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 3 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第 1章 绪 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解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 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 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② 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第三 ,意志过程 :根据既定目的 ,克服困难 ,做出努力 ,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 实。b.人格人格( personality ),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 趣 、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 ,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 ,也与后天的经 验和学习有关。来源:静业学习网 (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 , 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① 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 ,心理过程和 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② 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 ,人的心理非常复杂 ,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③ 人心理的复杂性 、外部行为的多变性 ,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 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2发展心理学发展 ,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 、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不 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 ,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 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 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 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a.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实质。b. 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 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 ( 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 ) 和个体发展心理 学的内容。② 狭义来源:静业学习网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 、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 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的科学 。具体而言 ,其研究范围应包括以下两个 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① 两个主要部分 a.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的年龄特征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b.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社会性包括兴趣 、动机 、情感 、价值观 、自我意识 、能力 、性格等 ,其中性格的年龄特征是 最主要的研究对象。② 四个有关方面 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b.生理因素的发展;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d.言语的发展。(二)种系心理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1种系心理发展( 1)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对动物心理进化的研究 , 是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 comparative psychology ) 的主要 课题 。动物进化的标志之一是其结构的分化 ,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出现 。动物心理的 进化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来源:静业学习网 ① 刺激感应性阶段 原生动物 ( 如单细胞动物 )是动物进化阶梯中最低等的一种 ,它们具有刺激感应性的各类特 点 ,能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中的变化因素与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动作 。尽管反应 形式仍属于刺激感应性阶段,但是多细胞动物有感觉细胞,专门负担反应的传导职能。② 感觉阶段 网状神经系统进化到梯形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不但产生了头神经节 ,而且出现了有彼此独立 的原生质的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处称为突触 ,突触式的联系使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功能 , 于是动物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 —— 感觉阶段。 ③ 知觉阶段 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后 ,其神经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了脊髓和脑泡 ;进化到爬行动物后 , 则出现了大脑皮质 ,这时的动物产生了较高的分析综合能力 ,使种系的心理发展进入了知觉 阶段。在这一阶段,动物可以依赖知觉的过程,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整体的反应。④ 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的出现意味着思维的萌芽 。其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 :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问题 ;模仿 人的动作;学会手势语。这种初级思维或动物思维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好了生物学的准备 。 (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① 人类的进化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促进人类动物祖先演变到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 :直立行走和手的 发展 ;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因交往需要产生语言 。动物的进化受生物原理或生物规律地支 配,而人类的发展则受社会原理或规律的支配。② 人类心理的特点 a.有意识的心理来源:静业学习网 人类的心理是有意识地 ,意识包括意识客体和意识自我两种类型 。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形 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人的心理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b.社会性的心理人类心理受着社会历史的制约 。民族心理学就是研究原始人和现代人的心理差异的心理学分 支。c.有语言功能的心理语言有两个主要的功能 :概括功能和调节功能 。人的有意识的心理 ,正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个 体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总和。2个体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①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个体 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② 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 在一定社会环境中 ,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 ,并掌握社会认 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 、适应 、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 、 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 ,也 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2)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提出的复演说。① 理论要点来源:静业学习网 霍尔提出了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过程的理论 。从种系进化 史的角度看 ,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比以后表现出来的遗传特征古老 ,因 此它不如后者稳定和强大。在这种意义上说, “ 儿童乃成人之父 ” 。 ② 理论评价 复演说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其主要错误在于把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 起来 ,从而引向生物决定论 ( 预成论 )。但是不能因此就从根本上否认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重复着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以及个体发展 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各心理学派别对于人类发展基本原理或规律的争论可以归为五点:( 1)人类心理与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 2)人类对于环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是量变还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4)人类心理发展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是多样的还是固定的; ( 5)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或基本规律 ,而且要研究心理发展在人生不同阶 段上的具体原理或规律,这些原理或规律体现在生命全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上。( 1)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来源:静业学习网 ① 常见的划分年龄特征(年龄阶段)的标准 a.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柏曼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b.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如皮亚杰是以思维发展为分期标准;c.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如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d.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如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e. 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 , 如将成年期 ( 18 岁以后 ) 分为 : 成年初期 ( 18 ~ 35 岁 ) , 成 年中期( 35 ~ 55 或 60 岁),成年晚期( 55 或 60 岁以后)。 ② 林崇德教授主张的划分年龄特征的标准 林崇德教授主张在划分人类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时既要看到重点 ,又要顾及全面 ,根据身心发 展趋势,综合地进行阶段划分。a. 人类在生理 、 智力 、 个性 、 教育 、 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 , 允许以身心发展的各种 指标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b.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那么这个质的特征涉及上 述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也就是说 ,它表现在主导的生活事件中和主导活动形式上 , 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人格发展特点上,表现在生理发育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等方面。( 2)年龄特征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① 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 、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它 是和年龄有联系的,但又不是完全由时间决定的;② 在一定的条件下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 ,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 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③ 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来源:静业学习网 二、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儿童心理》 1882 年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 《 儿童心理 》一书 ,是第一部科学的 、 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 , 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 2)《儿童心理》的内容 ① 在《 儿童心理 》中 ,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 ,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 ; ② 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 、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 盛行的 “ 白板说 ” ; ③ 他运用了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 ,开展了比较研究 ,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 ,对 比了儿童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在智力上的异同点。( 3)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的 《 儿童心理 》问世的时间 、目的和内容 、方法和手段及影响这几个方面共同决定了 他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① 从时间上看 《儿童心理》一书于 1882 年出第一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② 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 普莱尔之前的学者 ,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而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 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 ,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 ,他也是从来源:静业学习网 这一角度来展开研究内容的 。因此 ,从一开始 《 儿童心理 》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 现的。③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 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 3岁不仅每天进行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这些 方法中有霍尔强调的使用反应时间 、心理程序和证明感知觉之间关系的内省法 ,即科学心理 学的实验研究。④ 从影响上看 《儿童心理 》一问世 ,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 ,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 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时期 19 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 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究,终于在 19 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 2)形成时期 从 1882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 。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 家 ,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 。继普莱尔之后 , 如美国的霍尔 、鲍德温 、杜威 、卡特尔 ,法国的比奈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 ,都为这门科 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3)分化和发展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儿童心 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来源:静业学习网 流派 ,如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 格式塔 ”心理学的影响 ,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 ,如瑞士的 皮亚杰 、美国的格赛尔 、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 。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 段。( 4)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 ,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理论观点的演变和 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 《 青少年 : 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 、 人类学 、 社会学 、 性 、 犯罪 、 宗教和教育的关 系》1904 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 、 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 ,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 成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2)《衰老:人的后半生》 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 1922 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 , 但他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 1)荣格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 ,特别是对成年期 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形成理论与 30 年代 。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 面:① 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来源:静业学习网 在生命周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 , 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 , 25 ~ 40 岁是分界的年限 , 前半 生比后半生的人格要显得更向外展开,致力于外部世界。② 重视 “ 中年危机 ” 大约 40 岁 ,个体开始产生压抑感 、 呆滞感和紧迫感 。 中年的标志是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 自己的内心。内心促使人们去听从意识,去开发自己的潜力。③ 论述老年心理 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面临死亡时如何理解生命的性质。( 2)埃里克森 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 ,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划分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扩充到 老年期。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研究( 1)霍林沃思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 ,并于 1927 年出版了 《 发展心理 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2)古迪纳夫 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于 1935 年出版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上都超过霍 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 3)《心理学年鉴》 从 1957 年开始 ,美国 《 心理学年鉴 》 用 “ 发展心理学 ”代替了惯用的 “ 儿童心理学 ” 作章 名 。此后 ,西方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 创新意义的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 ,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 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来源:静业学习网 ( 4)巴尔特斯 就近年来的发展心理学新进展而言 ,有影响的毕生发展心理学家是巴尔特斯 ,他提出毕生发 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① 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 ② 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③ 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 ④ 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 ⑤ 发展具有可塑性; ⑥ 发展会受历史 -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先哲提出了朴素的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思想 。现代心理学 、发展新 理学在中国诞生和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 20 世纪 90 年代 之前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 调与国际接轨,更注重自主创新。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在四个层次上的突破( 1)四个层次 台湾大学杨国枢教授从四个层次,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尝试:① 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② 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③ 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④ 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 2)突破来源:静业学习网 ① 在建构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展发展心理学各项内容的研究; ② 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必须逐步处理好十大关系。 2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发展心理学 ,乃至整个心理学中国化的途径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摄取 —— 选择 —— 中国化 。 ( 1)摄取 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与外国相比 ,在研究课题 、研究方法学 、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工 具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差距 。因此 ,对待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 ,必须重视 ,应当摄取其中的 营养,用以发展自身。( 2)选择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 ,绝不能全盘照搬 ,而要适当地加以选择 。选择意指批判地吸收 。中国 人与外国人的心理特点既存在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如果照搬外国的特征 ,势必失去客观 性、真实性,也会影响到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科学性。( 3)中国化 中国发展心理学 ,既然有本民族的特点 ,这就导致外国发展心理学资料被摄取之后 ,要经过 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中国化首先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以便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取其所长 ,去 其所短 。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中国发展心理学 ,应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 ,并且在理论和实 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总之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注意咀嚼和消化摄取外国的要素 ,使之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融合 , 形成中国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模式和各类学派。三、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与展望(一)发展心理学的进展来源:静业学习网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1)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 ,主要涉及发展心理研究的广度与范围问题 。表现出两个 特点:① 新的交叉学科不断出现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 , 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向人生的两极延伸 近二十年来 ,发展心理学家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的对象 ,对个体从胎儿期直至 衰老 、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且在研究的重点上 ,突出地强调研究个体早期 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2)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重点的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指 向人类的具体实践领域,人们逐渐把着眼点转向发展心理学的应用方面。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2)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取向; ( 3)重视纵向(或聚合交叉)研究; ( 4)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 5)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来源:静业学习网 3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进展( 1)一般理论的进展 若干重要的理论正在主导着当前的发展心理学研究 ,其中包括生态系统理论 、毕生发展理论 和交易理论 。行为遗传学的观点强调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 ;新皮亚杰主义的模型接纳了神 经学因素 、信息加工因素 、具体任务因素对于认知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 互动与文化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力量。( 2)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 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包括:心理理论的重视,社会道德反思,品德是年龄、教育 、 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经验的函数理论等。( 3)认知发展理论的进展 认知发展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的观点 a.智力的三层级理论卡洛尔提出了智力的三层级理论 。他认为 ,智力的最高水平层由一种因素构成 ,即一般智力 因素;中间水平层由七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 、 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层有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b.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德梅特里奥和瓦拉耐兹提出智力发展的三水平系统 。根据该理论 ,智力被设想为一个垂直的 大厦 ,包括三个主要的水平 :一个环境指向的水平 ,另一个是自我指向或超认知的水平 ,还 有一个是与信息加工过程有关的水平。② 五种智力新理论 a.多元智力理论来源:静业学习网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 《 智力结构 》一书中 ,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 。他列出了七种智力 成分 ,分别是语言智力 、逻辑 -数学智力 、知人的智力 、自知的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 -运动 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b.成功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 或者文化的目标 ,从而去适应环境 、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成功智力有三种成分 :分 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c.真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 1996 年提出真智力理论 。他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 或者维度:第一,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第二,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第三,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d.生物生态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 。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 、环境 (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第一,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第二,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e.