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及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大爆发必文

2019年中国学者在Nature及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大爆发

2019年即将结束,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180项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5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18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生命科学领域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105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材料学领域-中国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材料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30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通过自然指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力量的变化。自然指数是指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提供机构和国家所发表论文的绝对计数和份额,由此可显示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的情况。在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科研期刊中,2015到2018年材料科学论文产出增幅最快的50家机构有43家来自中国,并且前10位均为中国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科学论文的贡献不足美国的二分之一,但在2018年首次超过了美国。2018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的贡献年增幅为15.8%,而美国则下降了10.3%。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贡献最多的100家科研机构中,有35家为美国科研机构,中国居第二位,有34家机构上榜。位居这100家科研机构前十的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2019年中国科学界里程碑2019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昺作为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类称为塑料晶体的无序固体中的巨大热量效应(CBCE)(热量效应是压力诱导的相变的冷却效应)。所获得的代表性塑料晶体新戊二醇的熵变化在室温附近为389J/Kg/K(目前主要材料的热量效应是几焦耳/千克/开尔文熵变化的特征)。压力相关的中子散射测量表明,塑料晶体中的CBCE可归因于这些材料的广泛分子取向紊乱,巨大可压缩性和高度非谐振晶格动力学的组合。该研究确立了CBCE在塑料晶体中的微观机制,为下一代固态制冷技术铺平了道路。“超越CRISPR”:刘如谦开发新型编辑器2019年10月21日,单碱基编辑技术开创者,Broad研究所刘如谦(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Prime Editor),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最多插入44个碱基,或删除80个碱基)。Nature 杂志评论这一技术是“超精确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Science 杂志评论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哈佛大学教授,CRISPR先驱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盛赞这一成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信息来源:Nature

监照下土

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对疫情防控也很重要

近日,所谓“中疾控论文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争议主要是:据若干新媒体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在国际顶级英文学术期刊上所发表论文中所包含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在发表之前没有及时向公众公开,也没有及时地应用到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控中。但随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份声明对此进行了澄清。显然,这里首先涉及相关数据信息的及时公开问题,目前我们听到的都是双方的一面之词,但相信相关部门一定会将此事调查清楚。不过,无论如何,这里错的不在发表论文这件事本身。笔者以为,我们要对此次新冠肺炎期间,一些科学家因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而遭若干新媒体口诛笔伐这一现象保持警觉,并呼吁社会理性看待发表论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不唯论文”不等于不要论文。对于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将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是一项重要的本职工作。能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文章,应该也算本职工作完成得较好吧。即使对于一线医务工作者,主要职责当然是治病救人,但如果不搞科研、不写论文,恐怕也不利于提高治病救人的本领。在科学研究中,原始数据不一定都是真实可靠,数据本身也不会说话。而采用这些数据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应该都经过了相关领域国际一流专家的同行评议。这些数据的可信度和相关结果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了,正可以更好地指导防疫实践。否则,一大堆真假难辨或无序堆积的数据,或未经学术界公认的结论,用来指导防疫实践,恐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吧。显然,当下尽快控制新冠肺炎的疫情扩散,光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远远不够的,还是主要要靠科学。而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正是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最严谨的方式,反之,如果主要依靠大众传媒或口耳相传来传播科研成果,则会出现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如最近的“双黄连”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至于为什么发表在英文期刊上,实事求是地说,这一具体做法确实是最有利于集思广益以控制疫情的。因为,目前的现状是:国内的生物学和医学科技工作者(包括一线医生)多数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没有障碍,而国外学者却很少能用汉语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控制疫情可以说是“火烧眉毛”。据笔者所知,若干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为此事特事特办,对相关研究成果优先审稿,优先出版。而国内很多学术期刊则依然按部就班,以这种速度发表研究成果,如何为防控疫情服务?总之,正如科技部近日下达的通知所指出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笔者以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把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并非只能二选一,而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那就是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而绝不能本末到置。这里钟南山院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楷模,作为此次科技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其团队也刚刚发布了对此次疫情的研究论文。最后,笔者还想强调的是,发表论文不是目的,是手段;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手段,而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毕竟,科学家不是神,不是圣人,也不是“万事通”,但无论如何,科学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应该准确性更高,对未来预测的能力更强,因而也能够更好地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爱之则亲

