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础,值此教师节之际,对所有教师说一句:你们辛苦啦!另外给大家介绍一本有关教育的书,《儿童发展心理学》,作者边玉芳、张瑞平 。这种类型的书,可能很少有人爱看吧,豆瓣都没有评分。本书读起来很有学术气息,感觉又回到了大学课堂。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心理的一门学问,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那么多公式可以套用,大部分时候是一种“揣测”,有一个词叫做“揣摩圣意”,不就是猜吗?但这句话要是被研究心理学的人看到,八成要气个半死,他们认为心理学与物理、化学一样,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没有任何“瞎猜”的成分,何况,物理化学也有模棱两可的地方,不是吗?废话不多说,回到本书,本书首先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个基本理论,我将其称为“八大门派”,然后又分别从感知觉、语言、记忆、情绪、智力、自我、道德等诸多方面详细剖析了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稍显重复、啰嗦、枯燥。关于本书,咱们简单介绍下八大门派,有个了解就OK了。门派一 遗传决定派这派的人坚信在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外部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讲,到了某一阶段就做某一阶段的事,如果你非要揠苗助长,让儿童学习不该他那个年龄段该学的东西,只会事倍功半。他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以一对双胞胎为例,让老大在48周,也就是大概一岁时开始爬梯训练,老二则啥训练都没有,再过6周,让老二也加入爬梯训练,结果发现,老二很快就达到了老大训练好久才能达到的成绩,这是什么道理?这帮人又对大量的双胞胎在玩积木、记数字、学单词等方面进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论在哪一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能超过未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同样的训练,他们马上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受训练的儿童。由此得出更深的结论是:外部教育环境再好,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那个年龄,则效果甚微,这里所说的年龄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基因”,他们认为这是受基因控制的,外力无法改变,故而他们是遗传决定派。二 环境决定派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有阴必有阳!既然有遗传决定派,就必然有环境决定派跟它对立,这派的人认为儿童学习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外界给他什么刺激,他就会有相应的动作,如果你可以控制外界的刺激,你就可以控制他的成长,故而教育是万能的,那些认定遗传、基因起决定作用的人,哪凉快去哪呆着去!他们的试验是这样式的:将一只小白鼠放在9个月大的孩子身边,孩子刚开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一旦他想伸手摸小白鼠时,试验人员就会突然敲响铁棒,将孩子吓一跳,如此重复多次,结果这个孩子见到小白鼠就害怕。由此得出结论: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用有利于那个方向的刺激去鼓舞孩子,从小培养,养成习惯。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三 强化派这派的人信奉的思想很简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被动的,完全取决于外界对他们行为的反馈,如果某一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与鼓励,则儿童将会很快熟练这一行为,如果外界对儿童的某一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则该行为将会逐步消退。四 阶段派这派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运动认识世界;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段时间的儿童以模仿为主,缺少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初步形成逻辑思维;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儿童具备了对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派的特点在于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不是连续的。五 社会派这派人认为人的一大属性就是社会性,脱离了社会那还能叫人?故从孩童开始,人的心理就具有两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这派人提出了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们将一个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打个比方,你在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立定跳远跳了两米,但如果旁边有个专业的教练给你点拨两下,你就能跳两米二,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不要只看到他眼前的能力,也要看到他潜在的能力,如果做教育的没有这个思想,那么很可能会耽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六 生态派生态这个词本意指生活状态,但现在已经被用烂了,不管什么事物,只要挂上“生态”二字,好像就立马高大上了一样。不过这里说的“生态派”,还确实有那么一点道道。他们的理论全称为“生态系统理论”,他们认为儿童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分为四层,最里面一层为微观系统,由家庭、学校、邻居等组成,它跟儿童直接接触,故而影响最大;第二层为中间系统,这层的实质是上一层的关系层,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家庭与邻居的关系,如果关系和谐,则有助于儿童发展,如果关系对立,则不利于儿童发展;第三层为外层系统,它不直接接触儿童,但会通过影响微观系统里的组成单位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学校附近的人文环境,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儿童,但却可以通过影响父母、老师,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四层为宏观系统,它指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风俗、历史、法律等。这派人认为四个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只有整个系统运行良好,儿童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七 性欲派这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先生,他总喜欢把所有问题都归纳到“性”上,他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0-1岁为口唇期,儿童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方式产生快感;1-3岁为肛门期,通过排便满足自己;3-6岁为性器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6-12岁为潜伏期,儿童的“自我”和“超我”开始形成,他的性需求得到压抑;12岁以后为生殖器期,儿童开始摆脱成人的控制。