情绪智力理论第一,情绪智力的定义来源:静业学习网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 1990 年提出来的 。梅耶尔等人认 为 ,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 ,具体而言 ,是知觉和表达情绪 、在思维中 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戈尔曼认为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 。 第二,相同点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 ,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 ,虽然数量有所不 同。第三,不同点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 ,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 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二)对发展心理学的展望1对发展心理学前途的看法( 1)心理学的现状 有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学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像物理学那样进行严格的实证研究了 ; 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危机学科 ,研究者各自为政 ,互不沟通 ,缺乏统一的思想和 衡量标准。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着手理论的整合或重新回到哲学心理学中去。( 2)发展心理学存在的价值 ① 从人类存在的角度说, “ 认识自己 ” 是其永恒的追求; ② 从人类本能的角度说, “ 发展自己 ” 是其根本需求; ③ 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发展心理学家去解决。 ( 3)发展心理学的不稳定因素:来源:静业学习网 ① 过分追求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向; ② 研究的内容过分琐碎,仅凭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③ 缺乏理论的整合,只有零散的材料。 2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 ① 实现以 “ 学科 ” 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以 “ 问题 ” 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开展跨学科 、 跨地区、跨院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② 从以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③ 从对心理现象的唯一性确证过渡到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接受与容忍; ④ 在考察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时 ,由直接的单一线性联系过渡到多维线性联系 ,甚至非线性 联系。( 2)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趋势 ① 加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进一步加强各类现代化研究技术 、设备 、平台的建设 ( 如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设备 、检 测人类基因序列的最新技术等),注重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如脑 —— 基因 —— 行为等多 种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② 广泛采用现场研究 随着生态化运动的兴起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现场研究 ( 包括自然观察和现场实验 )将 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自然观察方面 ,观察手段的不断更新 ,使研究者可以越来越精确地 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资料 ,加上观察理论日益成形 ,观察设计日益精确 ,使得自然观察在未 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仍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现场实验部分地吸收了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 法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不足,因此,在未来会被广泛地使用。来源:静业学习网 ( 3)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趋势 未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选题的应用性倾向越来越明显 。发展心理学家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 会生活中去 ,着重加强应用 ,提高心理学科为社会服务 ,尤其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 求的能力 。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认同 ,只有为社会 、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社会才会 承认心理学的价值,才会给心理学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更大范围的整体化趋势 要承担起 “ 21 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 ” 的任务,心理学必须进行自我改革,加速发展,实现 更大范围的整体化。心理学实现更大范围的整体化是有可能的:①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料 ,为更大范围的整合提 供了基础;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和启发; ③ 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已经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 ,这为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体化提供了 有益的预演。
距离2020研究生入学考试仅剩172天,2020心理学考研的小伙伴们马上就要进入暑假的黄金备考期了,不知道大家都复习得怎么样了?发展心理学本身就比较易懂,导致很多同学轻视这一块的知识。很多参加过考试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考试成绩下来后,对照答案一分析,常常为发展这块失分感到痛心疾首。考试的题目是无比的熟悉,可偏偏就是写不出东西来,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某个熟人一样,就是当面喊不出他的名字来,无比尴尬。下面就跟着优加陈泉老师一起来看看发展心理学该怎样复习才高效?一、科目概况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以年龄阶段和发展任务为两条主线,将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胎儿期的发展、婴儿期的发展、幼儿期的发展、小学儿童期的发展、青少年期的发展、成年早期的发展、成年中期的发展、成年晚期的发展。该科目在考研中所占分值为30~80分不等(各校区略有差异),仅次于普心。总体而言发展心理学是重点科目,所占分值比重大。近年来各校区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型尽管存在略微差异,但总体上主要由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所构成(部分学校有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很多学校喜欢考一些经典的实验,所以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所涉及的一些实验过程和揭示的结论一定要引起重视。二、学习方法1.梳理清楚逻辑框架,横向和纵向对比记忆。横向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框架的梳理,纵向以发展任务为线索进行框架的梳理,重要的年龄阶段,如婴儿期、小学儿童和青少年期是出题的热点,需要掌握这一阶段的认知、智力、情绪和道德发展的相关内容。2.多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复习发心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一个人的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历程,那就可以根据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进行辅助复习,复习到婴儿期,有条件的话可以留意观察下身边的小朋友是如何说话,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而更加牢固记忆知识点。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多根据自身进行参照复习。3.知识点琐碎,利用琐碎时间发心的知识点很多,很容易遗忘,利用琐碎时间,对一些零散知识点进行分散记忆。三、参考书目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向葵、桑标:《发展心理学》(第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宗奎:《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注:后文中(林)代表林崇德的书;(张)代表张向葵的书;(桑)代表桑标的书;(周)代表周宗奎的书。准备2020心理学考研的童鞋们,现在还处于基本阶段的复习,这时一定一定要注意精读教材,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发展心理学需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因此需要前期夯实基础复习,有助于后面的整体拔高。加油!
发展心理学旨在从连贯认识方面和动机的方面来研究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把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道德前的水平——这时候儿童从利已主义的观点出发,来执行所制定的规则。(2)约定的道德——遵守行为的外部准则。(3)自律的道德——体现内部的自律的原则系统。换言之,儿童首先适应“外部的”要求:为了避免惩罚和得到奖励,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他按照直接的后果来评价自己的行动(坏的挨罚,好的受奖)。以后规则和准则的“外部”系统就逐渐内化了:儿童主要是因为感到有必要得到对他来说是重要人物的赞许和遵守一定的秩序而力图使自己有良好的操行。“好”首先被理解为可以得到对儿童来说是重要人物(父母、教师)的赞许,然后被理解为符合一定的规则。把道德理解为规则和周围人们的期望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依然把道德规则的来源看作是外部的、形式的东西。这种观点表明,儿童的目的不在于遵守已经认识到的原则,而在于服从外部的权威。因此,儿童的行为就缺少稳定性,常常随着外部的影响而转移。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个人就努力自觉地遵守具有一般世界观基础的道德原则。既然这些原则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不随着个人的生活情境和所属团体的改变等等而变化,那么在实现这些原则时,人们首先就凭自己的良心去做了。这样一来,一方面行为的理想和准则概括化了,它们已经摆脱了同具体情境和人物的联系;另一方面一般理想和形式原则都个别化了,形成为各自的“道德“自我””的统一形象。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道德的“自我”已经成为自律的“自我”。要想过渡到道德意识的更高的阶段,个人的智力发展必须先达到一定的水平。维果特斯基(Vygotsky)早就把儿童的道德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抽象的概念思维的改进联系起来。最新的实验研究,特别是科尔伯格(L.kohlberg) 的研究工作,不仅证实了这种联系的存在,而且还证明,从约定的道德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正是从青年期开始的。心理学家早已注意到青年道德意识的内部矛盾,青年在道德评定中,有时一方面采取过分严格和绝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故意怀疑大家都承认的那些准则的可靠性,这种矛盾现象是很令人惊奇的。如果从心理学方面来看这个问题,这种矛盾正是由于智力上的障碍所引起。和完全相信行为规则的儿童不一样,青年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规则的相对性,但他并非随时都了解,也不清楚应该把这些规则与什么联系起来。简单地援引权威者的话已经不能使他得到满足。“否定”权威正是个人进行道德探索和智力探索的心理需要和先决条件。当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尚未形成时,青年容易屈从道德的相对主义,既然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是说一切都是可行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证明为正确的等等。这一类的论点令人觉得毫无道理,实际上也有可能转变为道德上的虚无主义。教育者应该把表现在行为上的真正的愤世嫉俗和使高年级学生感到苦恼的那种对于概括性的原则、“信仰标志”的探索区分开。高年级学生借助于这种探索能够把一些个别的行为规则联合起来逻辑地加以论证,不过即使这样,他还是认为这些规则依然带有令人可疑的性质。有目的的道德教育,一般地或者用具体的生活和文学上的事例来解释道德原则和问题,这样可以提高男女青年的道德意识水平,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衡量和评价生活情境。难怪高年级学生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讲演和辩论有很大的兴趣。智力发展是提高道德意识的必要条件,但只有这个条件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活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道德概念,而且还可以形成道德感、道德习惯以及其他意识不到的道德行为的成分。个人所特有的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以及和这些问题相联系着的价值观念系统,首先是在儿童实践活动及其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他怎样理解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且还取决于他对待各种行动的心理准备。“道德的“自我””(人常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同“道德的“自我,”联系起来)和内部的道德要求的形成是行动范围与责任心共同扩大的结果,是在个人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智力、情绪和意志发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其他情况下一样,意识和行为的对立,“内部东西”和“外部东西”的对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目的相反的各种动机倾向相冲突的条件下产生的随意行动,是通过内部的行动计划而表现出来的,主体的动机区也是按照这个内部计划而予以改造的。结果是,主体有意识地行动的方向成为主导的诱因。但是纯粹通过脑力来衡量一切“赞成”和“反对”这两方面的东西,并不能完成这样的改造。因为脑内的计划本身完全被强有力的直接动机封闭起来而不能发生作用,或者推理和衡量的过程是按照维护直接强有力的动机的方向进行的。道德的本质只能通过行动揭示出来,也只能通过行动来形成。“原则性的道德”不仅要求每随个人具有坚定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形成是以智力发育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且要求每个人有按照原则来行动的决心,遵守作为个性品质的原则性。JI·M·包若.维奇(Paulovic)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个性倾向,其中包括道德倾向,早在青年期之前就奠定基础了。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动机的内容及其力量都具有意义,所谓内容是指这种动机是社会集体主义的还是个人利己主义的而言,而所谓力量则是指这种动机在冲突情境中能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来。莫斯科教育家M.M·亚欣科(M. M. yaxinke)曾研究复杂情境作用下高年级学生的道德经验形成过程的问题。他曾注意到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在新的复杂情境下直接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处理类似情境的经验。人们总是把新问题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过去的经验加以比较的,这种经验属于自己的成分越多,影响就越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人亲自参加过的情境比从旁观察到的或听别人说过的情境更为重要(因为人们的实际行为往往与他们自己在想象的情境中所设想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冲突情境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们不仅能表现出个人已经具有的道德倾向,而且还能形成新的道德经验。学校的冲突常常表现为正在成长的人们之间的个别现象,没有什么重大的关系。但这些冲突也有其道德的方面。解决这些冲突的方式比由此而引起的教诲更影响个人道德行为的形成。改正不良的道德经验比学会良好的道德经验还困难。在青年期,道德伦理问题往往表现得特别尖锐。而高年级学生与少年不同,他们大都是独立解决比较重大的问题。此外,青年期所特有的进行概括和评价的意向促使他们不仅要看到具体的后果,而且还要看到行动和情境的一般道德意义。年幼的少年对不恰当的评价或者违反诺言很反感,他们把注意力主要地集中在事件的直接结果上(“唉!现在不让进电影院!”)。高年级学生则是把事件的结果同一般的行为原则联系起来(“难道大家都这样行动?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正义?”)。最后,自我意识活动的活化作用促使青年开始注意到道德伦理问题。少年们力图很快从头脑中抛弃和忘掉的一些个别情况(在意外的情境中茫然不知所措、恐惧、屈服于压力等等),却能引起高年级学生复杂的反省、过错感和悔恨。对自已道德品质的评价也是青年“自我”形象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与少年相比较,青年不仅更富于独立性,而且对独立性本身的理解也不一样。正如JI.I.鲁宾斯基(Rubinsky)和JI·H·阿皮特(Appit)指出的,对于少年来说,独立性就是目的本身(也就是为独立而独立)。对于“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地位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少年的回答是:“这就是取得独立的地位,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青年对这同一问题的回答则与前者不同:“这就是按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力量取得应有的地位,根据自己妥善解决生活问题、处理自己工作的能力取得自己的地位。”这样一来,自我肯定的意向就被更现实的、批判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教育所代替。青少年对自我教育的方法特别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雅罗斯拉夫尔城16岁的Д·谢尔格伊建议“全苏进行两周自我教育”的信,曾刊登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并获得了热烈的响应。这个建议以及它所引起的编辑通讯像水珠一样,反映出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和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缺点。谢尔格伊带着最好的心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所以提出搞两周,是因为我知道许多青年都不满意自己,都想改造自己,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怎样开始。那么就让我们立即开始吧!为什么一定要两周时间?我认为一周太短,而一月太长,都不便于把新我和旧我加以比较。在成年人看来,把自我教育变成短期的运动是可笑的。遗憾的是,许多青少年在进行自我教育时确实具有不能持久的缺点。此外,教育家们指出,某些学生没有使自己养成好品性,而是养成了不良的品质,例如,以粗鲁和固执来代替文雅和谦逊。其所以如此,有一部分大概是由于对于所用的评定的术语有不同的看法所致。教师认为是执拗脾气的东西,而八年级学生把它看成是原则性,他们认为粗鲁是勇敢的表现等等。有时问题涉及到整个行为:教师指责学生固执,这在评定学生的具体行动时教师是正确的。但对于青年来说,重要的不是个别的事件(过后他甘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他是否能经常“保持自己的性格”,顶住压力等等。
心理学有很多分类,比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恋爱心理学,那么很多很多的分类。普通心理学呢是研究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的。那么生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什么呢?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外部事物重于我们的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这样一个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是以我们的脑为中心的,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注意的神经过程,大家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注意,我们从小到大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呀?上课要注意力集中是吧,大家注意了,我下面要讲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或者我要讲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你看看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要讲的这样一个关键内容上来,那么这个注意的神经过程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学习和记忆是我们人类很好奇的一个东西啊,比如说我们大家在高三的时候可能我们都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某一个题目某一个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学习任务,有些同学记得很好学的很快的时候,那你就会想为什么她会学得很快啊,为什么我学的没有他那么快啊,或者说当某一个问题我解释得很好的时候,为什么我把这个东西记下来了啊,学得很好,而别人没有我学得这么快啊。语言与思维,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说话说的很快,说得很溜,那么他的这样一个思维,他脑子的活动也会非常的敏捷,这个说法是非常对的,因为语言就是思维的玩意,所以有很多同学就说这个主持人的事挺好玩啊,我可以主持一个什么小型的会议啊,一个座谈会啊,或者主持一个什么节目啊啊,但是主持人这个事可不是那么好干的,因为你要有准确的语言,把你的这样一个思维的东西反映出来,而且要那么迅速,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情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前沿的东西,那么情绪的研究实际上在生理心理学里面或者在心理学里面它是比较困难的,啊,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要用动物来研究情绪的话,那么动物呢?它不会说话是吧?你问一个狗,你说你高兴不高兴啊,你是高兴还是痛苦啊?那狗是不会说话的,你怎么问他他就是汪汪汪几下对吧,那么人是可以说的,给人可以用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绪,但是大家要知道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人经常会不说真话,这个时候他会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啊。觉醒与睡眠也是我们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嗯,在科学界曾经有一段时间争议过啊,就是人是不是需要睡眠的,从现在来看,我们知道人是需要睡眠的,睡眠对人非常重要的。以上内容是生理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
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是人生发展的四阶段,宛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是那样有顺序、有规律地发展着,不可抗拒。人到中年,犹如金色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会有许多喜悦、高兴、振奋的事情,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麻烦、棘手的问题,体验到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与情感,表现出中年期特有的深厚、稳定而紧张的特点。故概而言之曰“深沉紧张之年”。什么是情绪、情感?由于情绪、情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心理学家各人研究的角度、重点、方法不同,致使心理学关于情绪、情感的界说颇多,至今尚无一致的结论。不过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某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主观体验和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情绪、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密切相联。情绪、情感起源于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知觉、记忆、理解和经验。认识越深刻,情绪、情感也越深厚;而情绪、情感的深刻与否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又有着反作用。情绪或情感的产生是大脑皮层与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它伴有一定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表现来评价他人的情绪或情感。情绪情感的功能情绪情感具有信号功能。这种功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或态度具有更加鲜明有力的外露特色,因而易于为他人所感知或接受。情绪情感还具有调节功能。它促使人们注意外部环境和自身机体的变化,从而对行为或活动进行支配、调节,维持或改变人的行为方向。情绪情感对人的生理变化、对人的言行、个性的形成、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极情绪情感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到中年,一般易生多种消极情绪,如何科学地认识中年期情绪情感的特点,对中年人的工作生活、身心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情感是随着人类不断进化、发展而发展的。就个体的人来说,一些基本情绪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先天性质。随着大脑的不断发展、完善,人的情绪也在不断分化、发展。真正的个体情绪的产生,是在个体出生后,通过社会化过程完成的。人的情绪发展一般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就情绪的表现形式说,是从明显、外露向不明显、内隐的方向发展。就情绪的控制力来看,是从冲动向自制的方向发展;从引起情绪的动因来看,是由直接、具体的事物逐渐发展为间接、抽象的事物。从情绪表达的内容来看,由生理需要为主发展到以社会需要为主,最后产生与社会评价相联系的情感。情感的社会性内容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大。个体在乳、婴、幼儿时期,情绪情感容易外露而不稳定,且以满足生理需要为主。童年期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能力有所增强,情绪情感的内容、深度、稳定性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性情感逐渐占主要地位。青少年期,激情占优势,情绪动荡、强烈,易冲动;热情而富有体验;两极性比较明显: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又会感到寂寞孤独···。青少年期,尤其是青年期,情感的社会性内容更加丰富,情绪、情感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情绪情感具有文饰、曲折、内隐的特点。青年期的情绪、情感已趋于成熟,调节控制能力在不断增强,为他们即将跨入中年人的行列,接受风风雨雨的洗礼,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中年期和老年期,由于各自的社会角色和身心条件不同,其情绪、情感也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年期情绪、情感变化的条件中年期与青年期相比,在生理机能、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兴趣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生理变化,中年人的组织、器官的机能开始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生理变化更大。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中年人情绪情感的改变。其次,家庭的变化。青年期,个体主要是择偶、成家、抚育年幼子女,属于家庭的开创期。中年期不仅是开创,而且还要维系和发展家庭。开创不易,维系、发展更难。中年人的子女已长大,一方面减轻了父母的某些劳动量,使他们能够把注意力,从子女身上转移到社会活动或职业的追求上;另一方面,长大了的子女又给中年人带来更多、更新的问题,需要中年人去解决。此外,职业、工作给中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年人的生活水准和工作水准也有改变。如果说青年人关心的是如何在工作中站稳脚跟,那么,中年人更关心的则是职业上的发展与声望。中年人的人际关系也日益复杂。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既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人情世故老练、成熟。同时,他们心理活动的空间更加深广、内容更加复杂、多样。心理负担也随之而加重,上述这些变化,使得中年人的兴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进一步接受某种新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一般情况下,个体在儿童期所具有的兴趣都可以带入中年期。然而,一旦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个体必须形成新的兴趣,产生新的价值观念,对以往的兴趣也就往往要给予重新估价。随着年龄增大,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喜爱程度和兴趣大小也在改变。一般说来,年龄越大,兴趣越趋于稳定。有人认为,成年期,各种兴趣的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比例不同。其中大约50%发生在25-35岁之间;20%发生在35-45岁之间;其余的发生在45-55岁之间。中年期,一般因年龄不同而兴趣不同的情况不太明显,然而因性别、职业、经济水平而不同使兴趣相异的情形则比较显著。人到中年,兴趣大多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兴趣的种类基本不再有大的增减。当然,原来热衷的兴趣,也会发生明显改变。如青年期最重视的仪表、风度、交际,到了中年期,重视的程度逐渐减弱,兴趣也不像原来那样大了。由于中年期个体发展任务的改变,个体的需要、兴趣逐步趋于专一、稳定,中年人的情绪、情感也表现出其他年龄阶段较少出现或不大明显的深沉、紧张特征。中年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中年期情绪、情感的基本特点是“深沉而紧张”,具体说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情感的社会性与深刻性中年人的责任感中年人情感有高度的社会性和深刻性,表现在他们对祖国、对事业、对生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充满执着的热情。中年人的热情并不多表现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一定立即使人感到“夏天般的火热”。但这种热情常伴有一种高度的道德感、责任感,并渗透到生活、工作、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础正是责任心。”1986年12月至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促进发展中心和中国社会调查所联合对全国324个城市进行了关于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心理系列调查。实际调查涉及全国42个城市,4483名对象。问卷中有一题是要被试选择“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基本道德?”结果选择“热爱祖国”一项的百分率如下:18~30岁占27.9%;31~45岁的占38.3%;46~60岁的占45.5%;60岁以上的占52.1%。在被问及“如果本市政府发布了一项新的、有关人民生活的政策,你对此有不同意见,你会怎么办?”结果,45岁以上两个年龄组中,有接近半数的人选择“通过各种途径反映给政府部门”,而45岁以下两个年龄组做同样选择的人,则大大减少。在问及“今后5年,我国政治环境如何变化”时,45岁以下回答“不清楚”的百分率显著高于45岁以上的人。这表明,当代中年人,尽管有些人或多或少曾受过社会某些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对国家、对社会充满了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2、中年人的美感中年人情感的深刻性还可以通过他们对美的体验表现出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年人有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感受。年人的美感是深刻的,他们认识到,美是一种价值,并更注重去体现美的价值,把对美的追求引入到生活、工作、道德行为中。中年人十分注重美的内容,在他们看来,不符合社会公德的东西,即使表面上看来很美,也是没有价值的。中年人赞美那些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事物。中年人的美感具有理性。他们一般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并不为年轻美貌的失去而悲叹。因为他们懂得,外貌只能徒耀一时,真正的美才能百世不殒。在外表美和内在美的天平上,中年人更倾向于追求内在而深沉的美,并着力于在学识、思想、修养等方面去培养自己美的情操。中年人对美的追求具有现实性。中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够根据年龄特点去美化自己。服饰,中年人一般喜欢高雅、含蓄、端庄、大方的;化妆,中年人一般喜欢淡雅、轻描、适度、稳重,就大多数中年人来说,一般较少关心,什么款式新颖的服装在领导什么新的潮流,也难以挤出时间和精力顾及自己的服饰、打扮。因为他们的多重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许多比外表的修饰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当然,在这里也同样存在着心理年龄差异。一般来说,中年中后期比中年早期更注重自己的仪表,更注意修饰自己。3、中年人的快乐感、满意感中年人对祖国、对事业的深厚的情感,表现在他们有正确的苦乐观,能体谅国家的困难。中年人尽管负担很重,但他们善于从沉重负担的夹缝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哈维·阿莲(Hervey Allen)说过:“一个人真正生活的日子是30岁到60岁。年轻时是梦想的奴隶,老年是遗憾的仆人,唯有中年才是五官最敏锐、最能享受的时期。”中年人的快乐感、满足感与他们对需要的选择分不开。虽然中年期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是广泛的、多样的、紧迫的,但相比之下,中年期更注重精神需要或社会性需要。