Science Diffusion专家的投稿总结:文章发表后如何宣传研究成果

导 语12月15日,投必得邀请Science Diffusion营销专家Tom Render为大家进行了主题为文章发表以后如何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直播讲座。本次直播,Tom老师结合图文实例,主要从“好莱坞原则”、如何对你的文章进行微小修改并让读者记住你、为什么新时代的广播对研究人员很重要以及研究人员如何与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竞争以引起公众的注意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讲解。Tom老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巧设悬念,且实战性很高,对科研工作者论文投稿后的宣传营销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下面对本次直播进行总结。1主要内容回顾科研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开题、实验、分析数据到写作,最后将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可能很多人认为文章已经发表了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不是这样的,怎样使您的研究成果让业内同行知道并且引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Tom老师主要从运营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了在学术发表之后,该如何宣传推广的一些宝贵经验和建议,重点讲解了以下内容:科研工作营销推广的重要性;科研推广中的“好莱坞原则”;如何对你的文章进行微小修改并让读者记住你;为什么新时代的广播对研究人员很重要以及研究人员如何与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竞争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最后Tom老师对本次网络研讨会的内容进行了精炼总结。考虑到有些小伙伴错过了本次直播,小编在此总结整理一下直播的主要内容,小伙伴们可以直接阅读本文进行学习。文末小编会附上直播回放链接和讲座PPT的获取方式。“好莱坞原则”这里讲到的“好莱坞原则”是关于我们如何向公众传播内容的,想一想电视节目和电影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制作了一部电影,比如就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你现在希望人们去看这部电影或者听说它或者至少了解它是什么,该如何去做到呢?电影公司一般会让所有的演员去参加像脱口秀之类的一些综艺节目,他们还会让演员接受记者的采访,参加电台节目、电视、Youtube视频或其它任何地方的脱口秀。这种方法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你的信息在哪个平台被传播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在不同的场合中会有观众可能对此感兴趣。如何对你的文章进行微小修改以使读者记住你尼尔森·诺曼集团(Nielsen Norman Group)进行的吸引力研究表明,互联网读者更加关注承载信息的图像。实际上,当图像具有相关性时,与阅读页面上的文本相比,读者花在阅读图像上的时间更多。包含图片的社交媒体帖子比纯文本帖子产生的参与度高出650%,有图片的推文比没有图片的推文会多出150%的转发率。因此,Tom老师给出建议,我们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充分利用图表与文本结合的方式来达到在视觉上吸引读者的目的,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加高效地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国际同行了解你的研究工作。为什么新时代的广播对研究人员很重要通过调查发现,74%的播客用户收听播客是为了学习新东西,播客收听者拥有研究生学位的可能性要高达68%,平均而言,播客听众中有45%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Edison Research)。在听众收听的节目中,喜剧是最受欢迎的类型,其次是教育方面的内容。研究人员如何与黄金时段电视节目竞争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思科公司(Cisco)预计,到2021年,来自视频的全球互联网流量将占所有消费者互联网流量的82%。每天有超过5亿Facebook用户在Facebook上观看视频,且Facebook上85%的视频是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被观看的。在电子邮件主题行中使用“视频”一词可将打开率提高19%,将点击率提高65%。直播接近尾声,Tom老师对本次网络研讨会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凝练总结:本次直播过程中,Tom老师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并结合具体实例向大家分享了文章发表后需要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以及如何对自己的文章进行简单调整即可吸引读者的关注。听众对于Tom老师的授课内容很感兴趣,不过碍于语言问题,很多听众表示跟不上Tom老师的语速,我们也会在下次直播中和讲师沟通,确保各位小伙伴们能够在直播中学到更多的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投必得云课堂后续的活动!更多内容请联系小编回看直播内容。

