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人社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严禁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这则消息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自己求职的艰难历程。我把它们记述下来,希望这些伤害真正成为历史。我是一个爱哲学,不畏艰辛,甚至不惜从零开始的女子。2001年7月我从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放弃了在化学系直升博士的机会,毅然转入一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极具魅力的领域——哲学。同年9月,我如愿地进入哲学系攻读伦理学专业的哲学硕士。2004年我又申请到海外留学的奖学金,远赴欧洲攻读政治哲学博士。2007年7月,我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学习,获得政治哲学博士学位,信心满满地回到祖国,计划由此开启自己在哲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一心愿却历经波折,久久难以达成。回到北京后,我立即向北京设有哲学系的八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开始准备面试和试讲。然而,等待是漫长的,也是令人失望的。于是,我开始给一些我特别想去的学校打电话询问情况。其中一所高校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哲学系,其主管招聘的领导接了我的电话,并且非常热情地回应我:“我看了你的简历,非常优秀,很好!你来试讲吧。”放下电话,我兴奋不已,感觉自己的哲学梦马上就要实现了:如果在中国的哲学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那么需要做的就只是辛勤地耕耘,阅读、思考,并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们探讨学术、进行辩论;而这正是我理想的人生。试讲当天,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十几个老师面前展示了我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试讲结束后,哲学系的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试讲很不错,学术背景和个人素质也都很优秀;但是,我们想招一个男生。”当“男生”这个词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他前半句话的夸赞中回过神来。刹那间,我像突然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要害,一下子呆在那里,张口无言。这位领导看我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觉得场面有些尴尬,便匆匆结束了谈话。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有些恍惚,怎么也理不出这位哲学前辈说话的逻辑:我是女生怎么能成为拒绝我的“理由”呢?这样做不违法吗?他们为什么不要像我这样优秀的女生,而想要男生呢?我当时应该如何回答才有可能争取到这个工作机会呢?难道说我应该答应去变性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我感到困惑而悲哀。本文作者与牛津大学法理学首席教授张美一个月之后,我又接到某研究机构的招聘老师打来的电话,称因为我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所以很想录取我;并且希望在正式的笔试和面试之前见面谈谈。这个电话又一次激起了我实现梦想的激动心情。我按照老师给的地址兴冲冲地去面谈,但到了地方我才发现,这个地址并不在我投简历的研究单位内,而是在该研究单位外一个偏僻的小楼里。这位老师解释说,单位正在装修,所以他们在外面办公。办公室里也没有见到其他研究人员,而这位接待我的老师似乎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和我交流,只是不停地抽烟,显得非常不耐烦。我只有在烟雾缭绕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哲学梦想。最后,这位老师对于应聘求职的事也没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而我只得怏怏地回家了。几天之后我参加了该研究机构的英语笔试,内容是一段英译汉和一段汉译英。我因为在国外读博士四年都是英语教学,而且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都是英语写作,所以并没有觉得非常困难。然而,一个星期之后,我被告知笔试没有通过。我当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找到这位主管招聘的老师要求看看卷子,而那位老师却说:“你考得实在太差了,没有必要再查卷子了!”这样的回答如同给我泼了一桶冷水,让我瞬间清醒过来。我回想起这位老师第一次叫我去他办公室的情形,只能感叹自己太单纯,居然空着手就去“面谈”。大概是让这位老师大失所望,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前两次求职的打击让我突然意识到,女性在哲学这个行业是受到歧视和排挤的。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求职过程中,一律不写性别;我心想,凭着我男性化的姓名,大概可以侥幸通关。两个月之后,我仍然没有在京城的哲学领域找到愿意收留我的地方。绝望之际,我突然接到一所不太知名的学校给我打来的电话。负责招聘的老师说:“你怎么投了简历就一直没和我们联系了?”我心想,我投了简历,应该是你们和我联系才对啊!当然,心里虽然不乐意,但嘴里还是连连地道歉。那边说,“你过来面试吧”。我放下电话,欣喜若狂,想着命运终于眷顾我这个“爱智慧”的女人,要给我一个继续哲学研究的立足之地了!本文作者与剑桥大学著名女哲学家奥尼尔如前几次一样,面试效果很好,各位老师都非常满意。面试结束后,哲学系的负责人告诉我:“你去体检吧,准备走程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庆幸自己多年的心愿终于要达成了,我甚至对世界和命运都充满了希望。于是,我很快完成了体检,还搬到这所高校附近住下,等着走程序、办手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从2007年10月份一直等到2008年1月份都没有接到让我办手续的通知。我当然也不断地去打听和询问,但得到都是一样的回复:“请等待”。看着与我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已经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而我在意大利省下的奖学金此时也快花光了。在万般无赖之下,我只得选择去另一所高校做哲学博士后,以便尽快结束这种北漂失业的状态。后来,我才听说,当时这所高校为什么会在收到简历许久之后突然叫我去面试,后来又迟迟不肯给我办手续,是因为哲学系两派老师内斗,都要进自己的人,而我只不过是双方争执不下,借以攻击对方的一枚棋子。两年博士后的生活暂时继续了我的哲学梦,然而我仍然时时处在找不到工作的惶恐之中。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留在攻读博士后的学校。以我的学术背景来说,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一种奢求。为此,我努力地发文章、积极帮忙系所的国际会议、卖力地做学术演讲的翻译……可能是看我太拼命了,系里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是不可能留下的。其实,只要看看各大高校哲学系的男女比例就能明白。哲学系里几乎没有女老师,清一色的男士,完全是“绅士俱乐部”。当然,女学生倒是不少。我似乎又一次从迷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的周围有“隐形的墙壁”,头顶上有“看不见的天花板”。