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海咨询认为房地产项目是市场固定投资性项目中常见的项目。包括商用住宅和商用办公、商场等,也包括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廉租房(统称经济房)等以及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商品房项目完全由市场主导,与一般工业类项目一样,其建设目的在于满足市场需求和盈利,项目研究的重点在于取得较好的地块和提升容积率。项目的营销手段是项目定价并取得盈利的重要内容。经济房项目不完全由市场主导,其定价和土地供应应由政府主导,项目研究的重点在于取得较好的地块和提升容积率并有较好的设计方案,满足政府和客户的需求。项目不以追求盈利为目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有新的变化,房地产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中指研究院在百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101-200强企业群体,从规模性、盈利性、成长性、稳健性、融资能力、运营效率和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综合实力,以更加宏大的视角延伸研究边界,扎实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售总额超1.6万亿市场份额近10%图1 101-200强企业2018-2020年销售增长及市场份额情况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73613亿元,同比增长8.7%。101-200强企业销售总额16003.8亿元,同比增长11.6%,较全国增速高2.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9.2%,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聚焦区域深耕重点城市因地制宜打造适销对路产品▌立足高能级城市辐射周边,聚焦热点城市群保增长图2 2020年101-200强企业总部主要所在城市101-200强企业倾向于在高能级城市设总部。这些城市是各城市群的核心重点城市,101-200强企业将总部设于此,能够尽享其经济、人口、产业等优势,并以此为大本营不断向周边城市强力辐射,实现城市布局的扩张。图3 101-200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各城市群销售额分布101-200强企业紧抓深耕区域城市的窗口期,实现了销售业绩的稳步增长。从30家代表企业重点项目销售情况来看,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仍为销售额主要来源区域,贡献占比总计达83.9%。▌标准化产品线助推规模扩张,因地制宜打造适销对路产品图4 101-200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重点项目各面积段销售占比2020年,101-200强企业把握市场主流需求,同时顺应需求变化加推改善和高端类产品,助力项目的快速去化。从代表企业重点项目各面积段产品的销售占比情况来看,首置及首改类产品合计占比达66.2%,仍为市场需求主流;140-200平米的改善类及200平米以上的高端类产品销售额贡献率同比分别增长0.4、0.7个百分点至20.6%和13.2%。一方面,处在发展初期或者规模化扩张阶段的企业为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积极构建标准化产品线。另一方面,部分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继续深挖现代居住需求,以人为本推出绿色、健康类型的特色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情感、体验深层次美好生活需求,助力销售规模再创新高。高成本致盈利水平下行多管齐下保障盈利质量▌成本持续上行,利润率下行压力较大图5 101-200强企业2018-2020年净利润率均值近年来土地成本高企,叠加前期高价地项目进入结转期,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行业利润率下行压力较大。2020年, 101-200强企业净利润率均值为9.1%,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土地成本居高不下侵蚀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成本快速攀升,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受新冠疫情影响,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费用略有增加,同时101-200强企业为加速去库存采取多项促销策略来降价促量,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多管齐下降成本增利润,保障企业盈利质量尽管行业利润率下行压力较大,但仍有部分企业表现了较好的盈利能力,通过提升产品溢价、同区域多盘联动开发降成本、拓展相关多元化业务扩大利润规模等方式,保障企业盈利质量。图6 101-200强企业多元化领域拓展占比首先,在产品层面,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强化品牌溢价优势,有效保障盈利水平。其次,区域深耕型企业在同一城市或区域内采用多盘联动的开发模式,发挥多项目间的协同效用,降低企业成本。最后,企业围绕地产主业拓展多元化业务,塑造新的利润增长极。投资聚焦热点城市群多渠道拓储降低土地成本▌拿地重仓二线与三四线,长三角布局力度增大图7 101-200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拿地面积城市等级、区域分布情况2020年,101-200强代表企业拿地金额总量为1289.6亿元,同比增长10.6%。从拿地权益面积来看, 101-200强代表企业在二线城市的新增土储权益面积占比52.6%,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面积占比为36.3%,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至11.1%。结合城市群来看,2020年101-200强代表企业在长三角城市群新增土储权益面积占比为44.6%,较上年增长19.5个百分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增土储权益面积占比为15.1%,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因城施策灵活拓储,降低成本优化布局一方面,在持续深耕区域或者一些三四线城市较多选择独立拿地。101-200强代表企业2020年在招拍挂市场拿地权益占比均值为81.4%,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部分非深耕或新进热点城市,受土地成本较高及出让条件限制影响,101-200强企业拿地态度更趋理性,多选择和其他企业联合拿地或后期合作开发,以缓解资金压力和风险。此外,101-200强企业借助自身在深耕区域的品牌和资源优势,采用旧改、城市更新、产业地产、文旅地产等方式积极扩充土地储备。降杠杆取得成效仍应警惕资金布局等隐忧图8 101-200强企业2019、2020年资产负债率“三道红线”下101-2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5.2%,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01-200强企业普遍规模扩张意愿强烈,部分企业于年内提出了规模扩张的目标。追求规模是101-200强企业的正常诉求,但企业未来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紧缺风险也应及时警惕。从资金层面来看,101-200强企业面临较大压力。继针对企业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后,央行又针对银行的贷款结构出台了相关规定。两项措施将直接限制企业融资端资金来源,间接限制销售端资金来源,影响原有的资金来源结构。叠加2021年偿债最高峰,企业流动性压力陡增。为完成降负债和稳发展的双目标,企业将更加依赖销售端资金来源,保持高销售回款率是保证现金流健康和穿越地产周期的重要环节。从土地层面来看,101-200强企业多是区域深耕型企业,应警惕集中布局所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过度集中布局会使得企业难以快速应对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单一城市或区域内可供投资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头部企业进驻,城市内土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拿地难度逐渐增大,企业应理性向外扩张,主动破局。从人才层面来看,101-200强企业应注重规模扩张后人才和管理机制的匹配。101-200强企业普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未来随着管理半径的增长,会对组织架构及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也应升级管理机制,完善业务流程,以落实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规避规模与管理机制不匹配导致的经营管理风险。增强资源获取能力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因城施策灵活拓储,降低成本优化布局表1 2020年内地房企在香港IPO上市一览积极登陆资本市场,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在港上市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国际形象,有利于业务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投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拓广融资渠道。除IPO募资外,内地赴港上市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供地两集中政策下,提升项目周转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集中供地将导致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增大、投资难度增加,项目如集中入市也将对销售端带来较大压力。同时,集中供地将从投资端引导企业调整项目整体运营节奏。这项政策也将对房企产生结构性影响,资金实力较强的大中型房企和部分区域龙头房企调整余地较为充裕,融资能力较差的中小房企则面临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101-200强企业需提升项目周转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规模稳健增长。▌适度向外扩张布局,择时择优深耕图9 千亿代表企业布局发展路径101-200强企业普遍已经完成区域深耕,接下来可适时向外扩张。首先,在向外扩张路径选择上,优秀企业多选择优先向热点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布局,以此为基础完成城市群深耕到辐射全国的过程。其次,部分101-200强企业采用择时择优深耕的方式来规避城市、区域深耕风险,目前来看核心城市和城市群仍是企业进行此类布局的首选。“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前来看,五大城市群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地区,且由于产业集聚的优势汇集了大量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长远来看位于其中的房地产市场仍蕴藏巨大潜力。最后,集中供地模式或为101-200强企业提供布局扩张机遇。在集中供地模式下,信息披露更加公开透明,便于多地块的综合评估比较,也给予101-200强企业一些布局机会。一方面头部企业未来会将资金更多的集中于优质地块上,而次优级地块可以成为101-200强企业拿地的重点;另一方面,集中供地模式下,招拍挂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未来企业或将更愿意选择合作拿地,缓解资金压力平摊投资风险。▌优化管理引进人才,提升企业管控效率表2 百强企业管控模式分类百强企业多年来规模的持续扩张导致管理半径持续增加,管理体系也经历了由粗放向精细化演变的过程,其丰富的经历与经验足以成为101-200强企业学习的对象。整体而言,百强企业的管控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规模化初期的运营管控型、快速规模化阶段的战略管控型和综合集团阶段的投资管控型。在人才体系方面,百强企业则完成了从职业经理人机制到合伙人机制的转变。行业发展早期百强企业通过建立权责分明、边界清晰、专业主义、规范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机制,有效降低内部交易成本、驱动企业创新和规模扩张,同时培养了一支规模庞大、专业性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进入下半场,随着整个行业竞争格局的转变,行业竞争性与风向增加,职业经理人机制不能共担风险的缺点显露出来。这种背景下,百强企业纷纷推出合伙人机制,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抗击疫情彰显责任担当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同时又面临疫情挑战。在这种背景下,101-200强企业作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劳动就业稳定器,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投身到扶贫攻坚工作与公益活动中去,并逐渐在扶贫过程中探索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和可持续致富的动力;另一方面,面对疫情挑战企业出资出力,与国家共渡难关,彰显企业责任担当。▌持续扶贫热心公益,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来,101-200强企业以规划为行动指南,秉持其主体思想,沿着总体思路,多措并举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为国家实现脱贫攻坚的基本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方面,101-200强企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增加扶贫覆盖范围。另一方面,101-200强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撬动社会资源实施特色扶贫,实现了“造血式”扶贫。此外,部分101-200强企业热衷公益,为建设美好社会出一份力。▌出资献力,积极参与抗疫活动面对疫情,101-200强企业快速反应,积极捐资捐物,充分彰显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企业责任担当。如东方佳园向临沂市红十字会捐款500万元,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贡献力量。此外,部分101-200强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成立抗疫物资生产线、减免租金等方式奉献抗疫力量。结语20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疫情的冲击下表现出较强韧性,商品房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房地产101-200强企业持续深耕大本营及热点区域加大推盘营销力度,顺应市场形势紧抓主流需求,使全年业绩增长速度领先全国2.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提升至9.2%。优秀的业绩背后是企业综合运营管理能力的逐渐增强:一方面101-200强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区域多盘联动开发、拓展多元业务等方式改善盈利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方式增加优质土地资源,为下一步发展储备了充足资源,未来发展前景可期。从长远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发展空间,但随着企业“三道红线”、银行“两道红线”等政策的推出,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向头部阵营企业加速倾斜。展望未来, 101-200强企业可学习百强优秀企业的成长经验,在资金方面要积极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在布局方面要灵活多变,懂得在区域深耕和向外扩张之间适时变换;在企业管理方面尽快引进人才、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最终实现规模稳定增长。
