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基础介绍一、种类研究生即硕士,分类如下:1、学术型(学硕),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硕,例如:刑法硕士,民商硕士,宪法与行政法硕士。。。。2、专业型(专硕、又叫法硕),分为法学法硕和非法学法硕,本科是法学的,就考法学法硕(一般是读2年),本科是非法学的,就考非法学法硕(读3年)【在职法硕(非全日制)现在跟一起报名、一起考试、一起录取,国家线一致,文凭一致,所以复习方法也是一样的,最多时间安排不一样】3、还有什么远程教育那些【各个学校不一样,现在还有些学校可以拿双证,自己命题考】二、法硕和学硕按照官方的说法:学硕是搞学术、搞研究的,这才是传统的研究生。法硕是专业型人才,是搞实践的,注重专业技术。听起来反而大家会对后者更感兴趣,想实践、跟着老师研究案例、做案子,但其实都一样,都是在学校上课、考试之类的,实习那些虽然有,但很少。1、英语、政治是一样的都是全国统考,英语考英语一(一般其他专业学硕英语一、专硕英语二,但法学里法硕和学硕都是英语一,英语一稍微难一些),英语政治是各个省自己阅卷(报考的省,不是考试地的省,例如我在重庆考试,我考北大,那么我的英语、政治的卷子都运去北京批改),所以会同样的卷子会存在分数差异。2、专业课区别很大【法硕】是全国联考,全国统一的题目(无论你考北大法硕还是一些较差学校的法硕卷子是一样的)、以前是全国统一批卷,现在也是各省份自己批改!!!所以不同省份会有一些差异,可能北京就批改的比较严格一些。卷子分为法学和非法学两类,题目类型有差距,但难度差距不是很大(具体你可以百度几份真题看看,或者淘宝买个法硕真题,就知道难度)【学硕】是你考哪个学校,参加那个学校自主命题,自己批改(学硕是学校自己批改,法硕是省这一级组织统一批改),每个学校的卷子都不一样,但一般选择题很少,主观题居多。例如我考中国政法大学,在重庆考,到时候卷子会从中国政法大学密封邮寄到重庆,考完又邮寄回中国政法大学,中政自己批。所以每个学校题目不一样、批卷标准也不一样,学校那边会衡量今年报名人数,然后批卷。所以有些学校考的很难,但最后成绩却都很高,有些学校考的很简单,但批卷成绩却很低。其实就是看今年报考情况划线,如果你考的学校、专业今年报的人少,就会在批卷的时候放水,保证足够的人数去复试,如果报考的人多,批卷就会比较严格。所以如果你考学硕,你不要学校和学校之间对比,那样没有任何意义,你别看有些比较差的学校反而比好学校分数线高,或者题目比较难就不敢报。你从这个批卷程序设置就看得出,考学硕是有人为可操作性和或多或少的黑幕的,主观题标准是很难统一的,所以有些有关系、有黑幕的,但好的学校、招生人数多的学校会好一些,因为有黑幕的就那几个,剩下的名额还是公平竞争的,就怕有些学校招几个人,很多本校的、或有关系的就事先内定了。3、学的东西法硕学的就跟大学本科差不多,每个法都上课,讲的还不如司考,实际上老师准备的课件也跟本科差不多。硕学的就是理论,实践意义也不如司考。例如你学民商法,百分会80的时间都是学精神、原则、价值、发展历史等,还有很多课程是要学法理学、政治、英语等等,接触实践的案例那些比较少(当然每个学校不太一样)。所以不要想着研究生真的是去研究问题的,文科专业所谓的研究很多也就是读书、写论文,参与实际案例的课程设置很少。法学这个学科实践性很强,所以在校的学习很难学的很好,很多时候是锻炼一个思维(看待案件会更深入,更有法律逻辑),读三年研究生、不如做三年案子学的东西多。4、时间学硕是读三年,但是课程设置只有一年半、剩下的时间交同样的学费,但没课程安排,没人管,一般是自己实习+写论文(好恶心的设置,没课还要交学费)。法硕一般是两年(非法学是3年),但好像课程也是一年半、具体每个学校安排不一样。很多人会因为法硕学习时间少,选择法硕,但其实差不多的,反正学硕最后一年也不上课那些,该考公的考公、该做律师的做律师,实习一年正好拿证(很多地方都是研三哪一年可以去律所挂证,但具体还要去当地司法局问)。【而且】这几年可能是你人生最后的学校时光,多珍惜吧,那么早离开校园干嘛,校园生活多好啊,还可以谈谈恋爱之类的,一旦毕业工作,你就不是你了,身边都是同事,谈恋爱靠相亲,想回去学校都回不去。所以大家选择的时候,不用太在意多一年,少一年的!5、学费法硕是学校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比较贵,一般都要1—2万,有些法硕收费高的都快赶上留学了,几万一年。学硕是国家统一收费,大概一年8000左右。补贴每个月几百块,但也有学校和省会有单独加的补贴,算下来和学费几乎差不多,相当于免费读。6、证书含金量学硕的证书肯定比法硕硬一些,但也没差很多,有些学校考博限制学硕,但公务员或者找工作都是不限制的,学硕和法硕一样。名校的法硕肯定优于一般学校的学硕(你是名校的法硕说出去肯定比你是普通学校的学硕有面子,到时候接案子也方便)。但有些公务员要限制学历和专业,例如很多地区法院刑庭招人,要求刑法学硕士,这就限制了法硕。但这些专业往往非常难考,考公务员的话不太建议去法院里面,太忙、升迁机会少,检察院的业务骨干和侦查部门的都被调去监察委员会,发展也不一定好,但相对法院会轻松很多(公务员的问题可以去问问机关里的人)。最后,上面说那些是想给大家一个清晰的认识,研究生扩招以后,很多考生都不是想做一个学者,只是想读书有个学历、以后工作、挣钱方便。所以既然你不想专门研究这个,就尽量选择好考的专业,没必要去挤破头的争那几个热门专业,法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名校的法硕,性价比肯定比一般学校的学硕好。法硕的全日制法硕和在职(非全日制)法硕区别全日制就档案那些都得调去学校,脱产学习;在职就是不影响工作,只是有些时候要去学校完成课程。【2017年改革后的考试规则】以前是分开考试,分开划线,所以在职法硕很简单,从去年开始改革,一起考试(卷子是一样的)、一起划线(国家线是一样的)、这样在职的法硕变得相对比较难(但证书的含金量也提高了),以前在职还有单证,现在应该都是双证,很少一些学校还有招单证考生的资格。考研学校选择学霸忽视我的建议,自己按照自己的选,但一般人就建议:一定要选一个好地方、然后选一个好学校,最后选一个好考的专业【注意选择顺序】。一、选择地方1、去个以后你想留下来的地方,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研究生不像本科,一定优先选择以后想留下来的地方,因为研究生期间很多时候都是积累经验和人脉的,法律的行业人脉和经验很重要。例如我考到西政,如果最后在西南片区工作就很有优势,同学、导师、校友都会有照顾。2、英语不好的考北京上海要慎重,因为学校多、报考的人多,所以要淘汰掉一批。虽然卷子是一样的,但是批是省级统一批,比如我在重庆,我要考北大,考试地是重庆,考完后我的卷子是运送到北京,由北京组织人批改,北京上海的学校又多又好,批卷子会很严,而且考北京学校的都是什么人,你附近的卷子可能都是大神的,所以你的分数会有偏差,培训机构试验过,同样的英语作文和翻译,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会差10分左右,10分在英语里是一年都难以逾越的鸿沟。。。。。一般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地方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些地方经济好,但好学校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考研而言,意义不大,就北京上海好学校多。3、好地方优先。不知道你上大学有没有感悟,好地方非常重要,对人的价值、思维等都影响很大。如果你去偏远的985,实习岗位、机会、接触的案子都会少很多,你还不如去发达地方的普通学校。二、选择学校学硕看分数线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个学校的卷子和批改都不一样。英语好,平时认真的学习的,可以考虑最好的:清华、北大、人大等,考这些学校英语要求非常高,很多时候专业课里都会有英语的题目,复试有对英语要求极高!比如人大有一年的复试英语口语题:请你谈下现在中国法官独立的现状(这个问题是用英语问的,要求你用英语回答)。其他985高校对英语要求也比较高,但专业课考的其实没有政法类院校难,政法类院校对英语要求很低,但专业课考的难。一般的建议大家选择:1、政法类院校,2、在你以后想留在那的地方比较有威望的学校。优先考虑政法类(中政/法大、西政、中南财经政法、华政、西北政法)1、法学实力强,除了特别牛的那几个学校,例如人大的民商,吉林大学法理学,清华的刑法等,政法大学的法学都不是很差,比一般的985都好。2、招生人数多,一般一个专业招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招生人数是和老师挂钩,一般一个老师带3个左右的硕士,所以这个学校有几个硕导,就能招生多少,政法大学法学的老师、博导非常多,所以招生人数也比较多。3、招生人数多就意味着相对公平,虽然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但有关系的最多占据几个名额,其他的名额相对公平,如果你考的那个学校招3人,很可能本校的、有关系的就先录取了。这也不是实力问题,大家考同样的学校,实力都差不多,本来复试人为评判的因素就很大,对考本校有相对的照顾很正常。4、有法学氛围,法学的讲座等特别多,很多时候每天好几个,要选择去听哪一个,但非政法类院校就比较少。5、未来职业有优势,我在政法大学认识的同学、老师,几乎以后都是法律职业的,如果我做律师的话肯定有几个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同学,而且都集中在这些地域,比较方便。但如果我考普通的综合院校,本来招的人就少,可能就10个一届,毕业了各自会各自家,就没有政法类院校有优势。三、选专业【法硕没有选专业的问题,不用管,学硕需要好好看看】先回忆下自己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有没有对专业问题无所谓的纠结,总觉得要选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好就业的,好考的,但你上完学毕业就发现,专业问题虽然重要,但是远没有自己当时想的重要,当时总觉得选了某个专业就意味着自己毕业肯定高薪,各个公司抢着要,你现在也是快毕业的人了,想想自己当时报志愿的纠结和现在的领悟,研究生也是差不多的。你觉得你学民法和学刑法、或者学诉讼法能差多少?建议大家选择一个好考一些的专业,没必要去挤那几个热门。因为读研加过司考,找工作应不是问题,律师是肯定能做的,考上了你导师也会帮你介绍,不是学理论的就不认识律所的人,都认识。法检公务员的话要自己考,什么专业其实差不多的。兴趣的话,很多人都是对刑法、民法感兴趣,对诉讼法不感兴趣,但其实你学民商法或者民诉,上课学的东西是差不多的,复试线却相差几十分。还有宪法和行政法专业,考试的时候是分开报名,行政法的分数一般比宪法高,但考上以后上课是一样的,甚至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是一样的“宪法与行政法”。最后,你以后干什么和你的专业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大学是开放的,你对民法感兴趣,你选择一个好考的专业,以后完全可以去旁听民法的课,读民法的书,写民法的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可以两个专业结合,跨学科论文更有优势。不要再被自己所为的兴趣所困扰,理想和现实要结合。我见过很多人拼了好几年民商法专业,就是考不上,报别的专业早就考上了,有些聪明的人虽然喜欢民商法,但一开始就考个好考的专业,例如行政法。然后进入学校以后多花时间学自己喜欢的民法,平时有空就去律所实习解除民商法案件,毕业以后身边同学很多学行政法的都是考各个机关的公务员,办案子也方便。所以如果不是学霸的话建议考个好学校里好考的专业,永远不要先选专业,再去看学校,先看学校,然后选里面的专业。三、选择好导师导师很多是考上了以后才选的,跟考博士不一样,博士是考哪个博导的博士,硕士是考这个专业,考上了以后选导师,永远不会让你在报志愿的时候就把导师选好,每个学校学校规定不同,一般都是学生先选导师,导师再从里面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学生,剩下的就分配到别的导师。导师的问题建议大家过了初试,复试的时候再予以考虑,现在不用去考虑这个因素,考过复试以后也需要联系几个导师,到时候我再教大家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后总结】先选定几个好地方(如果这个学校很偏,考虑都不用考虑),然后选一个好学校(政法类优先考虑),最后选一个好考的专业,记住先后顺序!不要先想考民商,然后选学校,地方随意。这样弄下来你空有一个民商的文凭、失去了一个好地方和好学校的氛围和很多机会,得不偿失。法硕优先选好地方,可以考好的学校,不一定非政法类,万一中国政法和北大的法硕分数线是一样的,肯定优先北大,北大的光环给你带来的好处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法硕专业那更没什么要求了,好考就行,课都差不多是一样的。考研流程时间、报名,初试,复试,调剂1、备考时间大部分在校的法科生,都是司考完准备考研(但今年改革,2考后主观题再10月20多号才能结束,时间有点仓促)我自己当年是过完国庆才决定考研,才开始查学校、买教材。正式备考也都快10月中了(之前一点都没准备),我的法学可能好一些,但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复习期间大概每天9点至晚10点,中午午觉,然后没有听专业课,直接背的,如果你英语基础好一些,时间方面更没问题,但你还是要有一个考试的意识,不要想着学些,拿着书看几遍那种,时间就肯定不够了,最好直接看看考什么,直接开始背、做题等。