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回归故里》:一个来自底层的社会学家,如何看待法国阶层问题?朋友圈

《回归故里》:一个来自底层的社会学家,如何看待法国阶层问题?

我们需要用多少时间,才能挣脱自己的出身?又需要用多少时间,才能结束自我的流亡?在外人眼中,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精英。他是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等多所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也是国际公认的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但在他的切身之作《回归故里》中,埃里蓬却将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自己剖露于大众面前。当回到人生的起点,他只是一个始终挣扎于出身与性向的男孩,一个已经没有机会与父亲和解的儿子。《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王献 译,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7月《回归故里》是一部动人的作品,迪迪埃·埃里蓬通过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法国工人阶层,回溯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当了一辈子木工的祖父,62岁高龄还在打扫办公室的祖母,身为十二个孩子中的长子不得不辍学糊口的父亲,不足17岁就生下孩子的外祖母,因为战争被抛弃的母亲……时隔三十年,埃里蓬回到那个记忆中“仅仅是一个地名”的故乡,回到那个承载自己出身的小城兰斯,重新面对那些“被遗弃”和“被侮辱”的过往。电影《心房客》剧照在《回归故里》中,迪迪埃·埃里蓬将个体的成长、家庭情感与社会学理论融合,通过对底层生活困境的回顾和剖析,试图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同时也在反思中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新京报·文化客厅NO.46,我们联合后浪出版公司,邀请到青年学者王凯,与你一同品读迪迪埃·埃里蓬,解读这位来自底层知识分子的社会反思。整理撰文 | 崔健豪编辑 | 吕婉婷 排版 | Cassie校对 | 李世辉王凯,青年学者,曾在法国研读哲学多年,策划编辑《鸟瞰古文明》《别想生活有答案》《非洲艺术史》等图书。01即便是社会精英,也曾在底层举步维艰在对迪迪埃·埃里蓬的家庭背景分析中,王凯表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投资未来的慢策略,另外一种是快策略——快速生活,早早死去。心理学家发现,在充满压力或无秩序的艰苦环境中长大的女性会更早地生育小孩。当预期寿命降低的时候,女性的生育年龄也会相应降低,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快战略。在极端不安全的环境下,如果穷人不急于结婚生子,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结婚生子。《回归故里》中埃里蓬的父母就完全体现了这种快战略。他们都是典型的工人阶级,而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本,也就是贫穷。埃里蓬的父亲一成年便着急与他的母亲结婚了,而他的母亲也乐于与他的父亲结婚,只是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想要开始自己的人生。电影《心房客》剧照难道穷人不明白投资未来的重要性吗?王凯认为未必如此,只是穷人可能等不起或等不到长期投资的回报。埃里蓬的父母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埃里蓬的父亲作为大家庭中的长兄,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的父亲14岁、初中还未毕业便开始工作了。而埃里蓬的母亲,学习非常努力,而且成绩优异,拿到了初等教育证书。在那时的法国,一个女性能拿到初等教育证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她仍未能继续进入高中读书。原因很简单:“二战”爆发了。因为战争,母亲被家庭抛弃,只能选择工作和结婚。中产阶级以上人群之所以能够进行长期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远远高于穷人,而穷人只要经历一次风险,便是前功尽弃。对于真正的穷人来说,短视是一种生存策略,短期收益虽然小,但风险更低;跟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更高的长期投资相比,更可能生存下去。《我在底层的生活》中,美国社会活动家芭芭拉记述了自己伪装成一个没有学历、急需工作糊口的离婚白人妇女,在三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各自工作一个月的经历。其间,她尽量寻找薪水最高的低技能工作支撑自己的生活——服务员,零售,清洁,老人服务,然而无论她如何努力,身兼两份工作,仍不足以支付房租。《我在底层的生活》,[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著 ,林家瑄 译,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最终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循环的死局:钱不够,住在偏远的地方来节省房租;住在偏远地方,所以得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为了应付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每天只是无谓地重复。显然,芭芭拉的个人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会因为伪装而降低,但即便是这样一个社会精英,进入底层之后,也会变得举步维艰。02埃里蓬的“羞耻感”来自于哪里?王凯介绍,《回归故里》中,迪迪埃·埃里蓬运用了大量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其中便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惯习 ”(habitus)。“惯习 ”,也曾被描述为“习性”,是布尔迪厄独创的一个词,即 “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所构成的,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示”。王凯认为,在布尔迪厄那里,“惯习”至少表达两层意思:一个是结构化了的结构,即某种社会结构施加于个体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限制;一个是促进结构化的结构,即为实践提供原则和指导的机制,这种机制可能会改变场域的形态。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是非常理想主义的,当他到了一个现实很残酷的战争场域时,他就会感到很痛苦、感到格格不入,这就是“社会结构施加于个体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限制”,理想主义限制了他自身的力量。同时他的理想主义也可以通过与场域之间的微观互动,通过他的形式规则来慢慢改变这个环境。这就是惯习的作用,一方面限制一个人,另一方面又让一个人可以在新的环境或者说新的场域当中尝试对场域进行改变。个体带着各种倾向进入各种各样的场域,这种倾向使得他们首先选择带有其阶级习性特征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阶级关系在符号方面的实际表达,而社会阶级通过广泛而变化不定的一系列消费实践,把自己与他人加以区分。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与收入水平有关,也与习性的倾向相关,也就是一个人的趣味。法国资本分化坐标系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前两者是构成阶级的主要因素。其中的文化资本就会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趣味上。比如说,人们往往会嘲笑暴发户的品位,其实就是认为他的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不匹配,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说暴发户实现了阶级跃迁。当然这也有一个资本总量的问题,如果一个暴发户拥有的钱足够多,那即使他没有文化资本也没关系。比如说上图右上角的企业老板与工业老板,即使他们的文化资本比较低,但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资本,他们依旧是在社会上层。对此布尔迪厄的说法是,当社会地位的变化把习性投入新的状况,以至于其特定的效益得以被分离出来的时候,是趣味(包括对必需品或奢侈品的),而不是高低不同的收入要求客观地适应这些资源。毕竟,生活方式或许是阶级之间最强有力的屏障。趣味的不同意味着概念的区隔与社会的区隔。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围绕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分类的框架组织的,它们在秩序中加强了一种位置感,并因此发挥包含与排除社会闭合的功能。底层难以向上跃迁,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趣味很难让他们得到一种可能。电影《超脱》剧照就像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出身于工人阶级,他就会把在工人阶级养成的习性,带入到不同的地方去,这也成为他年少读书时遭到困难的一大原因。他在工人阶级养成的趣味是体育运动,但学校培养的趣味却是音乐,这让他在上音乐课时感到痛苦,而他的中产阶级朋友们对音乐课非常擅长。同时他们在业余时间选择的消遣方式也是不同的。因而王凯表示,在法国社会整体收入比较平均的情况下,埃里蓬面临的真正的升序困难就在于他的趣味、他的品位。他想向上跃迁,就只能选择改变自己的趣味,改变自己的品位,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改变自己的惯习,与自己的阶层进行一场痛苦的割断。而这也是他30年没有回家,他不敢承认自己的外祖父是个擦玻璃的工人,他有强烈的羞耻感——这一切的原因所在。因为他要保持自己现在的阶层,就无法再回到自己曾经所在的阶层。03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英雄吗?针对读者提到的当代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王凯认为这是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仅从布尔迪厄的理论来看,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法国学校强调统治阶级所珍爱的知识形式、文化理念及风格,支配人们能否进入大学及精英学校的人文传统课程,并不提供职业市场最大多数部门所需的技术技巧,因此缺乏对经济保障人的吸引力。这也是书中作者埃里蓬的父亲并不希望埃里蓬继续读书,埃里蓬的哥哥中途辍学的原因。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底层家庭来说,并不具备吸引力。而且,法国的精英教育系统在语言风格上面也有别于底层学校,它们更讲究形式化、唯智主义,更加的抽象,而底层的语言往往是生动率真、从具体出发的。这就直接导致了高等学校特别有利于具有丰富祖传文化资本的人。简单举个例子,就像本文一直提及的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如果以前接触、学习过这些词汇,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但是如果从未接触过,就会不明所以,这就是是否具有文化资本的区别。因此在布尔迪厄看来,法国传统的教学法通过整齐划一的要求,将语言内容和风格也作为文化的特权加以强化,实现了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功能。这其中,文化资本劣势群体并未得到关注。电影《超脱》剧照当然,这并不是说高等学府里就不存在下层阶级了,但他们仅仅是下层阶级的幸存者、是高度优选的精英群体。他们依靠特殊的聪明才智,个人努力和不寻常的家庭社会环境,获得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文化资本,弥补了他们原先的文化匮乏。然而在要求广泛知识的考试中,他们依旧会落败,因为他们缺乏上层阶级同学的文化背景。在埃里蓬的描述中,他为了能够考上大学,一直在努力读书,他的家庭也对此给予了支持,为了不打扰他读书,允许他自己住一个卧室。然而,他在大学教育当中还是失败的。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想进入更好的大学,需要去读大学预科班。这就使他丧失了能够进入更好大学的机会。而在埃里蓬教师资格证考试落败这一点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在要求广泛知识的考试中,底层阶级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差距。王凯认为,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阶级固化都是难免的。沃尔特·沙伊德尔曾在《不平等社会》一书中指出人类历史上的和平稳定时期都会伴随着财富差距的恶化,真正造成财富差距持续下降的只有四大驱动力,分别是大规模战争,重大革命、国家崩溃和大型瘟疫,由此我们可以说,暴力和瘟疫才是真正能够持续调整财富分配的要素。事实上也有很多思想家在探讨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英雄吗?打穿阶级壁垒,从最底层上升到最顶层的永远是极少数人,而真的要把阶级固化完全打破,往往需要灾难性事件,英雄人物也往往是在那样的“乱世”中才会涌现,但这代表的是社会剧烈动荡。这真的好吗?在王凯看来,对于法国社会而言,虽然最底层与最高层一直趋于稳定,但整个中间阶层的流动还是非常活跃的,因而,法国阶层固化是否严重的问题,或许可以打一个问号。相较于此,在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社会当中,更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公正,在于它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保障、足够的平等机会给所有的民众。

