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考生的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被两个问题所困扰,已经成为无效占用我们时间的两大时间杀手。这两个问题为:一是无效的信息确认工作。二是不符合大前提的咨询工作。无效的信息确认工作是指有考生看到我们推送了某个院系的招生信息,他自己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找到,因此就跑来问我们怎么找到的,是真的吗?对于这种问题真的很无奈,你不回复吧,他说你服务不周到,甚至可能出现日后的举报、拉黑、取关操作,如果你去一一的回复吧,哪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为他做免费的无效服务呢?收费吗?不现实。我们只能发文告知一下不要再去做这个无效的工作了。说白了,我们为啥一直在分享各种方法,包括咨询的正确方式、自我介绍的方法等等,都是在尽量减少这种费时费力的问题。不符合大前提的咨询工作是指一名考生本来不符合报名条件或者进入复试的条件,但是他不告诉你,一直在咨询复试的真题、复试的办法等等后续问题,到最后你发现他根本就不符合报名条件,或者他就是想了解一些可以检索到的信息,非得让你一对一的告诉他。本文将要呈现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考博市场上,为了防止报名人数过多以及遴选到更优秀的人才,不少院校在博士报名的准入条件上设置了一些或明或暗的规定,如果你不符合,那么很遗憾的请你放弃吧,也不需要占用别人的时间与精力,人生并非这一个选择,院校也并非这一个。其中一些条件还可以通过后续的努力获取,如考博英语可以通过努力复习,推荐大家认真研究真题提升自己的水平,以下这本书就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关注的报名限制条件,不是指诸如通过英语六级、需要教授写推荐信、需要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成绩单、博导没有招生名额等基本要求,而是指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条件。清华大学法学院:外语成绩证明复印件:考生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各种成绩证明的出具日期至纸质版报考材料截止接收之日不超过五年视为有效。(1)英语:①国家英语六级考试500分以上;②托福90分以上(IBT);③雅思(A类)6.5分以上;④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合格证书;⑤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并获得经国家教育部认证的学位。(2)小语种:学生须提供国家级语言考试(中国举办或该语言国举办)的通过证书或合格成绩单。小语种语言考试成绩需达到相当于我国英语水平考试中的六级水平。注:获得过外语专业学位的考生仍需提供上述合格的外语成绩证明。北京大学法学院:5年内取得且至入学时仍在有效期内的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有效期依外语水平证明的类型具体确定,有效期自入学年的9月1日起向前推算。例如,2020年9月1日入学的考生须提交2015年9月1日以后参加CET-6考试的成绩,或提交2018年9月1日以后参加IELTS、TOEFL考试的成绩,以此类推):(1)英语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60分以上;②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500分以上;③托福90分以上(IBT);④雅思(A类)6.5分以上;⑤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合格证书;⑥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习并获得学位,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习并获得学位的,须由招生工作小组认定。2019年之前北大法学院要求3年内取得,2020年放宽为5年内取得。天津大学法学院:未取得硕士学位的单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允许报考,法学院不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定向博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外语水平达到以下条件之一:CET-6≥430或IELTS≥6.0或TOEFL≥90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外文专业学术论文或具有相当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除英语水平证明外,申请者还需满足下述条件之一:1)入选教育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以及非法学专业硕士生(本科或研究生阶段至少有一个法学学位);2)“法学”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以及其他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校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3)世界大学排名前200或法学院排名前100的大学硕士学位的学生;4)在硕士阶段以第一作者在CSSCI法学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5)其他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学术专长的考生。仅招收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录取后须辞职且全脱产学习,并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 东南大学法学院:请务必在报名前与拟报考导师联系,经导师同意后方可报考。申请者应为全日制应届或全日制往届硕士毕业生(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其硕士学习经历原则上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为B+以上的学科3)重要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国家各部委、军工系统等下属科研院所)4)国外一流大学(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报告)对于确有特殊学术专长和突出科研能力,并于近三年内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比较突出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2)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有个人获奖证书)3)其它重要科研成果(须经院系专家小组审核确认并报研究生院审批)。非理工科学院可允许少量科研或教学单位的在职人员报考“定向就业”博士生,且录取比例不超过学院录取人数的8%。