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充电第一站!自上次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论文以来,已经大约一年了。最近,又在Nature发表了一篇论文。不过,这一次我并不是论文的主要作者,只是普通挂名而已。但不管怎样,也算是一篇Nature论文吧。想要在Nature发表论文,首先就要说一说为什么要在Nature发表论文。或许有人问,“我也可以在别的期刊发表论文,有什么区别吗?”我觉得,Nature论文和其它期刊论文,差别还是很大的。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条:第一,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第二,让自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第三,更容易获得经费资助和奖励。因此,发表Nature论文,可以获得生活上更加富足,工资待遇也会相应提高,也可以更容易评上高级职称,个人幸福感会随之提升,这是一件非常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家庭和谐的事情。Nature论文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期刊的论文,是因为Nature是排名第一的期刊。目前世界上有三大期刊Nature、Science、Cell,其中以Nature期刊影响最大。虽然Nature影响因子并不是最高,实际上NatureBiotechnology的影响因子比Nature还稍微高一点点,不过,这并不影响Nature的实际影响力和号召力。话又说回来,如何发表Nature论文?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难度。实际上,已经有许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登陆施一公的博客、颜宁的博客,他们才堪称是大师级人物,对发表Nature论文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详细的描述,我只不过是街头小混混,班门弄斧而已。其实,我们发表Nature论文,也和发表NatureBiotechnology论文差不多,也需要一个好的制度,也需要相互合作,更需要自由的气氛,这样才能出一篇好的文章。因此,就不再这里重复了。不过,发表Nature论文和Nature Biotechnology论文还是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仅仅仅有细微之处的差别,有技术上的,也有战略上的,然而这些差别又是我们常人不易发觉。所以呢,我在此就想从细微之处着手,从战略和技术上谈谈一些发表Nature论文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首先,关系最重要,能找到一个大牛做后台老板,是发表Nature论文的第一要素。在某一个领域里,全世界能够发表Nature论文的小组廖廖可数,只有那么几个,这些能发表Nature论文的老板一般被我们称为大牛。所以,同学们如果想发表Nature论文的话,最好是进入这些大牛们的实验室,因此,找到大牛做老板,这个关系是最重要的。然而,大牛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发表Nature论文,有时候10篇论文当中只有1篇Nature,那么,他们发表Nature论文的成功率也只有10%。不过,就算是10%的成功率,也值得我们去尝试一下,毕竟10%要比0%好一些,我们心中还会对Nature抱有一丝的希望和幻想。其次,要有足够的信心。进入大牛实验室,并不等于你就拿到了Nature论文,发表Nature论文还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正面的思维。当我们面对Nature期刊的时候,第一要素就是跟大牛们搞上关系,第二要素就是树立信心。第三,数据收集和写作。数据收集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花五年的时间做项目收集数据,有些人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数据收集。完成数据收集之后,写作应该是最后一步了。在写作之前,应该对项目了如指掌,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将要写作的内容。一般而言,所写的就是所想的。写作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我建议要把这两个过程区分开来,不要混淆。第一个过程:书写。第二个过程:修改。书写的过程是脑子里面已经想好的东西,拿一张纸和笔,用草稿的形式全盘托出,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快的过程。不过,这仅仅这是草稿的形式,其中必然存在许多的错误,草稿并不能作为正式稿件投稿。所以我们要进入到下一个单元,就是修改。修改可能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可能需要反复多次修改,也可能需要许多人共同修改,这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直到自己和合作者们觉得满意为止。修改的过程通常需要精确到每一个单词,每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斟酌。因为Nature期刊只接受英语稿件,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英语并不是母语难免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错误。通常情况下,Nature编辑们都不会有太大的为难,他们也会清楚我们使用英语来表达的困难。这里不免会出现一些写作高手,把不好的数据,写成一篇好的论文,发表在Nature。相反,有些同学的数据做得很好,却因为写作水平不高而没有发表在Nature,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第四,投稿过程的运气因素,运气也是发表Nature论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Nature期刊会有几个编辑负责稿件的评审和收集,编辑们的水平有些高有些低,说实话,这些Nature编辑们评审角度不同,给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同一篇稿件,投到不同的编辑,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Nature编辑们也常常会掺杂着感情的因素,他们偏向于录用熟人的稿件,对于不认识的人投过来的稿件,一般会作退稿处理。这个审稿过程就需要用到大牛们的关系了,有些大牛们的稿件之所以90%以上被Nature录用,也是因为编辑们都认识这些名气大的人,只要稿件挂了他们的名字,一般都会给予考虑。而且,很多情况下,Nature和这些个大牛们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常常主动找这些大牛们约稿。有些大牛本身就是Nature的编委,这种情况下,自己审自己的稿件,那只能是100%的命中率了。反之,如果论文中没有出现大牛们的名字,那么,编辑们只会把你的论文当做废品一般放入回收站处理。最后,我总结出了一条发表Nature论文的公式,如果同学们觉得有用的话,不妨借鉴一下:Nature=关系(50%)+信心(20%)+数据(10%)+写作(10%)+运气(10%)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情况下,因素的影响都不会一样。比如说,有极少数的人,在没有大牛做后台的情况下,也能成功发表Nature论文,然而这只是极少数的个别情况。也比如,有些人做得一塌糊涂,但后台老板权势大,成功发表Nature论文,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总之,随着这五个因素之间相互制衡,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才能最终成功发表Nature论文。