有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派的观点,小男孩3岁以后开始对自己的小鸡鸡产生兴趣,并会时不时拨弄它,这个时候的家长如果打他罚他,可能会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性欲派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并没有任何道德意识,他们只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家长应理性的看待。八 八段派这派人基本传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他们将人完整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对应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处理好了,儿童就能健康生长,处理不好,儿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0-1岁为口唇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抗不信任,初生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总是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如果家人对他好,他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会慢慢产生信任感;1-3岁为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抗怀疑,1岁后的儿童已经可以开始活动了,他们爬来爬去,试图证明自己是自主的,如果这个时候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都代劳,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的怀疑心理,认为自己不应该爬来爬去;3-6岁为性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感对抗罪恶感,四五岁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提问,这一切都表明他们是在主动的学习认识这个世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求知欲不加表扬,反而嘲讽,会让他们产生罪恶感,进而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6-12岁为潜伏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抗自卑,上一阶段发展良好的儿童会进一步发扬主动性,更加勤奋的学习各种知识,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有些家长、教师会认为这孩子太淘了,太闹腾了,于是加以阻拦,那么自卑感开始产生。以上为八段派的前四段,后四段是关于成年人的,这里也就不介绍了。好了,朋友们,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大门派介绍完了,你认同哪一派呢?
对于有些育儿理念,我们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几个心理学实验在历史上都堪称经典,看看它们是如何拿数字和事实说话的,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建议每个父母都好好看一下。一、印刻实验——孩子就如一张白纸,他总是在模仿学习你的行为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总是跟着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时,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印刻实验最重要的2点:一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狼孩”“孟母三迁”等等都说明这个道理。二是第一时间印象效应。“印刻效应”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甚至贻误终生。因为,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废品、危险品。印刻效应也提示我们:如果我们在儿童敏感期某一个确定的阶段上没能学会这种能力,那么我们过后将经历可以想象的许许多多的困难。二、视崖实验——不要轻视孩子的认知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视崖,就是视觉悬崖,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设计首创,是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视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他的妈妈在另一边招呼他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习得的,目前还没有定论。记得前几个月,微信被韩国一个电视节目的视频刷了屏。这个节目也做了一个“视崖实验”,让孩子和妈妈处在“悬崖”的两边,妈妈用温暖的微笑,让孩子战胜了对“悬崖”和“火海”的恐惧,成功通过视觉悬崖。爸爸妈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但仔细想想,电视节目里的这种实验实际上是混淆了孩子的认知,非常非常危险,宝宝直奔“悬崖”而去,却发现,原来“悬崖”就是平地,一点危险都没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了思维定式。如果下一次,如果真的遇到了面前横着一道悬崖的时候,经验主义就会让他很放心,大踏步向着悬崖走去……相信大自然的预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的探索。但是诱导式的实验是不能做的。三、三山实验——解读什么是“自私”的孩子这个实验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经典的四个实验之一。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是前运算阶段(2至7岁)幼儿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四、延迟满足的实验——延迟满足,让你得到的更多这是斯坦福大学在19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著名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诱惑的能力。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实现在他们面前的在碟子上放一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后屈服了——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的采取了回避策略,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实验结束后,《时代》杂志进行了跟踪报道。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更成功。五、表扬孩子的实验——别再夸孩子聪明,要多鼓励!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和她的团队花了10年时间,一直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 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成绩好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六、罗森塔尔实验——请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关于皮格马利翁。