其它类型的影视作品都会有大量的科学顾问需求,科学真实性能让剧情更加可信、更有代入感,希望科影融合办公室能兼顾。电影导演、编剧和监制郭帆认为中国的科幻土壤还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形成良好生态之后,科幻才会繁荣;影视界和科学界的融合,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需要影视工作者提高科学素养,也需要科学家对影视创作多一份人文关怀。杭州水星文化内容部总监何超群一直在从事科幻文学作品的运营推广,他发现中国很多科幻创作者都有良好的理工科背景,他们在创作时候会根据一个核心科学设定去展开艺术想象。科幻作品本身就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产物。科幻作家、第28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获得者顾适,同时也是一位规划师,这两个职业,都让她得以用未来视角去思考和看待社会。科技与影视融合,不能把科幻与科普强关联,尽管科幻确实对科普有推动作用。此外,对科幻创作的版权保护也应该被重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汪筱林从小是电影迷,这几年内一直在中国积极推动科技与影视融合工作。很多科学发现是非常美、非常震撼人心的,如果能让他们与影视的艺术创作融合,会让这些东西以更加赏心悦目、打动人心的方式激发更多公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影响公众对科学、医学、工程学的认知。这就需要影视创作者能有机会走到科考一线、科研一线,去看到那些能激发创作灵感、增长科学认知、体会科学精神的场景、人物、发现。落实“科幻十条”的有关机构应该组织更多这种交流活动。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认为科技与影视融合,不是科学界单方面去帮助影视界发展,而应该是双方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影视界涉及的众多技术应用,尤其是核心底层技术研发,应该由国家领衔,众多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受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导,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中国国家天》杂志执总编苟利军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幻电影都能深刻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的故事情节才是最重要的,电影当中包含的科学也会影响他们,唤醒他们的好奇心。因此,科影融合,科学是服务于故事的,用科学真实性帮影视创作者把故事讲的更可信,让他们得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前沿的科学上展开想象和艺术创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这样的交流机制。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徐建长期致力于科幻电影特效的应用和开发,他发现中国电影特效从底层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端都和先进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国内的影视技术企业却无法独立研发这些重量级的技术、算法,中国的科影融合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协调统一资源,集中力量攻克这些重点技术;此外,也希望中国的先进科研成果能更多转化为影视生产力。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科幻十条”能够更大力度支持科幻影视特效,因为,只有大量的大片、大特效片的生产与制作,才能真正带动特效产业的发展。而且,特效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影制作人们的工具和表现手法,就像画家有了更多、更好的画笔,农民有了更多的生产工具,就能实现更多,技术是可以反向催生大片诞生的。但“科幻十条”对科幻电影发展的各种扶持政策需要完善细节和实施规范,比如如何选择值得帮扶的项目?帮扶过程,如果判断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痛点?发现痛点后,如何正确帮扶?如何过滤掉不靠谱的科幻项目?为了妥善处理市场问题,建议科影融合办公室建设一个能帮助办公室了解市场情况的、对科影融合事业理解透彻的专家组。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认为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还需要从人才培养上多投入,在影视专业学校中,也应该适当增加科学课程;影视创作者也应该走到科学的一线田野,去发现科学和科学家的美,去站在坚实且前沿的科学之上展开艺术创作。(刘文)
脚踏实地,把握当下。明确的目标加上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会收获一份惊喜,所有的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他们用泪和笑记录了四年的成长足迹,用奋斗的青春书写了一份满意的大学"答卷"。他们是同窗,是青春正能量的担当,是天津科技大学的青春榜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们吧!邓翠: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曾担任学习委员、机械本科生机电党支部宣传委员,现已保研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姐寄语:人生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马拉松,自律和耐久性远比一时的速度更加重要,愿每一个亲爱的你,不忘初心、永远向前,为了自己的梦想,敢拼敢闯!学习上,邓翠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专业第一,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王克昌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并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成功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大二的时候她以485和496分的成绩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并通过英语六级口语水平测试,获2017新东方在线Achieve3000分级阅读教学挑战赛"阅读之星"的称号。科研竞赛上,邓翠参加了第十二届周培源力学竞赛,获全国优秀奖、天津市三等奖,物理竞赛获校一等奖;参加了学院导师项目"阳极氧化铝模板法制备纳米高强度复合材料研究";还参加了市级创新项目,获天津市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优秀奖,并发表一篇SCI论文《Hybrid Nanosecond Laser Processing and Heat Treatment for Rapid Prepa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Copper Surface》、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投资》发表论文一篇。