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从而增强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因此才会出现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的现象,如今更是有人为了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选择继续读博。虽然说提高自己的学历真的能够增加自己的优势,但是有的博士生在毕业之后找到的工作和他的学历其实不是特别匹配的,就像前段时间比较热议的博士生在高校当辅导员老师,有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是屈才了。一提到博士生,大家的印象都是非常有文化,但同时伴随的一个词汇便是大龄。正常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年龄普遍在22岁左右,而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如果继续选择读博士的话,能够顺利毕业的人,普遍年龄都会在30岁左右。而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博士毕业生平均年龄是33.17岁。如今对于各类高校毕业生论文查重要求更为严格,会有更多的博士生面临着毕业难的现象。但是大龄博士是否是一个问题呢?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年龄还真的不是一个问题,毕竟我国的博士有很多种。第一种博士是工作了几年之后,在岗读博在我国所有的博士生中,这种博士占的比例还不在少数。比如小编认识的一位朋友,也是在岗读博。当时他在他所在的院校中当辅导员老师,而此时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博士生,在他博士毕业之后的一年,就顺利的到大学当一名老师了。但是如果你也是正在工作的朋友,有读博士的想法的话,一定要考虑到这个过程的艰难性和自身的年龄问题。 因为一般博士毕业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年龄因素,争取让自己在三十五周岁之前毕业。这样才能在就业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而且如果有幸能到像北京这样的城市读博的话,更是有获得北京户口的福利。第二种博士是工作了之后,但是为了升职,不得不选择读博这种情况下,年龄似乎就不再是一个大问题了。而这类人读博也只是因为抓住了晋升的机会,这类人一般在原来的工作岗位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在博士生就读期间,他们一般会获得原来单位的薪水,边拿薪水读博,当博士毕业之后,也可以选择回到原单位。其实这种不但是对个人有好处,企业之所以会选择让有能力的人继续读博,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第三种博士就是高校学生考博士或者是硕博连读当然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少见的,毕竟我国的高校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名额,但是只有真正有能力的同学才能抓住。就比如小编认识的一位朋友,他当初就获得了北京大学的硕博连读机会。而且如今想要博士毕业的前提条件是在我国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而这位朋友进入北京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发表完两篇论文了。虽然是博士生在读,可是在读书期间,他也能够获得很多工作的机会,比如说给那里的本科生答疑解惑等。但是选择硕博连读的同学们一般要在学校待大约六年的时间,这时候毕业的年龄差不多,真的就是30岁左右了。那么读完博士的薪资如何?这根据不同的专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从事一些较为热门的专业年薪在50万以上,甚至百万以上。比如计算机专业,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热门领域获得的收入就很高。大多数博士毕业的年薪在30万以上。如果仅仅是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般都只能拿到3—5千的薪水,这两者之间的薪水差别在10倍以上。不少网友感叹自己当初真应该好好读书。毕竟如今是一个看学历的社会,有了学历,未来无论是薪水上升速度,还是职位晋升速度都很快。在小编个人看来,博士毕业年龄真的不是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心态就会发生变化,自己也会更加成熟。这样在走出社会之后,加上自己的学历也有所提高,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比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要轻松很多。当然,这几年来所付出的精力和投入的成本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相信后来的回报会更加丰厚。
我们国家的博士平均毕业年龄是33.17岁,30岁博士毕业,这个年纪很正常的。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下计算,18岁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学四年毕业之后是22岁,读研究生需要三年,研究生毕业是25岁,博士又读五年,毕业刚好是30岁。能够30岁毕业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了,说明你在上学的过程中没有留过级,高考没有复读,考研没有二战,博士没有延期。之所以有人26、27岁就博士毕业,推测可能是硕博连读或者直博,也有可能是硕士期间只读了两年,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就2年。正常博士毕业本来就应该在30岁左右,那么为什么平均博士毕业年龄是33.17岁呢?推测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博士延期现在我们国家的博士培养采取的是“导师制”,博士要读几年因人而异,北大要求是四年,一般是在三到五年,最长可以七到八年。我们国家的博士延期率已经达到了65%,这也就意味着能正常毕业的是少数,大部分博士都要延期。博士延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博士毕业要求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发不出来那么就没办法毕业。其次还有导师的原因,许多博士延期是因为课题没有结题,导师不放人。二.工作后读博士往前推20年,大学生都非常吃香,研究生可以直接到高校教学。