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发SCI论文到底有多难,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能有几篇铭文石

发SCI论文到底有多难,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能有几篇

这两天,一则关于某校男主送女主 SCI 论文的新闻顿时让学术界无数博士尽折夭。有人感叹自己这辈子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多论文。我们姑且不讨论这则新闻的内容,塔主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一篇SCI对博士意味着什么?所有在读的博士都知道,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我们常说,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所以说,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就足够让一名博士拿5个博士学位,同时还能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岗位。从科研角度上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一般的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而且从就业角度而言,如果有了五篇SCI后,在应聘工作时,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现在大部分高校如果有五篇SCI再加有一篇顶级期刊的话,至少会给到80到100万的安家费,同时科研启动费会给的更高。除了这些科研奖励外,五篇SCI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奖项和科研项目带来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是长期的也是永久的,往往会让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圈扬名立威,基本上能带来数百万的价值。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开玩笑,说我不要车不要房,我只要5篇SCI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确实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博士在读期期间能写出5篇,说明这个博士一定是一名在科研上非常优秀的博士了,一般而言,1篇文章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博士1-2年的全部科研心血。如果是发表5篇,那么可以说是博士中的精英群体了。但是有一点注意,塔主不提倡优秀的博士将自己的论文送给自己的对象或者导师,因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是自己劳动所得到的结晶,如果仅仅将论文作为一种资源,与别人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山对国家科学工作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对学术界的名誉有严重的损害。在科学界容不得半年虚假。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永远不变的真理。希望我们在读的博士要谨记这个真理,克服困难,勇敢的追求科学的高峰,不要把论文作为交换资源去换取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风起北方

硕士生没发过论文,考博有希望吗?听听导师怎么说

刚在评论中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小西想划过去的。但是,看到有朋友回复了这个评论,并期待有人能给予解答,就点进来说一说。首先,解决不少朋友的一个疑惑:未发表科研小论文,硕士生能毕业吗?通常一个硕士生想要参加答辩、顺利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得要满足学校、学院/专业、导师的三层要求。常见情况是导师要求最为严格,如"双一流"大学明确发表1-2篇sci论文,这对于不少硕士生来说压力不小。之前,不少研究生常埋怨"导师不让毕业"的主因,尤其是在自身已满足学校、专业的最低要求后。除非是学位论文盲审/送审未过,或未达到学校毕业最低标准,否则导师们都不会让硕士生延期的。因此,也就诞生了那句经典的"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当然,每个学科的毕业要求不同,大致来讲还是有不少硕士生是不必发表小论文的。比如,不少学校的硕士生(部分专硕)毕业要求中没有提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话,只要能完成一篇逻辑合理、少量创新的学位论文,走完整个答辩流程后能顺利毕业。其次,硕士生没有发表过论文考博有希望吗?希望肯定是有的,关键是导师是否愿意给你一个博士招生指标。但是,"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之前,我多次提过博士招生在调整,985、211等名校大量引入"申请-考核制",侧重于个人申请-材料初审-面试综合选拔的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申请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非常关键。比如,不少985大学部分工科明确要求申请-考核制读博的硕士生有2篇中科院三区以上的sci论文,接受导师一作、学生二作。未发表过科研论文,走申请-考核是无法过初审的。记得我们专业有个硕士,毕业后多发了一篇论文,才走申请-考核制读博。当然,统考依然在不少学校的博士招生中出现。和硕士生不同,很多学校博士考试报名时就要求确认导师,毕竟要求考博过线后不得变更导师。这也就经常出现几个学生选择一个导师的竞争,其他人更多的成了陪衬。之前,曾有学生爆料,少量博导不厚道,告知多个学生报考。最终择优录取一个,而耽搁了其他学生。不是为导师辩解,在时间错开的前提下,同样有不少学生报考几个学校,甚至联系几个导师。只能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难。有导师愿意接受,且能顺利毕业,通过意向学校的博士招生初试、复试,是可以直接读博的。而且,足够的科研经费等核算出来的博士招生指标,导师自身在博士招生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他的选择在复试中是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成绩排名。那么,如何提升自己考博成功的可能呢?1.硕士阶段未发表科研论文的可能性不少。比如,实验室平台不足、导师科研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懒散、拖延症,缺乏对科研的热爱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入了博士的门不好出,慎重选择。2.找到往年的真题,认真备考。比如报考中科院体系读博,英语的要求不低,而且分数拉开差距的关键。而且,他们的招生计划不多,研究员人均一个博士指标,提早联系是关键,并非一定是大牛导师。3.找自己的导师或其他校内导师推荐等。往往一些熟悉导师的推荐,比自己大海捞针般地发邮件效果更为明显。比如,我的不少硕士学弟当时就在导师推荐下去他的母校浙大读博。见到聊到这里,其他读博的文章我发过不少,都可以翻着看看啊。还有机会考博的同学要珍惜,日后"申请-考核制"是读博的主流选拔趋势。不管是门路、科研潜力,还是本科院校的层次,都不会存在绝对"公平"。换句话说,"高考"后录取的大学将更为关键,之前通过读研、读博提升自己更难。读研期间的你,发表了几篇什么层次的论文呢?