我们对Nature论文的期待很高,我们一般认为Nature论文就是一定很牛的,水平很高的。然而,我不得不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Nature论文也同样会出现水平低劣、严重灌水、数据造假等等恶劣行为。尤其是一些大牛们,凭借自己的名望,每年都在Nature灌水,有时候一年灌水好几篇,水平低劣,毫无创新,导致了其它领域的好论文没有办法刊登在Nature期刊上,他们霸占了大量科研经费,让其它的领域无法获得资助。你说,这种Nature论文是应该祝贺呢?还是应该不齿呢?更严重的是造假,数据造假,然后骗取大量的研究经费,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简言之,Nature论文中,存在大量数据和结论不可信的论文,存在着大量水平低劣的论文,存在着大量滥竽充数的论文,存在着大量空洞无物的论文,存在着大量的数据造假的论文。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不要单纯地对Nature存在一种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需要对Nature期刊做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以及更深刻的反思。祝同学们早日发表Nature论文,谢谢大家。*文章素材来源于潘碧峰科学网博客,作者整理改编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凡是从事过科研经历的科学工作者,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历经课题选择、设计筹划、文献准备、科学实验、咨询合作和综合研究等步骤,最终撰写专题学术论文,以此来报告自己付出的严谨劳动,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阐释自己的科研思想,并通过在权威学术专刊上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以证明自己的学术实力。对此,蓝译编译认为,在科研学术论文发表前应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宁缺毋滥,确保质量,莫要追求数量。一般认为,一篇高档次的学术文章要抵得上十几篇“垃圾”文章,这是一个有着广泛共识的结论。如果一个科学工作者真是抱定“为科学献身”的态度从事科学研究,在每一个步骤上都付出诚实劳动,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以“垃圾”文章收场。而是要想方设法使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有一个好的归宿,达成业内“精品”。因此,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科学工作者从一开始就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在每一个程序步骤上都要释放“真意”,保证在求质量上做文章、下功夫。二、深钻细研,综合开发,切忌套装拆零。有些科学工作者学术论文很有建树,但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为应付检查,而耍起小聪明,把本来是一个“好东西”的论文,却大卸八块、拆零展示。这样做,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当然,笔者无意追究这样做的真正缘由,但还是觉得应该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科学分配已取得的学术论文资源,不能为了偏私、小利、短视而使一个原本很好的东西面目全非。这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科学工作者的作风,也不应该是一个有志科学事业者的所为。三、诚实劳动,求真务实,禁止抄袭剽窃。定课题、立项目、搞科研,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用科学精神来约束自己。一旦下定决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就要保证思想行动受到科研规则的规范。而不能因为科学技术发达了,看到别人“粘贴”、“复制”就起他意,不惜丧失职业道德、人格品质而眼红效仿、抄袭剽窃,这就失去了搞科学研究的真实意义,即使不搞科研也不能干这类事。一方面对原作者不尊重,另一方面,即使因此侥幸成名,其“前科”也将成为前途的累赘,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都在注视着你。四、瞄准前沿,创新实做,不要耍小聪明。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瞄准前沿和科研创新,能够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探寻出更加深邃的科研成果,然后据此撰写出质量一流的、更加前沿的学术论文。但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却为了体现自己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对文献了解得多”,对同行的参考文献该引的不引,不该引的乱引一堆,经常被内行的审稿人或编委一眼就拆穿,这很不好。常言说:文品如人品。做科研的同时也存在做人的课题。五、攻坚克难,执著探索,不该勉为其难。一个科学工作者重在为这种研究是有目的的研究,不是胡乱研究,只要秉公而做,当学术论文少的时候,也不要以为耻辱,过分自责,大可不必。因为在科研过程中,难免遇到与自己开展科研无关而与其他因素有关的阻碍因素。长期以来,学术界流传着“不以文章论英雄”的说法,就是说,只要是出于真心开展科研的,所取得成型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改进都很了不起。相信,比较新的东西,一旦崭露头角就会产生不小的吸引力。
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文体,欲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基本要素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依据赛恩斯编译的经验,缺任何一项要素,都会在初审时被退回修改,如果缺少的项目太多或缺少重要项目,编辑会怀疑该文作者缺乏严谨的治学或研究态度,怀疑文稿的质量,很可能将其当成劣质稿件作退稿处理。一、题名与层次标题。论文题名应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进行符合语法的词语组合,恰当、简明、全面、正确地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在题名中不要用可有可无的词,更不要引起歧义。拟文章题目时,应保证题文内容相符,使题名涵盖的内容与文章论述的问题相一致,应尽可能地避免题目冗长,但题名短而精是建立在言之有物基础上的,而不是为了短就短而空、言之无物。简洁凝练的题名不仅能吸引读者,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字概括力。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一般用偏正词组表达,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排版,序号后空一个汉字长度接排层次标题。撰写层次标题时,应避免下级标题重复上级标题的内容。二、作者署名。作者署名是科技论文有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著作权,二是表示学术负责,三是便于工作联系。作者署名应给出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作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所在的工作单位以及通信地址。