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拿奖拿到手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海师学子用实力告诉你→谜中迷

拿奖拿到手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海师学子用实力告诉你→

法学学生、音乐人、主持人、志愿者、创业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郭锐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他拿下各级各类奖状、证书71个。同样是大学生,郭锐是如何管理时间,拿下如此多的荣誉?他又是如何权衡各种身份的?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别人家的大学生”。郭锐。受访者供图校园明星——众多才艺加身,热心公益什么是优秀大学生?郭锐给出“参考”答案。除了学好专业知识,郭锐还集主持、唱歌、竞答、创业等“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他热心公益,是令人羡慕的“校园明星”。作为法学学生,郭锐刻苦钻研、勤耕不辍。在自我进步的同时,他热心帮助学弟学妹学好法学,还专门录制法学视频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其中,他录制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读系列”被海南一知名法考机构选中并收录。大二时,郭锐成为某视频平台的法律教育博主,收获大量粉丝,截至目前其普法视频观看量已达百万之多。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郭锐从小喜欢唱歌,进入大学后,他的音乐才能更加绚烂地绽放。在学校迎新晚会、宿舍文化节、法学院十佳歌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他的歌声。他还曾受网易云音乐·音街校园星声计划的邀请,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为疫情演唱助力歌曲。郭锐的主持之路开启于大一,却同样光彩熠熠。凭借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应变能力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不仅担任本学院各种活动主持人,学校爱心协会跨年晚会、公司年会等许多校内外一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Wuhan.Support 海外运营中心副主任兼公关媒介组组长……郭锐热心公益。截至目前,他已拥有281.5个志愿时数。“281.5个小时虽然不多,这个数字却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志愿初心,也不忘我帮助过的、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郭锐说,他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郭锐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证书71张。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省市级奖项5个、校级奖项11个、学院级奖项4个,他还曾获得众多社会组织奖项,并通过考试成功获得ISO内审员、中级经营管理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心理咨询师等诸多资格证。郭锐获得的部分奖项。受访者供图光环背后——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诸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是郭锐日常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郭锐(左一)在知识竞赛中获奖。受访者供图大二上学期,老师推荐郭锐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核安全知识竞赛。作为法学专业学生,郭锐的核安全专业知识储备几乎为零。“说实话,一开始有畏难情绪,一方面自己是非专业学生,另外我之前从来没参加过省级竞赛。”郭锐说,老师的信任让他不服输的劲儿回来了。赛前一周,他和两个队友加班加点补习核安全知识。他们不止于背诵,还将每个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比赛前,活动组委会先组织选手中参观昌江核电站,不同于其他选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郭锐和队友们将参观当作学习,认真聆听。结果,比赛中几道关于昌江核电站的问题,他们轻松抢答。最终,他们从来自全省的2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为学校摘得一等奖的荣誉。郭锐在参加演讲比赛。受访者供图一周后,郭锐又接到任务,他要作为队长带领两位学妹参加海口市第四届七五普法知识竞赛。两位学妹还在读大一,尚未学习法学的专业知识,郭锐发挥队长作用,主动帮助学妹补习,同时承担更多任务。抢答环节中,4个代表队共抢答30道题,郭锐一人抢下17道,抢尽了风头。他带领队伍在此次比赛中为学校摘得第一名的好成绩。CaTICs历史组别个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知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对于郭锐来说,每次登台都是一次锻炼和成长,背后都凝聚着他的辛勤汗水和付出。熟悉郭锐的人都知道,他的“自律”是一以贯之的。他行动力强,做事很少拖泥带水。每天晚上,他会在手机备忘录记下第二天自己的学习计划,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喜欢忙碌着的充实。”郭锐说。郭锐在家自学。受访者供图也曾迷茫——因为厌学,曾想转专业“他精力很充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在学长徐畅看来,郭锐活力四射。郭锐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面对法学专业,也曾有过厌学情绪,他曾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数学不好,学法学可以摆脱学高数的苦恼。”他介绍,一开始选择学法学是“退而求其次”。2018年,初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面对枯燥的法条框框,郭锐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在法学院蔡笃瑜副书记、禤丽琴老师和安晨曦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他找到了学习法学的动力和兴趣,这才一头扎进法学知识的海洋。郭锐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访者供图读大一时,郭锐曾同时担任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共青团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干事、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支部助理等5个职务。面对繁重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他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一度抑郁,怀疑起自己。通过自学心理学,并与心理专家积极沟通,才逐渐走出阴霾。在创业的路上,郭锐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大二时,顶着家人反对和资金短缺的压力,他与哈师大的一名研究生学长共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发展了一款社交App,并一度冲入了App Store下载量的前五十名。但因疫情期间行业不景气,公司每况愈下,郭锐的第一次创业被迫流产了。怀着对创业的极大热情,郭锐不断提升自己,取得了一系列的资质,他的创业之路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重新开启。“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成功制作了一个关于法律教育类的App。”郭锐介绍,他酝酿已久而制作的法律教育类App通过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审批,已经拿到了软件著作权。突发意外——不放弃目标,坚持带病自学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6月,郭锐在海口突发车祸,需卧床康复。突遇重大打击,他勇敢面对。如今,郭锐的身体康复得越来越好,他为自己制定了课程表,每天在家自学和复习司法考试和法律硕士的知识,朝着自己“成为法治之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他虽然办了休学,但坚持自学,常常在网上向我请教问题,让人很感动。”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刘敏不禁表示,郭锐积极阳光,表达能力特别好,综合素质很好,希望他尽快康复,尽早返校。“休学以来,我有了更多时间回头看,去总结,去思考。”顶着“校园明星”光环的郭锐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生,只是稍微比其他同学认真一些、努力一些、兴趣广泛一些。未来,他会继续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做事儿。“之前的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往。”郭锐说,未来,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上,争取成为一名法律人才。同时,他希望在创业、主持、音乐的道路上寻找更多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多元化人才。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实习生 王春迎责任编辑:林芳羽

棺材石

两年拿奖71个,这位海师学子简直是开了“外挂”……

法学学生、音乐人、主持人、志愿者、创业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郭锐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他拿下各级各类奖状、证书71个同样是大学生郭锐是如何管理时间拿下如此多的荣誉?他又是如何权衡各种身份的?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别人家的大学生”郭锐。受访者供图校园明星——众多才艺加身,热心公益什么是优秀大学生?郭锐给出“参考”答案。除了学好专业知识,郭锐还集主持、唱歌、竞答、创业等“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他热心公益,是令人羡慕的“校园明星”。作为法学学生,郭锐刻苦钻研、勤耕不辍。在自我进步的同时,他热心帮助学弟学妹学好法学,还专门录制法学视频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其中,他录制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读系列”被海南一知名法考机构选中并收录。大二时,郭锐成为某视频平台的法律教育博主,收获大量粉丝,截至目前其普法视频观看量已达百万之多。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郭锐从小喜欢唱歌,进入大学后,他的音乐才能更加绚烂地绽放。在学校迎新晚会、宿舍文化节、法学院十佳歌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他的歌声。他还曾受网易云音乐·音街校园星声计划的邀请,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为疫情演唱助力歌曲。郭锐的主持之路开启于大一,却同样光彩熠熠。凭借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应变能力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不仅担任本学院各种活动主持人,学校爱心协会跨年晚会、公司年会等许多校内外一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Wuhan.Support 海外运营中心副主任兼公关媒介组组长……郭锐热心公益。截至目前,他已拥有281.5个志愿时数。“281.5个小时虽然不多,这个数字却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志愿初心,也不忘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郭锐说,他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郭锐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证书71张。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省市级奖项5个、校级奖项11个、学院级奖项4个,他还曾获得众多社会组织奖项,并通过考试成功获得ISO内审员、中级经营管理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心理咨询师等诸多资格证。郭锐获得的部分奖项。受访者供图光环背后——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诸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是郭锐日常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郭锐(左一)在知识竞赛中获奖。受访者供图大二上学期,老师推荐郭锐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核安全知识竞赛。作为法学专业学生,郭锐的核安全专业知识储备几乎为零。“说实话,一开始有畏难情绪,一方面自己是非专业学生,另外我之前从来没参加过省级竞赛。”郭锐说,老师的信任让他不服输的劲儿回来了。赛前一周,他和两个队友加班加点补习核安全知识。他们不止于背诵,还将每个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比赛前,活动组委会先组织选手中参观昌江核电站,不同于其他选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郭锐和队友们将参观当作学习,认真聆听。结果,比赛中几道关于昌江核电站的问题,他们轻松抢答。最终,他们从来自全省的2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为学校摘得一等奖的荣誉。郭锐在参加演讲比赛。受访者供图一周后,郭锐又接到任务,他要作为队长带领两位学妹参加海口市第四届七五普法知识竞赛。两位学妹还在读大一,尚未学习法学的专业知识,郭锐发挥队长作用,主动帮助学妹补习,同时承担更多任务。抢答环节中,4个代表队共抢答30道题,郭锐一人抢下17道,抢尽了风头。他带领队伍在此次比赛中为学校摘得第一名的好成绩。CaTICs历史组别个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知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对于郭锐来说,每次登台都是一次锻炼和成长,背后都凝聚着他的辛勤汗水和付出。熟悉郭锐的人都知道,他的“自律”是一以贯之的。他行动力强,做事很少拖泥带水。每天晚上,他会在手机备忘录记下第二天自己的学习计划,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喜欢忙碌着的充实。”郭锐说。郭锐在家自学。受访者供图也曾迷茫——因为厌学,曾想转专业“他精力很充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在学长徐畅看来,郭锐活力四射。郭锐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面对法学专业,也曾有过厌学情绪,他曾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数学不好,学法学可以摆脱学高数的苦恼。”他介绍,一开始选择学法学是“退而求其次”。2018年,初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面对枯燥的法条框框,郭锐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在法学院蔡笃瑜副书记、禤丽琴老师和安晨曦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他找到了学习法学的动力和兴趣,这才一头扎进法学知识的海洋。郭锐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访者供图读大一时,郭锐曾同时担任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共青团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干事、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支部助理等5个职务。面对繁重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他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一度抑郁,怀疑起自己。通过自学心理学,并与心理专家积极沟通,才逐渐走出阴霾。在创业的路上,郭锐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大二时,顶着家人反对和资金短缺的压力,他与哈师大的一名研究生学长共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发展了一款社交App,并一度冲入了App Store下载量的前五十名。但因疫情期间行业不景气,公司每况愈下,郭锐的第一次创业被迫流产了。怀着对创业的极大热情,郭锐不断提升自己,取得了一系列的资质,他的创业之路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重新开启。“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成功制作了一个关于法律教育类的App。”郭锐介绍,他酝酿已久而制作的法律教育类App通过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审批,已经拿到了软件著作权。突发意外——不放弃目标,坚持带病自学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6月,郭锐在海口突发车祸,需卧床康复。突遇重大打击,他勇敢面对。  如今,郭锐的身体康复得越来越好,他为自己制定了课程表,每天在家自学和复习司法考试和法律硕士的知识,朝着自己“成为法治之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他虽然办了休学,但坚持自学,常常在网上向我请教问题,让人很感动。”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刘敏不禁表示,郭锐积极阳光,表达能力特别好,综合素质很好,希望他尽快康复,尽早返校。  “休学以来,我有了更多时间回头看,去总结,去思考。”顶着“校园明星”光环的郭锐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生,只是稍微比其他同学认真一些、努力一些、兴趣广泛一些。未来,他会继续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做事儿。  “之前的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往。”郭锐说,未来,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上,争取成为一名法律人才。同时,他希望在创业、主持、音乐的道路上寻找更多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多元化人才。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黄婷 实习生:王春迎