工作上,邓翠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和机械本科生机电党支部宣传委员,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生活上,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曾获大中专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黄蒙恩: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学院16级学生,预备党员,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长寄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黄蒙恩在天津科技大学的近四年时光中,没有浪费青春,尝试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参与了很多比赛,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朋友们一起仰望星空,一起拼搏努力,一起挥汗如雨,在诸位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陪同下逐渐成长。"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奔跑,不仅仅为了获得成功,也为了未来美好的人生。"黄蒙恩获奖情况:1.2016-2017学年天津科技大学一等奖学金2.2016-2017学年天津科技大学首届创新创业训练营优秀营员3.2017-2018学年天津科技大学一等奖学金4.2017-2018学年天津科技大学三好学生5.2017-2018学年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6.2017-2018学年天津科技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7.2017-2018学年天津科技大学物理竞赛三等奖8.2018-2019学年天津科技大学一等奖学金9.2018-2019学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天津市二等奖10.2018-2019学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1.2018-2019学年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优秀奖12.2018-2019学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天津市一等奖13.2018-2019学年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天津市二等奖冀逢锐: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学院16级学生,预备党员,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长寄语:态度决定一切,定下目标时可以仰望星空,做事时一定要脚踏实地,对待结果尽人事听天命就好。冀逢锐就读于2016级机械电子工程实验班,在2019年6月10日加入党组织,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三年的平均绩点是3.858,已经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三级嵌入式技术的考试,取得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项目,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天津赛区竞赛)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天津赛区二等奖、2019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天津赛区选拔赛三等奖等6项省部级奖项,4项校级奖项,还参加了两个大创项目,参与发表了三篇论文,参与申请了4项专利。冀逢锐在2019年暑假参加天津大学举办的研究生招生夏令营,并以综合排名专业第3的成绩取得推免资格保研至天津大学。除此之外他也比较热心公益和志愿活动,2016年11月冀逢锐在天津市滨江道献血屋献血、2017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志愿者工作。邱佳钰 :天津科技大学电信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现已保研至厦门大学。学姐寄语:拼搏进取,抓住机会,坚定执着,享受美好,愿你的大学生活精彩又不失内涵。邱佳钰在大学期间,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截至目前取得平均绩点4+,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她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良好,在大二通过C语言以及高级Office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并且通过了英语四级和六级。邱佳钰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她参加过"精英杯"的数学竞赛、创新创业的比赛、电赛、"恩智浦"智能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并在2018年"创青春"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为了丰富课余生活,邱佳钰在院学生会度过了两年美好的时光,她在校红十字会学习、宣传急救知识,参与志愿活动,也曾在党建办公室的宣传联络部工作,帮助老师完成各项党建工作。吴佩树:天津科技大学电信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曾担任大学生在线网站微信编辑、电信学院党建办公室部长、校物理科技创新实验室部长等职务,现已保研至厦门大学。学长寄语:沉得住气,乐于接受生活的挫折;弯得下腰,善于尝试自己的领域;抬得起头,敢于闯荡未知的世界!吴佩树思想政治素养较高,勇于承担和完成学院及专业党组织的各项任务,现在是一名中共正式党员。他学习成绩优异,大学前七学期的平均绩点为4.27,排名专业第一,并且高分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三级等考试,在2020届电信学院推免考核中,吴佩树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获得保研资格,并获得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双一流院校的录取资格,最终综合考虑专业前景和今后发展,选择了攻读厦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和竞赛方面,吴佩树积极参与学科和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外他还加入校物理科技创新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吴佩树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的社团以及党团组织,在各类组织中发光发热。在日常生活中,他乐于助人、保持谦逊、热爱集体,主动帮助学习成绩靠后的同学进行课后辅导,为班级整理学习复习资料,为宿舍同学开设学习小课堂,为班级营造积极进步的学习氛围。王丙璞:天津科技大学电信学院16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长寄语:时光正好,路远道长,脚步不停,不留遗憾!王丙璞自大一入学以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争取每一阶段都做到最好。他从大一开始就专注学业,连续三年位列专业成绩前二,从未松懈;大二的时候,王丙璞发现只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任务量很小,于是就在课余时间开始学习其他知识:他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六级;通过了计算机二、三级考试;加入创新实验室,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学习单片机,学编程,参加大创项目和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大学期间,王丙璞不停地在挖掘和培养兴趣,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任小利,天津科技大学电信学院16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已保研至重庆大学。