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论文的作者常常不止一个。如果有多个作者,应按各人的贡献大小排列于题名的正下方。三、摘要。摘要是一篇与论文正文结构相对应、对论文主要内容高度浓缩的独立的简短论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使编辑或读者了解论文的特点,确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二是为文摘刊物和检索系统收录提供便利。科技论文摘要通常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应着重反映作者强调的观点,与文章主体内容信息量相等,不分段落,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合乎语法,不加注释和评论,不要过简或过繁。四、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的指引性的术语,是最简捷的论文介绍;选用关键词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内容进一步提炼的过程。一般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关键词,大多浓缩在大标题和摘要中。一般来讲,可从研究对象、性质和采用的方法抽取关键词,并尽量按此顺序排列,以突出重点。五、引言。写在文章的最前面,是作者对其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工作及存在的问题、本人想解决的问题作一简要概述,以突出论文创新点、新颖性、研究深度及发表的价值。在引言中引用一些前人的成果是为了说明作者工作的继承性,也可以从发展中引出作者研究的问题,但切忌为了表示作者工作的重要性而故意夸大自己对技术发展的作用或肆意贬低前人的工作。六、正文主体部分。介于引言和结论之间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反映作者的主要贡献,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针对引言引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文章主体部分特别要注意内容准确、论点明了、论据充分、文字简明。实验型论文一般由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组成;理论或应用型论文注重理论推导、理论分析、设计计算;综述型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综合介绍、分析、评述该学科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新成果、发展新趋势 ,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科技论文无论如何构成,常常会用到图、表和公式。图、表和公式是科技论文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必然有非常出色的图、表和公式的贡献,因为它们比文字表达更生动、简明、直观。图、表和公式是根据文字表达的需要而设置的,必须与文字叙述对应,不能相互矛盾,也不能超越文字表达的范围。要注意,科技论文中的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必要时可加辅助线。作图时要注意图形的表达效果,要清晰美观。七、结论。展示结论是撰写论文的目的,是全篇论文的归结,因此一篇论文不能没有结论。结论要与论文的内容相呼应,对于解决了的问题下结论,要意见明确;对于尚未完全解决而应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应在结论中提出。结论中要避免与各级层次标题重复,避免与文章主体部分各段中的小结相重复,避免与摘要的内容重复等。八、参考文献。作者撰写论文时不可忽视参考文献,因为参考文献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自己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重大发现1月17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东方医院高亚威教授联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韩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N6-methyladenosine of 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 transcription”(《染色体相关RNA上的m6A 修饰参与染色质状态与转录活性的调控》),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该研究首次揭示了RNA的m6A修饰调控染色质状态和转录活性的重要机制,刷新了对m6A功能的认识。调控性染色质相关RNA通过m6A修饰调控转录的分子模型对于生命体来说,细胞是最小的功能单位,而在细胞中,DNA是遗传物质,它与自身缠绕的组蛋白共同形成染色质。DNA可以转录生成RNA,RNA随后被运输到细胞核外后,通过翻译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蛋白质。细胞就像是一个大的生产工厂,DNA和染色质就是工厂里面的核心生产线,不同生产线是不同的基因,可以生产出不同的模具。这些模具被运输出生产线所在的厂房后,通过翻译过程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但是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产生的蛋白从种类到数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来源于染色质上表观修饰(包括DNA本身和DNA上结合组蛋白)以及RNA的表观修饰造成的影响,相当于分别对应生产线的控制和模具翻译成产品过程的控制。其中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常见的修饰类型,近年来,m6A被证明在胚胎发育、配子发生、免疫系统、以及各种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两个表观调控系统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一直尚无确切的结论。左一为高亚威教授,左四为博士生陈川为解答这一问题,研究者首先利用m6A“书写”蛋白METTL3缺陷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离了处于胞质、核质和染色质上三个空间内的RNA。结果发现,这个蛋白显著影响了染色质上的RNA,尤其是位于基因调控区域以及重复序列区域转录出的RNA(后文简称为carRNA)上获得m6A修饰。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这些carRNA上的m6A修饰可以进一步被修饰识别蛋白YTHDC1识别。而这个YTHDC1蛋白就如同生产线上的质检员,一旦发现生产线上的carRNA被METTL3加上了m6A修饰,就会把这条RNA拿去降解掉。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发现,这种依赖于m6A的carRNA降解机制对于细胞来说非常重要。在METTL3或YTHDC1敲除后的细胞系中,carRNA出现累积后会直接影响相关区域,以及下游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引起基因组水平的转录活性增加、染色质开放程度增加。这就意味着这种生产线上的质检和清除机制,可以有效控制生产线上的生产速度,降低因为开发程度增加引起的各种不稳定损伤。生命科学专家表示,此项研究不仅实现了对于染色质相关RNA的m6A修饰调控机制的探讨,更首次揭示了RNA的m6A修饰调控染色质状态和转录活性的重要机制。