#心理学考研知识点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1.华生的心理发展观①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各种心理现象都是行为的组成因素,都可用客观的S-R公式来反应。②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③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虽有名,但因违背伦理也被很多心理学家所诟病,其实来说,华生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一系列研究,如对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主要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因此留在后面教育心理学的时候着重去讲他的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叫社会认知理论)(1)交互决定论行为、认知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这三者相互作用决定的。(2)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也叫模仿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的各个方面。观察者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被认为优秀的榜样;②保持过程: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的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和储存。③动作再现过程:观察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观察到的行为,并在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行为。④动机过程: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观察者的动机来源于直接强化、替代强化或自我强化。(3)强化的种类①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给予强化。②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的倾向。③自我强化:根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与监督,从而强化相应的行为。班杜拉特别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知识点三.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观1.文化历史理论工具的使用使人产生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使得人不再像动物一样以身体的直接方式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得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2.心理发展理论①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②心理发展的标志: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③心理发展的原因:第一,心理发展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第二,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逐渐形成了高级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最能反映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活动特点上。③学习的最佳期限:教学不能脱离儿童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必须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4.内化学说内化学说认为智力是外部形式的活动内化到人脑的结果, 其基础是工具理论。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工具, 如各种器具、机械;另一类是心理工具,如符号、标记和语言。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这就是内化过程。知识点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本质(发生认识论)心理、智力和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分为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的。2.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①成熟: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②物理因素:又称自然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皮亚杰强调数理逻辑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③社会环境:又称社会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有言语、教育和社会生活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大得多。④平衡: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3.心理发展的结构①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和丰富。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后逐步产生出新的图式。②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涉及图示的改变和创新;顺应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比如小孩由用勺子改为用筷子。③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4.认知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儿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的不同。该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是形成“客体永存性“概念,知道物体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最典型的是克服“A非B”错误(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 例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一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它说明此时的婴儿对客体存在的认识,还依存于他对客体所做出的动作之中)。②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的语言得到飞速发展,能用表象和符号从事简单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包括: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不可逆性、不理解守恒、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泛灵论等。③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该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④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儿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超越对具体物体的依赖,从形式内容中脱离出来,能够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人。知识点五.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异同1.同: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练习和经验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维果茨基认为内化的本质是个体将社会文化知识转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的过程。2.异:①心理发展的基础不同: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②教育的作用不同: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是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心理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应该促进心理的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③发展的连贯性不同: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茨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④语言的发展轨迹不同: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的发展(由内而外);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发展(由外而内)。知识点六.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1. 微观系统:环境层次的最内层,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他们的微观系统中。2.中间系统:各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家长会。 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微观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3.外层系统: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邻里社区、父母的工作单位、社会福利制度、大众传媒等。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工作的影响。4.宏观系统:环境的最外层,是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 及别的文化资源。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和文化有关。5.时间系统:又叫历时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如家庭构成、居住地或父母职业的变化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年龄变量。知识点七.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1.先天遗传因素:一个人内在的基因结构不仅决定他的性别、身高、长相等生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他的气质、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特征。2.后天环境因素:包含-切与遗传 相对的、外在于个体的影响因素,如营养、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区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特雷恩的选择性繁殖实验(聪明老鼠的子代走迷宫犯错误的平均错误次数显著少于愚笨老鼠的子代)、高尔顿的名人家谱调查法、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都证明了遗传因素的作用。②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华生。雷生关于黑猩猩的研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均证明了早期经验剥夺对正常发展的影响,证明了环境因素的作用。③二因素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是施太伦。④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物是皮亚杰。4.“遗传与环境争论”的当代理解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环境对个体心理特性或行为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决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 而个体的环境教育 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遗传、环境和自我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个体自身在其心理发展中起着能动的调节作用(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心理结构作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也会影响遗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知识点八.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争论1.连续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渐进连续的变化过程。强调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影响的理论一般都主张连续论,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等。2.阶段论: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有时候发展是平稳的,有时候又会发生质变,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阶段论,都强调生物成熟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3.当今发展心理学的共识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知识点九.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字面意思,不做过多说明,主动性就是个体自己的内部动力推动发展,被动性即外部动力(父母、老师等)推动发展。知识点十.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认识和掌握,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来源于习性心理学家洛伦兹对“印刻现象”的研究。目前仍有争议,不过关键期在儿童时期确实是存在的,恒河猴实验,人类语言的习得,动物的视觉剥夺实验,鸟类的印刻都证明了关键期的存在。补充一个小知识点:新皮亚杰学派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了引入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引入了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术语。请注意:本章是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最多的一章,任何一个理论都可以考成论述题,要多放点时间在这些大心理学家的理论上面,这是学好一本书的基础所在。写在后面的话:从去年(2021考研)始北师大,清华,中科院等这些名校又重新加入312统考,命题组的出题风格一改从前,也没有所谓的套路了,选择题考的知识点更加细化,更偏向于理解,而不再停留于一个知识点的表面意思。大题更是如此,只凭背诵而不去理解分析,怕是很难去适应312了,任何一个小的知识点都有可能出一个30分的大题。这也是在警告我们,基础很重要,看书要全面,不能只挑一些大的点看,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走好每一步,到了考场上才能有应变一切的底气。最后,欢迎大家来我的公众号(psy考研人)探讨知识,一起学习,若有幸见证彼此成长,也是幸事。永远不要质疑自己的付出,这些都会是累积和沉淀,它们会默默为你铺路,在未来薄发的那一天,你会感谢自己的努力。
Vx公众号右手有课,关注就可使用此文章转载于Vx公众号右手有课【章节名称开头】1.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B、个性灵活、开放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答案】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题目】【判断题】高智商即等于高创造。()【答案】×【题目】【判断题】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A、概念B、创意C、意识D、思维【答案】B、创意【题目】【单选题】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A、体力B、运气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D、创造力【答案】D、创造力【题目】【多选题】马克思所说的,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文明是()。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答案】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A、技术创新B、科学发现C、技术发明D、生产实践【答案】B、科学发现【题目】【单选题】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答案】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题目】【判断题】创造发明将催生新的社会价值与伦理。()【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A、个人创业B、机会型创业C、创新型创业D、自主型创业【答案】D、自主型创业【题目】【单选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A、正确B、错误【答案】A、正确【题目】【多选题】高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举措包括()。A、创业实验室B、创业孵化基地C、校外实践教育基地D、校外任意创业顾问【答案】A、创业实验室 B、创业孵化基地 C、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A、技术发明B、艺术创造C、科学研究D、医学发明【答案】C、科学研究【题目】【单选题】()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A、创新领导B、创新文化C、创新制度D、创新人才【答案】D、创新人才【题目】【单选题】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A、创意B、创新C、创造D、发明【答案】B、创新【题目】【多选题】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一创造性的是()。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勾股定理C、LED显示屏D、四大发明【答案】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勾股定理 C、LED显示屏 D、四大发明【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北京大学教授王选曾认为,北大方正公司的成功得益于一批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的企业家的结合。A、营销能力B、科学头脑C、资金D、人脉【答案】B、科学头脑【题目】【单选题】人们的创造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的。A、需要B、能力C、想象D、胃口【答案】A、需要【题目】【单选题】创造性动机会直接导致()。A、创造性目标B、创造性行为C、创造性需求D、创造性愿望【答案】B、创造性行为【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学科、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永远会是一成不变的。这阐述了创新的()A、普遍性B、永恒性C、超前性D、艰巨性【答案】A、普遍性【题目】【判断题】创新的品质、等级和成败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发挥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答案】√【题目】【判断题】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创新能力的公式是:创新能力=K×(创新人格+()+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知识量2A、创新思维B、创造动机C、创新智力D、发明能力【答案】A、创新思维【题目】【单选题】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这体现出创新能力的()特征。A、综合性B、实践性C、独创性D、坚持不懈【答案】B、实践性【题目】【单选题】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A、理想B、创造力C、财富D、知识【答案】B、创造力【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1.9【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团队管理塑造的是创新团队的硬实力,()塑造的是创新团队的软实力。A、制度建设B、创新文化C、员工培养D、技术革新【答案】B、创新文化【题目】【多选题】对于一个生产企业而言,创新可以表现为()。A、生产一种新产品B、招聘更多新员工C、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D、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答案】A、生产一种新产品 C、一种新式的市场行为 D、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题目】【判断题】创业教育就是学会怎么创业开公司。【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看到月亮的边上有一圈光晕,就推知将要刮风,这是()。A、直觉B、思维C、想象D、遗觉象【答案】B、思维【题目】【单选题】科学家格奥尔基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A、推理性思维B、重复性思维C、形式化思维D、创造性思维【答案】D、创造性思维【题目】【单选题】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A、概括性B、间接性C、合理性D、整体性【答案】B、间接性【题目】【多选题】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既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A、参加实践B、开展协作C、学习和运用创造性思维D、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答案】A、参加实践 B、开展协作 C、学习和运用创造性思维 D、善于倾听他人意见【题目】【判断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另外的途径、探求新思路、发现新关系以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松下电视是400多家技术综合制作而成,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征。A、对传统的突破性B、视角上的灵活性C、内容上的综合性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答案】C、内容上的综合性【题目】【单选题】成语“习惯成自然”体现了()。A、思维定势B、思维障碍C、思维模式D、思维定性【答案】A、思维定势【题目】【单选题】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对传统的突破性B、视角上的灵活性C、内容上的综合性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答案】A、对传统的突破性【题目】【单选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军记者斯文顿将履带拖拉机与枪炮组合,发明出了坦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影响最深远的发明。这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思路上的新颖性B、视角上的灵活性C、程序上的非逻辑性D、内容上的综合性【答案】D、内容上的综合性【题目】【判断题】创新思维是以求异、新颖、独特为目标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西游记》中的沙和尚属于()。A、象限A:逻辑性强,好分析,重事实,善于强调量化。B、象限B: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重规则的,重细节的工作。C、象限C:善交际的,重感觉的,重运动感觉的,情绪主导的。D、象限D:善于用直觉的,整体的,演绎推理的认识与处理问题。【答案】B、象限B: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重规则的,重细节的工作。【题目】【多选题】赫曼全脑模型包括()思维类型。A、逻辑型B、创造型C、表现型D、纪律型【答案】A、逻辑型 B、创造型 C、表现型 D、纪律型【题目】【判断题】顿悟、豁然开朗,这些都是左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创新成果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种创新属于()。A、单独创新B、模仿创新C、自主创新D、自我创新【答案】C、自主创新【题目】【单选题】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A、创新就是发明一个全新的事物B、创新必须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C、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D、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有实用价值才算真正的创新【答案】C、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题目】【单选题】我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属于()。A、绝对创新B、相对创新C、经济创新D、文化创新【答案】A、绝对创新【题目】【单选题】开辟新的售后服务途径属于()。A、经济创新B、营销创新C、文化创新D、策略创新【答案】B、营销创新【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喻从向往到苦思再到发现的三个境界,分别是指()。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答案】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题目】【判断题】成功者大都是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人。()【答案】√【题目】【判断题】只要敢想,每一个创意都能转换成很好的结果,都能被市场接受。()【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发明创造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整体效果性上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这体现了创新的()原则。A、遵守科学B、市场评价C、相对最优D、机理简单【答案】C、相对最优【题目】【多选题】创新的中“遵守科学原则”要求创新活动必须做到()。A、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B、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技术方法可行性检查C、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检查D、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社会化商业应用实践【答案】A、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 B、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技术方法可行性检查 C、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检查【题目】【判断题】创新的动机就是开展创新活动所依据的法则和判断创新构思所凭借的标准。()【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复杂的问题需要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答案】×【题目】【判断题】思考是天生具备的,是不可以学习的。()【答案】×【题目】【判断题】简化思维不等于简单思维。()【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2.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要进行推理,首先要进行的一步是()。A、因果分析B、假设C、逻辑演绎D、做出判断【答案】D、做出判断【题目】【多选题】优秀的思考者在思考判断阶段,以下做法错误的是()。A、大胆测试自己的初步印象B、随着自己的感觉来做出结论C、非常敏感并善于发现个人思考的局限与偏颇倾向D、避免于找出思考不尽完美之处,以免带来各种牵连复杂的影响【答案】A、大胆测试自己的初步印象 B、随着自己的感觉来做出结论 D、避免于找出思考不尽完美之处,以免带来各种牵连复杂的影响【题目】【多选题】批判思考的特点包括()。A、它是一种逻辑思维B、它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C、后天可训练D、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差异是未知的【答案】A、它是一种逻辑思维 B、它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 C、后天可训练【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什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直觉思维D、常规思维【答案】B、发散思维【题目】【单选题】“一题多解”体现的是()。A、常规思维B、收敛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答案】D、发散思维【题目】【单选题】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说,“正是在()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准”A、横向思维B、发散思维C、收敛思维D、求异思维【答案】B、发散思维【题目】【多选题】训练发散思维应该遵循的步骤包括()。A、确定不同的思考方向B、思考每一方向尽可能多的答案C、专注于某一答案认真思考D、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答案】A、确定不同的思考方向 B、思考每一方向尽可能多的答案 D、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题目】【判断题】追求多种答案有助于走出思维误区。【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发散思维能为我们提供()机会,收敛思考则帮助我们作出()的选择。A、最佳;最多B、最多;最佳C、唯一;最佳D、最佳;唯一【答案】B、最多;最佳【题目】【单选题】下面不属于收敛思维特点的是()。