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二战考生和应届生的考试地点一般是不同的。往届生和二战的考试地点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1,主流,无论工作还是未工作,都可以回户口所在地考试。注意是你户口所在的省或者市(一般指市)和你在哪里上的大学以及档案在哪里无关。2,大部分二战考生,不适用工作所在地考试,因为在工作所在地考试,大多有社保及工作证明等要求(具体看当地规定),而大部分二战考生没有这些东西。3,还有两种情况比较少见(1)部分高校接收报考自己学校的学生,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报考中科大,无论你的户口是哪里的,都可以选择在中科大考试!(具体能不能在目标院校考试需要看目标学校的网报公告)(2)部分高校报考点,接收本校毕业一年的往届生。比如你是安徽大学毕业的,即使你毕业了,也可以选择安徽大学作为报考点。(具体咨询学校或者看网报公告)二战考生如果没有工作的话,原则上你要在户籍所在地就近的报考点报考,如果你能开工作证明以及其他报考点要求非户籍所在地考生提供的证明,比如社保、工资证明等,那你就可以在工作所在地报名考试。如果提供不了,就老老实实回户籍所在地报考,否则现场确认可能失败,就参加不了初试!建议二战考生还是选择户籍所在地报考,避免现场确认时提交的材料审核不通过,不仅浪费时间也影响复习心态。因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更多详细信息可咨询微云教育,该公司是一家以寄宿式考研为核心的考研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全程面授指导服务和安静舒适的学习住宿环境,致力打造全日制寄宿考研领域品牌典范。
为何很多一战复试被刷的同学,在考研二战时连国家线都达不到?如今已经是进入九月,不到四个月就要迎来2019年的研究生考试了。不少同学觉得二战的人更有机会读研,毕竟他们已经考过了一年,积累了不少的备考经验,再经过一年的努力,肯定会碾压大部分的应届考生,成功读研。但是真实情况却不是如此!不少一战复试被刷的同学,在考研二战时往往连国家线都达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何二战的考生成功读研的不多?其中的原因你猜不到!考研二战就很容易考上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考生二战的时候成绩比一战还差,等打算三战的时候,不少人最终没有完成考试就放弃了。不少人看到二战成功读研的不少,但是在应届生考研成功的人里,占比还是很小的!最近有人跟小水聊天,说要放弃考研了。算上这次,她应该是三战了。第一次考的是天津大学,但是只过了国家线,但是没有选择调剂。然后选择二战,但是在二战的时候考出的成绩很惨,还不够国家线。如今三战,把学校改成了天津师范大学,但是没想到考前还有四个月就要放弃了。二战的时候她在家里没出去工作,全职备考,那时候爸妈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越是如此她的压力就越大,恐怕自己考不上研究生愧对父母。然后患得患失的在家里复习了一年,效果很差,考出的成绩连自己都不相信。二战结束后,她在学校里找了个教书的工作,但是每天很累,没有正式编制,她想再考,但是父母已经不支持她考研了。用父母的话是,已经给了她一次机会,没考上就好好地考编制,找对象,嫁人。她本想一边工作积累一些积蓄,凑过前辞职租房子读研,但是在现实面前,她的希望落空。一个月的薪资到手没有3000元,除了吃喝半年没有攒到5000块!而父母这边又逼着她到处相亲,让她放弃考研的打算,好好地嫁人。她总是在学校和家里之前,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她也越来越累,压根没时间复习。久而久之,心累了,所以才选择放弃!不少人觉得二战考生考研更有优势,其实他们都错了。也别盲目地以为第二次考研就简单,其实二战的压力非常大,变数又多,远没你想的那么简单!01、考研院校改革,变换考研初试和复试内容今年不少大学已经公布了考研大纲,很多学校开始改革,考研初试和复试内容变化,以前考的简单,如今考的难度加深。这样对二战考研的同学来说非常不利,有些知识点完全没有接触,需要重新学习,这样的话就非常被动。如果没有掌握好考研信息,这样在考研的时候还会很吃亏!02、二战考研时压力很大,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和小水刚才说的同学一样,不少同学在二战的时候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如果家庭支持二战倒还好说,如果父母反对的话,考生将寸步难行。对于那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经济来源!不少同学都是边工作边准备考研,甚至还有攒钱攒够了辞职租房考研的。无论是哪一种,考研备考的效率都非常的低!03、知识在遗忘,不少知识点在更新很多二战的考生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那就是英语一直在退步!而考数学的话,遗忘的速度更快!对于政治来说,每年考研都要重新复习一遍,基本上和应届生没什么区别。而专业课方面知识点的更新,也使得不少二战考生陷入被动,但是他们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复习,这就导致他们二战时候考出的成绩更差!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考研,尽量选择在这个时候考上,不要寄希望于二战的时候选个好大学。因为二战考生比你想象中的要难很多!不是大毅力的考生,成功的都不多!如果你是二战考生,你是如何处理经济问题的?如果你是在职考研,你会选择辞职备考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考研人,“二战”已经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了,因为已经经历过“一战”,且以失败告终,所以既没有了刚开始那样的冲劲,同时在心态上也大受影响。考研本就是一件特别孤独的事情,需要摒弃很多杂念,二战的考生在寻找研友,及时沟通考研信息等方面显得更加无助,比起一战考生,更像是一个“独行侠”,一个人租房,一个人吃饭,这种坚持,倒挺让人敬佩。当然,二战考生的优势也是很大的。最主要的当然是经验,考研也是一场“信息战”,有了经验,信息自然充足,对未来会有更加合理的规划,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志愿填报上,不易走弯路,也会更加脚踏实地,不会过于好高骛远,这一点,是一战考生难以具备的优势。虽然二战考生的压力比一战考生大不少,但抗压能力除了天生之外,很多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经历过的人,抗压能力实际更大。