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综述动起来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综述

摘要:中国的新媒体行业迎来了生产力释放,行业技术与内容发展深度勾连,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传播模式不断创新,形式不断丰富。新闻类新媒体持续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新媒体发展面临着挑战,在内容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劣质内容也开始泛滥。用户对于新媒体健康信息生态的需求增长,对网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媒体品牌提升信任力的关键节点。此外,技术依旧为新媒体带来新机遇,行业正在加快探索与5G、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2018年至今,中国新媒体发展迎来了技术与内容的双维爆发式发展,保持着生机勃勃的行业活力。内容生产活力被全面激发,技术为内容生产提供了全新可能,并重塑着传播模式。同时,技术的发展为内容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生态格局的快速变革也为行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考验。一、新媒体发展整体特点(一)新媒体行业迎来生产力释放1. 内容产业提速新媒体产品类型增多、新媒体形式丰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参与内容生产,这些都给新媒体带来了内容供给力的大爆发。内容数量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内容广度也在不断扩大,主流和圈层内容兴趣均得到了满足。传播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内容生产的活力。算法机制大规模进入内容分发当中,实现了内容的个性化定制,重塑了传播方式,客观上增强了定制内容的生产力、内容的曝光力和到达率。社交对于内容的传播影响力增加,成为内容生成和内容传播的关键一环。许多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正显现出泛资讯平台功能,为内容带来了更广阔的出口。同时,新媒体正逐步形成清晰的赢利模式,刺激了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2. 劣质内容泛滥内容生产门槛降低,导致了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吸引流量为目的、混淆视听的信息大肆横行。未经审查便发布的信息、凭空捏造的假消息、过度加工渲染的情绪性新闻、大量同质化内容为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新闻类新媒体发展迅速1. 新闻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新闻消费市场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使用时长持续增长,并且有着稳定的重度消费用户。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综合新闻资讯行业用户规模达5.31亿。截至2019年3月新闻资讯APP行业渗透率为54.3%。QuestMobile(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图1-3),在近一年中,短视频、综合资讯成为带动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总使用时长增量的引擎,两者带来了近一半的增量。其中短视频带动了36.6%的增长,综合资讯带动了12.5%的增长。根据企鹅智库·企鹅调研截至2018年6月的数据,中国互联网资讯消费者中,平均每天用于资讯的消费时间达到了76.8分钟。其中73.7%的用户,每天浏览资讯的时间超过30分钟;47.1%的用户消费资讯超过1小时;16.3%的用户是消费超过2小时的重度用户。重度资讯消费用户大多具有位于一二线城市、30岁以上的标签。其中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处于日活跃数的第一阵营;今日头条极速版、趣头条位于第二阵营;搜狐新闻、一点资讯、网易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等位于第三阵营。2.新闻泛资讯边界持续扩展新闻的边界正在被逐步扩展,尤其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成为信息生成的主力军时,资讯的内涵和外延被逐步扩大,泛资讯内容随之增多。泛资讯内容能够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也成为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契机。泛资讯内容帮助媒体和用户产生更大范围的连接,拓展了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赢利。3.新闻形式多样化发展除传统的文字、图片类资讯外,短视频、直播等资讯形式正在逐步被用户接受,成为用户接受新闻资讯的主流手段。但是,长视频新闻的接受度仍然不高。短视频带动了新闻资讯的竖屏化,尤其是大量UGC生成的手机即拍、现场跟拍的内容。竖屏符合用户的手机使用视觉习惯,用户通过竖屏更容易获得亲历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新闻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与技术的不断提升息息相关。随着5G时代的到来,流量负担减弱,基础设施保障到位,视频、直播类新闻资讯消费量或将继续提升。(三)网络生态治理常态化、长效化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党中央首次出台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文件,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提供了政策依据。2. 指导政务媒体脱虚向实2018年1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政务媒体的工作目标,到2022年,建成以中国政府网政务新媒体为龙头,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打造一批优质精品账号,建设更加权威的信息发布和解读回应平台、更加便捷的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平台,形成全国政务新媒体规范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正确导向、需求引领、互联融合、创新发展四个基本原则。实现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加强政民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民生事项,优化掌上服务。提出了开设整合、内容保障、安全防护、监督管理的规范运维管理模式。要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员培训、加强考核评价强化保障。3. 自媒体“大清理”自媒体的野蛮增长带来了一系列乱象,发布违法信息、不良数据等问题屡见不鲜,破坏了自媒体的生长环境。2018年网信办相继约谈了百度、腾讯、新浪、今日头条、搜狐、网易、UC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知乎10家企业,要求对自媒体账号进行“大扫除”,各平台坚决清理涉及低俗色情、炮制谣言、黑公关、洗稿圈粉、“标题党”、抄袭侵权以及违法违规广告、插入二维码或链接恶意诱导引流、恶意炒作营销等问题账号。从10月底开始,20余天清理9800多个违规账号。网信办同时要求不允许被处置的问题账号跨平台“转世”或以小号“重生”。在未来的管理中,要清存量、控增量。清理僵尸号、僵尸粉,修订账号注册规则,改进推荐算法模型,完善内容管理系统。各平台随即开始自媒体清理专项行动,诸如咪蒙等流量大户,因散布虚假信息等原因被永久封号。持续运营的清理机制能够保证媒体生态回归健康,为用户创建安全的阅读空间。(四)新闻资讯类新媒体企业的发展1. “四超”格局确立,马太效应明显移动互联网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四超”格局。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系产品牢牢占据着超过全网70%的使用时长。从QuestMobile提供的2019年3月与2018年3月的数据对比来看(图1-4),腾讯系产品与百度系产品使用时长有所下降,字节跳动系产品受到短视频业务的带动增幅较大。2. 新闻资讯类新媒体产品格局资讯类新媒体产品可以被分为三类:综合新闻资讯类、垂直新闻资讯类和杂志报纸类。综合新闻资讯包括商业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新闻聚合平台(今日头条、趣头条、一点资讯、今日头条极速版等)和综合新闻媒体(腾讯新闻等)。垂直新闻资讯是深耕于单一领域的新闻资讯产品(虎扑体育、汽车之家等)。杂志报纸类是传统杂志、报纸的电子化,泛资讯性更强。3. 新媒体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新媒体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与社会事件发生联系,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至今,新媒体在扶贫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新媒体发展不仅能够扶贫,还能够“扶智”,让贫困地区人口与时代有同步认知。流量的导入,也让这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走入大众视野,获得关注。芒果TV通过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讲述青年基层工作故事,借力流量跨越信息鸿沟,通过王牌综艺连接“三农”问题,并依托全平台新媒体优势,拓宽社会帮扶新渠道。芒果TV利用自身优势,践行主流媒体责任担当。快手在中国农村人口中有巨大的影响力。2018年中国1600多万人通过快手获得收入,其中340多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区中每5人就有一个活跃的快手用户。快手推出了“幸福乡村”战略,以5亿流量资源支持助力国家级贫困县优质特产的推广和销售,培育了25个乡村农业合作社,培养了43位乡村创业者,带动创造产值超过1500万。除此之外,字节跳动旗下抖音通过推出“山里DOU是好风光”打造贫困地区的文旅品牌;淘宝直播开展了村播计划,培养100名收入过万的农民主播,促进相关商品年成交量突破30亿。二、新媒体内容发展趋势(一)用户内容消费习惯变革1. 内容与社交的关系增强用户与资讯的互动欲望正在逐步增强,不再是单向、静态地接受,而是希望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深度参与资讯传播与再造。资讯创作和发布者不再与用户处于割裂状态,而是通过交流、互动形成深度的情感联系。经过多年的新媒体信息洗礼,部分民众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新闻素养提高,辨别力逐步增强,他们愿意深度参与资讯的解读、讨论与批判,帮助构建多维的讨论场域,让“真相”越辩越明。社交成为新闻资讯内容传播的重要方式,用户对于通过社交获取资讯的依赖度和信赖度均有所加强。2. 信息爆炸迷茫期,急需有公信力的媒体新媒体迎来了内容爆炸的年代,优质信息与劣质信息混杂发布。对于公众而言,许多信息无法判定真伪,资讯判定门槛增高,让用户很容易进入信息迷茫状态。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而言,更容易判定消息真伪。但是许多低收入、低学历、两极年龄的用户缺乏判定信息真伪的能力,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许多用户希望获得优质内容,但苦于信息的繁杂、途径的限制、辨别的困难。用户急需通过有公信力的媒体获取真实、客观、优质的新闻内容。用户需求决定了现在是媒体建立权威影响力的窗口期。(二)内容生产方式变革内容制作群体正在愈加壮大和复杂。新技术驱动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功能愈加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内容生产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追求时效性的热点新闻领域。腾讯的“Dreamwriter”,今日头条的AI小记者“张小明”,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写作机器人已经参与内容生产当中。写作机器人通过阅读海量内容,对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理解,并自动生产内容,分发给兴趣用户。技术为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带来了保证。新媒体内容形式正在逐渐丰富,目前新媒体内容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长视频、短视频、直播、VR/AR、问答等。按照内容的不同属性,制作者可以选取最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生产,丰富了新媒体功能,开启了精细化运营时代。短视频的兴起降低了自媒体的生成门槛,用户拿起手机将新闻现场拍下,便可以参与新闻生产。制作门槛的下降催生了一大批用户生成内容,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新闻现场和泛资讯内容。(三)内容生产者格局变革1. 自媒体、传统媒体、政务媒体三分天下新媒体内容产业链的参与者不断增加,参与人群也愈加多样。传统媒体、政务媒体、网络平台、自媒体、MCN、KOL均是重要的内容创作方。随着内容生产主体的不断扩大,内容产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服务的用户群体也愈加垂直。自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媒体内容提供者,有着极高的内容渗透率。自媒体的影响力格局开始形成。各种形态的产品和内容进行用户注意力争夺战后,用户可选择的品类大大增加。但海量的信息导致了用户信息获取渠道的主动收窄,具有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的头部创作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高附加值转换表现不俗,用户开始越来越向头部创作者聚拢,圈层自媒体也开始形成群体内影响力。自媒体运营愈加专业化,催生了MCN机构的兴起。截至2019年4月,有超过4000家的MCN机构。MCN机构通过垂直领域的资讯供给,在特定兴趣门类聚集用户,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增加黏性,建立情感归属和信任关系。MCN机构的资讯运营还建立了和企业合作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进行内容运营,提升品牌价值,提高特定企业品牌的用户黏性。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渠道影响力正在下降,渠道和内容的影响力发生了割裂。一些抓住新媒体机遇的传统媒体,通过将内容投放至其他渠道,保持着较大的内容影响力。例如人民日报等媒体品牌,通过新媒体运营,焕发出媒体的全新生机。政务媒体迎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在社交媒体兴起年代,政务媒体迎来了一波“出生潮”,然而许多政务媒体是“任务式”产物,有名无实,目前呈现出“僵尸”“睡眠”的状态。还有一部分政务媒体运营维护不规范,发布内容与身份不符,功能定位不清晰,经常出现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的信息,甚至出现发布错误信息等问题。部分政务媒体运营简单粗暴,在互动传播时代仍然坚持单向传播思维,缺乏互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仅没有为政务机构形象加分,反而造成了负面影响。政务媒体需要转变思维,让政务媒体不再是摆设,而是真正运营起来,积极发挥政务媒体的作用,作为政务机构的窗口,发布权威信息,解决人民困难,塑造政务机构积极形象。新媒体产品的发展拓宽了政务媒体的形式,带来更多传播可能性和传播触点的同时,也为政务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了传统的微博、微信外,短视频成为政务媒体的全新形式。2019年8月31日,抖音短视频举办了政务媒体抖音号大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资委等11家政府、媒体机构,发布了政务媒体抖音号成长计划,帮助政府、媒体和有专业短视频生产能力的机构,提升政府媒体在抖音上的内容生产能力。“北京SWAT”“四平警事”等政务媒体抖音号已经成为爆款。这些政务媒体以符合观众口味的形式,传递政务信息内容,弘扬正向价值观。在抖音平台当中,旅游类、公安类、地方发布类、文化类政务机构账号数量较多。2. 用户成为内容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新媒体不断丰富用户和新闻信息的互动形式。用户通过阅读、推荐、转发、评论互动等方式成为新闻资讯生产链条中的一环。用户生成信息的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不亚于人们对于资讯第一发布方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不生产新闻资讯,但乐于分享的用户,由于个人具备影响力,也成为社交网络中的关键传播节点,他们能够点燃信息的二次传播,甚至超越原媒体一次传播的影响力。3. 各平台激励内容创作各平台出台政策鼓励优质内容创作,通过优质内容争夺用户注意力,扩展平台优势。例如今日头条提出了“千人万元”补贴计划;腾讯新闻提出了“芒种计划”,全年补贴共计2万元;百度新闻推出了,提供面向内容创作者的分成;UC浏览器推出UC订阅号,并推出了“媒体赋能计划”和“W+量子计划”;一点资讯则推出了“创作者独享”政策。三、新媒体传播方式发展趋势(一)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因素更迭分析1. 传统标题式、名人式流量传播力降低标题式、名人式流量传播力在以往的新媒体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流量带动力。但标题式和名人式流量均属于简单粗暴式传播,经常出现题文不符的情况,用户资讯获得体验差、获取效率降低。伴随着用户对于标题党的免疫,以及资讯获取方法的多样化,标题式和名人式流量传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2. 社交关系传播力升高用户获取资讯的渠道正在越来越依赖社交途径。微博、微信等社交类产品的媒体属性逐渐增强。但两者的媒介属性又有所区别:微博的功能由人际社交产品逐步向资讯内容汇聚媒体拓展;微信则成为用户在社交链条内进行资讯分享的媒介。社交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重要环节。公共社交链和个人社交链在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形成了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传播信息流,并且有着稳定且高频的到达率。社交对于资讯APP的拉新效果十分显著,好友推荐或转发成为用户下载资讯APP的主要原因。社交可能引发传播的裂变,许多内容都是通过基于社交的人机传播成为现象级“爆款”。微信和QQ在社交领域占据霸主地位,微博也完成了向社交媒体的转型,其他企业也在纷纷布局社交市场,尤其是在垂直社交领域发力,联动品牌其他内容享受社交红利。例如今日头条推出了“多闪”,但是并未获得大规模成功。除此之外,打造音乐社交产品的音遇、匿名社交的Soul、现金补贴的聊天宝也都被冠以社交新势力,但均不能撼动腾讯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3. 评论带动力升高当新闻由单向信息发布转化为双向信息互动时,公开的评论区域也开始出现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并形成了探讨的氛围。在这里,用户自发地发表见解、反馈错误、讨论不同观点,不只是和新闻互动,也是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评论区增加了信息发布的层次,同时让信息接收产生社交感。发布者开始有意识地选取优质评论,用户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进行评论区的议程设置。