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 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1-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会决定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而这些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孩子,请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虑)————————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宝宝知道超级频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从选择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许多老师或者家长为了教育学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对于孩子的心理并不了解。把握这些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效应,对于教育孩子至关重要。一、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以狼孩卡玛拉为例,卡玛拉在襁褓中即脱离人类社会生活与野兽为伍,错过了发展人类言语的时机,丧失了言语能力。8岁时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精心教养,但言语能力始终难以恢复。这表明:儿童言语发展有一个可印刻的关键期。印刻效应告诉人们,在特定的关键期内,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挑选出部分学生进行看似专业的 “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后将有 “优异发展可能”的18名学生名单给教师,其实这份名单只是随机圈出来的。但因相信专家的权威性,老师对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期待提高。等8个月后再回到这所学校,罗森塔尔等人发现被他选中的那几个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者认为,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根据这个效应,孩子的生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教师的希冀。家长和老师应常对孩子给予积极的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自觉向上。三、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可口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 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寓言故事中好友的这种心理可以用超限效应解释,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幼师和家长都应该要注意这个,要给孩子适度的爱和适宜的教育。大正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指责批评孩子时抓住重点,点到为止,这样孩子就不会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超限效应也不仅发生在批评上,过度的爱、关心、期望也同样会产生超限效应。四、禁果效应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则毫无兴趣。但在进行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有水果或者糖块等物品,则孩子的兴趣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翻开仔细观察一番。这个实验启示家长老师,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在培养孩子时,正确、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学期望去学习。五、德西效应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怎么解释这种情况?当学生本身对一件事情有很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期望的奖励这种外部动机会损害内部动机的强度,而外部动机带来的效果远不及内部动机强大,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给教学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但孩子没有形成自发的学习动机时,从外界给予激励,有助于推动孩子学习,一旦内在动力形成,这种外在的奖励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育任何孩子,要创造他内在学习动力,而不是滥用奖励。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著作中提到:“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孩子的智力问题,通常都是父母们比较看重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一些很有名的成功人士,都是拥有高智商的。作为父母,自然也都希望孩子智商高,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上,都能出类拔萃,但是往往培养起来特别困难。很多人认为,孩子智商的高低,是靠基因因素的,如果他们的父母智商很高,那这个孩子智商就会很高。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不然的话,每个考入清华的孩子,父母都是高智商的人。实际上,孩子的智商除了先天因素以外,父母对他们后天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也发现,高智商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共同之处,但这些孩子并不是遗传的,他们主要依靠后天父母的教育方式。被称为“智商之父” 的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推孟在20世纪20年代做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通过智力分数测试挑出1500个智商大于130的孩子,持续追踪他们的后续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追踪后,刘易斯·推孟发现了这些高智商儿童之间的共同点。美国心理学最新研究:高智商儿童确实有3个共同点,但并非靠遗传!1、创造力强大刘易斯推孟发现,高智商并且最终获得成就的孩子,童年时期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创造力。那创造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喜欢思考、异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的比喻、喜欢提问题、更是一个拆家能手。尤其是喜欢思考,是创造力非常明显的表现。据说智商有160的比尔盖茨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而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的小时候如出一辙。