学姐寄语:享受孤独,学会自律,自律的程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任小利学习认真刻苦,三年平均绩点4.3,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校一等奖学金3次;荣获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院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她参加数学,物理,数学建模等相关竞赛均获得一些奖项,参与的大创项目获市级立项。在工作方面,任小利曾担任学生会学习部干事,并获优秀干事的称号;担任学校职击名企协会组织部部长,口琴协会秘书部副部长,积极配合部门工作;此外,在大一,大二期间,她还从事过计算机二级课程顾问,美团外卖大使,旅游代理,方特兼职,学校超市销售等各类兼职活动。现已被成功保研至重庆大学。"未来我将不断深入学习,拓宽研究深度,争取有所建树。"戚晓宇:天津科技大学化工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姐寄语: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如果你没有那么幸运,可能是因为有人比你更努力。戚晓宇三年成绩均为专业排名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她通过了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二级考试。在科研竞赛方面,戚晓宇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在此期间她参与一篇专利的撰写,目前在受理中;以一作发表一篇英文综述正在审稿中。作为负责人多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创青春"、"京津冀――粤港澳"、"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均有获奖;积极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均获奖。在思想方面,戚晓宇积极向上、要求进步、能主动、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她大一入学时提交入党申请书,现已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工作方面,戚晓宇在班级中担任学习委员,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减少班级挂科率。并积极参加学长学姐关怀计划,在学习上帮助学弟学妹。张雪梅: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海洋学院,现已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培养)学姐寄语:每个人都会迷茫,我们可以思考人生,但不要过度规划未来,努力永远没错,脚踏实地,路就会清晰。张雪梅曾经担任160511班学习委员、海洋科学本科生党支部宣传委员,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大一通过英语四六级、在校期间曾荣获"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和校级挑战杯,现已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培养)。邵舒琳: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学院16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18届新闻中心副主席,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姐寄语:如果你想要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邵舒琳连续三年获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天津市三好学生、国酒茅台一等奖学金、乐惠国际一等奖学金、第十五届挑战杯大赛天津市特等奖、天津科技大学特等奖,本科期间参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邵舒琳获奖情况:2016-2019 天津科技大学校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2016-2019 天津科技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连续三年)2018-2019天津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9.12 国酒茅台一等奖学金2019.5 乐惠国际一等奖学金2017.10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校级二等奖2018.04 物理竞赛校三等奖2017-2018 优秀共青团员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学术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专利3项;2018.10 作为第一负责人参加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天津市特等奖、天津科技大学特等奖2019.8 作为第一作者,获第七届环渤海微生物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18.04 作为第一负责人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校级奖项2018.06 2018年度"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杯"天津市大学生饮料创新大赛获三等奖(第二作者)2017.12 参加学院rotation计划,在各研究团队轮转学习2017.11 "新生代"饮料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入围全国复赛(第二作者)2017.10 第十届"创青春"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两项均获校级银奖(分别为第三、第四作者)2017.10 "夜光杯"自酿葡萄酒大赛获校二等奖(第二作者)王雪雨: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学院16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已保研至浙江大学医学院。学姐寄语:努力的模样永值嘉许,未来的美好永远可期。无论如何,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感恩所遇。王雪雨是中共预备党员,任2018届华韵文化传播社秘书长,160423班学习委员。三学年绩点均位于专业第一,总绩点学院排名1/223,一次通过四六级,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一系列学术竞赛获市级校级奖项共六项。王雪雨大一下学期加入应用微生物与酶工程实验室,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队参加大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项目。主要成果有诺维信头脑风暴获天津科技大学二等奖,大创成功申获国家级项目,挑战杯获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市特等奖,2019年于RSC Advances和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上各发表一篇论文。