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汇聚九地图书馆人共话“书事” 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蓉城召开奎蹄曲隈

汇聚九地图书馆人共话“书事” 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蓉城召开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两年一届的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落子蓉城,引来川、吉、苏、冀、桂、渝、黔、滇、藏九地的图书馆人相聚,共话图书馆公共服务。10月29日,由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暨西南片区(川渝黔滇藏)图书馆学会公共服务研讨会在四川省图书馆召开。川、吉、苏、冀、桂、渝、黔、滇、藏九省区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图书馆工作人员,获奖论文代表,征文优秀组织单位获得者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加研讨会。据了解, “川、吉、苏、桂、冀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是五省(区)以学术为纽带,联合开展的图书馆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旨在推动我国东、西、南、北、中跨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研究会自1988年首次举办后,按照每二年组织一次,五省(区)联合主办,各省(区)图书馆学会接力承办的模式,如今已经举办十七届。在上午举行的研讨会开幕式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总规划师、公共服务处处长王成平,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何光伦分别致辞并向获奖论文作者代表颁奖。本届研讨会专家评选出获奖论文230篇,其中一等奖34篇,二等奖101篇。各单位组织得力,涌现优秀组织单位28个。当前,四川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建成惠及全省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但是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此,王成平指出,今年正值“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站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满足新要求,全省图书馆需要新发展,更需要新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样的盛会,可吸取其他省市优秀做法,同时在交流合作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我省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何光伦馆认为,研讨会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的一次学术盛宴,对于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引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图书馆人将继续齐心聚力,开创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阅读生活的新需求。研讨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原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以《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服务》为题,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以《各级联动书香战“疫”,担当作为不负使命——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战“疫”纪实分享》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对于当下各省市流行的“你看书,我买单”的活动,陈力也进行了“降温”。在他看来,文献采购,不能仅仅将其看成一个简单的商品购买,“我们文献采购,应该考虑图书资源的整体性。书籍采购的资源,除了考虑满足现有读者,还应考虑其为我们后代子孙服务的效用。”他指出,如果图书馆馆文献资源建设,只是照顾、满足一些零散的读者需求,或许会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造成损坏。据了解,研讨会还进行了会议专题交流发言。下届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学术研讨会将由江苏省图书馆学会承办。

