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种理论,你都了解吗?芙蓉镇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种理论,你都了解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础,值此教师节之际,对所有教师说一句:你们辛苦啦!另外给大家介绍一本有关教育的书,《儿童发展心理学》,作者边玉芳、张瑞平 。这种类型的书,可能很少有人爱看吧,豆瓣都没有评分。本书读起来很有学术气息,感觉又回到了大学课堂。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心理的一门学问,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那么多公式可以套用,大部分时候是一种“揣测”,有一个词叫做“揣摩圣意”,不就是猜吗?但这句话要是被研究心理学的人看到,八成要气个半死,他们认为心理学与物理、化学一样,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没有任何“瞎猜”的成分,何况,物理化学也有模棱两可的地方,不是吗?废话不多说,回到本书,本书首先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个基本理论,我将其称为“八大门派”,然后又分别从感知觉、语言、记忆、情绪、智力、自我、道德等诸多方面详细剖析了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稍显重复、啰嗦、枯燥。关于本书,咱们简单介绍下八大门派,有个了解就OK了。门派一 遗传决定派这派的人坚信在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外部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讲,到了某一阶段就做某一阶段的事,如果你非要揠苗助长,让儿童学习不该他那个年龄段该学的东西,只会事倍功半。他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以一对双胞胎为例,让老大在48周,也就是大概一岁时开始爬梯训练,老二则啥训练都没有,再过6周,让老二也加入爬梯训练,结果发现,老二很快就达到了老大训练好久才能达到的成绩,这是什么道理?这帮人又对大量的双胞胎在玩积木、记数字、学单词等方面进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论在哪一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能超过未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同样的训练,他们马上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受训练的儿童。由此得出更深的结论是:外部教育环境再好,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那个年龄,则效果甚微,这里所说的年龄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基因”,他们认为这是受基因控制的,外力无法改变,故而他们是遗传决定派。二 环境决定派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有阴必有阳!既然有遗传决定派,就必然有环境决定派跟它对立,这派的人认为儿童学习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外界给他什么刺激,他就会有相应的动作,如果你可以控制外界的刺激,你就可以控制他的成长,故而教育是万能的,那些认定遗传、基因起决定作用的人,哪凉快去哪呆着去!他们的试验是这样式的:将一只小白鼠放在9个月大的孩子身边,孩子刚开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一旦他想伸手摸小白鼠时,试验人员就会突然敲响铁棒,将孩子吓一跳,如此重复多次,结果这个孩子见到小白鼠就害怕。由此得出结论: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用有利于那个方向的刺激去鼓舞孩子,从小培养,养成习惯。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三 强化派这派的人信奉的思想很简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被动的,完全取决于外界对他们行为的反馈,如果某一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与鼓励,则儿童将会很快熟练这一行为,如果外界对儿童的某一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则该行为将会逐步消退。四 阶段派这派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运动认识世界;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段时间的儿童以模仿为主,缺少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初步形成逻辑思维;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儿童具备了对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派的特点在于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不是连续的。五 社会派这派人认为人的一大属性就是社会性,脱离了社会那还能叫人?故从孩童开始,人的心理就具有两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这派人提出了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们将一个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打个比方,你在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立定跳远跳了两米,但如果旁边有个专业的教练给你点拨两下,你就能跳两米二,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不要只看到他眼前的能力,也要看到他潜在的能力,如果做教育的没有这个思想,那么很可能会耽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六 生态派生态这个词本意指生活状态,但现在已经被用烂了,不管什么事物,只要挂上“生态”二字,好像就立马高大上了一样。不过这里说的“生态派”,还确实有那么一点道道。他们的理论全称为“生态系统理论”,他们认为儿童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分为四层,最里面一层为微观系统,由家庭、学校、邻居等组成,它跟儿童直接接触,故而影响最大;第二层为中间系统,这层的实质是上一层的关系层,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家庭与邻居的关系,如果关系和谐,则有助于儿童发展,如果关系对立,则不利于儿童发展;第三层为外层系统,它不直接接触儿童,但会通过影响微观系统里的组成单位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学校附近的人文环境,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儿童,但却可以通过影响父母、老师,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四层为宏观系统,它指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风俗、历史、法律等。这派人认为四个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只有整个系统运行良好,儿童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七 性欲派这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先生,他总喜欢把所有问题都归纳到“性”上,他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0-1岁为口唇期,儿童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方式产生快感;1-3岁为肛门期,通过排便满足自己;3-6岁为性器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6-12岁为潜伏期,儿童的“自我”和“超我”开始形成,他的性需求得到压抑;12岁以后为生殖器期,儿童开始摆脱成人的控制。有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派的观点,小男孩3岁以后开始对自己的小鸡鸡产生兴趣,并会时不时拨弄它,这个时候的家长如果打他罚他,可能会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性欲派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并没有任何道德意识,他们只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家长应理性的看待。八 八段派这派人基本传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他们将人完整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对应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处理好了,儿童就能健康生长,处理不好,儿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0-1岁为口唇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抗不信任,初生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总是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如果家人对他好,他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会慢慢产生信任感;1-3岁为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抗怀疑,1岁后的儿童已经可以开始活动了,他们爬来爬去,试图证明自己是自主的,如果这个时候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都代劳,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的怀疑心理,认为自己不应该爬来爬去;3-6岁为性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感对抗罪恶感,四五岁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提问,这一切都表明他们是在主动的学习认识这个世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求知欲不加表扬,反而嘲讽,会让他们产生罪恶感,进而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6-12岁为潜伏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抗自卑,上一阶段发展良好的儿童会进一步发扬主动性,更加勤奋的学习各种知识,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有些家长、教师会认为这孩子太淘了,太闹腾了,于是加以阻拦,那么自卑感开始产生。以上为八段派的前四段,后四段是关于成年人的,这里也就不介绍了。好了,朋友们,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大门派介绍完了,你认同哪一派呢?