对于越来越多的用户而言,观看评论和观看信息一样具有价值。4.垂直群体传播黏性高内容的爆发产生了大量窄众长尾内容,通过互联网联结到共同爱好的用户,逐步形成圈层。垂直圈层传播通常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通过年龄、地域、阶层、职业、兴趣等形成特定圈层。圈层内容传播具有区隔性,在某一圈层被广泛传播的内容,在另一群体可能会备受冷落。圈层传播趋势上升,垂直群体当中内容消费力更加旺盛,黏性更强。QuestMobile数据显示,在新闻资讯月活跃用户增量中,体育资讯和财经资讯两个垂直门类用户增速明显,其中体育资讯增速达到80%,财经资讯达到74%,垂直类资讯内容增长潜力可观。除了体育、财经这类经典的垂直群体外,新媒体也连接了许多亚文化群体,激发了圈层活力。B站到2018年底已经拥有了涵盖音乐、舞蹈、演奏、娱乐、生活、时尚、科技等11个大类,包含7000多个兴趣文化圈层,其中“木工”都已经单独成为一个圈层门类。5.运营逻辑的扩展新媒体的运营逻辑和传播力影响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内容带动。运营逻辑从单一内容运营,向内容运营、用户运营、品牌运营、商业运营等多维运营体系转变,形成用户与平台间的深度情感联络,打造平台和媒体的品牌价值和传播影响力,从而构建健康的商业生态以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二)新媒体产品功能变革1.细分式入口格局确立新媒体进入了多元化入口的时代。资讯客户端、社交产品、短视频产品、直播产品等都有可能成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新媒体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形式被再一次加强。用户的选择增多,渠道间传播特性差异增大。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获取资讯的入口偏好不一。根据企鹅智库·企鹅调研2018年10月的数据,随着年龄增长,用户对资讯类应用的使用度逐渐增高。相反,低年龄段更加依赖社交类产品获取资讯。2.多点矩阵传播不同的媒体产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传播属性。媒体在发布信息时,为了扩大影响力和辐射用户范围,会进行多点矩阵式传播。曾经的矩阵式传播是单一内容在不同平台的简单复制,然而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大。媒体需要根据媒体特点进行内容调整,在制作形式、风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短视频平台开始兴起,改变了内容生产方式。之前,媒体大量以文字、图片作为主要传播载体。但是未来,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将成为获取资讯的重要形式,尤其对于两极年龄、低学历、村镇人口而言,理解门槛较低的影像感知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这也要求媒体不断提升多点传播矩阵的内容策划、制作能力,利用矩阵内的各个端口合理规划传播方案,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追求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3.从可读到可视,短视频爆发之年短视频的使用人数和市场规模在2018年完成了爆发式增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短视频市场规模为467.1亿元,占综合视频市场规模的52.6%。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到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率为75.8%。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278.3分钟,2018年12月该数据增至341.2分钟,其中短视频贡献了33.1%的增量。短视频带来了新媒体行业的新活力,对行业的拉新作用明显。短视频改变了行业格局的原因是它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消费选择,快节奏、碎片化、开门见山、短小精悍的视频形态切中了用户的需求,视频的阅读门槛相较于文字而言更低,形式生动,用户体验更为友好,因此释放出新的产业生长点。短视频市场中,抖音短视频、快手位列第一梯队,用户渗透率为54.2%;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为第二梯队,用户渗透率为21.9%。用户希望从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获得真实的现场和客观的还原。但是,当短视频生成越来越容易,许多加了滤镜和剪辑的现场不仅不具备新闻的功能,反而会引发民众对于事实的误读。因此,保证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客观和信息的价值,需要做到真实还原现场,保持视频完整度。(三)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传统媒体传播时代,观众通过单一媒体渠道,按照媒体设置的议程获取信息。新媒体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着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传播方式依然存在,但是更为流行的是用户通过聚合型产品获得多渠道媒体资源。聚合型新闻资讯产品信息流出现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台根据算法为用户推荐信息流,另一种是用户自主选择媒体资源。1.推荐算法的应用推荐算法的应用正在改变着原有的议程设置格局,它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推荐算法基于对用户的精确画像,根据用户自身的信息浏览习惯、同类型画像用户的“泛化”浏览趋势、社交链条中的信息浏览情况,以及积累数据的分析进行信息的个性化分发。推荐算法技术在不断发展,算法逻辑从用户个人为个人推送,发展到人人为人人推送。今日头条是国内将算法工程产品与信息推荐引擎应用结合的先驱,它在新闻资讯类产品中的爆发式增长和领先地位与其定位息息相关。今日头条打造了一个智能化的信息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筛选高质量内容,过滤无用信息,为用户分发兴趣内容,帮助用户进行与信息的交流互动,同时让信息的获取者转变为信息的分享者、创作者。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实现了信息的精准定位。以寻人为例,过去的寻人是大规模信息投放,造成媒体负担加重,且到达率有限。而现在,类似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位寻人概率最大的人群,以高效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2.场景化传播信息传播呈现出场景化趋势,尤其是“算法+场景”的应用,实现了更为精准的信息推送。目前的主要内容分发场景包括工作、生活、娱乐、餐饮、家庭、医疗等。5G技术将通过信息互联构建出更多的场景,实现用户与场景的深度联结,例如智能家居等,通过信息的互动,完成内容分发链条的再造。3.“激励+社交”驱动新闻资讯行业新媒体产品正在开启火热的用户争夺战,许多产品将拉新红利让渡给用户,采用“激励+社交”的方式吸引拉新,引爆传播。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使用新媒体产品获取现金奖励,例如阅读文章、点赞文章、答题、走路等方式获得金钱激励。社交则是激励用户通过自身的社交关系为新闻资讯产品拓展影响力,例如拉新奖励、新闻分享奖励、开宝箱奖励等。2019年3月,新闻资讯行业APP月活跃用户整体增速为8%,其中主打“激励+社交”模式的趣头条,虽属后起之秀,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880万。四、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一)内容需求未饱和的新用户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38亿,但是2019年3月,增速首次跌至3.9%以下。月活跃用户增长速率已经触顶,但是18岁以下以及46岁以上的用户增速明显。随着互联网用户红利到达顶端,新媒体开始将视线对准低幼人群、中老年人群、低学历人群和村镇人群,他们是潜在的用户增长点,关注此类人的需求或将成为新媒体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QuestMobile的数据当中,46岁以上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速明显领先于其他年龄段。但是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银发人群网民比例仅为13.6%,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生活全方位互联网化的今天,中老年群体的互联网缺失可能引发生活模式断层、理解鸿沟加深等现实矛盾。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老年互联网发展议题不只是商业范畴,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社交和资讯成为中老年人上网的首要诉求,其中综合资讯和短视频使用时长在近一年当中增速明显。QuestMobile提供的2019年3月数据显示,即时通信、综合资讯和短视频成为引发人群使用时长最长的前三类产品。在短视频内容中,69%的中年人和75%的老年人偏好看时事新闻类内容,时事新闻是中老年人观看短视频的首选内容。银发人群的综合资讯使用时长同比增长25.4%,短视频使用时长同比增长17.9%。技术门槛高及缺乏适合的内容产品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目前中老年人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的表现。技术隔阂产生的不信任感是中老年人和互联网之间的一道鸿沟。相比于互联网原住民,这些移民需要更长的时间接受、信任、适应互联网生活。酷鹅用户研究院2018年10月发布的《2018年中老年用户互联网生活洞察报告显示》,虽然83%的中年用户和72%的老年用户都认为互联网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依然有72%的中年用户和60%的老年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和信息泄露,51%的中年用户和58%的老年用户担心上当受骗,64%的中老年用户认为标题党泛滥,59%的中老年用户认为虚假内容多、难辨别。这些壁垒不仅让中老年人成为现代生活的陌生人,还让他们成为受害者。社会科学院和腾讯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其中,受骗信息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只有消除安全顾虑的痛点,才能够帮助中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生活,释放他们的活力和消费力。除了银发群体外,新媒体在下沉市场仍然存在机遇。趣头条以“现金补贴+社交裂变”的模式,打开了进入下沉市场的大门,成立仅26个月便登陆纳斯达克。受到下沉流量的吸引,腾讯、阿里均成为其股东。面对未知的下沉市场,新媒体整体内容储备还未跟上脚步。媒体应当走进这些未曾在主流视角出现的人群,洞悉他们的需求,为下沉人群提供满足他们需要的个性化内容。(二)技术为新媒体带来新机遇新媒体发展一直得益于技术驱动的力量。尤其是在目前特殊的国际形势下,只有关键技术和重要标准的自主创新,才能让中国新媒体产业不被“卡脖子”。中国的新媒体行业需要提升整体的技术敏感性,让行业享受技术红利,带来全新的产业能量。1. 5G摆脱流量束缚,重度消费增加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将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伴随着5G的普及,新媒体行业将再次迎来突破性发展。5G具有大带宽、低延时、多连接的特点,在5G的基础上,4K高清、8K环绕VR内容、高速视频的功能性家用、电影和游戏互动混合等将有大规模普及的可能。5G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丰富度,并扩展多维的信息采集力。网络操作的高效性,将提供更多的沉浸式体验、更高效的信息分发和更加多维的互动。在新闻的角度,5G将会带动视频消费、图片消费、聚合专题消费等。5G让用户摆脱了流量限制,同时也为创新产品带来了契机,用户体验创新产品的束缚减少。但是5G技术日臻成熟,相关产业也需要尽快完成统一统筹、制定标准、形成技术产业闭环。例如与5G息息相关的超高清视频产业,目前仍面临制作网络发展步伐快,芯片、前端设备、内容发展速度后置的局面。2. 人工智能全面进入新媒体实操阶段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大规模地进入新媒体行业,运用于个性化推荐、信息内容创作、分发、讨论、审核、发布和视频修复等领域。今日头条在2016年底就有近800个算法工程师、两万台处理器、151条训练样本,处理每天60亿次的用户请求。人工智能在审核方面的应用,解放了大量人力,带来了高效、高准确率的审核方式,保证了海量内容的生成与分发。未来算法推荐机制还将继续丰富、完善,着重完成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兴趣判定。算法机制还将实现多媒体内容的整合、信息专题的聚合等,提升用户阅览体验和效率。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已经大规模地参与内容生产,将记者从基础信息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高难度的发散式写作工作。机器写作有高速、准确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从图库中自动选择适合新闻报道的图片,这些技术已经规模化运用在标准化、实时化的新闻报道中。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从文字领域向图片、音视频编辑生产、识别处理等方向扩展。例如曾经修复一部老电影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现在通过AI的方法,几个小时就能够将一部老电影修复至高清甚至4K。AI还被应用在视频制作领域,例如多轨剪辑时,可以运用AI技术进行镜头筛选,减少轨道数量,将后期人员从烦琐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释放艺术生产力。这些都为新闻、纪录片等资料的创造性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3.技术的两面性技术形式的发展和网络数据积累正在逐步实现人的多维信息化。随着用户网络使用行为愈加频繁,各平台正在积累内容丰富的大数据库。5G技术将带动物联网的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信息采集。技术发展的同时,应当平衡好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技术应当为人所用,人不应过度依赖技术,不能让技术绑架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技术发展也带来一些未曾面对的新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人工智能与法律、伦理的边界问题。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所有人群公平享受人工智能的权利。不同地域、不同收入等级的人都应该具有享受人工智能的权利,人工智能不应过度被商业绑架,成为加大阶层分化的逐利工具。二是以怎样的价值观指导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释放了技术和工具潜能,而传统的安全防护模式面临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智能自主学习模型应当在符合人类伦理道德的框架内学习,人工智能行为应当与人类价值观进行校准。三是人工智能时代用户的数据隐私问题。关注数据隐私,对数据进行分级,并进行权限控制,最大限度降低数据泄密风险。四是人工智能模型监管问题。应当建立人工智能学习模型透明度体系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安全评估体系。例如人工智能并不万能,它本身也是由人类编程而来,人类逻辑模式的偏见可能引发错误的推导。对于人工智能的结论要保持怀疑态度,并加以验证。但是如果学习模型并不透明,使用者难以对其进行评估,便会收获错误的结果。(三)媒体信任度提升的绝佳时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甄选内容的成本增加,更加需要有公信力、权威度的媒体品牌。“学习强国”作为2019年的现象级新媒体产品,形成集资讯、社交、知识分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集合平台。“学习强国”是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平台,平台上的信息不是无门槛地抓取的,而是有意识地选取具有正向价值观、思想性、新闻性、服务性、权威性的内容。尽管传统媒体的渠道力正不断下降,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内容建立媒体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联络。由于传统媒体的身份背书,用户对其的信任度依然维持在高位。传统媒体应当在信息鱼龙混杂之时,肩负媒体责任,持续供给优质新闻资源满足用户需求,尤其是在真相调查、深度写作、关注少数族群等方面发力;在快速资讯时代保持深耕、理性和专业;建立媒体和用户之间的信赖感、安全感;平台应当维护良好的内容生态,防止唯流量论等对于内容机制的冲击,保证优质内容的到达率。(四)新媒体治理挑战新媒体行业发展中,暴露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等问题。从2018年开始,政策开始加大引导力度,企业的自觉性不断升级,整体而言,行业在努力塑造正向的生态氛围。网络舆论治理是新媒体治理的重要环节。网络舆论治理应当具备真实观、责任观、生态观和青年观。真实观是指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防范虚假信息,同时处理好观点与事实、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责任观是指基于事实、伦理、法制进行传播。生态观是需要把握好多样性、平衡性和积极性,建立自我净化、发展的状态。青年观是加强青少年保护机制,注重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新媒体在青少年成长生活中占用的时间越来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也越来越强烈。新媒体要努力为青少年构建优质、健康的内容生态。例如,腾讯通过圈层时代的创新和运营,以及内容的生态化发展完成在青年文化层面的“守正”。首先,在青年文化的产生上坚守阵地,这是在内容创作上守正。其次,在青年文化的传播上坚守阵地,这是在平台运营层面上守正。“哔哩哔哩”通过扩展学习类内容,已经成为年轻人主要的网络学习基地。截至2019年5月,已有2027万人在B站上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2倍,用户在B站直播学习时长突破200万小时。五、结语中国的新媒体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媒体行业技术和内容发展深度勾连,传播模式不断更新、传播形式不断丰富。内容生态和产品形式日渐丰富,形成了多样化圈层,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新媒体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变革的迅速发生,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一暴露。内容爆发时代,在商业利益、流量思维的驱使下,新媒体信息环境形成了复杂格局,虚伪的真实、过度娱乐化、负面情绪化等问题大行其道。如何满足公众对新媒体信息真实性、知识性和正向价值观的需求,形成健康的新媒体信息生态,是未来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用专业、冷静的态度对待新媒体的发展,不在狂欢时失智,才能保证新媒体在健康生态中运行,在良性环境中发展。(本文作者为:胡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嘉婧,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邱濬