但是在今天大学生已经遍地走了,想要进入一本的高校当老师没有博士学位是不可能,早期有一批人硕士毕业就出来工作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评价指标的改变,发现硕士学位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上的要求,受到学历限制,有不少硕士生在工作几年后又重新回来读博士,30岁40岁的都很常见。其实大龄博士往往也有自己的苦衷,除了要承担家庭的压力外,还会有找工作的压力,到了30岁的年纪,许多博士都已经成家立业。而博士期间没有工作,只靠国家的一点补助,远远没办法负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不仅如此,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处处受限制,比如高校招聘青年教师就要求博士毕业,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如今不少博士毕业想要留高校,还会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否则想要留在高校基本上没有可能。总之,30岁博士毕业是一个很正常的年龄,不管是你以后想去企业工作,还是想留高校,年龄都不会成为限制你的因素。
无论是我们以前的小伙伴,还是现在的孩子,总会有这样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似乎不怎么需要努力学习,但是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还能跳级。你可能没见过这种“小神童”但绝对听说过“小神童”的故事。张忻炀就是曾经名扬全国的小神童,他从小天资过人,跳级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10岁时就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张忻炀曾经是中国最小的大学生,并且大学学业完成之后一举考上研究生、研究生,16岁成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张忻炀非常喜欢考试,但是他认为大学之前的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早点完成就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了。很多人都会好奇张忻炀的父母,其实张忻炀的家庭非常普通,他的爸爸是一名街道办事处主任,妈妈是一名地理老师,不过张忻炀的教育工作一直是爸爸在做。张忻炀从小接受过很多采访,在采访中他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也偶尔也会有一些怪异的举动,张忻炀7岁开始就不吃肉了,他认为吃肉是另一种形式的杀生。从小到大张忻炀的父亲一直陪伴他的身边,照顾他的起居。研究生开始张忻炀觉得不愿意让父亲陪在身边,没有了父亲的监管张忻炀渐渐开始荒废学业了,并且开始沉迷一些娱乐,花销很大。16岁读博士的张忻炀对爸爸提出在北京买房的要求,并称“如果不买房,就不参加答辩”如今,23岁的张忻炀还没有博士毕业。在张忻炀的眼睛里成功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张忻炀的现状让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他虽然智商过人,但是思维还是很片面,价值观有些偏颇。应该如何让孩子心智健康地成长?1. 不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家长对于孩子学校课程的知识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却对分数尤为关注。甚至一些家长沉迷于拿孩子的分数进行比较,这样的行为是不科学的。对于孩子来说,有几场考试的确比较重要,至少决定了孩子在未来几年里的命运走向。但是平时的考试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查漏补缺,如果分数不佳的确反应着学习上还有很多漏洞,但是一味地训斥孩子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是督促孩子改正错误,修复知识体系的漏洞。在平时的考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有正面的意义,这样孩子就会知道问题出在那里,然后就有机会改正。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一些漏洞平时没能表现出来,在高考时出现了,对孩子的影响更糟糕。所以比起分数多少,更应该关注的是知识本身。2. 注重孩子的价值观培养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和孩子的价值观培养。价值观能够决定孩子如何分辨是非善恶、真实虚伪。这才是真正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事情。孩子在学校接受的大多是知识教育,而价值观的塑造更多的是受到家长的影响。现在的孩子面对着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3. 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习惯,而习惯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可以不优秀,但绝对不能不善良。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帮助孩子锻造出美好的品质。很多家长容易溺爱孩子,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自私自利,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奋斗的品质,在孩子独自面对挑战时也可以迎难而上,凯旋而归。教育孩子不是容易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只注重成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考试也更加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孩子情商的考察。而孩子心灵的成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孩子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不仅需要一张文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忍耐力、挫折承受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各位网友,大家怎么看待这位神童?大家觉得培养孩子要注意哪些问题?
