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半年度 多媒体音箱市场ZDC报告出炉众生相

2018半年度 多媒体音箱市场ZDC报告出炉

不知不觉中,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顾上半年,整个多媒体音箱市场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是CES ASIA(亚洲国际消费电子展)了。每一年的CES ASIA都向外界传达着最新的技术和创新产品,以及接下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今年当然也不例外。纵观2018上半年,无线和智能成为了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对于音频市场来说,耳机市场如此,多媒体音箱市场亦如此。在多媒体音箱市场,主打语音交互和大数据算法的AI智能音箱迎来爆发,并逐渐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打通与众多智能硬件的联动。AI这个在前两年还有些遥不可及的概念,今年好像已经全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不过,智能音频设备在2017年虽然迎来了爆发,但其市场普及率目前来看并不高。一方面,基于网络设置和语音交互等用户体验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被行业炒起来的万物互联及其背后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目前来看都太过超前。大多数用户家庭并没有太多智能设备可以与智能音频设备进行联动。接下来,智能音频设备究竟能否在消费级市场快速普及,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将是至关重要的。从2018上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预测今年的多媒体音箱行业仍将延续2017年的浪潮,在AI和语音交互这个大方向上继续前进。不过可以看出,今年的市场发展速度可能不会有2017年那么凶猛。相反,技术的更新迭代和用户的体验升级才是各大音响厂商应该在今年蓄势发力的重点。说了这么多,今年上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究竟有哪些变化和看点?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ZDC数据一起来了解下。首先想说的是,纵观当前国内多媒体音箱市场,3000元以下书架音箱竞争日渐激烈,像JBL、哈曼、SONOS等国外大牌厂商,近年来也不断发力中国市场。而对于国产音响厂商来说,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且大家现在的日子也都不好过。据我观察,当前国产音响厂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创新的乏力和用户的流失。相反,在产品创新力方面,国外音响品牌一直推陈出新,在国内市场赢得了很多年轻消费人群的青睐。因此,想要国产音箱更具产品力,创新、研发和技术迭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国产厂商投入更多地资金和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国产音箱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接下来我们看一下2018上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TOP10产品关注榜,相信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和用户最为关心的。在半年度榜单中,惠威M200MKIII 以12.43%的市场关注度位居榜首。这款音箱的经典程度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吧,每一个选购桌面音箱(电脑音箱、电视音响)的朋友对这款产品一定都不会陌生。经典的工业设计,卓越的音质,以及亲民的售价,使其长时间占领着各大电商平台多媒体音箱产品销量前三甲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漫步者的两款旗舰级桌面音箱:S2000MKII 和 S1000。S1000于2015年推出,作为漫步者当年的入门HiFi旗舰,这款产品的上市大获成功,在千元价位基本可以做到秒杀同价位其他对手。第二年,另一款堪称全能新旗舰的 S2000MKII 震撼上市,性能全面提升,定价依旧良心,上市一个多月就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上的销量冠军产品,并至今保持着不错的销量。进入TOP产品关注榜前三甲,也不出所料。排在榜单第四和第五位的依旧是惠威的两款桌面音箱产品:M300 和 D1010MKII。其中,D1010MKII也是一款上市时间比较久的经典畅销型号,售价仅四百多元,成为很多桌面音箱用户的首选。而M300则是惠威于今年3月推出的新品,售价2999元,定位高端消费市场。目前来看,M300的销量不错,用户评价也很高,是一款很有竞争力的产品。排在榜单第六至十位的产品分别为:dostyle SD216(售价189元);JBL PS3300(售价399元);飞利浦 SPA20(售价79元);奋达 R25BT(售价299元)和声擎A2+(售价1499元)。这几款桌面音箱也都是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热销产品,价格范围覆盖百元至一千五百元。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TOP10产品关注榜,国产音箱的市场表现明显好于我的预期,共有七款产品入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用户对于国产音箱的认可度提高了不少。看来只要能把产品做好,大家对于国产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并不会太纠结。接下来是今年上半年多媒体音箱TOP10品牌关注榜,根据ZDC数据显示,位于榜单前两位的分别是老牌国产厂商:惠威和漫步者。惠威以24.69%的品牌关注度排名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漫步者。其实根据前面TOP10产品关注榜的数据已经不难看出,惠威和漫步者两家老牌厂商的产品早已深入中国消费者的内心。产品的认可度高,品牌的认可度自然也不会低。不过,虽然惠威和漫步者占据了Top10品牌关注榜的前两位,但在三到十位的排名中,国产品牌却仅有一家上榜——金河田(位居榜单第九位)。其实不论是对于音箱还是耳机产品,很多中国消费者在选购时可能都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当然我绝对不是说中国消费者这样的心理是错的,因为就目前整体来看,国产厂商与国外大牌厂商之间,在产品的工业设计、扬声器技术、调音等方面,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有些“好面子”的购物心理,也使得国外品牌成为他们的首选。挤进TOP10品牌关注榜三至五位的分别是JBL、哈曼和BOSE。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是近几年最重视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而且特别重视本土化营销。JBL和哈曼不仅在海外拥有众多世界级签约明星,在国内也先后签约了著名音乐大师刘欢和新兴人气美女古力娜扎。在音乐、影视、校园、公益等市场的渗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产品本身出色的工业设计和声音表现,也使其深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BOSE、索尼近年来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不亚于JBL和哈曼,BOSE相继签约了五月天和李荣浩,索尼了签约迪丽热巴;大家都不惜重金,充分发挥粉丝经济效应,给产品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此外,不论是JBL,哈曼还是BOSE和索尼,近两年在中国市场都有多款重磅新品发布,各大音响/耳机展、消费电子展等也频繁参加,品牌和产品的曝光率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国产厂商要低调得多,像惠威和漫步者依然能够保持非常高的品牌/产品关注度,靠的是多年来用户口碑的积累和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这里,也只能说国产厂商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产品自身的研发当中,而对于营销这件事看得并不是很重。当然,产品力固然重要,但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对于市场营销上截然相反的态度,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国产音箱在产品宣传的声量上要远远低于国外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被后者抢得先机。而所谓的"低调",往往也不过是官方的一种说辞罢了。对于目前市面上的消费类多媒体音箱产品来说,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可分为有源书架音箱、蓝牙音箱、智能音箱、电视音响、户外拉杆音箱这几个主要的产品类型。其实对于今年Q1季度的数据来看,虽然有源书架音箱依旧位居关注榜榜首,但关注度却比Q1季度的42%降低了3个百分点,呈下降趋势的还有智能音箱。而蓝牙音箱、电视音响、户外拉杆音箱,关注度都呈现上升趋势。根据ZDC调研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不同类型关注度占比如下:有源书架音箱占比为39%,位居榜首,成为今年上半年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产品类型。而蓝牙音箱则以24%的市场关注度位居次席。位居第三位的是电视音响,关注度占比为15%。后续位次中,AI智能音箱的关注度占比为9%(与今年Q1季度的15%相比,降低了6个百分点);户外拉杆音箱的关注度占比为8%,比Q1季度(7%)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里想强调一下蓝牙音箱市场,蓝牙音箱市场关注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当然这其实也是在笔者预料之中的,一方面,蓝牙音箱以其特有的无线连接和轻量化设计,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一点可以说深受用户的欢迎。另一方面,蓝牙音箱的价格相比桌面有源音箱普遍来说也更加亲民,尤其是对于那些对音质没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来说,一款简单好用的无线蓝牙音箱非常符合他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在多媒体音箱价格段关注度方面,根据最新的ZDC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是500--1000元价位的产品(关注度为20.66%)。这个其实倒是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家中影音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当今80后一代拥有独立住房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于音箱品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他们关注音箱的价格范围正巧就是500--1000元价位的产品,这与本次ZDC数据所反映出的情况不谋而合。同时也说明中国30--40岁的消费者,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有趣的是,位列榜单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300元--500元价位和100元--300元价位的音箱,而100元以下的关注度也达到了18.95%。也就是说,从100元以下至500元价位关注度占比共计达到了58.8%,占据了整个多媒体音箱市场价格段关注度的一半还要多一点。而这也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在价格关注度方面的两极分化(或者说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的消费差距)。我认为,100元以下至500元价位的多媒体音箱,可以肯定的说是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真正愿意花钱购买的产品,原因也很简单——便宜。目前来看,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消费主力人群仍是以这部分消费者为主。这两年我们总强调消费升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的消费升级还尚需时日。按照多媒体音箱功能来划分,通常来说基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蓝牙、U盘直读、FM收音机、读卡器、闹钟/时钟。根据这部分的ZDC数据显示,蓝牙依旧是关注度最高的功能,高达74.31%,远远甩开了其他功能。看来这个结果与前面多媒体音箱类型关注度是相呼应的,对于用户来说,蓝牙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功能,这点可以说毋庸置疑。当然,另外四个功能其实也是很多消费者在选购音箱时比较关注的。比如笔者身边很多人都比较在意音箱带不带U盘直读和FM收音机功能,尤其是FM收音机,很多上了年纪的用户都非常喜欢。相比于用手机蓝牙播放音乐,FM收音机功能不需要任何连接其他设备的操作,使用简单粗暴,内容也更丰富。U盘直读和FM收音机功能,也分别以11.4%和6.56%的关注度位列关注榜第二位和第三位。相比之下,读卡器和闹钟/时钟功能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尤其是当前大家都习惯了使用手机闹钟,完全没必要再多加一个音箱闹钟。在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一直以来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可以说就是2.0声道和2.1声道了。根据Z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2.0声道以42.19%的关注度高居榜首。2.1声道则以31.07%的关注度位列次席。排在第三位的是5.1声道,关注度为24.19%。而单声道的关注度则只有2.55%(单声道真的可以说已经过时了)。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还是2.0音箱。一方面,2.0音箱摆放和使用都很方便,同时也能够带来比较令人满意的音质。另一方面,受限于大部分用户家中客厅/卧室的有限空间,很多用户将2.0音箱视为桌面摆放的最佳之选。有意思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众多多媒体音箱用户,家中的音箱基本也都是2.0声道。再次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2.0音箱的青睐。说到音箱材质,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多媒体音箱可以说都逃不过三种材质:木质、塑料和金属。而在三种材质中,关注度最高的当然非木质材料莫属。根据ZDC数据显示,木质材料的关注度高达82%。其实我们随便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搜索多媒体音箱产品,不论是两三百元的入门级还是几千、上万元的高端HiFi产品,木质材料的音箱都是销量和关注度最高的。相比之下,塑料和金属材质的关注度就非常低了,分别为8.17%和9.83%。一方面,木质材料在外观上通常要比塑料和金属看起来更有质感;另一方面,木质箱体在声学特性和声音表现上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加上消费者对于“豪华原木”等材料普遍都颇有好感,木质材料自然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首选。AI音箱下一个阶段:视频交互在经历了2017年的“狂欢”后,智能音箱市场在今年一季度快速降温;与此同时,以亚马逊、百度领衔的科技巨头相继推出了带屏幕的智能音箱新品类(又被称为智能视频音箱)。对于用户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要知道视频内容(交互)呈献给用户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单纯的音频内容(交互),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产品走进用户生活的进程再次形成跃进。当然,智能视频音箱是否能够真正抓住用户的痛点,颠覆以往的体验,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蓝牙音箱市场依旧被看好从今年上半年ZDC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最受中国消费者关注的多媒体音箱类型还是在功能等方面,蓝牙都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和关注度。关于这一点我在上文中也做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就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来看,下半年,蓝牙音箱市场会继续保持增长。电视音响市场增速明显电视音响从2016年至今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的势头,产品也一直在往简洁化和轻薄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考虑到现在大多数家庭的住房面积有限,配合电视使用的音响产品为了迎合更多年轻用户的使用需求——外观设计时尚、轻薄,更易于摆放。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于画质和音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如今的家庭音响在硬件和软件算法上日趋成熟,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对于音效的追求。而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全面落地,今年以语音交互和功能完善的一体化电视音响,或将成为家庭娱乐系统不可缺少的设备。中国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升级如今,百元以下价位多媒体音箱市场关注度正在下降,500--1000元成为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价位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的消费力正在逐渐提升,大家对于影音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消费者不再只注重品牌、外观等“面子”上的事;对于功能、单元配置、音质等更重要的参数也越来越关注。我觉得这对于未来中国多媒体音箱行业的发展是健康和积极的。写在最后:回顾2018上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传统有源2.0音箱、2.1音箱和蓝牙音箱,依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和市场关注度。在一线城市,消费者的购买预算正在逐步提升至1000-1500元;而在二三线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购买预算仍集中在100--300元价位,消费观念仍需培养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成为行业风口的AI智能音箱,从今年Q1季度开始,关注度就持续走低,整体市场疲软。看来被行业、媒体以及投资人炒起来的AI、语音交互、物联网等概念,已经提不起大家的兴趣。智能音箱行业需要的是冷静和沉淀下来,搞清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技术不断迭代,才能稳定和巩固市场发展。下半年,多媒体音箱市场将会有哪些创新和亮点?我们会继续关注。

大名府

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响市场预测:市场规模将达296亿元

多媒体音响市场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以及音源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多媒体音箱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随着VCD/DVD/CD、MP3/MP4、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音源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发展,以及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多媒体音箱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多媒体音箱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兴起,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智能终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IDC的数据统计,2016年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为14.71亿部,较2015年增长2.32%;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统计,2016年PC出货量为2.70亿台,同比下降6.24%。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公布数据,2016年上半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为0.74亿台,同比下滑4%。由于传统多媒体音响主要用于PC配套,PC出货量的下滑使得传统多媒体音响需求随之出现下滑。虽然传统多媒体音箱需求有所下滑,但是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相应地提供了新型多媒体音箱的市场空间,多媒体音响对应的音源不仅仅是电脑,还有现在多样化的数码设备。不同产品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带动了配套多媒体音响的增长,使得多媒体音响销售额反而有所上升。2016年,我国多媒体音响产值约为259.63亿元。综合以往市场规模走势,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响市场规模将达296.53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电子音响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垂冠

