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社会无法彻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学专家说出真相四叶

为什么社会无法彻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学专家说出真相

为什么社会无法彻底根治犯罪?犯罪心理学专家说出真相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人们犯罪的消息,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年每天都有人犯罪。很多人就好奇,大家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去犯罪呢,这条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啊,说不定余生都只能在监狱里度过,这又是何苦呢?但即使是这样的反问,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犯罪,那为什么我们无法彻底根治犯罪呢?原因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犯罪心理学家说的真相。犯罪心理学专家说,其实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个世界先有了犯罪,才会出现警察、律师、法官等等这些工作。这也就说明了犯罪是一个人走向极端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和邪恶的一面,只不过有的人把邪恶的一面压制住了,有的人则彻底释放了。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犯罪案例都来自于社会底层,这些人为什么会犯罪?其实原因大家应该都能明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通常对生活充满了失望、绝望、抱怨不公平,无法摆脱现状等等。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人同时满足了这四种情况,那么这个地区的人们犯罪率就会明显增加。很多人会通过极端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有的人明知这样做是犯罪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说白了这些人就是因为感觉上天对他们不公平,而自己又很难走出现状。校长认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美好的愿望,我们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不同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比如说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要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是比较困难,很可能他们的愿望就是能得到生活保障、看病能不用钱,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保障。但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都很难实现。所以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还是城市,都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的投入,把群众最基本的保障解决了,人们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无形当中就会减少人们的犯罪企图。因为很多人犯罪就是因为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绝望的。我们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人们的犯罪企图心,人们将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保、更好的社会保险,底层社会的人们才不会去胡思乱想做违法犯罪的事。这样做不仅能够获得民心,还能减少犯罪,可谓双赢。其实校长认为,虽然现在各种法律都非常健全,但依然无法彻底根治犯罪。就好像我们近视了就会戴眼镜一样,而把眼镜一摘,我们又会变回近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要从教育出发,我们根治的不是犯罪,而是企图犯罪人的心理。他们内心有太多的负面心态,我们要根治的就是这个,大家的精神都变得积极向上了,这个社会的犯罪才会不断减少,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申明:本文由《爱说科普的校长》原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大运寸

