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宝宝知道育儿精灵幼儿心理学指的是什么?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入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并且主要是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临床法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的。01主要研究目标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究不同的外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化方法。02幼儿心理理论受哪些因素影响?1、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技能密切相关,语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结构等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2、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并区分心理和现实的不同。3、有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其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类型相互关联。4、有研究发现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时间也是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不同领域所涉及的研究大为不同。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关乎幼儿心理发展的一门科学,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对幼儿心理的成熟,发展等做出相应的了解,便构成了幼儿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产生,不仅是对研究人员的肯定,更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因此,幼儿心理学是一门得益于人们的科学。图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不愿意被转载请联系作者删除
谈起心理学,想必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个印象:十二星座的性格,乐嘉的性格色彩,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抑或者是坐在对面的倾听你的咨询师……似乎心理学相比物理、生物和化学要更五彩斑斓,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我们却对心理学既熟悉又陌生:心理学是不是科学?我们所熟知的“常识”是否正确?倘若被问起,许多人就会一脸茫然。要回答“心理学是否为科学”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两个关键词:实证以及可证伪。1. 实证在古代人类思想萌发时期,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都还处于哲学的孕育之中,随后则分化出物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则是最后从哲学的襁褓中脱离出来,她相对来说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都可以肯定物化生是一门科学,却对心理学有些迟疑。因为我们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化学就是试剂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物理则是经典的牛顿三大定律或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生物则是显微镜下的细胞……这些学科都有共同特征——实证。那么心理学呢?提起心理学实验人们却无法想象。有些人会有当过心理学有偿被试的经历,可能戴过脑电帽,可能被领进小黑屋对着电脑按键,也可能就和一群不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事情……不同的心理学实验有不同的目的,但心理学实验中比较经典而且占很大一部分的是行为实验,而行为实验中通常都遵照S-O-R基本研究范式。心理学在刚开始起步发展的时候,很多人质疑精神分析学派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从而出现了行为主义,讲求实证。主要思想简言之就是,人们的心理机制(Organism)就像一个黑箱,我们给予一个刺激(Stimuli),得到一个结果——行为反应(Response),我们可以从行为反应中间接推出这个黑箱的构造,即S-O-R。这种推理十分完美,因为这也符合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基本方式和规律,因此这种行为实验的范式经久不衰,直到现在还在大量应用。以上就是心理学实验一窥,更加详细的内容如有兴趣请移步心理学专业书籍(如《实验心理学》)。实证可谓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很多人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睡眠占用了我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对这一神秘过程充满好奇。我们知道睡眠中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完全不工作了,我们做或瑰丽或可怕或离奇的梦。原始的好奇心驱动我们探索梦的含义,并赋予其很多神秘的符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从而成为经典。但是如果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尽管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梦的解析却不能称之为科学,因为这本著作是根据他的接诊积累的经验以及加上其智慧的产物,缺乏实证,而且实证也十分困难。2. 可证伪可证伪即存在能够被证明不正确的可能性。我们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那么它的可证伪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如果哪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么它就是错误的理论。所以科学是要能够被质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宗教不能成为科学是因为神创论我们无法质疑,我们只能接受,我们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明确这一分界线后我们分别来说明心理学为何是科学,是如何体现其科学性的。前面说到十二星座性格也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看到流传十二星座的不同性格的说法,那么本着怀疑者的科学态度我们就需要问:星座时间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吗?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一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收集被试的出生时间以及大规模收集性格问卷,最终发现性格在出生日期上是一种随机分布,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一个星座的群体具有一个突出特点。科学工作者要求拥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尽管有研究证据支持这个心理学理论,尽管按照我们的常识推理这个理论似乎十分合理,尽管这个理论是多么的经典,科学的态度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审视一切。类似于上面这个星座的例子在心理学研究中数不胜数,例如对注意模型的发展就可以窥见心理学研究的日臻成熟。