【今年改革后和法考的衔接和建议见文末】2、报名、考试时间应届生网上预报名:9月20号左右开始(这个报名不用管,可以不报,后面正式报就好)网上正式报名:10月10号左右开始考试时间一般都是12月最后一个周的周末报名报名以后需要现场确认,是在考试地确认不是去报考学校,例如我在重庆,我要考北大,我在网上报名,然后去重庆一个点现场确认,然后在重庆考试,做北大的卷子。只是初试过了才去北京的北大复试。之前一直都是在重庆。初试内容法学等人文社科考:英语政治(各100分)+2门专业课(各150分),总分500。法硕的专业课是全国统考,一样的题目,学硕是学校自己出的两门专业课,不考数学。英语很难,但不考听力,几乎只需要准备阅读和作文(阅读40分、作文30分,新题型10分,完形填空10分,翻译10分),一般50分就过线,所以作文阅读有了,其他蒙一些,得点基础分就足够了,主要弄阅读,作文是有技巧和套路的,也有模板,但最好自己写的模板,不要用机构的,具体后面教方法。复试复试需要到各自考的学校去,每个学校复试自己组织,自己给分,自己刷人,有些学校只面试,有些学校要笔试+面试。一般好的地方比较公平,但肯定会照顾自己学校的本科生,人之常情。复试问题暂时不用考虑,考过以后在教准备的技巧。调剂调剂,就是你没考上你要考的学校(包括初试没过的和复试没过的),别的学校没招满,你又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调剂去那个缺人的学校。只要初试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调剂,国家线相当于全国最低分数线,没有哪个学校划线可以划的比这个低(注意,没到那个学校的复试线也可以调剂,过了国家线即可)。到时候会有个系统,随时关注信息更新,调剂过去需要再次复试,但也是学校自己组织考试,大部分只面试。调剂是可以多次调的。985学校是自主划线,分数线比国家线早,就是国家线还没出,它们就已经可以自己进行复试了,所以考985的调剂有优势,虽然你复试被刷了,但等到国家线一出立刻可以开始调剂,别的学校国家线出了,还要出自己的复试线,组织复试,然后你那会被刷了再去调剂,选择的范围就小。接受调剂是学校自己的安排,例如西政不接受外校的调剂,有些学校调剂要求又是要求报考学校是211,或者是有法学博士点的学校之类的。具体到时候看系统。考学硕,没考上可以调剂到法硕,考法硕不能调剂到学硕!考研难度1、英语,(100分,全国统考),考的内容挺难的,阅读的文章都是国外学术期考的原文(不像4/6级是一些故事之类的),专业名词很多,但只需要练习阅读和作文就可以过线(考研英语不考听力),作文能力差的准备模板及格问题不大,所以你只需要提高阅读,就只练习一个,所以难度也还好,而且不用及格,大部分学校是国家线45分左右,60分很不错了,清华北大这种也只需要60分过线。2、政治(100分)很简单,复习起来你会觉得好难,但是随便复习下,政治都能过线,因为政治是所有专业的统考,无论你考什么考古、医学、数学都要考政治,所以卷子就不会很难,你一个文科的学法学的去凭感觉乱写问题都不大,从来没听说谁考研输在政治的(除非你一点都没复习,没有背考前几套卷之类的,否则都不会考不过),我高中是学理科的,严重反感政治,从头开始学习马克思,过一轮题目后,每天翻翻,背下考前4套卷,最后都能考70多(我的字还丑的很),【押题】政治每年考前一星期左右都会出一些最后四套卷子之类的预测,例如肖秀荣、石磊等,那些大题几乎都在里面,背下就好(每年5个大题,几乎都能中4个左右,有几年还几乎全中),每年都如此,所以不用的担心这政治。3、专业课(150分+150分)法硕专业课第一卷科目:法理学(60分左右)、宪法(50分左右)、法制史(40分左右)第二卷科目:刑法(75分左右)、民法(75分左右)大概选择题有三分之一的分值,主观题有三分之二,跟司考不同的是,法硕要考一些题纯记忆的的主观题,例如: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这种题看似难,但其实非常死,只要下功夫背,就能得分,而且不要求背全,背会多少得多少分(选择题选错了全部分就没有)。最重要的是:可以考这种简答题的概念本来也不多,例如不可能让你默写:诉讼时效是几年?之类的细节题,主观题一定是考有专业名词,专业概念的。难度和司考比,要看分数线,150的分如果你要考130+,那跟法考高分难度几乎是一样的,但如果你只考100左右,那肯定没有司考难,突击背背主观题和押题都能及格。而且,如果你司考准备过,法硕的选择题几乎不用复习(除了法制史),你去做选择题几乎正确率在百分之80—90,只需要背主观题就好。学硕专业课每个学校考内容的不一样,但几乎没有选择题,只有主观题,考的主观题和跟法硕内容差不多,只是可能会细一些。例如:比较危险驾驶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硕一般考: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所以准备起来,学硕需要花的时间会多很多,因为要背的东西比法硕多。但也不一定,因为学硕是每个学校自主命题。【学硕的难度取决于学校的命题】,但除了很牛的北大、人大那些,一般的985和政法类院校的命题都比较中规中矩,复习了能突破,不会出现你见都没见过那种。【注意】很多人会有误解,以为我考刑法的学硕,我的专业课就只考刑法,其实是错的!初试一般不会太区分专业,都会考,例如西政的民商法学硕,初试要考:法理学(100分),宪法(50分),民法、商法、民诉(共150分), 不会只考民商法!考研复习计划考研和法考的兼顾一起复习今年被改革的事影响,法学研究生也变得很麻烦,往年是完全可以兼顾的,今年主观题10月20多号才考完,到时候复习研究生,时间会很赶(尤其考好学校的),所以兼顾问题,给出如下建议和模式。一、一起复习的1、英语不错的(6级轻松过)可以一起准备,建议前面法考期间,抽1-2个月,把考研英语阅读高频和中频词背一下,然后把历年真题阅读做1-2遍(大约每天花2小时,40分钟单词,其他时间做英语阅读,阅读遇到的生词也背一下,每天2-4篇阅读,看自己的速度增加频率)。如果阅读真题都做完了,可以准备1—3门专业课,建议准备刑法/民法/法理学,因为这个跟法考有呼应,很多有重合。准备的方法:直接过书,然后摘录笔记,就是把书上一些专业名词和下面的关键句子摘抄出来。因为准备考研主要是为了熟悉概念,记忆主观题(理解概念部分,法考可以搞定),所以听法硕的课那些现阶段没必要,听法考的课就好,主要是准备主观题!你如果在法考期间把1—3门专业课的笔记整理完,书过了一遍,后面准备考研应该就很快了,考研一般总共就5门,你通过法考的备考,把理解部分搞完了,期间再把2个专业课的笔记整理完,就很优秀了。其他时间准备法考!2、英语不好的(6级都很难过,已经把英语还给高中老师的)建议优先法考客观题,考完客观题单独准备考研,法考主观题可以捎带准备,把真题做做,练习下(因为客观题成绩2年有效,你考上研之后,可以有一整年的时间好好备考主观题,到时候肯定没问题),然后复习法考期间,先背高频词,然后每天做1-2篇英语阅读文章(用真题做就好)然后把遇到的生词背一下,每天可以投入1—2小时左右, 其他时间专心法考,主要先突破英语。【法考优先】法考进度都很慢,效果不好的,建议不准备考研,专心法考,你实在想考,考完再冲刺考研都有希望,千万不能两头都垮掉!现在去做下分年真题试试(可以用我们模考系统,考一卷真题,卷二卷三任选),如果正确率无法达到百分之70+,说明你法考后面都需要花时间好好冲刺,考研就暂时不用在意,最多最多每天做1篇英语阅读,背背单词,投入考研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甚至我都不建议你在这个节骨眼还准备考研,到时候两头丢)【总结】专心备考法考,最多准备英语,英语好的可以准备1门专业课。二、法考后再准备考研建议客观题之前,不用管考研,主观题备考阶段,把英语单词+刑法民法法理学主观题背了,然后主观题考完,突破英语阅读和专业课,考前考政治押题。1、客观题考完,到主观题大约有1个月的时间(1)刚好用来突破英语单词,英语单词大约每天1小时,一个月刚好可以把高频和中频词过2遍左右。【单词你一天背很多也记不住】(2)每天2-3小时,直接背别人整理好的刑法、民法考研笔记/主观题要点之类的。不用看书,因为你客观题都过了,这两个科目理解肯定没问题,主要是记忆,所以直接背!先刑法,再民法,背了后对你法考主观题也有帮助,你案例分析就更法言法语。例如,考研考:简述受贿罪的构成要件。那些整理好直接背的一般就有这个概念的给分关键词,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利。。。。。。 法考主观题案例分析也会考受贿,但是用一个案例来考,然后问你甲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你也需要回答,构成受贿罪,因为甲是国家工作人员、同时题目中。。。表明甲有为他人谋利的目的,同时甲也利用自己局长的职务便利,帮乙谋取利益,收受乙的贿赂。。。。所以你准备考研背的点,可以用来答法考案例分析,而且还可以得高分(我们一般带法考案例分析也是这样带,要求学生把罪名的构成要件给分关键词写出来)!弄完刑法民法,弄法理学,就背和法考重合用得到的(考研背的法理学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也可以用来写法考的论文,例如法与道德,法与社会之类的)。2、法考观题考完,冲刺考研每天大概4小时英语:4篇英语阅读+背阅读的生词,然后准备考研作文模考(你考研的策略是英语过线,不是拿高分!时间多背专业课,所以准备模考即可!)6小时专业课:专业课直接先背别人整理好的,然后可以看一遍书,看书要快,自己整理笔记,坚持背就好。 政治在11月20多号直接跟各个机构的冲刺课,考前把政治押题背熟。这样准备下来其实也已经很充分了,和没改革差不多! 主要是要注意把主观题和考研重合的部分放在前面背,然后英语不要花大力气,确保过线,政治背押题和学冲刺课,把余出的时间多准备专业课,然后直接以应试的方法背,然后自己整理笔记辅助理解,这样最有效率!单独准备考研建议复习总共分为3个阶段阶段一:重点英语,专业课打基础,政治不用管1、重点突破英语考研英语难度大,输在考研英语上的很多,尤其一些英语基础差的,所以我们英语要持续学着走,而且要在前期先突破!先把单词背了,背高频和中频词就好,高频背3遍,中频背1遍,如果背不下来,可以跟一些单词课,能自己背下来,最好自己背!【注意】不用背拼写,背中英文意思对照即可,主要是为了读懂阅读的!然后做英语阅读,前期很多词都很陌生,所以很慢,但每天要读2—4篇,大约2—5小时,越到后面要越快!因为考试要求大约十多分钟读完一篇文章!所以速度也很重要!然后量可以慢慢加,前期我4小时只能读两篇,后面熟悉了可能就能读4篇了!一定要坚持,英语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面就会越来越好!2、专业课打基础每天花4—6小时读专业课的书(法硕可以读《考试分析》,学硕读学校指定教材),并且把关键句子勾画起来,先把书过一遍。过完一个科目,就把之前勾画圈点的关键句子做笔记的形式抄写出来,然后进行下一个科目。如果基础差的,可以先听课,听完一个章节,然后自己把书读一下,基础好的直接读书。考研跟司考不一样,不能单纯听课,一定要有自己读书的过程,否则主观题根本无法表达清楚!3、政治不用管这个阶段大约要持续2个月左右,最终目的:英语阅读没有障碍,能够在半小时解决一篇文章+查完生词。 专业的课书都过一遍,笔记整理好。阶段二:重点专业课记忆,巩固英语,政治选择题的学习1、重点专业课记忆专业课之前基础已经弄完了(一遍书,一遍笔记),现在开始做题,先把真题做了,在买模拟题来做(模拟题一般9月底出),每天大概花2—5小时,做一年的分年真题,然后错的看解析,没写出来的主观题,看完解析自己写一下。然后每天花2——4小时,背诵之前自己写的专业课笔记!一定要背!不背,主观题写不出来!可以采取抽问的形式,例如找个人问你:正当防卫构成要件有那哪几个? 然后你自己说1/2/3/4。。。。如果漏了几个,就把那几个单独在笔记本上标记一下,单独背,一定要背全! 如果这个下面有5个点,你只答出3个,就会丢分! !!所以要背,要背全! 懂了——背了——背全了,这是不同的境界,考研这种纯主观题默写题,要确保不丢分,一定要背全! 同时背完一轮后的二三轮,可以针对自己总背不熟的点背,针对性的背才能突破(全面的背放到下个阶段)。2、巩固英语英语不能断,同时不能花太多时间,因为英语性价比低,你确保你问问的过线即可,其他时间花在专业课上。英语一般建议:每天2篇阅读,掐时间做,练习考试,然后把生词背一下,坚持着走即可。 时间留给专业课,毕竟专业课是300分的满分,英语才100分!3、政治听课和做选择题政治建议选择最少的冲刺/强化,总共大约40—60小时可以学完所有,然后把真题的选择题做了,错的多看看,看就好,不用背! 大题不做,只做选择题!这个阶段持续2个月左右,主要把专业课背熟,巩固好英语,政治熟悉,专业课是重点,英语确保过线就好(一般100的满分50分就过线),不能大力气搞! 政治现在熟悉下选择题,错的选择题多看看就好,不要背大题,大题后面会有押题!阶段三:重点政治押题、专业课默写、考研英语真题巩固+作文模板1、大约考前20天会出政治押题卷子,这个时候要花时间去背,因为每年都能压准!一定要背熟!政治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大约每天背4小时(背不出来可以抄/写,反正一定要突破!)2、然后专业课不要局限于背,要在考前把所有要点默写2遍,写不出来的单独背背,再默写,此时一定要动笔写!不能只是背! 一般每天4—6小时写!3、准备英语作文模板,然后默写熟, 每天模考一卷英语真题,把真题遇到的生词再背一下,近10年真题的单词都背完,你几乎就没问题,然后现在模考就掐时间,练习时间。大约每天3小时。本阶段重在巩固和调整状态。大约1个半月——2个月考研免费群内部班的记得周末考试!
