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杂志简况《中国研究生》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中国研究生》编辑部编辑出版。杂志创刊于2002年10月,国内刊号:CN 11-4871/C,国际刊号:ISSN 1671-9042,国内外公开发行,初期为双月刊。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2007年1月起,变更为月刊,每月16日出刊。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信息,报道国内外优秀学人的先进事迹,贴近研究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反映研究生的心声,促进研究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健康地成长。办刊定位是:新知识青年的成才杂志,聚焦中国研究生教育,全方位助力研究生成才。杂志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你可能从未发现,阅读是如此有趣与书相遇,打开更充盈的人生。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研究生》特别推出“阅读人生”主题征文(含摄影、设计作品)活动,来稿将择优刊发于《中国研究生》杂志2021年4月号,或通过《中国研究生》推送。参考选题1.建党百年经典文献品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发展历程中,选择一篇(部)自己认真研读过,对自己产生重要启发,对新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仍具有启发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作品,进行解读,阐释其当代价值。2.我的人生启蒙书有没有一部作品,对你的人生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使你的生活状态或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欢迎分享。3.我的学术点睛书学术科研路难走,站在巨人肩上易攀登。学习科研中,有没有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点醒了你的学术之路,助你在科研难题面前有了新的思路或方法,打开了研究新视野、新境界。欢迎结合研读所得进行分享。4.好书共读向研友推荐一部你喜欢的著作,阐述你推荐的缘由。5.“书与人”主题摄影(海报设计)作品能体现“人与书”主题的原创摄影(海报设计)作品。要求高清图。特别提示:竖幅的优秀原创作品,有可能被选为杂志封面哦~创作要求1.真诚、用心、踏实创作。2.所有投稿作品为原创,未在任何公众平台发表(发布)。作品(包括图片)不含任何伪造、抄袭、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财产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问题,不涉及国家机密及他人商业秘密。3.文字作品忌矫揉造作、浮夸空泛,注重文章有主张、可读性、启发性,观点突出,对研友有参考价值。1000-2000字为宜。4.摄影、设计作品,注意构图、审美,鲜明表达“书与人”的主题。截稿时间2021年3月15日12:00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便利站】获取。投稿邮件主题、投稿作品文件命名格式统一均为:阅读人生+作品名称+作者+院校+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地址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众所周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学历的提升也将成为大家未来发展的必要选择,在当今知识信息主导的社会下,本科学历已经不再吃香,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这也是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逐年递升的重要原因。现在很多人都选择考研这一条路,觉得考研是继高考之后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一部分的人是因为就业的问题,研究生的学历还是很有含金量的,不仅是以后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升职加薪的一个标准。也有一部分的人选择考研是因为想要精进学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想要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几年,考研的上岸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就算是考研成功上岸了,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帆风顺,也需要付出持续性的努力才能顺利毕业。说到研究生毕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当属毕业论文。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要求无疑是提升了一个档次,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就意味着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这一点也让很多研究生感到头疼,只能硬着头皮写。有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浑浑噩噩度过,但又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不禁动起了歪心思,有的学生会向出版商有偿获取版面,有的会找有偿替写。但是以这样方式输出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败坏学术风气。其实过分地要求学术论文所达标准,反而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面临这些问题,教育部也及时发布了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相关表明,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方需要对研究生的评价趋向于多元化,希望学校不能仅以学术期刊为评论学生学术水平的标准,应该多方位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虽然研究生能否毕业不再跟学术期刊挂钩,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放纵自我,松懈对自己的管束。既然选择了研究生这一条路,就应该对自我有着严格的要求,才能达到合格的研究生人才的标准。小编有话说所以人生就是这样,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不能自甘堕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大家对于“注意,研究生教育或将迎来重大变革!”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