这些理论一旦被证明不正确,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似乎就是常识,有何意义?一个建筑不能没有地基,一门科学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蓬勃发展。真正的实证心理学发展在1879年冯特正式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才开始的。所以必须就要站稳脚跟才能一步步推进,从最基本的开始,从所谓“常识”开始验证,我们的常识没有得到验证我们又如何说这是对的呢?抑或许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其实完全错误呢?敢于质疑,勇于验证这就是科学。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其他科学,我们都可以看见理论被不断地推翻和提出,而这一切则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依赖实证,即使有实验有数据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我们也不能完全接受,我们需要怀疑,也许它只能解释一部分情况却不能成为普遍的机制,这时候就需要更新理论或者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因此,心理学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它是人类必须攻克的一块科学领地,这将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实证研究来匍匐前进。然而,心理学还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有太多的分支和树杈,需要有一个完整且系统的统一体系将其修剪,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作者:夏落)
儿童心理学研究关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在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涌现出很多热点,如儿童的心理理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等。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心理学研究应该更好利用新型学科的思路和范式,厘清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更多地着眼于未来,开展预防性研究。 儿童心理学研究呈现多种趋势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0—18岁的普通儿童、特殊儿童或非典型儿童。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国雄表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可分为认知能力、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关系、学校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网络媒体等。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金生总结了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一是与儿童学习相关的脑机制研究。通过对儿童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儿童神经发育与教育规律之间关系的研究,希望摸清学习规律对神经生理发育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政策;二是关于特殊儿童或青少年的研究,如儿童孤独症、多动症、青少年精神分裂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研究,包括探求教育实践问题背后的规律等;四是研究经济收入、社会流动等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当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儿童双过程加工理论、儿童的生态系统论等方面。儿童双过程加工理论是指,儿童的思维包含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所以儿童的信息加工过程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儿童的生态系统论是指,儿童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鼻祖,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他以长期观察、实验统计等科学方法,全面研究了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潜在能力。”暨南大学儿童创新研究所所长王学文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皮亚杰的理论有可修正之处。比如,前运算阶段儿童实际年龄可能存在前移、社会发展速度与节奏变化对儿童所处人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提升不平衡等问题,都有待于用新的理论加以研究。 利用新方法开展研究“当前的心理学研究热点通常是问题导向型,以事后干预的形式存在。而一个领域的发展与成熟,更应该着眼未来,从而减少个体发育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发育顺畅、学习高效、儿童成长,是未来儿童心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王学文认为,就儿童心理学而言,除个体行为纠偏研究外,重点应开展预防性研究。例如,通过对群体的观察和记录,在复杂场景中找到线索,制作更科学简明的量表,从而更利于问题的分析、反馈与纠偏,更好地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将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对此,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从创意产生、儿童直觉意识等方面着手,为人的可持续进步提供基础保障。”他说。刘国雄表示,儿童心理学不断拓展人类有关儿童发展的科学认知,未来应在探明儿童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思路和范式,从更精准的角度解析儿童发展的神经和生物机制,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此外,儿童心理学知识与儿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相关知识的普及也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成果的普及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就心理学研究者而言,普及的前提是脚踏实地的研究。因此,应将如何构建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研究的视角之一。具体而言,可以从童年早期就开始采集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数据,采用纵向追踪、多维度监测等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与趋向。胡金生表示,心理学学者在从事相关研究时,要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儿童或青少年发展的问题;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教育资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引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要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因而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要改变对学者及其工作成果的评价方式,提升对科普工作的认可度。