房地产可行性研究就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与项目有关的市场、资源、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从而判断项目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并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的科学方法。1、可行性研究的编制步骤(1)接受委托在项目建议被批准之后,开发商即可委托咨询评估公司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双方签订合同协议,明确规定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目标意图、进度安排、费用支付办法及协作方式等内容。承担单位接受委托时,应获得项目建议书和有关项目背景接受资料,搞清楚委托者的目的和要求,明确研究内容,制订计划,并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指标、规范、标准等基本数据。(2)调查研究主要从市场调查和资源调查两方面进行。市场调查应查明和预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量、价格、竞争能力等,以便确定项目的经济规模和项目构成。资源调查包括建设地点、项目用地、交通运输条件、外围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调查,为进行下一步规划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提供准确的资料。(3)方案选择和优化根据项目建议书的要求,结合市场和资源调查,在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若干可供选择的开发方案,进行反复的方案论证和比较,会同委托单位或部门明确方案选择的重大原则问题和优选标准,采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评选出合理的方案,研究论证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项目规模、构成、开发进度。(4)财务评价和综合评价对经上述分析后所确定的最佳方案,在估算项目投资、成本、价格、收入等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详细财务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论证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出资金筹措建议和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5)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上述分析与评价,即可编制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一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结论性意见、措施和建议,供决策者作为决策依据。2、可行性研究的事项可行性研究的事项主要包括:市场可行性分析、进度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分析、资金可行性分析、风险可行性分析、规划方案优选、技术可行性分析、成本可行性分析、财务可行性分析。(1)市场可行性分析市场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发成本、市场售价、目标客户、开发周期。(2)进度可行性分析对项目开发进度进行合理安排,按照前期工程、主体工程、附属工程、验收等阶段进行安排,分析是否能够在计划交期前完成。(3)环境可行性分析分析项目周围的自然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等是否满足项目需求,并分析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资金可行性分析根据项目的投资估算和投资进度安排,合理估算资金需求,拟订筹资方案,分析筹资成本,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5)风险可行性分析分析影响投资效果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市场等因素,了解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6)规划方案优选规划方案分析的内容包括建筑物布局、功能分区、市政基础设施分布、主要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控制性规划技术指标。(7)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项目的技术参数、技术经济指标等,确定企业是否满足项目需求,列出技术难点,确定解决方案。(8)成本可行性分析估算项目的开发成本,包括土地费用、生产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各种税费等,预估项目收益,确定其能否达到项目预期。(9)财务可行性分析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和相关法规,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考察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分析。3、可行性研究的重点(1)地点选择和地块价值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拟定地点的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等地理特征;拟定地点的市政配置、交通运输条件;拟定范围的拆迁情况;地块周边的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及污染情况;实际地价与地价潜在价值评估。(2)资金筹措的分析资金筹措计划主要是就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行分析,包括自有资金、贷款和预售收入三部分。当资金来源中包括预售收入时,应有销售收入计划配合考虑。(3)财务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有静态法和动态法两种:对规模小、周期短的项目,可采用静态法;对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或资金来源渠道多、收支复杂或滚动开发的项目,应采取动态法。1)静态法。通过投资项目的总收入和总费用之间的比较,来计算开发项目的盈利和投资回报率数值,以此计算与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常回报率相比较,以分析评价其经济合理性。静态法的评价指标有净利润投资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2)动态法。(4)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及概率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盈亏平衡点BFP分析项目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关系。当影响投资效果的变化因素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方案的收入与支出相平衡,此时方案既不盈利也不亏本,此临界值即为盈利平衡点。敏感性分析是通过分析、预测项目主要因素(如成本、价格、销售周期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对财务评价指标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和极限变化幅度。概率分析的目的在于用概率研究预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对项目评价指标可能发生的影响。一般是计算项目净值的期望值及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的累计概率,累计概率越大,说明项目承担的风险越小。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住房交易市场前景: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住房交易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住宅存量房销售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1.1. 新房销售:规模巨大,未来提升空间受限从商品住房市场开启至今,新房销售市场在中国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商品住宅新房销售交易规模巨大。2020 年中国商品住宅新房总交易额达到 15.5 万亿元,2014-2020 年 CAGR 达到 16.5%,作为住房商品化以后住房交 易市场的主导力量,近 20 年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交易规模巨大。核心驱动力减弱——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虽然中国城镇化进程依 然在持续当中,但城镇人口的同比增速持续减小,城镇化呈现逐渐放缓的 趋势,商品住宅新增需求增速减缓。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世界主流发达 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 70%以上,中国城镇化率仍存在一定空间。根据联合 国预期,203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之后开始进入城镇化后期,同 时对标美国的城镇化变化历史趋势来看,城镇化率增长至 70%时产生拐点, 进入城镇化后期,增速大幅减缓。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60.6%,按照 2009-2019 年的城镇化率趋势推算,同样将在 2030 年左右城镇化率达到 70%,预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长期来看,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考虑到 新房销售的基础在于城镇住房的需求增量,新房销售的未来提升空间受限。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的交易额规模会在中短期内维持增长,但由于需求 增量的逐步减缓,预计未来的提升空间受限。1.2. 存量房销售:规模提升迅速,地位逐渐凸显存量住宅交易额提升迅速,增速超过新房。2019 年存量住宅销售总交易额 达到 6.7 万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0.8%,超过新房销售同期 17.5%的复合增速,提升迅速。存量住宅销售在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主导,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前瞻产 业研究院数据,包括四个一线城市和厦门、宁波、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在内 的 18 个大中城市的存量房交易的市场规模占比已经超过 50%,开始占据交 易市场的主导地位,表明存量房市场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显现。存量住宅销售流通率维持稳定,销售交易额增长趋势将随存量房价值提升 而延续。我们根据存量房总价值=城镇人口总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全国 二手房成交均价对存量房总价值进行测算,根据测算,2020 年底国内存量 房总价值约为 258.8 万亿元,2014-2020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5.1%,增速较 快;同时根据存量房流通率=存量房交易额/存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对存 量房流通率进行计算(由于是对交易额进行预测,与常规的流通率=交易套 数/总套数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计算,中国存量房流通率 2014- 2019 年平均值为 3.27%,整体基本维持在 3%左右,较为稳定,预计存量住 宅销售交易额将持续快速增长。1.3. 住房租赁:伴随存量房价值同步提升,流通率保持平稳中国住房租赁交易额规模平稳上升。2019 年住房租赁总交易额达到 1.7 万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6%,持续平稳上升。住房租赁流通率维持平稳。我们根据住房租赁流通率=住房租赁交易额/存 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进行住房租赁流通率的计算,2014-2019 年中国住 房租赁流通率整体维持在 0.75%以上,保持平稳。1.4. 住房交易市场总结: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根据计算,我们认为:空间存在潜力:到 2030 年,商品住房总交易额将提升到 39.2 万亿元。 结构面临转向:到 2030 年,存量房市场(存量房销售+住房租赁)占比超 过 50%,在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主导。2. 渠道竞争格局:混业化渠道之争产生住房交易的传统渠道竞争是一种泾渭分明的状态。在新房销售市场上,开 发商开发新房,并通过售楼处直接自销给购房者,而一手代理公司则为开 发商售楼处提供代理、策划服务,协助销售;在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市 场上,经纪公司通过旗下人经纪人进行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的渠道业务。2.1. 各方角色发生改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转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地产开发商、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以 及电商平台在住房交易渠道竞争的角色产生变化。地产开发商拓展自有渠道,并进入存量房租售渠道业务。地产开发商通过 旗下分布较为广泛的物业管理公司案场,协助进行新房的自销;另一方面, 依托物业管理公司的场地以及长期与小区住户接触的机会,开发商开始衍生存量房销售和租赁的渠道业务,龙头房企碧桂园、融创、保利等通过旗 下物管公司同时布局一二手房渠道业务。一手房代理公司传统业务遭遇瓶颈,开始拓展二手房经纪业务。新房代理 销售业务的增速趋缓,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TOP10 一手房代理公司 代理销售额的上升速度较慢,落后于新房市场的增长速度,渗透率降低, 从 2016 年的 16.9%下降到 2019 年的 14.2%,传统一手房代理业务遭遇瓶 颈。在拓展的新业务中,部分一手房代理公司通过赋能经纪人的方式拓展 二手房经纪业务。以易居为例,赋能二手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从 2016 年的 0.8%提升到 2019 年的 39%,存量房相关业务愈发重要。经纪公司开始进行一二手联动,并布局线上平台。经纪公司在传统的存量 房渠道业务基础上开始参与新房销售渠道业务,进行一二手联动,将渠道 能力逐渐向新房市场复制和迁移。以贝壳为例,2020 年,新房业务和二手房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54%和 43%,新房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此外,经纪公司开始构建房产经纪 O2O 模式,同时在网页端和手机 app 建 设相应的平台接口,进行线上线下的业务联动。房产交易相关的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引流获客进行渠道业务的开展。主要有 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直买直卖”平台:绕过经纪人的中间环节,房 东和开发商直接在线上平台挂牌房源,并与客户直接约谈完成交易,平台 收取交易服务费,典型的例子是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第二种是信息端口 平台,平台仅提供端口供经纪人发布房源,帮助进行推广,并收取平台使 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不直接参与交易环节,典型的例子是安居客;第三 种是赋能平台:为线下经纪人提供数据库、品牌、线上交易工具等进行赋能, 并在交易佣金中抽取提成,以易居和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2.2. 业务边界打破,混业化渠道之争展开综合来看,渠道的竞争格局产生演变,原本住房交易各细分领域的渠道参 与者开始互相加入其他领域的赛道,细分业务的边界被打破,住房交易市 场的渠道之争开始混业化。3. 线下突围之道:市场变局推动优势转换3.1. 现象: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渗透率持续提升在混业化渠道之争当中,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均持续提升。从三类业务 的渗透率来看,经纪公司在新房市场的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10%提升到 2019 年的 26%,迅速提升;存量房交易市场渗透率长期维持在 80%以上,占据主 导地位;住房租赁市场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33%提升到 2019 年的 53%,逐 渐取得优势;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的渗透率均持续提升。3.2. 