欢乐树

私塾女孩袁小逸即将拿到自考本科文凭,15年的教育实验成功了吗

2018-10-10 11:11 | 上观新闻13岁高中毕业、16岁本科毕业、18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这是袁鸿林在15年前宣称开展“在家上学”教育实验时,为女儿袁小逸规划的人生路线。今年9月,19岁的袁小逸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不出意外,11月能拿到浙江大学英语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文凭。 虽说和原计划相比延期了好几年,但袁鸿林毫不怀疑这场实验的成功。“她通过在家上学的方式,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的学习,在国际上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他向记者强调。 这位被不少媒体称作中国“现代私塾第一人”的父亲,祖籍浙江海盐、生长于上海,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硕,又到南开大学读博,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后下海经商。2003年,他放弃工作,携妻女回到海盐,开始全职教育长女袁小逸,并面向社会招生。根据他的“袁小逸模式”,每个正常孩子的基础教育都可在4-14岁完成,然后就可上大学。 “在家上学”并非新鲜事物。除了近年在各地悄然兴起的类似机构,更为人熟知的案例当属作家郑渊洁带儿子郑亚旗在家上学,以及哈尔滨女孩辛蕴甜在父母教授下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通过高考进入黑龙江大学。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强调“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义务教育”。作为国内“在家上学”的先行者,袁鸿林这些年一直带着全家“打游击”,从海盐辗转嘉兴市区、绍兴、义乌、深圳,直至去年安家厦门,在一座靠海的幽静小区租下一套双层公寓,带着10余个孩子学习、生活。 “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挑战学校教育,只希望成为主流体制的一种有益补充。”袁鸿林坚持,“为什么非得让所有孩子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他认为“文凭是摆设”,但女儿今后想出国深造,学历又是门槛。他承认,“在家上学”终究不可能与现行教育体制完全隔绝。“实验失败了怎么办”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袁鸿林的做法。就在最近某媒体对袁家父女的采访下方,网友在评论区吵得厉害。有人夸孩子小小年纪谈吐不凡;也有人替女孩惋惜,直言她是父亲实验的牺牲品。“我觉得她很好,我挺满意的。”袁鸿林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成果。回顾袁小逸的成长轨迹,他如数家珍——袁小逸不到4岁被从幼儿园接回,在家学习英语、日语、法语、小提琴;5岁熟读《千字文》、流利背诵《新概念英语》,是报纸上的“神童”;6岁起在个人博客发表文章;7岁能教英语,曾通过网络视频独立教一位嘉兴初中生的英语达半年;到了9岁,她能写出具一定深度的学术性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一文被教育期刊的编辑拿去发表;10岁,在出版社邀请下,她撰写15万字的个人传记《私塾女孩袁小逸》。自12岁起,袁鸿林不再为袁小逸授课,“因为该教的都教了”。他让孩子准备自考。两年前,袁小逸拿到大专文凭。而与她同龄的大多数人,才刚迈入大学校园。其实,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袁鸿林夫妇起初也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但每次都遭到女儿的强烈抵抗。“当时年纪小,反而更容易遵从内心。”袁小逸说,自己从小就对控制和约束特别敏感。 早在2000年,袁鸿林就听说国外有种“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单纯觉得新奇,而女儿的问题让他开始思考如何付诸实践。他开办了名叫“哈利快乐英语角”的小型培训班,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家长带孩子找上门。在袁小逸的记忆里,那段日子里她充实且快乐,但每晚到她家补习的在校生们则苦兮兮地做作业,“比如把一个字写一百遍,或是一些简单运算,太无聊了”。到了7岁,父亲再次准备将小逸送到学校,她再次拒绝。实际上,袁小逸自己曾在家校之间徘徊过两次。 第一次是9岁那年,在一位记者的“激将法”之下,她答应去嘉兴清河中学初二插班体验。一次作业中,她模仿《陋室铭》作了《现代私塾铭》:“之乎者也,A、B、C、D。声光化电,子曰诗云。虫草人猿,天南地北。无考试之乱心,无作业之烦恼。有家庭之温馨,有书籍之幽香,更有嬉戏之乐趣……”一学期后,她受不了繁重的作业和考试,选择回家。第二次是16岁,袁小逸准备自考心理学期间,申请进入诸暨海亮中学读高一,声称的理由是“研究人在应试教育的巅峰状态下的心理状态”。袁鸿林并未阻挠。袁小逸的成绩一路上升,入学时仅40多名,首次月考时20多名,期中考跻身前10名(全班共50人)。但高一结束,她就离开了,因为“虽然每天都很忙,但精神上很空虚”。或许最有资格评判实验效果的,还是袁小逸本人。她曾被人问过无数次——“实验失败了怎么办?”孩童时的她,一度担心可能会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死去;现在,这个19岁的女生有些不服气:“的确,实验会有成功和失败,但我是个活生生的人,人生哪有什么成功或失败?什么叫失败还没人定义过呢。” 袁鸿林正在给孩子们上古文课,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8点上课和8点5分上课有什么区别”袁鸿林经常被骂是“疯子”。他坦言,培养袁小逸的过程压力不小,直到用同样方法教小女儿袁小寅时,才进入更为自在的境界。记者到访当天是早晨8点多,9岁的袁小寅正带着几个孩子围坐在阳台桌边朗读《新概念英语》课文,其中最小的只有5岁。袁鸿林坐在一旁翘着腿,喝着菊花茶,偶尔指导几句发音。见有人来,大家没了心思读书,他干脆下课:“好了,先去玩吧!”抱起滑板冲进花园前,袁小寅不忘“下达命令”:“Daddy,在记者面前一不许翘腿、二不许抽烟、三要坐正!懂吗?”望着小女儿奔跑的背影,袁鸿林感叹:“你看,我们的孩子多健康、开心。”在鸿林学苑,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玩耍、发呆、抠鼻子。上课和下课时间很难区分,粗略估算下来,平均每天可以玩三四个小时。“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培养独立人格。”袁鸿林觉得,偶尔多玩几分钟没问题,他会从整体把控教学进度。这里没有“纪律”一说,对外公开的课程表是某位家长非让袁鸿林拟的,从未严格执行。“8点上课和8点5分上课有什么区别?”袁鸿林认为,课上可以喝水、上厕所、自由发言,只要不干扰到他人。孩子大多在5岁至10岁之间。还有两个约13岁的大孩子,皆因与班主任不和而休学来此。袁鸿林将班级大致分成3个等级,实行混龄教育,但分班依据并非年龄,而是学识水平。5岁的陈晨(化名)今年5月被父母从河南送来,袁鸿林认为其早慧,把他放到大班,而几个一年级在读的7岁孩子还在小班打基础。袁鸿林是个性化超前教育的推崇者。他自信自己的学生超越同龄在校生三五年很正常。“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他打了个比方说,“学校是大锅饭,我们是小食堂,是高端教育。”他从不认为女儿是“神童”,“只要智力没有障碍,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像她一样”。他说,他带过天赋更优的孩子,因为没能坚持,回归学校后被同质化,“变成了平庸的人”。他主张像带研究生一样教孩子。最近,他开设一门新课《聊聊美国》,参考的是历史学家资中筠所著的《20世纪的美国》。他的教学完全是跳跃式的,甚至先从难的教起,比如先教乘除再教加减。“教了这个跳到那个,中间的那段让孩子摸索。这就是自主学习和学科建构的能力。”他这样解释“悟性”。总有孩子理解不了或者忘记的时候,袁鸿林并不担心。他不要求孩子一次性掌握。 即使是袁小逸准备自考的阶段,袁鸿林也禁止她上任何辅导班,为的就是锻炼她建构学科知识框架的本领。袁鸿林认同自考模式,认为靠自学拿文凭比全日制学校教育更有含金量。30多门课程,袁小逸全凭自学通过。起初对考试颇为反感的她,而今把考试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袁小逸眼里,父亲是个狡猾的心理操纵高手,自己从小到大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学习难的东西。“如果你天天带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爬山,虽然他很累,但也觉得正常,再走平路就会觉得太容易了。”袁小逸挺享受博弈的感觉,“在我们家,课堂就是战场,就像是沙盘游戏,需要运用智慧,不完全是学习书本。”“如果老师只是按考试重点教,我拿本记,那也太无聊了。”袁小逸说,“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我觉得这是在家上学的孩子能得到的最大好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在绍兴的时候,鸿林学苑的学生人数曾多达几百人,后来在一次次迁徙中逐渐流失。如今,袁鸿林随时做好被驱赶的准备。“但这不会改变我们任何。”他很坚定。 起初,袁鸿林曾尝试在海盐的工商局注册“文化个体户”,但工作人员没听说过,建议他挂靠某单位,他拒绝。注册失败。在义乌,他因“私自接收全日制学生”被开罚单。到了绍兴,教育部门又找上门,要求搬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2月,在中国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在家上学”的规模约5万人,真正实践的有6000人左右。 鸿林学苑从不缺孩子,将孩子送来的家长中不乏教师,比如陈艳(化名)。她原在河南某公立学校教书,后创办英语培训机构。她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直接教各种拿分技巧,但家长们迫切的提分要求容不得她“浪费时间”。她的大儿子现在上初二,是重点班前几名,但每天5点半起床,晚上9点多下课,每天都说“我好累,我想睡觉”。她不希望小儿子再走应试的路,开始在家教孩子。可单单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已让周围所有人觉得她是异类,陈艳解释了无数遍:孩子没去幼儿园,但所受教育绝不比幼儿园差,语言、体能、情商、自理能力,哪样都不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我们只能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但这也远远好过死板的教育。”她说。刘一梓的父亲刘莽则希望儿子尽量走完“袁小逸模式”。孩子在校成绩不错,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但自从升入四年级几乎每晚写作业到12点,这与刘莽理想的教育方式相违背。经过申请,学校允许刘一梓离校学习,但学籍必须保留,到了期中期末回校考试。刘莽打算让孩子学到高考前。他觉得自考不错,但大学生活更值得体验。然而,不接受体制教育的儿子能否在高考中发挥出色?刘莽答:“看孩子造化吧。”他对儿子没有太多要求,“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养家糊口就够了”。到鸿林书苑的孩子们,一到学龄便陆续退出。到目前为止,走完“袁小逸模式”的,只有袁小逸一人。 和父亲完全否定体制内教育不同,袁小逸的态度平和许多:去还是不去学校,都是个人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两个月前,袁小逸离开厦门,到杭州与人合租,一边准备毕业答辩,一边投简历找实习。她被面试多次,有人事主管不停询问关于学历的问题:你高中读的是不是重点?你为什么会去自考?是不是犯过什么事? “我觉得挺有意思,倒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我内心足够强大。社会上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我不能去改变。”她说。凭借父亲的人脉资源,袁小逸本可以去更好的公司,但她自己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律师事务所,月薪4000元,房租占了近一半,好在她除了吃饭、买书,花销不多。她虽比倒数第二小的实习生还小4岁,但老板已把财务交给她打理,并承诺她拿到毕业证就可留用。对于未来,她想得很清楚:边工作边考司考证书,然后考法律硕士,攒够钱再出国深造。她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就算考研笔试过了,可能复试时遇到一个985大学的“牛人”,结果自己“凉了”。“凉了就凉了,我不会因此否定自我。”袁小逸说,“一定要进某个学校证明自我吗?或许有必要,但没强烈到撼动我内心真正堡垒的地步。”她认为,现在的自己更需要平常心。“不是所有在家上学的孩子都像我这么‘社会’” 陈艳打算让小儿子在鸿林学苑再学一年,明年就去国际学校,采取半天在学校、半天在家的教育方式。为何要去学校?她的理由有二:一是松散教育只适合低龄孩子,之后必须加入人文、科学等严格学科训练,特别是打算参加高考的;二是孩子长大后需要年纪相仿的朋友,家庭无能为力。“在家上学”始现于欧美时,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就是最大的争议焦点。不少学者认为,在家上学的特点是个性化,也意味着集体生活的缺失,难以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袁鸿林不以为然:“没有学校之前,中国人难道都没有社会性?关键还看家长怎么做。一个健全的家庭,肯定会跟亲戚朋友邻居有交流,不可能与外界隔绝。反倒是现在学校的孩子都是家庭、学校、培训机构,三点一线,有什么社会性?”对此最有发言权的,依然是袁小逸本人。“我肯定不缺乏社会性,甚至有点过头了。不是所有在家上学的孩子都像我这么‘社会’。”曾接受采访不下百次的袁小逸笑言。她12岁就独自从浙江乘飞机赴昆明替父亲参加研讨会;16岁经济独立,收入包括出书稿费及父亲支付的上课工资。她的身上有和年纪不相符合的成熟。用袁鸿林的话说,“和她聊天,你会感觉到30岁人才有的老练”。然而,袁小逸承认一度很孤独。等父亲招收的学生们一个个回归校园,她身边再也找不到有相似经历和想法的人。13岁时,袁小逸有些阴沉、焦虑,喜欢成天泡图书馆:“我之所以每天能抱着哲学家的大部头看得津津有味,不是所有都可以看懂,但确实有的地方能找到共鸣。”她欣赏法国思想家福柯,本科毕业论文就运用了他的权力话语理论。16岁时,她想出“曲线救国”的办法——为了交友,再度回校。进入集体生活的袁小逸很快发现自己不大一样,比如每天早上会有人宣读某寝室因为什么原因扣了几分,接着班主任就批评谁。袁小逸觉得荒谬,公开指出。类似交锋多次后,老师找她谈心,说她“太过耿直,会让人下不来台”。后来,她也学会了“装乖”。她的兴趣点和同学们也不大一样。周围人在讨论狼人杀游戏和TFBOYS组合,她读的是获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那些东西也挺有趣,但对我来说只是浅层的快乐。”她说。尽管被认为是个怪人,但她是英语课代表,作业常被同学借鉴,所以人缘不错。直到现在,她和当时的舍友也经常联系。除了高中同学,袁小逸的朋友大多比她年长三五岁甚至几十岁。在她眼中,在学校长大的同龄人都很单纯,“单纯到可爱的地步”。回顾成长之路,袁小逸笑言有个遗憾——没有体验过早恋。不过她觉得正常,很多问题上,她找不到像父亲那样的对手,更谈不上共鸣。她坦言,父亲一直是她希望赶超的目标。她痴迷心理学,一是为了分析自己,二是为了分析父亲。这让袁鸿林有些发愁:“有人问我,你想过没有,她以后找男朋友怎么办?”虽暂不考虑个人问题,但对于理想中的另一半,袁小逸不是没有过想象:“单纯、开心、傻傻的、会做饭”就可以,灵魂契合则更好,“如果找60多岁的老教授寻找共鸣,那也太可悲了”。(原标题《私塾女孩袁小逸即将拿到自考本科文凭,15年的教育实验成功了吗?》作者:殷梦昊,编辑董小易)