花姑娘

在硕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还有机会读博吗?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研三才打算考博,是不是太晚了?没有发表论文能去名校读博吗?

研三才打算考博,是不是有点晚了?没有发表论文能去名校读博吗?近期有研三的同学向我咨询考博的问题,但考博和考研不太一样,就算是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由于不同年份和不同导师的区别,考博难度也不一样,所以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位同学今年开学研三,她本身的导师就是一个大牛老师,出了不少项目和成果。按理说作为这位导师的学生,她要考博的话,导师肯定喜欢。不过,可惜的是,导师有时候压根不想见她,而且她导师也带博士,名额早已定了。这是由于她前面两年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和导师见面不多,所以她的导师对她印象并不好,可能觉得她应该没想过读博的问题,也觉得她就是为了混个研究生学历,基本上是散养的状态。她研三才想考博,显然是晚了很多,大部分的考生从研一就开始备考,而且早已确定了导师,比如她的导师被很多人哄抢着报名。她考博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导师不推荐或者不支持,而在于她没有论文!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论文如何考博?想进名校读博应满足什么条件?她读研的院校是个普通一本,但她想去名校读博,起初定的是北京大学,但又觉得太高,后来觉得只要是211或985大学,哪里都能去都可以。那么,她必须要有论文才能越级往上报考,不然只能参加统考,去同级的学校读博。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考博的几种方式,为了让大家好懂,小水简单说明如下:01、统考统考和考研很像,也分初试和复试,考生需要报名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通过后才能读博。这里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考前一定要提前联系你想要考的导师,最好与导师聊一聊,征求你想要考的博导同意才行,不然考了也白考。另外,名额满了或者内定了的话,也不能考,因为这样的导师基本上都是预定好的。在考博的时候英语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考生需要提前准备。最好是找到考博成功的学长或学姐,要到考博真题,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划定范围,然后看书做准备。也可以和导师深入了解,看看能不能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些考博内容,这样备考就事半功倍了!02、申请加考核“申请加考核”这种方式是众多高校考博的主要方式,特别是211和985名校,考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发表论文,只有通过资格审查,才能报考,没有论文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这里要注意的是,申请加考核这种方式,考生可以越级考博。也就是从普通学校往上考,从普通本科院校逆袭去985名校读研也很正常。而没有论文的只能参加统考,也只是在平级的学校里选择。比如小水的一位好友,研究生是在社科院读的,但是她除了毕业论文之外,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论文,所以只能参加统考的方式,最后去了西南大学读博。03、硕博连读在研二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秀的硕士生来说,学校会选拔其攻读博士学位,不需要考试。这和以上两种考博方式都不一样,考生在此期间不需要发硕士论文,只需要博士论文合格之后就行了。04、本科直博对于本科阶段,一枚优秀的本科生是众多博导哄抢的人才,很多高校会在本科阶段选拔优秀的人直接读博士,这样的同学可遇而不可求,本科生直接读博,这种待遇一般人无法享有。如果考生在读研之后就计划考博或者读博的话,尽量从研一就要准备,和自己的导师说说自己的考博计划,看看能不能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帮助。考博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而且有实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在这里,跟对导师很重要。如果你的导师就是业内大神,愿意带你一把,那么,在你考博的路上将会是一帆风顺。如果你读研之后,你发现你的导师也带博士,但是你的导师过于严厉,要求比较苛刻,读研期间你都有点受不了,你在考博的时候会考虑你的导师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交不起学费,没钱读研怎么办?别怕!研究生也能办理助学贷款!弃考?更换考研学校?这三大问题没处理好,读研基本没可能!2021年研究生考研时间已定!考研党想一战成硕,请牢记这些时间点

