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问题标准,暨问题意识。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何又谓“好问题”?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标准: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3.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4.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theoretical rationale)。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确定“好问题”的四大标准中,“具体”和“集中”意味着一个学术问题必须是研究者所能够驾驭的,小问题好着手,大问题难掌控。这对硕士研究生而言特别重要:大而不当的问题绝非一篇硕士论文所能够容纳。例如,有这样几篇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邓小平公正观的逻辑构架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专业标准”而论,上述四篇开题报告均符合专业要求。可是,就“问题标准”来看,其选题要么太大而难以驾驭,如后三篇;要么选题过于含混空洞而难以完成,如第一篇选题的研究难度就已经远超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而第四篇选题虽有新意,但是,仅一个“高校网络舆情”之“高校”范围界定就在研究者面前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里的“高校”是中国所有高校还是某地的高校抑或某所高校?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大量采用第一手资料,这必须依靠实证调查获得,其过程非常艰辛。它意味着:若选择多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获得研究数据的过程将超出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若只选择一两所高校,所获数据则不足以支撑一篇硕士论文的写作。而如果只用第二手资料,不仅资料不够丰富,更糟糕的结果是:研究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总之,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研究选题,但研究者却面临无从下手的尴尬。遇到上述问题时必须调整选题———要么放弃重来要么缩小研究范围。以《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例,作为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生个人是无力赴大理州1市8县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来完成此论文的,这需要一个庞大的课题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选题,经笔者指导,题目最后确定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聚居区为个案》,问题由面缩小到点,成为适合硕士生研究的问题并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原创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以提倡却不宜实现,更不能苛求。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比创新更重要也更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完成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而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在选题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创新”,而能达此目标已属难能可贵。如《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因题目太大研究资料匮乏而被笔者否定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积累将题目调整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探索》,从而使一个渐成热点的研究课题演化为一个非常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作为一个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受到学界关注,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其运用极为有限,虽有少数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尚无学者运用其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热点的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原创价值———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当研究方法明确为耗散结构理论后,因研究视角的调整,研究资料的来源不再被局限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可以灵活运用,相得益彰。硕士论文选题能够创新,除了自身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之外,若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清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也能够找到富有创新意义的选题。例如, 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教育部出台《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相关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有敏锐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者会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前所未有地赫然列入主要相关学科中。该文件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内在的联系,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而且可以借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来发展壮大。首先,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并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其次,有可能诞生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底色”的全新的、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学术依托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领域,因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为教育和心理研究,特别是实证及实验类的研究提供宽广且几乎完全空白的学术领域;最后,无论两大学科如何融汇碰撞,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预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将会迎来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增长点,两大学科的有机融合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指导四位硕士研究生确定了具有原创价值的选题,其一是:《有效课堂管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相关性研究》;其二是:《高校“思政课”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其三是:《XX大学学生“思政课”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多维理论的解读》;其四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以XX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这些选题不仅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好评,而且得到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好评。