世间

儿童心理发展的五个重要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明白孩子的发展和发育,也容易混淆其他一些相关的概念,那么今天就随青蓝老师一起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发展重要的五个概念。1.发展与发育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的发育、生理发育等。2.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需然出现的,但“危机”并不是需然出现的,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幼儿心理的发展, “危机”会化解。3.关键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源于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提出的“刻板印象”,即 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例如,把出生后最先看到的对象当做“妈妈”,总是追随并喜欢接近“妈妈”,当“妈妈”消失 时,发出悲鸣。刻板印象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时间是有限的。关键期的概念应用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 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例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 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 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 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 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5.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英国成人教 育家耶克斯利1929年出版的《终身教育》;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 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之后短短数年,就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终身教育迅猛发展, 其代表有: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最终形成。报告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俩宝快乐长)————————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 宝宝知道 帐号,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千寻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思想。(2)连续性和阶段性①发展虽然是循序渐进的,离不开量的积累,当积累了一定的量变之后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例如儿童学习走路就是一个连续性的量变的过程。②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学龄儿童的思维已经由具体思维水平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③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发展虽有阶段性,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如图1-1所示:图1-1 儿童期各阶段的划分(3)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对同一个体而言的。①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a.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第一,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就已开始出现,到十几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第二,抽象逻辑思维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青年期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b.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一般说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人的一生的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第一,6岁之前,整个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称为第一加速期。第二,青年期,发展又迅速起来,进入第二加速期。②关键期和危机期a.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时期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研究认为,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b.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例如,3岁儿童常常以“不,就不”来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岁的儿童,学习兴趣低落、成绩下降,行动带有不少盲目反抗性。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中,危机期并不必然出现,如果成人能够根据儿童心理和需要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儿童,教育得当,儿童就会顺利渡过这个时期。(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方向、顺序是相同的,但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①发展速度、优势领域等得不同。有的儿童两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说话;有的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②个性方面的明显差异:有的儿童文静、腼腆,有的活泼、泼辣;有的热情善交际,有的孤僻不合群,等等。(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出生到入学之前(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这种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因人而异,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新房客

儿童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连续的,本质上是一种量变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分阶段的,阶段的变化是认知和行为方式上质的变化。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就是阶段论的典型代表。他创立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解释了人类获得复杂思维的过程,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理论介绍1.同化与顺应导致了适应。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适应等关键概念。图式(schema)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同化和顺应是两个基本的认知过程。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使用已有的图式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组织。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对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皮亚杰认为,个体总是依靠同化和顺应来适应环境的。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根据十几年对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主要特征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思维的萌芽期。儿童通过感知运动来认识世界和适应世界,开始意识到主客体的差异,明确客体的存在是持续的,不会因为没有感知而否定其存在的事实。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前概念期2—4又称象征思维阶段,即象征性符号的思维方式出现。儿童学习多以模仿为主,将所学的知识组织成头脑中具体化、动作化的概念。直觉思维期4—7儿童更多关注事物的显著特征,即将所知觉到的视为事实,缺少逻辑和推理思维,同时儿童的自我中心化突出,对所有事物的看法都从自我角度出发。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初步形成逻辑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从具体化逐渐发展到抽象化,儿童学会了多种类型的守恒,从序列以及多维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开始出现具体运算图式。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5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形成,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儿童思维跳出具体事物的束缚,超出具体事物的自身特征,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学会了对命题和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及运用符号代替事物进行命题思维。四个阶段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依次出现的,发展先后次序不变,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结构的基础,后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延伸。发展阶段不会跳跃和颠倒,是所有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途径。但要注意的是,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依据的。