你是下个受害者吗?|人人都要懂的犯罪心理学

为了汲取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训,人必须每天都战胜恐惧。——爱默生(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最近,很多事情在一次次刷新我的认识,比如N号房事件、养女事件,当事人一个是信息通讯专业的学霸,一个是公司高管,第一眼看起来都安全无害,却犯下让人难以想象的恶行。我把这类事件总结为“高智商犯罪”。01为什么高智商犯罪危害更大?一方面,因为他们的迷惑性更强,更善于伪装。根据首因效应,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一个外表整洁、谈吐不凡的成功人士,会让人觉得可靠踏实、值得信赖。另一方面,他们更懂心理学和相关法律,知道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如何钻规则的空子。02高智商犯罪都有哪些手段,我们该怎么防范呢?以养女事件为例,小松带你一一拆解。① 掌握你的喜好。生活不易,单亲妈妈更是如此,鲍某某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有执念就有薄弱点,比如,男人怕虚,女人怕丑,老人怕死,小孩怕笨。所以,操纵者会尽快想要了解你的执念是什么 ,那是最容易下手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执念,都有没填满的坑,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操纵。对策:如果你能够深刻了解自己,包括阴暗面和弱点,你就有足够的警觉性,能更好地保护自己。② 自我包装。星星的妈妈曾有过动摇,但是鲍某某的关怀备至,和名校毕业生、律师的身份,让她相信鲍某某“可靠”,选择把女儿交给对方教育。所以,人品不是靠说,而是靠行动来证明的。对策:不要只听对方说,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很多控制者,总是以一副善意的姿态出现,会专门针对你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来讲大道理,比如学业上的困难,人际交往的疑惑等等。但是,如果你发现对方还有另一面,就要多加小心了。因为,这会让你认知失调,感到煎熬,为了寻求一致,你会更容易忽视他不好的一面,保留好的一面。对策:培养自己的直觉能力,仔细感受、尊重信任自己身体的反应,当危险来临,你的直觉会先发出信号。③ 试探你的边界。边界,指人与人之间建立的限制,就像房子的外墙,保护个人空间不受外界侵犯。鲍某某先暂停了星星的课业,不让她上学,后来不让出门,随时收走手机,逼她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些行为,严重触犯了星星的人际边界。控制者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方法:暴力突破,迂回突破,或者恩威并施。他们会要求你做违心的事情,比如说:做出难以启齿的动作,拍私密照片。这样做的目的是,看你的底线在哪里,同时,获得勒索证据。并且,你的行为,最终还会改变你的态度。所以,如果事情到这一步,你能做的就是尽快逃离,但是,最好能提前避免。对策:建立好自己的人际边界。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人哪些言语和行为,会触犯到你的边界。其次,从你能掌握的小事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点点坚守立场。要重点注意:防陌生人相对容易,防熟人难。那些太快想变成你熟人的人,要么,他内心中有极大的空洞,想要你填补,要么,他有自己的企图。④ 制造角色感,教你做个“合格的受害者”。鲍某某用一切手段,给孩子洗脑。比如说,他会反复强调顺从、听话,强调被动性(摧毁自尊心)。他纠正孩子的说法方式,不能说“被爸爸按在床上”,要说“你喜欢爸爸,爸爸也喜欢你”(摧毁抵触心理)。他给孩子播放未成年人性题材影片,还说“别人家都是这样”(摧毁道德感)。最终,让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一种任人摆布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事准则,但是,一旦被强制进入某种角色,我们往往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会表现出这个角色具有的特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曾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实验,用抛硬币的方式,让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狱卒和囚犯,结果发现,所有人都进入了情景,并且有人制定了残酷的侮辱性规则。最终,他不得不提前结束实验。对策:我们要时刻问自己,现在的选择,是我自己人格的意愿,还是所在环境角色的体现?⑤ 信息隔离。鲍某某安装摄像头,不让李星星出门,就连星星母亲打来电话,也要在自己的注视下接听。控制者通过限制信息接触,降低受害人的思考能力,不断重复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控制者也会反复强调,我是你唯一可以信赖的人,只有我对你最好。很多传销组织,也使用隔离的手法,禁止成员和外界接触,控制受害人的思想。对策: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帮你摆脱困境,从痛苦中走出来。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03最后,我们来总结,如何防止被他人操纵:① 及时认清现实。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想要操纵他人(比如买菜时故意挑三拣四,以便讲价),也有可能被人操纵(比如钻石代表爱情),关键在于,你能否及时看清,早日脱身。② 认识自己。要有深刻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内心中,那些没有填满的空洞是什么,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是什么,这样当别人意有所指时,才能有所警惕。③ 培养自己的直觉,重视第六感给你的提示信号。④ 建立良好的个人边界。如果人际边界不清晰,也会让操纵者觉得有机可乘。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的紧密,这也让犯罪触手能够伸向更远的地方。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如何保护好自己,保护好我们的孩子,是值得每个人终身思考的问题。美剧《犯罪心理》中,有一集名言,送给大家:遇到狐狸时,我们一定要学会狡猾。后记:欢迎关注、点赞、转发,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用心理学品味人生,我是@果小松。

惮赫千里

重新认识犯罪心理学

有人说“犯罪”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环境”、“遗传”、“改变”造就的复合产物。犯罪就是“恶”本质的体现。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但真的是这样吗?犯罪的正真构成原因是什么呢?我听过最好的解释就是:犯罪本质上跟普通人的轨迹非常相似——都代表了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都是想要战胜困难,努力完成一个未来目标。总结上来说就是:努力让自己从自卑到超越、从失败到成功、从下游到上游的过程。这种追求从我们一开始出生就产生了。只是追求的方法各不相同,境遇也不同。因此,当我们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时。我们也不应该惊讶。记住一句话:有的时候犯罪分子要比你还努力的为生活而奋斗呢!你认可吗?因此可以这样说:犯罪分子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两者追求失败的严重程度。那么我们曾经做过更为深入的调查,无论是环境还是遗传,都无法强迫一个人犯罪。一个从没有出现过犯罪人员的家庭,他的小孩也可能出现犯罪,而那些父母是犯罪的家庭,他们的小孩也可能是积极向上的。最为主要的还是要看一个人最为真实的境遇。在某个人阶段,因为心理原因被经验丰富的犯罪人员所利用,而往往被遗忘的事情就会出更为导火索,例如:家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的偏爱;又或者独身家庭,父亲长期的家暴;又或者身体缺陷被人忽视的孩子。这些小小的因素都会被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放大。自然就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导火索。看看现在的报道,青少年犯罪行为之间的上升,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到底怎么样?真正的心理关爱辅导又有多少学校在实行,形式主义的美其名曰:心理健康咨询室,请问下有多少个愿意去这个地方(有去过学校设置的这个地方的留言我数数)。因此,再源头控制上我们就失败了。那又只能靠现在的收留所的政治教育了。但已经被伤害过的心,很难被抚平,因为改变太难了。尤其是心灵上的创伤,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被抚平。你们怎么认为呢?我们常常说:“必须得有人来开头,我建议这个人是你、是我、是大家、是目前在开的网友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给你的孩子或者你身边的孩子,多聊一聊他们内心的需求。不要主观的判断回去下结论。这样或许你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们感觉这篇文章还有些用,请帮忙转发。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理疗师,这样及时的心理问题就会被解决。我希望建立一个心理理疗组成,给我们的教育能波及的地方都去讲一讲。因为他们呢才是真正的“希望”!