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差异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存在差异。在分析线下渠道商业模式之前,我们 可以看到的是住宅新房和存量房的渠道业务逻辑存在差异:新房的渠道逻 辑偏向于卖方市场,房源端的开发商在其中占据优势,通过推广的方式, 使客源端的购房者获知楼盘信息,并直接通过开发商自有渠道(主要是售 楼处)进行交易;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则偏向于均衡市场,房源和客源两端 需要经纪人进行拓展寻找,并与经纪人达成联系,经由经纪人进行信息匹 配撮合最终完成交易。3.3. 卖方需求转变:去化难度增加,需要增强获客能力长周期维度看,新房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商品住宅新房的销售去化周期 处于波动上升的进程中,去化周期加长,商品住宅新房的去化难度逐渐增 加;从长期来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披露,2019 年中国城镇人 均住房面积达到 39.8 平米,对比世界主流发达国家来看,已经高于德国、 英国、法国的 39.4、35.4、35.2 平米,未来住房面积的提升空间较小,住 宅新房销售需求的提升空间存在一定限制,预计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同 时,经纪公司新房业务的渠道佣金率从 2017 年的 2.1%提升至 2019 年的 2.3%,也从侧面印证新房去化难度增加。长效机制下,销售快速结转需求增加。房地产长效机制之下,国家对地产 行业的调控收紧,“三条红线”政策限制房企的融资规模,增加房企的资金 链压力,另一方面,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从开发商和个人购房者两端对房 地产相关融资进行限制,这样的政策环境使房企的资金压力增大,对快速 销售结转的需求增强。由以上两个因素推动,新房渠道的卖方市场逻辑开始转变,房源端的优势 开始减弱,而客源端重要性增加,开发商需要拥有更强获客能力的新渠道。3.4. 买方需求转变:选择面扩大,匹配转换效率需求提升买方选择面扩大,渠道转换效率重要性凸显。多数购房者开始不再区分新 房和二手房,而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存量房交易在全国重要一二线城市占 据主导,并且存量房的位置和交通优势逐渐凸显,使得一二手房需求市场 开始融合。以上因素使得购房者的选择面开始扩大,相应地,对渠道的匹 配撮合能力有更高的需求,渠道转换效率的考量变得很重要。3.5. 经纪公司获客能力优势:多元覆盖面+大规模布局经纪公司的获客方式覆盖全面且规模大,拥有较强的渠道获客能力。相对 于开发商和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的渠道获客方式覆盖面更广且规模 较大。在线上拥有更高的月活量的平台,线下长期培养的门店和经纪人拥 有相对开发商案场更多的数量优势,并且经纪业务长期在客户资源上的深 耕积累也使得熟客资源能通过转介绍带来新的客户资源。3.6. 经纪公司转换效率优势:直接运营带动赋能增效经纪公司直营带动赋能的模式效率高于纯赋能模式。通过门店和经纪人进 行的渠道业务主要为直营和加盟赋能两种模式,直营模式下公司直接管理 门店和经纪人进行业务,并从交易中抽佣,以链家为代表;加盟赋能模式 下,公司输出品牌、数据、软件工具等,并从加盟商获取的佣金当中抽取 部分提成,以易居为代表。从效率上来看,经纪公司(链家、我爱我家等) 直接运营模式下的转换效率远高于一手代理公司(易居)的赋能模式,从 单个门店完成交易额的数量来看,链家与我爱我家的单店交易额分别为 1.42 亿元/年和 0.9 亿元/年,而易居纯赋能模式下单店交易额为 0.19 亿 元/年;从单个经纪人完成的交易额来看,链家和我爱我家单经纪人完成交 易额分别为 820 万元/年和 610 万元/年,纯赋能模式下的房多多和易居单 经纪人完成交易额为 80 万元/年和 40 万元/年。同时,贝壳平台赋能部分 单店交易额和单经纪人交易额分别为 0.35 亿元/年和 460 万元/年,介于 直营模式和纯赋能模式之间,经纪公司通过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下, 转换效率同样高于纯赋能模式。3.7. 经纪公司的基础设施壁垒:门店规模与经纪人培养经纪公司的门店布局和经纪人培养存在壁垒。门店和经纪人作为经纪公司 的基础设施,直接决定经纪业务的覆盖面。头部经纪公司均拥有大规模的 门店布局,数量远超头部开发商的物管项目,截至 2020 年来看,物管公司 中规模最大的碧桂园服务在管 3277 个项目,而头部经纪公司中门店数量 较少的我爱我家拥有约 3400 个门店,德佑则拥有约 10000 个门店,即使开 发商全部物业项目均开展案场业务,其覆盖面依然与头部经纪公司存在差 距;此外,而作为经纪公司业务基础单位的经纪人,其技能存在一定的专 业性,从交易前的房源实勘、维护,到交易中的协助贷款、协助公证,再 到交易后的客户关系维护,均存在特定专业技能,同时 82%的经纪人从业 年数在 1 年以上,38%的经纪人从业超过 4 年,需要一定工作经验积累,无 法快速培养,经纪人的培养同样存在壁垒。3.8. 总结:经纪公司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理想的模式综上,基于市场变局的买卖双方渠道需求改变,使得渠道获客能力和渠道 转换效率成为渠道竞争中的关键。经纪公司在获客渠道的覆盖面和规模上 双向占优,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拥有高转换效率,与新的渠道需求匹 配度最高,同时存在门店和经纪人的基础设施壁垒,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 理想的模式。4. 线上平台突围之道:线上线下闭环引导模式突围房产线上交易平台在房产交易中愈发重要,线上平台的活跃度和渗透率不 断提升,在整体市场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线上三种平台模式的竞争也 由此展开,主要的竞争者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直买直卖”平台、信息端 口平台: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经由线上导流以后,通过线下经纪人对接房源客源, 引导交易完成,以贝壳找房为代表。收费模式上,对自营部分的交易收取 与线下相同比例的佣金,对非自营的部分则从加盟经纪商的佣金中获取一 定比例的平台抽成。“直买直卖”平台:房主直接在平台上挂出房源,买家直接通过平台获知 房源信息并与房主协调达成交易,以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为代表。收费模 式上,平台按照完成的线上直接完成的交易额按比例抽取佣金。信息端口平台:为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供广告信息平台,挂出房源,平台 并不直接参与交易,仅收取使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以安居客为代表。收 费模式上,主要是按照月份/季度进行固定额度的使用费收取,与交易额无 关。赋能平台:平台为线下中小经纪商提供品牌、数据库等资源,通过赋能经 纪商的方法参与交易,以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从收费模式来看,赋能平 台对经纪商完成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抽取佣金作为服务费用。4.1. 房产交易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化以及用户留存房地产交易线上平台存在痛点。房地产的产品特性决定了房产交易平台存 在的痛点:交易转化与用户留存。1)在交易转化方面,房产交易环节多, 流程复杂,且关联方多,转换交易的难度相较一般商品交易更大;2)在用 户留存方面,通过贝壳平台与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的对比来看,房产交易 频次低,单次金额高,而佣金率较低;美团、滴滴这种佣金率比较高的平 台可以让利补贴、用低价格吸引用户,使用户养成叫外卖和网约车的习惯 后停止补贴;房产价交易平台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房产佣金率低,佣金补 贴相对于房价比例太少,佣金补贴无法吸引用户选择平台,也就无法通过 佣金补贴培养用户粘性,同时由于交易频次低,即使培养用户粘性,作用 也较小,用户留存的难度大。我们将结合从线上到线下的房地产交易流程,针对两个痛点的解决,对平 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4.2. 房源→流量:线上线下联动房源拓展,构成网络效应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房源,构建网络效应。房源上线获取流量为交易平台进 行交易的第一步。从购房者获知房源信息的来源来看,63.3%的购房者会选 择门店咨询,为最主要的获知方式,线下的信息渠道依然重要。从房源开 拓方式来看,应用最多的两种分别为门店接待和熟客转介绍,线下的房源 拓展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经纪公司及其衍生平台通过维持线下门店和经纪 人的拓展方式保持房源数量上的优势,增加上线的房源数量,促成网络效 应,以此增加线上流量。相比之下,“直买直卖”平台缺少线下拓展的房源, 信息端口平台难以保证房源质量,赋能平台则多数赋能中小经纪商,房源 拓展力度较低。4.3. 流量→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调查显示, 73.8%的购房者在选择线上平台时会关注房源真实性,为购房者对平台的选择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在线上平台房源真实度评分排名当中,链家网 (链家直营)、贝壳找房(链家直营+平台加盟)、21 世纪不动产位列前三 位,均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信息端口平台仅收服务费用的运营逻辑决定 其无法对经纪人拓展房源的真实性进行监控,“直买直卖”平台则由于缺少 专业经纪人的实勘,难以对发布房源的真实性进行有效认定。相比于另外 几种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具备更高的房源真实性,高房源真实性保证 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流量对客源的高转化率。4.4. 客源→成交:线下经纪人深度投入,引导交易转换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房产交易推进的过程当中环节复杂,且 涉及关联方多,需要专业经纪人协助进行实勘、验真、带看、签约、过户, 而即使在交易时间之外,房源依然需要维护,线下经纪人的工作无法被取 代。同时,客单的成功签约需要经纪人多次带看,成功签约的经纪人 5-10 次带看占比为 48.4%,10-20 次带看占比为 37.2%,98.7%的成功签约经纪 人需要带看 5 次以上,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经纪人业务效益存在头部效应,且头部经纪人拥有高转换率。根据贝壳研 究院数据显示,前 20%的经纪人完成拓展房源量的 59%,带看量的 42%和成 交量的 81%,同时头部经纪人成交量与带看量的占比差异证明头部经纪人 拥有远优于其他经纪人的高转换率,存在较强的头部效应。经纪公司衍生平台拥有针对经纪人的强管控能力。“直买直卖”平台没有经 纪人,而信息端口平台不直接参与交易,对经纪人的管控力度低。相对于 另外两种平台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准入审核更强,技能培训、业务 监管、激励制度、合作共享方面拥有管理模式的优势,强管控能力使其拥 有更强的能力培养优质经纪人。4.5. 成交→房源:数据和客户资源的集中沉淀,引导进一步房源开拓数据和客户资源的沉淀引导房源开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在交易完成后由 经纪人对交易信息进行录入,将楼盘数据和客户资源集中沉淀在公司数据库内,再依托数据进一步拓展新房源。通过积累数据和客户资源进一步拓 展新房源并上线,重新开始新一轮交易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 优势,无需依赖用户习惯,从而避免用户留存的问题。对比之下,“直买直 卖”平台缺少线下经纪人的环节对房源进行进一步拓展,信息端口平台则 缺少对房源信息的统一沉淀,赋能平台与经纪人联系度较低,房源信息沉 淀的集中难度较大。4.6. 总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闭环,是房产交易平 台最理想的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全环节布局构建商业模式的闭环,解 决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换问题的解决: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维持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和对 经纪人的强管控力度,保证从流量到客源再到成交的顺利转换。用户留存问题的解决:通过数据和客户资源积累重新拓展房源,进行下一 个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优势,而无需依赖用户习惯。因此,经纪公司为基础,衍生线上平台,是渠道之争中突围的最理想模式。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紧随行业发展脉搏,连续十八年深入研究房地产企业经营规律,为促进行业良性运行、企业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为评判房地产企业经营实力及行业地位的重要依据。202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金额实现同比增长8.7%,百强企业把握城市轮动复苏机遇,打造适销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实现了规模稳步增长,销售总额超十万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百强企业更加注重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平衡,旨在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销售总额增长12.8%,市场份额提升至63.2%百强企业2016-2020年销售增长情况百强企业及综合实力TOP10企业2016-2020年市场份额百强企业市场份额小幅扩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0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市场份额上升至63.2%,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但增幅继续回落。其中,综合实力TOP10企业销售额市场份额为27.5%,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头部阵营趋于固化,部分房企销售表现亮眼百强企业不同阵营2020年销售额及其增长率均值情况不同阵营销售表现分化加剧。百强前10企业因其布局的全国性和均衡性,有效降低区域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保证销售业绩2020年销售额增长率均值12.4%,高于全国增速3.7个百分点;11-30企业及31-50企业规模意愿依旧较强、竞争更为激烈,实现了销售业绩的较快增长,销售额增长率均值分别为13.7%和13.0%,高于全国增速5.0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发展策略着重强调规模稳健增长、提升效益、防范风险等几个方面:1)追求业绩规模的稳健增长;2)提升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3)优化债务结构,筑牢资金安全防线。把握热点区域发展机遇,紧跟市场节奏大力推盘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各等级城市销售额分布百强企业把握热点城市政策窗口期,一线及三四线城市成交占比提升。从50家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销售情况来看,一线城市销售额占比较上年小幅上升1.0个百分点至15.3%;三四线城市销售额占比增长0.8个百分点至41.6%。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各城市群销售额分布百强企业五大城市群销售占比超七成,长三角销售占比稳步提升。50家百强代表企业销售结构中,五个主要城市群销售占比合计达71.8%,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销售占比最高,达30.9%;其次为粤港澳大湾区,占比17.2%。因城施策把握主流需求,以品质和差异化赢得市场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重点项目各面积段销售占比2020年,百强企业加大首置、首改类产品的推出比例,推动企业销售业绩的稳步增长。从50家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各面积段产品的销售额占比来看:90-140平米首改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55.8%,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90平米以下首置类产品占比为16.2%,较上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分城市等级各面积段销售占比百强企业因城施策,一线城市加大首置及首改类产品占比,二线及三四线城市聚焦首改类产品。