王雪雨曾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国酒茅台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等十余项奖励及荣誉。除此之外,她曾无偿献血、参与各种志愿服务,领队参加新时代实践行活动等。目前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继续研究学习。姜梦佳:天津科技大学轻工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曾任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部长,现任班级团支书,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姐寄语:避免自己给自己设限,一颗敢于尝试的心和说做就做的魄力尤为重要。机会的确是会给有准备的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最大化的与机会拉近距离。姜梦佳积极参与科研,加入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实际观察条件下均匀小色差色块阵列样张制备方法的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数码打样用打印机打印均匀性和重复性的评价》论文,现已在《轻工科技》期刊发表;加入学院印刷工作室,为院实验室设计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并考取了ACAA中国高级数字艺术设计师认证。为取得更深层次的科研机会,她积极参加高校研究生夏令营活动,获得了华南理工优秀营员的称号,并通过了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的保研测评。姜梦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作为校学生会十届三任学术部部长组织了校级第十三届"精英杯"竞赛等多项竞赛;作为学院学生代表参加第二届学生委员会;作为团支部书记,为团支部争取到"五四红旗团支部"和"最佳团日活动"荣誉。她曾志愿献血2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检测血样1次。此外,姜梦佳作为主要负责人,还组织班级开展"阳光予翼"助残活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三下乡"活动,以"彩虹人生"为主题进行助残。杜佳妮: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16级学生,共青团员,现已保研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姐寄语: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才会培养出严谨认真的好习惯。愿每一个亲爱的你,不忘初心,永远向前。杜佳妮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进入大学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16级第二批入党积极分子。她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参加第七期积极分子党课培训并顺利结业。杜佳妮学习上勤奋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天津市优秀学生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以及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多门学科以100分以及99分的成绩获得单科第一名。大学前三年,她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科研项目、挑战杯大赛、蓝桥杯编程竞赛、互联网+大赛、新工科大赛、华北五省大赛等诸多专业类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文演讲大赛和英文辩论大赛等英语类比赛。杜佳妮英语四六级分别以576分和525分一次性通过。目前,她已经保研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工作上,杜佳妮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大一时参加学生会、院志协、心语协会以及校科研会等社团组织。大二时担任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组织并策划纳新海报展板等活动,获得同学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三时担任新生成长顾问以及关怀学长,带领新生走入大学生活。彭喆: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16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已保研至天津大学。学长寄语:相信自己,接受批评;相信他人,质疑权威;相信生活,尊敬自然;相信未来,披荆斩棘。彭喆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他积极上进,在学习上认真总结反省,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他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乐于发现、探索问题,发表论文A Novel Heart Rate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martphone、《重式卧式车床测试系统设计》均被收录。此外,彭喆投身社会,积极实践,曾在天津新东方、中标软件有限公司实习。他还参与贵州省贵定县四寨村四寨小学支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等志愿活动。辛慧洋: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16级学生,中共党员,现已保研至南开大学。学姐寄语:成功没有捷径,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不给自己留遗憾,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有目标,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奋斗,努力过就不会后悔,愿学弟学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辛慧洋是中共党员,任161013班学习委员。她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曾获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网页设计大赛二等奖、中软国际实训优秀团队奖项、校数学竞赛三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学生会"学习部最佳成员"等荣誉称号。辛慧洋发表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拥有一项软件著作权。她参加锐眼看世界,第十五届"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大赛,蓝桥杯以及精英杯等各种竞赛,主持滨海调研、医务管理系统开发、学生管理系统开发、大创、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等项目。曾在校红十字协会、院育红社、院学生会工作,期间担任造血干细胞采集志愿者,滨海泰达全民马拉松志愿者,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谓成功,其实都只是厚积薄发!愿大家都能够把握当下,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素材来源: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