两年的时间过得很快,2009年我又开始到处求职。虽然我仍然心怀梦想,但我再也不敢只投哲学专业的职位了,往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的研究岗位也发了简历。很快,我得益于在欧洲留学的背景,在某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找到了教学科研的工作。回想两年之中的求职经历,我似乎如当初所愿,在中国学术界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播种、开花结果。然而,我总觉得心有不甘,不仅因为我心中的哲学梦想没有实现,还因为我知道,有千千万万如我一般的女子,在如我一般的境况中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歧视,而这一切都是不公平的!长久以来,女性与哲学的关系一直被误解。将这种误解推到极致的莫过于周国平先生的一句名言:女人做哲学,对女人和哲学都是一种伤害。然而我却认为,哲学代表着人类对世界最深刻、最终极之原则的思考和规定。否定女人能对人类的终极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对女人来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伤害。作者:李石来源:她哲学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她哲学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她哲学 | 作者:李石(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读 书 的 方 法这一篇<读书的方法>是为所有爱好哲学的同学写的。我们的私塾班,是以读中国哲学经典为主的课程,我把我自己读经典的方法写出来,供同学参考,它就是我形成我的经典讲授内涵的成长历程与用功的方式。采取其中的一些大家自己用得上的方法,结合同学自己的现实条件,就能对大家的读书有帮助了。壹丨我的人生前后阶段我的人生前后阶段:写论文来写日记,讲经典来写日记。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是我进哲学系读书以来的志向,当时在读政治系的时候,意识到从政或许不是我的性格所适合的道路,但是关切中华民族的未来肯定是我人生的道路。于是我想到研究中华文化,阐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就是我可以做的事情,在文学院的几个科系的课表中仔细研究了一番,虽然历史系和中文系有些东西是我要的,但也有不少东西是我不想花力气下去的。但是哲学系的课表中,就算是西方哲学的课程,也没有不是我愿意花力气去了解的,于是我知道,研究中国思想,就到哲学系去吧。为了进哲学系,我必须自己研读逻辑、哲学概论,参加转学考试,所以进台湾大学哲学系,我可是用考试考进去的。大学本科考进政治系,读了三年,又用转学考试的途径考进哲学系,后来再考硕士班、博士班,后来又申请台大教职,进台大,我可是扎扎实实考了四次。本科入学就不讲了,那是考高中生的东西,哲学系大学部、硕士班、博士班的入学考试的准备,这是要有读书的方法的。但那究竟是怎么个读书的方法呢?现在一时也说不上来。总之驰骋思辨,硬着头皮读进去,勾勒重点,找到思想的线索,把一家一家的理论纲要地系统地建构起来,考试时就能洋洋洒洒。这当然是需要一些天份的,但我也必须说,这个时候的读书,是只有哲学理论的知识,却谈不上有哲学理论的问题意识与哲思辨的独创性的。就是今年的一两个月前,我陪同我的指导教授张永儁先生从台湾的嘉义搭高铁回到台北,路上他告诉我,我进哲学系的时候,他看到我的学期报告,心理上起了私心,想要引导这位学生来读中国哲学,过去有不少优秀的学生,结果都跑去读西洋哲学了。听到这件事情,心中真是温暖,其实,我从台大政治系转进台大哲学系,就是为了读中国哲学而去的,感谢上苍,这么多年我没有走上别的道路,而是坚持下来了。就这件事情而言,等于就进入了我这篇文章的主题,我说学习报告被老师觉得这孩子可以引导来读中国哲学,将来好好发扬中国哲学,那么我究竟写了什么样的学期报告呢?很抱歉。我也不记得了。哈哈。但总之。我要告诉大家。在我硕士、博士以及刚开始教书的阶段,写文章,那可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苦差事,至少我记得,我就是坐在书桌前,拿了几本书,翻来翻去一直读一直读一直想一直想,想破头皮,想出一些道理,找出一些思路,然后定主题、定小标题,然后一节一节写去,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必须像古人一样下笔成书,在稿纸上规规矩矩地写报告,也就是一篇一篇的小论文。我记得多少次的白天夜晚,我坐在书桌前,深深吸了好几口气,说我要写了,文字阿!文字阿!你赶快跑出来吧。四年硕士、四年博士的每学期的学期报告,以及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就这样诞生了。教书以后,几乎都是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式地写作,有时候依会议主题而写,有时候依自己的研究进度而写。我写的学术论文,通常都是针对哲学家的理论一家一家地写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建立我自己对这位哲学家的理论的掌握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的写作就通常必须读完这个哲学家的所有重要哲学专著之后才能下笔,如何下笔呢?其实是要有方法的。于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越来越用心于建构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这也就是我的中国哲学方法论专书之所以出版的缘由,因为我一边写哲学家的理论,一边研究如何写的方法问题,当时的任务就是确定下来所有的国哲学家的理论究竟是在面对什么问题而有的理论创作的。于是我建立了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主轴的四方架构,做为所有的中国哲学理论的解释架构,渐渐地,在面对新的对象的时候,我就会找到他的理论创作的主要面向是在哪一个问题或哪几个问题上,这样就让我的一篇篇针对各家哲学的文章有了我自己的观点,也同时让我找到了面对不同学家或不同哲学学派之间的理论攻击的解消之道,那就是厘清不同问题,解消理论对立。在这个长远的过程中,我处理过了周易、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中庸、董仲舒、河上公、严君平、王弼、郭象、天台宗、华严宗、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大珠慧海、永觉元贤、藕益智旭、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胡五峰、朱熹、陆象山、陈白沙、王阳明、戴震、梁漱溟、熊十力、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劳思光、印顺。其中许多哲学家的著作还不只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系列文章地处理,也有几位哲学家就是专书式地写作了,所以我常常讲我自己是以写论文在写日记的,翻看我的学术会议论文发表史,就是我人生日记史。迄今,一部分的论文已经整理成为专书出版,但尚未整理成书的论文还更多,有待我自己找时间落实。这个写作的阶段也不会停下来,但是,这几年,我的学术重心不再是写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了,而是讲课。尤其是讲经典,讲哲学家、哲学学派的理论,奠基在这无数的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我的讲经更让我有不同的成长,就是落实我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各家都有道理,只是要找到适用范围,于是,我的经典课程有了一些特色。总是深入文本,字句解读。总是对比各家,排难解纷。总是成一家之言,又不限于一家。总是找到应用模式,而不是空中楼阁。总是使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而不硬套西方哲学的理论模型。