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写什么?如何写?硕士论文的开篇报告主要是向指导委员会解释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些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写。这里有几个方面:首先,你写什么?应重点关注现有文献,并认真介绍国内外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首先客观地介绍情况,如实陈述他人的意见),然后作出评论(后主观讨论,评价,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说这些研究现已公布,但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应该包括将在你的主题中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缺乏研究,你必须要学习。所以,你在硕士论文中写的是基于文献综述,而不是你想写的。如果你不做评论,很可能你的主题已经被其他人深深地完成了。其次,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主要是为了说明你选择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和研究差距,所以你做了,有理论价值。然后你需要明确你从文献评论中选择的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中所占的位置。这是理论价值。然后你就可以从实际价值的角度来谈论它。这就是这个话题对现实可能意味着什么,它在实践中可能有用的东西,等等。第三,如何写在开始报告中,您还应该在选择此主题后解释如何解决此问题。有一个问题,你怎么找到答案?谈论你的一般想法,同时,关注你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如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等。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文献综述是重点。如果没有文献回顾,你就找不到自己的主题,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个主题上做了什么,所以你需要仔细回顾。当然,回顾的目的是引出你自己的主题,所以不要忘记评论。复式结构事实上,当我们写论文时,我们不必坚持伞式结构。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应该设想如何穿插和展开论证的实质部分,如解释、推理、反驳等,以便全面、准确、简明地解释问题,并能灵活运用“复合结构”。在学术论文主体的写作中,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体框架。学术论文通常使用标题和序列号,因为它们可以清楚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清晰,并具有整齐,有序,逐步的节奏美学。标题和序列号可以分为几个级别。通常使用编号系统:查查呗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现在同学们应该开始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了吧?开题报告里最后两项是指导教师意见和领导小组意见,这个本来是老师的工作,但是很多老师为了省事都会要求学生自己填写,而且还要求不能简单的只填写同意开题,那具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给你一些参考:指导教师意见一: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学生能力提高有利,实验设计合理,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故同意开题。指导教师意见二:该生对本课题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研究比较透彻,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结构合理,内容完整,主要观点突出,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延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同意该课题开题。指导教师意见三:该生对XX方面的研究比较透彻,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延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实验设计合理,工作量较大,注意时间安排,同意开题。指导教师意见四:该生论文选题,紧扣专业方向、紧扣现实,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有现实意义,有完成选题的能力和条件,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课题。同意该课题开题。领导小组意见一:该生课题较新颖,能收集比较详实的中外参考文献,进行实验设计和准备,实验计划安排合理。希望继续收集资料,完善实验方案,早日开展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意开题。领导小组意见二:该论文选题教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前期准备较充分,研究内容较为充实,研究方法较合理,研究重点较明确,符合论文开题计划的要求,经过评审和表决,评审小组一致通过论文开题,同意该论文进入下一步研究工作。
在给同学们修改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论文摘要都存在一个问题,不知道是不是电视剧看多了,很多同学的论文摘要写的都像电视剧预告那样,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这里,我写一个电视剧预告、再写一个论文摘要给你看看。电视剧预告:盛家六姑娘明兰自幼聪颖貌美、然命运坎坷。自小生母离世、嫡母不亲、庶姐难缠,面对齐家小公爷的热烈追求、齐母的棒打鸳鸯,明兰应何去何从?论文摘要:我国《国家安全法》提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种种路径,然而,并没有对国家安全作出明确的定义。本文通过对于各部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的回顾,借鉴了外国法中的国家安全的范围,对如何完善国家安全法提出了法律建议。看看,像不像?都是,先揭示一个背景,然后,告诉你接下来,你要看到什么。比如,齐家小公爷和明兰的爱情故事;又比如,各部门法对国家安全的定义。而且,二者都是,就告诉你要看到啥,但就不告诉你最终咋样了。