其重要原因有:第一,“思政课”一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囿于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亟待教学改革完善之。因此,上述选题切合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05方案”的有关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第二,上述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教育实证研究特点,填补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证的科学性方面的缺漏;第三,上述选题(除第四个以外)均立足于笔者长期致力的教学改革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生们各自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笔者的教学实验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教育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研究。以此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其创新价值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前述“好问题”之“意义”标准也是学位论文必须达成的标准,但却经常被研究者忽略。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大量假问题出现。有这样一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虽然题目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该问题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经验以及常识告诉我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和随迁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日愈受到社会关注。然而,这些随迁子女进城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及合法权益保障等;抑或是他们在与新的生活环境融入时出现的相互适应的问题,如:社会融入障碍以及普遍存在的因行为失范得不到及时矫正所导致的青少年违法乃至犯罪问题等等。而这些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涵盖、所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好坏都不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公平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医疗保障的缺失、基本住房的缺失等。任何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所产生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荒谬可笑之举。很难想象带着这种“象牙塔”里的天真烂漫到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中做所谓的调查、访谈等研究时,这个群体的成员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研究者?!与上述失败的开题相比,这样的选题———《昆明市民办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析———以官渡区福德村为例》则不失为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畴的真问题。它同样是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非常恰当地选择进城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民办中小学为载体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比起前一个选题,该选题专业属性清晰并且可行。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始, 没有问题则没有研究。那么,硕士生如何避免选题时频繁出现的“以假乱真”现象以确定所研究问题是“真问题”?除了遵循选题时必须遵循的“意义”标准即:符合逻辑和事实、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外,劳凯生异曲同工地提出了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基本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3]有一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因为命题本身不符合常理与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么能够与“新农村建设”搭界呢?常识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更普遍的受众所接受,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及其过程。而“新农村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中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建设,最终实现把经济文化普遍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所以把两者张冠李戴必然产生“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式令人捧腹的笑果。就此题目而言,剖析研究者的思路,可以大致推测出其本意和兴趣是指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可是,考虑到专业方向限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挂钩呢?干脆给“新农村建设问题”加个“专业限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殊不知两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此逻辑的荒谬就好比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好士兵”一样。就专业研究范畴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而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之内显然是一个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得其门而入的难题。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的角度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视角来探讨相关问题,但却很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总之,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而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同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一定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某种联系。