2、超强的专注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中,特别强调了以上的观点: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在英国爆红的节目《天才儿童》印证了丹尼尔·戈尔曼的观点。这个节目通过智力竞赛聚集了各种超常儿童,比如被称为“人类计算机” 的12岁女孩Nishi。在Nishi父亲的眼中,女儿有很强的专注力和自控能力。2017年《天才儿童》的冠军——一个12岁的男孩Rahul也表示:“在参加比赛之前,我就是一个喜欢专注和反思的人。”哈佛大学曾经对排名前5%的学霸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也是拥有超强的专注力。3、超强逻辑思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电影《教父》推孟发现一个人越是多年龄后期,之后的智商增长趋向与语言技能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增长。所以在推孟的智力测量表中,年龄大的孩子的测试重点以语言和思维为主。所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强是高智商儿童的另一大共同点。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够通过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反映出事物客观规律的能力。这种孩子平时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探索因果关系、对于分类、归纳的游戏比较擅长、等到上学之后数学成绩较好、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上面的共同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共同点并非是遗传所决定,与后天的潜能开发有关。既然智商并非靠遗传,后天要如何开发?1、一切都由孩子自己来做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从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事,事实上这样反而让孩子缺乏了自我照顾的能力,因而在创造力上也会有许多不足。所以,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做每一件事情,这样,通过思考,孩子的大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达到智力的提高。2、教小孩多画画大部分孩子喜欢随意地画画,有时他们也会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也许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画就是随便地涂鸦,但是这种方法确实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那是因为当孩子拿起画笔的时候,他会一直想画什么,画什么颜色呢?常常想象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快速运转,从而达到提高智商的效果。3、玩玩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娃娃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物品,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有各式各样的娃娃,而且孩子在玩玩具时,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而且还可以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在这过程当中,孩子需要用手来操作玩具,用眼睛观察眼睛,可以锻炼到孩子的手部和眼睛,使孩子达到手眼协调的目的,儿童的智力素质也可以大大提高。在游戏过程中,一些孩子也喜欢拆装玩具,这也可以让孩子通过拆装和组合的方式来激发某种创造力。若要让孩子智商更高,注意力更集中,父母也可以带孩子看一看《儿童思维游戏书》,这是一套儿童全脑思维游戏书。这套书共4本,包含220多个小故事游戏,能让孩子通过玩“捉迷藏”、“迷宫”、“找不同”等游戏,对注意力集中进行训练,使孩子在观察、思考和注意力集中方面迅速提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智力的提高。如果你也想给孩子培养高智商宝宝,不妨陪孩子试试下面这套游戏书吧!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会有所不同,但父母总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聪明绝顶,当然拥有高智商。如果孩子智商高,不仅能够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强,还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更好地生存,让孩子长大之后变得更加优秀,成为一位成功人士。但是,想要提高孩子的智商,完全靠父母的精心培养。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创造力方面,直接影响 智商的高低,这点父母一定要谨记,从现在起,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最后达到提高智商的效果。
你家孩子是否出现过,学习差、厌学、写作业也拖拖拉拉,很墨迹、不认真听讲、马虎、怎么教都记不住,这些全是孩子专注力不够强,这都是每个家长都会遇见的难题。因为我平时工作忙,孩子都是他爸看管,孩子成绩就下降,我家大宝身边同学就有这几个情况,平时他们不怎么学习,但是一考试比我家大宝考得分都多,孩子他爸就说那就是人孩子记忆力好呗,然后我就反驳他,咱自己家孩子天生就比人家笨?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我就跟孩子他爸说,咱孩子学得不好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孩子不懂的知识,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身为家长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出现以上几点问题家长就要注意了,要为孩子引导正确的道路,以后及时我在忙,我也好好看管孩子,因为不能忽略孩子学习的黄金年龄了,再错过就跟不上了。心理学家研究:孩子通过这4个方法,可以提高专注力1.舒特尔方格舒特尔方格是世界上公认最有效提升孩子专注力的游戏了,它利用数字和表格来实现游戏,孩子在方格上寻找数字,寻找的过程中就能不断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虽然这个游戏很枯燥,但是每天只需练习10分钟就能提高孩子专注力,这个游戏因为玩法短暂所以必须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2.让孩子每天读10篇课文让孩子每天读10篇课文,就是在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读课文不止是读那么简单,还要把字的音读准,家长每天安排20分钟左右的时间听孩子读课文,让孩子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连语言能力也一并提高了,日以继日每天坚持,不久你的孩子专注力这方面一定有变化。3.规定孩子做事时间专注力指的是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家长不可以让孩子同时做两件事或者两件事以上,假如孩子在写作业,这个时候你给孩子送进去一盘水果,这样不仅孩子作业写不下去,慢慢专注力也降低了。所以要想孩子有个良好的专注力,我们就要给孩子规定一下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然后自己做到不去打扰孩子,这样孩子专注力就能提高了。4.陪孩子看有关专注力的书孩子刚开始对书是非常好奇的,带着充满好奇心的眼神去观看书,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因为孩子要是小的话,有的地方孩子就会不懂,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忙了,来替孩子讲解书中的奥妙。