亦步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线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线关注微信公众号:致硕考研一、复试分数线1、我校法学(专业代码0301开头)、法律硕士、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各专业进入复试的最低初试成绩要求见下表,生源充足的专业在此分数要求基础上进行提高,考生初试成绩除了满足下表分数线要求外,还要达到所报考专业复试分数线方可进入复试。2、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详见附件1、附件2。3、报考单独考试、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援藏计划、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详见附件3。4、一志愿报考专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将于近日公布。5、我校各专业统考拟招生计划见附件4。二、复试除以下说明外,其他学院(专业)复试时间为3月23日-26日:1、商学院各专业、外国语学院各专业复试时间另行通知(预计3月27日之后)。2、人文学院法治文化、法学理论、逻辑学复试时间为3月23日-26日,其他专业复试时间另行通知(预计3月27日之后)。3、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复试时间为3月23日-26日,其他专业复试时间另行通知(预计3月27日之后)。4、工商管理(MBA):复试时间请咨询我校MBA教育中心。复试科目命题范围详见我校《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相关内容。具体复试事宜请及时关注我校后续相关通知。三、调剂我校接收调剂专业目录、接收条件、接收程序将于明日发布,请关注。特别说明:1.我校所有法学学术型专业(专业代码“0301”开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不接收初试报考外校考生调剂我校。2.初试报考我校法律硕士学院法律(非法学)专业全日制,且达到调剂条件者,可申请调剂到非全日制复试。3.初试报考我校的考生,如未达到报考专业复试分数线,也未收到我校调剂复试通知,尽快在教育部研招网调剂系统中申请调剂外校。4.申请调剂外校的考生无需在我校办理任何盖章手续(招生学院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四、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享受加分政策(一)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双少生):能够进入复试的考生,请在我校复试分数线公布起两个工作日内电话联系我校研招办,并传真身份证(正反面)、所在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户口本首页及本人页。逾期未提交材料的,视为自愿放弃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二)根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要求,符合以下条件的考生可享受初试加分政策,加分后可达到专业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进入我校复试;加分后可达到相关专业调剂条件的考生,可申请调剂复试。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务必在我校复试分数线公布起两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证明材料递交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材料经研招办审核无误后予以加分。1、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2、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3、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五、招生声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录取工作由校纪委全程监督。我校未与任何机构、公司或个人合作开展招生工作,我校硕士招生工作始终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欢迎广大考生及家长监督。请考生及家长切勿轻信他人协助录取及调剂的宣传或承诺,以免造成财产和精力损失。六、招生咨询及监督电话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咨询及监督电话:010-58908070/71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部门 专用监督电话(请勿咨询):010-58909069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2018年3月16日

革命

犯罪心理学三部曲

《他来了,请闭眼》是小编入的关于犯罪心理的第一个坑,我看是小说,没有看网剧,我感觉霍建华演不出薄教授的高冷矜贵。《美人为馅》,小编看的是网剧看完以后觉得真的是不怕反派坏,就怕反派帅。杨蓉真的好帅,白宇演的韩沉也好撩但是反派角色更帅。《如果蜗牛有爱情》,是第三个坑感觉王凯好撩的感觉有没有很撩的感觉(了解)王子文和王凯CP感好强,真的是小个子也有大力量。