这对于研究和理解生物体复杂的表观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视角,具有很强的理论先导性和示范性。这一发现也为发育和疾病的调控和靶点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项目的部分工作是高亚威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公派访学期间与何川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其中,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团队的博士后刘君博士和豆晓阳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生陈传远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川教授、韩大力研究员与高亚威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陈川通过同济大学资助的交叉学科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参与了本项目的多项工作。该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是同济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来源:同济大学
如何提高科技论文的投稿命中率,是每位作者关心的问题。下面,医刊汇编译从实践谈谈科技论文投稿的一些体会,希望对作者提高投稿命中率有所帮助。一、找准投稿目标。任何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特色和刊载范围,如果所投稿件在期刊的刊载范围内,就有命中的可能;反之,一定会遭遇退稿。所以找准目标期刊投稿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就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了解相关期刊的载文范围。作者投稿时必须弄清自己的研究内容是否包含在所投期刊设立的栏目中,避免盲目投稿。2.努力承担基金项目。任何期刊都乐于刊登基金项目论文,因为获得基金项目的论文,不仅说明其创新性强、学术价值高,而且是科技期刊评优的硬指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因此,作者应努力承担层次较高的基金项目,并在投稿时注明,以增加论文发表的可能性。3.按照规范化编排的要求处理文稿。一篇符合国家规范或符合所投期刊格式的论文,会无言地告诉编辑该作者治学严谨、态度认真、成果可信,易于通过编辑初审关,快速进入专家审稿程序,所以应尽可能使投稿符合所投期刊的行文格式。规范化的稿件不仅大增其投稿成功和快速发表的可能性,而且减少了编辑审稿、加工的工作量。4.留下详细、准确的联系方式。编辑部常常会因稿件的内容需要与作者商榷,或稿件存在问题需要作者修改,但由于作者没有提供准确的联系方式而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往往失去论文发表的机会。所以作者在投稿时一定要留下详细、准确的联系方式。如果作者预计到自己有可能在某一时段联系不上,应留下一个能替作者全权处理稿件事宜的联系人最方便的联系方式。5.认真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仔细阅读编辑部返回的修改意见,逐条修改,逐条落实。对于确实难以修改或不妥的地方最好给出说明,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些作者不按要求修改,也不作说明,这就会造成论文反复修改,轻者延误发表时间,重者遭遇退稿。二、切勿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有许多弊端:一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无端地浪费审稿人、编辑和读者的时间;二是不必要地浪费期刊版面;三是影响相关期刊的声誉;四是浪费有关检索系统的资源;五是违反版权法;六是扰乱科技成果的统计和奖励工作。有的作者为了增加投稿的命中率,抱着侥幸心理,经常一稿多投。其实,这是对作者本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所有编辑对一稿多投基本都是深恶痛绝,对于有过一稿多投行为的作者,各编辑部一般都会谨慎处理,轻易不会再受理。如果在三审的任何一关中被发现是一稿多投,多数编辑部会简单地作退稿处理,而有的期刊编辑部可能会在退稿的同时书面通知作者所在单位。如果一稿多投的文章已经发表,相关期刊编辑部可能会采取各种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作者进行制裁,如拒绝其再次投稿,在业界通报等。因此,切勿一稿多投。
2019年即将结束,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180项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5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18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生命科学领域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105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材料学领域-中国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材料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30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通过自然指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科研力量的变化。自然指数是指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提供机构和国家所发表论文的绝对计数和份额,由此可显示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的情况。在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科研期刊中,2015到2018年材料科学论文产出增幅最快的50家机构有43家来自中国,并且前10位均为中国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科学论文的贡献不足美国的二分之一,但在2018年首次超过了美国。2018年中国对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的贡献年增幅为15.8%,而美国则下降了10.3%。自然指数材料学论文贡献最多的100家科研机构中,有35家为美国科研机构,中国居第二位,有34家机构上榜。位居这100家科研机构前十的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2019年中国科学界里程碑2019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李昺作为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Colossal barocaloric effects in plastic crysta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告了一类称为塑料晶体的无序固体中的巨大热量效应(CBCE)(热量效应是压力诱导的相变的冷却效应)。所获得的代表性塑料晶体新戊二醇的熵变化在室温附近为389J/Kg/K(目前主要材料的热量效应是几焦耳/千克/开尔文熵变化的特征)。压力相关的中子散射测量表明,塑料晶体中的CBCE可归因于这些材料的广泛分子取向紊乱,巨大可压缩性和高度非谐振晶格动力学的组合。该研究确立了CBCE在塑料晶体中的微观机制,为下一代固态制冷技术铺平了道路。“超越CRISPR”:刘如谦开发新型编辑器2019年10月21日,单碱基编辑技术开创者,Broad研究所刘如谦(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Prime Editor),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最多插入44个碱基,或删除80个碱基)。Nature 杂志评论这一技术是“超精确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Science 杂志评论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哈佛大学教授,CRISPR先驱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盛赞这一成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信息来源:Nature