天才是令人羡慕的,自己付出百倍的努力,却未必能有天才随意而为达到的效果。对于天才的未来,人们也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的,毕竟聪明人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只要肯用力奔跑,总归会跑在别人前面。但有时候,天才在奔跑时,却往往疏忽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天才少年张炘炀,2岁半就能认识上千汉字,一时间被称为神童,10岁时他考上了大学,16岁时就读博士,当时很多媒体都拿他当成光辉事例来分析。然而,这位天才终究还是陨落了:被诸多媒体追捧的他,头脑发热,要求收入很少的父母给自己在北京买房,还以不买房就放弃读书相威胁。北京一套房,张炘炀的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哪是说买就买得起的?可孩子又拿退学相逼,难道真看着他博士不读了?迫于无奈,父母骗他说买了房子,实际上是租的,而张炘炀长期受到别人吹捧,心思渐渐放不到学习上,直到24岁都还没能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张炘炀的经历令人惋惜,16岁就读博士,任谁也无法否认他的才智,可惜却因为性格而走上了歧路,成了现代版的“方仲永”。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性格上的问题,究其本质,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教育上的问题。1、对孩子过度溺爱二胎政策开放没几年,大多数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是加倍的宠爱,也就难免转化为过度溺爱。父母帮孩子处理所有麻烦,孩子遇到点困难就去帮助,想要什么都去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小时候耍赖觉得小孩子可爱,长大了那可就是撒泼了。2、对孩子过度包容小孩子犯些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而父母们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有人严加管教,却也有人过度包容。如果孩子总是被过度包容,就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原谅,做错事别人也不能惩罚自己,甚至不该提出异议。3、给孩子树立糟糕榜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长自身就没有个好性格,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会受其影响,变成父母的翻版。我们能看到,那些性格恶劣的熊孩子,其父母往往也不会是什么良善之辈,给孩子树立了糟糕的榜样。对于张炘炀的经历,大家怎么看?
10岁读大学,13岁成为中国最小的研究生,16岁成为中国最小的博士,现状曝光将被退学?还记得张炘炀吗?10岁参加高考,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他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如今将要8年过去了,曾经的这位神童却迟迟没有毕业的消息,按北航的规定,博士只能读八年,超过八年就自动退学。所以今年对张炘炀来说极其重要。不仅有舆论的压力,也有现实的担忧,这位从小出色的神童为什么博士8年都没有毕业?他的超前教育真的可取吗?他在两岁半时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曾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炘炀只用了两年。而且初中课程也是大半部分自学,直接跳级上了高中,而且读的还是高三。在05年的高考中,这个超低龄的考生也是赢得了大家的关注。他虽然自称没有发挥好,但是还是以超过二本线五十多分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全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之后的研究生、再到博士,都打破了年龄记录,令人赞叹。但是如今为何却成了现代版的“伤仲永”?尽管已经成为众人啧啧称奇的公众人物,张炘炀的心态,却仍只是个十一岁孩子。他最喜欢会打呼噜的小熊玩具,爱看电视里正在热播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他虽然像个小大人,求知欲强,但独立生活处理事情还不行,理解能力弱。但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有明显差别,需要学习者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张炘炀就读的年龄,思维有一定的片面性,具体思维也不太完善,情感、意志力、看法还是11岁儿童的层次,在某些方面一定会出现不适应。父母陪读但是代替不了张炘炀与同龄人的交流,到了大学在年龄相差太大的同学中,这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断层,以及小小年纪面对的超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如今博士能否毕业也成了悬念。而且张炘炀今年顺利毕业的话是24岁,如果正常学习,比如17岁读大学,21岁本科毕业,差不多26-27岁左右拿到博士。没有比现在的张炘炀慢多少。可见神童教育、超前教育其实并没有必要,甚至在孩子小时候超前教育,所产生的危害是影响终生的。
科教兴国一直都是国家领导人强调的重点。在中国这个不断追求知识培育优秀人才的国家,知识的重要性往往得到了许许多多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各地也纷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天才少年”。这几日正是各大高校的开学之际,各地考生也都欣然前往自己心仪的学校报到。00后开始读博了!清华今年最小博士才17岁,网友:打扰了!中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也迎来了其众多“爱徒”。看着一批批入读清华北大的优秀学子不少网友连连称赞,当看到这位年仅17岁的博士生时,不少网友直呼:太强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几日正是各大高校的报到时间,为此各地高校都大张旗鼓的开始了自己的“招新流程”,作为中国最受关注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新生报道现场更是受到了不少媒体的关注,目送着武亦姝,杨晨煜这样的优秀高考考生入读清华,不少网友直呼:江山代有才人出!确实,据清华大学官方报道,清华大学此次入读的新生真的可以说是十分优秀。对此网友也是纷纷表示:打扰了,我这个年纪还在奋战高考呢!从清华发布的数据来看,此次除了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十分优秀外,其研究生也可谓是让人咋舌。从数据来看,清华大学2019年研究生新生应到人数为8900余人,其中博士生为3164人,研究生人数为5825人,在此次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新生中,最小的硕士研究生仅18岁,最小的博士生更是仅有17岁。除了这几位超级厉害的新生外,清华大学的入读新生中大陆考生占据了绝大多数。男生也是此次入读清华大学新生的主力军。虽说男女比例较为悬殊,但从数据来看,其年龄差距才是真的让人觉得震惊。从数据来看,清华大学此次招收的研究生的年龄层次划分十分明显,其中90后更是以3886人次远超其他年龄层次。看着清华发布的数据不少网友直呼:00后都开始读博士了?中国人真的是太优秀了!为中国人点赞!00后开始读博了!