都说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在当今这个角逐异常激烈的时代,追求高学历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毕业后选择考研来提升本科学历的人也比比皆是。据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为377万,比起2020年增长了36万人,考研失败率更是高达70%。这也意味着,如果不够努力,比起成功上岸,当陪跑员的几率可能会更大。即使初试高分,如果复试表现不佳,上岸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哪怕足够幸运和勤奋,成为成功上岸的研究生,想要顺利毕业也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投身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研究生教育将有大变革?相关部门作出回应,有人欢喜有人忧众所周知,就像大学生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一样,研究生想要毕业,在学刊上发表论文也必不可少。一些研究生甚至因写不好论文而延毕,像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很多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会采用一些“旁门左道”来达成目的。比如总是围着导师转,无论是不是学习方面的事情,都会帮导师处理。或者直接花钱买期刊版面之类。这些不正当的方式不仅会影响教育公平,而且会干扰学术风气。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和规定,以保证研究生学位的公平性与纯洁性。其中,规定高校不得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为判定学生是否能取得学位的唯一标准。这一消息意味着,研究生能否毕业不再仅仅以发表论文为唯一依据。学校将综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做出判断,这样一来,浑水摸鱼的学生也很难再“滥竽充数”,在一定程度上肃清风气。同时,对广大研究生来说,这也意味着毕业压力将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很多学生对于这则消息也是喜出望外,拍手叫好。当然,这一消息也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就不再重要,而是强调要分清主次,关键在于提升自我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如果学生实力不够,即使发表论文也难以毕业。而且,相关部门也表示,对于毕业论文的审查工作也会加大力度,一旦发现学术造假和抄袭现象,将进行严肃处理。因此,想要走“捷径”的研究生也难免感到忧心。总而言之,虽然发表论文不再是学生毕业的唯一标准,但作为一名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术能力还是不能松懈的。毕竟大多数人当初为了得到它,也曾秉烛夜读,而或闻鸡起舞,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如今,考研成为十分热门的选择,竞争自然也越发激烈。那么,如果想要成功上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考研成功上岸,需要注意些什么?1.选择大于努力考研和高考不同,你是自由的,也是受限的。自由在于无人催促,考不考完全是个人选择。受限在于无论你想去哪里,终点都有且只有一个。也就是说,由于各大高校的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参考书目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选择你真正想考的学校与专业,需要多方面考虑。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衡量自己的能力与理想院校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其次,院校的招录比,专业排名以及复试程序等都需要认真了解。2.找寻真正的目的虽然考研人数逐年递增,但其中真正明确自己考研目的的人其实并不多。有些人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有些人是出于从众心理,有些人是除了读书不知道该干什么。这些不明确考研目标的人,很容易半途而废,沦为陪跑。因此,在选择考研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为什么考研?愿意为之付出多少?以及能否承受失败的代价?如果不能,该如何尽力避免这一情况?找到自己的答案,以此为基础做出最终的选择。在这里提醒大家,道路千万条,从心第一条,考研有风险,报名需谨慎。在人生的选择上,不要跟风,要找到自己的路,哪怕没几个人走。若无人同行,不妨自得其乐。关于这一话题,您有何意见和看法?欢迎和大家讨论和分享。(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素儿学姐,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教育知识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12月底,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结束,随之考研人数的数据也确定了出来。原本传得沸沸扬扬的422万人最后降低到了377万人,但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就近年来说,本科毕业生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甚至有人调侃道:现在的全国普及教育已经做到大学了。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准备利用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学历,这样以后在就业的时候能多一分优势。但研究生真的像其他人说的那样很好考吗?或者就算考上了也是很好毕业的吗?事实并不是如此。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异常的激烈,许多的学生辛辛苦苦一年,最终还不是连初试都没过。但是有的学生即使上了研究生还是在抱怨难。因为研究生毕业的要求比本科难很多,所以每年也有很多的研究生无法毕业。但最近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毕业获得硕士的学历,教育部发布了一个通知,研究生们看了以后“直呼万岁”!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再是毕业的硬性条件大家都知道,研究生要想毕业获得硕士的学位证书,怎么也得发1-2篇SCI论文或者EI的期刊论文,但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写出来的。这也就导致了每年因为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学生无法毕业。有的学生在知道自己的期刊无望后,就开始打起了“小广告”的主意——收费写论文。虽然价格不菲,但是每年仍然有很多的学生花重金购买,这也导致了学术的混乱和抄袭的出现。针对这种胡闹的现象,教育部实力出手:研究生在读的时候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不再是毕业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同学们没有必要再为了学术论文而发愁了。