2018半年度 多媒体音箱市场ZDC报告出炉

不知不觉中,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顾上半年,整个多媒体音箱市场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CES ASIA(亚洲国际消费电子展)了。每一年的CES ASIA都向外界传达着最新的技术和创新产品,以及接下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今年当然也不例外。纵观2018上半年,无线和智能成为了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对于音频市场来说,耳机市场如此,多媒体音箱市场亦如此。在多媒体音箱市场,主打语音交互和大数据算法的AI智能音箱迎来爆发,并逐渐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打通与众多智能硬件的联动。AI这个在前两年还有些遥不可及的概念,今年好像已经全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不过,智能音频设备在2017年虽然迎来了爆发,但其市场普及率目前来看并不高。一方面,基于网络设置和语音交互等用户体验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被行业炒起来的万物互联及其背后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目前来看都太过超前。大多数用户家庭并没有太多智能设备可以与智能音频设备进行联动。接下来,智能音频设备究竟能否在消费级市场快速普及,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将是至关重要的。从2018上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预测今年的多媒体音箱行业仍将延续2017年的浪潮,在AI和语音交互这个大方向上继续前进。不过可以看出,今年的市场发展速度可能不会有2017年那么凶猛。相反,技术的更新迭代和用户的体验升级才是各大音响厂商应该在今年蓄势发力的重点。说了这么多,今年上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究竟有哪些变化和看点?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ZDC数据一起来了解下。首先想说的是,纵观当前国内多媒体音箱市场,3000元以下书架音箱竞争日渐激烈,像JBL、哈曼、SONOS等国外大牌厂商,近年来也不断发力中国市场。而对于国产音响厂商来说,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大家现在的日子也都不好过。据我观察,当前国产音响厂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创新的乏力和用户的流失。相反,在产品创新力方面,国外音响品牌一直推陈出新,在国内市场赢得了很多年轻消费人群的青睐。因此,想要国产音箱更具产品力,创新、研发和技术迭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国产厂商投入更多地资金和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国产音箱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接下来我们看一下2018上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TOP10产品关注榜,相信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和用户最为关心的。在半年度榜单中,惠威M200MKIII 以12.43%的市场关注度位居榜首。这款音箱的经典程度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吧,每一个选购桌面音箱(电脑音箱、电视音响)的朋友对这款产品一定都不会陌生。经典的工业设计,卓越的音质,以及亲民的售价,使其长时间占领着各大电商平台多媒体音箱产品销量前三甲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漫步者的两款旗舰级桌面音箱:S2000MKII 和 S1000。S1000于2015年推出,作为漫步者当年的入门HiFi旗舰,这款产品的上市大获成功,在千元价位基本可以做到秒杀同价位其他对手。第二年,另一款堪称全能新旗舰的 S2000MKII 震撼上市,性能全面提升,定价依旧良心,上市一个多月就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上的销量冠军产品,并至今保持着不错的销量。进入TOP产品关注榜前三甲,也不出所料。排在榜单第四和第五位的依旧是惠威的两款桌面音箱产品:M300 和 D1010MKII。其中,D1010MKII也是一款上市时间比较久的经典畅销型号,售价仅四百多元,成为很多桌面音箱用户的首选。而M300则是惠威于今年3月推出的新品,售价2999元,定位高端消费市场。目前来看,M300的销量不错,用户评价也很高,是一款很有竞争力的产品。排在榜单第六至十位的产品分别为:dostyle SD216(售价189元);JBL PS3300(售价399元);飞利浦 SPA20(售价79元);奋达 R25BT(售价299元)和声擎A2+(售价1499元)。这几款桌面音箱也都是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热销产品,价格范围覆盖百元至一千五百元。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TOP10产品关注榜,国产音箱的市场表现明显好于我的预期,共有七款产品入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用户对于国产音箱的认可度提高了不少。看来只要能把产品做好,大家对于国产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并不会太纠结。接下来是今年上半年多媒体音箱TOP10品牌关注榜,根据ZDC数据显示,位于榜单前两位的分别是老牌国产厂商:惠威和漫步者。惠威以24.69%的品牌关注度排名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漫步者。其实根据前面TOP10产品关注榜的数据已经不难看出,惠威和漫步者两家老牌厂商的产品早已深入中国消费者的内心。产品的认可度高,品牌的认可度自然也不会低。不过,虽然惠威和漫步者占据了Top10品牌关注榜的前两位,但在三到十位的排名中,国产品牌却仅有一家上榜——金河田(位居榜单第九位)。其实不论是对于音箱还是耳机产品,很多中国消费者在选购时可能都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中国消费者这样的心理是错的,因为就目前整体来看,国产厂商与国外大牌厂商之间,在产品的工业设计、扬声器技术、调音等方面,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有些“好面子”的购物心理,也使得国外品牌成为他们的首选。挤进TOP10品牌关注榜三至五位的分别是JBL、哈曼和BOSE。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是近几年最重视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而且特别重视本土化营销。JBL和哈曼不仅在海外拥有众多世界级签约明星,在国内也先后签约了著名音乐大师刘欢和新兴人气美女古力娜扎。在音乐、影视、校园、公益等市场的渗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产品本身出色的工业设计和声音表现,也使其深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BOSE、索尼近年来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不亚于JBL和哈曼,BOSE相继签约了五月天和李荣浩,索尼了签约迪丽热巴;大家都不惜重金,充分发挥粉丝经济效应,给产品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此外,不论是JBL,哈曼还是BOSE和索尼,近两年在中国市场都有多款重磅新品发布,各大音响/耳机展、消费电子展等也频繁参加,品牌和产品的曝光率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国产厂商要低调得多,像惠威和漫步者依然能够保持非常高的品牌/产品关注度,靠的是多年来用户口碑的积累和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这里,也只能说国产厂商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产品自身的研发当中,而对于营销这件事看得并不是很重。当然,产品力固然重要,但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对于市场营销上截然相反的态度,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国产音箱在产品宣传的声量上要远远低于国外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被后者抢得先机。而所谓的"低调",往往也不过是官方的一种说辞罢了。对于目前市面上的消费类多媒体音箱产品来说,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可分为有源书架音箱、蓝牙音箱、智能音箱、电视音响、户外拉杆音箱这几个主要的产品类型。其实对于今年Q1季度的数据来看,虽然有源书架音箱依旧位居关注榜榜首,但关注度却比Q1季度的42%降低了3个百分点,呈下降趋势的还有智能音箱。而蓝牙音箱、电视音响、户外拉杆音箱,关注度都呈现上升趋势。根据ZDC调研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不同类型关注度占比如下:有源书架音箱占比为39%,位居榜首,成为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产品类型。而蓝牙音箱则以24%的市场关注度位居次席。位居第三位的是电视音响,关注度占比为15%。后续位次中,AI智能音箱的关注度占比为9%(与今年Q1季度的15%相比,降低了6个百分点);户外拉杆音箱的关注度占比为8%,比Q1季度(7%)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里想强调一下蓝牙音箱市场,蓝牙音箱市场关注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当然这其实也是在笔者预料之中的,一方面,蓝牙音箱以其特有的无线连接和轻量化设计,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一点可以说深受用户的欢迎。另一方面,蓝牙音箱的价格相比桌面有源音箱普遍来说也更加亲民,尤其是对于那些对音质没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来说,一款简单好用的无线蓝牙音箱非常符合他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在多媒体音箱价格段关注度方面,根据最新的ZDC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是500--1000元价位的产品(关注度为20.66%)。这个其实倒是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家中影音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当今80后一代拥有独立住房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于音箱品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他们关注音箱的价格范围正巧就是500--1000元价位的产品,这与本次ZDC数据所反映出的情况不谋而合。同时也说明中国30--40岁的消费者,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有趣的是,位列榜单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300元--500元价位和100元--300元价位的音箱,而100元以下的关注度也达到了18.95%。也就是说,从100元以下至500元价位关注度占比共计达到了58.8%,占据了整个多媒体音箱市场价格段关注度的一半还要多一点。而这也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在价格关注度方面的两极分化(或者说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消费差距)。我认为,100元以下至500元价位的多媒体音箱,可以肯定的说是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真正愿意花钱购买的产品,原因也很简单——便宜。目前来看,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消费主力人群仍是以这部分消费者为主。这两年我们总强调消费升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消费升级还尚需时日。按照多媒体音箱功能来划分,通常来说基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蓝牙、U盘直读、FM收音机、读卡器、闹钟/时钟。根据这部分的ZDC数据显示,蓝牙依旧是关注度最高的功能,高达74.31%,远远甩开了其他功能。看来这个结果与前面多媒体音箱类型关注度是相呼应的,对于用户来说,蓝牙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功能,这点可以说毋庸置疑。当然,另外四个功能其实也是很多消费者在选购音箱时比较关注的。比如笔者身边很多人都比较在意音箱带不带U盘直读和FM收音机功能,尤其是FM收音机,很多上了年纪的用户都非常喜欢。相比于用手机蓝牙播放音乐,FM收音机功能不需要任何连接其他设备的操作,使用简单粗暴,内容也更丰富。U盘直读和FM收音机功能,也分别以11.4%和6.56%的关注度位列关注榜第二位和第三位。相比之下,读卡器和闹钟/时钟功能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尤其是当前大家都习惯了使用手机闹钟,完全没必要再多加一个音箱闹钟。在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一直以来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可以说就是2.0声道和2.1声道了。根据Z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2.0声道以42.19%的关注度高居榜首。2.1声道则以31.07%的关注度位列次席。排在第三位的是5.1声道,关注度为24.19%。而单声道的关注度则只有2.55%(单声道真的可以说已经过时了)。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还是2.0音箱。一方面,2.0音箱摆放和使用都很方便,同时也能够带来比较令人满意的音质。另一方面,受限于大部分用户家中客厅/卧室的有限空间,很多用户将2.0音箱视为桌面摆放的最佳之选。有意思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众多多媒体音箱用户,家中的音箱基本也都是2.0声道。再次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2.0音箱的青睐。说到音箱材质,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多媒体音箱可以说都逃不过三种材质:木质、塑料和金属。而在三种材质中,关注度最高的当然非木质材料莫属。根据ZDC数据显示,木质材料的关注度高达82%。其实我们随便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搜索多媒体音箱产品,不论是两三百元的入门级还是几千、上万元的高端HiFi产品,木质材料的音箱都是销量和关注度最高的。相比之下,塑料和金属材质的关注度就非常低了,分别为8.17%和9.83%。一方面,木质材料在外观上通常要比塑料和金属看起来更有质感;另一方面,木质箱体在声学特性和声音表现上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加上消费者对于“豪华原木”等材料普遍都颇有好感,木质材料自然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首选。AI音箱下一个阶段:视频交互在经历了2017年的“狂欢”后,智能音箱市场在今年一季度快速降温;与此同时,以亚马逊、百度领衔的科技巨头相继推出了带屏幕的智能音箱新品类(又被称为智能视频音箱)。对于用户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要知道视频内容(交互)呈献给用户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单纯的音频内容(交互),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产品走进用户生活的进程再次形成跃进。当然,智能视频音箱是否能够真正抓住用户的痛点,颠覆以往的体验,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蓝牙音箱市场依旧被看好从今年上半年ZDC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最受中国消费者关注的多媒体音箱类型还是在功能等方面,蓝牙都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和关注度。关于这一点我在上文中也做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就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来看,下半年,蓝牙音箱市场会继续保持增长。电视音响市场增速明显电视音响从2016年至今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的势头,产品也一直在往简洁化和轻薄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考虑到现在大多数家庭的住房面积有限,配合电视使用的音响产品为了迎合更多年轻用户的使用需求——外观设计时尚、轻薄,更易于摆放。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于画质和音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如今的家庭音响在硬件和软件算法上日趋成熟,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对于音效的追求。而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全面落地,今年以语音交互和功能完善的一体化电视音响,或将成为家庭娱乐系统不可缺少的设备。中国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升级如今,百元以下价位多媒体音箱市场关注度正在下降,500--1000元成为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价位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的消费力正在逐渐提升,大家对于影音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消费者不再只注重品牌、外观等“面子”上的事;对于功能、单元配置、音质等更重要的参数也越来越关注。我觉得这对于未来中国多媒体音箱行业的发展是健康和积极的。写在最后:回顾2018上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传统有源2.0音箱、2.1音箱和蓝牙音箱,依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和市场关注度。在一线城市,消费者的购买预算正在逐步提升至1000-1500元;而在二三线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购买预算仍集中在100--300元价位,消费观念仍需培养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成为行业风口的AI智能音箱,从今年Q1季度开始,关注度就持续走低,整体市场疲软。看来被行业、媒体以及投资人炒起来的AI、语音交互、物联网等概念,已经提不起大家的兴趣。智能音箱行业需要的是冷静和沉淀下来,搞清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技术不断迭代,才能稳定和巩固市场发展。下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将会有哪些创新和亮点?我们会继续关注。

樊逊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出炉

原标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出炉 短视频走上发展新赛道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内新媒体在用户数量、产业规模、服务质量等方面快速提升。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正呈现“新传播技术不断更迭”“‘耳朵经济’迸发发展活力”“直播和短视频处于黄金发展赛道”“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超级App生态”等趋势。习惯“刷”新闻中国移动、电信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网5G用户已突破1亿人。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新闻资讯的习惯悄然转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调查显示,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半数以上的中国手机网民装有新闻客户端,54.6%的用户关注新闻资讯是否有音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直观化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形式。此外,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趋于移动化、碎片化,大都养成休闲时间“刷”新闻的习惯。用户阅读新闻资讯的场景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晚间休闲时间(占60.3%)、随时随地一有空就刷(占47.6%)、午餐及午休时间(占46.2%)。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逐步放缓,用户下沉成为新媒体行业发展新动向。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线以下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日益完善,资讯、小说、电商、短视频等行业增长较快,有望成为新媒体行业的蓝海。趣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拓下沉市场,将目光投向三线以下城镇并构建多元内容生态。报告特别关注防疫期间公众的社交媒体应用情况,不少人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浏览疫情信息、查看疫情数据。超过五成调查对象浏览疫情信息的时间在早6点至中午12点间,以掌握疫情的最新情况。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三大央媒客户端在抗疫报道中持续发力,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基层融媒体中心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为公众提供各类抗疫信息服务。比如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抗疫服务聚合类新媒体产品,既包括疫情通报、实时动态、上海融媒联播、辟谣专栏等信息栏目,也包括确诊患者同程航班车次查询、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查询、定点发热门诊导航等便民服务板块,在疫情防控中实现了媒体、政务、服务三方面功能的融合。观看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直播画面,直击为珠穆朗玛峰“量身高”的短视频……传统媒体纷纷渗入直播领域,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介形态,直播技术使媒体内容更丰富多样,让观众实现了从“看新闻”到“体验新闻”的转变。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提醒,媒体深度融合,内容上应注重导向性、时效性、感召力,不能因为刻意追求呈现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而弱化新闻性,也不能因为碎片化特点而影响整体信息量及社会效果。拥抱视听潮防疫期间,在线音频平台荔枝App上的曲艺相声和读物朗诵等内容板块受到中老年人的热捧。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72.4亿元。报告认为,“耳朵经济”迸发发展活力,数字音频的伴随性和收听性属性,在满足儿童、中老年等特定人群需求上具有优势。随着5G技术的加速商用推广,车载音频、智能家居等音频应用场景加速成长,中国数字音频市场迎来发展新契机。在疫情的影响下,具有互动购物体验、转化率高、娱乐性强等优势的直播电商,为电子商务带来新动能。报告指出,直播和短视频仍处于黄金发展赛道。当前,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直播赛道,直播功能成为社交、电商等移动应用标配。在短视频方面,抖音、快手两家公司仍将占据两强位置,随着两家公司打造闭环生态加快流量变现,二者的用户重合度将会不断提升。同时,直播、短视频等领域的网络监管将会快速跟进并不断严格化。7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从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以及依法查处网络直播违法行为、市场监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指导。此前,广电总局也曾下发通知,要求网络直播带货既要遵守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也要符合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相关规定,而且用语要文明、规范,不得夸大其词,不得欺诈和误导消费者。已在7月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对直播电商中主播、商家、直播平台的相关行为作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还指出,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新赛道,强化超级App功能,新技术带动互联网应用边界不断扩张。当前App数量已超500万款,然而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不给权限不让用等问题并不少见。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今年8月底前上线运行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管理系统,12月10日前完成覆盖40万款主流App检测工作。业内专家表示,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现有处罚手段还不够重、违法成本过低。强化App管理,首先要对App上线应有事先审查程序,在App上线后,一旦发生侵犯用户隐私等权益的行为,处罚标准也应“就高不就低”,采取零容忍态度。(李雪钦)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政事