上海财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21年秋,商科东迁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为东南大学分设;1928年改名为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陈云同志题写了校名。上海财经大学法科教育肇始于其前身东南大学商科大学及国立上海商学院。彼时按民国大学建制,商科(经济)与法科皆授法学学位。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裴复恒教授曾任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国立上海商学院期间,设置民法、公司法、票据法、银行法、海商法等课程,遂成法商(经)融合之教育传统。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发展法科教育。1980年设置国际贸易与经济法教研室;1981年改设经济法教研室;1987年设立经济法专业,并于同年招收经济法本科生;1991年设立经济法学系;1998年法学院成立。一、上海财经大学法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及人数1、招生院系:法学院2、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全日制)及招生人数:(030101)法学理论(01)法律和经济学(02)法律和公共政策(03)法与社会科学招生人数:2人(030102)法律史(01)经济法律史(02)民商事法律史招生人数:2人(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1)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学(02)经济行政法(03)经济宪法招生人数:4人(030104)刑法学(01)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02)白领犯罪(03)刑法适用招生人数:2人(030105)民商法学(01)民法学(02)商法学(0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04)知识产权法招生人数:9人(030106)诉讼法学(01)民事诉讼法(02)公证制度(03)商事仲裁招生人数:3人(030107)经济法学(01)经济法理论(02)竞争法(03)金融法(04)财税法(05)企业法(06)法律和金融学(07)法与税收科学招生人数:8人(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1)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法(02)土地与自然资源法(03)能源法招生人数:4人(030109)国际法学(01)国际经济法(02)国际私法招生人数:7人2019年招生计划:41人。2020年拟招生计划还未发布。3、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③(616)法学综合一④(812)法学综合二二、上海财经大学法学专业复试分数线(近三年)2019年:政治/英语:44,专业课:66,总分:320分2018年:政治/英语:42,专业课:63,总分:315分2017年:政治/英语:44,专业课:66,总分:310分 三、上海财经大学法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国际法》王铁崖主编 法律出版社《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李双元、欧福永等主编 法律出版社《国际经济法》余劲松、吴志攀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法学》杨紫烜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民法》王利明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理学》沈宗灵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宪法》许崇德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并入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座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古城苏州,其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东吴大学法科。1915年9月,时在东吴大学任教政治学并兼任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美籍律师查尔斯·兰金,为能在中国培养法律人才,以苏州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因而又称“中华比较法律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兼顾大陆法系教学,其明确的专业意识与科学的培养目标,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又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国内现代法学大师中,王宠惠、董康、吴经熊、盛振为、丘汉平、孙晓楼、王伯琦、杨兆龙、李浩培、倪征燠、潘汉典等诸位先生,或执教东吴以哺育莘莘学子,或出身东吴而终成法学名宿。“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法界才俊,汇集于斯,可谓极一时之盛。1952年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易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法学院随之并入华东政法学院;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苏州大学,同时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1986年扩建为法学院。2000年,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友王健先生捐巨资支持法学院建设,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一、苏州大学法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及人数1、招生院系:王健法学院2、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全日制)及报录情况:(030101)法学理论(01)法学理论报名人数56人录取人数5人推免人数2人(030102)法律史(01)法律史报名人数35人录取人数4人推免人数0人(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1)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报名人数65人录取人数7人推免人数3人(030104)刑法学(01)刑法学报名人数72人录取人数5人推免人数1人(030105)民商法学(01)民商法学(02)知识产权法学报名人数141人录取人数10人推免人数4人(030106)诉讼法学(01)诉讼法学报名人数61人录取人数5人推免人数1人(030107)经济法学(01)经济法学报名人数39人录取人数4人推免人数2人(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报名人数9人录取人数3人推免人数1人(030109)国际法学(01)国际法学报名人数28人录取人数5人推免人数1人3、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3日语③(655)专业基础课④(809)法学理论含法理学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古希腊—— 近代); /(810)法律史含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811)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含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812)刑法学含中国刑法理论刑事诉讼法学; /(813)民商法学含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包括侵权责任法); /(814)诉讼法学含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 /(815)经济法学1、竞争法(笔试)/(8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含环境法原理、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 /(817)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4、学制及学费全日制:3年,学费8000元/年,合计2.4万元。二、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复试分数线(近三年)2019年:政治/英语:44,专业课:66,总分:320分2018年:政治/英语:42,专业课:63,总分:315分2017年:政治/英语:44,专业课:66,总分:310分复试:1、现代西方法理学(笔试)/1、西方法律思想史(笔试)/1、行政程序法学(笔试)/1、犯罪学(笔试)/ 1、01 方向:商法学(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笔试);02 方向:知识产权法学(笔)/1、强制执行法(笔试)/含经济法基本理论、劳动法、公司法;/1、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法(笔试)/1、民法(笔试)2、综合(面试 专业基础课: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刑事诉讼法学②民事诉讼法学;苏州大学法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初试:专业基础课655(含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法理学-全球视野》周永坤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宪法学:原理与应用》,上官丕亮、陆永胜、朱中一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魏振赢主编:《民法》(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李晓明著《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2017年版。专业课01法学理论(含法理学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古希腊-近代))《法理学-全球视野》周永坤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专业课02法律史(含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第三版)朱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三版)马小红、姜晓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外国法制史》(第六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专业课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含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只考英、美、法、德、日、俄六国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编写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特别说明:请关注最新立法及其司法解释)。专业课04刑法学(含中国刑法理论、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李晓明著《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2017年版;《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四版。专业课05民商法学(含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含侵权责任法])《民法总论》梁慧星著,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物权法》(第六版)梁慧星、陈华彬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侵权责任法》杨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合同法》(第六版)崔建远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魏振赢主编:《民法》(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专业课06诉讼法学(含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民事诉讼法学》,张卫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3月版。