彩云飞

发表科技期刊论文的撰稿基本要素

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文体,欲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基本要素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依据赛恩斯编译的经验,缺任何一项要素,都会在初审时被退回修改,如果缺少的项目太多或缺少重要项目,编辑会怀疑该文作者缺乏严谨的治学或研究态度,怀疑文稿的质量,很可能将其当成劣质稿件作退稿处理。一、题名与层次标题。论文题名应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进行符合语法的词语组合,恰当、简明、全面、正确地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在题名中不要用可有可无的词,更不要引起歧义。拟文章题目时,应保证题文内容相符,使题名涵盖的内容与文章论述的问题相一致,应尽可能地避免题目冗长,但题名短而精是建立在言之有物基础上的,而不是为了短就短而空、言之无物。简洁凝练的题名不仅能吸引读者,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字概括力。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一般用偏正词组表达,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排版,序号后空一个汉字长度接排层次标题。撰写层次标题时,应避免下级标题重复上级标题的内容。二、作者署名。作者署名是科技论文有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著作权,二是表示学术负责,三是便于工作联系。作者署名应给出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作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所在的工作单位以及通信地址。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论文的作者常常不止一个。如果有多个作者,应按各人的贡献大小排列于题名的正下方。三、摘要。摘要是一篇与论文正文结构相对应、对论文主要内容高度浓缩的独立的简短论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使编辑或读者了解论文的特点,确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二是为文摘刊物和检索系统收录提供便利。科技论文摘要通常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应着重反映作者强调的观点,与文章主体内容信息量相等,不分段落,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合乎语法,不加注释和评论,不要过简或过繁。四、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的指引性的术语,是最简捷的论文介绍;选用关键词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内容进一步提炼的过程。一般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关键词,大多浓缩在大标题和摘要中。一般来讲,可从研究对象、性质和采用的方法抽取关键词,并尽量按此顺序排列,以突出重点。五、引言。写在文章的最前面,是作者对其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工作及存在的问题、本人想解决的问题作一简要概述,以突出论文创新点、新颖性、研究深度及发表的价值。在引言中引用一些前人的成果是为了说明作者工作的继承性,也可以从发展中引出作者研究的问题,但切忌为了表示作者工作的重要性而故意夸大自己对技术发展的作用或肆意贬低前人的工作。六、正文主体部分。介于引言和结论之间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反映作者的主要贡献,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针对引言引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文章主体部分特别要注意内容准确、论点明了、论据充分、文字简明。实验型论文一般由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组成;理论或应用型论文注重理论推导、理论分析、设计计算;综述型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综合介绍、分析、评述该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新成果、发展新趋势 ,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科技论文无论如何构成,常常会用到图、表和公式。图、表和公式是科技论文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必然有非常出色的图、表和公式的贡献,因为它们比文字表达更生动、简明、直观。图、表和公式是根据文字表达的需要而设置的,必须与文字叙述对应,不能相互矛盾,也不能超越文字表达的范围。要注意,科技论文中的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必要时可加辅助线。作图时要注意图形的表达效果,要清晰美观。七、结论。展示结论是撰写论文的目的,是全篇论文的归结,因此一篇论文不能没有结论。结论要与论文的内容相呼应,对于解决了的问题下结论,要意见明确;对于尚未完全解决而应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应在结论中提出。结论中要避免与各级层次标题重复,避免与文章主体部分各段中的小结相重复,避免与摘要的内容重复等。八、参考文献。作者撰写论文时不可忽视参考文献,因为参考文献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自己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梦之岛