专注力的书每一页都是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所以这个方法比前几个方法更有用。所以推荐这套德国好奇狗陪你学 7册,专注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 德国,是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以及好动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专业的设定了科学有效的训练步骤,在游戏的训练中好奇狗会给孩子充分的提示和帮助。本套书一共有7册,它引进德国、奥地利、瑞士先进的数学理念。每册书都色彩鲜明能帮助孩子放松心情,书里面的答案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套书一共有5大特点,1.画面精美,看着封面就能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心情。2.颜色精美,整套一共7册,每本书的颜色都不一样。3.有专业的好奇狗团队,专业的团队能带领你的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4.知识很新颖,每页纸都是按照杂技游戏来设计的,这样做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厌烦学习,让孩子吸收知识快,学得好。5.培养孩子认知能力,书中的每个内容都不一样,有人物景色动物等等,能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这套书也丝毫不伤害孩子的眼睛,因为采用的是绿色环保。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眼睛的。孩子有专注力方面的问题,不妨试试试青青推荐的这套,孩子有需要家长就给娃买一套,价格不贵还有效果!关注青青不迷路,育儿知识小宝库!对此你有什么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办法吗?欢迎给青青留言评论,我们一起来讨论!
父母们总是本能地对孩子的智商水平抱有高度的“期待感”,于是他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热衷于搜寻孩子比他人更聪明的证明。与此同时,有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智商高的表现!”于是这部分家长很乐意给孩子报名早教班,希望能够让孩子“智力发育赢在学龄前”。而事实上,孩子聪明与否确实可以在生活中被察觉,但是却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孩子的高智商在5岁前会有显现,但很多家长并不知情埃伦·温纳是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多年的他认为孩子的智商水平是可以在日常行为中有所察觉和发现的。在其著作《天才儿童》一书中,心理学家提出天资较高的孩子会在5岁之前就有显现。也就是说,在教授看来,如果父母细心观察的话,他们是可以从孩子身上发现他们智商高的证明。并且在书中,教授列举了孩子智商高的行为信号,以此来给家长们作出参考。教授认为,拥有超强的专注力、出众的表达能力以及旺盛的探索欲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的表现要更加有优势。1)超强的专注力孩子的专注力会随着逐渐长大而慢慢延长,比如说,对于5、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保持专注的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的范围内,等到12岁以后才有可能超过30分钟。但是对于智商更高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保持专注的时间会更长。有研究发现,智商高的孩子在5岁时,保持专注的时间可以延长到数个小时,显然,智商高的孩子与普通孩子在专注力保持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在《了不起的孩子》中,一个4岁大的小女孩就可以花费7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拼图游戏,如此强大的专注力水平着实令人佩服。2)出众的表达能力支配语言表达的功能区和大脑发育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妙语连珠的孩子总会让人觉得更加聪明,大人们佩服眼前的小人儿居然拥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想要表达。当然,有些时候出众的表达能力也有可能会因为有了孩子身上的叛逆心理的加持而变成了与父母顶嘴。虽然这会让父母头疼,但是却也是孩子更聪明的行为信号之一。3)旺盛的探索欲3-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旺盛的探索欲成了高智商孩子的行为共性。旺盛的探索欲让孩子身上的好奇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说孩子喜欢问问题,喜欢拆东西灯光。这些在家长眼中很容易惹人厌烦的行为,却也是孩子内心探索欲旺盛的表现。孩子对于周围的环境表现得很敏感,想方设法满足内心探索欲的孩子自然会接触到更多的“环境刺激”。在孩子的智力发育期,父母们如何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呢?1)注重饮食搭配虽然,孩子的智力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后天的营养摄入却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足的营养补充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大脑结构,助力孩子的智力发育。均衡的营养补充可以为孩子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2)注重孩子睡眠质量保证在孩子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大脑才能够获得休息,对于2-4岁的儿童,父母应该保证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2小时左右,同时在睡眠质量上家长们也要有所关注,为孩子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3)和孩子多做脑力游戏在孩子的智力发育期,适当的亲子互动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智力水平上的提升。其中,脑力游戏对于孩子智力发展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脑力游戏可以促进神经元网络的建立,使得大脑功能得到充足的锻炼。比如说常见的拼图、找不同、分类游戏等脑力游戏都较为适合。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经进行了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攻击性行为并不是某个年龄所特有的行为,很多孩子在年幼时都会有过类似的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恶意的。像1岁多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无意识敲打别人,再加上他们对手部力量的控制能力还在摸索中,很多时候他们打人并没有轻重,甚至觉得这只是一种游戏,只是觉得好玩。如果家长再配合着哈哈大笑,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开始为了抢夺玩具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是他们本质上并没有想伤害别人,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性攻击性行为,也就是为了抢夺工具发生的攻击性行为。