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考生除满足申请考核的基本报考条件外,还须达到以下科研成果要求:文管类考生近三年内须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在东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发表学术论文刊物参考目录所列的期刊范围内。在发表论文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研究如何写法学论文。推荐阅读如下图书: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英语条件原则上需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应获得我国大学英语六级460分以上(直接攻读博士生480分及以上);或WSK(PETS 5)合格;或英语专业八级合格;或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士及以上学位且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毕业后五年内申请攻读我院博士研究生;或雅思6.0分及以上或托福80分及以上。学术能力方面,要求对于所报考领域,具有学术热情,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潜力及学术创新能力,原则上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需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例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公开出版或参编的学术著作,主持或参与的省部级以上课题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对身高有要求。吉林大学法学院:申请考核制考生本科或硕士毕业于国内原“985高校”或“211高校”或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法学排名B以上的法学院毕业生;或者在经教育部认证的境外高校(科研院所)获得学位并有研究成果。学术能力或者学术成果突出者,不受此限。“申请考核制”的博士考生应首先征得拟报考导师的同意。山东大学法学院:申请考核制考生全日制本科毕业学校(不含独立学院)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或境外高水平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学校不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或境外高水平大学的,以及只获得硕士毕业证书或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的考生,须自201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1篇被CSSCI或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在SCI二区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发表2篇被SCI或EI(其中至少有1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或与上述学术论文要求相当的其他学术成果。其中,人文社科类论文,研究生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可将学生视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校和学位授予学校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境外高水平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校和学位授予学校不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境外高水平大学的,须自201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并被CSSCI或SSCI、SCI、EI收录,或与上述学术论文要求相当的其他学术成果。其中,人文社科类论文,研究生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的,可将学生视为第一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申请考核制考生须在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在C类以上CSSCI检索刊物或Westlaw、Lexisnexis、Heinonline三大法律数据库收录期刊公开发表法学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提供以下至少一项参加英语考试的成绩证明,并满足本条所列最低分数要求。具体包括:国际法专业:TOEFL(最低100分),雅思(最低7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最低600分);其他专业:TOEFL(最低90分)、雅思(最低6分)、国家英语六级(最低550分)。复旦大学法学院:国家英语六级考试500分以上;托福90分以上(IBT);雅思(A类)6.5分以上;国家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合格证书;或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学习并获得学位。四川大学法学院:申请考核制考生要求为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及毕业证书)或毕业2年内且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往届生。学业水平要求:(1)毕业于高水平院校;(2)硕士阶段学习成绩优良;(3)考生科研成果要求: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CSSCI论文1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本科和硕士毕业学校应当均为985高校或211高校(含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且所学专业至少一个为法学(法律)专业。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或国家司法考试或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视为所学专业为法学(法律)专业。拟攻读航空航天法、网络与信息法、知识产权法特色学科方向,具有相关交叉学科背景,且经过所报考的博士生导师认可及学院资格审查专家小组审查同意的,视为满足本项对所学专业的要求。本科或硕士学位在国外高校获得,且学位学历经过教育部认证的,视为在211以上高校获得。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本人申请,经学院资格审查专家小组审查同意,可以适当放宽申请人毕业院校和外语水平条件的限制:1.