一作发表6篇论文,他博三才出科研成果,厚积薄发终获成功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编辑:学长肖仕伟,男,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015级直博生,师从杨仕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宽带相控阵天线技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天线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JCR二区)上发表论文4篇,已授权专利2项。现为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独立审稿人。回顾求学之路,肖仕伟仍记得当初为狠抓实验进度而经历的一次次挫折和煎熬,但他脚踏实地,从失败中找方法,始终在有关宽带相控阵辐射与散射特性协同实现的前沿研究方向中不断探索,最终收获可喜的科研成果,也感受到科研带来的乐趣。01、得遇良师,春风化雨说起肖仕伟与导师杨仕文教授的相识还得追溯到2014年4月,肖仕伟回忆道:“当时刚大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斗胆叨唠教授,承蒙教授慷慨解惑,解答了团队的研究课题、学生需要的知识储备以及现阶段需要着重掌握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时隔多年,肖仕伟仍然不由感叹:“那一刻,我被杨仕文教授谦逊随和的长者风范和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深深地触动。”从那时起,肖仕伟就坚定了跟随杨仕文教授读博的意愿,即便他有机会去其他高校深造。师从杨仕文教授之后,肖仕伟得以在国际最前沿的超宽带相控阵天线技术领域不断探寻。在此过程中,杨仕文教授既是肖仕伟的导师,更是引路人,教导他要紧跟当前研究热点,时刻保持学术“战场”上的警惕性;要能把握问题本质,不断发掘、推陈出新;要将理论研究用到解决具体工程上来等科研态度和方法。这些教导使他在以后的科研中受益无穷。在谈及导师对他的指导时,有一件事让肖仕伟印象深刻:当时,导师需出差一周参加会议,因而不便随身携带电子设备,为尽快帮助肖仕伟完成论文,导师将电子版文档打印至纸质版以便于空暇时间可随时批阅。当导师出差回来,将纸质版的论文拿给他的时候,他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感激不已。导师对他的关怀与指导远不止于此:当他第一次实验因存在组装问题导致失败时,是导师帮他联系在研究所里面的师兄一同思考解决办法;当他将第一篇论文初稿发给导师时,导师逐字逐句修改润色,还耐心地讲解如何安排论文逻辑、如何突出论文创新点等论文写作问题;当他第一篇论文审稿意见出来之后,导师针对逐条意见与他详细讨论分析意见回复要点。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在天线领域Top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之上接连发表四篇论文,主要用于解决先进多功能电子系统平台对其搭载的相控阵天线所提出的苛刻性能需求。每念及此,他都万分感慨:得良师如此,何其幸哉!02、不畏失败,迎难而上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和大多数人一样,肖仕伟也对博士生涯有美好憧憬:望能在天线领域取得不俗成果,最期待的莫过于尽可能多地发表SCI。然世事常不尽如人意,这一想法很快被现实粉碎,攻读博士初期,导师为他确立了有关宽带相控阵辐射与散射特性协同实现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非常前沿,以至于团队内并没有可以请教的师兄师姐,这使他不得不在一路曲折中啃着硬骨头前行。尽管肖仕伟在广泛翻阅大量文献,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后,仍少有成效。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第一个研究内容从开始确定到仅仿真实现就足足用了快一年的时间,彼时他已临近博三。因无任何加工经验,即使天线各个部件已经加工完毕,实验阶段仍困难重重。更是因为毫无经验,第一套样件的组装,也只能以测试性能不理想而宣告失败。当时的肖仕伟,博士阶段已过半,迫切需要产出科研成果,内心十分焦灼,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倍受打击,甚至曾一度对科研失去了信心,也曾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所幸此时的杨仕文教授虽因公身在国外,却仍然时刻关心肖仕伟的实验进展情况,在教授知道肖仕伟实验失败后,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再三鼓励,说到,“没关系,这是你第一次做实验,效果不好很正常,我们一起想办法看看能不能重新加工组装一套”。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正是导师的安慰与鼓励使他重整旗鼓。他继续在研究所里面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兄的建议和协助下,一边着手使用辅助结构件重新组装样件,一边在充分考虑现有加工工艺能力的情况下争分夺秒重新设计,最终得以成功解决上一套样件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了实验。这段时间辛苦、煎熬,但也正是这份煎熬和辛劳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给科研人带来的快乐。从那次教训中肖仕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加工设计经验,为他以后的实验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明白,科研绝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懂得调整好心态,不畏失败,迎难而上。03、矢志向学,励志笃行肖仕伟谈到,他深知师从杨仕文教授伊始,杨老师就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可是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就意味着所学知识以外其他过往的成绩和荣誉都将归零,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此时有部分人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科研天分,而他觉得自己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他笑着说,幸好他历来都不喜与人攀比,心态尚佳,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端正态度、正视不足、甘于平庸。在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么的前提下,坚守本心、不好高骛远。科研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然选定了研究方向,就须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第一项科研成果产出较晚,但最终也有所收获,而这段经历更成为他以后科研中的催化剂,让他懂得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并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