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研究报告

引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通过互联网广告获取流量的成本攀升,广告转化难度也有所提高。而逐渐融入数据、技术能力,并且与消费者生活轨迹相衔接的户外广告,在线上流量增长乏力的互联网下半场中价值凸显,获得广告主的关注和青睐。在过去四年中,户外广告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2%,规模达到456.1亿元,有效拉动线下广告规模增长。户外媒体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链接产业的横纵两侧。在户外广告投放需求随消费者习惯不断变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广告主、第三方监测公司以及场所方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型,投放平台角色初显,而户外媒体公司也在朝着功能型和更多职能探索。户外广告诞生于场景之中,也随着场景的延展、创新和更替而改变着发展轨迹。各场景中场所的供给量、广告位和广告形式的开发潜力、受众的使用量和频率等共同推动着楼宇电梯、交通出行和影院成为现阶段最具营销价值的三大场景,市场份额占比于2018年分别达到35.6%、47.7%和11.6%。在数字化和消费者触媒渠道碎片化的背景下,1)广告主投放建议:结合自身投放数据和经验的沉淀,搭建个性化的投放模型和渠道资源池;2)户外媒体公司经营建议:应在广告主愈发趋于多元的需求下做好业务和资源的整合转型;3)投资方投资建议:盯准数字化趋势中最能解决现有问题和扭转行业格局的投放管理流程智能化和程序化购买的发展点。户外广告未来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的赋能,而程序化、LBS和AR三大技术将是未来重要的赋能趋势。未来这些应用趋势从概念到落地、普及,也将面临着技术与成本、公共安全与用户隐私、产业合作与竞争等的瓶颈与挑战。网络红利消退,户外价值再现中国户外广告的发展历程市场规范和技术发展将户外广告带向进阶之路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媒体资源的规模化整合,使自由生长的户外广告实现了产业化。各阶段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和赋能,进一步带给户外广告越来越具有创造力的展现形式,彰显出线下流量的价值。市场和产业体系逐步成熟的户外广告吸引着大量资金的涌入,也吸引了百度、阿里、京东、Google这样的科技巨头将业务布局铺向户外广告市场。伴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户外广告建立起了数据基础,相关数据维度也趋于细化,户外广告的评估由一开始借助照片和经验等进行的简单评估方式,发展到了主要依靠第三方监测公司调研的理论评估阶段,并正朝着数字化加深和程序化进一步运用后能够实现的精细化评估阶段迈进。线下广告重回市场视线中国线下广告增长情况因户外广告增长拉动而开始回暖中国线下广告因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在网络广告崛起的时期内持续低迷,整体规模在2015-2018年间呈现负增长趋势,从1787.9亿元跌落到1683.8亿元,但下滑幅度明显缩减,并在2018年趋近于0%。预计从2019年起,线下广告整体规模将从负增长回复至正增长,且增长率将逐年提升。2018-2021年间,线下广告规模预计将按2.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并于2021年达到1813.5亿元。与其余类别线下广告因受消费者移动性增加影响而导致受众流失、市场规模收缩不同,户外广告场景化和强制性等的特征和数字化赋能的增强,使广告主对其的需求不断增强,成为拉动线下广告增长情况回暖与持续提升的主力军,预计到2021年,户外广告将占据整个线下广告市场规模的39.2%。资本的嗅觉捕捉户外发展点数字户外和电梯场景户外媒体公司吸引资金关注由近年投资方对户外广告相关企业的投资趋势得出,获得早期轮次投资的公司增多,战略投资方也从2013年起开始将眼光投向户外广告市场,并且,资金逐步向经营电梯场景的户外媒体公司和户外广告投放平台等数字户外公司方向集中。这是由于近年来数字户外兴起,除了科技巨头带头搭建数字化户外广告平台外,市场上也开始涌现出不少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质的数字化户外广告公司,吸引了资金的投入。另外,电梯是目前户外各场景中发展稳定且势头强劲的场景,也是投资方敢于投入大额资金的对象,尽管新兴细分场景不断在被开发,目前暂未出现势头能超越电梯的新场景。资金的追逐和支持进一步带动了数字化户外的发展和电梯场景户外媒体公司的壮大。应运时代变迁,产业推陈出新中国户外广告整体市场规模在多方因素驱动下,户外广告整体规模增长趋势良好在中国的各类广告中,户外广告的历史最为悠久,自古至今经历过朝代更迭、时代转换,却历久弥新。这得益于不论生活场景、消费者需求和触媒习惯如何转变,户外广告总能因地制宜地得以展示并延伸进生活的每一面。除开户外广告自身特性,来自需求端、供给端和例如城镇化推进、消费支出增多等宏观因素的驱动力也时刻影响、推动着户外广告的发展。在未来,户外广告的增长率将持续提升,预计在2021年将拥有711.5亿元的规模,成为线下广告中愈加重要的广告市场。中国户外广告产业链结构分析媒体方链接产业纵横两侧,积极拥抱变化户外媒体公司包括自营媒体和代理媒体,在产业运作中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链接着产业链纵横两侧。纵向看,户外媒体公司需与不同场景中的场所方达成合作,以便拥有场所中广告位的代理权资源,优质资源的稀缺造成双方的博弈格局;与此同时,为满足广告主在广告投放各环节中可能产生的不同需求,户外媒体公司还需与拥有技术、制作、创意、效果监测等服务的支持方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横向看,户外媒体公司通过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商对接,又或从初步形成的投放平台接收广告投放需求,并最终通过场所方的广告位向消费者展示户外广告。户外媒体公司的升级效率、利润和服务是户外媒体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户外广告市场的不断升温,户外媒体公司也纷纷开始进行发展规划布局,以期提高自身竞争壁垒。从当前来看,户外媒体公司的升级之路,主要有效率升级、利润率升级和服务力升级三条途径,而头部和长尾媒体公司则由于成本和竞争问题,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媒体方和场所方的博弈场所方话语权不断加大,议价能力和合作方式也更加主动在户外广告市场中,场所方作为供应商,为媒体方提供更多的户外广告资源开发场所,而媒体方作为变现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为场所方带来了额外收益,早期双方以共赢互利的方式在产业链中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随着户外媒体公司的增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优质场所的头部户外媒体资源愈加紧缺,场所方在合作中的话语权也不断加重,尤其是对于交通运营公司和大型物业公司等规模化、稀缺化的场所方而言,尤为突显。因此,随着双方话语权的失衡,媒体方的议价能力和合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投放平台的初显各类企业纷纷入场户外投放平台,推动产业规模扩大随着数字化在户外广告市场的不断渗透,其产业链中也逐渐衍生出投放投放平台的角色,作为广告主和户外媒体方的链接点,不断优化产业效率、效果和体验。一方面,投放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投放数据化和交易程序化等功能服务,吸引更多的广告主使用平台进行户外广告投放,另一方面,投放平台能够帮助户外媒体扩大销售渠道,增加长尾资源的上刊率,也受到越来越多媒体方的开发和欢迎。因此,当前以分成为主的盈利模式也给投放平台带来了较好的想象空间,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和新兴创业企业纷纷加入到投放平台的探索和实践中。但整体来看,投放平台角色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户外广告数字化的渗透度以及广告主的认可度,将是决定投放平台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植生活场景,增长空间犹在不同场景户外广告发展概览楼宇电梯、交通出行和影院是户外广告头部场景近年来,中国户外广告市场在场景分布上呈现出既丰富又集中的发展态势,尽管户外广告的场景不断在开发和丰富,但因受到互联网广告的冲击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管制等影响,一些细分场景的户外广告规模不断在缩紧,比如楼体户外、卖场户外和公路“高炮”等。在此背景下,楼宇电梯、影院和交通出行成为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的主要场景构成,其市场份额占比于2018年分别达到35.6%、47.7%和11.6%,未来三年内,楼宇电梯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超过交通出行成为第一大户外广告场景。艾瑞分析认为,楼宇电梯、交通出行和影院三大场景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除了场景在人流量和广告环境密闭性等方面的优势外,最关键还是遵循了城市居民当代“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轨迹。楼宇电梯户外广告仍有增量空间2018年规模达1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4.8%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楼宇电梯户外广告市场规模达1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4.8%,未来楼宇电梯户外广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339.6亿元。艾瑞分析认为,中国楼宇电梯户外广告市场仍然有较大增量空间,主要原因有四:1)楼宇新建率的稳定上升;2)楼宇电梯商业化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三线及以下城市所属的下沉市场;3)电梯空间中近年新开发广告位类型的普及和完善,在场所供应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广告资源位;4)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提高广告承载量和利润空间,预计2019年楼宇电梯数字广告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传统楼宇电梯广告,而这也是楼宇电梯户外市场当前乃至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交通出行户外广告发展稳定2018年规模达21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8.4%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交通出行场景户外广告市场规模达21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8.4%,随着机场、铁路、公交和城轨等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展,交通出行场景的户外广告规模也将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速同步发展,预计市场规模将于2021年达到265.1亿元。艾瑞分析认为,作为最早的户外广告场景之一,交通出行中户外广告的发展也最为稳定。一方面是因为交通于城市的功能性,其场所建设和人流量都有着稳定的规划和控制,且交通场所的商业化渗透率也较为饱和,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上未来都将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主要增长机会点仍然来自于交通网络扩张与建设带来新的资源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场所的公共安全属性,可开发的广告位形式相对完善,因此难以出现通过增加单位场所内的广告资源类型或数量来实现新的增长。交通户外广告覆盖受众差异较大受众的覆盖量级和增速为各交通场所带来不同发展机会以承运日常出行人群为主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的客运量量级,远超过主要承运跨城市出行人群的铁路交通和民航运输的客运量量级。公共汽电车在近五年中的客运量复合增长率虽为负数,但考虑到公交场景最具开阔性,公交场景户外广告的受众天花板比起其余交通场景,上限更高。航空场景的客运量相对较低,但仍保有11.8%的年复合增长率,仅次于最高的城轨交通,并且,其乘客群体的高消费力使该场景户外广告的营销价值在所有交通出行场景中有着显著竞争优势。影院户外广告发展逐渐放缓2018年规模达52.8亿元,同比增长率达10.2%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影院户外广告市场规模达52.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9.2%,未来稳定放缓的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5亿元。艾瑞分析认为,中国影院户外广告市场将逐渐进入增长放缓的“低行期”,随着院线的收缩与整合,以及影院建设的结构调整,未来一线城市头部影院银幕资源将愈发稀缺,影院户外媒体公司竞争压力变大。一方面,头部影院资源将成为户外媒体公司的核心竞争壁垒,另一方面,四五线城市将为影院广告市场提供更多新的发展机会。影院广告资源增长过剩影院建设失衡,一线城市相对饱和,导致影院广告增长乏力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红利的背景下,电影院和银幕数量迎来了一段高速增长期,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失衡、分布不均的产业问题。一方面,随着电影院产能过剩,单块银幕盈利能力逐步下滑,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也开始放缓,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的影院和银幕数量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和县级城市的影院银幕资源仍相对稀缺,在政策的带动下,未来影院银幕的增长点将向下沉市场转移。艾瑞分析认为,随着影院建设规划的结构调整和下沉,一线城市影院银幕数量增长将继续放缓,无法承担更多的广告投放,而中西部和县级城市的影院广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开发,因此未来短期内,中国整体影院广告将不会再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是逐渐转向精细化产业运营模式。紧随发展风口,各方乘浪逐金投放建议:模型化广告主:搭建个性化户外广告投放模型和渠道资源池广告主在户外广告投放过程中主要会面临投放价值难以评估、投放策略花费时间精力过长、渠道商务和交易成本过高等困境,因此,结合自身投放数据和经验的沉淀,搭建出一套个性化的投放模型和渠道资源池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来讲,各个广告主在营销需求中同时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部分,将共性的需求转化为固定的投放模式,再将差异化的需求按照人群、范围、场景和创意的决策顺序进行快速过滤,将很大程度提高其在投放价值判断和策略制定的效率,同时,将每次合作的渠道方资源及投放经验沉淀积累,形成更加适合自己的资源池,将极大减少在渠道商务和交易层面花费的时间和成本。经营建议:整合化户外媒体公司: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一方面,随着媒介环境和消费者注意力的不断分散,广告主已经很难通过单一的渠道或者屏幕实现营销触达,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广告主的营销决策和执行时间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在此背景下,媒介和业务的整合程度,成为广告主在选择广告媒体公司时最看重的因素。艾瑞分析认为,整合化趋势在户外广告市场同样适用,尤其是多场景的户外资源覆盖能力,将极大地减少广告主的多方渠道商务对接成本,满足整合投放的需求。因此,通过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等方式实现整合化,将是未来户外媒体公司的重要竞争壁垒。投资建议:程序化投资方:投放管理流程优化和程序化购买或将成为关注焦点根据近五年的投资事件分布,经营传统场景和电梯场景业务的户外媒体公司发展较为成熟,获投轮次偏中期往后,并且,80%的战略投资对象和大部分资金都集中于梯媒;而早期投资则主要集中于数字户外广告公司,部分已开始获取中期投资。预计在未来,梯媒和数字户外将继续是户外广告市场中最具发展和投资价值的对象。对于发展相较成熟、已有科技巨头或资本站队的梯媒市场,由于市场资源主要集中于头部企业、新式广告位继续开发的空间小,新进入者在短期内壮大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该领域新入者的早中期投资可作谨慎考量。对于数字化户外,艾瑞认为有两个方向最能解决现有问题和扭转行业格局,尤其值得资方关注,一是具有为以户外为代表的传统线下广告提供智能业务管理工具以优化投放管理流程业务类型的公司;二是具有能够整合多场景多广告位以实现高效程序化户外广告购买业务类型的公司。在资方对未来具体发展方向把握尚小时,也可在已获早期投资的数字户外公司池中判别和甄选,进行跟投。技术多重赋能,应用持续升级技术赋能是户外广告的关键趋势技术直接推动户外广告交易、投放、内容、产业格局等变化如果说生活场景的变迁是户外广告的发展脉络,赋予其横向拓展的方向指引,那么技术的应用渗透则是户外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赋予其纵向升级的突破创新。除了户外广告内容呈现效果外,户外广告市场的交易方式、投放过程甚至产业格局都将在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创新,而这也是推动户外广告市场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艾瑞分析认为,未来技术赋能的应用程度将成为户外广告发展进程和方向的关键,同时也因此赋予了户外广告市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想象空间。户外广告技术应用趋势从概念、落地到普及,价值与挑战并存中国户外广告未来在程序化、LBS和AR的应用上将会先后经历概念期、落地期和普及期三个阶段。1)户外程序化当前已经进入落地期,各类企业相继推出户外程序化平台,覆盖资源和功能开发也不断在丰富完善,主要由于广告位数字化和资源整合的原因,未来十年内都将持续处于不断普及的发展阶段。2)户外广告与LBS技术的应用发展当前还停留在概念期,未来的落地与普及主要还取决于户外数字化发展的进程。3)户外广告与AR技术的应用发展尽管当前已经有落地案例,但由于技术成本以及场景适用性,未来将会有较长的落地期,以持续探索更加成熟的营销模式和玩法。整体来看,三大技术在户外广告的应用价值显著,将会吸引各方持续关注和推动其发展和深化,但同时其在不同阶段也分别面临着技术与成本、公共安全与用户隐私、产业合作与竞争等瓶颈与挑战,未来这些挑战的被解决程度,直接决定了三大技术应用的发展进程。