在中国法学会认定的CLSCI期刊(中国法学创新网认定的十六本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或者发表法学类论文3篇(其中至少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或者至少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或CSSCI来源集刊上发表两篇论文),或者提供其他足以证明申请人具有很高学术潜力的证明;2.在国内重要法律院系或科研机构获得正教授职称或相当的职称;3.在本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并获得全国性的重要奖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且本科就读专业在入学当年为所在省份本科第一批录取专业;已获硕士学位,硕士就读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或获得经教育部认证的境外知名大学的硕士学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培养潜质,公开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学术专著,或具有其他能体现较强科研能力和良好培养潜质的成果。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现任职于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或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或与我校“双一流”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西南政法大学:外语成绩证明复印件(考生必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英语①雅思6.5以上。②托福90分以上。③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合格证书。④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⑤不能提供有效成绩证明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该考试成绩仅当次有效)。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申请考核制考生学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国内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不含单独考试、援藏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2)毕业5年以内的往届硕士毕业生,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按2019年9月1日入学时计算)。毕业院校或专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取得国外硕士学位,并获得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报告,硕士阶段学习院校进入报考当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300名;(2)硕士就读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3)硕士就读于国内高校,且硕士专业所属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为“B”以上(含)。(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教育部最近一次学科评估结果为准)。海南大学:申请考核制考生为双一流高校、国家及部委直属科研院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全日制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前须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或已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往届毕业生(境外所获得学位须经教育部相关机构认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苏州大学:申请考核制考生在入学前须取得学术型硕士学位,且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本科和硕士阶段须就读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或高水平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表达能力,体现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就读学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3)传统优势政法院校;(4)海外著名高校(须在复试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不具备上述院校条件的考生,须提交至少1篇在CSSCI期刊独立发表8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期刊的认定以《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典》的规定为准)。以上是我们收集到的部分院系博士报名限制条件,希望对大家的报考有所帮助。
权威提示:1.本统计表未详细列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据悉该招生计划将于近日发布,全国大部分院校有该计划。2019年全国全部院校、专业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共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000人。2.根据本表我们可以发现直博生招生已经较大比例进入法学博士招生,本文仅初步统计,根据厦门大学招收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 (含硕士生、直博生)通知我们知道“厦门大学正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专业和数量,并提高直博生的相关待遇,欢迎各位推荐免试研究生积极申请我校直博生。”因此建议广大想读博的考生务必尽早考上博士,不然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参见:全国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完成十分之一根据相关公告,我们知道2019年直博生共计招收10人左右,而2020年仅浙江大学已经确定招收3人(夏令营招收),中南大学法学院仅直博生招生计划就4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直博生招生计划为2人,中山大学法学院直博生招生计划为1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推免计划中告知有直接硕博连读的名额,上海财经大学规定,全校直博生指导性计划为50名左右,各二级学院相关专业直博生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学院招生计划的20%。其他院校还未公示。这也启示我们提醒广大硕士研究生推免考生,应该关注一下直博生招生计划啦!说明:部分统计可能不全对,欢迎大家补充完善。