二度梅

“非全”研究生并不轻松 社会误解太多

“非全”研究生并不轻松 社会误解太多 【时间:2020年09月14日】【来源:南宁晚报】【作者:彭媛媛 】【编辑:邓达】南宁晚报记者 彭媛媛 教育部日前印发《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了2021考研的具体时间及相关规定。距离考试时间(12月26日—27日)仅剩约百日,关于“非全日研究生毕业遭歧视”“非全日研究生不能享受人才公寓住房补贴”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引发网民热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下称“非全”)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既然同样是统招统考,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为何“非全”硕士毕业生求职会遭遇和全日制研究生不同的待遇?连日里,记者多方联系采访了全日制研究生、在读非全日研究生,以及教育界人士等,他们纷纷发声为“非全”证明身份。认知现况:“非全”不等同于在职研究生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王辉被问到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职研究生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而同校同专业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谭敏则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等同于在职研究生,‘非全’也是需要参加统考的”。“这个问题放在不同时期来提问,就会有不同答案。”国内某知名考研机构陈老师说,根据教育部要求,2017年起“非全”纳入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统招计划。通俗地说,2017年以前,大家对“非全”的理解就是指在职、函授、成人教育类的人群,这类入学人群因不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通常被认为是录取渠道相对“宽松”。2017年起,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规定,将“非全”统一划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招生计划,从录取渠道来看,这意味着就读“非全”的门槛同等提高了。全日制学生:“非全”学习质量难保证即便是“非全”提高入学门槛,但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的认知,也有着不同看法。韦峰是今年刚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早在2017年入学时,他从舍友口中得知同专业的还有大约50人的“非全”同学。而这批“非全”同学,不内宿学校,不享受国家奖学金且另外集中上课,这也让他们与“非全”同学基本没有碰面机会。尽管“非全”属于统考入校,但韦峰认为,以他们专业为例,通常全日制学生不上课的时间也要泡在实验室做大量基础实验采集数据,才能较好完成论文作业。如果“非全”仅靠集中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去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质量难保证,需要个人具备较高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性去学习。“非全”毕业能拿到“双证”,这让刘悉梦同学感到意外。今年读研一的刘悉梦说,早年姐姐就读“在职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只发学位证,没有学历证”。对于用人单位歧视“非全”毕业生,她认为,社会对“非全”具体招考和考核都不了解,与在职研究生、函授等人群混淆导致了认知偏差。“非全”在读生:课量作业论文一样都不少网民“菜鸟先飞”说,即便“非全”是统考统招,“全日制学生每天忙得像蚂蚁,凭啥‘非全’一个学期学一个月就可以同等对待?”这样的看法得到了一些网民的赞同。“非全”的学习真的就相对“轻松”吗?在采访中,几名正在就读“非全”的同学感叹:“哪里会轻松,既要当好学生还要做好工作。”就读于广西某高校2019年级非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的金文东就告诉记者,首先大家对“非全”从报考招录这方面就存在很多误解。以他为例,他参加了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全日制研究生。发榜时,尽管分数未达到国家线划定的一区类分数线,但他的分数已达到符合申请调剂到二区类高校的分数线内。当时,在考虑调剂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时,他结合自己已经工作实际情况,选择调剂到广西某大学就读“非全”。金文东说,研究生统考是非常有难度的考试,竞争压力大,部分一区高校录取分数除要满足达到国家线,还要满足高校自主划线分数,“难上加难”。因此,如果考生能符合申请调剂,就说明能力水平是达到了国家线分数,“每年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的高分考研生,申请调剂的事情不是个案,调剂读‘非全’不一定就比读全日制的差”。目前,他的专业学制三年,一个月集中学习一个学年课程。每次集中授课时,全天从上午8时到晚上10时都在上课,“这种学习是高强度,作业和论文一样不少”。他曾对比过“全日制”和“非全”课程表,按照课量来说,两者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很多学校将课业压缩在一个月内上完。对于“非全”毕业遭遇用人单位歧视,受访的“非全”同学普遍认为,一般“调剂”选“非全”或报考“非全”的考生,大部分都不会是应届毕业生。以一个班级为例,“非全”同学36名,仅有4名是应届毕业生考进来的。这些应届毕业生就读“非全”后,也很快在读书期间找到工作,“就读‘非全’不需要调档案入学校,基本不会是毕业了再去找工作”。面对质疑,受访学生们坦言,随着教育部不断推进“非全”改革工作,社会各界对“非全”的认可会得到改变,“这就是改革过程”。教育专家:探索“非全”教育模式提高质量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强调,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订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在广西某高校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负责人看来,“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差异是用人单位考量的问题,但如果从“全”和“非”去判定人才的质量,这显然是片面的陈旧观念。这暴露出一个社会问题:用人单位选录用人的标准还是以“学历意识”为重,而用人和选人应具体看人的工作能力是否与工作岗位匹配。2007级研究生毕业的刘国栋,如今是某企业的招聘负责人。他说,目前在一些国企单位招录条件里,“全日制研究生”依然是研究生毕业学历敲门砖。但在一些企业里,对于学历条件的设置就没有那么“明确”。他们企业进入高校招聘研究生时,更多是看这个人的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以及有无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等。国内某知名考研培训机构陈老师则表示,社会上不少人存在这种质疑和担忧也是给教育行业“敲钟”。“非全”纳入全国统考统招,这就说明国家在重视人才结构调整的同时,将人才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更稳定的水平。如何提高“非全”整体教育水平,需要各高校积极探索相应的教育机制,例如优化课程安排,增加校外辅导渠道,合理利用资源将教学与实践结合。【来源:南宁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川村

两年拿奖71个,光环背后——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

法学学生、音乐人、主持人、志愿者、创业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郭锐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他拿下各级各类奖状、证书71个同样是大学生郭锐是如何管理时间拿下如此多的荣誉?他又是如何权衡各种身份的?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别人家的大学生”郭锐。受访者供图校园明星——众多才艺加身,热心公益什么是优秀大学生?郭锐给出“参考”答案。除了学好专业知识,郭锐还集主持、唱歌、竞答、创业等“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他热心公益,是令人羡慕的“校园明星”。作为法学学生,郭锐刻苦钻研、勤耕不辍。在自我进步的同时,他热心帮助学弟学妹学好法学,还专门录制法学视频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其中,他录制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读系列”被海南一知名法考机构选中并收录。大二时,郭锐成为某视频平台的法律教育博主,收获大量粉丝,截至目前其普法视频观看量已达百万之多。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郭锐从小喜欢唱歌,进入大学后,他的音乐才能更加绚烂地绽放。在学校迎新晚会、宿舍文化节、法学院十佳歌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他的歌声。他还曾受网易云音乐·音街校园星声计划的邀请,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为疫情演唱助力歌曲。郭锐的主持之路开启于大一,却同样光彩熠熠。凭借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应变能力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不仅担任本学院各种活动主持人,学校爱心协会跨年晚会、公司年会等许多校内外一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Wuhan.Support 海外运营中心副主任兼公关媒介组组长……郭锐热心公益。截至目前,他已拥有281.5个志愿时数。“281.5个小时虽然不多,这个数字却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志愿初心,也不忘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郭锐说,他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郭锐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证书71张。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省市级奖项5个、校级奖项11个、学院级奖项4个,他还曾获得众多社会组织奖项,并通过考试成功获得ISO内审员、中级经营管理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心理咨询师等诸多资格证。郭锐获得的部分奖项。受访者供图光环背后——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诸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是郭锐日常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郭锐(左一)在知识竞赛中获奖。受访者供图大二上学期,老师推荐郭锐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核安全知识竞赛。作为法学专业学生,郭锐的核安全专业知识储备几乎为零。“说实话,一开始有畏难情绪,一方面自己是非专业学生,另外我之前从来没参加过省级竞赛。”郭锐说,老师的信任让他不服输的劲儿回来了。赛前一周,他和两个队友加班加点补习核安全知识。他们不止于背诵,还将每个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比赛前,活动组委会先组织选手中参观昌江核电站,不同于其他选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郭锐和队友们将参观当作学习,认真聆听。结果,比赛中几道关于昌江核电站的问题,他们轻松抢答。最终,他们从来自全省的2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为学校摘得一等奖的荣誉。郭锐在参加演讲比赛。受访者供图一周后,郭锐又接到任务,他要作为队长带领两位学妹参加海口市第四届七五普法知识竞赛。两位学妹还在读大一,尚未学习法学的专业知识,郭锐发挥队长作用,主动帮助学妹补习,同时承担更多任务。抢答环节中,4个代表队共抢答30道题,郭锐一人抢下17道,抢尽了风头。他带领队伍在此次比赛中为学校摘得第一名的好成绩。CaTICs历史组别个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知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对于郭锐来说,每次登台都是一次锻炼和成长,背后都凝聚着他的辛勤汗水和付出。熟悉郭锐的人都知道,他的“自律”是一以贯之的。他行动力强,做事很少拖泥带水。每天晚上,他会在手机备忘录记下第二天自己的学习计划,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喜欢忙碌着的充实。”郭锐说。郭锐在家自学。受访者供图也曾迷茫——因为厌学,曾想转专业“他精力很充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在学长徐畅看来,郭锐活力四射。郭锐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面对法学专业,也曾有过厌学情绪,他曾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数学不好,学法学可以摆脱学高数的苦恼。”他介绍,一开始选择学法学是“退而求其次”。2018年,初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面对枯燥的法条框框,郭锐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在法学院蔡笃瑜副书记、禤丽琴老师和安晨曦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他找到了学习法学的动力和兴趣,这才一头扎进法学知识的海洋。郭锐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访者供图读大一时,郭锐曾同时担任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共青团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干事、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支部助理等5个职务。面对繁重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他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一度抑郁,怀疑起自己。通过自学心理学,并与心理专家积极沟通,才逐渐走出阴霾。在创业的路上,郭锐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大二时,顶着家人反对和资金短缺的压力,他与哈师大的一名研究生学长共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发展了一款社交App,并一度冲入了App Store下载量的前五十名。但因疫情期间行业不景气,公司每况愈下,郭锐的第一次创业被迫流产了。怀着对创业的极大热情,郭锐不断提升自己,取得了一系列的资质,他的创业之路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重新开启。“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成功制作了一个关于法律教育类的App。”郭锐介绍,他酝酿已久而制作的法律教育类App通过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审批,已经拿到了软件著作权。突发意外——不放弃目标,坚持带病自学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6月,郭锐在海口突发车祸,需卧床康复。突遇重大打击,他勇敢面对。如今,郭锐的身体康复得越来越好,他为自己制定了课程表,每天在家自学和复习司法考试和法律硕士的知识,朝着自己“成为法治之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他虽然办了休学,但坚持自学,常常在网上向我请教问题,让人很感动。”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刘敏不禁表示,郭锐积极阳光,表达能力特别好,综合素质很好,希望他尽快康复,尽早返校。“休学以来,我有了更多时间回头看,去总结,去思考。”顶着“校园明星”光环的郭锐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生,只是稍微比其他同学认真一些、努力一些、兴趣广泛一些。未来,他会继续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做事儿。“之前的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往。”郭锐说,未来,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上,争取成为一名法律人才。同时,他希望在创业、主持、音乐的道路上寻找更多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多元化人才。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点击小编头像私信,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出塞