A、唯一性B、逻辑性C、比较性D、变通性【答案】D、变通性【题目】【判断题】在收敛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喜欢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从罗辑思维角度看,如果说所有的妇女都有大衣,那么漂亮的妇女会有()A、更多的大衣B、时髦的大衣C、大衣D、昂贵的大衣【答案】C、大衣【题目】【多选题】以下哪些属于正向思维的运用?()A、愚公移山B、司马光砸缸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答案】A、愚公移山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题目】【判断题】正向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过程及规律相类似这一客观事实而建立的,它是正确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改变思考对象的空间排列顺序,从反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指()。A、正向思维B、逆向思维C、发散思维D、惯性思维【答案】B、逆向思维【题目】【单选题】逆向思考的方法是()。A、顺序反向、结构反向B、顺序反向、结构正向C、顺序正向、结构反向D、顺序正向、结构正向【答案】A、顺序反向、结构反向【题目】【单选题】奥地利的倒悬旅馆运用了()原理。A、结构逆向B、功能逆向C、状态逆向D、思维逆向【答案】A、结构逆向【题目】【单选题】训练逆向思维的方法包括怀疑法、批判法、对立互补法、()、悖论法。A、事实法B、论据法C、反事实法D、辩论法【答案】C、反事实法【题目】【判断题】逆向思维法就是从相反的、对立的、颠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纵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对事物的见解更广泛。【答案】×【题目】【判断题】电灯开关的改进经历了手控——光控——声控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一种纵向思维在实际生活的运用。()【答案】√【题目】【判断题】纵向思维改变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试图从别的方面、方向入手,其思维广度大大增加,有可能从其他领域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这属于()。A、横向移出B、横向移入C、横向转换D、横向交叉【答案】B、横向移入【题目】【单选题】奥地利的医生奥恩布鲁格,受到父亲叩击酒桶便能得知酒桶里有多少酒的启发,发明了“叩诊法”,用来诊断出胸腔中积水的病情。这属于横向思维应用方法中的()。A、横向移入B、横向移出C、横向转换D、横向借用【答案】A、横向移入【题目】【多选题】下列属于方向性思维的有()。A、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B、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C、联想思维与直觉思维D、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答案】A、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B、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D、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题目】【判断题】横向转换可以直接解决问题,解决的速度更快。【答案】×【题目】【判断题】仿生技术是利用了横向移出的方法。()【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按照思维方式进行划分,可将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A、形象思维B、收敛思维C、创造性思维D、发散思维【答案】A、形象思维【题目】【多选题】形象思维的分类包括()。A、想象思维B、直觉思维C、联想思维D、发散思维【答案】A、想象思维 B、直觉思维 C、联想思维【题目】【判断题】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后便不能再继续进化了。【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发明、发现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A、潜意识B、创造力C、想象力D、哲学【答案】C、想象力【题目】【单选题】作家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新的典型人物形象,这就属于()。A、无意想象B、再造性想象C、创造性想象D、幻想【答案】C、创造性想象【题目】【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有意想象的是()。A、梦游B、创造性想象C、再造性想象D、科学幻想【答案】A、梦游【题目】【判断题】想象是一种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答案】×【题目】【判断题】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反映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往往是人的正确思想行为的先行。()【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9【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很快把联想到的思维结果呈现在联想者的眼前,而不顾及其细节如何,是一种整体把握的思维操作活动,因此可以说有很强的()。A、连续性B、形象性C、概括性D、规律性【答案】C、概括性【题目】【单选题】思维过程借助于一个个表象得以完成,体现了联想思维的()。A、连续性B、形象性C、概括性D、规律性【答案】B、形象性【题目】【单选题】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是()思维方式。A、联想B、想象C、直觉D、灵感【答案】A、联想【题目】【多选题】以下属于联想的特性的是()。A、连续性B、形象性C、概括性D、规律性【答案】A、连续性 B、形象性 C、概括性【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0【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从给定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形状、功能、性质等方面)的思维活动,指的是()。A、相关联想B、因果联想C、相似联想D、类比联想【答案】C、相似联想【题目】【单选题】人们由冰想到冷,由风想到凉,由火想到热,由科技进步想到经济发展。就是运用的()。A、相关联想B、相似联想C、类比联想D、因果联想【答案】D、因果联想【题目】【多选题】联想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A、相关联想B、相似联想C、类比联想D、对称联想【答案】A、相关联想 B、相似联想 C、类比联想 D、对称联想【题目】【判断题】强制联想训练必须是要找两个相关的事物进行联想。【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资深的医生,在第一眼接触某一重病患者时,他们会立即感觉到此人的病因、病源所在,而他们下一步的全面检查就会自觉地围绕这些感觉展开。体现了直觉思维的是()。A、直接性B、快速性C、跳跃性D、理智性【答案】D、理智性【题目】【单选题】在快棋赛或正规棋赛进入读秒阶段中,容不得棋手苦思细想,迅速地找到最佳的落子点。体现了直觉思维的是()。A、直接性B、快速性C、跳跃性D、理智性【答案】B、快速性【题目】【单选题】从对问题思考的起点一下就奔到解决问题的终点,似乎完全没有中间过程,跳跃式地将思维完成。指的是直觉思维的是()。A、直接性B、快速性C、跳跃性D、理智性【答案】C、跳跃性【题目】【多选题】以下对直觉思维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可以依靠直觉进行优化选择B、人们可以依靠直觉作出创造性预见C、人们可以借助于直觉获得新的发明D、人们可以依靠直觉提出新的科学思想【答案】A、人们可以依靠直觉进行优化选择 B、人们可以依靠直觉作出创造性预见 C、人们可以借助于直觉获得新的发明 D、人们可以依靠直觉提出新的科学思想【题目】【判断题】直觉判断是凭主观意愿,不需要基础知识。()【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灵感什么时候获得,怎样获得却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不可预知的。这体现了灵感思维的()。A、累积性B、偶然性C、易逝性D、兴奋性【答案】B、偶然性【题目】【单选题】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已失永难摩。这体现了灵感思维的()。A、累积性B、偶然性C、易逝性D、兴奋性【答案】C、易逝性【题目】【多选题】以下属于灵感类型的有()。A、自由遐想B、久思而至C、梦中惊成D、巧遇新迹【答案】A、自由遐想 B、久思而至 C、梦中惊成 D、巧遇新迹【题目】【多选题】以下属于灵感思维特征的有()。A、偶然性B、易逝性C、兴奋性D、独创性【答案】A、偶然性 B、易逝性 C、兴奋性 D、独创性【题目】【判断题】灵感思维的出现往往带有神秘感,具有不可确知性,但它是可以开发的,可以通过勤奋思考获得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思维定势不会阻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没有必要解决。【答案】×【题目】【判断题】思维定势会把很简单的问题变得难解决,开展创新活动要克服思维定势。()【答案】√【题目】【判断题】以惯性思维来对待客观事物,只会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不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答案】×【题目】【判断题】思维定势会把很简单的问题变得难解决,开展创新活动要克服思维定势。()【答案】√【题目】【判断题】以惯性思维来对待客观事物,只会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不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不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这指的是()思维定势。A、经验式B、局限性C、循规蹈矩式D、从众型【答案】D、从众型【题目】【单选题】思考不足,就是对既定成规或上司的指示机械地执行,循规蹈矩,不愿开动脑筋,就像被驯化的动物,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这指的是()思维定势。A、书本式B、经验式C、循规蹈矩式D、局限性【答案】C、循规蹈矩式【题目】【单选题】纸上谈兵,指的是()的思维定势。A、习惯性B、书本式C、经验式D、局限性【答案】B、书本式【题目】【单选题】盲人摸象,指的是()的思维定势。A、习惯性B、书本式C、经验式D、局限性【答案】D、局限性【题目】【判断题】经验是宝贵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好帮手,但也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减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3.1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改变万事顺着想的思路主要包括()。A、变顺着想为倒着想B、从事物的对立面出发去想C、思考者改变自已的位置D、把直接思考变为间接思考【答案】A、变顺着想为倒着想 B、从事物的对立面出发去想 C、思考者改变自已的位置【题目】【多选题】转换问题获得新视角包括()。A、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B、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C、把不能办到的事情转化为可以办到的事情D、把核心问题转化为边缘问题【答案】A、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B、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 C、把不能办到的事情转化为可以办到的事情【题目】【多选题】把直接变为间接主要包括()。A、先退后进B、迂回前进C、先做铺垫,创造条件D、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答案】A、先退后进 B、迂回前进 C、先做铺垫,创造条件【题目】【判断题】思维定式是妨碍我们创意思考的拦路虎,而突破思维定式的好办法就是转换思维视角。()【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4.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神农氏尝百草,日中70毒,属于创新方法中的()阶段。A、尝试B、试错C、头脑风暴D、设问【答案】A、尝试【题目】【判断题】现阶段的创新方法是指运用创造原理和创新方法。【答案】√【题目】【判断题】创新方法是指一定能产生创新成果的方法。【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4.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在提出设想阶段,只专心提出设想,而不进行评价,这体现了头脑风暴法的()原则。A、延迟判断B、数量产生质量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D、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答案】A、延迟判断【题目】【单选题】提出来的假想、方案、主意越多越好,即要求达到足够的数量,指的是于头脑风暴法应遵循()规则。A、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B、追求设想的数量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D、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答案】B、追求设想的数量【题目】【多选题】以下属于头脑风暴法应遵循的规则的有()。A、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B、追求设想的数量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D、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答案】A、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 B、追求设想的数量 C、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 D、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题目】【判断题】头脑风暴法有利于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思考环境。【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4.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把它的具体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设想改革方案,进行创造发明。指的是()。A、属性列举法B、缺点列举法C、希望点列举法D、综合列举法【答案】B、缺点列举法【题目】【单选题】人们希望拥有顺风耳、千里眼,进而发明了电话,使用了()。A、属性列举法B、缺点列举法C、希望点列举法D、综合列举法【答案】C、希望点列举法【题目】【多选题】属性列举法主要列举的属性包括()。A、名词属性B、动词属性C、形容词属性D、量词属性【答案】A、名词属性 B、动词属性 C、形容词属性 D、量词属性【题目】【多选题】按照所列举对象的不同,列举法可以分为()。A、属性列举法B、缺点列举法C、希望点列举法D、成对列举法和综合列举法【答案】A、属性列举法 B、缺点列举法 C、希望点列举法 D、成对列举法和综合列举法【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4.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在牙膏中加入药物就成为药物保健牙膏,体现了奥斯本检核表中的()。A、能否扩大B、能否借用C、能否缩小D、能否替代【答案】A、能否扩大【题目】【单选题】人们用画出来的石条来代替原来的石头,就是现在的“斑马线”,体现了奥斯本检核表中的()。A、能否扩大B、能否借用C、能否缩小D、能否替代【答案】D、能否替代【题目】【单选题】受石油工业中用小机器人来探测管道漏洞做法的启发,制造出各种内窥镜用于医疗工作,体现了奥斯本检核表中的()。A、有无其他用途B、能否借用C、能否缩小D、能否替代【答案】B、能否借用【题目】【单选题】1898年,亨利·丁根将轴承的滚柱改成圆球,发明了滚珠轴承,这一形状的改变,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体现了奥斯本检核表中的()。A、能否改变B、能否借用C、能否缩小D、能否替代【答案】A、能否改变【题目】【单选题】设问型创意思考方法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A、和田十二法B、5W1H法C、系统提问法D、奥斯本检核表法【答案】D、奥斯本检核表法【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4.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将幻想中的事物与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类比,由此产生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指的是类比法中的()。A、直接类比B、拟人类比C、对称类比D、幻想类比【答案】D、幻想类比【题目】【单选题】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的结构采用的是树木细胞蜂窝状的,其中运用到的类比类型是()。A、直接类比B、拟人类比C、对称类比D、相似类比【答案】A、直接类比【题目】【单选题】17世纪的笛卡尔把代数方法移植到几何领域,使代数、几何融为一体,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运用的是移植法中的()。A、原理移植B、方法移植C、结构移植D、材料移植【答案】B、方法移植【题目】【单选题】机械人的设计主要是模拟人的动作,运用的是类比法中的()。A、直接类比B、拟人类比C、对称类比D、相似类比【答案】B、拟人类比【题目】【多选题】类比法的基础是比较,它的运作机制原理包括()。A、同质异化B、同质同化C、异质异化D、异质同化【答案】A、同质异化 D、异质同化【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4.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就是将整个创造系统内部的要素分解、重组和创造系统之间要素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功能和最优的结果的方法。A、组合法B、分解法C、信息交合法D、主体附加法【答案】A、组合法【题目】【单选题】弗兰克·怀特把喷气推进理论与燃气轮机技术组合,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运用的是()。A、元件组合B、同类组合C、异类组合D、技术原理与技术手段组合【答案】D、技术原理与技术手段组合【题目】【单选题】美国戴维德等人把超声波和静电场方法结合,设计出一种硬水软化装置。是典型的()。A、同类组合B、异类组合C、材料组合D、方法组合【答案】D、方法组合【题目】【单选题】瑞士军刀属于()。A、元件组合B、同类组合C、异类组合D、材料组合【答案】A、元件组合【题目】【判断题】同类组合就是若干相同或相近事物的组合,又称为同物组合。()【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我们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现内容的优势在于()。A、可以激发联想和创意B、看起来更美观C、有助于理解记忆D、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答案】A、可以激发联想和创意 B、看起来更美观 C、有助于理解记忆 D、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题目】【判断题】人类会使用左右脑来作形象化或逻辑化的不同表达。()【答案】√【题目】【判断题】科学研究发现,右脑主要表达为形象、色彩和空间。()【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提问有助于激发创意,提问通常有不同的方式,比如()。A、自由式发问B、交流式提问C、讨论性提问D、客观批评【答案】A、自由式发问 B、交流式提问 C、讨论性提问【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为什么”有助于()。A、激发逆反心理B、少动脑筋C、记住答案D、提升创意思想【答案】D、提升创意思想【题目】【多选题】正常人的大脑潜力只开发了4%~6%,所以我们的大脑()。A、值得进一步开发B、无法发挥进一步的能力C、可以培养D、可以加强有意识引导【答案】A、值得进一步开发 C、可以培养 D、可以加强有意识引导【题目】【判断题】领导力是影响别人、群体、组织的综合能力,领导力无所不在。()【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杯子测试”中,老师问及“如何改进杯子的缺陷”,是要激发学生的()。A、已有思路B、新思路的提出C、固化的想法D、僵化思维【答案】B、新思路的提出【题目】【多选题】学习创新要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是因为()。A、创新可以改进思考方法B、创新带来更大价值C、创新提升勇气、增长智慧D、创新促进探索未知【答案】A、创新可以改进思考方法 B、创新带来更大价值 C、创新提升勇气、增长智慧 D、创新促进探索未知【题目】【多选题】“杯子测试”中,仅仅一只杯子就有无数种用法,这说明()。A、不要有限制性信念B、要充分发挥想象力C、创新能力是可以训练的D、物品的功能不是唯一的【答案】A、不要有限制性信念 B、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C、创新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D、物品的功能不是唯一的【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思维训练与创新的工具没有任何关系。()【答案】×【题目】【判断题】思维导图的分支越多表示思维越广泛越灵活。()【答案】√【题目】【判断题】创新就是从无到有,是没有工具可用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A、诺瓦克B、托尼·博赞C、爱德华·德·波诺D、绘图工程师【答案】B、托尼·博赞【题目】【判断题】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需要我们抓住关键要点,关键词通常用形容词表示。()【答案】×【题目】【判断题】大学生学习思维训练的目的是打开创新思路。()【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思维导图法有助于通过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答案】√【题目】【判断题】在表达方法中,线性表达法是有助于创新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思维导图包含哪些基本组成要素?()A、核心主题与分支B、关键词与连接线C、色彩与图形D、以上都是【答案】D、以上都是【题目】【多选题】画思维导图常用的六步骤是()。A、横放一张纸/主题在中央B、主线分明/找关键词C、一点无限深入/尽量丰富D、一变三再分解/再变三再分解【答案】A、横放一张纸/主题在中央 B、主线分明/找关键词 C、一点无限深入/尽量丰富 D、一变三再分解/再变三再分解【题目】【多选题】关于思维导图的评估,主要评估要点包含()。A、系统性B、结构化C、对称性D、关键词【答案】A、系统性 B、结构化 C、对称性 D、关键词【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9【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关于思维导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或概念图B、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C、思维导图仅与右脑相关,充分利用图形形象与色彩表达D、思维导图可以激发联想和创意【答案】C、思维导图仅与右脑相关,充分利用图形形象与色彩表达【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5.10【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授之以渔”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上是指()。A、掌握数字B、掌握知识C、掌握思考方法D、掌握捕鱼方法【答案】C、掌握思考方法【题目】【单选题】TRIZ理论最早来源于()。A、美国B、法国C、德国D、俄国【答案】D、俄国【题目】【多选题】思维导图的有多种应用,可以帮助我们()。A、有效读书B、撰写文稿C、项目管理D、演讲表达【答案】A、有效读书 B、撰写文稿 C、项目管理 D、演讲表达【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主持人在项目会议中扮演什么角色?()A、引导者B、参与者C、旁观者D、执行者【答案】A、引导者【题目】【多选题】用六步引领法思考或主导会议,是()。A、在做分层思考B、为了尽快达成共识C、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论D、让会议更高效【答案】A、在做分层思考 B、为了尽快达成共识 C、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论 D、让会议更高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针对会议中的矛盾冲突,()是最重要的。A、分清对错B、划清立场C、达成一致D、息事宁人【答案】C、达成一致【题目】【多选题】组织一个会议关注的要点有()。A、明确主题及相关背景资料B、了解价值及风险C、建构应对解决方案D、确定最终选择【答案】A、明确主题及相关背景资料 B、了解价值及风险 C、建构应对解决方案 D、确定最终选择【题目】【判断题】六步引领法只是一种会议组织方式。()【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在会议讨论之前,明确与主题相关背景资料有什么作用?()A、充分了解情况B、知己知彼C、有助于讨论或创意的开展D、有助于作出客观决策【答案】A、充分了解情况 B、知己知彼 C、有助于讨论或创意的开展 D、有助于作出客观决策【题目】【判断题】当会议产生争论的时候,聪明的主持人可以引导不同的观点持有方找到自己的支持理由,以助于达成一致()。【答案】×【题目】【判断题】六步引领法中,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了解阶段,只搜集客观信息,不作主观评判。()【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在六步引领法(六顶思考帽)中,下列哪项不属于黄帽思维?()A、这种做法带来了诸多便利B、工作方法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C、这个方案无法落地实施D、这个杯子的外形很漂亮【答案】C、这个方案无法落地实施【题目】【单选题】六步引领法是处理团队成员之间分歧与误解的重要方法,其中黄色的帽子代表()。A、乐观与肯定B、中立与客观C、整体与控制D、警示与批判【答案】A、乐观与肯定【题目】【多选题】我们在用六步引领法中,明确项目的价值的意义在于()。A、充分认识项目本身B、了解可供调集的资源C、明确项目优势D、有助于作出客观决策【答案】A、充分认识项目本身 B、了解可供调集的资源 C、明确项目优势 D、有助于作出客观决策【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每件事情都是价值与风险并存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创意的含金量不同,个人的创意数量,通常会低于团队头脑风暴的创意数量。【答案】√【题目】【判断题】项目会议中,对于风险的防范方式是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关于六步引领法,下列配对哪一项是错误的?()A、收敛-蓝帽B、价值-黄帽C、风险-黑帽D、发散-红帽【答案】D、发散-红帽【题目】【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红帽思考?()A、我觉得张三是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B、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选择是错的C、我认为就目前来看降价是占领市场的最佳办法D、中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10万【答案】D、中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10万【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下面选项中关于六步引领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白帽:陈述问题的事实B、绿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C、黄帽:列举价值点D、蓝帽:对方案进行直觉判断【答案】D、蓝帽:对方案进行直觉判断【题目】【单选题】“会议进行到现在,我们提出了五种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开始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运用了哪种思维?()A、红帽思维B、黄帽思维C、绿帽思维D、蓝帽思维【答案】D、蓝帽思维【题目】【多选题】六步思维中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哪三步起着更关键的作用?()A、黄帽思维B、白帽思维C、绿帽思维D、黑帽思维【答案】A、黄帽思维 C、绿帽思维 D、黑帽思维【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6.9【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关于六步引领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六种颜色代表六种不同的思考方向B、创始人是爱德华·德·波诺C、只适用于团队思考问题,不适用于个人D、助于对事物的全面思考【答案】C、只适用于团队思考问题,不适用于个人【题目】【多选题】六步引领法的三大学科基础是()。A、心理学B、生理学C、管理学D、经济学【答案】A、心理学 B、生理学 C、管理学【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创新是多种资源的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是()。A、熊彼特B、大卫·李嘉图C、阿奎那D、以上都不是【答案】A、熊彼特【题目】【单选题】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创新”逐步成为一个()专用名词。A、社会学B、管理学C、经济学D、生理学【答案】C、经济学【题目】【判断题】设计思维可以用于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创新设计思维的三要素不包括()。A、差异性B、价值性C、可行性D、稳定性【答案】D、稳定性【题目】【单选题】设计一款产品我们需要评估市场中对其认可度的高低,是否可以盈利等。这体现设计思维要素中的()。A、差异性B、价值性C、可行性D、以上都不是【答案】B、价值性【题目】【判断题】创新设计思维要素的“可行性”是指我们做任何产品要评估一下我们的现状、投入的时间和花费的成本。()【答案】√【题目】【判断题】设计思维要做到百花齐放才能激发无限的创意,而不是固步自封。()【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通常人们认为,产生创新思想的主要思维方式是()。A、抽象性思维B、形象性思维C、收敛性思维D、发散性思维【答案】D、发散性思维【题目】【多选题】微软公司面试题“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其实是在考察()思维。A、知识面的宽度B、多角度思维C、创造性思维D、结构化思维【答案】A、知识面的宽度 B、多角度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结构化思维【题目】【判断题】在考虑问题时,多因素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任何产品(人、事、物)都包含多重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关键因素的排列组合而进行设计的方法是()。A、因素分解法B、六顶帽法C、头脑风暴法D、思维导图法【答案】A、因素分解法【题目】【判断题】创新就是制造好奇,打破惯性思维,产生出乎意料的创新思维。()【答案】√【题目】【判断题】画思维导图时,关于人的设计的几大关键要素,其中每一个都是无法再继续分解的。()【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如何去寻找影响事物的关键要素,主要步骤是()。A、罗列问题的构成要素B、对要素进行合理分类C、排除非关键要素D、对重点要素进行分析【答案】A、罗列问题的构成要素 B、对要素进行合理分类 C、排除非关键要素 D、对重点要素进行分析【题目】【多选题】如果你要设计一款新型的智能杯,考虑的关键要素是()。A、材料B、结构C、功能D、价值【答案】A、材料 B、结构 C、功能 D、价值【题目】【判断题】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类别的影响要素,采用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分类。()【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关于设计思维的学科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左脑擅长常规思维B、右脑是创新的源泉C、左脑关注人D、右脑关注事【答案】A、左脑擅长常规思维 B、右脑是创新的源泉【题目】【判断题】一个人的设计思维能力与脑部开发情况有关。()【答案】√【题目】【判断题】一个人要想全面发展最好的方式是左右脑并用,把人和事进行有效组合。()【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更强调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的直线型表达的设计思维工具是()。A、鱼骨图B、流程图C、5W2HD、思维导图【答案】B、流程图【题目】【多选题】鱼骨图的主分支主要包括以下选项中的()。A、人员B、机器C、方法D、材料【答案】A、人员 B、机器 C、方法 D、材料【题目】【判断题】鱼骨图是一个非定量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引发问题的潜在的根本原因。()【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设计思维的流程分析主要包括()。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扩展问题D、解决问题【答案】A、发现问题 B、分析问题 D、解决问题【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9【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设计思维常用工具包含()。A、鱼骨图B、流程图C、5W2HD、TRIZ【答案】A、鱼骨图 B、流程图 C、5W2H【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7.10【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设计思维的评估方法STC法中的“S”代表()。