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2018年已经过去5个月了,全国各大院校的招生录取名单也陆续公布啦!很遗憾,自己今年依旧没能成为一名法学博士。虽说大部分是由成功人士来传递备考经验与方法,但是作为“失败者”的我格外另类,每年都会站出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备考经验,而且还有不少人去围观、点赞!也许在法学考博的路上成功的路千千万,而失败的路往往有限,所以当后来者了解这些失败的道路之后就能够顺利的抵达彼岸吧!继2017年分享多篇法学备考文章之后,2018年我再来分享过去一年自己的见闻与感悟,也许对大家更有用。首先,简单的梳理一下自己的背景,二本省重点院校法学本科,二本普通院校法学研究生,仅发表两篇普通论文,英语成绩中等偏上,知识面广,信息灵通。以上是我对自己的简单概括。其次,简单告知一下2018年度的报考情况,最初拟报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所院校的刑法学博士,但是后来限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推荐信需要教授职称的人写才行,而反观自己刑法专业的老师,没有教授,只有副教授,如欲教授,要么找其他专业的老师,要么找其他学校的老师,也许因为自知自我实力,也许太懒,就没有便捷找到写的教授,于是也没有报名。因此2018年度仅报名了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其中北京大学仅获得参加英语考试的机会,材料审核直接给予未通过,如2017年一样无缘复试。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复习,一门专业课挂了(这个真的有点惭愧),无缘复试。最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备考误区,关于备考建议及更多精彩内容将专文讲述。备考误区一:没有联系导师法学考博跟大部分专业的博士一样,与其说是去学习与巩固基本学术常识,不如说是与导师合作开展研究。而开展合作研究的基础在于相互了解与认可,这也是联系导师的意义所在之一。另外当前大部分导师一年只能带一名博士生,而每年的考生无数,且大家的实力基本相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的选择要么是按照联系的先后排队,要么是关系的远近排队,而作为外校考生,你与导师之间的基本上没有联系,你认识他,他不认识你,在招生的过程中怎么让他录取你。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归纳出联系导师的意义有三:一是表明自己备考的决心与信心;二是让导师了解你,并针对性的给出部分建议;三是这也是相互认可的过程。很多人的报考仅凭导师的名声,而没有关注导师的性格与研究兴趣点,这样即便自己考上了可能走上的并不是康庄大道,而是满路荆棘,这也可以从部分导师与学生关系不佳中看出。作为外校学生,特别是非名校学生,主动联系导师是你博士备考必须经过的一个程序。当然我们也反对那种死缠烂打似的联系导师的情况,应该尊重懂导师的意愿,相信导师,且不可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无用的联络上。如某考生整天蹲守在导师办公室门前,吓得导师一周没有进办公室。备考误区二:轻视英语无论是申请考核制,还是普通的考试制,英语始终是法学备考中的拦路虎,很多人因此葬送宝贵机会。在申请考核制下,一定的英语成绩是申请的条件之一,如清华大学法学院2017年的英语六级520分以上,2018年的500分以上(部分专业520分以上),北京大学法学院的500分以上都成为很多考生无缘报名的拦路虎,所以建议大家务必高度重视自己的英语学习,一定要首先查阅自己目标院校的英语报名要求。在普通考试制下,很多考生的复习方法有误,把握不住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英语备考如无头苍蝇一样,胡乱复习,重复刚学习英语的复习方法,收效甚微,最终达不到英语几个分数线。备考误区三:没有代表作作为一名准备读博之人,竟然不知道何谓研究,如何研究,更别说如何写论文,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啊。特别是从普通院校出来的学生,论文就是你的敲门砖,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你是否有进入复试的机会,决定一个导师是否要你,因此大家务必及时发表2-5篇学术论文。一则表明自己热爱学术研究,善于写作,乐于写作;二则表明自己的研究兴趣点,让导师真正的懂你;三则这就是你的名片,见到陌生人都要先递上名片,别人才会决定是否与你交流。备考误区四:专业基础知识备考不扎实在上文个人自我介绍中我已经提到自己的专业课今年有一门挂科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每年的法学考博真题都是非常基础的考题,特别是对于非自我研究重点的学科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发现部分考生过于注重追踪前言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导师最近正在研究什么?等到面对基本学术常识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是不正确的备考思路。专业基础知识永远是你前进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你将寸步难行。而在复试现场,往往抽到的考题也是基础考题,很多落榜考生都是在这方面吃亏,大意失荆州。这个问题也反映出当前法学博士备考的信息不对称,即大部分考生不知道考试什么?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更多的停留在猜测上。以上是自己的简单分析与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自从考上博士之后,就经常有人来问我关于考博的问题,以前都是单一回复的,但感觉这样回复有很大的弊端,一来是每次回复都要浪费大量的精力来打字;二是可能因为一时想不起而产生遗漏。因而觉得可以写个稿子,将我自己的经验合盘拖出,也方便大家交流。总体来说,我的这篇经验贴将围绕以下5个问题展开:一是是否要考博;二是如何选学校和导师;三是如何联系导师;四是如何准备材料;五是如何应对考试。一、是否要考博(一)想好自己要不要考博?博士学位是目前中国体制下最高的学位了,很多人因为一时兴起,或者是逞强,觉得自己要很牛逼,然后就考博了。特别是对于法学这个吃学历的专业,觉得有博士学位后会轻松很多,因而一股脑子的考。对此,我劝大家在考博之前将这个问题彻底想清楚(时间的话,硕士应该在研二上学期之前彻底想明白)。总的原则是:本科硕士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上,就上;博士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上,就最好别上。