更意味着学生们能更顺利的毕业,得到自己梦想的硕士学位证书。这对许多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幸福到爆炸的好消息。要把研究、科研放在第一位,不要用期刊来评定学生的论文许多学校都是这样认为的:一个学生的论文好不好,全看其能不能在将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说发表的文章反响如何。教育部现在就明确了:不可以用期刊的反应来看待学生的论文。研究生的学习指导是由导师来做的,但是很多的导师都把学生当作“工具人”,只是在平常的时候让学生干点杂活,当学生需要让老师检查论文的时候,老师们就会让学生把论文发给期刊,期刊过了就是合格,期刊没过就是不合格。所以教育部就责令不准用期刊来评价学生的论文,以免学生们在学校被当作免费的劳动力。许多人都以为研究生们的生活充满了科研和学术的气息,殊不知他们除了每天要学习大量的课程之外,还要参加各种科研实验,压力是非常大的。但现在有了这些政策,研究生们的学业压力就会小很多。只要认真地钻研学术,努力充实自己,毕业也将会变得轻松一点。那研究生如何在改革后高效地度过自己的学术生涯呢?心态最重要不论做什么事,心态都是最重要的。每年的5.6月份都会有学生压力过大的事件发生。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重了不少,再加上搞学术的人基本都很聪明。在这样一个充满优秀人才的地方,学生不免会有些压力过大。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大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这样才会使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变得充实且快乐起来。对未来要有规划许多学生在读研的时候已经22岁了,甚至有的岁数更大。读完研究生就已经25岁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未来的规划。25岁就业已经算很迟了,因为有的同龄人已经工作好几年了,这就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们产生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读研期间,抽空听一听职业规划发展的课程,或者多做一些实习,看看哪一家公司适合自己,这样我们在毕业之后就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节奏。认识有用的朋友和老师尽管有的人认为“人脉”不太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人脉的确会对生活和工作上有较大的帮助。俗话说:在家靠家人,出门靠朋友。一个人是否能够很有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的朋友多不多,或者看他认识的都是什么类型的朋友。所以研究生们尽量多扩大自己的社交,结识优秀的人,厉害的老师。这样会让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或者科研生涯变得顺利一点。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那么你觉得这个政策会让研究生毕业变得轻松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学校资讯和通知!)
期刊杂志介绍《中国研究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创刊于2002年10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唯一主要服务于研究生群体的综合性平面媒体。《中国研究生》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中国研究生》编辑部编辑出版。杂志创刊于2002年10月,国内刊号:CN 11-4871/C,国际刊号:ISSN 1671-9042,国内外公开发行,初期为双月刊。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2007年1月起,变更为月刊,每月16日出刊。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信息,报道国内外优秀学人的先进事迹,贴近研究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反映研究生的心声,促进研究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健康地成长。办刊定位是:新知识青年的成才杂志,聚焦中国研究生教育,全方位助力研究生成才。杂志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进了腊月就是年,即(yi)将(jing)放寒假的你有木有很期待春节的到来呢,关于春节又有哪些有趣、难忘的记忆和经历,快快投到碗里来~NO.1文字作品征集1返乡篇 踏上返乡过年之路,途中是否遇到过特别的人,又发生了哪些特殊的故事?欢迎分享你的沿途经历,可以是有趣的、感动的、出乎意料的等等,能给人以启迪或感悟。2居家过年篇 逛庙会、守岁······这些传统过年习俗在你的家乡还存在吗?它如何延续至今,或又因何消失不在?欢迎聊聊家乡过年习俗的现状(保留/转变/消失/复苏等等),谈谈对民间习俗现状的个人思考,如保留至今的习俗的意义、习俗发生变化或消失的深层原因等。 长期在外上学的你回家后有哪些体会和感想呢?是否突然察觉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更深了,与父母的矛盾变少了,与伙伴的交往变淡了?欢迎写下你的回家过年记,可以是难忘的、有趣的事,对新年的期待等,也可以分享与父母、朋友的相处变化历程及个人思考、感悟。 居家过年的其他经历、感受。 当然,如果你选择了旅行过节,也欢迎投稿哟~3在校留守篇 新春佳节之际,你是否当过在校过年的“留守儿童”,是否曾在学校孤独地自习直至春节的到来,又或者是在学校度过了简单而难忘的新年并结识了一些新的小伙伴?欢迎分享你的在校过年记,可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有遗憾的,欢迎分享你留校过年的经历和感想。4美食篇 在年夜饭桌上,是否有那样一道堪称“经典”的佳肴使你跺着期待的jio jio想要大快朵颐,是否有一款家乡的美食令远在他乡的你分外想念?回到家中,看到为你烹煮美味的家人,是否有很多话想说?又或者你已成长为年夜饭的主厨?期待你的美食分享,向大家介绍你笔下的“色香味俱全”,以及美味背后的故事,可以是对家人的感谢,也可以是自己的成长等。NO.2摄影作品征集内容1. 寒假返乡途中的随拍,可以是沿途的风景,也可以是对人或物的瞬间记录。2. 家乡春节习俗的活动场面,合家团圆一起过年的画面等。3. 过年期间学校举办活动的场景,和师友、同学一起过年的画面等。4. 家乡美食,年夜饭桌上的佳肴,过年自己做饭的场景等。5. 春节期间各类随手拍。NO.3投递要求1. 所列内容均可投稿不限于2021年,往年春节记忆深刻的相关内容也可投稿。2. 文字作品要求作品应为原创、非虚构,以现代白话文撰写,紧扣主题,有真情实感,有故事有情节,富于启发,能引起共鸣。字数:600-1000字。文章请以Word文档附件形式发送,文章配图请单独发送,勿插入Word文档。3. 图片作品要求主题鲜明,有情境,有细节,构图合理富于美感。图片分辨率600万像素以上,每张图片大小不低于3MB,以jpg格式原图发送,配以50字内简短说明。多张图片压缩打包发送。4. 投稿格式邮件主题及稿件文档(图片)命名格式:“我的春节+文/图+作品名称+单位+作者姓名+手机号码+邮箱”。