一线城市首置类、首改类产品占比分别为28.7%、40.6%,在二线、三四线城市,首改类占比分别为57.0%、63.9%。 线上营销快速崛起,开启数字化营销新篇章2020年,百强房企紧跟市场形势迅速反应,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顺势开展线上销售模式,同时整合各渠道资源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营销体系,开启数字化营销新篇章。营收利润稳步增长,增收少增利持续百强企业2016-2020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值变化情况盈利能力继续下降。受新冠疫情、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各类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百强企业净利润率均值、净资产收益率均值较上年分别下降0.7、1.0个百分点。市场变化日趋复杂,盈利能力分化持续,规模较大企业表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拿地布局持续回归一二线,城市群拿地占比超五成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拿地总量及拿地销售比百强企业拿地积极性有所回升,布局继续回归一二线。2020年,50家百强代表企业拿地金额占销售额比重均值达到35.0%,较上年增长4.2个百分点,新增土储权益面积中近六成位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二线城市占比较去年分别增长1.3、1.1个百分点。金融监管继续升级,多元融资缓解短期资金压力部分百强企业2019-2020年信用债发行结构国内信用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2020年,百强企业国内信用债发行规模2493.6亿元,同比增长34.1%;海外债发行规模2988.2亿元,同比增长8.0%;ABS产品发行规模1746.9亿元,同比增长1.6%。2020年部分百强企业增发配股募集资金情况百强企业积极拓展股权融资渠道,通过赴港上市、增发配股、引入战投等方式补充资金。一方面,非上市百强企业加速上市节奏,另一方面,百强企业分拆旗下多元板块上市,在扩大母公司权益,降低负债水平的同时,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企业现金流。百强企业2016-2020年负债率情况房企“三道红线”、银行“两道红线”、供地“两集中”等政策先后出台,房地产长效机制持续实施,这将使得房地产市场呈现弱周期性,房企需顺势而为,转变经营方式,坚持量入为出、动态管理、审慎决策。可售货值结构优化,提高变现能力保障现金流可售货值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短期内去化压力较小。研究组以2016-2020年为研究区间,对百强企业可售货值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从可售货值结构来看,其中的58.1%可在1年内去化,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2.5个百分点,而1-3年、3-5年及5年以上的占比则均同比减少。新增高价地创历史新高,理性决策防范风险2020年,多个城市增加优质地块供给,加之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企业拿地热情较高,百强企业新增高价地总量略有增长。2020年全国共成交高价地314宗,其中百强企业154宗,占比为49.0%,成交金额超3000亿元,占比为52.7%。未来随着行业盈利空间下行,企业投资拿地应更加谨慎。百强企业2016-2020年纳税情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百强企业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百强企业积极投身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贡献和智慧获得党和人民的肯定和表彰。疫情期间,百强企业全方位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后,百强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复工复产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结语202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百强企业一方面积极拓储,创新融资方式,保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风险管控,在发展中降杠杆,强化现金流管理,以内生式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2021年,百强企业应紧跟国家政策,精准把握市场机遇,优化管控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住房仍是许多“城市无产者”的刚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乎民生,举足轻重。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业主频频维权。艾普思咨询采集并分析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020年的房地产行业投诉数据,为从业者及监管者洞察行业痛点提供视角。数据周期:2020-01-01——2020-12-30注:与房地产无关的纯物管投诉已删除;开发商相关统计中,由于无法根据短关键词准确划分品牌,新城控股、光明房地产、实力房地产、实地房地产等开发商不计入前十统计。01 全年每月投诉量2020年,领导留言板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约4.7万件。从全年走势来看,因春节及疫情影响,1-2月房地产行业投诉量较少,3月投诉量迅速增长,7月达到顶峰,当月投诉量达5,571件。02 地域分布:河南、四川、安徽最多2020年,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接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46,034件。其中河南省投诉量最高,占比12.47%,四川省、安徽省投诉量分别占比9.54%、7.95%。03 投诉类型:服务最多,合同、质量次之房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3.1质量投诉质量投诉中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最多,占比72.13%,车位质量投诉占比16.72%,违章搭建相关投诉占比10.11%。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主要包括渗漏、墙壁开裂、墙皮脱落、鼓包等问题。其中渗漏、墙壁开裂问题最多,涉及投诉量分别为3,080件、2,040件。3.2服务投诉服务类投诉中,物业及配套服务投诉占比38.95%,其中维修基金使用不合理不透明、配套学校未开办等投诉较多;办证服务投诉占比29.90%,主要涉及开发商交房后不给办房产证;服务态度相关投诉占比18.90%,工作人员办事推脱推诿、态度恶劣、有意误导等问题频现;交房服务投诉占比11.69%,主要涉及延期交房、强制交房两方面。3.3合同投诉合同类投诉主要包括合同欺诈、烂尾、退房退款、降价维权、违规操作、强买强卖这六大问题。其中合同欺诈投诉量最多,占比达55.08%,主要涉及隐瞒不利因素、虚假宣传、装修质量缩水等问题;其次是退房退款投诉,占比为19.94%;违规操作投诉占比11.95%,主要投诉问题为不按规定开发票。04 被诉开发商: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最多从房地产品牌来看,收到投诉最多的是恒大,投诉量1,105,其次是碧桂园,投诉量917,绿地、万科投诉量也在500以上。这四大开发商也在2020年全国开发商销售榜前十之列,总体而言,投诉量与销售量紧密相关。恒大全年投诉量主要集中在6-11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以上,其中7月达到163起,合肥恒大中央广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碧桂园在4-8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起以上,安庆市碧桂园时代之光、颍上碧桂园天誉、全椒碧桂园桃源观澜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万科全年投诉量走势相对平缓,投诉量最多的月份为7月。绿地投诉量在10月及11月陡增,期间汉南绿地城、银川绿地海珀兰轩、渭南韩城绿地等楼盘投诉较多。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投诉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恒大相关投诉较分散,排在前三的四川、辽宁、安徽投诉量占比分别为11.22%、8.33%、7.15%,成都温江恒大未来城、沈阳恒大中央广场、合肥恒大中央广场为重点投诉楼盘。碧桂园相关投诉较为集中,来自安徽省的投诉高达222起,占比24.21%,滁州、阜阳、亳州等市均是投诉重灾区,全椒县碧桂园罗马世纪城儒林境、全椒县碧桂园桃源观澜、阜阳碧桂园翡翠湾等楼盘投诉较多。绿地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西安绿地璀璨天城、郑州绿地溱水小镇、汉南绿地城等楼盘投诉较多。万科相关投诉中,有108起来自四川省,占比20.97%,万科公园传奇、万科臻园、万科理想城等楼盘投诉较多。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主要投诉问题从投诉分类来看,万科相关的各类投诉分布较为均衡,碧桂园相关投诉中质量投诉远高于服务、合同投诉,绿地相关投诉中合同类投诉较为突出。05 十大被诉楼盘2020年,投诉量前三的楼盘中,长春市万龙银河城销售时违规多收3万元,长春市华大城推出2万抵4万优惠活动却拒不履行抵扣承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无理由退房且不退款,最终均引发业主大规模投诉。06 总结从投诉数据来看,房屋及装修质量不达标、合同欺诈、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法按时交房等问题是业主维权的重中之重。开发商盲目赶工期、降成本等行为造成了期房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甚至在质量完全不达标的情况下强制交房,直接导致了大量质量维权投诉,进而影响开发商的品牌形象。开发商应着眼长期利益,重视房屋质量把控,不断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外包项目的质量管控,完善施工过程中的验收机制。开发商应注意规范业务人员的销售行为,避免业务员利用合同欺诈损害公司品牌形象。消费者应仔细研读合同,避免听信口头承诺,造成日后维权困难。如今房价高企,购房者常常是掏空“六个荷包”买一套住房。相对开发商而言,业主明显处于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从严把控验收、从严审核宣传广告,完善惩罚机制,从根源上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买、卖、监管,三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房产买卖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长远发展。艾普思是一家国内领先的舆情大数据服务商,拥有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及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团队,为政企客户提供集舆情监测、危机公关咨询、线上品牌优化、口碑建设于一体的全案服务。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艾普思官网。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近年来商业地产所面临的去库存和消费转型压力也不断加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短期居民生产、生活受限,线下消费市场首当其冲,商业地产市场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困境。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铺租金指数研究报告》,2020下半年中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租金水平继续下跌,其中商业街环比下跌0.52%,购物中心环比下跌0.25%。在此背景下,商业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发生了明显变化,商业地产企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近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复苏。然而,除了疫情冲击之外,如何激活存量、应对同质化竞争以及消费新特征带来的挑战仍然是商业地产企业亟待破局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报告将以趋势与行动为导向,从市场以及企业表现两个方面,对2020年的商业地产行业进行解读,以期能够为商业地产人在市场决策中提供参考。“双循环”背景下,消费需求有待释放,商业地产空间犹存1、2020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韧性凸显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月发布的数据,估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5%,经济衰退程度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复苏劲头强劲,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为2.3%。表:全球主要地区GDP年度增长率数据来源:IMF,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 *中国2020年统计数字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消费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繁荣奠定商业地产发展空间近期,中央多次相关会议均提到促进消费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将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空间。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扩大内需势在必行。2020年全年,虽然经济恢复正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同比下降3.9%,约为39.2万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54.3%,为近年来较高水平(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消费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我国的情况看,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收入提升促进消费繁荣,带动商业地产市场需求释放收入提高推动消费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而带动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43834元,20年时间增长6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商业地产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2013-2016年为估计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消费结构来看,代表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0%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7.6%,解决了温饱的城镇居民希望提升生活质量,并将更多收入用于购买服饰鞋包、家居设备、文化娱乐等产品及服务,极大地提振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过去20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受疫情影响,短期收入降速,消费下滑。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9年下降4.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下降3.8%,商业地产受到一定冲击,多家公司推迟购物中心开业时间,部分商铺面临经营危机。图:2019年中国部分城市人均储蓄与人均收入关系图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研究院整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收入水平最高,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紧跟其后。