2017年度ZDC:多媒体音箱与智能音箱谁主沉浮

[中关村在线音频频道原创]2017年对于多媒体音箱行业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传统有源音箱日渐式微,无线智能音箱则迎来了大爆发。AI+语音交互技术在音频行业的全面落地,也帮助各大音箱厂商迅速抢占智能家居流量入口。2017年度ZDC:多媒体音箱与智能音箱谁主沉浮 从2017年音箱行业大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预测今年整个音箱产品线都将继续延续2017年的浪潮,在AI和语音交互这个大方向上继续前进。不过今年的发展速度可能不会有2017年那么迅猛,相反,技术的更新迭代和用户的体验升级才是各大音响厂商应该在今年蓄势发力的重点。 除了智能音箱,我们看到新兴的电视音响产品在2017年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随着消费者对于电视屏幕尺寸的要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于音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符合家居影音娱乐使用的电视音响产品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品牌结构分析:老牌国产厂商依旧坚挺 2017年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需要用数据来回顾一下这一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发展情况。根据ZDC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2017年全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品牌关注比例最受关注的Top10品牌中,国产老牌厂商漫步者和HiVi惠威依旧坚挺。其中漫步者更是以24.11%的品牌关注度位列第一,HiVi惠威则以16.88%的市场关注度位列第二。 不得不说,漫步者和HiVi惠威两家企业这些年在中国市场一直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在消费者心中也早已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品牌信誉。而在产品力方面,也一直在不断提升。位列该Top10品牌关注榜前两名,也可谓是实至名归。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品牌关注度排名 不过让我们觉得喜忧参半的是,虽然漫步者和HiVi惠威占据了Top10品牌关注榜的前两位,但在三到十位的排名中,国产品牌却只有一家——小米。小米近年来发力音频行业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从最开始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活塞耳机,到后来的胶囊耳机、便携蓝牙音箱、AI智能音箱等产品,都深受米粉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17年,小米以7.36%的品牌关注度超越了老牌国外厂商B&O和索尼,位居品牌关注榜的第七位。 挤进品牌关注度榜三至五位的分别是JBL、飞利浦和BOSE。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品牌是近年来最重视中国音箱市场的国外品牌,且他们的本土化做的都不错(BOSE更是前后签约了"五月天"和李荣浩,熟练玩起了粉丝经济)。此外,JBL、BOSE和飞利浦近两年在中国市场不断有重磅新品发布(各大音响展也是频繁参加),包括蓝牙音箱、户外便携(防水)音箱、电视音响等产品。而产品本身出色的设计/做工和卓越的音质,也使其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箱产品关注度排名:国产品牌依旧是最大赢家 如果说在上面的年度多媒体音箱品牌关注度排名中,国外品牌相比国产品牌还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那么在2017年最受关注的十款多媒体音箱产品排名中,国产品牌可以说是以碾压性优势全面占领了这一榜单。确切的说,依旧是老牌国产厂商漫步者和HiVi惠威占据了这一榜单。 排在榜单第一位的漫步者S2000MKII,这款产品是漫步者于2016年5月推出的重磅新品。S2000MKII被誉为是划时代的高端新旗舰2.0音箱,其采用了S系列经典的梯形箱体设计,可有效减少驻波的叠加,让用户近场聆听体验得到大幅提升。此外, S2000MKII的做工、用料和单元配置都堪称奢华,而售价却不足两千元,堪称两千元以内桌面HiFi音箱性价比之王。 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箱产品关注度排名 排在榜单第二位的S1000是漫步者在2015年晚些时候推出的一款旗舰音箱,这款音箱在上市后就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极大好评,堪称是漫步者在当时入门HiFi音箱的全能型旗舰产品。S1000一款有着越级表现的音箱,也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在千元价位基本可以做到秒杀,至今也保持着很高的销量。它的出现甚至改变了当时千元书架箱僵化的格局,凭借出色的销量和用户好评,这款产品还登上了2017上半年最受关注音箱产品的榜首。 位列榜单第三位的是HiVi惠威的M200MKIII有源2.0音箱,M200MKIII可以说也是一款经久不衰的产品,也同样被很多消费者誉为千元级桌面2.0音箱的标杆。早年上市后至今仍然保持着很高的销量。而笔者更想说的其实是HiVi惠威后期推出的M200MKIII+,这款产品于2016年下半年上市,在功能、单元配置、电路优化、信号输入等方面都做了全面升级。产品已经上市便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销量,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等上了年度关注榜的第五位,足以证明这款产品的实力不容小觑。 在2017年度最受关注的十款多媒体音箱产品中,漫步者五款产品上榜,HiVi惠威四款产品上榜。而国外品牌则只有JBL CM202一款有源2.0音箱上榜。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漫步者和HiVi惠威的音箱产品已经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另一方面,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整体做的还不够好。产品价格过高是一个原因,而产品自身的素质和音质方面与国产音箱(同价位来说)拉不开差距,也是影响其销量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现在的国产音箱在价格和产品力上已经完全能够与国外品牌产品相抗衡。智能音箱势头强劲 但蓝牙音箱依旧是主流 对于消费级音箱产品来说,按照产品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蓝牙音箱、桌面有源音箱(多媒体音箱)、智能音箱、电视音响这几个主要的产品类型。根据ZDC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音箱市场各类型音箱占比如下——蓝牙音箱,占比为32.34%,排名第一,成为这一年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产品。桌面有源音箱则以25.07%的关注度占比排名第二位。排名第三的,是智能音箱(确切的说是AI智能音箱),关注度占比为21.87%。后续位次中,电视音响的关注度占比为10.12%(与2016年相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户外便携音箱为6.03%;户外拉杆音箱为5.01%。近年来,蓝牙音箱的市场关注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当然这其实也是在笔者预料之中的,一方面,蓝牙音箱以其特有的无线连接和便携性,具备更加多样的使用场景,这一点可以说深受用户的青睐。另一方面,蓝牙音箱的价格相比桌面有源音箱普遍来说也更加亲民,尤其是对于那些对音质没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来说,一款简单好用的便携蓝牙音箱非常符合他们的日常使用需求。2017年多媒体音箱类型关注度 相比之下,在2016年ZDC调研数据中还处于第一位的有源桌面音箱,在2017年终于被势头强劲的蓝牙音箱超越。不得不说,在无线连接/便携性与所谓的HiFi音质之间,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于前者。从使用体验来讲,消费者这样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音箱和电视音响在2017年也迎来了快速增长的一年,尤其是智能音箱,在国内外科技巨头们的带领下,阿里、京东、小米、百度以及各大音响厂商都纷纷加入到智能音箱大战当中。大家的目标也基本一致——抢占智能音箱流量入口,打造智能家居新生态。多媒体音箱功能关注度分析:蓝牙已成标配 如果按照音箱的功能来划分,市面上的消费级产品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蓝牙、U盘直读、FM收音、闹钟/时钟以及SD卡播放。而从这部分的ZDC数据显示,蓝牙以高达66.54%的关注度,远远甩开了另外几个功能。看来这个结果与前面的音箱类型关注度是相呼应的,对于广大音箱用来来说,蓝牙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功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蓝牙功能,笔者想用简单、方便、好用这三个词来概括。2017年多媒体音箱功能类型关注度多媒体音箱声道系统关注度分析:2.0音箱仍然是主流当然,除了蓝牙功能,另外四项功能其实也是很多消费者在选购音箱时比较关注的。比如笔者身边很多人都比较在意音箱有没有U盘直读和FM收音功能,尤其是FM收音功能,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很喜欢。相比于用手机、电脑听歌来说,FM收音能够带来更多内容上的主动推送,而这也是FM调频这么多年来一直受到很多用户喜爱的原因之一。因此U盘直读和FM收音这两个功能,也分别以14.91%和7.61%的关注度位列关注榜第二位和第三位。2017年多媒体音箱声道系统关注度 在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一直以来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可以说就是2.0声道和2.1声道的音箱了。根据ZDC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2.0音箱以34.28%的关注度位列第一。2.1音箱则以33.52%的微弱劣势位居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5.1音响(关注度为29.79%),单声道音箱的关注度则只有可怜的2.41%。 不难看出,这些年来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还是2.0音箱。一方面,2.0音箱摆放和使用都很方便,同时也能够带来比较令人满意的声音表现。另一方面,受限于大部分用户家中客厅/卧室空间的面积,很多用户将2.0音箱视为空间摆放的最佳之选。而多了一个低音炮的2.1音箱,则往往由于那个低音炮没地方摆放而被很多消费者Pass。多媒体音箱材质关注度分析:木质音箱最受消费者欢迎2017年多媒体音箱材质关注度 谈到音箱材质,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多媒体音箱可以说都逃不过三种材质:木质、塑料和金属。那么在三种材质中,最受用户关注的当然非木质材料莫属。根据ZDC数据显示,木质音箱的关注度高达75.54%。其实我们随便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搜索下不同价位的音箱产品,不论是两三百元的入门级音箱还是几千、上万元的高端HiFi产品,木质音箱都是销量和关注度最高的。 一方面,木质音箱在外观上通常要比塑料和金属看起来更有质感;另一方面,木质音箱在声学特性和声音表现上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加上消费者对于“天然木质”、“豪华原木”这类词普遍都颇有好感,木质音箱也自然成为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消费升级,千元以上中端产品有望成为主流 在多媒体音箱价格段关注度方面,根据最新的ZDC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是500--1000元价位的产品(关注度为22.07%)。这个其实倒是在笔者的预料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画质和音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当今80后一代拥有第一套独立住房的消费者,他们对于音箱品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 而且从今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80后消费者选购多媒体音箱的预算正在向着1000--1500元价位靠拢。因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行业观察者也都非常看好中端多媒体音箱市场未来两年的发展前景。2017年多媒体音箱价格段关注度 排在价格关注榜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300--500元价位(关注度为19.66%)和100--300元价位(关注度为17.74%)。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价格段的多媒体音箱产品,可以肯定的说,绝对是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真正会去花钱购买的产品,而这部分消费者也占到了整体购买市场近四成的比例,可以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消费主力还是以这部分消费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100元以下多媒体音箱关注度在2017年整体市场关注占比中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消费升级近两年做的还是不错的。消费者不再只关注品牌、外观这些面子上的事;对于功能、硬件配置、音质这些对于音箱来说更重要的素质越来越关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对于中国多媒体音箱行业的发展无疑是良性和积极的。2018年,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好的音箱产品来到消费者手上。总结: 以上就是2017年度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ZDC调研分析报告,本次我们分别从最受消费者关注的音箱品牌、最受关注的十款热门产品、不同音箱类型、功能、声道系统、材质以及价格段共七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这些调研数据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7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了哪些产品和功能更加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对消费者的选购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2018年中国多媒体音箱市场发展趋势预测①AI智能音箱需要更多探索 AI智能音箱在2017年虽然迎来了大爆发,但实际产品体验和市场普及率却并不高。一方面,基于网络设置和语音交互等用户体验还远不够成熟;另一方面,被行业炒起来的万物互联和其背后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目前来看都太过超前,大多数用户的家庭并没有太多智能设备可以与智能音箱进行联动。而在2018年,AI智能音箱究竟能否在消费级市场快速普及,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将是当务之急。②蓝牙音箱仍将是主流 从2017年ZDC调研数据结果不难看出,无论是最受中国消费者关注的音箱类型还是在音箱功能方面,蓝牙产品都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和关注度。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上文中也做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依据2017年的发展势头笔者预测,2018年蓝牙音箱产品依旧是主流,也将是整个音箱行业的主力军。③电视音响销量或将迎来高速增长 其实从2016年开始,家庭音响系统(主要指电视音响)就在往简洁化和轻薄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考虑到现如今大多数家庭的住房面积都不大,配合电视使用的音响产品为了迎合更多年轻用户的使用需求——外观设计、体积更加时尚和轻薄,也更易于摆放。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于画质和音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如今的家庭音响已经不仅是能出声就行了,因此厂商在声音的调校和软件算法方面也更加考究。2018年,无线连接、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一体化家庭音响将成为家庭娱乐系统不可或缺的设备。④消费升级,千元以上音箱产品或将成为主流 从ZDC调研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如今100元以下音箱产品关注度在整体市场关注度占比中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音箱市场的消费升级近两年做的还是很有成效的。消费者不再只关注品牌、外观这些面子上的事;对于功能、硬件配置、音质这些对于音箱来说更重要的素质也越来越关注。这对于未来中国音箱行业的发展无疑是良性的和积极的。附录研究方法说明1、关注度研究方法  本报告主要根据ZDC自主研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关注度分析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每日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关村在线网站以及嵌套中关村在线网站产品库的其他合作网站的网民上网行为,并将来自不同IP的网民进行分类归属,综合PC相关厂商、品牌等获得的点击,统计出网民对PC的关注度。  关注度:亦或关注比例,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某类信息的点击数在同类信息中的所占比例。关注度高,表示该信息越受消费者重视,关注度可作为分析历史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力数据支持。2、市场规模研究方法  ZDC充分运用中关村在线自身产品库优势,以及在厂商、渠道商、行业等方面的良好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获取一线信息以及第二手研究材料,并由ZDC市场分析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最终获得可发布的ZDC研究报告。直接信息渠道  中关村在线在全国拥有85家分站,各地分站均派驻调查员。专业分析师与调查员与当地厂商、经销商、用户保持直接紧密的关系,定期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与资料。间接信息渠道  立足中国ICT行业的中关村在线在建立10余年期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可定期从行业协会获取大量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动态数据和信息。  作为位居中国科技专业网站前列的中关村在线与众多上游厂商、制造商、渠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渠道商也会不定期将最新的信息告知中关村在线。  ZDC还从第三方获得数据及资料,了解整个中国ICT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追踪相关重点企业或厂商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竞争策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手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为:新闻报道、行业媒介、企业年报、Internet/Web站点以及其他有利于本报告的资料。附录一 法律申明  本报告为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制作,由中关村在线网站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包括版式权)。报告中所有的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包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过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ZDC分析师对用户关注度调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重调研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测。  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的著作权属于本公司,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本报告所有内容的复制、编辑(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且该排他权受法律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  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ZDC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  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  本公司充分尊重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您确认您的著作权以某种方式被侵犯,并且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请向本公司提出著作权投诉。  本报告有关著作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公司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附录二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鼎好大厦B座8层  电子邮箱:zolzdc@zol.com.cn