博士的好处坏处如下:好处:我个人感觉而言,觉得考博的好处就是,你毕业后有一个更高的学历,选择性会大一些,比如教职一般都要求博士。除此之外,别无优势。坏处:1、穷。目前除少数有钱的高校外,大部分的法学博士都很穷逼,学校的补助基本维持在2万左右,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万5,说实话,就这点钱,你可能还要自己接外活才能养活自己。而你的同学、朋友都是老婆孩子热坑头,这会在你博士期间明显的体现出来,关键是你可能不仅读书期间穷,你以后挣钱挣得也可能比没读博的同学少。毕竟,学术是有钱孩子才能搞得,穷孩子只能把学术当做一只饭碗,你的心理还有很多的折磨。2、累。现在国内对于法学博士的毕业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高校的博士毕业都要求一篇法学类CSSCI,老实说,如果你不是天纵奇才或者背景深厚,想自己搞篇法C,少几分之一的阳寿是肯定的,有可能命少了,文章还是搞不出来。而且,法C搞出来以后,你还得搞一篇博士论文,很多博士头发少,是有原因的。(二)想好考博后,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好后要考博之后,你接下来马上要做三件事情:1、多看书,多看书、多看书,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2、搞好英语,掌握第二外语。搞好英语这不用多说了,有很多牛逼人物,语言不行,法学也搞得很666,但你最好不要抱这样的幻想,因为,这样的牛逼人物是凤毛麟角的,如果它外语好的话,可能会更牛逼,上限更高。况且现在好的学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了,而外语就是最基本的条件。有人会问,我英语要搞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雅思6.5;托福100;6级530;达到其中的一项标准,这样是比较稳的。比如清北都是要求雅思6.5,而对于托福和六级成绩,他们可能是有浮动的,如果你达到这个标准,基本上就不怕了,当然像对外经贸那种对语言要求奇高的学校,你就要事先好好看看他们的条件了。也有人会问,我第二外语学什么。现在第二外语基本选择就是德语、法语、日语,而他们的现状是:第一:德派在中国法学界可谓是一骑绝尘。特别是民法学界,牛逼的新生代都基本是德语语系中出来的,刑法学界也基本差不多,但还有很多老一辈的日系大佬。如张明楷老师。第二:日语最快能用。日语因为和中国属于东亚语系,学起来,能很快的看,但是越学越难,而且冷不丁就把意思看反了。第三:法语性价比高。因为法学界会法语的不多,而法国法很强。目前法语厉害的老师好像是人大的石佳友,法大的施鹏鹏。(欢迎补充)(三)发文章文章的作用大概就是三个:一是让老师知道你很牛逼;二是让你自己变得牛逼;三是弥补语言的不足。如中央财经就规定六级没达标准的话,有三篇普刊也可以。文章的重要性,相信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不多说了。二、选学校和导师(一)选学校其实大家都读硕士了,要考博了,对于法学哪些学校牛逼,应该已经很清楚了。我再说,也是属于多说,但是怕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我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吧。!!!声明: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母校荣誉感,我只代表自己的观点。1、全国性法学牛逼高校能上全国性法学牛逼的高校的只有传统的五院四系和一些后起的富得流油的985高校。(1)五院四系近年来五院中,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最厉害的应该是西南政法,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是中国政法在五院中一枝独秀了。西政、华政和中南财经政法整体实力可以说差异不大了。如果你想在西南、两广发展,建议考西南政法,那边目前还是西政的势力更强。如果你要在华东地区,就选华政吧。中南财经政法属于211,这是西政和华政不具备的优势。西北政法近年来有点窝火。大家都懂,不评论。四系的排名也是比较清楚的。北大人大最强,接下来武大,再接下来吉大。(2)富得流油的985高校法学可以说是最容易办的专业。几间教室、买几本书,请一些老师老师就可以办起来了,所以,关键就是在请大牛老师上了。但全国这么多985中间,可以说很牛的高校基本上,就是这么几所了。清华大学。不用说,有钱牛逼,关键是清华不止有钱还有眼光和牌子。短短20余年,就办起来了法学院,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清华北大人大是法学的真三强,而且,这个格局,在未来也很难改变。其他还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欢迎补充)(3)中国社科院这个应该不需要解释,毕竟专门干这一行的。2、区域性强校区域性强校指的是在本区域内比较有影响力的高校。这一块主要是以一些985和211为主。如上海有:上海财经大学;江苏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东有: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重庆有:重庆大学;云南有:云南大学;甘肃有: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3、专业强校这一块主要是一些特别的专业。如海商法等,这一块貌似是大连海事和上海海事,具体我也不是很确定,欢迎补充。强调一点:只有时间不冲突,博士是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学校的。(二)选导师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可以说选个好老师,你的博士生涯会轻松很多很多。学校和导师的选择属于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个人觉得选导师大致按照大咖、对学生好、自己崇拜这个顺序来。前提是你自己要估计好自己的分量,至少自认为有希望被老师选上。否则,你还是选个能要你的老师比较重要。不用管他好不好。大咖的话不用说,大家都懂。行政法姜明安、韩大元、马怀德,刑法陈兴良、张明楷、等等老师肯定都算。衡量是不是大咖主要看三个方面:一、学术地位;二、行政职务,主要看是不是校长、院长、处长等等,三、是不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者责编。跟大咖的好处是未来导师随便给你点甜头,就够你能快活很多年了。具体大家应该都懂。大咖选不上,你就选个对学生好的老师。实在都选不上,没办法了,你就选你崇拜的吧。至少以后找偶像签名会方便一些。三、如何联系导师确定好老师后,你就联系老师吧。(一)要不要联系导师有人会问要不要联系老师,我的答案是:绝对要!因为你老师都不知道你,你怎么考?