也许在考上博士之前探讨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是这确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太穷啦!我得考虑挣钱,挣钱就得先有工作,那么很自然的就得考虑法学博士的就业问题。这个问题从简单明了回答的角度来看,非常简单。大家可以想到的就业出路: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高校当一名法学教师、进入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进入期刊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考公务员、做律师、进入企业、自主创业。好像都还不错,而且不少还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例如进入高校当老师,同时兼职做律师,生活很惬意。但是当回归到客观现实,我发现,我本科普通二本,研究生双非院校,这样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我是进不了名校的,那么我可以去非名校呀。是的,如果自己考上清华北大人大法大等院校,进入省重点院校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四个学校我考不上,那么就需要调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值,进入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或者专科院校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样真的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毕竟现在研究生还是有可能进入这些院校的,没啥非得四年后博士毕业时再进入,何不选择先就业再读博。然后我又考虑了一下我的经济收入,发现现在省会城市的房价不低了,我博士毕业都30多岁了,得结婚买房,这可是一笔巨额的支出啊,普通院校的发展能够满足我的经济需求吗?好像也不能。再有就是我那时候应该不是单身了吧,我的爱人愿意跟我去一所普通的院校或者城市吗?好像也是一个巨大问题。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我关注的问题,就是父母都60多岁了,读博期间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并且接济一下父母。所以,经过思考之后,我发现如果我只是考上法学博士,在读博期间没有开拓客观的收入的话,那么四年之后我的日子可能会很惨,因此仅以进入一所普通院校并不能令我鼓起足够的勇气去考博。那么其他出路呢?好像博士后在经济上好点,缺点就是需要熬夜写论文,发核心期刊论文。还好吧。进入企业或者自主创业、做律师,好像与读博的关联度并不大,不能成为我努力考博的理由,因此只剩下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公务员行列。可是这能够支撑起我读博的动力来源吗?现在想想真的不如本科毕业时就进入公务员行列,经过7年多的发展,应该混的也不错了。综上,如果仅是上述出路,我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考取非清华北大人大法大等院校的博士,考博并非明智选择,大家觉得呢?
据悉,我国内地现在共有1900余名博导正从事法学博士培养工作,2020年有近1700名法学博导拟单独或者与他人合作招收法学博士。为了便于广大考生了解本专业的更多博士招生院校与导师,学术之路历时2个多月,翻阅几百上千份文件、网页,克服格式不统一、分布零散的困难,终于整理出绝大多数法学博士招生院校、招生专业与导师的下列详表。现在正值法学博士招生备考的关键时间,未经授权谨冒名代表1700余名法学博导们号召广大考生认真备考,仔细阅读相关学术前沿文献,认真开展学术研究,努力创作,加强外语学习,争取在3月份、4月份、5月份的考博初试、面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生们,辛苦了!外语学起来,论文写起来,研究计划真正搞起来。由于各个高校发布的格式不一样,因此本文的统计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协调的地方,还望见谅!怎么样?看了这么多博导招生,你是否准备考个博士?欢迎互动交流!
学法律的童鞋们看过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对Juris Doctor(以下简称JD)的中文翻译做出调整:1. Juris Doctor(以下简称JD)学位将被统一翻译为“职业法律文凭”。2.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JD属于“硕士”,而加拿大的JD属于“本科”。消息一出,那些被JD折磨得剩下半条人命的同学们这回也忍不住出来吐槽一番,自己辛辛苦苦读来的研究生瞬间降级成技校毕业生的感觉....1、“Juris Doctor”里的"Doctor”是一个博士学位头衔吗?还不得不说,一个学术头衔对一个留学生来说还真的是挺重要的,不仅影响以后的雇主对你的职业评估,还会影响你回国后享有的福利政策,毕竟,头衔里有个“Doctor”走路也带风有木有?!2、但是“Juris Doctor”里的有"Doctor”就真的是博士吗?JD在美国,严格定义来说,属于professional doctorates,准确翻译过来应该是专业型博士,在政府分类中的正式名称为“博士学位-专业实践(doctor's degree – professional practice)”。而我们观念里认为的那些博士,属于“研究型博士”,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博士学位头衔应该是JSD(Doctor of Justice Science)或者PHD。简单来说,“专业型博士”重实践,“研究性型博士”重研究。因此虽然名字里有博士,但严格来说JD属于一个硕士专业,是本科毕业之后去申读的一个学位,跟我们平时讲的法律硕士LLM是同等级别的。但通常读JD需要花是2到3年,LLM则只需要读一年,很多人就有疑问说,既然两者毕业之后都是硕士,那多花两年的时间和学费真的值得吗?我们以香港为例,看JD和LLM到底有哪些区别,那些去香港读法律的同学们又应该怎么选择专业呢?3、同样是硕士,JD比LLM多读两年值得吗?JD - Juris Doctor,是专门为没有法律背景的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法律教育的课程,所以别人在大学四年里学过的东西,你需要在这2到3年中从头学一遍,再加上硕士级别的课程,需要的时间自然会比普通法律硕士更多。课程以coursework为主,基本没有research成分,所以JD也属于硕士学位。而我们常见的LLM - Master of Laws,一般为一年制的法学硕士课程,是提供给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学生继续研修的课程。除此之外,香港法律规定,要成为香港的执照律师必须还要通过PCLL考试,而完成了JD课程的学生直接获得PCLL的入读资格,之后再实习两年就可以在香港当律师了。但是LLM毕业后无资格参加香港特有的PCLL考试,无法取得香港律师执照的,最多只能作为律师助理。这样说来,那是不是报读JD更好呢?也不是在录取条件条件上说,JD比LLM更为苛刻,而在课程安排上,JD难度和压力也会更大。从职业发展上看,如果是决心希望留港工作的而且预算足够、满足入学条件的同学,那么就可以选择JD项目,含金量更高,且发展前景更好。而对于想回内地就业的同学,则推荐选择LLM项目,因为LLM项目的时间及资金成本较低,性价比更高,在内地成为律师的前提都是要参与司法考试,且对JD学位无任何优惠政策,PCLL在内地也无法使用。