得之也生

数字多媒体展厅设计为何如此受市场欢迎

人们总是容易被炫酷的视觉感吸引。展厅设计中应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呈现出的炫酷场景极易给参观者的视觉产生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深刻的体验。这只是数字多媒体魅力一部分的体现。下面专业的展厅设计公司曼斯特科技就和大家聊聊数字多媒体展厅设计为何如此受市场欢迎?1、迎合市场需求数字多媒体技术是为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服务的,数字多媒体展厅呈现出来的效果比较切合用户的感受需求。数字多媒体展厅能够获得企业和市场的一致认可。在设计过程中,专业的展厅设计公司会为了更多的用户需求对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持续的改善,让数字多媒体技术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水准之上。2、多媒体展项效果很棒数字多媒体展厅设计通过多种数字多媒体展项的组合,能够让展示的效果极具视觉诱惑力,能够将一场震撼的视觉美餐完美的呈现给参观者,在数字多媒体展厅中即使是一场简单的产品说明会,通过现场高科技效果的渲染也会更具煽动性和感染力,对于展示效果的提升非常棒。3、人机互动体验数字多媒体展厅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参观者,当多媒体技术在进行展示时大概率会吸引参会者的注意力并让其从中得到与众不同的体验,从而让企业的讲解员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并且多媒体技术展示的画面非常逼真,人机的互动方式也更加灵活给参观者留下的印象也会极为深刻,对展厅心生好感。4、视觉享受满足数字多媒体展厅利用高科技的多媒体电光声以及软件控制技术,为企业的产品展示效果增加更多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来到展厅的参观者带来了一场充满魅力的视觉盛宴,让企业展示的产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让企业能够更快速的将产品推向更多的消费者。曼斯特科技:数字展示工程一体化服务商一直深耕于数字展厅展馆领域(企业展厅、党政展厅、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展馆、规划展馆等),提供策划、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总包服务,拥有丰富经验和众多成功案例,是值得信赖的选择。

然则孰可

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研究报告

引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通过互联网广告获取流量的成本攀升,广告转化难度也有所提高。而逐渐融入数据、技术能力,并且与消费者生活轨迹相衔接的户外广告,在线上流量增长乏力的互联网下半场中价值凸显,获得广告主的关注和青睐。在过去四年中,户外广告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2%,规模达到456.1亿元,有效拉动线下广告规模增长。户外媒体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链接产业的横纵两侧。在户外广告投放需求随消费者习惯不断变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广告主、第三方监测公司以及场所方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型,投放平台角色初显,而户外媒体公司也在朝着功能型和更多职能探索。户外广告诞生于场景之中,也随着场景的延展、创新和更替而改变着发展轨迹。各场景中场所的供给量、广告位和广告形式的开发潜力、受众的使用量和频率等共同推动着楼宇电梯、交通出行和影院成为现阶段最具营销价值的三大场景,市场份额占比于2018年分别达到35.6%、47.7%和11.6%。在数字化和消费者触媒渠道碎片化的背景下,1)广告主投放建议:结合自身投放数据和经验的沉淀,搭建个性化的投放模型和渠道资源池;2)户外媒体公司经营建议:应在广告主愈发趋于多元的需求下做好业务和资源的整合转型;3)投资方投资建议:盯准数字化趋势中最能解决现有问题和扭转行业格局的投放管理流程智能化和程序化购买的发展点。户外广告未来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的赋能,而程序化、LBS和AR三大技术将是未来重要的赋能趋势。未来这些应用趋势从概念到落地、普及,也将面临着技术与成本、公共安全与用户隐私、产业合作与竞争等的瓶颈与挑战。网络红利消退,户外价值再现中国户外广告的发展历程市场规范和技术发展将户外广告带向进阶之路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媒体资源的规模化整合,使自由生长的户外广告实现了产业化。各阶段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和赋能,进一步带给户外广告越来越具有创造力的展现形式,彰显出线下流量的价值。市场和产业体系逐步成熟的户外广告吸引着大量资金的涌入,也吸引了百度、阿里、京东、Google这样的科技巨头将业务布局铺向户外广告市场。伴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户外广告建立起了数据基础,相关数据维度也趋于细化,户外广告的评估由一开始借助照片和经验等进行的简单评估方式,发展到了主要依靠第三方监测公司调研的理论评估阶段,并正朝着数字化加深和程序化进一步运用后能够实现的精细化评估阶段迈进。线下广告重回市场视线中国线下广告增长情况因户外广告增长拉动而开始回暖中国线下广告因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在网络广告崛起的时期内持续低迷,整体规模在2015-2018年间呈现负增长趋势,从1787.9亿元跌落到1683.8亿元,但下滑幅度明显缩减,并在2018年趋近于0%。预计从2019年起,线下广告整体规模将从负增长回复至正增长,且增长率将逐年提升。2018-2021年间,线下广告规模预计将按2.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并于2021年达到1813.5亿元。与其余类别线下广告因受消费者移动性增加影响而导致受众流失、市场规模收缩不同,户外广告场景化和强制性等的特征和数字化赋能的增强,使广告主对其的需求不断增强,成为拉动线下广告增长情况回暖与持续提升的主力军,预计到2021年,户外广告将占据整个线下广告市场规模的39.2%。资本的嗅觉捕捉户外发展点数字户外和电梯场景户外媒体公司吸引资金关注由近年投资方对户外广告相关企业的投资趋势得出,获得早期轮次投资的公司增多,战略投资方也从2013年起开始将眼光投向户外广告市场,并且,资金逐步向经营电梯场景的户外媒体公司和户外广告投放平台等数字户外公司方向集中。这是由于近年来数字户外兴起,除了科技巨头带头搭建数字化户外广告平台外,市场上也开始涌现出不少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质的数字化户外广告公司,吸引了资金的投入。另外,电梯是目前户外各场景中发展稳定且势头强劲的场景,也是投资方敢于投入大额资金的对象,尽管新兴细分场景不断在被开发,目前暂未出现势头能超越电梯的新场景。资金的追逐和支持进一步带动了数字化户外的发展和电梯场景户外媒体公司的壮大。应运时代变迁,产业推陈出新中国户外广告整体市场规模在多方因素驱动下,户外广告整体规模增长趋势良好在中国的各类广告中,户外广告的历史最为悠久,自古至今经历过朝代更迭、时代转换,却历久弥新。这得益于不论生活场景、消费者需求和触媒习惯如何转变,户外广告总能因地制宜地得以展示并延伸进生活的每一面。除开户外广告自身特性,来自需求端、供给端和例如城镇化推进、消费支出增多等宏观因素的驱动力也时刻影响、推动着户外广告的发展。在未来,户外广告的增长率将持续提升,预计在2021年将拥有711.5亿元的规模,成为线下广告中愈加重要的广告市场。中国户外广告产业链结构分析媒体方链接产业纵横两侧,积极拥抱变化户外媒体公司包括自营媒体和代理媒体,在产业运作中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链接着产业链纵横两侧。纵向看,户外媒体公司需与不同场景中的场所方达成合作,以便拥有场所中广告位的代理权资源,优质资源的稀缺造成双方的博弈格局;与此同时,为满足广告主在广告投放各环节中可能产生的不同需求,户外媒体公司还需与拥有技术、制作、创意、效果监测等服务的支持方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横向看,户外媒体公司通过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商对接,又或从初步形成的投放平台接收广告投放需求,并最终通过场所方的广告位向消费者展示户外广告。户外媒体公司的升级效率、利润和服务是户外媒体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户外广告市场的不断升温,户外媒体公司也纷纷开始进行发展规划布局,以期提高自身竞争壁垒。从当前来看,户外媒体公司的升级之路,主要有效率升级、利润率升级和服务力升级三条途径,而头部和长尾媒体公司则由于成本和竞争问题,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媒体方和场所方的博弈场所方话语权不断加大,议价能力和合作方式也更加主动在户外广告市场中,场所方作为供应商,为媒体方提供更多的户外广告资源开发场所,而媒体方作为变现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为场所方带来了额外收益,早期双方以共赢互利的方式在产业链中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但随着户外媒体公司的增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优质场所的头部户外媒体资源愈加紧缺,场所方在合作中的话语权也不断加重,尤其是对于交通运营公司和大型物业公司等规模化、稀缺化的场所方而言,尤为突显。因此,随着双方话语权的失衡,媒体方的议价能力和合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投放平台的初显各类企业纷纷入场户外投放平台,推动产业规模扩大随着数字化在户外广告市场的不断渗透,其产业链中也逐渐衍生出投放投放平台的角色,作为广告主和户外媒体方的链接点,不断优化产业效率、效果和体验。一方面,投放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投放数据化和交易程序化等功能服务,吸引更多的广告主使用平台进行户外广告投放,另一方面,投放平台能够帮助户外媒体扩大销售渠道,增加长尾资源的上刊率,也受到越来越多媒体方的开发和欢迎。因此,当前以分成为主的盈利模式也给投放平台带来了较好的想象空间,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和新兴创业企业纷纷加入到投放平台的探索和实践中。但整体来看,投放平台角色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户外广告数字化的渗透度以及广告主的认可度,将是决定投放平台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植生活场景,增长空间犹在不同场景户外广告发展概览楼宇电梯、交通出行和影院是户外广告头部场景近年来,中国户外广告市场在场景分布上呈现出既丰富又集中的发展态势,尽管户外广告的场景不断在开发和丰富,但因受到互联网广告的冲击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管制等影响,一些细分场景的户外广告规模不断在缩紧,比如楼体户外、卖场户外和公路“高炮”等。在此背景下,楼宇电梯、影院和交通出行成为中国户外广告市场的主要场景构成,其市场份额占比于2018年分别达到35.6%、47.7%和11.6%,未来三年内,楼宇电梯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超过交通出行成为第一大户外广告场景。艾瑞分析认为,楼宇电梯、交通出行和影院三大场景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除了场景在人流量和广告环境密闭性等方面的优势外,最关键还是遵循了城市居民当代“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轨迹。楼宇电梯户外广告仍有增量空间2018年规模达1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4.8%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楼宇电梯户外广告市场规模达1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4.8%,未来楼宇电梯户外广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339.6亿元。艾瑞分析认为,中国楼宇电梯户外广告市场仍然有较大增量空间,主要原因有四:1)楼宇新建率的稳定上升;2)楼宇电梯商业化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三线及以下城市所属的下沉市场;3)电梯空间中近年新开发广告位类型的普及和完善,在场所供应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广告资源位;4)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提高广告承载量和利润空间,预计2019年楼宇电梯数字广告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过传统楼宇电梯广告,而这也是楼宇电梯户外市场当前乃至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交通出行户外广告发展稳定2018年规模达21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8.4%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交通出行场景户外广告市场规模达21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8.4%,随着机场、铁路、公交和城轨等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展,交通出行场景的户外广告规模也将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速同步发展,预计市场规模将于2021年达到265.1亿元。艾瑞分析认为,作为最早的户外广告场景之一,交通出行中户外广告的发展也最为稳定。一方面是因为交通于城市的功能性,其场所建设和人流量都有着稳定的规划和控制,且交通场所的商业化渗透率也较为饱和,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上未来都将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主要增长机会点仍然来自于交通网络扩张与建设带来新的资源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场所的公共安全属性,可开发的广告位形式相对完善,因此难以出现通过增加单位场所内的广告资源类型或数量来实现新的增长。交通户外广告覆盖受众差异较大受众的覆盖量级和增速为各交通场所带来不同发展机会以承运日常出行人群为主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的客运量量级,远超过主要承运跨城市出行人群的铁路交通和民航运输的客运量量级。公共汽电车在近五年中的客运量复合增长率虽为负数,但考虑到公交场景最具开阔性,公交场景户外广告的受众天花板比起其余交通场景,上限更高。航空场景的客运量相对较低,但仍保有11.8%的年复合增长率,仅次于最高的城轨交通,并且,其乘客群体的高消费力使该场景户外广告的营销价值在所有交通出行场景中有着显著竞争优势。影院户外广告发展逐渐放缓2018年规模达52.8亿元,同比增长率达10.2%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影院户外广告市场规模达52.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9.2%,未来稳定放缓的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5亿元。艾瑞分析认为,中国影院户外广告市场将逐渐进入增长放缓的“低行期”,随着院线的收缩与整合,以及影院建设的结构调整,未来一线城市头部影院银幕资源将愈发稀缺,影院户外媒体公司竞争压力变大。一方面,头部影院资源将成为户外媒体公司的核心竞争壁垒,另一方面,四五线城市将为影院广告市场提供更多新的发展机会。影院广告资源增长过剩影院建设失衡,一线城市相对饱和,导致影院广告增长乏力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红利的背景下,电影院和银幕数量迎来了一段高速增长期,但同时也迎来了发展失衡、分布不均的产业问题。一方面,随着电影院产能过剩,单块银幕盈利能力逐步下滑,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也开始放缓,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的影院和银幕数量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和县级城市的影院银幕资源仍相对稀缺,在政策的带动下,未来影院银幕的增长点将向下沉市场转移。艾瑞分析认为,随着影院建设规划的结构调整和下沉,一线城市影院银幕数量增长将继续放缓,无法承担更多的广告投放,而中西部和县级城市的影院广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开发,因此未来短期内,中国整体影院广告将不会再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是逐渐转向精细化产业运营模式。紧随发展风口,各方乘浪逐金投放建议:模型化广告主:搭建个性化户外广告投放模型和渠道资源池广告主在户外广告投放过程中主要会面临投放价值难以评估、投放策略花费时间精力过长、渠道商务和交易成本过高等困境,因此,结合自身投放数据和经验的沉淀,搭建出一套个性化的投放模型和渠道资源池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来讲,各个广告主在营销需求中同时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部分,将共性的需求转化为固定的投放模式,再将差异化的需求按照人群、范围、场景和创意的决策顺序进行快速过滤,将很大程度提高其在投放价值判断和策略制定的效率,同时,将每次合作的渠道方资源及投放经验沉淀积累,形成更加适合自己的资源池,将极大减少在渠道商务和交易层面花费的时间和成本。经营建议:整合化户外媒体公司: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一方面,随着媒介环境和消费者注意力的不断分散,广告主已经很难通过单一的渠道或者屏幕实现营销触达,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营销环境,广告主的营销决策和执行时间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在此背景下,媒介和业务的整合程度,成为广告主在选择广告媒体公司时最看重的因素。艾瑞分析认为,整合化趋势在户外广告市场同样适用,尤其是多场景的户外资源覆盖能力,将极大地减少广告主的多方渠道商务对接成本,满足整合投放的需求。因此,通过内部扩张和外部并购等方式实现整合化,将是未来户外媒体公司的重要竞争壁垒。投资建议:程序化投资方:投放管理流程优化和程序化购买或将成为关注焦点根据近五年的投资事件分布,经营传统场景和电梯场景业务的户外媒体公司发展较为成熟,获投轮次偏中期往后,并且,80%的战略投资对象和大部分资金都集中于梯媒;而早期投资则主要集中于数字户外广告公司,部分已开始获取中期投资。预计在未来,梯媒和数字户外将继续是户外广告市场中最具发展和投资价值的对象。对于发展相较成熟、已有科技巨头或资本站队的梯媒市场,由于市场资源主要集中于头部企业、新式广告位继续开发的空间小,新进入者在短期内壮大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该领域新入者的早中期投资可作谨慎考量。对于数字化户外,艾瑞认为有两个方向最能解决现有问题和扭转行业格局,尤其值得资方关注,一是具有为以户外为代表的传统线下广告提供智能业务管理工具以优化投放管理流程业务类型的公司;二是具有能够整合多场景多广告位以实现高效程序化户外广告购买业务类型的公司。在资方对未来具体发展方向把握尚小时,也可在已获早期投资的数字户外公司池中判别和甄选,进行跟投。技术多重赋能,应用持续升级技术赋能是户外广告的关键趋势技术直接推动户外广告交易、投放、内容、产业格局等变化如果说生活场景的变迁是户外广告的发展脉络,赋予其横向拓展的方向指引,那么技术的应用渗透则是户外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赋予其纵向升级的突破创新。除了户外广告内容呈现效果外,户外广告市场的交易方式、投放过程甚至产业格局都将在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创新,而这也是推动户外广告市场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艾瑞分析认为,未来技术赋能的应用程度将成为户外广告发展进程和方向的关键,同时也因此赋予了户外广告市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想象空间。户外广告技术应用趋势从概念、落地到普及,价值与挑战并存中国户外广告未来在程序化、LBS和AR的应用上将会先后经历概念期、落地期和普及期三个阶段。1)户外程序化当前已经进入落地期,各类企业相继推出户外程序化平台,覆盖资源和功能开发也不断在丰富完善,主要由于广告位数字化和资源整合的原因,未来十年内都将持续处于不断普及的发展阶段。2)户外广告与LBS技术的应用发展当前还停留在概念期,未来的落地与普及主要还取决于户外数字化发展的进程。3)户外广告与AR技术的应用发展尽管当前已经有落地案例,但由于技术成本以及场景适用性,未来将会有较长的落地期,以持续探索更加成熟的营销模式和玩法。整体来看,三大技术在户外广告的应用价值显著,将会吸引各方持续关注和推动其发展和深化,但同时其在不同阶段也分别面临着技术与成本、公共安全与用户隐私、产业合作与竞争等瓶颈与挑战,未来这些挑战的被解决程度,直接决定了三大技术应用的发展进程。

