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业|儿童心理学的五个基本领域爱无能

专业|儿童心理学的五个基本领域

今天我们知道,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时期。我们年轻时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直接影响我们作为成年人的感受和行为。儿童心理学家在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工作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专门分支叫做儿童心理学或儿童发展,以下是儿童心理学的五个基本领域。作者:Saranne Durham配图:日本插画师ちっぷ整编: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转载请联系泽小童1.儿童发育的三个方面1.身体发育 是指身体的变化。这些通常以相对稳定、可预测的顺序发生。它还包括某些技能的习得,如粗肌和细肌协调能力。2.认知或智力发展,是指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包括语言、思维、推理和想象。3.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如此的相互关联,以至于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学习与他人相处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情感发展涉及情感和情感的表达。信任、恐惧、自信、骄傲、友谊和幽默都是一个人社交情感发展的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但儿童发展的身体、认知和社交情感领域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地区的发展可以强烈地影响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例如,写单词需要精细运动技能和认知语言技能。除了不同的开发领域之外,研究还表明开发遵循关键模式或原则。理解这些原则对我们今天如何照顾、对待和教育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行为挑战是咨询儿童心理学家最常见的原因。2.里程碑发展里程碑是心理学家衡量孩子在几个关键发展领域进展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检查点的角色,以确定在特定年龄的孩子的平均能力。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里程碑,有助于儿童心理学家了解正常的儿童发展,并有助于识别发展迟缓的潜在问题。例如,一个12个月大的孩子可以通过抓着某物站立并支撑他或她的体重。这个年龄的一些孩子甚至能走路。如果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仍然不能走路,这可能表明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发育区域是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发育里程碑的4个主要类别:身体里程碑:与粗动作和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认知或智力里程碑:指孩子在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发展能力。社会和情感里程碑:与孩子表达情感和对社会互动作出反应的能力有关。交流和语言里程碑:包括发展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能。3.行为所有的孩子有时都会淘气、目中无人、冲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孩子们挣扎着,从“可怕的两岁”到青春期,以维护他们的独立和发展自己的身份。这些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孩子非常难相处,会做出超出他们年龄标准的具有挑战性的行为,事实上,行为问题是家长寻求儿童心理学家帮助的最常见原因。儿童心理学涉及寻找所有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包括大脑失调、遗传、饮食、家庭动态和压力,然后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治疗。行为问题可能是暂时的问题,通常与压力环境有关。例如:兄弟姐妹的出生、父母离婚或家庭成员的死亡。另一种情况是,行为问题包括一种不适合儿童年龄的持续敌意、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模式。最典型的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品行障碍(C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三种行为障碍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并可能因情绪问题和情绪障碍而进一步恶化。4.情绪情绪发展包括学习什么是感觉和情,理解它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然后发展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个复杂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婴儿最早能识别的情绪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后来,随着孩子们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更复杂的情绪,如害羞、惊讶、高兴、尴尬、羞耻、内疚、骄傲和移情就会出现。引发情绪反应的事情也会改变,用于管理它们的策略也会改变。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难学会控制情绪。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情绪气质——有些孩子只是感觉情绪更强烈和更容易。他们倾向于情绪化的反应,并且发现很难平静下来,这些孩子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更迅速地感到焦虑。儿童心理学家首先识别出儿童难以表达或调节情绪的原因。然后他们会制定策略来帮助他/她学习接受感觉,并理解他们的感觉和行为之间的联系。5.社会发展与情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交就是社会发展,社会化包括获得价值、知识和技能,使孩子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并以积极的方式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做出贡献。虽然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孩子经历的第一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对以后的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学习如何发起和维持与其他孩子的社会互动。他们学会了处理冲突的技巧,比如轮流发言、妥协和讨价还价,游戏还包括相互的,有时是复杂的,目标、行动和理解的协调。通过这些经验,父母或主要照护者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安全来源和支持,儿童逐渐发展出友谊。那些不能正常社交的孩子则很难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关系——很多孩子成年后都会受到这种限制。最后,玩耍是培养社交技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家在研究那些为社交而困扰的孩子时,将试图解决的领域涉及抑制敌对或攻击性冲动。他们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以适合社会的方式表达自我,参与有社会建设性的行动(如帮助、关心和与他人分享),并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介者移画