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1日,西工大理学院陈凯杰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Synergistic sorbent separation for one-step ethylene purification from a four-component mixture”(Science, 2019, 366, 241-246)。此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协同吸附,实现了在四组份混合气体条件下,一步分离制备高纯度乙烯。这项研究成果将为复杂工业分离体系下绿色低能耗工艺的研发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该论文也是继6月22日西工大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团队以西工大为通讯单位,在同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3篇论文之后,我校2019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第4篇研究论文,彰显了西工大在基础研究领域接连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我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迈出的坚实步伐。相关论文说明如下:“一步到位”提纯乙烯乙烯的高纯制备在初级化工原料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乙烯分离方法步骤繁琐、能耗较高。乙烯与乙炔、乙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物化特性十分相似,提纯过程需要三步工艺——需使用碱性池分离二氧化碳;用贵金属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乙炔转化成乙烯或乙烷;而乙烯和乙烷两种气体的纯化分离仍依赖于分步蒸馏工艺,即利用不同组份的沸点不同,控制其分步流出分离塔并收集。这样的分离工艺步骤繁多、成本较高且能耗高。如何用更加节能高效的方式,实现乙烯的分离和纯化呢?我校理学院陈凯杰教授(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联合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Mike Zaworotko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利莫瑞克大学David G. Madden博士(共同第一作者)和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Brian Space教授科研团队(论文主要合作者),首次实现了在四组份体系下乙烯的一步高效分离制备。其中,西工大为论文第一单位。该论文利用三种高性能超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了高纯度乙烯在四组份混合体系下的一步分离制备。该研究发现,通过有效地串联三种MOF材料在单一吸附柱内,能够分别将乙炔,乙烷和二氧化碳依次高效地去除,从而在吸附柱尾端实现高纯度乙烯(>99.9%)的一步分离收集。这一物理吸附分离工艺在常温条件下就可进行,可大大降低乙烯分离工艺所需能耗。同时,该成果从分子尺度上,利用分子模拟手段对体系内四种气体分子与三种MOF材料的微观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从而详细地剖析了三种吸附材料对不同气体选择性吸附的本因。其中,SIFSIX-3-Ni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征能够对二氧化碳分子实现强作用力的四齿螯合,从而对其具有最高的吸附选择性;TIFSIX-2-Cu-i对乙炔分子能够实现牢固的直线型双氢键束缚,从而对乙炔有着最强的吸附作用力;Zn-atz-ipa则因其独特的孔道结构,能够对含有最多氢原子的乙烷分子形成多重弱氢键作用,从而对乙烷分子有着最高的吸附选择性。结合其三者的优势,最终实现了乙烯气体的一步分离制备。文章还对该串联吸附柱的低能耗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证明其在60度下活化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材料的再生。“85后教授”并非一路坦途谈到当时选择回国加入西工大,他讲到“我出国的时候就想好,一定会回国。也许是受军人出身的爸爸影响,当时就觉得学成后应该回报培养自己的国家。”陈教授的女儿当时在爱尔兰出生,他没加思索地为女儿选择了中国国籍。陈教授说道,“西工大是一所有家国情怀的高校,有担当,有精神,是个可以踏踏实实干事,施展抱负的地方。”自入职西工大以来,陈凯杰得到学校和学院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开展此项研究,论文的主要合作作者还包括西工大孔杰教授和张秋禹教授。该项研究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央高校建设经费的资助。西北工业大学这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西工大青年教师,是一名1986年出生的年轻教授。但这却不是一个天才一路顶着光环走来的故事,你会发现科研和成长的道路永远不是一片坦途。陈凯杰教授提及,自己当年在中山大学进行博士阶段学习时,也曾遇到科研瓶颈,在发表成果方面并不能让自己满意。当时他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放弃科研这条路,还是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当时的他想再努力一把,觉得自己当下取得的成绩虽然并不如意,但却也感到自己已经在导师陈小明院士课题组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和能力,总觉得未来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最终,他选择了去国外深造,在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我很庆幸做了这个决定,没有放弃。我经常和博士生们讲,你们现在发的文章比我当初发得好多了,要坚持。”作为一名化学研究者,他曾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不过其中一次“幸福”的失败却让他记忆犹新。在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博士后期间,满怀希望地期待自己合成的一个MOF材料能够实现乙炔和乙烯分子的完全筛分。可结果出来发现两种气体都轻松地被材料所吸附。当时看到这样的数据,失望油然而生。