红灯区

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响市场预测:市场规模将达296亿元

多媒体音响市场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及音源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多媒体音箱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随着VCD/DVD/CD、MP3/MP4、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音源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发展,以及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多媒体音箱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多媒体音箱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兴起,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智能终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IDC的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为14.71亿部,较2015年增长2.32%;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统计,2016年PC出货量为2.70亿台,同比下降6.24%。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公布数据,2016年上半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为0.74亿台,同比下滑4%。由于传统多媒体音响主要用于PC配套,PC出货量的下滑使得传统多媒体音响需求随之出现下滑。虽然传统多媒体音箱需求有所下滑,但是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相应地提供了新型多媒体音箱的市场空间,多媒体音响对应的音源不仅仅是电脑,还有现在多样化的数码设备。不同产品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带动了配套多媒体音响的增长,使得多媒体音响销售额反而有所上升。2016年,我国多媒体音响产值约为259.63亿元。综合以往市场规模走势,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响市场规模将达296.53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电子音响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湖畔

个推大数据报告:短视频APP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互联网上的内容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不断迭代。2017年,短视频成为内容领域最疾速的风口之一,也是资本界争相抛出橄榄枝的对象。这个行业新贵辈出,BAT也相继入场,个推大数据研究中心依托庞大的数据体系与深度学习技术,用大数据解读短视频的行业规模、用户画像以及未来趋势,带你看懂行业喧嚣背后的真相。研究方法:基于个推大数据,结合短视频用户的线上、线下行为,研究短视频的行业规模及用户的基本属性、生活形态以及行为特征。数据来源:个推大数据中心、个推大数据联盟及合作伙伴等多种不同渠道复合而成公开资料收集及整理时间范围:2016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一、备受资本青睐,短视频成为最火爆的风口之一作为当下最火爆的风口之一,短视频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兴起到爆发的转变。根据媒体此前发布的《2016年短视频内容生态白皮书》显示,仅2016年短视频内容创业方面融资事件已超过30起,融资金额规模高达53.7亿元。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碎片化使用趋势的延伸,以及多媒体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化,未来短视频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二、短视频竞争进入白热化:新贵辈出,BAT入局资本的争相进入让短视频领域的竞争迅速进入白热化。快手、秒拍、美拍等老牌短视频APP还在争夺市场,梨视频、FaceU等新贵已经相继横空出世。和其他竞争激烈的新兴行业一样,短视频领域里也清晰可见BAT的影子:阿里巴巴旗下的土豆网全面转型短视频平台,百度视频参与了人人视频的B轮融资,腾讯则领投了快手获得的第五轮3.5亿美元融资。此外,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也加入战局。新浪微博宣布1亿美金支持短视频领域,今日头条拿出10亿人民币补贴短视频创作者,还内部孵化了西瓜、火山小视频、抖音三个不同方向的短视频产品。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加入,短视频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充满更多变数。三、行业存量增速加剧,日活数据高歌猛进个推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短视频行业进入集中爆发期,行业存量增速急速加剧,截至2017年5月1日,行业存量超过2.5亿;日活数据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同样截至今年5月1日,行业整体日活超过5000万。四、每5人中就有1人安装短视频APP,三四线城市更普及个推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短视频行业渗透率达到了23.4%,相当于平均每5人中至少就有1人安装短视频类APP。就城市分布来说,短视频在三四线城市更普及,即使在覆盖最多的前十大城市里,也仅有上海属于一线城市,其他九个城市分别是兰州、海口、天津、郑州、柳州、石家庄、济南、平顶山和开封。个推大数据针对主流短视频APP,通过聚类分析算法对主流用户人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短视频的主流用户分为草根青年、小城主妇、时尚玩咖、小资中产以及高知女性五大类。其中,草根青年和小城主妇占据了短视频整体用户的半壁江山,占比分别达到了31.7%和22.47%。六、男性用户显著增加,低龄化趋势明显从用户性别属性来看,短视频男性用户占比明显增加。相比去年同期,今年5月男性用户的占比从50.23%上升到68.65%,男女比例从相对平衡转变为近7:3。此外,短视频行业用户的年龄分布也从相对集中转变为相对分散,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截至2017年5月,0-17岁用户占比从7.68%上升为14.77%,18-24岁用户占比从14.71%上升到35.57%,25-34岁用户占比则从69.86%下降到29.75%,35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从7.75%上升到17.9%。七、“单身狗”和“加班狗”增加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单身狗”和“加班狗”两类人群增速明显。单身人群的占比从去年6月的36.64%上升到63.59%;加班人群的占比从32.69%上升到41.08%。八、短视频人群爱好特征:拍照美图、社交和唱歌短视频整体用户的兴趣爱好也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个推大数据显示,短视频用户排名前十的兴趣爱好特征分别是爱好拍摄和美图,热衷网络社交,喜欢唱歌,单身人群热衷交友,喜欢搞笑信息,喜欢汽车,爱点外卖,关注美容美妆,喜欢音乐,喜欢旅行。这些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兴趣偏好显示,短视频用户相对更富有冒险精神,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属于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前沿人群。九、短视频的商业变现虽然短视频行业风头正盛,但内容创作者的商业变现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传统的内容创业模式相比,短视频具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营销模式。目前,内容创作者的收入主要依靠各类平台方的政策补贴和广告植入两大方式。未来,打通内容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壁垒,将视频内容与电商相结合的方式会成为短视频商业变现的主攻方向。随着短视频领域在各个垂直细分层面对用户价值的深入挖掘,短视频的商业变现也将更有想象力。十、短视频的未来趋势可以预见的是,随着5G网络的逐渐铺开,未来一段时间内短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大量短视频作者的涌入,也会将短视频的内容推向专业化、垂直化和精细化。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进一步扩大,积累了品牌、资源和制作能力的明星内容创作者也将进一步走到台前。最终,明星内容创作者的IP化还将反哺电影、电视剧等内容创作,推动短视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由 @个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大美