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相关心理学产品的开发中,带动学者的研究。同时,还要鼓励学者产出多种形式的成果,多出版一些科普类的成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他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束”,一眼就可以看穿你的内心世界。人们对待心理学的误解并不仅仅是认为心理学家应该知道人们在想什么,还存在心理学是“伪科学”、心理学家会催眠、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心理学家就是解梦等等让搞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的观点。其实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类似。而且,在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研究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而人们认为心理学家一定会催眠术可能是受某些电影的影响。其实催眠术并非是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就像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枝一样。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心理、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梦被当作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满足了人们对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秘密的渴求。而解梦也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人们对心理学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的误解是因为人们虽已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但却又未能真正走进它,所以将他们接触到的一点的心理学当作整个心理学学科,犯了以点带面的错误。
心理学是一门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往往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如,什么样的人更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记忆深刻?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喜欢聊政治?等等……这些问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分析,所以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对这些问题发表言论。而且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证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这些观点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是大相径庭。每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会对心理学充满了不屑与抵制甚至诋毁,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他们更愿意相信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而不是直觉。今天,小编就借《这才是心理学》,向大家讲解,什么才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是遵循科学标准的,科学标准有较为明确的定义。科学的标准是,研究领域必须是证实可解的问题;方法上也要遵循实证主义;研究的结论是公开知识,而且具有可复现性(可以被同行再次证实)。这三条便是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分界,同样也是心理学与伪心理学的分水岭。科学强调的是操作定义、实验组、对照组、控制变量、数据统计分析。科学绝对不是个人主观感受或者纯逻辑推导。这里不得不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有中医跟你说,隔壁王二蛋吃了我的药病好了,王二蛋也承认自己吃了该中医的药病就好了。此时你应该如何科学地分析此事?我们的媒体并没有做好科学的传播工作,尤其是向心理学这样的学科。在自媒体兴起以后,这个现象被加剧了!很多媒体处于各种原因,更愿意宣传星座、手相、养生以及一些没有被实证过的偏方。而且媒体们常常给这些东西穿上科学的外衣。而真正的科学类书籍却无人问津。心理学在这方面尤甚。心理学的分支特别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是这些分支都具有科学的统一性。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其次,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所以,你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心理学,而不是伪心理学,你需要辨别什么才是科学。像所谓的“激发潜能”这类似乎高大上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没有数据支撑的伪科学!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呢?是科学,需要具备三大特征,(1)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2) 产生公共知识、(3)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前两条应该不必多说,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第三条。科学只针可解决的、明确具体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可解决问题!同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是非可解决问题。“在日托期间, 结构化语言刺激的3岁儿童, 与那些没有给予这些额外刺激的儿童相比, 是否可以更早地做好接受阅读指导的准备”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样这又是研究人行为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科学总是可证伪的!这个是重点,这个是伪科学的照妖镜!小编解释一下什么叫可证伪,您听听是否有道理,是否可以找出生活中的伪科学。可证伪性是一个科学论断得出后,同样会产生一个推翻他的论断,而且这是可以实施的。比如,有人经过测量,他得出结论,地球是方的。那么同样,如果有人量出地球不是方的,就推翻了第一个人的结论。这就是科学的魅力,他是开放,是可以被证实是不正确的。反过来,我们听听那些不能被证伪的论断。“人死后就会上天堂”,这是典型的不可以被证伪的论断,谁也没有能力证明这句话是假的,同样谁也没有能力证明它是真的!牛顿的理论同样是可以被证伪的,而证明牛顿理论有问题的人就是爱因斯坦,同样,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可以被证伪,只不过到现在,还没有人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可证伪性让科学可以不断向前发展,科学从来不会因为某个权威人物的出现就停滞,相反那些不可证伪的理论都渐渐衰败了!比如,中医讲究阴阳五行,然而阴阳五行论是典型的不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所以中医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它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到现在,中医依然在强调《本草纲目》,依然在强调过去的神医,要知道,几百年前的神医是不会复活给我们治病的。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推动中医的进步呢?当然可以,其实很简单,给予中医可证伪性!比如,据记载,诊脉可以判断是否怀孕,我们可以安排一下临床试验,有用就是有用,没用就是没用。