@全省女职工 女职工微课堂上课啦!请收下这份五月课表

全力战疫情,学习不停步! “女职工微课堂”5月课表来了。请收下这份课表,快来围观!姐妹们可以扫码进入荔枝微课女职工微课堂让咱们再来看看5月课程的具体内容吧5.6(周三)晚19:30授课专家肖全红专家简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公党湖南省第六届妇女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营养学。课程主要内容《现代居家生活方式指导》1.为什么要开展居家运动?2.怎样设计居家运动方案?3.居家运动怎样合理营养?5.8(周五)上午9:00授课专家郭 丹专家简介湖南省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室主任,湖南卫视、湖南交通频道特约评论员课程主要内容《和而不同:亲子的相处之道》1.他不想做的事2.要求他做的事3.他想去做的事5.11(周一)晚19:30授课专家吴颖岚专家简介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主任,妇科内分泌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妇女常见病诊治、妇科内分泌疾病诊治,孕前保健、产后保健、青春期及更年期保健等。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优生优育协会妇女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课程主要内容《更年更健康》每个女人都或将会、或正在、或已经与更年期不期而遇,更年期是女性人生的特殊旅途,可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如身体不适、易悲易怒、关节疼痛、睡眠障碍等等,是忍一忍就过去了,还是积极面对,提高生活品质?更年不是病,更年要防病,如果我们多一些更年期的保健知识,也许就会有一段不一样的更健康的旅途。1.为什么女性会有更年期;2.更年期常见问题有哪些;3.更年期保健措施;4.更年期激素补充须知5.13(周三)晚19:30授课专家童玉娟专家简介台湾知名绘画治疗专家;正念绘画疗法先行者;国际艺术及绘画治疗师认证协会(IATA)认证讲师课程主要内容《用绘画倾听你的孩子》(二)5.15(周五)上午9:00授课专家刘 舸专家简介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全国十佳阅读推广机构负责人,全国素质教育推动优秀个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独立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课程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1.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读书2.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5.18(周一)晚19:30授课专家张 斌专家简介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科带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委员,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课程主要内容《疫情后返岗的心理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1.心理应激概述2.心理应激的三个阶段3.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4.心理应激反应的自我判断5.疫情应激状态下心理应对的方法5.20(周三)晚19:30授课专家李艳萍专家简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湖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学遗传分会副主任委员。课程主要内容《女性生育力保存》1.女性生育力保存的原则2.女性生育力保存的适应症3.女性生育保存的方案选择4.女性生育力保存的伦理问题5.22(周五)上午9:00授课专家贺健梅专家简介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科长,兼任湖南省预防医学会性病艾滋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任技师,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艾滋病性病防制工作,曾获湖南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课程主要内容《携手三湘姐妹 共御艾滋病魔》1.艾滋病国外、国内流行状况2.艾滋病的基本知识3.如何科学预防艾滋病4.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5.国家预防艾滋病相关政策5.25(周一)晚19:30授课专家梁少雍专家简介省交警总队秩序支队副处长,副教授,中南大学法律硕士,益阳电视台原主持人,第七、第九届金扳手汽车年度交通安全大使,湖南交通频道特约嘉宾。课程主要内容《开车是一场修行》1.交通安全形势2.那些致命的交通违法行为3.开车是一场贯穿生命始终的修行5.27 (周三)晚19:30授课专家林长和专家简介会天心理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班第8期、第9期精神分析组成员,湖南省心理学会理事,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14年,个案咨询与成长团体工作9年。目前主要从事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成长团体、精神分析学习小组、婚姻家庭及亲子成长团体等小组带领,心理学科普讲座。课程主要内容《超越生命中的事与愿违》1.生活中的事与愿违,你有吗?2.从意识到潜意识,探寻事与愿违的奥秘;3.从事与愿违到心想事成,我们能做些什么?[责编:郭芝桃][来源:芙蓉天地微信公众号]

猜猜猜

拿奖拿到手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海师学子用实力告诉你→

法学学生、音乐人、主持人、志愿者、创业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郭锐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他拿下各级各类奖状、证书71个。同样是大学生,郭锐是如何管理时间,拿下如此多的荣誉?他又是如何权衡各种身份的?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别人家的大学生”。郭锐。受访者供图校园明星——众多才艺加身,热心公益什么是优秀大学生?郭锐给出“参考”答案。除了学好专业知识,郭锐还集主持、唱歌、竞答、创业等“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他热心公益,是令人羡慕的“校园明星”。作为法学学生,郭锐刻苦钻研、勤耕不辍。在自我进步的同时,他热心帮助学弟学妹学好法学,还专门录制法学视频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其中,他录制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读系列”被海南一知名法考机构选中并收录。大二时,郭锐成为某视频平台的法律教育博主,收获大量粉丝,截至目前其普法视频观看量已达百万之多。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郭锐从小喜欢唱歌,进入大学后,他的音乐才能更加绚烂地绽放。在学校迎新晚会、宿舍文化节、法学院十佳歌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他的歌声。他还曾受网易云音乐·音街校园星声计划的邀请,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为疫情演唱助力歌曲。郭锐的主持之路开启于大一,却同样光彩熠熠。凭借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应变能力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不仅担任本学院各种活动主持人,学校爱心协会跨年晚会、公司年会等许多校内外一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Wuhan.Support 海外运营中心副主任兼公关媒介组组长……郭锐热心公益。截至目前,他已拥有281.5个志愿时数。“281.5个小时虽然不多,这个数字却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志愿初心,也不忘我帮助过的、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郭锐说,他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郭锐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证书71张。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省市级奖项5个、校级奖项11个、学院级奖项4个,他还曾获得众多社会组织奖项,并通过考试成功获得ISO内审员、中级经营管理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心理咨询师等诸多资格证。郭锐获得的部分奖项。受访者供图光环背后——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诸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是郭锐日常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郭锐(左一)在知识竞赛中获奖。受访者供图大二上学期,老师推荐郭锐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核安全知识竞赛。作为法学专业学生,郭锐的核安全专业知识储备几乎为零。“说实话,一开始有畏难情绪,一方面自己是非专业学生,另外我之前从来没参加过省级竞赛。”郭锐说,老师的信任让他不服输的劲儿回来了。赛前一周,他和两个队友加班加点补习核安全知识。他们不止于背诵,还将每个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比赛前,活动组委会先组织选手中参观昌江核电站,不同于其他选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郭锐和队友们将参观当作学习,认真聆听。结果,比赛中几道关于昌江核电站的问题,他们轻松抢答。最终,他们从来自全省的2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为学校摘得一等奖的荣誉。郭锐在参加演讲比赛。受访者供图一周后,郭锐又接到任务,他要作为队长带领两位学妹参加海口市第四届七五普法知识竞赛。两位学妹还在读大一,尚未学习法学的专业知识,郭锐发挥队长作用,主动帮助学妹补习,同时承担更多任务。抢答环节中,4个代表队共抢答30道题,郭锐一人抢下17道,抢尽了风头。他带领队伍在此次比赛中为学校摘得第一名的好成绩。CaTICs历史组别个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知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对于郭锐来说,每次登台都是一次锻炼和成长,背后都凝聚着他的辛勤汗水和付出。熟悉郭锐的人都知道,他的“自律”是一以贯之的。他行动力强,做事很少拖泥带水。每天晚上,他会在手机备忘录记下第二天自己的学习计划,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喜欢忙碌着的充实。”郭锐说。郭锐在家自学。受访者供图也曾迷茫——因为厌学,曾想转专业“他精力很充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在学长徐畅看来,郭锐活力四射。郭锐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面对法学专业,也曾有过厌学情绪,他曾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数学不好,学法学可以摆脱学高数的苦恼。”他介绍,一开始选择学法学是“退而求其次”。2018年,初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面对枯燥的法条框框,郭锐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在法学院蔡笃瑜副书记、禤丽琴老师和安晨曦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他找到了学习法学的动力和兴趣,这才一头扎进法学知识的海洋。郭锐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访者供图读大一时,郭锐曾同时担任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共青团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干事、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支部助理等5个职务。面对繁重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他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一度抑郁,怀疑起自己。通过自学心理学,并与心理专家积极沟通,才逐渐走出阴霾。在创业的路上,郭锐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大二时,顶着家人反对和资金短缺的压力,他与哈师大的一名研究生学长共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发展了一款社交App,并一度冲入了App Store下载量的前五十名。但因疫情期间行业不景气,公司每况愈下,郭锐的第一次创业被迫流产了。怀着对创业的极大热情,郭锐不断提升自己,取得了一系列的资质,他的创业之路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重新开启。“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成功制作了一个关于法律教育类的App。”郭锐介绍,他酝酿已久而制作的法律教育类App通过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审批,已经拿到了软件著作权。突发意外——不放弃目标,坚持带病自学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6月,郭锐在海口突发车祸,需卧床康复。突遇重大打击,他勇敢面对。如今,郭锐的身体康复得越来越好,他为自己制定了课程表,每天在家自学和复习司法考试和法律硕士的知识,朝着自己“成为法治之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他虽然办了休学,但坚持自学,常常在网上向我请教问题,让人很感动。”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刘敏不禁表示,郭锐积极阳光,表达能力特别好,综合素质很好,希望他尽快康复,尽早返校。“休学以来,我有了更多时间回头看,去总结,去思考。”顶着“校园明星”光环的郭锐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生,只是稍微比其他同学认真一些、努力一些、兴趣广泛一些。未来,他会继续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做事儿。“之前的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往。”郭锐说,未来,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上,争取成为一名法律人才。同时,他希望在创业、主持、音乐的道路上寻找更多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多元化人才。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实习生 王春迎责任编辑:林芳羽