其巧一也

30岁女硕士被骗150万:受害者被骂“活该”,骗子却无人指责

原创作者:遣词君假设一下,要是你被人骗了钱,最不想听到什么?我想,也许没人愿意听到“活该”两个字吧。杭州的李女士今年30岁,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五月份的时候,李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局的,还说李女士涉及一起非法集资案,希望李女士配合调查。之后,对方一直以警察的身份多次对李女士进行有预谋的恐吓。还以办信用卡为理由,前后共诈骗了李女士超过150万元。李女士自己存款15万,其余的都是问亲戚朋友借的以及信用卡借款。事件曝光到了网上。按理说,正常的反应,大家应该是两种反应才对:指责骗子或者是同情李女士的遭遇。可现实却是,很多人在骂李女士“活该”!“读书读傻了吧,这都能被骗!”“真是个书呆子,人傻钱多!”“不会是心里有鬼吧!不然傻子才会被骗!”女研究生被骗,没想到却成了键盘侠们语言暴力的盛宴。1.有个概念叫做“被害者有罪论”,意思是人们倾向于认为坏事之所以发生一定有其原因,一定是做错了什么。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人们便会觉得,女研究生被骗,肯定她自己也有问题,要么心里有鬼,要么太笨。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论调很熟悉?女孩被性侵了,人们怪她穿得太暴露。另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舆论暴力,不得不说和我们社会一直以来的学历崇拜也有关系。在大众的普遍认知当中,学历越高,也就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出众。学历越高的人,当然越不容易被骗了。作为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人员,这叫做精英啊,精英怎么会这么容易被骗呢?要知道,很多骗子可是连小学都没毕业呢!再加之,这次的受害者又恰好是一位已经30岁的单身女硕士,这就更成了很多人攻击的目标了。可是,硕士就不会被骗了吗?硕士也是人,又不是神。从没有哪条规律可以说明,硕士就不会被骗啊!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受到诈骗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贪欲、信任、恐惧和好奇等。没有一点是和学历、智商有关系的。更何况,现在的骗子骗术已经越来越高明了,甚至背后都是专业化的团队协作。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个人信息泄露那么严重,骗子可以轻松掌握你的很多私人信息。所以,女硕士被骗真的怪不得人家“蠢”。2.鲁迅先生说: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很不幸,一百多年过去了,情况一点没变。每当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件,便会有一大群人躲在屏幕背后,颐指气使,敲着键盘,发泄出一句句伤人的话语,以看热闹的心态消费着别人的痛苦。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女硕士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他们肆意嘲笑辱骂着被骗的女硕士,肆意散播着他们内心的阴暗和恶意,以一种贬低受害者的姿态来获得他们内心一点点虚妄的优越感。他们,在幸灾乐祸。用他人的不幸和失败,来满足自己臆想的自我卓越。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阿Q精神啊!女硕士,没错,你学历比我高,也许工作也比我好,但上帝是公平的,你还不是读书读傻了,被骗子骗了150万,活该你。他们看到别人不幸受难,尤其是那些地位比自己更高的人“跌落”,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会有所补偿。可是,把自己的喜悦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吃相未免太过丑陋。3.最后我想问的是,这也是最重要的事,为什么,为什么在一起诈骗案件当中,人们不去指责骗子,不去呼吁惩罚骗子,却在这里一味指责受害者?如果当一起诈骗案件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都是在受害者的学历上,而不是去谴责和制裁犯罪的话,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这也太奇怪太荒谬了吧!一个严肃的社会犯罪问题,最终却演变成了一个滑稽的全民舆论闹剧。人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过来,骂几句,发泄几句,看爽了,又接着去看下一个热闹。这样的世道未免太过冷血。可是,这样的后果,最后伤害的是每一个人。因为,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这不就等于是一种变相的宽容吗?明明他们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唾弃和谴责,结果并没有,因为所有人都去忙着diss女硕士去了。说得严重点,这无异于纵容犯罪!另外,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样的舆论就是一种刻薄却无形的二次伤害!但,至始至终,他们也没有做错什么。“你活该”这几个恶毒的字眼,真的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用在受害者身上。在这个谣言满天飞、信息难辨真假的年代,在这个信任被无限透支的年代,谁敢保证,下一个被骗的人就不是他呢?