古犹今也

发表期刊论文,这些要求你真的知道吗?——早发表小编告诉你

期刊论文,对于许多科研工作者而言并不陌生的词汇,同时也是自己不断努力的目标。想要期刊论文顺利见刊,那么自然逃不开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熟悉。可是,你的期刊论文准备好了吗?常见的期刊论文类型包括了: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研究短讯和文献综述等。1、会议论文:此类论文主要的目的在于传播研究的前期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成果,不是一个完整的论文,正文部分往往只有4-8页,2-4个图,5-8个参考文献。主要用于参加会议,会议的主办方在会后可能会将参会者的文章整理成册,或者制成会议光盘。2、期刊论文:Full-length的原创性论文,传播已完成的研究发现。此类论文即是本文中的研究重点,此类论文必须具有原创性且有足够的写作空间来发表成果。此类论文往往8-12页正文,5-10个图,2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期刊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是科研成果的标志,是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和书面文件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在内容上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可读性。(一)期刊论文的创新性。国家在《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明确规定,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事实上,期刊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仅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某一理论质疑,或者是对某一理论进行补充或完善,不是简单重复他人的研究结果,当然也可以是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总之,论文要有独特见解,言他人所未言。论文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此,研究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周密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别人还没找到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二)期刊论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灵魂,是生命和价值所在。期刊学术论文应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力争避免有个人喜好的偏见,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要根据研究的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等,综合考虑论文恰当的研究方法,精确研究数据,合理设计实验,正确处理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确保论文内容的科学性。(三)期刊论文的理论性。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对于期刊学术论文内容来说至关重要。期刊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其内容是作者在某一领域中对某一问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在期刊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对相关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通过论证、阐发,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产生一定的理论价值。(四)期刊论文的可读性。期刊论文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为了促进这一交流的实现,期刊学术论文除了追求创新性、科学性和理论性外,还要有对美的追求,只有论文内容达到真与善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美的效果,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地说,期刊学术论文的可读性表现在:逻辑周严缜密;表达连贯、流畅、曲折有致;结构合理匀称,脉络要清晰,段落、语句之间搭配协调;语言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文摘的撰写、图表的编排都应执行国家标准,同时,期刊学术论文的语言还要简练、生动,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论文内容和深邃的论文意境,使读者达到精神愉悦,并享受艺术美的境界。3、研究短讯:较简短,对重要的和原创性成果做迅速报道和前期讨论。此类文章(这里用文章这个说法比论文恰当),往往审批时间短,见刊快。4、文献综述:此类文章在国外期刊一般是先由编辑向撰稿人约稿,然后撰稿人再撰写文章。撰稿人如有撰写文献综述的计划或想法,应先与编辑沟通,看其期刊近段时间是否需要这一方面的文献综述。在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文章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要有理有据,并且应做到述评结合。15页以上,5个以上图表,80个参考文献。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故而,文献综述具备有:综合性、评论性和先进性三大特点。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这是早发表的小编精心整理的哟~~~~大家要认真仔细阅读,为自己努力哟~~~~论文发表,就上早发表。