逻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那么,何为:学理原则暨学理意识呢?三、硕士论文的学理意识所谓学理意识即学理性指的是: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即范式研究。何谓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4]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一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3]1譬如,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开题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此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几乎写成一个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这样的硕士论文毫无学理性,因为它没有运用任何一种理论范式来解读引致中国农村巨变的土地政策演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位研究生显然没有弄清楚,梳理一段脉络清晰且毫无悬念的历史并不是学术研究,它至多只是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不是学术研究本身。缺乏学理性将导致一项研究成为“伪研究”,即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说就是一项研究“没有问题”。譬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变迁”本身不是问题,它要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研究者必须思考:这一政策的演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政策”不是问题,“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才是问题。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及可能存在的诸如“溢出效应”或者“涟漪效应”等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把此开题报告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的视域》。选题中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的影响对象并与后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于是,围绕两者间的复杂互动便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发展变化”等问题。并且,以“农业现代化”为研究视角还使该选题获得学理升华,因为现代化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步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运用该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使得选题符合上述“问题标准”的三原则,即: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纵观全文,可得出以下结论:硕士论文选题必须遵循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学术研究的“好问题”和“真问题”必须符合“具体”、“集中”、“创新”和“意义”这四条标准并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学术研究中,既真又好的问题往往是“小问题”,它可能是“大研究”的“胚芽”。经验表明:只有“针尖上的学问”才能够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由深及广。
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30100 学科级别: 一级一、培养目标培养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基本法学研究素养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守宪法和法律,德法兼修,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2.掌握从事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基本的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原理解决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问题。3.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基本的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能力。4.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二、研究方向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创业、休学和保留学籍)为5年。四、指导方式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指导,注重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研究兴趣和发展取向,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督促和检查研究生课程修读;指导研究生开展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等必修环节;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3. 按学科方向建立导师组,导师组在组长主持下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工作。4. 学院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施单位,实行全培养环节的规范管理、全程监控、自我评估,切实做到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完善教学评价检查机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培养过程节点管理,强化学业预警机制;严格学位论文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送审等环节管理,强化论文选题前沿性、论文内容创新性、论文写作规范性;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5. 课程与其他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如下:五、课程学习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沙龙、听学术讲座、组织参与读书活动、案例讨论等。累计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6次。参加学术活动,须本人亲自填写《法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及时、准确、完整地纪录学术活动的内容,经导师签字或经研究生会学习部盖章后交给研究生教学秘书存档。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暂行规定》。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研二第一学期末(每年12月)或第二学期期末(每年6月底)进行。未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不得申请开题。开题报告会由学科组组长或指导教师组织相关导师组成。