犯罪心理学专家:不想孩子被欺负,就要培养他“不好惹”的能力

上幼儿园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是随之而来出现很多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男孩对自己的父母说,如果在幼儿园有人打我了,我该怎么做。听到这个问题,大人很快回答到,那就打回去啊。而小朋友下面的话却让大人都不知道怎么样回答。这个话就是,要是对方打得更加凶怎么办。这个问题确实是挺困扰人的,如果被打了,打回去,那么就会面对更加严重的被打。如果是容忍下去,那么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欺负你。难道这个问题是找不到答案吗?值得高兴的是看到了一档节目,作为犯罪心理学的教授,李玫瑾对于这个现象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想要自己的孩子之后不被欺负,那么就要教会他们这三个能力。第一、勇敢的说出不,守住自己的利益著名学家就说过,这个世界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公平,如果有的话,那么勇敢这个词就不会存在。当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就要勇敢的说出来,表示出自己的反抗。马伊琍曾经就遭受过不公平的事情,原来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评价她的时候,在品德行为这一方面上是给予了差评。当马伊琍的父亲看到后,想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来到了学校问这个老师。而老师的回答是她与学校里的很多个学生早恋。相信听到这个话,很多家长就开始打骂自己的孩子了。然而她的父亲是不一样的,他让老师把这些学生的名字一个一个写出来。没有想到,老师最后就只写出一个人的名字。父亲立刻说到,不是有很多个吗?最后父亲去找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当说到这个经历后,马伊琍表示非常感谢自己的爸爸。当初是选择了相信自己,并且为她寻求公平。受到这个事情的影响,之后的时间里,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她都表示出自己的反抗,勇敢说出不,维护利益。从这个真实事件,我们可以明白,对于小朋友的教导,有些时候说得再多,不如一次实际行动,而这位父亲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第二、用正确的办法躲避,多认识有能力的朋友如果面对挨打,那么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其中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要躲避,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比如说,当看到总是喜欢欺负孩子的人出现,可以走进大人的身边,比如说靠近老师和司机等。当然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认识强大的朋友。那些喜欢打别人的人总是会挑一些弱小的人下手。所以平常可以多认识一些强壮的朋友,他们可以帮助自己不受伤害。第三、提高体能,有策略的还手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小朋友的体能,这样的举动不仅仅是可以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在遇到被欺负的情况下,可以有还手的能力。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学生走在路上,突然出现几个人,走到他面前就要打他。这个时候,学生是展现出自己的体能,最后反而是把这些人打到了。从这个事情上我们是可以看到,当一个人身体强壮的时候,大部分人不敢欺负你的。当有人打你的时候,还有还手的机会,不会让自己受到太大的伤害。所以父母的影响对孩子是非常大的,建议大家从娃娃三岁开始就开始带着他阅读,先从简易的画本读起,利用鲜明的色彩图画和生动的故事来带动小孩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爱上读书这件事情,自己能够从中获取乐趣。真正为孩子好的父母,并不是处处地对他们溺爱,而是让孩子不断地在生活中自己体验、自己锻炼,从自身经历中成长。豆妈在这里给父母们推荐这一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小动物形象,更好地把小朋友的各种性格和行为展现出来,孩子会越读越爱,也会从绘本中产生领悟。原价150元,定价79.8元,价格非常优惠,家长们快点击下方链接抢购吧!总结:可能小朋友受到欺负,很多大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哪里做得不好。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对,本来就已经受到伤害的小朋友,如果在听到大人这样的话。那么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阴影。长大之后容易形成极端的想法,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对于被欺负这个事情,屏幕前的你们是有怎么样的看法呢?

召南

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全国赛中喜获一等奖

12月5日-6日,由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王艳郁、高新义两位老师指导的由心理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晋雪莹、李炜达、闫盼盼组成的代表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应用心理案例开发比赛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王艳郁教授获优秀指导教师。在应用心理案例开发决赛中,经过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代表队的激烈角逐。我校晋雪莹同学汇报的《天剑行动,黑恶势力缘起何处?——犯罪心理学视角下黑恶势力犯罪心理剖析》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对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该案例在我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受到了专家评委以及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此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国66所高校151个初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45个优秀作品代表队参加决赛。作为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赛,首届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实践技能大赛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咨询面谈、培训/教学技能的现场展示以及问题答辩,考察学生心理学基本功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到教学和生活实践的能力,是对学生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言语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评估。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系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及科研思维培养,不断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学位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来源:潍坊医学院