迹越

复旦考博经验:论文可能决定你的成败!

01、复旦大学高分子系的实力复旦高分子未挂靠学院,自己独立成系,却是一家全国唯二的高分子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教职人数不到50人却拥有两位院士,数位长江和杰青,以及很多优秀的年轻老师,其实力可见一斑。02、报考科目及考试流程采用申请-考核制,3月上旬-中旬初试,只需要考英语(难度显著高于六级和考研),初试成绩查询和复试通知在4月上旬-5月上旬,复试形式为面试,面试包含一小段随机的英语问答,5min ppt自我介绍,和老师提问。03、招生相关目前招收学术型博士和工程型博士,相当于多出了名额,但报考时需二选一;系里对工程博士在培养方面并无轻视,但其毕竟是一个新兴学位,成长得好不好更看个人(因为大家都没什么经验)。04、报考难度复旦大学的实力院系,不用想都知道难度还是很大的,首先初试英语就能刷掉大部分(所以要十分重视),复试难度也丝毫不逊,主要体现在硬实力和临场表现的平衡上。个人经验我是2018级工程博士(高分子系的第一届工程博士),但经历过学术博士面试和工程博士面试两轮面试。原因是第一届的时候工程博士的名额下放得晚,时间上就只能放在学术博士后面了,又由于报考启动晚,人数少,就破例允许学术博士面试失败的人调剂过来再面试一次了。但最终录取率还是跟学术博士差不多,原因可能是新补充进来的那一部分正好填补了之前被录取的那部分。首先,英语初试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一旦过不了一切都白搭,所以务必认真面对;参考书目我就不列了,一来我就用过两本,没啥发言权,二来网上也有不少的方法介绍,每个人适合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其次,就是面试硬实力的准备,随着考博人数的逐年攀升,竞争越趋激烈,侥幸的概率越发渺茫,所以硬实力是极其重要的;这里的硬实力我分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种,期刊论文无需多说,IF越高越好,数量越多越好(不水的前提下);学位论文则主要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补救的是什么呢?比如一个硕士毕业生他天赋很好也很努力,甚至形成了自己对科学问题独树一帜的见解。但由于硕士期间老师不怎么负责任或者干脆是个大坑,导致他走了一些弯路,至少没能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期刊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论文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来向面试老师展示他自己的能力。最后就是面试的表现了,有期刊论文在手的同学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做(就跟评奖学金差不多);我主要谈谈对于只有学位论文在手的同学的建议:首先要一笔带过自己的硕士导师的情况,但又要表达清楚(务必真实表达,谨记老师的圈子并不大),自己是因为非自身的原因而导致没有期刊论文(即成果)的,所以你这次主要讲的是自己学位论文的内容。这里要附加说明与一个情况,一个学生的学术评分大体可分为现有的学术素养和未来的学术潜力两项,没能发表期刊论文至少说明你在现有的学术素养这一项是不及格的,这一点请务必正视!在此情况下,就必须在自己学位论文中体现出显著超出平均水平的学术潜力才能打动面试老师(这样子才能补足前一项的不及格,而且一般这样的学生都能成为课题组的中流砥柱,老师们还是很愿意接受的)。具体怎么做各有各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和读博的决心,不然这一年就算荒废了。以上就是所有内容,祝大家考博顺利。亦希望大家均能奋力前行,德艺双修,现在这个社会,或许有一时的失败,但真正的杰出者永远不会被埋没。本文来自于小木虫论坛,作者magicrao,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亦惑乎

为何有些高中生可以轻松发表SCI论文,但很多博士却很难?