未通过开题报告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其他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3.中期检查开题后半年,由学科组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资料收集情况、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中期检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没有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或者重新开题,或者推迟一年答辩。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研究生应根据学术规范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具体格式规范按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文件执行。千年学府END百年法学来源 /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审 核 / 李龙保编辑 / 李龙保图片 / 李龙保湖南大学2021年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湖南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合影同等学力申硕相关问题答疑
知乎上有一个热帖,“你的研究生导师是什么样的?”在这些回答当中,有的同学大吐苦水,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如何如何地辛苦做实验、写报告。他们大多匿名,把这个帖子当作研究生树洞,倾诉自己过去两到三年的研究生心酸故事:化学研究生讲起自己跟着导师出国开研讨会,如何被国外研究生碾压的故事;某工科研究生讲起自己与导师通宵改论文的故事;某算法工程师回忆起自己与导师在实验室背对背等数据的故事……大家的读研生活枯燥而有挑战性,跟着国内工科优秀团队,还有可能拿到发明专利。但看完回答你会发现,这些洋洋洒洒的诉苦小论文大多来自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寥寥无几,即便有,也集中在与导师“表达”感恩的抒情故事上。难道国内的文科研究生读研就这么轻松?比如,写写诗、看看小说、写篇论文水水就能毕业的那种?“要多读书,拼命读的那种”文科生读研,还真的是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阿玉是广州某211大学文艺学专业的毕业生,她回忆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她说每天就是待在图书馆翻报纸、做研究。她读的是三年制的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第一年,由文艺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开设课程,带学生们入门。她还记得,入学第一天,导师半开玩笑说,“你们现在是半只脚踏入了学术圈。”是的,研究生其实主要任务就是要做研究,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上,有一句至今仍被许多老师拿来当笑话的一句话,“为学术界填补空白”,本科时,这是笑话,研究生,这是目标。经过一年的专业知识训练,研究生第二第三年,就是找选题、看文献、写论文。找选题也是很花时间的。要将你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作一个全面的了解,拿一本这一研究对象的“史”作为辅助资料,一点点挖掘,这是选题前最基本的操作。但你也会遇到一种情况,看完所有资料之后,发现选题做不了,或者在开题答辩时,被老师们认为,不适宜做硕论题目,那么选题就要被推翻,重新来过。到研究生第二年选题答辩前,都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反复实践。选题确定后,就是一边写论文,一边推翻又重来,这样的一个状态会持续到研三论文答辩前。这基本就是一个文科生最有可能的读研生活。期间,根据导师的不同风格,同师门会有例行读书会。阿玉回忆,她们是一周一次,一周一本书,作读书报告、导师检查读书任务。回顾读研三年,确实会有社会中那些对文科生的刻板印象一样,什么都没有学到,走出社会只有一篇五万字的论文,研究对象还是一百年前的一个文学现象。求职期间,她甚至都羞于拿出毕业论文,她害怕别人觉得她过于迂腐而学生气。这样的困惑与迷茫并非阿玉独有,她们毕业后,班级聚会时常会调侃自己,“一群大龄女理想主义者,浑浑噩噩的三年”。阿苏今年刚刚升作副教授,带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研究生。他自己就是文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过来的。如果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来讲,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没房没车,甚至三十几岁了,还不敢结婚。因为没钱。回忆自己过去将近十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涯,他非常认同带自己入行的导师那句话:“做学生,就要多读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文科生,出到社会,不再读书摄入知识了,这还是一名合格的文科生吗?“别急着去赚钱,先把书读完。”“他们文科生就是很闲”在理科研究生眼中,文科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阿荣是一名工科类的研究生,他正在读研二,他有个读文科研究生的女朋友。他总是说,他们文科生就是很闲。阿荣的研究方向是光学技术,他研究生三年就是学英语、看国外文献、做实验、等数据结果……他朋友圈的主要内容也是在实验室,天天穿白大褂,熬夜做实验的内容,讲很多别人看不懂的专有名词。他说,我是在朋友圈向我的导师汇报实验进度,要让他知道,“我每天都很努力”。因为他并非是导师团队中最优秀的学生,所以他没有机会参与到导师拿的一个国家项目课题的核心研究,他只能做一些杂活,“我想自己去参加国内的一些比赛,拿奖项。”他看到网上有些人称呼自己的导师作老板,他深有感触,虽然他并不会当面叫老师作“老板”,但从性质上看是真的像。导师每周一都会开例会,然后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度,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每天晚上7点,还会有一次会议,学生要报告自己的一天完成情况。阿荣刚读研究生那会,效率比较低,经常熬夜到深夜,甚至周末都要“加班”。同门的师兄师姐在导师的课题组一路做到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导师才肯放他们走。每个月,导师会从课题经费中给他们补贴,大概就几百元。相比理工科导师那种对学生的密集而又目标明确的任务要求,阿荣觉得文科生实在太轻松了。他说,他女朋友的导师,从来都不会管她,她闲到竟然可以“出去外面实习”。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阿荣整个假期都没有休息过,因为让他一直留校到八月底,只允许他放一个星期的假。而他的文科研究生女朋友,却有时间在暑假去了一趟国外旅游。不过,他也说到,正因为三年密集地做实验做课题,导师会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帮着在一些研究所,解决学生的求职问题。“我的师兄师姐,都找到了福利待遇很不错的研究工作。”自己不行,别拖全体文科生下水日剧《逃跑虽可耻但有用》中,新垣结衣饰演的女主角是名校毕业的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她立马就失业了。今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对15.2万名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其次是管理学(92.7%),最低的是法学(85.1%)。难就业本身已经很惨了,好不容易就业了,薪酬待遇也是普遍比较低。根据《报告》另一数据显示,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5485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348元)。文科上难就业,本来就已经是社会共识。就像是老一辈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说,“出门在外,还是需要一门技术傍身”。