在讲经中打通思想的血脉,让中华国学有现实的生命。贰丨讲经典的读书方法既然我是要做中国哲学研究的,既然我是要讲授中国哲学经典的,我就有我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我要跟同学们讲的读书方法。叁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解释架构读书是要有问题意识的。有问题意识的意思是我们读的经典都是在讲大智慧的,但什么是智慧?肯定是解决某种问题才叫做智慧。否则无意义的呻吟也是一堆的文句的累积,当你知道经典的智慧的时候就是你知道他回答了什么问题而讲出什么道理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可以重述这个思路讲述这个理论的时候。当然,当你相信了,要实践了的时候,你可以不再申论,而是实践,这就是圣默然,第一义不可说,但绝不是说,你的实践是没有道理或不需要理由的。所以我们读经典就首先需要知道经典在面对什么问题,依据我的研究方法,中国哲学的理论不过就是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这四大哲学问题,每一句话你读进去了以后,你就要知道这是属于哪一个问题下的观点。然后当你整体性地把握到了这部经典的理论体系的时候,你就是在这套四个问题的解释架构下的理解,这一点,以后大家慢慢深入慢慢体会认真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了解了。一开始肯定有些艰难,但慢慢读进去,一定会越来越纯熟的。肆丨相应、身历其境以好的研究方法、解释架构来读经典,其实也就是为了要能够身历其境,准确其说。读书要能相应,你要办大事却觉得佛经太消极,你要跟人家争是非却觉得老子太谦卑,你要追求自由却觉得儒家太固执。这就是不相应,不能身历其境,不在经典本身的脉络下读书。你若因此否定经典,其实就浪费了经典里头的智慧了。你可以不读这部经典,但你不要再不相应的情况下去否定这部经典里面的道理,因为,里面的道理总有一天你会需要用到它,你不需要它也总会有人需要它,所以,一定要相应地读它,你才会真正地得到它。现在,我们正式来谈读经典。现在,你面前有一部经典,可能是四书,可能是佛经,可能是理学,可能是心学,可能是道家经典,那么,你要如何读它呢?当然,如果你是在私塾班跟着老师的课程读书,以下的这些功课,老师都会自己做好了先,但你就是好好学习这套方法,因为你总是会有自己读经的时候。伍丨下标题一部书一段文字在你面前,哪怕是简短如菜根谭或是论语的句子,你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去给它下标题,当你把一段文字下了标题之后,当下,你就掌握到了它的问题了,例如,孟子谈人性论,张载谈工夫论,工夫次第论中的渐修说,本体工夫中的顿悟说,教育哲学中的人性理论,个人修养上的明心说等等。下标题,不要下名字性的标题,材料性的标题,而是要下问题性的标题,或是主张性的标题,当然,如果是一篇大文章的问题式的主标题下,你需要下一些次级性的标题时,就可以说孟子、孔子、老子、张三、李四等等名字性的标题了。例如就人性论问题而言,次标题就可以是人名了。以问题式的文字做标题,更能让你掌握理论的意旨,这是第一步掌握了经典。陆丨写要点一篇文章写完了要写摘要,这是作者的任务。就读者而言,一篇文章读完了,一段文字读完了,你要去说它说了什么,这就是写要点,当你把一部经典的很多段落都写了要点之后,你就会知道这部经典都有些什么主张了,这样你才学到经典里面的东西。人们常常读经典讲经典,却讲不出什么道理出来,却还是说了一大堆东西,这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读书的专业训练,其实你说东西都是自己原来的东西,你读了论语讲了这些话,读了老子之后讲的也是这些话,甚至你读了易经、读了佛经之后你还是体会到这些道理,讲出这些话,听起来很有深度很有道理,但是这跟经典的东西没有关系,只是你自己的联想,感想,甚至幻想,你可以想很多,好像读了很有收获,并没有,很抱歉,这就是民间哲学家跟专业学术殿堂的区别,经典所面对的哲学问题不是你平常在想的问题,不要轻易地想当然尔。当然也不需要一定要搜罗古今所有的批注才去理解,你自己依据经典一段一段对着它、跟它讲话、让它告诉你它讲了什么,盎它自己的话和它自己的话形成系统,这样,你就不会自以为是想当然的自说自话了。所以,写要点,累积你自己的理解,就能慢慢掌握经典了。我的硕士论文,写刘蕺山,针对他的长篇垒牍,我把它切成一小段一小段,他直接讲观点,我替他下标题,再写要点,做了大量的卡片工作之后,这位哲学家的所有议题所有观点我就掌握到了,我就吃下了他。柒丨做分类当一部经典的讨论问题很多的时候,你要学习把它的观点做分类,也就是指到同样的主题的文字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样他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相关的文字就被你集中了,前后重新排序,找握观点的脉络,这个议题你就可以写观点了。分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耐烦,读书是要耐烦的,你把生命放在读书上,是值得的。这个工作做完了以后,一些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纲要就出来了,更何况是私塾班的小论文,小篇的学习报告。会不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分类呢?会的,这就要再度回到问题意识的推敲中,只有一定程度学会了哲学基本问题,你的分类才会是一套有效的分类,当然,学习基本哲学问题可能是一趟更为艰巨任务,但是没关系,我们是要到第三学期才开始建议同学这样地读书这样地写作的。捌丨做疏解前面写要点是写对文字的意见的要点,现在写疏解是写你自己的观点,你对这段文字的深度的分析,效度的分析,替它展开来,对于它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你就更加深入地掌握它了,因为你不只知道它,你还有自己的观点了。玖丨作对比、作辩论、做沟通在疏解的写作中,更进一步的任务是做对比,读了孟子的仁义内在之后再对比一下董仲舒的义内仁外说,读了韩非子墨子对儒家对孔子的批评之后你自己替孔子辩驳一下,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时,你的读书就进入了有乐趣的阶段了,你可以为古人排难解纷,你自己就在做哲学思辨了。我个人在讲经典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古人任意互相批评,如果接受了这套批评的观点,是否另一家就不对了呢,但是另一家还是对的啊,那么怎么办?我们的思维就要运作了,我们的任务就出来了,好好分析,认真讨论,想办法解消,找到论述的切入点,这时候,基本哲学问题的工夫就必须用上了。你可以辩论,可以沟通,说自己的话,你就变成哲学家了。拾丨实际应用经典是指导人生之用的,没有哪一部中国哲学的经典与人生无关,儒家道家佛教甚至法家都是有理想的人写出来的人生指导原则,虽然很大不同,但都是有用的学问。读它就是为了要用它,当然你不一定用得到位,也甚至不一定想要用它,因为一用就成了圣人,圣人很苦的,你未必做得到,但是,总有在你的人生发生障碍的时候你需要有东西来指引你,这时候你因为有了相当的经典的学养,所以你知道方向,去处,抉择的原理,结果你还是需要去使用它的。就去用吧,这是你自己读下来的武功,没甚么好客气的。只有一点,不要去说你在用它,至少,私塾班着重于经典学习,谁也不说自己在实践,但聪明的人谁也都是在默默地实践,更聪明的人一看你就知道你的功底了,不用说,就是去做就好了,而就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经典,认同经典,相信经典,信仰经典,相信中国,振兴中国。拾壹丨结语这篇读书的方法,是要跟所有私塾班的同学共同使用的方法,配合另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是我为了感谢私塾班同学在第二学期认真学习以及认真发表的产物,也是我为了感谢李耀南老师、王立新老师用心为我们评论后的产物。我希望,私塾班有源源不绝的新同学加入,而进入第三学期的同学,可以真正展开读书人的生活,待你们完成了六年的学习之后,我可以自豪地说,你们都可以成为中华国学经典的教学人员了。END如果你对文中内容有想法、有问题、有建议,欢迎留言。