如果继续像现在,沉醉于“他二舅吃了神医的药好了!”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的中医永远不会进步。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刚刚确立,各门学科都很幼稚,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分化而不是综合。因此,那时就“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当作历史任务来完成是不可能的。黑格尔和谢林当时企图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它只能是自然哲学,而不是科学学。科学学诞生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中期,这时正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学经过了近代科学长期的孕育,是一门应运而生的学科。我们知道,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是各门学科继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将近二、三千种具体的学科:另一方面,各门分支学科又互相渗透,形成一系列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自然科学的高度综合化,把现代科学技术连成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高度专业化又把科学体系分成更细密的结构和层次。自然科学的整体化趋势和结构的历史演化,把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研究科学的运动规律,就不但有了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科学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1937年,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首次提出科学学的名字。两年后,英国贝尔纳教授所写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详细地论述了数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以及科学政策和科学管理问题。这部著作实际上奠定了科学学的基础,开辟了科学学的研究方向。科学学诞生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形成和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确立。本世纪六十年代,“大科学”兴起。科学研究最后结東了“一张纸加一支笔的个体劳动方式。由数十万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劳动者大军,由价值数百亿计的巨型实验技术装备,由多得无法计量的图书、情报资料,以及由千千万万群众性的科教、科研、科普队伍,形成了一种超越科学家个人研究能力之上的集体力量(社会的科学能力),并且构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科学劳动结构。这样一来,历史便把科学管理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科学管理经验的总结,更加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的规律来,科学管理充当了科学学诞生的助产士。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科学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科学学的生命力同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是无穷的。它的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使各国学者都来研究科学学。1964年,英美学者为了纪念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问世二十五周年,专门出版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科学》论文集。1965年,贝尔纳和麦顿在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联名做了《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的报告,论述了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性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1971年,在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成立了科学学的国际组织一国际科学政策研究委员会。该会于1975~1977年先后在德国、法国、波兰举行了有关科学学的国际讨论会。目前。苏联、东欧和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科学学组织,出版了大量有关科学学的著作和期刊。这些事实都说明,科学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新的独立学科。那么,科学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科学自身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学是研究科学的科学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演化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各门学科的发展趋势,预测新学科的生长点,借以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这个分支学科叫科学结构学。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学和化学那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力学应不应当算做基础科学”问题,都是科学结构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间题,有点像天文学上早期提出的“月亮和星星谁远谁近”的问题。当时,天文学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天体的远近距离。这样一来,分布在天球上的杂乱无章的天体就有了次序了。它们之中有的属于太阳系,有的属于银河系,有的属于总星系,等等,后来,人们又根据它的温度和光谱来推算它们的年龄,形成天体演化的概念,天文学逐步形成一门严密的科学。现在,科学结构学有点像天文学的早期状况。人们对两、三千种分支学科发生浓厚的兴趣,试图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当中找出结构层次和演化规律来。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来对数千种分支学科进行“分类”。反映到各国科学管理当中,就是学科分类的任意性甚大,争论也十分激烈。正因为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才引起科学学家们对这一课题的高度重视。又比如,“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间题,这也是各国科学管理中常遇到的困难问题。反映到科研经费上,各国对三大学科的投资比例各不相同。苏联的比例为1:4.7:2,而美国则为1:1.4:4.6。三大学科门类的比例关系究宽有没有客观标准?各国的具体标准是否一样?这些都需要科学结构学加以研究。目前,人们提出的三大学科的立体结构模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大胆尝试。它试图用结构参数的方法来寻找其中的最佳比例关系。研究科学发展的动力,即社会的科学能力问题,也是科学学的个重要任务。所谓“科学能力”,就是推动科学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通常我们都知道,用相等的科学投资,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科学效果。