陈光中:《刑事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专业课07经济法学(含经济法、劳动法、公司法)《经济法学》,李昌麒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公司法》,范健、王建文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劳动法学》,沈同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专业课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汪劲:《环境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专业课09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邵津:《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韩德培主编,肖永平修订的《国际私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新论》(第四版),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复试:法学理论方向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现代西方法理学《法理学-全球视野》周永坤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西方法律思想史》严存生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法律史方向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第三版)徐爱国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行政程序法应松年主编:《行政程序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刑法学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犯罪学《犯罪学》,李晓明、李洪欣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民商法学 01方向民商法学专业课笔试科目:商法(包括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 02方向知识产权法学专业课笔试科目:知识产权法学《商法》(第四版)范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2015年版。 《知识产权法》刘春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诉讼法学方向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强制执行法董少谋著《民事强制执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经济法学方向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竞争法《竞争法学》,王先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方向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1. 朱谦:《环境法基本原理——以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为中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国际法学复试专业课笔试科目:民法魏振赢主编:《民法》(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同等学力加试刑事诉讼法1.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版。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1.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3月版。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如何看待司法考试?法科生未通过司法考试,怎么办?作为一名法科生,究竟应该该如何看待司法考试呢?法科生未通过司法考试,又该怎么办,在此小编来给大家解答。1、司考侧重事务考察,考的大多是案例,是法条的熟练运用;考研侧重法学理论,考题一般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这是由他们的目的决定:司考是每个法律人从事法律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研是要培养具有理论素养的人才,考察的知识是欲深入研究法学理论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2、司考:只要是现实法律都可能靠。不过相对有重点,三大实体法、三大诉讼法是重中之重。想要考司考,必须要坐得住、稳扎稳打、闭关修炼,不是说你想考就能随便考上的,当前的司考题目越来越难,门槛越来越高,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通过。3、我建议你先考研,三年的学习时间你可以不断提高自身法学素养,同时注重实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前提是你在研究生阶段没有荒废学业,能努力向上。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关键是有没有努力过。我是吉林大学法学硕士,上面就是我走过的路。如果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但是该有的法学知识你还是有的。所以,你可以去做法务,也可以从事别的行业的,或者去考公。然后在别的行业里做的时候,再慢慢进行司考。司考过了,就可以进律师行业了。
本文为中公教育法考法理学老师鲁涛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用于其他平台及商业活动。“一切只是生活向我们还债”——题记因为同名,和朋友阿涛特别投缘。他这种人居然最后还是过了司考(当时还称之为司考,目前经改革,坊间多称之为法考,为行文方便,且更真实本文且还称之为司考),那也是没谁了。因为他一共考了五次。以前他老是给别人科普什么是司考,后来听众越来越少,因为那些听众都过了,他还是没过。他的复习方法被人讥笑,他自己估计也比较落寞吧。那些年,他暑假基本没有回过家,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学校备考,鬼知道他那几年经历了什么。故事可能最大的亮点还好,他最后还是过了,现在作为朋友的我把他的故事分享出来,也是为了告诉后来的战友们,也许这个世界上,除了追妹子强求不来,其他什么事情都可以强求。一直坚持,没有考不过的考试。一直坚持,没有不成的功业。如果不过,那就再来一年!如果不成,那就再来一次!就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通过一顿烧烤解决一样,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阿涛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了这个考试从律考到司考的变迁,俨然一个见证者,至今见面还能听他充满岁月感的回忆:市面上这些老师啊,我都听过。想想也是,那时候讲民法的老师还是李仁玉。第一年,这小子觉得这考试太难,自己没这个能力通过,自己先在气势上输了一筹。多年后他还义愤填膺的吐槽:当时就应该一鼓作气的考!毕竟那一年祖国妈妈六十大寿。所以战友们,不要畏难!不要觉得这考试难考,当你这样觉得的时候,你可能错过了最好的通过这个考试的时机。就像不要觉得是美女就难追,因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后来这小子觉得既然考试难,很可能过不了,那就复习的过程中就玩玩游戏吧,这小子奇葩的一点在于玩上瘾的游戏居然是一款单机游戏。多年后他也是服了自己,并且继续义愤填膺的吐槽道:这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少年,如果多年后,你因为玩游戏没通过某个考试,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有什么好玩的!当然,还不仅仅是游戏,之后还有谈恋爱呢。此君几乎亲历所有考司考的弯路,所有失败的路径他几乎都走过一遍。所谓成功的避过所有的正确选项,说的也许就是他这种人。人言失败乃成功之母,阿涛失败的妈妈真多。这一年,所有在教室复习的小伙伴都过了,哪怕是没怎么用力复习的,都过了。阿涛知道这个结果之后,无限追悔。但为时已晚。其时他不知道,他错过了最好的通过司考的机会,他将用五年不能回家过暑假的代价,用五年都体会南方桑拿天走路去自习室所承受之酸爽的代价,去弥补这个过失。写完这行字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他那咆哮般的吐槽。第二年,这一年的故事很短,这哥们准备好一切之后,开始备考,一星期之后,他开始流鼻血。然后住院一个月,故事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复习这个考试不花时间是绝对过不了的,同时这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本钱,革命就只能是功败垂成!战友们,千万不要还没见到敌人,就倒在冲锋的路上。司法考试的复习周期比较长,没有捡到悬崖下的武功秘籍,没有上师的灌顶,没有开挂,建议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保命要紧。第三年,阿涛已经都读研了,司考依旧没有过。每次别人问他:你学什么专业的?他一般都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化学。这样的发音和法学比较相似。这种阿Q的方式,也许对他一个没过司考的法科生来说是一种慰藉吧。因为他一旦说自己是学法学的,不知死的对方一般会一脸无辜的继续问:司考过了没?这样气氛就比较尴尬了。不过这份阿涛时常体会到的尴尬,令阿涛百折不挠,今年继续开干!吸取了教训的他,这次没有一来就狠狠复习,那样会拖垮自己的身体。他喊上了几个战友,一起复习,相互鞭策。那段时间阿涛都很开心,中午一起和大家讨论复习中的疑难点、一起回顾知识点的时候,让阿涛觉得自己每天都有进步。多年后,他都说那段时间感觉是自己法学学习生涯的巅峰时期。可惜,往往你觉得不错的时候,可能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阿涛后期又没有坚持下来。他恋爱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一年阿涛还犯了另外一个错误,他最后竟然在寝室复习,也就是9月份的时候,他将主要复习的场所搬到了寝室。这意味着他那一年必然过不了这场考试。寝室就不是学习的地方。就像白天的空旷广场不适合谈恋爱一样:没有气氛。第四年,再来!这次阿涛决定一个人复习,摈弃万缘。后来他告诉我:那年他自己一个人住寝室,晚上整栋寝室7层楼175间寝室,只亮了4盏灯,他住的704是最晚熄灯的一间;整片宿舍区,11栋楼,只有3栋楼住着学生,自习归来,会有种觉得自己是建筑工人,进了烂尾楼的错觉;那年他几乎都是每天自己煮粥喝,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吃一顿白水煮肉;那年他都是顶着烈日,步行半小时去自习室。当时他在太阳底下,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想经受今日所受之痛苦。然而狠毒的誓言,也抵不住无常的现实。阿涛再次失利。为啥?后来通过交流才知道,直到8月底他还在啃民法,因为他坚信得民刑、得天下。但天下就此失去,江山易手。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民法研究生,司法考试的民法不能得高分是个耻辱。男人啊,你永远会因为你所谓的面子,而错失很多东西,不单单是爱情。第四年的经历,告诉后来的战友们:复习方法是多么重要,田忌赛马虽然历经千年,还是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争取那些容易得分的科目,而放过那些比较难得分的科目。一如将自己具有优势的好马,去对付难度较低的商法、诉讼法,将自己中等能力的中马,去对于难度更低一点的理论法、三国法,最后将自己能力最薄弱的差马,去对付难度最高的科目如民法、知识产权法。按三局两胜,稳赢。第五年,故事有一个好结局。阿涛身边几乎找不到能坚持考五次的战友。5年了,如果说阿涛最终能过,那是因为坚持。在考点的选择上,阿涛坚持回到前四次考试的地方,他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第五年,阿涛遇到了之前指导过的朋友,朋友一直鼓励他,告诉他田忌赛马的秘诀。人生的际遇啊,就是这么讽刺,就是这么波云诡谲!当年阿涛还指导过对司考一无所知的朋友,朋友现在自己过了,反过来指导阿涛。当然,这能看出有个好朋友是多么重要!不要吝啬你的善意,不要对这个世界充满负能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能司考证,拿在手,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阿涛的生活,但是有这么一段人生经历,至少可以成为阿涛以后吹牛的谈资吧。当你千百回的追寻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时也许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想象的这么美好,得到之后,也没有当初所想的那么开心。但是谁又能说,那段追寻的过程本身就不是一段很美好的历程呢,当你每天迎着朝霞去自习室,你会觉得今天一天很有干劲!每天有进步!当你每天感觉自己被榨干了,拖成沉重的步子,回到寝室,也会有种受虐的快感。因为今天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有梦,就要坚持。有目标,就一直去做,直到得到为止!笔芯喽~本文为中公教育法考法理学老师鲁涛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用于其他平台及商业活动。