清华今年最小博士才17岁,网友:打扰了!确实,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着吃苦耐劳的品性和超凡的创造力,在国人的努力下中国必将发展的越来越好。(本文由妈宝经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书中,它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决定读博士那年我已经27岁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这个年纪对一个男生来说应该是结婚成家,步入事业发展的阶段,但是我没有。吴京在《战狼》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说的是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博士宇宙最高学位,人类知识的高峰,在硕士毕业之时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预计是工作两年后。硕士毕业时我并没有选择去读博,因为本硕我在学校已经待了七年了做为一个男人也确实想出去大展拳脚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进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客观而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是全脱产学生总是跟真实的社会隔着一层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顾,社会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会这种保护变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带空调、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的四人间寝室,平均下来一个月才100元;学生食堂七八块钱的牛肉面、套餐,半价的电影票、火车票;平常有事可以请假或者直接溜课去干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错受了委屈可以拿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挡箭牌;面对社会的点头哈腰又可以拿出来我是一个学生去抵抗。其实,这都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于一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决定读博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纠结、拧巴、患得患失的心理斗争。比如这几个关键词:年龄、工作、收入、家庭、婚恋。年龄对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大担忧,经常听到周边同学,我读出来都三十了。按照我国的学制,正常本硕博一口气读完,大致上是28-30岁之间(不延期的情况下),这对很多青年人都会有年龄压力,毕竟无论是婚恋还是求职年龄都是一个法宝。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职考生全脱产的话会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读博后收入很低,有的舍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有的担心错过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变成大龄未婚单身……总之,提起到这些总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每个人遇到的这些个人思想包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样担心自己的年龄。我考博时就已经27岁了,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都博士二年级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读博年纪大,四年后读出来三十出头。我朋友立马说,到你不读四年后不也三十几了吗?针对年龄而言无论你干什么事年龄都要流失掉,它不会因为你是在求学还是工作还是虚度光阴而停止。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已经是78岁,三年或者四年时间放在辽阔的时间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段插曲。每年新闻都会报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读研读博,这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体现。另外,经济收入是很多人头疼的,我读博之前拿的是每月过万的国企的工资,读博之后每月两千多元,好在我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是十分在意,解决温饱就可以了,两千多元在学校里也能生活的不错。虽然读博士期间,自己会少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要对经济收入这一块纠结太多,跟年龄一样少挣这几年的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碍。读博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醒的过程。你会受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你会受到论文的摧残,你会受到孤独的侵蚀,你更会受到自我的怀疑,总之,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己却又自我重塑自己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博士不是为你自己而读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是有一个博士儿子女儿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会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要给现在或将来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妈当年可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孩子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还有些时候,因为这个决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将来的某一天会功成名就,那么你将是你导师你同学你朋友的骄傲。还有当你垂垂暮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书,你会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蹉跎年华而叹息。想到这些,我想当你戴上博士帽,领取那种薄薄的证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上述的这些,你都已经考虑好,扫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篱并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你就去读吧,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时候不去尝试比失败更令人遗憾!