她是最受欢迎的哲学博士,连新闻联播也赞扬她,38岁依然单身相信大家都发现在大学中有一类课程是必修的,那就是哲学类课程,其中包含了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满满都是理论的学科,除了对这些热爱的同学,其他人听起来都会觉得很枯燥。而根据很多学生的自我反馈,这类课程也是大学里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不过,在复旦大学里却有一位老师把这门课讲得非常生动,她就是陈果。陈果今年才38岁,还是一位年轻的博士,她所上的哲学课都是爆满的,甚至有人说抢她的课比双十一抢购还难。她究竟厉害在哪里呢?出生于1981年,陈果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妞。她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上海复旦大学念的,毕业以后也留在了母校工作,担任社会科学部思修品德修养及法律基础任课老师。陈果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得很优秀。因为长得高,还好看,她上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兼职模特,在学校的晚会里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拿过各种奖学金。陈果讲课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长得好看或许是其中很小的因素,关键还是她的鸡汤式授课方式。很多前来听她的课的学生都备受鼓舞,在她这里总是得到不一样的心灵启示。除了在学校里很受学生的欢迎,陈果还是一名妥妥的网红。因为她出色的演讲,有学生把她的上课视频传到网上,从此她便在网络上走红了。她的各种话语不仅鼓舞了复旦大学的学生,如今还鼓舞着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的人。甚至连新闻联播都指点称赞过她是“心灵偶像”,彰显了时代的正能量。不过在认同她的同时,还是有不少人对她提出了质疑。有人说,这种心灵鸡汤谁都会说,听起来或许很正确,但是在现实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人红是非多,陈果老师火了,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比如她的感情问题也被人诟病了。虽然博学多才,长得也好看,但是已经38岁的陈果还是孑然一身。连撒贝宁也曾在《开讲啦》中直接问她:学历那么高不怕嫁不出去吗?不过陈果的回复却是十分淡定的: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看得出来,陈果对于感情并不是一个会将就的人。而且她内心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也不必太担任人家的感情生活了。大家喜欢这个智慧和美貌并存的网红博士吗?欢迎积极留言评论!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在网上浏览求职贴时,会发现一些博士也来吐槽,说自己读到博士,找工作依然很艰难!在我们心目中,学历的排位是博士、研究生、应届生,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薪资越高,但为何现实情况中,仍然有不少博士也难找工作呢?教授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01、专业属于市场冷门博士毕业难道不是工作任由他挑吗?其实博士毕业后反而就业面比较窄。应届生毕业后,转行轻而易举,虽然在大学四年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有些可惜,但也不至于太为难。而博士读了这么多年书,再让他放弃所学专业,根本不可能。而他们读的有些行业,自身比较冷门,对人才的需求量少,导致容纳博士的职位少。比如哲学博士,最适合的就是当大学老师,其他领域基本很难用到和哲学相关的知识。02、企业招博士,用人成本高再就是一般的企业根本用不到博士生,即使博士生投了简历,也会考虑。虽然博士学历高,相应的付给他的工资肯定比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工资高,用人成本增加,而有些企业中等人才便可以,用不着高端人才,所以会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优秀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03、博士自身要求高,不愿将就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还有一个是博士自身的原因,他们满腹才学,已经不愿意对工作将就。比其他人多六年的时间深造,自然希望毕业后能比其他学历低的人待遇更好,这也是大部分博士生的心态。其实,有些企业可能刚开始起薪不高,但是未来发展潜力无穷,也可等以后做出成绩,再要求增长工资。即将博士毕业的一位学长说,他找到了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公司招聘他仅仅是为装点门面,尽管待遇不错,但要他放弃这几年来所学,他心里很舍不得。如果和公司协商不成功,会选择离职。另外,如果只是学历高,而自身缺乏职业能力的话,也会被用人单位辞退。像之前博士啃老的新闻,屡见不鲜,学历高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生活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情商等都是职场人士必备的。为何博士找工作难,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欢迎留言。
某校哲学专业同学们哲学专业是否冷门?哲学是否是最冷门专业,这个很难说,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哲学确实是冷门专业。冷门和热门之间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官方定义的说法,可能是考生从就业难易程度大概判断,得出的比较公认的看法。但是有一些专业,在不同高校中,冷热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同样是古生物学专业,在北京大学读,毕业也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在其他普通高校读,就业对口难度就大很多。从学科存在的意义上说,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它的价值,不仅是学术需要的,也是就业需要的。例如哲学专业,搞学术当然需要有哲学专业,但是在就业上,也同样需要有哲学专业。例如高校中的哲学专业老师,还有很多智库机构研究员,还有公务员考试定向要哲学专业的。总体上哲学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少,并且固定,很多哲学专业的人喜欢选择当老师。社会上的就业方向,哲学专业的同学们,也可以从事文学、文案、编辑类、图书类的工作。从就业的角度而言,哲学专业确实是冷门的专业。从专业选择来看,很多考生选择哲学,就不是奔着它的就业方向来的,而是奔着哲学自身而来。也就是自己对哲学有兴趣,喜欢它,选择它。图书馆读哲学能成为大师吗?很多人不仅觉得哲学冷门,更觉得哲学是高冷的,又冷又高,还有点神秘,这是哲学学科特质造成的。我们单从哲学大师们的现象看,就知道搞哲学研究,多数容易钻研到某个方向去,越钻越深,越难以出来,常弄得焦头烂额,其结果就是在非常细的领域,或者全新的领域,发表有一个大部头著作,外人读来也是晦涩难懂。有人认为文史哲,其实是融通不分家的。像古人读书,就是既要学历史,也要学思想,还要学做文章,真正的文史哲一起学,读书人有很多,读出来的大师级人物也有很多。读哲学,需要有很强的内向性心理活动,也有人评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他对自身内在精神的一种反思性结果。图书馆读哲学也要培养思辨精神,哲学上说是哲思性,通俗说是会思考。当下,知识量越少的人,越喜欢产生绝对性的说法和观念,其实就是因为不会思考,《南方窗》曾有专栏说,这是社会低智的表现。为什么会有人问,读哲学是不是容易成为思想大师?因为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哲学的任务,是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读哲学,可以提高思想觉悟,也就是觉解,提高了觉解,似乎就可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了。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和环境下,读哲学成为大师,是很少的,一是因为哲学本来就很难达到新高度,二是大学哲学教育,才读多少年,不可能就这么容易产生大师。读哲学读到博士,也没多少人敢自称大师,最喜欢的说法是哲学工作者。哲学有趣哲学专业就业难吗?难,但是报考的人也很少。读哲学有趣吗?喜欢的人说,很有趣。读哲学有用吗?读过和不读过,其实还是有质的区别!国内哲学专业比较好的高校是:北大、复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