三个儿童心理学让你更懂孩子

家长管教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从错误中学习,但若方法不当,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家长们不妨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更科学地管教孩子。◎禁果效应越阻挠越危险,不如引导其好奇心禁果效应是指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想尝试得到。这个效应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总是苦恼孩子为什么不听话,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阶段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好奇心没有好坏之分,被用在好的方面,会起积极作用;被用在不好的地方,就会起反效果。所以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好奇心理,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安全效应撒娇是想亲近,千万别忽视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个人内在的精神需求。安全感伴随一生,儿童时期特别需要来自家长的安全感。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获得良好的安全感,那么他在成人阶段就会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现为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了防御心理,不愿意与人交流。孩子的撒娇行为其实就是安全效应的体现,撒娇说明孩子想多亲近爸爸妈妈,以获得安全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撒娇行为,甚至认为矫情而呵斥。请努力去弄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安全需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一直向外界索求安全感。◎超限效应别揪住问题不放,要给予空间和信任超限效应是在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在家长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发生。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孩子,孩子的反感情绪会堆积,越积越多,以至于产生反抗。所以家长应该给自己限制批评次数,不要抓住一个错误点不放,可以换个方式、角度管教。图文转自网络(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博士宝贝儿)————————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宝宝知道超级频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五大儿童心理学效应,你知道几个?

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从选择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许多老师或者家长为了教育学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对于孩子的心理并不了解。把握这些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效应,对于教育孩子至关重要。一、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以狼孩卡玛拉为例,卡玛拉在襁褓中即脱离人类社会生活与野兽为伍,错过了发展人类言语的时机,丧失了言语能力。8岁时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精心教养,但言语能力始终难以恢复。这表明:儿童言语发展有一个可印刻的关键期。印刻效应告诉人们,在特定的关键期内,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挑选出部分学生进行看似专业的 “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后将有 “优异发展可能”的18名学生名单给教师,其实这份名单只是随机圈出来的。但因相信专家的权威性,老师对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期待提高。等8个月后再回到这所学校,罗森塔尔等人发现被他选中的那几个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者认为,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根据这个效应,孩子的生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教师的希冀。家长和老师应常对孩子给予积极的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自觉向上。三、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可口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 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寓言故事中好友的这种心理可以用超限效应解释,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幼师和家长都应该要注意这个,要给孩子适度的爱和适宜的教育。大正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指责批评孩子时抓住重点,点到为止,这样孩子就不会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超限效应也不仅发生在批评上,过度的爱、关心、期望也同样会产生超限效应。四、禁果效应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则毫无兴趣。但在进行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有水果或者糖块等物品,则孩子的兴趣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翻开仔细观察一番。这个实验启示家长老师,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在培养孩子时,正确、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学期望去学习。五、德西效应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怎么解释这种情况?当学生本身对一件事情有很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期望的奖励这种外部动机会损害内部动机的强度,而外部动机带来的效果远不及内部动机强大,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给教学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但孩子没有形成自发的学习动机时,从外界给予激励,有助于推动孩子学习,一旦内在动力形成,这种外在的奖励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育任何孩子,要创造他内在学习动力,而不是滥用奖励。