看完二者,你既不知道明兰嫁给谁了,也不知道,国家安全的定义应该如何完善。但是,电视剧讲究个悬念,论文不是啊!读者来读,不是享受什么惊心动魄的感觉,唯一目的就是获取信息的。好比你去医院看病,唯一的目的是让大夫告诉你,“你感冒了,白加黑吃三天就好了”。论文的读者之所以要看摘要,目的就是,短平快地尽快发现,你的论文到底说啥,对他有没有用。而上面那个摘要,不客气地讲,所有论述“国家安全的定义”的论文,都可以共享这一摘要。读者看了,如何能知道,你是赞同用列举的方式写明国家安全究竟包括啥,还是赞同用描述特征的方式让行政机关自行去判断什么属于国家安全?简言之,凡是提供不了有效信息帮助读者一目了然的摘要,都不是好摘要!那么,摘要究竟怎么写?咱们提供个模板,一共就这么几句话。第一句,背景句,介绍你要研究啥。比如,“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但我国刑法对防卫过当的标准却迟迟未能界定。”这句话,务必干净利索地交代清楚你要研究啥!我再据举个反例,“农村土地承包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对于承包权流转问题在实践中却问题重重。”这句咋样?除非你的题目就是“承包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探析”,否则,这就是个不清晰的背景句。你得再进一步:尤其是承包权能否流转给外商独资企业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于是,读了这一句,读者们就都知道了,你接下来论述的,就不再是笼统的承包权流转,而是能否流转给外商独资企业。第二句,研究路径。即,“本文通过对XXX、YYY、ZZZ三个问题的研究,得出了***的结论”。这句话,别笼统列举你研究啥,得写出来,研究的这东西究竟是啥样的。举个例子,“本文研究了美国、德国、英国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显然不能提供给读者任何有效信息。你得写成,“美国与德国并未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而英国在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多方面提供了税收激励措施。”从“研究了啥”到“研究的究竟是啥样”这个飞跃,是决定了读者究竟能不能获得有效信息的关键。第三句,结论。即,你论文最终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除了少数法理学论文和法制史论文之外,多半是回归到中国问题。因此,按照上面的逻辑,就别写“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提出了建议”啦。你得清清楚楚地提出,“中国应当仿效英国立法,在法律当中增设……”。综上,论文摘要是信息浓缩,不是路径介绍更不是卖关子。读者知道你走哪条路固然重要,但是你得让读者沿着路看过去,一眼看到路旁边都是西瓜。想吃西瓜?来看论文啊!
开题是医学研究基本程序中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的是在课题批准立项后邀请相关专家与课题组核心成员一道,对课题的整体设计做进一步的可行性论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专家的学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11月10日,河南大学、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级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在医院二楼远程会诊中心举行。院长马磊,纪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钦昌,麻醉科主任付金厚、副主任张彩举,大外科主任贾光伟作为开题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同时邀请了徐全晓、李卫阳、张振、冯丽霞、骆春燕等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科教科科长项闱凤作督导,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开题工作。报告会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钦昌主持。开题报告主要分为自我陈述、专家点评、现场作答三个环节。每位研究生以PPT形式,陈述自己所选课题的依据,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等。专家评委主要围绕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必要性、科学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等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的专业性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研究生们的汇报生动热烈,专家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会场气氛轻松愉悦,干货满满。同时,专家评委对研究生报告中的着装、礼仪、PPT制作、发言要求和表达方式等也做了相关指导。张钦昌表示,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次开题报告会进一步为同学课题研究理清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课题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建议,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顺利完成。最后,院长马磊总结指出,好的选题是关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进展和质量;选题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问题起点要高,对观察的对象、设定的标准要仔细筛选;要结合临床实际,将数据精细化、准确化;要坚持科学、严谨、真实的态度从事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水平。会后,课题核心组成员虚心地接受了专家们所提出的意见,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根据专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文图丨吴玉影编辑丨吴玉影责任编辑丨刘洪