桃咲

曾经迷茫的男硕士2年发表4篇CSSCI论文!总结8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和很多人一样,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也迷茫过。我是跨专业读的研——说的好听点,是多学科背景;说的不好听点,是半路出家,底子薄,样子花啊!研一开学之后,和人家科班出身的一聊,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压力很大。想看书,可不知道看什么好,确切的说是无从下手——西经,管理学,这些基础课需要看,另外,还有很多专业课书要看。没办法,只好去找导师,希望能从导师那得到些建议——事实证明,这点很有用。导师告诉我:书是要看的,多读书很好,但是没必要全读;精读几本经典专业书,然后以此为发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多读读专业类的期刊,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和方向。有了导师的指导,我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活,研一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一点是:学会读书,明确方向。即选择性的读书,精读和泛读结合,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其次,多和导师沟通。不要认为导师不好接触,也不要认为导师水平不行——任何一个导师都有他的长处,只是一些人一眼就看出来,一些人要慢慢的发现。我导师我还是很崇拜他的,经常和他沟通。研一上学期,我是每周五9点准时到他办公室找他谈话,自己最近看的书,遇到的问题,都和他说。每次,导师都是必答。当然了,有时简短,有时详细。不过,我敢说,能像我导师这样每周都跟学生聊天的人不多了,我很幸运。一是导师肯聊,二是我自己主动。我导师还带其他专业的几个同学,他们2年来和导师见面的次数估计没我半学期的多。我是脸皮厚,没事了就去,有问题了就去。呵呵,收获很大。因此,要告诉大家的第二点是:多和导师沟通,要主动去沟通,导师都很忙,主动定期约学生的导师是少之又少,所以自己一定要主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再者,多和其他导师聊。一个培养机构,导师一般也不少,找几个和自己专业相近,学问做得好的导师,多和他们聊聊,向他们学习做学问的经验,交流一下知识。要知道:思想的火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研究生这2年,除了我导师,我和2名其他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一个是30多岁的博士副教,观点新,思维密接,和这样的人聊天,很有收获。另外一个是我的计量经济学老师,我研一的时候就请教她问题,研二课程结束的时候开始和她合作做统计局的课题。和她关系一直不错,一是她没带学生,二是我导师在定量分析这方面不占优势,而她绝对厉害,刚好可以弥补我导师这方面的不足。这就是我告诉大家的第三点:除了自己的导师,还要和其他老师多交流,但千万注意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导师之间是很忌讳学生乱串的,自己可别触犯了这点。第四点是写论文。我第一次开始写东西是研一下学期,导师教育厅的一个课题,急着结项,就让我做了(他早评上正教,这种课题对他没用),呵呵,我是战战兢兢,总算是完成了吧(当然,他没少修改)。这次经历可能对我专业知识进步帮助不大(不是我专业的课题),但是我知道了写文章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有想法(或者叫灵感,感觉,方向吧),然后搜集资料,要大量搜集,不停翻看,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东西,否则,自己想当然的写,纯属闭门造车。第五点是如何写。很多人苦闷,不知道写什么,我也深有这样的体会。于是强迫自己去图书馆看书,后来发现看大部头的书不行,要想写东西,有灵感,还是得看期刊,专业的期刊,学科内顶级的专业期刊。有人曾经开过玩笑:做学问就是追星,要追学科最新的星,赶在最前面,那就是创新,就是研究方向。暂且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是我个人觉得绝对有道理,而且是在自己经历过那样一个过程之后,越发觉得有道理。这也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五点:多看专业顶级期刊,而且要看外文的;看期刊,不仅能了解前沿,而且能启发灵感。第六点是多看教材。呵呵,不矛盾,这是我反复体会出来的。刚起步开始的时候,基本经典的,然后扩展知识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看专业期刊,有了灵感记下来,要敢动手写,这样才有手感;期刊上面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己陌生的知识或是名词理论之类的,这时候别轻易跳过去,要翻教材,自己给自己补课,这样才有进步。也就是“教材——期刊——教材”不停这样的反复进行,并坚持动笔,才有收获。第七点是记笔记。到现在,我已经记了2本多笔记了,什么都记,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没事的时候翻翻,挺有意思的。我有个习惯,是高中养成的,就是记笔记之前,会表上日期,长久下来,就成了一个“日记”:显示日期,然后是当天自己看的书或是杂志什么的。呵呵,没事的时候,一翻,就能知道自己那天干了什么。第八点是会修改。自己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写好了,不是万事大吉,没事的自己改改,也可以发给导师,让他帮忙改改。我之前的几篇文章,都是导师帮忙改的,他提出修改意见,我再不停的反复修改,知道他说可以往外投了。再后来,就是我自己修改,觉得可以了再给导师他,呵呵,后来几次,他基本看看,也不改了。来源:学术志