杜鹃山

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5岁前,“高智商”的孩子会显露出3大信号

父母们总是本能地对孩子的智商水平抱有高度的“期待感”,于是他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热衷于搜寻孩子比他人更聪明的证明。与此同时,有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智商高的表现!”于是这部分家长很乐意给孩子报名早教班,希望能够让孩子“智力发育赢在学龄前”。而事实上,孩子聪明与否确实可以在生活中被察觉,但是却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孩子的高智商在5岁前会有显现,但很多家长并不知情埃伦·温纳是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多年的他认为孩子的智商水平是可以在日常行为中有所察觉和发现的。在其著作《天才儿童》一书中,心理学家提出天资较高的孩子会在5岁之前就有显现。也就是说,在教授看来,如果父母细心观察的话,他们是可以从孩子身上发现他们智商高的证明。并且在书中,教授列举了孩子智商高的行为信号,以此来给家长们作出参考。教授认为,拥有超强的专注力、出众的表达能力以及旺盛的探索欲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的表现要更加有优势。1)超强的专注力孩子的专注力会随着逐渐长大而慢慢延长,比如说,对于5、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保持专注的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的范围内,等到12岁以后才有可能超过30分钟。但是对于智商更高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保持专注的时间会更长。有研究发现,智商高的孩子在5岁时,保持专注的时间可以延长到数个小时,显然,智商高的孩子与普通孩子在专注力保持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在《了不起的孩子》中,一个4岁大的小女孩就可以花费7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拼图游戏,如此强大的专注力水平着实令人佩服。2)出众的表达能力支配语言表达的功能区和大脑发育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妙语连珠的孩子总会让人觉得更加聪明,大人们佩服眼前的小人儿居然拥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想要表达。当然,有些时候出众的表达能力也有可能会因为有了孩子身上的叛逆心理的加持而变成了与父母顶嘴。虽然这会让父母头疼,但是却也是孩子更聪明的行为信号之一。3)旺盛的探索欲3-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旺盛的探索欲成了高智商孩子的行为共性。旺盛的探索欲让孩子身上的好奇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说孩子喜欢问问题,喜欢拆东西灯光。这些在家长眼中很容易惹人厌烦的行为,却也是孩子内心探索欲旺盛的表现。孩子对于周围的环境表现得很敏感,想方设法满足内心探索欲的孩子自然会接触到更多的“环境刺激”。在孩子的智力发育期,父母们如何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呢?1)注重饮食搭配虽然,孩子的智力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后天的营养摄入却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足的营养补充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大脑结构,助力孩子的智力发育。均衡的营养补充可以为孩子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2)注重孩子睡眠质量保证在孩子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大脑才能够获得休息,对于2-4岁的儿童,父母应该保证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2小时左右,同时在睡眠质量上家长们也要有所关注,为孩子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3)和孩子多做脑力游戏在孩子的智力发育期,适当的亲子互动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智力水平上的提升。其中,脑力游戏对于孩子智力发展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脑力游戏可以促进神经元网络的建立,使得大脑功能得到充足的锻炼。比如说常见的拼图、找不同、分类游戏等脑力游戏都较为适合。

虎度门

儿童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连续的,本质上是一种量变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分阶段的,阶段的变化是认知和行为方式上质的变化。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就是阶段论的典型代表。他创立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解释了人类获得复杂思维的过程,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理论介绍1.同化与顺应导致了适应。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适应等关键概念。图式(schema)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同化和顺应是两个基本的认知过程。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使用已有的图式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组织。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对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皮亚杰认为,个体总是依靠同化和顺应来适应环境的。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根据十几年对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主要特征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思维的萌芽期。儿童通过感知运动来认识世界和适应世界,开始意识到主客体的差异,明确客体的存在是持续的,不会因为没有感知而否定其存在的事实。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前概念期2—4又称象征思维阶段,即象征性符号的思维方式出现。儿童学习多以模仿为主,将所学的知识组织成头脑中具体化、动作化的概念。直觉思维期4—7儿童更多关注事物的显著特征,即将所知觉到的视为事实,缺少逻辑和推理思维,同时儿童的自我中心化突出,对所有事物的看法都从自我角度出发。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初步形成逻辑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从具体化逐渐发展到抽象化,儿童学会了多种类型的守恒,从序列以及多维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开始出现具体运算图式。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5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形成,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儿童思维跳出具体事物的束缚,超出具体事物的自身特征,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学会了对命题和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及运用符号代替事物进行命题思维。四个阶段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依次出现的,发展先后次序不变,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结构的基础,后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延伸。发展阶段不会跳跃和颠倒,是所有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途径。但要注意的是,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依据的。