知乎上有一个热帖,“你的研究生导师是什么样的?”在这些回答当中,有的同学大吐苦水,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如何如何地辛苦做实验、写报告。他们大多匿名,把这个帖子当作研究生树洞,倾诉自己过去两到三年的研究生心酸故事:化学研究生讲起自己跟着导师出国开研讨会,如何被国外研究生碾压的故事;某工科研究生讲起自己与导师通宵改论文的故事;某算法工程师回忆起自己与导师在实验室背对背等数据的故事……大家的读研生活枯燥而有挑战性,跟着国内工科优秀团队,还有可能拿到发明专利。但看完回答你会发现,这些洋洋洒洒的诉苦小论文大多来自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寥寥无几,即便有,也集中在与导师“表达”感恩的抒情故事上。难道国内的文科研究生读研就这么轻松?比如,写写诗、看看小说、写篇论文水水就能毕业的那种?“要多读书,拼命读的那种”文科生读研,还真的是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阿玉是广州某211大学文艺学专业的毕业生,她回忆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她说每天就是待在图书馆翻报纸、做研究。她读的是三年制的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第一年,由文艺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开设课程,带学生们入门。她还记得,入学第一天,导师半开玩笑说,“你们现在是半只脚踏入了学术圈。”是的,研究生其实主要任务就是要做研究,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上,有一句至今仍被许多老师拿来当笑话的一句话,“为学术界填补空白”,本科时,这是笑话,研究生,这是目标。经过一年的专业知识训练,研究生第二第三年,就是找选题、看文献、写论文。找选题也是很花时间的。要将你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作一个全面的了解,拿一本这一研究对象的“史”作为辅助资料,一点点挖掘,这是选题前最基本的操作。但你也会遇到一种情况,看完所有资料之后,发现选题做不了,或者在开题答辩时,被老师们认为,不适宜做硕论题目,那么选题就要被推翻,重新来过。到研究生第二年选题答辩前,都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反复实践。选题确定后,就是一边写论文,一边推翻又重来,这样的一个状态会持续到研三论文答辩前。这基本就是一个文科生最有可能的读研生活。期间,根据导师的不同风格,同师门会有例行读书会。阿玉回忆,她们是一周一次,一周一本书,作读书报告、导师检查读书任务。回顾读研三年,确实会有社会中那些对文科生的刻板印象一样,什么都没有学到,走出社会只有一篇五万字的论文,研究对象还是一百年前的一个文学现象。求职期间,她甚至都羞于拿出毕业论文,她害怕别人觉得她过于迂腐而学生气。这样的困惑与迷茫并非阿玉独有,她们毕业后,班级聚会时常会调侃自己,“一群大龄女理想主义者,浑浑噩噩的三年”。阿苏今年刚刚升作副教授,带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研究生。他自己就是文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过来的。如果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来讲,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没房没车,甚至三十几岁了,还不敢结婚。因为没钱。回忆自己过去将近十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涯,他非常认同带自己入行的导师那句话:“做学生,就要多读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文科生,出到社会,不再读书摄入知识了,这还是一名合格的文科生吗?“别急着去赚钱,先把书读完。”“他们文科生就是很闲”在理科研究生眼中,文科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阿荣是一名工科类的研究生,他正在读研二,他有个读文科研究生的女朋友。他总是说,他们文科生就是很闲。阿荣的研究方向是光学技术,他研究生三年就是学英语、看国外文献、做实验、等数据结果……他朋友圈的主要内容也是在实验室,天天穿白大褂,熬夜做实验的内容,讲很多别人看不懂的专有名词。他说,我是在朋友圈向我的导师汇报实验进度,要让他知道,“我每天都很努力”。因为他并非是导师团队中最优秀的学生,所以他没有机会参与到导师拿的一个国家项目课题的核心研究,他只能做一些杂活,“我想自己去参加国内的一些比赛,拿奖项。”他看到网上有些人称呼自己的导师作老板,他深有感触,虽然他并不会当面叫老师作“老板”,但从性质上看是真的像。导师每周一都会开例会,然后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度,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每天晚上7点,还会有一次会议,学生要报告自己的一天完成情况。阿荣刚读研究生那会,效率比较低,经常熬夜到深夜,甚至周末都要“加班”。同门的师兄师姐在导师的课题组一路做到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导师才肯放他们走。每个月,导师会从课题经费中给他们补贴,大概就几百元。相比理工科导师那种对学生的密集而又目标明确的任务要求,阿荣觉得文科生实在太轻松了。他说,他女朋友的导师,从来都不会管她,她闲到竟然可以“出去外面实习”。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阿荣整个假期都没有休息过,因为让他一直留校到八月底,只允许他放一个星期的假。而他的文科研究生女朋友,却有时间在暑假去了一趟国外旅游。不过,他也说到,正因为三年密集地做实验做课题,导师会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帮着在一些研究所,解决学生的求职问题。“我的师兄师姐,都找到了福利待遇很不错的研究工作。”自己不行,别拖全体文科生下水日剧《逃跑虽可耻但有用》中,新垣结衣饰演的女主角是名校毕业的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她立马就失业了。今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对15.2万名201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其次是管理学(92.7%),最低的是法学(85.1%)。难就业本身已经很惨了,好不容易就业了,薪酬待遇也是普遍比较低。根据《报告》另一数据显示,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5485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348元)。文科上难就业,本来就已经是社会共识。就像是老一辈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说,“出门在外,还是需要一门技术傍身”。