硕人

商显市场爆发之际,TCL多媒体能否成为风口中心?

商用显示的爆发期正在逐步临近。从2004-2005年的发展元年算起,商用显示市场从外资品牌的只手遮天,到2010年B2B市场“蓝海”属性突显,国内外企业百家争鸣,再到2015年激光投影与小间距LED的爆发式增长,以及面向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转型,商显再度迎来爆发式发展的机遇。时间来到了2017年,受国内政策环境推动,商显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75亿元,42%增速更是刷新了近三年的历史高度,相较于2016年24.8%的增速而言,商显的表现一直在超出市场预期。在这样一个高增量的市场背景下,国内黑电巨头TCL多媒体(01070)宣布以人民币约7.93亿元现金,收购了TCL集团控股子公司TCL商用信息科技100%股份,这次收购究竟意味着什么,还得从下游市场赋予商显的无限可能说起。高增量的下游市场作为近年来发展出的细分领域,商业显示介于民用显示与工业显示两种技术之间,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领域,也算得上是显示产业最为复杂的一块,政府、4S店、商场、影院、交通枢纽、零售门店、酒店、医院、银行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都是商显的主要应用场景。正是这样一种需求多元化与供给多元化,让商用显示每隔几年就会涌现出一个“高增量”的黑马产品。例如最近的2017年,商用会议室交互液晶显示产品就拥有夸张的增长速度,其规模不及教育交互液晶产品的10%,更只有商用投影机产品的5%,但是这一年它的增速却高达140%。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商用显示市场销售额规模已经达到363亿元人民币,预计2017年会达到475亿,预计2018年更将达到589亿,2015至2018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海”:那这块诱人的市场蛋糕,谁能分到最多呢?刚刚收购了商用信息科技的TCL多媒体或许会是其中之一。作为黑电领域的先行者,TCL多媒体此前的业务模式基本以B2C为主,但在收购了商用显示领域的商用信息科技之后,这个家电巨头也开始进入了B2B领域,面前是教育、酒店、安防等巨大的市场。作为一个成熟的家电品牌,TCL多媒体已经具有国际化的战略定位以及打通产业链的发展眼光,因此在自己现有的优势资源基础上延伸产业链,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与利用,以此获得与国际品牌在全球化市场相竞争的砝码应该是TCL多媒体当下所考虑的。根据目前商用显示产品、服务发展情况以及国内B2B市场现状,商显行业尚处于成长期,还未形成成熟的品牌竞争态势,而具有资源、技术、资金、渠道、人才等综合优势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在获得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将促进行业资源整合,推进品牌优化竞争。而在此次收购之后,TCL多媒体也将凭借着商用信息科技的eHotel、eShow、eWall等优势业务,正式进军这片商显“蓝海”。低估值造就“价值洼地”从盈利水平上说,收购净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商用信息科技,也将有效地帮助提升TCL多媒体的整体估值。原先TCL多媒体所处的黑电行业发展利润率相对较低,受成本及上下游影响大,因此行业估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TCL多媒体本身的估值,目前公司的PE只有约11倍左右。但在商用显示领域,估值则比黑电要高出不少,一方面由于B2B的性质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另外商显也有着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受原材料和市场波动小,从目前已经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来看,海康威视及大华股份PE都有28倍,视源电子更是达到了48倍PE,可见市场已经为这一块潜力市场贴上了高估值标签,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开发,商显潜力还将被加速挖掘。换句话说,如果TCL多媒体能凭借对商用信息科技的收购,在此时一举进入商显行业,将搭上行业上升期的便车,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对公司本身的估值提升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再看此次收购的对象商用信息科技,目前其用户已经横跨了地产、教育等互联网及软件,金融、零售等系统与平台,政府、医院等终端产品和酒店、交通等服务,拥有大量的合作生态:根据奥维云网报告,在2017年的中国市场,商用信息科技在商用电视机领域的销量市场份额达到19.8%,居全国前2,液晶拼接的销量市场份额2.3%,居全国前6,数字标牌的销量市场份额达到3.5%,居全国前6。从财务数据上看,商用信息科技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合并基础下的经审核的资产总值及资产净值分别为人民币约10.07亿元及人民币约2.73亿元,营收也达到14.82亿,并在过去4年持续保持盈利。此外,2017年度商用信息科技整体毛利率也达到16.82%,净利润率(扣除税及特殊项目后的净利润)达到5.63%,比起TCL多媒体原先2%左右的净利润率,此次收购的意义不言而喻。最后,不到8亿的收购价格,相对于去年营收达14.82亿的商用信息科技而言确实不算高,而TCL多媒体此次采取现金买入的模式,也给投资者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即此次收购并不会摊薄股权。从黑电“红海”进入商显“蓝海”,目前只有约11倍PE的TCL多媒体显然已经成为一个“价值洼地”,收购完成后的表现究竟如何,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不忠者