得五六人

两年拿奖71个,这位海师学子简直是开了“外挂”……

法学学生、音乐人、主持人、志愿者、创业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郭锐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他拿下各级各类奖状、证书71个同样是大学生郭锐是如何管理时间拿下如此多的荣誉?他又是如何权衡各种身份的?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别人家的大学生”郭锐。受访者供图校园明星——众多才艺加身,热心公益什么是优秀大学生?郭锐给出“参考”答案。除了学好专业知识,郭锐还集主持、唱歌、竞答、创业等“十八般武艺”于一身,他热心公益,是令人羡慕的“校园明星”。作为法学学生,郭锐刻苦钻研、勤耕不辍。在自我进步的同时,他热心帮助学弟学妹学好法学,还专门录制法学视频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其中,他录制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解读系列”被海南一知名法考机构选中并收录。大二时,郭锐成为某视频平台的法律教育博主,收获大量粉丝,截至目前其普法视频观看量已达百万之多。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郭锐从小喜欢唱歌,进入大学后,他的音乐才能更加绚烂地绽放。在学校迎新晚会、宿舍文化节、法学院十佳歌手等活动中,都能听到他的歌声。他还曾受网易云音乐·音街校园星声计划的邀请,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为疫情演唱助力歌曲。郭锐的主持之路开启于大一,却同样光彩熠熠。凭借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应变能力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不仅担任本学院各种活动主持人,学校爱心协会跨年晚会、公司年会等许多校内外一系列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郭锐在学校活动中演唱。受访者供图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Wuhan.Support 海外运营中心副主任兼公关媒介组组长……郭锐热心公益。截至目前,他已拥有281.5个志愿时数。“281.5个小时虽然不多,这个数字却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志愿初心,也不忘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郭锐说,他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在大一、大二短短两年时间,郭锐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证书71张。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省市级奖项5个、校级奖项11个、学院级奖项4个,他还曾获得众多社会组织奖项,并通过考试成功获得ISO内审员、中级经营管理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心理咨询师等诸多资格证。郭锐获得的部分奖项。受访者供图光环背后——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诸多头衔和荣誉的背后是郭锐日常高度的自律和不断的努力。郭锐(左一)在知识竞赛中获奖。受访者供图大二上学期,老师推荐郭锐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核安全知识竞赛。作为法学专业学生,郭锐的核安全专业知识储备几乎为零。“说实话,一开始有畏难情绪,一方面自己是非专业学生,另外我之前从来没参加过省级竞赛。”郭锐说,老师的信任让他不服输的劲儿回来了。赛前一周,他和两个队友加班加点补习核安全知识。他们不止于背诵,还将每个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比赛前,活动组委会先组织选手中参观昌江核电站,不同于其他选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郭锐和队友们将参观当作学习,认真聆听。结果,比赛中几道关于昌江核电站的问题,他们轻松抢答。最终,他们从来自全省的2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为学校摘得一等奖的荣誉。郭锐在参加演讲比赛。受访者供图一周后,郭锐又接到任务,他要作为队长带领两位学妹参加海口市第四届七五普法知识竞赛。两位学妹还在读大一,尚未学习法学的专业知识,郭锐发挥队长作用,主动帮助学妹补习,同时承担更多任务。抢答环节中,4个代表队共抢答30道题,郭锐一人抢下17道,抢尽了风头。他带领队伍在此次比赛中为学校摘得第一名的好成绩。CaTICs历史组别个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知识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对于郭锐来说,每次登台都是一次锻炼和成长,背后都凝聚着他的辛勤汗水和付出。熟悉郭锐的人都知道,他的“自律”是一以贯之的。他行动力强,做事很少拖泥带水。每天晚上,他会在手机备忘录记下第二天自己的学习计划,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我喜欢忙碌着的充实。”郭锐说。郭锐在家自学。受访者供图也曾迷茫——因为厌学,曾想转专业“他精力很充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在学长徐畅看来,郭锐活力四射。郭锐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面对法学专业,也曾有过厌学情绪,他曾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数学不好,学法学可以摆脱学高数的苦恼。”他介绍,一开始选择学法学是“退而求其次”。2018年,初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面对枯燥的法条框框,郭锐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在法学院蔡笃瑜副书记、禤丽琴老师和安晨曦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下,他找到了学习法学的动力和兴趣,这才一头扎进法学知识的海洋。郭锐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访者供图读大一时,郭锐曾同时担任海南省义工互助协会人事部部长、共青团海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办公室干事、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支部助理等5个职务。面对繁重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他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一度抑郁,怀疑起自己。通过自学心理学,并与心理专家积极沟通,才逐渐走出阴霾。在创业的路上,郭锐也是经历了跌宕起伏。大二时,顶着家人反对和资金短缺的压力,他与哈师大的一名研究生学长共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运营发展了一款社交App,并一度冲入了App Store下载量的前五十名。但因疫情期间行业不景气,公司每况愈下,郭锐的第一次创业被迫流产了。怀着对创业的极大热情,郭锐不断提升自己,取得了一系列的资质,他的创业之路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重新开启。“前段时间,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成功制作了一个关于法律教育类的App。”郭锐介绍,他酝酿已久而制作的法律教育类App通过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审批,已经拿到了软件著作权。突发意外——不放弃目标,坚持带病自学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6月,郭锐在海口突发车祸,需卧床康复。突遇重大打击,他勇敢面对。  如今,郭锐的身体康复得越来越好,他为自己制定了课程表,每天在家自学和复习司法考试和法律硕士的知识,朝着自己“成为法治之光”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他虽然办了休学,但坚持自学,常常在网上向我请教问题,让人很感动。”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刘敏不禁表示,郭锐积极阳光,表达能力特别好,综合素质很好,希望他尽快康复,尽早返校。  “休学以来,我有了更多时间回头看,去总结,去思考。”顶着“校园明星”光环的郭锐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生,只是稍微比其他同学认真一些、努力一些、兴趣广泛一些。未来,他会继续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做事儿。  “之前的荣誉都已经成为过往。”郭锐说,未来,他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学专业的学习上,争取成为一名法律人才。同时,他希望在创业、主持、音乐的道路上寻找更多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多元化人才。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黄婷 实习生:王春迎