很多一心考研,目标明确的二战考生,选择二战已是破釜沉舟,明白机会难能可贵,很多一战的考生随便一点挫折就扛不住压力,进而打退堂鼓,甚至还“安慰”自己二战很正常,明年再战也不迟。可二战考生已无退路,既然选择,再怎么样也要坚持下去,抗住所有的压力。抗压能力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考研党这些年轻人来说。抗压能力强,往往是考研决胜的关键。考研一战和二战的区别基本就这些,非要论起谁的优势更大的话,二战肯定要高于一战,想到这一点并不难,毕竟多了一年嘛,一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二战考研的成功率远高于一战。考研最重要的不是考上名校,也不是换专业,更不是跟随趋势,而是得考上,有书读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考研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所以有时候读个二本,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也是可以的,曲线救国嘛,保留希望的种子。显然,二战考生更加能明白这个道理,果然还是经历过,有故事的人才看得更加通透。能读个与第一志愿不匹配的院校也算是成功上岸,二战考研人成功率高,就体现在愿意调剂的人很多。时间成本是很重要的,如果经历两年的考研还是没有读个研究生,出去就业所得来的收益,多半是不如读个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已不像一战考生那样,即使失败,还有更多的机会去考公务员、进国企、或者以一个应届生的身份去就业。二战考研有很多的无奈,考研,最好一次就够,不要去考虑二战的事情,安心下来做好一件事—“坚持”。你觉得呢?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教育润无声”
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二战考研?最真实的原因!人生不易啊,今根据往年的数据,参加二战研究生的学生已经成为考研究生的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二战考研?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为了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提高自己的人脉圈。在现在的社会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脉圈,你的人脉圈质量完全依赖于你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你自己的实践活动范围。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考研究生是拓展自己人脉的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正是因为你选择了考二战的研究生,当你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毕业时,你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你可以为自己的将来的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你所学专业的大咖,可以和视野宽广、构成庞大的人交往,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第二,为了提升自己的薪酬和竞争力。我们很了解报考研究生的价值,为什么我们这么坚持?只是为了自己的毕业能得到更多的企业和雇佣单位的认可,更正确的是避免更多的学历壁垒。所以,研究生考试成为了提高自己工资和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大城市扎根,享受各省的人才引进计划,可以为自己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加保障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二战考研究生最现实、最感人的原因。这些或许只有经历过考研的学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也只有那些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大学生才会有这样相同的认识,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了。欢迎留言。
最近几年考研二战以上考生越来越多:分析原因有:(1)考生单科没有过线(2)考生总分没有过线(3)单科,总分过了国家线,但是没有过了院校线,但不想委屈自己,调剂到一个不理想的院校。实际上是报考院校过高。4单科,总分都没有过线。5初试过线,但复试被刷,不愿调剂或调剂失败。无论你是哪一种情况,考虑考研二战时是一种多数人的选择。一方面需要你仔细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考研二战时要考生在哪考试的问题一定要提前搞清楚,不然即使报名成功,现场确认也无法通过,而现场确认的时候报名已经结束了,到时候后悔都没机会,所以一定要仔细看报考点的要求。每年都有报名也通过了,但是自己却忘记现场确认了,导致考生无法考试的人有的是,最后也就放弃考研这条路了,实属遗憾!如果你的学校和家乡所在地不在同一个省,影响就是你需要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如果你毕业后仍选择在学校复习,现场确认你需要回去一次,考研前需要回去一次,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现场确认后不再回学校。除了要两地来回跑中间可能会耽误几天之外,对考研本身没有影响,因为无论你在哪个省份考试,试卷都会邮寄到报考学校所在省份统一批改,这一点是公平的。考研报名时,需要填写档案托管单位信息;而考研复试录取后,院校也会调考生档案(非全日制不调档案)。对于考研人来说,无论是考研二战还是在职考研,必须要清楚自己毕业后档案去里哪里,托管单位及地址这是必填项。往年总有个别同学的档案会在自己手里的情况,原则上讲,档案是不能在自己手里的,所以若是有这种情况的话,建议考生及时将档案托管到户口所在地的人才市场,现在是免费托管的。档案对考研没有影响,但必须要清楚自己的档案托管单位!流程就是你拿上自己的身份证,毕业证到你户口所在地(一般现在毕业生档案除了有特殊要求的其他的都会寄回原籍)的政务大厅,到教育部们查询放到了哪里,然后办理手续取上放到你们当地的人才市场就可。建议:如果是现场复试考研生都需要一个政审表,这个政审表简单但是必须有,就需要你保存档案的单位盖章,填写。(应届生有本科院校负责填写,盖章),最好多准备几张,一个调剂院校需要一张,到时再准备就怕时间来不及。