钱穆

撰写一篇科技期刊综述类文章的大致步骤

综述类文章是以介绍、分析、评述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向,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作出学科发展预测,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特殊科技论文。达晋编译认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 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确定选题。选题应有前瞻性,一般可根据学科专业教学、研究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从事的熟悉专业,不提倡直接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作为综述发表的做法;也可根据所调研或可能获得的文献资料的质和量,提出符合科研发展趋势或有进展意义的综述题目。另外,选题要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新动向和新技术的焦点,题目不宜过空、过大,范围不宜过宽,尤其对学生或写作尚不够娴熟者,可从自己熟悉的某一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写作。二、收集文献资料。收集、查阅最近五年内发表的相关专业文章,包括综述和科研论文。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从权威的综述性文章、专著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并查找到原始文献详细阅读。一般来说,最近三五年内的文献比较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状况,并且要以本领域权威专业期刊的文章为重点,因为专业书籍的文献相对较为陈旧。二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搜索相关专业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消化吸收。由于网络的普及,这种方法更为高效。选择文献时,应从最近发表的文献查找,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提高效率。三、阅读、综合和整理所检索到的资料,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阅读文章题目、摘要、前言部分,可分析判断该文献与选题的相关程度,从而决定取舍或阅读的粗细程度。一般应优先阅读最新发表的、下载或被引频次较高的、权威专家撰写的、附录参考文献较多的文章。阅读时,应尽可能阅读其原文;还应尽量简要记录重要论点及论据,便于分类、归纳、比较,通过归纳综合,把观点相同的文献资料归于一个标题下,把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进行比较并有所分析判断,从而为下一步写作积累素材。四、列出较详细的写作提纲,按照提纲把主要资料、结果及作者观点分门别类地列于各级标题下,构成文章的主干,之后根据内容及撰写目的,按下述两种方式补充、扩写:1.提问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医学类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科研论证及解决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写作时先要总结要研究的各种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按学科研究的规律排列起来,列出主干,之后把与各主干有关的问题作为不同章节的题目,并将之前经过归类整理的有关此问题的资料按照学科有机联系并采用必要的文字写作技巧构成整体。2.年代顺序法。按研究发展的年份顺序进行综述。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直观明了地展示出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动向。写作时,按时间先后显示研究者姓名及观点。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撰写综述,都要对要评论的文献内容先进行概括总结,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对文献进行概括总结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一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后,分别或集中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贡献及有待提高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文章被录用和引用的关键。另外,一篇高水平的综述既要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同时在内容叙述上也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如采用图表对所要描写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避免平铺直叙。综述在写作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是对比手法。如通过现时各类情况的数据资料对比,揭示研究现状和水平;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单位或地点的数据、资料对比,表明差距和动向等。

动静无过

“最快”大学教授,4个月发表20篇SCI学术论文,包含12篇一区文章

高校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学术和科研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重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在西安理工大学就有一位教授,他发表SCI学术论文的速度不仅快,而且还极具价值性。他叫李喜飞,是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多年来,他主要从事微/纳材料的可控设计、能源转换和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1月份,李喜飞教授还成功入选由上海大学和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IAOEES)联合主办的《电化学能源评论》(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简称“EER”)期刊执行主编。《电化学能源评论》是由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机构施普林格(Springer)联合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共同创办的旗舰期刊,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综述期刊,将引领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先进材料的前沿。其实李喜飞教授的“传奇”之处还不仅如此,他在在国际期刊Nat. Commun.、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等发表SCI学术论文160多篇,SCI引用5722次,H因子为39。他自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入职西安理工大学,以西安理工大学单位累计共发表20篇SCI学术论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18篇(包含12篇SCI一区文章)。SCI作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是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SCI对于很多中国的科学家来说由于条件的制约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而李喜飞教授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发表SCI学术论文,还包含多篇一区文章,完全可以用“无解”和“开挂”来形容了。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和科研的解读部分图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

虎狼

屠呦呦最新重磅研究成果的论文写了什么?全文翻译来了!