特别提醒:文档内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箱、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请勿使用任何形式的超大附件。5.截止日期和邮箱请在2021年1月3日22:00前投稿至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带有练习书法,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或者《中国研究生》杂志官方媒体账号获取。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已经接近尾声,这段时间可能是被录取的学生在未来三年内最快乐的时光,毕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大家经过重重的竞争,现在终于考上了研究生,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但是很多在读研究生都是苦不堪言,大家都被论文和各种琐事折磨得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不,现在笔者朋友圈就有一位研三的同学在吐槽论文问题,吐槽自己实在写不出论文的那种崩溃感。论文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一座大山此外,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大为不同,很明显的差别就是导师负责制,这点非常重要,在本科阶段时,我们的学生只要上课好好听课,然后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最后参加期末考试,及格后就算万事大吉;但是研究生阶段不一样,除了期末考试,最重要的是导师负责制,每个研究生在入学时都要选择一名导师(双选),然后原则上导师会带领学生做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写论文,而且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需要导师的签字同意,研究生不仅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且需要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读过研究生或者正在就读研究生的同学都知道,研究生论文非常难写,一些学生因为论文问题而不能顺利毕业,甚至因此患上抑郁症、走向了不归路,论文可以说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一座大山。既然论文这么难以发表,学校为什么要强制学生发表呢?高校为何强制学生发表论文?首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术论文是展示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论文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有利于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其次,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高校的论文数量也作为排名评估的一大依据,因此一些大学为了提升本校的排名,也是强制学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但是这种“唯论文”的现象值得大家警惕,教育部也是看到这一现象。教育部的重要通知,在校研究生迎来好消息,论文问题可解决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也是发出了重要通知,声明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能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再是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对此,清华大学首先做出回应,清华大学宣布不再将学术论文发表作为学生申请论文答辩或学位的前置条件。如何写好一篇论文教育部虽然发了这个通知,但是高质量的论文写作还是很有必要,对于研一刚入学的同学来说,大家可以先学好基础知识,然后阅读大量的文献,才可能从中找到思路,从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点在文科类专业中比较明显;至于理工科学生,大家一定要跟着导师做实验、做项目,最后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你觉得研究生必须要写论文吗?欢迎留言交流。
“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根本称不上是学术论文的文章。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传近期出台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中,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不将期刊论文发表作为获得学位的前置条件,但不发表论文不等于硕士研究生不用写论文,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是对每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在7月底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一些高校将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其中,中传于8月3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不仅动作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中传此次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具体涉及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建立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建立覆盖各层次所有专业的结课论文的查重抽检制度等。近日,中传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对此次改革中的主要举措进行了深度解读。任孟山表示,改革不能、也不会变为“放水”。中传不强制硕士生发表论文,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并且会通过出台奖励办法来鼓励学生积极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此外,中传此次改革明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所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都需进行查重。去年开始,中传将博士学位论文100%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自2021届毕业生始,中传准备将此做法扩展到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的匿审。博士生学制为何由3年改为4年?澎湃新闻:从2021级起,中传博士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这项改革一度引起关注和讨论。