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6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上午,文昌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研究谋划文昌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委书记钟鸣明在会上强调,教育是最实实在在的民生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充分认识办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新形势、新时代、新任务,不断提升文昌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市委书记钟鸣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符永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晓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教育系统党委书记马立峰,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有雷,副市长邢彩虹出席会议。会上,钟鸣明代表市四套班子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表示,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昌教育的综合水平一直稳居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教育已经成为了文昌的一张靓丽名片。钟鸣明强调,办好教育关系到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文昌人民的切身利益。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办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站在民族复兴、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站在海南自贸港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全局的高度看待教育事业,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文昌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扛起教育工作者的担当、作出教育工作者的贡献。钟鸣明指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突出重点,推动文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文昌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要加强德育教育,上好思想政治课,坚持从小抓起,切实抓好抓实德育课堂和活动,将德育教育贯彻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把对学生“德”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效,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三是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全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的思想认识,把校园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卫生和高度关注学校及周边安全,为学生们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钟鸣明强调,要强化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各类学校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组织的战斗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抓紧补齐短板;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建设,带动全市教育事业提档加速、提质升级;要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坚决维护人民教师的高尚形象,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工程,广大教师要树立好榜样,切实做到为人师表,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要关心关爱教师队伍,让人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学校校长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加快教师安居房建设,让他们放心、安心、潜心教学,为文昌的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会议汇报了文昌教育工作基本情况,市教育研训中心、学校负责人代表、教师代表分别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就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与会人员还就如何推动文昌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交流发言。注:本图文由文昌发布编辑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进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投稿邮箱wenchangfabu@126.com新闻热线15308906559
中国教育市场需求大、刚需属性强、盈利模式简单清晰,成为在线培训受追捧。融资热度迅速的升温,加速带动了在线学科辅导领域的融资热潮,也点燃了资本对整个K12在线教育行业的信心。在K12教育庞大领域里,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必要条件。据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艾瑞咨询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在K12在线教育领域,随着各机构口碑的建立、用户运营手段的成熟,通过拉新获得用户的比例将逐渐降低,而续费率将逐渐成为核心运营指标。值得注意的是,掌门1对1作为K12在线1对1领域唯一被报告深度解读的教育机构,头部领先地位获认可。而通过对掌门1对1运营模式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其成为独角兽的原因。主打线上的轻成本模式与当下家教O2O产品不同,掌门1对1主打纯线上的家教模式,主要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为中学生解答相关的学业问题。相比线下繁重的店面成本模式,掌门1对1不仅降低成本,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学霸老师资源的跨地域调配。在授课方式上,掌门1对1上线了新版的Pad平板客户端,学员可以选择用平板上课,同时也可实现PC+平板+手机多屏互动,更方便灵活和快捷,也能大大提升用户体验。在线直播1对1讲解然而,线上模式也面临着重运营、技术门槛高以及服务链长等问题,但张翼认为这是团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去解决的,相比传统线下的模式,线上模式存在“地基慢,但扩张快”的特征,一旦地基筑好,业务拓展可以很快。2018年掌门1对1注册学员人数已经超过1800万,全国教研员人数超过1万名,覆盖全国600多个省市县,学员续费率超过80%,实现利润翻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如何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一起来读《中国教育报》刊发的评论《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聚焦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系列评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截至202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坚持“四为”方针。研究生教育要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就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引领青年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人民奋斗,为祖国奉献,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加速兴起,成为国与国竞争的焦点,而高精尖科技领域的争夺尤为激烈。个别科技发达国家“设卡子”“卡脖子”,对我国科技发展造成严重挑战。因此,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学科专业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石,但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一级学科调整周期过长,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部分高校自设二级学科存在不规范、小而散等问题,亟待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各高校要持续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积极对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学科专业布局。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中之重。研究生导师队伍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唯有自身不断加强对科学前沿的探索研究,做好坚持学术规范和维护学术道德的典范,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勤沟通,才能充分发挥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高校要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致力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改进与完善,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新时代发展同步,让更多研究生人才在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中谱写人生的壮丽华章。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的全面领导。这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申报公告出炉,贵州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指定课题12项,申报人也可围绕指定研究领域自拟课题,申报日期为2020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具体有哪些课题?怎么申报?一起来看↓↓↓【课题类别】(一)自拟课题自拟课题围绕“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教育特色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四个研究领域进行拟题。1、脱贫攻坚教育保障领域。主要聚焦教育扶贫政策特点、政策实施、项目推进和督查机制等领域,重点围绕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的贵州实践、贵州经验和贵州模式以及“后小康时代”贵州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开展研究。本领域拟立项1个课题。2、教育特色发展领域。以《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为指导,重点围绕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示范引领、职业教育兴黔富民、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特色政策的设计与实施、特色项目的实施与培育进行拟题和开展研究。本领域拟立项2个课题。3、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领域。以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国家课程教学实施及其资源建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运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与育人模式改革、课程教学信息化应用与融合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实践探索进行拟题和开展研究。本领域拟立项3个课题。4、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领域。