转眼之间,2018年已经过去5个月了,全国各大院校的招生录取名单也陆续公布啦!很遗憾,自己今年依旧没能成为一名法学博士。虽说大部分是由成功人士来传递备考经验与方法,但是作为“失败者”的我格外另类,每年都会站出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备考经验,而且还有不少人去围观、点赞!也许在法学考博的路上成功的路千千万,而失败的路往往有限,所以当后来者了解这些失败的道路之后就能够顺利的抵达彼岸吧!继2017年分享多篇法学备考文章之后,2018年我再来分享过去一年自己的见闻与感悟,也许对大家更有用。首先,简单的梳理一下自己的背景,二本省重点院校法学本科,二本普通院校法学研究生,仅发表两篇普通论文,英语成绩中等偏上,知识面广,信息灵通。以上是我对自己的简单概括。其次,简单告知一下2018年度的报考情况,最初拟报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所院校的刑法学博士,但是后来限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推荐信需要教授职称的人写才行,而反观自己刑法专业的老师,没有教授,只有副教授,如欲教授,要么找其他专业的老师,要么找其他学校的老师,也许因为自知自我实力,也许太懒,就没有便捷找到写的教授,于是也没有报名。因此2018年度仅报名了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其中北京大学仅获得参加英语考试的机会,材料审核直接给予未通过,如2017年一样无缘复试。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复习,一门专业课挂了(这个真的有点惭愧),无缘复试。最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备考误区,关于备考建议及更多精彩内容将专文讲述。备考误区一:没有联系导师法学考博跟大部分专业的博士一样,与其说是去学习与巩固基本学术常识,不如说是与导师合作开展研究。而开展合作研究的基础在于相互了解与认可,这也是联系导师的意义所在之一。另外当前大部分导师一年只能带一名博士生,而每年的考生无数,且大家的实力基本相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的选择要么是按照联系的先后排队,要么是关系的远近排队,而作为外校考生,你与导师之间的基本上没有联系,你认识他,他不认识你,在招生的过程中怎么让他录取你。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归纳出联系导师的意义有三:一是表明自己备考的决心与信心;二是让导师了解你,并针对性的给出部分建议;三是这也是相互认可的过程。很多人的报考仅凭导师的名声,而没有关注导师的性格与研究兴趣点,这样即便自己考上了可能走上的并不是康庄大道,而是满路荆棘,这也可以从部分导师与学生关系不佳中看出。作为外校学生,特别是非名校学生,主动联系导师是你博士备考必须经过的一个程序。当然我们也反对那种死缠烂打似的联系导师的情况,应该尊重懂导师的意愿,相信导师,且不可把过多的时间用在无用的联络上。如某考生整天蹲守在导师办公室门前,吓得导师一周没有进办公室。备考误区二:轻视英语无论是申请考核制,还是普通的考试制,英语始终是法学备考中的拦路虎,很多人因此葬送宝贵机会。在申请考核制下,一定的英语成绩是申请的条件之一,如清华大学法学院2017年的英语六级520分以上,2018年的500分以上(部分专业520分以上),北京大学法学院的500分以上都成为很多考生无缘报名的拦路虎,所以建议大家务必高度重视自己的英语学习,一定要首先查阅自己目标院校的英语报名要求。在普通考试制下,很多考生的复习方法有误,把握不住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英语备考如无头苍蝇一样,胡乱复习,重复刚学习英语的复习方法,收效甚微,最终达不到英语几个分数线。备考误区三:没有代表作作为一名准备读博之人,竟然不知道何谓研究,如何研究,更别说如何写论文,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啊。特别是从普通院校出来的学生,论文就是你的敲门砖,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你是否有进入复试的机会,决定一个导师是否要你,因此大家务必及时发表2-5篇学术论文。一则表明自己热爱学术研究,善于写作,乐于写作;二则表明自己的研究兴趣点,让导师真正的懂你;三则这就是你的名片,见到陌生人都要先递上名片,别人才会决定是否与你交流。备考误区四:专业基础知识备考不扎实在上文个人自我介绍中我已经提到自己的专业课今年有一门挂科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每年的法学考博真题都是非常基础的考题,特别是对于非自我研究重点的学科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发现部分考生过于注重追踪前言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导师最近正在研究什么?等到面对基本学术常识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是不正确的备考思路。专业基础知识永远是你前进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你将寸步难行。而在复试现场,往往抽到的考题也是基础考题,很多落榜考生都是在这方面吃亏,大意失荆州。这个问题也反映出当前法学博士备考的信息不对称,即大部分考生不知道考试什么?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更多的停留在猜测上。以上是自己的简单分析与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自从考上博士之后,就经常有人来问我关于考博的问题,以前都是单一回复的,但感觉这样回复有很大的弊端,一来是每次回复都要浪费大量的精力来打字;二是可能因为一时想不起而产生遗漏。因而觉得可以写个稿子,将我自己的经验合盘拖出,也方便大家交流。总体来说,我的这篇经验贴将围绕以下5个问题展开:一是是否要考博;二是如何选学校和导师;三是如何联系导师;四是如何准备材料;五是如何应对考试。一、是否要考博(一)想好自己要不要考博?博士学位是目前中国体制下最高的学位了,很多人因为一时兴起,或者是逞强,觉得自己要很牛逼,然后就考博了。特别是对于法学这个吃学历的专业,觉得有博士学位后会轻松很多,因而一股脑子的考。对此,我劝大家在考博之前将这个问题彻底想清楚(时间的话,硕士应该在研二上学期之前彻底想明白)。总的原则是:本科硕士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上,就上;博士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上,就最好别上。博士的好处坏处如下:好处:我个人感觉而言,觉得考博的好处就是,你毕业后有一个更高的学历,选择性会大一些,比如教职一般都要求博士。