至矣

全世界6个“最冷门”的专业,知道的人很少,国内有一个上榜

大学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有的专业是热门,比如说经管类啊,设计啊,医学类的等等,这些专业每年都是有很多学子选择的。既然有热门的,那么相对来说,也就有冷门的专业了,全世界有非常非常多的大学,也有非常非常多的专业,今天一起来看看这6个冷门的专业,相信很多专业知道的人很少,而且一个比一个奇葩。1、木偶学专业这个专业出现在了美国的康涅狄格大学里,而这个木偶,就是大家所想的那种木偶。而且这个课程的授课老师,都是全美著名木偶大师,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和木偶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与艺术,与人文科学相关的知识,比如表演,舞蹈等。在我国,上海戏剧学院也有一个和木偶有关的专业,叫木偶表演专业。2、小丑表演专业这个专业出现在了法国的里昂第二大学里,这个专业是一年制的,目的是为那些从事小丑表演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机会,而且还会给选择这个专业的学员颁发相当于硕士的文凭。可能有人认为小丑就是比较滑稽的,搞笑的,但是这个专业是很严肃的,除了学习表演,还需要学习经济学,社会学等等。3、烘焙专业可能有人认为这不会是一个大学该有的专业,更像是某个厨师学校应该有的,但是美国的一所大学就有这个专业,这所大学是堪萨斯州立大学。当然,能够让一个大学开设这个专业,相信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就不仅仅是烘焙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的烘焙也是与科技相结合的,所以这个专业就包括了墨粉技术,谷物科学等多个课程。4、惊悚电影研究这个专业相信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吧,在英国的德比大学开设了唯一一个专门研究惊悚电影的硕士学位,这里的课程就相对简单一点,就是研究各种惊悚的电影电视剧,学制是一年,而这个专业主要面对的人群,就是那些对惊悚题材比较感兴趣的制片人,作家等等,想想也是非常厉害啊。5、彩票研究专业这个专业是我国国内的一所大学曾经开设过的,这所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成立了彩票发展研究院,所以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响应这个研究院而设立的。彩票研究专业的招生对象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入职人员免费学习彩票事业,包括彩票的营销,政策,福利,还有彩票公益,但是目前这个专业已经停止招生了。6、包装学设立这个专业的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主要是为了培养那些包装专家,让他们学习到最具有经济经济效益,最有美感,最环保健康,最有技术含量的包装产品,这个专业有很高的就业率,学生们在毕业后大多都会从事这个专业相关的工作,至于发展前景,这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怎么样,这6个专业你知道几个呢?

法国公立大学360度无死角扫盲介绍:专业设置,上课,考试,就业

说起来法国公立大学,想必各位打算去法国留学的小伙伴都有所耳闻,法国公立大学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而且学科广泛,涵盖了不同的方向和内容,从音乐到医学,几乎你能想到的专业都可以找到,专业的细致划分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公立大学学费低,文凭可认证,性价比极高,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今天小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更立体的介绍一下法国公立大学1. 公立大学学什么2. 公立大学上课日常3. 公立大学就业情况4. 公立大学申请方式01公立大学学什么首先,小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国公立大学主要提供7个学科门类的教育:艺术、文学、语言;人文科学;法律与政治学;科学;经济与管理;体育科技与运动学;医学。一般会按照四个领域进行划分:Arts, lettres, langues 艺术、文学、语言在这个领域下,主要专业又有表演艺术;音乐学;电影与试听;Arts plastiques-造型艺术。比较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应用外语、对外法语等专业。中国学生最常申请的FLE、LEA、语言学等专业就在此领域下,当然,有的专业下属也还是会有一些细分专业,比如有些学校还会对语言学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如符号学、语音学等,大家在申请时需要格外注意。Droit, économie, gestion 法律、经济、管理主要专业有法学,法学又分为公法私法;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在IAE学院,IAE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金融、会计、人力资源、审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奢侈品管理等等。而且因为隶属于公立大学,所以费用比较低廉。所以适合有志于经管专业但预算又不充足的学生选择。Sciences humaines et sociales 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科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因此这个领域的专业繁多,如历史、考古、地理、可持续发展、政治、传媒、社会学等。这个部分的具体介绍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给大家分享过,详情戳深度解析公立大学六大人文社科专业Sciences, technologies et santé 科学、技术与健康这个领域下属包括了我们常见的大部分理科专业,如物理、化学、生态学、土木工程、电子电力、计算机等。之前我们的文章中也给大家详细介绍过。具体的戳孕育科学家的摇篮,公立大学里的这些理科专业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择校的时候都会参考排名,但公立大学一般没有很具体的排名,虽然公立大学没有排名,但一些专业也还是会有相应的排名,小编之前也给大家整理过,详情戳十大学科专业,公立大学你想要的排名都在这!02公立大学上课日常大概了解了公立大学学什么,那么公立大学的上课及考试又是什么样的呢?上课形式专业课和选修课法国公立大学的专业课有两种形式,大课(CM=Cours Magistraux)和小课(TD=Travaux Dirigés),和国内类似。大课的上课地点一般是amphithétre里面,不分专业、不分班,几百人坐在一间教室里面听老教授在台上侃侃而谈,一般不会记考勤,但是最重要的内容都是在CM上讲的,而且台上的老教授会是给大家出试卷和决定你期末成绩的那个人。小课会二三十人一起由年轻老师来上,因为教室人不多,没去上课一眼就能看出来,大课没听懂的可以多在小课上问老师,老师会很耐心地帮你讲明白,但是当CM和TD老师说的不一样的时候以CM老师为准。选修课选修课也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性是随意选,成绩按附加学分(bonus)算;另一种是必须上的选修课,你可以在指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想要上的课。选课规则会在你的课程介绍里详细说明。在每个学年开始的pré-rentrée里面会讲一些相关内容,建议大家听好了:学校的总体情况、怎么上课、考试安排等。它相当于一个小讲座,旨在让学生对学校一整年的安排有一个清晰地认知。考试形式法国考试满分20,根据分数给一个评语,10分以上及格(passable),12分以上良好(assez bien),14分以上优秀(bien),16分以上是优异(très bien),类似于国内的“优良中差”。法国公立大学的期末考试主要以四种方式进行:集体考试、写论文、课堂展示、口试。集体考试:就有点像国内期末考试的大考,但是题型和国内不太一样,以主观题居多。写论文:和平时的作业差不多,给一个主题,让你就这个主题展开。课堂展示:课堂展示就是我们平时的presantation,一般会分小组展示,就某一个现象,新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平时的作业差不多,但在这里提醒大家,小做作业也一定要注意和组员配合好,关于如何和法国同学做小组作业可以戳这抱大腿,远离奇葩组员,在小组作业中这样才能取胜!口试:exposé类似,强调条理性和交流感。答题前要有对于自己的作答过程的整体思路,不能想到哪讲到哪;可以用逻辑连接词去分别讲述自己的观点。03公立大学的就业情况说完了公立大学里有什么,上课考试什么样,那最后公立大学的就业如何呢?法国公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高,90%的学生都能找到工作,即使在传统上被视为不易就业的社科、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不低。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看,不同专业的法国公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有明显差异。从毕业后第30个月的就业率统计结果表明:法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最高,达到93%;理工类、技术类、健康类专业亦是表现不俗,达到92%,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类专业就业率为87%,相对低一些。不同专业就业稳定性也不一样,理工类、技术类及健康类专业毕业生就职政府管理层或企业中层干部的比例最高,如果是这些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那就业的质量更佳,在政府管理层或企业干部层就职的比例高达94%。衡量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需要考量的不止该专业的就业率,还需参考毕业后获得稳定工作和理想收入的人数比例。总的来说,就业前景最被看好的五个专业分别是:1、L'informatique 计算机2、L'électronique-génieélectrique et la mécanique-génie mécanique 电子-电力工程以及机械-机械工程3、Les MASS (mathématiques appliquées et sciences sociales) 应用数学和社会科学4、Les masters enseignement 教育/教学类5、Les mathématiques et la physique 数学和物理04公立大学的申请方式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应该如何申法国的公立大学呢?国内想申请直入法国公立大学,最常见的就是走Hors DAP程序;可以一次性申请七个志愿。如果是想申请公立大学本科一年级,可以通过DAP程序;一次申请三个志愿。在法国想申请直入公立大学,一般是通过Ecandidat程序;志愿数量不受限制。如果是想申请公立大学的本科一年级,可以通过绿表程序;一次申请三个志愿。样一看申请进入公立大学的方式还挺多,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的申请程序也不一样。每种程序都有很多注意事项。

连环炮

大脸法语 | 法国 LEA 专业知多少?