读博士的人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能比大多数人逼自己一把,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默默钻研,这类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和耐得住压力的勇气,不能说所有博士在读博之前都有进行深思熟虑过,至少可以说大部分博士都是考虑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追求才选择继续深造读博的。博士好像是一个很光鲜靓丽的光环,人们一提到博士,心里甚至会有一些刮目相看,第一反应是读博士的人学习肯定好。博士圈里经常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读博后悔一阵子,不读博后悔一辈子。耐得住寂寞的人吧是比较喜欢钻研,想学习,能吃苦,耐得住寂寞的人吧。作为一名博士,目前在学习生物信息学和做癌症和抗癌药物研究,我比较喜欢做科研,也对癌症的研究比较感兴趣,因为癌症是对人类比较重要的一种疾病,我就想在癌症研究和癌症治疗领域为人类做些贡献。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学的东西还不够深入,想继续深造一下,研究更多的东西。想在学校里做研究,等博士毕业了,在大学里当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做科研继续研究癌症和一些抗癌药物吧。都是发自热爱的我身边接触到的在读博士都是发自热爱的。我的导师也是由衷的热爱建筑遗产事业,甚至打算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为后世留下文明宝藏。我导师还给我们描述过在英国剑桥的一位老教授,平时穿的非常朴素但整洁,在马路上走路也看不出来是一位教授,但在讲台上就会双眼发光的讲述自己的学术,并且通过他的热爱和学识让周围的人能感受到他所散播的是谦逊的智慧之光。我非常渴望成为这样的人,也愿意去为热爱的遗产保护事业奋斗终身。虽道远且阻,但青年我辈,行之无畏。小编总结读博有时候就是机遇问题,我的孩子并没有设计多高的目标,从小也没有立志让她读博,真是一步一步就赶到那里了,我的孩子读研一年,导师推荐自己同意可以转为博士,这样就读博了,读博一年,机遇又来了,又有了公派出国的学习机会,就这样又到国外学习了,我的孩子就是这么读博的,也不是有远大理想,也不是智商超人。不迷信,但有时候好像命运安排好了,每到一步,机遇总会来,抓住机遇就可以了。
哲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老纪也了解不多,在这里只能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学科介绍,老纪也根据自己对哲学专业的认知,给大家分享对哲学专业的看法。在百科里“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学科下面只有一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有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中国哲学、010103外国哲学、010104逻辑学、010105伦理学、010106美学、010107宗教学、010108科学技术哲学。哲学学科的本科专业在哲学学科本科专业里,由于哲学专业开设的院校比较多,老纪就以哲学专业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哲学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在这里老纪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哲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敏锐哲学意识,浓郁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视野开阔、基础扎实、一专多能、面向未来,能从事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事务等具体工作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哲学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更偏向于思想政治事务相关的岗位。哲学专业主要课程:哲学专业原理、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物理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政治学等。哲学学科评估学科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高校在哲学学科上的专业实力。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哲学一级学科,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48所,比较不错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如果能在学科优势比较好的高校里学习哲学,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哲学专业开设的高校比较多,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类、师范类高校都会开设哲学专业。哲学专业是一门小众专业,适合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喜欢思考的学生学习;对于普通二本院校哲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时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比较难;哲学专业就业起薪比不上工科专业,家境不好的同学如果被哲学专业录取了也不要沮丧,任何专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自身专业知识掌握的足够好,通识知识应用熟练,毕业后有的是大展拳脚的机会。