大稻埕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心理发展的性质包括: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④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⑤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①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②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3.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①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③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④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①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②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5.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性;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6.婴儿词汇量的发展: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至1000个左右。7.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8.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9.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一个质变;意义记忆是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归类和系列化)。10.童年期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11.亲子关系的发展: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重要决定。12.儿童伙伴集体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即团伙现象)。13.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14.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有: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特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15.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修正自我意识中,个体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形式。

凤还巢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原创:山居背景:皮亚杰使用数理逻辑分析儿童认知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建立“建构主义发展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观点:主体(儿童)与客体(环境)通过动作完成相互作用,完成的相互作用反过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儿童)对客体(环境)的适应。图式是主体(儿童)对环境做出适应的认知结构。主体(儿童)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会逐渐掌握越来越复杂的图式,帮助主体(儿童)不断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主体(儿童)的思维起源于主体(儿童)由遗传得到的动作,这些由遗传得到的动作使主体(儿童)不断探索环境,逐渐获得有用的信息、逐步学会通过思维解决问题。主体(儿童)适应环境的过程,伴随着图式的发展。图式的发展方式分为两种:同化与顺应。同化指利用已有图式解释新的信息或经验;顺应指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此外,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图式的发展提供生物基础。影响主体(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生理成熟:躯体结构、神经系统。②物理因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获得经验。③社会环境:生活、教育...④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我调节,达到动态平衡。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阶段的顺序不可改变(连续性),每相邻两个阶段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感知运动阶段:主体(儿童)使用感知与运动探索客体,获得“自己”与“客体”的概念、获得“客体永久性”,开始内化能产生表象和思维的行为图式。前运算阶段:主体(儿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开始表现出想象力,思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难以对注意力进行分配,没有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主体(儿童)开始进行罗辑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开始减弱,获得守恒概念(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能够进行逻辑运算(守恒、分类、排序等运算能力)。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系统的抽象思维活动,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小学教育阶段启示:①教育应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才能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②教学不能一味追求知识的量,更要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③在对中低年段学生进行教学尽量使用具体事物(教具)、表象来帮助理解。对高年段学生则可适当减少教具使用、增加对抽象内容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④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积极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⑤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人其尽死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内容:儿童通过社会文化的作用在与社会成员交往过程中逐渐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而婴儿生来具有的一些基本的低级心理机能(eg.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在社会文化特别是语言符号的作用下逐渐转变为更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eg.思维)。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和内容会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以下四点的发展: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控制能力。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主体对所得知识经验的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形成高级的意识系统。)3.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形成以抽象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认知发展中语言的作用:1.交流工具:将成人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儿童。2.思维工具:儿童的自我对话(“自言自语”)是在与自己交流,是内在思维正在进行的表象,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儿童做出计划、选择策略、调节行为,从而帮助儿童完成任务。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自我对话现象会逐渐内化(表现在“自言自语”现象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转换成内部语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指导者通过语言、动作将信息传递给儿童,儿童不断将信息内化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2教学应该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略高于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内容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3.每一种认知能力的学习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针对任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为前提,在相应关键期内给予良性刺激,促进相应行为与能力的良性发展。(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是“出生”—“青春期”,其中1-5岁最为关键。年龄与学习外语的速度成反比。在对孩子的外语教学中应将“听说”的教学置于“读写”的教学前,在优先考虑语言的流畅性的基础上再考虑语言的准确性。)心理发展部分关键期列举: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5岁:音乐学习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关键期≤10岁:外语学习关键期、动作技能掌握关键期除上,维果茨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每一次给学生布置一种新任务的时候,要给予其示范、提示、引入语、训练、反馈,而后逐渐减少帮助,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必要时给予点拨。2.要确保学生获得促进思维的有效工具,也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促进思维。(学习策略、组织策略、研究工具、语言工具(电脑搜索等)等。3.利用对话形式进行学习。