但纵观文科生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就不存在学“技术”这个内容。文科生们接受的更多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教育,即便是最具有“技术性”的师范生教育,还仅仅是大三、大四两年临时抱佛脚地促成的技能。社会总是嘲笑文科生们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有这样的吐槽其实很正常,因为老师根本没教。大学本科的教育尚且还会有实践活动,而研究生的教育就是闷头搞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知道自己搞出来的研究有没有价值都不知道,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结果。这样一来,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你的论文也无法为求职生涯打开另一扇门。当你要不就失业、要不就底薪低待遇,在一个普遍追求“钱是最高成功纲领”的社会中,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不管你肚子里有多少的“货”。而失败者是注定没有存在感的,所以有人也说,文科研究生,可能就是最没存在感、混得最水的一群人。但其实,大多数普通的文科研究生们没有抱怨、没有抒情讲故事,不代表他们就不努力,没有故事可讲。相反,如果一味将自己“就业不顺”、“低薪低待遇”的悲惨遭遇扔给自己的学科来背锅,对认真勤恳的文科生来讲,就真的太不公平了。自己能力不行的人,请你可千万别拖全体文科研究生下水。【欢迎留言讨论】文科生读研,真有那么水吗?撰稿 | 凉亭编辑 | 秋裤排版 | mushroom*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为什么分别的日子总是在盛夏,因为六月的风总能很快擦干感伤的泪水。今年的毕业季又因为疫情而不同寻常,短暂的重逢,短暂的毕业季,长久的分离,毕业的时间催促着我们收拾行囊,离开心心念念的华中大。但是别担心,我们还有一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毕业典礼,我们与华中大的最后一场约会,你赴约了吗。毕业典礼现场盛况云中同歌,今生同行——线上线下唱响同一首歌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梁茜主持毕业典礼一同观看毕业献礼视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发表讲话优秀研究生代表张磊发言国际学生毕业生代表孔琳发言校友代表杨扬发言在华中大学习生活的日子转瞬即逝。不论时光如何匆匆,相信优秀的华中大人依旧能在这里有所收获。科研骨干,Offer大神,社团达人……种种角色都会带来新的成长与蜕变。那么就请和小招一起,认识几位优秀的同学,倾听他们在毕业季里最想说的心里话吧。成就篇 | 感谢华中大助我飞得更高郑航社会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今年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毕业?没机会进行毕业典礼,就直接去毕业旅行了。你觉得华中大的研究生生活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成长?更重要的心态的变化吧,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领略到了华中大的魅力,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你觉得华中大给你留下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最大的印象?低调,踏实!华中大就像一艘坚固的诺亚方舟,即使外面惊涛骇浪,她也可以平稳向前。同时她也像一道港湾,无论我们航行多远,总能感受她的温暖。从华中大毕业后,未来的去向和目标是什么?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望?希望我以后可以在未来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光发热,可以骄傲地在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场合介绍自己,我叫郑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让别人听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时候,不用我去介绍她在哪里,是什么水平的学校,就能够回答“哇,好厉害!”。有什么对学弟学妹们的祝福或者建议吗?锻炼身体,好好学习。多看文献,按时吃饭。陈羽琪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今年学校的毕业典礼是什么心情?毕业典礼上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在今年这样特殊的环境下,还能有机会参加到线下的毕业典礼,真的很开心很激动呀。这本身也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参加完毕业典礼,就会感叹“是真的毕业了呀。”印象最深刻的是线上线下大合唱,很有仪式感很燃。云中同歌,今生同行。?你觉得华中大给你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在华中大读研的两年我觉得我变得更加自信,有目标了。以前我很容易感到迷茫,无措。但是华科的学习氛围真的非常好,你会不自觉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我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的时候,就跟着身边的同学一起学习。当你开始多做了一点,多学了一点,你就会心里更有底了,目标自然也就更清晰了。研究生生活中最骄傲的事是什么?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算吗?哈哈哈~几句话总结一下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心情在“研究生生活真美好”和“生活太难了”之间来回切换,持续性怀疑自己是不是学术白痴,最后在忙碌中成长。有什么对学弟学妹们的祝福或者建议吗?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华中大度过的时光都是精彩而有意义的。都能成为最棒的华中大人。感恩篇|感恩在华中大不悔的青春于文頔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请问你参加了今年的线上毕业典礼了吗?感受如何?有参加线上的毕业典礼。最大的感受就是佩服,自豪和感动。佩服我校优秀的同学、老师和校友。更为我校在疫情期间为武汉、为国家做的贡献而自豪与感动。虽然知道我校从不缺科研大佬,但是听着优秀毕业生代表本科就三篇sci,还是一作;研究生代表博二就是期刊审稿人的时候,我再一次对优秀的huster佩服的五体投地。希望自己以他们为榜样,持续学习。自豪和感动除了是因为疫情期间的贡献,更因为华中大人时时刻刻心系家国,顶天立地。留学生代表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希望我校是华中大学子永远的家园,永远的心灵归宿。回顾研究生这几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和老师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瑟瑟发抖的参加读书会,和小招的小伙伴们一起剪视频,和研会的同学一起赶材料,在交作业的前一晚搞丢了文件,全宿舍爬起来帮我找等等。两年的相处中,有一见如故的好朋友,有不打不相识的队友,有聪明机智的导师,让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充实快乐。回看自然是满满的不舍,也祝福大家都享受校园生活,不负好时光。有什么相对考研时候的自己说的话吗?想告诉自己,你的坚定没有错,因为彼时所有的努力,换来的两年华中大时光太值得!那时的你只是被华中大新闻专业全国第二的排名和优秀的老师、学姐吸引。然而,其实我科还有绝美的校园,还有更多科研、创业等等样样精通的大佬,还有上课遇见学生也会载一程的可爱老师,更有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你应该更坚定更勇敢更努力,奔向你梦寐以求的1037号森林!评价一下你的导师吧!有什么想对导师说的话吗?研究生非常幸运遇见神仙导师,他简直是新闻学院的男神。唱歌超棒,聪明机智,每次开读书会都震惊于老师的阅读量;口才也超棒,讲课超有吸引力;加之张弛有度的指导,永远为学生着想,大概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人,让我觉得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放心大胆的求助。