法国 LEA 专业知多少法国语言类的专业分为三个大的部分:FLE, LEA, LLCE。之前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一下FLE这个专业,今天就来再讲一下LEA这个专业。LEA, langue étrangère appliquée, 应用外语专业,主要学习几门外语,同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很多对外交官,翻译,谈判官等职业感兴趣的同学,都会选择这个专业来学习,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这个专业。1. 提供LEA专业的公立大学阿维尼翁大学滨海大学贝桑松大学里昂二大波尔多三大梅斯大学西布列塔尼大学蒙彼利埃三大卡昂大学尼斯大学格勒诺布尔三大巴黎四大里尔三大巴黎十大利摩日大学巴黎十三大波城大学佩皮尼昂大学雷恩二大鲁昂大学圣埃蒂安大学图尔大学图卢兹二大普瓦捷大学奥尔良大学巴黎三大巴黎七大巴黎八大里昂三大南锡二大南特大学第戎大学勒忙大学艾克斯-马赛大学2. LEA专业学习内容本科阶段我们以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为例,可以看到LEA分了14个不同的具体方向。我们以大家最常选择的中英文方向:PARCOURS ANGLAIS - CHINOIS为例,看看这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哪些具体的课程。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提供的课程有:英语,中文,社会学,信息与交流,管理,国际合作,特别翻译等。硕士阶段的课程我们里尔三大为例,看一下他都提供什么方向的学习。里尔三大LEA专业在硕士阶段分了四个大的不同的学习方向:国际贸易,旅游管理,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国际商务技能。我们以国际贸易为例,在这个方向,主要会学习语言应用,文化,贸易往来,信息与交流,金融,银行与税务,市场营销与诉讼等方面的知识。3. 发展与就业方向LEA专业的就业范围其实很广,像国际贸易,翻译,国际关系,信息与交流,旅游,新闻,教育等领略都会有涉及。具体的职位像谈判专家,外交官,项目经理,进出口经理,供给管理人,国际经销商管理人,贸易工程师等等。对于高中刚毕业想要学习LEA专业的同学,或者已经接触过这个专业,想要在法国继续硕士阶段学习的同学,对于这个专业已经申请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帮助,欢迎戳脸哥微信咨询~

阿咲

法国大学奇葩专业图鉴

前几天出了一个新闻,日本的第一位忍者专业硕士毕业喜提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一脸懵逼,怎么还有这个专业?上课学什么?学完可以干嘛?其实这个专业是研究忍者的历史,不是教大家“成为忍者”。类似的“奇葩”专业不只在日本,法国也有很多不同于常规的专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小丑说到小丑,我们可能会想到电影里一头卷发白脸的红鼻头大叔,再配上阴森恐怖的背景曲。殊不知法国以此设立了一个专业,比如里昂二大。学校专业秉持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社会学、情感人类学和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另一半时间要去小丑艺术中心或者马戏团实习。还有一些戏剧、艺术学校也开设了这个专业,里面学的更多是演员方面的课程,毕业可持证上岗。修脚足科医生修脚足科医生其实这个是很需要技术的,属于康复卫生领域专业,目标是诊断并治疗足部和骨骼肌肉疾病。他们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临床诊断,还有修脚护理,治疗一些脚部的小毛病。既要写得了处方,又要做得了足底矫形器。修满学分后可以得到文凭,从事足科医生的职业。通过以上的介绍想必大家对法国大学的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吧,感兴趣的可以尝试去这些专业学习一下,区别于普通专业的课程可能会体会到不同的乐趣。

任曰

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当我们属于平民阶级时,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