在仔细查看数据后,他惊喜地发现,相比于常规多孔材料,这个材料对乙炔的吸附作用力要明显强一些。他很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顺着这样的思路,他对体系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深入挖掘,并最终将此研究成果顺利发表。“保持好奇,注重细节,贵在坚持,当你在一个领域深耕多年却看不到前路的时候,可能成功已经在下一个路口等你。”谈到未来的规划,陈教授希望将这项研究拓展到能源化工领域内其它多种能源化工原料单体的分离纯化工艺中。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材料的低成本化,模拟更加复杂的工业分离体系,让成果有机会从实验室走出来,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能进一步从微观尺度理解分子和多孔材料作用的深层机理,为指导和设计更高性能多孔材料提供依据,探索更多能源领域中的化工难题和瓶颈问题,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源:西北工业大学 文案|高莹 图片|司哲 编辑|张懿萱 审核|付怡 责编 | 雷军 刘建平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各个岗位都需要不断学习与创新,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教育者越来越多,期刊论文投稿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一种普遍的现象。而科技论文发表时如何进行投稿呢?这是很多科技领域工作者比较注重的事情。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投稿时该注意什么问题?科技论文发表进行投稿时最重要的莫过于文章的内容,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包括研究的领域、研究的项目,必须有一个详细的论证与讲解,利于更好的了解整个观点。同时科技论文必须选择科技类型的期刊,论文内容与科技研究项目有很大的联系,这是不容忽视的。注意科技论文发表的时间要求,最好是提前进行投稿,这样的话不耽误科技论文的使用,才能够更加轻松的完成投稿。其次,大多数人在投稿的时候都会选择专业的代发机构,能够根据用户的文章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发表,通过率会高一些,能轻松帮助用户进行投稿,减少一系列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投稿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审核的时间会比较久,从论文投稿到最后的发表,至少半年的时间。如果是特殊期刊或者是内容特殊的文章,发表时间更要长一些。最后在发表的时候一定要提前了解,投稿期刊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与格式,及时修改文章内容,才能顺利发表。
本文来源:新岗记事如何展示科研结果以及给它最好的发表机会?本文经许可改编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应用生态学研究小组发表的一篇文章。"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SI Press, Philadelphia, 1979),并在Robert Day的的帮助下进行了完善。科学论文是描述原始研究成果的书面报告,其格式已被几个世纪发展中的传统、编辑实践、科学伦理以及与印刷和出版服务的相互作用所定义。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几乎每一篇科学论文都有标题、摘要、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出版物对论文的格式都有规定:有些将论文分成这些或这些部分,有些则不这样,而且在不同的出版物中顺序可能不同。所以,当你准备提交论文的时候,要准备好把你的论文修改成出版物的格式。需要记住的一点是,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术语和首字母缩略词。此外一些期刊喜欢用主动语态来写论文。"we carry out a test to…"而不是" test was carry out to…" 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一、题目标题应该简练并准确地描述研究论文的内容。省略所有冗余的词,如"A study of ...", "Investigations of ...", "Observations on ..." 等。索引(摘要)服务依赖于标题的准确性——即从标题中提取对交叉引用和计算机搜索有用的关键词。一篇标题不合适的文章可能永远无法到达它的目标读者。如果研究的是某一特定物种或化学物质,请在标题中注明。如果研究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系统,并且它包含的推论也同样被限制,那么应该在标题中列出该区域/系统。二、关键词关键词列表提供了添加关键字词的机会,即索引和摘要服务使用的关键字(已经出现在标题词汇除外)。明智地使用关键词有助于感兴趣的读者更容易地检索到你的文章。三、摘要一份准备充分的摘要能使读者快速准确地确定文件的基本内容,确定其与自己兴趣的相关性,从而决定是否阅读整个文件。摘要简明地陈述了调查的主要目标和范围,而这些目标和范围在标题中并不明显。更重要的是,它简明地总结了结果和主要结论。不包括所使用方法的细节,除非研究是方法学的,即主要涉及方法。摘要必须简洁;大多数期刊都规定了一个长度,通常不超过250字。如果你能用100个词来表达论文的重要细节,那就不要用200个词。不要重复标题中包含的信息。摘要,连同标题,必须是独立的,因为它是独立于论文发表的摘要服务。省略所有有关文献、表格或数字的引用,省略晦涩的缩写和首字母缩写,即使它们可能在论文的正文中被定义。四、前言前言以向读者介绍相关研究文献开始。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介绍作者和他们的研究领域,而没有提到他们的主要发现。例如对于“Parmenter (1976) and Chessman (1978) studied the diet of Chelodina longicollis at various latitudes”和“Legler (1978) and Chessman (1983) concted a similar study on Chelodina expansa”这两个研究的比较。相比之下,Chelodina expansa是一种选择性强、进行针对性捕食 (如甲壳类动物、水生昆虫和体型较小的鱼类等; Legler, 1978; Chessman, 1984) 以及高度捕食活动的猎物,但Chelodina longicollis是一种具有多样化和随机性饮食习惯的动物 (Parmenter, 1976; Chessman, 1984)。相比较,后者具有更丰富的文献信息引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当前工作的相关研究背景。写文章时不带参考文献,这样读起来更加流畅; 然后在句子或短语的末尾添加参考文献,这样它们就不会打断你的论点的连贯性。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期刊在引用中都要使用作者的名字,有些期刊在文章末尾使用数字和引用列表。因此,当准备提交你的论文时,务必提前确认期刊的的出版格式。前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明确你当前工作的重要性:为什么有必要进行这项研究? 在介绍了相关文献并证明了当前研究的必要性之后,你应该清楚地说明研究目标和范围。避免通过罗列要点的方式来进行这一部分的写作。前言可以通过陈述研究目标的方式结束,也可以简短地陈述本文的主要发现。无论哪种方式,读者都必须通过论点论据的阅读,了解论文的发展方向。五、方法和材料“材料和方法” 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一个有能力重复你的研究和结果的人提供足够的细节。