除此之外,别无优势。坏处:1、穷。目前除少数有钱的高校外,大部分的法学博士都很穷逼,学校的补助基本维持在2万左右,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万5,说实话,就这点钱,你可能还要自己接外活才能养活自己。而你的同学、朋友都是老婆孩子热坑头,这会在你博士期间明显的体现出来,关键是你可能不仅读书期间穷,你以后挣钱挣得也可能比没读博的同学少。毕竟,学术是有钱孩子才能搞得,穷孩子只能把学术当做一只饭碗,你的心理还有很多的折磨。2、累。现在国内对于法学博士的毕业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高校的博士毕业都要求一篇法学类CSSCI,老实说,如果你不是天纵奇才或者背景深厚,想自己搞篇法C,少几分之一的阳寿是肯定的,有可能命少了,文章还是搞不出来。而且,法C搞出来以后,你还得搞一篇博士论文,很多博士头发少,是有原因的。(二)想好考博后,要做什么?如果你想好后要考博之后,你接下来马上要做三件事情:1、多看书,多看书、多看书,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2、搞好英语,掌握第二外语。搞好英语这不用多说了,有很多牛逼人物,语言不行,法学也搞得很666,但你最好不要抱这样的幻想,因为,这样的牛逼人物是凤毛麟角的,如果它外语好的话,可能会更牛逼,上限更高。况且现在好的学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了,而外语就是最基本的条件。有人会问,我英语要搞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雅思6.5;托福100;6级530;达到其中的一项标准,这样是比较稳的。比如清北都是要求雅思6.5,而对于托福和六级成绩,他们可能是有浮动的,如果你达到这个标准,基本上就不怕了,当然像对外经贸那种对语言要求奇高的学校,你就要事先好好看看他们的条件了。也有人会问,我第二外语学什么。现在第二外语基本选择就是德语、法语、日语,而他们的现状是:第一:德派在中国法学界可谓是一骑绝尘。特别是民法学界,牛逼的新生代都基本是德语语系中出来的,刑法学界也基本差不多,但还有很多老一辈的日系大佬。如张明楷老师。第二:日语最快能用。日语因为和中国属于东亚语系,学起来,能很快的看,但是越学越难,而且冷不丁就把意思看反了。第三:法语性价比高。因为法学界会法语的不多,而法国法很强。目前法语厉害的老师好像是人大的石佳友,法大的施鹏鹏。(欢迎补充)(三)发文章文章的作用大概就是三个:一是让老师知道你很牛逼;二是让你自己变得牛逼;三是弥补语言的不足。如中央财经就规定六级没达标准的话,有三篇普刊也可以。文章的重要性,相信这个大家都应该知道,不多说了。二、选学校和导师(一)选学校其实大家都读硕士了,要考博了,对于法学哪些学校牛逼,应该已经很清楚了。我再说,也是属于多说,但是怕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我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吧。!!!声明: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母校荣誉感,我只代表自己的观点。1、全国性法学牛逼高校能上全国性法学牛逼的高校的只有传统的五院四系和一些后起的富得流油的985高校。(1)五院四系近年来五院中,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最厉害的应该是西南政法,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是中国政法在五院中一枝独秀了。西政、华政和中南财经政法整体实力可以说差异不大了。如果你想在西南、两广发展,建议考西南政法,那边目前还是西政的势力更强。如果你要在华东地区,就选华政吧。中南财经政法属于211,这是西政和华政不具备的优势。西北政法近年来有点窝火。大家都懂,不评论。四系的排名也是比较清楚的。北大人大最强,接下来武大,再接下来吉大。(2)富得流油的985高校法学可以说是最容易办的专业。几间教室、买几本书,请一些老师老师就可以办起来了,所以,关键就是在请大牛老师上了。但全国这么多985中间,可以说很牛的高校基本上,就是这么几所了。清华大学。不用说,有钱牛逼,关键是清华不止有钱还有眼光和牌子。短短20余年,就办起来了法学院,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清华北大人大是法学的真三强,而且,这个格局,在未来也很难改变。其他还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欢迎补充)(3)中国社科院这个应该不需要解释,毕竟专门干这一行的。2、区域性强校区域性强校指的是在本区域内比较有影响力的高校。这一块主要是以一些985和211为主。如上海有:上海财经大学;江苏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东有: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重庆有:重庆大学;云南有:云南大学;甘肃有: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3、专业强校这一块主要是一些特别的专业。如海商法等,这一块貌似是大连海事和上海海事,具体我也不是很确定,欢迎补充。强调一点:只有时间不冲突,博士是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学校的。(二)选导师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可以说选个好老师,你的博士生涯会轻松很多很多。学校和导师的选择属于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个人觉得选导师大致按照大咖、对学生好、自己崇拜这个顺序来。前提是你自己要估计好自己的分量,至少自认为有希望被老师选上。否则,你还是选个能要你的老师比较重要。不用管他好不好。大咖的话不用说,大家都懂。行政法姜明安、韩大元、马怀德,刑法陈兴良、张明楷、等等老师肯定都算。衡量是不是大咖主要看三个方面:一、学术地位;二、行政职务,主要看是不是校长、院长、处长等等,三、是不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者责编。跟大咖的好处是未来导师随便给你点甜头,就够你能快活很多年了。具体大家应该都懂。大咖选不上,你就选个对学生好的老师。实在都选不上,没办法了,你就选你崇拜的吧。至少以后找偶像签名会方便一些。三、如何联系导师确定好老师后,你就联系老师吧。(一)要不要联系导师有人会问要不要联系老师,我的答案是:绝对要!因为你老师都不知道你,你怎么考?先不说你水平怎么样,至少你连诚意都不够呀。(二)如何联系老师推荐用邮件。邮件可以写的长一些,还可以用福建把成果附带上,老师看起来也方便很多。(三)邮件如何写基本的套路是先赞扬老师,然后写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果,再表达仰慕之情,最后写自己想考博士。另外,邮件该有的格式和署名和注意。四、准备材料准备材料,你们就看学校的招生简章中要什么材料,你就对号入座就好。一一贮备好,一定要符合标准。其中专家推荐信的话,个人建议找推荐专家的原则:一是可信度高;二是学术能力强;三是和你报考老师的关系要不错,可以看看你报考导师的渊源之类的。五、准备考试(一)笔试还是那句话:多看书、多看书,你不看书,没本事,真的神仙都帮不不了,除非你有个好爹娘。你的实力是根本,其他的只是术。具体来说,就是看你报考学院导师组的老师的成名作和近期的论文,这个要好好看,知道他们的观点,写出自己的见解。你自己本专业有影响力的著作,也要看。