原文以 What not to do in graate school 为标题发布在《自然》期刊原文作者:Buddini Karawdeniya读博路上,过来人的6条血泪教训。我的博士项目是在在南金斯敦罗德岛大学Dwyer实验室研究分析传感器,在这期间我犯了很多错误——其中一些成为了宝贵的经验。若你是在读或即将入学的研究生,这里有6条博士避坑建议。1. 切莫与他人比较我遇到许多科研人员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备感压力和失望。但事实上,每个研究领域,每个博士项目,每个研究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领域可能数十年才会有值得发表的突破性发现;而有的领域发表论文则会相对容易。读博第三年,我开始担心,自己似乎要花费比其他人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研究项目并发表论文。我的确花了差不多六年的时间才完成博士项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的一项重点项目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另外几个项目也产出了十来篇论文和两项专利。不要事事与周围人比较,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错误中成长,提高学习工作效率。2. 切莫盲目相信你的数据博士期间我学会了质疑自己的数据。面对数据的时候想想哪个环节可能出错——尤其是哪里看着奇怪或者异常的时候。我曾经设计过一款用激光检测微量化学物质的传感器。有一天,实验信号看起来非常棒:激光功率一直上调至最高而不是我平时惯用的设置,而且激光功率越高,信号强度越大。虽然这个结果看起来非常好,但最终结果却证明设备显著高估了传感性能,因此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随时注意样品污染、标注错误或仪器校准错误等问题。不要盲目相信数据,即便它们是你亲自做实验获得的。3. 切莫独自苦恼读博并非易事。失败更是家常便饭。遇到问题不要独自苦恼,向经验更丰富的人,比如高资历同事、博士后或者导师寻求帮助和建议。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一次,我更换了一种自然多糖的供应商,结果却和预期的不一样。经过几天反复实验,我非常困惑:明明是同一种多糖,为什么信号不同呢?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咨询导师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种我未曾想到的技术,帮助我发现了信号不一致背后的多糖成分的差异。4. 切莫沉迷工作我们都对最新的实验数据充满期待,因此常常会连续熬夜或周末加班就为获得完整结果。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同事尝试了各种工具方法,却仍无法确定我们的纳米传感器是否正常运作。绝望中,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任务,进行了休息调整。休息有助于整理思路:短暂休息之后,我们重新恢复了精力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容易造成思维局限和精力耗竭。必要的时候,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休息调整,然后重新开始。5. 切莫随意乱丢研究记录像大多数研究生一样,我用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进程和结果。这种方法适合短期工作,但并不适合庞大的博士项目(特别是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研究内容时)。保存好清楚的实验记录,利用Excel表格和Word文档定期更新实验日志。建一个详细的附录,加上链接,链接到相应的文件夹——待发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图片。当我博士毕业时,我一共写完了19本实验室笔记本,如果没有Excel表格、附录和索引,我肯定会迷失在茫茫数据中。从项目一开始就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免得到头来大海捞针。6. 切莫执着于一次失败放弃一个自己长期为之努力的实验或理论很痛苦,但知道何时该改变方向对于博士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我读研究生的第一个项目并未成功,当时我已经辛辛苦苦做了18个月,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失望。但后来和我的导师进行沟通后,我转而开始另一个项目。学会如何“缩短失败周期”,才能将时间投入到有望带来巨大成功的项目上。学会快速调整的我最终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也获得了多个研究奖项和奖学金。Naturedoi: 10.1038/d41586-019-02255-7
当你翻开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读完正文再读导言,抑或是亦步亦趋地从导言读到正文?如果你拿到马克思写作于 1843—1844 年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时候,这两种做法都显得不太恰当。因为你会发现,这篇导言所论及的内容似乎与那部叫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正文之间的关系不仅微乎其微,甚至观点立场还多少有些相互抵触。这也难怪,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时候,马克思还在德国,而这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却完成于 1843年的巴黎。于是,我们近乎瞬间看到了两个马克思,一个是德国的马克思,一个是法国的马克思。德国的马克思仍然延续着德国哲学固有的观念论色彩,用一种概念与现实的简单颠倒来批判黑格尔,而生活在巴黎的法国马克思则似乎一夜之间改头换面,不再纠结于黑格尔思想的文本分析,转而开始特别地思考德国的时代精神,以及如果要克服这一特定时代的问题,德国的批判者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当时一大群游走在巴黎的德国学者,在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之后,却开始热衷于讨论德国的问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这场反思德国问题的重要成果。整篇文章充满了火药味,语言也十分接地气,完全没有了腐朽的学究气,让人读完以后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一个原本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哲学博士为什么“秒变”革命者?当然不能仅仅从青年马克思固有的激进个性来说明,我们需要同时看到当时德国的现状所给予马克思的启示。当时德国的现实严重落后于法国和英国,在法国和英国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在德国还是新鲜事儿。如果你是一个法国人,刚好在1844 年左右造访德国,你会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好像一夜之间回到了几十年前,甚至更为久远;在德国,国家所颁布的法律,市井中讨论的话题都过时好久了。而你这个法国人则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异乡人,而且还是时间上的未来人。马克思作为一个从德国移民到法国的人,却是一个从过去穿越到了未来的人。大家能否体会到这种时空穿越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呢?呈现在马克思眼前的是,在德国还没有真正被认识,被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理论,以及由于对财富的占有而产生的所有权的问题在法国却已经成为了大家公开批判的对象。那还在马克思的睡帽中爆发的革命,在巴黎却已经成为了现实的工人运动。贫苦的人们已经开始学会联合起来进行现实的斗争。当时著名的正义者同盟,虽然是一个德意志工人组成的革命团体,但他们的成立与扩张也只能发生在法国。他们是一群集体穿越的德国人,从旧的制度中穿越出来,在未来的时空中践行着他们有关旧制度的所有批判。只有看得见未来的人才会成为彻底的革命者,因为未来的场景不仅让他看到过去旧制度的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信克服旧制度具有真实的可能性。那个德国的马克思虽然已经感到了德国思辨哲学的窒息,但却只有那个穿越到法国的马克思,才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革命者。因为他不仅看到了新世界可能的样子,同时还发现了那个颠覆旧世界的现实力量——一群被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的人们正活跃在这个新世界中。来源 |《青年马克思是怎么炼成的?》点赞本文!