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在自传性的社会学著作《回归故里》一书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1953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底层工人阶级家庭,父亲14岁开始在工厂工作,母亲则来自一个混乱的家庭——外婆17岁时产下了她,而母亲也在20岁那年与父亲结婚。在母亲生了一个儿子与迪迪埃之后,这个家庭陷入极度贫穷,不仅父亲需要工作,母亲也必须外出打工。在工作的15年中,母亲每天站在组装流水线前,不停地把盖子盖在广口瓶上,上午和下午各有10分钟休息时间可以去厕所。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迪迪埃可以继续学业:在高中课堂上阅读蒙田和巴尔扎克并且进入大学。迪迪埃后来成为了法国亚眠大学哲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代表作为《米歇尔·福柯传》。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他的父母于同一年退休,那时他们五十几岁,已经被高强度的工作消耗尽了健康,他形容为“工业生产系统无耻地将他们消耗殆尽后抛弃了他们”。当母亲因为过度劳作而身体疼痛、动弹不得,迪迪埃才了解了“社会不公”的真正含义。父母的身体即是工厂高强度劳作的真相,“不公平这个词本身也相当委婉。它遮盖了真正的现实:赤裸裸的、暴力的剥削。一个年迈工人的身体,可以体现阶级社会全部的真相。”在《回归故里》一书中,迪迪埃反思了自己当年是如何“背叛”家庭的。在他的回忆中,与其说对自己的工人阶级家庭充满同情,不如说怀有怨恨,在父亲去世时,他认为自己从未爱过父亲——他当年意志坚决地要远离父母、远离兄弟姐妹、远离一切家庭关系,这让他与家庭关系和谐、亲属关系其乐融融的中产阶级子女如此不同,他甚至将家庭关系比喻为他的负资产:“如果说,人们拥有的社会财富首先应该由人们所维系的、可调动的家庭关系构成的话,可以说我的人生轨迹让我变得身无分文,甚至负债累累:我所经历的不是对家庭关系的维护,而是抹杀他们。”更复杂的是,他意识到他憎恨父亲、疏离亲属的原因是由社会的暴力塑造的,所谓社会的暴力就是社会再生产(reproction)的社会运行机制与定律,这种定律如同一种在人们出生之前就已经生效的判决,让人们无所遁形——多年后,父母的工人身份与遭遇也在他的兄弟姐妹身上一再重演,整个家族在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丝毫没有改变。他在书中写道,这样的判决荒谬而独断,如同卡夫卡在《审判》里所写的那样,人们不可能找到做出宣判的法院,因为法院没有地址、它甚至并不存在:“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这种轨迹的存在时,判决就已经生效。我们出生时,宣判结果就被烙印在我们的肩上,而我们未来的社会地位,被先于我们诞生的因素决定和限制着,这些因素便是家族的历史以及我们出生时所处的环境。”大概正因如此,年少时的迪迪埃为了重新塑造自我必须进行艰辛的探索与抛弃,他要让自己成为与父亲完全不同的人,他改变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努力学习欣赏高雅艺术,一边打工一边考学,哪怕这探索让他背负了“背叛家族”“抛弃亲人”的骂名,他也只能先行自救。 在下面这篇《回归故里》的节选中,迪迪埃回忆了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即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阶级意识,以及他为何拼命逃离家庭与其象征的 “工人阶级贫穷文化”。 《回归故里》(节选)文 | 迪迪埃·埃里蓬 译 | 王献我总是埋怨父亲是他本人的这个样子1950年,父母在结婚之后住进一间出租屋。当时,在兰斯找到住处并不容易,他们婚后的头几年就是在这间出租屋里度过的。两个孩子出生了,哥哥和我。外祖父用木料给我们做了一张床,我们俩头挨脚地睡在这张床上。后来,一家社会机构给我们提供了住房,位置在城市另一端新建的工人聚居区,于是我们搬去那里。“住房”这样的字眼和它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混凝土制作的方块一个粘着另一个,在两边分别有一条彼此平行的、一模一样的通道。所有住房都只有一层,包括一间客厅和一间卧室(于是我们像原来一样,四个人睡在一间卧室)。房间里没有浴室,但客厅有自来水管和洗菜池,平时做饭和洗漱都在这里。冬天,取暖用的煤炉不足以烧热两个房间,家里总是冷飕飕的。门口几平米的花园增添了一点点绿意,父亲会耐心地种几棵蔬菜出来。我是否还保留着对那时的记忆?这记忆不多,而且隐隐约约。但我对这件事却有着清晰而持久的印象:在消失了两三天后,父亲醉醺醺地回到家里(“每个周五晚上,在完成一周的工作之后,他要到小酒馆去寻欢作乐,经常夜不归宿。”母亲对我讲),他靠在房间的一端,抄起手边的瓶子(油瓶、奶瓶、酒瓶),一个个扔到对面的墙上摔个粉碎。我和哥哥蜷缩在母亲身边哭泣,母亲既愤怒又绝望地重复着:“好歹别伤着孩子。”父亲去世后不久,当我向母亲讲起这件事,以此来解释我不愿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时,她惊讶地说:“你还记得这个?当时你还很小。”是的,我记得。一直都记得。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这就像“原初场景”(Scène primitive)会给孩子留下无法抹去的创伤,但是在这里尤其不能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少年迪迪埃我总是埋怨父亲是他本人的这个样子,他就像工人世界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从未属于过这个阶级,从未在他们中间生活过,我们就只能在电影和小说中见到这种形象。“这是爱弥儿·左拉式的。”母亲对我讲道,虽然她没有读过一丁点左拉。如果我们属于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曾同他们生活在一起,要承认自己属于他们中的一员又非常困难。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我书写这本书的方式(无论是对于我还是对于读者)首先假设了我本人在社会归属上并不属于他们,我也知道他们不太可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我在书中竭力描绘和还原的,是他们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人们并不经常提及工人阶级,当我们提及时,多半是因为我们走出了那个阶级,但当我们说我们走出了那个阶级,并很高兴自己走了出来时,这本身就重新否定了他们存在的社会合法性。当我们谈论他们时,更准确地说我们是在揭露(但保持必要的批评的距离,保持一种审视、判定的立场)一种社会不合法状态,他们总是处于这种状态之中。归根结底,我所厌恶的,不是完成这个动作的人,而是这个可以催生如此行为的社会背景。也许扔瓶子的行为只持续了几分钟,但我想它带给我的是对于这种悲剧的厌恶、对于既定命运的反抗,还有因为要永远背负这段记忆而产生的,秘密的,但永远鲜活的内心伤口。这样的事件并不罕见。当时我4岁或5岁,父亲27岁或28岁。他无法摆脱这种属于工人阶级(尤其是男性)的社交方式(他在长成一个男人之后才发现这种方式):下班之后,几个伙计一起到小酒馆喝酒、聚会。他有时几天都不回家,也许在和其他女人同床共枕。他21岁结婚,3年之内生了两个孩子。他大概渴望时不时地摆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束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享受作为一个自由青年的乐趣。我想,也许是父亲在少年时代因为家庭状况的束缚,再加上承担了太多的家庭重担,没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于是他终于想要放纵一下。他当年从一名承担家庭责任的长子,直接过渡为一位丈夫和父亲。这应该让人难以承受吧。他应该很难接受自己今后的生活将永远被家庭责任所束缚吧。于是,放纵的行为(这一表达方式的消极内涵并不能包含它所有复杂的意义)成为让他透口气、找点乐子的方式。当然,这样的行为在每天忙着照看孩子的母亲看来是绝不能想象和接受的。再说,父亲永远不会容忍母亲去咖啡馆寻乐,更别说夜不归宿了(他会杀掉她—在砸烂家里的一切之后!)《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 著 王献 译后浪·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7月当我们还是只是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时,就打心眼里明白自己的阶级归属。我在写关于保守革命(révolution conservatrice)的书时,曾经在图书馆借阅雷蒙·阿隆(Reymond Aron)的几本书,因为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那批试图用左翼思想占领法国思想界的思想家们是推崇雷蒙·阿隆的(这种推崇倒是十分有理有据)。在阅读这位肤浅而喜欢说教的教授所作的几篇毫无层次和亮点的文章时,我看到了这句话:“如果我努力回忆自己在学习社会学之前是否产生了‘阶级意识’,我几乎回忆不起来,而这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的记忆模糊;换句话说,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因而,这段评论也展示出它的真实面貌:属于特权阶级的作者天真地承认自己在接触社会学之前没有阶级意识,而这件事本身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我只见过这位人物一面,见到他后我立刻觉得反感。我讨厌他虚伪的笑容和柔和的声音,他用这种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沉着、理性,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展示着他作为资产阶级所拥有的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然而他的文章却不乏暴力的言辞,而且这暴力总是有着明确的对象,如果这些对象有时能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就我而言,我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阶级归属。这并不意味着我属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阶级。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阶级,但不代表这个阶级一定有意识地将自己看作一个社会阶级,或是“定义明确的群体”。但无论如何,人们还是会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这个群体的现实状况。比如,当我和哥哥放假时,母亲会把我们带到她的雇主家里,母亲工作时,我们就待在餐厅,我们会听到女主人指使母亲做这做那,还会表扬或者责骂她(一天,女主人对她说:“我太失望了,我没法相信你了。”接着母亲泪流满面地走进厨房,我和哥哥看到这样的场景吓坏了。当我回想起这场景—啊!那雇主的语气!—我对这世界—这个人们随随便便地羞辱母亲就像呼吸一样正常的世界—充满了厌恶,对于这种权利关系、阶级差异,我内心充满了憎恨)。我猜,雷蒙·阿隆家里也有一个女佣,当他打网球时,她会在他母亲的指使下给他熨烫衬衫并且清洗浴室地板,当他准备进入漫长而体面的求学生涯时,她与他同龄的孩子却准备进入工厂工作,或者已经进入工厂工作;但他可能从来没想到,她,这个女佣,会“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属于一个与他不同的社会群体。当我看到他青少年时的家庭照片,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自身状态非常满足的资产阶级家庭(无疑,这是一种自觉的满足感)。他却没有意识到?即便是回顾过去时也没有意识到?好一个社会学家!在我小时候,有一对夫妻和父母关系很好,其中丈夫在酒窖打工,妻子在富人区的一家私人旅馆当门卫,这家旅馆里住着一个兰斯大家庭。这对夫妇住在栅栏入口旁边的小屋子里。当我们偶尔在周日去他们家聚餐时,我就会和他们的女儿在那栋巨大建筑前面的院子里玩耍。我们知道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它就在台阶上面那张玻璃窗下的入口里。我们对那个世界只有几个短暂的印象:一辆漂亮的轿车驶进来,从车上下来的这个人,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衣着与他相似……但如同对社会关系有着本能反应一般,我们知道“我们”和“他们”之间有差别,他们,是住在那栋房子里的人以及前来拜访他们的朋友;我们,是那些住在两室或者三室房间里的门卫们,以及他们会在休息日接待的朋友们,也就是我的父母以及我和我的兄弟。相距只有几十米的两个世界差别如此巨大,我们怎么可能意识不到社会阶级的存在?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边?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说得很对,当我们属于平民阶级时,我们很容易发现阶级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艰辛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他们自己的阶级归属,更何况我们可以看到其他阶级的生活条件与自己的差距。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我们是如此不同时,我们怎么会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份呢?《回归故里》曾被德国导演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话剧那种“贫穷”的文化让我暴露身份我家庭内部这种社会阶级的一致性基本没有改变。回到米伊宗的家里后,我浏览了摆放在家具上、墙上的照片。我询问母亲,这个人是谁,那个人又是谁。这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这是我兄弟们的孩子,那是某个堂姐和她的丈夫,那又是某个表弟和他的妻子,等等。每次我都问:“他是做什么的?”众多答案描绘出一幅当今平民阶级生存状况的图景:“他在X或者Y工厂打工。”“他在酒窖工作。”“他是泥瓦匠。”“他是保安。”“他现在没活儿干。”……有时这个堂姐(税务员)或者那个嫂子(秘书)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我们已经远远地脱离了过去的悲惨生活,也就是我童年时期经历的那种悲惨生活—“他们过得不算惨。”“她挣得不少。”母亲在回答完我的问题时总是这样说。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没有改变:整个家族的状况没有改变,他们与这个阶级世界的关系没有改变。就在我们刚刚搬进的大楼几十米之外的地方,人们正在建造一个罗马风格的小教堂,教堂是藤田嗣治设计的,为了庆祝他几年前突然在兰斯的圣·雷米大教堂改信基督教,他还会在教堂里画上壁画。我是很久之后才明白,我们家对艺术没什么兴趣,对基督教艺术更是如此。我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进这座教堂。对于艺术的品味需要学习。我学习了。这是自我再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自我再教育几乎就是完全改变自己,只有完成它,我才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社会阶级—才能远离我过去的一切。无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对于艺术作品的喜好或者对一切文学艺术的喜好总是会让一个人显得更高级,这种高级是通过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艺术品的人相比较而实现的。艺术爱好者的这种“高级”,指与其他人在自我构成上的差别,指人们对自己的眼光与对其他人(那些“没文化”的、“低等”阶级的人)眼光的迥异。在我后来作为“文化人”的生活中,当我参观一个展览,或是听一场音乐会,或是观看一场歌剧表演时,有无数次,我观察到那些热衷于“高雅”文化活动的人们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了如此多的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这种满足感和优越感展现于他们永远不会放下的神秘微笑,还有他们克制的肢体动作,还有他们作为艺术行家以及有钱人的讲话方式……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一种对于自身社会身份的愉悦感,他们属于优越的阶级,他们可以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来炫耀自己。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觉得惊恐,然而我依旧努力让自己变得和他们更加相像,让自己看起来出生于这样的阶级,努力像他们一样,在欣赏艺术的场合表现出轻松自如的神态。重新学习说话的方式也是必要的:我得忘记过去错误的发音、表达方式,忘记属于地方的词句(不能说苹果是“好东西”,而要说它“太酸”),改掉东北地区的口音,同时改掉平民阶级的口音,要让言辞更加体面,要更精准地使用语法来遣词造句……总之,我无时无刻不在控制自己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你说话像写书似的。”在家,母亲总是这样嘲笑我,她的话还表示:人们知道我为什么要使用这新的说话方式。她这样说完(就如同今天的情况一样),我就会变得非常小心,重新拾回曾经忘记的口音,避免使用对于平民阶级来说过于复杂、过于文绉绉的句子(比如,我要说“我去过”而非“我曾经前往”),我还要努力重新找回那些虽然已经被我遗弃至记忆深处,许久不用,然而却从未忘记的语气、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并不是说我完全成为一个说两种语言的人,但我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阶级来对自己说话和行事的方式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住进这间公寓之后,我进入市里的“公立男子高中”。我应该着重强调这件事,因为这并不是一桩平淡无奇的事件,事实上,它在我们的家庭历史上是一次真正的转折。我是家里第一个接受中学教育的人,虽然只是刚刚进入第二阶段教育而已。当时我11岁,比我大两岁的哥哥还留在第一阶段。在那个时代,两条截然不同的求学道路同时存在,所以淘汰机制是那样的直接而残酷。哥哥在一年之后成了屠夫的学徒。他不想再上学了,他觉得上学很无聊,而且浪费时间。母亲有一天在肉店门口看到一张“招学徒”的启示,问哥哥是否感兴趣。他给出肯定的回答,于是母亲带他去了,他便成了学徒。我俩的人生之路从此岔开。事实上,这分叉点总是可以被追溯到很早之前。很快,我们就变得不同了,从穿衣方式、发型,到说话和思考方式。1984年,列维-斯特劳斯与迪迪埃每当有人问我哥哥的职业,我都会感到非常尴尬,我从未透露过真相。对于我在青年时代蜕变为知识分子这件事,哥哥总是怀着几分怀疑和讥讽的(当然他也绝不会忽略我成为同性恋者这件事,即便他只是泛泛地嘲笑我的样子,而没有针对我的同性恋倾向—在他这样一个努力保持属于平民阶级的那种男子气概的人眼里,我的形象就是“娘娘腔”;而当时,甚至我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性向显现的端倪和它令人不安的召唤)。从搬至市郊的公租房到1967年搬家,我们一直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的房间(因为我上高中,需要读书,所以独占一间卧室;哥哥与另外一个弟弟同住一间房,最小的弟弟与父母睡一间房)只有一个走廊之隔,但我们之间的差距与日俱增。我们都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或者说我们以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俩必定会因为对方的样子而感到尴尬。他的形象毫无疑问符合我们的阶级,符合属于我们的职业,符合社会为我们预设的未来;而我,很快就体会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是我的学习经历和同性恋取向争相安插在我身上的:我不会成长为工人,或是屠夫,我不会变成那个我们应该变成的样子。哥哥服过兵役之后不久就结婚了(当时他应该是21或22岁),婚后很快就有了两个孩子……而我,18岁进入大学,20岁离开家(也就是在他离开家不久之后)开始独立而自由地生活,并且为了避免服兵役想尽办法(几年后,我的确免除了兵役,先是最大限度地享受了被人们称作“缓期”的那段时间用来继续学习,然后在入伍前“三天”的身体检查中,我假装自己有视力和听力障碍,以至于樊尚兵营的负责医师问我:“你是做什么的?”我回答:“我正在准备哲学教师资格会考。”他说:“那就继续吧,这对谁都好。”我当时25岁,难以克制或是掩饰听到这话之后内心的巨大喜悦)。在之后的35年间,我再也没有去看过哥哥,这个与我共度童年和一部分少年时光的哥哥。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在比利时靠着社会救助生活,因为常年搬运动物骨架的工作伤了他的肩膀,以至于他现在没办法再当屠夫或者做任何其他工作。我们不再联系,自然这要归咎于我……我发现,对于我讨厌的、想要远离的一切,他心满意足地接受着。为了描述我对于哥哥的感受,我可以直接引用约翰·埃德迦·韦德曼(John Edgar Wideman)在《兄弟们和身边的人们》(Brothers and Keepers)一书中的原话:“我通过我们之间的差距来衡量自己获得的成就。”似乎没有更好的形容了。通过某种方式,我的哥哥默默地成为我人生的参照系。也就是说:我不想成为他。韦德曼在自己的想象中询问兄弟:“我对于你来说,也像你对于我一样陌生吗?”我当时会思考同样的问题吗?那时的我知道答案,我也为这答案感到高兴,因为我当时想尽一切办法变得和他不同。在韦德曼这句话里,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是兄弟,所以在节假日,家庭聚会会让我们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个地方,但你的在场让我感到不舒服。”事实上对我来说,家庭聚会中的一切都让我觉得不舒服,而我哥哥又和这个我已经离开的世界那么契合。对于韦德曼来说,“离开匹兹堡,离开贫穷,离开黑人身份”,并且进入大学是一条自主选择的逃亡之路,当然定期地在这条路上开倒车对他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每次回家,他只能一再地置身于那个不变的、让他想要逃离的现实—同时,他也可以发现,随时间推移,他远离家庭的努力让他变得越来越成功了。但这一切不妨碍他在面对他抛弃的人们时产生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还会伴随着恐惧:“害怕自己因为回到匹兹堡,因为重新回到那个环境,自身所携带的贫穷、祸害的标签显露出来。”是的,害怕“在逃跑的过程中周身沾染、连带着那些晦物。害怕人们发现隐藏于我身体内部的怪物,并因此像对待麻风病人一样抛弃我”。他对于自己兄弟的看法其实相当简单:“那是你的世界。那个会让我暴露身份的黑人世界。”我可以直接引用这些词句来形容当时我对哥哥的印象:那是你的世界,那是属于工人阶级的文化,那种“贫穷”的文化让我暴露身份,我担心即便我疯狂逃跑,它们还是会残留在我身上。我必须将体内的这个怪物驱除,让它离我远远的,或者让它变得隐形,使得人们无法在我身上发现它的踪迹。在很多年间,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情。书摘部分节选自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经后浪授权刊载,刊载时有删节,小标题有改动。