平易恬淡

写论文之前必看的10本好书

《学术论文写作》全书对选题、开题、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谋篇布局,开题报告和项目论证书的撰写、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文章的校对、投稿、发表等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各个步骤和环节进行详解,系统阐述了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各个环节的相关注意事项,为读者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详细指引。《学术论文写作十讲》按照确定选题、查找资料、做读书笔记、整理资料、写作、发表的顺序,介绍了文史哲专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进行阅读、选题、查证、写作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操作性强。旨在培养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共分十讲:怎样选题、怎样查资料、怎样作社会调查、怎样读书、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判断资料的价值、怎样鉴别资料的真伪、治学方法举要、论文写作方法、治学态度。本书注意用实例分析问题,贯通中国古典学术传统与现代学术规范。《如何成为学术论文写作高手》本书以轻松、易读的英语写成,全书共16章,清晰地阐述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各个部分,如何撰写,华人作者常见的写作错误和改正方式,简短、基础的英语语法规则,如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以保持积极和高效的写作状态,一些向学术期刊投稿的小建议,每个学生都需要了解的重要词汇等内容。每一章对应一周的课程,安排了为期16周的课程(另外,期中、期末考试各占一周),让您在18周后顺利完成一篇专业的论文。《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第二版)本书以如何撰写可公开发表的论文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创新与能力培养为主线,认真分析、归纳、探索、提炼与升华,是科研工作者及在校大学生提高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宝典。全书共八章,系统阐述了科学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信息检索与利用、学术论文特点与写作流程、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学术论文示例等。《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人文学科的学术写作令人望而生畏、筋疲力尽,但对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写作者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完成,必定会事半功倍,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学术写作的乐趣。本书不仅介绍了制定计划、设置议题、优化结构、规范体例等写作策略和技巧(尤其是独创性地提出的U型写作法),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切实努力和丰富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写作思想,帮助写作者调整视角,鼓励他们将自己视作重要工作的创造者和从事者,像专业学者一样思考和写作。《研究生是如何炼成的》本书在作者近10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论文写作经验和作为审稿人的心得体会,针对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不足、写作能力不强、意志品质缺乏等现象,给出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系统导引,以期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写作水平的目的,特别是人文—经济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会更为受用。《图书馆学研究法:学术论文写作摭要》分析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学术史研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论述了积累研究资料、遵守学术规范、保持良好治学态度的重要性及具体作为方式。本书不是从理论角度去泛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从论文写作出发,解决研究面临问题,并试图通过诸多案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本书内容涵盖论文选题、论文写作、投稿技巧、期刊审稿等,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教师、硕博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论文写作与发表观念,通过提倡“期刊倒逼写作”“写作倒逼研究”等过程性写作技术,帮助人文社科领域各学科的研习者学习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从而避开之前许多学者走过的弯路,掌握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规范和技能,*终实现“精确投稿”的目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第二版)从实践的角度介绍了完成一篇学位论文的完整流程和注意事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技巧。前三章系统介绍了学位论文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关准备工作。第4章至第8章详细剖析了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选题、选择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撰写论文。此外,书里还重点介绍了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的相关内容。书后提供了一篇论文范文和答辩的注意事项。力求让读者做到“心中有数”,不再畏惧学位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指南:从观点初现到研究完成》

尸鬼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周亚 著)