请问中传此次改革学制主要基于哪些考虑?任孟山:博士生学制改为4年,有几点考虑:一是近年来国家对博士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博士生导师认为,三年的培养时间对博士生来说太紧张、不够用。二是去年年底,我们对全校博、硕生导师做了个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改革意见、建议,结果显示大家对博士学制改为4年的共识度非常高。这促使我们下决心改变博士生学制。另外,我们调查国内36所A类高校后发现,其中22所高校博士生学制为4年,9所是3—4年;而在国外,博士学制4年的高校也非常多。所以,我们这项改革实际是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提出的“取消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和学位资格挂钩”,与之前被广泛讨论的“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是一个意思吗?任孟山:是的。应该说,我们这次的改革全都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包括硕士生学术论文发表与学位的脱钩。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的文章。一两页的文章能叫学术论文吗?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澎湃新闻:不以发表论文来考核学生后,中传将用什么办法考核学生有没有达到毕业要求?任孟山: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一些老师也对此有顾虑。实际上,我们在改革中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硕士生毕业可以不发表论文,但培养目的必须达到。第一,我们取消了发表论文与学位的硬性挂钩,但是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会通过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来鼓励学生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我们会制定奖励办法,有关奖励的范围、方式等,目前还在讨论中。奖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我们要让发表了论文的学生有荣誉感。我们初步的想法是,奖励优秀科研研究生——会将实践、社会调查、作品创作等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进行奖励。第二,跟博士生一样,硕士的学位课中也专门设置了论文写作课程。不将论文发表与学位挂钩,但并没有放松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我们把它作为硕士生的一个基本素养来培养。此前,有的培养单位开论文写作课,有的不开,没有统一;现在论文写作课作为学位课,是必须统一开设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供了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标准。第三,在教改项目中,设置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我们一年会有约二三十个项目可支持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每个训练营需在学生人数达15人以上后才能开营,如果每个营有30人左右,就基本上能覆盖到所有的学硕生。澎湃新闻:最后没有发表论文的硕士生,怎样才能拿到学位证书?任孟山:有些学生就算最后没发表论文,但完成了论文写作课程,参加了训练营或者学术论文讲座,且学位论文合格,也是符合拿到学位的条件的。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实际上,我们整个培养过程并没有放松要求,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如果改革变成“放水”,那岂不是失败了?2021届毕业生起,硕博学位论文均100%送教育部平台匿审澎湃新闻:论文查重抽检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中传这次改革中有哪些考虑?任孟山:现在学位申请分为6个环节:选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重复率检测、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查重和匿名评审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查重和匿名评审没通过,就无法进入答辩环节。去年起,中传所有博士论文都会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这意味着,学校不掌握匿名评审专家的任何信息,只能获得结果。根据这次改革,从2021届毕业生开始,中传准备将硕士学位论文也百分之百采用与博士相同的办法送审。澎湃新闻:中传的改革还提到要“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的查重检制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任孟山:这个是新举措。原来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是学位论文查重,这次改革我们把课程论文也覆盖进去了。以前有些老师为避免学生论文抄袭,会让学生提交查重报告,但不是硬性规定。现在是有了硬性规定,所有课程的结课论文都要查重。澎湃新闻:结课论文的重复率需在一个什么范围内?任孟山:这个还在讨论,但肯定要覆盖所有的课程作业。按中传校长廖祥忠的说法,我们不要等到查学位论文时,再把这些问题提上日程,而是要在日常的课程作业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学风和足够的学术意识,明确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剑指学生文献积累不够问题澎湃新闻:此次改革中,中传为什么提出要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任孟山:在征求改革意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导师反映学生读书不够多,需要强化、提升。有的学生学位论文开完题后,要换题或题目改动比较大。这其实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文献积累不够,读书数量不够。所以,我们这次提出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文献目录分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两类。基础文献是整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学生都必须看的。比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不管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下目录内的学科还是增设的学科,相关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看新闻传播学的文献目录内的基础文献。