水旱不知

实锤了!这所公立大学,中法国学生想去

近日,费加罗报公布了Parcoursup系统中法国大学报考人数和发放offer的数量情况。从侧面反映了这些法国大学的受欢迎程度和淘汰率。据法国教育部统计,2020年共有585000名的高中生在parcoursup上申请本科,现在还有9500名学生在等待录取,比去年等录取人数多3500名。而这58.5万学生都在申请什么学校呢?最受欢迎大学排名其中,报考人数最多的学校TOP6全部是巴黎的大学,分别为:巴黎一大、里尔大学、巴黎七大、马赛大学、巴黎五大、巴黎十二大。其中,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巴黎一大,有113349名学生申请,录取人数只有6164名,录取率为5.4%。录取率最低的是巴黎七大,仅为4.79%。比哈佛的录取率都低!巴黎七大预科德尼.狄德罗-巴黎第七大学于1970年从原巴黎大学分离出来,到目前为止,它已发展成为一所能提供230种国家文凭的多学科综合大学。主要领域包括:理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信息学、地球科学与环境),文学与人文科学:外国语(包括东方语言)、社会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历史、地理学,以及医疗健康:医学与牙科学、血液病学院。它由31个部分组成,其中有17个教学研究单位,3个院系,3个专科学院,8个公共服务机构(其中包括图书馆)。学校已于2005年开学之际成功地过渡到了LMD(学士-硕士-博士)新学位体制中。一共颁发18个方向的学士文凭,30个方向共涵盖110个专业的硕士文凭,还有22个博士学院。在医学和牙科学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共颁发超过150种医学文凭和国家文凭。专业设置:学士阶段:化学、计算机、数学、应用数学和社会数学、物理、材料分析、光学生物学、地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计量学、质量和工业安全、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文化、应用外语、编辑技术、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和社会科学、东方语言、电影摄影技术、文学、语言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口腔学等。硕士阶段:材料科学、数学和计算机、数学和信息学、基础物理和工程师科学、物理、地球和环境科学、英语、应用语言、地理学、东亚和人文科学、电影摄影技术、文学艺术和当代思想、语言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遗传学、无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公共健康和健康管理、口腔学、血液病学等。招生条件:1、 高中毕业生以及上,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高考成绩达到各省普通本科分数线;2、 BAC+1以上学历,即国内大二(含)在读以上学历(包括大学在读生、应/历届本专科毕业生)。更多问题私信我哦~