来源:考博圈 学术志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问题,起因是有个人咨询读博事宜,但后来谈及的内容比读博问题丰富得多。A:请问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后考研,目前硕士毕业2年,30岁,没有论文,考材料学院的博士,容易过吗?B:准备考哪个学校的材料学院博士?A:一般的985学校。B:估计不容易。A:额,好吧。C:那最好发一篇论文再去申请博士,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没有文章很容易过不了面试。B:你先发一篇比较不错的SCI,再去申请基本能稳进。C:也可以先申请试试,给你有意向的导师发简历。D:好多老师不太愿意招在职的。A:我不报在职的。我工作企业两年了,但是准备辞职申请全日制,将来想有机会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进人一般限制年龄35岁,毕业超龄也很尴尬。A:你说得对,所以我现在也是比较犹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毕业,做两年博后,35岁的时候上副教授,刚好赶上末班车。C:3年博士毕业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毕业。现在我们专业,3、4年为主,3年的也不少。D:关键有的实验室内部有文章要求,达不到不让毕业,博士读个5、6年都有可能。而且毕业没好文章,年龄又是一个限制,到时候工作更是悬。E:那就看个人了,我们要求5分(影响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响因子)的两篇,或者20分(影响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毕业。同学中4成左右能3年毕业吧,后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极少数。D:羡慕你们。我们搞生物的身边一堆五六年的没有毕业的。E:我们隔壁实验室生信的,3年毕业了差不多一半吧。11个毕业5个。D:生信已经算生物里爬上岸的了。谁让我们实验周期长。B:我们医学实验室有的博士读了都好些年了,进入这个坑里不知道几年才够。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龄小是无所谓了,年龄大了延期毕业,学校宿舍没住这些都还无所谓,关键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难受了。A:读博士压力这么大吗?!B:不光是读博压力大,就算博士毕业了,就业也压力大。35岁是个坎啊。A:…一个热情满满的准备读博者就这样硬生生被大家劝退了。虽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是很现实的,都说码农就吃青春饭的,博士生又何尝不是,30岁读博的老学生也不能装鸵鸟,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机(对于一些恋爱0次的30岁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好残酷)。就像B说过的,如果正常3年毕业,申请进入高校就职,很可能要先做师资博士后,万一读博时又延期几年毕业,超过35岁这个年龄坎毕业,那就更麻烦了。走学术路线,年轻一点的确实会很占优势,学术界大量的待遇与职位是与年龄相关的。例如:各种典型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例如,很多学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龄,比如“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等等: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机构,年龄同样是有要求的,而像师资博后这样更是压力不小。那么,年龄的限制对于博士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读书顺利的学生,中间没有停顿学业,那么从7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算起,6年后升入初中,读完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一般正常年龄为28或29周岁(当然硕博连读和直博生的年龄会更小点)。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但“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从拿文凭的角度来说,一口气读下来比较容易,因为读书、写论文的劲头不中断。但是从学东西的角度来说,可能工作几年再回学校更好,因为见识多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了。相对于那位30岁或31岁准备读博的群友来说,毕业时很可能已经35、36岁了,这种情况该不该读呢?过去义务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径比较类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入学和毕业,但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阶段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实,在本科以后的科研人员的求学情况也不像以前那样整齐划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在工业界、企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转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对这些博士生就业时的年龄限制作应该更加灵活一点。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目标的各类基金的年龄限制(35岁/38岁/40岁/45岁以下)+职称/学历限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让很多博士生们只有在毕业后的那几年里申请。那些比同龄人可能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后来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长、优青)的年龄硬框框摆着那里,岁月可不等人。关键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毕业生在博士毕业后由于超过年龄不符合条件,没有申请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项目,既会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资金支持,也在后面的项目、计划申请中陷入劣势。35岁、38、40岁和45岁,成为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生涯的几道年龄“分水岭”。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那些本来有心热衷科研的大龄博士有可能因为年龄超龄,处于劣势,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只有甘拜下风、望尘莫及,平平淡淡过一生。