老师家庭也很幸福,做饭养娃遛狗样样在行,偶尔秀秀恩爱虐我等单身狗。从老师这里,不仅学着写论文做学术,更重要的是学着去享受以后的人生。祝福老师永远幸福,桃李满天下!回忆篇 | 一日华中大人,一生华中大情王帅法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读研这三年,华中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首先,“学在华中大”真的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虽然自己做的并不是很好,但是身边很多同学都是早出晚归,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图书馆或者教室,学习氛围真的非常浓厚,日常感觉自己真的很菜,需要好好反思。其次,30+食堂也不仅仅是传闻,直到快毕业了仍然没有吃遍所有食堂,是我输了,希望以后有时间再回来打卡。如果有时间重来一遍研究生生活,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重新考个学硕,然后尽量多读文献资料,多练笔写作,努力发文章,做一个专心科研、力争上游的好孩子!想对3年前的自己说什么?以及想对未来的自己说什么?想对三年前的自己说:“一定要花时间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后想从事什么行业,并且要为之努力,人生存在很多变数,不知道哪一天会发生什么,不要真的相信船到桥头真的会自然直,好好规划你的人生路,不然你要撞很多次南墙,走很多次弯路。”想对三年后的自己说:“作为人民公仆或许仍然在基层锻炼,或许已经回到原单位,但是不管在哪里,都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林宇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请问你参加了华中大的毕业生典礼吗?是在哪里,什么样的形式和心情?参加了线上毕业典礼,答辩时间较迟所以不具备线下参会的条件。在观看线上毕业典礼时抱着一种十分遗憾的心情,一个人盯着屏幕,这是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毕业季还是要有仪式感,尤其是其他地区的高校可以照常举行毕业典礼,心里难免有落差。同时觉得散伙饭没吃、毕业照没拍、没有拨穗就不算毕业,是我这个夏天的意难平。假如你有机会能够参加线下毕业典礼,最想拍下来什么照片?为什么?假如能参加线下毕业典礼,除了和一众好友合照,还想拍下自己被授予学位时的照片。作为摄影师跟了几届毕业典礼的我,都是在现场给别人拍照,好不容易轮到自己毕业了,也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定格这值得纪念的一幕。在你的华中大研究生生涯中,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遗憾有三:1.每次考研初试结束后都会和研小招的小伙伴一起去现场采访考生,还有后面的加班赶工做视频做推文,现在还能回忆起那些可爱可怜、可歌可泣的日子,终究我们也都变成昨天啦。可是小招,你还欠我一份聘书呀!2.我的华中大,你还欠我一个毕业典礼,明年我一定会赶回武汉参加补上!3.英雄的武汉,我还欠你一声再见,还想好好把你从街头到巷尾,从江滩到老楼再细细探索一遍。最想对考入华科之前的自己说什么?入股华中大,绝对不后悔。华中大是个很好的地方,1037号森林的招牌、低调而有雄厚的实力、切实的人文关怀,你也可以结识一群很优秀的老师同学。即将陪伴你度过硕士生涯的花花草草、浮云日月,也是独特的回忆。在华中大走的每一步,都会算数。有什么对学弟学妹们的祝福或者建议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学生阶段。愿你们此期间在科研上脚踏实地,肯花时间;同时珍惜这最后的学生时光,多结识一些朋友,留意1037的风霜雨雪,希望未来的你们站在毕业典礼上时,能够不留遗憾,仍然心怀梦想。祝福篇 | 祝愿学弟学妹成为最好的华中大人黄雨薇法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你收看了华中大线上毕业典礼吗?我在家里准时收看的毕业典礼,很感动。今年的毕业在很多方面与往年不同,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新冠肺炎袭来,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全国投入最多的大学,我们见证了无数白衣天使的付出,华中大教会了我们心怀使命、志存高远,教会了我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教会了我们脚踏实地、奋勇向前,我们永远是华中大人!在华中大求学的这三年中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最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熊琦教授,有幸入熊门是我研究生生涯最幸运的事,在这3年的时间里,不管老师有多忙,每月都会和师门的同学一起开读书会,为我们指导学习动向。最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不投机,不懈怠,不纠结”,这也是我这3年的座右铭。最想对毕业的自己说什么?不乱于心,不畏将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云兼程。有什么对学弟学妹们的祝福或者建议吗?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弟学妹们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关于学习:作为法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要的就是法律职业资格证等各项考试还有实习。三年的时间一瞬即逝,希望学弟学妹能好好珍惜校园的时光,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好规划,只有好好提升自己才能在毕业时候不彷徨不纠结。关于论文:我的论文有幸被评选为2020年优秀毕业论文,所以就在这里给学弟学妹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在一开始,大家要提前做好论文写作的规划。在论文开题报告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资料收集和研究综述的撰写,而预答辩阶段主要是认真对待导师对论文的修改意见,从预答辩到最终答辩期间就是论文的撰写,期间一定要多和导师进行沟通,特别是论文框架修改和资料收集。一个好的论文框架是论文的关键,而在收集资料时候,最好是出于权威期刊。论文的写作不可怕,主要是自我学习和展示学术观点的过程,切忌临时抱佛脚,平时有很多论文征稿的活动,大家可以试着去投稿,慢慢锻炼写作能力。关于就业:就业首先就是择业,大家要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律师、公检法、选调生、国企、事业单位,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同。若是想从事律师和公检法,大家在学校期间一定要拿到法律资格证书,建议在研二到研三期间去律所或是法院实习;若是想从事事业单位和国企,在毕业期间要注意各方的招聘信息,积累面试经验。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学弟学妹在校期间对待各项考试成绩也需要重视,很多单位特别是国企和事业单位,会看成绩排名和获得的奖项进行简历筛选。希望学弟学妹能好好把握在校时光,拥有一份优秀的履历。最后,愿学弟学妹们在宝贵的校园时间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结语毕业纸短,喻园情长。毕业典礼结束,毕业生们即将告别母校,奔赴新的人生舞台。在华中大的日子里,也许有感动,有遗憾,也许有愉快或是不愉快,但在最终告别的日子里,相信这些都会化为浓烈的不舍。不舍老师谆谆教诲,不舍同侪携手之情,不舍喻家山,不舍东湖水……最后借用李元元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愿所的毕业生都能“不惧风雨路,迈步新征程”,谱写新华章。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相逢,必当把酒言欢。心所安处,即是吾乡。愿所有毕业生有空能常回家看看,愿所有毕业生归来仍是少年。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研小招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策划 | 刘开玲 唐晓伟 文案 | 崔浩洋 整合 | 郭兴华 院博 图片 | 华中大的老师们 研小招 封面图 | 李杨影 编辑 | 熊曲 审核 | 裴鉴 唐晓伟 安晓雪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陈 鹏,图片来源:千库网“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选题:卢雨荷编辑:卢雨荷