先不说你水平怎么样,至少你连诚意都不够呀。(二)如何联系老师推荐用邮件。邮件可以写的长一些,还可以用福建把成果附带上,老师看起来也方便很多。(三)邮件如何写基本的套路是先赞扬老师,然后写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果,再表达仰慕之情,最后写自己想考博士。另外,邮件该有的格式和署名和注意。四、准备材料准备材料,你们就看学校的招生简章中要什么材料,你就对号入座就好。一一贮备好,一定要符合标准。其中专家推荐信的话,个人建议找推荐专家的原则:一是可信度高;二是学术能力强;三是和你报考老师的关系要不错,可以看看你报考导师的渊源之类的。五、准备考试(一)笔试还是那句话:多看书、多看书,你不看书,没本事,真的神仙都帮不不了,除非你有个好爹娘。你的实力是根本,其他的只是术。具体来说,就是看你报考学院导师组的老师的成名作和近期的论文,这个要好好看,知道他们的观点,写出自己的见解。你自己本专业有影响力的著作,也要看。知道里面的观点。(二)面试1、材料。要能把证明你能力的一切材料都带上。面试一般就是几十分钟,老师们只能根据你平时的材料来看你。特别是你获奖证明、平时成绩以及发表的论文,统统准备好。事先问好有几个老师,要为自己和每位老师都准备一份。2、心态。要有自信。有可能面试的老师,是你平时崇拜的偶像,学界大牛,你看到他们紧张是很正常的,但你一定要自信。你要相信,再大牛也是人。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自信,你本来是错的话,如果你一直自信,老师们说不定以为你研究过这个问题了,就相信你了。毕竟法学是人文学科。3、答题过程。这个没好说的,知道就直接回答,技巧就是显得自己有水平一点,可以表现出自己看的书比较多。不知道的,就往尚未概念或者自己比较了解的相关制度扯。实在不知道,就态度诚恳一点,表示自己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之前我们一直都说的是法学硕士,今天来讨论下法学博士如何备考。我国的博土生制度都较严苛,本着”宁缺毋滥,人才至上“的精神,都是严把质量关,严进严出,精雕细磨。给祖国各条战线输送了不少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考法律博士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报名条件(一)德才兼备,奉公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已有硕士或研究生学历。(三)年龄定在最高不过45岁,委培生适当顺延。(四)有两位或专业相关的教授书信推荐函。(五)体检表。(六)考法学博士须有硕土及以上学位,有著书立说,有科研论文,知名刊物,在专业领城取得一定成就的!(七)同等学力,本科生也可报考,但也有条件要求。专业相关经历一般六年或六年以上。专业考试达标且有教授证明。另一方面,获得过部级、省级科研成果奖,在名刊上发表过论文,学术研究等。招生单位若有其他要求,以具体情况而定。推荐书籍无论对于博士,还是硕士也好,有哪些书籍可以提升人的法学专业素养,有以下推荐:国内有:民法通则,物权法,侵权法,合同法,道路交通法,劳动法,继承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理论书有:《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国外有:《西方法律思想史》和《西方法律制度史》等,《法理学一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西方哲学史一从古希腊到20世纪》。心理准备备考法学博士前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切记不要盲目跟风和攀比,博士不是一种光环,而是自己对未来的一种选择。真正成功的人生不是用金钱衡量的,而是在自己的兴趣点与事业之间的结合。法学博士终究是一种学历教育,不过只是处于学历金字塔中的顶端。正确的心态不但对我们做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决定了我们做事效率的高低。在这一点上,对于博士生做研究也同样适用。那么博士生如何保持一个好心态呢?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博士必须具备“低期望高标准的科研态度”生活中究竟有没有诗和远方,主观认识是关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博士只是一个科研的入门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抱着积淀的心态:低期望,即使在研究领域内很难写出好的文章也不要心理落差过大,更不要灰心丧气于暂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高标准,在预期目标未达成的情况下,降低标准也是一种折中,收获的是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扎实基础,以求厚积薄发。但愿博士生遍地开花,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笔者刷新闻时看到了“中山大学校长建议扩大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新闻,考虑到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最近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要不要考博士,我把建议他们读博士的四个理由放在这。第一,读博士往往是你跻身名校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数量上讲,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不足60万人,已经属于社会精品,不过总有不甘人后者,极欲投身名校的怀抱,意图打响跨越社会阶层的翻身仗。不过按笔者的亲身经历,除了能发光,名校并不能当饭吃,至少不能保证你一直吃好饭,有时候甚至只是皇帝的新衣;而且你即使进入了名校读博士,根据“中关村学术的鄙视链”序列,你在人北清本科的眼中,也是内外有别。当然,庸俗地讲,校友资源确实也非常重要,君不见重要公开场合的私下场合,攀校友也是打开局面或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内法科名校,一定绕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院四系”,详者,自行度娘之,不过斗转星移,格局也重新洗了牌,虽尚不敢全盘认同目前国内各色法科教育的排行榜,不过作为参考,人北清已长期盘踞法科三甲的位置,其他五院四系及社科院法学所等,也数名流。明理楼—清华法学院所在地第二,起点高,学而优则仕概率加大。