2019年,GDP前100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均值为6.8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4.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等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金华、常州、嘉兴等发达城市群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及储蓄均较高,此类城市具备较强的消费基础与发展空间,商业地产发展潜力突出。武汉、长沙引领中部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近年来,武汉将“首店经济”作为刺激消费、提升商业品质的重要手段。2019年,武汉落户品牌首店超200家,首店经济持续在武汉商业地产市场“飘红”。长沙网红店逐渐成为商业消费的新增长点,各类网红店遍地开花,其中尤以茶饮店最受消费者热捧,本地品牌“茶颜悦色”几乎成为购物中心标配,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多的客流量,甚至成为长沙的一大旅游景点,“网红”经济助力长沙商业地产发展。4、“Z世代”消费群体为商业地产注入新活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和千禧一代崛起,一方面消费升级提档,更加注重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文化、体验、健康等升级类消费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使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持续推进,“网红店”“快闪店”的不断涌现,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业态升级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给商业地产带来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图:2019及2020年1-10月按商品类别分类零售值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Z世代”消费群体偏好视频娱乐,自由玩乐个性突出,倡导健康绿色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在疫情影响之下,以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为主的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类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正在不断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格局,得到了越来越多品牌商的关注,从而影响着商业地产的布局与模式变革。5、网上零售增速放缓,线上线下消费走向新平衡表:近三年网上零售额及分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互联网的发展繁荣带来了零售行业的变革,网上零售额持续走高,但经过多年发展后,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持续放缓,预计未来,线上线下消费将走向平衡发展。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发展已较成熟,供应链系统较为完备,不再像早期的通过价格战“跑马圈地”进行规模扩张,线上商品不再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讲,线下的社交性,体验感是线上消费无法取代的。随着网上消费的降速,线上线下将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点,预计未来,线上消费将不再对线下消费造成过度的挤压,这也将为商业地产释放出更大空间。商业地产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运营1、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连续七年递减,存量时代运营价值凸显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开发逻辑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后以持有为主,更加注重后期的运营管理。从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投资情况看,2017年以来商业运营用房投资额持续下滑,开发投资情绪下降。图:2011年-2020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同比及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但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后,自2017年起逐年回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也随之下降。2020年,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为13076亿元,同比下降1.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仅为9.2%,为近十年来最低。图: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及占房屋新开工面积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一度降至-50.7%,经过一年的不断恢复,到12月累计降幅收窄至-4.9%。从2016年开始,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占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2020年降至8.0%,为最近十年来最低。商业地产市场由开发向运营不断转变,未来商业地产如何“活下来”成为企业的首要命题。2、商业市场以持有运营为主,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5图:2011-2015及2016-2020年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16-2020年,商品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值分别为1.01、0.62、0.55,办公楼与商业营业用房更倾向于持有运营,销售开工比远低于住宅。图:分城市等级近三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对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从不同等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基本以持有运营为主,销售比例较低,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0,二线城市商业用房接近五成为持有运营,而三四线城市商业用房的销售比例略高于一二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为0.57。3、未来机遇:存量市场依赖运营,增量市场重在城市选择尽管商业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但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商业地产发展的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存量较大的市场而言,未来将更加依赖运营,而增量市场的机遇则重在城市选择。表:各类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对比注:人均水平均按各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招商版就存量而言,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购物中心的规模化,2020年末人均购物中心面积达1.86平米,未来主要是存量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与运营创新。二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为1.56平米,已接近一线城市水平,同时近三年来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较高,形成存量与增量并行快速发展的格局,其中长沙、三亚等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均比较高,贵阳、郑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近三年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超过1平方米,未来商业地产市场新增供应较大。三四线城市当前购物中心密度仍较小,未来具备一定增长空间,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布局应关注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的重点城市,避免盲目扩张。根据中指数据招商版统计,目前全国超过5万平米的购物中心集中分布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重庆、苏州、武汉、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5万平以上购物中心数量均在150个以上。不同等级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差异较大,重点城市群及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核心区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未来需通过存量运营的不断优化引领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新增购物中心的机遇将更多聚焦于核心城市都市圈的外围圈层,以及部分新一线城市与旅游热点城市。企业表现:聚焦一二线城市、注重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运营与住宅开发不同,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经营属性,其价值链通常包含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主、商业运营服务商、商户、消费者四个价值主体,各主体通过发挥不同作用进而获取不同收益,实现共赢和获益的核心在于经营。图:商业地产项目价值链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在这个共生共赢的价值链上,运营商成为连接开发商/业主、商户和消费者的纽带,运营商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其满意度、忠诚度,从而提升商业项目的客流量、人气、销售额、出租率和租金收入,实现商业项目的保值增值,进而保障四方利益的共同实现。下文以龙湖集团、宝龙商业、星盛商业三家企业为案例,从其商业运营业务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经营绩效、品牌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头部企业成功经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受益于较好的经济发展、较高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成为企业布局首选。2)定位清晰、业态丰富、差异化经营的多元品牌体系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庞大的品牌库以及与优质品牌的稳定合作提升招租能力,符合项目定位的合理租户组合实现协同效应,提升经营绩效。4)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化运营提供支持。1、龙湖集团:聚焦一、二线城市,以“天街”为主品牌,有质量的增长实现稳健发展龙湖商业是龙湖集团旗下的六大主航道业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智慧服务、长租公寓、房屋租售、房屋装修)之一,全程开发、持有和运营龙湖的商业地产项目。随着龙湖集团深入的全国化扩张,商业地产规模逐步增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成功布局环渤海,华东,华西,华中,华南、东北六大板块,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西安、苏州、常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共开业40座购物中心。(1)发展历程:20载精耕细作,开展全国化布局,践行“增持商业”战略图:龙湖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2013年,龙湖商业正式进入快速扩张元年,并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商业利润占比从不到5%提升至30%的计划,不断深化“增持商业”战略;经过20年发展,龙湖商业稳步拓展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国10个城市共有40个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为94.7%,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2)业务布局:深耕成渝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聚焦一二线城市,适度布局强三线城市从城市群分布来看,龙湖商业以成渝城市群为基本盘,并深耕长三角城市群图:龙湖商业按项目开业时间划分的城市布局时间轴资料来源:公司微信公众号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龙湖商业在全面实现五大城市群布局的基础上,持续全国化布局战略。从已开业项目来看,自2003年重庆北城天街开业的7年里,龙湖商业始终稳扎稳打地做好重庆本地市场。2010年起,龙湖商业逐渐向重庆以外城市稳步扩张,平均每年新进入1个城市,开业3-4个项目,在坚持深耕成渝城市群的同时,发力长三角城市群。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40个,分别位于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10个城市,覆盖成渝、长三角、京津冀、关中四个城市群,其中成渝、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合计占比超8成。从储备项目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储备商业项目51个,其中五大城市群储备项目共计40个,占储备项目总数的近8成。此外济南、烟台、青岛、南宁、海口、西安、厦门、昆明、沈阳9个核心二线城市有储备项目11个,合计占比约两成。整体来看,近年来龙湖商业加大在国家级城市群内的二线城市布局力度,并适度下沉至强三线城市。(3)经营表现:20年沉淀厚积薄发,高质量增长行稳致远业务规模与租金收入稳步增长,经营表现稳定。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运营已开业购物中心40个,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0%;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不含税金)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平均出租率为94.7%,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和稳健性,近十年已开业购物中心面积(不含停车场)年均复合增速为32.0%;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为36.6%;购物中心平均出租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稳健”和“成长”是龙湖商业规模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多年沉淀为龙湖商业带来厚积薄发的动力,实现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4)品牌体系:以“天街”为主,搭配“星悦荟”、“家悦荟”,三位一体共拓商业版图深耕商业地产近20载,龙湖商业先后发展出都市型购物中心“天街”、社区型购物中心“星悦荟”和中高端家居生活购物中心“家悦荟”三条主要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区域和客群的需求,积累了成功开发经验,并已和国内三千余家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清晰、聚焦的定位、业态及客群有助于提升龙湖商业的招商能力,为满足消费者多样购物需求,龙湖商业与超4500家商户合作,其中战略合作品牌近340家。