日前,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两名学生的硕士论文雷同引发热议,两所大学调查后认定二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天津大学撤销该校学生所获硕士学位,并收回相应学位证书,厦门大学撤回该校学生硕士学位论文,注销其硕士学位证书。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尽管教育部门和高校对“论文代写、买卖”现象始终保持“铁腕整治”的态势,但仍有不少“论文枪手”藏身网络平台,个别毕业生又企图蒙混过关,“论文代写、买卖”现象禁而不绝。 一篇论文开价7500元 号称“硕博团队保质量” 据了解,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两位同学硕士毕业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构等多处雷同或高度相似。 经天津大学调查认定,该校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由他人代写的事实;经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调查核实,认定该校学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中存在买卖论文的学术作假,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那么,毕业论文买卖市场到底有什么秘密?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国内某电商平台,搜索输入“论文代写”后,平台提示无相关搜索结果,但将搜索关键词改为“毕业论文”后,记者有了新发现。 有的商家介绍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文中”“毕业选我,助你无忧”“详情撩我”,对于服务内容却未做详细介绍。 点进某商家的客服,记者询问其是否能接“毕业论文代写”,对方立马亮明身份,“请问需要代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呢?可以回复选项,A为专科毕业论文,B为本科毕业论文,C为硕士论文,D为发表的期刊论文。” 看记者犹豫不决,商家发来了近期一些人购买毕业论文的记录截图,表示可代写涵盖本硕不同专业的论文。截图显示,有人在该平台购买的论文涉及“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表面工程技术”“航空制造”等专业方向。 记者询问如果要求代写一篇3万字重复率5%以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硕士论文,再加上五千字开题报告“什么价”,商家报价7500元。“写作老师都是有七八年写作经验的硕博团队老师,质量上可以严格把关。”客服解释道。 “代写商家”鱼龙混杂 “跑路”快甚至暗藏诈骗花钱买的毕业论文靠谱吗?有商家表示,线上开店要给平台交保证金,平台作为第三方监督交易过程,“没问题您再签收,安全有保障。”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代写枪手”资质无保障,“代写论文”基本靠复制粘贴,“代写商家”也是鱼龙混杂。 某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生郑理(化名)是有五六年经验的“代写枪手”,他表示可代写文学、经济类大部分论文。 他透露说,有的“代写枪手”为拓宽接单渠道,会对接多个“论文代写”中介,如遇相似论文选题,可能会将论文文字简单调整后多头售卖,这样操作基本当年不会被查重发现,但如过后这些论文同时被放在一些论文平台上,就可能被发现问题。 另外,“代写商家”鱼龙混杂,很多交稿慢、“跑路”快。郑理向记者透露,来找他“代写论文”的不少学生被电商平台上的“代写商家”骗过。 不少商家收取30%或者一半“代写论文”钱款作为预付款,通常数额超千元。“‘跑路’的‘代写商家’不少,有的店铺只存在一个毕业季,骗钱关了之后‘换个马甲’再来。”郑理告诉记者。 去年本科毕业的学生刘彤(化名)告诉记者,她曾找到一家“代写商家”,还没见到完整初稿就被忽悠付了一半预付款,“老师催我交稿,但‘代写商家’经常不接电话,几度要求加钱。” 不少学生在与“代写商家”交易后,会不经意泄露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等个人信息,若商家与学生不和,撕破脸后会采取恐吓威胁手段。 刘彤后来与“代写商家”起了冲突,刘彤说:“对方扬言只能改到这个程度,还威胁我说要把论文贴到学院门口,让学院老师都知道我找人代写,没办法,我只能自认倒霉。” 有的“论文代写”商家背后甚至暗藏诈骗。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曾摧毁了一个“代写代发论文”诈骗团伙,涉案金额高达600余万元。据泰州市公安局披露的信息,12名犯罪嫌疑人中,10人为初中文化,2人为高中文化,只不过掌握了一些代写、代发论文的“套路”和“专业术语”。 专家:完善监管措施 加强学术规范专家表示,寻找“枪手”代写、代发论文,不仅有违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而且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寻找“商家”,极易落入诈骗陷阱,得不偿失,为进一步杜绝“论文买卖”“论文代写”等现象的发生,专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论文代写、买卖”等现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程同顺表示,各类网络电商平台对于“论文代写、期刊代发”等商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各类“代写商家”藏匿其中,学生极易获取渠道,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措施,加大对这些商家的监管,不给此类商家提供生存土壤。 二是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学术规范。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学生论文雷同却通过导师关、答辩关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切实负起责任。 “有的导师可能没有和硕士共同进行研究,或者没有参与研究过程并指导学生,导师无力判断是否抄袭。杜绝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抄袭、造假,提高论文质量,学校必须发挥好导师的引导作用。”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师制,明晰导师权责,提高导师的教育荣誉与学术尊严意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学生应加强自律,对学术心存敬畏。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欧阳爱辉表示,学生通过文字游戏减少复制比,或寻求“论文代写”,已经背离毕业论文写作初衷。程同顺认为,根本来说,学生需要加强自律,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良好学风。专家还建议对学生找人“代写论文”和“论文大面积抄袭”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来源 新华社编辑 陈朝晖编审 范朝权 刘斌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为稳妥有序开展我院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核复试录取工作,根据教育部和湖南省有关高校疫情防控文件精神及学校研究生院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复试组织管理机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具体工作。同时成立以学院纪委书记为负责人的复试监督小组,负责对我院研究生复试过程的监督工作。二、选拔方式选拔方式为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两种。