变奏曲

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重要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明白孩子的发展和发育,也容易混淆其他一些相关的概念,那么今天就随青蓝老师一起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发展重要的五个概念。1.发展与发育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的发育、生理发育等。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需然出现的,但“危机”并不是需然出现的,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幼儿心理的发展, “危机”会化解。3.关键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源于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提出的“刻板印象”,即 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例如,把出生后最先看到的对象当做“妈妈”,总是追随并喜欢接近“妈妈”,当“妈妈”消失 时,发出悲鸣。刻板印象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时间是有限的。关键期的概念应用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 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例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 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 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 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 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5.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英国成人教 育家耶克斯利1929年出版的《终身教育》;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 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之后短短数年,就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终身教育迅猛发展, 其代表有: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最终形成。报告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俩宝快乐长)————————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 宝宝知道 帐号,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盗王坟

多角度开展儿童心理学预防性研究

儿童心理学研究关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在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涌现出很多热点,如儿童的心理理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等。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心理学研究应该更好利用新型学科的思路和范式,厘清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更多地着眼于未来,开展预防性研究。 儿童心理学研究呈现多种趋势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0—18岁的普通儿童、特殊儿童或非典型儿童。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国雄表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可分为认知能力、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关系、学校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网络媒体等。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金生总结了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一是与儿童学习相关的脑机制研究。通过对儿童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儿童神经发育与教育规律之间关系的研究,希望摸清学习规律对神经生理发育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政策;二是关于特殊儿童或青少年的研究,如儿童孤独症、多动症、青少年精神分裂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研究,包括探求教育实践问题背后的规律等;四是研究经济收入、社会流动等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当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儿童双过程加工理论、儿童的生态系统论等方面。儿童双过程加工理论是指,儿童的思维包含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所以儿童的信息加工过程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儿童的生态系统论是指,儿童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鼻祖,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他以长期观察、实验统计等科学方法,全面研究了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潜在能力。”暨南大学儿童创新研究所所长王学文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皮亚杰的理论有可修正之处。比如,前运算阶段儿童实际年龄可能存在前移、社会发展速度与节奏变化对儿童所处人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提升不平衡等问题,都有待于用新的理论加以研究。 利用新方法开展研究“当前的心理学研究热点通常是问题导向型,以事后干预的形式存在。而一个领域的发展与成熟,更应该着眼未来,从而减少个体发育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发育顺畅、学习高效、儿童成长,是未来儿童心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王学文认为,就儿童心理学而言,除个体行为纠偏研究外,重点应开展预防性研究。例如,通过对群体的观察和记录,在复杂场景中找到线索,制作更科学简明的量表,从而更利于问题的分析、反馈与纠偏,更好地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将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对此,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从创意产生、儿童直觉意识等方面着手,为人的可持续进步提供基础保障。”他说。刘国雄表示,儿童心理学不断拓展人类有关儿童发展的科学认知,未来应在探明儿童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思路和范式,从更精准的角度解析儿童发展的神经和生物机制,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此外,儿童心理学知识与儿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相关知识的普及也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成果的普及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就心理学研究者而言,普及的前提是脚踏实地的研究。因此,应将如何构建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研究的视角之一。具体而言,可以从童年早期就开始采集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数据,采用纵向追踪、多维度监测等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与趋向。胡金生表示,心理学学者在从事相关研究时,要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儿童或青少年发展的问题;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教育资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引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要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因而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要改变对学者及其工作成果的评价方式,提升对科普工作的认可度。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相关心理学产品的开发中,带动学者的研究。同时,还要鼓励学者产出多种形式的成果,多出版一些科普类的成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跟屁虫