枫树湾

别吹法国高考作文了,法国人自己都不待见

高考第一天刚刚结束,一年一度的作文题吐槽大会随之开始:面对这堆令人头皮发麻的中国作文题,总有人痛心疾首地搬出法国高考作文来对比:看看人家,博雅深邃,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例如,2017 年的文科作文题是这样的:仅凭观察,是否足以认知?我有权利做的一切,是否都是正确的?就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选段,写一篇论文。2017 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Baccalauréat)」文科班哲学科试题这些题目不仅有很强的思辨性,而且看上去相当的……难。以许纪霖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每见此都难抑羡慕之情:这些题连不少国内哲学专业本科生都答不上来,「怪不得法国乃至欧洲是出思想家的地方,而中国的高考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记忆。」不过,法国高考作文真的像中国人想的这样高大上吗?法国高考又为什么要考这些深奥的哲学题?打分如「摇奖」的哲学八股如果仅就考试内容而言,法国作文题当然要比中国作文更高大上。因为,中国作文题属于语文科目,仅考察语言写作能力。而法国高中的语文提前结课,毕业会考的作文题属于哲学科目,除了写作,还要考哲学功底。高考考哲学,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很多国家都在高中开设哲学课程,但把哲学设为大部分学生必修、且分值比例如此巨大的科目,全世界仅法国一家。法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其中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高中和提供职业教育的技术高中,会考都必考哲学。2015 年,总计 71.1% 的高考生要接受哲学考试的洗礼。法国高中的分类与分科。除上述两类高中,职业高中也是立足于职业教育。文科生自然无需多说,连普通高中的理科生也无法幸免。他们的哲学课分值高于所有的理科选修课。每年高中毕业会考,数十万考生都要在四个小时里奋笔疾书,回答「劳动的价值」「权利和利益的关系」,甚至「我是谁」这种宏大而终极的哲学命题。这种考试有多难?如果以分数记,的确很难。满分 20 的考试,19、20 分几乎不可能拿到,达到 12 分的及格线就已算高分。多数学生即便通过会考,考上大学,哲学考试的单科成绩仍是不及格。但另一方面,其答题方法又非常老套,和 GRE 作文乃至古代八股文没什么两样:先要解释并深化命题,然后引用著名哲学家观点从正反两面加以阐述,结尾再拔高一个八度。高考哲学评卷人 Jean-Jacques Guichard 老师在《世界报》上提出应考建议如此答题,自然难免套路丛生。由于一定要批判著名哲学家,「什么都反对」的尼采成了争相引用的对象。柏拉图(Platon)的被引率也很高,或许仅仅是因为名字好拼。尼采多次荣登「法国司马迁」宝座虽然八股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哲学考试的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满分 20 的考试,平均分往往在 10 分左右徘徊。但更糟糕的是,考试分数无统一标准,高度依赖阅卷人的主观评定。社交网络上,有考生如此自道:「我对哲学毫无兴趣,只上过一节课,甚至没有看懂考题……我在两张试卷上写满蠢话和陈词滥调,然后拿了平均分:11/20。」由于得分不知道是靠个人奋斗还是靠历史行程,多数考生对哲学复习直接弃疗:2010 年高考后,法国最大的教育刊物《学生杂志》(L'Etudiant)把同一篇作文交给 10 名哲学教授打分,结果分数跨度之大令人震惊。《学生杂志》将作文打分戏称为「摇奖」,引起全国舆论风暴。难度极高、标准不清,却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连许多法国人自己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考哲学」?法媒灵魂拷问: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启蒙运动的遗产事实上,高中会考的哲学考试,不过是整个法国教育制度极端重视抽象理论、轻视实用技能的缩影。他们的信条是,「越是涉及抽象高深的理论知识,越能够测定高品质的才能」。而这种理念,根植于法兰西共和国的血脉之中。它们共同源于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是现代法国的起点,不仅为法国带来了整整一代哲学家、思想家,普及了自由平等的理念,而且还树立了一道求知的纲领:崇尚理性。贵族沙龙里的哲学和数学,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纯粹理性」的象征,获得了至高的学科地位。一切实用性知识皆屈居其下。启蒙时代画作《哲学家的晚餐》,两百年后困扰了无数程序员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大革命后的国民制宪议会制定了一套人人平等的教育标准,其中,「学哲学」首次成了法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全民学哲学的理想,最终由拿破仑变为现实。他将中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而哲学,作为当时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 12 岁以上的男孩们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会考的第一科。拿破仑年轻时亦热爱哲学写作。1791 年,拿破仑参加里昂学院有奖征文:「什么样的真谛和情感对学会幸福最重要?」结果被批得体无完肤:「架构混乱,过分杂糅,毫无条理,书写过于潦草,没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其后的两百年间,法国政体一变再变,哲学教育的地位却日益巩固,正是因为全民学哲学是启蒙思想对教育的核心主张,而启蒙价值始终被法国奉为立国基础。不过,两百年前再先进的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都早已过时。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启蒙运动提倡的「哲学」已丧失了统摄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商业管理等成为显学,所有学科都在努力让自己更加「有用」。经济学霸权主义席卷学术界而在坚守启蒙时代思想观念的法国社会,学科价值的排序却好像仍停留在 18 世纪。据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 1960 到 1980 年代法国高中的观察,哲学、法语和数学依然处于学科鄙视链顶端。这些学科被称为「智者学科」,只有少数有「天赋」的学生才能取得好成绩。相反,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则被认为是「勤奋者的科目」,只要用功刻苦就行。擅长「智者学科」的学生,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那些「勤奋者」。对于数学好的学生而言,这种校园文化无意间建立了「学数学的是天才,天才就要学数学」的正循环,造成法国数学界天才辈出的盛况。1936 年来费尔兹奖各国得主统计,该奖被认为是年轻数学家的最高荣誉。值得指出的是,法国总人口远低于美俄两国而那些擅长哲学和文学(法语)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要在研究机构或教学单位中履行「维护国家的人文水平」的使命,行为举止、审美品味和政治偏好都向典型的「批判性知识分子」看齐。他们往往会成为优雅的文青和坚定的「法左」:欣赏爵士乐,出入电影院,对冷僻画家倒背如流,言必及黑格尔和马克思术语。谈到理想,他们的答案不是「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革命,剥削的终结!」20 世纪法国哲学家,一如 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多为左翼哲学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大公知的合体,如萨特、福柯、德里达、梅洛庞蒂……鄙视链底端的,是那些勤勤恳恳想当医生或做生意的「勤奋者」。他们被贴上了「沉闷」「平庸」的标签,最大的褒扬是「你虽然没什么天份……但是思维缜密」。直到今天,「智者-勤奋者」的鄙视链依然存在于法国教育体制。据法国《世界报》调查,如今理科专业的学生占据着金字塔的顶端,擅长数学的学生仍被认为是「天才」。人文专业虽然因找不到工作有所下滑,但并没有阻碍学生们占领舆论唱高调的热情。经济社科类专业仍旧被讥为「垃圾桶」,在务虚的社会文化下仍只能在鄙视链底端徒劳挣扎。不过,比起这些法国特色的社会奇幻景观,这套教育制度内含的大量不平等及其导致的阶级固化,才是它给法国造成的最严峻的问题。法国教育值得羡慕吗法国教育制度的不平等看似有违常识。作为典型大政府福利国家,法国由国家为全民提供近乎免费的教育,对社会弱势群体还有各种关照,每个公民看似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只有在教育体系内部,才能观察到其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传统。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应该按照一个人的「天赋」「资质」安排他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用大白话说,法国教育体制不是要培育人的才能,而是把那些具有「天赋」「资质」的人筛选出来。这套听起来散发着贵族时代古早气息的做法,完全不讲当代「政治正确」,也早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进程。没错,这是因为它同样来自 18 世纪。在 18 世纪的原教旨启蒙思想中,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人的德行和才能天生不同。一个理想社会应该让人们依据才能各居其所。革命后创设的诸多制度,都建立在这一观念上。《悲惨世界》中的警察沙威,因冉阿让偷过面包即坚信此人必然天性奸恶、无可救药,只配当社会底层的劳改犯。雨果创造这一角色,就是为了象征和批判此类革命后广为流行的观念到了 1947 年,法国《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说得更加赤裸裸:「通过教育普及来建立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人按照其资质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实现所有人的最大发展。」这一旧时代的遗迹,被法国人顽固的坚守至今。高深莫测难以应试的哲学作文考试,正是这套「天才」筛选制度的重要环节。至于那些为应考而发愁的人,考试本来就不是为他们准备的。每年会考前后,社会名流当年的哲学作文都会成为法国社会热点。得高分理所应当,分数太低则会遭到嘲笑。每年会考前后,社会名流当年的哲学分数都是法国媒体热门话题。前总统萨科齐因只得 9 分而年年挨批。当然,正如中国教育语境下的「综合素质」,这些精英学生所谓的「天赋」「资质」往往并非天生,而取决于家庭环境。精英家庭的小孩,自幼受到良好家教,甚至上小学就可以和父母一起搞科研项目,引经据典不在话下,自然顺风顺水。工人家庭、普通家境者则难有此等条件。如果因此不慎被划为「资质有限者」,就会被「依据天性和兴趣,将其引导向实用、具体和真切(的领域)」。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就是为此而创设,其目的就是把「资质有限者」提前分流,排除于学院教育之外。就算有幸进入普通高中,家境不佳的小孩也有可能因为解不出数学题或哲学论述不得要领而被老师公开嘲讽为「没用的笨蛋」——法国教师对差生的语言暴力,足以令英美和中国家长瞠目结舌,在法国却习以为常,被教师们视为高标准严要求的精英主义传统。学生年纪轻轻就要承担超额心理压力。一些激进改革派希望让高考(BAC)更加平等,取消贵族精英化的哲学教育,但遭到教育界的顽固抵制。而法国政治精英采用的改革方案则倾向于强化精英筛选和提前职业分流,引起学生抗议。极端的精英主义价值偏好,造成了法国教育整体上的失衡与低能。据 2017 年 OECD 的报告,法国用于分流「资质有限者」的职业和技术高中,毕业率远高于欧盟其他国家,就业率却比这些国家低了五到十个百分点,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桶」。法国普通高中的辍学率也高得惊人。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放弃毕业会考,他们大多出身工人和移民家庭。一般观念中政治光谱右得多的美国,在教育方面实际上比法国平等得多。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也会抱怨读书无用。公立大学在校生人数占全体学生的 70%,但无论在进入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都要遵照启蒙传统,先学整整两年务虚的纯理论课,才能拿到大学普通教育文凭(DEUG)。因为本科文凭没什么用,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多花 1 到 2 年的时间读完硕士,最后勉强找的工作也很可能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只有在「天赋」「资质」的层层筛选中占据前 5% 位置、继而进入顶级学院——大学校(grande école)的精英学生不用担心就业。他们毕业后,要么成为商业管理领袖和权力精英,要么进入研究机构,成为「知识精英」。在数学界和人文学界如雷贯耳的巴黎高师就属于「大学校」一类在他们的后代面前,通往「大学校」的道路再次徐徐铺开,精英阶层准备完成再一次的循环。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作者刘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贾逵