A、时间B、费用C、结构D、系统【答案】D、系统【题目】【判断题】人才与人力最大的区别是可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答案】√【题目】【判断题】设计思维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思维方式。()【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1【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揭开天王星的真面目,从发现的途径看,属于科学发现中的()。A、观测型发现B、实验型发现C、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D、在已归纳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答案】A、观测型发现【题目】【单选题】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从发现成果的形式看属于科学发现中的()。A、揭示新事物B、揭示事物的新属性C、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D、在已归纳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答案】D、在已归纳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题目】【多选题】从发现成果的形式看科学发现可分为()。A、揭示新事物B、揭示事物的新属性C、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D、在已归纳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答案】A、揭示新事物 B、揭示事物的新属性 C、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 D、在已归纳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题目】【判断题】科学发现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简单地说,科学发现就是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答案】√【题目】【判断题】假说验证是科学发现中最为普遍的过程模式。【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2【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玩具狗与电话答话装置、真空吸盘与增压容器,这些东西通常毫不相关,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发明。从形成专利权的创造性角度看,这属于()。A、原创性技术发明B、改进性的技术发明C、组合性的技术发明D、结构性技术发明【答案】C、组合性的技术发明【题目】【多选题】从形成专利权的创造性角度看,技术发明分为()。A、原创性技术发明B、改进性的技术发明C、组合性的技术发明D、结构性技术发明【答案】A、原创性技术发明 B、改进性的技术发明 C、组合性的技术发明【题目】【判断题】技术发明是指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把已有的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成果,即科学理论、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构思出一种新的技术原理,或创造出一种技术原理的新的运用方式,或创造出一种以原理模型、生产样品等为主的技术物品。【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3【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造纸方法、炼钢方法、印刷方法、通讯方法等,属于发明中的()发明。A、产品B、物质C、方法D、改进【答案】C、方法【题目】【单选题】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和使用,并能够产生积极效果,指的是()。A、新颖性B、实用性C、创造性D、美观性【答案】B、实用性【题目】【多选题】实行专利制度的主要作用包括:()。A、保护和鼓励发明B、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经济高速发展C、促进国际技术交流D、限制国际技术交流【答案】A、保护和鼓励发明 B、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C、促进国际技术交流【题目】【多选题】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实质性条件为()。A、新颖性B、实用性C、创造性D、美观性【答案】A、新颖性 B、实用性 C、创造性【题目】【多选题】专利权的客体包括()。A、发明B、实用新型C、外观D、商标【答案】A、发明 B、实用新型 C、外观【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4【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对现有状况别的根本性改变,如自行车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属于第()等级。A、1B、2C、3D、4【答案】C、3【题目】【单选题】创新程度较低,如一般的新菜菜谱的创作,属于第()等级。A、1B、2C、3D、4【答案】A、1【题目】【单选题】4%左右的发明创新,需要全新的概念和想法。如半导体的发现。属于第()等级。A、2B、3C、4D、5【答案】C、4【题目】【单选题】创新程度稍高一些,如作可折叠式自行车,属于第()等级。A、1B、2C、3D、4【答案】B、2【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5【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人打电话不能离开,又需要离开,子母机的发明是使用()原理解决物理矛盾。A、空间分离B、时间分离C、条件分离D、整体与部分分离【答案】D、整体与部分分离【题目】【单选题】将飞机机翼设计成可调的活动机翼,以适应在飞行中各个时间段的不同要求,是使用()原理解决物理矛盾。A、空间分离B、时间分离C、条件分离D、整体与部分分离【答案】B、时间分离【题目】【判断题】发明问题的核心是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技术系统进化就是不断解决系统所存在矛盾的过程。【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6【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TRIZ法通过对百万件专利的详细研究,提出用()个通用工程参数来描述技术矛盾。A、38B、39C、40D、41【答案】B、39【题目】【单选题】高台跳水采用物理参数改变水的密度,向游泳池的水中打入气泡,降低水的密度,使水变得柔软一些,防受伤,是使用()原理解决物理矛盾。A、空间分离B、时间分离C、条件分离D、整体与部分分离【答案】C、条件分离【题目】【判断题】效应知识库是TRIZ理论最朴素的思想。【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7【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单选题】“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体现了()的重要性。A、极致思维B、迭代思维C、大数据思维D、平台思维【答案】C、大数据思维【题目】【单选题】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纯物理经济与纯虚拟经济开始融合,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无孔不入,零售、制造、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这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A、简约思维B、极致思维C、迭代思维D、跨界思维【答案】D、跨界思维【题目】【单选题】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乔布斯回归。他砍掉了70%的产品线,重点开发4款产品,使苹果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体现了()的重要性。A、简约思维B、极致思维C、迭代思维D、跨界思维【答案】A、简约思维【题目】【单选题】天猫的“旗舰店升级计划”,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模块。这属于()。A、极致思维B、迭代思维C、跨界思维D、社会化思维【答案】D、社会化思维【题目】【单选题】360安全卫士当年只是一个安全防护产品,后来也成了新兴的互联网巨头。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法则。A、小处着眼,微创新B、精益创业,快速迭代C、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D、简约即是美【答案】A、小处着眼,微创新【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8【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判断题】“互联网+”与“+互联网”其实是一个意思。【答案】×【章节结束】【章节名称开头】8.9【章节名称结束】【题目】【多选题】面对“互联网+”与“+互联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A、为我所用B、警惕过度神化C、听之任之D、培育“互联网思维”【答案】A、为我所用 B、警惕过度神化 D、培育“互联网思维”【题目】【判断题】“互联网+”主体基本都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实施主体通常是产业企业。()【答案】√【题目】【判断题】“互联网+”,即产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即互联网的产业化。()【答案】×【章节结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01幼儿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前运算阶段( 2—6、7岁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幼儿阶段的特点: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举例】:手的抓举、嘴的吮吸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左右的幼儿)。客体永恒性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举例】: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2)前运算阶段( 2—6、7岁 )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泛灵论【举例1】 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举例2】 儿童说:“你踩在小草上,它会疼的。”自我中心【举例】: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不可逆【举例】:知道2+3=5,却不知道3+2=?不守恒皮亚杰给出四个守恒的实验,分别为:数量守恒实验、体积守恒实验、长度守恒实验、重量守恒实验。 实验一:三山实验如图所示,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实验二:液体守恒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去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02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 6、7岁一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思维的具体性【举例】 向7、8岁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问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03中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及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特点: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020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应邀在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牵头开设的本科生通识课程《当代科学史》上,围绕“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科学”主题进行了授课。周程在对1901-2020年间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奖数据进行处理后指出,诺贝尔科学奖史上出现过三大奇观:1. 20世纪早期德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独占鳌头;2. 二战结束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遥遥领先;3. 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出现井喷。周程认为,中国要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研究突破,政府有必要持续加大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时高等学校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为追求真理而潜心开展科学研究。01诺贝尔科学奖120年史上的三大奇观刻画在奖牌上的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授奖到今年正好满120年。在这120年里,一共有624人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其中物理学奖216人次,化学奖186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222人次。在这120年里,美国共有265人次获奖,占比高达42.5%。获奖数不足100人次但超过20的国家有:英国(94)、德国(73)、法国(34)、日本(22)。获奖数不足20人次但超过10的国家有:瑞士(18)、瑞典(16)、荷兰(15)、俄国(13)、加拿大(10)。获奖数不足10人次但超过5的国家有:奥地利(9)、丹麦(9)、澳大利亚(8)、意大利(6)、比利时(6)。主要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次上面这张表格揭示了1901-2020年间主要国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人次。从三个领域的国别分布来看,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美国占92人次,英国占28人次,德国占25人次,超过两位数的还有,法国14人次;化学奖里面,美国占了70人次,英国占了32人次,德国31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美国占了103人次,超过3位数的仅此一家。英国、德国、法国都是两位数,分别是34、17和11。主要国家获颁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获颁诺贝尔科学奖人次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英国的三倍。另外,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瑞典、荷兰、俄国和加拿大这10个国家,包揽了近90%的诺贝尔科学奖。如果把这120年里的获奖人数按照十年一段进行统计,就会得到下面这张图。获颁诺贝尔科学奖人数变动情况从这张折线图中可以看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呈上升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个时段的获奖总人数均高于战前的各个时段。逐年检查诺贝尔科学奖颁奖数据时会发现,二战前,一个奖项一般只颁发给一个人;二战后,2个或3个人分享同一奖项的情形有很多,以致每个时段的获奖人数都明显高于战前。此乃 “大科学” 兴起导致的结果。二战后,“大科学” 兴起,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急剧增长,科研经费投入快速攀升,再加上仪器、装备得到显著改善,以致诺贝尔奖级的科学成果不断涌现。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多了之后,如果每个奖项一年只颁发给一个人,很多人就会失去获奖机会;如果每年多评出几个人,就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矛盾,但每个奖项一年最多只能颁给3人的规则不能变。以物理为例,100年前,世界上的物理学家只有1000名左右;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物理学家不少于100万人。换言之,100年里物理学家的人数大约增长了1000倍。科学家多了之后,高质量的成果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这样一来,作出杰出科学贡献的科学家等候颁发诺贝尔科学奖的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长。获颁诺贝尔科学奖时的平均年龄进入21世纪后,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接近但仍未达到65岁之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均超过65岁。按国别和年代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进行分类处理后,我们还会发现美国在二战之前表现一般,但二战爆发之后美国的获奖数据迅速攀升至两位数。主要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的年代分布情况主要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随年代变动情况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上图中,多数情况下位居第二的这根绿线表示的是美、英、德、法、日五个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的获奖总数。忽视这根绿线后可以看到,在20世纪前30年,德国获奖数一直独占鳌头,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是比较罕见的一种现象。表示日本的这个蓝线,进入新世纪后,突然跃起,形似井喷。所以,很多人将日本这一阶段的获奖现象称作为诺贝尔科学奖 “井喷”。通过上述考察可知,在诺贝尔科学奖百廿颁奖史上,出现过三大奇观:1. 20世纪早期德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独占鳌头;2. 二战结束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遥遥领先;3. 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出现井喷。接下来,就聚焦诺贝尔科学奖百廿史上的这三大奇观,主要围绕 “诺贝尔奖与科学教育” 作些宏观分析。0220世纪早期德国何以盛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德国勃兰登堡门德国的获奖者几乎都担任过大学教授1901-1930 年间,全球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为93 人,其中德国是28人,英国是15人,法国是13人。德国的获奖数正好是英国和法国的获奖数之和。这一时期,美国只有4人获奖。这与很多人挂在口头上的 “20世纪是美国科学的世纪” 有点不相吻合。可以说,20世纪前30年,德国的科学表现要比美国更加突出。有意思的是,20世纪早期,德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几乎都担任过大学教授。而且,他们的获奖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德国大学里取得的。因此,讨论德国20世纪早期的诺贝尔科学奖高产现象不能不谈德国的高等教育。18世纪德语国家面临的大学危机弗里德里希二世宴请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9世纪前,德意志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各路诸侯以及教派出于培养人才和提高声望的需要,纷纷设立大学。由于君主国都很小,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大学的运作,所以德语国家的大学规模都不是很大,办学水准也比较低。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以致在18-19世纪之交的约20年里,有20所大学被废掉或被兼并。在18世纪末的大学危机中,出现了三种对大学改革的主张:第一种主张受英国的影响比较深,保守主义色彩比较浓,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传递具有正确信仰的知识。这种观点在大学神学院中拥有广泛的市场,因为偏重实际应用不利于维护神学在大学中的首要地位。第二种主张受法国的影响比较深,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倡导以对职业、邦国和教会有用的技能训练年轻人。这种观点的倡导者,政府官员、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教授居多。第三种主张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同时也反对强迫纪律,死记硬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发展和实现个人的全部潜能, “造就” 有能力、有品行的人。这种主张多出自于新人文主义者。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19世纪初,费希特、谢林、威廉·冯·洪堡等人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大学改革构想。这些构想为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航向。柏林大学的创建●柏林大学的创建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普鲁士极端仇视法国革命,于是联合沙皇俄国、奥地利等国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拿破仑执政后,于1803年出兵德意志,消灭了德意志西南部的众多封建邦国。1806年又开始向德意志西部地区发起进攻,并将莱茵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组织成了 “莱茵同盟”。1807年,拿破仑迫使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放弃了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普鲁士因此失去著名的哈勒大学。哈勒大学于1694年创建,是最早摆脱宗教束缚的大学之一。在拿破仑入侵期间,哈勒大学成了重要的抵抗运动中心。因此当法国军队占领普鲁士易北河地区之后,拿破仑命令关闭了位于该地区的哈勒大学。失去哈勒大学的教师们请求普鲁士国王在柏林重建一所大学。对失去仅有的一所大学十分痛心的国王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并任命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于1809年着手筹建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园内的威廉·冯·洪堡塑像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在办学理念上深受哲学家谢林的影响。谢林1803年在《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演讲》中曾提出:大学的职能是追求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和研究自然;学者不仅要做学术研究,还要传授他的方法给学生,以便下一代能继续这项永无止尽的事业;教学不应受限制。 1810年10月,柏林大学在汉利希王子宫殿正式开办,由哲学家费希特任首任校长。这是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柏林大学的办学特色威廉·冯·洪堡强调,德国大学应该有别于法国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那样的高校,在管理和学术上保持自主性。它包含三层含义:1. 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2. 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3.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洪堡认为 “自由” 是教育的 “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他大力倡导 “教的自由” 和 “学的自由”。在洪堡看来,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之地,更是知识生产之地,因此他极力主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而在此之前,无论是教会办的英国流大学,还是国家办的法国流大学,都不重视科学研究。根据洪堡确立的独立+自由、教学+研究等办学原则,柏林大学将传统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学院——哲学院扩充成了与法学院和医学院并驾齐驱的专业教育学院,从而提升了哲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此前,欧洲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由哲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四个学院组成。其中,哲学院主要负责基础教学,有点类似现在的美国大学中的文理学院和日本大学中的教养学部。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负责专业教学。医学院主要培养医治人之身体的专业人才;法学院主要培养治理人类社会的专业人才;神学院主要培养神职人员。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架构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哲学概念非常宽泛,自然哲学乃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自然哲学不仅包含对自然进行抽象思考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包含对自然进行实证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因此,柏林大学提升哲学院的地位之后,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形而上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除此之外,柏林大学还开始实行讨论班教学和讲座制。讨论班教学在今天的研究型大学中受到了高度关注。比起知识传播,它更重视知识生产,或者叫知识创造。讲座制是德国大学特有的制度,一个学科只设置一个教授,不像美国即使是同一学科也设置一堆教授。而且在当时的德国,教授不退休,副教授就只能干等,即使水平再高也晋升不了教授。讲座制的好处就是,一个人当教授,下面的人都跟着他的兴趣来做研究,容易形成学派,而且很多研究能够一以贯之,持之以恒。重视教师的研究业绩也是柏林大学的一大特色。如果教师只从事知识的传授,不从事知识的创造,那他是很难向学生讲清楚知识的生产方法的。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和跟踪本领域的发展前沿,提高自身的研究探索能力,避免向学生传授陈旧、落后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将研究的方法和探索的精神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柏林大学的这一做法对德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柏林大学的社会影响柏林大学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物理学家基尔霍夫、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堡、玻恩,化学家霍夫曼、拜耳、艾米尔·费歇尔、德拜、能斯特、哈恩,生物学家魏尔啸、科赫、埃尔利希,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狄利克雷、冯·诺依曼,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杜林等曾在此任教。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赫兹、普朗克、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沃纳·冯·布劳恩、威廉·维恩、马克思·冯·劳厄、詹姆斯·弗兰克、迈克尔逊,化学家范托夫、哈伯、汉斯·费歇尔、奥托·迪尔斯、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魏格纳,生物学家施旺、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数学家康托、克罗内克、利普希茨,哲学家胡塞尔、费尔巴哈等曾在此就读。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在此攻读法律,恩格斯则是柏林大学的旁听生。上述名单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于二战前获诺贝尔科学奖。坚持独立自主,倡导自由精神,重视研究业绩的柏林大学问世之后,德国又以柏林大学为榜样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型大学;同时,还对一批老大学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如布雷斯劳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海德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等。后来有人评价道:“没有柏林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它甚至被誉为“所有现代大学之母”,“研究型大学鼻祖”。李比希实验室的创立● 李比希创立现代实验室柏林大学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教育的普及。然而,当时各大学盛行的做法,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哲学院的地位提高了,但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发生质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的教授多为哲学家,他们注重思辨和自然哲学体系的构建,对实验兴趣不浓,因而学生很难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二是私人实验室传统仍在延续,即使能进行实验室教学,其规模也非常小,而且手段相当落后。这种状况直到1826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化学实验室后才得到改变。李比希1820年进入波恩大学,1821年随师转入埃尔朗根大学学习化学,1822年凭论文《论雷酸汞的成分》获博士学位。他对这两所学校的学究气感到不满,于是经科学界泰斗亚历山大·冯·洪堡教授(威廉·冯·洪堡的弟弟)推荐来到法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的实验室工作。1824年李比希回到德国任吉森大学化学助教,第二年22岁的他就晋升为教授。李比希在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化学研究时感受到了实验室的重要性。当时的实验室很少,大多是一些私人实验室,只能容纳一、两位学生或助手学习和研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比希返回德国后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化学教学法的研究,从而使化学教学真正具备了实验科学的特色。1926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其实验室可同时容纳22名学生做实验,教室可供120人听讲,讲台两侧摆放着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以便做各种演示实验。李比希创立的现代实验室工作场景。李比希1926年创立的吉森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地进行研究训练的化学实验室,可以说是现代实验室的原型。● 李比希的实验教学法李比希为实验室教学编制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须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再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再进行独立的研究以完成毕业论文;论文通过审核鉴定后才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在李比希的实验室,教师和学生一同并肩工作,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不同于传统的 “师傅带徒弟” 模式,也有别于当时英国的 “导师+助手” 形式:导师和学生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伙伴关系。他们互相学习、共同研究;互相质疑、共同讨论。李比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的发明。它将众人的努力集中起来,从而使很多互相关联的,但令单个研究者沮丧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这里研究者不一定要具备一流的才智,二流研究者同样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业绩。除了教学改革,李比希还在科学研究上率先垂范,作出了很多重要的科学贡献。1830年代前,李比希主攻有机化学,40年代后主攻农业化学和生物化学。他曾作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分析,并改进了有机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等。李比希提出植物需要氮、磷,钾等基本元素,并深入研究了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因此被农学界称为 “农业化学之父”。此外,李比希还创办了《化学和药学年鉴》,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有才华的德国年轻学生从事化学研究。由于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在有机物合成、结构理论等方面业绩十分突出。