但纵观文科生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就不存在学“技术”这个内容。文科生们接受的更多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教育,即便是最具有“技术性”的师范生教育,还仅仅是大三、大四两年临时抱佛脚地促成的技能。社会总是嘲笑文科生们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有这样的吐槽其实很正常,因为老师根本没教。大学本科的教育尚且还会有实践活动,而研究生的教育就是闷头搞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知道自己搞出来的研究有没有价值都不知道,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结果。这样一来,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你的论文也无法为求职生涯打开另一扇门。当你要不就失业、要不就底薪低待遇,在一个普遍追求“钱是最高成功纲领”的社会中,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不管你肚子里有多少的“货”。而失败者是注定没有存在感的,所以有人也说,文科研究生,可能就是最没存在感、混得最水的一群人。但其实,大多数普通的文科研究生们没有抱怨、没有抒情讲故事,不代表他们就不努力,没有故事可讲。相反,如果一味将自己“就业不顺”、“低薪低待遇”的悲惨遭遇扔给自己的学科来背锅,对认真勤恳的文科生来讲,就真的太不公平了。自己能力不行的人,请你可千万别拖全体文科研究生下水。【欢迎留言讨论】文科生读研,真有那么水吗?撰稿 | 凉亭编辑 | 秋裤排版 | mushroom*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撰写毕业论文是法本学生顺利毕业前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事情。因大多数学生面临第一次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通常不知自己该如何准备,下面个人分享一点自己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以便顺利、尽快通过本科学位论文答辩。第一, 题目的选择。通常大学在启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前,都会为每个学生安排论文指导老师,论文启动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这里的题目选择通常都不要太大,而显得空泛,尽量题目写的要小,这样才能研究的深入与透彻。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门法选择具体研究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写什么题目,如果不知道题目的话,那就尽快与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确定选题,也可以利用自己实习期间通过与实务部门工作的同志沟通,看是否有价值更高的研究问题,还可以关注近两年司法领域的热点法律问题,以此为研究切入视角,但对于如果司法机关已经有定论的案例,研究起来可能价值就不大了,另外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是:可能现在撰写论文采用实证分析的写作手法较为流行,实证分析的重点就是要有数据,从数据中分析产生问题,而数据如何来,可以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判决书获得数据,实证分析的写作方法写出的论文相对来说出彩性会更高些。第二, 搜集资料,撰写详细开题报告。确定好自己研究的题目后,下一步就是搜集专业资料,资料收集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查询相关论文,当然硕士、博士论文参考价值会更加大一些,还可以去图书馆搜集相关专著与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便进行参考,然后确定自己的写作提纲,通常提纲应当围绕题目、选题价值以及创新观点、论文目录结构、具体参考文献、写作计划等几方面来撰写,有的学校可能会举办专业的开题报告会,有的学校不举办,那就要自己及时将上述撰写好的开题报告给自己论文指导老师看,及时沟通与修改,最终确定自己具体写作思路,并按照计划写作。第三, 写作中及时与老师沟通。自己论文写好后一定要及时送给自己指导老师修改,通常一篇合格的论文都要修改三遍以上。自己一定要主动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不要指望老师来找自己,因为每个老师可能自己在承担教学任务以外,都还有相关课题任务,还有的老师在外兼职律师,总之,你的论文指导老师可能会很忙,要主动根据老师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同时要搞好与自己论文指导老师的关系,因为你能否参加论文答辩,还需要你的论文指导老师签字。总之,撰写论文是一个长期而严谨的过程,自己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有应急了事的念头,写作中一定要多与老师沟通,天道酬勤,与君共勉。
中视新媒体讯(武大民商法/图文)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研究”开题论证会于2019年5月15日在武汉大学法学院隆重举行,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海事法院、汉江中级人民法院、武昌区人民法院、武汉仲裁委、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北京金台(武汉)律师事务所、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第一阶段,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张素华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出席会议,对各位嘉宾莅临法学院表示衷心的欢迎和真诚的感谢。