在中国古代,行政官员和司法官员没有严格的区分,因此很长时间里并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为选拔司法官员而专门进行的司法考试。科举考试中的“明法科”虽然以法律为主要考试内容,但它同进士科、明经科等一样,只是科举考试的科目而已。不过在北宋时期,曾出现过为选拔中央司法机关的官员而专门举行的司法考试——试刑法,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作为司法集权、实现司法专业化努力的一项措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收回了地方死刑案件的复核权,“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其后又规定:“诸道公案,宜并下大理寺检断,刑部详复。”宋太宗时,“虑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又专门设置了审刑院,“凡狱具上奏者,先由审刑院印讫,以付大理寺、刑部断复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中复裁决讫,以付中书,当者即下之,其未允者,宰相复以闻,始命论决,盖重慎之至也。”因此,如何保证案件在大理寺详断、刑部详复和审刑院详议的公允,法官(大理寺详断官、刑部详复官、审刑院详议官)的素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北宋时期的司法考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北宋的司法考试作为选拔法官的一种方式,最初是由应试人自行主动提出的。由于中央司法机关法律专业人才的缺乏,所以允许熟谙法律的官员主动要求参加司法考试,合格者即授予法官之职。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诏“京朝官有明于律令格式者,许上书自陈,当加试问,以补刑部、大理寺官属,三岁迁其秩”。即京官和朝官中精通法律的,可以自行提出申请参加考试,合格者即派到大理寺和刑部任职,满三年后或补缺、或升职,将参加司法考试出任法官作为基层官员晋升的一条捷径。真正意义上的司法考试,从现有史料看,应该是宋真宗时正式实行的。咸平二年(999年),诏“审刑院举详议官,自今宜令大理寺试断案三十道,取引法详明、操履无玷者充任”。咸平六年(1003年),又对考试的内容和录取标准作了具体规定:“自今有乞试法律者,依元(原)敕问律义十道外,更试断徒以上公案十道,并于大理寺选断过旧条,律稍繁,重轻难等者,拆去元(原)断刑名法状罪由,令本人自新别断。若与元(原)断并同,即得为通。若十道全通者,具状奏闻,乞于刑狱要重处任使;六通以上者,亦奏加奖擢;五通以下,更不以闻。”从这一规定来看,一是考试内容为“律义”和“断案”,类似于今天的论述题与案例分析;二是以60分为合格线。自此之后,参加司法考试成为法官(特别是中央司法机关的法官)选拔的一个主要途径。但由于法律专业人才缺乏,在实际考试过程中,会出现降低标准、甚至是作弊等情形。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举行司法考试时,就因此发生了争议。时任权判刑部的慎从吉与大理寺官员在对主考官温仲舒录取的详议官彭愈等人进行复试时,发现与标准答案多有不符;而温仲舒则辩称是参照之前主考官魏庠对大理寺详断官裴常、慎锴(慎从吉之子)等人的录取标准。于是诏令尚书省集百官议定,发现他们都不合格,结果都被取消了法官资格。由于担任法官的人在任满之后可以优先提拔升职或任职,因此有不少人以此为捷径,在考试中通过作弊的手段得以录取。当朝宰相王旦就指出了其中的弊端,要求严格考试纪律:“此辈虽云详练格法,或考试不精,则侥幸者多矣。或擢于审刑院,则例改章服,岁满又加等差使,以此尤须得人尽公程试。”为此,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专门规定:“自今应京朝、幕职、州县官乞试断案者,委考试官等就库密拣公案,亲自封记,候试时于中更选合要道数,依元(原)敕精加考试,不得仍前令库胥检签,致有漏泄。其所试断案,须是引用格敕分明,方始定断合得何罪,勿使卤莽。如违,其所试官并重置之法。其大理寺应系新旧草检宣敕等库,自后并差官封锁,无使人吏擅有开闭。”其后又规定:法官“不精习法律”的,允许众官举奏,一旦查实,依法追究责任。为了防止考试过程中泄题事件的发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规定:御史台主持考试,“试法官日,仍令知审刑院或判寺官与断狱官同诣御史台”。同时,对司法考试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对参加考试官员的基层经历和录取条件作了规定:“须有出身,入令录、幕职官人,曾历录事参军见任二年以上,有监司一人若常参官二人同罪保举者;其尝乞试律者,须及五考已上,乃听举之。凡试律义三道,疏二道,以三同为合格,二同亦留。别试中小案三道,每道约刑名三条,其断重罪一同若二粗,与除京官;其一粗或书札稍堪引用可取者,送寺试断案三二十道,保明以闻。法直官试律义外,以旧案三道,计刑名十分为率,以六分为合格,用法不及六分、约律不及二同者罢之。仍令审刑详议官二员、判大理寺或少卿同试于御史台。”宋神宗时,王安石出于变法的需要,“疑学者多不通律意,遂立刑法科,许有官无赃罪者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取其通晓者,补刑法官。”在继承前朝司法考试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制度化,这就是《文献通考》中所说的“试刑法者,亦自熙(宁元)丰间始”的由来。首先,参加考试的条件,须有一定年限的任职经历和推荐人;其次,考试内容为:“每日试一场,每场试案一道,每道刑名约十件以上,十五件以下,并取旧断案内挑拣罪犯,攒合为案,至五场止。仍更问《刑统》大义五道”;其三,录取的标准:“其所断案,具补陈合用条贯,如刑名疑虑,即于所断案内声说;所试人断案内刑名有失,令试官逐场具录,晓示错误;亦许试人再经试官投状理诉,改正其断罪,通数及八分以上,须重罪,刑名不失,方为合格。”此外,对于考试纪律,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虽然之后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通过司法考试选拔法官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此后便未再实行过。(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殷啸虎)【来源:法治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育明考研分享: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4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个、本科招生专业60个,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湖南大学法学院是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底蕴最为厚重的法学院系之一,其学脉可上溯至1897年的时务学堂。后历经湖南仕学馆法政速成科、法政学堂、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至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即设法科。1945年设立法学院(含法律、政治、经济三系)。延至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至中南政法学院前,湖南大学皆系全国法学教育的重镇之一。一、湖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考试科目(1)所属学院:法学院(2)研究方向:01行政管理02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03可持续城市发展管理04腐败治理与廉政建设(3)招生人数:20人(4)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10管理学原理856公共行政学(5)复试专业课:综合考试(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二、考试大纲(2020最新)备注:学校未指定参考书,大家可以根据大纲章节选择参考书1.710管理学原理:第一部分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活动、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第二部分 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伦理道、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部分 全球化与管理全球化内涵、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与管理职能第四部分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第五部分 决策与决策方法决策与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方法第六部分 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过程第七部分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战略环境分析、战略性计划选择、计划的组织实施第八部分 组织设计组织与组织设计、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的层级化第九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员工的招聘与解聘、员工培训、 绩效评估第十部分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管理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第十一部分 领导概论领导的内涵、领导风格类型、领导理论第十二部分 激励激励原理、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实务第十三部分 沟通沟通的原理、组织沟通、沟通管理、组织冲突与谈判第十四部分 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管理控制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 危机与管理控制第十五部分 控制方法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方法、综合控制方法第十六部分 管理的创新职能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工作流程的再造第十七部分 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及其贡献、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第十八部分 企业组织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2.856公共行政学:第一部分 行政原理与行政体制第一章 绪论公共行政学概述、公共行政学的演进、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第二章 行政职能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行政职能的涵义、行政职能的构成、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第三章 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概述、行政权力的分配、行政授权、行政权力的行使第四章 