#2020考研#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都知道这么一个现实和发展趋势: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裸考”和“二战”考研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所以,冷丝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裸考”者和“二战”“三战”者让考研大军显得越来越庞大。根据一些社会机构统计的数据,“裸考”人数比例应该在10%以上,而“二战”“三战”的人数比例恐怕在30%以上。两者相加,这两部分考研学子的人数占据的比例将近一半。所谓“裸考”,就是没有怎么复习就参加考试,与此相反,“二战”和“三战”就是“屡战屡败”且“屡败屡战”,这一部分考生倒是有充分的考前准备。那么,为何有这样截然相反的两大考研人群呢?冷丝觉得,要回答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恐怕还是要回到考研的动机上看问题。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一项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换学校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据了考研动机的前两位,分别为72.41%和38.66%,而真正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仅占比24.86%。也许,至少在一些考生心中,“研究生”三个字早已脱离了“研究”二字的本意,而更多成为了一纸学历和未来就业的筹码。冷丝总结上面这一段话的意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者缓解就业的压力!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研学子一边找工作一边复习备考,他们实际上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他们的复习当然就不可能完备,“裸考”现象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教育部2016年颁布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代替在职研究生的新政,这意味着自2017年开始,所有类型的研究生均为同卷统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在职考生考研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增加,导致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很少。为弥补招生人数的缺额,现在各大高校的做法主要是统一划一个较低的复试线,复试后将总分排名较低的考生从全日制调剂到非全日制中。高校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令在职考生的考研难度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在职的考研学子第一年考不上,那就第二年再考吧,不仅如此,第三年再来考一次,这种现象也大大增加了。当今的考研热表明社会对知识人才和专业素质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表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业压力逐渐增高,文凭的信号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为了以后能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和较高的收入,较多的人选择本科后继续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弊端,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这条“绿色通道”这无疑是一种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因此,冷丝认为,考研只能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更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要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发展,最好能够将考研的目标与个人的社会理想和兴趣相统一,将自身所学与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怎么说,考研是集多种因素于一体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考研动机会带来不同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冷丝建议:大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其实很简单啊,人才越多,社会上升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级固化是必然的!为什么考研二战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最缺的就是伯乐,你能指望伯乐过来发现你吗?不能! 所以就要去争取机会!真的是为了考研吗?我敢说:“很多人拼命考研,就是为了有一个机会!”很多企业都在说着学历不重要,看中的知识能力,但是中国500强的企业,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也间接的表面了这是一件多么扎心的事情!成年人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很多人都在说,希望自己月入过万,月入过万很难吗?我告诉你,你拥有了本科学历,你就击败了中国93%的人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中层人群,月收入多为3500~5000之中。中国人财务自由的9个阶段想要更好,就必须付出!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更高的平台,因为心中有欲望,有想过得更好的希望,那就必须去付出!因为这些,所以一战失败的人,依然踏上了二战!坚持自己的梦想,一直前行,才是最好的道路!教育使你增值,没有错误!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人生!所以你对于此问题,是如何看待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共同进步!