科学方法要求你的研究结果是可重复的,你必须为他人可以重复该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此外这部分应准确描述现有的设备和材料(如名称,型号等信息),如果所提供的材料之间可能有潜在的质量差异,应给出材料信息及来源。设备的改进或专门为研究而建造的设备应仔细详细的描述。制备试剂、固定剂和染色剂的方法应在这部分准确地说明,即便其他著作中可能具有可参考的标准配方。通常方法的呈现顺序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但是,相关的方法需要放在一起描述,不能总是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如果你的方法是最新的(未发布的),你必须提供所有的方法细节。但是,如果一个方法以前已经发布过,那么只需要给出方法的名称和文献引用。准确地描述测量值,并包括测量误差。研究者也可以向同事展示自己的材料和方法部分,并询问他们是否认为重复你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困难。六、结果在结果部分中,研究者将会展示自己的发现:显示项(即图和表)是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展示并概括性地描述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重要的趋势。因为结果包含了你正在为世界做贡献的新知识,所以将你的发现清晰而简单地陈述出来是很重要的。结果应该是简短且清晰的。不要陈述为 "It is clearly evident from Fig. 1 that bird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d with habitat complexity"。而应该表达为:"Bird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d with habitat complexity (Fig. 1)"。但是,也不要过分简洁。不能期望读者从数据中独立地提取重要的趋势。读者期望的是结合文本表述,表格和以及数据来了解研究的突出趋势。这一部分的展示,请务必参考相关期刊对于作者的图表指南。七、讨论在讨论中,作者应该讨论建立或加强了哪些理论/原则;可以归纳出主要结论;你的发现与他人的发现或基于之前工作的期望的比较;以及你的工作是否有任何理论或实践意义。讨论的关键是需要牢固地建立在结果部分所提供的证据之上。简要地引用你的结果来支持你的讨论陈述。不要把你的结论延伸到那些直接由你的结果支持的结论之外。一段简短的关于你的结果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意味着什么样的推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应该成为讨论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在讨论中提到研究的目标,并讨论结果的意义。不要让读者思考“so what?”, 最后以一个关于工作意义的简短总结或结论结束全文。八、参考文献无论何时你利用另一篇论文中包含的信息,你都必须确认其来源。所有引用文献后,必须立即指出所引用信息的来源,例如,"A drop in dissolved oxygen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has been demonstrated before (Norris, l986)."如果涉及两个作者,则在此引用中包括两个姓氏。不过,如果涉及的作者较多,你可以使用et al,这是拉丁文 “and others” 的缩写。一般来说,你不应该在文章结尾的完整引用中使用缩写,尽管有些期刊允许这样做。如果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内多发表了两篇文章,大多数期刊会要求你在文章和参考文献列表中添加后缀a、b等。如果你在你的报告中逐字地引用文献中的短语、句子或段落,仅仅引用出处是不够的。你必须在引用中包含材料,你必须给出引用的页码。例如 "Day (l979: 3l) reports a result where '33.3% of the mic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were cured by the test drug; 33.3% of the test population were unaffected by the drug and remained in a moribund condition; the third mouse got away'".必须在论文的最后提供一份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的参考文献列表,或者根据所发表的文章按数字排序。参考文献列表应包含文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但不能超过此范围。包括在每个参考细节的作者,出版的年份,文章的标题,期刊或书籍的名称和出版地点的书籍,卷和页码。期刊的格式各不相同,所以当你准备一篇科学论文时,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本领域的期刊,并按照它的格式列出参考文献。期刊缩写的使用要保持一致。九、附录附录中包含的信息比论文的主体部分要详细得多,但是这些信息可能会引起在你的领域工作的一些人的兴趣。只有在正文中提及到的内容才可以被列入附录文件。十、格式规范大多数期刊都有关于提交原始稿件和作者指南,用于在线或邮寄提交。大多数期刊要求稿件打印时保持两倍行距和合理的页边距。务必确保你在提交你的论文之前仔细阅读了作者指南,这样你就可以以正确的格式提交你的论文。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在提交论文之前一定要阅读该杂志的作者指南,并且在提交论文之前一定要提供一份内容丰富的Cover letter。这是每个期刊都会要求的部分,作者需要在Cover letter中简要的概括科学问题/假设,主要发现以及发表的意义等内容。
对于科研工作者或者学者来说,进行科学研究与写论文应该都是时常工作。毕竟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和交流,如果只会做而不会写,就好比只会做事不会说话,科研工作是不完整的。现在有很多科研工作者排斥写论文,认为写论文和专业没啥关联,但殊不知,我们做科研的资料,大多也都是来自论文,写论文与科研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因此,蓝译认为,有必要谈谈一下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关系。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最终表述。如果说论文写作是一种“言”,那么科研成果就是一种“意”,科研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就是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意在言先,首先要有意,然后才有意之所言。因此,就科研和写作这两者的关系而言,首先必须要从事科研活动,提高我们的科研素质,只有在科研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写作,而科研和写作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环节:首先要进行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有了成果以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写作的过程。这里应当指出,文科的科研和理科的科研是有所不同的,理科科研是一种科学活动,而文科科研是一种学术活动。因此,论文是一种学术成果。我们把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都称为学术论文,以区别于其他论文。