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概述、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优秀领导者的品格、优秀领导者的基本素质、领导力及其提升第五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概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原则、组织环境、组织变革第六章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概述、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现代人事行政中的职位分类、现代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考任、退休与培训、现代人事行政的激励一保健机制:考核、奖励、晋升与工资福利、现代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道德、监督与惩戒、当代西方人事行政的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第二部分 行政程式与行政技术第七章 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概述、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过程第八章 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概述、行政执行的能力和有效性、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行政执行的方式第九章 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概述、行政基本方法、行政程序、行政计划、行政技术第十章 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概述、行政效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行政效率测定与绩效评估、行政效率测定的方法与技术第十一章 机关管理机关管理概述、机关文书管理、机关会议管理、机关后勤管理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国家预算、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政策第三部分 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第十三章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历史缘由及发展、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第十四章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概述、行政行为的功能、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行政违法、行政不当及其行政法律责任第十五章 法制行政法制行政概述、行政监督、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第十六章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概述、行政责任的基本范畴、行政责任的确定第十七章 行政伦理行政伦理概述、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行政伦理制度化第四部分 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第十八章 现代政府能力现代政府能力问题的缘起、现代政府能力的内涵、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公共危机与政府能力第十九章 当代中国政府改革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界说、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第二十章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第三条道路、治理理论第二十一章 典范革命与官僚制典范批判典范革命、“威尔逊—韦伯范式”原则批判、“威尔逊—韦伯范式”官僚制度批判第二十二章 政府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进程与内容、新公共行政学、重塑政府、政府再造、撤出制高点、创新公共行政第二十三章 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福利国家、公共管理与改革、市场化、社会化与改革、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国家案例:英国、美国、新西兰第二十四章 问题与争论关于“企业家政府”的批评、政府职能与“钟摆”、公共行政(学)的任务三、分数线及招生人数2018年录取20人,其中推免生11人,统考9人。2019年录取21人,其中推免生10人,统考11人。2019年录取最高分414分,最低分365分为退役士兵,除此之外最低375。
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考生答卷的号舍“2020年的高考实在是历史性的一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这届考生经历了线上教学、高考延期,以及极端天气的“挑战”。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从古至今,一个“苦”字,恐怕可以概括历来关于考试的种种记录。在我国古代,也有“高考季”,那时候的高考叫科举考试。从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多年,大约十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从科场走出。“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总有一些学霸最终脱颖而出,走上成“神”之路。还有一些人,他们“考场失意”,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之名。古代“高考”都考些什么?我们常常感慨现在的学生太累,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需要经过十二年的学习,加上大学四年,就是十六年的时光。那么,在科举制度刚刚实行不久的唐代,一个学生要完成当时的各门学科,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答案出人意料:二十年半。【唐】 有专长的人都能获得“出身”唐朝的教材,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五经正义》,以及其他的儒家经典。那时最高的学问叫“通五经”,五经皆通,就是最高级的文人。五经通彻后,参加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也就是科考。录取后授予的就是“明经”出身了。那些不想花20年时光背11本书的人就没有前途了吗?不是的。唐朝为这些人开了“进士科”。进士科与明经科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要求放得很低。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文采,又对社会时务有独特的见解,只要参加这个考试,就可以被授予“进士”出身,其受到的待遇不仅不低于“明经”出身,反而还要高一些。除了明经、进士这两大学位之外,唐朝还有其他的学位,供那些有专长的人考取。比如秀才科、明法科、书学科、算学科,分别为皇帝提供文学、法律、书法和数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后来又设立了史科、开元礼等,提供史学和礼学人才。到了后期,由于明经、进士科通过的人太多,人们从录取到授官之间的间隔越来越长,吏部又组织了一些二次考核,比如地位崇高的“博学鸿词科”,就专门考人的博学和文采,考试内容是诗、赋、论各一篇。刘禹锡和柳宗元,就是通过了进士科考试,后来又分别通过了博学鸿词科考试,进入了仕途。唐代科举考试内容科目进士秀才明经开元礼(春秋)三传史科明法书学算学童子弘文、崇文馆生内容时务策五道,以一部大经为题的帖文若干方略策五道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大义百条、策三道《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传》《谷梁传》三十条,策皆三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试律七条、令三条先口试通过,再笔试《说文》《字林》二十条考《缀术》《缉古》,录大义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通过第一关。《缀术》七条《缉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及第十岁以下,以五经和《孝经》《论语》为题,背诵其中文章十篇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各一,或时务策五道【宋】 废除其他科目,又改造了进士科在王安石之前的北宋时期,科举制度是直接继承自唐朝,主要考试科目分为进士科和经学科两类。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测试人们的语文能力;而经学科则主要考人们对五经的背诵能力。王安石推出的科举制度改革,废除了其他的科目(包括明经),对进士科进行了改造,废除了对于诗词歌赋的考试,而改为对五经、《论语》、《孟子》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要先通五经之中的一部,然后再考《论语》《孟子》,再测试经学的大义十道题,最后写一篇时论和三道时务策,以及五道礼部题目。【金】 与唐代更为相近,一共七科在中国北方,辽也采取了唐代的进士科考法,但由于各种杂项的官员太多,官员中进士比例最高不过百分之三十。辽灭亡后,北方进入了金的统治,制度比起辽已经相对完善,科考法则也模仿了唐宋的做法。不过,金的科考与唐代更为相近,不仅考儒经,也考文章和词赋,以及其他专科。金的考试分为词赋、经义、策论、律科、经童,后来又创造了女直进士,也就是专为女真人开的,还曾经加过制举鸿词科,为那些非常之士开辟门路。所以金代的考试一共是七科。在这七科当中,词赋、经义、策论三科的中选者称为进士。律科、经童两科的中选者称为举人。考试分成四等,分别是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四次都考取了,就授予官职。【元】 程朱理学“登场”了公元1237年,在灭亡了金三年之后,元代的科考制度开场了。根据耶律楚材的规划,科考分成了三科,分别是策论、经义和词赋。其中策论以考实务为主,而经义以考儒术为主,词赋以考文采为主。但可惜的是,这次考试并没有持续下来形成制度。直到公元1314年,才再次开始了科举尝试。此时,程朱理学经过了若干年的沉淀,已经成了当时的显学。科考将词赋、历史、算学等全部砍掉,只保留了最容易考核的经义,加上时务策,而经义又采取当时最通行的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五经由于过于繁复,也很少使用。这样,历史上最单调的科举考试就出现了。元代的考试是这样的:每三年考一次。●对蒙古人、色目人,分为两场,第一场考背诵四书,一共五条,会背就通过;第二场考时务策一道,要求五百字以上,比现在的高考还简单得多。●对汉人和南人,则分为三场:第一场考明经,在四书内出题;第二场考诏诰章表,也就是检查考生的应用文能力;第三场考时务策一道。【明】 “八股文”开始限制思想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刘基的帮助下,恢复了科考,但为了让人们只学那些听话的内容,皇帝开始对考试内容做出限制。首先,他意识到,元朝的考试内容从四书五经里出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帮助他完成了限制思想的工作。而刘基又帮助朱元璋更进了一步,发明了“八股文”,要求考生将文章写成起承转合的固定格式。这样,考生们就只能学习四书五经,写作八股文,也就不用学什么诗词歌赋了。到了明成祖时代,皇帝下决心编纂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七部大全可以说是中国教科书最糟糕的典范,受到了后人激烈的批判。之所以糟糕,是因为一方面它编纂得极为仓促,带着粗制滥造的痕迹;另一方面它抄袭严重。而清朝基本上承袭了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考试时间是根据啥定的?突发的天灾人祸会干扰某一届科考的时间安排,但在一个制度周期内,统治者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改试期,优化考试的节奏,以达成更高的取士效率。一朝百年之中,考期几变是常有的事。听上去并不难,改起来却挺麻烦。在幅员辽阔的古代中国,交通问题是人们心中的老大难,也深刻影响着历代科举日期的迁移。每一朝的皇帝都曾为开科时间而头疼:在京城举行的两轮高级考试,需得等全国举子都到位后方能开始,但路途远近有别,如何确保大家行动一致?最灵活的方法是各州县根据与京师的距离,酌情提前本地解试的时间。在户籍制度不甚完善的时代,有些心思狡猾的举子先在本地的提前场次考完,又赶去别州的稍晚场次冒顶他人再考一回,以期“多试之中,必有一得”,经常闹出官司。