● 李比希实验室的影响国内影响:以李比希实验室为模型,1833年,约翰内斯·缪勒在柏林大学建立了解剖生理实验室;1836年,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哥廷根大学建立了化学实验室;1852年,罗伯特·本生在海德堡建立了化学实验室;1865年,路德维希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新型生理学实验室;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可以说,德国大学于19世纪中期建立的实验室,几乎都是效仿李比希实验室的产物。国际影响:李比希实验室模式一开始并没有在德国之外得到发展。但是他吸引了一大批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青年人来德国学习。至1850年,李比希指导的外国留学生数达170人之多。俄国的齐宁、法国的日拉尔、英国的威廉姆逊等,都是李比希的学生。到了1900年,英国没有获得德国博士学位的化学家几乎没有,物理、生物、生理、医学、数学也是如此。国外学者,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学者纷纷来德国朝圣,使德国科学界的 “朋友圈” 越拉越大,德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由此得到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威廉·冯·洪堡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和李比希1826年创立吉森实验室堪称是破天荒的壮举。它们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时,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重视的是教养教育,重在培养绅士风度;以综合理工学院、矿山学院为代表的法国大学重视的是应用教育,旨在培养工程师。而德国的不少大学则将探究自然、追求真理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旨在培养能够仰望星空、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学者。因此,德国的大学得以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技人才,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如果德国的高等教育理念过于超前,德国的工业界跟不上大学的前进步伐,那么在德国就必然会出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用武之地,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应用的尴尬局面。恰巧,以纺织工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当时正在欧洲兴起,德国的工业界对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断攀升。若不是德国的高等教育超前发展一步,很难想象19世纪后期德国的工业能够拉开与英国和法国的距离。工业革命早期,纺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当时,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布匹有不少是用发酵奶来漂白,用植物汁液染色。采用这种工艺,不仅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也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这就为德国的一些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发挥研究专长,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事实上,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一些化合物后来真的转化成了工业染料,大幅提升了德国纺织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德国的纺织工业得以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德国鲁尔工业区一角德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以及冶金工业的发展。因此,与无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一同获得发展的,还有金相学、炼钢技术、合金材料技术以及机械加工技术等。工业发展对理工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开辟新的市场,需要努力寻找新的染料来替代已没有利润可赚的旧染料,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就需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依靠雇佣的化学家和与大学化学家的合作,BASF和Hochst公司于1860年代后期合成出了对德国染料工业发展意义重大的茜素。茜素的投产,使企业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企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就为进一步支持科学教育和研究开发创造了条件。德国合成染料工业巨头随着德国工业的崛起,德国的高等教育在工业需求的拉动下和工商界的支持下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1860 年以后,德国开始将实业学校改造为高等技术学校(Technische Hochschule)。其后,在同大学的竞争过程中,亚琛、柏林、不伦瑞克、达姆施塔特、德累斯顿、汉诺威、卡尔斯鲁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等高等技术学校不断充实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育,逐渐确立了与大学同等的地位,并先后改称为工科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t)。在工科大学的强烈要求下,1899年德国威廉皇帝亲赐工科大学以博士学位授予权(Dr.-Ing.)。至此,德国的工科大学获得了综合大学的所有特权。今日,德国的综合大学一般都不设工学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工科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来承担。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国理工科教育规模的扩增相当迅猛。德国理工科高等教育队伍的扩张19世纪后期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综合大学和工科大学的发展,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1830-1831年,德国的哲学院在籍学生数只占17.7%;1881-1882年,哲学院在籍学生数升至40.3%。1841年,哲学院里的理科学生只占13.6%,1881年哲学院里的理科学生占比急速上升到37.1%。1899年, 德国大学的在校人数为3.3万,其中,工科大学的学生数为1.1万。1900年,普鲁士的大学在校人数为1.7万,其中,哲学院的学生数为0.65万,在哲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的学生数为0.23万;工科大学的学生数达0.52万,剩余的0.5万余人则为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的学生。理工科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迈向社会之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德国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1899年德国产业界化学专家数量高达4000人,其中从事和染料有关的占1/4。而英国1900年只有30-40名染料技术专家。据英国学者统计,1900年前后,世界上从事化学研究的科技专家中有2/3诞生在德国,以致1886~1890年间,德国取得了948项与染料相关的专利,而英国仅取得86项。从柏林大学创立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德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为200 人,重大科技成果数高达279 项。同期,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为122 人,重大科技成果数为174项;法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为88 人,重大科技成果数为107 项。无论是杰出科学家人数,还是重大科技成果数,德国差不多都是英、法两国的总和。英、法、德、美1800-1920年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德国在这一时期拥有如此之多的杰出科学家和重大科技成果无疑与德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德国能够培养出如此之多的杰出科学家,取得如此之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它在20世纪前30年获得那么多诺贝尔科学奖也就不难理解了。03战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何以遥遥领先?1620年奔向北美的英国五月花号帆船1930年代开始美国诺奖获奖数位居全球第一按国别和年代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进行统计处理后,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二战之前的整体表现一般。不过,在1931-1940年间,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快速攀升至9人,同期德国的获奖人数只有8人,英国的获奖人数只有7人。尽管美国只比德国多1人,但这却是历史性的超越。此后,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一直位居全球第一。1941-1950年间,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首次达到两位数;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开始以2打头,但进入70年代就变成30多位了。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包括毕业生及职员)超过20人的大学高达19所,它们的排序是:1. 哈佛大学113人;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82人;3.加州理工学院70人;4. 哥伦比亚大学69人;5. 麻省理工学院62人;6.芝加哥大学62人;7. 斯坦佛大学55人;8. 康奈尔大学50人;9. 普林斯顿大学42人;10. 洛克菲勒大学38人;11. 耶鲁大学34人;12. 霍普金斯大学30人;13.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7人;14. 宾夕法尼亚大学25人;15.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5人;16.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4人;17.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23人;18. 纽约大学20人;19.卡耐基·梅隆大学20人。简言之,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在二战之前表现一般,但二战爆发后获奖人数迅速攀升,堪称一枝独秀。其中著名大学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表现突出。毋庸置疑,美国如此多的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同样受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殖民地时期的英式素养教育1776年7月4日,费城自由钟敲响,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在此之前,北美长期处于欧洲的殖民统治之下。尽管这一时期欧洲人乘坐帆船飘洋过海来到美洲通常都要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还是有一批冒险家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了北美。当时,将子女从北美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非常不便,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北美大地上陆续建立起了一批私立学院。殖民地时期在北美建立起来的学院主要有,哈佛学院(1636年)、威廉·玛丽学院(1693年)、耶鲁学院(1701年)、新泽西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前身、1746年)、国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前身、1754年)、费城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前身、1755年)、罗德岛学院(布朗大学前身、1764年)、皇后学院(罗格斯大学前身、1766)、达特茅斯学院(1769年)。不难看出,早期建立的这些学院都集中在人口相对密集的美国东部地区。哈佛大学一角这些学院都是模仿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建立起来的,因此十分重视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才。当时牛顿已经在英国走红,皇家学会名声日隆,但在北美的这些学院中,科学教育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至于工程技术教育更是登不上大雅之堂。实际上,哈佛1847年才开设劳伦斯科学学校,耶鲁1854年才开设谢费尔德科学学校。这些科学学校之所以能够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独辟蹊径,绕开了大学主流教学计划的羁绊。耶鲁大学最早在美国开设博士课程,但它直至南北战争爆发后的1861年才开始颁发博士学位。可以说,美国高校中的科学教育要比德国晚很多。南北战争爆发后的法式应用教育● 19世纪中期美国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尽管美利坚独立正好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但在建国后最初半个多世纪里,美国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生产力并没有像欧陆那样突飞猛进。主要原因是,采用蒸汽动力的明轮船只适合在内河和近海航行,不适用于横渡浪高风急的大西洋。这一时期,横渡大西洋仍主要依靠风力,即使没有遇到逆风,帆船也得在大洋中漂泊一个多月。欧洲人不是迫于无奈,一般不会乘坐帆船移民到北美。而且使用1、200吨的木质帆船把蒸汽机等大型机器设备从欧陆运到美国也十分困难。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晚至19世纪中期才在美国大范围展开。1807年克莱蒙特发明轮船1939年瑞典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和英国工程师弗朗西斯·史密斯发明了水下螺旋推进器。史密斯的螺旋推进器很像阿基米德的螺旋取水器,埃里克森的螺旋推进器很像今天的风扇。1843年英国 “雷特勒” 号军舰第一次以螺旋桨代替明轮。同年,美国海军也建造了一艘螺旋桨船 “浦林西登” 号。尽管英、美等国1840年代在建造螺旋桨船只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使用螺旋桨推进船舶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譬如螺旋桨轴的密封、轴承的磨损,船舶的震动等等。因此,进入1850年代以后,螺旋桨才逐渐取代明轮成为主流。1860年英国的“大东方”号首航纽约使用螺旋桨推进船舶解决客货的快速、安全运输问题后,土地广袤和资源丰富的美国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欧洲移民。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有研究表明,183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占比不到10%,1860年这一数字接近20%。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厂在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削弱了家庭生产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促进了产业分工,催生出一个对技术进步意义非同一般的部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诞生与发展,减轻了相关企业自行设计装备与工艺的负担,促进了发展制造业所需技术的积累与创新。众多企业开展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由自行设计制造转向依靠相对独立的装备制造商来完成,有效地促进了设备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而催生出 “美国制造体系”。“美国制造体系” 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在伦敦1851年举行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上,美国的柯尔特左轮手枪、胜家缝纫机和麦克科米克收割机等产品大出风头。它们所表现出的机械零件的标准化、可互换性以及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的特征给欧洲老牌工业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家缝纫机的大批量生产“美国制造体系”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手工业者技能的依赖,降低了零件制造和安装过程的劳动耗费,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19世纪中叶以后,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美国制造体系” 很快就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美国工业活动当中,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 南北战争爆发后兴起的赠地学院人口的快速增长要求社会及时扩充高等教育规模;工业化和西进运动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大幅增加与机器制造乃至农业生产有关的教学内容。南北战争爆发后,美国人才和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联邦政府为了支撑代价高昂的战争,于1862年和1864年两度提高关税税率,以致1865年的关税平均税率攀升至47%。关税税率的上调使联邦政府的海关收入由每年不足4千万美元(1861年)迅速提升至1亿美元以上(1864年)。关税税率上调原本只是为了筹措打赢战争所需资金,但战争结束后,为了稳住财政收入以医治战争创伤,以及迎合贸易保护主义的诉求,联邦政府只取消了一批临时性的国内税收,关税税率不仅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反而有所提高,以致保护主义政策被进一步制度化。限制进口,扩大出口需要恢复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意味着,要么加大劳动量的投入,要么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最好是双管齐下。由于战争期间人口损失严重(大约60万),移民增长放缓,因此加大劳动量的投入受到了制约,这样只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工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二是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机械化大生产。这就要求美国社会大力扶持应用类高等教育的发展。著名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获准通过并被积极执行的。《莫里尔法案》又称《赠地学院法案》(The Land-Grant College Act),它是在南北战争爆发后的1962年通过的。《莫里尔法案》规定:由国会给忠诚州的每一位参议员和众议员拨赠联邦公共土地3万英亩,各州可将这些土地或其交易所得用于支持开办农工学院。这些学院必须教授有关农业、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知识,为工农业的发展培养所需专门人才。《莫里尔法案》实施后,有28个州单独设置了农工学院,又称 “赠地学院”,其余的州则将土地拨给已有的州立学院成立州立大学或在现有州立大学内增设 “赠地学院”。《莫里尔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地位特别。它催生了一批实用取向明显的美国高校。美国总共建了69所 “赠地学院”,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1865)、康奈尔大学(1868)、普渡大学(1869)等。很多著名的州立大学都是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来的。《莫里尔法案》催生的赠地学院之一:麻省理工学院以18世纪末期问世的综合理工学院等法国流高校为摹本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实用主义色彩非常浓,明显不同于注重素养教育的英国流教会大学,也不同于以探求真理为使命的德国流综合大学。“赠地学院”的诞生与发展,确立了农业与工业等应用类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在美国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打破了美国联邦政府不过问教育的传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与大众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冲击1858年由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等人创办的大西洋电报公司完成铺设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但是,该电缆三个星期后就坏了,而且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才重新接通。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66年,菲尔德使用新建造的 “大东方” 号轮船重新铺设了一条更耐用的跨大西洋电报电缆。使用科学家汤姆逊发明的镜式检流计,通过跨大西洋电报电缆传输时,衰减1000倍的信号都能够准确读出。跨大西洋电报电缆的开通使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即时通讯成为可能,世界由此变得更小。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并于1867年向柏林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关于不用永久磁铁而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这就为建造大容量电机,获得强大电力,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从此,人类开始迈入以电气动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1869年,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卡罗又向人们展示了化学的威力。他发现了人工合成茜素的方法,从而使一个传统行业走向没落——在此之前,成千上万的人都把提取茜素这种天然红色染料作为谋生手段。1870年前后,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发明了一种新型光学器件——显微镜聚光镜,使用了这种聚光镜的显微镜能够更为清晰地观察微生物世界,从而使德国的细菌学乃至医学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87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研制出了一台以煤气和汽油作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内燃机的出现克服了蒸汽机的很多弊端,譬如动力不够强劲,体积太大,噪音太大等。在此基础上,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5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德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这些新成就,通过刚投入使用的跨大西洋电报电缆传播到美国之后,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英式素养教育和法式应用教育表示不满的众多美国青年开始纷纷跑到柏林、哥廷根、慕尼黑、海德堡、莱比锡等德国研究型大学留学。在这种背景下,像德国一样创建一批致力于纯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便成了时代的呼声。● 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的诞生在美国社会的呼吁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着将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制度移植到美国。不过,美国没有简单模仿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做法,而是通过在大学里设置研究生院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路。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研究型大学创立之时,科学知识尚未发生大爆炸,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把应知应会的科学知识基本学完。这样,比起科学知识传播,大学更应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生产。但是,在众多德国现代大学的推动下,19世纪的科学日益专业化,以致青年学子从事科学知识生产之前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至19世纪晚期,寄希望在中学阶段就把重要的科学知识学完已不可能。换言之,这时仍像德国早期建立的研究型大学那样要求学生一入学就着手开展知识生产已不太现实。19世纪晚期,美国有识之士移植德国研究型大学制度时,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因此,他们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具体做法就是,将大学学习生活划分成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阶段。本科生阶段重在学习知识,研究生阶段重在生产知识。这样一来,本科生阶段就和中学生阶段没有本质差别了,主要任务都是开展通识教育,学习已有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为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知识生产做准备。最近,“内卷” 一词非常流行。实际上100年前,教育 “内卷” 在美国就已经发生了。最早在美国诞生的研究型大学是1876年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的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 1831—1908)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赴欧洲访问期间曾在柏林大学留学过一段时间(1854-1855)。1875年赴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校长之前,吉尔曼曾在耶鲁大学谢费尔德科学学校担任过地理学教授,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过三年校长。1901年,吉尔曼卸任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在德国留学过。霍普金斯大学被称为 “设在美国的德国大学” 无疑与吉尔曼深受德国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联。吉尔曼认为,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且是大学的灵魂。为此,他在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研究生院,并把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上。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他狠抓本科生教学,强调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创办之初,霍普金斯大学只招收了54名研究生、23名本科生。创办10年、20年之后,研究生招生数扩大到184人、406人,本科生招生数扩大到96人、149人。早期招收的1499名本科生中,有383名接受了研究生教育,其中84名获得博士学位。不难看出,吉尔曼执掌的霍普金斯大学高度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本科生的升学率和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都控制得很严。由于实行精英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所以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完全可以和那些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同台竞技。研究表明,霍普金斯大学20岁时,在全美60所主要大学中,每所大学里至少有3名教授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其中哥伦比亚大学有13名、哈佛大学有10名,威斯康星大学则多达19名。在那个年代,一所大学总共也只有几十名在籍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示范下,一批新型现代大学,如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相继建立。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一些老牌学院也通过增设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强化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顺利转变为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科学研究19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青年赴德国留学达到最高潮。这些留学生从德国返回美国后,正好赶上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大潮。因此,他们很容易在新建立的研究型大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回国执教既解决了大学师资不足的难题,又把德国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带进美国大学。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细菌学、实验生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迅速跃居世界前列。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美国研究生的入学人数开始急剧增加。即使美国的大学数量和规模还在膨胀,但大学能够接纳的博士毕业生数量也非常有限。问题是,这些博士毕业生多数只擅长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纯科学研究,就业范围非常窄。如果大批博士毕业生在大学之外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势必会影响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所幸,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美国企业的兼并重组,美国在世纪转换期诞生了一批超大型垄断企业,譬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通用电气公司(GE)等,这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在企业内部设立研究所。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设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在美国,1890年,只有4家企业设立了研究所;1900年,大约有50家企业设立了研究所;1910年,设立了研究所的企业大约有180家;1920年,这个数字超过了500;1930年,更是突破了1000。不过,企业研究所的规模有大有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1925年建立的贝尔电话实验室员工数多达3600人,此前通用电气公司设立的研究实验室员工数接近2000人。早期,美国的企业研究所和德国的情况相似,主要集中在化学和电气行业,这些都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也是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联系得较为密切的行业。虽然多数企业研究所需要把主要资源投放到与现有产品和制造工艺改良有关的应用研究上面,但是一些企业研究所,尤其是超大型企业的研究所在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开展一些与现有产品和制造工艺关联不大的应用基础研究,甚至纯科学探索。因此,它们需要不时地吸纳一些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来充实研究开发队伍。1901年创立的总部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美国的一些超大型企业除成立企业研究所外,还捐资成立基金会资助开展科学研究。卡耐基、洛克菲勒、梅隆、福特等基金会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中国人对洛克菲勒基金会比较熟悉,因为该基金会不仅捐资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而且还捐资成立了北京的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在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突破,并发展成为洛克菲勒大学。该所的首任所长西蒙·弗莱克斯纳(Simon Flexner,1863-1946)就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威廉姆·韦尔奇(William H. Welch,1850-1934)的学生,并曾担任过霍普金斯大学病理学教授。