那么,什么是学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太容易回答。以一种较为学术性的语言表述,学术是指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因此,学术当然应当具有科学性,文科可以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在文科中所采用的科学这个词,又显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例如,在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较多的价值判断,而自然科学则更多包含客观描述。不仅文科与理科(广义上的理科,包括工科)科研的性质与形式有所不同,而且,文科与理科在科研与写作的关系上也存在区别。理科的科研与写作的关系是可以清晰地加以区分的。理科的科研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实验做出成果、取得数据以后,再将实验的成果以文字的方式予以表达形成论文。对于理科来说,无科研则无写作。因此,理科对科研是更为注重的,要求也比写作更高。也就是说,理科科研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做实验上,实验做完以后,把实验成果以一种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写作过程是相对较为简单的。甚至只要把实验的数据和过程结论自然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这是理科的特点。然而,文科的科研和写作的界限却不是那么清晰,这也是学习文科的同学会有的一个困惑。因为文科科研不像理科的实验那样具有物理性的直观内容。对于一个理科学生来说,天天进实验室就表明他在做科研。但对一个文科学生来说,什么是科研?这种科研活动本身不具有直观形态,往往不容易把握。实际上,文科的科研是读书、思考,甚至是旅行。中国古代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都可以看作是对文科科研活动的一种描述。因此,文科科研是随意的,自在的,不拘形式的。正是由于文科的科研活动具有这种散在性的特点,文科学生有时候会难以把握,以至于虚度光阴。这样就出现了在没有充分的科研活动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的情形,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论文。因此,对于一个文科学生来说,首先要去看书,要去思考,逐渐地积累知识,嵌入所在学科,进入一个与本学科的前贤对话的境界。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想法逐渐产生,这也就是所谓生米做成熟饭,然后再进行写作。经过思考以后,在资料的基础上提炼独特的观点。这一提炼过程,为写作打开了最后的通道。因此,文科的阅读书籍,资料收集,文献梳理,观点综述这些所谓科研活动,都是为最后的写作服务的,只不过是写作的预备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科写作的重要性要超过理科。在文科中,这种科研活动和写作活动又是可以互相促进,并且是交叉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文科中并不像理科那样把实验做完,已经取得实验成果,再进行写作。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就开始写作活动,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又同时从事着科研活动。写作和科研这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难分彼此。当然,在写作之前肯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科研完全做好以后再去从事写作。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学术观点。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长期从事科研活动,同时也长期从事写作活动。科研和写作就成为学者的工作重心,甚至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写作,在写作基础上再进行科研,这样一个逐渐展开、循环往复的过程。有些学者不是特别愿意写作,作品较少。不写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不出来,另一种是不屑于写。写不出来,是写作能力问题,甚至是科研能力问题。但也有些学者虽然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问题,确实也有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但就不付诸于笔端。也有学者眼高手低,主张不随便写,一辈子就写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一鸣惊人,成为经典。这种想法我觉得不太可行,因为一个学者不可能一辈子从事科研活动,平时从来不写东西,没有作品,最后突然蹦出一篇论文、一本书来,藉此名传千古,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学者从事科研的过程,都要用论文或者专著这样的形式反映出来。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发表论文;然后,论文积累形成专著。论文以及不同阶段的专著,都是学者在不同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通过学术成果可以把一个学者在科研活动中跋涉的过程,就像一步一个脚印一样,真实地呈现出来。不同时期的科研作品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成长:从青涩到老道。即使是思路的曲折,观点的修正,也能够以其作品清晰地在这个学者的学术履历上展示。因此,我认为那种把科研搞到最好,最后才出精品的想法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个学者要不断地科研,同时要不断地写作,要把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文科学者来说,写作是极为重要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当然,写作只是科研成果表达的一种方式,除了写作以外还有言说,也就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像课堂的讲课、会场的发言等,这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也能够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这两种方式对于学术呈现来说都是重要的。但这两者的学术影响又是极为不同的:口头表达只能影响到亲眼目睹者与亲耳聆听者,范围甚为有限。总之,对于学者来说,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一定要进行写作,要有论文发表。那么,怎么训练这种写作,怎么能够做到拿起笔来就能写呢?我们认为,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童子功,从小练起。最好的方法是在中学阶段就坚持写日记,养成动笔的习惯。进入大学,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按照古训所云:不动笔墨不看书,以此锻炼写作能力,习惯并且擅长于书面语言的准确表达。如果在大学本科阶段过了写作关,则开始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后,入门会比别人快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