科学能力水平高的国家,少量投资可以得到比较多的科研成果;科学能力低的国家,投资虽多,成果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还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各国是不平衡的。这一个国家科学兴起,那一个国家科学衰蓉,彼此起伏,波浪前进,互相赶超,竞争榜魁造成个又一个科学中心。试间:是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科学的兴起和衰落呢?用什么办法来衡量赶超速度呢?这又是现实生活向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能力学包括的内容甚广其中主要的是研究科学人才间题,研究科学家队伍形成的集团研究能力问题,研究科学家创造性心理学间题。因为科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比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都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创造力。如何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显然需要研究创造性心理活动。比如,信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同样是两个能力相同的科学家,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信心百倍,大胆创新:一个对自已的课题,谨小慎微,生怕触犯权威,结果也会是很不相同的。怎么样才能使科学家在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押其创造力,这就成了科学能力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科学还要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心理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包括对人类思想、行为、发展、个性、情感、动机等的研究。对心理学有更丰富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对思想和行为的研究。心理学研究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们的思维、行为和感觉。心理学家努力去了解影响思维和行为的许多因素,从生物影响到社会压力。心理学的应用包括心理健康治疗,人体工程学,和许多其他影响健康和日常生活的领域。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心理学所包含的一切,但是像发展、个性、思想、感觉、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主题只是心理学试图理解、预测和解释的一部分。关于心理学有很多困惑。不幸的是,由于大众媒体对心理学家的刻板描述,以及那些拥有心理学学位的人的不同职业道路,这种对心理学的误解比比皆是。根据一些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心理学家是超级侦探,可以利用他们对人类思维的理解来破案和预测罪犯的下一步行动。在其他一些传统的描述中,这位心理学家的形象是灰色和睿智的,他坐在一间庄严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摆满了书,听着客户们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艰难的童年。那么心理学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呢?这些老套的描述中有部分是真实的,但是心理学的内容比你最初想象的要多得多。在心理学的职业生涯中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也许正是这种宽泛的职业道路导致了一些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学家的工作的误解。当然,有帮助破案的心理学家,有帮助人们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学家,还有帮助创造更健康工作环境的心理学家。其他心理学家则研究诸如飞机安全、计算机设计和军事等方向。不管心理学家在哪里工作,他们的主要目标都是帮助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人类行为。今天的心理学是如何形成的?早期的心理学是从哲学和生物学中发展而来的。这两个主题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心理学”这个词本身来源于希腊语单词“psyche”,字面意思是“生命”或“呼吸”。这个词的派生意义包括“灵魂”或“自我”。1879年,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Wundt的工作重点是描述构成大脑的结构。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内省来分析感觉和情感,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Wundt认为,经过适当训练的人将能够准确地识别伴随感觉、感觉和思想的心理过程。纵观心理学的历史,各种各样的学派已经形成来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学派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虽然这些学派有时被视为相互竞争的关系,但每个观点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心理学。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学流派:Wundt和Titchener的结构主义是最早的思想学派,但很快就出现了其他学派。早期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与一种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的思想流派联系在一起,这种思想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意识和行为的目的上。很快,这些最初的思想流派让位给了心理学的几种主导和有影响力的流派。行为学派不再关注行为的内在影响,而是寻求将心理学研究变成可观察的行为。后来,人本主义的方法集中于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认知革命刺激了对思维、决策、语言发展和记忆等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心理学要知道的4件事1、心理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理论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个应用和学术领域。心理学研究试图理解和解释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感觉。研究心理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行为,以及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不同因素。正如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的那样,大部分心理学致力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但这只是应用心理学的冰山一角。除了心理健康,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影响健康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包括幸福感、人体工程学、动机、生产力等等。2、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心理学是一个广泛而多样的领域,一些不同的子领域和专业领域已经出现。以下是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领域: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变态行为和精神病理学的学科,该专业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精神障碍,并与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学相联系。