中文书名:《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作者:周亚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ISBN:9787548614388内容简介本书以1887年杜威创办图书馆经营学院为时间上限,1955年谢拉在西储大学设立文献工作与交流研究中心为下限,利用档案、报刊、会议录等史料,分五个时期系统考察了美国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作者简介周亚■北京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图书馆学史、图书情报学理论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上海社科课题各一项,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从历史中思考未来这本书是对我十年图书馆学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2006年8月,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来到美丽的珞珈山,开始了六年的“武大郎”生活。在大一刚入学时,对于图书馆学是什么,我完全茫然无所知。不过,我对于童年时无书可读的情景有着深刻的记忆,对于一个与书有关的专业,带有一种天然的好感。本科四年间,在图书馆学系各位老师的教导之下,我对图书馆学有了深入了解,对于文华图专的“智慧与服务”精神产生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犹记得,曹之老师在《中国古籍版本学》课上慷慨背诵《典论·论文》的情形,并带领同学们登上樱顶老图书馆,零距离欣赏古籍之美;肖希明老师带着大家参观武汉图书馆,直观感受现代图书馆服务……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逐渐意识到,图书馆学虽是一个小学科但也有大学问,不算热门但不可缺少,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所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在读研的两年间,我在李明杰教授的指导下研习文献与出版文化。在硕士论文《中国古代知识组织模式研究:兼论古代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的同源性》(2012)中,我尝试将文献史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考察了中国古代类书、政书、地方志、丛书、总集等文献的编纂方法与知识组织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的学术渊源与内在联系。这篇硕士论文虽然只能算是习作,但通过该文的写作,使我对于学科学术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在该领域进一步学习。研究生二年级,在李明杰老师的推荐下,我报考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的博士生,并有幸进入其门下学习。北京大学图书馆王子舟老师常讲,学术创新必先从学术史研究入手。2012年北大入学后,我便开始在图书馆史领域寻找博士论文的选题。起初,我拟以王重民先生作为论文方向,并曾向多位前辈学人请益,但终因自身学力不逮而放弃。博士二年级,由于有赴美交流的打算,我将选题方向转移到与美国相关的研究问题。中美两国的图书馆学有着密切关联。甚至可以说,不研究美国图书馆学史则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而图书馆学教育史正是考察中美图书馆学交流史、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的较好切入点之一。毋庸讳言,当今的图书馆学教育正面临一些问题,其现实境况虽与杜威初创之时大不相同,但其中某些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只是如今换了副“假面”重新登场。中美图书馆学在历史上的关联性,构筑了彼此对话和“互观”的基础。因此,出于以上的认识,在与导师商讨后,并在吸收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我将论文选题定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史研究,在时间范围上限定为从杜威初创图书馆学教育到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的传统图书馆学教育时代。我希望能够借助于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前尘往事的“追忆”,探究图书馆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寻求对于今日图书馆学教育现实问题的解答或者可能的解决路径,并为进一步梳理中美图书馆学二者的交错关系打下基础。 博士三年级,我被留学基金委遴选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伊大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历史档案的保藏地,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提供了绝佳条件。借助于来之不易的访学机会,我寻访了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丹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的相关档案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这一年间,博士论文的主要框架也基本成型,确立了以人为纲的写作方式,并重点围绕麦维尔·杜威、欧内斯特·理查森、查尔斯·威廉姆森、乔治·沃克斯、路易斯·威尔逊、杰西·谢拉等图书馆学家的教育思想展开讨论。当然,学术研究也需要物质保障,我访学期间的奖学金除了支付基本的食宿和保险费用外,大都花在了外出调研的差旅费,以及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等学术会议方面。记得在回国的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身上仅存几十美元,但当时毫无“凄惨”之感,反倒觉得有一股豪迈之气。作者于伊利诺伊大学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我既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学习者。随着对文献史料研读的不断深入,我脑海中的某些固有认知也在不断地被改变。例如,学界常以实用主义来指称杜威的图书馆学教育模式,而相关史料却显示出杜威在实用之外的学术性一面;欧内斯特·理查森所倡导的“图书学”思想,带有浓郁的古典图书馆学气息与人文色彩;查尔斯·汤普森与道格拉斯·维普尔斯对于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论争,显示出图书馆学转型时期新旧研究范式相互适应的过程;在《威廉姆森报告》中,查尔斯·威廉姆森对于大学图书馆学院系生存问题的分析,似乎预见了六十年之后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危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反映了试图将图书馆员打造为一门“学术职业”(learned profession)的努力,是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历程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文性、科学性、技术性三种力量不断“角力”和取得平衡,图书馆学在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不断摇摆,一再表明了学科发展历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016年5月26日,拙文《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3-1957)》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也算为我的十年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工作之后,我对论文作了比较大的修改。2018年,在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这篇博士论文由学林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更名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然而,图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终结。我深知,书中仍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例如王子舟与李明杰两位老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本书较少从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宏观社会层面探讨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也缺少对中美两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同期横向比较,又如部分翻译不准确等问题。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修订版中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另外,我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历史考察(1939-1970)”,是对博士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拓展,也将对本书忽略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周亚2020年11月1日图文:周亚,网络素材美编:王阿凤