社会上博士属稀缺资源,体制内中更是如此,前段时间出现的陕西90后女博士副县长,更是刷爆了网络,应该说选拔高学历优秀分子进入体制进行培养,为国、为党、为人民服务已不鲜见,从已经提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王老师,到央行的周行长,财政部的前楼部长,年轻时都是著名学者。政法系统内这一规律也是屡试不爽,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司法部的现任官员中,都有前优秀学者的身影,近年国家出台了法学老师和法学实务部门互聘的“双千”计划,在制度层面上确立这样的安排。从逻辑上讲,学者型官员确实具备很多常人不具备的素质,要知道写出一篇好的法学博士论文,不说头悬梁、锥刺股,但是掉头发,变油腻,那是必经之路,经过苦熬心血锻炼出的框架性思考能力和纵深性写作能力,但凡是个爱才之人,都忍不住为我所用。所以,请记住一句片面的话,“笔杆子”就是和平年代的“枪杆子”。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双千计划第三,法学家在法律界深藏功与名。读过梅里曼《大陆法系》一书同学们可能知道,大陆法系国家内法学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甚至认为法学家为大陆法系中真正的主角,这样的观点未免偏激,但具有提示意义。从法律运行的维度看,立法上法学家是直接的参与者,由全国人大审查的法律案(可理解为用于审议的法律条文初稿)在组建起草班子时,都会有法学家的身影,我们看到2017年颁行的《民法总则》,大量采用了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社科院法学所牵头的”专家意见稿“的部分内容。司法和执法上,法学家的见解和释义有时可以成为判决的依据,2016年全国优秀法律文书评选活动中,南京玄武区法院一份获奖判决点名道姓援引学者观点。如果你认为法学老师就这点能耐,那就错了。一般来讲高校并不反对老师兼职律师,原来高校甚至会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后改制脱钩(优秀者如人大的地石所,中国政法的法大所等等)。高校老师做律师成功者,往往接的也是大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小案子费的劲儿不如稳当地教教书讲讲课来得快。既是名师也是大状者,不乏少数。最后,博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生活节奏松紧可控。聊点小确幸的,大学老师不坐班,如果没有行政职务,和教务商量好后,可将教学课程排到集中几天,其余时间趴窝慎独,外出营生,没人管你,再加上两个寒暑大假,对家庭来讲,可谓福音。
本文首先剧透一下法学考博、法学博士的相关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法学博士指狭义上的法学博士。全国法学本科培养院所共有654所。全国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时为26所,现在应该为30-40所,每年招收法学博士后200-500人。全国法学博士培养单位近100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54个,其中华东地区16个,华北地区15个,华中地区8个,西南地区6个,东北地区4个,华南地区3个,西北地区2个。全国在世的法学博士生导师1500余人,2020年招收法学博士的博导1200余人。本年度不招收法学博士的原因主要有已退休或者即将退休、博士招生名额有限、所带博士多人延期毕业、刚被评为博导以及其他原因。全国在读法学博士5000余人,2019年度招收法学博士1600余人。全国所有法学二级学科均招收法学博士,主要为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知识产权法、比较法学以及法社会学、体育法等等。单年度招收法学博士最多的导师一年招收4-6名法学博士。每年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50-100人,招收非少干定向就业的全日制法学博士50-100人,招收定向就业的非全日制法学博士15-30人。当前保留普通考试制的院校40多所,但是采用该种方式招收的总人数才500多人,大部分院校维持几个人的招生名额。当前每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法学博士近100人。当前单年度法学博士招生人数最多的10所院校为: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前每年招收的法学博士一大半来自知名院校,特别有名的那几所院校只有个别专业每年录取普通院校的学生。当前单年度参与法学博士报名的人数维持在7000-10000人,每年的复试名额为2000-2600名,真正参与法学考博复试的人数为1800-2200人。当前单年度由于英语成绩不达标而无缘法学博士的人数300-1000人。当前单年度正常毕业的法学博士人数为600-900人,延期毕业的人数为400-800人,无法毕业的人数为几十人。当前法学博士的培养年限为3-8年,其中4-5年毕业的人数最多。当前每年新入职全国各大法学院的应届法学博士为500-800人。最近几年毕业的法学博士平均年龄30多岁,最近3年入校的法学博士近一半的人毕业时将接近30岁,不到30岁。在读博士未婚的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上而言,读博前结婚以及读博期间结婚的人数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部分在读博士扣除学费后每个月的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奖学金平分到各月)。在剧透完上述我们可以想到的部分数据之后,本文想简单地分享一下博士院校、导师的选择问题。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对博士院校、导师的选择上存在不少的误解,其以为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因此错误地得出自己可以设定一些条件去遴选院校与导师。本文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在院校、导师的选择上我们只有2个选择。一是要么你明确告诉我们你选择的1-3所院校,1-3个博导,然后我们再去考察你是否符合该院校的报名条件,当年的竞争情况,该博导今年是否对外招收博士,竞争难度有多大。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表明你对考博院校、导师已经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你最多设置1-2个限定条件,最多不能超过2个限定条件,不然很可能无院校、无博导供你选择。这种选择适用于你对考博基本上一无所知的状态,而且自己还没有做考博比做的信息收集与筛选工作。可能部分学友对第二选择很困惑,为啥只能设置1-2个限定条件呢?不能更多吗?这是我们在咨询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其虽然没有设定条件,但是其问题本身就包含多个限定条件。