知道里面的观点。(二)面试1、材料。要能把证明你能力的一切材料都带上。面试一般就是几十分钟,老师们只能根据你平时的材料来看你。特别是你获奖证明、平时成绩以及发表的论文,统统准备好。事先问好有几个老师,要为自己和每位老师都准备一份。2、心态。要有自信。有可能面试的老师,是你平时崇拜的偶像,学界大牛,你看到他们紧张是很正常的,但你一定要自信。你要相信,再大牛也是人。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自信,你本来是错的话,如果你一直自信,老师们说不定以为你研究过这个问题了,就相信你了。毕竟法学是人文学科。3、答题过程。这个没好说的,知道就直接回答,技巧就是显得自己有水平一点,可以表现出自己看的书比较多。不知道的,就往尚未概念或者自己比较了解的相关制度扯。实在不知道,就态度诚恳一点,表示自己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2018年法考报名条件早已出炉,但是后台还是有很多小伙伴问报考条件相关问题。合合菌现在给大家整理了李曰龙老师关于法考报考条件的相关视频及回答,大家认真看下即有答案。一、报名条件第五条里是否说非法本不能考?非法本是能够报考法考的。具体解读看下面>>报名条件第五条: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就我们常说的科班出身的法本);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位,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这是第二类,非法本加一个法律方面的硕士,或者是博士)。结合这一条款,很多人就经常说了,即使是个非法本,将来考了法律的硕士,考了博士,也没办法参加法考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强调下,非法本,将来又取得了一个法律方面的硕士,博士,或者是更高的学位,那这个时候是可以考的;或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二、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是什么意思?这个法律工作没有进一步解释,一般法律工作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泛,你在律所、法院、检察院实习那肯定算。三、必须是全日制吗?并不是。非全日制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报考。这第五项条件是学历要求,说了三种人。首先是全日制法本,然后全日制非法本加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后面是全日制非法本加三年以上法律工作经验。这是报名条件第9条的规定,就这三类人。这三类人里有个重要的信息,必须得是全日制。这个时候很多考生就紧张了,我是自考的,函授的,电大的,是不是就不能考了?按这第9条确实不行了,但是刚才说了,关于报名条件的解读,要注意两个条款,第9条说了一半,说的是更高的要求,关键是第22条,在第7章附则里说了,第22条说本办法实施前,已入学或已取得相应学历的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者高等学校非法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办法实施前,这个办法什么时候实施,张军部长说了,这个办法要4月公布,那就是2018年4月前入学即可。意思就是在2020这年前你能拿到本科学历,不管法本or非法本,无所谓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都可报名参加法考。说到这里,合合菌在后台常问的问题中选出了几个典型的给大家回答:①18年毕业的非法大四考生是否能报考?②自考法律本科能否报考?③专升本大三在校生能否报考?④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能否报考?回答:都能报考,一般有本科毕业证就可以考,但有的地区领证书需拿学位证,这需要咨询当地司法局。最后再总结一句:以前司考能考的,现在就能报名法考。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探讨。
本文首先剧透一下法学考博、法学博士的相关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法学博士指狭义上的法学博士。全国法学本科培养院所共有654所。全国法学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时为26所,现在应该为30-40所,每年招收法学博士后200-500人。全国法学博士培养单位近100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54个,其中华东地区16个,华北地区15个,华中地区8个,西南地区6个,东北地区4个,华南地区3个,西北地区2个。全国在世的法学博士生导师1500余人,2020年招收法学博士的博导1200余人。本年度不招收法学博士的原因主要有已退休或者即将退休、博士招生名额有限、所带博士多人延期毕业、刚被评为博导以及其他原因。全国在读法学博士5000余人,2019年度招收法学博士1600余人。全国所有法学二级学科均招收法学博士,主要为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知识产权法、比较法学以及法社会学、体育法等等。单年度招收法学博士最多的导师一年招收4-6名法学博士。每年招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50-100人,招收非少干定向就业的全日制法学博士50-100人,招收定向就业的非全日制法学博士15-30人。当前保留普通考试制的院校40多所,但是采用该种方式招收的总人数才500多人,大部分院校维持几个人的招生名额。当前每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法学博士近100人。当前单年度法学博士招生人数最多的10所院校为: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前每年招收的法学博士一大半来自知名院校,特别有名的那几所院校只有个别专业每年录取普通院校的学生。当前单年度参与法学博士报名的人数维持在7000-10000人,每年的复试名额为2000-2600名,真正参与法学考博复试的人数为1800-2200人。当前单年度由于英语成绩不达标而无缘法学博士的人数300-1000人。当前单年度正常毕业的法学博士人数为600-900人,延期毕业的人数为400-800人,无法毕业的人数为几十人。当前法学博士的培养年限为3-8年,其中4-5年毕业的人数最多。当前每年新入职全国各大法学院的应届法学博士为500-800人。最近几年毕业的法学博士平均年龄30多岁,最近3年入校的法学博士近一半的人毕业时将接近30岁,不到30岁。在读博士未婚的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上而言,读博前结婚以及读博期间结婚的人数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部分在读博士扣除学费后每个月的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奖学金平分到各月)。在剧透完上述我们可以想到的部分数据之后,本文想简单地分享一下博士院校、导师的选择问题。