一年制硕士留学性价比最高是英国?还有荷兰、法国与中国香港

随着近年来国内考研竞争加剧,很多家长和学生在规划未来时都考虑出国留学。而在留学课程的选择上,一年制硕士以其时间短、性价比高的特点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首要选择。说起一年制硕士,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国。其实很多热门留学国家和地区都开设一年制硕士的课程,本次全球大盘点,将一一盘点热门留学国家的一年制硕士课程,帮助学生和家长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英国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教育质量优越、科研实力领先。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伦敦是世界四大名城之一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英格兰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省级(联邦级)行政单位第一 。全英最著名的100 家上市公司的总部都开设在这里,能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实习就业机会。申请要求申请时无需雅思成绩英国大部分院校申请时无需雅思成绩,学生可以先递交申请,后补交雅思成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雅思考试。雅思不足语言课弥补即使雅思成绩没达到学校的直录要求,英国大学也允许学生提前去读语言课,通过语言课的考核可入读硕士课程。专科毕业也可申请国内三年制大专毕业生并有三年以上的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申请部分英国大学的MBA和其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留学费用学费15-30万人民币生活费10-15万人民币总费用25-45万人民币院校推荐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科研学术实力位居全英前列。优势专业:商科、生命科学、工程、人文、经济学、社会学与社会科学等。罗素集团大学之一,研究能力位列英国前十。优势专业:食品科学、传媒、独代文学、哲学、音乐、药剂学、商科、护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有12个博士培养中心,超过牛津和剑桥的数量。优势专业:土木工程、电子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等。罗素大学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伯明翰大学87%的研究项目具有全球性影响。优势专业:商科、生物科学、物理、天文和计算机等。罗素集团大学之一,科研实力显著。工程学院超过百年历史,是诺丁汉大学最大最古老的院系之一。优势专业:建筑、电子电器工程、化学工程等。罗素集团大学之一,被誉为北爱尔兰的牛津剑桥。优势专业:药理与药剂学、会计、金融、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教育学、法学、英语语言文学等。利好政策签证期延长从英国院校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的国际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毕业后其学生签证有效期将延长至六个月;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其学生签证有效期则将延长至一年。在签证延长有效期内,国际学生可在英国不受限制地寻找就业机会。学生签证材料简化2018年7月6日,英国签证及移民局简化中国学生申请第四层级学生签证所需提交的材料。中国学生在申请签证时将不需要提交资金证明材料以及英语语言能力资格认证或证明。意味着未来申请学生签证的流程更简化,准备签证的周期更短,拿到签证也更快。恢复PSW签证2021年夏季或之后完成课程的国际学生都有资格申请新的PSW签证,签证期限为两年,不可延期,个人将能够寻找或从事任何行业、任何级别的工作; 如果符合要求,个人可以从PSW过渡到技术移民(skilled work route)的工作。荷兰是非英语国家中英语普及度最高的国家,英语掌握程度在欧洲大陆排名前列。 荷兰共有13所公立的研究型大学,其中大部分在世界排名前200(QS排名)。 国土虽小,国力却十分强盛,被誉为经济上的巨人。众多知名企业与跨国公司总部设于荷兰,如飞利浦、壳牌、毕马威等等,能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实习就业机会。申请要求院校背景荷兰的部分学校在硕士申请时需要学生本科为985/211院校,在选择学校时需看清其对于院校背景的要求,以便申请中有的放矢。学术成绩大多数学校都遵循“择优录取”的规则,对学生的绩点没有明确要求,但是某些专业可能会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有一定的学分要求。语言成绩常见的语言要求为雅思6.5分(小分不低于6.0),但会有部分专业会根据其自身课程对语言要求的不同调整总分或小分要求。做好时间规划。留学费用学费10-13万人民币生活费7-12万人民币总费用17-25万人民币奖学金荷兰会有丰富奖学金可供学生申请 如橙色郁金香奖学金、荷兰奖学金、中荷互换奖学金等院校推荐THE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全球前150,曾培养出6名诺贝尔奖得主者。是Universitas 21、欧洲首都大学联盟(UNICA)、欧洲大学协会(EUA)以及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 优势专业:传播与媒体研究,法学,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等。THE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全球第150-200,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者,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ederik Zernike、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ernard L. Feringa、荷兰第一位宇航员、欧洲央行首任行长Wim Duisenberg。优势专业 :心理学,文化研究,语言学,经济学等。2018THE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全球第95。16位诺贝尔奖得主(洛伦兹、爱因斯坦、费米等),9位国家元首(约翰·昆西·亚当斯,丘吉尔,曼德拉,两任北约秘书长等),10位荷兰领袖(包括现任荷兰首相马克·吕特)都以在莱顿以求学、任教等方式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优势专业 :法学,区域研究,文化研究等。THE 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中全球第87,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府领导人、高层管理者和国家高级公务人员,如荷兰首相Dr. Ruud Lubbers,世贸组织总干事Dr. Supachal Panitchakdi等。 优势专业 :金融与投资,供应链管理,经济学,传媒等。利好政策合法打工时间延长荷兰国际学生每周合法打工时间从10个小时延长到16个小时,每周合法的增加6小时打工时间意味着雇主聘用国际学生的意愿会更强烈。Search Year 签证在荷兰毕业之后,毕业生可获得一年Search Year“求职居留许可”,且使用时间从原来的毕业后需立即申请,调整为毕业后三年内可以申请。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毕业之后希望回国先工作一段时间,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回到荷兰发展,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法国拥有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在旅游、管理、工程、技术、航空、航天、建筑、医学、商业、艺术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授课语言可选择全英语授课、全法语授课、英法双语授课,所颁发文凭受中国教育部认可。 法国高等教育院校重视与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师资队伍有将近1/3的导师来自各国企业,各类院校都在课程中加入了实习部分,毕业后即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申请要求语言雅思6.0及以上,大部分法国高商都可以实现语言成绩的后补,部分高商还提供内测,没有语言成绩可直接参加内测。学术部分专业要求相关专业背景。其他需提前一年进行申请,一定要提前进行了解,做好时间规划。留学费用学费10-18万 人民币生活费5-10万人民币总费用15-28万人民币奖学金 + 补助法国有丰富奖学金可供学生申请, 读高等商学院的学生可申请如埃菲尔优秀奖学金、商学院英文授课项目奖学金等奖学金。国际留学生可享受法国政府的住房补助;25岁以下的学生,可享受法国政府的交通补助;在大学城里就餐可享受法国政府的补助等。院校推荐获得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欧莱雅集团CEO、施耐德CEO、法国电信CEO、法国巴黎银行CEO、前法国总统等多位世界500强企业CEO及政界精英的母校。 优势专业 :市场营销管理MSC,战略咨询和数字化转型MSC,创业和创意管理MSC,法律和税务管理MSC,创意产业和社会创新MSC,管理学研究MSC,全球商业MSC,金融学MSC,金融市场MSC,公司财务与银行业MSC,全球会计与金融MSC,全球MBA等。获得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学校以杰出的校友出名,培养出欧洲乃至全球多位CEO。优势专业 :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MSC,金融MSC,全球MBA等。世界上的第一所商学院,获得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法国前总理、道达尔集团(TOTAL)总裁、爱马仕(Hermès)总裁、芝华士总裁等名人母校。优势专业 :沟通、市场营销与创意MSC,数字化管理与咨询MSC,大数据分析MSC,企业化与创新MSC,金融、审计监控与法律MSC,生物制药、能量与持续性管理MSC,旅游与酒店管理MSC,国际食品与饮料管理MSC,国际管理MBA等。企业家学(Entrepreneurship)在欧洲第一,获得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 优势专业 :国际酒店管理MSC,奢侈品管理与市场营销MSC,体育产业管理MSC,全球创业项目MSC,计量金融学MSC,国际MBA等。获得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Louis Vuitton总裁Michael Burke、雀巢副总裁Laurent Freixe、高露洁棕榄副总裁Franck Moison、可口可乐加拿大区总裁等名人的母校。 优势专业 :市场营销管理MSC,战略咨询和数字化转型MSC,创业和创意管理MSC,法律和税务管理MSC,创意产业和社会创新MSC,管理学研究MSC,全球商业MSC,金融学MSC,金融市场MSC,公司财务与银行业MSC,全球会计与金融MSC,全球MBA等。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的教育合作伙伴,也是PRMIA(国际风险管理师协会)的教育合作伙伴。获得AACSB,EQUIS和AMBA三重认证的商学院。 优势专业 :全球管理MSC,供应链管理MSC,国际商务与项目管理MSC,法国卓越市场营销MSC,国际奢侈品管理MSC,工商管理MBA等。利好政策合法打工法国法律允许外国学生以以下方式从事带薪工作:标注“大学生”字样的居留身份(经移民局批准的长期签证或居留证)可给予以副业名义从事带薪职业活动的权利。工作时间以年度工作的60%为限(即964小时/年),且无须获得预先行政许可。居留许可2019年3月开始,外国留法学生从获得硕士或以上毕业文凭日期算起的4年内,可申请一年居留签证,用于重返法国找工作或创业。香港大学等5所院校QS世界排名前100,科研成功丰富。香港高校的硕士学位获得很多国家教育机构的高度认可,在港硕士毕业后,可以选择到海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课程设置与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通过实习、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的职场技能。申请要求申请原则香港硕士遵循早申请早录取原则,提前规划,第一时间获得录取抢占名额。申请材料大部分院校及专业可根据学生的综合条件评估录取,免考试入学。可转专业很多专业课程设置接受转专业的学生,不同背景的学生可选择转专业直申。语言要求雅思6.0至6.5以上。留学费用学费15-25万 港币/年生活费8万港币/年总费用23万-33万港币/年院校推荐以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见长,就业及升学率和薪酬水平均为全港院校之冠。启德19年共斩获offer302枚。 优势专业 :建筑学、土木工程、牙科、教育、地理、语言、法学。以商科和工科见长,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最高像素的照片等高新科技诞生于此。启德19年共斩获offer 368枚。 优势专业 :会计与金融、商业管理、土木工程、经济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培养了林语堂、莫里斯、杨振宁、蒙代尔、白先勇等巨匠,以灵活学分制、书院制、中英兼重为特色。启德19年共斩获offer683枚。 优势专业 :传播与媒体研究、地理、佛教研究、人文科学、全球传播、新闻学。在全球就业能力大学调查和排名中,毕业生就业能力连续三年跻身前150名。启德19年共斩获offer 1024枚。 优势专业 :发展研究、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会计与金融、土木工程。据过往多次调查显示,理大毕业生深受雇主欢迎,受访者认为应用为本的专业最能配合工商界及社会的需要。启德19年共斩获offer532枚。 优势专业:建筑学、商业管理、艺术设计、土木工程、酒店管理学、生物学。利好政策十二所院校文凭获内地认可香港与内地互认高等教育文凭。目前共有12所香港院校面向内地招生,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获得内地教育部认可。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后获1年工签香港特区政府2008年9月推出新政:凡向出入境事务处提出申请的应届非本地毕业生,在签证到期之后,一律可以申请续签12个月。在这段期间他们可以随意就业,其后提出的延长逗留期限申请,则会根据其他非本地毕业生申请的相关政策,在港受聘的同样处理。