日本爷爷研究儿童心理50年养育11个孩子:怎样教育5岁以下的孩子

今年四月,黑龙江省建三江4岁女童被生父后妈虐打至重伤,一度晕厥被送医治疗。经检查,孩子颅内出血、鼻梁骨折、面部、身体多处外伤,是由外力击打、咬、烫、剪等方式造成。凶手向公安机关供述女童被打原因,竟然是由于孩子多动、淘气,以及大小便不能自理,加之工作、生活不顺心,导致对孩子施暴。孩子天性多动原本并无过错,但是在父母眼中却成了被施暴的原因,而对于4岁的孩子,应当已经养成大小便自理的生活习惯却未能实现。女孩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得而知,从孩子被打当日仍穿纸尿裤的细节分析得出,夫妻二人在育儿方面明显存在问题,对孩子的养育也是完全失败的。但是,采取简单粗暴的虐打方式教育孩子是完全错误的,无论何种原因。我们试着追根溯源,孩子30个月时,就完全可以学会并且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甚至于学习入厕这个环节可以提前到更早的12到18个月期间。当然了,入厕只是众多育儿教育方面中的一个,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更多。那么,作为父母,从家庭哺育的角度来讲,应该怎样教育5岁以下的孩子呢?日本儿童心理学大师平井信义将他一生超过50年的研究成果浓缩运用在自己的子女孙儿身上,他在二十八年前完了《平井信义育儿法:如何培养0-5岁的孩子》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养育3个子女和8个孙儿的经验做法,他总结育儿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性和“体贴他人”之心。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育儿并不是为了打造顺父母意的孩子同事老于这几天头疼得厉害,以至于车都开不了了,只好去了医院,幸好检查结果显示没有大碍。他自己总结,只要在家看孩子,头疼病就犯,一次比一次厉害。老于家里有个男孩,今年5岁,下半年就要读小学一年级,为了让孩子提前进入角色,就提前给儿子报了在线学前课程。计划得挺好,只是孩子不买账。小家伙上课时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是不写课后作业。问他学会了吗,他说学会了,做题就不会。对此,父母劝没用哄没用吼也没用,他嘴上答应着好好学好好写作业,就是不完活儿,转头就跑去玩了。老于连气带上火,这才得了头疼病。平井信义主张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性则无需刻意培养,积极性通常会与自主性同步提高。自主性,就是自己思考,并且根据思考结果选择相应的行动,不依赖他人进行行动的一种能力。事实上,学习与否就是一种选择。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老于的儿子选择了回避,这是他主动思考后的抉择。在这一点上他没有依赖于父母的指引,体现了孩子的自我独立性。在平井信义的研究中,自主性表现在“自己发现课题,然后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实现”,即“A→B”的推导过程。当然了,对于父母命令式的压力面前,也就是父母所谓的“孩子听话”的表现,比如“停止玩耍去看书”或者“关掉电视去弹钢琴”,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激发了自主性发展,具体表现在“听不见”“看不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相较于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是不是更希望拥有一个有自我思考能力,并且做出正确选择的孩子呢?答案一定是后者。“孩子不知道心疼人?”:“皮大衣”“小棉袄”不一定是父母的心头肉都说儿子是父母的“军大衣”、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只是,很多人觉得孩子小的时候跟自己很黏糊,却越大越梳理,有的父母还发现孩子一点都不知冷知热,还有的人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养育孩子,到最后孩子却不知道关心自己,认为自己白疼孩子了。平井信义在他的研究和养育儿孙经验中,育儿的目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自主性之外,另外一点就是“体贴他人”之心。而有些父母体会到的,“皮大衣”“小棉袄”不关心自己的问题上,正是孩子在体贴之心的学习上缺位造成的。体贴之心与自主性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孩子们在培养自主性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父母要刻意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进行自醒反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培养自控能力,避免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要培养“体贴他人”之心,只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即可。孩子出生后,父母就要开始给予关怀:婴儿哭闹时,父母要分辨哭的含义,给予正确的应对;婴儿微笑时,父母要报以微笑作为回应;婴儿有需求时,父母要及时解读孩子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的一系列关怀正是体贴之心的正向反馈,孩子因此也会在心中埋下体贴之心的萌芽。