拘于虚也

上游荐书|除了教你如何识别渣男,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这次教你怎么做合格父母

李玫瑾这个名字,熟悉它的电视观众,可能要比图书读者多无数倍。在电视上,她屡次成为央视《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的座上宾,畅谈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等专业问题;而换到书本里,李玫瑾的名字下,除了今天我们想推荐给大家的这本《幽微的人性》,就只有犯罪心理学的专业教材。用李玫瑾的话说,《幽微的人性》“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轻松话题与严谨论证于一体,雅俗皆可共赏。”走下荧屏,好不容易在书本里通俗了一回的李教授到底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关注。这次书里还是荧屏上的她李玫瑾早已是观众眼里的老熟人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从电视上认识李玫瑾的应该不为过。作为国内知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擅长犯罪心理分析及画像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研究。因此,央视《今日说法》等多档法制类电视栏目在遇到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案例分析时,都喜欢请她做嘉宾。也只有在荧屏上,李玫瑾的观点才不像她的学术专著那么艰涩难懂。这也是本次《幽微的人性》的由来。书里的内容大多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犯罪心理画像理论用通俗的话该怎么解释?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剖析等等,李玫瑾都给出了答案。李玫瑾希望借此让更多普通公众知晓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李玫瑾在全书的开篇就通俗表明了自己的专业态度。“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有关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自述曾向窦文涛讨教如何应对网络攻击多年来,李玫瑾深入全国各地基层学校开讲从时间上算,李玫瑾的职业生涯很快就将迎来第四个十年(2022年)。她是1982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次年就进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教研室,选择了犯罪心理学专业。“1985 年春,我在校开讲了犯罪心理学第一课。”这一讲就是30多年。现在回头来看,李玫瑾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两次较大的反思。第一次是在1990年代。1992 年,李玫瑾进入山东青岛的四方公安分局,开始了基层的公安经历。“从预审科到派出所的经历让我怀疑自己前十年在忙些什么?”李玫瑾在《幽微的人性》的自序中这样自问。她直言那之后,每每自己分析犯罪动机、研究各类犯罪心理问题时,总会想“如果我把我的研究告诉一线民警,他们会不会笑?我的研究能否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之后她开始寻找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如今这个电视荧屏上的犯罪心理剖析名嘴、红人李玫瑾的“炼”成,和她职业生涯的第三个十年息息相关。最初动因还是破案这个实际需求。李玫瑾回忆,2002 年前后,因为当时痕迹物证有限,不少一线刑警开始思考从心理分析寻找破案突破,便找到了已经从事犯罪心理分析与画像多年李玫瑾。而“破案后抓捕的犯罪人的心理问题也常让媒体和公众感到不解,于是,从第三个十年起,我成了在公共媒体上露脸较多的嘉宾之一。”这也逐渐成了李玫瑾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第三项工作。但“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向公众解答犯罪心理问题有多么大的风险。”直到今天,李玫瑾对2004 年云南某大学的马某某案、2011 年陕西某高校的药某某案的犯罪心理解析,在网上都被列为争议言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玫瑾在《幽微的人性》中提到的自己向窦文涛请教的这个有趣细节。2013年,凤凰卫视请李玫瑾去做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就是窦文涛。李玫瑾回忆,自己第一次见窦文涛就曾问他:你做了这么多期谈话节目,是怎么应对因言惹祸的麻烦的?“我只记得文涛笑了,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我不上网。”窦文涛给李玫瑾留下了儒雅、温和的印象,这也才有了去年在网上红极一时的李玫瑾再度作客窦文涛的对谈式节目《圆桌派》,和蒋方舟、马未都一起畅聊“如何识别渣男”(视频如上)。曾说时间是检验渣男的试金石李玫瑾此前在访谈节目中谈“渣男”在那期节目中,李玫瑾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大家口中叫习惯了的“渣男”的。这也让这期节目至今都备受追捧。她首先提到的就是个性问题。“像我们这一辈人,我们那会儿谈对象,没听说半年之内就结婚的,至少得谈两年左右。其实时间就是检验渣男,最好的试金石。”李玫瑾说,自己还持有的老观点是“老话说得特别对,在吃不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的和一个男人睡到一起去。”不仅如此,李玫瑾在节目中还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恋爱过程中,哪些另一半是有问题的值得年轻人注意。“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说,你要根据对方来调整自我。”李玫瑾说,但其实在现实中,就有些人“(可能)从小在家里是被宠溺的。他就觉得这个事我要做的话,一定要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遇到恋爱挫折,他就容易认为就是你对不住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李玫瑾当时就分析,有两种人格“比较麻烦”值得注意。其一就是边缘型(爆发型)人格,如此前引发热议的江歌案的凶手陈世峰就属于边缘型的。“他好的时候特别好,说急的时候就很急。”还有一种比较麻烦的是被动攻击型人格,“他表面没有事,其实内心已经积攒了很大的东西,他哪天一不高兴,就跟你翻脸。”李玫瑾说,这两类人格,都是属于在谈恋爱过程当中,要遇到特别小心的。这期节目备受追捧,是因为除了剖析“渣男”,已经六十岁的李玫瑾还给男性恋爱支了招。“有时要欲擒故纵。你真正喜欢对方吧,你要先露一点自己的优点,然后保持一个距离,再露一点自己的优点,又保持一个距离,然后呢就慢慢地扯这个线,让这个女的慢慢她来感动,你不能一下逼得太急。”新闻链接》》父母对待孩子心理教育应先自问、自修李玫瑾指出,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心理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这些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所以,她特别提醒,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内(12岁之前),不让他(她)离开你的身边。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夫妻二人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那么最好不要选择当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只在于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完全不知道也不想、没有时间,建议最好不要当父母。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有条件的父母一定要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作者简介》》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深受观众欢迎。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非乐