生物心理学,也被称为生物心理学,研究生物过程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这一领域与神经科学密切相关,利用MRI和PET扫描等工具来观察脑损伤或脑异常。临床心理学的重点是评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它也被认为是心理学中最大的就业领域。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认知的学科。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包括注意力、记忆、知觉、决策、解决问题和语言习得。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心理学分支。这种类型的研究可以导致对人类心理学的更深入和更广泛的理解。发展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类在一生中成长和发展的领域。理论通常关注认知能力、道德、社会功能、身份和其他生活领域的发展。司法心理学是在法律和刑事司法系统中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原理的一个应用领域。产业组织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研究提高工作绩效、选拔员工的学科。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理解人格是如何发展的,以及使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思想、行为和特征的模式。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理解群体行为以及社会影响如何塑造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主题包括态度、偏见、从众性和攻击性。3、心理学家运用科学方法心理学家使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来理解、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心理学研究是高度结构化的,从一个假设开始,然后经过实证检验。随着心理学从其哲学根源转移,心理学家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当代研究人员使用各种科学技术,包括实验、相关研究和纵向研究。4、心理学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心理学最明显的应用是在心理健康领域,心理学家使用研究和临床发现来帮助客户管理和克服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症状。还有很多心理学用来帮助人们过上更好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学研究可以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可以用来设计公共卫生倡议,可以指导教育和儿童发展项目的方法。正如你所看到的,虽然心理学可能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但它也有大量的深度和广度。心理疾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是心理学的中心,但心理学包含的远不止心理健康。今天,心理学家寻求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许多不同方面,为我们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新的知识,并开发对日常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际应用程序。
婴儿的天生学习力、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父母和所有的大人天生都具备帮助孩子学习的能力,但他们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锻炼这一能力。婴幼儿和科学家一样,都是宇宙间最优秀的学习者。作为家长需要有时间、精力和陪伴,同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了解孩子如何学习是我们生活关键的基石,可人们常常忽视婴幼儿时期了解孩子学习的影响,以及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的。这种对孩子学习机制的忽视,有可能在将来会缺少选择的权力,更麻烦的是,我们这种忽视无法给与孩子广阔的探索空间,导致错过帮助孩子心智运转和大脑发育的阶段而错失更好的迈入更好人生的机会。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更多的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孩子如何学习》。作者介绍艾莉森高普尼克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安德鲁梅尔佐夫国际知名名儿童发展专家,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他在婴儿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写了人们对婴幼儿认知、人格与大脑发展的认识。帕特里夏库尔世界知名言语发展专家,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教授。她在儿童早期接触语言的经验如何改变大脑功能的研究上,激发了人们对孩子大脑学习机制的新认识。媒体及专家评论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在我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工作中,对这本书的三位作者以及他们关于婴儿的概率学习、模仿及语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熟悉。这是首度看到他们用如此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这些前沿热点,分析孩子是如何理解他人、认知事物和学习语言的。读《孩子如何学习》,向孩子们学习,开卷有益。林思恩(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脑科学博士,TalkingBrain联合创始人)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有关少儿科学课或者儿童创造力的书,那就错了。这本书主要的特点和目标,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使用孩子或者“被孩子使用”,以便协助孩子从他的处世逻辑出发,与他一起科学地探知和认识世界。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本书作者运用大量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揭示了婴幼儿心智发展的过程。与17世纪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的不同,孩子不是一块白板,他们通过实验、思考、观察和推理,探索着哲学上几大古老的问题,并形成了对这些问题的系统认识。孩子的学习方式为我们理解人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良好的教育基于对孩子的爱和理解,爱孩子简单,但理解孩子却颇为不易,孩子的心智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教育也不能仅凭父母的本能。本书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你孩子眼中的世界,揭示孩子成长的真相。相信对年轻的父母而言,大有助益。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教育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这本书是关于儿童心智全新发现的精彩集大成之作,也提出了孩子与科学家十分相似这个大胆的论点。很少有关于人类发展的书能有如此能量,让学者和父母都信服不已。