可以说,体贴之心是通过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一步步的建立起来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培育体贴之心的方式。当孩子再大一些,体贴之心就要在他们的内心开花结果。当然,就如同鲜花不可能自己开花结果一般,父母要给予一定的“养分”和“适当的温度”。正像父母的体贴之心是通过回应孩子的需求得以体现,孩子们的体贴之心同样需要通过回应父母的需求得以建立。这里并不说,父母要提出需求,让孩子满足自己,毕竟孩子的能力有限,而是通过孩子的行为衍生出父母的需求,让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出回应。比如,当孩子正在开心的把纸抽一张张的抓出来撕成碎片,他们当然很开心,这是自主性在发挥着作用。但是,作为父母既需要归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又不能强硬的否定,那么选择耐心的述说收拾的烦恼和困难,并配合上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不易,从而自主思考做出中断撕纸的行为。这样做,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让孩子的体贴之心慢慢成长,一举两得。体贴之心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成长。在一岁左右,孩子会对诸如“让妈妈为难了”之类的情绪触动,萌生出同情的心理,随着体贴之心的慢慢成长,会进化为同理心。同理心是更高层次的体贴之心,孩子会因此获得从对家人的体贴向对其他人的同理心的转变。在培养同理心问题上,同样离不开父与子、母与子的心灵联结和肌肤之亲,也同样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只有懂得体贴他人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体贴他人的孩子。孩子终究要长大,育儿过程中还要培养孩子哪些方面自主性和“关爱他人”之心是孩子获得健全人格的根本保证,是根基,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要学习很多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婴儿时期,父母就要开始培养孩子诸如吃奶和断奶、排泄等方面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两岁半到三岁半年龄段,孩子要学习更多,比如吃饭、穿衣、入厕、睡眠和卫生习惯等。当然,初时需要在父母的帮助,孩子们才能一点一点建立起这些生活习惯。事实上,生活习惯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吃饭习惯的问题上,就包含了吃零食、挑食、用餐礼仪等方面,而在排泄习惯的问题上,则包含了排尿、排便、尿床等方面。诸如此类,种类繁多,林林总总。社会性。孩子们不是装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走出父母的羽翼庇佑,一旦如此意味着孩子将要开始社会性学习。三岁左右,孩子会对身边的小朋友产生兴趣,有时会主动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并由此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照顾自己、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和处理矛盾等方面。与此同时,孩子会好奇眼前的一切新鲜事物,经常会停下来仔细观察或者尝试接触。平井信义还认为孩子会通过“打架”提升社会性和自主性。“打架”行为并不值得肯定,但是“打架”后思考今后怎样与朋友和平相处会给孩子带来正向的收益。此外,孩子在幼儿园中会在社会性学习上收获颇丰,这一点不容忽视。清晰表达。五岁之前,应当培养孩子的清晰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这一点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孩子进入小学前,要经历幼儿园和幼小衔接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首要培养孩子的交友能力,这也是发展其社会性的重要方面。但是一般的学前教育为了迎合父母希望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需求,将多数时间用于学习文化知识,这意味着变相增加了孩子们交朋友或者互相交往的时间成本。这样做与平井信义的育儿理念相佐,相当于孩子们提前接受了模式化教育,减少了孩子们清晰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平井信义认为孩子应当从小被教育要直言己见,这样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主张,通过表达思考今后如何处理经历过的事,有利于促进发展。总结一下,平井信义在《平井信义育儿法》中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另一个是培养孩子“体贴他人”之心,这两点并非从家长们普遍认同的学习成绩出发,而是能让孩子去提升获得健全人格、快乐一生的个人素养。在权威性上,《平井信义育儿法》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平井信义老爷爷长达半个世纪的儿童心理研究和亲自养育多达11个子孙的经验。无论是从业经历的专业性,还是育儿经验的丰富程度,作者的独特经历不可复制,他的育儿心得不可多得。本书特别适合新晋宝爸宝妈,对小学前孩子的家长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理迹