本来作为科研人员,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续到50、60甚至更晚岁都没有问题。其实,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晚年都拿出过惊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学习之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从他博士毕业算起,花费了长达30年的时间默默无闻;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在30岁才刚刚摸着科研领域的大门,入了行,54岁才开始锂电池的研究,以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2年4月,罗马尼亚的数学家罗马尼亚数学家普雷达·米哈伊列斯库(Preda Mihilescu)靠证明了卡特兰定理(此前是数论的卡特兰猜想)而天下闻名,虽然他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已经42岁了。在学术界,少年英才确实大有人在,可也要为大器晚成者留一条路,毕竟博士毕业才是科研道路的刚刚开始。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样性是学术界赖以发展的基础。年龄的条条框框会让大家拼命想在年龄限制倒计时来临前,赶紧挤进进学术利益共同体。这会加重了大家的焦虑,让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年龄的限制会倒逼青椒们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为的科研工作者因为超龄丧失了前进的机会。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博士生就业问题上,除了“第一学历歧视”问题,还有存在“年龄歧视”的问题。但对于到了30岁了还想着计划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位同学来说,以我个人的经验,只要决定了去读博,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大龄博士毕业生虽然有很多劣势,比如有可能面临身体(如应对疲劳的体力比更年轻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带口或面临婚育等事务牵扯精力)的限制,在就业时会遭受年龄歧视。但如果他有真才华,努力学习和工作,在学习期间扎扎实实地做科研,那么他那个博士肯定不会白读的。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为,即使不读博士,在职场上一样受到年龄歧视,35岁对于码农们同样是一道坎,而且作为博士生在读时所接受那些训练,其视野和思维肯定是不会弱的。总的来说,学术界的年龄歧视虽然存在,并不像许多非学术领域那么明显,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35岁有可能的职业终点,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岁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0岁)。不管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光都在流逝,过了那几年时间,每个人都会变老。就像我读博时的一位师兄,在40岁左右获得了博士学位,工作几年后,现在看来也有个不错的职业生涯,而他不是孤例。当然,现在所做的决定可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进行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师兄解决问题和记忆事物的原始能力虽然下降了,但作为交换,他非常擅长以下几点:根据事务的权重安排时间的优先次序、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信息、优良的判断能力、演讲、写作、建立人际关系、采取主动有效的选择以及其他重要技能。笔者个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读不读博,都要活在当下,不要担心自己的年龄问题,给自我去设限。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应该去努力,打破常规,尝试新事物,让自己感觉舒适,愉快,有价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价值感的事情。
1995年7月8日,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的盘山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张炘炀的父母发现他有些不同。他两岁半时就能在三个月内认识1000多个汉字,2000年秋天张炘炀的父亲托关系让刚满六岁的他上了小学,没想到他连跳几级,别人一年学习的东西,他却只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了。最终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这下张炘炀的父母终于意识。孩子可能是个神童。张炘炀之后继续他的神童传奇,初中,高中课程仅仅用了4年也全部学完,于是在2005年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并以510分的成绩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十三岁的张炘炀又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2011年,十六岁的张炘炀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个小天才的事迹,但不管在学业上有多成功,张炘炀终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由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他也显得跟社会有些脱节,社会上很多的东西都不知道,有的只是学到的理论知识,十六岁的他曾说过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而在他眼里人上人的标准就是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为此,他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如果父母不同意就不参加硕士毕业答辩,也不考博士。但张炘炀的父母都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北京买一套房对他们来说好比天方夜谭。如今的张炘炀已经二十三岁,在媒体上也很少有他的消息,或许这个早慧的少年失去了最初的光芒。成为了普通人。不管曾经有多么的辉煌,如今都泯然于众。也许是社会的现实让他失去了最初的锋芒,曾经的辉煌不代表如今的成绩,再天才,最终也是能是找一份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张炘炀的学习能力确实很强,可以社会上需要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有各种因素。希望他还能重现当初的辉煌吧。其实我们仔细去观察一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管曾经是多么天才,那些所谓的神童,可是成年以后却纷纷泯然于众,也是上天是公平的,曾经的神童如今名不见经传,而曾经的平庸的孩子。如今却锋芒毕露。所以说,不管曾经如何辉煌或者如何低调平庸,社会才是最好的磨刀石。你是愿意做一个神童还是做一个平凡的人呢?