另外是专业文献,以博士生为例,如果你是传播学博士生,在看基础文献之外,二级学科传播学下的专业文献必须要看;学新闻学的则看新闻学下的二级学科文献。澎湃新闻:目前各学科的文献目录已经确定了吗?任孟山:在一级学科这个层面上,学校会开一级学科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专家来最终确定基础文献目录。目前文献目录制定的工作已经处在收尾阶段了。列书单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早就有了,但将文献分为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并从学校层面作出要求,这个可能是中传的创新。此外,我们并不否定导师继续开书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而提供一些其他书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中还提到“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这也是创新举措吗?任孟山:对,这个在中传历史上还没有过。我们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不能让它流于形式,所以要建立检验制度。这项检验是一个前置环节,也是一个淘汰环节。这项制度将从2020级硕、博研究生开始实施。如果有学生三次基本文献考试都考不过,可以推定该生不具备继续培养下去的条件。在博士层面上,我们实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检验博士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基本文献阅读。考试会在博二开始,考不过就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它的基本逻辑是,避免有的研究生平时不读文献,临时熬上两个通宵就来开题了,开题后又出现换题、大改题目等各种问题。学硕的基本文献考试也是在二年级学位论文开题前考,不通过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其逻辑跟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是一样的。澎湃新闻:三次文献考试分别时隔多久?其中有哪些具体规定?任孟山:每人三次考试机会,如果第一次过了,就不需要再考了,直接进入选题环节。如果第一次没考过,隔一个学期后可再考下一次。澎湃新闻:设文献考试的做法很新颖,但学校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让一些人对中传望而却步?任孟山:这其实是无形中增加了一项筛选机制,会让真正愿意做学问的人来选中传。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之一。第一,我们想提高博、硕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毕业一般会进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不具备基本的文献知识以后的发展也很难。其次,我们也借鉴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些经验。比如一些国家会将博士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叫PhD student,即博士生;第二个阶段叫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指已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进入到论文写作阶段,但还未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第三阶段,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被学校授予学位后才叫PhD,各阶段分得很清晰。我们这次也将它完全精细化了。取消博士生公共外语,改设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澎湃新闻:中传为何决定将博士生公共英语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课程设置上还有哪些变化?任孟山:课程体系改革也是我们讨论得特别多的一个方面。这次我们改动最大有几个方面:原来博士公共课包括政治和外语,现在我们将外语放到了学位课中,专门开设专业文献精读或选读。由于直接和学生的学位、专业挂钩了,这实际提高了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在博士公共课中的外语改成了学术写作。学术写作一般按照一级学科开设,艺术学的按门类开设。一般来讲,学术写作包括期刊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就学位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有差别,我们在学位论文写作中融入了中传自己的要求。此外,课程安排上,我们还有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设置博导组课程,相当是给博士生“开小灶”。一个博导组一般有2到4名博导,其构成中有教授、副教授;目前尚不具备带博士资格的年轻教师可以成为博导组的成员。作为博导组成员的年轻教师可以给组内的博士上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历、经验及学术体悟等。这一方面能充实博导组的力量,并使师生更多地互通有无,了解彼此在研究什么;另一方面也能让未来要当博导的教师提前参与了解博士培养流程。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设置专业基础课。这与设置专业基础文献是一脉相承的。专业基础课在一级学科或者门类层面开设,比如说,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目录内学科,其他二级学科都是学校自主增列的,如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增列学科的学生也必须修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为避免增列的二级学科过于偏离一级学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文|菲妈教育分享“科教兴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国策,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国之根基,“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国民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我国高学历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是企业用人、国家选拔人才、学校教育应聘老师“高学历”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把“升学”作为首选,大学生的学历焦虑也日渐严重。中国学生的“学历焦虑”日渐严重你有“学历焦虑”吗?这是前段时间,知乎上讨论最为激烈的一个话题,2万多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2021年考研人数377万,2021年应届本科生高达909万,每个数字都在提醒我们。