因为基于当前的教学培养来看,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学术兴趣点都会落到具体的某单一学科上,甚至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有限的单一学科知识,例如刑法、民法、刑诉、民诉等,对于更广阔的法学学科其实是很畏惧的,更别说一些新兴的学科、交叉学科了。而我们知道现在虽然有54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但是具体到二级学科博士点时数量就少了很多,例如刑法不到30个,此时如果你再设定一个条件,如上海高校,那么只有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2个院校供你选择了,这样不就回到了第一个选择上了。可能在部分学科、部分院校上你可以设置多余2个限定条件,但是在绝大多数学科上你只能设置1-2个,这样遴选下来的结果就是只有1-3所院校。而且此时我们还没有考虑你自身的实际情况,很可能你不符合这些院校的报名条件、竞争优势。综上,我们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法学学科的范围内,大家咨询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假问题,与你自己的考博无关。切记你是想寻求自我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去化解一个普遍性问题,也不是像本文一样去研究法学考博、法学博士的整体现状,那么何不在咨询之前首先介绍清楚你的基本情况以及问题的大背景呢?作为一名普通院校的学生,不要急着去要考博复试真题,很多时候我们走不到复试这一步的。
硕博通老师已经开始上班了,今年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正常招生,很多法律口的学员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问我法学在职博士的一些问题,今天我汇总成表,给同样有需求的学员们看看吧。问:法学博士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答1、法律顾问法律顾问是我国目前法学专业毕业人数最为集中的一个行业,也是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的行业,目前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法律咨询部门。2、律师师这个行业现在比较热门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其就业岗位是越来越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一直是年轻的毕业生们的理想选择,且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然除了以上两个行业之外,法学在职博士毕业后还可以从事国家及地方行政机关、公检法、高校及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公司)等。总之法学专业目前社会就业数据来看,其前景是相当可观的。问:2020年还有国内还招法学博士吗?答: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高级研修班意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进修机会并结合社科院战略研究优势,旨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也为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性人才制定本课程。所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值得在职人士报考。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由我校资深教授、博导授课,聘请校内外著名高级律师、法学专家 做专题讲座;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的设计完全是按照全日制法学博士课程,在确保科学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新颖性与前沿性。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已有知识结构。内容丰富的学习安排除课堂授课外,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学员提供参加课题研究或学术活动的机会。问:2020年攻读法学在职博士对自身工作会有影响吗?答:法学在职博士面授班是利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进行授课,完全不会耽误学生的上班时间,而且正好合理的利用在职人士的空闲时间,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实,学到专业,权威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在职法学博士目前主要招生院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费是118000元,上课地点在北京,学习时间为2.5年,是免试入学。招生对象除法学相关专业在职人士外,还扩大了招生范围。具体如下情况:1、律师事务所担任高级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2年以上。2、在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3年以上。3、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2年以上。问:在职法学博士适合什么人报读?答: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律师事务所担任高级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2年以上。3、在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3年以上。4、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2年以上。问:在职法学博士考试难吗?答:报考法学在职博士需要满足本科以上学历就可报名参加课程学习,其学习时间非常灵活,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因此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员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需要参加申博考试,该考试由招生院校自主设置,难度较低,学员还可以多次参加考试,通过率更高。参加法学在职博士的博士考试需要学员满足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并且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的书面推荐意见。以上就是硕博通老师做的关于法学在职博士问题一览表,学员有针对具体学校,具体专业的学习的问题,欢迎加我百家号然后私信我输入“常见问题”会出现更多问题解答。每天分享硕士博士高等教育那些事。就在硕博通老师百家号。