2017年中国直播互动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在线教育行业的新风口,2016年是中国在线教育的“直播元年”,那么2017中国直播互动在线教育市场又将有哪些变化呢?本报告主要是针对直播互动教育行业的发展背景、发展驱动力、行业特征及投融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适量的用户研究探讨用户对直播互动教育的态度及其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旨在让业内企业了解直播互动教育的发展现状、行业发展机会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报告中的重要观点:1、直播互动教育发展主要驱动力:其一,优质资源分配不均,三四线城市需求亟待释放;其二,底层技术成熟、创业市场融合创兴、消费主体变更等共同推动直播互动教育发展;其三,直播互动教育有利于流量变现。2、现阶段各在线教育企业频繁转型或布局直播,新兴创业公司逐渐趋于向综合性服务发展。3、大数据将开启个性化教育新时代,大范围个性化教学将成为可能。4、大数据可能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壁垒,对数据的解析能力将成企业/老师新竞争力。5、市场更多品类被在线化,教育市场纵深领域将持续细分。6、VR/AR等新兴技术强化沉浸感,为实操性强或场景化要求高的学科带来新的契机。一、直播互动教育行业概况直播互动教育的定义直播互动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数字化手段进行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模拟面对面的实时互动教学活动。基础网络设备、学习终端设备、教师、教学内容、直播教学平台、学生等是构成直播类在线教育的基本要素(见示意图)。云端服务是师生间互动教学的纽带一个完整的直播系统由信息采集、预处理、编码、传输、解码、渲染几个环节组成。老师端通过硬件设备提供信号源,硬件设备和云服务端共同完成信息的预处理和编码工作,信息在云服务端完成转码等处理工作,以适应不同格式,支持不同的协议,然后经过内容分发网络分发到学生端,并在学生端设备完成信息的解码和渲染工作,适应不同播放模式的同时,实现音视频同步等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主要是以文字交互的方式进行。通过视频直播过程中,云端伴随相应的录制功能,并将录好的视频保存在云端,供学生进行点播,随时随地学习。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纵观中国各类学校分布,优秀的师资和资源无不集中在一线城市,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形态是集中制的,好的资源和老师不断向上集中,进而导致教研及内容的倾斜,而据艾瑞统计,中国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中小学在校生要远超于一二线城市,师资分配极度不均;其二,城乡间高收入人群相差2.5倍,而低收入人群间相差约4倍,巨大的收入差距会带来家庭教育支出的极大落差及受教类型的不同。在优质资源不均、收入差距落差大的当下,直播互动教育的出现不仅能够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地域链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促使各方需求得到释放,而且利于提高线教育市场的活跃度。底层技术成熟、创业市场融合创兴、消费主体变更教育的复杂性使得它对新事物有一定抵抗力,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等底层技术逐步完善、应用层如平台技术、交互手段等不断被提升、主流消费群体的迭代变更以及教育市场玩家不断寻求融合与创新等,在线教育市场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在线教育不断走向变革。直播互动在线教育由于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深入的学习场景以及较高的行业壁垒而备受新兴创业者和资本市场青睐;现阶段消费主体呈低龄化,消费态度逐渐改变,直播互动教育逐渐为大众所认知,同时伴随着一大批内容生产者的出现,因此直播互动教育受技术、资本共同驱动,乘着市场的风顺势而为,将重新定义教育市场供需关系,原来的消费者也将成为创造者。互动教学提供的服务多、场景重,变现能力强近两年,从提供工具的猿题库、作为获客平台的跟谁学以及向2B提供内容的盒子鱼等均纷纷转向或涉足直播授课的形式以谋求盈利。一方面基于直播技术的成熟,教育培训市场对直播+服务的理解加深,且直播在互动性与学习效果场景营造方面较其他在线教育形式有很大提升,而性价比较于线下教育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用户是为“教学效果”而买单,教育本身还是以效果为核心,而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户能更直接体会到教学的服务过程,用户的教学场景也更容易提升,其教学效果相对于录播等也更容易提升,因此用户的付费意愿相对更高,故“教学”更容易将用户流转换为现金流。技术发展引领在线教育学习新方向当下,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有:教学内容生产方、学习工具研发方、技术设备提供方和学习平台提供方。在网络运营商搭建的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生产方将开发的学习内容提供给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平台,各培训机构利用先进的在线教育技术及学习工具,将知识传授给用户,最终构成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生态环境。中国直播互动教育产业链图谱内容和技术服务方:内容是核心,技术为手段,新兴技术受资本青睐在线教育市场覆盖面广,且层级丰富多样。本文以教学为中心向产业链上下两端扩展,其中内容生产方和技术服务方作为产业链的上游,负责向老师提供教学所用的视频、学习资料、教辅设备及工具等;用户作为受众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链的中间,是各类型的培训机构以及用户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工具类产品。在线教育的内容提供商主要包括高校、教辅教材发行商及适应新兴教学模式(如微课)的其他内容开发商。这些内容提供商主要完成纸质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适应新兴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开发,方便老师对教学内容加工和备课、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盈利模式是对课程或相关资料收费。在线教育的技术服务商包含教育信息化、软件、测试、直播平台等多种服务。虽然不直接输出教学内容,但他们是实现在线教育的基础,甚至直接决定了教学体验。主要的商业模式是B2B,盈利模式比较清晰,直接向B端收费。近两年随着VR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不断涌现出一批教辅设备的创业者。截至2017年6月1日,资本市场对教辅设备共进行了17次投资,虽然目前以天使轮和A轮融资居多,但从投资次数来看,资本市场对新兴技术应用到在线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线语言类:语言类直播互动学习优势明显,资本与创业市场表现积极语言类学习需要不断练习,故语言类直播互动学习自带优势。学生与外教老师进行直播互动交流,有效的学习场景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口语表达地道,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强,家长的满意更高。目前市面已出现颇具影响力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何破除同质化,打造自己的口碑和特色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投资方面,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在线语言市场共计86次融资,其中天使轮和A轮融资次数占55起,新的创业者不断涌入市场。但从融资金额来看,资本市场趋于理性,天使轮和A轮的融资金额不足4亿元。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语言类直播互动教育市场趋于同质化,资本尚未发现更新颖的项目,故在投资金额方面更慎重;其二,目前市场尚未出现巨头企业,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可供挖掘,资本方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机会。K12在线教育类:市场空间大、需求高度集中,但买单和服务流程长目前,国内K12在线教育形式多样,题库、微课、工具等细分市场不断被深耕,且出现亿级美元投资,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当活跃。在应试体制下,中国K12阶段人口基数大、二胎政策红利及家庭收入提升等共同作用使得需求端市场空间海量,而目前供给端市场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头部企业尚需长时间成长才能占据更大份额,故K12在线教育市场是诸多玩家的必争之地,截止2017年6月1日,K12在线教育市场共获得89次投资,超过六成大的融资集中在B轮前。虽然资本助力市场玩家不断涌入,但改领域盈利模式尚需进一步摸索。K12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不明主要是由该阶段的特点所决定。首先K12阶段教育具有单向流动性、试错成本高、需求方与付费方分离的特点,家长对在线教育的选择更加谨慎。其次,K12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当家长对教学效果满意时,续费可能性高,学习其他科目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针对市场空间大、需求高度集中的K12教育市场,业内玩家需要不断理解教育本质,将教育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打造教学闭环,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是家长愿意缩短决策时长、续费及科目扩展的主要原因。在线职业教育:盈利模式清晰,可不断垂直化发展,市场表现活跃中国的职业教育分为学历类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类职业教育。其中非学历类职业教育中职业考试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目前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迅速的领域,其中的一些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目前职业考试培训发展相对成熟,但品类覆盖范围有待拓展,部分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行业内头部企业出现大而全的品类经营特征。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主要是为了调节学历教育和就业市场的不对称性。目前职业技能集中在IT培训和会计培训等实操性相对较小的纵深领域,企业也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但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相对较小。随着职业技能教育模式逐渐成熟,培训机构和就业市场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企业将不再单纯提供课程服务,而是直接为对标企业输出人才,向重度垂直的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截止至2017年6月1日,在线职业教育获91次融资,市场表现活跃。资本和创业者青睐在线职业教育可能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人群具有体量大、自主性强、付费意识高的特点,而行业内可以从纵深领域切入而创造新的蓝海,市场盈利可期。综合类在线教育平台:技术和流量优势明显,可向B端或C端服务,盈利模式多样综合类在线教育平台一般多具有互联网基因,依托于产品优势而积累了巨大的流量。他们的底层技术扎实、人才储备丰富,互联网技术相对成熟,能快速适应甚至引领在线教育新模式。因此他们不仅可以向C端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直接向B端提供教学平台服务或者为B端提供导流服务,在技术和流量方面突出优势使得他们具有聚集作用,进而丰富平台课程品类。截至2017年6月1日,在线教育信息化市场表现出极大的活跃度,资本市场发生57次投融资,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企图从技术和平台服务切入来分一杯羹。未来教育平台不仅是一个将老师和学生链接起来的平台,而是能根据用户需求推荐精准匹配的课程,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及分析工具,集优质内容与全面服务于一体。在线教育市场整体融资次数回落,并购次数明显增加从在线教育市场整体融资次数来看,2015年次数最多,为519次,2016年融资次数出现回落,为428次;从融资轮次来看,超过六成的融资次数集中在早期的天使轮和A轮,进入C轮及以后融资轮次的企业很少,跑在前面的企业相比整个在线教育市场而言,占比很小。B2B、B2C为常见且成熟的商业模式在线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模式也经过众多创业者的不断摸索与创新而不断丰富。目前中国主流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B2B型、B2C型、B2B2C型和C2C型,他们各具特点。其中B2B型和B2C型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商业模式。B2B型主要是向企业或学校提供技术或教学资源,其客户稳定性相对较高,盈利空间也相对较大。B2C型则对优质师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更高,名师和优质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流量,马太效应容易在B2C型体现。 B2B2C型和C2C型相对于老师而言的自主性相对较高。C2B型则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向C端收费是直播互动教育的主要盈利模式直播互动教育基本具备了在线教育多样化的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内容、平台、技术以及广告这几类。其中向C端(学生、家长)直接就内容及内容衍生产品收费是较为常见的盈利模式。除此之外,还会向C端提供一定的工具或技术服务而收取一定费用。在线教育培训市场与B端的合作较为密集,平台、技术、软/硬件等方面较容易形成壁垒,因此B端提供的服务覆盖面更广更全面。同时,由于B端平台方可积累大量的流量及优质内容,利用平台进行渠道分发和在平台投放广告等方式也是常见的盈利模式。虽然现阶段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百样玲珑,但用户最关心的还是学习内容及学习效果,用户愿意付费的前提也是为他们心中的效果买单,故教育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教育本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技术支撑,资本市场现金流驱动,企业频繁转型或布局直播2016年直播热带动诸多领域火爆,直播+教育备受资本和创业者青睐,直播互动教育呈井喷之势发展,很多原先布局其他教育形式的企业纷纷转型或者涉足直播互动教育,直播赛道聚集越来越多的玩家。其中转型直播的教育类型包括以拍照搜题等为主的工具类企业、专注于提供内容的在线少儿英语内容提供商、以及2015年主流的获客端产品家教O2O类企业。而原来以录播或面授为主的教育机构也开始布局直播教育,形成“直播+录播+辅导老师”等形式的教学模式。教育机构纷纷转型或涉足直播互动教育可能主要受技术和需求驱动。其一,随着互联网、云存储等技术的进步,直播对教学场景的营造优势越发明显,而教育市场对直播+服务的理解不断加深,因此直播越发火热;其二,直播互动教学环节所提供的服务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更加明显,效果也更加好,用户更愿意付费,实现现金流的流转。新兴创业公司逐渐趋于向综合性服务发展技术创新与成熟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学情分析系统、家校互动、管理信息化等技术不断成熟,使得整个在线教育的底层技术相对成熟,这就为新兴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氛围。现阶段,在线教育创业主要集中在内容、平台和工具三个维度。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则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要求,教学内容需要更加适配于大部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想要吸引更多的流量,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教学体验作为支撑,还需要有优秀的老师以及优质的教学内容;而工具类产品则体现在检验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只有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聚集,创业公司向综合性服务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直播互动教育对老师提出新要求:个人特色、互动意识、内容精炼、把握节奏现阶段,很多线上教育企业和线下教育企业纷纷转型或布局直播,伴随而来的是线下老师开始向线上直播教学转型。而直播互动教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就是老师要学会包装自己,培养自己的营销能力,上课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以吸引新的流量和增加用户粘性;其二,直播教学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讲授知识点时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良性拓展;其三,老师要有远端学习者意识,要时刻保证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他们的学习融入感;其四,要培养对学员学习效果的感知能力,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直播互动教育市场长尾企业十分明显整个直播互动教育市场现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业内龙头垄断型企业尚未出现,市场集中度较低,各企业处于快速增加用户量、服务好用户并提高用户粘性、完善产品体系的阶段,市场还有很对机会点供教育市场内玩家挖掘。相同教育领域的企业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破除同质化寻找差异性将是企业脱颖而出关键;综合类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各企业之间除了流量与师资竞争外,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丰富教学课程及教学工具,打通直播互动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教-学-练-测-评的教育闭环。二、直播互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为精准定位服务提供依据,将开启个性化教育新时代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在线化,学生的很多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知识掌握程度等维度将被记录,形成数据资源库。通过对学生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学生与老师的个性、教与学偏好等方面的契合度进行匹配,为学生找到最适合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规划最优学习路径,推荐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在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很好的扩展。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定位需求,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更创新的服务和使用场景,让个性化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未来的个性化教育将是大范围的,老师可以对更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也是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个性化的诉求。大数据是基础,对数据的解析能力将成企业/老师新竞争力教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在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的前提下,能够进行更具针对性和更精准的服务,从而使得学员能够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高效学习。对学员进行精准匹配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及其学习习惯足够了解,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更多的知识结构维度,记录学生更多的学习路径,然后利用智能算法等方法将数据解析成标准化、模块化、甚至结构化数据的数据,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将会更加精准,进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服务。进入DT时代,数据开始成为各方企业争夺的资产,数据也可能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壁垒,但如何进行数据解析是各方应该引起重视的。未来对数据的解析能力将成为企业或老师新的竞争优势,老师不仅要提升教学能力,还需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及教学敏锐度,老师的角色将向诊断型转变。市场更多品类被在线化,教育市场纵深领域持续细分直播技术不断成熟,直播互动教学最大限度还原教学场景,而市场经过不断的教育,用户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逐渐提高。目前在线教育市场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培训、职业培训,越来愈多的教育品类开始被在线化。据艾瑞统计,截至2017年6月1日,资本市场在兴趣类领域的投资共55次,且以天使轮融资为主,兴趣类教育正在开始由线下向线上延伸。 针对各领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市场逐步细化,各创业公司不断从纵深维度切入,提供更加垂直的服务,帮助客户精准定位需求,创造新的蓝海。同时我们也发现语言类、职业类等细分市场均具有知识理论性强,而实操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强调方法论,因此更适合在线教育。而兴趣类等教育虽然具有实操性强的特征,但是他们具有复杂习性相对较弱且可实时练习,并可与老师实时交流等特征,因此他们也适合在线化。VR/AR等新兴技术强化沉浸感,教学场景进一步优化增强现实 (AugmentedReality,AR):以真实世界为依托,叠加数字创建的虚拟世界,使真实世界更加立体和具象。虚拟现实 (VirtualReality,VR):阻挡现实世界,为使用者创建一个基于全数字化环境营造的想象的、复制的新世界或者模拟真实的世界。VR与AR最大的差别在于VR是全数字化的,配套VR设备的人所处的环境是全虚拟化的,而当我们佩戴AR设备时,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只是叠加上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使得我们看到的世界相比于原来更加真实、具象。未来VR/AR技术有潜力成为教育市场的标准工具,用更丰富的手段来展现内容将成为刚需。针对实操性强或场景化要求高的学科,通过VR/AR模拟或营造出教学场景,使教学场景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感,不仅能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方式,而且直观的体验能够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现阶段主要应该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和教学内容的创作问题。目标市场下沉,战场向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开始转移中国的教育受集中制的体制所影响,优质的人才和资源不断向一二线城市倾斜,而资本本身也聚集在一二线城市,因此无论是老牌教育机构还是新兴创业者均将目标瞄准在一二线城市,但目前该市场品牌格局基本稳定,用户选择时会倾向于具有品牌和口碑的企业,因此供给端市场红海一片;而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不仅用户量巨大,而且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对教育的需求亟待释放,而在线教育正好能打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双方的共赢。