三、材料审核学院成立材料审核小组,负责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各类研究实践情况、硕士论文、发表文章以及获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成绩。材料包括:(1)硕士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应届硕士生:硕士研究生证;《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注册申请);已获硕士学位者:硕士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位证书认证报告》国外获得硕士学位者:硕士学位证书;国外学历学位认证报告。(2)本科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3)硕士成绩单(在校研究生到本校研究生院培养部门办理并加盖公章,在职人员从本人人事档案中复印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4)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大学英语六级;TOEFL;雅思;WSK等)。申请者请提供能够用于查询有效成绩的用户名和密码,以便查询成绩的有效性。(5)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出版专著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6)硕士学位论文情况:已获硕士学位者介绍硕士学位论文概要和创新情况等,应届硕士毕业生介绍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研究进展等。(7)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不少于3000字,具体要求参见学院规定)。(8)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教授推荐信。四、考核复试小组负责对具备考核资格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的考核并给出成绩,初步确定拟录取名单。考核复试专家组由不少于5名本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组成,组长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确定。申请考核制,考核分数总分300分:英语100分(60分合格),专业课一100分(60分合格),专业课二100分(60分合格),复试总分 100分(60分合格);硕博连读,复试100分(60分合格)。专业课一100分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主要科目为理论法学;专业课二100分主要考核报考方向的专业知识,主要科目为对应的二级学科相关课程。五、考核与复试时间及形式博士研究生招生采取考核和复试一并举行的方式,时间定于5月20-30日,具体时间待定。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考核复试采取远程网络形式,即南软研究生招生在线面试平台,面试需要的环境和软件要求,请加群后另行详细告知(群号附后),未按规定时间参加远程网络复试的考生按弃权处理。六、录取和公示根据考核复试小组的综合评价得分的总和,依照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参照博士生指导老师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学生。拟录取的考生名单在学院网站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考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将取消其博士研究生录取资格:①考生提供的申请材料与事实不符,弄虚作假者;②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未通过者;③体检未通过者。学院发调档函,拟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的考生须在6月30日前将档案寄至法学院。七、附则考核复试名单附后,请考生加考核复试QQ:610023342,群里会发布相关信息。联系人 :法学院研究生办龙老师 0731-88823051监督电话:0731- 88821048,电子邮箱:rowying@126.com。法学院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三日
毕业心得姓名:罗延柯班级:2016级法学班单位:常德武陵区政府学位:法学硕士学位 毕业心得:上课的时间是快乐的,考试的压力是痛苦的,相比公管专业的高分频出,法学专业60分难求一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哪一座山丘是不可逾越的。许正义以初心,为法治而跋涉,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吗?统考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难在题目简单但题型难(不定项选择),难在范围固定但内容多,难在失分容易但得分难,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小知识点就有可能出一道大题,一不留神10分就没有了。在研究历年出题规律和宪法、法制史、法理学、刑法、民法分值分布的基础上,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大纲指南多翻几遍,梳理出自己理解的内容框架。论文的写作,其实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宽容度,但我们都毕业已久,没有经历过多少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相关的基本知识储备也不到位。在论文的准备阶段,尤其要注意题目的选择和基本知识的储备,只要和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按时完成交给你的论文任务,都能愉快的进行下去。群里面上传过肖海军老师的“法学论文写作”专题课件,大家可以有空看一看。现在回想起海松老师提出的“五个一工程”:一个基础知识体系;一篇优秀毕业论文;一种法律思维习惯;一项学术表达与发表能力;一种阅读与信息搜集习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同学共勉。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经验教训,希望能有助于同学们毕业之万一。 在校期间学习体会: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校期间的学习体会是养心养眼养神,怡情傅彩长才。虽然苦过累过,唯独没有后悔过。这里有中国近现代历史底蕴最为厚重的法学院系之一;这里有千年的底蕴和大师的风采;这里有双地铁+5A景区的校园和好吃不贵的食堂。在这里,我不止拿到了一张985大学的硕士文凭,更是有幸跟着各位教授老师,搭建了一点知识框架,有了一点法治思维,涵养了人格品行。尤其是感谢罗英老师,不光是我学业上的导师,也在工作生活中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指导,从开题报告到后续的修改,对我这个法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后进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耐心耐烦的给我批注意见。后来还特意整了一面照片墙,挂上了我们的毕业合照,真是倍感荣幸、倍添动力。同时,各位任课老师们博学多才的风采和严谨细致的态度,会一直是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榜样。还有法学班的屈老师、张老师等各位班主任和同学,每一位我都心存感激,和你们同行,我才能顺利毕业。于我个人而言,拿到学位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篇章。我将秉着“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成为湖大法学院薪火相传的一份子。最后,盼疫情散去,盼紫藤花开,盼母校越来越好! 硕士学位证书罗延柯硕士学位服照来源 / 湖南大学法学院同等学力申硕办撰 稿 / 罗延柯审 核 / 李龙保编 辑 / 李龙保2020年湖南大学法学院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2019级同等学力申硕班新生开学合影同等学力申硕相关问题答疑
“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