2、宝龙商业:“住宅物管+商业运营”双轮驱动,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商业(1)发展历程:近二十年商业运营服务经验,深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始于住宅物管,精于商业运营,双轮驱动保障稳定收益图:宝龙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宝龙商业的两条主要业务线包括商业运营服务和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宝龙商业共获取零售商业物业项目118个(其中在营管理项目68个),总合约面积超1130万平方米;此外,宝龙商业亦向住宅物业、办公大楼及服务式公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总合约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重点布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适度布局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南部及中西部热点城市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在管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28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10个,杭州6个,无锡、盐城等12个城市各1个;有11个项目来自环渤海经济圈,其中青岛3个,天津2个,泰安、海阳等6个城市各1个;有8个项目来自中国中西部,其中重庆2个,新乡、蚌埠等6个城市各1个;有4个项目来自中国东南部,其中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各1个。表:2020年上半年宝龙商业按地区划分的合约建筑面积及营业收入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上半年,宝龙商业在长三角地区业务收入合计为5.3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61.3%。其中商业运营服务收入为4.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2.0%;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为0.8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9.3%。(2)与宝龙地产长期稳定合作为宝龙商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宝龙商业向由宝龙地产开发的所有零售商业物业提供商业运营服务,并向其开发的绝大部分住宅物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办公大楼提供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已开业运营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47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4个来自独立第三方;截至2019年底,宝龙商业共有45个储备项目,其中40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5个来自独立第三方,由此可见,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是宝龙商业管理项目的主要来源。(3)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综合线上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客户及消费者体验科技赋能是宝龙商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据宝龙商业招股书显示,其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25%将用于升级资讯技术系统数字化及智能运营及管理,旨在优化消费者体验、改善宝龙商业向租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提升运营效率。2018年,公司推出“纽扣计划”,并成功实现全球首创的“微积分”功能,打通了微信支付与宝龙悠悠积分,实现客户无感积分,同步深化了PM系统、宝龙悠悠、宝龙商+、AMP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始终坚持以技术变革打通信息壁垒,以信息服务推动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4)差异化产品定位及庞大租户品牌库有效扩大客群,提升项目经营绩效宝龙商业遵循经济发展、区域特点、消费形态等商业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提升,形成了产品系列:宝龙一城、宝龙城、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分别对应为(超)高端、中高端、中端及购物街系列产品。受益于宝龙地产所开发的优质项目,以及宝龙商业所提供的强大的商业运营服务,品牌市场认受性较高。同时,借助庞大的品牌库,宝龙商业在招商方面表现出色,截至2019年6月30日,其租户品牌库涵盖超过7100个品牌,作为其优质租户基础及新零售商业物业租赁承担的主要来源,其中宝龙商业与超过500个品牌合作超过五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宝龙商业与超过140个品牌建立策略合作关系,有关品牌店铺遍布超过5处零售商业物业。3、星盛商业:港股纯商业运营第一股,轻资产模式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可以说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建银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中指研究院拥有多年商业地产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已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未来中指研究院将积极助力更多企业登陆港股,为资本市场扩容不断努力。星盛商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核心优势突出,其以深圳为基本盘,深耕大湾区,并布局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灵活的运营模式推动业务规模稳步扩张;以五大核心购物中心品牌与五大主题馆相互依托,构成广受认可的完整品牌体系;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形成业务生态圈,实现协同发展。(1)行业地位: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星盛商业向商业地产开发商及业主提供商用物业运营服务的经验可追溯至2004年,多年来,星盛商业旨在“以商业智慧构筑城市繁荣”,凭借全面及广受认可的品牌体系和灵活的运营模式,成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截至2020年9月30日,按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一,在大湾区排名第四;按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二,在大湾区排名第七。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布局6个城市,为27个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其中16个位于深圳),总合约面积约为132.9万平方米(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约为83.5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里,星盛商业经营业务收入的80.5%来自于大湾区。(2)业务布局:以深圳为基本面,深耕大湾区,并逐渐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拓展凭借在大湾区的出色表现,星盛商业展示了强大的运营能力,不断向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华中和其他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积极拓展,逐步为全国化的市场布局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业务范围覆盖深圳、广州、中山、惠州、东莞、佛山6个大湾区城市,上海、南京、常州、南昌等长三角、华中地区城市,以及汕尾、揭阳、鄂尔多斯等其他地区城市。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各布局地区合约面积占比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的合约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44.3%,是业务规模最大的地区,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为83.5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27.9%。在深耕大湾区的同时,星盛商业亦着力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拓展业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长三角和华中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分别为10.2%和13.8%,均较2017年有所增长;在其他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为31.7%。(3)经营表现:标杆项目广受认可、运营模式灵活,业务规模和经营业绩均稳步增长星盛商业拥有委托管理服务、品牌及管理输出服务、整租服务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参与程度不同的组合服务。灵活的运营模式可以扩大可提供服务的客户范围和多样性,使星盛商业在为星河控股及其关联方企业开发的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的同时,促进与第三方的紧密合作,帮助星盛商业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表: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按业务类型划分的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作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本着“做一个成一个”的经营理念,星盛商业凭借强大的运营能力在大湾区打造了如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等广受认可的标杆项目,为扩张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为全国18个城市的45个商用物业项目(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提供商业运营服务,总合约面积约为299.9万平方米。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合约面积与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业务规模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分别为162.4万平方米、207.3万平方米、297.0万平方米、299.9万平方米,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35.2%。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经营业务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29亿元、3.87亿元和3.06亿元,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8.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和商业地产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星盛商业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经营业务收入依旧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为6.7%,经营表现稳定。(4)品牌体系: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形成完整品牌体系,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星盛商业践行“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的建筑概念,其代表项目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通过独特的12条折叠式内街、8大自然光中庭、一条100米的天桥及一个约6000平方米下沉式露天广场,集休闲、购物、餐饮及娱乐于一身,以组合空间诠释时尚。图:星盛商业品牌体系资料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以COCO Park为开端,星盛商业经过十余年的业务开拓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品牌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广受市场认可的多个标杆项目。目前,星盛商业的品牌体系涵盖城市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优质家居购物中心,形成了COCO Park、COCO City、iCO、COCO Garden、第三空间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同时,为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购物体验,星盛商业亦运营五大主题店,分别为“星居生活馆”、“星趣小镇”、“星悦琳廊”、“星跃领动”及“星享食汇”,包括家居、家庭和儿童、女性和时装、运动和健身、美食及社交等主题内容,是追求优质购物体验客户的“必到”之处,协助商用物业项目吸引大量客流。通过品牌体系打造,星盛商业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在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星盛商业凭借广受认可的品牌和庞大的租户库吸引了大量忠实的COCO Club会员。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拥有约150万名注册会员,其中62.6%的会员在15-50岁之间,拥有较强消费能力;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会员销售额占在管购物中心总销售额的33.0%,会员复购率为53.2%。(5)资源优势: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业务协同优势突出星盛商业拥有的丰富内外部资源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逾30年运营中,星河控股已成为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其生态圈将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为引领、金融为护驾、地产为基础、商业为支撑、物业为配套”的自循环生态圈,可以整合全方位、全产业链资源。与星河控股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及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管理由星河控股及其关联公司开发或拥有的全部31个商用物业项目;合约面积约为125.6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41.9%。结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商业地产人砥砺前行,创造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离不开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稳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商业地产发展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土地驱动主导商业地产运行的时代已经悄然改变,线上消费的冲击和Z世代快速崛起的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存量时代,运营为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供需两端看,尽管商业地产面临短期消费降速和线上零售的冲击,但在新消费观念下,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消费功能凸显,在智慧运营和综合服务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经历了土地的高供给阶段后,运营和存量优化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战场,同时部分城市仍然具有增量发展需求。从企业表现看,轻资产运营或将成为趋势,将会有更多的开发商剥离商业运营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接受市场的监督,更快独立成长。存量市场比重加大,商业项目的运营和退出是其资本运作中两个重要环节,资产证券化在商业地产市场将有更多实践。我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指研究院、中房指数系统一直持续深耕于商业地产行业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已连续多年对商业地产优秀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旨在发掘行业中综合实力强、运营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优秀企业群体,引领行业在新环境下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指研究院已经启动“2021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相关成果将在3月18日举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商业地产企业上市顾问服务中指研究院具有丰富的行业顾问服务经验,服务企业涵盖房地产全产业链,包括地产、代建、物业、商管等。目前,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41家,其中30家企业是由中指研究院提供的行业顾问服务,上市后表现亮眼。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