玫瑰谷

专访法国社会学家迦耶:我们进入了一个反向的极权主义时代

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通过其著名著作《礼物》,曾试图想象过一个这样的社会:它以“公开赠予的喜悦,在艺术上慷慨花销的愉悦感,公开或私人宴席上款待他人的乐趣”为最高的价值。在经济“科学”已经事实上成为了现代神圣的宗教的今天,莫斯的洞见也许与我们的当下更为密切——莫斯主义对市场逻辑的攻击比现在知识领域中的任何想法都更加根本,更加激进。受莫斯启发,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知识界建立起的MAUSS(Mouvement Anti-Utilitariste dans les Sciences Sociales)学派,在90年代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学者网络:从社会学家到人类学家到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哲学家,从欧洲到北非再到中东。他们致力于反功利主义、反对以“美国模式”作为经济体系的支柱,提倡“全民基本收入”。自2013年起,MAUSS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社会学家阿兰·迦耶联合世界各地学者,发起了“共生主义运动”。他们尝试以“共生主义”作为理论方案,应对今天的族群冲突、贫富差距、生态灾难等一系列人类危机。“共生主义”提出了超越“普世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之争的“多元-普世主义”,以期客服这二者皆容易划入的相对主义陷阱。在人类种种危机面前,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的思想传统中的普适主义,寻求一些人类的共同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每个文化的时候,应该允许每个文化都享有话语权,按照他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来重塑这些普世价值观,这就是多元主义的意涵所在。近日,阿兰·迦耶教授应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计划的邀请,到访北京大学开展系列讲学。澎湃新闻借此机会对阿兰·迦耶教授进行了专访,以飨读者。阿兰·迦耶 资料图“我们恐怕进入了一个反向的极权主义时代”澎湃新闻: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其实由来已久。比如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是某些新自由主义者们的理论体系,都建立在对功利主义的反省之上。尤其罗尔斯的重要著作《正义论》正是声称是要完成这样一项批判性探索。不过,您所引领的“社会科学中的反功利主义运动”(MAUSS)似乎与以上的路径存在本质区别,您是否认为此前的批判并不彻底或者说存在某种妥协?而选择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的思想来作为这场运动的基点并创立《莫斯评论》杂志,是否代表着对法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统的传承?基于“社会科学中的反功利主义运动(MAUSS)”所创建的的期刊《莫斯评论》阿兰·迦耶:的确,马克思主义、法国近代的福柯其实都对功利主义提出了批判,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批判是不完整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其实极为反对将功利性置于事物价值的首位,他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提出了非常系统的批评,在他看来,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杂货店式的功利主义,因为他把很多东西都囊括进了功利主义的范畴之中。马克思继而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极其反对功利主义……他反对经济主义,但是他的学说中有很多经济主义的成分;他反对科学主义,但是又受到科学主义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他又是人道主义者……罗尔斯则至少在官方层面上,承认自己是反对功利主义的,他特别反对一种将人类的利益、功用放在第一位的所谓的“完美主义倾向”。然而有意思的是,虽然他表面上如此反对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但在他真正写作《正义论》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理论得以完善,他最终又被迫将这种最初排斥的经济人假设引入书中,为了讲述正义,他还是着重将人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写入所谓关于正义的理论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罗尔斯的理论至少是具有倾向性的功利主义,或者说在整体上具有滑向功利主义的趋势,他不断地计算着人类的好处和优点等等。因此,与其说罗尔斯发明的是一种正义论,不如说是一种民主的理想、政治的理想。正如此前一位以色列的哲学家所说,罗尔斯的正义论更像是一种关于社会礼仪的哲学,而不是一个关于正义的理论。我还想谈谈福柯。我们都知道福柯的思想深受尼采影响,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都非常希望能在福柯的理论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式的、反功利主义的痕迹,但是如果我们认真阅读那本《生命政治的诞生》(Naissance de la biopolitique),就会发现此书正是一个集功利主义大成的著作。福柯在其中详细阐述了关于经济政府的理想,他表面声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他所支持的经济政府恰恰是功利的政府,因为它主要只是以为公民施以最小的限制为核心。因此我认为福柯本质上也是功利主义的,他其实更像是德国自由经济主义的阵营。毫无疑问,“社会科学中的反功利主义运动”、《莫斯评论》的创办和我们围绕莫斯理论所做的其他事,当然都是对法国社会学传统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教条主义,也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封闭在法国社会学的传统之中,我们也要向其他国家的学术传统开放,比如在我看来,如果想要真正创立反功利主义,就要在莫斯理论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斯·韦伯的学说。澎湃新闻:莫斯的经典礼物范式包括赠礼-接受-回礼三重义务环节,加入您所提出的第四重“要求”的环节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您在讲座中指出,在这个循环中,礼物得以在人、群体、国家、神灵之间流动,从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石。但是,礼物模式摆动在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之间,战争与和平之间常常瞬即转换。那么,如何能够确保礼物的良性循环趋向?阿兰·迦耶:事实上,我们无法确保良性循环的实现。不过,礼物流动的循环是良性还是恶性,大概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存在于礼物循环的内部,要求在内部的参与方——也就是给予者、获赠者——之间达成平衡,要求礼物的人不应要求过多,但其要求也应该达到一定足够的分量;而对于给予者而言,给予的东西也不该过多或过少,而要恰好体现出对另一方的尊重。只有当这两方在礼物的分量和内涵上达到平衡时,才是从内部实现礼物良性循环的最佳条件。第二个条件存在于礼物循环的外部,大致可以界定为社会关系的秩序和它之间的层级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容量越来越大,社会成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们就需要一些外在的层级制度来帮助我们规范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宗教和政治。这种制度能够逐渐形成礼物范式的固态化。满足以上两个内外条件,或许能够促进一种礼物的良性循环。澎湃新闻:您在《新古典主义社会学:当今社会理论的展望》(2015)和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HSviews的访谈(2007)中提到,我们身处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破碎的知识、组织和话题——世界正在走向分崩离析。当代社会科学也被过分的专业化所分门别类,即使是一个学科内部领域之间也无法对话,而这种肢解伴随着在方法上对于经济主义的滥用。您在讲座中也谈到,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经济学模式的帝国主义”就蔓延在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生物学的研究当中。在您看来,世界和社会科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过度精细化的现象?以及经济学模式的诱惑力和有限性分别是什么?阿兰·迦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我想,碎片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是一个较为浅层的原因。我们身处的社会的数量级正在变大,全球化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变得更多,一切问题也随之复杂,社会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增长都是造成碎片化的原因。而在文化成员不相熟的情况下,市场和商品则成为了最便捷的沟通语言。其次则是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我们如果追溯到碎片化问题的上游就会发现,我们所经历的20世纪是一个有着太多极权主义的时代,比如纳粹,以及各种各样的形式上的极权主义。表面上我们已经战胜了这些形式的极权主义,或者说至少是在西方、在欧洲是如此,但事实上我们恐怕进入了一个反向的极权主义时代,也即所谓的碎片化主义(parcellisme)。这个碎片化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关联在于,极权主义牺牲的是所有的个人利益,而碎片化主义则是要牺牲所有与集体有关的事物。这其实也并非不合理,因为我们的确进入了一个市场的极权主义时期,从而必须把集体主义都牺牲掉才能让一切更适宜市场的需求。因此,从源流上来看,新自由主义、极权主义、碎片化主义都是异根同生的。澎湃新闻:您刚才谈到牺牲一切集体性不啻于是一种反向的极权主义,那么,如果我的理解无误,您的著述似乎意在提出某种集体主义的呼吁。但自启蒙运动以来,个人主义一直被作为保证权利和自由的旗帜。尤其大规模战争和经济萧条之后,相对于个人主义,人们对集体主义抱有更多的反省和不安。您如何看待这种对于集体主义的警惕和不安?阿兰·迦耶:其实我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完全的集体主义。共生主义理论正是要说明这一点。对我来说,要创造一个宜居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在两个方面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是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集体的自由,我之所以反对极权主义,是因为极权主义会牺牲个人的自由;而我反对它的反面——碎片化主义,是因为它会牺牲集体的自由,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在这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间道路,寻求一种平衡,而非从绝对的个人主义过渡到绝对的集体主义。《共生主义宣言》共生主义:寻求普世价值的多元表达澎湃新闻:2013年您联合六十四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联合起草了《共生主义宣言》 (Manifeste convivialiste),其中提出了应对族群冲突、贫富差距、生态灾难等一系列人类危机的理论方案。那么“共生主义”与反功利主义有哪些内在关联?共生主义所提出的“多元-普世主义”极富有理想和激情,但它与多元主义和普世主义都存在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否来自于您对二者的综合和批判?它们分别具体错在哪里?您的替代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纠正这些错误?阿兰·迦耶:从历史的源流上来看,共生主义和反功利主义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本人同时参与到这两个运动中,而且也是它们的积极倡导者。反功利主义可以追溯到马塞尔·莫斯的时代。我们都知道莫斯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思想家,他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参与政治的社会活动家,我曾说过,他是20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党的重要领袖让·饶勒的左膀右臂,一直追随饶勒斯进行各种政治活动。但必须要指出,莫斯支持的社会主义可能跟惯常理解上的社会主义存在不同,他更强调一种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我想,莫斯这样的一些观点和激进的态度对现在来说已经不太适合了,所以我才进一步拓展了他的理论,希望能将其应用到当下的现实中,才有了现在的共生主义。而多元-普适主义则是借鉴了多元主义和普世主义的优点。其实,这两种主义都极易让我们陷入到一种相对主义的陷阱之中。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多元的,某种程度上我们又都是普世的,但如果把它们分离开来,仅就某个主义来说又都不是正确的。尤其普世主义更多地是来自西方的思想传统,追求的是将西方的价值观传播到整个世界,在当下这显然是不适当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的思想传统中的普适主义,寻求一些人类的共同价值观;而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每个文化的时候,应该允许每个文化都享有话语权,按照他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来重塑这些普世价值观,这就是多元主义的意涵所在。事实上,多元-普世主义也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它来自于一个印度的哲学家。印度看似缺乏“人权”的概念,但其实印地语中有一个和“人权”相通的词汇——“dharma”,大义也指人生而为人的权利、人类存在的荣誉感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基本观念既是普世的,又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其独有的表达方式。《礼物》书封澎湃新闻:《礼物》是真正关于“完整的人”的研究,我记得其中有一处很精彩的表述:“对立却不互相残杀,给予却不牺牲自己”。礼物模式弥合了人性层面的利己与利他,这是否也意味着在冲突与合作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 我们如何在社会制度的层面上体现更多的礼物精神?阿兰·迦耶:很高兴你能注意到这句话,因为对我来说,这的确是莫斯最中心的论点之一。我认为“对立却不互相残杀”其实是一切民主制度和民主理想的基石,对立其实并不应当被视为遗憾的或者说不正当的事情,事实上对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其实是打破社会等级制度的第一步。传统的伊斯兰主义极其反对对立、冲突和争执,“fitna”这个词汇就是代表这个意思。因为难以接受对立,因此传统的伊斯兰社会是很难接受民主的价值观的。我想,等级制度一向森严的古代中国社会,也同样存在过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允许一定对立的礼物精神,以及由此带来的民主传统是非常有必要引入到社会制度中的,尤其是政治的上层建筑中。我曾经和法国的高层官员交谈,他们也认为其实法国的政坛正处一种矛盾之中,一面是民主的传统,另一面则要面对当下较为紧迫的经济问题,所以长期的民主理想和短期的问题常存在一定冲突。从另一角度看,法国也是一个阶层相对固化的精英式社会,我们有一些精英的专门学校,所有从这些学校中走入社会的精英似乎知道他们天生就属于这个社会的上层。但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打破这种阶级传统,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让这种对立公开化,这是目前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澎湃新闻:法国一直是世界重要思潮的引领者,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诸多的杰出思想。这与法国具有的良好的知识分子传统是分不开的,事实上中国也具有相似的知识分子传统。那么,您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阿兰·迦耶:法国的知识分子传统和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文学传统。很多法国作家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文学传统是滋养知识分子传统的源泉之一。但我不得不说,这种知识分子传统正在丢失和逐步消弭。萨特之后,其实福柯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萨特的一种复仇,他把萨特那种认为全民皆知识分子和全民参政的传统又转回了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传统。可我必须要说,自福柯之后法国没有出过特别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了,每个领域都有专家,可是没有再产生划时代的著作,对此我深表遗憾。我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首先是创造一定质量的作品,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科学上,并且更重要的是承担好作为一个公民的使命,要成真正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一份子。仅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担任伦理和政治上的双重使命,这也是涂尔干在最开始创立社会学时提到的理想之一。如果不能肩负这种使命,那么社会学注定将是一种贫瘠的科学,一种无法产出的科学,这不仅是涂尔干的说法,也是韦伯的说法。社会学其实不应在树立某些标准方面有所迟疑,而应为人类行为塑造一些原则性的范式,这虽然具有教化性,但我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这门学科才能为这个社会提供一种和谐感和统一感。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共生主义就是要复活一种全民皆参与的集体知识分子传统。(特别感谢章文博士在访谈中提供的中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