哲学与犯罪心理学

《开讲啦》演讲视频▼44:54以下是演讲文字版▼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结果他就讲:“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警察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他绝对有犯罪的能力。这么一个人,我们虽然A级通缉令发出来了,他居然逃亡了12年。最后的4年呢,他在一个监狱里头,被我们最后筛查出来了。筛查出来以后,这个人抓了,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他的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当我去见他的时候,我坐在谈话室,半天不见他来。然后我问刑警,我说他磨叽什么呢?刑警说他正在梳妆打扮。我说这小子还梳妆打扮,他们说他很注意形象,然后这时候我就想,我说这小子来了以后,我得给他一个下马威,否则的话没法跟他谈话。他们告诉我,说他在被抓住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假名字。叫什么呢?叫周全。他很明确告诉警察,他说:“我这人考虑问题周全。”等他来了以后,坐下,没几句话就开始问他,我说:“听说你给自己起了个假名,叫周全。”他点头,很得意,我说:“我就跟你聊聊这个名字,你能告诉我,周是什么含义吗?”他说:“周就是个圆圈呀。”我说:“对,问题是圆圈要圆起来,它里面需要几根棍来支撑?”他说:“两根。”我说:“那你既然是周全,是跟思考有关,那这两根棍我就问你,它代表哪两种思维?”这时候他看着我没说话,我让他想了一会儿,我说:“想得出来吗?”他摇摇脑袋,这时候我就接下去了,我说:“实际上我告诉你,思维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空间思维是什么,前、后、左、右、上、下,但是还有一个思维,叫时间思维。你这个人吧,在处事的时候,前后左右上下,你反应都非常好,但是你还是不够聪明,为什么?如果你要聪明,你有没有想到过,你现在做这个犯罪事件,是多么的愚蠢。虽然你成功逃亡了12年,但这12年当中,一、 你不能光明正大地露面,不能找任何的工作,你不能使用身份证,你不能跟家人联系,你就是有儿子,你都不能去看他。你活得像什么,就像一个老鼠,永远在地下。再退一步讲,如果你当初不犯罪,你去做生意,你现在挣的钱,是不是比你当时犯罪抢的要多?”他一句话不说,低着脑袋,所以后来我又跟他开玩笑了,我说:“你不应该叫周全,你可以叫周百分之五十。”最后临到走的时候,我跟他讲,我说:“你十五六岁,就开始心高气盛,想挣大钱,现在外面有很多年轻人,跟你一样,你想说些什么?我告诉他们。”他想了片刻他说:“告诉他们,人这一辈子选择什么,都不要选择犯罪。”那么他在这里头说的这一辈子,我明白,他还是很聪明的,他明白了他的问题在哪儿。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出人生各种的选择,思考你的决策的时候,你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想一辈子。当然真正的哲学,想的还不是一辈子,哲学要想的超出生命的范围。所以哲学的思维是什么?它应该是一种,让我们能够超越感受的思维,能够超越眼前的、事实的思维。我们很多人现在很忙碌,因为我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忙碌,我们要什么呢?我们很多人追求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爱情。有些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我宁可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那么在事业上也是这样,包括我们大学报考专业,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个来不来钱。但是很多人当他进入到这个领域,当他挣钱的时候,他告诉我,我不快乐。为什么?因为他干的,不是跟他的乐趣有关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感受得到,摸得着,眼前实实在在的东西,往往是什么?是“象”,这个“象”我们叫“现象”。所以当我们追逐象的时候,比如你住别墅,我也要住别墅,你那个东西来钱,我也要那个东西,你找了这样一个老公,我也要找一个这样的老公。那么你追逐这个“象”的话,你最后会发现,你永远追不上。追上了你也不快乐,因为它变化太快。所以导致我们最后,有的时候迷失。那么怎么办?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想到的宗,有关的词,第一个是什么?宗教,还有什么?祖宗,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祖宗的,否则不可能有我们。但是我们看得见祖宗吗?我们知道我们到底哪些人是我们的祖宗,长什么样,什么性格,然后叫什么名字,他们怎么生活?所以“宗”这个字,让我们知道它存在过,但是你看不到了,你摸不着了,那么这个宗字,和我们心理学研究的潜意识非常像。潜意识是它存在着,但你不一定清楚。这种存在着不清楚的,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呢?有,这就是我们哲学去研究的东西。要谈这个话题呢,得谈谈我怎么开始接触哲学的。其实说到哲学呢挺逗,我是1965年上小学,1976年毕业。大家知道这十年,正是文革的十年,所以我从上学开始,就先是放假。然后就开始搬城墙,干吗呢?盖防空洞。后来听说恢复高考,于是我就考去了,虽然没怎么学,但是悟性还挺好,当时喜欢看书,所以当时就报了个文科。但是文科呢,那时北京没几所学校,结果我报的学校都没录我。我这时候很失望,突然有一个老师找到我,说我们要扩大招生,想让你改一个专业,学哲学,好不好?