PC下游行业应用调研

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品种,具有高耐热、高抗冲、高透明、自由染色及阻燃等优点。由于其高透明、高抗冲以及高耐热的特性,被大量应用于板材、薄膜、光学、汽车车灯以及医疗等行业,而改性PC则被大量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电子电气市场应用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电气产品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家用电器、消费电子、办公、低压电器、电工设备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构建了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电子电气产品的各种应用场景中塑料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说是因为电子电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塑料带来了巨大的增长需求,不如说是因为塑料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电子电气产业的快速发展。PC材料在较宽的温、湿度范围内具有良好而恒定的电绝缘性,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材料,再加上优异的抗冲击性、良好阻燃性和尺寸稳定性,使PC及其合金材料成为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理想材料。针对电子电气领域的应用特点。通常需要对PC材料进行针对性的阻燃、增韧、增强、填充、耐候以及合金化改性(PC/ABS、PC/ASA、PC/PBT、PC/PET、PC/TPU 等) ,以满足电子电气产品的特殊应用需求。大量的PC树脂及其改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外壳、机体、支架等部件。电脑行业来看,笔记本电脑和电脑显示器外壳也是PC的一个重要应用,相比铝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PC及其合金材料具有成型方便、高韧性、价格便宜等优势。由于笔记本电脑具有结构紧凑、移动性强、使用环境多变等特点,因此要求机壳材料具备机械强度高、耐刮擦、耐高低温冲击、耐热、阻燃、轻量化、易加工成型、可电镀和造价低等特点。现有商品化的笔记本电脑塑料质外壳多使用PC改性材料,如玻璃纤维改性PC、碳纤维改性PC、矿粉增强改性 PC/ABS 合金和碳纤维改性 PC/ABS 合金等。笔记本电脑外壳用途的改性PC还需满足阻燃要求,部分制品需具有较高的硬度或较好的耐刮擦性能等,目前每年用于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改性PC(主要为阻燃 PC/ABS合金)超过 5 万吨。手机行业来看,作为最重要的移动终端,手机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C及其合金材料在手机终端上的典型应用包括:手机电池后盖、手机中框、手机前框以及锂电池的电池框等。由于PC易上色,抗冲击性能优异,且易于成型,在手机电池后盖上得到广泛应用。手机电池后盖通常采用经过超韧改性的PC材料,可满足手机后盖高强度、高韧性的需求,同时具备金属或陶瓷材料所没有的简便的加工性和易装饰性。从最初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产品逐步开始使用PC及其合金材料作为外壳,到苹果 Iphone 5C,PC系列材料见证了手机产品的整个发展过程。近几年来,用户对于应用质感方面的需求提升,金属、陶瓷和玻璃等材料逐渐成为主流,但在功能机领域仍广泛使用PC材料作为外壳。手机中框也是PC在手机上的主要应用之一,因对尺寸稳定性要求高,又有刚性需求,主要使用玻璃纤维(GF)增强PC材料。改性企业需要针对玻纤加入后造成的韧性下降等进行改性,同时要考虑喷涂性能和耐溶剂要求。此外,客户也很关注低温跌落性能。手机市场方面,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数据,2017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共计14.62 亿台;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91亿台;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数据,2017 年全球功能机的出货量为4.5亿台,其中绝大部分在中国生产。从出货量数据可大致估算PC材料的使用情况,功能机以PC和 PC/ABS 材料为主,年用量在1万吨左右;中低端智能机以PC和 PC+GF 材料为主,年用量在4.5万吨左右;高端智能机以PC+GF材料为主,年用量0.8万吨左右。整体估算手机行业PC树脂的年消费量在5万吨左右。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机数量还会逐渐下降,智能机持续增长,智能机每台使用塑料50-70克,比功能机高30-40克,而且塑料用量还在不断增加。虽然金属化外壳会减少一部分塑料用量,但塑料的总用量仍在不断増加,凭借自身特点,PC在手机行业的应用仍然有巨大空间。电源及周边行业来看,电源及周边行业包含了手机充电器、笔记本电源适配器、充电宝、开关插座、插排、UPS 不断电供应系统等应用。由于这些产品通常会带电工作,其外壳或内部绝缘部件普遍需要良好的外观性能、机械性能、电性能和耐热性能。PC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抗冲性、耐热性、光泽度、阻燃性和绝缘效果,主要应用于制件的外壳和内部绝缘件上。①充电器应用充电器通常是指一种为蓄电设备提供能量的装置,充电器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路由器、消防灯等,其中尤以手机充电器应用最多。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全球手机产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常一部手机出货即意味着需要搭配至少一个手机充电器,PC材料通常被用于制作充电器外壳,一个充电器外壳的单重在15-20克(根据不同形状重量略有不同,随着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充电器外壳有增大趋势),可以大概估算出全球手机充电器对PC材料的需求量大概在2万-3万吨,再加上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器需求,估算全球用于充电器的PC材料总消费量在3万吨以上。②充电宝应用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移动式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国内快速兴起,而由于这类数码电子产品功能的增加和电池自身体积及容量的限制,造成了其续航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衍生出了可为智能移动产品续航的充电宝。充电宝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相关的塑料行业带来了机会。在充电宝行业中塑料材质主要用来制作外壳和电路板骨架,其对树脂材料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阻燃、抗跌落和成型等方面。外壳材料中,低端品牌多使用 ABS,中高端品牌则多使用PC及其合金材料。尤其是在轻量化、薄壁化和美观化的趋势下,PC材料的薄壁无卤阻燃和高冲击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目前,小米、罗马仕、海陆通、魅族、海翼等品牌中都广泛使用了PC及其合金材料作为外壳和内部骨架,在共享充电宝品牌中同样也有广泛应用。相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PC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薄壁阻燃性能和外观性能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音响行业来看,根据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统计,全球电子音响市场产值从2010 年至2016年整体规模呈增长趋势,2016年全球电子音响行业产值约为4728亿元。中国音响行业在过去 30 多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音响设备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自 1999 年开始,我国电子音响产值以平均每年超过 30%的速度增长,至 2006年产值已达 2069亿元。但受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主要电子音响产品产值增速从2006 年开始放缓。2014 年后,由于国际市场的复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网络零售的持续增长,国内国际市场均又恢复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 年我国电子音响产品产值约为2741亿元。根据音响使用场合的差异可分为多媒体音、家庭影院、汽车音响、专业音响及扬声器等多个种类。在整个行业向着小型化、无线连接、绿色环保、外观时尚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时,材料的选取和更迭显得十分重要。消费电子市场应用展望 。PC材料在未来消费电子市场的应用中存在很多共性需求。如移动终端产品轻薄化不断加强,对PC材料的流动性、强度与韧性的均衡性、耐化学品性以及抗翘曲性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终端产品的超薄化和多孔位设计,对于PC材料的残余应力消除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因此,针对移动终端产品的特殊应用要求,对高流动改性的增韧PC、增强改性PC、耐化学品性改性的PC以及PC合金材料等的系统性研究是PC材料在该领域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新兴技术方面,随着手机信号逐渐朝高频、超高频方向发展,低介电常数和低介质损耗的高频高速基材作为移动终端产品的外壳材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改性PC材料可以作为 FPC 和金属中框手机天线的理想替代材料。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手机后盖去金属化和陶瓷化趋势也在加快,例如 PC+PMMA 复合板材就兼具了PC高强度、高耐热的特点和 PMMA 高光泽、高表面硬度的优势,可采用各种高压和高温的模内装饰(IMD)和模内嵌片(FIM)成型工艺,适合于制成具有各种绚丽效果的超薄外壳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和发展,PC在消费电子行业中的用量也将逐步增长。家电市场应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消费市场和制造中心。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调整,大家电消费升级,小家电逐步普及。总体上,居民购置家电的顺序通常为: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油烟机→洗碗机→小家电。从细分品类来看,电视数量增长趋缓,但电视的大屏化和智能化是主要方向;空调市场普及率仍有提高空间,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均保有量还有待提高;冰箱和洗衣机总体普及率较高,主要是消费结构的内部转变。根据中国家电协会发布的《高端家电产品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79.3%的消费者近半年里有购买高端家电的计划,而8年前该数据仅为 28.2%;高品质、智能化、高科技已成为中高收入消费者心目中高端家电应具备的产品属性。小家电作为消费升级的弹性品种,未来增速会快于传统大家电。中国的小家电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家电种类约有200种,而中国仅有不到100 种;中国家庭平均拥有的小家电数量不到10件,远低于欧美国家每户20-30件的水平。中国在家用电器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全球领先,其中,塑料原料生产和将其加工为成型的外观和功能部件的过程构成了家用电器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抗冲击性能和阻燃性能,PC及其合金材料在家用电器,特别是高端家电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电视机行业来看,PC在电视机上通常的应用部件包括电视机的前框、后盖、底座和 LED 模组胶框等,使用材料上主要以增强PC和PC合金材料为主。随着 LED和OLED显示技术的进步,大屏幕成为时代潮流。为了满足大尺寸的设计要求,需要提高PC的强度和刚性,出现了玻纤增强或矿物增强的PC材料。经过增强后的PC,弯曲强度可以从2200MPa提升到4000至6600MPa不等,使电视机壳的设计厚度从之前的3mm 降低到1mm左右,为大尺寸和薄壁化设计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快速冷热成型技术(RHCM)的成熟也使得玻纤或矿物增强PC材料的外观能够达到镜面效果,为增强PC材料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外观工艺问题。LED 和 OLED 电视机经过多年发展,选材已基本成熟,较为常见的材料选择为:电视机前框基本使用玻纤或矿物增强PC,后盖使用 PC/ABS,底座和模组胶框则主要使用玻纤增强PC。2017 年国内电视机产量为17233万台,同比增长1.6%,估算消耗PC约10万吨。随着电视机市场产量的逐步稳定,电视机用PC材料用量也基本稳定在这一数量。华南和华东是国内主要的电视机产地,2017 年,广东电视机产量达到8400万台,占全国总量的 48.7%,是中国最大的电视机产地,而华东地区占比也达到了32%。因此,两者也是国内电视机用PC材料的主要消费市场。空调行业来看,进入 21 世纪,空调行业逐步迈入熟期。伴随着变频技术等产品升级方面取得新突破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也迅速成为全球空调制造与消费第一大国,形成了格力、美的、海尔三足鼎立的稳固格局。2017年中国的空调产量高达1.8 亿台,同比增长了近20%。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喷漆成本及可实施性面临巨大挑战,免喷涂设计方案逐渐成为空调行业 CMF(Color,Material,Finishing 即颜色、材料、工艺)设计的主要趋势。免喷涂设计为一次成型(注塑件即为成品件) ,大幅减少了加工工序,规避了喷漆的环保风险,是一种绿色的解决方案。免喷涂还可实现一些喷涂无法达到的颜色效果和质感(如半透效果、自然纹理效果等),整体成本也较喷漆方案降低20%-30%。PC类材料是免喷涂设计中主要使用的材料之一,利用PC的选明和高强度特性,通过颜色技术达到半透、闪烁等特殊外观效果,在空调面板、视窗等部件上得到成功应用。未来,人们对空调的外观、低噪音等性能要求还将不断升级,作为综合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PC也会在空调行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除上述应用外,在厨房电器领域,PC树脂以其优异的透明性和耐热性,也被广泛应用于电饭煲、微波炉豆浆机、果汁机等产品的透明视窗。PC/ABS 合金材料则通常被用于制造外观效果要求较高的微波炉、电磁炉等外壳部件。在白色家电领域,由于PC及其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和抗冲击性,被广泛应用于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外壳部件。这些应用场景通常都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刚韧平衡性能和良好的外观效果。办公市场应用PC在办公设备上主要应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投影仪、碎纸机、扫描仪等外壳部件,其中以打印机应用最多。打印机是电脑的输出设备之一,用于将电脑处理结果打印在相关介质上。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和企业办公无纸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打印的需求量在逐年下降。2015年,全球打印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440亿美元,比2014 年减少 5.7%;2015年全球打印设备的出货量约为1.04亿台,比 2014年微跌 1%。未来全球打印设备市场规模和全球打印设备出货量仍将保持小幅微跌状态,预计至2020年,全球打印设备市场规模将降至41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8%;全球打印设备出货量将降至1.03亿台,复合年均增长率为-0.25%。打印设备外壳多使用塑料材质,低端应用通常采用 ABS,其优良的外观和成型加工性能受到很多厂商的青睐。但 ABS 偏软,耐黄变和薄壁阻燃性能不足,且机械性能相对较差,在碰撞、搬运过程中易出现开裂等问题。PC/ABS 曲于高机械强度,良好的外观和优异的加工成型性能,是高端打印设备厂商首选的外壳塑料材质。打印机用PC材料以阻燃 PC/ABS 为主,这类材料具有无卤高阻燃、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耐化学品性。高流动性以及可喷涂(电镀)等优点,可提高制品的设计自由度,满足大型制件的薄壁化要求,主要应用在面板、外壳、压盖和送纸托盘等部位,年用量在15万-20万吨。另外,打印机的一些内部件中也用到增强阻燃PC或増强阻燃PC/ABS等材料,性能上要求具备高刚性、低翘曲、较好的耐油墨溶剂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以及优良外观等。近年来,为满足厨房打印机和餐厅打印机等对耐溶剂性能的特殊要求,阻燃PC/聚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类材料具备更高的耐溶剂、耐油和耐应力开裂性能。未来,在选材方面,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要求的増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鼓励在产品中添加再生料,再生料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在功能性方面,对高光免喷涂、耐刮擦、抗静电类材料的关注度和需求会越来越高。低压电器市场应用低压电器是指用于交流50Hz(或 60Hz)、额定电压1000 V及以下、直流额定电压1500V及以下的电路内,起通断、保护、控制或调节作用的电器组件或组件。近些年,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和房地产行业稳步增长的双重带动下呈现出勃勃生机,2017 年我国低压电器市场规模在800亿元左右。受固定资产投资回暖,下游发电、工业、房地产等市场高速增长驱动,预计低压电器行业产值在2018-2020年将维持 8%左右的增速。PC在低压电器产品中使用时,大多需在阻燃、耐应力开裂等方面进一步改性以满足电子电器产品特性的要求。本章节中讨论的低压电器市场主要包括开关、插座、插排、电能表等。开关插座和插排是家居装饰的功能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采用热固性塑料的拉线开关。按钮开关发展到今天采用PC材料的智能开关,不仅体现了电工产品技术的快速升级,也反映出材料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选择方面,阻燃改性的PC材料是作为低压电器开关插座和插排外壳的理想材料,包括 TCL、罗格朗、西门子、公牛、正泰等主要生产企业均大量使用阻燃PC材料作为墙壁开关、家用插座等产品的外壳材料。材料性能要求方面,低压电器开关插座和插排产品不但要求所选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能,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一应用环境存在长期接触电流风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绝对确保用电安全,对材料的灼热丝性能、耐热性能以及耐电痕化性能等都有较高要求。为了规范这部分产品的应用安全性能,陆续出台了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开关》(GB/T 16915-2014)《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GB/T2099.1-2008)。在塑料领域,正在编制行业标准《塑料:家用和类似用途电气装置用阻燃PC专用料》等,规范作为墙壁开关、电源插座等应用领域的PC系列材料性能,包括阻燃PC、玻璃纤维增强PC等。开关插座和插排用改性PC经常会出现应力开裂问题,在装配、放置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就会出现开裂现象,特别是在卡扣、自攻丝的柱台周边等应力集中区域发生频率最高。因此,需在产品设计和材料配方中对PC的耐应力开裂缺陷进行改善。对于产品而言,需要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避免造成应力集中结构,在装配过程中也应避免过盈配合过大,引起应力集中。此外,PC接触的化学品种类对诱发开裂的风险也很高,如:润滑脂、防锈油、充油橡胶垫片等,主要是由于此类化学品对于PC有溶胀或溶解作用,诱发装配产品受力部位发生开裂。来源: 隆众资讯