以上这两个时间段虽然是孩子们比较普遍会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时期,但是并不代表这些时间段家长不需要管,这些时候家长已经要去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打人是不对的行为了。尤其两岁后,一定要开始注意,否则孩子的行为就很有可能持续下去。有研究显示:三岁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的概率很高;而6-10岁时攻击性强的孩子,10-14岁时打架、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都会更明显。所以,如果孩子有了类似的攻击性行为,三岁前是非常好的改变时机。如果孩子已经到了三岁后,家长就要从三个方面去改变:1、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讲,共情能力就是孩子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父母不断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比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父母就可以问孩子:“假如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怎么样呢?”孩子如果回答:“不开心”,那家长可以继续发问:“对啊,所以如果你抢了他的玩具,你觉得小伙伴会怎么样呢?”引导孩子去深思,也帮助孩子想一想解决办法。2、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中有严重的暴力行为存在,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误导,所以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及时反思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3、探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孩子去做一件事也会有一定的原因探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一想更好的解决方案,陪孩子一点点改变,这对于孩子也是一种进步。总而言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大可小,但是如果父母不当一回事就很有可能成为大问题。你的孩子有类似行为吗?出现攻击性行为,你都如何解决呢?欢迎分享,关注@阳妈育儿大作战 ,一起育儿,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长。
大家好,我是初冬,一个专注高中学习的小姐姐,一个内心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小姐姐! 每日分享高效学习方法、快速解题技巧、高考出题规律等,欢迎大家的关注哦!1,利用番茄工作法进入专注模式。人类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专注思维,另外一种是发散思维,专注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你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一般你在认真解答一个数学题或者沉思于当前工作的时候,专注模式就打开了,专注模式所需要的注意力,来自于前额叶皮质的高度活跃;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时,一般会脱离当前的难题,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这时候大脑的发散思维就开启了,发散思维有利于各个脑区不同的神经元进行联结,从而让你有机会令你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2,利用记忆宫殿法,创建组块来增强记忆力。这两个方法都是在书本上着重强调的记忆方法,这两个方法在最底层上来讲,都是通过对记忆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增细加工来提高对记忆信息的记忆能力。例如你要记住:鸡蛋、牛奶、面包、白菜、笔记本电脑等这几个信息,如果让你用这两个方法来记忆,你会怎么记?3,睡眠的重要性。人类之所以需要睡眠,是因为白天大脑在工作的时候,产生了有毒的物质,在睡觉的时候,脑细胞会收缩,细胞间隙会变大,脑脊液从中流过并且冲洗掉毒素,这也是一个睡一个好觉之后,我们能变得神清气爽的原因。4,战胜拖延症的方法。我觉得特别好的方法,一个是心理对照法,即通过想象自己已经站在成功对岸的样子,来激励自己现在就开始行动,另外一个方法就是5分钟行动法则,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先去做5分钟,一般情况下,过了这5分钟,你还能继续再坚持下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拥有高智商的孩子,期望他们未来能够有出息,但孩子智商高低有70%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剩下的30%则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如果父母智商都很高的话,那么很容易生出高智商儿童的。很多的育儿专家都说: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想要提高孩子智商,我们就要抓住黄金期并努力,俗话说“三岁看老”,高智商的儿童5岁前就有迹可循,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行为特征判断智商的高低,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高智商的特征时,家长不要过多干扰,而是要好好保护。高智商儿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美国心理学教授埃伦·温纳在《天才儿童—科学培育儿童指南》书中说到高智商的儿童,在5岁前就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表现面高智商儿童跟普通孩子差不多,但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些高智商迹象。1、运动能力强现在家长们都对孩子的学习比较重视,从而忽略了运动能力的培养,根据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孩子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大脑额叶会处于充血的状态,而这部分恰恰掌管孩子的专注力与记忆力,所以,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如果你家的孩子在运动方面很有天赋的话,家长们可以根据有氧运动针对性地去训练,平时多跟孩子进行亲子运动或者去户外玩,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能增长见识。2、好奇心比较强高智商的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超强的好奇心,他们常常喜欢自己去探索心中的问题,特别是孩子会说话了之后,他们总是追着父母问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不会飞啊?为什么天空那么蓝啊?就像是“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每天都会有问不完的问题。好奇心研究专家伊恩.莱斯利也表示过:好奇心强孩子大脑会更聪明,未来会受到青睐。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好奇心可以让激发孩子探索欲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等到步入校园之后,孩子会很喜欢老师传授的知识。