以我省历届获得的省级、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成果奖的优秀成果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以及转化再造为切入点,对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培育建设进行研究。本领域拟立项3个课题。课题申报者必须紧紧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密切联系贵州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自行拟定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和简明,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一般不加副标题。(二)指定课题指定课题主要以服务我省教育决策与教育政策设计为研究方向,须重点围绕教育政策基础研究和政策实施评估研究进行课题设计与课题研究。【申报要求】1、申报范围:全国(含港澳台)高等学校、中小学、研究机构(含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党政机关。2、申报人资质: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博士学位的,必须有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3、成果形式: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和政策设计方案(建议),或者研究报告和教育教学改革方案。4、研究期限:自拟课题研究期限为1-2年,指定课题研究期限为0。5-1年(从课题研究协议签订之日算起)。5、申报程序:重大课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竞争、邀请申报、会议答辩、定向考察等方式产生课题负责人。具体步骤为:下载申报书——填写申报书——邮寄申报书(时间以邮戳为准)——资格审查——通讯评审——专家评审——签订课题研究合同。 长按识别或扫描下面二维码获取申报书↓↓↓纸质申报书和活页一式各5份,汇总表1份,其他印证材料1份,用快递邮寄至: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朱东路162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教育科研管理所411室。邮编:550081,联系电话:0851-86775332\6757067,同时请发送材料电子版至gzjkyghb@163.com,联系人:曹志峰、刘军明。6。受理申报日期:2020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7。课题评审日期:2020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资助经费】每个自拟课题资助研究经费6-10万元,每个指定课题资助研究经费5-8万元。【成果权属】课题全部成果的著作权和版权归贵州省教育厅所有。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以及担保的责任单位享有相应的署名权。【其他事宜】1。课题申报人须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保证无知识产权争议,不得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凡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或做出撤项处理并通报批评。2。本《公告》未尽事项,按《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黔教发〔2020〕27号)有关规定执行。 来源 贵州教育发布编辑 刘娟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
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在政策利好、信息技术浪潮以及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初,因“COVID-19”疫情持续发展,线下课程纷纷取消,上亿学生涌入在线教育平台,为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带来影响与挑战。本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是针对疫情下的K12教育、素质教育等在线教育领域进行市场解读、用户研究以及未来趋势预测。 (文章来源:科技快报网)
陈如平发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演讲》芥末堆11月9日讯,今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京举办。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会上表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均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中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后,各省开始陆续跟进相关细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太高太深,学生负担太多,但动手能力不足。此外,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的改革研究不够,导致不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除了科学减负,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地位关键。陈如平认为,课改目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缺乏价值引领,基层校长老师“为课程而课程”的情况较为突出,忽视了“育人”的目标;第二,零散的课程居多,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第三,缺乏体系化的建构。关于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应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陈如平表示,课程改革的下一步应着重关注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以课程结构体系化为例,学校应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再具体细化为具体科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由此再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另外,陈如平表示,除了原先的综合化、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化、生活化的理念外,学科课程基地化、学习空间场馆化、功能教师主题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以及校本课程乡土化这五个方向,也让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格局。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总体目标方面,《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资料图:一所大学迎来2020级研究生报到。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意见》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意见》要求,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此外,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意见》提出,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意见》明确,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 《意见》还提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此外,《意见》还明确,要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意见》指出,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要求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还要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意见》还提到,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 此外,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多支持。
2月23日,教育游戏研讨暨中国教育游戏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门和一线学校校长、教师等参加了发布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致辞,他指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是促进教育更加均衡和充分发展的基本支撑,作为已经深刻影响我们成人和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受到世界各国和学者的重视,真正有教育功能的电子游戏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吴善超发表了讲话,他介绍了中国科协关于科普的一些工作,表示中国科协也很关心电子游戏在科普中的应用,他还建议深入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让游戏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丁新、吴善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张权处长、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理科装备处刘强处长、吉林省电教馆王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尚俊杰、副理事长章苏静教授共同发布了中国教育游戏发展报告(2018)。在电子游戏被逐渐重新认识的今天,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数字教育资源,其研究与应用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欧盟、美国、中国香港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对教育游戏的应用非常重视,我国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征集文件中亦把教育游戏列为优质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科学游戏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在对应用教育游戏的学校、开发教育游戏的科技企业、优秀教育游戏产品广泛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教育游戏发展报告。报告认为,教师群体基本认同教育游戏的价值,且具有积极的使用倾向;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游戏对于学习是否有用是决定学生使用倾向的核心因素;决定家长是否使用教育游戏的原因可能并不在游戏软件本身,而是取决于家长的各种社会属性和主观经验。目前国内教育游戏供给还很不足,没有出现成熟的商业模式支撑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教育界关于教育游戏的开发与使用也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缺乏高质量的教育游戏产品。来源:东北新闻网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教育部9月22日消息,为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意见》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意见》提出,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意见》指出,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
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和《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办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考核、体检、考察等程序,拟聘用骆燕斌同志到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工作,现予以公示,公示名单见下表。公示期间,如对拟聘用人员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东莞市教育局人事科反映。反映情况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匿名信函将不予受理。公示时间:2020年12月14日至12月22日受理单位:东莞市教育局人事科地址:东莞市东城区八一路1号机关二号大院邮编:523125联系人:黄桂珍联系电话:23126002东莞市教育局 2020年12月14日【来源:东莞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