华之乱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科研成果以书面创作形式的一种展示方式,借此希望能够尽快刊登发表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若正常毕业必须发表指定级别、数量论文的研究生们来说,尽早熟悉和熟练掌握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的相关技巧,将有助于学术论文在理想的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进而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学术地位。当然,更重要且更现实的目的是,满足正常毕业、评职称的条件。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应着重掌握以下4个基本要点。01、熟悉学术期刊的类型区别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学术论文能否在指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主要在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取决于论文作者对期刊性质的了解程度。首先,要了解学术期刊的类别划分。投稿之前,必须先要搞明白“学术期刊”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释:(1)收录学术文章的就属于学术期刊;(2)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的才是学术期刊。根据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按照(1)执行,而要求更高的院校和单位则按照(2)执行。所以,研究生在发表论文之前,第一步就要清楚学术期刊具体包括哪些,最好是到各自学校社科处的网站上,查找学校官方认可的“期刊目录”,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可粗略分为理论、技术、综合类期刊;按学科的类别,学术期刊可细分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有的在封面印有中国XX学(类)或学会(核心)期刊(会刊)字样;按出版的类型,学术期刊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点)和普通、公开和内部发行期刊的区别。目前,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其中又分为来源刊和拓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源核心(也称科技核心,如医学或工科类期刊在对应领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或者武大核心之类,但没有前几种有影响力。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将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刊发目标与期刊的性质类别、地位层次保持相对一致。其次,要了解期刊的发文取向。即便是相同类别或者同一期刊,由于办刊宗旨特色、发行对象层次和报道阶段重点的不同,其栏目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文取向也会随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研究生在投稿前,不仅要知悉专业期刊的征稿启示和栏目设置,还要着重关注其年度发稿重点和专栏征稿主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期刊的发文取向,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02、贴近学术期刊的个性要求作者投寄的论文格式最好与发文的排版格式相一致。此外,不同期刊在投稿方式上有打印文稿邮寄、光盘刻录邮寄、电子邮件投稿、官网在线投稿等不同传递要求,在录用取舍上有是否回复的不同时限约定,在字数限制上有依据论文性质区分的不同上限规定,在版面幅度上有是否收费的不同等次标准。例如:在是否录用结果回复的时限上,自投往往比较慢,而采取代投方式的话,普刊基本上当天回复,学报需1~2周,北大核心需1~3个月,南大核心则需6个月左右;在版面费上的收取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存有差异,少的在1000~2000元,多的在5000~6000元。所以,研究生可通过期刊的征稿规定或与编辑部直接联系了解,以避免技术性失误。03、符合国外索引的收录标准根据许多教授们的多年投稿经验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要想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SCI和ISTP收录,其基本要求是:学术水平是核心、编排规范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由此可见,即使你的论文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出现格式编排不规范、投稿途径有偏差的情况,同样也很难被收录。在编排规范方面,主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英文摘要、项目来源、参考文献等内容。论文的英文题名要能够高度概括主题内容,通常不超出10个实词,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公式和缩略词等。作者姓名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姓在前全部都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中加半字线,多人姓名中间用逗号,如 ZHAO Feng,WANG Hong-sheng。工作单位采用规范稳定译文,后缀China,如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China。英文摘要的编写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要素;篇幅长度一般在100~150个单词之内,不出现非文字性的图表、表达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文字表述常用第三人称方式,用过去时态描述论文涉及的工作过程,用现在时态阐述论文的结论;注意开篇首句不与题名重复,首字不用阿拉伯数字。项目来源在首页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63”高技术等项目名称,并用括号标出批准号。参考文献遵循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编写并译成英文,剔除著录的教科书文献,主要原因在于,EI、SCI对参考文献中教科书比重较大的论文将不予收录。在投稿途径方面,作者应积极向国内已经被EI、SCI等被列为来源期刊,特别是向已经发表过论文、并被其收录过的期刊投稿。因为,据统计,国外英文和非英文科技期刊被EI、SCI收录的比例为85:15,加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进入EI、SCI来源期刊的数量有限,其发表难度相对较大。研究生可以将论文(英文稿)直接投寄被EI、SCI列为来源期刊的国外英文期刊,其部分期刊在学术水准、录用标准方面,相对来说低于国内的EI、SCI来源期刊。因此,研究生要了解被EI、SCI等收录的源期刊学科分类目录、刊名目录、出版和机构地址、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录,这方面的信息可查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最新SCI源期刊要目总览》或到图书馆咨询。另外,由于EI、SCI等还收录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研究生可以主动向在国内或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投稿,也可增大被EI、SCI和ISTP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几率。04、遵循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术界“学术腐败”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趋,成为各家学术类公众号的重要新闻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刘某2008年7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颜某2007年5月提交的硕士论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某被举报抄袭,涉及硕博士论文、专著等。中国65篇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别来自44所高校,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防止失范现象的发生。随着各种学术期刊的线上推送,要想通过“下载+粘贴”方式来剪裁拼装一篇学术论文已经变成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学术论文的网上链接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又使得发现、核实和举报违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既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杜绝剽窃抄袭 “无商量”、嫁接引用“不标注”,杜撰结论“厚脸皮”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原创论点,遵守相关学术期刊的约定,防止没有参与“搭便车”、未经允许“挂虚名”,一稿多投“撒大网”、多稿一投“狂注水”等失范行为。单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果论文的质量上乘,容易造成多种期刊重复发表,不仅给刊物和读者带来损失,也给作者带来声誉危机,发文期刊还将给予作者终止一段时间在该刊发稿的制约。对于“多稿一投”的现象,如果论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编辑部必定会择优刊发,绝对不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般来说,除非论文质量特别高或编辑部特约系列论文,否则的话,期刊不会连续发表某位作者相似内容的论文。因此,多稿在手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将论文分别投寄不同的学术期刊,这样上稿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慎到之道