屠呦呦研究员与王继刚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图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很快在网络刷屏。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获悉,相关研究论文在第12个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发表。该论文为Persective(前瞻性观点),一共有三页。国内学术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Persective的文体属于摘要,未透露实验细节。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论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龙研究员、姜廷良研究员、Sanjeev Krishna和屠呦呦研究员。其中王继刚为论文主笔。早在4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屠呦呦等专家在该论文中,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前述消息称,该论文除提出了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的治疗方案,文章还讨论了一个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的问题:抗疟药物的价格。该消息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青蒿素成本低廉,一个疗程仅需几个美元。而疟疾疫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地区,开发高效廉价药物是有效遏制疟疾扩散和根除疟疾的关键。纵观现有的全新抗疟药物的研发,还未有任何潜在的药物能够像青蒿素那样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药开发成功,药物开发的成本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药价上,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服务到需要它们的人群也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综上所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提供的论文中文版如下:抗疟药耐药在过去曾频繁出现,导致常用方案治疗失败,有时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新的治疗方法研发成功之后,耐药最终得到了控制,但研发新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数十年努力和大量资金。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消灭疟疾运动取得了成功,但许多疟疾流行区出现了耐药寄生虫,导致氯喹等廉价药物治疗失败。这些治疗失败推动了对药物研发项目的投资,包括中国政府为整合其研究资源而设立的国家项目。数百名科学家的贡献和数十年的努力(作为“523项目”的一部分)最终促使我们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物。论文截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图在精心研发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应用的青蒿素衍生物自此成为大多数无并发症疟疾的一线治疗药物。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其中快速起效的青蒿素负责立即减轻寄生虫血症,而联合应用的长效药物负责清除剩余寄生虫。青蒿素化合物青蒿琥酯单药治疗用于重度疾病的初始治疗。在青蒿素联合治疗方案有效的地区,我们没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法。柬埔寨最早报道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这一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之后,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亚洲国家均观察到寄生虫清除出现类似延迟。目前已确定青蒿素治疗后清除速度较慢的寄生虫携带疟疾kelch13(K13)基因推进器结构域突变。尽管K13突变与治疗失败风险增加之间并无明确关联,但携带这些突变的寄生虫却被称为“青蒿素耐药”寄生虫。在表型方面,“青蒿素耐药”的定义是寄生虫清除延迟。患者完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常规3日疗程后,这些寄生虫的复发频率高于对青蒿素敏感的寄生虫。然而,根据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3日疗程并未包含治愈感染(持续7~10日)所需的青蒿素类药物的全治疗量。采用青蒿琥酯7日疗程时,即使寄生虫有早期清除延迟,该方案仍然有效。其他类别抗疟药耐药的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这些药物即使完成全疗程也不能治愈感染。青蒿素治疗中的寄生虫清除延迟应该定义为“耐药”还是“耐受”?不论如何定义,在大湄公河次区域,3日疗程在对抗疟疾寄生虫方面正在丧失疗效。因此,对于患者和风险人群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威胁。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这一主张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这两点考虑涉及青蒿素类药物及其在成功抗疟治疗中的贡献。第一点考虑是目前青蒿素耐药仍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并无关于完全耐药表型的证据。青蒿素仍然有效,虽然需要较长疗程或对联合治疗方案做出其他调整。相比之下,当寄生虫对其他抗疟药产生耐药时,全疗程达到的治愈率会有所下降。尽管有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但青蒿素联合疗法的治疗失败可直接归因于其他联用药物。例如,如果双氢青蒿素哌喹在某一地区发生治疗失败,另一种联合治疗方案(如甲氟喹联用青蒿琥酯)可能被证明非常有效。寄生虫对含青蒿素的不同联合治疗方案表现的敏感性具有互反关系(例如对哌喹耐药的寄生虫往往对甲氟喹敏感,反之亦然),上述互反关系的相关耐药机制(此处为pfmdr1拷贝数)影响与青蒿素联用的其他药物的疗效,而非青蒿素本身的疗效3。为什么是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其他药物发生治疗失败,而不是青蒿素发生治疗失败?近期阐明的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表明,它们是由铁或血红素激活的前体药物。铁和血红素是血红蛋白消化后产生的副产品,在疟原虫滋养体成熟期达到最高浓度。青蒿素类药物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将寄生虫的许多蛋白质和血红素烷基化。血红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红素解毒过程。这一独特的激活和广泛靶向机制提示,据推测,单一蛋白质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数十年之后仍然有效。