孩子不能惯?心理学研究:从小这样惯,孩子长大更自信

长辈传授育儿经验,经常说,孩子不能惯,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得多摔打,长大才能更皮实。嘟嘟平时主要是我带,有时嘟爸会说,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惯着他吧。有时在姑姑家,两个孩子抢玩具,嘟嘟受了委屈会生气,自己跑出门,我去安慰他,姑姑说,别理他,不惯着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么时候。然而,通常我们“为孩子好,不能惯着他”的理由,其实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无法形成信任和安全依恋,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很多“不惯”孩子的做法,甚至会伤害孩子。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最初几年对养育者没有足够的信任,没有形成健康的个体感,就埋下了心理失调的种子。在婴儿期和学步期没有完成信任与自主任务的儿童,成年后将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要么对自己所爱的人过分依赖,要么在遇到困难时怀疑自己的能力”。哪些“不能惯”的说法和做法,会伤害孩子呢?1、孩子哭了不能抱不能哄。很多年轻父母听长辈这样说:孩子哭了不要抱,会惯坏孩子的,你越抱他就会越哭得多。有些长辈会说孩子哭一哭更健康,真的是这样吗?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也曾经提倡不要抱,但是这一理论在后来被证明会伤害孩子,已经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案例。婴儿出生时脱离母体这个一直依赖的安全环境,本身就会有一种分离焦虑,如果父母,尤其是妈妈多抱孩子,会给孩子以安抚,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会让婴儿的安全感更强。而哭了不抱,会形成一种情感忽视,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之后的心理和行为。2、孩子不能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哭闹着要零食或玩具,在游乐场里玩不肯回家,这些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经历过。当然,我也经常经历。家长们似乎有一个共识,不能随便满足孩子,怕孩子被宠坏,就刻意的控制,故意不满足孩子,结果越控制好像孩子越想要,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就会报复性补偿。我从嘟嘟小时候就非常注意,不让嘟嘟吃糖,结果是嘟嘟特别爱吃糖,每次到家庭聚会或者参加婚礼什么的,那种场合都会准备糖,而且没有还给添,嘟嘟看到就会疯狂吃,亲友们为了表示亲密,还会故意给,所以就刹不住车了。好在因为坚持刷牙,嘟嘟的牙齿保护的不错,最近检查,一颗都没有坏。3、小孩子懂什么,大人说了算。父母觉得孩子小,在很多事情上会替孩子做主,小到穿什么衣服鞋子,吃什么东西,大到报什么兴趣班,什么学校。我们知道有一种常见的,妈妈的冷和奶奶的冷。妈妈或奶奶觉得孩子冷,就让孩子多穿衣服,妈妈觉得应该穿什么,就穿什么。有些孩子挑衣服鞋子,妈妈给拿的不穿,可能还会遭到嘲笑。其实我家嘟嘟从从一岁多的时候,有时候就就会挑衣服,挑鞋子。其实孩子从18个月就开始有自主意识,要求自己做主,也是自我建立的过程。与“不惯孩子”相反的,一些“惯孩子”的做法,能培养孩子自信、独立,更加自主的品格。怎么惯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是在婴幼儿期多抱多抚慰。《从出生到三岁》上建议“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周里,你可以通过尽量缓解他不可避免的经常的不适感,使他感受到关心和爱。我建议你经常抚摸宝宝,并且尽可能迅速地对宝宝啼哭给予回应”。在一生前几年的婴幼儿期,父母和养育者的爱和关心,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那些被从小温柔以待的孩子,长大了会更自信更幸福,在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和压力时,抗压力更强,而那些从小被忽视的孩子,会表现出敏感和脆弱。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说,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越需要父母的爱,应该多拥抱和抚慰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每当嘟嘟受了委屈,就会哭着说“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会蹲下来抱抱他,摸摸他的背,他的情绪就会平复很多。二是尽可能的多满足孩子。心理学者李雪曾在她的书里提到,她小时候可以随便玩各种东西,小学二年级迷上玩游戏,父母从来不限制她,所以她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非常旺盛,而且对电子游戏并不痴迷。武志红曾在他的书里写过一个女孩,上幼儿园不喜欢午睡,于是她的奶奶还是姥姥,就到那个幼儿园做校医,中午的时候就能陪着那个女孩玩。这个孩子被充分尊重和满足,长大后在和人交往时,会充分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从不压抑自己。有一个朋友,说她的女儿要什么他就给买,家附近超市里只要女儿要的,她就会给买,所以女儿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要东西哭闹的事情,因为她想要的都会得到。当然,对于满足孩子,也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决定,如果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可以向孩子说明。第三,让孩子自己做主。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充分的自信,有主见,但是这个有主见有自信的孩子,并不是凭空来的,需要从小给孩子培养这些自信和有主见的环境。一个从来没有自主权的孩子,就很难会有主见。比如说孩子从小不能自己做主,只能听从安排,当他遇到事情会犹豫不决,会看别人的脸色。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早上穿什么衣服鞋子,准备几套让孩子自己选 。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在家庭事务上,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让孩子发表意见。一个孩子从小被尊重,可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长大了就会有充分的责任感,也会更有主见、更加自信。第四,要包容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因为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好,所以会更情绪化,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哭闹、撒娇、发脾气,真的是说来就来。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貌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这几天吃完饭的时候,嘟嘟不知道为什么会哭闹一阵,自己不吃,也不让我吃,非要抱。有时候放学回来,刚到家里也会哭闹一番。实在想不出来他是为什哭,但是我会抱抱他,拍拍他,过一会儿就好多了。有时候我忍不住说,你是不是故意在考验妈妈的耐心呀?现在想想,可能是晚上他有点困,就会有一些烦躁。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孩子是发脾气还是胆怯、退缩,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时,情绪能更容易平复,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从而更快的解决问题。《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里说。“成功地养育一个孩子,首先始于你的内心,接着是每分每秒不间断地和孩子进行情绪上的交流,尤其在他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成功育儿并不难,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陪在他身边就是关键所在”。