于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朝廷开始使用另一种办法,统一全国解试时间为八月五日——这也是中国科举史上首次对地方一级考试的日期作出明确规定,杜绝了利用时间差作弊的现象,得到当时读书人的赞誉,如朱熹称之为“圣人做事”。既然秋闱日期统一,那么只能推迟次年春闱的时间,以照顾偏远地区的举子。省试日期从正月改到了二月,殿试则更晚,延至四月。明代,万历年间曾有大臣提议推迟会试日期,却遭到了同僚的嘲笑。提出改期的是一位乔姓御史,他担任监试时,发现有考生作弊,于是以“举子重裘以进,便于怀挟”为由,提出将寒天二月的会试改期至风和日暖的三月,这样考生们“用单夹衣,则宿弊可清”,没有夹带小抄的机会了。这听起来有几分道理,却被榜眼出身的东阁大学士李廷机一言怼了回去:“如此,则四月十五殿试,傥日暖,如何操笔?又其甚者,不暴杀举子耶!”李阁老的意思是,你做事顾头不顾尾,会试从二月推到三月,殿试就得推到四五月,天热了怎么答卷,要是赶上大热之日,岂不是要晒死考生?于是“众哄然一笑而止”,提议也不了了之。直到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经御史范咸上奏,会试日期终于由二月改到三月,殿试也推迟至四月中旬。十多年后,探花登第的大学者赵翼将这一举措评为善政,因为“远方士子既免匆遽,而天暖无呵冻之苦,衣单无怀挟之弊”,其实和一百多年前明朝大臣们请改试期的理由相差无几。可见,群众呼声到底还是起作用的,只是实施上需要时间而已。古时候的考场什么样?在科举制度刚刚产生的隋朝和唐朝初期,科举并没有专用的考场,一般是借用吏部办公区举行考试。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科举考试由吏部改为礼部主持,“始置贡院”,作为考试专门机构。但此时的贡院仍然借用礼部或尚书省等机关办公区,考试时临时搭设考场,考完恢复原状。大致在北宋中期以后,官府才开始修建专门的建筑作为贡院考场。贡院内部设置成排的相互隔开、相对独立的小房间,即号舍,考生在号舍参加考试。根据考生人数多少,各地贡院号舍少则数十间,多则三五百间、上千间,清代北京顺天府贡院甚至有号舍10420间,江南贡院更是达到20644间。然而,贡院整体规模的宏大,不能掩盖号舍单体空间的狭窄逼仄。每间号舍三面有墙,唯有南面无门敞开,内部宽3尺、深4尺,前檐高6尺,后墙高8尺,建筑面积大约1.3平方米左右。如此狭小的空间,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逼真地形容为蜂巢,“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1.3平方米的号舍还不是每个考生都能享受的正常待遇。在贡院的建造过程中,会有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号舍面积严重缩水,窄到“广不容席”,一床草席都放不下;矮到“檐齐于眉”,前檐只和人的眉毛持平。考生坐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疼。明清时期,科举乡试、会试一般三年一次,所以号舍使用一次后,就得封存三年,直到下次考试才开启。三年间无人整理,号舍里泥灰遍布,尘土飞扬,挂满了蜘蛛网。有的号舍破旧到“上雨旁风,架构绵络”,连风雨都不能遮挡。按照当时科举制度规定,破损考卷作废,答卷人自动落榜。所以,考生们宁肯自己被淋成落汤鸡,也会护考卷周全。只是如此一来,发挥水平不免受到影响。即便是能遮风挡雨的坚固号舍,考生在进入号舍开考之前,还得自己动手,清理出一个相对整洁的考试环境。古代“高考”也延期因疫情原因,2020年高考从6月推迟到了7月。在中国古代,也有过科举考试时间的推移,原因也很多,从天气到天灾,甚至不乏人故。A 宋仁宗为二苏推迟“高考”公元1061年农历八月,北宋都城开封的天气似乎比往年更为炎热。朝廷颁布了最新指令,原本应于八月中旬开考的本年度制科考试推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桩“大宋推迟高考”案,除了最高决策者宋仁宗之外,还牵扯进四位鼎鼎大名的北宋文臣:韩琦、欧阳修以及苏轼、苏辙兄弟。其中,韩琦是当朝宰相,二苏是应制的考生,而欧阳修是他们的举荐官。这一年,苏轼26岁,苏辙23岁,兄弟俩已在文坛扬名,正待于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高考试中大展拳脚。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苏辙偏偏在此时生了一场病,无法按期应考。史料没有记载小苏病倒的原因,总之,在已经通过前面几轮考试的情况下,于此功亏一篑,实在令人惋惜。这时,一向爱才的宰相韩琦就站了出来,向宋仁宗进言,请求推迟考试。韩大人请求延考的理由并非担心优秀人才漏选,而是因为二苏的名望很高,一人缺席会影响大家的期待。神奇的是,仁宗陛下居然就答应了。但皇帝考虑的可能不只是“众望”,还有韩琦本人的威望。彼时,52岁的宋仁宗已在龙椅上坐了近40个年头,作为宋代执政时间最长的天子,他治下的国家可称“民富”,但不够“兵强”,在西北边陲迅速崛起的西夏始终让皇帝头疼。幸好,有范仲淹和韩琦两位名臣轮流坐镇边庭,从“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中,即可知这两位国之长城的价值。既是长城,说话就有分量。范大人已于十年前谢世,国有疑难总要仰赖韩大人。因此,宋仁宗乐于笑纳韩琦请求延考的建言,既给老臣面子,也给新人机会,更坐实了自己宽柔仁善的人设,可谓三全其美之事。国家的考试制度,真能凭几句话就改变吗?其实,北宋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三年一考,有解试、省试、殿试三级,通过即为进士及第。制科又称御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规格考试,应试者必须由朝中大臣推荐,考期则根据国家的人才缺口而定,有时一年,有时“权停”,相对于常科,制科有一定自由性,参考人数也远比常科要少。这次为苏辙延期的考试正是制科,影响范围较小,因此情理能容。二苏此前已在常科中登第,也获得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吏部派发的官职让兄弟俩不太满意,因此又报名参加制科,希望在御试中获得佳绩。B 天灾兵祸都是“坎儿”科举一制,从隋至清,历朝规则不甚相同,但大体遵循三年一科、三级考试的制度,时间节奏也差不多——头年秋八月由各地方府学举行初试(唐宋称解试,明清称乡试,也叫秋闱),次年春正月或二月由尚书省举行礼部试(唐宋称省试,明清称会试,也叫春闱),接着是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级别越高,牵涉的部门越重要,日期变动也越频繁。自然灾害是导致科考延期的一个常见原因。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3年)夏秋之际,各地解试已毕,但因为“虫旱相因,恐致灾荒”,尚书省决定直接取消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及殿试,用当时的话说,叫“权停贡举”,一时舆论哗然。为什么一场地方性的虫害能影响半年后在天子脚下的考试?原来,按唐制,每年秋末十月是各州府申送本地举子进京的时间,因秋收受损,物力不迨,耽误了部分地方举子的行程。虽说下轮考试在次年春才开始,但举子们进京后有好长一套流程要走:觐见天子、拜谒先师、疏名列到、结款通保……还要留出攻书备考的时间。因此,朝廷提前半年发出停考的通知并不夸张。好在后来唐文宗体恤到了举子们的心情,“念彼求名之人,必怀觖望之志”,于是“宁违我令,以慰其心”,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好等待那些在路上耽搁了的国家未来栋梁们。但并非每一届举子都能这样幸运,如果国家遭遇战乱兵祸,科考停摆的决定就是不可挽回的了。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6年),被史家称为“唐亡之祸基”的庞勋起义由西南一路席卷江淮,朝廷因为“久屯戎卒,连年飞輓,物力方虚,因诏权停贡举一年”,取消了咸通十年的考试。诏令发出之时,当年秋闱已毕,各地举子已经陆续启程抵京,走到半路听说来年春闱取消,只好悻悻返乡。C “任性”天子,苦了举子即使是太平时节,科举延期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尤其是需要最高统治中枢亲自主持的殿试,经常要让位于国家军政、祭祀、丧葬等大事。在讲究“君为天下纲”的礼法社会中,国家大事通常等同于皇帝的个人行程,一些原因在今人看来啼笑皆非。对此,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的应届举子们深有体会。按照明中期的考规,二月会试完毕,三月殿试开考,但贪玩的正德皇帝从前一年夏天就开启了南巡之旅,如今正在扬州温柔乡中乐不思归,哪里顾得上京城里候旨的举子们?待到圣驾回銮,已是次年正月,伸长脖子盼望经年的考生们却只等来了更为戏剧性的消息——正德帝回京后不久即驾崩,国葬期间万事俱休,何况区区科举乎?于是,他们一直苦等到嘉靖帝即位后,才踏着五月的槐花走进了这届延迟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殿试考场。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事件会导致科考延期。比如,明朝洪武、建文年间,曾两次因为“日有食之”而推迟殿试半月——古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天顺七年(公元1464年),则因考场失火焚毁,会试延迟了半年多,殿试则直接推到了次年。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会试也发生了场地失火而延考的情况,那年的状元是后来的一代名儒焦竑,民间遂有“考场不失火,哪有状元焦”的说法。信息来源:长春晚报
苏轼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于隋唐之后的封建王朝,科举对于戍族老百姓可谓是最直接的,拿沈腾的话来说就是“人生的天梯”。而成为一个真正考取功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像现在一个笔试加一个面试就ok了,但是在古代,如果是童生的话,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当然如果考取进士的话那就是京官了。所以不要小瞧范进,在当时范进还是很有水平的。那么古代的科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科举制经过唐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典型。两宋之际的科举考试制度,在隋唐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了科场的变通,健全了科场法规,培养和发掘了大批人才,达到了科举的兴盛时期。“科举制”一词,源于“分科举人”,意即,“按照不同的科目来选举人才的制度”。科举制的生源一般有两个:生徒和乡贡。生徒即为学校培养的学生,而乡贡是非学校学习而学有所成的人。科举的时间一般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一般分为常科和制科,在周唐时增加武举。常科每年都举行,制科只在皇帝认为需要时才举行。常科科目主要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方法主要是帖经,口试,默义, 策问。科举科目之一科举制的价值:第一,科举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在漫长的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了 700 多名状元,近 11 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更有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狄仁杰、宋璟、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海瑞、张之洞、蔡元培等。这些出自士和举人的名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丰功伟绩彪炳史册。当今高考选拔人才不也是继承了科举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吗?这同样是科举考试给我国高考改革的宝贵财富。孔丘第二,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人才更公平。科举考试中开创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深得人心。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士制度,为统治阶级选拔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入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科举制为世界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榜样,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中国的科举制曾传到了高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英国、美国等国家。韩国历史上模仿中国,实行了九百余年的科举制。