我国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学历”的时代,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以至于“海归看不起国内大学生,211看不起二三本的学生”上演了一出“学历”鄙视的戏码。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患上了“学历焦虑”,考研人数连年暴增就是很好的证明,大家都在努力往更高的学历上去发展,本科毕业已经不是最低标准,考研、读博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目标。考上研究生才能有出路吗?毕业成了一大难题很多大学生以为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就能在就业上有优势,毕竟现如今社会上,本科生“一抓一大把”,就业形势严峻,而研生学历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就是高人一等。于是很多大学生,顶着巨大的复习压力,夜以继日地考研,然而成功上岸以后,新的焦虑又来了,毕业成了一大难题。很多大学生在考研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其实相比考研读研会更难。因为压在他们身上第一座大山就是“论文”,研究生想要在读研期间成功发表一篇论文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用“艰难”来形容,除了论文本身的格式、内容、质量等一些细节问题。还有很多“硬性的要求”,例如说:字数至少要在5万字左右,并且即便是研究生原创也未必能在查重中“全身而退”。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还有来自导师三番五次的指导。出版社方面的多次退回,这些来自“论文”上的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毕业难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论文不过影响毕业,一方面是论文通过难度高,研究生想要毕业真是磨难重重。教育部下发通知,研究生们“喜上眉梢”,唯论文现象即将被打破前段时间,教育部下发了一个通知,研究生得知后“喜上眉梢”,“唯论文”现象即将被打破,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表示:“论文不再是研究生毕业的唯一标准”,研究生毕业难度降低。教育部表示,学院和导师对于研究生毕业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能说明研究生的质量好坏,取消“唯论文现象”,这样研究生们也不用为了毕业论文而发愁。要知道为了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有些研究生甚至买版面、找替写、拼凑字数等现象也是市场发生,如果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术研究上,对于国家和研究生来说都是好事。很多研究生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兴奋不已”,对于研究生来说,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因为论文是能否顺利毕业的关键,很多研究生都是在败在了论文上,“唯论文”现象被打破。研究生毕业也能更顺利了,不过,虽然“论文不再是研究生毕业的唯一标准”但是在研究生期间也要做好学术研究,学好每一门课程,以下这些方面不合格也是会影响到研究生毕业的。研究生不能顺利毕业的原因有哪些?中期检查不合格很多学院为了保障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研究生部会对研究生进行一个“中期考核”,考核的方向大致包括研究生的研究进展、论文撰写情况等,导师会对学生的情况作出判断,中期检查不合格,会面临延毕。研究成果不达标研究生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是重中之重,成为研究生不是为了镀金、提升学历,更多的是要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如果研究生研究成果不达标、科研能力欠缺一样会延毕。期末考试挂科研究生期末考试是需要看专业难度的,有些专业难度不高,而有些专业难度高,就需要研究生平时认真上课,研究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很重要,涉及到评奖学金,并且一旦挂科也会影响毕业。今日探讨话题:作为研究生你觉得你在写“论文”时候,最难的地方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9月7日,一条“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当天,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回应封面新闻称,学校并没有授予孙光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未形成文件,希望不要把事情过度扩大。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文章介绍,孙光宇为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为什么会建议破格授予呢?是否有这样的合规程序?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当时孙光宇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觉得他成果突出,所以就这样提了一个建议,但学校也会有博士学位授予的相关政策,所以研究生院并没有授予他学位,这不是一个既成事实。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孙光宇。图片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文章介绍,孙光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众多世界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我们只能按规章制度来办事,我们也没有说会破坏我们学位授予规则。”该工作人员表示,孙光宇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事件已被外界扩大化了,学生确实是很优秀,如果大家都去过于炒作这个事情,会给学生造成一些困扰。封面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文件指出,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熊丙奇指出,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我国民众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民众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入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原标题:应届硕士被建议破格授博士学位?学院回应:并未进程序 希望别炒作)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封面新闻 澎湃新闻流程编辑: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