梵高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思维的发展

一个人的小学阶段一般是从小学1年级到小学6年级,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小朋友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比如说;老师开始教学生们1+1=2,1+2=3,学生们会拿出手指头数着。但是你再问他1+12=?,这时候很多小朋友就不知道了,但是到了二三年级之后,慢慢就知道了。这也是为什么学科教材也是跟着学生们的思维变化,难度在逐步的上升。小学生们的思维本质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你跟他们说哲学、伦理学,他们基本很难去理解。但是说什么东西好玩,哪款游戏好玩,他们很快就侃侃而谈,比如之前的王者荣耀,如今的吃鸡游戏等。小学生对于很多事物的概括能力没有那么强,他们对于很多事物是看到了什么就去说什么,有时候很难运用到比较恰当的修饰词语去表达。但是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就会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时候他们的语言水平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最强大脑》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小学生的身影,他们的智慧是杠杠的。小学生们一开始对于很多词语是不能理解它内在的意思,一定具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以及自我学习水平的提高,才会逐步地对很多词语有很深地见解,比如小学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到了大学毕业后看《三国演义》,都是相同的词语,但是理解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生在推理阶段,一开始是很直接的推理,比如说:3大于1,可以推理到1小于3。随后逐渐过渡到演绎推理,比如说:所有的音乐家都是艺术家,贝多芬是音乐家,所以贝多芬是艺术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们可以掌握守恒的思维。有长度守恒、面积守恒、重量守恒等。比如说同样的两杯水,一杯就在原来的杯子里面,还有一杯子水倒在水壶里,你问他:哪个里面的水重要重?学生会说:一样重,因为都是一样多的水。小学生们在低年级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后面开始过渡到愿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因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说:小学生更多的还是追求快乐原则,自己怎么开心就怎么来。所以这时候,老师和父母的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淡而无为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学习的发展

儿童期的孩子年龄范围一般在6岁到12岁之间,也就是小学阶段,这一段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学习,这段时间的学习习惯养成会带给孩子一生良好的幸福生活。小学阶段的孩子其实最喜欢的就是玩耍,如果天天不学习,就玩耍,那他们就会开心的不得了,没有考试、没有作业,他们就可以玩疯了。但是在孩子们进入小学之后,老师会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做题,如何考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会教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求知。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去教孩子们学习。学生应该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双方的互动中去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同时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们都是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是一种直接获得知识的倾向。在进入到三四年级的时候,不少孩子的逻辑思维开始发散,逐渐地过渡到间接思维地学习,也就是一个掌握了一个原理,类似地题目也会做。在人生漫漫长路之中,小学的学习生涯中,家长和老师们之间的互动是比较多得,家长们也需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学习情况,多和孩子们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的学生去抄别人的作业。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学习,如果不学习,我们和其它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小学的学习习惯养成将会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心满意足。学会学习,从孩子的儿童期开始抓起。

第二人

人生十二年,儿童心理成长期关键发展阶段解读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与生理发育和人际交往环境息息相关。根据不同的年龄规律,有明显的阶段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关键,大约每隔3年,孩子进入一个社会心理的关键期。01婴儿前期,安全感的源泉0~1岁,孩子刚刚出生,最初的养育是孩子建立信任感、安全感的关键时期,也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尽可能不把婴儿期的孩子交给父母以外的人抚养,这个亲密关系的建立会影响今后的亲子关系的稳定程度,孩子是否信任自己的父母并感到安全也是家庭教育的根基。信任是安全感的基础,安全感是积极探索的力量源泉。02幼儿期,自我的根基1~3岁的孩子,是形成自我意志的萌芽期,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开始喜欢说“不”、“不要”、“不行”,他们用否定的语言与成人的想法区别开,让自己不同。如果前期安全感建立的好,孩子会表现出努力探索的好奇,当然伴随的失败体验也开始增多,注意培训孩子懂得改变方法,体验坚毅并获得成功的经验。避免出现害羞、害怕挫折或者顽劣、胆大任性等问题。03儿童早期,意义的萌芽3~6岁的孩子进入学龄预备期,这个时期孩子越来越熟悉自己的身体,开始主动探索身边的世界,富有想象力。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幼儿的探索行为和想象力,受到打击,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缺乏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这其中开始形成生活的意义: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被失利、后悔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04儿童中期,成就的自信6~12岁的孩子进入学龄期,这段时期的孩子们以学校生活为主。通过学校生活体会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交往,并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此时应该引导孩子关注努力带来的成就感,让孩子们在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切记不要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学习从来都是辛苦的事情,但如果体会到的不是收获,而是束缚或惩罚,便是痛苦!厌学就成了必然。成长的十二年,人生最重要的心理根基,基础坚实,大树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