马建红(法学博士)再过两个多月,备战2020年考研的学生就要上“战场”了。近年来,乘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东风,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志于法律的学习,在庞大的考研大军中,如何从中选拔出适合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全国法硕联考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模式,不仅所考的科目已经固定,就连题型也已逐步格式化、定型化。笔者对法硕联考的考题有过关注,并注意到其中一些“不变”中的“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悄然发生的,但却可能是一项考试在人才选拔标准设定方面的转折信号,那就是作为一名法硕的考生,不仅要会背书,还要具备相应的分析问题和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未来的法律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在去年的法硕联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进呈刑律分则草案折》载:‘是编修订大旨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清末修律处理外来法与本国固有法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律移植有哪些启示?”这是一道“压轴题”,以中国法制史的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落脚于对法理学中法律移植的考查,既有考核中国法制史相关制度之表,亦有考查法理学中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考点之实,既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关联与互通,也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可以说是一道“含金量”比较高的考题。学法学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清末修律”是传统法律文化终结与转型的一个重要拐点,自此以后,在立法与司法中以伦理纲常为本位、以“礼法结合”为特点的中华法系逐步走向解体,而西方近现代的法律概念、制度与学说则大量引进,并得到了广泛传播。身处这个变革时代的法律人,曾经面临着平衡本国固有法与西方外来法的两难困境,还因此而发生了影响持久且深远的“礼法之争”。这种中西方法文化的冲突,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中国传统法律中,“子孙违犯教令”罪是一条弹性很大的条款,只要子孙违背了尊长的命令,就可以构成这一罪名,从隋唐以后,各代法律都规定了这一罪条,对于违反父母、尊长意志的子孙要进行惩罚,发展到清代,清律除了规定子孙违反教令处以杖刑外,还赋予尊长以“送惩权”,即对于多次触犯父母尊长者,尊长可以直接将其呈送官府,要求将其“发遣”(清代的一种刑罚,即指将罪犯发配给驻防士兵为奴)。针对这一很有“历史感”和“民族特色”的法条,礼教派自然认为不应该废弃,因为“子孙治罪之权,全在祖父母、父母,实为教孝之盛轨”。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则不以为然,认为“违反教令出乎家庭,此全是教育上事,应别设感化院之类,以宏教育之方。此无关于刑事,不必规定于刑律中也。”在法律与道德有明确分野、父母子女尊卑长幼处平等地位的今天,“子孙违犯教令”是否为罪当然已无需讨论,而在清末大背景下就另当别论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锐意改革的法理派也不能不有所妥协,因为这种“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的“软法”,其威力实在不可小觑!退一步说,即便真如法理派所愿,“子孙违犯教令”不再入罪,那么现实生活中此种情况的改变依然还会举步维艰。在法律的演进中,我们既不能一味求新,也不能图快,而是必须采取慎重对待固有法与外来法的态度,在法律继承与法律移植中求得恰当的平衡。而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也正是法理学中的“学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看,该考题立足法史的材料,引出法理学的原理,要求考生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分析,考生的“综合能力”高下立判。这个题目的“好”,不仅仅在于它有机地融合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其所涉的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当下法治发展中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先民们曾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立法经验,创造了与华夏民族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司法智慧,如明德慎罚的法律观、完善的选官、任官制度、重视民命的慎刑观、“和为贵”的调处息讼理念等,这些被称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良法美制”,汇集成了“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是我们民族之根的一部分,作为法科学生理应对其有深切的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却以“无用”为由,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法史。