迈克尔·罗滕伯格《斯波克育儿经》合著者,医学博士这是一非常精彩的书,让人爱不释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就是一个宝库,里面盛放的除了前沿的科学研究,还有温暖、幽默、美妙的文字,以及只有科学家父母才能提供的发人深省的逸闻趣事,是所有父母和婴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错过的好书。一本优质的儿童心智书籍,首先需要作者有强大的认知科学,在认知科学领域有包含了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科学。在了解孩子的心智运行和大脑的学习机制中也在不断地了解我们自身。从他心问题、外部世界问题和语言问题,并分析了婴儿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01他心问题孩子天生具有感知力:孩子在一出生的时候就能够识别人和其他的物种。孩子用实验的方式探索他人心智:他在不断地从外界学习,逐渐建立他自己的模型,并且形成他自己的心智。关于记忆的重要事情:作为成人会不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在5岁后,我们理解心智的方式似乎与二三十年后基本一致。第一原则(既是婴儿的第一原则):我们也是一样。这个原则诠释了他心问题,交流、模仿、参照彼此。照顾孩子的人无意识的促进和影响着婴儿的表征与心智的变化。02外部世界问题外部的世界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汤从汤碗到汤匙再到人的嘴里,直到完全消失,只留下喉咙里一股温热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其形态的变化更是异常剧烈,而且不受我们的影响。物体的真正本质就是通过眼睛进入到我们脑海中的,这就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03语言问题学习语言:大脑和语言发育的过程在3-7岁这个特定的阶段,是学习任意一门语言不费吹灰之力的绝佳时间。04解决古老问题的基础孩子们一出生就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他心问题,怎么看待世界,怎么利用语言,发展科学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问题的三个基础:孩子天生强大的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人给与的帮助。婴儿时期的学习机制:婴儿将外部的信息转换为丰富、复杂、抽象与连贯的表征。新的经验使得婴儿对原始表征进行扩展、修改、修订、重塑与重组,有时甚至会替换原始表征,从而最终获得与原始表征大为不同的丰富、复杂、抽象与连贯的新表征。强大的学习能力:三四岁时,开始根据他人所持观念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并发现不同的人拥有的想法是不同的。这一发现反过来赋予了孩子欺骗和质疑的新能力,同时也给予了他们真正了解他人观点的新能力。05人类的认知情绪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满足感:有一种心灵的欲望,凭着对知识不知疲倦的追求带来持续不断的快乐,这种快乐远远超过了肉体上的快感带来的短暂愉悦。人类认知情绪可能是自然认知系统的运行标志,疑惑时的痛苦和解释时的狂喜使我们在幼年时期能够进行学习。06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给孩子良好的环境: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表明,你给一个孩子丰富的生活会给他提供多么高的大脑的发展进程,但是如果你让他生活在一个特别单调被忽略的环境中,一定是对孩子的大脑有害的。07人类的心智迭代婴儿期和长大后的心智为什么会不尽相同:人脑的工作方式大不相同。即使在开始工作后,大脑也会不断自行重新布线。大脑中所铺设的线路深深地依赖于经验。经验从一开始就在改变着大脑。婴儿的所见所闻,乃至尝到、闻到、触摸到的东西,都会影响其大脑的布线方式。就如同计算机能像大脑一样工作,它处理的文件越多,文字处理能力会越强。从这本书来看,我们天生就具备很多能力并且有强大的学习机制,但无论如何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与爱,都需要家长和学校的紧密配合才能对于每个孩子而言父母准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人类心智发育脑科学这门新学科,作为父母如何打造适合的环境,符合孩子的学习天性,能够让孩子开心,很放松的成长,是我们家庭幸福和睦的基石。在朱沐读书会选书时,挑选了系列优质育儿书籍包括这本《孩子如何学习》,此外我们之前还有讲过一本《园丁与木匠》。解读《孩子如何学习》03:19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同的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成功的人,他们大多都很有钱,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会上,他们做事都做得非常好,而且他们生活幸福美满,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那么成功人士是怎么成功的呢?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做了一个研究,研究那些虽然成长环境不理想但是仍然成功的人,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成功了,即便面对的是非常不理想的环境?虽然有很多人失败了,但并不是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刚开始的时候,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孩子一定很优秀,认为他们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智商超群,因此这是不可以模仿的;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当他们继续研究这些人时,他们发现这些并非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实际上这些人都很普通,他们性格普通,长相平平,智商平平,但是成就非凡。心理学家们开始识别这些人的各种因素以及各个方面并深入分析他们。他们开始研究这些成功的人,并识别出了各种因素因素,最后总结出这些成功人,有6大特点。1、自信乐观,成功的人都很乐观自信,他们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被圆满地解决。他们会这样想: “好吧,也许这次不会成功,它以后会成功的,我从刚发生的事学到了东西。” 2、对生活有信心,认为生活"有意义",他们对生活有信心,认为它有意义,有时侯它是宗教信仰,但也不总是这样——这种信仰是做他们相信的事。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这些孩子有“意义感”。不管是个人成功方面的意义,以及他们的行事方式的意义,或者是服务社区的意义,还有事情的目标意义,3、利社会行为,帮助他人,他们都是利社会者,他们都在帮助别人。古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帮助我们自己,循环往复,我们便进入了自助和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里。4、他们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长处上,而不是缺点。他们不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会问,我真正擅长的是什么?他们会认清自己的长处,投身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当中,他们为自己设立目标,面向未来,不沉溺于过去,他们不但思考事情现在有多糟糕,同时也在思考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5、他们有一个榜样,他们会说,“我想像她那样,我想像他那样。" 这些榜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亲戚朋友,还可以是明星,有时候,它还会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小说的人物,一个他们可以效仿的人,榜样给予他们力量,给他们方向感。6、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他们不单干,他们会寻找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够能干,可以自己做”,他们而是说“我够能干,但我也可以请求帮助”,因为那确实需要某种能力,还有承认弱点的勇气,承认有某种需要的勇气。