1913年,梅隆基金也资助成立了梅隆工业研究所,该所1967年与卡耐基学院合并,组建成卡耐基·梅隆大学。企业设立或资助的研究机构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美国扩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模,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质量创造了条件。要而言之,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博士毕业生加盟企业,大学教师兼任企业研发顾问,企业资助大学教师开展科研,斥资兴办科研机构等等,已成为一种常态,以致在麻省理工学院引发了一场有关究竟是开展科学研究优先,还是支持产业发展优先的著名争论。随着基于科学的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对科学研究的渗透越来越深。不过,从结果来看,这种发展恰恰是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美国纯科学研究的发展。没有企业的支持,美国不可能取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级的研究突破。大批欧洲流亡科学家赴美一战爆发后,由于欧洲政局动荡,希特勒推行文化清洗政策,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到美国避难,使美国轻易获得了一批来自欧洲的科技人才。美国高校体制的多样性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美国能够留住这些欧洲流亡科学家。欧洲流亡科学家的加入使美国的科技实力大增。在犹太知识难民集中到达美国的1933-1941年间,仅来自德、奥的犹太知识难民就达7622人,其中1090人是科学家,绝大部分(约700人以上)是教授;此外还有2352名医生,645名工程师,以及811名法律工作者,682名记者,465名音乐家,296名造型艺术家,1281名来自其他文化领域的职业者。这意味着从德、奥两国社会中被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中,至少有63.3%被美国所接受,而在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也至少有77%被美国所接受。接受上千名流亡科学家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有关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统计数据。1933年以前,美国曾有5名诺奖得主,在世者只剩3名;德国曾有31名诺奖得主,在世者仍有19名。然而,仅是这场从1933年开始的德国科学家的流亡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6名诺奖得主以及后来的11名新得主。到1945年,德国1933年以前诺奖得主中的在世者只剩9名,加上新增加的5名,总数为14名;而美国1933年以前诺奖得主中的在世者虽然只剩7名,但由于有这批流亡科学家为代表的欧洲新生科学力量的加盟,却迅速新增加了18名,使总数达到了25名,从而远远超过德国,成为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中,还不包括那些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随父母到达美国后才完成学业、并在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欧洲流亡科学家的流入不仅将美国的科研水平迅速推进到世界最前沿,而且为美国大学赢得世界一流地位奠定了基础。今天,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总计已达265名,可以说这与欧洲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高校中营造出来的良好学术氛围有着一定的关联。政府主导战时军工研究二战爆发之初,美国并没有打算参战。一是因为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二是因为军事准备不足。对美国来讲,如果要参战,就得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否则无法将军人和物资安全运送到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当时,德国的飞机和U型潜艇不时在大西洋出没,日本的航空母舰经常在太平洋游戈。因此,只有在军事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找到远程探测德国飞机、潜艇和日本航空母舰的办法,美国才有可能宣布参战。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未雨绸缪,做好参战准备。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副校长、总统科技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于当月27日下令正式成立 “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国防研究委员会直接对美国总统负责, 所需经费直接从总统控制的紧急基金中拨付。其主任由布什担任,成员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首任贝尔电话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朱伊特(Frank Baldwin Jewett),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理托勒曼(Richard Chace Tolman)。此外,还有来自海军与陆军的代表各一位。国防研究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对陆、海军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着手编写了技术工作清单, 内容包括海、陆军尚未取得进展的研究工作,以及一旦美国放弃中立,军方必须立即从事的研究项目等。同时,该委员会还与775所大学、企业研究所以及非营利机构联系, 把可能获得的科研人才、设施资料, 已取得的技术进展等登记造册。战时担任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局长的万尼瓦尔·布什(1890-1974)1940年9月7日,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了大规模轰炸。英国航空研究委员会主席亨利·蒂泽德爵士(Henry Tizard)紧急访美,并给美国带来了一份珍贵礼物——能够发射微波脉冲的 “共振腔磁控管”。布什与蒂泽德进行多次接触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于1940年10月决定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设立 “辐射实验室”,启动 “雷达工程”。“辐射实验室” 完全由科学家负责运营。国防研究委员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研究任务赋予实验室后,便不再插手实验室的管理活动。到战争结束时,“辐射实验室” 员工数发展至3897名,其中科学家及工程师占30%。当时美国的一流物理学家中有一半在为其效力。实际上,国防研究委员并没有行政权力和预算资金来直接推进科学研究,因此,罗斯福于1941年6月28日发布第8807号行政命令,决定成立美国科学研究与开发局(OSRD),由布什担任局长,直接对罗斯福总统负责。科学研究与开发局拥有调动多种资源的能力,加上该局局长和国防研究委员会主任都由布什担任,所以国防研究委员会此前的角色事实上被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取代了。国防研究委员会成立之初,早先设立的铀矿顾问委员会便被置于国防研究委员会管辖之下。科学研究与开发局成立后,该委员会被改组为S-1部门。1941年10月9日,布什向总统罗斯福、副总统华莱士汇报原子弹相关项目时,介绍了英国的 “合金管工程” 以及英国莫德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以铀或者钚为原料的炸弹有可能在两年内研制成功。在布什的建议下,罗斯福决定加快研制原子弹的速度,并组建一个高层决策小组负责此事,成员包括罗斯福、华莱士、布什、科南特、史汀生(国防部长)以及马歇尔(参谋总长)。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随后美国宣布参战。为了抢在德国和日本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美国于1942年6月启动 “曼哈顿工程”,将原子弹的研发和生产交给军队统一管理。“曼哈顿工程” 不仅造出了原子弹,还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千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万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万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战时成立的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林肯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为官产学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美国战后开展 “大科学” 研究铺平了道路。战时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开发局给大学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资助。这些科研资助使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比战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38年,美国大学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经费约为2800万美元;1944年,仅科学研究与开发局与大学签订的合同总额就高达9000万美元,而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只是能签订这样合同的几个政府机构之一。在政府机构的资助下,美国大学在战时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不仅为打赢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美国大学在全球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 “大科学” 急速兴起据有关资料显示,二战之前,美国的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亦即研发投入强度很低,1930年仅为0.2%,1940年为0.3%,这些研发经费都是以民间投入为主,因此10年只增加了0.1个百分点。但是到了1945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上升到0.7%。在短短5年里就增加了0.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联邦政府加大了与军事有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导致的结果。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政府很难再像战时那样继续支持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意味着战时建立的很多科研机构必须关闭或缩小规模,很多优秀科学家将会下岗。而这一切都不是战时身兼国防研究委员会主任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局长二职的万尼瓦尔·布什所乐见的。1945年,布什牵头起草了一份题为《科学——无止境的前沿:给总统的关于战后的科研计划》的报告。在这份提交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布什强调了基础研究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论证了联邦政府使用国民税金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正当性。但是,布什的报告并没有解决联邦政府资助技术开发的正当性问题。在强调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的美国,政府动用国民税金资助只能惠及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是不能被接受的。布什宣称,基础研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线性关系:基础研究→新概念、新原理→新成品、新工艺→新产业→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源头在基础研究,社会可以通过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获得相应的回报。为此,他提议由政府出资成立一个由科学共同体自行管理的科学基金组织以促进基础科学的自主发展。但是,布什站在科学家一侧提出的政策诉求并未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不少人认为即使资助基础研究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进公共福祉,政府也不应把国民税金直接交给科学共同体自行管理使用,何况政府资助基础研究是否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经过长达五年的争论,美国国会于1950年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之初掌控的经费非常有限,即便加上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研究办公室等机构支付的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的经费,也不算多。当时,美国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只有1%,虽比1945年高出了0.3个百分点,但不到1960年的一半。这表明布什的有必要持续大规模地资助基础研究的理念,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仍只获得了有限的认同。美国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在前苏联于1957年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之后才出现显著增长的。本来,前苏联率先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只表明美国在宇航技术开发领域确实落后了,但是科学家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此乃美国基础研究整体落后于前苏联酿成的苦果。当《苏联又领先了》之类新闻报道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媒体上时,美国的决策者们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们意识到如不尊重科学家们的意见,显著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美国极有可能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遭受惨败。此时,政府资助基础研究,已不只是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层面上的问题了,而是事涉美国国家威信及其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的问题。于是,美国政府决定迅速在国防部内设置高等计划研究局(DARP),并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改组成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恰巧纳尔逊(Richard R. Nelson)此间从市场失灵论的视角,论证了企业不愿深度支持基础研究的必然性,从而为美国政府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供了理论依据。1959年,以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为首的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给艾森豪威尔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西博格等人建议联邦政府大幅追加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投入,以迅速提升美国的科技竞争力。艾森豪威尔总统接受了这一建议。1960年参加总统竞选的肯尼迪甚至以这份报告为依据将加大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投入列入竞选公约。1958至1968年间,美国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始终高于60%。其间,主要用于资助基础研究的国家科学基金和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分别扩大了8倍和5倍,而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的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的研发经费同期只扩大了2倍。一般认为,前苏联卫星发射升空后的十年乃美国基础研究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只要能提出一个有点说服力的研究计划,就有可能获得政府资助。一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计划,如莫霍面计划(地幔钻探计划)、奥兹玛计划(搜寻地外文明计划)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对于一些企业开展的基础研究,政府同样给予了资金支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全面超越苏联。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登月这种群体歇斯底里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航天飞机飞上了太空,研究生培养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诺贝尔奖级研究突破不断涌现。此外,战前科技移民的杰出贡献也鼓舞了美国联邦政府。战后,美国开始通过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来网罗国际高端科技人才。为了推进这一战略,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如1946年的《富布赖特法案》、1948年的《信息与交流法》和1956年的《交换学者与移民地位法》。这些法案资助美国高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资助在美国学习的留学生,鼓励外国学者到美国进行访问和研究,并为他们居留美国提供便利。要而言之,二战后,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支持和科技移民的知识支援使美国高等教育迅速拉开了与世界各国的距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了美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战后,美国学者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乃是一种必然。04新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何以出现井喷?奔向美国的日本咸临丸号日本进入新世纪后已有19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日本获颁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现已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进入21世纪后获奖的。尽管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获奖时已加入美国籍,但他们的获奖成果都是在加入美国籍之前做出的。日本新世纪19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获物理学奖的有8人,获化学奖的有7人,另外4人获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19名获奖者中,出生在二战结束之前的有13人。其中出生在1926-1935年间和1936-1945年间的各占6人,还有1人是南部阳一郎,他出生于1921年。战后出生的6人中,有2人出生于1946-1955年间,另外4人则出生于1956-1965年间。要而言之,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三分之二以上出生在战败前。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出生年代分布图日本新世纪19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为69岁,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龄为41岁,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为28年。19名获奖者中,有16人的获奖奠基性成果是在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做出的。其中,有7人的获奖成果是在1970年代做出的,在1980年代做出获奖成果的有5人,在1990年代做出获奖成果的有4人。剩余3人中,南部阳一郎和下村修的获奖成果是在1960年代做出的,而且都是在美国工作期间做出的;还有1人是山中伸弥,他的获奖成果是在21世纪初做出的。简言之,八成以上的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在上个世纪最后30年间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的。诺奖成果的产生年代分布情况除去南部阳一郎和下村修,所有的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在战后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的;而且,所有的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大学本科或专科学业的。其中,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读本科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多,均在4人以上。在由原帝国大学改造而成的七所日本国立综合大学中,除九州大学外,都至少培养出了1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日本私立大学就读过的只有大村智一人。要而言之,日本新世纪19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绝大多数出生在二战结束前;他们几乎都是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进入国立或公立大学读书的;而且大多是在1964年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前后进入顶尖国立综合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的;1972年日本的GDP超越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他们在著名综合大学或企业研发部门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从而为新世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奠定了基础。据此可以推定:● 日本新世纪出现诺贝尔科学奖“井喷”与战前的科学风土有关;● 日本新世纪出现诺贝尔科学奖“井喷”与战后的教育改革有关;● 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到了导师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 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得益于研究开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日本战前的科学风土请大家先看一下这张 “和汉洋三贤人图”。图中位于中间的是日本人,左边的是中国人,右边的是西洋人。中国人前面放着一盆本草和竖着写的书卷。西洋人则拿着一本横着写的医书,书中有一幅人体解剖图。很明显,图中的日本人和西洋人靠得更近,离中国人相对比较远。和汉洋三贤人图这张图是日本画家司马江汉画的,现保存在美国。司马江汉生于1747年,卒于1818年。这张画大约是在1800年前后画的。大家注意一下这张画中的背景。有两组人在救火,一组人在观望。观望的那组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人多的那组是中国人,人少的那组是西洋人。中国人虽然靠火场比较近,但使用的是桶和盆,救火效果不彰。西洋人虽然离火场比较远,但使用的是消防水枪,用消防水枪灭火显然要比使用桶和盆效果更好。司马江汉画这个背景是有寓意的。意思是说基于本草的中医和基于解剖的西医是存在功能差异的,二者之间的差异犹如用木桶泼水救火与用水枪抽水救火之间的差别。在司马江汉看来,日本当然应该亲近西方,选择西医。司马江汉何以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对中医和西医产生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形成对日本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认识的形成和日本的锁国政策不同于中国有关。日本在锁国期间一直维持着与荷兰之间的联系。不过,为了防止西洋人传教,日本人只许荷兰商船停靠长崎的出岛,然后再定期过桥和日本人交易。荷兰在长崎的出岛(Dejima)设置的商馆不仅如此,日本人还模仿中国的朝贡制度,要求荷兰商馆定期赴江户,也就是东京进贡。从长崎到东京的路途很远,荷兰商馆的进贡队伍走一个来回怎么要好几个月,所以需要带医生随行。在路途上,遇到藩主及其家人生病了,随行医生免不了会应邀帮助藩主及其家人治病。当藩主发现荷兰医生比本潘医生医术更高明时,就会责成本潘医生向荷兰医生讨教,甚至前往长崎学习西方医学。想向荷兰医生学习西方医学,首先得学习荷兰语。因此,日本很早就出现了一批懂荷兰语的学者。17-19世纪荷兰商馆赴江户拜见德川将军1609-1850年间,荷兰商馆一共到东京进贡了167次;1633-1790年间,几近每年进贡1次。锁国期间与西方人进行如此密切的交往,这在中国是见不到的。这种交往,增进了日本人对西方学术的了解。正因为如此,杉田玄白早在1774年就完成了《解体新书》的翻译。日本1774年翻译出版的《解体新书》插图《解体新书》出版后,介绍西方医学的翻译书相继出现。譬如,宇田川玄真1793年出版《西说内科选要》,将荷兰医学从外科扩展到内科;他1805年出版的《医范提纲》中还附有铜版图谱,而且内容也超出了解剖学的范围,涉及到许多生理学、病理学问题。他1822年出版的《远西医方名物考》则属于药物学著作。这些在日本江户时代经荷兰人传入日本的学术、文化、技术,被称为兰学。兰学者的大量出现,为日本拥抱西方医学,乃至自然科学铺平了道路。佩里叩关之后,兰学在日本又进一步发展为洋学,以致日本在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意愿之时,也具备了向西方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语言交流和学术理解能力。明治维新后,日本不仅于1877年创办了东京大学,聘请了一批西方学者来日本执教,而且还选派了一批学术精英前往西方留学。北里柴三郎、志贺洁、秦佐八郎就是在这一时期派往德国跟着科赫、埃尔利希等人学习医学和微生物学的。东京大学赤门医学讲究实证,最容易摆脱传统学术的羁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医学的率先发展,又带动了生理、病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实验科学的发展,以及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验科学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积累,又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前,日本在本土一共设立了七所帝国大学,这七所帝国大学中,除名古屋大学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设立的之外,其他六所都是在此之前设立的。京都大学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创立的,东北大学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创立的,北海道大学则是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创立的。要而言之,二战之前日本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微生物学、医学等不少领域已经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几乎都是在战后接受大学教育的,而且大多数是在战后初期接受中学教育的。当时日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1926年进入昭和时代之后不久,日本便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军国主义黑暗时期。为了 “阐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原理,弘扬国民文化,批判外来思想”,日本文部省于1932年设立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日本司法省于1934年设置了思想检察官,不断强化对思想和文化的管制,大力倡导国粹主义,主张国家至上。这明显与启蒙主义教育理念相悖。为了给军国主义摇旗呐喊,日本的媒体也开始大肆渲染本国的军事、科技乃至社会优势。当时被广泛阅读的两本科普杂志——192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和1924年创刊的《儿童科学》,在军国主义者的操控下,几乎每期都在鼓吹日本的军事装备优势和科学技术成就,以致很多日本青少年都想从军,以为日本的军事技术真的很先进,可以称雄世界。左:192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 右: 1924年创刊的《儿童科学》受到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的沉重打击后,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日本不能再狂妄自大、自欺欺人了,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切实增强科技实力。但是,走上了军事扩张不归路的日本,在二战期间是不可能真正对教育实行民主主义改革的。战后,受麦克阿瑟将军的邀请,“美国教育使节团” 27名成员于1946年3月抵日。美国教育使节团经过数周的考察后指出,日本的科学教育是落后的,应将美国的教育理念全盘引入日本。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协助下,日本文部省于1947年3月21日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开始用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取代以往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东京、京都、东北、北海道、九州、大阪、名古屋等七所帝国大学,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改造成为国立大学的。虽然它们都称作国立大学,但实际上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譬如校长由教师选举产生,教授会对教师人事和教学经费具有议决权等。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不仅使日本的大学教师,尤其是国立综合大学的教师获得了更多的研究自由和稳定的经费支撑,而且还使大批理工科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受到了更好的科学研究训练。这些无疑会对战后入学的年轻学子科研志向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也为青年才俊进入国立综合大学心无旁骛地开展自由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1992年、2007年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日本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更重视后者。在国立综合大学,这种“科研至上”的风气可谓更浓。这样一来,在日本,客观上能够搞科研,主观上也很想搞科研的大学教师比比皆是。虽然这种重视知识生产胜过知识传播,甚至知识应用的办学模式曾引起日本民众的不安,但它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确实存在诸多优势。日本导师的精神气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日本国立综合大学指导理工科学生开展研究的教师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亲身经历过战时研究的资深教师,另一种是二战后期才考上研究生的青年教师。战时,前者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与军事装备开发和生产有关的研究。后者的情况则有些特别。日本陆军部原子弹项目负责人仁科芳雄(1890-1951)因从事军工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日本政府决定从1943年起在七所帝国大学以及东京工业大学、东京文理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创立研究生院,每年招收500名二年制和250名三年制研究生(前者相当于硕士生,后者相当于博士生)。由于这些研究生在校期间既可以免于服兵役,又可以拿高额奖学金,所以入学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考上的人学业都相当优秀。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进高校当了教师。他们和很多老教师一样,曾目睹技不如人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被科技强国美国碾压,因此攀登科学高峰、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愿望非常强烈。1952年,旧金山和约签署之后,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经受过战争磨练的国立综合大学的教师们,拥有充分的研究自由后,为迅速恢复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在争分夺秒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尽其所能地指导着自己的学生。