他表示,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大学法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将开启新的一章,武汉大学法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各级司法机关的合作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夏义堃副院长宣读了成立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的学校批文,学校决定由法学院罗昆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依托法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群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武汉大学法学院书记孙德元宣布研究中心任职和聘任文件,决定由法学院杨巍副教授担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宣布了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和研究员的聘任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发表讲话。他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对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的未来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司法案例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司法案例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点;司法案例研究必须结合价值判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心负责人罗昆教授随后在发言中简要汇报了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的发展思路,表示武汉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将努力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其他案例研究机构、法律检索数据库和检索服务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前沿问题,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第二阶段,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研究”开题论证会。论证会由课题联合主持人、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群星主持课题联合主持人、武汉大学法学院罗昆教授代表课题组报告研究方案。他主要从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和问题,研究的计划和安排以及预期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罗昆教授表示,课题组的研究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面向,从概念厘定、实证分析、体系构建和机制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李群星副院长作为课题联合主持人进行了补充性汇报,他认为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首先是司法理念价值的统一,以及裁判尺度、裁判方法的统一。在专家评议环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综合处处长袁春湘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充分肯定。他强调,课题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尤其要注意研究司法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重点研究一些突出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案例指导工作处处长石磊主要从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安排上,特别是具体机制的选择上对课题进行了指导。中国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孟勤国教授指出,对法律统一适用的标准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但由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重点的问题上来;在研究方法上,应该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来系统性地发现问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宪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认为现在社会大众对司法公平的期待需要解决,但是也不能矫枉过正。在解决法律适用如何统一之前,应该先解决法律为什么要统一适用、要寻求何种意义上的统一适用这一问题。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张荣芳教授对选题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以医疗保险等制度为例分析了在社会法领域下法律统一适用的情况,并期许未来在社会法领域能有更好的统一法律适用的情况。在参会嘉宾自由发言环节,武汉海事法院钟莉副院长提出,作为地方法院对裁判统一问题深有体会,并从审判工作实际出发对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上下级法院的交流、法官的职业培训等多种机制发表了看法。北京金台(武汉)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海高度肯定课题对实务的重要贡献,从律师职业的角度分析了民众的公平感从何而来、如何提高等问题,主张成文法体制下应通过加强案例指导来统一法律适用。在会议总结环节,评议专家组组长、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再次表示此次研究的课题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司法公正也与民众的感受息息相关;此次课题研究的难度也极高,所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姜主任强调,作为最高法的课题,研究必须站在最高法的角度看问题,要有高站位、高水平、高标准,不仅要在宏观上解决要不要统一裁判的问题,也要解决具体机制的问题;不仅要解决理论上的问题,也要解决实务中的问题。在会议的最后,姜主任也表达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信任以及对最终研究成果的期待。责任编辑:法评媒、主编:秦前松