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对博士院校、导师的选择上存在不少的误解,其以为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因此错误地得出自己可以设定一些条件去遴选院校与导师。本文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在院校、导师的选择上我们只有2个选择。一是要么你明确告诉我们你选择的1-3所院校,1-3个博导,然后我们再去考察你是否符合该院校的报名条件,当年的竞争情况,该博导今年是否对外招收博士,竞争难度有多大。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表明你对考博院校、导师已经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二是你最多设置1-2个限定条件,最多不能超过2个限定条件,不然很可能无院校、无博导供你选择。这种选择适用于你对考博基本上一无所知的状态,而且自己还没有做考博比做的信息收集与筛选工作。可能部分学友对第二选择很困惑,为啥只能设置1-2个限定条件呢?不能更多吗?这是我们在咨询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其虽然没有设定条件,但是其问题本身就包含多个限定条件。因为基于当前的教学培养来看,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学术兴趣点都会落到具体的某单一学科上,甚至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有限的单一学科知识,例如刑法、民法、刑诉、民诉等,对于更广阔的法学学科其实是很畏惧的,更别说一些新兴的学科、交叉学科了。而我们知道现在虽然有54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但是具体到二级学科博士点时数量就少了很多,例如刑法不到30个,此时如果你再设定一个条件,如上海高校,那么只有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2个院校供你选择了,这样不就回到了第一个选择上了。可能在部分学科、部分院校上你可以设置多余2个限定条件,但是在绝大多数学科上你只能设置1-2个,这样遴选下来的结果就是只有1-3所院校。而且此时我们还没有考虑你自身的实际情况,很可能你不符合这些院校的报名条件、竞争优势。综上,我们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法学学科的范围内,大家咨询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假问题,与你自己的考博无关。切记你是想寻求自我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去化解一个普遍性问题,也不是像本文一样去研究法学考博、法学博士的整体现状,那么何不在咨询之前首先介绍清楚你的基本情况以及问题的大背景呢?作为一名普通院校的学生,不要急着去要考博复试真题,很多时候我们走不到复试这一步的。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笔者刷新闻时看到了“中山大学校长建议扩大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新闻,考虑到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最近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要不要考博士,我把建议他们读博士的四个理由放在这。第一,读博士往往是你跻身名校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数量上讲,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不足60万人,已经属于社会精品,不过总有不甘人后者,极欲投身名校的怀抱,意图打响跨越社会阶层的翻身仗。不过按笔者的亲身经历,除了能发光,名校并不能当饭吃,至少不能保证你一直吃好饭,有时候甚至只是皇帝的新衣;而且你即使进入了名校读博士,根据“中关村学术的鄙视链”序列,你在人北清本科的眼中,也是内外有别。当然,庸俗地讲,校友资源确实也非常重要,君不见重要公开场合的私下场合,攀校友也是打开局面或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内法科名校,一定绕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院四系”,详者,自行度娘之,不过斗转星移,格局也重新洗了牌,虽尚不敢全盘认同目前国内各色法科教育的排行榜,不过作为参考,人北清已长期盘踞法科三甲的位置,其他五院四系及社科院法学所等,也数名流。明理楼—清华法学院所在地第二,起点高,学而优则仕概率加大。社会上博士属稀缺资源,体制内中更是如此,前段时间出现的陕西90后女博士副县长,更是刷爆了网络,应该说选拔高学历优秀分子进入体制进行培养,为国、为党、为人民服务已不鲜见,从已经提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王老师,到央行的周行长,财政部的前楼部长,年轻时都是著名学者。政法系统内这一规律也是屡试不爽,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司法部的现任官员中,都有前优秀学者的身影,近年国家出台了法学老师和法学实务部门互聘的“双千”计划,在制度层面上确立这样的安排。从逻辑上讲,学者型官员确实具备很多常人不具备的素质,要知道写出一篇好的法学博士论文,不说头悬梁、锥刺股,但是掉头发,变油腻,那是必经之路,经过苦熬心血锻炼出的框架性思考能力和纵深性写作能力,但凡是个爱才之人,都忍不住为我所用。所以,请记住一句片面的话,“笔杆子”就是和平年代的“枪杆子”。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双千计划第三,法学家在法律界深藏功与名。读过梅里曼《大陆法系》一书同学们可能知道,大陆法系国家内法学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甚至认为法学家为大陆法系中真正的主角,这样的观点未免偏激,但具有提示意义。从法律运行的维度看,立法上法学家是直接的参与者,由全国人大审查的法律案(可理解为用于审议的法律条文初稿)在组建起草班子时,都会有法学家的身影,我们看到2017年颁行的《民法总则》,大量采用了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社科院法学所牵头的”专家意见稿“的部分内容。司法和执法上,法学家的见解和释义有时可以成为判决的依据,2016年全国优秀法律文书评选活动中,南京玄武区法院一份获奖判决点名道姓援引学者观点。如果你认为法学老师就这点能耐,那就错了。一般来讲高校并不反对老师兼职律师,原来高校甚至会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后改制脱钩(优秀者如人大的地石所,中国政法的法大所等等)。高校老师做律师成功者,往往接的也是大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小案子费的劲儿不如稳当地教教书讲讲课来得快。既是名师也是大状者,不乏少数。最后,博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生活节奏松紧可控。聊点小确幸的,大学老师不坐班,如果没有行政职务,和教务商量好后,可将教学课程排到集中几天,其余时间趴窝慎独,外出营生,没人管你,再加上两个寒暑大假,对家庭来讲,可谓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