联考中这类题目的设置,正可以发挥其积极的“指挥棒”的作用,督促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上的法制是怎样的,还要发掘其所蕴含的在“古今之变”背后那些恒定不变的学理,并为学理的成立提供法史证据,在用“法言法语”的思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培养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研究资质,满足社会对法硕这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道题目的设置,或许不应该赋予其过高过多的意义,不过其风向标的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考试后也许会很快忘记这道题,但其引领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思考的风尚,却有可能带来学生学风的改变。这种变化才刚刚开始,结果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漫画/陈彬
“懂法不一定懂PUA;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缺舟也渡人”我们往往对于一个博士充满尊重,认为她懂得一定也很多;而如果是个法学博士更是觉得了不起,一定对于很多罪犯案例很熟悉,一般不会成为受害者。但其实,我们都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我们只看到了她的头衔,没有看她的本身,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渴望爱,需要被帮助的女人。包丽的事情还没有过去多久,(2020年4月11日中午,她在医院去世。)如今这件事再出来,希望相关方面能够很好地调查一番吧,如果真的有这种倾向和遭遇,希望能够为她讨回公道。相关阅读链接:那个自杀的北大女生朋友发文了:真相比你知道的更可怕照例,我会先介绍一下PUA的概念,我相信很多人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所以我们再来温习一下。PUA,全称(Pick-up Artist)源于美国,字面上看,是搭讪艺术家,从简单的搭讪扩展到整个两性交往流程。但是如今被一些团伙利用来诈骗,诱使异性与之交往并欺骗异性感情,达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目的。(过程中涉及到洗脑等,对于女性的自尊有很大的损伤)现在我们来聊聊这个女法学博士的事情。我尽量选择一些重点讲述。01 相识还在攻读学业(考研复试)期间陈某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选择生下了孩子,一开始孩子很健康,但是在12岁那年,这个阳光的少年突然患上了脑膜炎。这样陈某很崩溃,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在这个时候一个人闯入了她的生活,让她看到了希望,他就是沈某,自称是神经内科方面的医学博士生。甚至说他可以救她的孩子。后来陈某的丈夫赶了过来,看到孩子的状况之后对于陈某进行批评和责备,而在陈某委屈的时候,沈某的安慰恰到好处。不过与其说是安慰,不如更多的是指责陈某丈夫的不是,让一种矛盾的种子在原本就存在陈某的心里一点点壮大起来。02 纠纷在这种催化之下,陈某选择了和丈夫离婚;至此她没有任何退路,只能依靠这个对她呵护备至的沈某。陈某也是个有家室的人,后来陈某的老婆找上门来,让两人签一份承诺书,说是会对于自己赔偿;后来陈某老婆变卦,开口索要120万,并且以此前所签订的承诺书做要挟。最终陈某和沈某两人如愿以偿得以结婚,但是结婚之后的沈某就变了,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有的时候会甜言蜜语,有的时候就会突然拉黑。并且在聊天中沈某给陈某灌输一种概念:“你是我的”而陈某也是回答“你是我的主人,老爷我都明白了,我知道错了”在两人相处期间,沈某也没有断了和前妻的联络,而且相反的是一些他打陈某的照片会发给前妻,之后前妻又再度给陈某,陈某就因为如此出现了自杀倾向。03 处理目前陈某的孩子症状还是挺严重的,而且据陈某所说已经没有钱给孩子治病。期间陈某也曾经在天台上以死相逼,最终沈某答应给30万。目前警方已经就陈某被敲诈勒索一事进行立案。相比较陈某的大动干戈,漩涡当中的陈某表现得很低调,只是表示这件事走法律程序,并且留下一句话:我只能说人心太恶了,网络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相信法律的公平、公正,事实并非你们想的那样。”缺舟:看来这件事,还有不同的方面?到底是陈某被沈某PUA,联合前妻骗钱;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情呢?看来只能等待后续了。不过作为沈某的校方,倒是态度明确,如果沈某真的被陈某指控敲诈罪名成立,那么也绝不姑息,一切按制度进行惩处。不过这和PUA的精神控制有些不同,倒是有点像双方出轨之后的情感矛盾,不过孩子毕竟是无辜的,不论如何,救孩子是最重要的。
笔者拙文《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发布后,朋友说给大家画了好一幅“考上博士走上人生巅峰”的图景,这是“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要我把博士艰苦的读书生涯和毕业的阵痛转型老实交代,看到他们寒风中拿着电脑赶赴图书馆的踽踽背影,我写了下面的文字。第一,博士科研压力大,毕业太难。看书+码字是博士阶段的主业,由于已经进入高段位,研究问题时不能还像硕士一样把问题弄清楚说明白即可,还要提出逻辑自洽且更有体系性的解决方案,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意味着你要费力地把前人相关研究都梳理清楚,也意味着你要问题导向构建你自己的观点体系,随着中国学者国际影响力日隆,语言关是不得不过的坎,不巧的是如果你研究的问题偏大陆法系的话,德语、日语甚至是拉丁文也是要啃的,有条件的话博士期间最好去国外交流一下,或访问学者,或联合培养,一来锻炼语言,二来方便查找资料。语言关是国内法学研究工作者必过的坎科研压力大是广大博士的普遍心声,好不容易码完字,就面临发表成果,但是法学期刊的发展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法学期刊的发展史又是一段江湖,有机会再说),核心期刊少(普遍认可的“16大”加上c刊30种左右),面对国内600多所法学院系,按每所院系30名专任教师估算,每年发一篇计算,这就是近2万的需求量,可以想象,教授们的文章尚无着落,遑论博士,可矛盾的是,科研成果是毕业的硬通货之一,为了发文章,可是要打破了头的。等到毕业论文答辩时,那就更是一段苦旅。客观地说,国内法学研究处在勃兴阶段,研究成果喷涌,中青年法学家们很多也都具有留学背景,厚积多年,视野开阔,在看待博士答辩时自是俯视,而随着文献资料呈几何数的增长,博士在写作时准备工作也就越多,可以想象答辩时的场景。