眼下距离2020年考研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相信屏目前的考生朋友们,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研究生梦想,做着最后的冲刺。作为一名19考研失利,被迫走上考研二战道路的学姐,我想在这里告诉同学们一些肺腑之言,希望20考研的学子们,一定要尽早地避开这些“坑”。如果此刻你发现所要报考的高校,出现了缩减招生名额的现象,一定要稳住,尽量不要换学校到了9月份,很多高校都已经在自己的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最新的考试公告。我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会发现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出现了缩招的情况,因此陷入了慌乱、不知所措的状况,有的同学还会产生换学校,甚至是放弃考研的想法。作为一名过来人,学姐想要告诉大家,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稳住心态,按部就班地复习下去。我们要学会从心理上分析这件事,大多数人看到目标院校出现大幅度缩招的情况,首先想到的事情,肯定是要不要换学校,或者是要不要放弃考研。这种时候,我们及时地稳住阵脚,按照原计划复习下去,就可以逐渐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并增加考研成功的概率。到了9月份,请你开始认真对待政治这门考试科目,这将是你短时间提分的重要法宝在往年考研时,有很多人听信了所谓的前辈的建议,直到考研最后两周的时候,才突击复习政治科目。当然这样做也有好处,可以在短时内拿到50分左右的成绩。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政治这门科目如果从9月份开始复习的话,最后拿到65~70分是不难的。考研不像高考那样,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但你要明白,你多拿一分,就会多增加一份成功的机会。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开始复习政治这一学科,一定要抓紧开始了,千万不要有最后做几份模拟试卷就上考场的想法。越到最后,拼的越是心态,我们要试着学会放平心态,心静如水天才总是少数,对于大部分考研的学子来说,大家的智力水平都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些心态好的同学往往更容易取得胜利。随着考研日期的临近,很多同学在心理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整天忧心忡忡,担心自己考不上。甚至有部分同学因为压力过大,出现了严重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适当的压力,可以转换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则不利于我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好状态。很多同学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对考研这件事,或者考研结果的重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要明白,其实我们的人生无限的可能,考研只是其中一种,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能够真正地放平心态,更好地迎接考试了。结语研路漫漫,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心酸和不易。作为一名二战的学姐,我非常理解处在迷茫状态的你,毕竟深夜难寐的滋味着实不好受。当然,我也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希望为考研之路上的你,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慰藉。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分享给身边那些考研的小伙伴们,让我们在研路上一起进步,不断成长!
现在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2019年已经达到了290万人次,想必2018年的238万增加了50多万,且未来考研的人数还会越来越多。在每年报考人数明显见长的考研大军中,应届毕业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但往届生也不容小视,还有很多“二战”甚至“三战”的人。所以,可能很多应届生就会担心了,自己第一次考研,经验跟往届生相比肯定是不足的,万一考不上怎么办。往届生也会担心自己消息滞后,错过考研的重要讯息。那么,考研“二战”和应届生考研有什么区别呢?今天邀请一位过来人、参与过考研的“二战”并且成功考上985学校的学姐来给大家解答疑惑。一、心理压力相对考研“二战”的人来说,应届生考研的心理压力要更小,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复杂和人情世故,选择考研也许只是盲目“从众”,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一次就考上,但很多人会觉得“没考上就去找工作”、“今年考不上大不了明年再来一次”。心理压力小,以平常心对待考研,往往有可能一击即中。但考研二战的话,很多人经常会想考不上怎么办,有的人甚至是辞了工作备考的,压力就更大了。二、备考状态应届生备考时,身边往往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一起并肩作战,“研友”可以互相鼓励,给彼此加油打气,在对方撑不下去时拉他一把,像是救命稻草一般,有朋友相伴会让这段“孤独”的岁月没那么难熬。但考研二战就不一样了,相当于是孤军奋战,看到以前的同学成功考上研究生或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便十分羡慕,这时候备考,必须要比任何时候都心无旁骛,能坐得住,学得进去。三、复习经验二战的人已经有过一次考研的经历了,所以相对应届生来说,他们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有哪些考试题型和解题技巧、也更熟悉考试的流程,所以他们能更好地安排复习计划,而且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目标。很多应届生在复习时手忙脚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目标院校也是换了又换,知道考研报名时才最终确定。四、成功率一般来说,考研二战的人成功率更高,据不完全统计,二战成功率将近70%,而应届生的考研成功率只有20%左右。不过这也跟应届生和往届生考研的基数有关,毕竟应届生考研的人数更多。以上就是考研“二战”和应届生考研的区别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冷丝栏目|考研准备根据近些年全国各大高校考研统计数据,第一次考研的成功率远低于第二考研。随着我国考研人数的增长,本科毕业生在大四阶段考研失利的学生也大幅增多,这部分学生有一部分选择再次考研,就被称之为“二战”考研同学。这部分考生的身份随着毕业而发生了转变,由在校学生转变为社会人。这些“二战”考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必然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心理压力大、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复习场所环境不好等等。那么,为何说“二战”考研,考生成功的几率大大提升呢?最为重要的原因,或者说主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