上述作用机制是否也可解释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血液内青蒿素类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相对较短,而游离血红素和铁的浓度在寄生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波动很大,在环状体早期很低。如果寄生虫停留在血红蛋白降解有限的环状体早期,则存活机会较大。如果疟原虫发生增殖同步并且感染后在环状体早期暴露于青蒿素,则即使是对青蒿素敏感的疟原虫株似乎也会发生青蒿素耐药。青蒿素耐药株(清除延迟表型)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由于环状体期延长,滋养体期缩短,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蒿素类药物的激活。它们还进化出更强的应激反应途径,这些途径可修复环状体期有限的青蒿素靶向作用所导致的细胞损伤。这些变化增强了寄生虫的生长能力,在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所产生的效应减退之后,寄生虫可以更好地生长。至关重要的是,只有到达滋养体期,“青蒿素敏感”和“青蒿素耐药”寄生虫才能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同样好的应答。因此,寄生虫“耐药”反映的是寄生虫最大限度缩短脆弱期,从而使生存时间超过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的时间段。对上述机制的这一理解阐明了我们应如何应对所谓的青蒿素耐药。由于患者对青蒿素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因此应认真考虑在寄生虫脆弱的滋养体期增加药物暴露的策略。延长治疗期等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案调整即可有效克服目前的“青蒿素耐药”表型。目前仍然完全有可能依靠青蒿素及其联用药物来消除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疟疾,我们只要调整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案和考虑联用的其他药物的耐药情况即可。各地区诊断出感染之后,应在新的并发症出现之前尽快采取包含现有联合治疗方案(通过优化来维持高治愈率)的干预措施。第二点考虑是我们可否研发出有望替代青蒿素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学术、公共和私人合作计划(如抗疟药品事业会,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取得了值得称赞和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我们不应低估药物研发过程的不可预测性。螺吲哚酮(spiroindolones)是化学品筛选工作中发现的强效抗疟药,但疟原虫阳离子ATP酶PfATP4(提出的靶点)的耐药突变甚至在此类药物用于患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将新药与现有抗疟药联合应用可降低耐药风险。但最常用的其他联用药物(青蒿素类药物以外的其他药物)往往会出现疗效降低。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大多数ACT价格低廉(例如加纳一个蒿甲醚-苯芴醇疗程的费用不到10美元)。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在研发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类药物仍然是联合治疗时首选的抗疟药类别。据抗疟药品事业会称,在赞比亚偏远农村的疟疾治疗中,即使用作单药治疗,青蒿琥酯栓剂仍将死亡率降低了96%。因此,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通过简单调整现有治疗方案(包括明智地联合应用具有互反敏感性的药物)来使目前最强有力的抗疟武器发挥最大潜力。现在我们亟须采取这些行动。

多诺玛

累计发表19篇SCI论文,浙大女博士用300篇文献“刷”出研究方向!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而现在,已发表19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微观尺度上物质颗粒碰撞导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魔法与艺术。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神奇和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第一时间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并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陈婷珽和金桥老师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科阶段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再次选择挑战自己,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计老师很会带学生,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在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块实验室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掌握常用实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进展。TOC压缩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紧凑,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去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与诺奖合影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不可以应用于人类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给出解决办法。与Greiner教授在德国合影常常跟着计老师跟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课题组合影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保持关注。“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渠道。”做实验在大部分时间里,陈婷珽同时会进行好几个实验。“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在金桥的带领下,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降低没有必要的时间消耗。“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这个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将在明年博士毕业的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我最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欧洲的博士后位置,那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非常向往。”陈婷珽说。文字作者:马宇丹 储诗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责任编辑:江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