新华社天津8月15日电(记者张宇琪 李鲲)日前,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两名学生的硕士论文雷同引发热议,两所大学调查后认定二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天津大学撤销该校学生所获硕士学位,并收回相应学位证书,厦门大学撤回该校学生硕士学位论文,注销其硕士学位证书。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尽管教育部门和高校对“论文代写、买卖”现象始终保持“铁腕整治”的态势,但仍有不少“论文枪手”藏身网络平台,个别毕业生又企图蒙混过关,“论文代写、买卖”现象禁而不绝。一篇论文开价7500元 号称“硕博团队保质量”据了解,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两位同学硕士毕业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构等多处雷同或高度相似。经天津大学调查认定,该校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由他人代写的事实;经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调查核实,认定该校学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中存在买卖论文的学术作假,构成学术不端行为。那么,毕业论文买卖市场到底有什么秘密?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国内某电商平台,搜索输入“论文代写”后,平台提示无相关搜索结果,但将搜索关键词改为“毕业论文”后,记者有了新发现。有的商家介绍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文中”“毕业选我,助你无忧”“详情撩我”,对于服务内容却未做详细介绍。点进某商家的客服,记者询问其是否能接“毕业论文代写”,对方立马亮明身份,“请问需要代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呢?可以回复选项,A为专科毕业论文,B为本科毕业论文,C为硕士论文,D为发表的期刊论文。”看记者犹豫不决,商家发来了近期一些人购买毕业论文的记录截图,表示可代写涵盖本硕不同专业的论文。截图显示,有人在该平台购买的论文涉及“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表面工程技术”“航空制造”等专业方向。记者询问如果要求代写一篇3万字重复率5%以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硕士论文,再加上五千字开题报告“什么价”,商家报价7500元。“写作老师都是有七八年写作经验的硕博团队老师,质量上可以严格把关。”客服解释道。 “代写商家”鱼龙混杂 “跑路”快甚至暗藏诈骗花钱买的毕业论文靠谱吗?有商家表示,线上开店要给平台交保证金,平台作为第三方监督交易过程,“没问题您再签收,安全有保障。”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代写枪手”资质无保障,“代写论文”基本靠复制粘贴,“代写商家”也是鱼龙混杂。某大学金融专业硕士毕业生郑理(化名)是有五六年经验的“代写枪手”,他表示可代写文学、经济类大部分论文。他透露说,有的“代写枪手”为拓宽接单渠道,会对接多个“论文代写”中介,如遇相似论文选题,可能会将论文文字简单调整后多头售卖,这样操作基本当年不会被查重发现,但如过后这些论文同时被放在一些论文平台上,就可能被发现问题。另外,“代写商家”鱼龙混杂,很多交稿慢、“跑路”快。郑理向记者透露,来找他“代写论文”的不少学生被电商平台上的“代写商家”骗过。不少商家收取30%或者一半“代写论文”钱款作为预付款,通常数额超千元。“‘跑路’的‘代写商家’不少,有的店铺只存在一个毕业季,骗钱关了之后‘换个马甲’再来。”郑理告诉记者。去年本科毕业的学生刘彤(化名)告诉记者,她曾找到一家“代写商家”,还没见到完整初稿就被忽悠付了一半预付款,“老师催我交稿,但‘代写商家’经常不接电话,几度要求加钱。”不少学生在与“代写商家”交易后,会不经意泄露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等个人信息,若商家与学生不和,撕破脸后会采取恐吓威胁手段。刘彤后来与“代写商家”起了冲突,刘彤说:“对方扬言只能改到这个程度,还威胁我说要把论文贴到学院门口,让学院老师都知道我找人代写,没办法,我只能自认倒霉。”有的“论文代写”商家背后甚至暗藏诈骗。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曾摧毁了一个“代写代发论文”诈骗团伙,涉案金额高达600余万元。据泰州市公安局披露的信息,12名犯罪嫌疑人中,10人为初中文化,2人为高中文化,只不过掌握了一些代写、代发论文的“套路”和“专业术语”。专家:完善监管措施 加强学术规范专家表示,寻找“枪手”代写、代发论文,不仅有违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而且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寻找“商家”,极易落入诈骗陷阱,得不偿失,为进一步杜绝“论文买卖”“论文代写”等现象的发生,专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论文代写、买卖”等现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程同顺表示,各类网络电商平台对于“论文代写、期刊代发”等商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各类“代写商家”藏匿其中,学生极易获取渠道,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措施,加大对这些商家的监管,不给此类商家提供生存土壤。二是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学术规范。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学生论文雷同却通过导师关、答辩关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切实负起责任。“有的导师可能没有和硕士共同进行研究,或者没有参与研究过程并指导学生,导师无力判断是否抄袭。杜绝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抄袭、造假,提高论文质量,学校必须发挥好导师的引导作用。”熊丙奇说。熊丙奇认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师制,明晰导师权责,提高导师的教育荣誉与学术尊严意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学生应加强自律,对学术心存敬畏。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欧阳爱辉表示,学生通过文字游戏减少复制比,或寻求“论文代写”,已经背离毕业论文写作初衷。