六重唱

私塾女孩袁小逸即将拿到自考本科文凭,15年的教育实验成功了吗

2018-10-10 11:11 | 上观新闻13岁高中毕业、16岁本科毕业、18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这是袁鸿林在15年前宣称开展“在家上学”教育实验时,为女儿袁小逸规划的人生路线。今年9月,19岁的袁小逸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不出意外,11月能拿到浙江大学英语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文凭。 虽说和原计划相比延期了好几年,但袁鸿林毫不怀疑这场实验的成功。“她通过在家上学的方式,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的学习,在国际上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他向记者强调。 这位被不少媒体称作中国“现代私塾第一人”的父亲,祖籍浙江海盐、生长于上海,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硕,又到南开大学读博,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后下海经商。2003年,他放弃工作,携妻女回到海盐,开始全职教育长女袁小逸,并面向社会招生。根据他的“袁小逸模式”,每个正常孩子的基础教育都可在4-14岁完成,然后就可上大学。 “在家上学”并非新鲜事物。除了近年在各地悄然兴起的类似机构,更为人熟知的案例当属作家郑渊洁带儿子郑亚旗在家上学,以及哈尔滨女孩辛蕴甜在父母教授下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通过高考进入黑龙江大学。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强调“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义务教育”。作为国内“在家上学”的先行者,袁鸿林这些年一直带着全家“打游击”,从海盐辗转嘉兴市区、绍兴、义乌、深圳,直至去年安家厦门,在一座靠海的幽静小区租下一套双层公寓,带着10余个孩子学习、生活。 “我这样做,并不是要挑战学校教育,只希望成为主流体制的一种有益补充。”袁鸿林坚持,“为什么非得让所有孩子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他认为“文凭是摆设”,但女儿今后想出国深造,学历又是门槛。他承认,“在家上学”终究不可能与现行教育体制完全隔绝。“实验失败了怎么办”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袁鸿林的做法。就在最近某媒体对袁家父女的采访下方,网友在评论区吵得厉害。有人夸孩子小小年纪谈吐不凡;也有人替女孩惋惜,直言她是父亲实验的牺牲品。“我觉得她很好,我挺满意的。”袁鸿林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成果。回顾袁小逸的成长轨迹,他如数家珍——袁小逸不到4岁被从幼儿园接回,在家学习英语、日语、法语、小提琴;5岁熟读《千字文》、流利背诵《新概念英语》,是报纸上的“神童”;6岁起在个人博客发表文章;7岁能教英语,曾通过网络视频独立教一位嘉兴初中生的英语达半年;到了9岁,她能写出具一定深度的学术性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一文被教育期刊的编辑拿去发表;10岁,在出版社邀请下,她撰写15万字的个人传记《私塾女孩袁小逸》。自12岁起,袁鸿林不再为袁小逸授课,“因为该教的都教了”。他让孩子准备自考。两年前,袁小逸拿到大专文凭。而与她同龄的大多数人,才刚迈入大学校园。其实,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袁鸿林夫妇起初也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但每次都遭到女儿的强烈抵抗。“当时年纪小,反而更容易遵从内心。”袁小逸说,自己从小就对控制和约束特别敏感。 早在2000年,袁鸿林就听说国外有种“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单纯觉得新奇,而女儿的问题让他开始思考如何付诸实践。他开办了名叫“哈利快乐英语角”的小型培训班,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家长带孩子找上门。在袁小逸的记忆里,那段日子里她充实且快乐,但每晚到她家补习的在校生们则苦兮兮地做作业,“比如把一个字写一百遍,或是一些简单运算,太无聊了”。到了7岁,父亲再次准备将小逸送到学校,她再次拒绝。实际上,袁小逸自己曾在家校之间徘徊过两次。 第一次是9岁那年,在一位记者的“激将法”之下,她答应去嘉兴清河中学初二插班体验。一次作业中,她模仿《陋室铭》作了《现代私塾铭》:“之乎者也,A、B、C、D。声光化电,子曰诗云。虫草人猿,天南地北。无考试之乱心,无作业之烦恼。有家庭之温馨,有书籍之幽香,更有嬉戏之乐趣……”一学期后,她受不了繁重的作业和考试,选择回家。第二次是16岁,袁小逸准备自考心理学期间,申请进入诸暨海亮中学读高一,声称的理由是“研究人在应试教育的巅峰状态下的心理状态”。袁鸿林并未阻挠。袁小逸的成绩一路上升,入学时仅40多名,首次月考时20多名,期中考跻身前10名(全班共50人)。但高一结束,她就离开了,因为“虽然每天都很忙,但精神上很空虚”。或许最有资格评判实验效果的,还是袁小逸本人。她曾被人问过无数次——“实验失败了怎么办?”孩童时的她,一度担心可能会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死去;现在,这个19岁的女生有些不服气:“的确,实验会有成功和失败,但我是个活生生的人,人生哪有什么成功或失败?什么叫失败还没人定义过呢。” 袁鸿林正在给孩子们上古文课,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8点上课和8点5分上课有什么区别”袁鸿林经常被骂是“疯子”。他坦言,培养袁小逸的过程压力不小,直到用同样方法教小女儿袁小寅时,才进入更为自在的境界。记者到访当天是早晨8点多,9岁的袁小寅正带着几个孩子围坐在阳台桌边朗读《新概念英语》课文,其中最小的只有5岁。袁鸿林坐在一旁翘着腿,喝着菊花茶,偶尔指导几句发音。见有人来,大家没了心思读书,他干脆下课:“好了,先去玩吧!”抱起滑板冲进花园前,袁小寅不忘“下达命令”:“Daddy,在记者面前一不许翘腿、二不许抽烟、三要坐正!懂吗?”望着小女儿奔跑的背影,袁鸿林感叹:“你看,我们的孩子多健康、开心。”在鸿林学苑,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玩耍、发呆、抠鼻子。上课和下课时间很难区分,粗略估算下来,平均每天可以玩三四个小时。“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培养独立人格。”袁鸿林觉得,偶尔多玩几分钟没问题,他会从整体把控教学进度。这里没有“纪律”一说,对外公开的课程表是某位家长非让袁鸿林拟的,从未严格执行。“8点上课和8点5分上课有什么区别?”袁鸿林认为,课上可以喝水、上厕所、自由发言,只要不干扰到他人。孩子大多在5岁至10岁之间。还有两个约13岁的大孩子,皆因与班主任不和而休学来此。袁鸿林将班级大致分成3个等级,实行混龄教育,但分班依据并非年龄,而是学识水平。5岁的陈晨(化名)今年5月被父母从河南送来,袁鸿林认为其早慧,把他放到大班,而几个一年级在读的7岁孩子还在小班打基础。袁鸿林是个性化超前教育的推崇者。他自信自己的学生超越同龄在校生三五年很正常。“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他打了个比方说,“学校是大锅饭,我们是小食堂,是高端教育。”他从不认为女儿是“神童”,“只要智力没有障碍,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像她一样”。他说,他带过天赋更优的孩子,因为没能坚持,回归学校后被同质化,“变成了平庸的人”。他主张像带研究生一样教孩子。最近,他开设一门新课《聊聊美国》,参考的是历史学家资中筠所著的《20世纪的美国》。