人含其知

究其问题本质,儿童心理行为诱因分析

有了宝宝的新手爸妈们,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平时听话的乖宝宝一看到想买的玩具,就又哭又闹,每回带孩子出门,孩子总是躲在身后,还时不时发脾气、撒谎、不合群……对孩子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新手爸妈也常常一脸懵圈,不知如何处理,不妨买几本专业书先收藏,等孩子出现某种现象,就可以针对性的一一解决。本书作者深度的剖析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理解,帮助新手爸妈与孩子间建立深度的亲密感,书中着重分析了孩子性格的形成,还有爸妈,尤其是母亲,对于孩子日后性格、情感、智力发展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孩子胆小、粘人、暴躁、叛逆、厌恶学校时,该怎么改变这种局面,一一解答,一本新手爸妈能轻松操作的书籍。这本书自1936年出版,畅销至今,书中深度挖掘了“童年的秘密”,本书中揭露了成人世界的法则在孩子这完全不通行,孩子和大人情感世界的差异,翱翔在书中,你不再是父母,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用真正对他们有益的方式跟他们交往,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唤醒他们源自心底自主、强大、智慧的生命秘密。这本书对于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解析,不管是来自学业的焦虑,受到挫败后产生的自卑感,对同伴的妒忌,对未知的恐惧或是网络成瘾等常见问题,纠其原因,解答儿童对于成长过程中对于学习、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成长等问题,他就像一本父母的辅导书,每个点都直击要害。这本是美国儿童咨询领域教授唐娜.亨德森的作品,它长期实践在儿童心理咨询的一线,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书中就如何帮助儿童解决发展、教育、个人、社会和行为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度分析了儿童表现行为下的心理,为爸妈们指明了一条阳光大道,具体实施就看各位了。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杰西卡·米纳汉和南希·拉帕波特合作编著的,书中主要解读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异常的行为,深度剖析其行为背后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帮助爸妈理解孩子,破译孩子心理,针对性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管是调整策略与孩子相处,或是与孩子建立深度交流,本书都将告诉你答案。这本书解析孩子常见的六大心理困扰,包括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变化、考试等,正如书名一样,就像医生诊病时的望闻问切,从心理表征出发,进行诊断,分析心理类别,最后的关键,给心理开处方,上药,书中呈现了大量的鲜活案例,进行心理诊断,理论进行剖析,再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读起来通俗易懂。孩子的行为表现绝对不是无缘故的,如何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怎么看清问题的本质?如何解决?从这些专业心理学家的书中,多少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安利了这么多本专业心理书,有看中的就赶紧下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