多期因素叠加的不利后果就是毕业难,一般来讲,名校博士四年毕业是起步,延迟五至七年者,比比皆是。《中国法学》是法学顶级三大刊物之一第二,高校日渐饱和,博士就业难。博士嘛,进入高校当老师还是大多数的选择,除了国内应届毕业博士,海外的博士也纷纷选择回国发展,加上国内院校师资之间的流动,排名靠前,处于一二线城市等地理位置优越的高校就像A股市场上的壳公司,稀缺的不得了,而每年从高校离职加退休的老师又能空出多少坑呢?拥挤的需求和可怜的供给,其结果就是博士靠自己进高校的难度和90后靠自己在北京买房子一样。学过经济学的知道,提供替代品是扩大供给的有效方式,各高校们选择的替代品是什么呢?师资博士后,笔者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那我还到底是不是老师,高校给出的答复是,不一定,成为师资博士后,你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待博士后出站以后择优录取,是的,师资博士后就是你要承担高校老师的义务,但是老师的身份不能保证,要差额择优录取。没办法,博士也是市场经济。第三,成为名角之前,博士要忍受青椒阶段。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得以进入高校成为教员,但如果家底不是很厚的话,你极有可能从天之骄子变身高压人群。这些年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做了很多报道,集中指出三大压力——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这三大压力在法学教师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笔者在高校做教师的朋友经常和我抱怨,面对现在的科研强度,才知道原来写博士论文也是一件小case(这话讨打),目前高校科研指标在个人职称的评定中权重很大,说白了,你只有论文发得多,课题做得多,才能不断晋升,科研压力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除非你能放飞自我,愿意一辈子当讲师,否则只能使用更好的洗发水,默默地对着电脑码字,然后动用一切资源发文章。应当指出,法学研究者,属于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不晋升职称,《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文中说的种种利好也就与你无缘,这不是法学的特性问题,而是实践性社会科学的通病。雪上加霜的是,很多高校职称大都饱和,意味着从讲师到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名额,退一个补一个,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至于经济收入少,高校也很委屈,它们在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吃的也是财政饭,这就决定了收入是参照体制内发放的,这是硬杠杠。在顶住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同时,想赚外快,就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也许在考上博士之前探讨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是这确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太穷啦!我得考虑挣钱,挣钱就得先有工作,那么很自然的就得考虑法学博士的就业问题。这个问题从简单明了回答的角度来看,非常简单。大家可以想到的就业出路: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高校当一名法学教师、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进入期刊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考公务员、做律师、进入企业、自主创业。好像都还不错,而且不少还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例如进入高校当老师,同时兼职做律师,生活很惬意。但是当回归到客观现实,我发现,我本科普通二本,研究生双非院校,这样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我是进不了名校的,那么我可以去非名校呀。是的,如果自己考上清华北大人大法大等院校,进入省重点院校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四个学校我考不上,那么就需要调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值,进入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或者专科院校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样真的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毕竟现在研究生还是有可能进入这些院校的,没啥非得四年后博士毕业时再进入,何不选择先就业再读博。然后我又考虑了一下我的经济收入,发现现在省会城市的房价不低了,我博士毕业都30多岁了,得结婚买房,这可是一笔巨额的支出啊,普通院校的发展能够满足我的经济需求吗?好像也不能。再有就是我那时候应该不是单身了吧,我的爱人愿意跟我去一所普通的院校或者城市吗?好像也是一个巨大问题。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我关注的问题,就是父母都60多岁了,读博期间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并且接济一下父母。所以,经过思考之后,我发现如果我只是考上法学博士,在读博期间没有开拓客观的收入的话,那么四年之后我的日子可能会很惨,因此仅以进入一所普通院校并不能令我鼓起足够的勇气去考博。那么其他出路呢?好像博士后在经济上好点,缺点就是需要熬夜写论文,发核心期刊论文。还好吧。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做律师,好像与读博的关联度并不大,不能成为我努力考博的理由,因此只剩下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公务员行列。可是这能够支撑起我读博的动力来源吗?现在想想真的不如本科毕业时就进入公务员行列,经过7年多的发展,应该混的也不错了。综上,如果仅是上述出路,我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考取非清华北大人大法大等院校的博士,考博并非明智选择,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