他的教学完全是跳跃式的,甚至先从难的教起,比如先教乘除再教加减。“教了这个跳到那个,中间的那段让孩子摸索。这就是自主学习和学科建构的能力。”他这样解释“悟性”。总有孩子理解不了或者忘记的时候,袁鸿林并不担心。他不要求孩子一次性掌握。 即使是袁小逸准备自考的阶段,袁鸿林也禁止她上任何辅导班,为的就是锻炼她建构学科知识框架的本领。袁鸿林认同自考模式,认为靠自学拿文凭比全日制学校教育更有含金量。30多门课程,袁小逸全凭自学通过。起初对考试颇为反感的她,而今把考试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袁小逸眼里,父亲是个狡猾的心理操纵高手,自己从小到大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学习难的东西。“如果你天天带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爬山,虽然他很累,但也觉得正常,再走平路就会觉得太容易了。”袁小逸挺享受博弈的感觉,“在我们家,课堂就是战场,就像是沙盘游戏,需要运用智慧,不完全是学习书本。”“如果老师只是按考试重点教,我拿本记,那也太无聊了。”袁小逸说,“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我觉得这是在家上学的孩子能得到的最大好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在绍兴的时候,鸿林学苑的学生人数曾多达几百人,后来在一次次迁徙中逐渐流失。如今,袁鸿林随时做好被驱赶的准备。“但这不会改变我们任何。”他很坚定。 起初,袁鸿林曾尝试在海盐的工商局注册“文化个体户”,但工作人员没听说过,建议他挂靠某单位,他拒绝。注册失败。在义乌,他因“私自接收全日制学生”被开罚单。到了绍兴,教育部门又找上门,要求搬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2月,在中国密切关注并有意尝试“在家上学”的规模约5万人,真正实践的有6000人左右。 鸿林学苑从不缺孩子,将孩子送来的家长中不乏教师,比如陈艳(化名)。她原在河南某公立学校教书,后创办英语培训机构。她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直接教各种拿分技巧,但家长们迫切的提分要求容不得她“浪费时间”。她的大儿子现在上初二,是重点班前几名,但每天5点半起床,晚上9点多下课,每天都说“我好累,我想睡觉”。她不希望小儿子再走应试的路,开始在家教孩子。可单单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已让周围所有人觉得她是异类,陈艳解释了无数遍:孩子没去幼儿园,但所受教育绝不比幼儿园差,语言、体能、情商、自理能力,哪样都不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我们只能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但这也远远好过死板的教育。”她说。刘一梓的父亲刘莽则希望儿子尽量走完“袁小逸模式”。孩子在校成绩不错,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但自从升入四年级几乎每晚写作业到12点,这与刘莽理想的教育方式相违背。经过申请,学校允许刘一梓离校学习,但学籍必须保留,到了期中期末回校考试。刘莽打算让孩子学到高考前。他觉得自考不错,但大学生活更值得体验。然而,不接受体制教育的儿子能否在高考中发挥出色?刘莽答:“看孩子造化吧。”他对儿子没有太多要求,“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养家糊口就够了”。到鸿林书苑的孩子们,一到学龄便陆续退出。到目前为止,走完“袁小逸模式”的,只有袁小逸一人。 和父亲完全否定体制内教育不同,袁小逸的态度平和许多:去还是不去学校,都是个人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两个月前,袁小逸离开厦门,到杭州与人合租,一边准备毕业答辩,一边投简历找实习。她被面试多次,有人事主管不停询问关于学历的问题:你高中读的是不是重点?你为什么会去自考?是不是犯过什么事? “我觉得挺有意思,倒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我内心足够强大。社会上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我不能去改变。”她说。凭借父亲的人脉资源,袁小逸本可以去更好的公司,但她自己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律师事务所,月薪4000元,房租占了近一半,好在她除了吃饭、买书,花销不多。她虽比倒数第二小的实习生还小4岁,但老板已把财务交给她打理,并承诺她拿到毕业证就可留用。对于未来,她想得很清楚:边工作边考司考证书,然后考法律硕士,攒够钱再出国深造。她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就算考研笔试过了,可能复试时遇到一个985大学的“牛人”,结果自己“凉了”。“凉了就凉了,我不会因此否定自我。”袁小逸说,“一定要进某个学校证明自我吗?或许有必要,但没强烈到撼动我内心真正堡垒的地步。”她认为,现在的自己更需要平常心。“不是所有在家上学的孩子都像我这么‘社会’” 陈艳打算让小儿子在鸿林学苑再学一年,明年就去国际学校,采取半天在学校、半天在家的教育方式。为何要去学校?她的理由有二:一是松散教育只适合低龄孩子,之后必须加入人文、科学等严格学科训练,特别是打算参加高考的;二是孩子长大后需要年纪相仿的朋友,家庭无能为力。“在家上学”始现于欧美时,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就是最大的争议焦点。不少学者认为,在家上学的特点是个性化,也意味着集体生活的缺失,难以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袁鸿林不以为然:“没有学校之前,中国人难道都没有社会性?关键还看家长怎么做。一个健全的家庭,肯定会跟亲戚朋友邻居有交流,不可能与外界隔绝。反倒是现在学校的孩子都是家庭、学校、培训机构,三点一线,有什么社会性?”对此最有发言权的,依然是袁小逸本人。“我肯定不缺乏社会性,甚至有点过头了。不是所有在家上学的孩子都像我这么‘社会’。”曾接受采访不下百次的袁小逸笑言。她12岁就独自从浙江乘飞机赴昆明替父亲参加研讨会;16岁经济独立,收入包括出书稿费及父亲支付的上课工资。她的身上有和年纪不相符合的成熟。用袁鸿林的话说,“和她聊天,你会感觉到30岁人才有的老练”。然而,袁小逸承认一度很孤独。等父亲招收的学生们一个个回归校园,她身边再也找不到有相似经历和想法的人。13岁时,袁小逸有些阴沉、焦虑,喜欢成天泡图书馆:“我之所以每天能抱着哲学家的大部头看得津津有味,不是所有都可以看懂,但确实有的地方能找到共鸣。”她欣赏法国思想家福柯,本科毕业论文就运用了他的权力话语理论。16岁时,她想出“曲线救国”的办法——为了交友,再度回校。进入集体生活的袁小逸很快发现自己不大一样,比如每天早上会有人宣读某寝室因为什么原因扣了几分,接着班主任就批评谁。袁小逸觉得荒谬,公开指出。类似交锋多次后,老师找她谈心,说她“太过耿直,会让人下不来台”。后来,她也学会了“装乖”。她的兴趣点和同学们也不大一样。周围人在讨论狼人杀游戏和TFBOYS组合,她读的是获茅盾文学奖的《穆斯林的葬礼》。“那些东西也挺有趣,但对我来说只是浅层的快乐。”她说。尽管被认为是个怪人,但她是英语课代表,作业常被同学借鉴,所以人缘不错。直到现在,她和当时的舍友也经常联系。除了高中同学,袁小逸的朋友大多比她年长三五岁甚至几十岁。在她眼中,在学校长大的同龄人都很单纯,“单纯到可爱的地步”。回顾成长之路,袁小逸笑言有个遗憾——没有体验过早恋。不过她觉得正常,很多问题上,她找不到像父亲那样的对手,更谈不上共鸣。她坦言,父亲一直是她希望赶超的目标。她痴迷心理学,一是为了分析自己,二是为了分析父亲。这让袁鸿林有些发愁:“有人问我,你想过没有,她以后找男朋友怎么办?”虽暂不考虑个人问题,但对于理想中的另一半,袁小逸不是没有过想象:“单纯、开心、傻傻的、会做饭”就可以,灵魂契合则更好,“如果找60多岁的老教授寻找共鸣,那也太可悲了”。(原标题《私塾女孩袁小逸即将拿到自考本科文凭,15年的教育实验成功了吗?》作者:殷梦昊,编辑董小易)