来源: 凤凰网房产广州站卷首语于无色处见繁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过去的一年,如果用一个年度汉字来高度概括行业的特征,那就是“新”!宏观出现新的形势。中国成功抗击新冠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凸显了制度的优势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出中国未来宏伟的发展蓝图。政策形成新的逻辑。房地产行业要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既要发挥经济稳定器、促进住房消费的作用,又要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随着房企端的“三道红线”,银行端的“两个集中度”、地方政府端的“供地两集中”等政策的相继落地,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轮廓已经基本勾勒清晰,“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得以切实的贯彻执行。市场呈现新的规律。周期正变稳,呈现“窄幅箱体运行”,城市轮动的序列正由“雁行模式”转向超级分化。“雁行模式”时期,绝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走的都是大的S型曲线,领头雁与尾雁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曲线图是比较相似的。现如今,由于基本面、政策和市场本身的差异加剧,使得不同城市走出了不同的周期和曲线图,主要有“阶梯式上升”、小的S型曲线,大的S型曲线(也有斜率上升、平稳、下行之分)等。试想,如果在一张白纸上,将此三类曲线、若干个城市叠加上去,看到的是不是一张看似杂乱无章的超级分化图?超级分化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操盘带来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投资的精准度以及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地两集中”的施行,又将房企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投资仓位管理提上日程。这共同使得投资决策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经济测算和商务谈判问题,而越来越多地成为中观层面的城市研判与市场研判问题。房企踏上新的征程。升级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将由“爬行式”转向“蛙跳式”发展。开发主业的升级如上所述,但转型之路任重道远。回望过去,房企的转型鲜有特别成功的案例。究竟是相关多元化还是跨行业多元化?什么行业能承接这么大的资产(标杆房企已达万亿以上)和投资(标杆房企已达数千亿)?什么行业能有相当的市场容量、营收、利润、利润率以及人均效能?谁能率先跑出第二增长曲线?十四五破题在即,我们期待行业能有精彩的实践案例呈现。专业的品牌房企将不再是开发商、发展商,而是升级转型为产业组织的整合服务商,反哺实体经济。这是一个复合的角色: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城市发展的推动者、美好生活的内容供应商、产业的投资与组织者等。外有增量机会,内有比较优势,以不动产载体为基础和连接的平台型企业,似乎是一个确定性的发展方向。房地产服务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可以看到的行业新赛道!相较于部分人的悲观,我们对行业的未来和企业的升级转型持乐观态度。只有直面挑战,积极应对,才能看到繁花似锦!第一章专业驱动启幕POLY DEVELOPMENTS AND HOLDINGS今年是保利发展控股战略研究院连续第5年发布房地产行业白皮书。2020年是房地产行业标志性的一年,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轮廓逐步勾勒清晰,新的游戏规则已经产生。如果说房地产行业的上半场主要由杠杆驱动,我们认为下半场的关键词将是专业驱动。 提高站位,从全局的思维和高度来看待房地产行业Ⅰ 政策新逻辑——房住不炒、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勾勒清晰2020年,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轮廓逐步勾勒清晰,即以房住不炒为根本定位,以因城施策与三稳为调控思路,涵盖行政调控、金融、土地、住房、财税等领域的系统性制度。行政调控自2016年至今已基本成熟,金融制度与土地制度自去年起成为新的发力重点,住房与财税制度稳步推进。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住有所居、职住平衡”的远景目标。图:房地产长效机制政策框架房地产长效机制管控精细,将各市场主体纳入监控体系。从客户端的“四限”、房企端的“三道红线”,银行端的“两个集中度”、再到政府端的“供地两集中”,长效机制打通了政策闭环,调控已交织成网。长效机制中,金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调控是当前政策重点。第一,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落地,驱动行业去杠杆。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于2016年在上海试点,于2020年成熟落地,以“三道红线”、“银行两个集中度”为代表。该制度框架庞大,最终将形成对市场、房企、居民的全链条调控。若全面铺开,将促使近七成上市房企需去杠杆、超过2/3大中型银行需压降房贷占比。第二,供地“两集中”加速超级分化,对房企投资和研判的要求前所未有。两集中新政涉及的22城在2020年共成交超2000宗宅地,土地出让金总额达2.4万亿。据测算,今年供地峰值的月份将有超15个城市集中推出600-700宗地块。脉冲式供地,初衷是将以往零散出让的“涓涓细流”变成“放量供地”,稳定地价和市场预期。但同时,新政有可能拉大城市和土地冷热分化,既给房企带来仓位管理的问题,也大幅提高了对投资精准性的要求。有限资源下,哪些城市要重仓,要换仓,要清仓,取决于房企对城市价值的判断,取决于城市研判是否深入。如果说,过去投资拿地的决策点是微观项目的经济测算,那未来房企对宏观格局的把握、中观城市的研判,即对结构和节奏的把握将更为关键。第三,限价政策延续,房企走向成本主义和产品主义的两个极致流派。截至今年初,全国有超50个大中城市延续限价政策。去年我们曾提出,限价政策是一二线城市自有周期的重要变量,目前来看,限价正进一步演变。首先,限价更加灵活化,成为政府调节市场热度的重要旋钮。在供求关系相对健康的城市,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热度的高低,加强或放松限价,保持楼市“文火慢炖”。在供求矛盾缓解不足的城市,一手限价能暂时遏制房价上涨,但也伴随“万人摇”“打新”等非正常现象。其次,限价走向常态化,左右房企经营策略的走向。限价城市,房企突围需依靠控成本高周转,或依靠高品质溢价。如限价长期持续,房企将走向极致的成本主义或极致的产品主义,“制造业特征”愈发明显。我们认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出台,本质是政策新逻辑的体现。第一,房地产行业要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与社会和谐共生。既要发挥经济稳定器、促进住房消费的作用,又要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房地产行业中的央企、国企,更要主动担当、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参与住房保障,协助解决民生问题。2018年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房地产的表述,均放在社会民生部分,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等方面,房地产企业都有发力空间。第二,房地产行业要去杠杆、去金融化。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我国银行业贷款近四成,占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总负债76%。为避免金融资源过度向房地产倾斜,避免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酝酿潜在金融风险,推动行业适度去杠杆,守住风险底线,是政策新导向。第三,要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是对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贡献。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政策导向,并非打压房地产市场,而是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长远来说,房地产天生具备连接属性,社区、写字楼、购物中心、产业园、会展、大剧院等若干种物理场所,是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具有巨大的线下流量入口优势和场景生态。近十年,城市运营、公共配套、产业整合、消费升级等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之态。在不动产的载体上做内容、做经营,已成为行业一大趋势。与此同时,投资不动产比较熟悉的纵向与横向的产业链企业,已成为房企实现转型做大的一个重要途径。房企要发展壮大,就要具有平台思维,主动链接、主导整合、打通边界,做产业组织的整合服务商。房企升级转型,有望成为以不动产载体为基础和连接的平台型企业,成为产业组织的整合服务商。 市场新规律牵引,超级分化交织,楼市周期窄幅箱体运行过去4年,保利发展控股战略研究院在保利白皮书的预判都被事实一一验证:2017年预言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总量峰值时代,结构优化”、2018年率先总结“房地产市场窄幅箱体运行的必然规律”,2019年勾勒“总量峰值、结构更美,聚焦最优百城”、2020年指出“人口多极发展,最优百城向阳生长,城市走出自有周期”。这段观点放至今日,仍觉历久弥新。Ⅰ 回首2020:波澜壮阔显韧性,先抑后扬保峰值2020年,房地产市场一如我们去年所言,“政策-金融强牵引”,货币的结构性流向对房地产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又如去年所言,“供给稳、需求韧”,全国商品房成交规模再创新高,峰值时代延续。回首2020年,1月病毒席卷全国,冰封市场,需求按下暂停键,3月疫情逐步控制,市场开启复苏。二季度,伴随政策松绑和流动性改善,需求持续释放,上、深、杭等热点城市上升势头激活。下半年政策掉头,多城密集发声,精准调控下,金九银十“旺季不旺”,然而,宽货币的滞后影响,12月成交翘尾显著。全年来看,前低后高,窄幅箱体波动中超级分化。疫情后货币宽松的结构性流向,寻找蓄水池。为刺激经济复苏,全球各国央行开水放闸,超低利率、无限量QE、扩大财政赤字,掀起货币宽松浪潮。2020年美国M2同比增长25%,欧元区M2同比增长11.7%,均创历史新高。避险偏好转向楼市和股市,全球资产价格攀升。美国年内房价同比上涨9%,欧元区三季度房价涨幅4.9%,均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2020年初,央行三次定向降准,宽货币、宽信用,释放流动性,二季度M2增速重回2016年水平,企业贷款利率、房贷利率同步下行。货币宽松驱动预期中枢上升,优质资产价格上行。图:美国、欧元区M2同比与房价同比房地产强韧性,发挥压舱石、稳定器作用。2017-2019年,行业调控趋严,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2019年销售金额增速回落至个位数。2020年初受疫情拖累,销售受挫,3-5月挤压需求释放,成交“V型”反转,同比跌幅迅速收窄,8月累计销售金额同比率先回正。至2020年底,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突破17万亿,销售面积17.6亿平方米,同比正增长,再创历史新高。新冠疫情冲击下,房地产行业表现出较好的韧性,也是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图: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及同比情况Ⅱ 大象跑得比兔子快,市场与经济复苏形成共振、周期性回暖本轮房地产市场的回升,受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并与城市的经济周期形成共振,结构上表现为“大象跑得比兔子快”。广东、江苏、浙江省经济复苏迅速,楼市容量增速也高过全国平均增速。重点城市经济和楼市共振复苏的现象更加明显,上海楼市容量突破至6000亿、杭州、苏州、成都均超4000亿。图:全国重点省份房地产市场容量2020年区域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大省集中的东部、南部成为唯一增速高于全国均值的区域。东部市场轮动紧密,上海、杭州、南京热度快速向区域内三四线城市传导;南部掀起湾区浪潮,深圳、广州、东莞、中山、惠州等“湾区股”城市受追捧。图:全国四大区域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左)全国四大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右)Ⅲ 市场新规律:“被平均”下的窄幅箱体,超级分化的行情在经济周期和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呈现三大新规律。一是周期变短,楼市窄幅箱体运动。回顾过去10年,2009年至2017年间,土地市场与楼市均为大幅度波动,以三到五年为一个运行周期。到2018年初,我们预见性地提出“窄幅箱体运动”,此后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量价波幅均明显收窄、楼市运行曲线更加平滑,印证了楼市窄幅箱体运行的规律,也符合国家的长效调控预期。二是节奏变快,上半年潮起、下半年潮落。周期缩短后、市场波动频率提升,呈现出一年内潮起潮落的小幅震荡行情。上半年政策微调、市场流动性更充足,带动热度有上行空间,下半年政策往往偏紧,市场热度逐渐回落。图: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涨幅三是超级分化,城市基本面分化带来走势分化。齐涨共跌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城市周期轮动既不同于前三轮周期“一线城市引领,三四线跟随”的“雁行模式”,也不同于上轮周期“三四线城市攀高、一二线城市承压”的“二八轮转模式”,而是出现跨能级、跨区域的超级分化。本轮周期出现了城市、板块、土地、需求、客群出现五大超级分化。分化背后的直接原因有三点:一是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分化,二是部分三四线供应放量,加剧库存压力,三是国内资金内循环、外资加快流入避险,推高资产价格。但核心原因还是城市基本面的分化,基本面分化影响城市自有周期,演化出三类市场走势曲线:固定年涨幅的阶梯式上升型、跟随核心城市的小波段运行型、独立周期大波段运行型。我们坚持的“市场窄幅箱体运动”也是超级分化的结果:三类超级分化曲线同时交织,超级波动“被平均”后,全国楼市周期运行才变成窄幅箱体。Ⅳ 2021年展望:调控大年,但经济周期向好,整体市场向好发展2021年整体是向上的年份,是有较多调控震荡和短暂窗口交替的行情。疫情不确定性消退,经济复苏和本身楼市周期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市场向好有支撑。楼市运行将更加平稳,价格有节制地缓步上行。但今年行情不会一路坦途,市场会受到两点影响。一是货币回归中性,两会货币政策定调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好货币总闸门,预期今年货币面整体会比去年紧。二是调控大年,土地、金融政策落地,调控高频化、常态化。土地市场方面,随着货币和调控政策整体收紧、三道红线影响开始发酵、供地“两集中”全面落地,全国土地市场适度回归,但局部区域热度难退,获取优质地块的难度会更大。