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高中生因为有突出的学术贡献,比如在某些SCI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因此在大学的自主招生中被顺利录取,但是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在大学读博的很多博士发表一篇SCI一区文章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博士在读博期间辛苦做实验和阅读文献才能有这样的成果。那么为何很多高中生就可以发表SCI论文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可能是高中生学术天赋很高。这些高中生虽然还在高中阶段学习,但是自己提前学习了很多大学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英语水平也不错,因此在高中学习业余时间就钻研学术,写出了SCI论文,另外这些论文研究领域本身容易发表SCI。从目前一些高中生发表的SCI论文来看,论文普遍集中在理工科方面,论文主要是实验方面的文章,而这些领域的SCI文章确实比较容易发表,很少有高中生能够发表社科类的文章发表在SCI期刊上。第三个原因,高中生发表SCI论文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因为从目前很多高中生发表的论文来看,很多高中生并不是自己独立写作完成,而是有多个作者共同完成,而且这些高中生的父母一般都是在大学当老师,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另外在高中本身就面对着严峻的高考压力,每天学习考试的任务比较重,需要高中生每天都要把时间放在学习和考试上面,这样才能提高考试成绩。但是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高中生能够发表SCI论文,这说明高中生还需要投入时间去阅读文献做科研,这是很难想象的。那么为何很多博士却很难发表一篇SCI论文呢?主要原因可能也有两个,一是学术钻研领域比较难,而其他研究领域比如生化环材这四大专业发表SCI就比较简单,但物理数学等可能就比较困难。如果一个博士学术研究领域本身比较难,那么想发表SCI也比较困难。二是缺乏学术支持。在博士研究阶段,单独依靠博士自己很难发表论文,还需要依靠自己博导学术支持,需要博导在课题资金、科研方向、论文写作上面给自己支持,这样才可能容易发表SCI论文,但如果博士研究生阶段缺乏这些学术支撑也就比较困难发表SCI了。大家对此还有什么不同看法?

白水稻

博士为发论文被骗2.5万,真的是活该?

摘要中青评论只要各种评定中,对于论文的非理性要求被降到最低,骗子的“生意”自然会没那么好做,更多人也自会在骗局前变得更清醒,增加对骗局的抵抗力。春节结束,新的学期即将开始,高校毕业生也将迎来学历生涯的“毕业季”。除了工作之外,毕业论文也是他们绕不开的话题。而诈骗犯罪分子也将此作为“生财之道”,利用“论文”设置骗局诈骗钱财。近日,武汉警方公布了两起论文相关骗局,提醒市民,特别是高校师生注意防范。一位工科博士在网上寻找“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结果被骗2.5万元。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案例。事实上,“论文类”诈骗,早就并非个案。比如就在去年,四川内江警方就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达一千多万、受害者遍布二十多个省市的特大论文诈骗案。这些论文类诈骗案,主要表现形式是两种:一是炮制假的核心期刊杂志,收取版面费;二是谎称包写包发表,收到钱后就将对方拉黑。而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涉嫌诈骗,公安机关对这类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很有必要。但是,也得看到,要真正铲除这类案件的滋生土壤,它所对应的当前社会巨大的论文发表需求这一现实,同样需要改变。据办案民警介绍,当前不只是高校教师、学生,工程师、医生、科研人员等行业人员为了毕业、评职称,也都需要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骗子就是利用这个机会,以宣称能快速在各种核心期刊上代发论文为诱饵,诈骗钱财。与骗术兴盛相对应的是,中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高居世界首位,但诚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多次“炮轰”的,中国的论文数量与质量并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而在论文质量低的另一面,如此大的论文发表数量需求,也为骗术提供了可乘之机。当然,骗术的衍生,说到底还是在打信息不对称的擦边球。这一方面要求,对于正规期刊名单,从学校到职称评定机构都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给社会正确的参考,避免一些“山寨”期刊趁虚而入,对于论文发表者形成误导;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推动告别职称评定、学业评定的“唯论文”倾向。事实上,一些论文骗术之所以能够轻易得逞,就不排除一些人是“病急乱投医”甚至是“将错就错”。而这一点,也与后续的论文审查和评定有关。如果在可疑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没有“蒙混过关”的机会,相信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冒险”。一定程度上说,“论文类”诈骗现象高发,与翟天临式的学术不端,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那就是,论文在学术和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过高,有过多、过滥之嫌,同时,对于论文的质量管理却不够严格,即便是造假或是在山寨期刊发表的论文也有可能被通过。于是,论文就成了最重要也最“简单”的考核要求,重要是指,每个人都需要有论文“交差”,简单是指,只要发表了就基本能“交差”。所以,不仅学术不端现象多见,连在正规期刊,收费发表论文也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在此情境下,质量自然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当花钱发论文成了“行规”,骗与非骗的界限,似乎就没那么让人容易把握了。“论文类”诈骗当然需要严治,但要根治这一现象,还是要得看到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这个方面,其实也需要某种“供给侧改革”。只要各种评定中,对于论文的非理性要求被降到最低,骗子的“生意”自然会没那么好做,更多人也自会在骗局前变得更清醒,增加对骗局的抵抗力。文/任然编辑/黄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四时殊气