盈盈一水

中国在线视频行业研究:谁抢走了你的屏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Walter1957年,计算机出现之后的第11个年头,Kirsch在计算机上创造出了第一幅数字图象。更早的,1948年7月和10月,《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分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原理),作者是有信息论之父的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而这篇论文开启了现代信息论研究,也为日后的视频编码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器件的进化,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信息载体从字符,演变为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众多形式,计算机从简单的数值处理向着多媒体阶段演化。1992年,微软在Windows 3.1当中捆绑了WMP1.0,使Windows 3.1成为第一代支持多媒体的Windows系统。1995年4月,一段家庭幽默录像被上传到网上,这是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在线视频记录。早期由于网速的限制,视频的长度和清晰度都很低。很多应用更多的是提供本地视频解码的功能,即——播放器,在线视频只是兼职。01 野蛮生长:回顾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发展过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视频作为一种相对较为先进的信息载体,开始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环境中。在线视频行业,中国和美国起步时间所差无几。中国在线视频网站正式出现,应该是乐视网的出现,之前的迅雷更多的是资源下载,而暴风影音则是本地播放器。2005年2月,美国代表性视频网站YouTube注册上线。从无到有的视频网站,成为了不少人创业的选择。进入2005年,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以56网、土豆网、优酷网等为首的在线视频网站,用户上传和分享的形式类似于YouTube。而另一批则是从本地播放器起家,开启了点播之路,以暴风影音、PPS、快播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短短三年,国内的在线视频网站忽如一夜春风来。表象总是美丽的,对于在线视频网站来说,早期的竞争点主要还是在流量和宽带之间的竞争。空间成本和宽带成本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而越来越大,但是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仅凭借广告业务也是入不敷出。2006年,YouTube被Google重金收购,让投资者们看到了退出的可能性。于是这些网站中,一部分要么寻求上市、收购上岸,否则只能转型其他业务。56网2011年被人人收购,之后又转手搜狐;优酷土豆相隔一年纷纷登录耐斯达克,合并之后,抱得了阿里巴巴的大腿;PPS视频业务被百度收购,之后和爱奇艺合并;PPTV则以延伸产业链之名,被苏宁并购;国内首家弹幕视频网站AcFun纳入了快手的麾下。当然还有乐视、暴风、风行等开始在硬件发力;爆米花网干脆直接转型社交网站。巨头们的入局使得竞争的维度进一步提升。乐视网COO刘弘谈到乐视网的成功上市时说过:“收入多少不是看网站流量,而是取决于变现能力。比较流量没有任何意义,不能变现的巨额流量也是垃圾流量”。这是一个信号,在线视频行业的流量无底洞竞争开始转向内容的版权之争,更深层次的是以流量为核心的UGC模式朝着以内容为核心的版权业务倾斜。换一种玩法,一样的亏钱,好的一点是,这样的竞争方式加速了没有“靠山”小平台的死亡,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目前国内的视频网站格局基本敲定,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为首的三家占去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余部分则被B站、搜狐视频等平台分食。02 相关政策及规定:广电总局的一系列禁令,一定程度刺激了在线视频行业的发展2005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最热闹的年份,为保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广电总局提出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只有申请到这个证件才能从事视听节目相关业务。2008年1月实施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中又规定:申办单位具备法人资格,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使得企业不得不收购有证的国企,或者挂靠在国资背景企业名下。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国内拥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有588家。在国内想要从事在线视频行业,有四个证必须清楚。除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之外,还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即:ICP证)。2006年之后,广电总局针对电视和在线视频提出了一系列禁令。这些禁令中大部分是针对卫视,但也有对整个影视行业的限制与规定。2009年提出的未获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对在线视频内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一些针对卫视的影视剧播放的限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们通过在线视频平台来获取影视剧内容。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和2017年相比,只有综艺益智类节目的播出时长产生缩水,而且综艺益智类节目在所有节目类型中也是占比最小的。限娱令的出台,为线上综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03 行业竞争格局: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占去了国内八成市场目前来看国内的在线视频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家企业,背靠BAT三巨头,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明显,三家共同分走了超过八成的市场。第二梯队,有从地方台身份脱颖而出的芒果TV,和通过ACG文化切入,弹幕交互视频为特色的哔哩哔哩。而内容生产的能力方面,腾讯和爱奇艺领先明显,优酷稍显势弱。2018年上线网综的统计结果显示,腾讯视频共计上线63个,爱奇艺55个,优酷24个,芒果TV 22个,搜狐视频6个。尽管目前来看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占去了大部分市场,但是盈利仍然是遥遥无期。尽管近几年以来,在线视频网站的收入配比上看,广告收入的占比正在逐渐收缩,也说明了行业正在逐步探索除了广告这种流量变现的方式之外,更多可持续的可能性。危机感始终存在。有人将国内的在线视频行业比作黑暗森林,黑暗森林的法则下,所有入局者都在烧钱,都在疯狂购入版权,但是没有人敢停下来,停下来也许就意味着淘汰。这样的黑暗森林游戏,谢绝了小玩家的入场。每个人都想知道这场追逐战何时是个尽头。国内在线视频经历了2005年之后的萌芽和野蛮生长的阶段之后,如今的在线视频行业,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加入战局的不光有在线视频的原住民,还有一些外来的“客人”。所有企业都在黑暗中疯狂奔跑,也在黑暗中虎视眈眈。1、在线视频的“原住民”这个队伍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核心力量,而目前国内的在线视频行业也是这三家为主要力量。此外还有搜狐视频、乐视视频、56视频等。其特点是UGC模式发展而来,逐渐拓展成为综合型的在线视频网站。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588家获得网络信息视听传播许可证的机构,累计UGC存量达到10.35亿,而新增的购买及自制网络剧总共593部。2、视频产业链上的“邻居”曾经从事播放器业务的暴风影音、风行网等,之后也加入在线视频战局,然而拿下这块“近水楼台”的他们有些“不务正业”,纷纷开始发力硬件设备。专业影视制作公司从事在线视频行业的,国内如果算的话,芒果TV是其中一家,国外主要以Hulu为代表,它是由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和福克斯共同注册成立,2011年雅虎以20亿美元竞购成功。如今Hulu是美国流媒体平台的重要一支力量。3、网络视听新势力2014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一年,短视频作为一种更加碎片化,生产门槛更低的内容形式,将UGC的视频内容模式推向了第二个高潮,以快手、抖音两大短视频平台为首,火山小视频、随后合一集团的土豆网全面转型短视频平台,而腾讯家的微视也成为腾讯视频类节目的重要推广目标。两年后,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到来,游戏直播、秀场直播、素人直播百花齐放,2018年素人直播平台花椒与六间房合并,虎牙直播成功赴美上岸,斗鱼今年4月赴美递交招股书。传统在线视频的屏幕空间,再一次被压缩。04 用户分析:用户付费意愿增强,互联网电视受追捧在线视频用户呈现出的趋势主要包括:付费意愿大大增强、电视与在线视频应用边界越发模糊。据广电总局对588家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统计,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付费用户增长至3.47亿人,较上一年增长23.9%。2018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7.25亿人,付费用户占比47.9%。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两点:在线视频用户整体数量的提升,以及在线视频内容质量的提升。2018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到7.25亿,使用率较上半年有所下降,为87.5%。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在线视频的版权争夺战,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变成了某一家平台的独家资源,这也被动提高了用户的付费率。2015年,腾讯以5亿美元的价格,从新浪体育手中抢到了NBA 5年的网络独家直播权和改编权。今年,现象级的IP漫威系列在爱奇艺因与迪士尼的版权到期全部下架,同期下架的还有加勒比海盗系列,而购回之日还遥遥无期,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已经购买会员的用户,并没有因此得到任何补偿。据统计,中国2018年有线广播电视的用户量为2.18亿户,交互式网络电视用户量为1.54亿,互联网电视用户量为4.2亿户,超过前两者的总和。腾讯视频与广东东南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云视听极光,奇异果TV则是爱奇艺与银河互联网电视公司联合打造,CIBN酷喵影视是优酷与CIBN合作推出的优酷电视版,等等。各大视频平台通过与广播电视合作的形式,攻占家居环境的最后一块屏。互联网电视的出现,给在线视频平台提供了更多空间,如今,家庭场景下,PC、移动设备和电视屏幕,悉数被在线视频平台占据。05 内容生产与制作:内容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但是质量参差不齐UGC形式的视频内容仍需要一个出口,随着综合型在线视频网站的竞争开始在版权内容的争夺上发力,被“怠慢”的UGC开始寻求新的出口,短视频和直播的出现,化解了这部分需求。而无论是阿里的大文娱,还是腾讯的泛娱乐,基于版权运作而生的内容生态是如今的在线视频平台争夺的要地。不同的是,流量变现众所周知的两种模式,在这两家巨头上各有侧重。· 阿里的内容生态(图片:游戏茶馆)对于阿里的生态来说,变现方式是以电商为核心的。以优酷和UC两大流量入口为核心,通过文学、游戏、音乐、网综、剧集等来积累流量,并最终通过电商模式实现变现的转化。苏宁如法炮制,收购PPTV,也是基于将PPTV作为自己内容拓展的一个平台,最终实现为电商导流的目的。· 腾讯的泛娱乐生态(图片:游戏茶馆)自从腾讯阅读与盛大文学合并为阅文集团之后,中国的内容生态仿佛变了天。这家以中国漫威自称的“中国最大网络文学原创基地”,致力于基于IP运营,版权运作的内容营销模式。但是最终还是逃不过收购他人版权来与同行业竞争的怪圈。腾讯的闭环是基于文学、影视、动漫、电竞、游戏,最终围绕IP将各个孤岛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用户在这样的生态中更容易沉浸,但是短板也十分明显,没有电商来迈出左后一步变现的操作,养家的重任只能依靠的是广告收入和会员收入,当然还有游戏收入,据腾讯的最新财报显示,游戏收入占到了腾讯营收的半壁江山。2018年至今,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精品剧集,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激烈讨论。(图片来自网娱观察)其中精品剧包括《延禧攻略》《如懿传》,以及现象级都市剧《都挺好》。如今我国的电视剧制作水平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中,然而主要问题在于剧本和故事的选择,以及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些剧集有意开始启用一些新人作为主角,同时请一些知名实力派演员扮演配角来帮助提高整体水平,这或许是新旧交替的必经阶段,中国影视需要一批敬业的实力派年轻代演员站出来。另一类则是选秀综艺的爆发,从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第一次试水,到腾讯的两部《创造营》,以及《偶像练习生》等等,限秀令出台之后,选秀节目的水准也是水涨船高。腾讯的两届创造营,强互动性实实在在帮助腾讯视频刷了一波数据,同时也帮助腾讯系产品进行了大量曝光。06 在线视频的商业可能:会员和广告仍是大头,5G和AR将是机会1) 会员和广告会员收入结构的成型,主要依赖于版权运营。独家内容给了平台收取会员费用,甚至额外支付观看费用的底气。广告的价值来自于流量。尽管数据显示在线视频的用户正在逐年增加,但是与之相伴的是付费会员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对于平台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广告主来书则不然。会员免广告的特权意味着广告主花钱可能并无法买到理想的曝光量,而且随着会员比例的升高,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因此,考察广告转化成了一个重要指标。电商的接入将会让这一指标的结果更加明确,事实上,今年的京东6·18就已经与众多视频平台合作,一旦数据流打通,对于内容变现的回溯将会更加直接的反哺到内容上去。2)攻占更多的屏幕流媒体技术发端与美国,在美国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比如惠普公司的产品发布和销售人员培训都用网络视频进行。视频流媒体的战场,是对屏幕的争夺。从PC到移动端,在线视频实现了对PC显示器和手机屏幕的占领,如果说PC端在线视频网站更胜一筹,那么移动端消费者的注意力则被后来者短视频抢去大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都推出了自己的电视应用,未来互联网电视将会更加普及。前不久,老牌在线教育企业沪江因为在没有网络视听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从事网络视听节目的制作和传播而被约谈。早在2014年左右,BAT就已经开始了在在线教育领域的布局,曾经的网易云课堂,以及知识付费开展的一系列视频课程,都为在线视频拓展新的可能。3)技术革新5G技术的到来,高频高速的特点,让更高分辨率和更高帧率的视频内容传播成为可能。如今视频内容已经可以达到8K甚至更高。未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数字世界。AR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视频这种形式提高了一个维度。同时强大的交互性,也为未来众多内容为基础的行业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两项技术的升级,或许会给整个在线视频行业带来一场全新的洗牌。目前已知的中国传统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已经开始在4K视频布局。到那个时候,或许设备和视频编解码将会重新夺回内容的话语权,比如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暴风和迅雷,都需要一个这样扬眉吐气的时刻。07 海外流媒体市场:一时半会儿还进不了中国市场目前国外的流媒体市场随着迪士尼对福克斯的收购,竞争格局进入了更加激烈的阶段。而这些竞争者中,以迪士尼和奈飞两家最为实力雄厚,HBO、Hulu、亚马逊等也都在紧张备战,苹果最新发布会之后,也许宣布加入流媒体战局。和国内的市场相比,国外市场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自有的资源,以迪士尼自有的优质电影和剧集为例,背后是一家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会员收入。反观国内头部在线视频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都多少显得不那么接地气,尽管有自制剧的尝试,更多的花费则是在购置版权上。如今,奈飞的全球化布局已经启动,例如以韩国、日本等国的特色文化为基础,拍摄剧集,打入这些国家的流媒体市场。如今的中国市场,依然在黑暗森林中漫步,显然这块孤独的角斗场中,以购买他们版权为核心竞争力的玩家们,还没有做好给奈飞们敞开的准备。