科举考试人员,不论出身、门第、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的高考制度正是吸取了这样的精髓,当今的高考选拔人才,承袭了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的竞争机制,为我国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可见,科举的价值功不可没。这正是科举考试给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启示。副举人第三,科举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稳定。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经过层层的考试选拔,相对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 从而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极为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选士制度,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第四,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举制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有巨大的吸引力,客观上拉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科举考试牵引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考试内容直接影响着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取士标准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科举成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和引擎。科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而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高考与科举的渊源:第一,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这与当今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一致。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 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客观公正。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允许平民子弟参加考试。科举举才依照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原则。当今的高考正是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这一原则,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选拔人才更为客观。第二,与贤能治国、精英统治的儒家理论相符合,但与当今高考选拔的目的不同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为核心的选士制度,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出了许多优秀人才。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核儒家经义和诗赋、策论等。另外还考核文字理论和书法、算术等。明清时还采用八股文,要想通过考试,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从而保证了官员队伍具有较高的素质,使精英治国的理想成为现实。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土壤。高考制度之所以长期存在,也是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而产生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更是从更高层次、多渠道选拔的,选拔出的人才更优秀。但选拔的目的不同于科举制。我国高考选拔人才,不是为了选拔官员,而是为了向高校输送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提高人才的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人才济济第三,科举时代投考者可以自由报考,以使平民子弟得以有较公平的竞争机会;还制定了严格的防范措施。大部分朝代对主考官和朝官子弟作一些限制。宋代健全科法规:实行十人互保连坐制,弥封、誊录、对读制,实行锁院、礼部侍郎亲族的别头试。清代规定“凡试官不得将其亲属入院,徇私取中”。其实,我国当今的高考已经沿用了这一优良传统。对高考工作人员和监考人员及考试规则都有严格规定。凡是子女参加考试的一律不准参加监考。这是科举考试给我国高考改革的又一启示。科举大事记因此,只要是普通老百姓,科举可谓是成就人生巅峰最为便捷的道路了,其作用于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基本相当。
最近关于考试作弊的话题又被广大网友所关注,原因在于有人举报湖南台某主持人在进行主持人资格考试的过程中,使用手机拍照作弊。最后当事人发微博道歉,湖南电视台取消主持人资格,综艺节目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这件事给当事人和电视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当事人的主持人生涯提前结束,电视台也不得不连夜剪辑已经录好的节目。其实考试作弊,古代历来就有,而且方法五花八门,令人刮目相看。在说古代考试作弊情况前,先了解一下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史。在远古时候,没有考试,但是有考核制度。原始社会选举部落首领,都是通过大家共同选举产生。讲究选贤与能,只要人品德高尚,而又能力担当,可以作为首领人选。但是还不能正式担任首领,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期。在试用期间,要考核他的“五典”和“百官”。“五典”指的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看当选人是否对五种伦理道德有正确的认知,并能教育大众。“百官”就是指各种职业。看人选在不同的岗位上是否胜任,主要看他的能力。如果做得不好,就有可能被罢免。这种考核制度公平公正,部落内部除了有外患、天灾外基本没有内忧。到了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学校教育。《大戴礼·保傅》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意思就是八岁上小学,学读书、书写等,束发成童就上大学,学礼、乐、射、御等关于朝廷君臣之礼的技能。另外西周时期,还有“乡里选举”和“诸侯贡士”。“乡里选举”指的是各民政官员司徒官举行“三年大比”,即三年一考试,选举德行与道行的优秀人才。“诸侯贡士”指的各诸侯国按时间给周天子贡献优秀的士子人才。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需要进行考核的。考核的主要是知识和各种技能。西周这种考核制度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打下了基础。秦朝时期注重法令教育,采取吏师制度。在各个郡县设置官学堂“学室”,“学室”里面的弟子必须是“史”的儿子,弟子最终为吏,但先从“史”开始。到了汉朝,由于儒术的盛行,开始比较系统的办了“太学”,学习《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有了博士称呼,博士弟子为。一开始几十人,后来逐渐增加到几千人,最后达到空前几万人,连外族都派弟子来学习。太学生想要为官,必须通过考试,考试合格才能当官。但由于博士考核不严,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所以很多人为此埋头苦学,只为一朝通过进入官场。汉朝为了选拔人才,除了太学考试制度外,还有察举制度。就是所谓三公九卿和地方官员举荐优秀人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察举制度,又进行了更加详细具体化,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中正为评选官,都是在朝廷任职的官员。按举荐的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等。举荐考核标准为家世、道德、才能。隋唐时期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采取了科举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只是后来科举制度雏形,它依令十科举人,采用十种举人考核科目。(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隋朝选举和前朝不同在于是以考试为主,而不是以察举为主。唐朝则是综合性更强,既有举荐才能制度,又有办学堂和百姓考试制度。唐朝重视学校教育,扩建了很多学校和学舍。规定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官学和地方官学学习。那些没经过学堂学习的人怎么办,他们可以向所在州县进行报考,如果成绩优异可以由州县举荐参加高级别的考试。考试路程基本就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考试科目比较繁多,不同时期也不一样。比如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诸史科、开元礼科、童科子、道举科、制科、武科等。基本上各个领域都有。成绩优秀者可在各个领域为官为将。宋朝时期由于皇帝艺术重文,考试科目增加了学究科、词科、绘画科等。元朝基本沿用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重点是科举考试为主,并着重突出进士一科。考试科目为四书五经。清朝又规定八股文规格。考试步骤是先参加童试,由州县主考,通过就是秀才。成绩最好的为,这可是国家按月发 补助的。然后再参加三年一大比的乡试,主考官一般为皇帝任命的京官,通过就是举人。最后就是会试,在京城进行考试,主考官为翰林院和礼部等朝廷大官担任。另外还有监察御史担任监视官。通过为贡士。最最后一步就是最高级的考试了,那就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大学士、尚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学士、詹事等担任读卷官,以礼部尚书、侍郎任提调,由御史监试。殿试看起来隆重严格,但是考试简单,只有策问一试。就是皇帝根据国家大事和经史书籍里面的一些问题出题,考生要有相应的对策。只要参加殿试,那么考生都是进士。一甲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三者都可以做官,只不过状元不再考试,直接给重要的官职。而二三甲还可以考翰林院的考试,通过为庶吉士,学习三年后就可以给重要的官职了。古代科举制度,给了天下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最低的秀才级别,如果为秀才第一名,还可以得到国家补助,另外可以办私塾,以教书先生谋生。另外秀才的地位要比百姓高人一等。见官可不跪,见官不可随意动刑。而中了举人,更是有做官的资格,身份地位一飞冲天。所以很多人为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有的人能力有限,年老还在参加考试,终此一生,也未得到功名。但也有人为了博取功名采取考场作弊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方法很多,比如贿赂主考官,让主考官提前泄题,考试中换试卷,夹带小抄等。甚至有的人搞飞鸽传书等高科技手段。夹带小抄那是丰富多样,比如衣服、鞋袜、小书、头发里塞纸条、手上、肚子上写资料等。如果检查严格,那就是随便写篇文章,事后贿赂阅卷考官给高分。如果试卷被糊名,那就商议做记号,阅卷也能查出。比如枢密直学士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参加殿试,虽然考卷糊名,但考官陈尧咨为了巴结刘师道,还是通过考卷中做的暗号,辨认出刘几道的考卷,放在优等之列。考场舞弊还是有事发的。被发现轻者剥夺考试资格,不得为官,重者问罪下狱。比如唐伯虎牵扯到会试泄题案,而不再参加科考。本文由二哥说古论今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本文图片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参考资料《中国古代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