“非全”研究生并不轻松 社会误解太多

“非全”研究生并不轻松 社会误解太多 【时间:2020年09月14日】【来源:南宁晚报】【作者:彭媛媛 】【编辑:邓达】南宁晚报记者 彭媛媛 教育部日前印发《2021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了2021考研的具体时间及相关规定。距离考试时间(12月26日—27日)仅剩约百日,关于“非全日研究生毕业遭歧视”“非全日研究生不能享受人才公寓住房补贴”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引发网民热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下称“非全”)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既然同样是统招统考,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为何“非全”硕士毕业生求职会遭遇和全日制研究生不同的待遇?连日里,记者多方联系采访了全日制研究生、在读非全日研究生,以及教育界人士等,他们纷纷发声为“非全”证明身份。认知现况:“非全”不等同于在职研究生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王辉被问到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职研究生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而同校同专业2018年毕业的研究生谭敏则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等同于在职研究生,‘非全’也是需要参加统考的”。“这个问题放在不同时期来提问,就会有不同答案。”国内某知名考研机构陈老师说,根据教育部要求,2017年起“非全”纳入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统招计划。通俗地说,2017年以前,大家对“非全”的理解就是指在职、函授、成人教育类的人群,这类入学人群因不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通常被认为是录取渠道相对“宽松”。2017年起,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规定,将“非全”统一划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招生计划,从录取渠道来看,这意味着就读“非全”的门槛同等提高了。全日制学生:“非全”学习质量难保证即便是“非全”提高入学门槛,但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的认知,也有着不同看法。韦峰是今年刚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早在2017年入学时,他从舍友口中得知同专业的还有大约50人的“非全”同学。而这批“非全”同学,不内宿学校,不享受国家奖学金且另外集中上课,这也让他们与“非全”同学基本没有碰面机会。尽管“非全”属于统考入校,但韦峰认为,以他们专业为例,通常全日制学生不上课的时间也要泡在实验室做大量基础实验采集数据,才能较好完成论文作业。如果“非全”仅靠集中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去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质量难保证,需要个人具备较高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性去学习。“非全”毕业能拿到“双证”,这让刘悉梦同学感到意外。今年读研一的刘悉梦说,早年姐姐就读“在职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是“只发学位证,没有学历证”。对于用人单位歧视“非全”毕业生,她认为,社会对“非全”具体招考和考核都不了解,与在职研究生、函授等人群混淆导致了认知偏差。“非全”在读生:课量作业论文一样都不少网民“菜鸟先飞”说,即便“非全”是统考统招,“全日制学生每天忙得像蚂蚁,凭啥‘非全’一个学期学一个月就可以同等对待?”这样的看法得到了一些网民的赞同。“非全”的学习真的就相对“轻松”吗?在采访中,几名正在就读“非全”的同学感叹:“哪里会轻松,既要当好学生还要做好工作。”就读于广西某高校2019年级非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的金文东就告诉记者,首先大家对“非全”从报考招录这方面就存在很多误解。以他为例,他参加了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全日制研究生。发榜时,尽管分数未达到国家线划定的一区类分数线,但他的分数已达到符合申请调剂到二区类高校的分数线内。当时,在考虑调剂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时,他结合自己已经工作实际情况,选择调剂到广西某大学就读“非全”。金文东说,研究生统考是非常有难度的考试,竞争压力大,部分一区高校录取分数除要满足达到国家线,还要满足高校自主划线分数,“难上加难”。因此,如果考生能符合申请调剂,就说明能力水平是达到了国家线分数,“每年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的高分考研生,申请调剂的事情不是个案,调剂读‘非全’不一定就比读全日制的差”。目前,他的专业学制三年,一个月集中学习一个学年课程。每次集中授课时,全天从上午8时到晚上10时都在上课,“这种学习是高强度,作业和论文一样不少”。他曾对比过“全日制”和“非全”课程表,按照课量来说,两者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很多学校将课业压缩在一个月内上完。对于“非全”毕业遭遇用人单位歧视,受访的“非全”同学普遍认为,一般“调剂”选“非全”或报考“非全”的考生,大部分都不会是应届毕业生。以一个班级为例,“非全”同学36名,仅有4名是应届毕业生考进来的。这些应届毕业生就读“非全”后,也很快在读书期间找到工作,“就读‘非全’不需要调档案入学校,基本不会是毕业了再去找工作”。面对质疑,受访学生们坦言,随着教育部不断推进“非全”改革工作,社会各界对“非全”的认可会得到改变,“这就是改革过程”。教育专家:探索“非全”教育模式提高质量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强调,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订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在广西某高校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负责人看来,“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差异是用人单位考量的问题,但如果从“全”和“非”去判定人才的质量,这显然是片面的陈旧观念。这暴露出一个社会问题:用人单位选录用人的标准还是以“学历意识”为重,而用人和选人应具体看人的工作能力是否与工作岗位匹配。2007级研究生毕业的刘国栋,如今是某企业的招聘负责人。他说,目前在一些国企单位招录条件里,“全日制研究生”依然是研究生毕业学历敲门砖。但在一些企业里,对于学历条件的设置就没有那么“明确”。他们企业进入高校招聘研究生时,更多是看这个人的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以及有无社会实践工作经验等。国内某知名考研培训机构陈老师则表示,社会上不少人存在这种质疑和担忧也是给教育行业“敲钟”。“非全”纳入全国统考统招,这就说明国家在重视人才结构调整的同时,将人才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更稳定的水平。如何提高“非全”整体教育水平,需要各高校积极探索相应的教育机制,例如优化课程安排,增加校外辅导渠道,合理利用资源将教学与实践结合。【来源:南宁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