符书

2017年中国直播互动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在线教育行业的新风口,2016年是中国在线教育的“直播元年”,那么2017中国直播互动在线教育市场又将有哪些变化呢?本报告主要是针对直播互动教育行业的发展背景、发展驱动力、行业特征及投融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适量的用户研究探讨用户对直播互动教育的态度及其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旨在让业内企业了解直播互动教育的发展现状、行业发展机会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报告中的重要观点:1、直播互动教育发展主要驱动力:其一,优质资源分配不均,三四线城市需求亟待释放;其二,底层技术成熟、创业市场融合创兴、消费主体变更等共同推动直播互动教育发展;其三,直播互动教育有利于流量变现。2、现阶段各在线教育企业频繁转型或布局直播,新兴创业公司逐渐趋于向综合性服务发展。3、大数据将开启个性化教育新时代,大范围个性化教学将成为可能。4、大数据可能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壁垒,对数据的解析能力将成企业/老师新竞争力。5、市场更多品类被在线化,教育市场纵深领域将持续细分。6、VR/AR等新兴技术强化沉浸感,为实操性强或场景化要求高的学科带来新的契机。一、直播互动教育行业概况直播互动教育的定义直播互动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数字化手段进行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模拟面对面的实时互动教学活动。基础网络设备、学习终端设备、教师、教学内容、直播教学平台、学生等是构成直播类在线教育的基本要素(见示意图)。云端服务是师生间互动教学的纽带一个完整的直播系统由信息采集、预处理、编码、传输、解码、渲染几个环节组成。老师端通过硬件设备提供信号源,硬件设备和云服务端共同完成信息的预处理和编码工作,信息在云服务端完成转码等处理工作,以适应不同格式,支持不同的协议,然后经过内容分发网络分发到学生端,并在学生端设备完成信息的解码和渲染工作,适应不同播放模式的同时,实现音视频同步等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主要是以文字交互的方式进行。通过视频直播过程中,云端伴随相应的录制功能,并将录好的视频保存在云端,供学生进行点播,随时随地学习。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纵观中国各类学校分布,优秀的师资和资源无不集中在一线城市,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形态是集中制的,好的资源和老师不断向上集中,进而导致教研及内容的倾斜,而据艾瑞统计,中国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中小学在校生要远超于一二线城市,师资分配极度不均;其二,城乡间高收入人群相差2.5倍,而低收入人群间相差约4倍,巨大的收入差距会带来家庭教育支出的极大落差及受教类型的不同。在优质资源不均、收入差距落差大的当下,直播互动教育的出现不仅能够打破空间限制,实现地域链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促使各方需求得到释放,而且利于提高线教育市场的活跃度。底层技术成熟、创业市场融合创兴、消费主体变更教育的复杂性使得它对新事物有一定抵抗力,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等底层技术逐步完善、应用层如平台技术、交互手段等不断被提升、主流消费群体的迭代变更以及教育市场玩家不断寻求融合与创新等,在线教育市场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在线教育不断走向变革。直播互动在线教育由于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深入的学习场景以及较高的行业壁垒而备受新兴创业者和资本市场青睐;现阶段消费主体呈低龄化,消费态度逐渐改变,直播互动教育逐渐为大众所认知,同时伴随着一大批内容生产者的出现,因此直播互动教育受技术、资本共同驱动,乘着市场的风顺势而为,将重新定义教育市场供需关系,原来的消费者也将成为创造者。互动教学提供的服务多、场景重,变现能力强近两年,从提供工具的猿题库、作为获客平台的跟谁学以及向2B提供内容的盒子鱼等均纷纷转向或涉足直播授课的形式以谋求盈利。一方面基于直播技术的成熟,教育培训市场对直播+服务的理解加深,且直播在互动性与学习效果场景营造方面较其他在线教育形式有很大提升,而性价比较于线下教育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用户是为“教学效果”而买单,教育本身还是以效果为核心,而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户能更直接体会到教学的服务过程,用户的教学场景也更容易提升,其教学效果相对于录播等也更容易提升,因此用户的付费意愿相对更高,故“教学”更容易将用户流转换为现金流。技术发展引领在线教育学习新方向当下,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有:教学内容生产方、学习工具研发方、技术设备提供方和学习平台提供方。在网络运营商搭建的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生产方将开发的学习内容提供给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平台,各培训机构利用先进的在线教育技术及学习工具,将知识传授给用户,最终构成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生态环境。中国直播互动教育产业链图谱内容和技术服务方:内容是核心,技术为手段,新兴技术受资本青睐在线教育市场覆盖面广,且层级丰富多样。本文以教学为中心向产业链上下两端扩展,其中内容生产方和技术服务方作为产业链的上游,负责向老师提供教学所用的视频、学习资料、教辅设备及工具等;用户作为受众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链的中间,是各类型的培训机构以及用户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工具类产品。在线教育的内容提供商主要包括高校、教辅教材发行商及适应新兴教学模式(如微课)的其他内容开发商。这些内容提供商主要完成纸质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适应新兴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开发,方便老师对教学内容加工和备课、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盈利模式是对课程或相关资料收费。在线教育的技术服务商包含教育信息化、软件、测试、直播平台等多种服务。虽然不直接输出教学内容,但他们是实现在线教育的基础,甚至直接决定了教学体验。主要的商业模式是B2B,盈利模式比较清晰,直接向B端收费。近两年随着VR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不断涌现出一批教辅设备的创业者。截至2017年6月1日,资本市场对教辅设备共进行了17次投资,虽然目前以天使轮和A轮融资居多,但从投资次数来看,资本市场对新兴技术应用到在线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线语言类:语言类直播互动学习优势明显,资本与创业市场表现积极语言类学习需要不断练习,故语言类直播互动学习自带优势。学生与外教老师进行直播互动交流,有效的学习场景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口语表达地道,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强,家长的满意更高。目前市面已出现颇具影响力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何破除同质化,打造自己的口碑和特色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投资方面,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在线语言市场共计86次融资,其中天使轮和A轮融资次数占55起,新的创业者不断涌入市场。但从融资金额来看,资本市场趋于理性,天使轮和A轮的融资金额不足4亿元。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语言类直播互动教育市场趋于同质化,资本尚未发现更新颖的项目,故在投资金额方面更慎重;其二,目前市场尚未出现巨头企业,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可供挖掘,资本方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机会。K12在线教育类:市场空间大、需求高度集中,但买单和服务流程长目前,国内K12在线教育形式多样,题库、微课、工具等细分市场不断被深耕,且出现亿级美元投资,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当活跃。在应试体制下,中国K12阶段人口基数大、二胎政策红利及家庭收入提升等共同作用使得需求端市场空间海量,而目前供给端市场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头部企业尚需长时间成长才能占据更大份额,故K12在线教育市场是诸多玩家的必争之地,截止2017年6月1日,K12在线教育市场共获得89次投资,超过六成大的融资集中在B轮前。虽然资本助力市场玩家不断涌入,但改领域盈利模式尚需进一步摸索。K12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不明主要是由该阶段的特点所决定。首先K12阶段教育具有单向流动性、试错成本高、需求方与付费方分离的特点,家长对在线教育的选择更加谨慎。其次,K12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当家长对教学效果满意时,续费可能性高,学习其他科目的几率也会增加。因此针对市场空间大、需求高度集中的K12教育市场,业内玩家需要不断理解教育本质,将教育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打造教学闭环,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是家长愿意缩短决策时长、续费及科目扩展的主要原因。在线职业教育:盈利模式清晰,可不断垂直化发展,市场表现活跃中国的职业教育分为学历类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类职业教育。其中非学历类职业教育中职业考试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目前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迅速的领域,其中的一些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目前职业考试培训发展相对成熟,但品类覆盖范围有待拓展,部分细分领域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行业内头部企业出现大而全的品类经营特征。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主要是为了调节学历教育和就业市场的不对称性。目前职业技能集中在IT培训和会计培训等实操性相对较小的纵深领域,企业也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但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相对较小。随着职业技能教育模式逐渐成熟,培训机构和就业市场的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企业将不再单纯提供课程服务,而是直接为对标企业输出人才,向重度垂直的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截止至2017年6月1日,在线职业教育获91次融资,市场表现活跃。资本和创业者青睐在线职业教育可能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人群具有体量大、自主性强、付费意识高的特点,而行业内可以从纵深领域切入而创造新的蓝海,市场盈利可期。综合类在线教育平台:技术和流量优势明显,可向B端或C端服务,盈利模式多样综合类在线教育平台一般多具有互联网基因,依托于产品优势而积累了巨大的流量。他们的底层技术扎实、人才储备丰富,互联网技术相对成熟,能快速适应甚至引领在线教育新模式。因此他们不仅可以向C端提供服务,而且可以直接向B端提供教学平台服务或者为B端提供导流服务,在技术和流量方面突出优势使得他们具有聚集作用,进而丰富平台课程品类。截至2017年6月1日,在线教育信息化市场表现出极大的活跃度,资本市场发生57次投融资,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企图从技术和平台服务切入来分一杯羹。未来教育平台不仅是一个将老师和学生链接起来的平台,而是能根据用户需求推荐精准匹配的课程,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及分析工具,集优质内容与全面服务于一体。在线教育市场整体融资次数回落,并购次数明显增加从在线教育市场整体融资次数来看,2015年次数最多,为519次,2016年融资次数出现回落,为428次;从融资轮次来看,超过六成的融资次数集中在早期的天使轮和A轮,进入C轮及以后融资轮次的企业很少,跑在前面的企业相比整个在线教育市场而言,占比很小。B2B、B2C为常见且成熟的商业模式在线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模式也经过众多创业者的不断摸索与创新而不断丰富。目前中国主流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B2B型、B2C型、B2B2C型和C2C型,他们各具特点。其中B2B型和B2C型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商业模式。B2B型主要是向企业或学校提供技术或教学资源,其客户稳定性相对较高,盈利空间也相对较大。B2C型则对优质师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更高,名师和优质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流量,马太效应容易在B2C型体现。 B2B2C型和C2C型相对于老师而言的自主性相对较高。C2B型则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向C端收费是直播互动教育的主要盈利模式直播互动教育基本具备了在线教育多样化的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内容、平台、技术以及广告这几类。其中向C端(学生、家长)直接就内容及内容衍生产品收费是较为常见的盈利模式。除此之外,还会向C端提供一定的工具或技术服务而收取一定费用。在线教育培训市场与B端的合作较为密集,平台、技术、软/硬件等方面较容易形成壁垒,因此B端提供的服务覆盖面更广更全面。同时,由于B端平台方可积累大量的流量及优质内容,利用平台进行渠道分发和在平台投放广告等方式也是常见的盈利模式。虽然现阶段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百样玲珑,但用户最关心的还是学习内容及学习效果,用户愿意付费的前提也是为他们心中的效果买单,故教育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教育本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技术支撑,资本市场现金流驱动,企业频繁转型或布局直播2016年直播热带动诸多领域火爆,直播+教育备受资本和创业者青睐,直播互动教育呈井喷之势发展,很多原先布局其他教育形式的企业纷纷转型或者涉足直播互动教育,直播赛道聚集越来越多的玩家。其中转型直播的教育类型包括以拍照搜题等为主的工具类企业、专注于提供内容的在线少儿英语内容提供商、以及2015年主流的获客端产品家教O2O类企业。而原来以录播或面授为主的教育机构也开始布局直播教育,形成“直播+录播+辅导老师”等形式的教学模式。教育机构纷纷转型或涉足直播互动教育可能主要受技术和需求驱动。其一,随着互联网、云存储等技术的进步,直播对教学场景的营造优势越发明显,而教育市场对直播+服务的理解不断加深,因此直播越发火热;其二,直播互动教学环节所提供的服务相比于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更加明显,效果也更加好,用户更愿意付费,实现现金流的流转。新兴创业公司逐渐趋于向综合性服务发展技术创新与成熟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学情分析系统、家校互动、管理信息化等技术不断成熟,使得整个在线教育的底层技术相对成熟,这就为新兴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氛围。现阶段,在线教育创业主要集中在内容、平台和工具三个维度。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则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要求,教学内容需要更加适配于大部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想要吸引更多的流量,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教学体验作为支撑,还需要有优秀的老师以及优质的教学内容;而工具类产品则体现在检验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只有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聚集,创业公司向综合性服务发展也是大势所趋。直播互动教育对老师提出新要求:个人特色、互动意识、内容精炼、把握节奏现阶段,很多线上教育企业和线下教育企业纷纷转型或布局直播,伴随而来的是线下老师开始向线上直播教学转型。而直播互动教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就是老师要学会包装自己,培养自己的营销能力,上课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以吸引新的流量和增加用户粘性;其二,直播教学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讲授知识点时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良性拓展;其三,老师要有远端学习者意识,要时刻保证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他们的学习融入感;其四,要培养对学员学习效果的感知能力,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直播互动教育市场长尾企业十分明显整个直播互动教育市场现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业内龙头垄断型企业尚未出现,市场集中度较低,各企业处于快速增加用户量、服务好用户并提高用户粘性、完善产品体系的阶段,市场还有很对机会点供教育市场内玩家挖掘。相同教育领域的企业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破除同质化寻找差异性将是企业脱颖而出关键;综合类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各企业之间除了流量与师资竞争外,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丰富教学课程及教学工具,打通直播互动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教-学-练-测-评的教育闭环。二、直播互动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为精准定位服务提供依据,将开启个性化教育新时代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在线化,学生的很多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知识掌握程度等维度将被记录,形成数据资源库。通过对学生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学生与老师的个性、教与学偏好等方面的契合度进行匹配,为学生找到最适合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规划最优学习路径,推荐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在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很好的扩展。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定位需求,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更全面、更创新的服务和使用场景,让个性化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未来的个性化教育将是大范围的,老师可以对更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也是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个性化的诉求。大数据是基础,对数据的解析能力将成企业/老师新竞争力教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在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的前提下,能够进行更具针对性和更精准的服务,从而使得学员能够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高效学习。对学员进行精准匹配的前提是要对学生及其学习习惯足够了解,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更多的知识结构维度,记录学生更多的学习路径,然后利用智能算法等方法将数据解析成标准化、模块化、甚至结构化数据的数据,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将会更加精准,进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服务。进入DT时代,数据开始成为各方企业争夺的资产,数据也可能成为企业新的竞争壁垒,但如何进行数据解析是各方应该引起重视的。未来对数据的解析能力将成为企业或老师新的竞争优势,老师不仅要提升教学能力,还需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及教学敏锐度,老师的角色将向诊断型转变。市场更多品类被在线化,教育市场纵深领域持续细分直播技术不断成熟,直播互动教学最大限度还原教学场景,而市场经过不断的教育,用户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逐渐提高。目前在线教育市场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培训、职业培训,越来愈多的教育品类开始被在线化。据艾瑞统计,截至2017年6月1日,资本市场在兴趣类领域的投资共55次,且以天使轮融资为主,兴趣类教育正在开始由线下向线上延伸。 针对各领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市场逐步细化,各创业公司不断从纵深维度切入,提供更加垂直的服务,帮助客户精准定位需求,创造新的蓝海。同时我们也发现语言类、职业类等细分市场均具有知识理论性强,而实操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强调方法论,因此更适合在线教育。而兴趣类等教育虽然具有实操性强的特征,但是他们具有复杂习性相对较弱且可实时练习,并可与老师实时交流等特征,因此他们也适合在线化。VR/AR等新兴技术强化沉浸感,教学场景进一步优化增强现实 (AugmentedReality,AR):以真实世界为依托,叠加数字创建的虚拟世界,使真实世界更加立体和具象。虚拟现实 (VirtualReality,VR):阻挡现实世界,为使用者创建一个基于全数字化环境营造的想象的、复制的新世界或者模拟真实的世界。VR与AR最大的差别在于VR是全数字化的,配套VR设备的人所处的环境是全虚拟化的,而当我们佩戴AR设备时,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只是叠加上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使得我们看到的世界相比于原来更加真实、具象。未来VR/AR技术有潜力成为教育市场的标准工具,用更丰富的手段来展现内容将成为刚需。针对实操性强或场景化要求高的学科,通过VR/AR模拟或营造出教学场景,使教学场景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感,不仅能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方式,而且直观的体验能够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现阶段主要应该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和教学内容的创作问题。目标市场下沉,战场向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开始转移中国的教育受集中制的体制所影响,优质的人才和资源不断向一二线城市倾斜,而资本本身也聚集在一二线城市,因此无论是老牌教育机构还是新兴创业者均将目标瞄准在一二线城市,但目前该市场品牌格局基本稳定,用户选择时会倾向于具有品牌和口碑的企业,因此供给端市场红海一片;而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不仅用户量巨大,而且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对教育的需求亟待释放,而在线教育正好能打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双方的共赢。