Ⅴ 十四五期间:峰值时代延续,十四五市场容量维持80-90万亿以上城镇需求维稳,改善需求增长,共筑峰值时代。一如我们在去年的白皮书所说,城镇化高阶阶段,乡-城、城-城迁徙并存,东部集聚与中西部回流交织。人口流动多极化,产生多元需求,刚性需求仍旺盛。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番。十四五加速步入消费升级时代,商品房改善需求将持续释放。未来8-10年,房地产行业依然维持峰值时代。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建商品房市场容量能保持80-90万亿以上规模。Ⅵ 中长期展望:中国城市新格局重塑,市场容量南移人口、产业的迁移与再聚集,重塑中国城市新格局,全国市场容量格局跟随发生三轮变迁。第一轮迁移始于2001年,东部沿海开放,人口集聚,需求旺盛,华东市场率先崛起。第二轮迁移始于2005年,北方重工业发展迅速,华北、东北人口增长明显,市场容量北移、东移,华东、华南、东北市场份额上升。第三轮迁移从2010年开始,中西部崛起,环京收缩,华北东北下滑,南北分化加剧,市场容量整体南移。2020年南方经济、人口占全国64.8%和58.4%,比2010年分别提升7.6和0.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占全国72.3%和67.4%,比2010年分别提升9.6和10.2个百分点,相比经济和人口份额,商品房份额南移更为显著。图:2010/2020南方经济、商品房份额占比第二章服务时代来临POLY DEVELOPMENTS AND HOLDINGS近年,房地产领域服务企业有了许多新现象。房产交易服务亦迎来上市风口,诞生了数千亿级市值平台,且更多企业正转型构建交易服务闭环谋求上市。物业企业“上市潮”,两家市值超千亿。借力资本,以高新技术赋能,房地产服务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标志着房地产行业服务时代的来临。 发展驱动力:服务经济时代,不动产空间与信息载体深刻变革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8000美元,经济动能切换、居民消费进入全面跃升阶段,会开启服务经济时代。房地产行业逐渐地从以住宅为主的开发,转向了多个子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2012年我国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2015年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美国1976年、日本1978年、韩国1992年),中国也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不动产服务领域正在积蓄发展势能。大幅提升的住房商品化率与移动互联网率为不动产服务兴起创造空间与信息载体条件。峰值时代新房交易维持高位区间,存量资产快速积淀,十年间住房商品化率从29%跃升至53%。居住空间载体全面社区化,商业、办公、产业组织形态持续迭代。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革新个体信息媒介触点,数字化建设为不动产服务规模化提供基础设施。图:中国人均GDP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比(现价美元)图:中国住房商品化率及移动互联网渗透率 服务时代≠存量时代或经营时代,与新房峰值时代并肩同行要看清楚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方向,就要准确定位当下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关于行业发展阶段有“增量时代” “存量时代” “服务时代” “经营时代”等。这4个阶段发展存在一定的先后次序,发展的先决条件亦有差异:增量时代指的是新建商品房的开发交易仍有增量,目前正处于增量峰值阶段;存量时代需以增量开发萎缩为前提;经营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是资产回报率实现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的黄金上叉,目前尚不具备;而当下,正是服务时代与增量时代并行的时期。服务时代与增量时代并行,呈现三个特征:第一,增量开发业务走向成熟,制造业特征渐趋明显,不动产场景配套服务崛起,服务价值链边际贡献持续提升;第二,服务业务方兴未艾,仍处于专业化、细分化发展初期,将持续向高附加价值服务链升级、延展;第三,交易服务与物业服务率先启航。以典型发达国家为例,制造业及传统服务业比重持续减至33%,而房地产行业贡献占比稳步提升,但行业价值贡献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非住宅业态与租赁及服务占比大幅增加,服务价值链贡献占比超七成,并呈现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细分子市场发展成熟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产业分工精细化、细分子市场发达是行业走向成熟的突出特征,以房地产产业的核心环节(开发-交易-运营)为大类进行产业链生态系统分解,地产服务涉及交易、物业、租赁、资产管理、金融等等细分服务子市场。中国从房地产开发一枝独秀向开发与服务双轮驱动迈进;而发达国家则百花齐放,住宅/商业/工业租赁、金融等服务子市场均有龙头企业上市。 交易服务变革:互联网工具重造生态,全面提升交易效率回顾房地产交易服务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新房代理扩张期(2013年前),存量经纪扩张期(2014-2017年),当前进入平台崛起期(2018年至今)。平台对行业重塑,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原有商业逻辑,重造市场生态。典型企业从二手经纪直营机构转型 “科技企业 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化能力,放大ACN经纪人合作机制能量,形成线上线下交易闭环;业务破界“先竖再横”,由二手房直营为主转为覆盖新房和二手房联卖,并从交易服务向金融服务、家装服务等延伸。Ⅰ 市场容量:交易边界模糊化,未来5年佣金规模达1.5万亿当前我国房产换手率约2%,远低于成熟市场发达国家的5%~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存量商品住宅面积约181亿㎡,假设每年保持3000万㎡的增量,套均面积100㎡、套均成交总价200万元、换手率每年增加0.1%,2025年存量房年度成交额预估可从7万亿增长至近10万亿,十四五期间,二手房市场容量有望提升至40-50万亿。新房高位、二手房增长,两者交易边界渐趋模糊,革新新房营销模式,一二手联动快速发展。新房渠道分销与二手经纪租售将成为房产交易服务佣金的贡献主力,预计未来5年,总佣金市场容量约达1.5万亿。图:未来5年房产交易服务佣金市场容量估算Ⅱ 市场格局:“一超多强“,各方力量持续入场博弈作为“衣食住行”的最后一块拼图——“住”,以其巨量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吸引各方再度抢入,房产交易领域平台化趋势明确。目前房产交易服务领域逐步呈现三方阵营,服务商改革派、电商跨界派和开发商多元派持续博弈,未来将呈现 “一超多强”的多元竞争局面,各类“玩家”探索以平台模式打造房产交易服务线上线下闭环。图:房产交易服务行业发展阶段Ⅲ 发展趋势:数字化、平台化,线上精准匹配 线下专业配套房产交易具有决策环节复杂、交易参与方众多、信息专业性强三大特征。房产交易的服务提供趋向全覆盖、专业化,未来交易服务平台链接多方资源,将逐步发展成为数据、交易、金融等一系列综合服务供应商,同时基于交易服务入口,还具备切入泛居住消费市场的想象空间。图:房产交易服务发展趋势 物业服务变革:战略红利凸显,全域服务打破行业边界物业上市企业市盈率较高,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物业行业三大特征的认可。一是想象空间巨大的成长性。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释放巨大城市建设红利,物业服务从商品房领域向多元全域发展。边界不断扩大,存量市场叠加,行业成长性逐步提高。二是可持续的、稳定的现金流。住宅存量市场,是现存已有的巨大市场,能提供每年稳定的现金流。也是轻资产行业,投资量相对较小,且可持续。三是叠加科技型企业、平台型企业两大概念加持。物业行业由于同时具备了这三点优势,得到资本市场青睐。Ⅰ 全域发展,边界不断扩展成长空间全业态拓展:住宅物业管理面积持续高增长;产业园区、商办物业管理需求增长;公服业态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城市治理等逐步市场化,机构类物业管理、城市服务等业务成为新蓝海。多个存量市场叠加,物业服务业态覆盖范围扩大。全地域覆盖:物业服务从城市走向广袤城镇,下沉乡村,把城市物业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带到城镇及乡村,提升低能级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基层政府服务职能的深化。全场景服务:在社区场景,物业服务企业纵深开展家政、健康、房屋经纪等社区服务,满足美好生活需求;在城市场景,物业服务企业探索城市环卫、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等城市公共服务,助力精细化治理。在全业态、全地域、全场景服务的推动下,物业行业呈加速发展态势。管理规模加速扩张:2020年,行业管理面积达到33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1%。预计到2025年,行业管理规模将达到430亿㎡。营收体量加速翻倍:2020年,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2万亿,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预计到2025年,行业营收规模将超过2万亿。图:2010-2020年全国物业管理面积及增速图:2010-2020年全国物业管理面积及增速Ⅱ 重新定义“大物业”行业,“软基建”助力城乡现代治理国家战略向“高质量发展”转移,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慧化、专业化推进,物业服务准公共服务属性和价值凸显,从狭义的社区服务走向广义的城市服务,成为政府推进高质量社会治理的抓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保利物业正探索城镇全域化管理模式。即发挥城市物业服务的管理专业化和标准精细化的优势,把城市作为“大物业”。协同基层政府开展环境整治、秩序维护、保洁绿化等专业服务,并结合城市网格,形成长效治理的“大物业”服务模式。横向探可索城市环卫、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等城市服务,纵深可开展家政、健康、房屋经纪等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在国家战略中获得持续成长动力。保利物业通过下沉城镇,提出“大物业”的“软基建”站位,融入以公共服务、公共配套、公共资源、公共环境为代表的软基建体系中,成为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柔性保障。Ⅲ 万亿行业“长坡厚雪”,资本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物业服务行业具备“长坡厚雪”特征,轻资产运营、现金流稳定、周期弱等行业属性得到资本青睐。截至2021年3月,已经45个物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在资本助力下,物业服务行业资本运作日益活跃。头部物业企业通过外部并购、合作共赢等方式,快速进入区域城市或新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有76宗收并购,是2019年的2.81倍。其中上市物业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10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7%。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预计行业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将超过百亿平方米,市场份额占比将超过30%。Ⅳ 占据“最后一公里”,物业服务变现逻辑出现变化物业服务行业的长度、宽度已被大时代改变。占据“最后一公里”线下场景,物业服务链接内容从房屋资产扩展到居家生活、社区便民,覆盖业主全方位生活需求。通过信息化、智慧化、数字化建设,物业服务可以接入家政、美居、新零售、汽车后服务等多个万亿市场,实现跨产业对接与融合。占据各类社区入口的物业企业,走上商业模式构建探索之路。或发展为高科技企业,打造科技平台赋能同行,以科技变现;或横纵构建服务联盟,整合上下游资源,横向输出同行企业,以增值服务变现;或构建服务生态网,以服务产业链作为路由器,打通服务在不同业态的产品供给,放大服务价值。资本催化“马太效应”,行业加速整合。2020年,行业并购交易活跃。从“扩规模”转向“布产业”,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省市成为热门区域。资本助力头部竞企保持40%以上营收增速,出现百亿企业,并有物业企业提出千亿目标,预计“十四五”期内头部企业再次洗牌。中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不惑之年,升级转型之路越发清晰,实践大潮越发波澜壮阔。十四五规划期,我们相信,行业将全面拥抱新发展格局,行稳更加致远,静水愈发流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让我们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报告完毕·——保利发展控股战略研究院 出品保利投顾研究院、保利物业研究院 联袂撰写日期:2021年4月16日
一、项目回顾项目背景及目的研究思路及方法项目执行情况报告解读二、研究发现-酒店市场市场-酒店市场供销分析消费者-酒店消费者需求解读启示-本章结论及未来建议三、研究发现-住宅市场市场-中高端住宅市场供销分析消费者-中高端住宅客户需求解读启示-本章结论及未来建议四、研究发现-商业配套市场购物配套休闲娱乐配套餐饮配套医疗配套启示-如何吸客与留客?延伸阅读:限价未动房贷先滞,广州二手暴击先兆住建约谈广州东莞,二手限价抽贷告密者深某,你不懂事!环京楼市已崩,广州周边哪里最危险?限价不抽贷,广州调控给谁看?基于本次市场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峨眉山酒店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供销端市场供应量偏大,全年可容纳2340万人次入住;全域酒店的全年平均入住率为45%。淡旺季分化非常明显:旺季一房难求,淡季经营惨淡。产品端现有产品性价比低:价位高,服务差,配套少;知名品牌缺失:知名品牌运营成本高,当地缺少知名酒店品牌;特色文化主题酒店,是未来趋势所向;目前缺少主题化与精致度兼顾的优质项目。客户端新景点拥有市场机会:游客对现有景点的疲劳感已逐渐显现,需要新景点的刺激,延长停留时间;急缺高性价比酒店:价位合理、优质服务、酒店内及周边配套丰富多样;优质风景资源:项目所在优质风景资源将成为独特优势;强配套:如何通过酒店配套与周边配套吸引游客在项目更长时间的逗留,也是酒店产品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23日)下午,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中国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19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报告。过去一年,上市房企竞争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房地产投资趋势又往哪里走呢?报告显示,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增长超过两成。存货、货币资金、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增长是拉动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房地产上市公司持续增收又增利格局,强者恒强更为显著: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销售业绩稳步提升,带动营业收入、净利润规模平稳增长;沪深及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约21.4%和30%;净利润均值的同比增速分别在30%上下2-3个百分点。而且,房地产上市公司有效负债率显著下降2-3个百分点左右,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断层明显,不同阵营企业之间发展逻辑出现分化;受国家政策和行业调控影响,房企上市公司运营效率略有降低。另外,从资本市场看,行业整体估值中枢下移。2018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市值呈现下跌态势。报告认为,2018年,在资本市场“监管趋严、改革促稳”的主旋律下,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紧,成交规模再创新高。而2019年以来,调控政策转向“以稳为主,一城一策”,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预期,同时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房地产行业价值投资应该说进入了新阶段。报告显示,从历史表现看,房地产板块尤其在下行周期抗风险表现更优,也就是防御性的表现比较突出。报告认为,投资者将更加关注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和长期价值,龙头、裂变式发展、城市红利型和产城运营型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