硕士期间没有发过文章,适合申请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生吗?

硕士期间没有发过论文,适合申请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生吗?从最近几年的形势看,硕士毕业后,倾向于读博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导师都能收到远多于计划招收名额数的申请,自然是会择优录取的。比如我导师,2019年只有一个外招博士生名额,结果申请者已经有二三十个了,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能胜出,除了个人性格较好,专业扎实等因素,最重要的,自然是学术经历和基础了,而能直观体现的,就是文章这种硬件。我们知道,读研虽然也会有一些学术方面的要求,但要求一般都不高。即便是学术型,在很多学校,一般能发一篇普刊,往往也就达到了毕业要求了;某些学校的专业型硕士甚至不要求发文章就能毕业。但读博不一样,学术经历和基础是基本而硬性的要求,也是导师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读博的关键性要件。没有文章,就意味着读研期间基本没有过参与课题的经历,在学术方面的训练肯定不多,如果你是导师,你会愿意选择这样的学生吗?而且,985大学的导师往往要求会相对较高。我自己是经济类专业的,据我所知,985经济类专业申请博士生,大多数导师都要求申请者在读研期间有一两篇B级刊物的文章。去年打算申请我导师博士生的学生中,居然有好几个都有两三篇B级文章,最后被录取的是一个有一篇A级文章(虽然只是二作),一篇B级文章的申请者,可谓竞争激烈。所以,硕士期间没有一篇文章,是不太适合去申请985的博士生,毕竟机会实在很渺茫。当然,如果你是某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发文章很难,博导要求没那么高,那么或许还是有机会的,不然就只能凭运气看能不能“捡漏”了。建议那些硕士期间没有发过论文,但打算申请博士生的学子,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申请目标,比如申请一所普通211或者普通一本,机会相对较大;而且,层次稍微低一些的学校,以后博士毕业的难度可能会相对小一些。现在博士毕业往往都不容易,正常毕业几乎就是奇迹,延期一年属于常见,延期两年的也不乏其人。你对此怎么看呢?