3、语言表达能力强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孩子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正常来说,孩子到了一岁左右的时候,可以说出爸爸、妈妈这样的叠词,慢慢再到简单的词语或者句子,如果你家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比同龄人说话快的话,那么他智商会非常高哦!4、善于观察,专注力强如果你家孩子常常被新鲜事物吸引,集中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无论周围多吵闹孩子都不会分心,这就可以说明孩子擅于观察,专注能力强,上学之后专注力会让孩子学习更好更轻松,对他们的未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专注力指的是孩子能精神集中在某件事物上面, 而不会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的能力,每个孩子保持专注的时间都不一样,学霸和学渣的差距就在于学霸们都有极高的专注力!所以,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专注力,我们需要采取“游戏”的锻炼。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德国专注力书籍《好奇狗陪你学 专注力训练》,我家孩子平时就会有老爱走神、三分钟热度的情况,自从使用了这本书籍之后,上课都专心了不少。好奇狗系列的书籍在欧洲已经畅销了30余年,几乎成为了德国孩子人手一套的专注力培养书。《好奇狗陪你学 专注力训练》这本书通过陪孩子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书中的游戏都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设计的,与常见的拼图、走迷宫等游戏不同,好奇狗专注力训练书中的游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与生活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结合数学知识,提升专注力的游戏。最著名的有“找出缺少的玩具”、“短句记忆法”等游戏。游戏种类更丰富、可玩度也更高,有些游戏就连大人也觉得有趣,孩子更容易专注其中。《好奇狗陪你学 专注力训练》一共7册,包含7大类的思维游戏,300幅精美图片,400道游戏题,还赠送200张贴纸。这贴纸可是迎合了孩子的内心,每次拿贴纸作为奖励特别管用。而且这套书的价格也相对来讲比较划算,对于孩子来说,是提升专注力的一大机会,而专注力形成,就会是一生的财富。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你这要是努力点也不会这么差!你什么时候能跟人家学学?”这是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考试失利时会说的话,其实这种话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点,没必要一定让自己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有些人适合学习,有些人喜欢创业,有些人热爱写作,有些人擅长运动,不要单纯以学习成绩去看待孩子能力好坏。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英国《独立报》报道的美国一项关于天才儿童的调查,历时45年,发现很多天才儿童普遍具有六大特征。今天给大家聊聊我们眼里的“天才儿童”。报道上统计,美国“数学能力超群儿童”研究项目从1971年开始追踪调查了5000名智力超群的孩子,其智商分别为前1%、0.1%,甚至是0.01%,这些孩子都是通过严格的评测筛选出来的,该项目耗时持久,也是目前最权威的总结。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有以下六大特点:第一,生活富足优越。上层资产阶级的孩子往往更多机会拥有高学历,获得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位,很多人天生天资较好,拥有的专利数量和技能远比天资低的孩子要多,并且他们大多数人的收入占世界前5%。这也是国外能形成家族式资本团的重要原因。第二,获得关注较少。老师通常认为这些学习差的孩子的潜力已经得到足够开发,,因而不会在他们身上多花心思,反而更加关注那些水平低下的学生,并且努力帮助他们达到中等水平。项目研究组认为,老师应避免用一套方法教育所有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关于这点,中国教育老鼻祖孔子两千多年前就领悟到了,提出了“因材施教”。第三,跳级。研究建议,为了激发这些孩子们的潜力,家长和老师应该考虑让孩子跳级。中国孩子比较“老实”,“跳级”现象很少,主要原因是作业多,负担重,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跨级的课程和内容。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跳级的天才儿童比没有跳级的天才儿童获得专利和博士学位的可能性要高出60%,并且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获得博士学位的可能性要高出1倍。这点因地制宜,如果孩子能有充足精力并且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以尝试申请让孩子“跳级”。第四,天赋不同。天才的标志不仅仅只是记忆力好、过目不忘。研究人员通过后续反复分析发现,有的天才儿童有着非凡的空间推理能力和可视化系统能力,这两点很重要奥,这些都和他们日后获得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密切相关。前两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A3学习法和记忆法,右脑记忆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想象力”,所以激发孩子右脑潜力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五,标准化测试也并非一无是处。研究数据表明,SAT和其他标准化智力测试确实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它们有助于弄清孩子擅长的领域,以便老师关注到更多他们不擅长的地方。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几乎出现一个倾向,孩子喜欢这个老师,这门科目成绩就好,不喜欢这个老师,成绩就差。很多老师在教学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导致孩子学习更加吃力。第六,成长型思维。理学家发现,成功的人倾向于保持所谓的“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定式思维”,这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思维”。他们认为自己像水一样,不仅可以去改变形态,也可以适应环境、不断成长。其实关于这点,中国孩子最应该培养“成长型思维”,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变为作业的努力,每天在完成大量的重复性作业,这对孩子右脑开发极为不利。所以,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学习环境,还应该积极培养孩子创新思维,激发孩子右脑能力,引导孩子养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准备时可以尝试让孩子“跳级”,如果“跳级”后,孩子成绩能跟得上,这对他自信心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如果跟不上也可以在缓一年,但不要刻意让孩子“跳级”,以免打击学习的自信心。除了这些,我从人民日报等平台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知识,请大家根据孩子情况自行对位。小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友习惯、健康习惯等参考表: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心理特征以及教育方法(供参考):作者 | 周云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