为3500万字作品建立完善创作档案 叶永烈: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著名作家叶永烈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叶先生笔耕不辍,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1940年8月出生的叶永烈是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笔名萧勇、久远等,后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还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他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原始文献。这些文献都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并以“叶永烈专藏”的名义予以收藏。为此,他曾对媒体笑言:“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叶永烈保存的作品手稿、 采访录音(上海图书馆存)科普牛人心目中的高峰出生于1992年的科普工作者苏澄宇是动物科学方向的硕士,同时也是是知乎上的优质作者,认证信息里他被标注为动物学话题的优秀回答者,他贡献了312个回答,获得83,256次喜欢、140,576次收藏、111次专业认可。这位年轻的科普牛人坦言,带领他走进科学世界并立志成为科普作者的作品便是《十万个为什么》。在他看来,包括叶永烈先生在内的中国优秀科学家创作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原创科普领域里一座绝对的高峰。“国内《十万个为什么》出了很多个版本,但这么多个版本中,在大家心目中,最经典、最优秀的版本莫过于第一版,也就是有叶永烈老师参与的这一版,他为其写了300多条‘为什么’,成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写作篇目最多的人。之所以称第一版为最经典的一版,不仅是印数达到580多万册,而且是最早的中国原创科普读物。从某种角度来说,《十万个为什么》就是中国科普的标志。至少对于我而言,最早接触科学这一概念,就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上知道的。”5月15日下午,苏澄宇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20岁时即参与《十万个为什么》撰稿据记载,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酝酿出版中国本土科普读物,当时借用了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的标题。而为其撰写篇目最多的作家叶永烈当时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大二的学生——读书时就开始用文学方式去描述化学,发表了一些跟化学有关的科普小文章。这些文章后来以《碳的一家》出版,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他被《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看中,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编辑曹燕芳邀请他参与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人写了163个。随后,又被邀请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气象分册、农业分册、生理卫生分册写稿——他为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最后,他拿到了1600多元的稿费,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甚至有传说,1962年,叶永烈去提亲,上门送的礼物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谈及《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叶永烈曾说:“《十万个为什么》凝结着少年儿童出版社几代编辑的心血,汇聚着上千位科学家和科普作者的精心创作,承载着数以万计读者的多年呵护。更重要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展之路,也是新中国出版史的缩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再版,内容吐故纳新,使这套丛书成为常青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万个为什么》还会出第七版、第八版,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科学启蒙读物。”出版作品超过3500万字1978年8月,叶永烈创作的科普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成为一代读者的科普启蒙书。40年来,《小灵通漫游未来》长葆青春,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仍在不停重印,总共已经发行了400万册。此外,他的《科学家故事100个》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除科普作品外,叶永烈的创作触角颇广,据统计,截至2018年1月,叶永烈已经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生前,他曾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叶永烈保存的作品手稿、 采访录音(上海图书馆存)写作坚持“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叶永烈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30余年,“从不东拼西凑”。2015年,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3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 《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以及《邂逅美丽》。上海是叶永烈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而台北则是他到访十几次的城市。书中写到的台湾外岛,诸如大小金门岛、澎湖岛、绿岛,他都曾逐一访问。尤其是金门岛古宁头,他曾骑自行车细细察访当年的旧战场,抚摸墙上残留的弹痕。正因为这样,书中有着真切的细节描写,有着历史的纵深感。《海峡柔情》是叶永烈长篇小说系列“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描写了近百年间上海淡水路朱、姜两户人家的爱恨纠葛。该书出版后,叶永烈曾在上海书展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验:“这一次,从非虚构创作转向虚构文学,我没有转轨问题,因为有了《东方华尔街》的经验。所以,在构思成熟之后,经过一连几个月高强度的叩键写作,四五十万字一气呵成。”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编辑/崔巍