大失踪

以我读博期间发表6篇SCI的经验,解析论文投稿的这些问题

作者:募格课堂,作者:匿名因为我曾经发过几篇开源期刊的论文,所以前几天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开源期刊对学术声誉的影响?”说实话,几年前我根本没考虑过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的问题,谁快投谁。作为机械导师的博士研究生,我从事的却是自动化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论文发表这方面,导师们除了经费支持,也没法提供什么其他门路。如果我这样的博士研究生还去考虑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的问题,纯粹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然而,现在我作为一个想要继续在学术圈混的人,也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先从我的经验谈起。我在读博期间,发表了6篇SCI期刊论文,其中4篇发表在开源期刊。这些期刊包括IEEE旗下的IEEE Access等。此外我还发表了5篇EI期刊论文。发表论文的是中文期刊,这些期刊都收版面费,但是下载上面的论文则需要购买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所以我也不清楚这些算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至于剩下的3篇EI会议论文,目前应该算国内的顶级自动化会议,也是收了会议注册费的。此外我还参与了20次SCI期刊论文和EI期刊论文的审稿工作。基于上述经验,我整理了如下表格(表中数据基于我的经验,不具有统计意义)。从收费的角度来讲,SCI开源期刊确实偏贵,大约是EI中文期刊的二到六倍,也就是说一篇最贵的SCI开源期刊论文的经费,可以发表六篇最便宜的EI中文期刊论文。在各种周期方面,开源期刊确实很快。在审稿人数量方面,SCI开源期刊与SCI传统期刊的下限都为二人,至于上限,其实能达到六人的SCI传统期刊也不多。至于审稿人专业水平,因为不好量化,我没有在表格中展示。对于审稿人的专业程度,我主要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以免代入过多个人情绪。我一共收到过30次SCI期刊审稿邀请(能找到邮件的,有些邮件被我删掉了,不计),其中只有4次是来自SCI开源期刊的审稿邀请。在26次SCI传统期刊审稿邀请中,我同意审稿14次。在4次SCI开源期刊的审稿邀请中,我同意审稿4次。除了少数几次拒绝审稿是因为我太忙,大多数拒绝审稿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举例来说,我是研究预测控制的,但是在SCI传统期刊找我审稿时,不止一次送来过人脑活动预测、人类行为预测等等只有一个关键词匹配的文章。SCI开源期刊送来的稿件反而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从审稿人的专业程度来说,我发表论文或参与审稿的SCI开源期刊没有显著地落后于SCI传统期刊。而且我认为由于7天或者14天的审稿周期,可能会排除掉一些专业不相关的猎奇心态者。整体而言,从我的发表和审稿经验来看,SCI开源期刊并不水,只是快。 那么为什么SCI开源期刊的风评越来越差劲?我认为原因不外有二。其一,SCI开源期刊发文量大。以IEEE Access为例,去年的发文量已经突破了15000大关。这些文章里有创新性等各方面比较差的。在我的专业领域,我也可以在该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挑出几篇水平较差的。当然在SCI传统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我同样可以找到水平比较差甚至是数据有漏洞的。对比SCI传统期刊每年几十到几百篇的发文量,IEEE Access并不见得很水。但是在同一个期刊看到几篇水平较差的文章,势必会影响我们的观感,从而可能认为这个期刊比较水。从这个角度来讲,SCI开源期刊在口碑方面先天性地处于弱势。其二,SCI开源期刊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人是一种追逐利益的生物,学术圈的人并不都是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圣人君子,SCI开源期刊的出现,严重损害了能够发表SCI传统期刊的学者们的利益,包括职称评定、基金申请等各方面经济、精神方面的利益。所以SCI开源期刊口碑下降的另一个原因,也不排除一些传统学者的打压排挤,甚至是恶意的打压排挤。那么作为一个大潮下的蝼蚁,我们这些初入学术圈的菜鸟,该何去何从?首先,我认为应该在精神上支持开源期刊的发展。传统期刊效率低下,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对于自动化等发展速度较快的专业,传统期刊的发表节奏已经显著地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期刊上新近出版的论文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的技术,甚至是已经濒临淘汰的技术,何其荒谬。开源期刊的效率很高,技术更新很快,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开源期刊是更加先进的平台。而且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开源期刊大多对青椒、学生较为友好,而一些传统期刊则被学阀把持,所以开源期刊也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其次,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应该与开源期刊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在国内,抨击开源期刊是水刊的传统学者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只要这些学者仍然把持着学术话语权,在开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了生存,需要低头。最后,我认为所有完全用期刊指标评价论文水平的行为,都是耍流氓。科研机构完全用期刊的指标评价论文水平,本身就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表现。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都应该尽力保证发表出去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华佗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议论风生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除了在导语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之外,整篇报道其他地方都没提及究竟是谁建议。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或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建议。也不见该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正式且已纳入相关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学位论文,而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也就是说,如果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SCI论文。但从媒体报道看,这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就是因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对发表论文有要求,且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也引导很多学生为此耗费大量精力。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而不要求其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3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作者/来源:新京报#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