程同顺认为,根本来说,学生需要加强自律,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良好学风。专家还建议对学生找人“代写论文”和“论文大面积抄袭”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曾江 通讯员 刘茵琪)3月23日,由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闵春雷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研究”在吉林大学举行开题论证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重大会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董汉良表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研究”是闵春雷教授,及其作为学科带头人所领衔的学术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领域。这一课题的成功立项和日后的学术研究,对于吉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法学学科体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该课题旨在探究符合我国诉讼实际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回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在程序与证据的融贯互动中,总结概括出多元程序背景中,服务于事实认定的证据规则及证明规则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课题将围绕原理论、事实论、证据论、证明论、融贯论等问题开展研究,预期在发现凝练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吉林大学将对重大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全面、有力的支持,社会科学处要加强重大项目的管理、沟通和协调服务工作,切实为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确保项目能够按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首席专家闵春雷是吉林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科带头人、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法学院“法正”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法学》杂志社副主编。多年来闵春雷教授提出了众多新颖的学术观点,在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董汉良参加开题论证会。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主持开题论证会。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据闵春雷介绍,我国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的初创阶段(1949—1994),着重于对客观真实的追求与探讨,形成了以“证据三性理论”为核心的证据学研究框架,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第二个阶段是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的转型阶段(1995—2009)。围绕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庭审模式向控辩式方向迈进,使得证据的取得、提出与审查方式开始逐步受到重视;与此相适应,在理论研究上体现为借鉴英美法系的证据理论,力图明确自身的研究对象,实现由“证据学”到“证据法学”的转变。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2010—2018)。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是理论更加关注实践,关注中国问题的发现和分析,力图对证据法的立法和完善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引。项目评审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龙宗智发言。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项目首席专家、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闵春雷作开题报告。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据了解,该项目将主要研究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的基本原理、事实范畴、证据规则、证明规则及其程序运行空间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课题设定五个子课题:子课题之一: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原理论。本子课题拟解决的是中国特色刑事证据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前提问题,同时亦是刑事证据制度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我国刑事证据法的性质与功能、刑事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及证据法之基本原则等问题,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和回答是后续课题研究的必要基础。本课题力图通过刑事证据法的性质与功能、刑事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及证据法之基本原则等原理性问题的研究,明确学科属性、确立基本原则、彰显刑事证据法学的学术品格,为下一步研究奠定良好开端。子课题之二: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事实论。事实问题是证据法的根基性问题,是诸如“证据”“证明对象”“证明责任”等证据法学核心范畴的前提性概念。对于事实的科学解读,直接关涉证据法学核心范畴的解释、圈定,关涉刑事证据规则和证明规则的具体设置。子课题之三: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证据论。