好了,大家想一想,你在生活中你有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那么你可以培养这一切,不管是社会支持,还是自信乐观,它们都是可以后天习得,你开始学了,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显然是一本讲心理学的书,但我还没读完,它便不仅颠覆了我对于心理学的认识,首先就把我对于科学的认知刷新了。本文梳理总结「什么是科学」的笔记。主要内容来自《这才是心理学》,也加入一些我从别处听到的知识。从什么角度回答科学是什么要回答科学是什么,有三个角度:科学史,即科学是怎么来的。和其他东西比较,即科学不是什么。科学本身的特质,即科学都有什么。科学的由来现代科学的产生,我只知道一个大概。先是古希腊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那帮哲学家搞出来一个形式逻辑。但他们这帮人却有一个观点,认为世界只能靠观察和思考来总结规律。直到欧洲的伽利略开创了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新方法,科学研究才真正步入快车道。至此,现代科学的雏形基本形成,而伽利略也被尊为现代科学之父。当然,科学的力量第一次震撼世人,还得是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牛顿第一个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即力学三个基本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用简洁优雅的定律,可以解释复杂纷繁的世界,而且不像以前的神话或者其他臆想,牛顿的理论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当时,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观察行星运动轨迹,将海量行星位置数据拟合,天才的总结出开普勒三定律。行星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的符合开普勒三定律,但开普勒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当牛顿力学创立后,通过牛顿力学的推演,可以完美的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开普勒,没有那些行星轨迹数据,仅依靠牛顿力学,也可以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这就是现代科学理论对于以往靠经验硬推的老方式展现出来的降维优势。论靠经验硬推,人类历史长久以来,都是我们中国领先。四大发明,中医,齐民要术,郑和龙船。但中国并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从上面说的可以想到,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没有发展出来形式逻辑,即逻辑和逻辑推演的规律是普适的,与具体的内容无关。第二个,中国人从不用实验去验证理论,或者因为理论是不可证伪而无从设计实验。科学与宗教曾看过一个担忧:科学会成为新的宗教,曾经的屠龙少年,自己变为恶龙。任何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真正理解科学。科学与宗教有一个根本的分歧点,决定了科学永远不能成为宗教,这便是可证伪性。假如我创立一个理论,预测股市大盘的涨跌。我这个理论说,大盘不是涨,就是跌,或者不涨不跌。那么,我这个理论就是不可证伪的。不可证伪大概有三种情况:永远正确的废话,比如我上面举例的预测股市大盘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的话,即能解释正面,同时也能解释反面。比如用气解释天地形成,气清上升为天,气浊下降为地,那么为何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不落下来?因为太阳和月亮是光,也是清气。。。还有《这才是心理学》里批判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这套理论并非心理学,而是伪科学,也是因为无论什么症状,都用同一套东西解释,其实什么也没有解释。终极问题。这是各种宗教的主战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自由意志存在吗?人为什么活着?意义是什么?终极问题没有办法证伪,就像不能证明绿色是否是一种美丽的颜色。有一位科学家为了讽刺宗教的不可证伪,创立了飞天意面神教,声称世界是由一坨飘飞的意大利面条创造的。任何人质疑他,他就说,你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正是由那坨全知全能的意大利面条决定的,事实上,你的任何想法都是。令那位创教的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飞天意面神教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数以万计的虔诚教徒,多国都有该教的教堂和传教士。科学与哲学牛顿将记载牛顿力学理论的书题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和哲学是不分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往往是同一个人的身份。但慢慢的,科学越来越繁荣昌盛,而哲学似乎逐渐冷清起来。同样是解释这个世界,科学并不本质,它只是用理论来回答实证现象产生的原因。科学理论一直在进化,只是出于要更广泛更精确的解释这个世界观察和实证到的样子。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力学理论一步一步更为精确广泛的解释这个世界,而且还会继续向前走去。但是,如果要去探究力的本质是什么?它到底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力」,「力」降临世间有什么原因?这样的探究最后将沦为嚼文嚼字:为什么要用「力」这个字?——哲学家们已争得面红耳赤。实证、公开与同行评审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即实证、公开与同行评审。科学知识是公开的公共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界没有秘密。比如藏传佛教的密宗,他们很多知识都是秘密,这肯定不是科学。这一点和技术也不相同,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技术是利用某些科学原理实现某种东西的技巧,可以是秘密,也可以有专利,但科学原理本身是不保密的。造原子弹的很多技术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保密的,但原子弹背后的质能方程一直都是公开的。光这一点,科学就与以往很多知识体系不同。密宗唐卡科学公开的一大原因,就是所有科学理论要想获得承认,就得经过实验验证及同行评审。不仅自己做实验是这样一个结果,其他同样按同样的方法做,也应该是同样的结果。实证包含了可重复性,只有经过同行的实证评审通过,一个理论才能获得承认。实证、公开和同行评审,保证科学始终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是科学能够具有如此威力的一个原因。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和内容科学本身的特质,包含了它的精神、思想、方法和内容。科学的精神和思想,是求真求知,是质疑,也是平等。前面说到,古代中国虽然有光辉的技术成就,但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种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我们的先贤面对自然,没有不断完善理论,而仅仅满足于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解释。科学天生包含这平等,因为它只对实证负责,哪怕是一个再人微言轻的科学家,只要他发现了实证上的证据,也可以质疑科学权威。科学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进步的,它不仅不排斥错误,还欢迎错误,因为每一次发现错误,意味着离真理又前进了一步。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和实验,也包括逻辑推演。观察既包括肉眼观察,更多的是仪器设备观察。科学的内容则是包罗万象的各类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