初 识2018年四、五月之间,我第一次听说朱翔非先生和孔阳国学工作室。当时候有同学推给我一个17分钟的短视频,叫做“国学十年”,后来知道是工作室的学友们为了纪念先生在北京四中传道十周年(2006年——2016年)而做的。我当时看了以后,心里大为感动,被视频里面学友们的生命气质所震撼了——这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儒家信仰者啊!我一直觉得世界上应该有把儒家当作一门虔诚的精神信仰而活着的人们,就像基督教信仰和佛教信仰中最虔诚的宗派一样,但我就是没见过。我所见的,充其量都是儒家爱好者。或者自称是儒家信仰者,但那个生命状态实际根本没有上升到信仰的层次。我后来听先生讲,儒家信仰必须上升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个层次,才真正算数——就是那种把自己的全部真诚和全部生命都交给儒家的状态。实际上真正的基督教信仰者和佛教信仰者都是这样做的,实际上孔子的弟子们跟着孔子学,也都是这种状态,拿生命去践行夫子的话。见过的人就会被那种信力所震撼,而自己再也不敢轻易自诩为某某宗教的信仰者。当然了,对于一种精神信仰,信力只是一回事,修身的工夫则是另外一回事。《国学十年》短视频里面学友们震撼我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他们的信力,还有别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修身工夫。我之前接触过基督教和佛教最强劲的教派,我知道修身工夫不是说着玩的,得做出来才是,而且并不容易做。一个人为了变化自己的生命气质,有时候可能要经历死去活来的努力和苦楚。而最后他身上有没有修身工夫,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骗不了人。我之前见过很多儒家爱好者和自称的儒家信仰者,但我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到修身工夫。我问了很多人,实际上他们连做修身工夫这件事情都没意识到,我就知道他们谈论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实际都是说着玩儿的,根本没有拿生命去做信仰的态度,只是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这一点而已。17:02《国学十年》短视频里的学友们不一样,即使隔着手机屏幕,我也能感受到从他们内在透出来的生命的温暖和火热——我后来知道,这并不是一般的温暖,而是来自形而上、来自永恒天道的温暖,这是一种绝对的温暖,不是相对的温暖,不是出于偏私情感的温暖。说实话,在这个人心普遍冷漠、以冷漠为正常的年代,在这个人人追逐功利、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的年代,像视频里面学友们身上的那种温暖,还真的极其难看到,恐怕只有在某些信仰做的特别好的佛教徒和基督教徒身上才能看到,但实际上每一种温暖的味道并不一样,儒家有儒家的味道。温 暖 儒家的温暖是什么味道呢?视频里的学友们给我的感受是,从他们生命的温暖中透射出一种质朴的真诚,一种足以让我内心的坚冰融化的真诚,这种真诚在基督教徒和佛教徒身上还真不多见。因此,工作室的学友们通过短视频透射给我的,是来自于生命深处的温暖和真诚。还有第三样,就是他们身上的尊严。视频中他们身上的尊严感非常强,感觉他们就像是顶天立地的人,一点都不猥琐、不扭曲——我后来知道,这种绝对的尊严感,实际上来自儒家的礼,一个儒者只有长期循礼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尊严之气,并不是忽然一下子就能伪装或者表演出来的。温暖、真诚和尊严,是工作室的学友们通过短视频传达给我的三样非常明显的感受。学习儒学,就是为了持住心中的温暖。先 生 我再说说先生。实际上在那个短视频里,先生说话的镜头并不多,我记得只有一个镜头,应该是先生坐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先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吾曾闻大勇于夫子——我的老师孔子曾经告诉我这种大勇”,之后就切换到其他画面了。先生的音色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声音里面透射出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温暖和刚强。先生的温暖使得他的话很容易打动人心,先生的刚强则跟我之前想象的儒者的文弱形象不太一样。我后来跟着先生学习儒学一段时间才知道,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儒者并不文弱,他们的气质都偏向刚强,论语里面这样说孔子:——《论语·述而第十一》儒者的文弱形象,还有迂腐形象等等,实际上都是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塑造的,为的是让大家误解儒家,然后彻底打倒儒家,然后方便他去达成他的目的。总之,儒者是刚强的,不是文弱的,夫子讲一个闻道的人有“仁智勇”三达德,先生告诉我们,儒者的“勇”,就是来自形而上、来自永恒天道的那种刚强,这种刚强也不是血气的刚强,而是一种绝对的刚强、超越血气的刚强,就是先生在短视频里讲的,曾子说自己从他的老师孔子那里听说的这样一种大勇。从我从视频里第一次见到先生,直到后来接触先生很多次,先生的生命里都投射出这样一种让人敬畏的刚强,这是我从其他学儒的人身上没有感受到的。有的人以为自己是刚强,实际上那是一种自我的傲慢和狂妄,那种东西一出来就无法让人感受到敬畏,反之让人感受到伤害。学 习 后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报名了《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这门课程,是先生讲的所有课程里最初级、最基本的,那时候还叫“中华人文精神简史”,最近才改名叫“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再后来我又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论语》班的学习,我等了两个多月才等到开课,可把我等苦了。不过现在《论语》上快学完了,我正期待着进入《论语》下的学习。我对儒家的认识,比起我曾经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我想说,我从一开始就很相信先生讲的东西,我观察到很多人在这方面有些障碍,我觉得这种现象挺有趣的。这可能跟我走过很多弯路有关系,我从上本科到博士,先后学过工科、理科、西方哲学专业,最后才摸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这一块儿。在精神信仰方面,我尝试过基督教、佛教,我对这两个宗教的学习和了解使我比较容易判断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真正的儒者,什么样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儒者。真正的儒者,对待儒家一定像最虔诚的基督徒和佛教徒那样有信力,其次,真正儒者必须有工夫,必须做工夫,必须知道怎么做工夫。有信力和没有信力的儒者,你从他们的话语里面就能听出来,做工夫和不做工夫的儒者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就像佛教里面持戒的僧人和不持戒的僧人给人的气场完全不同,虽然那个不持戒的僧人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他就是假的。不做工夫的儒者可能可以欺骗很多人,但欺骗不了我,因为我对各种精神信仰了解的已经比较多了,见过的信仰人也很多,这些经历让我可以去判断我面前的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做工夫。很多人区分不出先生和社会上其他讲儒学的人有什么不同,也迟迟对先生建立不了信力,实际上就是他根本没听说过、也没意识到儒家信仰还有做工夫这么一回事,他也没有体认过做工夫和不做工夫的不同。工 夫 先生身上有工夫。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多年的前辈学友们身上也有工夫。先生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工夫,就像王阳明的《传习录》里面谈的实际都是怎么做工夫,只有进入做工夫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传习录》里面的话。先生也说,我们必须把这个工夫传出去,而不只是讲一些字面上的、主观感受的东西。就凭先生身上有工夫这一点,我们就该相信先生。实际上这一点并不小,而是天大的事。如果没有工夫,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工夫,人即使学再多的圣贤书,又如何能变化生命气质?如果不能变化生命气质,人又怎么能触摸到形而上、又怎么闻道?又怎么成圣成贤?如果不能闻道,不能成圣成贤,那又怎么超越生死?那岂不是痴人说梦,那一切都白学了,那不是浪费生命吗?先生身上有工夫,所以先生说的话我们得信,得拿来反省自己,我们不能老是站在“意必固我”的立场上刚愎自用,那样的话永远走不出生命的黑暗和低谷。