老兽医

VR/AR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 行业概况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从理论上来讲,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电子信号,将其与各种输出设备结合使其转化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是现实中真真切切的物体,也可以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物质,通过三维模型表现出来。因为这些现象不是我们直接所能看到的,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出来的现实中的世界,故称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AR),也被称为扩增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是促使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之间综合在一起的较新的技术内容,其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空间范围中,比较难以进行体验的实体信息在电脑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模拟仿真处理,叠加将虚拟信息内容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有效应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之间重叠之后,能够在同一个画面以及空间中同时存在。虚拟现实行业是指提供虚拟现实系统及仿真系统的行业。图 VR产业链结构图VR发展历程虚拟现实分类:1) 根据沉浸式体验角度分类沉浸式体验分为非交互式体验、人—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和群体—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等几类。该角度强调用户与设备的交互体验,相比之下,非交互式体验中的用户更为被动,所体验内容均为提前规划好的,即便允许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场景数据的调度,也仍没有实质性交互行为;而在人—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系统中,用户可感知虚拟环境的变化,进而也就能产生在相应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感受。如果将该套系统网络化、多机化,使多个用户共享一套虚拟环境,便得到群体—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系统。2) 根据系统功能角度分类系统功能分为规划设计、展示娱乐、训练演练等几类。规划设计系统可用于新设施的实验验证,可大幅缩短研发时长,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展示娱乐类系统适用于提供给用户逼真的观赏体验;训练演练类系统则可应用于各种危险环境及一些难以获得操作对象或实操成本极高的领域。虚拟现实五大特征为: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自主性。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VR/AR产业链VR/AR利用显示设备、输入及反馈设备、全景拍摄设备、软件工具为用户提供影视、游戏、声音、内容分发等相关服务。图 VR/AR产业链 硬件设备研发商:掌握研发技术,享受设备销售收入。- 上游方面包括显示屏、摄像头供应商、九轴传感器、体感设备。下游方面包括行业融合应用服务商、电子商务、媒体推广、操作系统。内容 提供研发商:提供优质内容,分享软件销量收入。-上游:内容厂商。-下游:内容平台门户、应用商店、网站分发。 内容平台门户:搭建载体平台,分享软件销量收入。上游:内容提供商研发商。无下游。 VR拍摄/动作捕捉技术开发商:提供辅助技术支撑,享受技术销售收入。-上游:传感器、芯片、微投影器件、传感器软件。-下游:PC端VR头盔、移动端VR眼镜、VR一体机。VR/AR应用领域图 VR 应用流程1) VR+制造。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检测维护、操作培训、流程管理、营销展示等环节的应用,提升制造企业辅助设计能力和制造服务化水平。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制造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提高制造执行、过程控制的精确化程度,推动协同制造、远程协作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构建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面向汽车、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车间的应用。图 业内知名的AR眼镜设备、光学模组公司2) VR+教育。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性、演示性课程中的应用,构建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教育教学环境,发展虚拟备课、虚拟授课、虚拟考试等教育教学新方法,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推动教学模式转型。打造虚拟实训基地,持续丰富培训内容,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水平,满足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需求。促进虚拟现实教育资源开发,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推动科普、培训、教学、科研的融合发展。3) VR+文化。在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等领域,丰富融合虚拟现实体验的内容供应,推动现有数字内容向虚拟现实内容的移植,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升级需求。发展虚拟现实影视作品和直播内容,鼓励视频平台打造虚拟现实专区,提供虚拟现实视频点播、演唱会、体育赛事、新闻事件直播等服务。打造虚拟电影院、虚拟乐厅,提供多感官体验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建设虚拟现实、文物和艺术品展示、雕塑和立体绘画等文化艺术领域应用,创新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4) VR+健康。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教学训练与模拟演练、手术规划与导航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提高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辅导、康复护理等环节的应用,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对现有诊疗手段的补充完善,发展虚拟现实居家养老、在线诊疗、虚拟探视服务,提高远程医疗水平。5) VR+商贸。顺应电子商务、家装设计、商业展示等领域场景式购物趋势,发展和应用专业化虚拟现实展示系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地产、家居、家电、室内装修和服饰等虚拟设计、体验与交易平台,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系统,创新商业推广和购物体验模式。2.1.2 VR/AR技术价值链从各细分领域净利率来看,软件技术净利率最高。在VR/AR行业形势不明朗且面临多变的情况下,具备长期核心价值、不依赖单个内容成平台的,且具有一定成功经验的工具、底层等软件技术以及显示屏、芯片、传感器和光学器件等零部件,最受市场的认可,市场需求也相对可观,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净利率相对较高。应用环节从事内容制作的企业数量较多,但缺乏优质的内容仍然是行业的痛点,无论是2C还是2B都缺乏爆款内容和痛点应用,应用企业也在面临洗牌,整体上净利率在10%左右。硬件环节,由于消费者渗透速度和设备出货量远低于预期,VR/AR头戴式显示设备(以下简称头显)市场几近饱和,硬件市场的企业竞争力格局基本已定,HTC、OCULUS、索尼等几大硬件厂商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硬件门槛相对较高,竞争比较激烈,净利率水平相对稳定在8.8%左右。服务环节,目前做平台服务的企业较少,上市企业则更少。图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VA/AR产业各环节领域上市企业净利率情况零部件国内VR/AR显示屏、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基础。通过梳理VR/AR行业的上市企业可知,国内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已具备一定基础,企业布局完整,尤其在显示屏领域涉足企业最多。深天马提供的刚性和柔性AMOLED,中颖电子提供VR设备使用的AMOLED显示屏均在行业中得到较好的市场认可。国内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已经在积蓄力量,未来可期。图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VA/AR零部件各细分领域上市企业净利率情况硬件国内VR/AR硬件生产已形成以歌尔股份为龙头的企业格局。歌尔股份虚拟现实头显占据了全球虚拟现实高中端产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其主要与HTC、高通、联发科、三星半导体、英特尔、索尼及瑞芯微电子合作开发出模拟现实设备及软件平台。其他上市的硬件企业以收购或合作形式居多,联创互联投资了蚁视,蚁视头显为VR行业PC端排名前列的头部企业之一,欣旺达则是与掌网科技合作开发VR硬件产品。还有一些企业主要为世界三大头显提供配套产品,如星星科技为HTC头戴式VR设备及手机提供配套产品。VR/AR硬件商从事研发比生产制造价值高,但风险也较大。软件VR/AR软件处于价值链高端,但国内企业少有企及。尤其是系统平台市场基本是国外企业占据主力。Unity3D、Unreal等3D引擎企业,Lail3D、微软等UI,Oculus,谷歌等OS系统占据系统软件市场的大部分,国内企业在此环节还较薄弱,企业布局较少、技术实力较弱。不过,光线传媒投资的七维视觉取得了177.8%的利润率,后者在VR制作工具、VR内容平台等方面具备一定实力,索非亚从事VR和3D引擎研发也取得了13.6%的净利率。可见VR软件环节处于价值链高端,只有把握真正的技术实力,获取市场认可,才会取得高价值收益。图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VA/AR软件领域上市企业净利率情况应用VR/AR消费级应用企业数量和净利率都明显高于企业级应用。从统计的国内28家从事VR/AR内容制作和应用开发的上市企业数据来看,消费级应用企业数量为16家,平均净利率为15.7%;而企业级应用企业数量为12家,平均净利率仅为2.4%,这主要是受东方网络亏损的影响。从事VR/AR应用的市场企业中,净利率排名前10的企业有9家都是从事游戏、娱乐等的2C端应用企业。整体上看,以游戏、视频、娱乐等为主的VR/AR消费级应用市场受众较多,消费者认知已建立,具有一定的用户群体和潜在需求。以工业、教育。医疗等为主的企业级应用市场还需要成熟的解决方案,企业虽然目前净利率较低,但未来市场和价值将无限可期。服务VR/AR服务环节仍未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从事平台服务的企业较少,上市企业则更少,岭南股份和榕基软件主要由原来的业务转型从事VR线下体验馆和主题公园。VR/AR的线上线下分发延伸需要以充实整个产业内容为前提,尤其是优质内容和爆款应用的出现为前提。表 中国虚拟现实产业链各环节重点企业2.1.2 商业模式图 VR/AR商业模式1) 硬件创收硬件收入是最古老的商业模式之一,不管内容生产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硬件厂商的支持。Oculus、Magic Leap、HoloLens等明星产品作为AVR技术发展的根基,首先在市场上流行。从长期来看,AVR设备的价格会达到和手机一样的水平,从免费到高价位都有。2) 电子商务收入阿里巴巴、亚马逊、易趣和众多初创公司将以全新的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其中一些方式也许会冲击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但AVR技术能全方位地增加电子商务的份额。3) 广告收入随着AVR广告格式的兴起,AVR广告可以像互联网和移动广告一样发展。2016年全球广告的三分之一和中国广告的二分之一都会是互联网和移动广告。对于广告主们来说,平台转换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AVR广告要比任何媒体都更具有沉浸感。4) 应用内购买、付费应用对于应用开发商们来说,应用内购买和付费应用都是最主要商业模式之一,游戏市场及应用市场异曲同工。而目前还不清楚的是,哪一种模式更有前景,但用户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数字内容基本是免费的。更年轻的用户更是极少为内容付费,因此免费应该还是主流。5) 企业B2B微软、Meta、ODG、DAQRI等AR厂商以及大量VR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很好地服务企业市场。AVR技术的用途包括军事、医疗、教育、建筑/建设、维护等领域,企业销售收入将极大地促进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AVR设备取代传统PC也许要花一些时间,但企业用户将可以在特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现在 Hololens 已经用于国际空间站,AVR技术在企业用户身上肯定会达到新的高度。图 虚拟现实产业生态圈图 全球AR / VR产业的创业公司堆栈地图2.2 技术发展图 2019年中国VR/AR细分领域投资潜力气泡图1) 国内VR技术发展现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对于VR技术研究时间及成果上我国是比较落后的。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我国各行业越来越关注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在我国国内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刻。在我国科委国防科工委部的要求下, VR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研工程中的核心工程, VR技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各大科研机构及高校的认可和助力,其研究成果也极其显著。图 国内各省虚拟现实专利分布2) VR技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当下,欧洲的英国研究公司所研究设计的DVS系统中带领着一些VR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中的标准化,并且该公司还为VR技术在实际编辑中设计了先进的环境编辑语言。对VR技术某些方面研究工作,英国处在较前列,尤其是对于VR技术的处理、辅助设备设计研究方面较为突出。3) 美国研究VR技术发展现状由于VR技术起源于美国,所以美国拥有主要的VR技术研究机构,其中NASA Ames实验室是VR技术的出生地,它引领着VR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美国实验室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基础研究空间信息领域,在80年代的中期创建了虚拟视觉环境研究工程,随后又创建了虚拟界面环境工作机构。目前,虚拟行星探索是美国VR技术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目标,此项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通过虚拟技术放在对于遥远行星的研究工作中。2.3 政策监管1) 2021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提出,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2)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就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对外征求意见。该指导目录是在2011年基础上修订的,旨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顺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纳入2019年“鼓励类”产业。3) 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虚拟现实系统平台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研究针对虚拟现实的攻击监测及防御技术,推动针对虚拟现实重点产品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及时发布虚拟现实安全漏洞风险和预警信息,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间的虚拟现实安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加强虚拟现实领域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落实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政策文件要求,针对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及产品特点,指导企业规范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等行为,提升企业在开展虚拟现实业务过程中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水平。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综合财务分析图 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VR/AR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表 境外VR/AR公司估值对比表 中国上市VR/AR公司估值对比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虚拟现实的发展演进阶段1929年,Edward Link设计出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模拟器;1956年,Morton Heilig开发出多通道仿真体验系统Sensorama。1965年,Ivan Sutherland发表论文“UltimateDisplay”(终极的显示);1968年,Ivan Sutherland研制成功了带跟踪器的头盔式立体显示器(HMD);1972年,Nolan Bushell开发出第一个交互式电子游戏Pong。1977年,Dan Sandin等研制出数据手套SayreGlove;1984年,NASAAMES研究中心开发出用于火星探测的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1984年,VPL公司的Jaron Lanier首次提出“虚拟现实”的概念;1987年,Jim Humphries设计了双目全方位监视器(BOOM)的最早原型。1990年,提出VR技术包括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器交互技术和高分辨率显示技术;VPL公司开发出第一套传感手套“Data Gloves”,第一套HMD “EyePhoncs”;21世纪以来,VR技术高速发展,软件开发系统不断完善,有代表性的如MultiGenVega、OpenSceneGraph、Virtools等。2010年谷歌公司为其街景地图引入了立体3D模式,Palmer Luckey创造了Oculus Rift VR游戏设备的首个原型,具有以前从来没有过的90度视野,并且依靠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来对图像进行传递,图 VR/AR演进发展阶段VR、AR终端产品自2015年广泛走入人们的认知以来,在经历了产业炒作高峰后,在2017年跌入低谷。但是关于VR/AR的想象早已通过《黑客帝国》、《阿凡达》、《钢铁侠》等科幻电影作品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于VR、AR的应用想象蓄力多时。图 VR/AR技术体系图 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根据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球VR/AR产业融资124亿元,同比增长49.7%,而7、8月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44亿元,超过上半年总和,国内市场,19年上半年VR/AR产业融资2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是7、8月合计融资达17.7亿元,呈明显加速态势。图 2019年1月至8月全球及国内VR/AR产业融资额、融资笔数虚拟现实 (VR)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加以探索,由此产生了VR巨大的成就。VR在商业的角度需要重新定义或者摸索更清晰的方向,一旦在商业的方向明确,将会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同样,AR、MR虽从不同的产品体验角度呈现,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2018年中国VR/AR市场产品结构及行业应用结构如图所示。其中,VR/AR市场仍以硬件和内容为主,按照销售额来看,头戴式设备领先于其他硬件,占到32.2%;其次是消费级内容占比为29.8%,仍高于企业级内容,可见目前推动VR/AR市场发展的仍然是消费级内容。图 2018年中国VR/AR市场产品结构及行业应用结构VR由部分沉浸迈入深度沉浸,AR的内容、终端是增长重点。全球VA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中国增速显著高于全球,AR与内容应用成为首要增长点。目前,VR正在由部分沉浸步入深度沉浸。参考国际上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程度分级以及对(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2018年》中分级标准修订增补,将VR技术发展划分为初级沉浸、部分沉浸、深度沉浸与完全沉浸,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相应的体验层次。目前处于部分沉浸期向深度沉浸期的过渡期,近眼显示技术指标表现为4K单限分排率、支持可变焦、100 ~ 120视场角,网络传输指标表现为百兆传输、20msMITP时延,渲染计算指标表现为8K渲染处理能力、注视点渲染、边云协同,感知交互指标表现为由内向外的追踪定位与沉浸声等指标。驱动因素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坚持整机带动、系统牵引,围绕虚拟现实建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加强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元数据处理、实时动作捕捉、实时定位跟踪、快速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虚拟现实视觉图形处理器(GPU)、物理运算处理器 (PPU)、高性能传感处理器、新型近眼显示器件等的研发和产业化。1) 近眼显示技术。实现30PPD (每度像素数) 单眼角分辨率、100Hz以上刷新率、毫秒级响应时间的新型显示器件及配套驱动芯片的规模量产。发展适人性光学系统,解决因辐合调节冲突、画面质量过低等引发的眩晕感。2) 感知交互技术。加快六轴及以上GHz惯性传感器、3D摄像头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鲁棒性强、毫米级精度的自内向外 (inside-out) 追踪定位设备及动作捕捉设备。加快浸入式声场、语音交互、眼球追踪、触觉反馈、表情识别、脑电交互等技术的创新研发,优化传感融合算法,推动感知交互向高精度、自然化、移动化、多通道、低功耗等方向发展。3) 渲染处理技术。发展基于视觉特性、头动交互的渲染优化算法,加快高性能GPU配套时延优化算法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新一代图形接口、渲染专用硬加速芯片、云端渲染、光场渲染、视网膜渲染等关键技术,推动渲染处理技术向高画质、低时延、低功耗方向发展。4) 内容制作技术。发展全视角12K分辨率、60帧/秒帧率、高动态范围 (HDR)、多摄像机同步与单独曝光、无线实时预览等影像捕捉技术,重点突破高质量全景三维实时拼接算法,实现开发引擎、软件、外设与头显平台间的通用性和一致性。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1) 市场风险VR/AR市场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但目前VR/AR行业竞争激烈,从业企业基数逐渐增大,且规模呈两极分化。尤其近两年大量VR/AR从业者涌入,市场产品呈增长,但产品类型集中,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部分爆发性增长的企业都依靠几款明星产品迅速霸占市场,但单款明星产品存在周期性短且不具备可复制性的特征,因此后续盈利具有不确定性。此外受到国外VR/AR产品冲击,国内用户粘性较低,为国内VR/AR产品的发展形成不利影响。2) 法律风险VR技术给用户带来的“真实”感官体验,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VR技术可能会引发精神控制犯罪当VR技术强烈地刺激用户的视听感官,可能会使用户产生精神幻觉,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容易受到精神和行为的控制。3) 投资风险前屏幕刷新率、屏幕分辨率、延迟和设备计算能力都已经趋于成熟,VR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而有些细分行业还处于概念阶段,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随着行业逐渐发展、内容日趋丰富、版权趋于规范,由于用户在一家硬件公司获得的内容将非常有限,VR公司普遍盈利不足, VR产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研发,需要损耗较大成本,此外用户习惯还需一段时间的培养。上市公司对其投资也有一定的风险,前期需要较长时间的资本投入。4) VR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风险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而这种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可能会对用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产生冲击,使用户在脱离虚拟世界环境后的行为发生改变,使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人们过于沉浸于“万能”虚拟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更加冷漠。3.3 竞争分析3.3.1 技术竞争图 2019年全国移动AR技术市场排名图 2019年全球专业AR技术平台及领域排名3.3.2 国外领军企业1) Magic LeapMagic Leap于2011年在美国成立,是一个类似微软HoloLens的增强现实平台,主要研发方向就是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中,采用技术难度极大的光场技术。Magic Leap的增强现实产品可以简单理解成谷歌眼镜与Oculus Rift的结合体,但由于可以通过特制眼镜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字图像层,因此其野心比Oculus更大。Magic Leap虽然还未推出正式的产品,但是融资情况不容小觑,目前估值高达4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之一。2) 微软HoloLensHoloLens全息眼镜由Microsoft公司于2015年1月22日发布,2016年3月发布消费者版本,价格为3000美元。HoloLens的功能定位是通过AR技术使得用户拥有良好的交互体验。HoloLens这款头戴显示屏不同于顶级虚拟现实设备Oculus Rift和HTC Vive,本身就是一台独立运行的全息设备甚至是Windows 10 PC。所以目前价格较贵,定价3000美元,主要作为生产力工具面向企业级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向平价的消费级市场进一步扩展。3) MetaMeta采用独特的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双手控制3D内容,自己就成为操作系统。其目标是让用户和虚拟物体之间的互动成为真实世界体验的一个无缝扩展,建立一个比Macintosh容易使用100倍的操作系统。其被誉为可能是在AR领域唯一一家有能力与微软Hololens和Magic Leap这些大公司展开正面竞争的创业公司。被各大投资巨头看好,目前已经获得多轮融资。3.3.3 中国VR/AR行业与国际企业比较1) 企业:创业与巨头国内外VR企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VR企业更为先进。事实上,引领国内外VR行业发展的企业存在很大差别。如VR行业那些最重要的企业基本上是整个科技行业的巨头公司,或者说偶尔有一些脱颖而出的小企业。现在,国外VR行业已经进化为巨头之间的游戏,有技术的小公司就被收购,而巨头的资本力量不是普通公司能够抵挡的。另一方面,引领国内VR行业发展的公司大都是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硬件厂商都是拥有自己的技术,并通过融资等方式成长起来,国内的科技巨头并没有VR相关的技术,不会认真对待。近几年国家政策倾向于创业,面对VR这种新兴领域,国内巨头趋于保守,而创业公司则蜂拥而上。2) 技术:跟随与开拓技术方面,VR热潮首先开始于Oculus的Rift DK1和Cardboard纸板VR盒子。VR起源于欧美,欧美公司率先开始研发相应的VR技术,而中国公司是之后跟风才进入,且从模仿低端的VR盒子开始,技术上相对落后。总体而言,国内公司在时间上的落后导致技术上仍然采取跟随的策略。3) 理念: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中国人对待问题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而欧美倾向于理想主义。欧美人在对待新科技时倾向于预见趋势,引领趋势,调节趋势,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发现趋势,跟随趋势,引领趋势。VR作为消费技术虽然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科幻概念的虚拟现实早就出现了很多年。4) 生态:自建平台与制定标准从VR生态的完善度来看,欧美国家巨头纷纷入场,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物力,他们的发展起点更高,开始谋求建立行业标准。国内VR公司主要目标还停留在打造自有应用商店方面。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中国主要企业有中兴通讯[000063.SZ]、闻泰科技[600745.SH]、歌尔股份[002241.SZ]、大华股份[002236.SZ]、宋城演艺[300144.SZ]、三七互娱[002555.SZ]、中科创达[300496.SZ]、完美世界[002624.SZ]、深天马A[000050.SZ]、光线传媒[300251.SZ]、腾讯控股[0700.HK]、舜宇光学科技[2382.HK]、科通芯城[0400.HK]、数字王国[0547.HK]、华夏文化科技[1566.HK]、富誉控股[8269.HK]、中国数字视频[8280.HK]、艾为电子[833221.OC]、利亚德[300296.SZ]、华为技术、海信、叠境数字、爱奇艺[IQ.O]、网易[NTES.0] [0700.HK]等。"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1) 中兴通讯[000063.SZ]: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是近年全球增长快速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通信业界完整的、端到端的产品线和融合解决方案,通过全系列的无线、有线、业务、终端产品和专业通信服务,灵活满足全球不同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快速创新的追求。公司通过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让全世界用户享有语音、数据、多媒体、无线宽带等全方位沟通。公司坚持以持续技术创新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2) 舜宇光学科技[2382.HK]:司是中国领先的光学产品制造企业,具备全面的设计实力及专业生产技术,公司在光学非球面技术、AF/ZOOM和多层镀膜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主要从事光学相关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目前产品包括光学零件(玻璃/塑料镜片、平面镜、棱镜及各种镜头)、光电产品(手机相机模组及其他光电模组)和光学仪器(显微镜、测量仪器及分析仪器)。公司将立足光电行业,以光学、机械、电子三大核心技术的组合为基础,大力发展光学、仪器、光电三大事业。3) 艾为电子[833221.OC]: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品质数模混合信号、模拟、射频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公司是工信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海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公司连续三年被知名电子信息媒体集团AspenCore评为“十大中国IC设计公司”。公司开发的音频功放芯片系列、背光驱动、呼吸灯驱动、闪光灯驱动、过压保护、GPS低噪声放大器、FM低噪声放大器、线性马达驱动等多款产品在智能手机领域处于优势地位。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国际非中国主要企业有微软公司(MICROSOFT)[MSFT.O]、亚马逊(AMAZON)[AMZN.O]、PTC[PTC.O]、苹果[AAPL.O]、谷歌A[GOOGL.O]、脸谱网[FB.O]、高通[QCOM.O]、索尼[SNE.N]、AMD[AMD.O]、通用显示器[OLED.O]、OMRON[OMR.DF]、HEXAGON[0GRX.L]、日立[6501.T]等。图 国外上市企业1) SNAP[SNAP.N]:Snap Inc.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尼斯。公司的旗舰产品Snapchat(阅后即焚),是相机中的应用,是为了帮助人们通过短视频和图像通信。这些短视频或图像被称为快照(Snap),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每天平均有1亿5800万的人使用Snapchat,超过25亿的照片被创建。Snapchat应用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通知。大多数产品以电脑桌面上闪烁的光标起点,公司相信在大多数智能手机上,相机屏幕将成为大多数产品的起点。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摄像头所产生的图像比键盘上输入的其他形式的文本输入更多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这些理念表明公司愿意承担风险,试图创造创新和不同的相机产品,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改善生活。2) 高通公司(QUALCOMM)[QCOM.O]:美国高通公司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以其CDMA(码分多址)数字技术为基础,开发并提供富于创意的数字无线通信产品和服务。业务涵盖技术领先的3G、4G芯片组、系统软件以及开发工具和产品,技术许可的授予,BREW应用开发平台,QChat、BREWChatVoIP解决方案技术,QPoint定位解决方案,Eudora电子邮件软件,包括双向数据通信系统、无线咨询及网络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无线解决方案,MediaFLO系统和GSM1x技术等。3) 通用显示器[OLED.O]:通用显示器公司是一家OLED平面显示器技术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该公司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产品应用于平板显示器和固态照明应用等领域。公司全球拥有超过3600项已发行及申请中的专业许可及独家授权专利,并且授权与提供专属的UniversalPHOLED磷光OLED技术及材料给显示器制造商及其他厂商,环宇显示技术也参与OLED设备、材料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包括:FOLED——对OLED在软板上加工的可挠式OLED;封装技术;UniversalP2OLED——可列印PHOLED;OVJP——有机气体喷墨印刷技术;OVPD——有机气香沉,用于制造小分子OLED;TOLED——透明OLED,主要生产透明阴极的OLED。目前,OLED是最大的虚拟现实制造商首选的显示技术。第四章 未来展望随着虚拟现实内容日渐丰富,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化,虚拟现实也将会变得更加主流。而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备受业内关注,从目前来看,虚拟现实行业拥有四大发展趋势,相信很多人看过虚拟现实发展趋势会觉得虚拟现实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图 未来发展机遇1. 更多的360度全景内容出现360度全景内容要比常规的视频和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这一数据是根据对1000多个广告系列的视频点击数和总体参与度分析的结果。VR可以为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所以很多看房、服装、家装等行业都在运用。VR城市全球联营平台的商家都已经通过拍摄360度全景视频进行宣传,在未来,大家会看到更多的360度全景VR内容。2. 广告会更多的采用VR的形式谷歌制作一些VR虚拟现实广告,英菲尼迪与OmniVirt合作,让客户通过360度全景VR体验虚拟驾驶Q60。这些广告将会推动VR虚拟现实的发展。3. 更身临其境的体验全新的全向麦克风的使用,捕捉360度的声音,将带来更加逼真的音效体验。拥有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将会缩到更小。而更加方便、智能的虚拟世界将会大火,入住在VR虚拟现实尝试全球联营平台将拥有全世界。4. 提高VR产品的可用性并降低成本无论是软硬件,只有当产品容易被用户接受时,才能变成主流。然而现在,特别是高端的设备,每个人都需要花费数千美元,普通人根本买不起。VR产品将变得更加开放,一系列产品会有一个渐进的价格调整过程,让大众都负担得起。5. VR/AR的强沉浸感可有效优化目前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如购物、社交、导航和游戏。核心元器件未来将打破VR商业化瓶颈,进行专用化突破。Cover Photo by Ali Pazani from Pexels