京都大学汤川秀树教授这些导师,无论是年长者,还是中生代,大都经历过二战,对科技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有着深切的感悟,因此人人都可以说是拼命三郎,而且对解决科技问题与发表期刊论文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科研选题的新颖性和科研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严格。这种精神气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弟子。他们的弟子在其耳提面命之下,对日本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的必要性也有着与今日的 “宽松世代” 不同的理解,并且都甘愿为增强日本的科技实力而做出不懈努力。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日本的科技实力;1965年,朝永振一郎又继汤川秀树之后再度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这些成功,使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导师们迅速恢复了自信,同时也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弟子的科技自信心。这些青年学子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勇于攻坚克难,就有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技贡献。因此,他们不愿意再继续简单地模仿西方学者,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胆地向无人区挺进。如果他们当时为了多发论文,只肯做跟踪研究,不愿挑战世界科技难题,很难想象他们之后能取得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日本研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搞科研只有主观愿望不行,还得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充裕的研究经费,这些都需要有坚实的技术经济基础的支撑。所幸,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投身科研领域时,正好遇上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结果,日本的经济增长大幅超过了1960年定下的在今后10年中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两倍以上的目标。日本在制订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科学技术10年计划”,提出有必要按欧美国家的水准,尽快将研发经费投入总额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实际上,日本1970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到了1960年的6.48倍,其中投给大学的研发经费更是增长了7.1倍!2%的数值目标也于1970年达成,这比美国只晚了不到10年的时间。日本1956-2010年GDP与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在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带动下,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1970年日本的GDP只有2.03千亿美元,但至1980年时日本的GDP已增长至1.071万亿美元。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也在不断攀升。结果,1980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又在197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9倍。日本1965-1985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变化趋势图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里,除去泡沫经济破裂之初的三年,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体上呈不断攀升之势。这一时期,日本的研发经费年度投入总额由4.7万亿日元进一步增长至14.7万亿日元。而且在这20年里,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由2.1%进一步攀升至2.9%,甩开德国0.5个百分点,高出美国近0.3个百分点。1981-2016年间主要国家研发经费投入情况正如上文所说,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获奖奠基性成果,几乎都是在进入1970年代之后取得的。这意味着,他们是在日本将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提高到2%之后才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经济基础的强有力支撑,也许能够偶然作出一两项诺贝尔奖级科学贡献,但出现诺贝尔科学奖 “井喷”,一定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强有力支撑。简言之,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研发经费非常充足,做科研根本不缺钱。而且,当时的科研人员在日本国内所受的高等教育也是相当先进的,指导他们的导师大多参加过战时研究开发竞争,有着很好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至于日本新生代,其精神面貌和所处环境与上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恐怕很难复制前辈的辉煌。05结语:中国如何才能迎头赶上?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例子来看,将经济看成是今天、研发看成是明天、教育看成是后天似乎不太合适。相反,我们更应把教育看成是今天、研发看成是明天、经济看成是后天。把科学教育搞上去之后,研究开发就不难取得突破;研究开发进入快速通道之后,经济增长就不难再上一个台阶。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多年高居世界首位。2019年,中国GDP接近100万亿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276美元。中日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1960-2019)在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用相对较少的经费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并很好地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但是,教育既要重视量还要重视质。而要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就得加大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否则,很难形成创新型人才和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大好局面。2018 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18%,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19657亿元。但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之比一直徘徊在7%上下,较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国家高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变动情况中国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明显偏低,与政府投给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占比过低有着很大的关联。以2017年为例,中国将6成以上的政府研发经费投给了政府研究机构,只将2成的政府研发经费投给了高等学校,这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称得上是一个特例。美、中、日2017年研发经费流向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政府的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原本就不高。例如2017年,中国的这一数值仅为19.8%,低于美国的22.8%,远低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主要国家政府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变动情况由于中国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偏低,政府投给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占其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加上中国高等学校不能收取高额学费以弥补研发经费的不足,中国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出现了严重短缺。2010年以前,中国高等学校实施的研发经费一直低于日本,近年虽然有所增加,但截至2016年仍只比日本高出1/3。而中国高等院校实施的研发经费至今仍未达到美国的一半。主要国家的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变动情况若按汇率对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2016年的研发经费进行折算处理后发现:中美两国前10、50、100所高校研发经费占本国全体高校研发经费的比重差异并不明显,但中国前10所高校的研发经费集中度稍高一些,美国前100所高校的研发经费集中度相对高一些。另外,中、美两国前10、50、100所高校研发经费平均值的差距非常大。在研发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的很多教师不得不减少或放弃前沿探索和 “无人区” 尝试,甚至连开展一般跟踪研究都非常困难。结果,在校学生缺乏接受严格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使用先进仪器设备、深度参与尖端科学研究更成了一种奢望。因此,中国要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研究突破,至少政府有必要持续加大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时高等学校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不急功近利,只为追求真理而潜心开展科学研究。若按近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排序,美国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日本排在第三,德国排在第四。在120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奖史上,目前GDP位居前四的其它三个国家都先后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口大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有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支持研究型大学中的学者潜心探究自然,不仅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木木西里#内容来源:知识分子博士劝退文,写得真好!巨人的陨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退役”科研人要失业还是会更受益?人工智能攻克生物界50年重大难题!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复习题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理咨询的范围至少应包括发展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咨询四大方面。3.心理困难与(心理障碍)是心理治疗的对象4.选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萌芽,它包括四个相关因素:身体上的自我概念、社会上的自我概念、(情绪上的白我概念)、才智上的自我概念。5.认同是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其他重要人物接触,把这些人的(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的过程。6.社交恐惧是指某种特定的社交情境中对(人或活动本身)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或紧张不安感。7.白卑是不信任自己,总是以失败衡量自己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8.产生社交自卑感的原因上要有: (白我认知偏差);经验不足:缺乏特特长:畏惧挫折。9.自我封闭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10.心理学认为,猜疑是闭路思维的结果,其特征是(自圆其说)11.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2.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白觉性)与学习兴趣。13.以求知作为日标的内在驱动力量被称为(认知的内驱力)。14.(附属的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一种需要15.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萌芽,它包括四个相关因素:身体上的自我概念、社会上的自我概念、情绪上的自我概念、(才智上的白我概念)16.学习动机不明的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17.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考虑的三人因素是:自我、环境和(行动)18.一个科学而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遵循下面哪个步骤: (确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道路)19.就业信息的搜索与选择可以有: (社会招聘网站、报纸等。各种人才网。)20.情绪的作用有(动机作用和组织作用)21.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交流)或(联系),被称为人际交往。2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特征:寻友的(迫切性),交往的(平等性),追求的(理想性),交往的(稳定性),对象的(选择性)。23.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袭时空接(时空接近性因素) (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素) (认知因素)。24.知识的巩固是通过记忆实现的。记忆是人脑对过去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重现等过程。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个著名的有关记忆和遗忘的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5.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26.过度考试焦虑就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的高度忧虑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27.华生受俄国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28.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29.满灌疗法)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导致其恐佈焦虑的情境,坚持到紧张感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30.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需要(增强适应能力)31.愤怒有哪些消极影响(降低自我控制能力)32.导致抑郁的原因有(生理因素)33.考研前的准备要有: (端正观念,认清自我,早作准备)34.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个体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35.所谓信息选择(失度)是指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过杂、过乱和无度,36.精神分析学和(人格心理学)上的观点认为,成瘾与个体在童年遭遇的心理创伤有关,与其核心人格特征或其他疾病以及遗传性心理疾病有著的相关。37.物医学对于网络成瘾的解释主要聚焦在于(先天与遗传的因素),以及大脑神经介质传导的化学失衡对网络成瘾的潜在影响。38.依照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宗教信仰和国家的不同来区别,成瘾也显示出了(其变化性)。39.对压力信号说法正确的是: (长期感到疲劳属于警报信号)40.对压力天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压力天平由心理砝码和生理砝码组合)41.(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42缓解学习适.应不良的方法,端正学习日的、调节学习策略、放下思想包袱、(寻求他人帮助)43.记起力减退的主费表现: (记忆速度慢》,效率低、遗忘快,记不住。44.产生社交白卑感的原因主要有:白我认知偏差、是经验不足、是缺乏特长、(畏惧挫败)。45.考研前要做到(端正观念,认清白我,早作准备)46.当考研和就业选择两难时,要向自己(考验和就业哪个更有助于我未来目标的实现? )47.临体医学上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一种疾患就算不治疗,一般也不会在数大或数周内自动消失,或是一定时间就治愈是指自限性48.大学生沉端网络往往与他们的人格特点,如孤独、内向、微感、认知能力较差、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纪律性不强及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心理特质有关。49.控制抑郁情绪需婴(学会主动调节消极情绪)50.大学牛的情绪特点有(白尊性和敏感性)51.优虑是人们对水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或不知所措时产生的(情绪反应)。52.书氏智力量表测得智商在110 -119之间房于(高于平常智力)53..常用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是(90 项症状白评量表)54.大量测验的统计分析表明人们的智商是(正态曲线分布)55.一个测验工具,在对用一个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取得的致程度反映了该测验的(信度)56.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不包括(咨询法)57.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58.病因不明,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59.如是抑郁症的一个临床表现,可进行(心理治疗)或(抗抻郁症药物治疗)60.睡行症又称(梦游症)二、填空1.精神分析疗法又叫(心理分析疗),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2.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有咨客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格式塔疗法) (完形疗法)等。3.集体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家庭疗法、(婚姻疗法)及团体心理治疗等。4.对自我的认知处于茫然状态,对于自己的性格、特点,甚至于对于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都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称为(自我概念模糊)。5.自我否定型的人经常体验到失败感,自我意象为(没用的、无能的、卑下的)。6.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一行为疗法等等。7.广义的学习,是指人或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 ) 的过程。可以说,凡是获得经验引起持久的行为变化的过程,都可以称为学习。8. 知识的巩固是指( 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中对知识持久的记忆。9.培养良好、稳定的学习兴趣,需要从(学校)和(个体)两个方面来抓。10..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个体走上一条明晰高效的(职业道路)11.确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道路。12.考研前各科复习要(均衡分配),要重视英语,掌握技巧。13.临床医学上的个术语,意思是一种疾患就算不治疗,一般也不会在数天或数周内自动消失,或是到一定时间就治愈是指自限性。14,斯金纳认为,个体个体完美的行为获得与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有关。成瘾行为经常受到强化,因而行为就会持续不断。15.生物医学对于网络成稳的解释主要聚焦在于先天与遗传的因素,以及大脑神经介质传导的化学失衡对网络成瘾的潜在影响。16.压力具有(两重性)的特性17.制定理想的工作量正确的做法是(给员工足够的放松)和(恢复时间)18.心身疾病的特征有哪些: (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9.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20.信度是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21.心理晤谈常用(开放性提问)22.结构关联效度检验的最常用方法是(因素分析)23.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24.对大学生而言,一要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发现的兴趣点。二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努力发现其“前途”二要(主要层次)。坚持下去。25.导致个体产生压力的事件就是(压力源)26.导致挫折的原因有很多,般可以概括为 (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27.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28.记忆力减退的主要表现(记忆速度慢),(效率低); (遗忘快),(记不住)。29.认知的内驱力。这种以求知作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被称为认知的内驱力。30.心理治疗原则包括接受性原则、支持性原则、(保证性原则 )。31.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偏执型人格、强迫性人格、( 自恋型人格 )32.精神分析疗法所采用的技术有: (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解释。33.人类自身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叫做(人性)。34.就共同找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时间自我尝试,记录变化、感受,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讨论,看具体方法对具体成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如何。35.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一种咨询形式。36.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操作活动有着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三、名词解释1.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行动时间和执行计划。2.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3. 压力:目前的观点是把压力看作一种 个体与环境刺激之间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评价和应对的动态过程。4. 嗜睡症:指白天过度睡眠或睡眠发作,并非由于睡眠不足, 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致,常与心理因素有关。5. 认知领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月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6.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7. 抑郁:抑郁是一一种由于无力处理应激、挫折、不如意事件等所引发的消极情绪。8. 比率智商: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商数,即为比率智商。IQ= 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齡) x1009. 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动机不明,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即学习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量,无学习兴趣、无知识需求,以致不想学习。10.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11.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很长的情绪状态。自限性:自限性原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一种疾患就算不治疗,一般也不会在数天或数周 内自动消失, 或是到一定时间就治愈。12. 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给予数量化的确定。1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也称为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治疗性医患关系,帮助病人克服心理困难和心理障碍,以达到调整认识,改善情绪,转变行为,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的治疗过程。14.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在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已对自己的看法,就是我们怎样来看我们自己。15. 情绪: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某个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身心体验。16.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因此,人要学会某种行为,大可不必实际去经验。17. 自我扩张:自我扩张:这类型特点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价值,把所有的热情都转向自己而不注意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认可,容易引起他人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18. 首映效应:.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19. 爱情的概念:爱情的概念: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伦理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两个异性之间的相对持久和稳定、深切而紧密的情感和体验。20. 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 良认知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21. 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22. 挫折: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23.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反 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性疾病。24. 疑病性精神病:疑病性精神病:又称疑病或臆想症,是一类临床表现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伴有焦虑不安的功能性疾病。25. 会谈:会谈又称晤谈,从广义上讲,就是通过会谈双方的谈话,主谈方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收集来访者信息的一种方法。四、简答题一.如何有效的应对挫折:答;保持冷静,理智;持之以恒,保持信心; 寻求社会支持; 重视内部问题的反 应。二.压力产生的原因:答: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利用其著名的压力交互作用模型指出,一个人遇到了某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刺激,是否会感觉到有“压力”,主要依赖于其对该刺激的认知评价。这种认知评价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第一阶段为初级评价,也就是评价压力来源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当个体完成初级评价以后,就要展开第阶段的刺激评价, 在这一-阶段里, 他会去评估自己以及周遭可以利用的资源。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答: 1.能正确认识自我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4.具有顽强的意志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6.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四.怎样引导大学生克服不必要的自卑感?答:我们要尽力引导大学生克服这些不必要的自卑感,主要方法有:第一.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白我评价能力。第二,弥补不足,增强自身的魅力。第三,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信心。第四,正确看待挫折合理归因。五.焦虑性神经症主要表现:答:广泛性焦虑 (又称慢性焦虑症或慢性焦虑状态)(1)精神焦虑。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息症状的核心。(2)躯体焦虑。表现为运动不安与多躯体症状。运动不安可表现为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地来回走动,无目的小动作增多。(3)其他症状。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出现无原因的极度惊恐,呼吸困难,心悸、喉部梗塞、震颤、头晕、无力,似乎即将面临死亡。六.在使用心理评估之前,必须考虑到心理评估的那些一般性的问题:答:心理评估的伦理性原则:测验使用者的资格要求;正确选择使用测评测量表:正确解释测评结果。七、如何克服学习动机不明?首先,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适当设置学习目标,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再次,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的有序性。最后,培养学习兴趣,做到多谈、多听、多看、多动手、多参与八、简要说明情绪的作用:第一,动机作用。第二,组织作用。第三,改变生活。第四,影响健康。九、心理健康七标准论是什么?答: 1.智力正常2. 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的适应环境6保持人格完整7符合年龄特征十、有哪些途径可以消除猜疑心理答:消除猜疑心理有许多途径:第一,学会正确的人际认知方法。第二,加强沟通,多做调查研究。第三,学会冷处理。第四,学会甄别信息十一、.简要说明情绪的作用:第一,动机作用。第二,组织作用。第三,改变生活。第四,影响健康。十二、网络成瘾的原因答案: (一)网络的某些特性具有致瘾倾向(二)、生理机制(三)、心理原因(1)人格特质大学生沉溺网络往往与他们的人格特点,如孤独、 内向、敏感、认知能力较差、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纪律性不强及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心理特质有关。(2)环境影响十三.心理卫生评定测量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答:数字评定量表;图标评定量表;标准评定量表:强迫选择评定量表。十四.个科学而 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般遵 盾下面几个步骤:答:第一,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一般过程、惯常做法。第二,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要求等对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因素进行透彻的分析与评估。第三,确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道路。第四,对规划进行定期的审查与修订。十五.简要说明导致抑郁的原因有哪些:首先,生理因素。其次,环境因素和应激事件。最后,认知因素。十六.心理咨询范围是什么?心理咨询的范围至少应包括发展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咨询四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