莫斯科

2020年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洞察白皮书

核心摘要:中国资讯短视频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需求端:移动互联网发展推动用户短视频文化消费习惯成熟供给端: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力布局短视频业务社会价值:资讯短视频媒体坚守媒体责任,使有价值的内容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营销价值:优质内容及流量奠定传播基础,创意营销玩法锦上添花中国资讯短视频用户行为:多渠道:资讯短视频用户在多平台获取资讯和观看资讯短视频,最常用短视频平台碎片化:用户偏好在早餐通勤、午间休息以及傍晚下班后等碎片时间观看资讯短视频内容高频次:超半数用户每天多次观看资讯短视频,且每次平均观看条数达14条好分享:资讯短视频用户乐于点赞和收藏,且分享意愿良好中国资讯短视频用户画像:八成用户已婚,80、90后男性用户居多,超60%为企业工作者;本科及以上用户达77.6%,个人月均收入一万元以上的达到41.3%;一二线城市用户居多,南方相对北方用户更为活跃中国资讯短视频用户营销价值:44.2%的资讯短视频用户对网络广告态度积极,对不同类型的短视频营销接受度高;用户观看广告后行为积极,消费较为理性,注重品牌及性价比,对金融理财、旅游和3C数码产品关注度最高资讯短视频的定义以短视频形式呈现有料、有趣、有意义的资讯内容狭义资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广义资讯:有意义或价值的消息、事实或知识便称之为资讯。资讯的外延较广,包括新闻、技术、政策、科学、知识、学术研究、评论、观点和社会动态等方面。资讯短视频在形式方面是几十秒到三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内容方面抓住一个热点或突发事件进行传播,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信息。资讯短视频市场发展背景需求端:移动互联网发展推动用户短视频文化消费习惯成熟伴随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用户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根据艾瑞2020年4月用户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在过去接触过的内容形式中,短视频位列首位。艾瑞数据监测产品UserTracker同时显示,截至2020年6月,移动网民端短视频渗透率已达65.8%,伴随5G网络的落地和加速普及,短视频用户规模预计仍将进一步增长。相较于传统图文形式,短视频声画结合,信息承载量大且丰富,符合当前碎片化的阅读场景和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习惯,易分享扩散,尤其符合资讯类内容的传播需求。供给端: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力布局短视频业务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直播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发展,推动信息传播形式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展示信息的重要方式。在政策推动下,传统媒体积极发展“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的内容传播,资讯短视频成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以抖音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8月,“时事”标签下,粉丝量超过一千万的主流媒体账号已达31个。互联网基因强大的短视频的形式为严肃刻板的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启发,拓宽了资讯的内容边界,诞生出除了社会、经济、时政等“硬新闻”内容以外的,更多反映社会经济、折射人性的资讯短视频。中国资讯短视频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短视频市场成熟化规范化,资讯短视频渐露锋芒资讯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资讯类内容与短视频形式结合的必然产物。与发展迅速的泛娱乐短视频市场不同,内容以资讯为主的短视频发展相对滞后。2016年,伴随独立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成立以及传统媒体对短视频内容形式的初步探索,资讯短视频受到越来越多媒体和内容生产方的关注。近年来,伴随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成熟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短视频内容的开放和重视,资讯短视频平台加速发展,内容生态日益丰富。当前,诸多主流媒体已建立旗下独立的资讯短视频品牌,在多个网络渠道分发优质资讯短视频内容;另一方面,资讯短视频平台同时加速探索各类商业化模式,通过视频版权售卖、内容合作生产、流量广告变现等方式,反哺优质资讯短视频内容的生产。泛娱乐化背景下的资讯短视频价值坚守资讯类媒体责任,使有价值的内容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资讯短视频的价值首先在于资讯短视频媒体的公共责任感,与当下一些博人眼球、争奇斗艳的自媒体机构不同,资讯短视频媒体在内容发布方面具有更高的原则和底线,注重于内容的真实性,挖掘社会中有价值的资讯信息,传递正能量,凸显人文关怀。同时,许多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被传播的“小事”恰恰来自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今通过用户的随手记录和上传,再经过资讯短视频媒体的审核、编辑和发布,得以将更多暖心细节、民间百态广泛传播。从用户角度看,在新闻资讯饱和的当下,用户更加偏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分发渠道多且易引起大众共鸣的资讯短视频内容具备天然的传播优势。资讯短视频内容生产及营销模式解析优质内容及流量奠定传播基础,创意营销玩法锦上添花资讯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过程有如下的主要角色参与:1)资讯短视频素材提供方:如媒体从业者、专业拍客和普通用户;2)资讯短视频媒体:负责素材的审核、编辑以及发布等统筹工作;3)渠道平台:资讯短视频媒体通过独立APP或入驻其他平台,进行内容的广泛分发。资讯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模式是用户内容生产(UGC)与专业内容生产(PGC)的最佳结合,兼顾内容的广泛性与新闻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广告主能够通过多种模式与资讯短视频媒体合作,生产出对用户极具吸引力的资讯短视频内容,同时发挥资讯短视频独特的营销潜力。资讯短视频用户的观看渠道偏好用户习惯在多平台观看资讯短视频,最常用短视频平台调研显示,用户在线上多个渠道均观看过资讯短视频内容,观看资讯短视频最常使用的渠道集中在短视频类平台、门户/聚合资讯平台和社交平台。其中,用户对短视频类平台的偏好显著高于其他渠道,抖音、快手等娱乐社交属性较强的短视频平台用户量大,利于资讯短视频的广泛传播,但用户观看随机性较大;而如梨视频的资讯短视频平台则能够直接满足用户对资讯类内容的需求。另一方面,微博等社交平台除了用户量大的优势,其强话题性、强互动性也为资讯类短视频内容提供了极好的传播土壤。用户观看资讯短视频的主要因素资讯短视频直切主题,便于用户追踪热门话题相关内容用户观看资讯短视频的目的性较强,最主要因素是为了跟踪某个热门话题相关资讯内容。对于定时查看资讯内容的用户,短视频形式开门见山,叙事结构紧凑,能够在短短的几十秒或者数分钟内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获取信息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用户也较关注特定专业拍客拍摄的资讯短视频内容。资讯短视频用户观看场景及时段偏好资讯短视频符合用户碎片化阅读习惯用户观看资讯短视频的时间分布在全天各个时间段和场景中,在三个时间段较为集中:早上6-8点,中午12-2点以及傍晚8-10点。观看资讯短视频无需用户保持长时间、持续的注意力,符合当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且视频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有利于用户快速吸收资讯信息。因此,在除了工作、学习、健身以外的大部分空闲时间用户均习惯于观看资讯短视频。资讯短视频用户观看频率及数量超半数用户每天多次观看,且平均每次观看视频数量多调研显示,用户观看资讯短视频主动性较强,高达56.4%的被调研用户每天多次观看资讯短视频。在观看数量方面,接近半数用户每次观看10条以上短视频,且高频用户平均每次观看15条以上的比例远高于平均值,反映出资讯短视频核心用户对内容的较高粘性。用户对资讯短视频内容的满意度评价用户对资讯短视频的时效性、话题追踪速度满意度高根据资讯短视频内容相关度较高的八个评估角度划分,用户对当前资讯短视频内容实效性、热点话题追踪速度、内容可信度等方面满意度较高。而资讯短视频的剪辑制作水平和画质则亟待提升。梨视频作为典型资讯短视频媒体平台,在内容题材丰富度和趣味性方面得到的用户满意度远高于行业均值,反映出其丰富的资讯类型覆盖能够满足各类用户兴趣需求。用户对资讯短视频分享与互动情况用户乐于点赞和收藏资讯短视频,且分享意愿良好观看资讯短视频时,积极参与各类互动的用户平均超过三分之一。在各项互动中,点赞和收藏资讯短视频最为常见。调研同时显示,接近40%的用户会经常转发和分享资讯短视频,反映出资讯短视频内容的传播优势。在分享途径方面,微信和朋友圈是大多数用户的选择,另外也有三成左右用户通过新浪微博、QQ等分享资讯短视频。资讯短视频用户画像-基础属性八成用户已婚,80、90后男性居多,大多为企业工作者从性别分布来看,对比以娱乐类短视频用户为主的全国短视频用户,资讯短视频用户男性占比更高。整体来看,资讯短视频用户平均年龄较全国短视频用户高,36岁及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41.7%。资讯短视频用户已婚比例为80.7%,远高于全国短视频用户的54.5%。资讯短视频用户画像-学历收入接近八成用户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整体收入水平居高资讯短视频用户整体学历较高,77.6%的用户为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而全国短视频用户中本科以下学历者接近九成;个人月均收入一万元以上的资讯短视频用户比例达到41.3%,家庭月均收入两万元以上的用户占比达到39.7%。用户对网络广告态度分析态度积极奠定广告传播效果基础,短视频广告接受度最高2020年资讯短视频用户对网络广告态度积极的占比达44.2%,态度中立的为24.3%,即不反感网络广告的用户占比接近70%。在广告形式方面,用户多偏好短视频广告、视频贴片广告和信息流广告,其中短视频广告的用户接受度最高,达到48.0%。资讯短视频用户广告偏好广告观后行为积极,趣味性、商品和品牌吸引用户点击广告高达60.2%的资讯短视频用户表示,看到网络广告后通常会进一步搜索品牌/产品信息,43.7%的用户会点击广告获取更多信息,这些行为更加突出用户对广告的积极态度。用户点击广告的核心因素主要分为两类:1)创意有趣是最吸引用户点击广告的因素,同时具备真实感、故事性强的广告也较为吸睛;2)用户对自己关注的品牌和商品有更强的点击相关广告。较多用户对旅行、3C数码及食品日化等广告感兴趣调研显示,资讯短视频用户当前最感兴趣的是旅游服务相关广告,反映出用户在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后对外出旅游的向往和需求的增长。同时,超40%的用户对手机及其他数码产品广告感兴趣,且消费时相对于其他产品,更容易受到广告影响。女性用户在消费奢侈品时相较于男性受广告影响程度显著。用户对短视频营销类型的偏好用户对短视频营销整体态度积极随着短视频渗透用户日常生活以及短视频行业步入成熟期,多样化的短视频营销在为品牌主带来更多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受到了用户的认可。艾瑞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资讯短视频用户对不同类型的短视频营销方式持积极态度,除了用户较为偏好的短视频贴片广告外,人物故事、原生栏目合作类的短视频营销也受到约60%的用户喜爱。资讯短视频用户的消费观及消费特点资讯短视频用户消费较为理性,更注重品牌及性价比资讯短视频用户整体表现出较为理性的消费观念,多数人在购物前会收集信息和进行详尽比较;同时,多数用户对品牌敏感性强,更愿意购买知名度大或自己熟悉的品牌;用户普遍注重商品的性价比,但部分用户仍愿意为自己喜爱或品质更佳的产品付出额外支出。由此来看,向资讯短视频用户推送较符合其喜好的品牌广告更容易博得用户注意力,进而实现购买转化。资讯短视频用户营销价值-汽车行业已购车用户超七成,欲购车辆价位多在15-30万之间调研显示,已购车的资讯短视频用户占比较高,达73.7%,欲购车用户中有41.1%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购买。购车价格方面,已购车辆平均价格约为26.2万元,欲购车辆价位集中在15-30万之间,平均价格约为23.6万元。艾瑞分析认为,后疫情时代,用户进行购车时决策更为谨慎和务实,经济和高性价比的汽车将更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近三成用户欲购SUV,日系品牌汽车更受欢迎资讯短视频用户欲购车类型中,SUV最受欢迎。在汽车动力类型方面,46岁以上用户相较于其他年龄层用户更加偏好传统汽油车,而25岁及以下用户则显著偏好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在排名前十的用户欲购车品牌中,日产汽车品牌占据半壁江山,而在非汽油车中,本田、比亚迪均受到超过20%的用户喜爱。资讯短视频用户营销价值-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态度差异显著,手表、珠宝饰品位于欲购榜前列约61.9%的被调研用户购买过或计划购买奢侈品,用户对购买奢侈品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其中约三成用户对固定品牌有种程度,而另外32.4%的用户则对品牌敏感度不高。用户最常购买的奢侈品品类为服饰,而未来计划购买的品类中,手表和珠宝饰品均受到超过40%的用户关注。