佛教也讲“信为能入”,信力可以带着我们穿透很多障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说:——《论语·述而》《论语·季氏》就是说,对有工夫的人从工夫里面说出来的话,你得相信,得敬畏,得好好思考,不能当成一般的话,当成耳旁风。不是带着一种质疑和挑衅的心,而是带着一种基本的信力再去听先生讲的《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那就可以收获完全不同的内容,可以说是扭转乾坤、起死回生也并不夸张。《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是一门让我醒过来的课程。我以下所说的都是先生传给我的。如果没有先生来传,我就不会对孔子和儒家有现在的认识。孔夫子,提起这样一位老人,我心里就洋溢着温暖和感动,孔夫子以天下苍生的生命和幸福为念,自此以后,儒者就成为黎民百姓的天然守护者。儒家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所以这个课以前也叫“中华人文精神简史”。这一切都是孔夫子带给我们的,也是先生谆谆教诲、想要传给我们的。儒家为每个人确立了生命的尊严和温暖;每个人,包括你和我。儒家就代表着人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儒家站起来,人性就能站起来;儒家如果倒下了,那不是儒家倒下了,而是人性倒下了,是每个人——你和我——的生命倒下了。这是我从《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这门课里领悟的内容。原《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宣传海报改 变 从前我对自己祖先的文化充满自卑,我觉得中华民族唯一的前途就是全盘西化,西化程度越高,则代表中国文明越进步,所以我去学习西方的科学、西方的哲学,后来又摸索到西方的宗教。再后来,我也去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觉得中华文明也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中华文明的高度无法跟西方相比。我后来发现民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像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是这样想的,他们都对中华文明充满自卑,觉得中国的前途就是学习西方,或者学习英美,或者学习苏俄。到了文革的时候,全面、彻底地打倒传统文化,批林批孔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头等大事,那个时候,儒家彻底倒下了,实际上佛教、道教等等也没有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一片荒漠、寸草不生,中国人在那个时候也遭受了骇人听闻的人道灾难,这些历史真相实际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出生在文革结束以后的九十年代,等我长大以后想要学到真正的儒学、真正的儒家精神,已经难上加难,因为没有懂的老师带领。很多老师在这里讲、去那里讲,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懂。我感到《论语》很好,但是我也发现自己始终穿透不过去,儒家始终有一个隐藏的高度是我从未触及,也无法触及的。但这一切在我遇到先生以后全变了。我听完《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心里那样的激动、无法平静,眼眶里浸润着泪水。先生让我真正认识自己的祖先,认识祖先的信仰高度,远远超越我曾经的想象和估计。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对于基督教没什么了解,或者只是从书上看别人怎么说基督教,自己并没有切身体认。但我对基督教有过很深入的学习和体认,都是我自己身上真实经历过的,不是我从书上看别人怎么说。我跟着先生学习儒家,我发现儒家的高度相比于基督教,可谓毫不逊色。难以想象在独一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之外,还有像孔夫子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圣人。子贡讲,孔夫子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普通的贤者不过像地上的一个小土包。后人又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并不是夸张,是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孔子,也不认识儒家的高度,无法接续上祖先的道统,我们跟自己的祖先在精神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鸿沟、难以跨越,乃至于我们不相信古圣先贤说给我们的话。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先生的课让我认识到,儒学并不是简单的道德格言,其背后有来自于永恒天道的绝对精神,是我们从未领悟到的,也是先生要传给我们的。中国历史也不是令人绝望的朝代更替、死循环,而是永恒天道在不同历史时期一损一益的变化和显现,这只有站在经学的高度,站在工夫的高度,站在形而上之道的高度才能看清。所以先生讲的历史跟别人讲的历史完全不一样,先生讲的历史是从形而上的高度去看到的东西,可以说是一部圣史。因为自孔子以来的圣学贯穿着所有的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看见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别人讲的历史不是从形而上、从道的高度来看的,所以他们看不透历史,看到的都是一些模糊的影像,犹如一个人站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之下看待天地万物一样,似乎一切都是黑暗的、绝望的。这层乌云其实就是人性的乌云,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孔子的高度,我们的生命没有实现一种本应该有的形而上的超越,所以我们看不透自己,更看不透历史。先生站立的地方跟别人不一样,先生站立在形而上的高度,在形而上那里有着人性中流淌出来的无限温暖和尊严,所以先生讲的历史总是那样令人感动,仿佛来自遥远故乡的亲切呼唤,让人性苏醒和复活。因为先生所传给我们的儒学的精神高度,我对于中华文明再也不自卑,因为没有自卑的理由。不仅没有自卑的理由,实际上有自信的理由。“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接续孔子和儒家的高度,我们的未来就是黑暗的,人在黑暗中走路,只是靠着感觉走,他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也不确定哪个方向对、哪个方向有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学明白儒家,必须让孔子的精神和儒家的道统在中华大地上重新复活。听完先生的《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就能知道,儒家的精神道统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熄灭近四百年了,虽然局部也有一些残存的火星。先生的课让我感到自己肩上多了一份从自己的人性里面生发出来的伟大使命,这使命是我自己的生命本性给我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力量加给我的。这使命就是我们要恢复儒家道统,让儒家重新站起来。儒家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儒家就代表着人性,因此,恢复儒家,就是恢复人性,让儒家站起来,就是让我们自己的生命重新立起来。让我们重新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像我们的祖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人一直都是的那个样子。这就是先生为什么十几年来孜孜不倦传播儒学的原因,先生传播的是工夫,是人性,是形而上,是永恒的天道,是来自于人性最深处(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那种绝对的温暖和尊严。先生在2014年生过一场大病,病中的先生,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儒家怎么办?儒门后继无人怎么办?”好在先生后来从病中康复了,我们这些后辈又有机会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先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反复说,让我们把孔子的高度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传下去,永远传下去。这,就是我们学友们跟着先生要一起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