证据是通向案件事实的唯一桥梁。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将案件材料转化为定案根据,须依靠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审查判断;在探究大陆法系证据能力与证明力两大范畴和英美法系可采性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理论模型,将证据资格和证明力作为适用于我国刑事证据的理论分析工具。子课题之四: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证明论。证明是诉讼程序中裁判事实形成的基础,是连接证据与事实的纽带。应从证明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出发,总结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刑事证明规则体系。只有从证明活动的内在要素出发提炼证明理论和规则,才有可能凸显、提升刑事证据法的理论品格,以使其区别于其他诉讼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本子课题拟反思印证证明模式的弊端,探究法官自由心证的事实基础和程序保障,为实现我国司法证明模式由印证到自由心证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子课题之五: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融贯论。事实、证据及证明的发现及运用均植根于诉讼程序之中,彼此相互制约和影响,形成证据与程序的融贯互动。较刑事普通程序而言,刑事特别程序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与目的性,与之相应,在刑事证据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亟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以更好实现程序与证据的深度融贯。开题论证会现场。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与会人员合影。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闵春雷表示,如何在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历史传承与现实状况、基础理论与实践运行的互动中来总结提炼出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无疑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如何基于中国自身的实践,在刑事诉讼的事实认定过程中总结概括出作为一种解释工具的理论模型,在证据法学的研究中做出中国自己的理论贡献,以及如何实现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中基础理论、事实认定、证据法则和程序空间的有效联系与衔接,从而实现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此外,课题组还尝试在对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的总结和凝练、证据理论模型的提炼与创新、证据制度与诉讼程序的融贯互动等方面取得理论创新和突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评审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龙宗智表示,“中国特色”如何体现、“理论体系”如何建构是本课题所应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建议在合理界定子课题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课题板块体系进行调整;二是通过提炼学术概念品牌、深耕中国特色问题等方式,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强化二者关系。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熊秋红认为,基础理论研究、体系性研究是本课题的最大特点,应对“证据理论体系”“刑事证据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的核心含义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明确研究所指向的是“广义证据学”,还是“狭义证据学”,只有明确“中国特色刑事证据理论体系”中之核心“证据理论”内涵与外延,才能在项目执行中凝练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最终研究成果才利于体系性的形成。专家组成员、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周长军教授建议,课题组应探讨如何实现证据理论建构与程序理论建构间的融贯性,研究如何实现事实理论建构与实体理论建构间的融贯性。课题关注基本理论的同时,应注重理论对中国实践问题的解决与回应,使课题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此外还要合理界分“中国特色”的应然设计与实然提炼,课题研究应关注中国特色,呼应“新时代”的特殊需求。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王进喜认为,应明确证据法的“中国特色”的“特色内容”。例如,我国证据法为何重视实物证据,科学证据是否有纳入证据法讨论的必要等问题。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栗峥教授建议,“中国特色”是在倡导学术理论中的中国方案,建议课题组尽早提出具有标识性的中国概念、学术概念。课题研究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强化二者关系。尽早确定课题体系内容,以统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吉林省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刘艳华、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郑军男,以及课题组成员和部分吉林大学法学院师生参加会议。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主持开题论证会。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徐州 曾江 刘茵琪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