安乐乡

2020年中国互联网电视机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大屏终端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新一代的电视收视形态——互联网电视(OTT TV)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互联网电视大屏终端需求不断扩大,大屏终端OTT激活总量持续增长。互联网电视新收视形态广受欢迎目前,我国电视收视形态共有三大类,分别是有线数字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OTT TV)。互联网电视是后期发展的新形态电视收视形态,指的是基于公共互联网传送包含视频、音频、图形、文字和数据等,通过电视机、机顶盒等终端接收设备,向公众提供安全、可靠、可交互和可管理的多媒体视听业务。与其它两大收视形态相比,互联网电视开放性好,内容丰富,同时支持多端互通,在网络视频快速发展的当今,互联网电视这一收视形态广受消费者喜爱。截止2019年,OTT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8.21亿户。与此同时,用户对互联网电视机的粘性不断增强。2019年,用户日每OTT大屏终端开机时长和日次均开机时长分别为4.9小时/天和133分钟/次。其中,OTT盒子终端客户使用时长较智能电视终端客户使用时长较长,两者日每终端开机时长分别为4.5小时/天和6.54小时/天,日次均开机时长分别为120分钟/次和192分钟/次。互联网电视大屏终端市场发展迅速——大屏终端激活量不断创新高互联网电视大屏终端指的是基于传统电视机演变成的新型电视机终端形态,如智能电视、普通电视外接机顶盒以及智能投屏/无屏电视等。近年来,互联网电视大屏终端OTT激活量不断创新高。截止2019年底,互联网电视大屏终端OTT激活量高达25988万台,其中OTT机顶盒达到4384万台,智能电视突破2亿台,智能电视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激活量。——OTT机顶盒和智能投影增速快OTT机顶盒和智能投影因购置成本较低,同时系统内容等方面更新迭代速度更快,因此近年来出货量增速高于智能电视。2019年,OTT机顶盒和智能投影的出货量分别为4970万台和359.2万台。——智能电视产品逐渐多元化不过,受益于显示面板技术的发展,智能电视已经不再仅有液晶电视,市场上逐渐出现了OLED、QLED、LASER等多元化产品,并且这些新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其中OLED显示面板因其屏幕薄,因此OLED智能电视普遍厚度极薄,不易损坏。此外,人工智能也逐渐应用于智能电视,智能电视已经从内容智能化、连接交互智能化逐渐转向连接交互场景化及服务化。据IDC数据显示,2019年智能电视市场上能够联动其他家庭设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9%。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倡导发展超高清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超高清产业政策,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明确提到,明确“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明确超高清产业发展目标;提出推动超高清电视、机顶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等产品普及。因此,各大互联网电视机厂商纷纷研发制造4K互联网电视机,三星、小米、创维等厂商甚至已经发布了8K的产品。市场逐渐渗透至三线城市及以下随着一、二线城市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电视机的消费市场开始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五线城市及以下。据奥维互娱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三线及以下城市智能电视激活终端占比达63%。四线城市、五线城市及以下的智能电视激活终端数量占比已经赶上一线城市,占比分别达到26%和16%,其中四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智能电视OTT激活终端数量占比并列第一。品牌打造操作系统优化用户体验互联网电视机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和智能性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互联网电视机的运营依托于终端系统,系统合作及输出也成为了行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谷歌是最早开发智能电视的厂商,其开发的Android TV因其开放性强而最早被众多传统电视机厂商所采用。伴随着互联网电视机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打造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如苹果的Apple TV、三星的Tizen、LG的WebOS等。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以及打造自身产品生态闭环,我国领先互联网电视机品牌也纷纷创建自身的互联网电视机操作系统,目前创维、康佳、风行、小米、海信和华为等均已经打造了互联网电视机操作系统。览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电视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三婶

2019媒体人工智能发展报告:BAT、科大讯飞、影谱科技等助力媒体智能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释放动能,对于媒体业态而言,加快发挥AI在媒体应用和融合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亟不可待。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均在政策层面不断推出媒体人工智能发展准则和计划,而我国自2000年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来至今,已陆续出台近百份涉及“网络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政策。近日,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高峰论坛”于京顺利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张首映等发表致辞,经济日报、光明网、中国传媒大学、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等媒体高校机构负责人,新浪微博、快手科技、腾讯等互联网科技企业高管百余人参与探讨。论坛以“智能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为主题,北京大学在现场发布《媒体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重点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媒体中的应用情况,厘清人工智能技术给媒体带来的利弊,透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中的未来应用方向势在必行。报告特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媒体行业飞速发展,从内容生产自动化,到智能分发精准化,再到内容形态多样化和运营管理系统化,媒体生态体系每个环节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图:助力媒体各环节的人工智能代表企业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丽表示,在政策的倾斜扶持和市场的白热竞争下,我国的许多媒体都开始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从最为普遍的效果检测反馈到需要大量成本投入的智能剪辑和虚拟现实新闻都有所涉及,人工智能对媒体的渗透越发深入,结合越发紧密,媒体的发展越发高效智能。 AI让媒体生产自动创意化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简单的新闻文字可自动编辑,信息采集将更为全面快捷,翻译与转换可同步进行;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虚拟主播、虚拟演播室、集成机器人也将会更普遍地应用到一些简单交流场景中。如,新华社推出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封面新闻与阿里云合作的写稿机器人“小封”、钱江晚报与微软共同打造的机器人记者“小冰”等,可进行简单人工智能写作;人民日报社打造“中央厨房”系统平台、科大讯飞推出可实现中英离线互译的“晓译翻译机”等,则可辅助记者快速打造深度新闻。此外,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影谱科技,可通过智能影像生产技术,支持大批量数字内容视频化,并实现视频自动化加工以及视频同步生成,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影像生产方式,曾在两会期间成功应用,为媒体提供了全息可视化新闻报道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在探索虚拟演播室、虚拟主播等创新报道模式。 AI让媒体分发个性精准化不论是媒体内容机构想要获得更多用户青睐、取得更大商业效益,还是用户从大量信息中获取想要内容,都需要个性化推送来实现。现阶段智能分发技术已可做到通过分析用户属性进行个性化推送,大大节省人工分发时间,使分发更有针对性和效率。例如今日头条建立了高并发、高可用、低延时的大规模推荐系统,引入“算法排序”“人工运营”和“A/B test+投票”等机制;快手的智能推荐技术深入产品骨髓,在视频生产、广告推荐等多角度均有应用;影谱科技使用基于特征的推荐系统架构,可将新闻舆论导向、新闻事件的社会效应等新闻价值理念融入算法设计中,将新闻价值算法化和模型化。 AI让媒体管理运营高效便捷化在媒体内容管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处理等领域。目前已可筛查色情、暴力、恐怖、涉政等图文视听信息,在用户管理与人机互动领域应用也较为普遍,自动内容标注与效果分析也大大提高了媒体运作效率。华为云推出的内容审核服务涵盖了文本内容检测、涉政敏感检测、视频内容审核、图片内容检测、图像反黄检测等;百度智能媒体库采用自然语言理解、图片识别、视音频识别、知识图谱、智能标引等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分析理解、编目、智能推荐索引、存储、管理与一体化等功能;影谱科技结合知识图谱系统和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可提供精确到帧的自动化视频结构化服务,并将所识别内容用于视频内容管理和结果审核等,其开发的快速集锦生产系统、视频智能剪辑合成系统,已在效率提升、资源挖掘、贴合观众需求等方面,为体育赛事视频集锦剪辑带来了更多维度的新变化。《报告》还指出,据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行业各个环节应用中,效果检测占比达43.3%,应用比率最高;其次是内容生产、媒介形式、运营管理,各占比23.3%;随后是内容分发、企业管理、用户运营管理。总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媒体行业中呈现出应用领域不平衡、应用广度不足、应用深度不够等问题,培养媒体产业链和改善产业格局更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展望未来,更多传统媒体将走向媒体内容视听化、视听内容短视频化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媒体融合转型变得更加迅速精准。可以预见,未来整个媒体行业将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完美解决原生与新生问题的同时,开启媒体融合新时代。(责任编辑:赵金博)来源: 中国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