鬼饭店

发表论文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期刊-易智编译

因对各类期刊缺乏了解,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论文写作和投稿之前大家可能会感到困惑、迷茫,所以今天易智编译跟大家分享关于各类期刊的介绍以及区别在哪里,还有发表论文的级别分类。一、核心期刊国内现在说的核心期刊共有3种,即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二、中文核心期刊通常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是由北大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负责,由各学科专家和期刊专业人员根据多重标准决定的,每四年评定一次。三、SCI、EI、ISTPSCI、EI、ISTP即为国际上的3大检索系统,它们的全称分别是: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主要收录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文献的 作者、标题、来源、摘要、关键词;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作为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主要收录各个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它综合性强、来源较广,覆盖面积大,收录的文献质量高;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跟前面两个系统相比,它的权威性会稍稍逊色,因为它只收录国际会议中的科技文献,涉及范围与SCI大致相当。表1 SCI版本介绍表2EI版本介绍表3ISTP版本介绍表4 SCI、EI收录原则对比四、发表论文的级别公开发表论文的的级别可以分为6类,分别是:第一级——T类,是在Science跟Nature上发表的特殊刊物论文;第二级——A类,被SCI、EI、 ISTP收录的论文,即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刊物详情可参考《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第五类——D类,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一般公开刊物论文;第六级——E类,是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易智编译是一家专门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工作者提供最优质SCI论文服务的专业公司,如果您在论文发表过程中,想要润色,翻译或者其他服务的话,可以到易智编译官网进行详细咨询。

散而成章

考研人整天在图书馆学习,为何大多都失败?真相和学习能力无关

文/九叔教育指南(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这些年考研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因此考研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参加考试的人员素质要求更高,也就需要备考人付出更多努力。2020年马上要进入尾声了,同时很多人也即将迎来一个重要时刻——研究生考试!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比往年更多,不少学生为此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目的就是成功通过考试,顺利上岸。很多学生在备考期间都会在图书馆呆着,认真复习相关专业知识,国内不少图书馆都能看见考研人备战的身影,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内弥漫着浓厚的紧张的备考氛围。不过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考研人整天在图书馆学习,却大多数最后考试都失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第一点:考研选择的专业难度更大很多考研人报考专业的时候都会选择跨专业,这类人考研的难度要更大,因此失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这些学生考研的时候出了研究学习报考专业的知识,还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同样的时间内要比其他人的任务更重,自然学起来会很吃力,成绩不会很高。第二点:部分考研人在图书馆并不是真的在“学习”其实在图书馆的学生并不一定都在真的“学习”!有些考研人虽然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待在图书馆看书学习,不过这类人往往心思不在学习上,只是看起来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自然考试的时候就会被刷下去。第三点:同一专业的竞争太激烈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多,竞争压力也就变大了,不少考试失败的人都是因为报考同一专业的人数太多,竞争太激烈!在众多报名研究生考试的人里面,有不少成绩很优异的人,这些人除了基本知识掌握很扎实,而且还有更多其他技能,比如英语水平超过了四六级取得更高级别的证书,这些“实力派”自然能够成功上岸,所以不少学生即使学习很努力也比不过别人,只能沦为“陪跑者”。考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平时就多用功,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有时候专业学校的选择很重要,不要一直追求“名校光环”,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机率成功通过考试。今日互动话题:大家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考研成功的人有什么好的经验想要传授给下届考生呢?欢迎留言讨论。往期精彩江西新余市这所学院将扩建校区,耗资10亿,争取早日实现“升本”海南引进一所“国际顶尖”学院,计划办学规模达4000人,未来可期广西医学教育迎来“大发展”,新学校可容纳2万人,已通过备案好消息!唐山迎来“超一流”高校,花费20亿,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

二十秒

在知网上怎么发表论文?