文 | 幸孕姐(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转发)伤仲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一个先天天赋惊人的天才儿童,迷失在了众人的吹捧里,最终泯然众人。而现代,也出了这样一位“仲永”,现状令人不甚唏嘘。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16岁读博的佳话最终沦为现代伤仲永95年出生的张炘炀在他10岁那年就被全国熟知,因为他成了全国最小的大学生。随后的几年,他不断地出现在媒体上,13岁的他就考上了研究生,16岁就考上了博士。据父亲介绍,张炘炀在两岁半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就认识了一千多个,在六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那几年,张炘炀一直被奉为成功的典范,是父母教导孩子的榜样。但是随后,张炘炀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却是因为一桩桩负面新闻。在被众星捧月之后,张炘炀产生了一个畸形的价值观,他认为自己应该要做一个人上人,而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因此,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张炘炀要求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在北京买房子,如果父母不满足自己的这个要求,自己就不参加答辩了,也不考博士了。为了让张炘炀继续学业,父母迫于无奈,只好在北京租下了一套房子,并哄骗他是买的。不过张炘炀在随后的几年里还是无心学习,直到24岁还未能毕业。曾经是被无数人称赞的天才儿童,最终却在众星捧月中迷失了自我,活成了现代伤仲永。为何天才少年大多会泯然众人?1、孩子无法对接外界环境缺乏童年时光:大多数天才少年的童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而且多是非常严格的培训,因此,他们没有其他儿童般玩乐的时光,这就会他们以后的叛逆埋下隐患。青春期叛逆:此外,因为他们多存在跳级的情况,所以当他们学业达到巅峰的时候,刚好到了青春期叛逆的时候,而此时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加上缺乏童年的快乐,叛逆的情况会愈发严重。心智不成熟:通常,天才少年的年龄会比身边的同学小很多。像张炘炀,读博的时候自己只有16岁,但是身边的同学大多都已经结婚生子,他们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积累,大多都已经拥有了北京户口,在北京买了房。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比,才让张炘炀认为,只有拥有北京户口,在北京买房才算成功。此外,由于年龄太小,心智不够成熟,他们无法超龄的与所处的环境进行有效对接,遇到挫折时也无法自我消化,所以往往成年后,会慢慢变得普通。2、父母太过功利性人性拥有很多的劣根性,很多父母培养出了天才儿童之后,会无法避免的表现出好强心和虚荣心。特别是自己的孩子被广泛熟知,并成为了他人榜样的时候,父母就会以此来炫耀,并且更加严格的要求孩子。而这种行为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压力和反感情绪。3、被超前教育反噬天才少年的学习之路,一直都是超前的,当同龄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可能自己就迈入了大学的门槛。虽然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其实是在透支未来。超前教育对于孩子的身体和心智都是过度消耗的,终有一天,他们会面对自己能力无法跨过的门槛,但是他们不成熟的心智不足以支撑他们面对这种挫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在日复一日的挫折磨砺之后,沦为普通人。(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