那个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哲学,只要能上大学就行,于是说好好,就同意了。同意等到报到去上学,大家可能能够理解这现象,我一年级的时候,基本是睡觉的。因为老师讲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一分为二,否定之否定,什么对立统一。我在想这世界上为什么闲着这么一帮人,没事吃饱了撑的,研究世界是物质的。一直到二年级,我们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讲,列宁哲学笔记。这个哲学笔记,摘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哪根筋给触动了,突然觉得哲学特美妙。然后开始去看黑格尔,他的书给了我很多的很多的东西,那我现在跟大家来分享一下。第一,他让我知道,真理是一条河,而不是一滴水。在我之前我所接触的教育,就这个观点是错的,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他在点评所有流派的时候,黑格尔都讲,你要找出它出现和存在的价值。如果它出现了,它就一定有它的价值。那么后一个观点,在批判它(前面观点)的时候,实际上前边的(观点)是你后边(观点)的恩人,没有它(前面观点)的错误,就没有你的进步。我在这些年,在点评一些案件的时候,很多人也批评我,说你从来不批判。是,我这个风格实际上是受他(黑格尔)的影响。也就是说批判往往和抛弃有关,但是找出合理价值往往是(和)获取有关。我们应该去学会一些他们的优点,我们把它容在一起,有容乃大。那么他(黑格尔)还谈物质和精神,那这个问题我觉得更有意思了,因为在这之前,我所接触的哲学,是讲的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是第二的。那么我在读他的著作以后,我才明白,如果你从认识角度来说,你需要先认识物,再认识精神。但是物质和精神二者,这个存在实际上是同时的。比如我举个例子,飞机是当我们发明了,我们才制造出来,对吧?但是我想问的是,在你没有发明之前,飞机的原理存不存在?存在。也就是这个原理是在你发明之前还是之后呢?之前。所以这个原理,就是大自然的精神,和大自然的智慧。其实大自然的智慧,体现在很多方面。大家有没有发现,低等动物它一出生,就能够自我生存;而最高级的人,他在生命的初期,和各种动物相比,恰恰是最笨的。笨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生出来以后,你把奶瓶放他嘴边,你可以逗他,你拿那奶瓶去逗他,你看他什么表情,他只会张嘴。但他吃不着,为什么?因为他的脖子没有力量,他不能往前去够。吃完(奶)了以后,如果不把他立起来,把那嗝拍出来,他照样给你吐来。吃、喝、拉、撒、睡、翻身、温暖、打嗝,他没有一件事自己完成。我认为这是老天的一个设计,他让这个万能的,什么都能干,太聪明的人,在生命的初期以乞求的方式,来乞求别人过来帮助。而这个过来的人,就是你的恩人。他每一次过来,给你带来快乐。他的气味、他的声音、他的相貌,当你记住他的时候,你就开始出现依恋。半岁左右人不会说话,但他会知道抱他的这个人,是不是他要的。如果不是他要的,他会给你抗拒、他会闹,对吧?所以你会发现,老天的设计是什么?这是情感的开始。而这种情感,才是人与人控制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在研究犯罪心理,我曾经说过,如果研究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为什么毫无人性,一句话,生命初期的抚养上出了问题。如果他在抚养当中没有情感,这个人就会缺乏人性。我们曾经有一个案例,这个犯罪人杀人无数,那么最后当警察去抓他的时候,四个警察走进门,他扭头一看警察,就知道来抓他的。为什么?他后来说:“你们一进门,叫我去办户口,办户口有晚上来叫的吗?办户口需要四个警察吗?你们一进门,我就知道你们来抓我的。”他已经准备好一杆枪,当他走向桌子的时候,他的母亲从隔壁房间出来,就站在警察身边问:“儿啊,警察找你什么事?”他看了一眼母亲最后说:“没什么,他们让我们去办户口,妈,你别担心。”最后拿上户口本,跟着我们往外走,其实他抽屉里就是那把手枪。那么上车以后,我们给他戴上手铐,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应该好好感谢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的出现,你们都没命了。”后来警察问他,他回答说,“因为我不忍心,当着母亲的面杀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杀了十多个人,甚至他的同伙,他的狱友,最后让他停下手的,是母亲的存在。那也就是说,他对母亲这份情感,救了我们四个警察。所以我们可以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你会发现,真正能拿住人的就是情感。那么这个情感,实际上是养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设计。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想说一句,就是我们过去老提倡改造世界,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认识世界,顺应自然,而不是要改变它。我们有没有发现,每当我们做一个大的改变的时候,我们都会自食其果。所以尊重自然,去研究自然背后的精神,我认为是一个对理性的尊敬,也是我们的一种对精神现象的好奇,以及探索。如果我们有这种追求,我认为我们年轻的一代,会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今天的演讲就到这儿,谢谢!编辑 | 若如阅读,让一切有所不同。Emil:283996659@qq.com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赞赏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