大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些同学尽全力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就想将写好的论文放到知网上发表。可是知网只是一个数据库,因此是不能发表论文的,但是可以收录写好的论文,那么本科生的论文怎么才才能收录到知网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知网1.首先,我们要明白知网是不收录毕业论文或个人论文。论文若想被知网收录,就必须将论文发表在期刊上,期刊是能被知网收录的。如果发现优秀的毕业论文,导师就会提交给图书馆,再由图书馆提交到知网,知网会根据论文的质量、稀缺度等筛选后收录,并不一定全部收录。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是比较受知网青睐的,也容易收录。2.提醒大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论文,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发表。而不要被假刊给忽悠了。什么是假刊呢?假刊的也可以通过知网数据库来辨别真伪,比如,该期刊明明被知网收录,而在知网期刊库里查不到,那这种期刊就是假刊。千万不要把论文发表到这种期刊,因为是不可能被知网收录的。如果你在发表论文时,应该好好查下该期刊在知网上是否能够查到往期目录。若能就说明这个期刊就可以发表了。而且,我们需要知道,国内大多数正规期刊都会被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3. 那知网收录论文需要时间呢?一般在正式期刊出版发行以后,才会将电子版论文提交给中国知网。中国知网从收到电子版期刊起的60个工作日内,将其收录,这样算来得2-3个月才能真正确定是否被收录。如果你的论文写得好,老师也非常欣赏,建议你通过以上所交的方法,将论文收录到知网上,这是荣耀,还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做参考,其很有意义。更多阅读:怎么使用知网pmlc?毕业论文查重标准是什么?来,了解下知网PMLC检测系统!学生如何在知网查重?

储泳

创新!开放获取期刊eLife宣布预印本优先出版并公开发表审稿意见

开放获取期刊eLife公布引进一种新的出版模式的计划。从2021年7月开始,期刊将采取“先发表,再评审”的政策,并将其所有同行评审报告公开。eLife于12月1日宣布了这项政策,根据这项政策,eLife将只审查和发表已经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的论文,如bioRxiv、medRxiv或arXiv。如果收到自由投稿但尚未在预印本服务器上提交,期刊将会把它发布在bioRxiv或medRxiv上。哈佛大学学术交流办公室和哈佛大学开放获取项目主任Peter Suber说,这种模式“放大了预印本的价值”。“eLife正在表明,预印本的好处可以与同行评议的好处结合起来。”这项政策变化背后的驱动力之一是一项内部分析,该分析显示,eLife在2020年5月、6月和7月期间审阅的论文中,大约70%已经作为预印本发布。“我们一直都知道,eLife社区非常支持预印本,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直到我们做了一个调查, ”Michael Eisen谈到了这个话题。(Michael Eisen,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学家,eLife主编)Eisen怀疑,其余30%的作者在提交出版之前没有将稿件以预印本的形式发布的原因“只是一种惯性,而不是任何真正的反对”。“先发表,再评审”的模式并非elife首创。F1000 Research早已提供了一个平台,学者们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他们的稿件,然后再接受评审; (关于F1000Research,学者们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只有那些通过评审的才会被PubMed等数据库中索引。但是eLife的政策将这一想法与传统的期刊系统相结合:期刊只发表通过评审的稿件。eLife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学者们不需要放弃传统的期刊模式。“我认为,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社区成员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我们不应该强迫人们在进入新模式时脱离(现有的)模式。”Eisen说。新政策不会马上生效。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作者将可以选择不将提交的稿件以预印本的形式发布,但将被要求解释原因。公开发表审稿意见eLife还计划开始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所有同行评审报告,不管论文是否被录用(不过,如果稿件被拒,可以推迟发表评论,直到其在其他地方发表)。期刊还在开发一个分享公众同行评审的平台Sciety 。这些参与评审的作者将保持匿名,以回应职业生涯早期的科学家和其他学者对这一想法的顾虑。这些学者认为,由于担心遭到报复,他们将无法在可识别的公开评审意见中提供诚实的批评。Eisen说,尽管完全匿名的审稿人系统并不理想,但eLife和其他出版物能够提供经过认证的匿名,这是像期刊这样的组织可以做的关键事情——谨慎选择同行审稿人,以确保他们确实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他们没有利益冲突,只有公正和建设性的评审意见才会发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员、学者交流研究员Bianca Kramer说: “eLife的新模式是预印本共享、开放同行评审和可获得带有预印本的评审的重要发展,从而对学术出版的文化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目前的实现模式仍然依赖于eLife作为期刊的选择性。”Eisen还认为,如果把发表论文的期刊作为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那么这种出版模式是有缺陷的。他说,eLife在采用新的评估政策的同时,还计划开发其他评估指标。他说:“让人们改变论文不发表就没有价值的观念,这是我们最终希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